《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2024-05-04

《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共同富裕 社会和谐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三)、《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湛江市上圩中学 黄逢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理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3、懂得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是非判断能力,能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2、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感。

2、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自觉依法律己,依法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依法治国的新方针;

2.难点:依法治国的的含义;如何落实依法治国?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归纳总结、练习巩固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观看视频《***贪污受贿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师问:

视频体现了我国实行什么治国的方略? 导入新课:

三、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二、自主学习

☆ 学习小组(拟分): 口号

1、立法组 科学立法

2、执法组 严格执法

3、司法组 公正司法

4、守法组 全民守法

☆投影学习目标和问题 【学习目标】

1、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理解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3、懂得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意义及要求

【学习问题】

1.什么是依法治?

2.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新方针及它们的地位? 3.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4.如何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三、合作探究与精讲释疑

★ 问题1:“鲁国国王判案”,“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 ★ 问题2:什么是依法治国?(动手填一填)1.依法治国的领导者是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3.“治”的对象是 4.依法治国的依据(根本依据)是()

5.依法治国的核心(首先)是()★问题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什么?他们的地位怎样?(连线题)

新方针: 地位: 科学立法 关键

严格执法 前提 公正司法 基础 全面守法 防线 ★ 问题4:坚持依法治国有什么重要意义?(或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或为什么要实行依法治国?)(分点做标记)答:(1)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 问题5:如何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示:从不同主体角度,谈一谈做法)(1)、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 的法治方针,将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纳入法治的轨道。(2)、政府:政府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要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3)、公民:要学会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 权益,依法维护国家利益,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

【归纳小结】 学会归纳才有收获

三、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知识点归纳)

1、什么是依法治国?领导、主体、(根本)依据、核心(首先)

2、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

科学立法(前提)、严格执法(关键)、公正司法(防线)、全民守法(基础)。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4、依法治国的意义。

5、如何落实依法治国?(国家、政府、公民)

四、训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础是()

A科学立法 B 严格执法 C 公正司法 D全民守法

2、英国思想家培根曾经说过:“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他的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说明()A政府严格执法的意义 B完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C司法公正的重要意义 D法制宣传的重要意义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全国人民大表大B 执法机关 C 广大人民群众 D人民政府

4、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方针是()

①全民守法 ②严格执法 ③公正司法 ④科学立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辨析题:

1、有人说“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答:这钟说法是错误的。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的要求有: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依法接受监督。②不是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在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③依法治国对公民的要求有: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 争;依法行使监督权等)。☆【作业题】

☆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增加了危险驾驶罪。这一修改使得对飙车、醉驾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治做到了 A.执法必严 B.有法必依 C.有法可依 D.违法必究

2、党的十八大后,国家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王立军、李春城等一批高官纷纷落马。这说明

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所有违法犯罪都要受到刑罚处罚

④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2013年1月1日起做出了八处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施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首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突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下列对此看法正确的是()

①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能从根本上消除侵犯人权的现象

③有利于规范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

④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常回家看看”入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2年12月28日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对此你认为()

①有利于弘扬敬老美德,营造孝亲敬老氛围

②子女既要在物质上赡养扶助父母,也要注重给老人精神慰藉 ③孝敬父母是道德范畴,不宜入法 ④要加强社会保障,健全社会配套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从2013年1月1日零时起,被称为“史上最严交规”的修订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正式实施,新规加强了对闯信号灯的处罚力度。这()①体现了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有力保障了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③可以制止闯信号灯行为的发生

④实现了有法可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篇2:《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严格执法 关 键

公正司法 防 线

全民守法 基 础

篇3:《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1 切实抓好学习宣传, 增强法治观念

《决定 》指出:“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工作,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按照决定要求,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工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重视和加强工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既是做好工会工作的坚实基础, 又是工会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高校工会要面向教职工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 大力宣传教职工依法维权所需的基本知识, 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 确保广大教职工知法、懂法、守法。[1]加强工会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要使工会干部和广大教职工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着、坚定捍卫者。要紧密联系工会工作实际和职工群众的实际需求, 抓住宣传教育重点, 要在深入推进《宪法》宣传教育的基础上, 认真组织好《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如组织举办工会干部和教职工代表培训班,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利用网络、板报、标语等载体, 宣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还可以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举办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活动, 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 创造良好的法治工作环境。

2 坚持依法治会, 推进学校工会工作

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坚持依法治会、建立法治化工会, 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依法治会、建立法治化工会, 就是依法建会、依法管会、依法履职,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搞好工会自身建设, 依法开展各项工作。[2]

2.1 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及维权机制

把工会工作纳入法治轨道, 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客观要求。 抓好依法治会、依法维权, 首先必须规范工会的自身行为, 建立健全工会内部的领导、决策、岗位、责任等工作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守法、依法用权, 依法办事, 为广大教职工树立榜样。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依法维权机制, 完善工会经费收缴使用、工会资产监督管理等制度, 使工会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3]

2.2 切实履行基本职责,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中工十六大提出:必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把竭诚服务职工、发展职工利益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努力增进广大职工的福祉,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此, 工会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 切实当好教职工的贴心人, “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 以《工会法》、《劳动法》、《教育法》、《教师法》 等法律法规作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的依据, 加大维护力度, 在推动改革中搞好维护, 在促进发展中搞好维护。

1) 加大校务公开力度, 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 实行校务公开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工会履行维权职能, 完善监督机制的重要手段。校务公开能够使学校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现形式进一步得到拓展、充实和完善。 工会要在校务公开中发挥应有作用, 使广大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要深入推行校务公开, 加大力度把学校改革、发展、教学管理、教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问题, 依法适时向教职工公开。要建立健全校务公开领导机制、运行机制和对校务公开的评估、检查机制, 使校务公开进一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 校务公开要具有公开内容的针对性、公开范围的涵盖性、公开程序的规范性和公开监督的严肃性等特点, 有效地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及团结稳定大局的发展, 推动依法治教意识、民主政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和勤政廉政意识的增强。

2) 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 狠抓教代会职权的落实。 教职工是学校的主人, 教代会是教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基本载体。学校工会要在学校党委领导下, 狠抓教代会职权的落实, 努力创新教代会制度, 不断提高教代会对学校改革发展重大决策的参与率。 不断扩大教代会对重大决策的审议范围, 推广普及教代会闭会期间的代表议事制度和代表巡视制度, 拓宽民主管理渠道, 畅通参政议政渠道, 切实把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在源头, 保护在源头, 发挥在源头, 为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 为学校党政领导了解民情, 集中民智搭建坚实的平台。学校教代会的召开要为动员和激发全体教职工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为学校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

3) 依法做好服务教职工工作。 要加强教职工服务机制建设, 全面开展困难帮扶、危机救助、信访接待、争议调处、法律援助等系列化服务, 维护教职工队伍稳定, 促进校园和谐稳定。进一步完善教职工帮困扶贫机制, 切实为教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建立工会干部与困难教职工家庭联系制度, 了解掌握所需帮扶情况, 落实帮扶措施, 并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对广大教职称、福利待遇, 劳动关系问题的调研,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支持教育改革、协调劳动关系、化解各种矛盾的新途径,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树立法治理念, 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职尽责,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要:学校工会组织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把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 坚持依法治会, 加强法治化工会建设, 按照依法治国总方略推进学校工会工作。

关键词:依法,推进,工会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禾.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校工会维权[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7) :94-98.

[2]赵颖.工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J].党建思政, 2014 (12) :56.

篇4:怎样认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走过了一段光辉历程,使我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回顾我们党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方面的成就,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是一个绕不开的大事件。作为长期致力于新中国法学研究和建设的专家,您能否回顾一下我国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历史进程?

李步云:好的。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党的十五大为新的里程碑,经历了早期的理论准备和法治实践,以及后期的正式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这两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发展阶段有五个主要标志: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它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日程上来。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要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要忠实于法律和制度,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事实真相;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于法律之上的特权。”二是197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决保证刑法、刑事诉讼法切实实施的指示》。它强调,刑法等七部法律通过后,“它们能否严格执行,是衡量我国是否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标志。”这是建国后包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使用“法治”这一概念。这一文件还决定“取消各级党委审批案件的制度”,取消“文革”中“公安六条”中所规定的所谓“恶毒攻击”罪和“反革命罪”。三是在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所作工作报告提了“以法治国”,大会批准了他的报告。这是在国家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以法治国”。四是198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里程碑——评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该文是应中央领导要求撰写。它总结了这次历史性审判的五条法律原则,即“司法独立、司法民主、实事求是、人道主义和法律平等”。该文指出:“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审判是我国民主和法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它充分体现了以法治国的精神,坚决维护了法律的权威,认真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各项原则……”这是最早提“以法治国”的党的重要文献。五是1982年宪法。它的序言庄严宣示:本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具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部宪法还恢复了1975年宪法被取消的司法独立和法律平等的原则。

依法治国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问题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他提出过一系列法治原则,这些原则也正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和准则。例如,他提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建立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是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实施依法治国问题上继承并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其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的正式程序,将依法治国方略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确立下来;二是对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作了全面概括,并将其提高到“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三是在党和共和國发展史上第一次采纳并使用“法治国家”这一概念,并对其基本内涵和要求作出丰富和发展;四是对人权概念作了充分肯定,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五是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新概念,将民主法治人权从“精神文明”范畴中独立出来,由以往两大文明改为三大文明,凸现了宪政的重要战略地位;六是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行依法治国奠定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基础。

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记者:依法治国方略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才能提出?

李步云: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60年里,前30年我们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很长的弯路。这里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建国后的头8年里,尽管我们处在国外敌对势力的包围之中,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国内也经历了种种制度改革,但宪政建设仍然走在前进的道路上,其主要标志就是1954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然而,自1957年初起,由于国际上“波匈事件”的影响和国内成就而引发的“唯意志论”急剧膨胀和“个人崇拜”的抬头,党中央就开始执行了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思想和政治路线。其主要标志是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三面红旗”、1959年的“反右倾”、1962年的“农村四清”。这条错误路线导致民主法制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其最终结果就是十年“文革”悲剧。这场“浩劫”使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猛醒:不搞改革开放,不走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基本内容的“宪政”之路,民族不能振兴,人民不能幸福,也势必亡党亡国。同时,这场苦难也造就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和不少党内外坚持思想解放和改革的有识之士。

记者:如何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涵义?

李步云:广义上,依法治国包括“法治国家”在内;狭义上,两者又有一定区别。依法治国是一项治国战略方针,其内涵:一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理念和指导思想,即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条件,是建立一个良好而有权威的法律制度,而不应寄希望于出现一两个圣王贤君;二是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根本准则,即治国要依法,而不能依少数领导者个人的看法来治理,不能长官意志决定一切。法治国家是近代以来一种文明进步的政治法律制度类型,要求具有一系列具体明确的标志与要求。正确理解“依法治国”还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其一,依法治国贵在良法之治。法治有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之分。实质法治即良法之治,形式法治则是指不论法律好坏,只要依法办事就是法治。相对近代以来“应然”意义上的法治,古代法治是形式法治。一般说来,古代法治比人治文明进步。近代与现代的良法之治,其主要内容在其法律是否体现法制民主,法律平等,人权保障与权力制约等原则。有人认为“形式法治”比“实质法治”要好,理由是在一定意义上,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为它完全混同了两个不同的问题,不符合中外学者对“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通常的理解。“实质法治”并非轻视法律程序的价值,而是相反。

其二,依法治国重在依宪治国。这里的宪法,当然是指社会主义宪法。首先,这是由宪法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宪法无权威,难以树立法律的权威,只有依宪治国,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同“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的现代法治精神相关联。领导干部守法,就会影响一般干部守法。再次,也同我国宪法缺少应有权威,实施并不理想有关。

其三,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官”。依法治国既治“民”也治“官”,但根本目的、基本价值和主要作用应当是治官。这是因为,虽然“主权在民”,但实际掌握和运用权力治理国家的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他们依法办事,依法用权。而且,受封建主义法律文化的影响,不少人习惯于把法律看作仅仅是管治老百姓的工具。还有,权力腐败现象,同缺少这种认识和依法治“权”力度不够是分不开的。

记者:据说,从1979年学术界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到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这20年间有过很多的争论,比如,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法治是纯西方的东西,提依法治国有片面性,讲健全“法制”就可以了。那么,能否详细地介绍一下在此其间主要有过哪些争论?

李步云:概括来说,主要有三大派别:即“法治论”、“结合论”和“取消论”。“法治论”主张,要法治不要人治,倡导依法治国;“结合论”认为,法治与人治各有长短,两者应当结合;“取消论”认为,法治是纯西方的东西,提依法治国有片面性,我们讲健全“法制”就可以了。由于倡导依法治国,符合人民的利益,符合时代的精神,符合事物的规律,而逐步为执政党和政府所采纳。了解这三大派所争论的核心观点,对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十分重要的。

“结合论”的根本错误是,将“法治”等同于“法的作用”,将“人治”等同于“人的作用”。正如有的学者所作的形象比喻:“只有将武器和战士相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战斗力。”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和问题,从而不符合中外历史上人们赋予法治与人治的本来含义,混淆了法治与人治作为两种完全对立的治国理念和治国原则的界限。

“取消论”的错误之一是,混淆了“依法治国”同“法律万能”论的原则和区别。任何理论与方针政策,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内容和适用范围。依法治国最基本的含义是,国家要有一整套良好的法律,任何组织与个人都要严格依法律办事;这并不否认和妨碍我们国家还可以有“双百”方针、“科教兴国”、“以德育人”、“构建和谐社会”等等治国的方针或发展战略。错误之二是,误解了制度和人的关系。只强调了“法律是人制定的,也要人去遵守”这一点,没有看到,“制度好,可以防止坏人干坏事;制度不好,领导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依法治国并不否认领导人的作用和他们应有的权威,而只是强调领导人的权力应由法律明确规定,权力应按法定程序行使。错误之三是,将依法治国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依法治国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党的领导,原因在于:在一定意义上,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将党的政策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可以使党的政策更为妥当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是党在领导立法、执法和司法;在现代,以党代政和以政策代替法律有损于党的形象和威信。但是,实行依法治国,要求党的传统的执政理念和方式作出一些重要改变。错误之四是,不理解“法制”与“法治”存在三个方面的基本区别:“法制”即“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等而言;法治则是相对人治而言。法律制度是一套法律规则以及宪法与法律怎样制定和实施的一套制度;法治则是与人治完全相对立的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原则和方法。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是实行“法治”。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也有法律制度,但希特勒独裁,其法律具有法西斯的性质,党卫军横行,因而它只有自己的法律制度,而不是实行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国民党统治中国22年,也是这种情况。

三、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原则和要求

记者: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那么,怎样才算实现了这一目标?也就是说,法治国家的标准是什么?

李步云:确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原则和要求,既要坚持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经验积累,又要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又要具有中国特色;既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和要求,又要寻求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我们主张可归结为如下10项。

第一,法制完备。要求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和谐、体例科学的法律体系,做到上下(上位法与下位法)左右(此部门法与彼部门法)前后(前法与后法)里外(国内法与国外法)彼此之间统一、协调、不相互矛盾和彼此脱节。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法律体系”科学合理,是“良法”的一个形式要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但还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学界有人认为,我们过去立法过快过多,是搞立法“浪漫主义”,并把法律执行不好归咎于它。后者有很多原因,同我们的立法没有多大关系。现今某些西方国家进行的法制改革内容之一,是将过于庞杂繁琐的法律体系改得相对简单明了一些,便于人民掌握。我国不存在这种情况,问题倒是相反,有些法律过于原则,不便操作;有些法律缺少“法律后果”的设计,成了“没有牙齿的老虎”。

第二,主权在民。要求法律应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实现民主法制化和法制民主化。前者包括民主权利的切实保障,国家政治权力的民主配置,民主程序的公正严明,民主方法的科学合理。后者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护法等法制都要做到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人民”二字应当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中国特色”。进一步提高法制民主化水平,今后一个时期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在法制的各个环节加大公开性和工作透明度。这是在法治领域公民参与和监督的前提。在立法领域,应发展与完善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制度、立法听证制度、法律草案全民讨论制度等。在司法领域,要彻底实行法定的公开审判、辩护、回避以及陪审员、律师等制度,克服行政式管理模式。

第三,人权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要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必须切实谋求和保障公民的各种利益。在现代民主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利益,必须也必然通过法律作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予以保护。这就表现为公民在宪法和法律上的种种权利。全部法律有两个基石范畴。私法主要调整公民彼此之间的“权利”关系,公法则主要规范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关系。但是,国家“权力”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为保障公民的“权利”服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法学就是权利之学”;“保障人权”即争取、促进和保护人民的各种利益,乃是全部法律的根本目的。

第四,权力制约。依据现代民主原则,建立起分权、权力相互制约的国家权力结构体系,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权力不受制约必然腐败这一铁的规律,已经在全党全国取得共识。党的十七大报告为此强调:“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要正确树立国家的权力观,搞清楚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两者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是十分必要的。从党的十五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完善国家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越来越重视,甚至对领导干部的质询、问责、经济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具体制度都写进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理论上概括制约国家权力的基本方法和渠道是四个:即以国家法律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以一种国家权力(即检察,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制约国家权力;以社会權利(民主党派,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制约国家权力;以公民权利制约国家权力。制约的基本形式就是“监督”。

第五,法律平等。平等是社会正义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理想的永恒主题,是社会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法律平等是指适用法律平等,这同立法平等是相区别的。立法上人民内部是平等的,对少数敌对分子或势力是不平等的。法律适用的基本内涵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公民个人,只能适用现行宪法和法律的同一标准,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思想和特权人物存在,也不允许对任何组织或个人有法律之外的歧视。1982年宪法改变了前几部宪法的提法,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替代了“法律上一律平等”,就是考虑到司法上和立法上的这一区别。法律平等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法律统一、权威和尊严的基本条件。当前在贯彻法律平等原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要通过严惩和教育等措施坚决反对少数司法与行政执法部门仍然存在的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等腐败现象,这是诉讼或纠纷中双方难以在权利上得到平等保护的主要原因。同时,要继续加大诉讼中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

第六,法律至上。古往今来思想家和政治家讲的“法律至上”、“法律至尊”,其涵义都是指“法律应具有极大权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是指“法律的统一、尊严和权威”(党的十七大报告)。它不是提倡法律万能,前者是指法的遵守,后者是指法的作用,两者不是一回事。法律至上和人民意志和利益至上完全一致,而且前者是后者的体现和保障。只有把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体现在宪法和法律中,并赋予宪法和法律以最大的权威和尊严,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至上才能得到保障。维护法律权威今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坚决反对某些地方或部门制定和推行一些“土政策”、“土法律”。学术界研究并主张发挥“民间法”的作用,有其合理性,但必须以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为前提。不少人在思考如何防止“党政一把手”权大于法,这是必须从制度设计上认真研究的。

第七,依法行政。西方学者认为,法治就是指政府依法行政。这种看法虽然有很大的片面性,但政府依法行政确实是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理由是,我国大概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法需要行政机关执行,因而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现今世界与中国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速度非常快,它不像立法机关立法可以从容讨论,它必须迅速决策与行动,比较容易不按法律办事。它是实行首长负责制,不是实行委员会制。司法机关处于中立的位置,而行政机关同行政相对人之间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也容易违法办案与处理纠纷。这些都决定了依法行政对于法治国家建设的意义。

第八,司法独立。在现代,司法独立作为一项宪政原则,同时具有三重属性。作为一项法治原则,其作用在于排除来自外界的任何干扰,保证审理案件做到客观、公正、廉洁、高效。作为一项民主原则,它是建立在分权与制约的理论基础上,是现代民主政体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为一项人权原则,其含义是,一个人当被指控为犯罪嫌疑人时,他有得到一个独立而公正的审判机关审判的权利。司法独立原则在1954年宪法中的表述是“人民法院独立进行审判,只服从法律”。1982年宪法的表述有所改变。有人据此提出“司法独立”概念不科学,这是不正确的。我国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法律中多次使用这一概念,而且叶剑英同志担任1982年宪法修改委员会主席时,在代表中央作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讲话也使用了“司法独立”一词。况且,联合国1985年已生效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我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有义务遵守这一国际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对此必须加强研究,认真贯彻。

第九,程序正当。法律程序是法的生命存在形式。在一种法律制度里,不可能只有实体法而无程序法,古往今来无一例外。法律程序具有工具性和伦理性的双重价值。好比工厂需要有科学的生产流程才能生产出好的物质产品;司法机关也需要有科学的法律程序,才能作出正确的判决和裁定。尤其是公正的法律程序,能体现立法,执法,司法,护法等国家权力的科学配置与程序约束,也体现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在程序中的应有保障。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多种原因,中国一直存在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十分重视程序,也是西方社会法治国家的一大特点。在我国,将程序正当作为建设法治国家的一大标志是十分必要的。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程序问题十分重视,如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等。证明全党的程序意识在大大加强。我们应坚持并实践《立法法》的明确规定,严重违反立法程序的法律、法规、规章作出的决定应宣布为无效。严重违背诉讼程序的判决和裁定,应驳回重审或决定其不具法律效力。应通过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在诉讼程序的民主、公开、公正、严明上大大向前推进一步。

第十,党要守法。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通常是实行政党政治。把政党制度规定在法律中虽然相对较少,但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要严格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宪法文化,否则选民不会投票给那些经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政党。在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我们在民主法制建设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没有党的正确领导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确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奋斗目标后,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必须也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一个重要决定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党的组织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与原则,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党的十七又正式确立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再次明确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今后的任务主要是坚定地坚持这些理念和切实落实各种执政方式和具体制度的改革措施。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治国基本方略”。在我国,它就是“依法治国,建设社會主义法治国家”。“以德育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等战略,都不能称其为“治国基本方略”,原因是“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和要求:一是全局性。宪法是治国安邦总章程,法律则是具体章程;各个方面的方针政策都必须纳入法治轨道。二是根本性。除各种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法律还要对国家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基本制度作出明确具体规定。三是规范性。宪法和法律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点,这是政策、道德等所不具有的。四是长期性。任何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都有一定的时间性,唯有法律同人类社会共始终。“治国基本方略”主要通过“法治国家”来体现与实施,即通过制定出一整套完备而良好的法律并运用一系列原则与制度以保证其实施。这正是“法治国家”这一概念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篇5:《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日常生活中,法律可以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此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所知道的法律,说说你的理解?

消费购物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 家长里短有《民法通则》、《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出行有《道路交通安全法》;食有《食品卫生法》,住有《物权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投资经营有《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上学有《义务教育法》;工作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总之,衣食住行,法律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

(二)出示导纲:阅读与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5.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青少年应当怎么做?

1)我们青少年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关键;

2)勇做法律的宣传者、践行者,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会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出贡献。

(三)导学互动:

1.教师举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

北宋名相寇准无疑是个忠君爱国睿智抚民的好官,在民间流传他许多判案的例子,流传较广的,说是有一个看钱库的小役偷了一文钱,被发现后上报到寇天官那里,寇准提笔写下判词:“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勒柱断、水滴石穿、判斩立决”。

寇准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如何理解法治?

判断一个社会是人治还是法治,关键在于其终极权力的归属。法治社会,法律至高无上,最终裁决权归于法。人治社会,皇帝、官僚等权力者的个人意志至高无上,最终裁决权归于人。在人治社会,国王和君主用个人的权力和意志取代国家的法律,没有公平和平等,有法律但无法治。

2.教师精讲

(1)依法治国含义(名词解释)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主体:人民群众;

“治”:既包括依法惩治犯罪,也包括维护公民权利;

“法”: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思考: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什么法?他们是由谁制定的? 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据人民的意志制定的。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前提)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中心环节)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

(关键)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

(有力保障)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3.学生活动

出示图片,让学生讲出每张图片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个要求?

(四)导学归纳

法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青少年尤其要强化法制观念,让法律的种子在心中扎根,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从青少年自身来说,一方面要时刻学习与现实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服从家庭、学校的管教,不断吸取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不做冲动时的魔鬼,让自己遗憾,让家人担忧。

(五)反馈训练

2008年,“三鹿奶粉”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空前关注,2009年1月22日,三鹿系列刑事 案件在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张玉军、田文华等受到法律的制裁。09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施行。回答3—4题

1、这部法律的实施是

①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②体现了依法治国中的有法可依的基本要求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④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③④

2、三鹿奶粉中的相关负责人受到法律的制裁,启示我们

①公民一定要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②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③违法行为必将受到刑罚处罚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3、2008年12月4日,是第8个“全国法制宣传日”,由中宣部、司法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晚会《法治的力量》,揭晓了2008十大法治人物评选结果。举办法治人物评选活动是

A、以德治国方略的体现 B、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 C、依法治国战略的体现 D、人才强国战略的体现

4、九年级(3)班几个同学就有关“依法治国”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建设法治国家,就要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②实行依法治国,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生活在法治国家,人人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④依法治国是大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案例:2009年6月20日开始,重庆市重剑出击,“扫黑除恶”风暴在重庆拉开,至9月,1500多名涉黑犯罪嫌疑人被缉拿归案,14个横行多年的黑恶势力团伙被打掉。陈明亮、黎强等67名黑恶团伙首领和骨干先后被警方逮捕,另有50多名涉黑官员入狱,其中包括重庆黑恶势力“保护伞”,原重庆司法局长文强被捕。2009年10月12日,重庆人民法院依法对其中的涉案人员进行审理。

讨论:(1)重庆“扫黑除恶”行动,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2)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引导学生学会回归课本,归纳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点,明白“材料在课 外,知识在课内”的道理:

(1)①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②体现了国家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信心③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④体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⑥是建设和谐社会、平安国家的要求。

篇6:《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法律,没有法律,那国家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从古代开始,我们国家就有了法律,可以说,法律伴随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法律与道德、风俗、纪律、宗教信仰等一起,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变得有序;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人们的权益才得到了保障,文明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法规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篇7:《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依法行政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安全系数的提高应通过__来达到。A.增加构件尺寸 B.增加构件重量 C.增加费用

D.优化结构设计

2、预防为主,主要是为了防止和减少__。A.生产事故 B.安全事故

C.生产质量事故 D.生产安全事故

3、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主要是__。A.行政机关 B.国家行政机关 C.人民政府 D.法院

4、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机构是指国家__授权行政部门设立的监察机构,具有法律形式的监督管理权利。A.法律 B.法规 C.标准 D.规范

5、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__。A.安全警示标志 B.安全标志 C.警示标志 D.“注意安全”字样

6、()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是安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A.事件树 B.故障树

C.因果关系树 D.安全树

7、某化学工业生产车间的8名工人出现中毒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阵发性腹绞痛、腹泻。可据此推断为()中毒。A.铅 B.铬

C.四乙基铅 D.锰

8、下列特种作业人员中,由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负责培训和考核发证的是__。A.客运索道操作人员 B.压力容器操作人员 C.电梯操作人员

D.矿井提升设备操作人员

9、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在__中应建立职业病申报制度。A.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劳动行政主管部门 D.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10、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因违章作业造成事故的人员,应对事故负__责任。A.领导 B.主要 C.直接 D.行政

11、调节锅炉气压就是调节其__。A.燃料量 B.风量 C.给水量 D.蒸发量

12、耐压试验主要用于检验压力容器承受__的能力。A.静压强度 B.动压强度 C.液压强度 D.气压强度

13、目的在于辨识单一设备和系统的故障模式及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或装置的影响的安全评价方法是()。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B.故障树分析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D.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14、《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__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A.劳动保障部门 B.卫生行政部门

C.安全生产监督部门 D.煤矿安全监察

15、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对于承受内压的压力容器,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容器__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A.底部 B.中部 C.顶部 D.侧面

16、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等安全生产投入资金由__予以保证,该保证人承担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而导致事故后果的法律责任。A.董事会 B.厂长 C.经理 D.投资人

17、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股份有限公司,由其____决定安全投入的资金。A:股东会B:监事会C:董事会D:总经理

18、在某种合同要求的情况下,由与用人单位(受审核方)有某种利益关系的相关方或由其他人员以相关方的名义实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是()。A.第一方审核 B.第二方审核 C.内部审核 D.外部审核

19、系统中包含许多能消除、预防、减弱初始事件影响的__。A.安全技术 B.安全功能 C.安全措施 D.安全提示 20、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应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过程来说,监督管理方式可分为__。

A.事前监督管理、事中监督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 B.综合监督管理、专项整顿治理和专业监督管理 C.分级监督管理、重点监督管理和一般监督管理 D.国家监督管理、行业监督管理和企业监督管理

21、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承担安全评价、认证、监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__规定的资质条件。A.行业 B.国家 C.企业 D.地方

22、安全生产“五要素”是指__、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责任和安全投入。A.安全教育 B.安全法制 C.安全培训 D.安全技术

23、卫生部2002年22号令公布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中明确指出:建设项目竣工后,在试运行期间,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运行情况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在试运行__个月内进行控制效果评价。A.5 B.6 C.8 D.12

24、保护接地适用于__配电网。A.接地 B.不接地 C.低压 D.高压

25、事故后果不考虑()。A.房屋损失 B.停工损失 C.设备损失

D.加班期间的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以下属于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的基本原则的有__。A.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 B.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原则 C.轻重缓急与统筹安排原则 D.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原则 E.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原则

2、下列关于法的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有__。A.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B.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C.法是由政府机关制定或者认可 D.法具有道德强制性 E.法具有国家强制性

3、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__,由经过政府批准的考核鉴定机构负责对劳动者实施职业技能考核鉴定。A.制定职业技能标准 B.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C.综合管理 D.分类管理

E.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4、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设备的__,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A.报废 B.维修 C.生产 D.制造 E.检测

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是指依据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及其他审核准则,对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__进行评价的活动。A.完整性 B.适用性 C.普遍性 D.符合性 E.有效性

6、”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__等各企业或组织。A.生产 B.运输 C.使用 D.贮存 E.经营

7、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__等。A.事件树 B.类比方法 C.事故树

D.对照、经验法 E.决策树

8、安全验收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__。A.易燃易爆场所评价 B.安全生产管理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结论 D.危险性预先分析

E.事故分析与重大事故模拟

9、__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理责任。A.建设单位 B.项目经理 C.监理单位 D.监理工程师 E.施工单位

10、注册安全工程师申请注册的条件有__。A.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书》 B.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

C.身体健康,能坚持在生产经营单位中安全生产管理、安全工程技术岗位或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 D.所在单位考核资格 E.主管的考核

11、重大危险源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提出__的技术和组织措施。A.详尽 B.实用 C.明确 D.有效 E.系统

12、异常气候条件引起的职业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有__。A.中暑 B.风湿病 C.减压病 D.高原病 E.关节炎

13、事故隐患泛指生产过程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__。A.人的不安全行为 B.物的不安全状态 C.管理的缺陷 D.制度的缺陷 E.自然灾害

14、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__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A.上岗前 B.在岗期间 C.离岗时 D.辞职以后

E.离开用人单位6个月以上又返回用人单位

15、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和储存实行__,并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实行审批制度。未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A.按需计划 B.统一规划 C.合理分配 D.合理布局 E.严格控制

16、锅炉遇有下列__情况应紧急停炉。A.锅炉水位高于水位表的下部可见边缘

B.不断加大向锅炉进水即采取其他措施,但水位仍继续下降 C.锅炉水位超过最高可见水位,经放水仍不能见到水位 D.给水系统故障,不能向锅炉进水 E.设置在汽空间的压力表全部失效

17、国家现行的有关安全生产的专门法律有__。A.《安全生产法》 B.《工会法》 C.《消防法》 D.《道路交通安全法》 E.《劳动法》

18、《工伤保险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工伤职工有下列__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工伤保险待遇。A.下岗人员

B.丧失享受待遇条件的 C.拒不接受劳动能力鉴定的 D.拒绝治疗的

E.被判刑正在收监执行的

19、以下属于正确使用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是__。A.使用前首先做一次外观检查 B.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C.必须在其性能范围内使用 D.不得超时限使用

E.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20、工业生产过程中粉尘危害的控制措施有__。A.屏蔽作业 B.湿式作业

C.采用密闭、通风、除尘系统 D.采用吸尘器 E.戴防尘口罩

21、安全生产标准的安全生产范围包括__个体防护、粉尘防爆和涂装作业等。A.矿山

B.危险化学品 C.烟花爆竹 D.军工生产 E.工业产品

22、用人单位对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应及时组织进行__。A.安全隐患检查 B.生产流程检查 C.健康检查 D.医学观察 E.安全监督

23、控制粉尘爆炸的主要技术措施是__。A.缩小粉尘扩散范围 B.个体防护 C.消除粉尘 D.控制火源 E.适当增湿

24、劳动防护用品按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可分为__。A.防触电用品 B.耐酸碱用品 C.防寒用品

D.防机械外伤用品 E.防噪声用品

25、《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救援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应当报__备案。” A.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C.公安部门

篇8:《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教学设计

方略和依法行政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初始评审过程主要包括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__的策划,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两项工作。

A.运行控制

B.应急预案

C.改进措施

D.风险控制

2、预警系统发出某事故警报,而该事故最终没有出现。下列有关原因分析,正确的是__。

A.安全区设计过宽,危险区设计过窄

B.指标设置不当,警报过严

C.小概率事件也有发生的可能

D.安全区和危险区设计都过宽

3、依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工业炸药按__可以分为单质炸药和混合炸药。

A.用途

B.组成C.性质

D.使用场合

4、作业场所未使用防爆电器设备、专用放炮器和人员专用升降容器,经责令限期改正而逾期不改正的,煤矿安全监察管理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可以处__的罚款。

A.1万元以下

B.2万元以下

C.10万元以下

D.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5、卫星导航系统是以人造地球卫星为参照目标的位置测定系统。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美国从1973年开始研制,__年投入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它包括24颗卫星,分布在6个轨道平面,卫星高度为20200km。

A.1990 B.1993 C.1995 D.1998

6、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具备__。

A.生产条件

B.一切安全生产条件

C.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D.法定的安全生产条件

7、险性事故发生后,由主要责任单位在事故发生后__,向分局提出事故处理报告,分局于7日内公布处理结果,并报铁路局。

A.当日内

B.2日内

C.3日内

D.4日内

8、典型的__是各行业中具有典型特点的基本过程或基本单元。

A.单元表格

B.单元计划

C.单元过程

D.单元机构

9、具有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的安全防护措施的电气设备是__类。

A.Ⅰ

B.Ⅱ

C.Ⅲ

D.0

10、生产安全事故分为__。

A.灾害事故和人为事故两大类

B.灾害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两大类

C.自然灾害事故和人为事故两大类

D.自然灾害事故和人为责任事故两大类

11、设置固定的栅栏是__安全装置。

A.控制

B.自动

C.连锁

D.隔离

12、脚手架工程不包括__。

A.设计计算

B.绘制施工详图

C.编制搭设和拆除方案

D.操作措施方案

13、常用的职业卫生统计指标有发病(中毒)率、患病率、病死率和__。

A.职业病普查率

B.疑似职业病发生率

C.粗死亡率

D.职业卫生合格率

14、依据《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__等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A.爆破、吊装

B.高空施工、电力安装

C.采掘、架设

D.易燃易爆物品试验

15、通过__,可为应急资源的规划与配备、与相邻地区签订互助协议和预案编制提供指导。

A.资源计划

B.资源分享

C.资源分析

D.资源管理

16、__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够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

A.定性分析

B.故障树

C.定量分析

D.预先分析方法

17、所有单位的主要负责人__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A.每周B.每月

C.每季度

D.每年

18、要求用人单位组织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__,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

A.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B.离岗后的职业健康检查

C.在职健康检查

D.定期的健康检查

19、煤矿必须有工作、备用和检修的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__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和其他用水)。备用水泵的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

A.10 B.20 C.24 D.48

20、生产性噪声是由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摩擦等产生的。生产性噪声可分为__三类。

A.振动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B.冲击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C.气体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D.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21、常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方法有__和系统安全分析法。

A.本质安全法

B.劳动用品防护法

C.直观经验分析法

D.危险指数评价法

22、发生事故后,作为不同的事故报告主体应当履行各自的报告义务。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__报告。

A.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事故发生单位的行业主管部门

C.属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23、__的目的是确保生产经营单位主动评价其潜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应急响应的需求。

A.培训、意识及能力

B.运行控制

C.事故事件与不符合的调查

D.应急预案与响应

24、烟花爆竹运输通行证由__负责发放。

A.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B.国家质检总局

C.公安部

D.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25、事件树各分支代表初始事件一旦发生后其可能的发展途径,其中导致系统事故的途径即为__。

A.事故连锁

B.安全连锁

C.连锁效应

D.事故危险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安全生产法》明确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有__。

A.知情权

B.赔偿请求权

C.检举权

D.安全保障权

E.指挥权

2、煤矿安全监察的方式包括__。

A.专业监察

B.重点监察

C.日常监察

D.专项监察

E.定期监察

3、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依法设立的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应当依照__的要求为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安全生产技术服务。

A.法律

B.委托合同约定

C.行政法规

D.企业规章制度

E.执业准则

4、传动带防护罩与皮带的距离不要小于50mm,设计要合理,不要影响机器的运行,需要设置防护罩的是__。

A.皮带轮之间的距离在3m以上

B.皮带宽度在15cm以上

C.皮带回转的速度在9m/min以上 D.皮带轮直径在0.5m以上

E.传动机构离地面2m以下

5、职业健康监护对从业人员来说是__。

A.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

B.是一项预防性措施

C.是用人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承担的义务

D.是本质安全化的前提

E.是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6、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十条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__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A.运输工具、加油站、加气站

B.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C.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D.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

E.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7、初始评审目的是依据职业安全健康方针总体目标和承诺的要求,为建立和完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持续改进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一个能够测量的基准。其各项决策的重点是__。

A.目标

B.初始评审

C.管理方案

D.运行控制

E.应急响应

8、特别重大事故事故调查组的职责是__。

A.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情况

B.查明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C.提出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所应采取措施韵建议

D.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E.检查控制事故的应急措施是否得当和落实

9、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定,化工企业冷却循环水加硫酸岗位的从业人员,应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包括__。

A.防护面罩

B.防酸手套

C.防酸雨靴

D.纯棉工作服

E.蚕丝工作服

10、《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有__。

A.依法必究的原则

B.社会监督、综合治理的原则

C.预防为主的原则

D.权责一致的原则

E.人身安全第一的原则

11、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分别给予__的行政处罚。

A.罚款

B.警告

C.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

D.取消其相应资格

E.没收违法所得

12、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后果,包括__。

A.人员伤亡

B.环境破坏

C.技术改进

D.财产损失

E.精神损失

1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__方面。

A.安全管理和技术

B.机构和安全教育培训

C.隐患治理

D.伤亡事故

E.安全生产许可

14、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矿山企业安全工作行使的管理职责包括__。

A.检查矿山企业贯彻执行矿山安全法律、法规的情况

B.审查批准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

C.负责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的竣工验收

D.调查和处理重大矿山事故

E.对矿山企业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与教育

15、重大、特大事故发生最多的是从事__的生产经营单位。

A.矿山开采

B.第二产业

C.第一产业

D.航空航天

E.建筑施工

16、《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事__的专业技术人员。

A.安全生产监督

B.安全生产管理

C.安全工程技术工作

D.安全生产咨询

E.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

17、安全生产标准体系由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电气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石油化工安全、民爆物品安全、烟花爆竹安全、涂装作业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机械安全、消防安全、个体防护装备、特种设备安全和__等组成。

A.核电站

B.建筑安全

C.生命安全 D.通用生产安全

E.建筑设备

18、《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规定了生产性粉尘按危害程度分级,分级指标为粉尘中__。

A.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B.工人接尘时肺的总通气量

C.游离的石棉尘含量

D.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E.粉尘分散度的标准

19、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__。

A.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的事项

B.保障从业人员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

C.保障从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的事项

D.保障从业人员缴纳工伤社会保险和获得民事赔偿的事项

E.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

20、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划分为__。

A.充足项

B.不足项

C.整改项

D.改进项

E.错误项

21、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的因素有__。

A.病人的职业史

B.病人的身体状况

C.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

D.病人的病因

E.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22、人的心理因素包括__。

A.能力

B.智力

C.气质

D.文化

E.动机

23、隔离措施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__。

A.隔开

B.封闭

C.缓冲

D.救援

E.避难

24、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职责有__。

A.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B.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

C.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D.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E.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25、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__。

A.设立专职医疗队伍

B.有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C.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D.经营场所和储存设施符合国家标准

上一篇:编塑料鱼周记450字下一篇:国防教育个人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