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复习

2024-05-02

人琴俱亡复习(共14篇)

篇1:人琴俱亡复习

安宜初级中学复习教学案 初二年级 语文学科 2012/2013 第一学期

语文期中复习教学案

人琴俱亡

主备人:曹琳琳

审核人:杨兆祥

时间:

日 目标预设: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

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诊断训练:

1、解释加点的字。

子敬俱病笃 俱: ;笃: 而子敬先亡 而: ...何以都不闻消息 何以: ;都: 便径入坐灵床上 径: ....子敬素好琴 素: ;好: 语时了不悲 语: ;了: ...便索舆来奔丧 索: ;舆: 弦既不调 既: ;调: ....因恸绝良久 恸: ;绝: ;良: ...

2、重点语句翻译

①何以都不同消息?此已丧矣。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④ 语时了不悲。

⑤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3、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写了,表现了。(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3)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5)本文表现的是兄弟情,人们一般在形容兄弟之情深厚时,用人身上的某部位来打比方即手足情深,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

谚语:

(6)写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安宜初级中学复习教学案 初二年级 语文学科 2012/2013 第一学期

达标检测: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子猷()病笃()索舆()奔丧()了不悲()..... 好琴()掷琴()恸绝()亦卒()不调().....2.解释加点的字。

俱病笃 __________ __________ 何以都不闻消息 __________ __________ .....此已丧矣 __________ __________便索舆来奔丧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便径入坐灵床上 __________弦既不调 __________ __________ 掷地云 __________ .... 因恸绝良久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月余亦卒 __________ __________ 语时了不悲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本文选自,是记载 的笔记小说。作者,的 家。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绝”解释相同的是().A.赶尽杀绝 B.悲痛欲绝 C.绝无此意 D.美妙绝伦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与“恸绝良久”中“良”相同的是().A.除暴安良 B.用心良苦 C.消化不良 D.良莠不齐 ....6.下列加粗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7.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出了什么?

8.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9.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篇2:人琴俱亡复习

复习目标:

1.记住重点实虚词及句子的翻译。2.体会文章独特的悼念方式及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复习内容

一、重点字词: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翻译句子:

①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三、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的文学家。(◇《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四、内容理解:

1、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3、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

5、本文表现的是兄弟情,人们一般在形容兄弟之情深厚时,用人身上的某部位来打比方即手足情深,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 谚语:

6、写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 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 望梅止渴等。

(◇子猷“不悲”“不哭”是因为强抑悲痛,故作旷达,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人亡而音调不调,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再也无法控制,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琴不调”一是说明了当时实际情况,琴弦所发出的声音不协调;二是表现了人琴俱亡后的凄楚悲哀之情)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篇3:《人琴俱亡》,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课例展示

师:人们都说“血浓于水”。 请大家自读课文,找出本文中的兄弟之情不同寻常的地方。

生:为什么子敬病逝,子猷一点都不悲伤呢?

师:“读书贵有疑”,你提的问题很有意义, 请问有证据吗?

生齐答:语时了不悲。

师:“了不悲”完全不悲伤,看来兄弟感情不好,有不同意见吗?

生:“恸绝良久”可以看出,兄弟两人感情很好,“不哭”不代表不伤心。

师:有道理,苏轼悼念亡妻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反而能表现出异常的平静。 这说明子猷不是不悲伤,而是极度悲伤,大家认同吗?

生:我同意。 “何以都不闻消息? 此已丧矣。 ”根据常理子敬去世,子猷肯定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消息,没有收到任何消息,就能断定子敬已经过世,两人像有心灵感应,是兄弟情深的体现。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感人,子猷虽然表面没有什么表露,但子敬的去世已经够让他心痛了, “语时了不悲”突出了子猷无以言说的苦痛。 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句呢?

生齐读:“语时了不悲”,读得低沉、缓慢,“了” 字突出延长地读。

师:那我们来齐读一下,试试看。

生齐读:“语时了不悲”。

师:范读。平静的表面隐藏着至深的感情,大家还能找出体现子猷对子敬怀有强烈感情的地方吗?

生齐说:“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师:这是子猷跟子敬的唯一的一句对话,你们都能读出子猷的哪些心声呢?

生: 我读出的是兄弟阴阳两隔的无限悲痛之情。

师:你读读看。

生:“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悲伤的感情,低沉的语调)

生:我读出的是子猷的失望之极,从后面的 “月余亦卒”可以看出子敬的去世,让子猷顿觉世间没有值得他留念的地方。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深刻,让我想起了跟他们同处于一个时期的 “竹林七贤” 的领袖人物———阮籍,他在悼念自己母亲的时候,喝酒、 吃肉,却被别人称赞,因为他是用自己的生命来纪念他的母亲。 这也体现了魏晋时期的一种风尚,以特别的举止引起别人的关注。 亲人的去世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打击,甚至有厌世的情绪, 怎样才能读出子猷此时的心情呢?

生:“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缓慢、高昂、悲痛)

生:开头的“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说明两人都病情严重,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子敬先亡”只是一种偶然。

生: “因恸绝良久”长久的悲痛对病重的人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

师:很有道理,“良久”是很久的意思, “绝” 是气息中止的意思, 都体现了子猷的悲痛无法自已。 请你把这句话读一下。

生:“因恸绝良久”(动情,带哭腔)。

师: 刚刚大家朗读的子猷的语言感人至深, 子猷的举动也有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请大家找出第二段描写子猷举动的语句,读出感情。

生:“掷地云”(大声、急促地齐读出)。

师:为什么这句要强调呢?

生自由回答:表达了作者的悲愤、失落……

师:“文喜看山不喜平”,子猷之前情感的压抑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宣泄, 对子敬的哭诉是兄弟之情无法掩饰的表现。 有没有同学课前查过资料的? 王子猷、王子敬所处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我们一起来交流下吧。

生:王子猷、王子敬是东晋时代的人,是小说《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时代。

师: 看来这位同学预习得挺充分的,《三国演义》描述的是魏晋时代的故事,那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也是国家动乱的非常时期。 大家能说说你们眼中的那个时代的人物吗?

生:曹操既是英雄也是奸雄,人称枭雄。

生:刘备、诸葛亮、关羽是明君、贤相、忠臣的化身。

生:乱世出英雄,五虎将令人敬佩。

师:三国虽然动乱但也英雄辈出,而随之而来的晋朝让百姓陷入了更加黑暗的生活当中, 很多才华很高的人的都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很多人选择了明哲保身的隐居生活, 如当时著名的竹林七贤, 他们采取隐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同时又用特立独行、率直任诞的行为风格来表示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

生:那么子猷的“了不悲”可能就是他所追求的一种风范,是对生死看淡的一种坦然。

师:大家可以来试试,读出那种看淡生死的坦然。

师范读,然后请学生范读。

师: 我们来谈谈这节课所收获的朗读技巧是什么?

生:要带感情读!

篇4:人琴合一艺海无涯

有一天下午,同时送来了两份唁电,一份是中国音协的,一份是时任音协主席吕骥个人的,王师母告诉我们,王人艺和吕骥是小时候一起玩的伙伴,只是后来一个北京一个上海,另外,王先生有一个习惯,只要是朋友当了官,他就一定不主动去联系,免得别人以为他有什么所求。其他在外地的老朋友也都发来了唁电,黎明晖、黎莉莉、黄源澧、江定仙、章彦、司徒华城、韩里、卞敬祖等。

上海音乐学院组成了以贺绿汀为主任的治丧委员会,副主任是丁善德与桑桐,委员有:张敦智、李名强、陈良、郑石生、管荫深、孙道临、尹政修、常受宗、赵双、丁芷诺、罗光鑫、汝洁、王羽、吴国钧、赵基阳15人,所有的正副院长及附中、附小校长都位列其中,因为在上海音乐学院工作的这30多年中,本科、附中、附小都曾留下了先生的心血、都有先生辛勤培养的学生。

追悼会在龙华殡仪馆的中厅举行,以当时的规定,王人艺先生的级别是不能借用大厅的。来参加送别的人很多,厅里站不下,就站到了外面院子里,花圈放不下,就顺着院子摆到了路口,除了院方的党政领导和音乐学院的同事,王人美的爱人,著名画家叶浅予、黄自先生的遗孀汪颐年、黎锦晖的遗孀梁惠芳、明月社的同事黎锦光、交响乐团的同事黄贻钧、陈传熙、尹政修、司徒海城等都来为老友送别,学生辈的更是不胜枚举,除了王先生执教过的,还有不少其他专业的学生,这正如邓尔敬先生所写的那幅挽联:人好尚余口碑在 艺高无奈弦脉息。

追悼会结束之后,大家最关心的是师母的生活,师母是知识女性,但她长期以来却扮演着家庭主妇的角色,王先生认真教书,她仔细持家。先生从来不写信,所有联络亲朋、学生的事情都是由师母完成;先生从不做饭,但喜欢留学生一起吃饭,即便是在很困难的时期,师母总是能够想方设法“变”出些好吃的来;文革期间,先生只领生活费,家中无法开销,身体欠佳的师母就到街道生产组糊纸盒、传呼电话亭喊电话来补贴家用;师母没有孩子,但是对于学生们就象对亲生的儿女一样关怀……大家达成了共识:学校里面给的生活费与原来先生的收入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决不能因为先生的去世,而让师母的生活受到影响,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就这样,师母的晚年有了保障。

1985年秋,在王人美和幼年班北京同学的一再邀请下,王师母决定去北京散散心。她住在王人美家里,王人艺是他们共同的亲人,姑嫂二人有着说不完的话;她还探访了久别的黄源澧、廖辅叔、章彦等老友;中央乐团原幼年班的一批学生,挨家挨户请师母吃饭,每天一家,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1986年初,师母离开北京,去南京王家阳处小住,1986年夏才回到上海。

1987年,我从南京回上海参加高考,回到武康大楼和王师母(我称呼为婆婆)一同生活,直至1996年1月11日她去世,享年80岁。

1996年2月15日,我和王人艺先生的两位侄子王心方、王心支,学生潘寅林、沈西蒂等共同护送王师母的骨灰至无锡青龙山公墓落葬,11年后,先生和师母又在一起,而且永不分离了。他们的墓碑上隽刻着由刘国杰先生手书的一段碑文:

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王人艺先生,精于琴、意于教,九鼎大吕,桃李满天下。与夫人同湘生,偕白首,高山景行,阳和共风雨。

篇5:《人琴俱亡》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

9. 略《管宁割席》

篇6: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通过朗读初步检查预习

四、学习文言文字词

全班分AB两组,A组针对文章第一段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B组回答;B组针对第二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设疑提问,A组回答。教师补充指导。第一段 【实词】 笃:du(病)重 左右:近旁的人,近侍 / 左边和右边 索:要 舆:车轿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虚词】俱:(副词)都、全 而:承接连词 了liao:完全 都:总、竟 第二段

【实词】 素:本义是“白色的生绢”,这里是一向、向来。径:一直 卒:zu ;1死,古指大夫死亡,后通称死亡。帝王“崩”、诸侯大官“薨”。;2步兵,不费一兵一卒 ;3副词,终于,“卒用其人” cu 仓卒,急速

(因)恸绝良久: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

(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伤;良,很; 绝,气息中止,死亡。【虚词】 既:已经 翻译:

五、再读,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变化?结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琴亡)恸绝良久 ——月余亦卒

2`1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解1:早知将不久人世,他日必将见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恸绝良久。

——解2: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

知人论世:(为什么要强自抑制?这须从《世说新语》说起)《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

举例: 《伤逝· 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那么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调

琴不调说明了什么?——原因一:主人病亡久已无人弹奏,弦松。原因二: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而这种极为沉厚的悲情一旦触景伤怀,便无法再抑制,喷发而出,恸绝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体现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板书: —— 抑制 ——喷发:手足情深)

审美:这种手足情深的悲绝,在作者看来是一种真挚的美好的情感,刘义庆完全是将这当作一种美好的事物记入《世说新语》中的,体现 了魏晋时代的一种审美观:(把人的种种情感当成一种美来欣赏)人 的种种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是美的。

写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 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 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 更加丰富深厚。(补充)

六、诵 读(把握人物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的区分)

1、个读

2、全班读

3、教师范读

七、背诵

运用幻灯片填空式背诵

八、作业布置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故事短小、语言简洁,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回去阅读《世说新语》,每个人讲一个小故事。

九、板书设计 人 琴 俱 亡 了不悲

人亡 抑制 手 都不哭 足 情

琴亡 ——恸绝良久 —— 喷发 深

课堂练习

一.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王子猷(yóu)

病笃(dǔ)B.径(jìng)入

琴弦(xián)C.掷(chēng)地 悲恸(dòng)D.卒(zú)

不调(tiáo)

二.为下列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1.何以都不闻消息()

A.总是

B.竟

C.已经 2.语时了不悲()

A.结束

B.可能

C.完全 3.子敬素好琴()

A.白色

B.向来

C.本来的,原有的 4.便径入坐灵床上()

A.小路

B.径直

C.直径 5.弦既不调()

A.协调

B.调解

C.调弄 6.因恸绝良久()

A.隔断

B.绝对

C.极 7.便索舆来奔丧()

A.轿子

B.地图

C.舆论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1.在文段横线处填写原句。2.说说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语时了不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何以/都/不闻消息

B.何以/都不/闻消息 C.何/以都/不闻消息

D.何/以都不/闻消息 4.对这一段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写王子猷、子敬兄弟二人病情都很严重,第二件事写王子猷去为子敬奔丧。

B.子猷说话时的“不悲”,奔丧时的“不哭”反映子猷为子敬的死幸灾乐祸,认为自己在子敬后死。

C.这一段中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虽未直接言表,但可通过一些语句来反映了他们的兄弟情深,如“何以都不闻消息?”一句责问,“便索舆来奔丧”一句的急切之情。

四.欣赏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醉 花 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是_______名,李清照,号_________,________朝女词人。我们还学过她的词是《___________》。

2.对该词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没有正面写离别之情和相思之苦,但是仔细寻味,每一字中都浸透了离愁与相思。

B.上阕写词人——整夜未睡而愁,主要是考虑如何在清闲的重阳佳节去赏菊花。C.下阕主要突现了一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女子的形象。

D.“人比黄花瘦”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这位女子比东篱下的黄花还要瘦,主要是愁苦之情造成的。一.C 二.1.B

2.C

3.B

4.B

5.A

6.C

7.A 三.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1)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

(2)说话时语气完全不悲伤

(3)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3.A

4.B 四.1.词牌,易安居士 宋 《如梦令》

篇7:人琴俱亡教案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 :(d ǔ)(病)重

索 : 要

奔 : 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 :一直、直往

素 :一向、向来

恸 : 痛哭,极度悲哀

绝 :气息中止

卒 :死了

文言虚词:

而 子敬先亡 不译

语时 了 不悲 完全

弦 既 不调 已经

人琴 俱 亡 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 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8:《人琴俱亡》教案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

五、作业布置: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板书: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篇9:《人琴俱亡》教案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组织学生默读 默读课文

 

 

2 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 交流疑难、释疑

 

 

3 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 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 看注释疏通文意

 

 

2 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 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思考、讨论

 

 

4 组织交流 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 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 交流

 

 

教学反思

 

篇10:初二语文人琴俱亡

1、俱,副词,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索,要。奔丧(sāng),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掷,投掷,抛掷,扔。

6、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绝,死亡。

7、亦,副词,也。卒,死。

《人琴俱亡》训练案答案

二、本文记叙了王子敬死后,王子猷不顾病体去奔丧,并悲痛至死的故事,反映了兄弟两人至深的感情。

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

第二部分(2)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

三、

1. 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 刘义庆 南朝宋 2. 索、问、奔、掷

3.人亡,指琴的主人已经去世了,琴亡,指琴失去了主人,失去了知音,不再协调,人琴俱亡指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出子敬已死。“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不悲”、“不哭”是因为他对子敬的死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自知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

5. 明确:语句有:“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6.子猷与子敬有着深厚的手足之情,两人都患了重病。子猷听不到子敬的病况,猜测他已死,心里非常难过,“了不悲”“都不哭”是强抑制住自己的悲痛的结果,而并不是不悲痛。等到人琴俱亡,就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心情了,悲痛喷薄而出,所以“恸绝良久”。故前后并不矛盾。

7. 因为生病和悲痛

8.人琴俱亡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篇11:人琴俱亡优秀教案

2、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4、体味其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课程类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通过提问:

1、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知识

(穿插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小说之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回到初中以来学过的经典现代小说中,更好的与原始文言小说形成对比!

下面,我们从抽象到具体,通过研读《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其是否体现了一些现代文学原理中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dǔ)都(dū)丧(sāng)(sàng)了(liǎo)舆(yú)调(tiáo)恸(tng)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三、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四、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2、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六、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2、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如:何以都不闻消息?(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七、布置作业:

篇12:人琴俱亡原文及翻译

【原文】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注释】

王子猷:王徽之。子敬:王献之。俱:都。

病:生病。

笃:(病)重。

而:表承接,不译。

左右:手下的人。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

都(dū);总;竟。

此:此时。

语:说话。

了:完全。

便:于是,就。

索:要。

舆:轿子。

奔丧:看望丧事。

都:竟。

素:向来。

琴:弹琴。

径:直往;径直。

入:进入。

既:已经。

调:协调。

掷:扔。

因:于是。

恸:痛哭,极度悲伤。

绝:气息中止。

良.:很。

卒:死亡。

译文】

篇13:人琴俱亡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人琴俱亡》这篇成语故事。我给大家讲讲看:

王羲之是东晋时代的一位大书法家,后来,他的两个亲密无间的儿了同时得了重病,小儿了不久便去世了。大儿子听说后,马上来到自己弟弟的床前,抬起头发现一块自己弟弟经常给他弹得琴,他把琴取下来,弹了几次,还弹不成一首曲子,便说:“人和琴都死了!”说完他悲痛欲绝,把琴摔到地上,琴坏了。

篇14:人琴俱亡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弄懂课文大意。

1、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依据参考书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

(“了不悲”、“都不哭”)

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

(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

(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

(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

1、讲述秀教案91页的内容,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

寄居种竹

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小结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三、拓展与创新

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优秀教案92页。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

管宁割席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他们约好中午时碰头。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了以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你却还没来,他就离开了。”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到了中午您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致歉,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四、板书:

俱病笃 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 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 不调掷地

琴亡

上一篇:《结爱·千岁大人的初恋》:灵魂的味道告诉我,你就是我要找的人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师考核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