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究复习策略提高复习效率

2022-09-12

临近中考,作为毕业班的语文教师在短暂的时间里如何有效地组织中考前的总复习,带领他们冲刺中考,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全方位大幅度地提高,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我们在复习中要改变把巩固已学知识防止遗忘作为复习方式,也不能对各个知识点泛泛而谈,走到哪里黑,就打哪儿歇,漫无目的,更不能认为复习就是做题而采取题海战术,以大量的练习代替复习。

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总复习计划。包括复习内容,时间安排,采用什么方式。我把复习分成三个阶段:夯实基础知识阶段,包括理清教材线索,对各知识点进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技能训练阶段,包括联系整合运用基础知识,交给学生解题方法,形成技能;能力提高阶段,精选套题,进行模拟训练,查缺补漏,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其次,要透切理解《考试说明》,把握考点,确定复习内容。语文学科知识点繁多、复杂,人们常说语文是“铁打千层皮”。在中考前复习什么呢?考什么我们就复习什么。所以,考点就是我们复习的要点。要认真解读《考试说明》,着重研究本年度考试的具体特点,理解精神要求,包括范围、重点、题型、题量、分值,还要研究试卷的结构,形式,题型,考查的知识点,课内外分布情况,考卷评分标准,等等,在复习过程中遵循“抓住稳定的、关注变化的、研究发展的”的原则,做到考点、热点、考题了然于胸,明确复习教学的正确方向。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语文中考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必然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课标”是我们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如果我们在复习时抛开课本,让学生做一本本的练习,完成一张张的试卷,忽视语文知能体系的系统复习,这无疑是舍本求未。尽管每年中考都有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要回归到课本的知识点上,也就是“题在课外、理在书中”。

为了取得高质高效的复习效果,我们要用好、用活、用足教材这个例子,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在复习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运用时,我将教材七—九年级课文中有关词语、句子理解运用的练习罗列出来,梳理归类,作为例子讲解,学生熟悉文本,易于接受、理解。在文体知识及文体阅读复习时,用教材中的课文做范文,既能勾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又从中获取了新知,效果很好。

三、归类梳理,培养技能

复习要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复习。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老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从掌握方法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掌握方法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应试能力也就越强。

首先,将知识点归类。根据《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题型,可以将试题分成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四大板块。把四个板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按考点归类,分类复习。复习时把语文知识体系分成若干小类;然后,把这些小体系视作相对独立的“整体”,据其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地对一个个小“整体”进行系统有序的复习,最后,把它们“串联”起来,融汇贯通,构建出整个语文知识体系。

其次,传授技能。将考点的命题形式、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交给学生,“授之以渔”。通过列表、比较、图解等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整体印象。如解答理解句子的作用题型试题,先罗列出句子有哪些作用。内容上:抒发感情,总结全文,点明、突出主题或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结构上:承接上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为后文做铺垫、埋伏笔,照应前文(前后照应)等;再看句子的位置,分析句子的语境,选择答案;最后,用规范的语言回答问题。

最后,总结方法。“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复习也无定法,但是要有法。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一知识板块的考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最佳思路途径,总结出解题的步骤和方法,指导给学生。譬如“如何概括文章主旨”。可教给学生解题思路:从文章标题入手;从分析文章开头结尾入手;从分析文章议论、抒情句入手;从概括段意和人物事件入手;分析文章背景入手。又如“如何理解文中“这”的含义”,“这”是指示代词,一般在前面找相关内容。再选择提炼最准确的一句。掌握了种种思路方法,学生答起题来就有章可循,如同轻车熟路,答题不再是难事。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四、传授技巧,形成规律

技巧就是巧妙的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从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要善于总结和发现解答的技巧,学生掌握了解题的技巧,形成了规律性的东西后,解答考题就会准确规范,复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将平时收集整理的一些典型题例和答题格式罗列板书出来,供学生复习使用。

体会字词在句中的含义,我交给学生这样答题: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即,解释词义+明确作用+表达情感,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句子的赏析,即语言品味题。这类题是中考常见题型,学生虽能理解感悟其间一些妙处,却无从下笔答题。我教给学生从这几个方面思考回答,表现手法:从修辞、描写方法、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拟声词等角度思考;句子的浅层含义:该句描述的对象、特点;句子的深层含义,也就是文章的主题情感。答题模式:表现手法+浅层意思+深层含义。即运用了__表现手法,写出了__,表现出__。

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后,解答起来就轻松多了。当然,学生要熟练掌握、运用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是教师一讲他们就能接受,也不是仅凭一次练习,学生就掌握得了的,要经过多次循环往复,不断强化才行。

上一篇:信息化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讨——以“服装门店的色彩搭配与陈列设计”教学为例下一篇:探析高职涉外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