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2024-04-29

《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通用11篇)

篇1:《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四、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五、指导朗读。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六、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市郊景象 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 汴河两岸 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历史价值

市井街道 珍贵资料

资料提供者:

篇2:《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篇3:《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1)通过欣赏、观察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进而探究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

(2)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表述,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

(3)引导学生欣赏并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内涵,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

(2)指导学生阅读与《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的内容。

(3)查找《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社会有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4)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懂得图文的转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社会风貌,掌握历史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图文转换,能够从文字资料和文物资料中互相印证历史知识,达到史料和文物有机统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教学方法

(1)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2)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掌握读图方法,从图名、图注、图上信息和图文结合等方面提取《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图片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图文转换能力。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作品内涵和特点,探究《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而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3)通过学生展示、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设计思路

(1)导入:呈现《清明上河图》画卷(临摹版)。在美术老师引导下,以移动视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同时,历史老师点出宋代这一绘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清明上河图》画名探究:探究“清明”不同含义及其理由。三个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生1:《清明上河图》因清明时节而得名。理由:生1以汴京郊外景色的几个画面作为依据。生2:《清明上河图》是因清明坊而得名。理由:生2通过查找史料论证清明坊和画中的“虹桥”是吻合的。历史老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历史资料,做到史论结合。生3:《清明上河图》得名与宋徽宗的题名有关。理由:历史老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注、图标等挖掘历史信息。从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挖掘信息并陈述观点。

(3)城市特点探究:了解北宋城市的发展状况。历史老师采用对比法,比较“唐朝长安”和“北宋汴京”来探究宋代城市的发展:①街市制代替坊市制;②打破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出现早市和夜市;③城市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4)航运交通探究:感受宋代汴河漕运和造船业的发达。历史老师采用中外对比的形式,印证宋代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学生感受中国古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5)社会生活探究: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美术老师介绍作者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法”创作《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从画图上认真查找,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社会生活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6)商业发展:了解宋代店铺的广告文化,探究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美术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观察画图中的商业店铺。历史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篇4:〈〈质 量〉〉教案设计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从第七章质量和密度至第十四章功,研究的都是物理学中力学的内容。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 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l“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2“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3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

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篇5:2022年清明节的设计班会教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中小学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

清明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也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光。清明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被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还列入法定国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民俗节日的重视。然而,青少年学生虽然热切盼望清明小长假,但对这个节日的民俗意义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却知之甚少,他们认为祭祖是老人的.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扫墓则是出游的幌子,至于清明节的来历、风俗、文化内涵等他们知之甚少。因此召开此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传统民族文化、增强感恩思源精神。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地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地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2、通过此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3、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热爱民族文化,主动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三、活动准备

1、组织观看爱国电影《冼星海》。

2、学生课前搜集、整理与清明节相关的知识、图片、故事。

3、布置每位同学书写“致已故的亲人或某位自己崇拜的人物的三行情书”。

4、每组选若干名学生参加“清明知识知多少” 比赛,准备竞赛的题目。

5、制作PPT课件。

四、活动时间与地点

3月30日(周五)下午14:10——14:50,预初(5)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1、开场

主持人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静默的节日,我们纪念远离的人。

主持人乙:再过几天就是清明,三点为清,日月为明,我们追思逝去的人。

主持人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清明,感受传统”吧。

主持人乙:那么,对于清明,你究竟了解多少呢?

主持人甲:下面让我们进入“竞答交流”环节,让大家一起来说说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吧。

2、活动:竞答交流——说一说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

学生交流:1、简述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略)

2、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节重要,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间(581至9),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从此,清明节踏青扫墓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并讲述清明节的由来更能让学生深入领会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主持人甲: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的,最主要的还是祭祖扫墓。

(播放清明节习俗活动影像资料或展示有关图片,最后播放一组民间扫墓、祭祖图片或影像。)

主持人乙:看了最后一组图片影像,同学们有什么想法?这是封建迷信活动吗?对待我们的先人我们该不该缅怀,该如何缅怀?

3、活动:小组讨论——说一说对待我们的先人我们该不该缅怀,该如何缅怀?

学生讨论:(全班同学分成讨论小组,并由小组代表回答)

主持人甲:清明祭祖不可少,“扫墓祭祖”可以帮助我们“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理解自己生活和事业基础的真正内涵,能激发人们勇于生存和追求幸福的斗志,更能体现人类生生不息、繁衍永续的精神。扫墓祭祖可以促使我们加深对自己生命原本的认识,让每个生者都牢记自己身世的渊源、了解自己生命的脉络。总之,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主持人乙:祭祖方式寄托哀思的同时也要爱护城市环境,采取鲜花、水果、网上祭祀等“低碳”的文明祭祖方式,不随地燃烧纸币等祭祀用品,不乱堆乱倒等。

设计意图:在这里适当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讲述清明节的由来,能够让其更加深入地领会清明祭祖扫墓的文化内涵。

4、活动:三行情书。

主持人甲:在召开此次班会以前,我们班委发起了“三行情书”的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三行情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已故的亲人或某位自己崇拜的人的哀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下自己的三行情书。

学生交流:三行情书节选:

宋逸楠 13岁 交大二附中 预初(5)班学生:

每次看到你那蜡黄的手编制的草帽,我会高兴的戴上,

如今,那帽子早已没了

因为它现在化一团气,戴在我的心头上。

曾嘉伟 13岁 交大二附中 预初(5)班学生:

每当我在海边漫步

总会有一个身影随伴着我和我一起面对明天的挑战

在海边共同立下诺言——不离不弃 永不分散

张奕昕 13岁 交大二附中 预初(5)班学生:

曾经有您陪伴我度过美好与痛苦时光,

您总是在我身边鼓励与支持我,

您虽然不在了,但我会继续努力完成我们共同的心愿。

主持人乙:没有我们的祖先就没有今天的我们,他们还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一个家族史就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我们应该纪念他们。除了拜祭我们的先人,我们还要祭拜历史上为人民立过功,做过好事的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三行情书“的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已故的亲人或某位自己崇拜的人物的哀思,这是另一种纪念的方式。

主持人甲:我们在召开此次主题班会以前一起观看了爱国电影《冼星海》,接下来,请同学们谈谈历史上为我们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与我们现在和谐生活的关系。四人一组交流观后体会、学生推荐代表谈谈体会。

5、活动:观爱国电影《冼星海》后的体验交流

学生交流:(略)

设计意图:通过爱国电影的观看,让学生明确没有他们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谐,今天的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生甲: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题,但不是全部,还有吃青团、踏青、荡秋千、

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你知道这些活动的有关知识吗?

6、活动:知识竞猜

问题设置节选:

有哪些体育活动?

秋千最早叫什么?

荡秋千有什么好处?

蹴鞠是一种什么游戏?谁发明的?

什么叫探春?

为什么要植树?

为什么要插柳?戴柳?

祭祖时一般在什么树合适?

学生乙:下面全班按课前布置分成两组互相提问,答对问题最多的一组获胜。

学生活动:(略)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了解清明节的习俗。通过小组讨论辩论抢答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清明节的习俗,直观的画面有利于学生真切感受清明节的氛围,领悟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人文内涵,并在思想上明确怎样才能过一个文明的有意义的清明节。

7、辅导员总结:

辅导员:通过今天的主题班会活动我们深刻理解了清明节的来历和节日含义, 中国人历来注重情感,不忘本,因此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缅怀。我们相信亲人、先祖能够感受到我们的情意与祭奠,我们华夏儿女也一定会一代代延续而这种温情。我们还要沿着革命先烈走过的足迹,树立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清明节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我们不仅要热爱它,过好它,还要更好的传承它。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总结是检验本节班会课效果的有效方法,教师的适时补充与总结让本节班会课更加完整,让学生对本节班会课的学习有一个总体上认识。

8、课后拓展

清明节小长假与父母一起祭奠祖先或烈士并写一篇作文或用一幅美术作品,记述自己过程、见解或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与实际节日结合起来,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自觉地传承本民族文化。

六、活动反思

清明节前夕学校德育处开展了相关的系列活动,让学生深刻地了解我们的清明节并铭记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就此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班级内召开“走进清明,感受传统”主题班会,是结合我们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展的一项活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调查相关资料,课上利用竞答交流的形式让同学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和清明节的习俗。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有利于青少年对孝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理解和升华在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继承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指导学生用“三行情书”的方式追思已故的亲人或某位自己崇拜的人物,也是一种低碳、绿色的祭奠方式。最后鼓励学生清明节小长假与父母一起祭奠祖先或烈士并写一篇作文,记述自己过程、见解或感受。通过这次主题班会,希望学生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全面正确的了解清明节,深切感受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积极的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篇6:《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调动积累,引起阅读期待。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9课,请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教师示范并提示书写时注意的事项)

2、谁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清明节”的信息说一说,与大家一起分享。

3、大家对清明节是怎样来的;清明节是什么样的节;清明节有哪些习俗等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再谈一谈你对“清明”一词的理解?(学情预设:此时学生的理解,或是表面的、浮浅的、单一的,或是略有感知却不知如何准确回答的)

小结:大家对“清明”一词有了初步的理解。我相信,待我们深入地学习课文后,你对这个词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文本。

1、自读课文。

要求:①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②利用工具书,查出解释,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传统、流亡、感人肺腑、狼吞虎咽、郑重、治国安邦、清明、念着、荒山野岭、恸哭、寒食节、祭奠、鞭策、座右铭、井井有条、安居乐业、不居功劳、不图富贵)

③把课文多读几遍,达到读通、读顺、读熟的目标。

2、检查自读的情况。

①同桌互读互查,检查生字词及读书的情况。

②师生借助字卡,认读生字词。

③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师生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问难,理清思路,培养问题意识。

1、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及内容,或提出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分三个层次解决。简单问题学生相互提示解决;与课文联系紧密的重点、难点问题留在学课文中解决;其他问题,引导学生利用课外资源、或课余时间讨论解决)

2、梳理、归纳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①清明节是怎样来的?

②清明节是纪念谁的,纪念什么?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解决“清明节是怎样来的”问题。

①组织自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

②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清明节的由来”的问题并用示意图表示。

③各组代表展示并介绍探究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渴望了解重耳流亡的背景。

四、引进课件,补白背景,理解割肉奉君的意义。

①出示春秋战国的地图,简介当时各国征战的历史背景。

②出示一代明君――晋文公的资料,讲述晋文公统一中原,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使学生了解晋文公流亡的原因,及他做国君时治国的二大策略,认清晋文公使中原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没有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明白介子推割肉奉君的动机。

五、再读课文,调动积累,理解“清明”内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并理解本课生字词,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字词的兴趣及能力。

2、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反复默读,深入地理解课文,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感受并崇尚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明”的含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指导读书,深入理解,品味“清明”内涵。

1读第一段,随机处理“传统节日”“感人肺腑”等词。

2(读2――8段)了解清明节传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①引导学生理解重耳为什么感动,边读边想象重耳饥饿难挨的情景。

②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好君臣的对话。重点理解介子推的话“做治国安邦的清明国君”。初步理解“清明”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重耳流亡的背景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现实,谈出自己对“清明”的理解。可以理解为不做昏君,做个清正、廉明、勤政的国君。)

③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一回绝”“放声恸哭”所表达的内容,认识介子推拒绝做官,不图回报的高风亮节。

④读读、议议,“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意思,说说你对介子推的认识。(让学生在议论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⑤指导学生默读,注意“寒食节”与“清明节”纪念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晋文公下令定了二个节日,为什么只有“清明节”成为传统节日?这说明百姓崇尚什么,追求什么?

⑥联系“清明”前后的气候特征及自然景象,联系老柳树死而复活的样子,再体会“清明”的内涵。(“清明柳”既表示杨柳返青,万物鲜明的季节,又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

⑦默读课文,想一想,晋文公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与介子推有什么联系?对百姓有什么影响?说说百姓后来为什么自发地过清明节。理解“清明”的内涵。(表达百姓希望有一个政治有法度、有条理,百姓安居乐业社会)

3朗读全文,感受介子推爱国护主、不居功劳、不图富贵的精神及晋文公勤政清明、安邦治国的品质。

二、指导学生写字。

1注意易错的字,要写正确。

①“肺”字的笔顺。共8笔,最后一笔是竖,它穿过横、横折钩,一通到底,且直且长。

②“昏”“荒”二字不可多一点。

③“臣”字中间不是“口”。

2把字写好看。

①“邦”字,左右结构,左高右低。

②“荒”“策”“墓”上中下结构的字,要写紧凑,不可过长。

③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两边大小、位置。

④“鞭”左高窄右矮宽。

3学生书写练习。;

三、小组交流。

1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和同学们交流。

四、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清明节的知识。

五、美读课文,填写词语花篮。

六、布置作业

说说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由来。

篇7:清明上河图教案

四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师身着古人服装入场)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是不是很奇怪吴老师今天怎么这身打扮?其实老师前阵子坐着我们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的时空飞船去了一趟古代刚回来,今天啊特意邀请同学们一道前去来一次时空穿越之旅。同学们你们最想去哪个朝代呢? 生:埃及、美国、北京、唐朝、、、、、、只可惜吴这里只有一张免费的团体票了,我们大家要去一个地方? 生;哪里、哪里......师:先不告诉大家,请大家系好安全带我们马上出发啦,闭上眼睛5、4、3、2、1出发(点击发送器声音)

字幕:我们穿越到了900年前的中国......2、看一看,感知体验

师:900年前的中国?我们到底穿越到了哪个朝代啊?生:、、、有一件物品能够告诉我们。瞧。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好像是一幅画,打开看看。生一起说《清明上河图》展开画 师:那大家知道我们现在穿越到哪个朝代了吗? 生:、、、、、、师;是北宋.这就是我们北宋著名的大画家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揭题)(课件展示画家简介),同学们你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长、画了很多东西。

师:是的这幅画有五米多长,宽有25厘米,因为不适合悬挂只能用手展开来欣赏所以也叫做“手卷”。我们的皇帝宋徽宗也对这幅画爱不释手,虽然他皇帝当得不好,但是画画写字非常棒,看看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就是他题的,说明他对这幅画非常喜欢。吴老师也很喜欢呢,可惜这不是真迹,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这幅呢是复制品,和他一模一样的。

师:如果同学们要去北宋旅游要想玩的开心的话那一定要认识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因为它这幅画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相当于我们首都北京的,整个城市的面貌和人们劳动生活的场景,不多说了我们现在就一起去看看吧

3、欣赏画面、感受画面布局 镜头一:

师;第一站我们要去一个空气质量非常好,没有雾霾的地方,哪里呢?郊外。同学们往飞船下面看一下,看到什么了? 生;树林、房子、马队。师;这里的房子有什么特点吗? 生:毛草房、还有瓦房。(结合)

师:房子方便长满了树,开始慢慢长新芽,同学们你们可以感受一下这是什么时节啊?

生:春天、清明、、、师:对的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时候吧,再过阵子就是什么节了? 生:清明节。师:咦,我们看看题目,清明上河图。会不会正好也是画的北宋清明时节情景啊。生:、、、、师:恩有可能,很多人也是这样猜测的,不过现在说法不一还没有证实。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要去上坟,一般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 生:汽车。公交、、、、、、师:是的,同学们那你们说说北宋有汽车吗?生:没有。师:有,瞧瞧那边,宝马牌毛驴向我们走过来了。这就是他们交通运输工具的一种。难怪他们没有雾霾天气,交通工具都非常的环保啊。我们飞低一点去看看毛驴上驮着什么啊? 生:木棍、碳、、、、、、师引导天气有点冷、师:我们猜猜看这群驴队可能要去哪里呢? 生:、、、、、、师,恩是的,也有可能要到城里去卖碳,那我们就跟着一起去吧。镜头二:

师:我们继续往前飞,到了第二站,汴河码,我想请同学介绍下你所看到的汴河码头是怎样的情景?周边的环境怎么样?人们又在忙些什么呢?生:房子、船、人。

师:这里的房子和我们现在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木头的。

师:恩,这里人气还不是很旺吗。前面有一群人也,我们一起猜猜看,他们在干吗?谁来想来猜?

生:一些人吧船上的货物卸下来。师:那我们近距离看看吧,哦是呢,咦那这个人在干吗的呢?生:包工头。师:你怎么知道他是管理的。

生没做事,引导学生从服装欣赏。那我们用耳朵听听看,你能听到他说什么吗? 生模仿声音

师:可能是码头的管理人员正在指挥伙计们吧船上的货卸下来。咱们在看看他们的穿着打扮,有什么特点吗? 生;好了,我们看完了码头就继续往前飞。来到下一站:虹桥 难怪老远就听到声音了 镜头三:

师:到了虹桥,为了让同学们看到更清楚,每组我都发了几张,一起看。吴老师想选几位小导游,来帮助我们熟悉这里,每位小组手上都有几张导游卡,看看哪些同学能够根据导游卡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上大胆的介绍我们的虹桥这一带的所见所闻所感。优秀的导游将会获得吴老师亲手画的北宋的小马车书签还有娇子书签等等。

好,小组可以开始讨论了。

生:热闹、繁华、人多、壮观(板书)

师:感觉有点像我们灵桥和江夏桥一带了,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啊。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想在这一块做生意你比较喜欢哪里的摊位呢?,生: 弄得我也想摆个摊位在这里,肯定很赚钱呢。同学们发现没,这一带啊除了宝马牌小驴外又多了一些交通工具。生:轿子,马车

师:是的说明这里有钱人多一点了,有轿子坐了,咱进城了啊。咦,桥上这些人都围在这干嘛啊?

生:这些人都在看什么热闹啊,师;我发现原来我们中国古代就有喜欢看热闹的通病,那咱也去瞧瞧吧。同学们你们看到发生了什么事了吗?哎呀还有个不怕死的站在房顶上看热闹,他手指哪里啊? 生:船要沉了、、、、、、师:看吧还是有好心人,不要别人遇到困难都是傻傻的看着,要想办法帮助别人,我们同学也是啊,你看看这个人,冒着危险翻下栏杆,把绳子甩给下面的人,万一船沉了,还可以救他们。看完了热闹我们继续往前飞 镜头六:

过来城门我们来到了更加热闹的西街道了,相当于我们的天一广场了。如果说这里是天一广场啊,那我们汴河码头一带就相当于五乡邱隘属于城乡结合部了,要进城啊就要经过这,吴老师用三个字来形容,高、大、上。什么高呢

生:楼高、师:是的这第一家就是有名汴京最有名的酒楼,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吃饭非常热闹。瞧瞧楼上都坐满了。楼下还有多人等着呢,,就向我们过节的话去万达、天一吃饭有些店生意好也要排队等很久吧。哎说着我都饿了,你们带钱了吗?

生:没带、带了。

师:带了也没用,人家不收人民币,收的是铜币、银票、银子、、、、、、哎,如果老师被你们北宋的钱币的话你最想去干嘛? 生:、、、、、、我最想去这家酒楼吃东坡肉。非常有名,一苏东坡名字命名的。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宝马牌小驴吗?在这里它已经OUT了。我们这里又有高大上的交通运输工具了。生:骆驼

师;是的,我们奔驰牌骆驼。是不是更高档了。生:是的

师;好,到这里为止呢,我们的旅途就结束了,同学们逛得开心吗?因为今天时间比较紧,飞的比较快,汴梁的很多地方都没有停下来仔细看,现在我们一起整体回顾一下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电子滚动图)浏览完后请同学们一起谈谈你本次北宋旅行的感受吧? 生:非常的繁荣、人很多、富裕等

师:是啊,我们是坐着飞船游览了整个汴京,可是画家张择端却用自己的双脚边走边看、边看边画,把对汴梁的所见所闻所感都画在这幅《清明上河图》,就像坐着飞机往下看一样,能欣赏到这每个点,这就是他这幅画中所用的散点透视法。板书,在看看画家在画人物和动物景物在笔墨上有什么技巧吗?

生:线条

师:是的这就是国画里面的白描手段,不需要设色,用线条的粗细,浓淡变化来勾勒。

现在呢吴老师就给大家演示一下,用白描来勾画人物。

4、学一学、尝试实践

师:吴老师送给大家的轿子、马车等小礼物都是用白描手法画出来的。那大家还记的我们的北宋有哪些其他交通工具吗? 生:;马车、轿子、驴、骆驼、、、、、、在北宋啊轿子啊马车啊算是比较高档的工具了吧,那如果他们看到我们现在的交通工具会不会超级羡慕啊? 生:会,比他们更快

师:是啊,那么今天吴老师让就让他们北宋人开开眼界,我想请同学们当下司机,把我们的汽车都穿越开到汴梁去,怎么样?不过现在出现了点问题,吴老师给你们发了一些车,这些车需要修理,看看。很多车只有一半了,想让同学们用白描的方法把我们的车修补完整,还可以添加装饰,让他变得更漂亮。向吴老师这样,可以吗?

篇8:《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一、史学阅读, 获取史学动态

一些学者研究了《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上飞跨的虹桥。李春指出, 飞跨于汴河上的一座座虹桥促进了汴河交通的繁荣。虹桥采取的是“飞桥无柱”的设计, 这就避免了过往商船因冲撞桥柱而损毁的风险, 保障了汴河漕运的通畅。[1]张建指出, 民间的商业活动和汴河漕运的繁荣带来了虹桥桥市的兴盛。据考证, 宋代官府在虹桥一带设置了专门对过往船只检查和收税的机构, 时常有多达几百艘船聚集在虹桥一带。[2]余辉指出,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汇集其他拱形桥梁特征的产物, 并非实景。依据有二:第一, 记载中的虹桥是丹红色, 而画中是淡褐色。第二, 记载中汴河上有十三座桥梁, 船经过多座桥梁后应早已放下桅杆, 但画中桅杆却未放下。[3]

一些学者研究了《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店铺装饰。詹霓指出, 宋代店铺招幌上的文字, 除了实用性外, 开始展现其装饰艺术性。这一时期文字的颜色和书体不再单一, 红色、行书开始出现在招幌上。[4]柯宏伟指出,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酒店和茶肆, 其装饰较为讲究, 甚至出现了与官府比肩的装饰形式。这一时期个别酒店大门前装饰有“杈子”, 这种装饰宋代只允许官府门前设置;而茶肆内则多摆放名人的字画和奇花异草。[5]郑传斌指出, 宋代店铺装饰较之前代相比, 在门面装潢的形式与内容上更加多样化。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装饰艺术有彩楼和欢门。[6]

基于以上史学阅读, 笔者对《清明上河图》刻画的对象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选取虹桥和汴京店铺装饰作为视角, 进行相关问题的微课设计。

二、微课设计, 融合阅读成果

微课设计一: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一幅传世风俗画。画中横跨在汴河之上的桥梁后世称为虹桥, 其位于全画的中心, 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于此展开。以虹桥为视角, 使学生对虹桥背后反映的北宋经济发

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深化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

【设计方案】

教师讲述:有河就离不开桥。汴河是北宋时期的一条重要河流, 流经宋都东京。架临河上的一座桥梁称为虹桥。它是《清明上河图》的“画眼”所在, 张择端精心设计和营造的审美高潮, 也正是在这里展开。实际上, 图中的这座桥本名“上土桥”, 虹桥是后来改的名称。那么, 桥名更改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图画以及给出的材料进行思考。

《清明上河图》 (宋本) 虹桥

材料呈现: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 其桥无柱, 皆以巨木虚架, 饰以丹艧, 宛如飞虹。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

教师设问:虹桥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没有立柱支撑, 架于河上, 像彩虹一样。)

教师讲述:虹桥的得名正是由于其外形像彩虹, 这种形状的桥最早出现在山东青州。青州城西南山区有一河, 跨河桥梁原是有桥桩的平桥, 但每逢雨季, 山水暴涨, 冲击桥桩, 使得桥梁一毁再毁, 令地方官束手无策。问题最后在青州牢城的一个狱卒手上得到解决。

材料呈现:会得牢城狱卒, 有智思, 累巨石固其岸, 取大木数十相贯, 架为飞桥, 无柱。至今五十载, 桥不复坏。

—— (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

教师设问:

(1) 狱卒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由立柱平桥改为无柱飞桥。)

(2) 采取这种办法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参考答案:有效解决了桥梁一再损毁的问题。)

教师讲述:起初, 在汴河上所建的也是这种有桥柱的平桥。前面也提到这种桥的弊端, 有鉴于此, 青州“飞桥”问世后, 宋廷决定在汴河上修筑虹桥。可惜, 负责实施的官员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头脑, 只看到这种桥造价是平桥三倍, 而不去计算桥毁船沉造成的损失, 导致造桥计划搁置。

教师继续讲述:造桥计划的重启得益于一位叫陈希亮的官员。此人曾在宿州做官, 宿州正临汴河, 自然免不了要架设桥梁。他敏锐地感觉到, 造价上虹桥虽然是平桥的三倍, 但无论是算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 这价钱都绝对值得。于是他率先仿照青州“飞桥”, 在汴河上修造了第一座虹桥。虹桥修筑后, 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呈现:

材料一国家漕运, 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 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 广济河六十二万石, 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 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 兼以小麦, 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 不惟三军, 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 太太半半待待饱饱于于军军稍稍之之余余, , 故故国国家家于于漕漕事事, , 至至急急至至重重。。

—— (元) 脱脱等撰:《宋史•河渠志》

材料二何飞梁之新迁, 患横舟之触柱。

—— (宋) 杨侃:《皇畿赋》

教师设问:修筑虹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哪些? (参考答案:保障国家漕运的顺利运转;减少船撞桥柱的隐患。)

教师讲述:从材料可以看出, 东京的物质生命线是汴河一线。虹桥落成之后, 汴河水势均匀, 河道通畅, 从而保证漕船能够迅速安全地抵达京师。汴河漕运变得发达起来。

材料呈现:诸米麦等, 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成仓, 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 陈州门里麦仓子, 州北夷门山、五太河诸仓, 约共有五十余所。日有支纳下卸, 即有下卸, 指军兵士支遣, 即有袋家每人肩两石布袋。遇有支遣, 仓前成市。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诸司》

教师设问:漕运的繁荣给虹桥带来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虹桥一带成为粮仓, 并形成商业集市。)

教师讲述:从图上可以看到虹桥上人满为患, 虹桥桥市十分得繁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时期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大体情况。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 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出现, 改变了过去桥梁平直多立柱且较易冲毁的弊端, 飞跨无柱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汴河往来船只被冲毁的隐患。得益于虹桥对过往船只的保驾护航, 汴河的漕运才能如此发达。反过来, 漕运的繁荣带动虹桥桥市的繁荣, 这反映出北宋经济发达, 商业繁荣的经济发展状况。

微课设计二:从汴京店铺装饰看《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着力呈现了北宋时期宋都汴京的繁荣景象。这一点体现在闹市中遍布的各类商业店铺。以汴京店铺装饰为视角, 希望学生加深对北宋商业发展状况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涵。

【设计方案】

教师讲述:《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各类商业店铺, 这些店铺反映出北宋商业的繁荣景象。为了招揽生意, 这些店铺除了对其商品进行广告宣传外, 还开始注重起店铺的装饰。这些各具特色的店铺装饰也为《清明上河图》增色不少。在这些店铺中, 《清明上河图》着墨最多的是酒店。酒店的装饰在当时也最为华丽。

材料呈现:九桥门街市酒店, 彩楼相对, 绣旆相招, 掩翳天日。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

教师讲述:所谓彩楼, 实际上就是指店铺的门面装潢。它主要是根据店铺的经营特色或商家的个人爱好及经营风格进行的装潢。店家通常用细木扎起门洞或棚户, 上面用彩色的纸、帛等加以装饰, 借以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 赢得顾客好感, 借机进行促销。

教师设问:图中可以看到哪座较大的彩楼? (参考答案:“十千脚店”。)

教师讲述:脚店是宋代的私营酒店。“十千脚店”除了有大气豪华的彩楼装饰外, 招牌上的文字装饰同样别具一格。画中大多数店铺招牌都是以黑色楷书书写, 笔画端正笔直, 而“十千脚店”的书写风格则与之不同。

教师设问:从图上看, “十千脚店”这几个字呈现怎样的书写风格? (参考答案:笔画连笔较多。)

教师讲述:“十千脚店”的书写风格已经有点行书的意味了, 说明这时期的文字装饰开始注重艺术性。在当时, 有专门从事书写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士人书法, 从而增强了文字装饰书写的艺术性。

材料呈现:有一等是无成子弟失业次, 人颇成知书、写字、抚琴、下棋及善音乐, 艺俱不精, 专陪涉富家弟子游宴, 及相伴外方官员到都干事。

——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闲人》

教师继续讲述:除了彩楼和文字装饰外,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些酒店大门两旁的“杈子”装饰, 这是一种规格较高的特殊待遇。对其造型及功能, 史书中有相应记载。

材料呈现:坊巷御街, 自宣德楼一直南去, 约阔二百余步, 两边乃御廊, 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自政和间官司禁止, 各安立黑漆杈子, 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 中心御道, 不得人马行往, 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御街》

教师设问:“杈子”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用来阻拦车马。)

《清明上河图》“杈子”

教师讲述:正如《清明上河图》图中显示的那样, 门口的小摊贩、卖菜者、车辆等, 均在杈子以外。杈子和彩楼一同构成了这一时期酒店的主要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 与彩楼类似的装饰也开始出现在其他行业的店铺中。

材料呈现:今之茶肆, 列花架, 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 装饰店面。

—— (宋) 吴自牧:《梦粱录•茶肆》

教师讲述:宋代的茶肆就相当于今天的茶楼。在《清明上河图》中, 同样可以找到几处类似的装饰。在其结尾部分, 有一家叫做“刘家上色陈檀香铺”的店铺, 门首是用竹子搭成的简易彩楼。由此可见, 店铺装饰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被运用地愈来愈广泛。这一时期的店铺装饰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充分体现。

《清明上河图》 (宋本) 简易彩楼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商业场景, 图中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店铺及其店面装饰。在这些店铺中, 酒店的店铺装饰最为豪华和多样化。《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店铺装饰有彩楼装饰、文字装饰、杈子装饰。这些店铺装饰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繁华景象。

三、反思总结, 深化设计理念

微课设计一以虹桥为视角, 通过对虹桥的产生、功能, 以及虹桥桥市进行分析, 以时间为序, 层层递进, 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虹桥背后反映的北宋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微课设计二以汴京店铺装饰为视角, 以酒店装饰为例, 通过呈现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酒店装饰, 分析这一时期北宋商业发展状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北宋商业和经济发展的繁荣。

倘若没有经过细致深入的微课设计, 有的教师会仅仅把《清明上河图》看成是一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画卷, 而对其背后涉及的建筑学、传播学、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等知识领域知之寥寥。没有经过高质量史学阅读的课堂教学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组织起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忙中抽闲对自己不断充电, 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史学素养传播给学生,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在教学设计时合理选用其他材料, 整合教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进行充分而高效的史学阅读。通过阅读并融合设计理念, 深度开发教材, 打造高效课堂。这也对教师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史学阅读,微课设计,《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李春.《清明上河图》的交通价值[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2]张建.《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市井——北宋东京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3) .

[3]余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新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 (5) .

[4]詹霓.从《清明上河图》谈宋代书法与市民生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4 (1) .

[5]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篇9:《乡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概念的写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感情。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提问:看到这幅画满日落的黄昏图片,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你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描写乡愁的诗异彩纷呈,回忆曾经学过的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古唱到今,今天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走近作者,集体朗读[出示幻灯片]

余光中,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的主要内容,1992年64岁的作者踏上故土,整整43年,“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三、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余光中纠结于他内心40余年的思乡情结吧!诗歌是跳跃的音符,而欣赏诗歌还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将奏响的是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浅尝乡愁。

1.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技巧。

一读读出节奏和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把握感情

2.个人读。

3.师范读。

4.集体读。

四、合作探究,品味乡愁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

通过朗读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瞧瞧,谁是火眼金晴,发现得最多、最快!)

明确:四个时间词语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候(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

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乡愁情绪的?

①诗人将不可捉摸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候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台湾与大陆之间,了却我无尽的牵挂。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着热泪盼望团圆,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

②把感情寄托在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以小见大)

③名词代表漂泊、隔绝、诀别的具体事物,不同时期的乡愁内涵是不同的,乡愁不断升华。

5.哪一节突出本诗的主旨?(最后一节)

“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和人为因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我们看视频《余光中谈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情感。

五、链接课外,比较阅读

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多少像余老一样的思乡人与大陆亲人的牵挂,共同欣赏台湾女作家席慕蓉的《乡愁》,比较它们的异同。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别离后 /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 永不老去

相同:都是选择几个意象或画面来表达乡愁,都是抒情诗。

不同:ɑ.余诗情感忧郁深沉,席诗情感细腻。b.席诗是对故乡的怀念,余诗由个人到家国更有深度。

六、小荷才露尖尖角(学生根据情况选做A和B)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去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故乡同样是我们平凡人灵魂的归依。A、大家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一句式,以乡愁开头,巧设比喻,发挥想象,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B、时代在变,我们表达乡愁的方式有多样,承载乡愁的物什也有多种表达,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呢?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平时关注自己本地区的民间艺术,并借此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好感情。

七、深情恋歌,唱响乡愁

乡 愁

懵懂时

乡愁是一件暖暖的毛衣

我在尽头

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

乡愁是一根细细的电话线

我在这头

父亲在那头

成长中

乡愁是一节长长的列车

我在里头

亲人在外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

山东在那头

——潘秀言(我是一位异地教书的游子)

八、链接时事,了解政治动态

致远同事温情的关怀,孩子亲切的问侯铸就了云淡风轻的幸福,抚慰了我的乡愁,那谁又能抚慰余光中的乡愁,温暖他的人生呢?(各抒已见)

甲生:余爷爷,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摧折;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乙生:杨柳枯了,它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它有再开的时候;而你去了,也该到了回家的时候,台湾!

师:我们许多同学都希望台湾回到母亲的怀抱,台湾人有没有?有,《乡愁》就是最好的证明!光有美好的愿望还不够,还要取决于两岸决策者的政治选择和集中海峡两岸高层的智慧,创统一千古业绩,也了却余老平生的夙愿。

图片欣赏——两岸关系

①团团圆圆赴台,成两岸友好使者。

②两岸全面直接“三通”。

绚丽的紫荆花化作东方之珠的微笑,洁白的莲花盛开在澳门的天空,证实了我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的强大。今天的中国有能力为你撑起一片天。我们坚信,总有一天,台湾你会回家,因为你的骨骼叫炎黄!你的脊梁叫华夏!你的母亲叫中国!

九、教师寄语:

同一个文明,造就了同一个梦想;

同一个灵魂,牵挂着同一份亲情;

同一个渴望,发出了同一个呼唤!

篇10:清明上河图课文教案

1、知识教学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2、德育渗透点

学生通过分组学习宋代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物质和精神),展现具有鲜明民俗特色的时代风貌,折射出北宋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北宋当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能力训练点

①通过学习,体会《清明上河图》的浓厚的生活气息、精湛的笔墨、纯朴的艺术格调,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品评能力。

②通过分组自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表述,增强学生的搜集、整理资料、表达能力。

③通过多媒体助学软件,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扩展信息量,增强自学手段。

二、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助学软件(每人一机)

三、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自学软件,收集整理材料,临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四、教学过程

导入:《清明上河图》全景欣赏

学生分组介绍(一学生介绍,一学生电脑配合展示):

第一组:

介绍《清明上河图》全图(从美术史的角度、历史价值等方面)。

第二组:图配文

①《清明上河图》第一段。

以北宋进京的南方药材商人的平安家书,反映汴河船运的发达(ppt演示)

②《清明上河图》第二段。

介绍虹桥及汴梁的商业繁华

③《清明上河图》第三段。

ppt介绍北宋的社会生活。

讨论:你对北宋生活有哪些了解和感想?

第三组:介绍《清明上河图》在民间广受欢迎,普遍流传的情况(复制品、各种工艺品、实物鼻烟壶)。

提问:《清明上河图》为什么在民间这么受欢迎?

我们从《清明上河图》看到了一幅活生生的北宋市井繁华图,社会发展到今天,有哪些变化?请看当代《清明上河图》。

①flesh琉璃厂

②影像大栅栏

篇11:《清明上河图》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知道《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优秀绘画作品,感受画面所表现的繁荣与热闹。

2、欣赏画面上的人、物及人们的活动,感受画面的美。

3、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4、培养幼儿良好的作画习惯。

活动准备:

1、挂图16号。

2、家长帮助幼儿了解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它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所在位置。

3、画笔、画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话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古时候的人们清明节期间做些什么吗?(吃青团,划龙舟,上坟祭拜先人,扫墓)

—— 在很早很早的古代 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画家,他把汴京(汴京呢就是北宋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的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的活动都画在了一幅很长很长的画卷上,这位了不起的画家就是北宋张择端大师,这幅作品叫做清明上河图,它是我们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小朋友们看这就是清明上河图,你们见过这幅画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优美的音乐来一起欣赏下这幅画

二、欣赏整体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

--这里描绘的是汴京郊野的风光,在郊野的小路上走来一群抬轿人,里面坐着一位老夫人,他们正踏青扫墓归来。

--这里描述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在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

--接着往下看,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什么(船),那木船在什么上停泊着啊(水)这是一条河,这条河叫做汴河。(--船身都有什么样的花纹啊(许多点点,横线)船身是有许多的点点还有横线组成的,船头尖尖的十分漂亮

--在往下看看,横跨在汴河上的是一座弯弯的木质拱桥,这座桥弯弯的像什么(西瓜,月亮,镰刀)这座桥弯弯的像彩虹,所以啊人们叫它虹桥

---再往下看看,这里有一条街道。街道上有许许多多的什么啊(人),街道两旁又有什么(房子),那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那会怎么样(看不清出,分辨不出来了)

---小朋友们再看看,这又是什么啊(牛)那这个呢(轿子)牛和轿子都是我国古代的交通工具么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货车出租车一样。

---再看看,这是一座高高的什么啊(城楼)你们看楼顶是什么形状的啊(三角形)三角形里有些什么的线(竖线)那这里是墙身和阶梯,他们是用什么线画出来的呢?(横线)这里是城门,我们穿过城门回来到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哇这里给我们的感觉怎么样啊(非常的热闹,繁荣,人好多),那他们在干什么啊(有抬轿子,骑马,聊天的,上去指指哪里在聊天,挑担的)这条街非常热闹,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我们在往下看看,这也是一条热闹的街道。

三、总结。

刚才我们欣赏到的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的内容,张择端大师在这幅长卷上共绘画了1643的人,每个人做的事都不一样,各种牛,马牲畜有5、60匹,大小船只有20多只,房屋桥梁有30多栋,我国历史上,没有一个画家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水平,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无价之宝。现在它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四、学学画画。

1、老师现在把几幅图都挂到上面,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画一画,比如有的--小朋友喜欢画房子,画房子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不同角度看房顶不一样)

--要画城楼,注意什么(楼顶形状是三角形,三角形里有竖线,墙身和阶梯的线是横线)

--你也可以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画一画,比如抬轿子的,骑马的,聊天,挑担的人)

--如果你要画虹桥,(桥弯弯的形状)

--画船时应该是怎么样(船头尖尖的,船身的图案

反思: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本文扩展阅读全书。它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美术欣赏《清明上河图》就在于让幼儿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在幼儿欣赏课件、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运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对画面的点、线、面进行认知,对画面的各种人物形态加以模仿,从而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以及心理活动,如抬轿人、推车人、大人和小孩以及邻船人的模仿和想象。在这个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幼儿的天真和想象力。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引导幼儿欣赏动感的《清明上河图》、其他画家的名画,通过整体欣赏——动态欣赏——局部欣赏——整体欣赏《清明上河图》,提高幼儿对名画的鉴赏能力,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发展幼儿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评价美的能力。师幼一同欣赏后,更能够了解到画家的伟大以及《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上一篇:跟树的作文下一篇:萧江二小书法特色学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