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2024-04-20

《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共14篇)

篇1:《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教学设计

河山 沈牡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内容,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3.培养“图文对照读懂课文”等自学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感受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画作名扬中外的原因(即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将轻轻打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将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首先要来欣赏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读课题,读了课文的题目后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出“名扬中外”的意义的疑问)

2、那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幅怎样的画呢?自读课文,思考。读完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交流所得

1、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检查本课生字词的自学,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三、全景赏画,温故所读

想看看这幅古画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你是否能从画中找到你刚才读到的内容呢?(播放配乐视频)

四、精读课文,朗读感悟

1、让我们再次边看看图边读读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注意在读书的同时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2、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3、学生朗读,交流阅读感悟: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最后一起体会这真是一幅名扬中外画的原因。

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课文为了写出画中的人多,应用了怎样写法?(2)、读第3小节,重点也是看图、读文、想象补充省略的内容,理解“形态各异”,引导朗读“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从而体会画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张择端的画技如此高超。谈体会时要围绕“名扬中外”,最后能总结出“名扬中外”。

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为了表示店面的多用的省略号以及为了表示形态各异的人的句式。(3)、读第4小节,先引导学生看画面说说看到了什么,体会画的生动、精彩。老师再生动地朗读这段文字,请学生闭目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进而体会“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 正因为如此传神才“名扬中外”。适时地进行朗读的训练。

同时注意作者写法上借鉴学习。从2、3自然段到第4自然段,一个特写镜头的出现,使课文更加生动,更好地表现这幅“名扬中外的画”。

五、抒发感情,再点课题

画面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所以课文的作者最后说(齐读最后一段)。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神奇的画,读懂了这么有趣生动的课文,现在你想说什么?(再读课题)

篇2:《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古代绘画中极其珍贵的代表作品,在世界艺术长廊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这是一幅表现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和汴河两岸清明时节风俗世情的长卷。画面的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的景象。初春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尽,一片枝芽萌动的小树林,数间农舍掩映其中;农田初绿,阡陌纵横,赶集的人们和驮贷物的骡马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在汴河码头停泊着数条大船,其中有一条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在忙着搬运。

顺着波光粼粼的汴河展卷看去,画面进入第二部分。屋宇错落,古柳参差,临河的茶肆之中,摆着桌凳。河中船只往来不断。一座精致的拱桥,宛若飞虹,沟通两岸。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一艘木船正要穿过拱桥,桅杆已经放倒,船工握篙盘索。桥上桥下,许多行人驻足观看。从人们张嘴挥臂的动作中,似乎听到了船工们吆喝的号子声和众人的喝彩声。

下桥穿街,走过一座巍峨的城门楼,便来到最繁华的街市。这是第三部分描绘的景象。这里酒楼茶肆、宅第店铺鳞次栉比,贷物五光十色、种类繁多,市招高挂,买卖兴隆。街市上,士农工商,男女老幼,骑马的,乘轿的,购物的,叫卖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真可谓百家技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色。穿过十字路口,再往前行,可是汴京的皇宫重地?画面到此戛然而止,给观众留下想象的余地。

《清明上河图》从郊外田野、汴河两岸,一直描绘到市井、街道,规模宏大,场面繁杂,作者巧妙地利用鸟瞰的构图方式,将浩大繁复的场面妥贴地置于长不过两丈、高不过一尺的画面上。据统计,全图共画人物五百五十余个,各种牲畜五六十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各种房屋三十余幢。无论是状物还是画人,笔笔精致,一丝不苟,达到了生动准确、惟妙惟肖的境界。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

《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因为它深入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前言】

《清明上河图》是一篇说明文,比较详尽地评价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一点我国古代艺术的成就;二是培养学生阅读这类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的能力。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春天里,购物者人来人往,商家店肆生意兴隆。

(4)街市上都有哪些人?课文里是怎样描写的?

士农工商写出了人们的社会阶层;男女老幼写出了不同的性别和年龄;骑马的,乘轿的写出了他们的社会身份;购物的,叫卖的写出了买卖双方。无论阶层、社会地位、年龄性别,他们共同组成了这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五、自学第五、六自然段。(讨论、汇报)

作者分三个部分详尽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品的具体内容。这幅作品它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对它怎样评价的呢?

1.《清明上河图》这幅长卷,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它的特点的?谁能找出来读一读?我们可以用书中的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板书:规模宏大、场面繁杂)

2.对于这样的一幅作品,作者是怎样对它评价的?

(板书:重要地位、历史价值、珍贵资料)

它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成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六、指导朗读。教学方法

本课虽然是一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文中对画面内容的描述生动具体,而且饱含着对作品赞赏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课文时要进入情景,对描述的画面必须展开想象,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

七、朗读欣赏。(出示CAI)

边看、边听、边想、边说。

篇3:《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1)通过欣赏、观察和分析《清明上河图》,了解其艺术价值和宋代的社会生活与风俗,进而探究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状况。

(2)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通过图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表述,体会历史信息的传递有多种载体和方式。

(3)引导学生欣赏并探究《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内涵,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活动准备

(1)将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小组。

(2)指导学生阅读与《清明上河图》相关课文的内容。

(3)查找《清明上河图》和宋代社会有关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4)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方法,懂得图文的转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社会风貌,掌握历史论证方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实现图文转换,能够从文字资料和文物资料中互相印证历史知识,达到史料和文物有机统一,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四、教学方法

(1)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自主探究学习。

(2)在历史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初步掌握读图方法,从图名、图注、图上信息和图文结合等方面提取《清明上河图》的有关历史信息;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图片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提高图文转换能力。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作品内涵和特点,探究《清明上河图》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而了解北宋的社会生活。

(3)通过学生展示、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历史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设计思路

(1)导入:呈现《清明上河图》画卷(临摹版)。在美术老师引导下,以移动视点的方法整体感知《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同时,历史老师点出宋代这一绘画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2)《清明上河图》画名探究:探究“清明”不同含义及其理由。三个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生1:《清明上河图》因清明时节而得名。理由:生1以汴京郊外景色的几个画面作为依据。生2:《清明上河图》是因清明坊而得名。理由:生2通过查找史料论证清明坊和画中的“虹桥”是吻合的。历史老师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有效的历史资料,做到史论结合。生3:《清明上河图》得名与宋徽宗的题名有关。理由:历史老师引导学生读图,从图注、图标等挖掘历史信息。从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挖掘信息并陈述观点。

(3)城市特点探究:了解北宋城市的发展状况。历史老师采用对比法,比较“唐朝长安”和“北宋汴京”来探究宋代城市的发展:①街市制代替坊市制;②打破商业经营的时间界限,出现早市和夜市;③城市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

(4)航运交通探究:感受宋代汴河漕运和造船业的发达。历史老师采用中外对比的形式,印证宋代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学生感受中国古代高超的科学技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5)社会生活探究:通过《清明上河图》来了解宋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美术老师介绍作者张择端采用“散点透视法”创作《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从画图上认真查找,分析画图上的内容,把符合社会生活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6)商业发展:了解宋代店铺的广告文化,探究宋代商业经济的繁荣。美术老师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来观察画图中的商业店铺。历史老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

篇4:《清明上河图》教学案例

小学六年级语文《清明上河图》是一篇选修说明文。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能描述画面,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教学重点是体会图画表现出来的美,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历史地位。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图文资料、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历史发展资料、作者的有关资料等,制作相关资料介绍的课件。

学生准备:欣赏《清明上河图》,大致了解画卷的组成;多种手段查阅有关的作者信息资料;了解宋代当时的政治文化状况。

三、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教室。

四、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已经做好了课前预习,现在请大家说说各自的预习情况。

生1:我先来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它是北宋年间的一幅风俗画,作者是张择端。整幅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

师:讲得很概括。请问你是怎么了解这些内容的?

生1:从网上查的。在“百度”或“GOOGLE”搜索中输入“清明上河图”,或者直接输入www.qmsht.com就可以找到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边说边在学生机上广播进行演示。

师:很好,不仅讲得好,操作得也很熟练。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2:我从书本的介绍中了解了在5米多长的画卷里,共描绘了550多个各色人物……大小船只20余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师:哦,我估计你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有没有同学亲自在图中数过呀?(生答没有)那么,有没有同学下载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图》?

生3:我在《竹阁网》(www.qianlu.nease.net)上下载了带有音乐的《清明上河图》,我来播给大家看。(画面在激昂澎湃的音乐中徐徐展现。)

师: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中,大家欣赏了完整的《清明上河图》。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4:壮丽,很能够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为我们伟大而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备感自豪。

师:对,但我们不能满足于已有所就,还应该不断地开拓进取。还有没有同学要来介绍介绍《清明上河图》?

生5: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介绍了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是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展现了市区街道的热闹场面。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生6: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

师:请问什么是散点透视,能不能简单地介绍一下?

生7:作品是用鸟瞰的方式画的……

生8: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他的作品还有……

生9:作品完成于1125年,一直到1945年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经历了……

师:大家发言者很积极,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还有好多疑问,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登录到班级的BBS论坛进行讨论吧。

五、BBS帖子介绍

师生在BBS上发帖的内容主要集中在:

1. 学生提问

⑴“清明”听上去一向是冷冷清清的,而图上画的却是很热闹的场面。这是为什么?

⑵张择端为什么选择清明节作画,为何不画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其他节日呢?

⑶书上说《清明上河图》“极其珍贵”、“不可多得”,我想知道它目前的价值。

⑷张择端为什么要作此作品?图中描写的汴河街市的繁华景象,为何不称作《汴河繁华图》呢?

2. 引导教师也在BBS中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答,比如“上河”是什么意思?从图中可见许多人正忙着去干什么?你发现这课生字中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宋代出了许多名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来作个简单的了解。(课件出示对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推崇文治、唐宋八大家等情况的简介)。

师:历史上的宋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繁荣鼎盛期。那么,当时的欧洲情况如何呢?世界上的这个时期出了哪些名人?他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带着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继续进行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六、教学评析

1.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一开始,教师就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教学生。学生通过学生机向全体学生广播,使每个同学既看清了操作,又了解了内容,这是传统的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语文学科与网络紧密结合,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方式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以前听说国外的教师是通过E-mail和学生交流时感到很神奇,如今学生通过BBS、QQ、MSN等技术进行即时联系,更感慨于我们已紧紧踩上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节奏。将BBS引入课堂,不能说一定是成功之举,但一定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师生交流,是本节课的又一个亮点。

3. 通常,课的结尾部分往往是“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但本节课老师却向学生提了一大堆的问题。这就是以前讲的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也就是现在所提倡的课程资源具有生成性,让学生不断产生新问题,再解决新问题,实质就是学生的成长过程。

篇5:《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 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老师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问题是:

这幅图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三 赏读,展开想象。

《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 美读,表达情感。

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朗读“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一 尾段导入,了解意义。

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学术意义,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学生读书,思考。

二 小组合作,专题探究。

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整幅的《清明上河图》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画面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老师提供资料,供学生查找。

三 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班上汇报交流,老师要给予适当指点,特别是学生容易忽视的部分,老师给予补充;学生分析判断错的,老师予以纠正。

风俗人情:一是游戏活动,二是清明活动,三是市招类;

桥梁建筑:茅屋、瓦屋、华屋、殿宇、庙、摊子、战台、桥、墙、牌坊;

道路交通:一是船,二是车,三是轿子,四是骆驼;

人际关系:做生意的商贾,骑马的官吏,看街景的士绅,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身负痛篓的行脚僧人,问路的外乡游客,听说书的街巷小儿,酒楼中的豪门子弟,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等。

四 按专题习作。

以《〈清明上河图〉中的风俗人情》或《〈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梁建筑》等写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短文,也可写读了课文或欣赏了这幅名画的体会。可以个人写,也可以小组合作写。写后互相读一读。

篇6:《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之三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描述画面的部分。

2.基本读懂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正确读写下列生字词。

汴梁、萌动、阡陌纵横、古柳参差、吆喝、握篙盘索、鳞次栉比、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戛然而止、鸟瞰、惟妙惟肖

2.指读课文

读前设问:课文都描绘了哪些地方的景象?

(板书:市郊、田野、汴河、两岸、街市)

(三)自读课文,领悟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读前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

3.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4.朗读练习。

读2、3、4自然段。(读出各自特点,饱含作者赞美之情。)

5.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读第5自然段,了解图的整体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朗读本段。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自读首尾两自然段,谈《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

1.本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到自豪。)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喜欢的片段。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篇7:《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与演说,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和历史价值。

3、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了解课文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清明上河图》相关的图像文字资料,了解画家张择端的情况。

2、完整《清明上河图》配乐滚动画面。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紧扣课题

⑴ 导入:你最喜欢的一幅画是什么?说说理由。

学生发言,老师肯定发言。

⑵ 随即导入: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这幅画是我国灿烂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书:《清明上河图》。

⑶ 老师引疑:你看到课题有什么想法和问题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画,通过老师的导引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老师的引疑,学生对课文有了想法,就会有探究的欲望。)

2、初读课文,直观感受

⑴ 学生在小组里自由读文,互相检查朗读,排除读音上的障碍,老师从中巡视分别指导读。

⑵ 学生说说对画家张择端的认识

⑶ 电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完整画面,让学生说说观看后的感受 。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通顺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画面创设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自主阅读,结合资料,体会名画

⑴ 细读课文,体会古画的内容、特点和价值。

引导学生:

① 各小组从内容、特点和价值里选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② 先读相关文段,动笔作批注,写写感受。

③ 利用资料,结合感受,在小组探究交流。

⑵ 小组学生读书汇报,老师小结板书:

市郊景象 汴河码头 热闹的街市

规模宏大 惟妙惟肖

⑶ 学生品读感兴趣的内容,感受古画的神韵。

(设计意图:这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励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文本和图片,运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进行探究性的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感悟、探讨、交流中掌握《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和价值,并在品读中深化,把难点突破。)

⑷ 赏读想象,介绍场景

① 再次播放《清明上河图》画面。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

② 假设自己为导游,练习口头描述你喜欢的场景,描述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先在小组里面介绍,然后选一两个同学上台扮演导游表演介绍。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转换角色,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演练,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领悟。)

5、交流收获,总结课文

⑴ 导入:在领略了世纪宝鼎的风采和欣赏了《清明上河图》的神韵后,你有什么感受与收获吗?

①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想。

② 引导学生在从学习表达的角度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艺术瑰宝

⑵ 总结延伸

收集和阅读中国文化艺术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

(设计意图: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说明方法以及遣词用句上吸取营养。)

【板书】

24、《清明上河图》

市郊景象 汴河码头 热闹的街市

规模宏大 惟妙惟肖

艺术珍宝

篇8:《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一、史学阅读, 获取史学动态

一些学者研究了《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上飞跨的虹桥。李春指出, 飞跨于汴河上的一座座虹桥促进了汴河交通的繁荣。虹桥采取的是“飞桥无柱”的设计, 这就避免了过往商船因冲撞桥柱而损毁的风险, 保障了汴河漕运的通畅。[1]张建指出, 民间的商业活动和汴河漕运的繁荣带来了虹桥桥市的兴盛。据考证, 宋代官府在虹桥一带设置了专门对过往船只检查和收税的机构, 时常有多达几百艘船聚集在虹桥一带。[2]余辉指出, 《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是作者从艺术的角度汇集其他拱形桥梁特征的产物, 并非实景。依据有二:第一, 记载中的虹桥是丹红色, 而画中是淡褐色。第二, 记载中汴河上有十三座桥梁, 船经过多座桥梁后应早已放下桅杆, 但画中桅杆却未放下。[3]

一些学者研究了《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店铺装饰。詹霓指出, 宋代店铺招幌上的文字, 除了实用性外, 开始展现其装饰艺术性。这一时期文字的颜色和书体不再单一, 红色、行书开始出现在招幌上。[4]柯宏伟指出,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酒店和茶肆, 其装饰较为讲究, 甚至出现了与官府比肩的装饰形式。这一时期个别酒店大门前装饰有“杈子”, 这种装饰宋代只允许官府门前设置;而茶肆内则多摆放名人的字画和奇花异草。[5]郑传斌指出, 宋代店铺装饰较之前代相比, 在门面装潢的形式与内容上更加多样化。这一时期新出现的装饰艺术有彩楼和欢门。[6]

基于以上史学阅读, 笔者对《清明上河图》刻画的对象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 选取虹桥和汴京店铺装饰作为视角, 进行相关问题的微课设计。

二、微课设计, 融合阅读成果

微课设计一:从虹桥看《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作的一幅传世风俗画。画中横跨在汴河之上的桥梁后世称为虹桥, 其位于全画的中心, 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于此展开。以虹桥为视角, 使学生对虹桥背后反映的北宋经济发

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从而深化对《清明上河图》的认识。

【设计方案】

教师讲述:有河就离不开桥。汴河是北宋时期的一条重要河流, 流经宋都东京。架临河上的一座桥梁称为虹桥。它是《清明上河图》的“画眼”所在, 张择端精心设计和营造的审美高潮, 也正是在这里展开。实际上, 图中的这座桥本名“上土桥”, 虹桥是后来改的名称。那么, 桥名更改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图画以及给出的材料进行思考。

《清明上河图》 (宋本) 虹桥

材料呈现: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 其桥无柱, 皆以巨木虚架, 饰以丹艧, 宛如飞虹。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河道》

教师设问:虹桥得名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没有立柱支撑, 架于河上, 像彩虹一样。)

教师讲述:虹桥的得名正是由于其外形像彩虹, 这种形状的桥最早出现在山东青州。青州城西南山区有一河, 跨河桥梁原是有桥桩的平桥, 但每逢雨季, 山水暴涨, 冲击桥桩, 使得桥梁一毁再毁, 令地方官束手无策。问题最后在青州牢城的一个狱卒手上得到解决。

材料呈现:会得牢城狱卒, 有智思, 累巨石固其岸, 取大木数十相贯, 架为飞桥, 无柱。至今五十载, 桥不复坏。

—— (宋)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

教师设问:

(1) 狱卒采取的办法是什么? (参考答案:由立柱平桥改为无柱飞桥。)

(2) 采取这种办法后是否解决了问题? (参考答案:有效解决了桥梁一再损毁的问题。)

教师讲述:起初, 在汴河上所建的也是这种有桥柱的平桥。前面也提到这种桥的弊端, 有鉴于此, 青州“飞桥”问世后, 宋廷决定在汴河上修筑虹桥。可惜, 负责实施的官员缺乏最基本的经济头脑, 只看到这种桥造价是平桥三倍, 而不去计算桥毁船沉造成的损失, 导致造桥计划搁置。

教师继续讲述:造桥计划的重启得益于一位叫陈希亮的官员。此人曾在宿州做官, 宿州正临汴河, 自然免不了要架设桥梁。他敏锐地感觉到, 造价上虹桥虽然是平桥的三倍, 但无论是算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 这价钱都绝对值得。于是他率先仿照青州“飞桥”, 在汴河上修造了第一座虹桥。虹桥修筑后, 给国家和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材料呈现:

材料一国家漕运, 以河渠为主。国初浚河渠三道, 通京城漕运。自后定立上供年额:汴河斛斗六百万石, 广济河六十二万石, 惠民河六十万石。广济河所运, 止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而已。惟汴河专运粳米, 兼以小麦, 此乃太仓蓄积之实。今仰食于官廪者, 不惟三军, 至于京师士庶以亿万计, 太太半半待待饱饱于于军军稍稍之之余余, , 故故国国家家于于漕漕事事, , 至至急急至至重重。。

—— (元) 脱脱等撰:《宋史•河渠志》

材料二何飞梁之新迁, 患横舟之触柱。

—— (宋) 杨侃:《皇畿赋》

教师设问:修筑虹桥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哪些? (参考答案:保障国家漕运的顺利运转;减少船撞桥柱的隐患。)

教师讲述:从材料可以看出, 东京的物质生命线是汴河一线。虹桥落成之后, 汴河水势均匀, 河道通畅, 从而保证漕船能够迅速安全地抵达京师。汴河漕运变得发达起来。

材料呈现:诸米麦等, 自州东虹桥元丰仓、顺成仓, 东水门里广济、里河折中、外河折中、富国、广盈、万盈、永丰、济远等仓, 陈州门里麦仓子, 州北夷门山、五太河诸仓, 约共有五十余所。日有支纳下卸, 即有下卸, 指军兵士支遣, 即有袋家每人肩两石布袋。遇有支遣, 仓前成市。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诸司》

教师设问:漕运的繁荣给虹桥带来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虹桥一带成为粮仓, 并形成商业集市。)

教师讲述:从图上可以看到虹桥上人满为患, 虹桥桥市十分得繁荣。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宋时期商业和经济发展的大体情况。这一时期的商业贸易已经打破了城郭的限制, 发展到城郭以外的地区。商业的繁荣可见一斑。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的出现, 改变了过去桥梁平直多立柱且较易冲毁的弊端, 飞跨无柱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汴河往来船只被冲毁的隐患。得益于虹桥对过往船只的保驾护航, 汴河的漕运才能如此发达。反过来, 漕运的繁荣带动虹桥桥市的繁荣, 这反映出北宋经济发达, 商业繁荣的经济发展状况。

微课设计二:从汴京店铺装饰看《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

《清明上河图》着力呈现了北宋时期宋都汴京的繁荣景象。这一点体现在闹市中遍布的各类商业店铺。以汴京店铺装饰为视角, 希望学生加深对北宋商业发展状况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涵。

【设计方案】

教师讲述:《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各类商业店铺, 这些店铺反映出北宋商业的繁荣景象。为了招揽生意, 这些店铺除了对其商品进行广告宣传外, 还开始注重起店铺的装饰。这些各具特色的店铺装饰也为《清明上河图》增色不少。在这些店铺中, 《清明上河图》着墨最多的是酒店。酒店的装饰在当时也最为华丽。

材料呈现:九桥门街市酒店, 彩楼相对, 绣旆相招, 掩翳天日。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酒楼》

教师讲述:所谓彩楼, 实际上就是指店铺的门面装潢。它主要是根据店铺的经营特色或商家的个人爱好及经营风格进行的装潢。店家通常用细木扎起门洞或棚户, 上面用彩色的纸、帛等加以装饰, 借以营造节日的喜庆气氛, 赢得顾客好感, 借机进行促销。

教师设问:图中可以看到哪座较大的彩楼? (参考答案:“十千脚店”。)

教师讲述:脚店是宋代的私营酒店。“十千脚店”除了有大气豪华的彩楼装饰外, 招牌上的文字装饰同样别具一格。画中大多数店铺招牌都是以黑色楷书书写, 笔画端正笔直, 而“十千脚店”的书写风格则与之不同。

教师设问:从图上看, “十千脚店”这几个字呈现怎样的书写风格? (参考答案:笔画连笔较多。)

教师讲述:“十千脚店”的书写风格已经有点行书的意味了, 说明这时期的文字装饰开始注重艺术性。在当时, 有专门从事书写工作的人。这些人在生活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士人书法, 从而增强了文字装饰书写的艺术性。

材料呈现:有一等是无成子弟失业次, 人颇成知书、写字、抚琴、下棋及善音乐, 艺俱不精, 专陪涉富家弟子游宴, 及相伴外方官员到都干事。

—— (宋) 耐得翁:《都城纪胜•闲人》

教师继续讲述:除了彩楼和文字装饰外,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些酒店大门两旁的“杈子”装饰, 这是一种规格较高的特殊待遇。对其造型及功能, 史书中有相应记载。

材料呈现:坊巷御街, 自宣德楼一直南去, 约阔二百余步, 两边乃御廊, 旧许市人买卖于其间, 自政和间官司禁止, 各安立黑漆杈子, 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 中心御道, 不得人马行往, 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

——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御街》

教师设问:“杈子”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用来阻拦车马。)

《清明上河图》“杈子”

教师讲述:正如《清明上河图》图中显示的那样, 门口的小摊贩、卖菜者、车辆等, 均在杈子以外。杈子和彩楼一同构成了这一时期酒店的主要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 与彩楼类似的装饰也开始出现在其他行业的店铺中。

材料呈现:今之茶肆, 列花架, 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 装饰店面。

—— (宋) 吴自牧:《梦粱录•茶肆》

教师讲述:宋代的茶肆就相当于今天的茶楼。在《清明上河图》中, 同样可以找到几处类似的装饰。在其结尾部分, 有一家叫做“刘家上色陈檀香铺”的店铺, 门首是用竹子搭成的简易彩楼。由此可见, 店铺装饰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被运用地愈来愈广泛。这一时期的店铺装饰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方面都呈现出了多样性, 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充分体现。

《清明上河图》 (宋本) 简易彩楼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都汴京的商业场景, 图中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店铺及其店面装饰。在这些店铺中, 酒店的店铺装饰最为豪华和多样化。《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店铺装饰有彩楼装饰、文字装饰、杈子装饰。这些店铺装饰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繁华景象。

三、反思总结, 深化设计理念

微课设计一以虹桥为视角, 通过对虹桥的产生、功能, 以及虹桥桥市进行分析, 以时间为序, 层层递进, 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虹桥背后反映的北宋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微课设计二以汴京店铺装饰为视角, 以酒店装饰为例, 通过呈现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酒店装饰, 分析这一时期北宋商业发展状况。从而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北宋商业和经济发展的繁荣。

倘若没有经过细致深入的微课设计, 有的教师会仅仅把《清明上河图》看成是一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画卷, 而对其背后涉及的建筑学、传播学、书法艺术、装饰艺术等知识领域知之寥寥。没有经过高质量史学阅读的课堂教学就好比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者的深度融合才能组织起高效的课堂教学。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忙中抽闲对自己不断充电, 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 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史学素养传播给学生,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摘要:新课程改革倡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即在教学设计时合理选用其他材料, 整合教材。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进行充分而高效的史学阅读。通过阅读并融合设计理念, 深度开发教材, 打造高效课堂。这也对教师专业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史学阅读,微课设计,《清明上河图》

参考文献

[1]李春.《清明上河图》的交通价值[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

[2]张建.《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市井——北宋东京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09 (3) .

[3]余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新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12 (5) .

[4]詹霓.从《清明上河图》谈宋代书法与市民生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与设计版) , 2014 (1) .

[5]柯宏伟.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东京酒店建筑的特色[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篇9:关于《清明上河图》之“清明”

高一历史教师辅导用书介绍《图》时称,张择端作画于街头,适逢宋徽宗赵佶微服私访。徽宗见此画,甚是高兴。他当即取“政治清明”之意命该图为《清明上河图》。教材的配套训练册中。习题也把“清明”意思的答案归为“政治清明”。高一美术课本有此图。美术老师也讲“清明”即“政治清明”,说,图中有卖西瓜的,有摇蒲扇的,因而“清明”绝无“清明时节”之意。甚至也有学者写文论证“清明”绝无“清明时节”的意思,

“清明”当有“政治清明”之意。张择端系御用文人,供职于国画院。说他作此画意在表“政治清明”可谓顺理成章。不过要说徽宗微服私访,路遇张作画,当即命名,则不一定可信。一幅长过五米。宽有二十几厘米的画也非随便就能在街头画的,徽宗本人习文弄墨,自成一家。其书为“瘦金体”。他的《芙蓉锦鸡图》、《写生珍禽图》也被后世视为瑰宝。看到国画院呈上来的巨作,徽宗取“政治清明”之意为其命名,则较为可能。《图》后,金人张公药的跋诗称:“当时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升平”也印证了“政治清明”的意思。张亦文先生的《清明杂谈:从(清明上河图)谈起》也认为“清明”是“政治清明”的意思,分析理由是:第一,官用文人(张择端)以歌功颂德为本分。第二,张是响应蔡京“歌颂太平”的倡导。第三,徽宗本人也很自夸,亲笔题字“清明上河”。邹身城先生曾发表《北望家国——故宫长卷名画“清明上河图”的考释》、《“清明上河图”的命名》来论证“政治清明”说。而《(清明上河图)之谜》指出《图》中有乞丐和懒散的士兵、大街上跑着的猪等,这些景象与太平盛世相违背。也有人说北宋时期。奸臣当道,朝纲不振,“清明”根本无法解释成“政治清明”:但这些都不能否定“政治清明”说的合理性。

清明还有“清明时节”之意。《画》两旁桃花开放。中间柳树发芽,正是清明时节。郑振铎先生《<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文物精华》1959年第1期)指出“清明”就是清明节这一天。周宝珠的《<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把“清明”与“汴河”、“上河”结合起来解释。因为季节原因,汴河冬季结冰,漕运停止。到了清明时节。汴河河运开始繁忙,人们才会“上河”做生意、游玩、探亲。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文章据画面出现有悖春景的现象提出了八条疑问,并用地名“清明坊”解释“清明”。文中提到的“西瓜”和“蒲扇”多被人引用来否定“清明时节”说。笔者任教学校的美术老师说有西瓜。笔者看了很多版本都看不清西瓜。有人论证当时开封还没有西瓜。所谓的西瓜为一种饼。因而用西瓜反对清明节说当不成立。有人说扇子仅用于夏天及夏秋之交,因而否定“清明时节”说:却不知北宋士大夫习用扇题字赋诗,还有“以扇遮面,财其两便”之意,与乘凉无涉。当时朋友见面多有末暄。拖宕时间;若有急事,刖可用熵子格面。匆匆而行,即使见到朋友不予理会,别人也不会埋怨。因而“清明时节”说也可成立。

清明的第三种解释是“清明坊”。孔宪易先生的《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称“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根据是当时东京城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孔先生认为清明坊是汴水流出东京城的起点,也是汴水出入东京城的主要孔道。沿清明坊一带。东郊附近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区,也成了粮运、货运的集散地之一。对此说,予嵩、邹身城两先生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清明坊为一小地方,与《图》中所现大场景不符。不过,这也不能完全否定“清明坊”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以上三种解释都有其合理性,我们不应简单地用一种说法去否定另一种说法。窃以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诸说并存或兼融为好。

篇10:清明上河图教学反思

课堂上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用直观的图画把学生们带入本课的学习中。如果教师找不到这幅图的复制品,可以找一些关于它的邮票、画册,有条件的可以准备课件,这样可以更直观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的风采。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因此课上采取了让学生自由读、分组读等灵活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自悟这幅画的美。

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的美轮美奂的意境中。

篇11:《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五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清明”首先是一个地理名词,从地理学上来说,它属于二十四节气之第五节气,在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温暖,草木返青。它也是一个文化名词,因为负载着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它被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于个体的人来说,它更是一个节日,因为在这一天,可以肆无忌惮的思念故去的亲人。清明节这一教学资源,可以让学生在缅怀中体验生命的美好,在思念中学会珍惜身边的亲人,在追念先烈中感受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养。同时,清明作为中华民族习俗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挖掘中国的传统习俗,不仅可以拓宽语文教学的知识领域,同时还能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不过正值清明之时,我通过对五年级学生的了解,这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习俗演变到今日在他们心目中已渐渐开始模糊。为了使同学们更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不使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付之东流,我特地拟定了“清明节话清明”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同学们好好了解并亲自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清明节的来历,并搜集相关的诗文对联。增强对清明节文化的了解。

2.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至今还有哪些是比较盛行的,哪些渐渐已被人遗忘,更深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习俗。

3.通过外出踏青,扫墓等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感受春光的明媚,同时也缅怀洋田村姜叶良英雄烈士,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以和家人一同祭祀的活动形式,通过观察了解解决自己心中对祭祀文化的疑惑,更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及文明扫墓宣传。

5.通过整个活动中交流、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励他们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三、活动准备: 1.确定活动的板块

关于清明节有很多方面的内容。首先让学生确定好自己要了解的内容以及访问对象,以及这样确定的原因,还有研究解决的方法。2.制订方案

确定采访研究的对象以后,大家都很热烈的相互讨论,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包括我们要做的事情、做事情的方法、希望得到的结果等等内容。

四、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小组成员商讨活动步骤,确定活动分工,确定小组长。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孩子通过研究商讨,确定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活动开展步骤,以便在后面活动进行中能做到有序,不混乱。通过小组分工,小组长的确定等活动,让孩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更好的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每个人有事做,知道该做什么。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分组情况登记表 班级 五年级

第1小组

小组名称

奋发小组

组长

汪旋轩

副组长

严丽红

口号

奋发图强完善自我组员名单

余波严浩余陈

组员感兴 趣的问题

1、清明节的传说

2、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3、清明节前后的天气变化

第二阶段各个小组相互合作,自己列出所要了解的问题,准备活动所需材料。

这一阶段主要让孩子通过相互合作,遇到困难相互交流、合作解决。制作出活动所需的必要的材料,自己设计,自己确定问题,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动手设计、动脑思考的能力。这阶段主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一小组同学确定本小组的任务是“清明节文化调查”,同学们经过商量确定了本小组要调查的几个问题,分别是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为什么2009年清明节是4月4日而不是4月5日、了解清明节期间亲人或邻居是怎样开展祭拜祖先活动的、对人们开展清明节祭拜祖先活动你有什么建议、清明节时节人们的变化怎样、天气变化怎样等。第二小组同学的任务是开展清明节扫墓活动。第三小组同学的任务是制作清明节手抄报。附: 第一小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表 课题

清明节文化调查

成员

严丽红、余波、余陈、严浩

组长

汪旋轩

时间

4月4日——4月6日

活动目标

了解清明节的由来、风俗习惯及前后变化

活动步骤

阶段

任务

准备阶段

查阅文献资料小组分工

实施阶段

调查走访

总结阶段

资料整理,撰写活动报告

指导老 师意见

同意该小课题实施研究 签名: 蒋有兵

第三阶段分别展开小组活动,并记载好相关内容。

各小组各自进行活动,调查、采访、摄影和小报制作,让孩子自己去实地调查,面对面的进行采访,动手实地摄影和相互合作设计小报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各方面动手能力,并通过孩子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观察中,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了解清明节有什么样的来历和风俗,以及各人对清明节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并且相关小组人员组织踏青扫墓等活动。切身感受清明节的传统文化习俗。第一小组的同学们通过网上收集、向家长和邻居了解等方式了解到了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期间人们总喜欢买些水果和挂清明需要的东西装饰好草地,在墓前磕头,燃放鞭炮表示自己的孝心;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有禁火、扫墓、荡秋千、蹴鞠、踏青、植物、放风筝、打马球、插柳等;清明时节人们的穿着开始减少,白天越来越长,晚上越来越短。通过调查孩子们了解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视野更开阔了,与人交往的能力逐步加强。第二小组的同学们来到界首乡洋田村举行庄严的扫墓活动。在烈士墓前,孩子们献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默哀、了解烈士们的英雄事迹,进行庄严的宣誓并,立志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更好的珍惜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第三小组的同学们以清明节为主题主办了精致的手抄报,无论从内容的选择还是从版面的设计,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附: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活动记录表 组名

耕耘小组

时间

4月3日

活动方式

踏青、烈士扫墓

活动地点

洋田村

参加成员 及分工

组长:章唐媛负责活动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副组长:余锦负责活动的安全

成员:王碧严茜王俊杰(准备扫墓的白花等)

活动内容

活动 目标

1、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光的明媚。

2、缅怀洋田村姜叶良英雄烈士,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增强大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活动 过程

1、准备阶段:每位成员准备好白花,组长写好发言稿。

2、实施阶段:前往洋田村参加扫墓活动。并敬献白花,重温少先队誓言。

3、总结阶段:每人写一写活动的体会。

结果与 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缅怀英雄烈士,让我们增强了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定要学好文化知识,为家乡为祖国未来建设做贡献。

指导教 师意见

本活动意义深刻,特别是利用了本土的英雄烈士资源,开展实地的扫墓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礼。签名: 蒋有兵

第四阶段结题,总结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以及今后活动的方向。此阶段主要分为两步:

(一)、谈谈活动体会分小组交流本次活动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建议等。

(二)、展示各组在活动中收集的资料,大家评价,交流。

五、评价方法:

评价是一个协商共建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本活动的评价方式为: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综合评价等。学生评价表 姓名

姜盼

组别 阳光小组

时间

4月6日

评价项目及内容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综合评价

活动表现

任务完成 劳动成果

六、学生的收获:《小活动,大收获》

活动中收获最大的要数学生了。每一次活动都是孩子们锻炼、提高的机会。通过调查,他们学会了怎么与人沟通;通过动手制作,开发了他们的大脑,启迪了智慧,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通过收集各种资料,他们学会了电脑的使用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总之,孩子们在活动中成长,在学习与生活中变得更自信。

七、我的活动感言:《综合实践活动,我和学生共成长》 通过这一活动的设计,我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大概模式比较清楚了,对我的研究小课题也呈现了一定的价值。抱着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活动宗旨我便大胆地开展了。

篇12:《清明》教学设计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篇13:《清明上河图》教学设计

【教学构思】

1清明节是 我国重要 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本地区有着浓厚的民风民俗——家家门口插柳枝。2由于现在柳树的稀缺,所以护城河边的垂柳每年都要遭受重大的损坏。传统节日要过,风俗习惯不能改,河边的垂柳也不受伤害,怎么能两全其美呢?3塑料花、布花、纸花给我了很大的启发,何不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呢,这样既能环保又能锻炼孩子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来历及在本地的风俗习惯。

(2)让学生们知道垂柳的作用。(绿色植物),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

(4)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1)讨论并确定既要过好节日又要不伤害垂柳的过程。

(2)制作柳枝。

(3)说服家长采用自己的劳动成果。

3. 课前准备

(1)表格1:

(2)表格2:

(3)褐色的、深绿色、浅绿色的皱纹纸或布若干,透明胶、剪刀、针、绿线、双面胶或固体胶等。

4. 教学时间:两课时

5. 教学过程

(1)检查学前准备。师: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马上就要到了,同学们对这个节日有哪些了解呢?(课前填好的表格拿出来。)

(2)入题。师:大家都知道我们这儿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插柳枝,下面我请同学举手抢答几道题:丰县县城共有人口21万,如果每家按3口人计算,请问,我们丰县一共有多少个家庭?如果每家门前插一枝柳,共需多少枝柳?如果一棵柳树上有200枝柳,请问多少棵柳树才能有这么多柳枝?

(通过计算,让学生大致了解我们无意的一项举动,会给河边的垂柳带来多么大的伤害。)

师:老师让同学们课前查了有关垂柳的作用,拿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一下。垂柳对我们来说,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好处,我们怎么能忍心伤害它们呢?

(3)播放配音视频《垂柳的眼泪》。师:每年的清明节前夕,政府都要派出大量的人力来监督管理。作为社会上一个小公民,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不插柳。

师:清明节可是我们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并且有很强的纪念意义呢,怎么办呢?

(4)小组讨论。师:教师节的时候,我看到有同学给老师送鲜花、布花、塑料花等。

生1:我可以用布做柳枝,代替树上的柳枝。

生2:我可以用皱纹纸做柳枝,代替树上的柳枝。

……

师:是啊,同学们真聪明,一下想出了这么多的解决办法。我们如果能少花钱办大事,办更好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想一想,我们要用布、纸做柳枝,怎么做呢?

(5)讨论,交流,总结。枝:粗一点的,细一点的。颜色:深褐色。叶:长条的,短条的。颜色:深绿的,浅绿的。形状:中间粗两头尖。

如果用纸的话,最好用皱纹纸,一是便宜,二是柔软,三是颜色多样。如果用布的话,最好用下脚布料等。

提示学生,一定要本着节俭的原则,能少花钱尽量少花钱。

(6)总结。布置出所需材料:皱纹纸或各色布头若干、剪刀、针、线、透明胶,双面胶或固体胶等。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了怎样过一个既环保又有意义的清明节。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做柳枝,看谁做得更逼真、更漂亮。做的过程中要边做边演示。

生1:枝的做法:取长一点褐色的皱纹纸一张,用手搓,搓成细长条。

生2:叶的做法:用笔在深绿、浅绿色的皱纹纸画上柳叶形状,然后剪下来。

生3:把叶用胶固定在枝上,注意错落有致。

师:准备用布做柳枝的同学到前面来讲一讲你们的做法。

……

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看谁的小手最巧(提示用剪刀和针的时候注意安全)。老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展示作品与评比作品的时间到了。同学们做得真好,像真的柳枝一样。现在老师有一个担忧,如果家长不采用我们的作品怎么办?你有能力说服他们吗?(这里要求孩子们在给家长做工作时,一定要以理服人,让家长知道环保要从我做起。)

篇14:清明上河图

风俗画不一定都是精工细致的大画家作品,其实在广大的乡村地区,风俗画随处可见。我们都见过的各种地方年画、农民画,其实都属于风俗画,它们反映的是农村的趣味生活。

有这样一幅巨大的古画,用翔实的笔触细致地描绘出了一座古代王朝都城。画卷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处景观都真实地再现了曾经繁华如梦的古城盛景。对喽对喽,这幅画就是国宝中的国宝——《清明上河图》。

这是一幅风俗画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被评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现在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绘了北宋年间都城汴京的社会图景的风俗画……等等,什么叫风俗画?

所谓风俗画,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一个类型,这类绘画是以社会生活风俗为题材的人物绘画,以人物和人物活动的场所为核心,尽情展现一个社会的风貌。风俗画最早出现在汉代,至今在全国各个地方的汉代墓葬中发现的画像砖、壁画上,都有这类绘画。

宋代是中国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那时风俗画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清明上河图》的出现是风俗画的巅峰。

绝无仅有的伟大之作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是典型的中国古代长卷绘画。在这么长的画卷中,数也数不清的各色人物、牲畜、车、轿、船只、房屋、桥梁、城楼全都有条不紊地跃然纸上,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简直高得令人无法想象!

正是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生动记录,今天的人们才可能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今天的人们展示了北宋时代曾经有过的繁荣景象。在全球范围内,这都是一幅绝无仅有的伟大之作!

进步的汴京

人人都知道唐代的长安城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它是世界的中心,是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北宋的都城汴京,在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就,丝毫不亚于唐代的长安城哦!

别的不说,唐代长安城的商业活动,就没有汴京这么发达。在唐代,长安城实行的是里坊(fāng)制,整个城市被规划为很多坊,每个坊都有坊墙环绕,沿街不能摆摊做买卖。什么,你想开商店?没问题,去东市或者西市吧,只有那里才能开店。

你看,唐长安城就是这么死板,而汴京却在它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复制伟大的汴京

汴京打破了里坊制,城中到处都可以做生意,形成了很多商业街区。同时,还可以经营很多有趣的文化娱乐项目,比如在瓦肆(sì)就可以听到趣味横生的说唱和评书,在通宵营业的夜市,想吃什么玩什么都不在话下。

而正是因为有了《清明上河图》的如实描绘,汴京城的繁荣与伟大至今仿佛还在眼前,好像被复制下来了一样,让一代代中国人自豪与震撼。

先进的汴京

北宋的汴京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在当时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会,城中店铺达6400多家。汴京中心街道称作御街,御街上每隔二三百步设一个军巡铺,铺中的防隅(yǘ)巡警,白天维持交通秩序,疏导人流车流;夜间守卫官府商宅,防盗、防火、防止意外事故。

嗯,这不就是古代最早的巡警嘛!

别急,在《清明上河图》中,你还会看到更多汴京的有趣之处,来吧!

走入《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关于汴京的全景式画卷,观看者跟随一群赶往汴京城的商队,从郊外开始一点点地向着都城进发。随着视角的不断移动,观画者将逐步看到雄伟的城门、宽阔的街道、繁荣的商界,以及穿城而过的汴河。

北宋时期漕运发达,汴河穿过汴京城,漕运的船只便可以直接由水路进入汴京,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在《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座汴河大桥,名叫“虹桥”。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拱桥,仿佛一道彩虹横跨汴河。画中,一艘大船正要通过虹桥,船夫们将桅杆放倒,以降低高度,好穿过桥洞。

所有这一切,都好像是曾经的城市穿越时空出现在我们面前。

“山寨”作品出难题

《清明上河图》有很多难解之谜,其中一个非常棘手:传世至今的《清明上河图》很多,哪一个才是张择端的真迹呢?

是的,《清明上河图》的“山寨”作品简直多如牛毛。从元代到明代,临摹、仿画的《清明上河图》到处都可以见到,到了清代,《清明上河图》真迹已经很难辨别。乾隆皇帝组织画家,在一些残本的基础上重新复原了一幅精美的《清明上河图》,珍藏在宫中,并宣称这一版是真迹。然而,几十年后,乾隆的儿子嘉庆得到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爷俩在一起琢磨了很久,又请人鉴定,发现这才是张择端的真迹。

于是,两个版本的“真迹”都被清皇室珍藏了起来。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后发现的真迹,而那幅“重置版”被称作“清院本”,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春天还是秋天

《清明上河图》作为一幅风俗画,千百年来却让人疑惑画中的场景到底是春天还是秋天,这简直是咄咄(duō duō)怪事。

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中是春天,那为什么在画中有贩卖木炭的人?木炭用来取暖,这分明是秋冬季的情形。但是说《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是秋天,很多人却身穿短小衣衫,难道北宋人都不怕冷吗?而且,画中还有很多景象的特征也不符合时令。

难道,张择端老先生画着画着就糊涂了吗?这可真是千古之谜!

谜团依旧重重

《清明上河图》的谜团可不止这些。在看似繁荣的社会图景中,竟然暗暗隐藏着很多耸人听闻的画面,比如懒散懈怠的士兵、无人理睬的乞丐……这真的是一幅盛世画卷吗?

哎哟,国宝就是国宝,身上一大堆谜团,就等着你们去破解呢!

上一篇:《黄河颂》课堂实录下一篇:番荔枝引种和其栽培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