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2024-05-05

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通用6篇)

篇1: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

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海尔主业仍然是家电行业,销售额约占海尔总销售额的40~70%。2001年,海尔通过在产业领域创出的品牌的信誉进入金融业,搭建了海尔的金融框架,包括入主青岛商业银行、长江证券、成立保险代理公司,人寿保险合资公司,财务公司,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奠定基础,为集团今后的发展搭建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从相关多元化到不相关多元化。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发展纽带从类似的产业模式到服务品牌转变。在多元化发展方式上从以强扶弱的合并方式到强强联合的合资方式转变,在地域上从青岛到山东到全国到东南亚到欧洲到美日。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

一、单一产品——电冰箱

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

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

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

五、进军知识产业

可是最近几年,却是中国企业展开多元化反思最多的时期。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也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

07年10月23日上午,海尔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电器,1169.HK)在此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通过一项惊人的决议——以9亿港元的总价,收购包括部分洗衣机和热水器在内的母公司资产。交易完成后,海尔电器的业务将从目前的波轮式洗衣机业务,扩大至滚桶式洗衣机及热水器业务。受此影响,当日海尔电器的股价出现小幅上扬,为0.27港元。毫无疑问,资产的注入,自然将有助于提升公司销售收入和净利润。然而,在这次股东特别大会上,一个本应引起投资者关注的细节多少被低调处理了——海尔电器一年多前还引以为豪的手机业务以4亿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海尔集团。一买一卖之间,绝不仅仅意味着海尔电器简单的“吐故纳新”。今年上半年,海尔电器手机业务亏损3.97亿,加上去年造成上市公司的亏损数字,海尔一年多来一共海尔今日之多元化局面,但回头看看海尔2005年和2006上半年的业绩,保持亏损近8亿港元。自从2001年进入金融以来,张瑞敏以大开大阖的手法开创了盈利的仍然是近20年的传统业务——冰箱、洗水机、空调等白色家电业务。在主业利润越来越薄的今天,海尔全力推进的多元化战略,正在面临自2001年以来最严峻的时刻。不仅仅是手机业务,海尔几年来苦心经营的金融、电脑、药业、家居等多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多年来海尔集团投资和进入的新业务几乎毫无建树,手机的巨亏只不过是海尔多元化面临严酷“大考”的开始。

业界不乏前车之鉴。自上个世纪90年代尤其是末期以来,国内IT和家电业

集体崛起了一批以“并购”为旗帜的整合者。它们在主业之外的领域里东奔西突,在金融、网络、通讯甚至药业等多个行业无不有其身影闪现。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多元化整合者们遇到的麻烦和困扰似乎大过他们享受到的果实,无一例外地表现出高负债率,以及并不乐观的赢利能力。

两年前,一度被视为中国高科技业代表的联想宣布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全线失败,并于最近回归到联想专注PC的老路上来。接下来,在多元化战局中迷失了自我的澳柯玛陷入破产边缘,目前正在 “卖身”自救。即使是与海尔背景、身份相似的家电巨头——TCL,也由于整合面涉及四大产业,过于庞杂,现在也表现出了收缩和调整的迹象。

海尔目前在通讯业的局面,已经是秋后黄花,或可用“危险”来形容,海尔在信息产业包括海尔手机、海尔电脑、集成电路和海尔软件,但客观而言,除PC还在苦苦坚持外,海尔在信息产业其它领域的铺设均显现出疲态,有的眼看就要坚持不下去。以手机为例,海尔目前在通讯业的局面,已经是秋后黄花,积重难返。据来自诺盛电信咨询的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海尔手机在GSM市场的排名位列于波导、夏新、联想、TCL、康佳等国产手机厂商之后,居第10位,市场份额仅占2.5%;而易观国际发布的《中国移动终端和渠道综合报告2005-2006》显示,海尔GSM手机2005年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左右。海尔数年前重兵进入的手机业缘何一蹶不振?某知名咨询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信分析师表示,海尔手机销售不好,从自身来说,是产品、渠道、公司管理都有问题;从客观环境来说,现在竞争程度加剧,是所有的国产厂商都要面对的,海尔手机也不例外。不过,该分析人士认为,导致海尔手机销量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其产品的质量问题,因为技术不成熟,软件硬件和做工的问题都很大,返修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造海尔手机不断降价,不仅严重削弱了利润率,还导致库存产品的积压。1999年9月,海尔集团首款手机——H6988型新品在青岛上市。该型号手机宣称“拥有强大的功能,玲珑纤巧,是目前国内最轻的便携式移动电话之

一。这种手机具有接通提示功能和快捷操作模式,采用大屏幕 4行汉字显示。” 两个月后,海尔集团与摩托罗拉结成联盟,联手开发手机产品,根据意向书, 摩托罗拉承诺执行生产技术转让计划及手机芯片和软件技术转让计划,提供最先进技术与海尔在移动通信生产制造及科研开发方面合作。然而,这项合作并没有坚持多久就流产,虽然拥有GSM和CDMA的两项生产牌照,但由于与联通的关系不佳,海尔后来数年中一直只生产GSM。早期,海尔的手机均来自台湾手机代工厂,2002年以后,为了减缩成本,海尔将手机外包全部交给国内的几个手机代工厂。2003年是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凭借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的优势,所占的市场份额甚至超出了国外厂商,海尔手机也是在2003年那一次市场井喷中成长起来的企业,而正是由于当时市场情形一片大好,让其对市场盲目乐观,从而将自身的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000万台。2005年,海尔一共生产了360多万台手机,其中出口了约56万台,2005年新增库存14万多台。至今,加上以前的数量,一共积压了近100万台。诺盛咨询一位分析师认为,随着国外厂商加大了对渠道的改革,在产品技术上推陈出新并进攻低端手机市场之后,市场竞争便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海尔手机与其他部分国产手机一样,原有的竞争优势丧失,结果之前推出来的产品由于跟不上市场及技术的变化,而积压了大量的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对通讯行业本身不是特别了解,也没有技术积累,仅仅是看到短期前景,也想在通讯行业分的一杯羹就盲目上马,是造成海尔陷入如今困境的主要原因。

而就世界上顶级企业成功的完成多元化战略化转型的例子来说一般都会遵从以下六项法则:

1企业应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

2重视资源的共享,追求协同优势

3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整体战略

4在主要领域有效部署,发挥核心能力

5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6重视品牌延伸的有效范围

选择相关多元化,即与主业类似或相关的产业,而跨度太大的行业则被视为禁区。海尔除了家电主业外,先后涉足IT、医药、通讯、金融、餐饮等行业。多数观点认为,海尔在多元化上遭遇困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海尔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家电品牌,不过,怎么能将海尔与餐饮联系起来呢?也很难将它与药品联系起来。目前,海尔的多元化的“菜园子”里并非只有金融和电脑。海尔对外公开的产业还包括:通信、药业、物流、生物工程、家居集成等等,甚至还经营着餐饮业、旅游、烟酒糖茶等“小生意”。现在海尔几乎制造“一切用电的东西”,而且还制造机器人、芯片、特种钢、药品以及电动剃须刀。正是因为制造这么多的产品,海尔设立了数十家公司。这些公司在海尔集团内部进行复杂的关联交易,而且彼此参股。众多分散且又彼此交错的产业汇聚在海尔大旗下,但无论在投资关系还是投资收益上,连海尔自己都很难以看出端倪。在飞速发展的的步伐下,海尔没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品牌延伸的范围,不论是什么方面,都想理所当然的分一杯羹,导致自己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发生冲突,使期望达到的协同作用吧、变成了相互抵制,相互阻碍发展。

从国内市场上看,手机和电脑利润也日渐稀薄,竞争日益激烈;海尔看好的药业和软件虽然目前利润可观,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短期内就可能遭遇一哄而上的竞争威胁;至于家居业,在缺乏上下游配套优势的海尔,从事这样的项目更是举步艰难„„海尔的药品、电脑、软件等业务单元的研发平台及销售渠道无法与其原有的冰箱、空调共享,这样就会导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效率低下。熟悉中国家电业的人都知道,多元化在家电业已屡见不鲜,春兰、美的、长虹„„几乎每家重要的家电厂商都有过多元化的尝试,但其中的大部分最后莫不是以失败而结束。从战术而言,海尔在多元化战略中的人才选择不能说是成功的,甚至是拖累多元化发展的败因之一。在人才的选拔上,海尔坚持自己培养人才而很少外聘的原则,所以导致这样一个结果: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决策者仍然由家电领域的决策者担任。因而,手机、电脑、药业等的决策模式仍然沿袭家电的决策模式。而这直接影响到决策质量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新行业战略拓展的成败。而这也反映出企业更深层次的机制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而与其它公司相比,海尔从2001年正式开始的多元化,规模更大,布局更大,而投资路径则更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对于海尔来说,多年来大力铺陈的多元化格局能否走出华而不实的困境,进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目前尚难断言。

影响多元化经营成败的因素有哪些呢?

1、供求矛盾及市场竞争的程度

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是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制定和实施经营战略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初,部分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推行多元化战略,把经营范围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并且几乎无一例外地取得了成功。殊不知,当时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成功是因为具备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当时是短缺经济

时代 市场空间很大;其次,企业的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提高产能为核心,市场竞争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绝大多数行业竞争疲软,行业壁垒尚未形成,这些都为新成员或新产品的进入提供了契机。因此,在这特定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对于今天的企业而言,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短缺经济在绝大多数领域基本结束,部分行业生产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无利、亏损经营。企业如果无视环境的变化,一味追求多元化,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近些年,多元化经营所导致企业失败率的大幅度提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早期的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初,多元化经营的理念甚为流行。但这些企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市场化的资本运作缺乏经验。同时,由于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在投资决策方面往往缺乏应有的谨慎和制约,造成许多企业盲目投资扩张,其结果是战线拉得过长,主业模糊,各项业务间的协调不够,最终导致企业的失败。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某种制度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可能运行的非常有效,但在另一阶段则可能变得有问题了”。这对于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失败无疑是一种注释。

2、行业或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观点,任何产品都要经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行业或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企业所采取策略也要有所区别。企业开拓新领域要力争进入到处于投入期或成长期的行业或产品中去,避免进入成熟期或衰退期行业或产品中,这是由于竞争能力、发展潜力和行业壁垒所决定的。因此,公司进入新的行业和新产品中,有时不但不能降低风险,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3、新进入行业与主业的相关性对多元化经营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相关性可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而不是无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同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在新行业容易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因此,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多元化经营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

有人提出,多元化经营相关性强不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因为同类行业或产品往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要辩证分析。商界有一条很重要的法则,那就是“不熟不做”,只有最熟悉的事情做起来风险最小。

4、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根本依托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必须涉及到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为什么我们有些企业能够保持业绩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而有些企业是昙花一现呢?关键就是看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国外成功的企业,大多数只投资一个行业,在这行业里逐步培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逐步考虑多元化经营。不管企业实施何种形式的多元化,培养和壮大核心竞争力都至关重要。稳定而具有相当竞争优势的主营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源泉和生存基础。企业应该通过保持和扩大自己熟悉与擅长的主营业务,尽力扩展市场占有率以求规模经济效益,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第一目标,在此基础上兼顾多元化。成功的企业在经营领域的选择上,都是首先确定自己的主营业务,积极培养核心竞争力,再以此为基础,考虑多元化经营。

现实中,部分企业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搞过度的多元化,这种做法不妥。因为,企业的战线拉得越长,力量就越分散,控制力就越弱。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部分大企业破产倒闭,过度多元化经营是重要原因。近几年,西方国家兴起主业集中,回归主业的潮流,昭示着企业对过渡多元化的反省。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科学的思路是在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3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实力的项目,形成对主业的强大支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协调发展才是正确的发展思路。

经验和教训在经营战略选择的过程中,应该有先做实后做大的思想。否则盲目的多元化,资金技术和管理跟不上,新发展的业务会成为企业的包袱和累赘甚至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而危机企业的发展与生存。实施多元化经营需要四个条件即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一般而言,除非现有产品出现市场饱合和需求下降或者竞争对手太强而难以维持销量,不要进行盲目的多元化。在从事新的业务之前一定要进行内外环境的分析,做好充足的准备,特别要注意到国家的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环境,竞争环境和未来业务前景的分析决策要慎重。金井多元化经营的时候要考虑到现有资源与新业务是否匹配,是否拥有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积累,不但要考虑多元化之间的协同作用,分担风险,获得规模优势,利用闲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还要充分预算经营风险以及企业资金分散后产生的机会成本。

篇2:多元化战略案例分析

同时多元化的战略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一直困扰着五粮液集团的发展。本文首先对五粮液集团作了简要的战略介绍,然后分析了五粮液的品牌多元化战略的得与失,最后对五粮液的多元化战略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战略一、五粮液企业战略介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战略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方面甚至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战略中的品牌多元化战略更是大多数企业努力构建核心内容。2008年,全国白酒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71.4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00.2亿元。

多年来,五粮液与竞争对手热战不断、冷战不绝,不仅使五粮液名声大增,一举成为中国的“白酒大王”,而且真正进入了公众视野。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位于西南腹地的四川省宜宾市北面的岷江之滨。于1998年改制为“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从九五期间到2008年,公司创下了销售收入平均增长40%的神奇速度,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经过几次跨越式的发展,五粮液集团有了行业龙头的地位与经济基础。面临相对乐观的现状与变幻莫测的未来,五粮液集团在企业战略方面何去何从,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当今市场情况来看,其战略重点可以说体现在品牌战略方面,而其中又以品牌的多元化战略最为抢眼。但是五粮液集团没有美梦成真,相反陷入了过度多元化的泥潭,其企业多元化战略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和如何进行合理规划的挑战。

二、品牌多元化战略得与失

(一)五粮液品牌多元化的成功之处。众所周知,五粮液的企业战略规划中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进行品牌多元化战略。五粮液的系列品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品牌群落”,构建起的是一个整体竞争力第一的“品牌帝国”。其在多元化品牌战略上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战略层:1、制造市场过度竞争局面,抑制竞争对手。通过这种自己制造竞争对手的策略,在某一品类产品或某一定位的产品设立多个竞争对立的子品牌,营造了在这一产品区域竞争过热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其它品牌进入这一市场领域的风险意识,最终企业从整体上获得赢利。

2、缩短品牌战线,构建1+9+8品牌金字塔。对于五粮液的1+9+8的品牌战略,白酒营销业内早已不陌生;但是五粮液如何去构建这个品牌金字塔呢?其中,8个区域品牌绝对是五粮液贴近普通消费者的大众品牌,因为它们是这个金字塔的塔基部分。9个全国品牌则是连接五粮液塔基和塔顶五粮液之间的桥梁。

3、五粮液多品牌渠道建设。五粮液没有把中国市场、渠道等发展中存在的参差不齐、地方品牌占山称王当作成长的障碍,而是设法加以创造性的利用,以出让部分利润换取渠道支持,实现渠道多元化。在品牌传播上,五粮液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和消费者沟通,通过制造新闻让消费者关注五粮液,通过多元化的子品牌大量投放广告,从而在短期内让品牌价值迅速上升,远远超过了众多竞争对手。

(二)品牌多元化战略失误之处。虽然五粮液集团在品牌多元化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到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隐患,甚至会造成五粮液集团难以弥补的损失。

1、差异不明导致母品牌受损。五粮液是白酒行业扩张得最厉害的企业,尽管最终在削减并保持“1+9+8”的模式,但因延伸品牌如五粮神、五粮春、五粮醇等,与五粮液自身的产品同属于浓香型产品,产品的品质和风格之间差异性不大,导致消费者很难区分。

2、五粮液为形成地域优势推出“一地一牌”战略,但各为其利的数百个品牌经营商不遵守地域原则,造成实质上的品牌无区隔延伸。给五粮液集团的发展掘下一道致命的陷阱。

3、品牌卖断策略致使养虎为患。五粮液采用的是特许经营式的品牌卖断策略,授权对象可以在其产品上使用五粮液这个总品牌,但同时授权对象还可以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这就为某些子品牌成功之后另起炉灶创造了机会。事实上,这个问题已经出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金六福在五粮液品牌和产品的支持下,由零起点做到十几个亿的销售额,跻身中国白酒市场五强。对五粮液集团形成了巨大的威胁。

三、五粮液集团构建多元化战略的建议

(一)产品质量是多元化战略是前提。随着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对食品安全也越来越重视。如果企业为单纯追求销量和利润,将社会责任抛之脑后,最终会因为导致产品质量体系倾斜与行业公德倒塌,而被消费者抛弃。五粮液应该以质量安全为命。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将质量作为基础与核心,不能因为多元化产品影响质量根基。

(二)进军健康酒,提高多元化战略“质量”。近两年白酒行业持续低迷、市场萎缩、行业利润率不断下降,这种趋势已经蔓延到了五粮液身上。我分析给出的建议是五粮液可以将健康酒与多元化战略相结合,这样既规范了多元化产品又培养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品牌多元化战略的整体改进建议。五粮液集团在品牌多元化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对其今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与压力。我的建议是1、削减不良品牌,增强多元化质量。2、对保留品牌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3、对形成竞争的品牌进行限制与控制。如加强生产方面的控制等。

综合而言,五粮液集团作为我国白酒行业的龙头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见证了我国白酒业的发展,在企业品牌多元化战略方面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它以它的大气与霸气通过品牌多元化建设缔造了一个“白酒家族”并迅速占领市场,也因多元化战略遭遇了困境与瓶颈。希望通过多元化战略建议的提出,五粮液集团能够克服困难,在多元化建设方面书写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篇3:企业多元化战略分析

一、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基本概念

1.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概念

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在多个相关或不相关的产业领域同时经营多项不同业务的战略, 具体又分为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企业发展多元化经营战略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价值富裕资源, 降低管理成本;分散单一产品、行业技术、市场风险。利用独特的企业文化、质量享誉的品牌效应等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 用其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业务拉动其他产业领域的经济效益, 实现资源共享, 产生1+1>2的效果, 是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其竞争力的有效经营战略。

2.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具体细分概念

(1) 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指企业经营的各个产品领域在产品组合、技术、工艺、顾客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关联性, 比如生产工艺相似等。企业发展相关多元化成功的机会比较大, 它的风险相对非相关多元化较小。主要原因是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 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因此, 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比较理性方式是:在核心专长与核心产业支撑下的有限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

(2) 非相关多元化。非相关多元化指企业经营的各个产品领域在产品组合、技术、工艺、目标顾客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和距离。非相关多元化战略经营存在很大风险, 跨入新行业在产品研发、厂房设备、营销网络、员工聘用等方面增加投入, 这些都会导致运营成本上升;企业还必须要将不同行业的管理模式、文化理念融合为一, 以达到企业内部运作方式的统一, 要克服这些管理障碍, 企业软件建设也需要大量投入。而且要做到后来居上, 品牌质量优良要付出很大的成本。这样一来容易引起资金运营方面的困难, 反而会使原有产业丧失已有优势, 导致企业定位或品牌延伸紊乱, 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动摇, 许多企业多元化的失败都是由此引起的。

二、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历程

1. 国际上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历程

多元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大企业所采用, 其影响逐步扩大到世界各地。据统计, 1949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前500名的大企业, 到1970年大部分都成为多元化企业。在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的热潮。如日本尼桑公司涉及矿产、汽车、化工、渔业、电子、农业等多种行业。在70年代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下, 这些多元化企业表现出相当出色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但进入80年代后, 不少多元化经营的大企业遇到严重的问题:企业资源分散, 影响了主营业务的实力;业务领域分散, 使企业内部集权和分权矛盾加剧;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 不少领域内部扩展的空间和利益明显增加, 从而使多元化战略的吸引力明显下降。于是, 不少多元化企业退出不相关的经营领域, 着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 国内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和东亚的经济奇迹的时候, 多元化和规模经济是世界成功企业的特征, 我国政府利用行政力量主导了许多国有企业的“拉郎配”式的合并, 但效果并不理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 韩国的巨型企业集团遭受沉重打击。此后, “小即是美”的论调喧嚣尘上, 我国企业的多元化 (尤其是不相关多元化) 的举措备受质疑。而近年来, 我国许多实施多元化的企业遭遇困境, 似乎也验证了“小即是美”的观点。

三、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1.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优势

(1) 规避经营风险, 产生协调效应。在市场千变万化中, 多个产业领域发展, 可以防范单一领域经营的风险, 同时, 多领域发展, 一般能够产生协调效应。它的理论基础是:Shapiro的组合投资理论, 人们常称为“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的理论。中国人形象地称为“东方不亮西方亮”。按照Shapiro的组合投资理论, 当企业所经营的几个领域之间彼此不相关或仅有微弱的相关性时, 一个领域的亏损倾向于被另一个领域的盈利所抵消, 从而保证企业能获得平均的利润回报。企业多元化的另一个动机是基于规模效应的考虑。企业的规模越大, 企业的平均成本就越低。而且多元化以后企业还能够产生协同优势, 包括战略的协同、采购、营销、品牌等的协同效应。

(2) 扩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实力, 即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它可以使企业获得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如纵向的多元化企业, 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 可以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 同时获得产业整合的经济性, 节省协调上下游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 并且提高企业所在领域的进入壁垒和企业的差异化优势。

(3) 拓展企业积聚的优势能量向外释放转化的范围。有效规避了在原有领域由于规模经济造成的边际利润递减的障碍, 为企业构造多个生长极, 以期得到总体利润最大化。

2.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劣势

(1) 资源配置过于分散。任何一个企业的资源 (包括人、财、物等) 总是有限的, 不恰当地采取多元化经营, 势必导致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要发展的产业领域, 从而可能使每一个领域都难以得到足够的资源, 有时甚至无法保证在某一领域中的最低经营规模要求和最起码的人力资源能力要求, 造成经营力量过度分散, 使企业难以形成特色经营和与一元化经营对手的竞争优势, 结果容易被对手个个击破。

(2) 运作费用过大。主要表现在: (1) 企业涉足多个陌生的产业领域, 要经过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学习过程, 发生较高的学习费用。 (2) 企业在多个领域从事生产经营, 必然要增大管理幅度和难度, 增加组织管理机构, 这势必导致组织协调和监督成本大大升高。 (3)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 必然造成信息的传递费用和信息失真损失成本上升。 (4) 因多元化发展时机选择难以把握而带来的机会损失将会较高。 (5) 企业放弃继续投资原主导产业而转向新领域的投资机会成本较高, 这也是权衡企业是否实施多元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3) 多元化投资风险仍然较大。首先, 企业多元化发展有限资源的分散性, 本身就增加了经营风险。其次, 行业间跨度越大, 可分享性资源就越少, 当新行业出现经营危机时就很难得到主导业务的有力支持。再次, 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 更何况企业进入一个原主业之外的相对陌生领域, 新领域必然带来新风险。

四、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分析及建议

综上所述, 多元化本身并没有错误, 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成功的企业, 在国内外都比比皆是, 诸多失败的案例也并不能否定多元化战略本身的战略意义。只不过多元化发展战略实施, 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慎重考虑某些因素, 以避开其陷阱。

1. 企业实行多元化应注意的因素

(1)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开发独特产品、独特技术以及独特营销的能力。是核心技术与企业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客户知识、营销知识的结合。企业一旦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就可能在某一领域建立起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 同时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核心产品扩散到不同的产业。核心产品是设计技能与最终产品多样化的开发技能之间的关键联系, 是决定最终产品价值的部件和组件。如佳能公司的照相机、摄像机、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激光打印机、图像扫描仪、细胞分析仪等分属家电、办公自动化、医疗器械等不同的产业。佳能在这些产品领域独树一帜, 关键是佳能有3类核心产品:激光工程、数字成形系统和映像技术。借助于这些核心能力的交叉组合, 佳能才进入了一个又一个新领域, 又不易被人模仿。

(2) 主营行业的市场情况。若市场趋于饱和, 增长乏力, 缺乏吸引力, 而公司意欲进入的行业, 则已具备了足够的吸引力。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有吸引力的标准主要在于该行业的市场环境是否有利于长期盈利及公司是否具备有利的竞争条件。

(3) 转向其他经营领域所需的资本。这些资本必须是全面而充分的, 而不是片面和勉强的。企业在考虑多元化经营之初, 要首先分析企业的资源优势。企业资源优势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有形资源 (机器、厂房) , 无形资源 (专有技术、品牌、秘方等) 和人力资源。

(4) 多业务经营所需的管理广度和深度。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管理复杂度及管理成本的提高不至于对企业运营、领导机制产生威胁的不良影响。其中缺失危机表现在“外部找不到人, 内部也没有合适的人”, 使高管陷入两难。而管理危机则体现在“用不好人, 留不住人”。为了多元化而削弱公司好不容易获得的盈利能力是不明智的。

(5) 资源共享性或能力互补性。也就是说, 公司现有的业务和资源必须为意欲进入的业务提供一些竞争优势, 或者新的业务能增强公司目前经营业务的竞争优势。开展多元化的目的不是要让新业务削弱公司的资源能力, 而是要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

2. 企业多元化发展具体可考虑的战略

(1) 归核化战略。归核化战略就是要求企业集中资源, 培育其核心能力, 大力发展核心主业, 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 走集约化道路。归核既是一个收敛的过程, 也是一个战略调整的过程, 围绕这个过程要进行一系列包括组织结构、政策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分配机制在内的战略调整。归核化战略并不是简单的重新实行专业化, 它是对企业前期盲目多元化战略的一种理性调整, 降低过度非相关多元化程度, 使之科学地建立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上。

(2) 多元化投资战略。目前, 一些大企业集团对于多元化战略的应用出现一种由多元化经营向控股但不经营的多元化投资战略的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元化投资与多元化经营相比更具有优势:多元化投资将资本有选择地配置给不同的企业, 由不同的专业管理团队来实现其有效的经营, 避免了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进入壁垒高、缺乏管理经验、协调成本上升等弊端, 这显然强于企业内部的自我调整。

(3) 融合战略。融合战略是归核化战略与多元化战略的有机结合。它一方面把一些与主业无关或无发展前景的部门出售或分离, 另一方面则继续兼并和收购一些与主业相关并有助于扩大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形成强大的核心业务。从未来发展看, 基于归核化战略的专业化经营与多元化投资战略的日益融合将会成为今后大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归核化战略是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的基础和前期工作, 多元化投资战略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二者的融合是我国大型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小结

企业的成长是企业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 多元化经营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然选择, 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必然选择, 但是, 不恰当的多元化分散企业资源, 加大经营管理难度及增加运营费用, 严重的危害企业的成长。因此, 企业应结合自身的产业资源、能力和市场之间选择最佳的结合点, 慎重选择多元化战略。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 多元化经营战略成为企业寻求未来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但却不是所有进行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都取得了理想的成就, 那究竟什么是多元化战略?它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企业应如何制定多元化战略?本文将针对如上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企业多元化战略,多元化战略优势,多元化战略劣势,可行性分析

参考文献

[1]舒小豪陈筱彦:从多元化发展规律看我国企业的多元化战略, 江西社会科学, 2007, (6) :140~143

[2]王莉娜:论企业的多元化发展, 企业管理, 2007. (6) :36~38

篇4:企业多元化战略分析

关键词:多元化;专业化;协同效应

1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概念以及国内外发展历程

多元化(diversification)又称多角化或多样化经营。最初是由著名的产品-战略专家安索夫在50年代提出的,此后,尤其在70年代,多元化风靡一时,各国企业争相采用。

20世纪50-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经验管理不能再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的发展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知识,科学的管理知识促进了企业多元化的发展却在公司的治理上造成了难题。

20世纪70年代,众多企业采用业务组合计划。1979年《财富》杂志所列的500家大公司中,有45%的企业采用了某种形式的业务组合,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因为不同的业务有着不同的目标,因而要求有不同的管理方式,这对唯一的管理层来言,是不可能的,因此造成了诸多多元化业务的衰退。由此引发了80年代企业分立、并购的狂潮,1981—1987年间大约50%的《财富》500强企业由返回了主营业务上。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被广泛的接受,但关于企业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更能提高企业绩效的争论并没有停止过,有学者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奉为经营准则的专业化并不适合新兴的市场环境,因为新兴的行业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来占领市场,而原已经多元化的企业却可以利用原有的品牌和声誉来迅速的占领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往往向投资者展示自己以往的业绩,因而更容易得到投资,拿到更多的订单以及其他帮助。

2 正确看待多元化战略的作用

企业多元化战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分散企业的风险,“避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谨慎的公司规划者在制定多元化战略时,会极力避免公司因某一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因此,许多企业通过加强自身的开创力和应变力,冲破行业壁垒,向新的行业和领域开拓以规避风险,努力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2)多元化可以扩大企业的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的影响力。企业的产品使用同一商标会造成一种声势,扩大了市场却节约了促销费用。

(3)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营销网络,从而降低营销费用,使消费者得到更好的售后服务。中国企业界的有句话:得渠道者得天下。因此,许多的中国企业对销售渠道非常重视。

(4)能够充分的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营效益,挖掘企业潜力。企业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可能会产生闲置设备或废物,多元化的经营恰恰能发掘和调动该潜能,提高资源的优化配置。

(5)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是指实行业务多元化战略的企业,通过各业务单元的相互协作,使用较少的投入资源完成同样的,甚至更多的业务量,使企业整体的价值大于各独立组成部分价值的简单总和。“1+1>2”是对协同效应最通俗的解释。从长期看,多元化经营的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经营协同效应,如销售协同效应,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可以共享仓库、广告、以及商誉等。

此外,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还有利于主导产品的多样化,以及集团增长的实际优势。

3 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科学实施

(1)实施多元化战略,应该注重把握其时机性、节奏性和适度性。

时机性,既看企业是否具备了从专业化转移到多元化的条件,比如是否积累了足够的资金,原有主业的管理水平是否能跟上新行业的需要。

节奏性,即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出现“熊瞎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的现象,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回顾日本本田公司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本田为打入欧美的摩托车市场时,将资产负债率从1∶0.5调到1∶3,在顺利进入欧美市场后又调回1:0.5。此后,本田进入汽车行业,这一比例再次调回1∶3,本田的成功经营取决于它成功的把握了多元化推进的节奏。企业的能力应当与多元化节奏相配合,一般说来,能力高时,节奏就快一些,能力一般时就适当的慢一些。

适度性,既多元化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多多益善”,而应该有个适当的度,否则容易损伤主业。

(2)客观的选择多元化经营范围、行业。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取决于各“元”之间在技术、生产、销售等要素上的相关性。而相关性又可分有形关联和无形关联。有形关联是建立在共同的市场、渠道、生产、技术、采购、信息、人才等方面,相关业务之间的价值活动能够共享。无形关联则指建立在管理、品牌、商誉等方面的共享。当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建立有形关联而不是无形关联时,其多元化的成功机会较大些。有形关联之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扩展到新领域,实现资源转移和共享,在新行业容易站稳脚跟,发展壮大。

因此,企业决策要以自身优势为基础,多元化经营也应以新的行业或产品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优势为标准,判断自身现有优势能否延伸到目标行业或产品中。选择好适合市场需求的经营范围是多元化战略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不能过度的分散企业的资源,应力求选择与本企业核心技术正相关的行业,并对拟进入行业的进入壁垒有清醒的认识,对行业的获利机会及其关键成功因素有准确的把握,以避免不顾自身条件的盲目多元化。

(3)综合考虑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

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的经济环境和微观的行业环境。

宏观的经济环境是指国际和国内等各种经济环境。企业多元化战略的推进应当与整个经济环境的发展相适应,积极利用各种外部的有利因素,促进多元化的进步。韩国的现代、三星、大宇、LG和鲜京5大企业集团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决定放弃弱势行业和多元化经营,加强各自核心业务和专业化经营战略,1998年底,这5大企业决定在1999年前把资产负债率调低到百分之二百,清理扭亏无望的企业,实现了核心产业的专业化。成功的减少了金融危机对本企业的不利影响。

微观的行业环境主要是指行业供求矛盾与市场竞争程度。如果准备进入的行业和产品供不应求,行业内竞争不太激烈,对于这样的行业和产品就应该及时进入,以抢占市场先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不同与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缺经济时代。在此情况下,企业如果无视环境的变化,一味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给企业带来更大风险。近些年,多元化经营企业失败率的大幅提高,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林叶.战略选择和管理模式是如何决定企业成败的[J].经济导刊,2005,(7).

[2]刘德钦等.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利弊分析[J].当代经济,2005,(3).

[3]潘文安.多元化理论和企业管理[J].管理现代化,2005,(4).

篇5:多元化战略探索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开发新产品、占领新市场,进行多领域、多行业经营的战略,有的还称为多角化战略。现代组合投资理论指出,采取多元化的组合投资,是达到降低投资风险并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目的的一种重要投资策略。该理论自1952年被马柯维茨提出,后经夏普和米勒的进一步发展,至今已经被推崇为证券组合投资的经典理论,并且已被人们普遍应用于企业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界掀起了多元化经营的热潮,大中型企业甚至是小企业都纷纷开始将企业的有限资源投入到不同的行业中,期待着多元化经营能获取超额回报,同时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不知成为多少投资分析家和企业家的口头禅,许多企业很想当然地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并使企业进入回报更高的产业,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多元化经营还能够迅速拓展自己的企业规模,憧憬着早日成为“通用二世”。事与愿违,更多的企业不但没有增强企业的实力,而是在多元化发展中迷失了方向。在市场无情的竞争中,多元化企业纷纷铩羽而归,有的元气大伤,有的在市场中被淘汰。如昔日飞黄腾达的南国“巨人”,如雷贯耳的北国“飞龙”,还有深金田、深长城等由于没有专注于自己熟知的房地产而发展了多元化,最后离开了绩优股行列。

二、多元化战略的优劣势分析

功(一)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优势

首先,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优势。多元化经营的企业与专业化经营的企业相比,相当于将原来的由多个专业化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企业内进行,或者是将多个产业、产品放在一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内进行,在这个企业内,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管理优势等资源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由于多元化经营企业为管理者创造了一个协调管理不同经营业务的机会,因此,其运行将比专业化经营企业更有效率,能获取更高的投资报酬。多元化经营可实现的第二个内部化优势是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建立。一般来说,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无法按照合理的成本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时,就不得不放弃一些能获利的投资项目。而多元化经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内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资金的调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多元化经营企业比专业化经营企业得到更多的投资和获利的机会。多元化经营可实现有第三个内部化优势就是将外部非确定性交易契约变成了内部合约,即用内部一个契约代替了一系列外部交易契约,这可以节省外部交易成本。特别是对于相关联多元化经营企业尤其如此,如横向一体化多元化经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同业竞争,又可获取规模效益;如纵向一体化多元化经营则使外部市场供销变成了内部原料供求,将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前提是多元化经营节省的外部交易成本大于企业内部的组织交易成本)。

篇6:正确认识企业多元化战略

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当前集团公司规模扩张的必然选择,然而,多元化究竟是否是集团发展心目中的“万灵丹”呢?众多经验表明,多元化经营更是一把“双刃剑”,导致诸多集团走到了生命尽头。之所以认为多元化是一个“陷阱”,是因为很多集团公司走进了多元化的种种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多元化可以降低投资风险,但不等同于证券的投资组合。证券投资风险的分散是将资金投入到不相关的业务中,而集团若投资于众多不相关业务,只能是徒有虚名,多个无序企业的杂合捆绑体。

第二,多元化可以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但不等同于只求做大。在一定程度上多元化可以降低外部交易费用;但企业规模过大,产业跨度过大,带来的管理机构庞大、员工集聚增加会造成管理费用的增加和内部交易费用的急剧增加,导致内部管理负担加重、运行效率低下。

第三,多元化可以增加利润多样性来源,但不能忽视集团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有机协调。多元化满足了企业利润来源的多元化;但同时在企业扩张中,经常出现资金的紧张:从盈利性来看,企业必将保证那些入不敷出的部门以保证实体,与此同时放弃了其他项目成长所必须的资金,降低了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从风险性看,多元化经营资产结构性的管理目的在于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但是由于预期现金流动很难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实行多元化投资的企业把负债的结构性管理重点放在负债到期结构问题上,减少财务风险。

上一篇:团队精神的心得和感悟下一篇:《男生贾里全传》读书心得个人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