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报告

2022-11-09

报告是在工作或项目事后编写的,所以报告具有总结性、叙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格式编写,才能编写出有效的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报告》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报告

多元统计分析实验报告

姓名及学号:(例:张三20110000000)日期:

1、实验内容

2、实验目的

(。。。指出通过本实验要了解或掌握什么)

3、实验方案分析

(。。。指出实验内容属于什么问题,说明用什么方法来实验,如果是检验问题,那么原假设是什么)

4、操作过程

(。。。。给出有关操作过程)

5、实验结果

(。。。给出实验得到的重要结果)

6、讨论

(。。。对上述得到的结果做出说明与讨论)

7、结论

(。。。根据以上的讨论给出恰当的结论)

第二篇:《多元统计分析》习题

《多元统计分析》习题分为三部分:思考题、验证题

和论文题

思 考 题

绪论

1﹑什么是多元统计分析?

2﹑多元统计分析能解决哪些类型的实际问题?

聚类分析

1﹑简述系统聚类法的基本思路。 2﹑写出样品间相关系数公式。

3﹑常用的距离及相似系数有哪些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利用谱系图分类应注意哪些问题?

5﹑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系统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1﹑简述距离判别法的基本思路,图示其几何意义。 2﹑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3﹑简述贝叶斯判别的基本思路。 4﹑简述费歇判别的基本思路。 5﹑简述逐步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6﹑在SAS和SPSS软件中如何实现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主成分分析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2﹑主成分分析的主要作用有那些?

3﹑什么是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其意义何在?

4﹑为什么说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能反映主成分中所包含的原始变量的信息? 5﹑为什么要用标准化数据去估计V的特征向量与特征值? 6﹑证明:对于标准化数据有S=R。

7﹑主成分分析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

因子分析

1﹑因子得分模型与主成分分析模型有何不同? 2﹑因子载荷阵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3﹑方差旋转的目的是什么? 4﹑因子分析有何作用?

5﹑因子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何不同?

6﹑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2﹑简述对应分析的基本原理。

3﹑简述因子分析中Q型与R 型的对应关系。 4﹑对应分析如何在SAS和SPSS中实现?

典型相关分析

1﹑典型相关分析适合分析何种类型的数据? 2﹑简述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3﹑典型变量有哪些性质?

4﹑典型相关系数和典型变量有何意义? 5﹑典型相关分析有何作用?

6 ﹑在SAS和SPSS中如何实现典型相关分析?

验 证 题

聚类分析

1、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人口的文化程度,现利用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聚类分析。分析选用了三个指标:(1)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DXBZ);(2)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都占全部人口的比例(CZBZ);(3)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WMBZ),分别用来反映较高、中等、较低文化程度人口的状况。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使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和Ward法,将上机结果按样品号画出聚类图,并根据聚类图将30个样品分为四类。

2、根据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对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只要采用6个指标:(1)Call—每千人拥有电话线数,(2)movecall—每千户居民蜂窝移动电话数,(3)fee—高峰时期每三分钟国际电话的成本,(4)Computer—每千人拥有的计算机数,(5)mips—每千人中计算机功率(每秒百万指令),(6)net—每千人互联网络户主数。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采用欧式距离,用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离差平方和法进行计算。

3、按照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类。

判别分析

1、从1995年世界各国人文发展指数的排序中,选取高发展水平、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各五个作为两组样本,另选四个国家作为待判样品做距离判别分析。

2、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4年影响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制度变量: —经济增长率(%)、 —非国有化水平(%)、 —开放度(%)、

—市场化程度(%)作判别分析。

3、为了解全国各地职工生活费用上涨水平,对29个省市自治区九项指标作判别分析。

主成分分析

1、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基本情况的八项指标作主成分分析。

2、对30个省市自治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作综合评价。

3、对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费支出作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1、利用1995年的数据对我国社会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考察。

2、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生产情况作因子分析。从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结果济效益出发,选取六项指标分别为: —乡村劳动力人口(万人),

—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亩), —户均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元), —家庭基本纯收入(元), —人均农业总产值(千元/人), —增加值占总产值比重(%)。

3、对1979-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来源的10项指标作因子分析。

对应分析

1、用对应分析研究我国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结构。选取7个变量: —食品支出比重, —衣着支出比重, —居住支出比重, —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比重,

—医疗保健支出比重, —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比重。样品为10个: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海南、四川、贵州、甘肃、青海。

2、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按各种经济类型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利用1997年数据作对应分析。选取6个变量: —国有经济/总资产, —集体经济/总资产, —联营经济/总资产, —股份制经济/总资产, —外商投资经济/总资产, —港澳台经济/总资产

3、用对应分析研究1991年全国各地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典型相关分析

1、对某高中一年级男生38人进行体力测试(共有七项指标)及运动能力测试(共有五项指标),试对两组指标作典型相关分析。体力测试指标: —反复横向跳(次),

—纵跳(cm), —背力(kg), —握力(kg), —台阶试验(指数), —立定体前屈(cm), —俯卧上体后仰(cm)。运动能力测试的指标为:

—50米跑(秒), —跳远(cm), —投球(m), —引体向上(次), —耐力跑(秒)。

2、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典型相关分析。反映农村居民收入的变量取4个: —劳动者报酬(元), —家庭经营收入(元), —转移性收入(元),

—财产性收入(元)。反映农村居民生活费支出的变量取8个: —食品支出(元), —衣着支出(元), —居住支出(元), —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元),

—医疗保健支出(元), —交通和通讯支出(元), —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元), —其它商品及服务支出(元)。

3、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与邮电发展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

论 文 题

通过论文题,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在图书馆查阅数据,录入数据,并根据论文要求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使学生了解各分析方法适合解决的问题类型,能够运用所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解决实际数据分析问题。

1、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对应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中的一种。

2、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中的一种。

3、自拟题目,论文中的数据处理方法至少选用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中的一种。

第三篇:《多元统计分析思考题》

第一章 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是怎样的一种统计方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2、线性回归模型中线性关系指的是什么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一定是线性关系形式才能做线性回归吗?为什么?

3、实际应用中,如何设定回归方程的形式?

4、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模型中,每个系数(偏回归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5、经验回归模型中,参数是如何确定的?有哪些评判参数估计的统计标准?最小二乘估计两有哪些统计性质?要想获得理想的参数估计值,需要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6、理论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回归模型中加入随机误差项?建立回归模型时,对随机误差项作了哪些假定?这些假定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7、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是否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什么?

8、回归分析中,为什么要作假设检验?检验依据的统计原理是什么?检验的过程是怎样的?

9、回归诊断可以大致确定哪些问题?回归分析有哪些基本假定?如果实际应用中不满足这些假定,将可能引起怎样的后果?如何检验实际应用问题是否满足这些假定?对于各种不满足假定的情形,分别采用哪些改进方法?

10、回归分析中的R2有何意义?它能用来衡量模型优劣吗?

11、如何确定回归分析中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交互作用时,偏回归系数的意义与不存在交互作用的情形下是否相同?为什么?

12、有哪些确定最优回归模型的准则?如何选择回归变量?

13、在怎样的情况下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回归模型?标准化回归模型与非标准化模型有何关系?形式有否不同?

14、利用回归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大致步骤是怎样的?

15、你能够利用哪些软件实现进行回归分析?能否解释全部的软件输出结果?

第二章 判别分析

1、判别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2、有哪些常用的判别分析方法?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或步骤是怎样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或优劣之处?

3、判别分析与回归分析有何异同之处?

4、判别分析对变量与样本规模有何要求?

5、如何度量判别效果?有哪些影响判别效果的因素?

6、逐步判别是如何选择判别变量的?基本思想或步骤是什么?

7、判别分析有哪些现实应用?举例说明。

第三章 聚类分析

1、 聚类分析的目的是什么?与判别分析有何异同?这种方法有哪些局限或欠缺?

2、 有哪些常用的聚类统计量?

3、 系统(谱系)聚类法的基本思想是怎样的?它包含哪些具体方法?

4、 聚类分析对变量与样本规模有何要求?有哪些因素影响分类效果?要想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可以采取哪些改进方法?

5、 实际应用问题,如何确定分类数目?

6、 快速聚类法(K—均值法)的基本思想或步骤是怎样的?

7、 有序样品的最优分别法的基本思想或步骤是怎样的?

8、 应用聚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是怎样的?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主成分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

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在低维情况下,如何利用几何图形解释主成分的意义?

2、 什么是主成分的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实际应用时,如何确定主成分的个数?

3、 主成分有哪些基本性质?

4、 对于任何情形的多个变量,都可以采取主成分方法降维吗?为什么?

5、 怎样的情况下需要计算标准化的主成分?

6、 主成分有哪些应用?

7、 如何解释主成分的实际含义?

8、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有何实际用途?

9、 典型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有何关联?试比较这些方法的异同之处。

10、典型相关分析有哪些基本假定?

11、如何解释典型相关函数的实际意义?

12、典型相关方法中冗余度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第五章 因子分析与对应分析

1、 因子分析是怎样的一种统计方法?它的基本目的和用途是什么?

2、 因子分子中的KMO统计量与巴特莱特球形性检验的目的是什么?

3、 因子分析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何区别?Q型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有何异同?

4、 因子分析中的变量类型是怎样的?因子分析对变量数目有没有要求?对样本规模有没有要求?

5、 因子分析有怎样的基本假定?对样本特点(或性质)有何要求?

6、 因子分析模型中,因子载荷、变量共同度、方差贡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7、 因子分析与主成分分析有何区别与联系?它们分别适用于怎样的情况?

8、 如何确定公共因子数目?如何解释公共因子的实际意义?

9、 怎样的情况下,需要作因子旋转?

10、有哪些估计因子得分的方法?因子得分的估计是普通意义下的参数估计吗?为什么?

11、对应分析的基本思想或原理是什么?试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12、对应分析中总惯量的意义是什么?

第四篇:本土化回归与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2008年以来,《海角七号》、《艋舺》等影片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热潮,成为当下华语电影圈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文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出发,探讨“新锐电影”所反映出的以本土化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全球化下本土化呈现出多元文化的冲突与共存。

【关键词】“新锐电影” 全球化 本土文化 多元文化 身份识别

自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浪潮”后,台湾电影一路向下,跌入低谷。但近年来,以强调“本土文化”的台湾电影在岛内屡创票房佳绩、掀起了久违的“本土电 影”热,其中2008年《海角七号》赢得了7亿多新台票房币,2010年《艋舺》上映第一周打破台湾十几年周票房纪录。这些“本土电影”在一定程度扭转了 全球化下的台湾电影市场被好莱坞所垄断的现实。

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是一个融合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形式,先天地具有充当文化载体的优势。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 电影,掀起了台湾“本土电影”的热潮。因这类电影大多为新晋导演作品,故本文将2008年以来的台湾“本土电影”称之为“新锐电影”,与80年代“新电 影”以区分。同时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个例,剖析了台湾地区“新锐电影”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的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等文化冲突、融合及台湾社会多 元的文化生态。

一﹑台湾“新锐电影”的“本土叙事”

以《海角七号》、《艋舺》为代表的“新锐电影”对于“本土文化”的建构,是台湾电影面对全球化挑战,不得不选择的应对之策。以下从叙事角度、语言、影视人类学、人种志等角度具体诠释“新锐电影”:

1、平民化叙事视角

“新锐电影”的选材视角继承了“新电影”时期平民化传统。从人本主义出发,以社会底层人物为视角展开叙事。《海角七号》以失意歌手阿嘉和助理友子为主 角,塑造了邮差茂伯、客家人马拉桑、原住民父子等几位富有个性的“小人物”,展现普通台湾生活图景。《艋胛》同样从“蚊子”、“和尚”等五个底层小混混的 视角讲述黑道中利益争夺与斗争。平民化叙事视角,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权威话语权,同时本地人物身份能唤起受众强烈主人意识。

2、艺术性“叙事语言”

电影的语言系统主要分为蒙太奇和长镜头两个部分:蒙太奇是一种故事性叙述手法,可以传达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①而长镜头则主张淡化主观色彩,用全 景、深焦距反映事物最真实的面目。台湾电影一直以文艺片为特色,“新锐电影”自然受其影响,其采用大量大景别镜头,以事物或环境为对象,镜头节奏较缓慢, 构建起一卷艺术般的本土文化生态图。《海角七号》中大量海景、稻香等乡土风光,《艋胛》用长镜头展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街道、服饰等生活方式,都是本土 化背景运用。

3、本土文化的再现

历史上,台湾地区不断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浸渗,在不断吸收、融合各种文化中呈现了台湾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颇具特色的文化特征。“新锐电 影”采取“弱化历史问题、全景展现多元文化之现状”的态度,重新拾起遗失的文化结晶。《海角七号》中胡琴、原住民“琉璃珠”,《艋胛》中祭拜“祖师爷”、 丧葬仪式、“台客文化”等的再现都彰显着浓郁的台湾传统民俗特征。这些源自地方本土特色的生活片段,迎合了当地观众的审美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涉及许多文化方面的整体”,是现代人将思考、行动符码化的结果。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新锐电影”结合当下台湾社会语境,根据时代所需,选择当下社会现实问题、价值观、文化观等审美方式建构电影,达到“写实”目的。

二﹑全球化的冲击与“本土文化”的回归

一般认为全球化为经济全球化,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文化转型②。由于西方文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全球化下,西方文明自然地居于优势地位,蔓延于 世界各地。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文化的差异性日趋缩小,文化同质性越来越明显,各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都把维护自身的存在看作神圣的职责。

首先,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冲击无处不在。可以说,现在任何国家、地区都脱离不了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本土化的冲击无法避免。现代电影工业本身就 是全球化的产物。《海角七号》中好莱坞式爱情轻喜剧套路,流行元素,一波三折的剧情等;《艋胛》以青春与黑道为主题,斗殴、打杀人等场景更增添电影的噱 头。西方商业化叙事模式无疑充分迎合了大众的口味。内容上,台湾已是全球化的本土。《海角七号》中恒春小镇中各国模特、海滨酒店等体现了工业化已影响到最 边缘的乡村。《艋胛》中“枪是下等人用的武器”的争论,体现了工业化中的台湾传统社会面临的全球化的挑战,80年代的台北街道、服装、电子娱乐等都体现了 现代工业对于传统台湾社会的改变。

其次,“本土文化”的回归是应对全球化的“文化自觉”。随着人们对全球化认识的深入,不少人开始反思全球化带来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局限性,人们日益 怀念乡村、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开始得到重视。《海角七号》展现的“乡土台湾”的全景图,《艋胛》追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的社区文化,都恰恰暗合了台湾全球 化背景下对本地文化的回顾和怀念。

三、本土化的全球化:多元文化共存与融合

全球化发端于西方并不等同于“西方化”,企图以同质化的模式建构全球化是错误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具有统一性③。全球化必须以多元文化为前提,全球文化的多 元化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全球化本身是各种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过程④,面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台湾地区本土自然处在弱势地位。但本 土文化的非中心化也非全然的劣势,相反会显示出全球化时代弱势文化生存的可能性。

1、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

本土化与全球化矛盾直接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新锐电影”中或隐或现地体现了二者既冲突又相互融合的关系。当 《海角七号》中传统的胡琴与吉他、大提琴等共奏《国境之南》,传统与现代达到融合;《艋胛》中“家”的描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回归,“大仔”正是中国大家长 的代表,作为中华民族根基的“家”的精神将被继承下去。影片展现的传统与现代冲突,全球化下的传统如何生存、延续等,值得深思。

第五篇:《计量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课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练习题参考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参考解答

练习题

3.1为研究中国各地区入境旅游状况,建立了各省市旅游外汇收入(Y,百万美元)、旅行社职工人数(X1,人)、国际旅游人数(X2,万人次)的模型,用某年31个省市的截面数据估计结果如下:

t=(-3.066806)

(6.652983)

(3.378064)

R2=0.934331

F=191.1894

n=31

(1)

从经济意义上考察估计模型的合理性。

(2)

在5%显著性水平上,分别检验参数的显著性。

(3)

在5%显著性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整体显著性。

3.2根据下列数据试估计偏回归系数、标准误差,以及可决系数与修正的可决系数:

3.3

经研究发现,家庭书刊消费受家庭收入几户主受教育年数的影响,表中为对某地区部分家庭抽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

家庭书刊年消费支出(元)Y

家庭月平均收入

(元)X

户主受教育年数

(年)T

家庭书刊年消费支出(元)Y

家庭月平均收入

(元)X

户主受教育年数

(年)T

450

1027.2

8

793.2

1998.6

14

507.7

1045.2

9

660.8

2196

10

613.9

1225.8

12

792.7

2105.4

12

563.4

1312.2

9

580.8

2147.4

8

501.5

1316.4

7

612.7

2154

10

781.5

1442.4

15

890.8

2231.4

14

541.8

1641

9

1121

2611.8

18

611.1

1768.8

10

1094.2

3143.4

16

1222.1

1981.2

18

1253

3624.6

20

(1)

建立家庭书刊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

(2)利用样本数据估计模型的参数;

(3)检验户主受教育年数对家庭书刊消费是否有显著影响;

(4)分析所估计模型的经济意义和作用

3.4

考虑以下“期望扩充菲利普斯曲线(Expectations-augmented

Phillips

curve)”模型:

其中:=实际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下表为某国的有关数据,

表1.

1970-1982年某国实际通货膨胀率Y(%),

失业率X2(%)和预期通货膨胀率X3(%)

年份

实际通货膨胀率Y

(%)

失业率X2

(%)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X3(%)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5.92

4.30

3.30

6.23

10.97

9.14

5.77

6.45

7.60

11.47

13.46

10.24

5.99

4.90

5.90

5.60

4.90

5.60

8.50

7.70

7.10

6.10

5.80

7.10

7.60

9.70

4.78

3.84

3.31

3.44

6.84

9.47

6.51

5.92

6.08

8.09

10.01

10.81

8.00

(1)对此模型作估计,并作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说明。

(2)根据此模型所估计结果,作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3)计算修正的可决系数(写出详细计算过程)。

3.5某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统计资料如表所示:

年份

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

Y(元)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

X1(元)

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

X2(1990年=1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137.16

124.56

107.91

102.96

125.24

162.45

217.43

253.42

251.07

285.85

327.26

1181.4

1375.7

1501.2

1700.6

2026.6

2577.4

3496.2

4283.0

4838.9

5160.3

5425.1

115.96

133.35

128.21

124.85

122.49

129.86

139.52

140.44

139.12

133.35

126.39

利用表中数据,建立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关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检验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及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是否有显著影响。

3.6下表给出的是1960—1982年间7个OECD国家的能源需求指数(Y)、实际GDP指数(X1)、能源价格指数(X2)的数据,所有指数均以1970年为基准(1970=100)

年份

能源需求指数Y

实际GDP指数X1

能源价格指数X2

年份

能源需求指数Y

实际GDP指数X1

能源价格指数X2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54.1

55.4

58.5

61.7

63.6

66.8

70.3

73.5

78.3

83.3

88.9

91.8

54.1

56.4

59.4

62.1

65.9

69.5

73.2

75.7

79.9

83.8

86.2

89.8

111.9

112.4

111.1

110.2

109.0

108.3

105.3

105.4

104.3

101.7

97.7

100.3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97.2

100.0

97.3

93.5

99.1

100.9

103.9

106.9

101.2

98.1

95.6

94.3

100.0

101.4

100.5

105.3

109.9

114.4

118.3

119.6

121.1

120.6

98.6

100.0

120.1

131.0

129.6

137.7

133.7

144.5

179.0

189.4

190.9

(1)建立能源需求与收入和价格之间的对数需求函数,解释各回归系数的意义,用P值检验所估计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2)

再建立能源需求与收入和价格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

,解释各回归系数的意义,用P值检验所估计回归系数是否显著。

(3

)比较所建立的两个模型,如果两个模型结论不同,你将选择哪个模型,为什么?

练习题参考解答

练习题3.1参考解答

有模型估计结果可看出: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均与旅游外汇收入正相关。平均说来,旅行社职工人数增加1人,旅游外汇收入将增加0.1179百万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增加1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增加1.5452百万美元。

取,查表得

因为3个参数t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说明经t检验3个参数均显著不为0,即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分别对旅游外汇收入都有显著影响。

取,查表得,由于,说明旅行社职工人数和国际旅游人数联合起来对旅游外汇收入有显著影响,线性回归方程显著成立。

练习题3.3参考解答

(1)建立家庭书刊消费的计量经济模型:

其中:Y为家庭书刊年消费支出、X为家庭月平均收入、T为户主受教育年数

(2)估计模型参数,结果为

(49.46026)(0.02936)

(5.20217)

t=

(-1.011244)

(2.944186)

(10.06702)

R2=0.951235

F=146.2974

(3)

检验户主受教育年数对家庭书刊消费是否有显著影响:

由估计检验结果,

户主受教育年数参数对应的t

统计量为10.06702,

明显大于t的临界值,同时户主受教育年数参数所对应的P值为0.0000,明显小于,均可判断户主受教育年数对家庭书刊消费支出确实有显著影响。

(4)本模型说明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户主受教育年数对家庭书刊消费支出有显著影响,家庭月平均收入增加1元,家庭书刊年消费支出将增加0.086元,户主受教育年数增加1年,家庭书刊年消费支出将增加52.37元。

练习题3.5参考解答

(1)

建立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关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回归模型:

(2)估计参数结果

由估计和检验结果可看出,该地区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参数的t检验值为10.54786,其绝对值大于临界值;而且对应的P值为0.0000,也明显小于。说明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对该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确实有显著影响。

但是,该地区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的参数的t检验值为-0.921316,其绝对值小于临界值;而且对应的P值为0.3838,也明显大于。这说明该地区耐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对城镇居民人均全年耐用消费品支出并没有显著影响。

上一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总结下一篇:党员对照检查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