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赏析

2024-05-04

现代文阅读赏析(精选6篇)

篇1:现代文阅读赏析

现代文阅读赏析题教案

江苏省宝应县范水高级中学

林峰

教案背景:

现代文阅读中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赏析题是一种常考题型,也是一种热点题型,但在具体考试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面对问题却无从下手,或不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作答。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该类型题,区分该种题型的各种变式和注意事项,是每位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是针对以上要点而设计的。教学课题:现代文阅读中的赏析题 教材分析:

本知识点是高三二轮复习的一个点,在借用二轮复习资料的时候,发现资料的内容较为简单,不能完全囊括现代文阅读赏析题的各个方面,于是我们自己编了相应的导学案,供学生预习所用,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所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了解并掌握赏析题题型的题干特点。、学会解答“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技巧”这样问题的方法。

二、生成梳理

1、考点说明:

《2012江苏考试说明》:鉴赏评价 D(1)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预习反馈:

(1)展示学生典型问题答案。

(2)学生分析、点评,教师点拨、引导。(3)反思总结:

描写类赏析,明确描写对象有哪些,运用何手法,突出其何种特征,表达作者何情感(主旨)。

3、知识梳理: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学生探疑

1、呈现相关问题: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弟。

2、组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分析,后学生主动展示讲解、分析,教师点拨引导。

3、呈现参考答案,印证学生分析。①拟人,②比喻,③变换视角,④突出稻草人的“尽职尽责”,鸟儿的无奈无助,表现对父亲的肯定。

4、典型例题:

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上有什么特色?有什么效果?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参考答案:

(1)运用了拟人、排比、对比的手法,(2分,写出两点即可,但拟人必须写出);

(2)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残荷之美的独特认识,这种美是一种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3)点出了绝唱的深刻内涵。(3分,1点1 分)

5、结合答案,学生总结答题规律:

掌握三个步骤:明确概念+突出特征+主旨情感

四、例题巩固:

语段阅读《雪野里的精灵》

哨长在这绿毯边沿旁的一巨石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扒开雪层,并唤我过去观看。当我走至巨石下,呈现在我面前的竟是一片美妍的小花。小花一株株、一簇簇,攒攒挤挤,比肩争头。这些小花仅比米粒儿稍大,白的、紫的、蓝的、红的、黄的,五颜六色,星星点点。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即使天冷了地冷了宇宙的一切都冷了,它们也会顽强地举起美的萌芽,决不肯把生命的蓬帆轻易降落。

1、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韧不拔而又蓬蓬勃勃的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的灿烂起来”这句话。参考答案:

运用拟人手法,(一步)

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二步)

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三步)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2、第3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其效果。(6分)参考答案:

山村所见:

运用比喻、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

描写秋收后山村人家夜围炉火及家中谷仓溢香的景象,(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1分)(或:将谷仓比喻为灯盏,突出了谷仓对人们的重要作用 ——给人们带来美好心情,使人们内心踏实。)

山村所感:

将歉收的人家和丰稔的人家进行对比,(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1分)

3、请从手法,情感等角度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6分)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参考答案:

运用外貌描写,文章中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运用象征(比喻)手法,“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暗示朱丹坚贞的品格;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第二课时

一、上节回顾:

描写对象:

景、物、人、境(场景)单纯景、较复杂境 划线几句

段落

二、预习回顾:

1、展示学生典型问题答案。

2、学生分析、点评,教师点拨、引导。

3、反思总结:

(1)明确描写对象:乡村画面——选取对象特点(2)明确描写方法:四结合

(3)明确语言特点:修辞、色彩、地方语、叠词等

三、典题研习:

1、呈现2007年江苏高考原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现特色。

女去看娘,男人守在家畦麦收前的杂事。搭镰前最后一集是“畦农会”,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凑热闹,急锣紧鼓要唱《喜开镰》。树荫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费镰费胳膊,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是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上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蚂蚁般从西往东赶,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向西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们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敞发着湿润的草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此刻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把哗哗装满麦粒的粮袋运回家就是。(2007江苏卷《麦天》)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结答案。

3、学生主动展示讲解分析,教师点拨引导。

4、参考答案

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5、学生结合答案,归结答题角度。

6、答题归结:

(1)描写对象:多对象——典型性(2)描写方法:远近(视角)、多感官、虚实、动静、工笔、白描、场景描写等(3)修辞手法:常考七种

(4)语言特点:用词(色彩词、口语、地方词等)

四、例题巩固:

故乡的一切——田野、林木、农舍,饲养和吆喝牲畜的语言,是人类的摇篮。我来大都市将近十年,故乡犹自温柔着,在暗暗老去的心中……

我思念月亮。月亮是城里所没有的。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霉墙、石子路,清凉如水,池塘是别一风味,粼光如荧光,而荧光又是别一种风味。月夜的笛声是好的,难怪帕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客人不来不也很好吗?我思念我的小屋子,以及那棕色的小木门。傍晚,父亲常常走出大屋巷口,高高叫唤着乳名催我吃饭,见我迟不归,就会径直过来,手扶木门,静静的看我读书和写字……

1、文章描写了故乡的风物,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6分)参考答案:

①选取故乡最具代表性的风景,②描写人情等细节,表现家乡的美丽和淳朴的亲情。③联想想象(如:由笛声想到斯卡尔因吹笛而赞美了人的脆弱)④融情于景(借家乡典型风物如月亮、屋瓦、霉墙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或融情于事(借对父亲的回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等表达方式,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⑤ 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⑥化静为动(如:它无声地泻落在乌黑的屋瓦……)或以动衬静(如:月夜的笛声是好的……,还有潇潇春夜雨,满枕蛙声……),表现家乡的宁静。

教学反思:

通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现代文阅读题中的赏析题的两种常见命题形式已经熟悉,并且已经初步归结并掌握住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但要防止学生出现两种常见命题混淆的情况出现,因此课后要让学生多回顾,多总结,再用同样的类型题去巩固。

篇2:现代文阅读赏析

教学目的: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

例如: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

 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

2.  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

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

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

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

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

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

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

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景描绘, 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

*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  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

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

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后议论。

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

第二课时:(一)

1、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                

2、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                     近即可)。

3、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

4、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析。

(二)

1、并列关系。

2、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

3、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

4、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四个段落内部结构相似,整体层次清楚。                  

篇3:现代文阅读赏析

高二年级语文课文的第三、第四单元是现代文阅读教学, 根据课标要求, 现代文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力图使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有所提高。基于这个总目标, 根据这两个单元作品难度的总体情况的把握, 经过具体分析了每篇文章的重难点之后, 笔者决定以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为范例, 探讨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要备好一堂课, 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必不可少。由于年代久远, 对历史背景缺乏了解, 鲁迅先生的文章向来晦涩难懂, 学生接受得慢, 因此, 历年来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教学大多都是教师讲授得多, 学生接受的效果不甚理想。再则散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 为此, 笔者此次尝试希望通过教师做示范、学生讲解为主的模式展开。另外, 鲁迅先生的文章容量大, 积淀深, 需要3~4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于是笔者敲定最后一个课时作为试点, 重点探究现代文阅读中难句赏析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一些技巧, 帮助理解一些富含深义的语句, 同时通过解密这些重点句, 来帮助学生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

二、案例事件和过程

(一) 准备阶段

1. 做好第一、第二课时的铺垫

第一课时主要是把握背景和思路。首先介绍鲁迅的作品、文风;接着介绍写作背景, 即“三一八”惨案前后的社会现实;然后解题, 明确葬词的特点和内容;最后一步指导学生归纳各大部分的中心内容。特别是第一、第二部分阐明写作缘由的一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归纳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悼死者、警活人、批政府。

第二课时重点放在内容串讲上, 以教师串讲为主, 以适当的语句抛出问题给学生思考。在第一、第二部分, 提出的问题是:既然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 为什么现在才写?第三部分指导学生找出刘和珍君在鲁迅眼中的形象和在政府、文人眼中的形象, 指导他们抓时间词找出第三部分的写作顺序;接下来的几个部分由教师点出重点的词语, 让学生品味这些词语使用的妙处, 教师引导和点拨, 从而使学生初步涉及赏析词语的方法。在整个知识串讲的过程中, 重点通过抓住重点词进行赏析, 从而明确鲁迅先生是带着强烈的爱憎感情写作文章, 同时也是站在极高的角度透视这场事件的。

2. 课堂留问

在第二课时串讲后, 笔者挑出了四句让学生课后思考这些语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把学生按前后桌分为一个组, 每一组探究一句话, 以此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二) 第三课时过程

1. 流程方案

(1) 回顾本文内容、写作目的, 简要介绍鲁迅文章语言特点。

(2) 难句赏析方法示范。例句的选取:“惨象, 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 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 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1) 齐读本句。

(2) 渐进式提问:这段文字可分为几层, 每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认为每层的关键词是什么, 他们分别指什么?这段话有没有运用艺术手法, 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效果是什么?

(3) 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4) 赏析难句的方法归纳:关注长句的层次以及内容;关注关键词 (如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特定称谓) 的所指;关注句式特点及作用 (如肯定句、感叹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关注修辞以及表达效果。

(3) 分组:第一组探讨“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第二组探讨“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第三组探讨“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 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 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第四组探讨“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4) 教师引导、点评。

2. 学生赏析句子的效果

在赏析过程中, 学生确定和体会关键词把握较好, 能把一些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推断出来, 能够把一些特定称谓的词语转换成较通俗的说法。特别是学生拓展开思维后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如第一组探讨的句子, 学生认为鲁迅使用物称代词“它们”带有贬义, 以该代词讽刺段政府及其走狗。在句式的把握上比较容易把握感叹语气的情感效果;在句子的艺术手法上学生较易把握反语、排比等修辞的手法和表达效果。

3. 产生的突出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对一些关键词的深刻含义看得不是很透, 需要教师点拨。如第二组探讨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含义。笔者暗示学生, 真的猛士如果仅仅为个人的牺牲而哀痛, 还不能算最高境界的猛士, 由此学生得出哀痛是因为他们不仅付出了生命, 更因为他们付出的生命得不到国民的理解, 他们更为民众和国家的命运哀痛的结论。又如第三组探讨的句子中“这”指代的内容, 学生不太好把握。为了理清句意, 笔者引导学生把本句的句子主干画出来, 同时让学生理解当时的句子语法不甚规范, 那么划分句子成分的时候要格外注意才能找出指示代词所指内容。另外, 他们对句子中平时不太接触的艺术手法比较难发现。如第三组探讨的“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 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中的互文。在这里笔者首先让学生把这两个词换成通俗易懂的词后, 发现这两个词意思相近, 都是同一个意思, 因而弄清了在艺术手法上的互文修辞。为了加深对词语修辞的理解, 笔者又举了几句他们学过的句子来温习。再者, 对于一些语意丰富的句子层次, 学生整理的思路不是很好, 也不太明白鲁迅先生这样写、这样做的意图。如第一组探讨的“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这个层次, 笔者会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是:最大的哀痛指什么?鲁迅为什么要把自己最痛苦的地方展示给政府看?学生比较容易解答第一个问题, 得出“最大的哀痛”指对死难者的哀痛、对御用文人的行为的哀痛, 对政府的愤怒。第二个问题比较难, 笔者结合电视、电影中的战斗场面提示。通过提示, 学生渐渐领悟这是鲁迅面对黑暗现实不屈服的精神, 是以最大的勇气向敌对一方宣战, 表示自己和敌方势不两立。

三、课后记

篇4:谈谈现代文阅读赏析题解答技巧

关键词语文高考阅读赏析题型分析解答技巧

一、题型特点

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题主要从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来进行命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及技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解答此类题型。

二、知识储备

(一)表达技巧类知识

1修辞类

①比喻:

描写中的比喻使事物更为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叙述中的比喻使抽象的事物具体,能帮助读者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

②比拟:

拟人特点将事物人格化,使事物更为生动、鲜明,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拟物特点把人当作物来写,鲜明地表现人的某一特征;把某一事物当动物写,使无生命的事物获得生气。

③引用:

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神秘色彩,丰富文章的内容;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富有意境美和感染力;引用名人名言使文章更富有说服力。

④排比:

叙述描写性排比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事物或景物特点,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说理性排比能深刻透辟地揭示某种事理或事物的内涵;抒情、议论性排比能酣畅淋漓地抒发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刻透辟地阐明作者的观点态度,且使语言具有排山倒海之势,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⑤夸张:

使描写对象的某一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能够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烘托气氛,增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⑥对偶:

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⑦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其作用是引起下文,或引人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⑧反问:

无疑而问,起肯定和强调作用,抒发某种强烈的感情。

⑨对比:

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向并举出来,相互比较,也叫对照。突出事物某一特征;使某一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表达方式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3表现手法类

①铺垫:

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或细节,作为主要情节的准备,或在文章的前边将

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或在事物高潮到来之前酝酿气氛,也称“伏笔”。铺垫的作用:一是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二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②烘托: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作

用是使物象明显突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③衬托:

正衬和反衬之分。作用是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突出所要表现的

事物特点。

④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

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4谋篇布局类

①线索:

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序”,用来作为线索的可以是时间、空间、

某个中心事件、感情、某个人物、某句话等。线索往往会在文章的标题、开头、过渡、结尾处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句子,

②详略:对材料的使用,由主题来确定详略。

③人称变化类: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④点面结合:

“点”的材料是突出重点,表现事物深度;“面,t的材料是反映全貌,表现

事物的广度。

⑤行文结构特点:

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

(二)解题步骤

(1)了解文学评论的写法:

采取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包括分析和评价,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2)解题技巧:

第一步,亮出评论点(鉴赏角度);

第二步:叙议结合(文章内容的介绍+表达效果、作用、好处)

我想,只要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上述方法,在解答阅读鉴赏题时就一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了。

篇5:现代文阅读作品赏析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考点

2、加强答题方法的指导

3、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重点:作品赏析方法及规范化答题的指导 教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题型感知考点。

2、要点概括,知能储备。

一、简介导入

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是中考中现代文阅读的特色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主观性,答题灵活,主要考察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等的领悟程度,来评价我们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今天,我们将对这一内容进行专题复习。

二、考点感悟

(一)中考回顾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深入,欣赏品味类的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考生面前。例如:12年中考卷第15题,是从生动、细腻的人物描写角度去品味;第17题是从人物的形象去分析(阅读文本为《走一步,再走一步》)。第21题从抒发情感入手,去辨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第22题是结合表达意图去品味内容(阅读文本为《青菜》)。

11年中考试卷第29、30题是从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行动、环境描写的作用方面进行品析(阅读文本为《送报的少年》)。

10年中考试卷第23题,品析某一段落在全文所起的作用(文本为《有趣的种子旅行》);第27题是抓词语品读,第28题是抓人物语言研读,第29题从结尾内容进行赏析(阅读文本为《蝈蝈》)。

(二)角度例说

1. 请从语言的角度品析下面语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查尽力刺去,那查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 请从文体知识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3.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文段。从别的角度呢?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和“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直,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好丈夫。

4、请从层次结构角度品析下面的文段。若从别的角度呢?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5.请自选角度品析下面文段。

暮春,中午,踩着畦垄间苗或者锄草中耕,煦暖的阳光照得人浑身舒畅。新鲜的泥土气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阵阵沁人心脾。一会儿站起来,伸伸腰,手背擦擦额头的汗,看看苗间得稀还是稠,中耕得深还是浅,草锄得是不是干净。那时侯人是会感到劳动的愉快的。夏天,晚上,菜地浇完了,三五个同志趁着皎洁的月光,坐在畦头泉边,吸吸烟,谈谈话,谈生活,谈社会和自然的改造。一边人声咯咯罗罗,一边在听菜畦里昆虫的鸣声。蒜在抽苔,白菜在卷心,芫荽散发出脉脉的香气。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种真正的田园乐趣。

(三)问题解答

尽量挖掘学生中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相机点评。

(四)考点透析

作品赏析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审美认识,包括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对作品思想的情感体验,对文学内容的深入领悟,对作品语言的品析评点,对写作手法的鉴别欣赏等。主要考点有: 1. 体味作品的意境; 2. 感受文章的主旨; 3. 体验作者的情感; 4. 分析人物的形象; 5. 把握文章的结构; 6. 品味语言的特色; 7. 评论作品的内容; 8. 表达自己的见解; 9. 赏析文章的美点。

三、知识概括

1. 从语言的角度: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作用:用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可从语言优美、清新隽永、真挚朴实、不落俗套、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2. 从结构层次的角度:

一般有并列结构(显得层次清楚)、递进结构(论述步步深入)、总分结构(观点明确、内容具体)。3.从文体知识的角度:

记叙文------记叙的要素、记叙的材料、记叙的方法„„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议论文------论点的提出、论据的运用、论证的方法„„

小 说------小说的要素、小说的内容、小说的主题„„

散 文------散文的线索、散文的主旨、散文的意韵„„ 4.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如叙议结合,寓情于景,或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几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这样使文章极富表现力)

特别是描写:(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

5.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 还有 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

四、积累运用

1. 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针对实际,加强方法指导。

2、强化训练,提升答题能力

一、学生实践,题型感知

1、学生分组训练

2、学生交流与评议 ⑴题目解答

点几个同学解答,让学生体会答题的正确性与灵活性。⑵答题思路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实践,畅所欲言谈体会 ⑶师生评议

从答题思路,答题格式,答题语言及层次方面评点

二、教师点拨,指导方法

1、答题思路要切题

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整体感知,然后结合题目要求,找准 切入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挖掘文中的美点、亮点、感点、妙点来思考,再检查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2、答题格式要规范

作品的赏析要讲究一定的格式,一般为:“本文(角度)很美,美在(简要阐释作用),如(举例说明)。”即先答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再通过文章的内容来支撑。先总说,再分说;先概括说,再具体说。

3、答题内容要精练 学生梳理、积累上述知识要点。运用知识,检测答题能力 答题语言要简洁,概括性要强。

三、实战演练,提升能力

(一)两元五角搭的士

张萍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

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

父亲嘟哝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 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

门票100元一张,我怕父亲心疼,忙说:“每人50元。” 父亲惊叫起来:“两担稻谷又飞了。” 我说:“门票都买好了,还是进去吧。”

从风景区出来,父亲无论如何不肯坐车,他要和我走回去。从这里到家,最少也有10公里,不但累人,还耽误时间。

我叫了一辆的士,父亲有些生气,径直走了。我问司机要多少钱,他说,最少25元。

我把钱递过去,说:“等一会儿,你就说只要2.5元。” 司机问为什么。

我说:“我父亲刚从乡下来,心疼钱,死活不肯坐车。” 司机愣了一下,说:“好吧。”

我坐上车,一会儿就赶上父亲,司机停下来,我叫父亲上车,他却要我下车。司机说:“大叔,您快上来吧,我是顺路捎你们,只收2.5元。”父亲这才上车,一个劲地谢司机。

一路上,司机跟我父亲说着话,把我们送到家门口,他还先下去打开车门。等我父亲进了家门,司机把我叫到旁边,将那25元还给我,说:“你拿去买一瓶酒给大伯喝吧。” 我惊奇地问:“你为什么不要钱?”

司机说:“你的父亲太像我的父亲了,进城后,他也是心疼钱,不肯坐出租车。”

我问:“你父亲还好吧?”

司机说:“他走路回家时,出了车祸。” 他的眼里噙满泪水,默默地开车走了。那25元钱,我至今保存着。

(摘自《生活之友》2005年第1期)

1、亮点品味--你觉得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2、情感体验--结合全文,揣摩加点处司机“愣了一下”时的心里活动。

3、内容探究——司机为什么把25元钱还给“我”?

4、美点赏析——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文写两句赏析的话。

(二)花儿的启示

程双红

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几乎所有的白花都很香,越是颜色艳丽的花,越是缺少芬芳。”他的结论是:人也一样,越朴素单纯的人,越有内在的芳香。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闻得到。”他的结论是:“白天,人的心太浮,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又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清晨买莲花,一定要挑那些盛开的。”他的结论是:“早上是莲花开放的最好时间,如果一朵莲花早上不开,可能中午和晚上都不开。我们看人也一样。” 还有一个花商告诉我:“每一株玫瑰都有刺。”他的结论是:“正如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分。”爱护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努力把他的刺拔去,只能学习如何不被它的刺伤害;还有,如何不让自己的刺伤了别人。

(摘自《扬子晚报》)

1、想一想:你觉得本文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看一看:各段有什么共同特点?

3、填一填:在横线上应补充一句什么话?

4、说一说:你从中受到的最深刻的启示是什么?

5、品一品:自选角度,对文章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从语言角度

⑴运用了一组恰切的数量词,如一轮、一个、一柄、一匹;

⑵运用了一组绚丽的描绘色彩的词,如深蓝、金黄、碧绿、银圈;

⑶运用了一组生动逼真的动词,如挂、捏、刺、扭、逃。

* 从表现手法角度:⑴先总提再分述;⑵先写景后写人;⑶先静

景描绘,再动景刻画。

2、*文体知识角度:这段文字简明地点出了记叙的有关要素:地点(田

野),人物(一家四口),事件(散步)。

*从写法角度:开篇点题(这是文章《散步》的第一段)。*在语言表述中,长短句的配合,以1—4—7的字数递增,增强了节奏感。

3、⑴表现手法:运用先抑后扬、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白杨树的可贵品质。

⑵句式很美:运用了一组关联词:“没有„„没有„„也许„„

如果„„ 那么„„但是„ „也„„更„„。”

⑶用词很美:例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 和”、“坚强不屈”、“挺拨”一组褒义词来赞美白杨树。

4、⑴从结构上,分为两层,先写人物活动,后写四周环境。

⑵从内容上,先是人物出场,再是环境描写。⑶从文体上,先交代人物,后点示环境;环境既是写实,又隐喻社会。

⑷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

5、⑴从结构上,分为两个并列的层次:一是“暮春中午”,二是“夏天晚上”。

⑵从内容上,描述了两个场景,一是“田间劳作”,二是“泉边休憩”。后议论。

第二课时:

(一)1 2 3 4析。

3可)。

4⑶从写法上,选写了两个有代表性的场景,并且都是先叙述,⑷从语言上,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⑸从修辞上,运用了排比手法。、⑴标题制造一种悬念,引起读者兴趣。⑵标题语言精练,高度概括了故事情节。、这位大叔的性格与自己的父亲多么相似呵,我应该要成全他们(意思相近即可)。、因为司机的父亲也和“我”的父亲一样心疼钱,不肯坐车,想到自己父 亲的遭遇,司机就把钱退给了“我”。、可以从巧设悬念、铺垫映衬、通过对话展开情节等内容进行赏、并列关系。、都由花商的话引出结论,得到启示。、一个人年轻时没有志气,中年或晚年就难有志气(意思相近即、可任选一点,结合自己实际来谈。如:由玫瑰的刺启示了我要有宽容之 心,能够容忍别人的缺点(切意即可)。

(二)1

5、可从语言的角度:⑴句式:四段都是“花商告诉我„„,得到

结论„„”的句式,非常整齐。

[2]词语方面:不堆砌辞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一线串珠

篇6:现代文阅读赏析

赏析文学作品中的情感

【考点阐释】 【解题攻略】

赏析文学作品的情感“五法”

方法1: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情感态度

作品中的关键性语句,常常出现在文首或文尾,或抒情,或议论,或含有深刻含意,往往表明或暗示作品主旨,也显示作者的情感态度。

例如:“他做了顶好的靴子。”(《品质》)这个句子既赞美了格斯拉职业道德的坚守,又表达了作者对格斯拉高尚人品的赞美之情。【知识延伸】

五类对理解情感至关重要的句子 1.文章(段)首尾句。2.中心句,文眼句。

3.表明作者观点立场的句子。4.抒情、议论的句子。

5.修辞、含蓄、结构复杂句。方法2:聚焦景物描写,把握情感态度

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不是空泛地抒情议论,而是寻找感情的依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将饱满的感情寓于自然界的日月山水、风雪云雾、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情感。分析作者的情感要善于由景及人,由表及里,赏景析情。

方法3:联系作品主旨,品味情感态度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灵魂。因为它既是作者构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态度的凝聚点。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往往可以借助或联系主旨来理解。

方法4:关注主要事件,分析情感态度

作者的情感有时会体现在所叙的事件中,寓情于事,分析作品的情感态度时,透过事件,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文章的情感态度。

方法5:根据文中形象,探知情感态度

“形”即文中的形象,包括人、景、物,散文作品中的形象,可以折射出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特别提醒】

情感分析类题型的解题步骤

1.整体感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基本把握。

2.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画出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主旨句、过渡句、关键句等)。3.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评价。答题应注意的问题

1.要着眼整体,找准全文的关键语句。2.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的原则。

3.要从作品实际出发,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人为拔高。

4.要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典例体悟】

(2015·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 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 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 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 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多练一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

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

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

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解析】选AD。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结构、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错误,东山没有这些描绘;D项,“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表述绝对。第二幅没有移步换景、想象,第三幅没有想象。2.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章的手法、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题干“内涵和作用”,表明这个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回答。“碎锦”本身就是一种比喻性说法,在这比喻背后,自然蕴含着作者对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我们发现,文章以“太湖碎锦”贯串全文,所以它就是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它展开,具有统摄全文的作用。“碎”既可以指太湖美景水波荡漾的样子,也可指作者以点带面的写法;作者对太湖的情感可以体会出来,即赞美。同时作者说“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不难看出作者的谦逊之情。

参考答案: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分)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全貌;(2分)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又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2分)3.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 3 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阅读的能力。任意观点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首先要展示观点,赞同或反对。结合题干“本文和生活实际”,在具体阐述的时候,首先就应当提出自己的观点的支撑理由,然后从文本中寻找具体事例支撑观点,然后从现实中提取观点,完成答案。

答案:示例一:赞同。(1分)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2分)如文中东山的梦幻之美,正是远眺所得。(1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是很难观赏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够凭高视远,达到人生的新境界。(2分)示例二:不赞同。(1分)远眺只能够让人发现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够让人发现事物的细微之美。(2分)本文作者如果只是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的细微之美。(1分)现实生活也是如此,只有立足当下人生和现实,才能够领略到近处的美。(2分)【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21分)

行走的风景 查一路

①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上,我会常常想起货郎。一条黝黑发亮的扁担,一面像小姑娘摇着发辫的手摇鼓,一副光亮的货架„„货郎的足迹已远,而我追逐着那激越的鼓点,从一个孩童进入了成年。像消失在乡村田野上的风,像一块钟表停在了过去的某段时间,像一种过去的语言在追述往事,不能忘怀的,是货郎撩拨心弦的行走。一种岁月越老,越弥足珍贵的记忆。

②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乡村是寂静的,总在等待货郎带来生机。鼓声由远及近,女人们像母雀瞅见了金黄的谷粒,扑腾着双翅会集到老槐树的脚下——货郎歇脚的地方,手拿针头线脑、几尺头绳,一匹花布,与见多识广的货郎说东道西,讨价还价,打情骂俏。孩子们围绕着货架,拥挤着、询问着、尖叫着、欢呼着„„乡村贫寒的生活中所有对于快乐的向往,就锁在货郎玻璃面的货架里面。货架里面的物件在玻璃下面闪动着神秘的光亮。能够发出爆响的火纸,一含就化的水果糖,五颜六色的玻璃球,会飞的小气球,构成了乡 村孩子生活中最具诱惑力的念想。他们积攒着每一枚硬币,用预备好的每一枚硬币迎来激越的鼓声。远远的吆喝声近了:破鞋底破鞋壳废纸猪鬃鸡毛鸭毛兑糖换针哪„„为了这一声吆喝,为了兑现这一声吆喝,孩子们的目光搜遍了村寨山野、地头田塍的每一个角落,发现的眼睛,让贫瘠变为富有,单调冷落的土地被渴望一遍一遍不倦地阅读。

③货郎常常是外乡人,他们坚韧的脚板踏平了异乡的艰险,朴素愿望冲淡了游走四方的担忧和恐惧。一根黝黑的扁担,一头担着柴米油盐,一头担着日月星辰。货架在生活中漂泊,货郎居无定所,风餐露宿。他们也许会用一个顶针或者一个发卡几尺头绳换来一碗剩饭充饥,路边的风雨中的破庙可能成为临时的安身之所。在瓦蓝的天空下,在日落到来之前,孩子们追逐着他们,追逐着闪光的货架与货架在开合之间的细节。疲惫思归的时候,可能是脑海中浮现出妻儿在家中等待的光景,若有若无的幸福在那张黝黑的脸上滑过,陶醉的感觉击穿了他们在尘世奔忙中抵御风霜的圆滑和吝啬。他们大发善心少有地慷慨,突然停下货架,从中取出水果糖一人一粒。那动作像闪电一样急促,不容被施舍的对象再有非分之想。

④货郎习惯于对每一位陌生人微笑,表情谦卑,视所有人为衣食父母。他们贪图微利,但不取不义之财。八岁那年,我脱下一双新鞋换了一盒水彩蜡笔。天黑了才惴惴不安地回家。我父亲不肯相信穿在脚上的鞋子会弄丢了,关上了厅堂的大门,准备将我痛打一顿。远远地货郎的鼓声近了,鼓声在我家门前停顿下来,还有货担落地扁担吱呀呀的声响。接着,鼓声响起,由近4 而远。我父亲打开门一眼就看见了摆在门前的我的那双新鞋。而货郎的背影已远,消失在树影婆娑、山岚暮霭笼罩的山道上。那时,我的心里第一次对货郎产生了牵挂。货郎是不是要到落日的山那一边,微弱的星光能不能照亮他回家的路„„

⑤擎起激越的鼓,用朴素的愿望,敲响沉寂的岁月,让快乐在生活中流布四方。日子被一页一页地翻了过去,然而,视线越过商品琳琅满目的大街,我仍然看见了货郎用黝黑的扁担,挑着闪亮的货架,沿着蜿蜒的乡村小路在走。

1.文章为什么反复提到货郎“黝黑的扁担”这个特写?除此之外,文章还有哪些相似的特写?(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事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其在结构及主题表达上的作用考虑。一般情况下,事物形象具有线索的作用,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黝黑的扁担”是货郎谋生的依靠,是乡村记忆的一部分,反复描写有强化主题的作用。

答案:①内容上:突出人物特征,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货郎的勤劳和卖货生活的艰辛;(2分)②结构上:不断反复提到这个特写,强化主题,照应行文,使上下文浑然一体(或起到线索,贯穿全文的作用)。(2分)其他相似的特写:闪亮的货架(1分)和激越的鼓声。(1分)2.简要分析“乡村中踏实的睡眠,常常被货郎的鼓声唤醒”在文中的作用。(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要联系句子的位置,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该句在第二段的开头,从结构上说,它领起了下文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回忆;从内容上说,写的是乡村生活的记忆。

答案:(1)在结构上,为下文做铺垫(或引起下文)。(1分)货郎给寂静的乡村带来生机;(1分)货郎给贫寒的乡村生活带来欢乐。(1分)(2)在内容上,表达了对乡村踏实生活和货郎的依恋与怀念之情。(1分)3.作者笔下的货郎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货郎的形象特征。(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一些作者评价性的词语。

答案:勤劳坚忍;谦卑朴素;贪图微利但有情有义;圆滑吝啬也有慷慨。(1点1分,答全5分)★4.本文蕴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试做探究。(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开头部分“不能忘怀的”“弥足珍贵的记忆”,体会到对货郎、对乡村的怀念之情。还要注意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和物象的描写,从中体会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如文中写到的扁担和鼓声,货郎带给乡村的欢乐与便利,货郎送还“我”的新鞋,如今货郎的消失等,由此想到作者对货郎、对乡村文明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情感。

上一篇: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下一篇:党支部学习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