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2024-04-14

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通用14篇)

篇1: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高一英语期末复习考试建议

现在离期末考试只有不到一个多星期了,为了实现有序复习和有效学习,必须制订具体的复习计划、落实有关的复习内容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 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包括具体的复习内容、复习时间安排和复习方法,时间安排主要是要考虑课余时间,特别是课外的零碎时间。

二 落实考前的几个关键时间段第一阶段:复习内容的梳理和资料的整理;2 第二阶段:基础知识的全面复习;3 第三阶段:重点知识的针对性复习;4 第四阶段:错题回顾;5 第五阶段:考前解题技巧的回顾和考试注意事项的自我提醒

三 具体复习、练习内容

1.单词和短语复习;2 重点句型复习;3.语法专题复习4.翻译专题练习5.书面表达专题练习6.考试题型专题练习6.错题回炉练习7.综合套题练习

四 主要复习方法

1.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2 课内复习与课外复习相结合;3 基础复习与能力训练相结合;4 听说读写相结合(听课文录音、朗读单词、短语、重点句型和书面表达中不同话题的常用句型、每天坚持做一点综合练习)

篇2: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一、题型比照半期试题

二、不考诗歌鉴赏

三、A卷古文阅读4——5单元篇目

四、A卷现代文阅读4——6单元讲读篇目

五、默写8选6.不考理解性默写。(全册拉通)

六、B卷名著阅读考本册导读指定篇目

七、B卷现代文阅读:写人叙事类散文。

八、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二选一。

九、语言实际运用

1、专题活动设计

2、短信拟写。

3图表理解

八年级期末考试复习建议

一、题型比照中考试题

二、A卷古文阅读考查第六单元篇目

三、A卷现代文阅读选课外典范说明文。

四、默写8选6.不考理解性默写。(全册拉通)

五、B卷名著阅读考查本册导读篇目。

六、古诗鉴赏考课外古诗。

七、B卷现代文阅读:写景状物类散文。

八、作文:话题作文和命题(半命题)作文二选一

九、语言实际运用。

1、表格分析及建议

2、访谈

篇3:重视期末复习提高考试成绩

一、明确期末复习的主要任务

(1) 查缺漏。通读教材, 对知识进行查缺漏, 对薄弱处进行重点强化。 (2) 加深理解, 使知识系统化, 真正成为自己知识链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3) 构建体系。对知识举行系统整理归纳。 (4) 强化记忆, 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浓缩记忆。 (5) 力求规范。在书面表达和卷面形式上做到简洁规范, 提升应用技巧。 (6) 细化目标, 提高复习质量。

二、具体做法

篇4: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关键词:阅读复习;语言形式;作用;联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5-0062-03

跟老师们座谈的时候,很多老师提出:小学六年级期末复习中,阅读复习是很困难的事情:做了很多阅读练习题目,一拿到试卷,往往就像“白做”了——练习过的题目,试卷上却很少能够看到几个。其实,这是期末阅读复习的方向、练习的着眼点出了问题。期末复习,到底该复习什么?怎样复习?就阅读来讲,复习的目的不是记住几道题目,而是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系统的提升。指导学生做阅读练习,无疑是阅读复习的基本手段,但要把着眼点放在通过复习使阅读能力得到系统的提升上。结合小学六年级毕业测试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就小学毕业语文复习提几点建议。

一、关于词语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从考查能力的角度来讲,命题中出现的词语理解,一般不是要读懂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因为对于学生来讲,字面意思不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工具书。而工具书又不能带进考场。如果是熟悉的,学生背诵过来就可以的,命题中安排这样的题目,则往往是在引导老师教学中“死记硬背”。把握“引导培养能力”的命题导向,词语理解一般是在文中表情达意方面其关键作用的词语。因此,我们在阅读复习中,词语的理解重点,应该放在解决理解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表达文章主旨方面的意思,体会这些关键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所起的特殊作用。

实际阅读考查中,学生完成词语理解与作用分析方面所出现的主要问题是:能够回答出词语表面意思、一般的意思,但不能够准确的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意思;不能够很好的领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例如:

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的一段话:“……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她那美丽而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里。”

针对这段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道题:“定格”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

严格地说,“定格”是电影中的一个术语,影像瞬间停住,不再动。在这里,定格显然是个比喻。作者用比喻的方式,来表达什么意思呢?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历史上不再动、每个人的心中不再动。这是表面意思。而深刻的含义呢?是说随着报告结束,居里夫人的形象一下子被历史牢牢记住、被每个人牢牢记住,就像电影画面定格一样,一下子不动了!这是作者在对居里夫人进行赞颂!但是,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很多是仅仅写出了“停住、记住”。

语文,总是要研究语言形式的。对语言形式的作用的分析,这应该是命题者需要关注的内容。但是,实际的命题考查中,学生往往对于“形式”的作用,摸不着头脑。第二问的“作者用定格强调了什么”呢?其实是强调了牢固的程度,强调了不再变化。

复习重点:指导学生练习着“将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词语在文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独特的意思。”就像“定格”一词的理解,要理解在这句话中、这段话中、甚至全文中,写了人物事物怎样的具体特点,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思想。

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一些关键词语作用——在这里表达出了怎样的特殊的意思,不是别的词语、别的写法所能表达的意思。在一次次练习中,感悟词语的一些基本的规律。一般来讲,关于表情达意作用的分析,侧重点应该放在“所选用的词语表现出了事物怎样的特点,强调地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换用或去掉词语,效果为什么就不好”上面。其中包括一些“实词”,还包括一些在表情达意上其关键作用的虚词。

二、关于句子的理解和作用的赏析

实际考查中,关于读懂句子的意思,一般有这样几类:第一类,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第二类,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第三类,各类不同的句式意思的不同点。

从实际考查看,学生不能准确体会句子的含义和作用有如下具体表现:不能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能在全文的整体联系中去理解;不能揣摩作者写作的背景、当时当地的情况来理解;不能揣摩出作者话语背后的意思;运用了修辞手法作用的句子的意思,答案泛化;不能分析体会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表达出的事物的具体特点,不能体会出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只能意识到各种不同表达方式(比如陈述、疑问、感叹、转换、倒装、无主句等),不能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例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绍兴的船啊绍兴的桥》第二自然段中这样一句话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作用分析能力:“啊,水好清啊,风好香啊,传似乎是在镜面上滑过去,滑过去。”针对这句话,命题者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滑过去”写出了怎样的特殊情形?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学生“重复地用两个滑过去”跟用一个有什么不同,考查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悟能力。但是学生很多仅仅答出了“船很快、水面很平静”的意思。这说明学生还不善于通过增删调改的方式,来体会这样写表达了事物怎样的特点——船很多,水面很平静,一艘小船过去了,另一艘又过去了……那船从这里滑过去了,又向着其他地方滑过去了。

再如:某小学六年级毕业试题选了殷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针对作者看到母亲在病床上的情形,出了这样一道题目——母亲在医院的情形。作者写道:“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写出了当时母亲怎样的情形?这样写强调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出现了如下几种情形:“艰难的呼吸者就像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强调了目前艰难的生活;强调了无论怎样,都要活下去、强调了他母亲想说的最后一句话;强调了自己的艰难生活;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命题者的意图是考查这样的内容:第一,比喻的手法,表达出了当时事物怎样的特点;第二,这样写在表情达意上起什么作用。但是,从学生的答案来看,第一,独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够从表现了事物当时怎样的特点的角度去分析“写出了怎样的具体特点”——母亲当时是怎样的状况。这句话,其实是强调母亲当时的呼吸非常困难,已经奄奄一息;关于作用,就是强调呼吸困难的程度。那么,为什么用“一生的艰难”来作比呢?显然,这是作者后来的回忆录,这里这样写是要强调老人家的一生都非常的艰难,想说母亲的一生是艰难的一生。这是一语双关的句子。这样打比方的作用在于强调这两层意思。

复习要点:在阅读复习中,针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关键作用的那些含义深刻、运用了不同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明显有独特用意的句式采用的句子、一些运用了关联词语来的句子,来设计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读书,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去体会表达出了“人物、事物、景物怎样的特点,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独特情感和思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分析“有什么好处”的方法,仍然是增删调改。

关于“有什么好处”的问题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应该清楚,应该提示学生从哪里、怎样去思考。

练习题目举例:

1.读《金丝雀》,思考:“父亲和母亲都惊呆了,谁也没有吱声。就这样,两个人战战兢兢、一声不响地让儿子爬到树上、爬上树冠,用两只天真的眼睛看到鸟蛋———窝里仅有一个鸟蛋。”这里其实是写父母在听孩子的讲述。但是作者这里却用了一个“让儿子爬到树上、爬到树冠”,如果将“让”改成“听着儿子介绍他爬到树上、爬上树冠”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呢?

2.读《松坊溪的冬天》。作者写溪中景物时这样写道:“那溪石多么好看,有的像一群小牛在饮水,有的像两只狮睡在岸边,有的像几只熊正准备走上岸。”联系“我每天都要经过溪上的石桥,听见桥下的溪水声,唱得真快乐”思考:作者在这里用了“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这样的句式,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这样写读起来会让我们感觉怎么样?

3.读《葵花之最》。作者写道:“昆仑山是世界第三极,雪线上连草都不长,还能开葵花?!”作者在最后用了两个标点,一个问号,一个叹号。作者用任何一个都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但是作者用两个标点想强调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具有提示性的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去思考问题,在一次次练习中,就会习得一些学习语言的基本经验。

三、关于文章结构特点作用的分析

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特点,并不是要讲解文章结构学的知识,而是针对文章某些客观存在的结构特点,去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再体会作者用的过程中去感悟文章的结构形式的魅力。

文章的结构特点包括:文章的顺序及其特点、文章的材料安排特点、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学生不能从命题中指定的结构现象中去体会其作用。

例如:针对《秋天的怀念》命题者出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写了我的表现,这对表现母亲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原文的材料安排上,用了很多笔墨来写作者残疾后暴躁的情绪和行为表现,以此来衬托母亲的形象,使的母亲“爱戴、宽容”残疾的孩子的形象就更加高大起来。但是,学生的答案却不尽人意。对一个班级的答案进行了分析,有如下几种情况:“母亲对作者很好,但是作者确不懂母亲的心;对比的作用;作者写出了我不想活了,经过母亲启发,我有了活的信心。……”这些答案中,只有“对比”还算贴边,但是对比的目的是干什么?学生就不能去想了。

考查这样的内容,不能算“超标”。因为,《课标》要求中有这样一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方法,应该算基本的表达方法了。

复习要点:选取一些典型文章,针对“在材料安排、顺序安排、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有特点的具体文章结构特点,提出一些具体的、直接指向对文章主旨表现具体作用的问题,请学生分析这样写对于表达文章主旨起什么作用。比如开头结尾的形式、记叙顺序的“变化”、“过渡”、“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等。这些内容,不是要学生说出具体术语,而是要求学生去感悟思考具体的作用。

四、关于概括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课标》中提出的“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本身就是概括的要求。但是,概括到什么程度?《课标》没有具体的度的要求。个人依据《课标》的要求认为,到了小学六年级,学生概括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应该达到“抓住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说明问题的基本要点。”

实际考查中发现,学生叙事的文章,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往往在“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用简单的话来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要求学生阅读《跨越百年的美丽》第一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概括为“居里夫妇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而这段话主要是写“居里夫妇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发现”是全文事件的核心词,“宣布”是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回答“发现”的学生就没能抓住第一段所写事件的核心词,也就是说没有抓住主要事件。

再如:要求学生阅读《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来用简单的话概括主要内容。结果,出现了如下问题:“概括——主要讲了作者双腿瘫痪后不想活了,后来在妹妹的鼓励下找回了自信和勇气。”“作者最后战胜了病魔,但是他的母亲却死了”“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她生病了。”“一个男孩双腿瘫痪了,一个女孩还没成年,一个母亲得了肝病,后来母亲去世了。”从学生的答案看,学生概括主要内容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抓不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母亲在自己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然细心的呵护照料自己残疾的儿子、没有成年的女儿,即使到临死之前,还在念叨要他们好好活下去。”

复习要点:先安排情节比较简单、人物较少的文章,练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安排情节稍微复杂、出场人物较多的文章,来联系抓抓住主要的人物、主要事件,逐步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

五、关于体会文章主旨

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简单的话来表达出“作者所表达的基本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表达的情感。”

实际考查中发现的问题是:不能针对文章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事物、主要特征的介绍,来思考作者的表达意图——要表达的思想观点、说明的道理;不能从作者在对具体事物介绍描写的语言中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态度;套用一些泛泛的语言来回答题目。

复习要点:引导学生先做好文章的概括。在此基础上,联系针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特征”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针对一些关键的语句的表达,特别是一些有概括力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意图;练习“将泛泛的套话在本篇文章中具体化”——例如:阅读了《秋天的怀念》,要求学生说出作者在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说是“歌颂了母爱”,而是“作者被自己身患绝症还时刻关怀、呵护着自己的母亲永远的感动着,永远的怀念着”——写出母亲的人格特点,本身就是作者的表达意图。

上面谈了在阅读复习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及其复习对策。在具体的阅读复习中,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答题练习、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还应该注意如下两点:

一是精心设计阅读练习题目的顺序。

安排阅读练习,总要出一些题目。而这些题目,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出?这对复习是很有学问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常见的情形:学生拿起题目之后,先拿着问题去找答案。而阅读题目中关于词句段的内容理解、作用分析、必须是读懂了文章内容、抓住了主要内容之后,把握了文章各个部分的练习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去找出题目的答案。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策略之一是精心设计题目的顺序。个人以为:阅读题目的顺序,应该按照如下顺序安排: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典型词语、句段分析理解体会;文章的材料和结构的分析;文章主旨的体会和表达。这样,促使学生先读完全文,在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整理自己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促使学生认认真真的读完文字,再去作答。

二是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的阅读复习中,常常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就是让学生做,做完了订正。其实,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学生往往只是在做题、改题。复习,是需要教师指导的,教师在指导中,“帮助学生明白自己题目答错了的原因、明白该如何去获取答案。”指导分个别指导和集中指导。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答题中的个别问题;而集中指导则是典型的问题。

篇5: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确定基础知识的复习内容

按照基础知识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是四大板块:一是词汇、二是短语、三是句型、四是语法。在词汇复习中首先要重视动词的复习,动词可以分为谓语动词(动词时态、语态、语气、主谓一致)和非谓语动词(-ing动词、不定式和过去分词)。除此以外,还有复习一些重点动词(连系动词、感官动词、使役动词、带虚拟语气的动词、常带宾补的动词、带双宾语的动词)。除了动词以外,还有名词、形容词、副词。名词要关注其数的变化,即单数、复数和不可数;形容词要关注其级的变化,即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在短语复习中,主要是要掌握几种短语:一是动词短语、二是介词短语、三是形容词短语;在句型复习中,要系统梳理各个单元出现过的重点句型,按顺序列出清单,以免遗漏。在语法复习中,要把各个单元的语法列入复习范围,摘录课本中典型的例句并加以理解和运用。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

1.词汇的归纳:1)按构词法将阶段所学的词汇进行归类:前缀与后缀归纳法、合成法、转化法;2)按首字母方法归纳;3)同义词归纳;4)反义词归纳;5)话题词汇归纳;6)不规则动词归纳;

2.短语归纳法:1)以动词为中心归纳;2)以介词为中心归纳法3)以副词为中心归纳;

3.句型归纳:1)重点句型归纳;2)相似句型归纳;3)句型转换归纳;

4.语法归纳:1)按词法归纳(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2)按句法归纳(三大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

三、强化基础知识应用意识

基础知识必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坚持词不例句,句不离篇的重要原则。一是口头应用,二是笔头应用。口头应用包括开口朗读,口头造句,口头对话;笔头应用包括单词拼写、单句改错、完成句子、句型翻译、句型转换、语法填空和基础写作。

篇6:小学生期末考试复习方法以及建议

人们对于刚学过的东西,总是一开始忘得快,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减慢。每天从学校回来都学了一些新东西,要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之后再做作业。每天晚上睡觉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这些东西过一遍。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家长来提问,比如“今天的语文课都学了什么?”孩子回答后,再进一步询问。比如孩子说学了两个生字,就可以说:“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写给妈妈看好吗?”孩子不会写的话,就可以鼓励他再去看看书,然后写出来。如果不及时复习,时间一长孩子就忘记了,许多内容最后集中到一小段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好。

2、分散复习

如果有60分钟的复习内容,您是让孩子一下子复习完呢?还是分成几段间隔复习呢?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分散复习要比长时间的集中复习效果好。对于孩子来说,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也要求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所以,您不妨让孩子每次复习20分钟。中间休息之后再复习,这样孩子就不会疲劳,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3、交叉复习

当孩子同时面临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即这10分钟复习语文,休息后换成数学,再之后又变成别的什么,这样复习的好处是不会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

4、读写结合法

加大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复习力度,做到温故而知新。充分利用点滴的时间,争取多记几个公式,多背一篇课文,多温习一遍老师讲的重点。

5、查漏补缺法

在对知识点进行梳理的时候抓住重难点。还可以把平时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再分析,确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小学生期末考试复习建议

1、语文

(1)一个星期复习3个单元,背诵部分要背的非常熟练

(2)多做一些阅读题,提高阅读水平

(3)作文都复习一遍,学会列提纲,考试时时间不够的话就要学会在脑子里把提纲列出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有条理,也不会因为慌乱而写的没头没脑。平时写多一些读后感练练笔。

2、数学

(1)一个星期复习2个单元,要点要记住。最好复习一单元就写一套单元复习题,然后做一套包含了几个单元要点的练习题;

(2)多做数学题,提高运算水平及解题能力

(3)做题过程中要注意粗心大意的毛病

3、英语

(1)一个星期复习两个单元

篇7: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2.心理暗示。人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语言引导思维,我们为了我们的兴趣的良性循环,要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暗示和鼓励。告诉自己,考试很简单,我一定可以搞定。

3.记忆的几个小技巧。

(1)记忆的时间段:

短时记忆:5:30――7:30

长时记忆:14:00――17:00

深度思考:20:00――22:30

(2)对于一些东西,要重复记忆,如英语、数学公式、财管公式、会计分录等。

4.如果学习不在状态,可以提出一个独家秘方。准备一套扑克牌,随便抽4张,玩24点的游戏。(调动你的思维逻辑哦)

5.考试的时候,如果遇到不会的题,把试卷拿起来(我们看试卷的角度也就从俯视转变成了近乎平视),这个时候很多题说不定就会了。

篇8: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文复习建议

一、找准切点,有的放矢

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虽然说不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是改正学生写作中的一两个缺点,学会一两种写作技巧,提升一点作文质量是可以的。所以我们在复习时最好先摸清家底,找准切入点,有的放矢地进行。

1. 因人施教,分类指导

对于字数达不到要求的同学训练其写足600字,引导其学习讲述一个故事,细致描写人物或者景物,通过过渡引进一个新内容或者引用素材等方法来增加内容,让其写作达到要求。对于能够写清楚作文,具有一定篇幅,达到要求的同学,就引导他们选择一定的写作技巧,让其作文写得有起伏,避免平铺直叙、平淡无味。对于写得很好但是缺乏精彩的学生,就要求他们把作文写“精彩”,在语言、形式、内容、技巧上下功夫。

2. 明白特点,学习方法

考试作文有考试作文的特点,因为考场里写出来的作文是写给阅卷老师看的,阅卷老师欣赏,就能得到高分。阅卷时间短、任务重,每篇考场作文批阅的时间不会超过3分钟,考场作文必须具有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特点。考场作文必须在形式上“靓丽”,如采用“章节式”“题记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内容上必须具有“深厚”感,如童话、小说、寓言等形式的作文就容易得到高分。语言上必须精彩,节奏感强烈,如同诗歌的语言,多用修辞句、短句,多引用名言警句等,这样的作文文采飞扬,容易得到高分。标点不要太单一,应该有六种以上的标点;修辞多样化,有三种以上的修辞;段落适中,五至七个段落,段落不能太长等。

我们在复习时多讲解,让学生掌握这些原则,再反复训练,形成能力。还可以针对不同学生分别训练,比如某个学生擅长写“章节”式的作文,就让他们每次都写“章节”式的作文,练审题、构思、行文的能力;有的学生擅长写小说式的作文,就让他每次都写小说式的作文;有的学生擅长写修辞句,就要求他多用修辞;有的学生擅长首尾照应,就要求他每次作文都首尾照应,多次训练形成能力。

3. 模拟考场,强化训练

考场作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来,具有一定的篇幅,卷面整洁。卷面整洁、字体清秀容易吸引阅卷老师,获得“印象分”。这样,在复习时,我们就可以把考试时的作文答题卡印出来,每次作文都用它来训练,根据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的情况,反复纠正。练书写、练篇幅、练形式、练内容、练标点、练修辞……每次作文都规定与考场写作相同的时间来训练,就像正规考试一样来反复训练。

针对篇幅少的学生,要求其写出一定的篇幅来,针对污、涂多的学生,训练其减少污、涂现象。强化时间观念,写出他自己“最大值”的作文来。

二、突出重点,提升质量

上述所讲,都是考场作文的外在追求或者说是宏观上的追求,其实经得住推敲、经得住检验的好作文,是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这样的作文实际是在细微之处狠下功夫,也可以说是作文微观上的追求。比如《背影》一文中写父亲“背影”的细节,《范进中举》一文中写范进发疯时的情景,《故乡》一文中写“雪地捕鸟”的情景等,我们在复习时,在作文中要求学生模仿这些精彩片段的写作,写好几个精彩之处,一定会提升作文档次,提高作文分数。

这样,我们在复习时可以这样指导学生学习写作:

1. 抓住细节写人物

写人物是作文中最常见的方法,如《孤独之旅》一文中写杜小康的一个片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这里是用动词来写人物,“抠”“嚼”“望”“想”等一系列的动词写活了人物,如果在考场作文中能够用动词来写人物,也就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添精彩。再如《香菱学诗》中写香菱的一个片段:“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这里综合多种方法来写人物,既有动作,也有神情,“坐在山石上出神”“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自己含笑一回”等,还有侧面表现,其他人“都远远地站在山坡上瞧看他”,宝钗笑着说这个人定要疯了,把一个沉醉在诗情诗景中的香菱写活了。

2. 用景物表现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中写一家人刚旅行时的景:“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回来时的景:“……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同一个大海,前面“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其实表现了人物心情的不同。开初,是很喜欢的,所以看大海是“绿色的大理石”,回来时,想沾叔叔光的希望破灭后,一家人沮丧的心情,所以看大海是“紫色的阴影”,如果我们教会学生用景物来表现人物心情的写法,那将大大提高作文品质。

3. 学会写过渡

其实过渡句、过渡段,大家都知道,也很简单,我们还可以用事件来过渡。如《心声》中“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前面写京京读课文失望、走神,接着就想到了自己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引出下面他对乡下生活的怀念与回忆的内容。这样写不仅篇幅不成问题,还很精彩,很能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

其实细微刻画的追求不只是这些,还有许多,笔者只是提一个头,大家可以从这个点出发,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

篇9: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关键词 听力 考试 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115-02

随着云南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英语学科考试几次改革,听力考试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分值上升,难度也逐渐加大,对学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考试内容题型多样化,考查知识面也越来越广,听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的内容,是英语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反映。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将重听力、重阅读、重写作。听力作为“三重”之一,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文从2012—2014年八地州(市)联考卷的特点,对初中英语学业水平听力考试作下列粗浅的复习建议。

一、了解命题特点

1.了解听力考试的题型特点。随着云南省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听力考试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查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涉及初中三年所学的五册教材内容。因此,要了解听力考试的题型特点。听力考试共有四节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词汇、句子及语篇的能力和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听力试题的设计都是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疏密有致,从知识到能力,具有一定的梯度。听力考试时间短,一般限制在13分钟左右,而且学生除检查一下是否有笔误外,无复查余地。

2.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命题都依据《课程标准》,《课标》是国家编写教材的依据,体现了国家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备考的主要依据。围绕《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标准与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要明确考试的内容要求及变化;明确考试的形式要求及变化;明确考试的内涵要求及变化。命题紧贴教材,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英语知识,包括听句子找图片、听句子选出答语、听对话回答问题、听对话或短文完成信息表格。都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从口语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

3.注重考查学生听力的基本技能、方法。第一节,听句子选图片,句子大部分较简单,多为学生熟悉的物品,例如,2012年八州(市)联考卷第1题谈论食物,2012年第4题和2013年第1题谈论天气,2012年第5题及2014年第2题谈论职业,2013年和2014年第5题都谈论发明物,2013年第2题和2014年第3题谈论动物等。第二节,听句子选答语,此题属于交际用语,难度较大,例如,2012年第6题,2013年第7题,2014年第8题都考查时间。2013和2014年第9题都考对他人的同情,2013年和2014年第10题都考查赞同。学生必须根据所听句子做出反应并准确回答。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覆盖面广。与初中英语五册教材的各个单元有关。问题有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提问原因、方式、职业、价格等 。第三节,听对话回答问题,该话题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涉及购物、聚会、饮食订餐、周末活动和业余爱好等。例如,2012年第1段对话谈论看电影,第2段对话周末外出。2013年,第1段对话涉及有多少张邮票及作者的最爱,第2段对话谈论语言学习,2014年第1段对话谈论食物订购,第2段对话谈论假期活动。第四节,听对话或短文完成信息表格。该部分话题多样,涉及信息量大,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涉及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形式多样,有书信、介绍、通知、运动会、演讲比赛和人物等等。例如,2012年考对话,对话内容为迈克在中国的新生活;2013年考短文,谈论朋友们的职业喜好及原因;2014年考短文,演讲通知。这些话题都是学生较熟悉的。

4.为以后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听力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英语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反映。听力考试是考查学生通过听音获取语言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考查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听力理解是《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学习英语必须掌握的听、说、读、写四会基本技能之一。听力考试成绩直接反映学生语言水平的高低、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英语思维能力与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随着云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不断深入,英语听力考试语速从慢到接近英美人士真实讲英语的语速。因而它成了英语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头戏之一。因此,如果学生对英语听力任然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训练,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在高中阶段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

二、 复习备考建议

1.明确考试要求,把握复习方向。在平时教学和备考工作中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性质和精神,掌握课程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意义。《考试说明》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解读和分析考试目标、范围、难度、方式、结构和内容,根据内容变化思对策,明确考试形式及变化,复习时仅仅抓住重点部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注重考查学生英语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及英语听力获取语言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认真研究《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型,加强对考生的训练和指导。

2.认真研读教材,落实基础知识。从《课程标准》及《考试说明》和几年来的中考试题来看,考试内容以教材为主,教材是命题之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熟悉教材的编排,充分把握教材知识,全面系统的进行操练,扎实的落实基础知识。教学和复习时,应把精力和重点放在英语基础知识上。另外,要用好教师用书,教师用书对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疑点均作了建议说明。落实基础知识,抓牢知识要点,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五册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两部分听力遍排。SectionA中的1a和1b為基础知识部分,SectionB中的2a和2b知识点难度增大,基本上是一篇长对话或短文。每个单元都编排着1c和2c,让学生进一步操练基础知识部分。针对该部分,教师上课可以让学生多组练习对话或值日生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上台自由遍对话。一个单元结束对本单元进行测试,都是对基础知识很好的巩固。学生熟练并掌握各个单元单词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会听首先必须会读,语音不准的同学是很难听懂别人说话的。听力测试强调的是听懂并理解。教师授课时要让学生弄清各个句型及各个时态之间的区别及其答语,从整体上很好的把握英语知识。

3.加强专题复习,培养学生能力。英语听力考试,不是一种孤立地进行听和考,而是要建立在说、读、记、理解等方面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专题分块复习,使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根据知识特点,复习中,一是要求学生能捕捉句中的关键信息;二是对日常交际用语能理解和应答;三是能根据对话内容进行推断并记录相关的信息。整个听力部分考查的热点话题通常有①问路与交通;②感谢和应答;③请求与建议;④问候与告别;⑤祝愿与祝贺;⑥健康与就医;⑦就餐与饮食;⑧旅游与计划;⑨时间与日期;⑩恭维与应答;11职业与外貌;12 道歉与应答;13 兴趣爱好;14 学校生活;15 谈论天气;16 打电话;17 购物; 18 语言学习等。

4.制定可行的复习备考计划。制定复习备考计划,按计划复习,使备考有章可循。采取分阶段复习:第一轮采取全面复习,重在知识梳理,打牢基础;第二轮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题复习强化知识体系和重点积累;第三轮进行总复习,联系各种话题,综合训练,查缺补漏,教会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篇10: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一、反思与查漏补缺

学会反思自己是学生生涯重要的一点。期末考试临近时,大家要记得反思自己平时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习题是否认真作答、是否全力解答难题。之后开始对习题、错题、课本目录等内容的整理,多看多练多记,查漏补缺,找出失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不会的争取会。

二、调整状态与目标

往往小学生没有设立目标的意识,其实张家港一对一家教要和大家说的是小学阶段就要学会设定目标。当然,这是在了解自己学习情况与平时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此外,大家还要学着调整状态,切忌过度紧张。

三、分析与计划

篇11: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作文是靠平时多练多积累,临时抱佛脚作用不大。不过可以搜集一些适合初中生当做作文素材的小故事或名人轶事,但不能列举太俗套的故事,比如一提到居里夫人发现镭就说她爱国,她勤奋刻苦。写这样的例子会很没新意。要学会利用家喻户晓的人物的其他事迹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免于俗套。平时要多看报纸

文摘,各种文学性强的杂志对你有好处。

篇12: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一、基础知识

字、词、句,即所谓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是最简单的,分数也最容易拿,复习时把课本课后的字词记熟,相关的文学常识也要掌握。这部分知识组成了试卷的前几道题,基本属于送分题。

二、默写

初中开始接触文言文,古诗词也开始增多,在考试之前大家要把需要背诵的诗词、文言文通过一遍,文言文中的注解、字的含义等也要记得。除此之外,还有背诵相关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章表达的思想也要理解。

三、阅读

阅读题有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古诗词)阅读的文章一般是课内的,也不排除有课外的,但不要紧,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考查的都是这个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诗词的复习上面已经说了,这里主要讲文言文复习:①课文的文学常识(作者、年代、文集);②文言文古的翻译,尤其是名句的翻译。③虚词、实词的解释以及所有出现过的通假字(包括拼音、解释在内)。④句式,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句式要心中有数。

篇13: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一、狠抓课堂质量

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对口升学语文成绩的高低。从目前全省对口升学的情况来看, 要想提高对口升学的语文成绩, 就要不断的提高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职业高中的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学习语文的能力也较低。因此, 必须根据这一情况,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狠抓基础。要教会学生重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既要讲授课本知识,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启发式教学法和练习法等要善于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 再进行现代文, 文言文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训练等。

二、认真研究考纲

甘肃省每年都会颁布“三校生”高考考试大纲。这是对对口升学语文考试提出的总体要求。因为无论是题型、范围, 还是试卷结构和难易程度, 都会在考纲中进行明确的规定。例如, 《2013年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大纲》中的相关规定:

(一) 基本要求

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写作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 考试范围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字形、字义;词义、词性、词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修辞方法、语句含义、修改病句;文章重点句段、结构层次、表达方式、思路、主题;文学常识、文体知识;正确运用语文综合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现代文。

(三) 试卷结构

1. 单项选择和判断题约占30%, 多项选择30—60%, 综合应用题 (可包括简答、论述、分析等) 约占10—40%。

2. 较易约占30%, 中等约占50%, 较难约占20%。

根据以上的规定, 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高三对口升学语文复习时必须先仔细研读并读懂考纲, 然后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复习, 这样, 我们的备考复习才就具有了一定的方向。

最近几年的对口升学考试基本以考书本知识为主, 尤其是客观题几乎都是课本上的内容。例如2011年甘肃省普通高等教育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招生考试第一题填空的第2小题:在横线处写出诗文的原句 (选做其中3道题, 每题2分, 共6分)

(1) 故不积跬步, ______, 不积小流, ___-___。

(2)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_____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____的舞女的裙。

(3) 子曰:“工欲______其事, 必先______其器。

(4) 恰同学少年, ______,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______,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5) 无边______萧萧下, 不尽______滚滚来。

(6) 是故弟子不必___师, 师不必___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面对这类试题,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我们一定要以书本为主, 整理课本知识, 把课本知识与考纲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以课本为主, 并不是把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本之内, 而是要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 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来提高语文能力。课本只是一种知识的载体。例如同年考试中第二题选择题的第四小题“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再多一度春秋”这副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A, 121岁B, 131岁C, 141岁D, 151岁

这道题就是通过课文的基础知识来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的掌握程度。

三、安排四个阶段进行复习

根据多年的语文复习经验, 特别是甘肃省的语文考试要求, 我觉得语文复习工作既要抓住重点, 循序渐进, 也要各有侧重, 将点和面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对口升学的语文复习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进行基本篇目的复习。复习时逐篇进行讲解, 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可以安排10周左右。第二阶段进行专题复习。按照对口升学的考纲规定和试题题型, 将语文基本知识划分为“基本知识”、“文学文体阅读”、“古文阅读”、“写作”等不同的专题进行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可以安排16周左右。第三阶段进行综合练习复习。按照对口升学考试的总体要求, 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题的能力, 并且要有针对性做6—8套综合练习题。同时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可以安排4周左右。第四阶段进行模拟考试。按照高考的试卷和考试要求, 选做2套模拟试卷。与此同时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回归到语文课本.这一阶段的复习时间可以安排3周左右。

篇14:期末考试复习计划建议

一、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是高考复习备考的主线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是文科综合考试检测的重点,每一道试题的解答都离不开这个环节,都需要这种能力。倘若这一环节缺失,就会导致考生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即无法审题),或是“误入歧途”,即所给答案离题万里。下面我们看今年的两道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 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在具体解答这组试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从图a中获取“甲、乙两水文站分别在湖泊的上、下游”这一信息,并结合图b中的流量信息,解读得出本题考查的是“湖泊调节径流”这一重要规律(原理)的应用,由此结合题干,可先将第5题解决,虽然题目提供的选项采用了一种新的表述即“湖泊分流”,对此考生只需借助已经拥有的“湖泊调节径流”这一概念对其予以解读即可。第4题的解答需要根据本小题的问题情境信息“此次局地暴雨出现在哪里”重新回归材料(主题干和图中)重新补充信息,以求问题的解决。回归图a进行位置的假设,根据选项中提及的四个地点与甲、乙两水文站位置关系以及图b流量特征予以验证。具体过程如下:首先把握主题干设置的问题情境信息“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即两水文站流量的差异与此次暴雨有关。假设此次暴雨出现在①地或②地,此次暴雨产生的径流不会影响甲水文站,故不符合总的问题情境;假设暴雨出现在③地,因其产生的径流不经过甲水文站,所以不受湖泊调节,其结果应该是乙水文站的流量大于甲水文站;只有出现在④地时,暴雨产生的径流才会通过甲水文站使其流量增加,而乙水文站因受湖泊的调节,流量变化较小,故选择D。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2)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该题能否得到满分关键在于考生能否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并用其解决问题。材料中“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什么?时间信息“近年来”告诉我们的是越南的行为改变了。为什么要改变?我们很快会联系到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或避免森林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气候干旱等生态环境问题,但是越南并不是不出口红木了,而是“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为什么要先加工再出口呢?如果有了这一追问(追问是信息解读非常关键的方式),我们的思路就宽了,我们的答案就完整了。因为加工可以提高附加值,可以保证原木的采伐量的有效控制;加工还可以增加产业(延长了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思考到此,我们会恍然大悟,本题考查的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关系到我们高考的成败,如何培养、提升这种能力呢?“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能力的形成是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实现的。同学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第一轮复习开始。第一轮复习的核心是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的落实和应用,这一复习过程是我们培养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过程。如果此过程缺失了有意识地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而仅仅是将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培养局限于做题环节,那我们的能力发展会是不健全、不完善的,也很难真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能力水平。

学会从概念的陈述中抓关键词句(获取和解读信息),可以促进我们对概念内涵的真正理解,准确把握概念。从提取的关键词句出发,列举出与概念相关联的具体实例(此过程属于演绎探究的过程),一方面我们获取了具体实例与概念陈述相关联的信息,并从概念入手予以解读,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达成了对概念的理解,碰到相关题目时我们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实效性都将提高。如果缺少上述环节,只是机械地记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间长了便会陷入“囫囵吞枣”的境地,且我们学习的热情会被削减。

概念的复习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进行。从众多与概念相关的具体实例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进行比较、归纳和概括,形成概念,这一过程属于归纳探究。这种方式所花的时间相对多些,但培养的能力层面更广一些。

二、类比(比较)方法的灵活应用是信息解读的突破口

地理信息的获取需要有“地理眼光”,能否拥有一双洞察秋毫的“地理眼”,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了准确、系统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规律。通常情况下,地理试题中呈现的地理信息除了显现的外,还有很多是隐现的或是干扰的,这是试题(或问题)的本质属性,即试题设置的障碍,因此,信息获取的伴侣就是信息的解读。准确解读信息的基础仍然是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同时也有相对应的方式方法,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类比(比较)法,它是信息解读的突破口。下面我们来看一道今年的高考试题:

nlc202309011158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3 ,完成6-7题

6.根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这一组题目对于考生而言是既熟悉又害怕。害怕是因为要进行区域定位,世界如此之大,要想将大大小小的具体区域及其突出的区域特征都储存于脑海中是不现实的。我们只需记忆一些典型区域的位置和特征,碰到具体问题时再挖掘关键信息,将其与我们以往的记忆进行类比(比较),构建有效关联。

题目用两幅图呈现了两个小区域,从图中的经纬度能较快确定该区域为我国。如果我们在复习时按30°N、40°N和100°E、110°E、120°E这些特征经纬度构建我国重点地形单元的分布,面对此类试题就能从容做答。现在我们选30°N这条纬线按特征经度构建如下地形单元的分布格局:沿30°N,100°E所在地方是横断山区,以西为青藏高原,以东为四川盆地(30°N在青藏高原南部,30°N大致从四川盆地中部通过),110°E所在地是巫山,其东部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在此基础上考生就可以自由拓展思路,如四川盆地以南为云贵高原,以北为秦岭、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为南方低山丘陵区,以北为黄淮海平原。现在我们回归到试题中,图a纬度为33°N,经度范围为109°左右,类比关联上述记忆及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线(35°N以南)的记忆,即可确认甲在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按同样方法,依据图b相关经纬度信息与相关储存记忆类比关联,可以确认乙应在黄淮平原。

第6题的解答除了上述区域定位外,还要类比(比较)试题提供的选项,寻找最大可能性。我们在做选择题时往往会遇到这类纠结的问题,耗时很多,结果还是做错了,原因是缺少通过类比(比较)确认最大可能性的环节和意识。所谓特征、规律等实际上就是一种最大可能性。

灵活应用类比(比较)方法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高考复习备考的两个环节:一是主干知识的梳理环节,二是训练练习和各类考试环节。针对主干知识的梳理环节,要应用类比(比较)的方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辨析易混淆的概念并构建地理概念的组群关系;应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把握原理和规律的条件,便于正确应用原理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区域环境特征的归纳和概括,以及区域发展分析也是我们训练和提升类比(比较)方法应用能力和意识的过程。在训练练习和各类考试环节中,我们必须改掉力图马上得出答案的解题习惯,在下笔写结论之前,必须充分获取和解读题目信息,运用类比(比较)的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真伪”和“有效性”的辨认,并实施科学的组合,构建信息链。

三、问题情景的构建是解题思路形成的关键环节

所谓问题是试题给定的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①一组给定的信息,即关于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描述;②目标: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即问题要求达到的或结尾的状态;③障碍:思维者无法立即找到正确答案,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改变给定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从已给定的状态转换到目标状态。条件作用、联想和“尝试与错误”都是问题解决的不同形式。问题情景的构建过程就是解读题目给定的有关问题解决的一系列描述信息,形成问题解决的各种条件;解读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信息,形成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各种条件;将问题解决的各种条件与达成目标需要具备的各种条件构建条件链,不能连接起来的我们就应在相关条件的作用下产生联想,并不断尝试,一旦条件链形成,即解题思路形成,问题也就解决了。下面我们看今年的一道高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本题关于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有:总题干提供的“等高距100米”“瀑布落差为72米”等信息;图中提供了山峰、瀑布、桥梁的位置信息以及河流流向、等高线等信息。该题关于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信息:要解决的问题(要做的事情)是计算高差;指定的两地是“桥梁附近河岸”和“山峰”。

问题情景构建如下:由“计算两地高差”这一信息联想解决该问题需知道“两地的海拔高度”或“等高距及两地间等高线条数”。调取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可以找到山峰的海拔高度信息,但不能提取桥梁附近河岸海拔的精确数据,因此应舍去根据两地的海拔高度计算相对高度的思路。从“等高距及两地间等高线条数”出发,调取问题解决的描述信息,可以提取到“两地间隔三条等高线”信息,解读得出“有两个完整的等高距”,联系“等高距为100米”,得出高差应不小于“200米”这一信息;读图获取山峰的海拔为580米这一信息,联系“等高距为100米”,可解读出山峰比其外围等高线高80米,与前述高差不小于200米相关联,重新形成高差大于280米的信息,于是可以排除A选项,再加上桥梁附近河岸比其最近一条等高线的高差应在100米内,故山峰与桥梁附近河岸的高差应小于380米,故可以排除D选项。

以上环节大多数同学都能顺利解决,而在B、C选项的抉择中能否准确把握问题情境成为解题的关键。题目中关于问题解决的描述还有“瀑布落差为72米”这一关键信息,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可以提取“河流向南流”这一信息,借助流向可以解读出桥梁在瀑布下游,进而得出桥梁附近的河岸海拔应低于瀑布底部的海拔,从图中可知瀑布和桥梁的海拔高度都比其西侧的同一条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值小。将上述信息整合就可以得出桥梁附近河岸的海拔比其西侧的等高线的高程值小72米以上。最后综合前面高差大于280米的信息,得出正确选项应为C。

nlc202309011158

四、规范的表述是得足分、得高分的根本保障

规范的表述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用语的规范,即我们的陈述应该使用学科语言。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学科概念是学科的最小语言单位,我们的表述应该是相关概念术语组织起来的语句和语段,即有“学科味”。二是表述层面的规范,如一个区域地势特点的描述应该包括地势高低状况(哪里高,哪里低)和地势起伏状况(可用低平、平坦、和缓、崎岖等概括);一个区域地形特点的描述应该包括地势特点和这个区域有什么地形类型、分布在什么地方;一个地方气候特点的描述应包括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气候特点又包含时间(季节)、气温状况、降水状况三部分。三是表述结构的规范,这需要根据问题解答方式动词进行确定,如描述、概括等,只需直接给出观点(结论);分析、说明等既要有观点(结论),又要有证据(证据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理论依据),我们呈现出来的答案相当于一篇小小的议论文或说明文。四是表述要紧扣具体的问题情景,具体的问题情景包含区域情景和事件情景,如果我们的答案放在什么情形下都可以,这就很危险,就不可能得足分或高分了。我们来看今年新课标全国卷“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的选做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图6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第(1)题后一问的解答要求是说明判断依据,而不是说明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因此表述时只需直接用地震带和飓风分布规律作为依据,结合题目提供的具体区域情景,交待甲、乙所处的位置即可,而不是从地震、飓风的形成机理和过程角度进行表述。

第(2)题要求“说明”,应该是既要说措施,又要讲原因,但是分值只有4分,此时,对“说明”的要求应解读为所列措施是针对图示区域的,而不是防范地震、飓风的措施。

五、选修模块的复习要有侧重,不必面面俱到

虽然高考选考是从三道试题中选择一道,在考场上学生不可能有充足的时间予以选择,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应选择一个重点模块予以突破。建议重点复习“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5)”,因为它是必修三模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具体运用,且可以关照到必考和选考两部分的内容,且这一模块的内容,学生相对容易掌握。

责任编辑 赵玉渊

上一篇:民主政治的意义与功能下一篇:环保职称论文发表网-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选题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