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2022-09-10

既教书也育人这是教师的天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对此有相同认识, 我国古代大文豪韩愈说:“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将传道列为教师三大功能之首;而一代伟人列宁也指出, “在任何学校里, 最重要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 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 (转引自万秀香2006[1]93)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这一转型期在周晓虹 (1997) 看来, 是国人经过长期的封闭、停滞乃至倒退后, 又突然面临改革开放, 面临如此现代化的一个外部世界的一个时期, 这种强烈的反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心理体验, 是任何民族都不曾经历的。[2]526而在这场急剧的文化变迁中, 年轻的大学生们在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无疑最大, 他们进入大学以后, 面对相互冲突的异质文化, 面对多变、无序的生活方式, 面对许多无法理解的人和事, 他们感到矛盾、困惑和无所适从。正是在这种情况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背景下,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办[2004]16号文件) , 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 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 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

可见, 作为学校教职工主体的教师, 除了集中精力进行专业教学外, 还须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渗透进专业教学中, 既十分重要, 效果也会更好。因为学生的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是用于专业学习, 专业教师是最容易赢得学生尊重与崇敬的教育者, 学生是专业教师的最直接和最能体现教师风格的受教育者。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用特殊的方式, 从特殊的角度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 因此它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阵地。

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循德育规律。德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其基本矛盾过程中, 诸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 是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人的思想品德是由知 (认识) 、情 (情感) 、意 (意志) 、行 (行为) 四种要素构成的, 是这四种要素的合力, 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要素, 塑造一种思想品德或改造一种思想品德都是不可能的。德育的过程, 就是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相互联结和发展, 由不平衡到平衡, 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这就要求知、情、意、行的教育和训练必须遵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教育规律, 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 在教学中不仅教授英语知识, 同时遵循上述德育规律并依据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证明这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以下谈谈笔者在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一些具体方法, 以期引起本专业教师的重视, 探索适应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德育渗透的新思路、新方法。

1 帮助学生尽快树立大学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结合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的鼓舞作用,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的内容十分丰富, 主要包括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态度教育以及成才、审美和生活方式教育等内容。理想是人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 是鼓舞人们英勇奋斗的力量源泉。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 由于大学新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急剧转变和逐渐确立的过程中.他们又是来自各个不同专业.因此“ (英语) 教学活动就更应当透过语言外在形式, 将价值观引导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3]39人生态度是从人生理想到人生实践的关键环节, 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实践, 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大学新生对自己就读的大学尚不适应, 尤其是一般院校或新办民办院校的新生可能是带着许多无奈来到了学校, 他们急需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支撑, 关于人生、关于大学学习他们都需要树立理想、明确价值、端正态度。

因此, 笔者在新学期第一堂英语课上即指导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形成正确认识:结合笔者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 我鼓励学生以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 树立务实的奋斗目标;关于英语学习, 则使学生明白其目的不仅在于应付考试, 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些说理帮助学生认清自我, 端正学习态度,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钻研, 从而更有效地学好英语。

在其后的每堂教学课中, 笔者都请不同的学生分别讲述他们最喜爱的英语格言警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学习一些格言警句, 不仅能引发激情, 鼓舞志趣, 而且还能启迪思维, 端正思想, 更能开发智力, 扩大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学生们多选择了励志类的格言, 如“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可见, 这些字里行间闪烁着哲学的光芒的格言警句确实是配合教材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材料。

2 结合新闻时事, 借鉴英语文化, 对学生进行政治观教育

所谓政治观, 就是人们对国家政治结构、党和国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立场、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因此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优秀的专业才能, 更要怀有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决心。为使学生避免成为“只读圣贤书, 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英语新闻时事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读报学习语言知识同时了解国内的形势与政策, 如在今年召开党的十七大期间, 笔者特意结合英语报纸对这一时事的报道材料, 讲解相关的词汇、翻译知识, 在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学生也很乐意接受。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这也是政治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 笔者在设计的朗读教学活动中, 有意选择了国外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名人的经典篇章, 让学生通过深情并茂地朗读, 感受伟人们慷慨激昂、献身报国的浩然正气。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就职演说 (Inaugural Ad-Wesley) , 其中有一句名言:“…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 先问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类似这样的句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同时也深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帮助他们树立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的理想。

3 设计小组活动,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对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

所谓道德是人们依靠内在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正确反映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学生离开家走进大学校园, 就走进了一群同龄人的集体, 他们对周边事情的看法、态度都是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约束着每一个人, 这就是集体的意志和趋向。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笔者在所教英语班级中, 让学生自愿组合为7、8人的学习小组, 在教学中设计各种小组竞赛的活动, 并经常安排需小组成员合作完成的学习任务, 以此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帮助。实践证明, 这些小组活动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树立了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 加深了班级友谊, 学生大都对小组活动表示很喜爱, 愿意积极参与。

4 改革英语课堂教学, 充分给予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对学生进行创造观教育

所谓创造观, 就是人们对于创造的价值、能力和方法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进行创造观教育, 主要应进行进取精神教育。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局限于“三P”模式 (1) , 学生很容易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 也无法真正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对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证明, “课堂教学应该从根本上起到调动学生课外学习和使用外语的积极性, 检查和督促学生学习效果, 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成果的作用。”[4]209因此, 笔者尝试突破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模式, 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 如辩论、小组报告、听力竞赛、单词记忆竞赛、戏剧表演比赛、英语板报比赛等。事实证明, 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 也指导并促进了其课外自主学习, 增强了学习效率。

当然, 在大学英语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远远不止这些。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应担负起这一重任, 形成合力, 创造性地把学科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努力教书育人, 帮助大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

摘要:大学专业教师须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 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人才的目标。要取得德育工作的最佳效果, 教师需要了解并遵循德育规律。本文总结了笔者在大学英语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创造观教育的一些具体方法, 以期探索适应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和特点的德育渗透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万秀香, 马晓锋.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研究[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6 (3) :91~96.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3] 江庆心.大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6) :39~40.

[4]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下一篇:由大变强,而今迈步从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