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2024-05-22

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通用5篇)

篇1: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泛动词是MP中的一个具有实际语法功能的假设性概念,它的强语素特征吸引下层主动词提升,在推导过程中形成VP层阶.汉语中的使役结构是一个由主动词和泛动动词两部分共同构成的复杂结构,泛动词包括有语音形式和没有语音形式两种.在相关观察的基础上,认为汉语中的.“使”是由一个带有致使意义的泛动词和一个焦点成份,在句法上形成一个FocusP节点.

作 者:宫军 GONG Jun  作者单位: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长沙,410151 刊 名:怀化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HUA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6(9) 分类号:H04 关键词:泛动词   最简方案   使役结构   焦点  

篇2: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的形态分类和句法结构比较分析

英汉使役心理动词按形态可分为四大类.本文采用Chomsky的“最简方案”理论,在充实Larson所提出的VP壳理论的基础上,解释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生成过程,并探视英汉使役心理动词结构的个性及在句法深层结构中的共性.本文同时指出,使役动词的语义由使役成分与词汇意义相互作用而成,词汇部分是否需要通过移位取得与使役成分的并合,则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 者:王文斌 徐睿 WANG Wen-bin XU Ru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理论语言学研究所,浙江,315211刊 名:外国语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年,卷(期):2005“”(4)分类号:H043关键词:使役心理动词 使役成分 VP壳 最简方案

篇3:浅谈现代汉语的焦点结构

关键词:现代汉语,焦点,结构

一、焦点信息结构

在信息结构研究中, 最早提出“焦点”概念的是Halliday (1967:202-206) 该文认为焦点是一种强调, 是说话人在话语中标记出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信息块, 以期听话人能将之解释为具有信息价值的部分, 焦点往往是述位的一部分, 是上下文或情境中不可获得的、信息单元中的新信息, 表现为焦点本身或其一部分附带语调重音, 是信息单元中韵律突出的部分。焦点信息可以是一种情态特征, 不一定是认知内容, 比如说话人确认一个断言命题, 但是这一确认本身在表达意图上来说仍然是新信息。

焦点是一种信息单位, 带有焦点成分的信息结构就是焦点信息结构。如果结构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 那么焦点信息结构就是具有特定信息状态的各个信息单位的搭配和排列, 体现的是话语中的信息分配形式。“在焦点信息结构中与焦点信息相互搭配的信息单位有哪些呢?我们回到对主位/述位、已知信息/新信息和焦点的界定, 可以看出在无标记的信息结构中, 焦点对应于述位和新信息, 那么与焦点相搭配的信息单位就应该对应于主位和己知信息。对应于主位和已知信息的主要有话题信息和预设信息, 句子的焦点信息结构也就是话题-焦点或预设-焦点两分的结构。

二、焦点的语言表现形式2.1焦点重音

重音分为词汇重音和音调重音。词汇重音作用于词内部, 一般比较固定, 分布规律简单;音调重音则作用于话语层面, 从本质上讲是话语焦点在语音上的表现形式, 主要通过与语句中其它词语相比在音高、音长以及音强等方面所表现的显著性来体现, 分布规律要复杂得多。音调重音就是我们这里的焦点重音。焦点重音是表达焦点的主要韵律手段之一, 其它非韵律手段在突显焦点时, 也常常伴随着重音的运用。

在音高重音语言中, 比如英语, 成为焦点的词或成分会以音高重音的形式在口语中表现出来, 形成焦点重音。非音高重音语言, 焦点重音表现为音长或音强的变化, 如汉语作为声调语言其重音的韵律特征是“普通话重音音节一般都是音长比较长, 调域比较宽, 调型也比较完整。音强往往也有所加强, 但这不是主要的”, 在汉语中一般认为, 重音与音长、音高有密切的关系, 但在强调时重音与音强也有密切关系, 在汉语中重音的最重要的声学表现是基频 (或音高) 和音长的变化。

焦点所对应的句法成分, 叫做焦点域, 依据包含词语的数目, 焦点域分为窄域和宽域。窄域焦点多为对比焦点, 直接与相关词语对应, 一般只包含单个的词, 其重音指派比较简单, 直接落在相应的词语上, 构成对比重音。窄域焦点的位置可以通过上下文信息的不同之处加以明确, 也经常出现在特殊结构 (如英语强调句, 汉语“ (是) ……的”等) 的焦点位置, 或者有明确的焦点敏感算子 (如英语“only”、汉语“只”等) , 这时候重音位置都比较容易确定。

2.2焦点敏感算子

焦点敏感算子是和语义焦点相关联、能够影响句子语义真值的算子性成分。除了能愿动词must、焦点副词only、even和also、量化副词always, 英语中还有频率副词、形容词最高级、否定词等, 英语中的焦点敏感算子往往属于不同的词类, 而且句法位置相对比较固定。

和英语略有不同的是, 汉语里用作焦点敏感算子的词语词类比较一致, 大多为副词, 而且语序较为灵活, 往往要求在句法位置上接近其所关联的语义焦点成分, 表现出很大的浮动性。我们把汉语中充当焦点敏感算子的副词称作焦点副词, 算是从功能上在副词内部分出的一个类。除了上文给出的表类同义的“也”、表增量义的“还”, 还有表总括义的“都”、表限制义的“才、只、仅、光、单.”、表极性程度的“最”、表全称量的“总是”、表频度义的“通常”和否定副词“不、没”’等。

焦点敏感算子一般都有一定的关联方向。作为语调重音语言, 英语的焦点敏感算子和对比重音配合使用, 其关联对象往往是句子中负载对比重音的语义焦点, 因此在句法规则允许的情况下, 英语焦点敏感算子的关联对象可以出现在算子的前面也可以出现在算子的后面, 关联方向往往是双向的。汉语虽然也可以使用对比重音来标识语义焦点, 但焦点副词和语义焦点的关联往往要在线性结构上表现出来;由于受距离像似性的作用, 句法上往往要求焦点副词紧邻其所关联的对象, 而各个焦点副词在关联方向上的表现也各有不同。“也”“还”“又”都是双向关联, 其中“还”的关联方向与其表达增量的类别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左向关联, 其关联对象或显或隐出现在“都”的左侧;“只”是右向关联, 往往是紧随其后的成分;否定词“不”“没”所关联的往往也是处于其右侧、焦点辖域内的成分。焦点副词单独使用的时候, 其所关联的对象比较容易确定, 但由于各自的关联方向和辖域大小不同, 在连用时就会有一些限制。

2.3焦点和句法结构

由于默认的、无标记信息结构是“已知信息-新信息”, 这就使得“句子的信息编码往往遵循从旧到新的原则, 越靠近句末, 信息内容就越新”, 句末成分往往负载焦点信息, 成为常规焦点。汉语中处于句末的成分有主谓结构的谓语动词或形容词、述宾结构的宾语、述补结构的补语, 英语没有述补结构, 但是介词结构等补足语往往处于句末。汉语述补结构的补语和英语的介词结构虽然也处于句末, 但它们和谓语、宾语的性质不同, 他们属于句子的修饰语成分, 此外, 宾语前的定语、谓语前的状语也都属于句子的修饰语成分。句子中的修饰性成分往往也是句子常规重音所在, 负载焦点信息, 成为常规焦点。“同句子中心成分比较, 句子的修饰性成分比较容易成为焦点成分”, 这是因为修饰性成分“在线性结构上常是可有可无的, 用与不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达功能的需要与否”。

总体来看, 汉语的常规焦点是在句子的谓语部分。简单主谓结构是谓语表达句子焦点;复杂谓语则根据焦点投射规则, 在非核心成分 (如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负载焦点信息的同时, 核心成分也获得焦点身份, 这样句子的焦点实际上仍然是由整个谓语部分表达的。

三、结语

从应用的角度看, 人类语言的焦点结构既有共性又各有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就是调整目标语的焦点结构, 因此分析解释现代汉语焦点结构能够给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他语言的翻译 (包括机器翻译) 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虎2003《自然语言的重音分布及其语义解释》, 《现代外语》第1期。

[2]陈一2008《对举表达的再分类及其意义》, 《中国语言学报》 (第13期) , 商务印书馆。

[3]范晓2006《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语言科学》第1期。

篇4: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摘 要:在轻动词理论框架下,对不同类型的英汉使役结构进行对比与解释。研究表明,英汉使役结构均可根据其所包含轻动词类别分为两大类,即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显隐性使役结构具有共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的形成不发生句法移位,而隐性使役结构要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

关键词:轻动词 英汉使役结构 显性 隐性

一、引言

使役结构是英汉语言中一种基本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结构。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形态、语义、句法、生成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何元建、王玲玲(2002)从生成语法角度探讨了汉语使动句和役格句之间的语义和语法关系,随利芳(2003)以中原官话为基点考察了特殊使役结构“(很)V人”,朱秀兰等(2007)对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构”进行了研究,刘蔚(2011)分析了英语词化使役动词的构成和词化使役结构的类型,罗力伟等(2014)对古代汉语使感结构的研究。综观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中大部分都只对某一种语言的使役结构进行了分析。而轻动词理论作为生成语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使役结构与轻动词理论的交叉研究更是意义深远。因此本文将从轻动词层面对英汉语言使役结构进行研究分类和对比分析,以期对当前此领域的研究做出尝试性的补充和完善。

二、轻动词理论的发展

“轻动词句法理论”是指在生成语法的原则和参数理论框架下的一种句法理论假设。不同学者通过从不同语言及环境出发,对其内涵、特征及功能等做出了不同的阐释,使“轻动词”这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并为解决某些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轻动词”最早由语法学家Jespersen提出,用以解释英语“动词+名词短语”结构中动词意义的虚化。此后,Grimshaw&Mester(1988)研究日语时发现某些动词虽有赋格能力和曲折变化,却因意义空泛,必须与其他语素结合才具有指派题元角色的能力,由此提出“主目语让渡”的假设,提出某些语言中存在一类特殊的动词——轻动词,它们不指派语义角色。Hale和Keyser(1993)指出,词汇关系结构中,“VP shell”里的“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的抽象动词,它好像一个空位置,这个抽象动词就是我们所说的轻动词。其中vP壳理论是在Larson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在vP壳理论中,轻动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Chomsky(1995)根据Larson、Hale和Keyser的理论假设,指出轻动词为及物性结构的核心,轻动词“v”和功能语类一样,没有语音形式,也不表达语义内容,由在接口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组成。它是将一个动词结构纳入到另一个动词结构中,这样就可以在维护X阶标二分叉原则的前提下对含三项谓词的结构进行合理表征(张法科、周长银,2004)。三项谓词结构有双宾结构、使役结构等。vP壳上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是轻动词,轻动词“v”作为“核心功能语类”,只包含在接口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是一个纯句法的构件,不表达任何语义内容,选择“VP”作补语。在句法推导中,动词一样,都作为主动词在“V”处合并;轻动词“v”在成分统制V的位置合并(温宾利等,2002)。而在汉语中,黄正德(1997)从生成语义学角度出发,引入词项分解法,对轻动词做出了进一步研究和扩展。他认为轻动词有具体的语义内容,表达不同的事态关系,并将轻动词定义为:由纯动词表示的谓词,并且这个事件谓词向它的标志语指派题元角色。当轻动词不具语音形式时,则句法结构中的主要动词必须移上合并,这些操作在句法部分进行:动词的LRS直接投射到D一结构,并且在D一结构到S一结构的投射中,核心移动作为一种常规的句法程序发挥作用。

三、轻动词与使役结构的分类

(一)轻动词的分类

根据轻动词的形式和特征,我们将其分成三类:显性轻动词、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显性轻动词有语音形式,以独立词的形式存在,不触发下层动词上移。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相同之处在于都具有强句法特征,不能独立存在,触发句法移位,使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不同之处在于过渡性轻动词以词缀形式存在,而隐性轻动词无语音形式。本文将运用轻动词的分类,为英汉使役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句法解释。

(二)英汉使役结构的分类及句法解释

1.英语使役结构

我们根据轻动词的分类,可以将英语使役结构分为两类: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这两种使役结构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其中功能语类v是真正意义上的轻动词,投射vP。在Chomsky(2000)的理论框架中,轻动词v出现在各类动词投射的结构中;它选择VP作补语,选择DP1作外论元,构成一个语段vP,vP又被别的功能语类所选择。它们共同的底层结构用结构如下图所示。

因为不同类型的使役结构中轻动词的形式不一样,触发不同的句法移位,因而形成具有不同表层结构的使役结构。显性使役结构是指含有“make”和“have”等显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

(1)Lily made Bob clean the room.

(2)She had her son do the homework.

其中使役轻动词分别是显性轻动词“make”和“have”,两个句子都属于显性使役结构。在这样的句子中,轻动词是以独立词的形式存在,小触发句法移位,即底层的“clean”和“do”留在原位,不上升与轻动词合并。

隐性使役结构使役是指含有过渡性和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

过渡性轻动词有如“-ize”“en-”“-ify”等。它们和非使役动词发生联系时可以形成使役动词,如:含有 “shorten”的英文句子。如:

(3)They shorten the paper.

句中“short”是一个形容词,下层动词的中心词是一个隐性轻动词“vBec”,不能单独存在,所以使得“short”上移与之合并成为“short vBec”,而上层vP的轻动词是一个过渡性轻动词“-en”,也不能单独存在,再次使得short vBec上移,成为“short vBec-en”,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shorten”。所以派生出与底层结构不同的表层结构如(3)。

还有含有隐性轻动词使役结构也是隐性使役结构。如:

(4)I walk my dog everyday.

(5)Mary cleaned the room.

动词“walk”投射生成动词短语“VP”,处于标志语位置的是“my dog”,而在“v'”之下存在一个轻动词“vcaus”,它的标志语是“I”,补足语是以“walk”为核心词的“VP”。此处,“v”之下存在的轻动词“vcaus”有“make the dog walk”的语义。根据Chomsky(1995、2000),该轻动词没有语音形式,是一个零形式,它属于使动范畴的虚词,而零形式的使役虚词,它的功能是残缺的,句子小符合语法功能,需要与一个自由语素结合后才符合语法。于是,“V”从层上升与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合并,吸引核心动词“walk”前移,与之结合来实现它的语法功能。而核心词移位与其结合后,便带上了它的语义特征,原来是空位的轻动词就获得了相应的附加意义,用语音形式显示出来就是“walk”。于是便形成了“I walk my dog everyday”这样表层形式的句子形式,而其句义则与其深层形式相同,从而产生了附加意义。

2.汉语使役结构

我们根据轻动词的分类,对汉语使役结构同样分为两大类: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并同时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其中显性使役结构是指含有显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含“使”“让”“令”等字的致使类动词。显性轻动词不触发下层移位,下层动词结构的中心词呆在原位不动。如:

(5)那部电影使我感动。

(6)这样的场面令人心痛。

(7)那些学生让我骄傲。

以上例句中,“使”“令”“让”等的成分均表使因。有了这些词的明显标记,后面的“感动”“心痛”“骄傲”就有明确的原因,突出了“使”的前因后果。“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词,在句子中出现表示使役,这些动词后面常常是不及物谓语,不需要下层的成分进行移位。且由此看出,此类使役结构的使役概念和结果概念分别由两个不同的谓词表达。

汉语的隐性使役结构是指包括过渡性和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

包含过渡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如词缀)。在汉语中比较少见,究其原因,是因为汉语是一种相对缺乏屈折变体的语言。最典型的一个是词素“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1997:543)“词素‘化可以作为一个后缀,加在名词或形容词后构成动词,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根据观察,词素“化”还可以实现一些单音节词的使役化,表达“使……变得/成……”之义,而且还有一定的能产性。所以我们感兴趣的并非是对这些“X–化”结构的称谓,而是对其生成方式的认识。故在此,我们在生成语法的框架下,根据Huang&James(1997)句法分析(syntactic analyticity)和句法合成(syntactic synthesis)的参数理论,运用句法使役的思想,对上述“X–化”类使役动词的形成在轻动词层面提出一个句法解释。如:

(8)我们绿化祖国(我们使祖国变绿)。

可见,词素“化”可以实现单音节名词或形容词的使役化,而且还有一定的能产性。但是,当词缀“化”与双音节词结合时,却一般不能有使动用法,如:“全球化(﹡全球化经济)”“正常化(﹡正常化双边关系)”和“标准化(﹡标准化考试)”等。如果要用“X化”的动词来表达致使义,我们可以用“使……变得成……”之义同样得以表达,只不过此时的“X化”动词不再有致使义,只表达性质或状态变化。即:使经济全球化,使双边关系正常化和使考试标准化。这说明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带上词缀“化”后,在使动用法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也有个别双音节词在带上词缀“化”后可以有使动用法。如:

(9)是谁在妖魔化中国?

除词缀外,古汉语还常常通过变化声调等来构成使役动词。如:

(10)饮:yǐn(喝)—yìn(使喝)

见:jiàn(看见)—xiàn(使看见)

在汉语中,典型的形态型使役结构如:

(11)风吹草低见牛羊。

还有包含隐性轻动词的使役结构,即使役动词是通过零派生从非使役动词转化而形成的。汉语中此类使役结构比较丰富。部分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时可获得使役义,形成使役动词,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役轻动词是隐性的。汉语隐性使役结构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无派生形态的隐蔽的使役结构,即不及物动词作及物动词用,表示致使义,在词型上无变化,如现代汉语中的“活跃气氛、端正态度”等结构属于此种类型。另一种类型是异干互补的使役结构,即使役表达式和结果表达式之间不存在形态上的联系。如:

(12)他的话温暖我的心(他的话使我的心温暖)。

例(12)中,“温暖”原本是形容词,在此用作动词,具有“使温暖”之义。

因此还有一些词也归为此类。如:“活跃气氛(使气氛活跃)、端正态度(使态度端正)、严肃纪律(使纪律严肃)、扩大战果(使战果扩大)”等。

古代汉语中也有词汇型使役。如:

(13)削铅笔(使铅笔减少)

因为古代汉语没有卷舌音,故在此借“削”表示“使……减少”之义。

异干互补型使役动词在汉语中也是广泛存在的。例如:

(14)视(看见)—示(使看见)

广(宽广)—扩(使宽广)

隐性使役结构具有较强句法特征,所含轻动词不能单独存在,触发下层动词上移,并与之合并。它虽然表面上不含使役结构,但在深层结构上其实是使役句,只不过它的使役动词是零形式罢了。这些结构是通过动词V上升至v的位置形成,故从表层结构中看不到使动词。

四、结语

经上述基于轻动词层面对于英汉语使役结构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显性轻动词有语音形式,不触发下层动词上移,因而,显性轻动词存在的使役结构可以称为显性使役结构。而过渡性轻动词和隐性轻动词,具有强句法特征,小句独立存在,触发下层动词上移与之合并,所以其存在的使役结构称为隐性使役结构。即英汉语使役结构均可分为显性使役结构和隐性使役结构两种。若使役动词是显性轻动词,即是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词,这个结构就是显性使役结构;若使役动词是过渡性轻动词或隐性轻动词,即零形式,下面的作格动词就要与之结合,生成的结构就是隐性使役结构。使役结构虽然在句法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差异,但是语言意义却是相互呼应的。显性使役结构严谨,叙述客观,使役意义明确;隐性使役结构简洁内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有学者主张英汉语句法不需深究其形式,只求表达意义即可;有的则强调句法规则。因此本文的论证出发点是句法研究不可只停留在对语言事实的描述与概括上,而要在此基础上寻找规律并做出解释。我们相信,在纷繁复杂的汉语语言现象背后一定有更为基本统一的理论解释。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MA: MIT

Press,1995:219~293.

[2]Chomsky,N.Minimalist inquiries:The framework[A].Martin,

R.,Michaels,D.& Uriagereka,J.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ur of Howard Lasnik[C].Cambridge,MA:MIT Press,2000:89~155.

[3]Grimshaw,J.& Mester,A.Light Verbs and Theta-Marking

[J].Linguistic inquiry,1988,(2):205~232.

[4]Hale,K.&Keyser S J.On argument structure and the lexical

expression of syntactic relations[A].The View from Building 20:Essays in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Sylvain Bromberger[C].Cambridge,MA:MIT Press,1993:53~109.

[5]Huang,C.& James.T.On lexical structure and syntactic

projection: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M].Taipei: Academia Sinica,1997:45~89.

[6]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4).

[7]刘蔚.英语词化使役动词的构成和词化使役结构的类型分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8).

[8]罗力伟,南佐民.古代汉语“V+人”构成“使感”结构的轻动词

层面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6).

[9]随利芳.特殊使役结构“(很)V人”考察——以中原官话为基

点[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0]朱秀兰,李巧兰.从轻动词理论角度看汉语方言中的“使感结

构”[J].兰州学刊,2007,(8).

篇5:汉语使役结构的焦点分析

构式语法理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作为一种新兴起的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是基于认知语法理论体系之上, 在批判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构式语法具有很深的理论渊源。构式语法是从格语法 (Fillmore 1988) 演化而来的, 沿承了格式塔语 (Lakoff 1987) 的观点, 将句子结构视为统一整体而不是单个部分的理论。在语义解释上, 构式语法继承了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理论。构式语法是在语法结构与动词的配价成分发生矛盾时提出来的 (刘晓林, 王文斌2008) , 如: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他通过打喷嚏使桌布飞离了桌子。) Sneeze本是不及物动词, 在这里却接上了宾语, 是因为构式义使sneeze具有了使役义, 因而使其带上了宾语。国外构式语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Kay、Fillmore、Kay、Goldberg、Croft等。近几年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就构式语法方面的论题进行了探讨, 如张伯江、沈家煊、徐盛桓、石毓智、王寅、熊学亮等。构式语法明确地提出把语义、语法、词汇及语用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分析, 既有形式描述系统, 又有对各种语言现象语义基础的解释, 把描写与解释、形式与意义结合起来, 突破了单纯的结构分析, 从而使构式语法对语言结构有很强的解释力, 在近几年的研究中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二、英语使役结构的句法意义解析

Goldberg (1995) 提出了构式语法观点, 即动词与构式的融合。构式语法反对句子的句法和语义完全由主要动词的特征投射出来。从表层句法语义关系来看, 某些动词的句法表现违背了常规。但从构式的高度上看, 动词非常规地与构式的结合是可以得到构式解释的。某些动词非规则性的构式用法说明了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 静态的语义角色进入动态的构式会发生语义及使用变化。构式这一概念有力的解释了句子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规律, 表1用“构式”的概念解释了英语简单句的结构 (Goldberg 1995) 。

三、结语

传统语法将使役结构归结在SVOC结构中, 在SVOC句型中, 谓语动词后接宾语时不能完整表达句子意思, 需要在宾语之后添加宾语补足语。构式语法对传统的动词中心说提出了挑战。Goldberg认为动词不能完整地对句意做出预测, 在不同的句子中显示出不同的配价特征和语义特征。这个表中的五种构式对应于英语中几种简单句的句型, 对应于SVOC句型结构的是第三种, 即表示结果的构式, 其意义在于X使得Y变成Z。典型致使动词如make, render, cause, let等的论元结构与SVOC构式相一致。例如:We had Tom mow the lawn./She got Fred go join in the talk.作为一个新兴的语言学理论, 构式语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于英语使役结构的习得, 不仅涉及构式的形式, 而且涉及构式的语义。构式语法与语言的习得和使用有密切关系, 对使役结构的研究会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使役结构形成系统、正确的知识体系。

摘要: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认识, 对先前未能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在构式语法框架下对英语使役结构句法进行了解析。英语使役结构的习得不仅涉及动词语法形式, 还应加强构式意义的理解与习得。

关键词:使役结构,构式语法,构式意义

参考文献

[1]Fillmore, C, P.Kay&M.O’Connor.Regularity and Idiomaticity in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The Case of LET ALONE.Language[J].1988 (64) :501-538.Vol.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koff, George.Woma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II.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a.

[3]程琪龙.致使对象角色的选择和操作[J].外国语, 2007 (1) .

上一篇:大学宣传委员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德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