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2024-04-20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精选14篇)

篇1:“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摘 要: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进行内部的认知操作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通过教学能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教师“精彩教”常常是学生“有效学”的基础,而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为“精彩教”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减数分裂”为例来探讨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减数分裂;知识水平

减数分裂是知识的交汇点,既是对有丝分裂的深化,又是遗传学三大定律和可遗传变异的基础。学生对减数分裂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对遗传定律、生物变异、个体发育相关内容的真正理解和运用。为了使该部分的教学能将知识由点到线,将线交织成网,扎实、系统地建构知识网络,我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教学效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教学的起点,而这个起点就是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明确这部分内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减数分裂属于遗传细胞学基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周期及其有丝分裂等知识,同时也进行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的技能训练,对观察减数分裂及识别细胞内染色体变化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此外,在孟德尔两组杂交实验中,学生也学习了杂合子体内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配子生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之间随机重组等有关知识,为我们学习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我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目标,明确自己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从而使教学方向准确,更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置有大小之分,一节教学内容的目标为总体目标,在每一个教学片段中,又有小目标。教师要根据不同知识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向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探索。

在“减数分裂”教学中,总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描述减数分裂的过程。全面认识减数分裂的实质和意义,为复习遗传规律,变异中的基因重组及染色体组、多倍体等内容打下基础,而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关键。了解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让学生以图的形式表示出减数分裂全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这些是本节内容的最基本要求,只有对各时期图像从本质上认识,才能与有丝分裂进行区别比较。

三、我如何达到这一目的

在减数分裂学习过程中,学生理解的第一个难题是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脑动画展示减数分裂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过程直观化,大量的文字图像化。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让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型自主完成整个过程中每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及行为,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四分体的概念及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何时减半、成熟生殖细胞与原始生殖细胞的关系等。为了让学生能区分相似概念,我将对概念对比讲解,如: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减数分裂的过程,教师不需做过多讲解,可以对不同小组学生排布的染色体模型,找出两组不同的排布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解释为何相同的原始生殖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会出现不同方式的结合,这样会使学生联系已学过的自由组合定律,既能很清晰地解决问题,又能将前后知识连贯,同时还引导并解决更深的问题。如原始生殖细胞一次分裂可能产生几种生殖细胞,这样设计内容既直观又易被学生理解,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减数分裂的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同时,也认识到细胞形态的变化,从而将枯燥无味的讲授变成了学生的主动探究,既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更能体现学生的成就感。

四、我是否达到这一目的

对于教学实效达到何种程度,通常可采用问题判定法,即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设置一些问题,主要是针对学生常犯的理解误区进行设计,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如何改进优化我的设计

想要改进和优化教学设计,就要注重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可以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

总之,减数分裂的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该节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到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同时本节教学还可以结合理论与实践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在青春期所产生的一些困惑,对他们进行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辅导,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挥出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洁.从“精彩的教”到“有效的学”[J].上海教育科研,2012(10):47-49.[2]施桂丽.刍议教学设计中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中学生物学教学,2015(9):14-16

篇2:“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以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以问题串的方式逐步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例如:1个精原细胞分裂成4个精细胞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染色体在何时,怎样才能数目减半?染色体要发生怎样的变化才会排列在赤道板两侧?这样的探究方式不断引起学生猜想,吸引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原因。

2、学生大致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后,自行阅读课本内容,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尝试划分减数分裂的间期,第一次分裂时期,第二次分裂时期。

篇3: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教学研究

一、图文转换法的教学

对生物学科来说, 生物图广泛编排于教材中.传统教材中, 有丝分裂共有小图19幅, 均为流程图;减数分裂内容中除了有睾丸示意图、卵巢横切面示意图、染色体交叉互换、精子开始进入卵细胞这四幅独立的图外, 还有三幅特别重要的流程图:即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 以及减数分裂图解.在新课标的教材中,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都有增加, 这两种版本教材的编排, 就决定了图文转换法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图文转换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1.基本概念的教学

要教会学生识图, 教师就必须将基本概念的教学抓好, 有以下几个概念在识图前要向学生交代清楚:细胞周期、间期和分裂期, 纺锤丝和彷锤体、染色单体、赤道板 (是一个虚拟的名称, 不是一种结构) 和细胞板 (细胞壁的前身) , 这些基础知识在图解中完全体现出来, 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边教学生识图边提问.例如, 在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流程图时, 提出以下问题:哪些图存在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前期、中期、后期) ?哪些图中存在染色单体 (间期、前期、中期) ?哪些图中存在染色体 (前期、中期、后期) ?哪些图中为染色质状态 (间期、末期) ?这些知识在图中均反映出来, 而且一目了然, 教师可以在教学生说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2.教学流程

教师示范一幅生物图一图多学生描述多图一学生描述师生互动评议选出对生物描述得好的学生掌声鼓励.

在学生识图时, 要加强教师的正确引导, 力求纠正学生在识图中出现的偏差, 培养学生对生物图的描述表达能力, 对在描述中出现的知识性错误, 要及时纠正.与此同时, 注意对相关知识的再现, 如核仁和核膜的概念,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关系 (在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中已介绍) 等.

二、比喻法的教学

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教学中, 以图文转换法为主, 比喻法为辅, 比喻只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调味剂.比喻法运用得当,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两个内容的教学中, 教师都必须充分运用挂图, 设置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 去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 这就是启发和问题并举的教学模式.

1.有丝分裂的教学

通过阅读挂图, 在已介绍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流程图, 提出下列问题: (1) 有丝分裂的哪些时期内染色质呈钢丝?哪些时期内染色体呈棒状的钢绳? (2) 有丝分裂的舞台是谁建构的? (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 (3) 有丝分裂的主人公是谁?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分子的规律性变化) 在哪个时期内纺锤丝像橡皮筋一样会收缩变短 (后期) ?

2.减数分裂的教学

以有丝分裂为基础, 以减数分裂的同源染色体、DNA分子、染色单体出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为主线, 以确定同源染色体的概念为核心, 充分运用挂图, 构建减数分裂总的教学流程:手势教学比喻法教学三动一评的教学 (动脑想一想, 动手做一做, 动笔画一画, 教师点评) .

运用比喻法教学减数分裂的具体流程为:同源染色体的恋爱 (可以认为是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也可以追溯到精、卵结合中, 由于间期为染色质要螺旋化成为染色体, 就可谈情说爱了) 结婚 (同源染色体配对、发生联会和四分体行为, 一男一女住在细胞这张床上, 就能结婚) 离婚 (同源染色体情不投、意不合, 小夫妇暂时分居, 此时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最后分道扬镳, 此时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离婚的结果, 导致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 单身汉或光棍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 次级精母或次级卵母细胞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过程中, 根本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如果结婚后有个别的同源染色体要恩恩爱爱过一生, 不发生离婚, 则为染色体变异.教师若将流程中的“恋爱结婚离婚单生汉”的教学过程, 设置为启发式提问的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会更好, 课堂更活跃, 学生思维更主动, 学习兴趣更浓.最后, 采用比较法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以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列表比较, 以示区别和联系, 找出减数分裂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的原因.

摘要:着重阐述图文转换法和比喻法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教学研究, 从教法和学法的角度, 介绍高中生物课教学中流程图的处理方法和技巧,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图文转换,比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数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明达.谈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J].1999, (1~2) .

[2]张武升.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1) .

篇4:如何突破减数分裂教学的难点

关键字:减数分裂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2

每每遇到减数分裂这个课题,几乎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特别的难。那么我是怎么突破这个难题、带领学生轻松掌握的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有一下几点,推荐给同行们,供参考。

一、交待清楚有关的预备知识和背景知识

这就像我们打仗前准备枪支弹药一样重要!例如,对染色体的简单结构、染色体的各种形态、染色体的数量辨识等要先让同学们完全清楚。例:我在授课前是这样介绍的,所谓染色体就是指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故又被称为染色质。染色体本质为脱氧核苷酸,是细胞核内核蛋白造成且能被碱性染料染色并具有结构的现状体,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先大体的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这几个概念,同时告诉学生人体细胞内共有46条染色体,有来自父亲精子的23条,和母亲卵细胞的23条,且父亲的23条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都能在来自母亲的染色体中找到形态和大小与之匹配的一条,这种染色体也就是我们说的同源染色体。此外,还可以把教材以及一些资料参考书上对生殖细胞的各种称呼名称也要告诉同学们,一旦搞清楚了这些,同学们自然而然就能克服其難点了。

二、放慢进度、循序渐进

刚开始的时候,新授课必须放慢一点进度,可以先复习有丝分裂语,再设置相应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新的知识点中,例:以幻灯片形式展示小狗、斑马和熊猫一家的图片及相关文字,引入关于有性生殖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有丝分裂能产生生殖细胞吗?卵细胞和精子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后,再通过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假设及过程……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与此同时,还可以预先交给学生一两个新的专业术语,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后,再进行其他相关专业术语的学习。

三、多种手段方法并举

对精子形成过程动画及静态图进行观察,已经组织学生活动使其生成减数分裂的概念。

1、用Flash动画播放形成精子的过程:以动画形式连续播放减数分裂过程,促使学生整体把握减数分裂的过程,令他们更注意观察染色体行为变化及着丝点变化;对减数分裂各个时期进行展示,并突出非同源染色体、细胞名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从来源、联会方面)等概念,最后归纳总结呈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2、以静态图形式展现精子形成的过程:并鼓励学生根据静态图说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促使学生对染色体形态数目变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并正确引导学生编织整理所学知识,从而概括生成减数分裂的概念。

3、让学生自绘减数分裂图片模拟其过程:教材插图因遵循学科性,未能清晰直观展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和其行为,特别是期间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未能直观的显现。但自绘图其清晰简洁的线条却描绘除了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促使学生既学会了自主绘图,又更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并纠正了以往对减数分裂错误的认知。

而且,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用上投影、flash、自绘图等,还要用图、文、表格、坐标曲线、矩形曲线、多种形式来表现减数分裂的相关过程和规律。

四、体验式学习,模拟减数分裂过程

所谓模型方法是指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特征、本质和形态的方法,是人们最重要的认知自然界的一种方式,更是重要的理论思维发展的方式。并且教材中也有模型构建详细说明,而我通过此种方法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促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学习了减数分裂的知识点。例:教材中建议用胶泥,我为了使得学生操作更便利改用了红白两种颜色的纸条,分别代替来自父母的染色体,并以图钉代替丝粒,使学生更易操作。当然在建立模型前我是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标出新概念,让学生大致上了解了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和四分体的概念,防止学生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促使学生脑海中有一个模糊的、静态的精子形成的认知,此时学生再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模型,就能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再将备好的纸条分别标为父母方的染色体,红色代表父方白色代表母方且长短各一条,那么该怎样配在一起才是同源染色体呢?学生通过对同源染色体特点进行回想,回认识到红白二色的长条互为同源染色体,短条也互为同源染色体,从而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到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接着再提出问题:当前某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含4条染色体,那么又该用哪些纸条来表示呢?学生自然会想到有两条来自父方,以一长一短的红色纸条代替,两条来自母方以一长一短的白色纸条代替。并布置以下任务:那么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此部分按照教材内容操作但要注意:联会现象该怎么表示?这一过程中染色体数量和细胞名称有何变化?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该怎么表示(丝粒以图钉代表)?以及一个精原细胞可形成几种精子?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的过程会发生很多问题,不过只要稍加提点他们很快就会豁然开朗,就能弄明白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子是如何形成的。

五、其他经验

归纳小结,高屋建瓴,巧记巧背。例如,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两两相同。整个减数分裂过程就四个字-----同分点分。坐标曲线看起点和终点,最后和起点相等的是有丝分裂,减半的是减数分裂,加倍的是受精作用,等等。以及将所讲教材知识点分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更加明确其中的涵义。

结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生物老师充分利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充分把自然、把生活引入课堂,才能更符合了中学生其身心发展状况和接受能力,更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并增强个人的科学素养。通过flash动画、模型构建、自绘图等展示减数分裂动态变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形象观察了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行为变化,获得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虽然减数分裂是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但只要教师运用不同且适合学生的直观教学法就可以突破这一难点。

参考文献:

[1]陈盈盈. 探究减数分裂教学中难点的有效突破[J]. 新课程(中学),2014,11:214-215.

篇5: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确定教学目标为:

1.归纳、概括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2.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通过回想有丝分裂,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内容。利用课件展示视频以及图像,讲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进行区分。最后通过展示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视频,讲解本实验。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上学期学过了有丝分裂。回想一下,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复制1次,分裂1次,这样产生的子细胞和母细胞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活动:思考后并回答问题。

活动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你的父亲提供了1个精子,你的母亲提供了1个卵细胞,假如精子和卵细胞都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的,子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教师活动:这就是涉及到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减数分裂。

2.新课讲授

一、精子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相信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我来问问大家什么是减数分裂?

学生活动: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教师活动:综合减数分裂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减数分裂的对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特点是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动物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精子的形成部位是睾丸(精巢)的曲细精管中,并利用课件显示精子形成过程的视频图像。

教师活动:讲解精子是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

教师活动:讲解在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复制,缩短变粗,形成染色体。染色质复制以后,细胞就成为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经过联会,形成四分体,进行第一次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的同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分离,结果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便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而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减少了一半,细胞内不再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

教师活动:减数分裂第二次是从次级精母细跑开始的,细胞未经染色体的复制,直接进入第二次细胞分裂。在第二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前面所学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非常相似,细胞内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这一位置后,接着进行分裂,于是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与此同时,细胞分裂,结果生成了精子细胞,减数第2次分裂结束(强调减数第二分裂的主要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教师活动:在讲解期间,着重讲解同源染色体、联会以及四分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精子细胞经过变形后成为精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最后生成了四个精子,精子细胞再经过变形,形成精子,在这个过程中,丢掉了精子细胞的大部分细胞质,带上重要的物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轻装上阵,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尾,便于游动。减数分裂就结束了。

教师活动:把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刚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以及初级精母细胞相比,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回答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次级母细胞相同,比初级精母细胞减少一半。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一组图片请学生判断谁是有丝分裂,谁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教师活动:讲解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卵细胞的形成场所是卵巢。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视频。

教师活动:将精子、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图表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活动:归纳总结并用课件展示。相同点有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不同点有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下1个卵细胞,而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卵细胞经减数分裂后,细胞中的染色体会不会越来越少呢?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含量以及同源染色体的数量表格,并展示曲线图。

三、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实验视频(如有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展示并讲解各个时期装片的特点。

教师活动:针对课本习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来判断。例如,在减数分裂Ⅰ中,先后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形成、各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分别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组成等现象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移向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另外,在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处于减数分裂Ⅰ的细胞要明显多于处于减数分裂Ⅱ的细胞。

2.减数分裂Ⅰ中期,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两侧,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由一整套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其数目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一半,每条染色体均由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

减数分裂Ⅱ中期,非同源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处,末期细胞两极的染色体不含染色单体。

3.同一生物的细胞,所含遗传物质相同,增殖过程相同,同一时刻不同细胞可能处于细胞周期的不同阶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多个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推测一个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连续变化。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1.减数分裂

对象: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2.精子形成的过程

场所:睾丸

过程

3.卵细胞形成的过程

场所:卵巢

过程

4.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

篇6:减数分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内容,本节与必修1中的有丝分裂关系非常密切,也是本书中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细胞学基础。本节内容在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这节内容繁琐,概念颇多,学生不易掌握,是历年来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有丝分裂也掌握了有关染色体的一些相关知识,对细胞分裂过程也有大致的了解,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识别图像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方面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出精子的形成过程 能力方面

1、能区分细胞分裂图像的各个时期,简要说出判断依据。情感方面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具有明锐的观察力,在事实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推测。

2、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讲述、启发

教学准备:PPT,flash减数分裂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有哪些?体细胞的增殖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丝分裂。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区分名词:染色体与染色质,化学成分,让学生回答。如何绘画出染色体,教师板书示范:

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关系,要求:观察图像,正确说出。PPT:动物有丝分裂过程图像,让学生说出有丝分裂各时期特点。引导学生说出有丝分裂形成的两个子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今天的学习内容 板书:减数分裂 学生阅读魏斯曼的预言后,教师:正是这些天才的科学家在对大量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大胆推测,再寻找证据,发现了科学的真相,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P16概念,明确以下几个问题:PPT显示 ①何种生物可以进行减数分裂? ②何时进行减数分裂? ③减数分裂的结果?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人类亦是如此)场所:睾丸 PPT显示睾丸切片,认识睾丸结构 精原细胞→减I和减II→精细胞→精子

说明:人类这个过程经历的时间大约是64天,在女性生殖道内存活1-3天,受精能力仅能维持24h左右。让学生认识自己。为了方便学生认识减数分裂的完整过程,先解释同源染色体,来源、大小、形态,并画图帮助学生理解。图形中常出现的未复制的,复制之后的同源染色体。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暂且不说,等学完减数分裂之后,再提这个知识点。

过程:板图(2N=4)

结合板图,教师讲解减数分裂过程。

间期变化:染色体复制,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加

复制的结果,每条染色体上都有姐妹染色单体 减I中,强调的是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

四分体 四分体个数=同源染色体对数,如人体细胞染色体有46条,则初级精母细胞中,可形成几个四分体? 中期:成对的同源染色体随机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配对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移向细胞的两极 思考:移向两极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

让学生回答,教师进一步解释1和11,和21自由组合的情况 减I的结果: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

问题:染色体减半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回答。减II,通常没有间期,染色体不再复制

整个减II类似于有丝分裂,区别是减II过程中不再有同源染色体。

减II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减II完成,形成4个精细胞,从染色体组成上考虑,看图分析有几种类型。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减II结束后,精细胞变形成精子。形状似蝌蚪,头部含有细胞核,尾长,能摆动。

为了让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减数分裂的整体印象,FLASH播放精子形成过程的 连续变化过程。

提问思考:在减数分裂中,画出DNA和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图? 让学生先思考,讨论,然后在黑板上画出。

练习:识别细胞分裂图像

板书设计:

一、减数分裂

1、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场所

过程:图解

2014萧县中学

微课大赛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篇7: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反思人:张运

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和老师们都很头痛的章节。本节内容主要是以染色体的动态行为变化为轴线,抽象地阐明了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曾经听过很多关于减数分裂的公开课,很多老师讲得很精彩很详细,分析也很有水准,很到位,惟恐哪一点学生听不懂。也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浓厚。

为了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课堂上口若悬河,满头大汗;但对于很多学生尤其是中等以下的学生在课堂上却听得如坠云雾,晕头转向。我们往往本末倒置,费劲地讲解知识,讲得那么多还力争步步到位。心里顾虑太多,怕讲不到学生就不会。其实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经过认真的课后反思,我感觉如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并形成减数分裂的概念,达到真正意义的理解,这是个关键性问题。首先要把老师的知识讲解大幅度地减下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其次,不要一开始就大讲特讲一些概念和名词。再次,要精心设计,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内容。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

提前准备好学案,主要设计一张表格,让学生用铅笔绘图,绘出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几个主要时期的细胞图像。简要地说明绘图要求,就开始让学生绘图,在多媒体屏幕上播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动画。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到课本上查找,或观看播放的减数分裂的动画。在学生绘图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查看,指出学生绘错的地方,以引导思维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思考,寻找正确的知识。绘完之后,师生一起共同分析,应该怎么去绘这个分裂过程图。师生一起分析探讨,看哪些学生画得的好,哪个地方需要改正,在错误中学习,共同进步。就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是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掌握的效果远比一味地听老师的讲解要好得多。而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只要学生形成了这个印象,所有的知识名词的理解和记忆都不再是什么难事了。这样的课学生参与性可能会很强,始终处于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的状态,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圆满完成认知过程。

篇8:减数分裂教学中模型建构的运用

在模型建构这一活动里, 书中建议用橡皮泥做材料模拟染色体, 我改用红、白两种颜色的纸条来代替, 分别代表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染色体, 用图钉代表着丝粒, 这样准备起来简单、方便, 易于操作。

课堂上先引导学生回顾有丝分裂的知识, 然后提出问题:人体细胞含46条染色体,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受精卵由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精子和卵细胞应该各含23条染色体, 有丝分裂所得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那么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哪种分裂方式形成的呢?引领学生推导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不符合有丝分裂的特点, 引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接下来就可以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减数分裂 (也就是精子形成) 的具体过程。

在“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前,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 标出新概念, 一定要使学生大体了解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四分体这几个概念的内容, 否则在后面的操作中会不知如何动手。内容阅读完, 概念也了解了, 这时学生的脑海中对精子的形成依然会是一个模糊、静态的认识。此时让学生的动手操作,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用直观形象的方法理解减数分裂的动态过程。在学生动手前我是这样介绍的:人体细胞内有46条染色体, 其中23条来自父亲的精子, 另外23条来自母亲的卵细胞, 父亲23条染色体中的任意一条在来自母亲的染色体中都能找到大小、形态与之匹配的一条, 这样的染色体叫做同源染色体。然后拿出已准备的红、白两色纸条, 描述:我用两种颜色区分父方与母方的染色体, 其中红色的纸条代表来自父方的染色体, 白色的纸条代表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每种颜色长短各一条, 怎样配在一起叫做同源染色体呢?学生回想同源染色体的特点, 认识到红色长条与白色长条互为同源染色体, 红色短条与白色短条也互为同源染色体, 形象地理解了同源染色体的概念。接着假设:目前有一种生物的原始生殖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应该用哪些纸条表示呢?学生能够想到:有两条来自父方, 用红色的一长一短两张纸条代表;两条来自母方, 用白色一长一短纸条代表。下面就是布置任务: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过程中, 染色体的行为是怎样变化的呢?根据自己手上拿到的纸条, 边阅读书中此部分内容及图片, 边进行操作。注意以下问题:1如何表示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的复制 (图钉代表着丝粒) ?2.如何表示联会现象?3.说明此过程中细胞名称和染色体数量的变化?4.一个精原细胞能形成几种精子?教师在教室巡视指导。

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同学把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复制后的姐妹染色单体用不同颜色的纸条交叉来表示, 说明没有掌握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含义, 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同源染色体配对时, 把红色长纸条与白色短纸条放到了一起, 说明只认识到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 一条来自母方, 但没有记住他们的形态、大小相同, 还有部分同学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同源染色体的排列及分离上犯了糊涂。等学生的操作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发现的问题应一一进行指正, 要再次强调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的含义, 这时很多同学就会豁然开朗。接下来, 检验掌握情况, 找一组同学用纸条在黑板上演示精子形成过程, 并进行解说, 其余小组纠错, 从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模型建构活动学生也较容易地理解了精子的多样性。

篇9:“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位于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是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内容与社会、科技、生活的联系紧密且属于微观水平,比较抽象,适合用电脑动态模拟减数分裂过程,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对比得出结论,从而获取知识。

2.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届学生是高二开生物课,为了迎接高中水平测试一年中就学习了三本必修和一本选修,学得匆忙,对细胞分裂、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虽有大致了解,但学得不深不透。所以本节复习至关重要。

3.教学环境分析

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运用挂图、投影等常规教学手段,学生难以理解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因此,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描述减数分裂的概念。(2)举例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识图能力。(3)阐明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区别。通过列表比较,训练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脑动画模拟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染色体行为变化。(2)运用表格区分精子和卵细胞形成、区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物质的规律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过程。(2)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

2.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各期特征。(2)有丝分裂、减I、减II分裂图形的识别。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四步:问一问(设计问题情境)、看一看(播放动画:学生观察,主动获取知识)、讲一讲(教师点拨拓展)、练一练(反馈,巩固所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附:随堂训练

减数分裂课堂练习

一、减数分裂定义

例1.在显微镜下观察以下各组织切片,看到某一切片中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有的是该组织体细胞的二倍,有的是正常细胞的一半,但不可能出现该情况的切片是: ()

A.卵巢切片 B.精巢切片 C.子房切片 D.输卵管切片

二、同源染色体的理解

例2.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B.由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成的两条染色体

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

D.形状和大小一般相同的两条染色体

三、减数分裂过程分步解析

例3.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一个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形成

细胞, 细胞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经变形形成四个精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 原因是 ,一个DNA分子经过复制形成2个DNA分子,彼此分离发生在 时期,原因是 。

3.(2007年江蘇多选)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会出现()

A.同源染色体配对(联会)

B.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

D.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四、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区别

例4.1.(2008广东卷多选)仅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而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的选项是()

A.分裂问期DNA复制与相关蛋白质合成

B.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C.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部分DNA交换

D.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

2.如图甲、乙、丙、丁4个图分别表示某种生物(假定只含有两对染色体)的4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

甲、乙、丙、丁图各表示_____分裂_____时期。判断的依据是_____。

3.(2009年广东文科基础)以下①-④为动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某些时期的示意图。

按分裂时期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④②① D.④①③②

篇10:《减数分裂》教学反思

今天的课采用了模型辅助教学,直观性很强,学生通过观看模型很容易就掌握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等概念。

今天有几点处理也值得发扬,第一,播放有丝分裂过程的FLASH,学生回忆有丝分裂的各个时期特点,然后出示模型,学生判断是哪个时期,顺便复习染色体的数数方法、染色单体数。

第二,通过观察人类染色体图片,人类的46条染色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有时又说是23对?利用这个疑问引出同源染色体的学习。

第三、减数分裂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发现通过预先播放减数分裂的 FLASH,学生观察就能总结减数分裂的特点,复制一次,分裂2次,结果染色体数减半。我认为这时再补充进行减数分裂的对象就可以。我今天的处理是看FLASH,总结出了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书,找出减数分裂的对像、特点、过程,显得重复。学生反映也停了下来,不只是反而不理解还是觉得重复无趣 。

篇11:“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教学设计

考纲分析:

本节课复习所涉及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考纲上的要求均为Ⅱ层次,这一层次的要求为“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在简单情境中运用其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 【复习目标】

1.能简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2.会比较识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图像 3.对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复习【复习重点】

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复习难点】

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PPT课件,投影仪

学情分析:

教材按照《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变异》的不同板块把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分开来讲解,但是这两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相似度,考试时候会混合考查,故放在一起在复习,便于学生“理解所列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指导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直观图像的记忆复习以及相似知识的对比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细胞分裂图像为线索展开,藉此使学生在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进而可以发散性地复习与此有关的内容。

(一)以顺序打乱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图引入复习课题。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回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进而师生总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之处。旨在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培养较强的图文转换能力,以便在试题中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二)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总结。

【设计思路】这一知识要求学生在完成上一内容即正确掌握两种细胞分裂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学生具备较强的比较分析能力,因此此类试题是要求较高、也是难度较大的试题。在给出的细胞分裂图像中,学生分别分析是“什么分裂的什么时期”?并简要给出判断依据,最后师生共同理清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三)细胞分裂图像中其他需要区别的知识点。

【设计思路】基于上述知识点的复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已经基本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还有一些小的知识点仍然需要注意,所以需要师生共同回忆并总结成表格。这些知识点包括: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区别,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器等。

板书设计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专题复习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2.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

3.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4.联会、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二、减数分裂

 对象: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 时期: 原始生殖细胞→ →成熟生殖细胞  特点: 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 结果: 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一)精子的形成 1.场所: 睾丸 2.过程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1.卵细胞的形成部位: 卵巢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三)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异同

三、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

四、细胞分裂图像的识别方法

看数目,看同源,看行为

巩固练习

详见会考纲要。

教学反思

篇12:“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课程理念:

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提高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景下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二、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生成》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五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生物学习中重点内容之一。根据大纲要求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应用层次,但本节课只能达到理解水平,目标达到须在遗传规律学习后才能达到。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生殖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生殖有所了解。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理解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概念;

3、解释减数分裂的实质;

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能区别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像

2、归纳总结减数分裂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独立绘制细胞分裂各时期图。

(三)情感目标

1、体会生命活动是物质的,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

2、反应出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领悟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五、教学重点

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这部分着重处理精子形成过程,通过对比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后期染色体分裂图,挖掘出减数分裂的实质在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也为遗传规律打下基础。受精作用通过录像片使学生能直观接受知识,从而为生物前后代的恒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教学难点

精子形成过程、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行为变化规律,是本节的难点。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通过表格加以整理和归纳,并且将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进行比较,从本质上去理解。

七、教学资源的选择:

八、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多媒体教学银幕上显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二、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

1.减数分裂

学习阅读教材,要求学生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勾书,找出减数分裂的特点。强调: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分裂的结果,染色体数目减半。2.精子的形成过程

讲述:精子在精巢中形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存在于同一细胞中,而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已分开了,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随讲授内容完成板书。(四)总结

多媒体银幕以动画形式再重复整个过程。

强调以下三点:

1.染色体复制在精原细胞时期。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第一次分裂时期,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3.着丝点的分裂,染色体一分为二,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

篇13:“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 减数分裂 》 是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 ( 人教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第一节,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遗传与进化的重点内容, 而且是整个高中生物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是继有丝分裂、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之后, 对遗传定律的进一步认识。 它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伸, 以已学的细胞有丝分裂知识、染色体知识、DNA知识为基础, 也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1]。 理解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规律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必要条件, 有助于加深理解有丝分裂过程[2]。

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认识, 帮助学生理解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来源和去路。 由于学生已经学习有丝分裂和遗传定律的相关内容, 已经初步掌握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相关知识, 以及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 因此在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和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的相关知识处理上, 应注重学生的图形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掌握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等概念;理解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

2.能力目标:尝试对减数分裂概念的自我构建和生成, 建构概念图。 学会用模型模拟演示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复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过程, 培养学生的识图、判断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通过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的学习, 认识遗传变异的原因, 懂得地球上生物界绚丽多彩、物种多样性的原因,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减数分裂过程中两次分裂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和数目变化。

3.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四、教学难点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课前准备。 (1) 模型制作:学生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蜡光纸剪成长短不同的两种纸条代表染色体, 并在纸条中间画个圆圈代表丝点, 用双面胶将纸条和吸铁黏合。 (2) 让学生反复观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微课视频, 完成自主预习导学案, 对于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通过微信群和课余时间讲解。 微课视频内容介绍: (1) 减数分裂过程:借助于减数分裂过程动画, 深入探究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以及染色体、DNA、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规律, 分析交叉互换以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生殖细胞的多样性; (2) 有丝分裂过程:借助于有丝分裂动画, 复习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

2.温故而知新,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根据微课复习有丝分裂过程和自主预习导学案中比较细胞分裂前后染色体、DNA数量变化, 总结有丝分裂亲子代细胞染色体、DNA数目一样。 出示明星杨幂、刘恺威夫妇及其女儿小糯米的图片, 分析从生殖的角度看, 女儿是怎样产生的呢? 刘恺威提供精子, 杨幂提供卵细胞, 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女儿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 由父方提供精子, 母方提供卵细胞, 精卵结合后形成受精卵, 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生殖方式是一种有性生殖。相应地, 精子和卵细胞就是一种生殖细胞[2]。

注意: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得到的细胞, 所以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是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目之和。 分析如果精子和卵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 一家三口体细胞染色体数分别为多少? 发现如果精子或卵细胞是由有丝分裂得到的, 精子和卵细胞染色体数各为46条, 受精卵为92条, 后代染色体数无法维持恒定[2]。 设疑导入, 把注意力集中到染色体变化这个重点上, 引出:为了保持生物前后代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应该通过课前微课学习的分裂方式产生精子和卵细胞。

3.引入课题:初步介绍减数分裂的概念, 强调染色体数目减半, 暂不介绍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根据课前微课学习和自主预习, 分析以下几个问题:染色体复制时期?同源染色体的分开在什么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什么时期?染色单体的分开发生在什么时期?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在什么时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总结各个时期的特点。 完成探究活动1:补充画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形态分布图。 请三位学生上台用自己制作的模型摆出这三个时期的染色体形态图, 教师分析讲解学生画图中出现的问题。 总结减数分裂过程:1个精原细胞经复制形成1个初级精母细胞, 通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再通过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4个精细胞, 最后变形形成4个精子。 提出减数分裂的概念, 由学生补充减数分裂的概念图:减数分裂的范围、细胞、过程、结果。

4:重点分析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理解的知识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联会、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完成三个课堂活动探究。

(1) 同源染色体: 从源头讲解同源染色体的来源, 用图解的方法进一步完善同源染色体的概念, 效果形象直观。 强调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简单介绍受精过程, 指导学生寻找受精卵中大小形态相同, 一条来自于父方一条来自于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 介绍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在初情期 (相当于人的青春期) 开始, 一部分精原细胞进入减数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 并提出疑问:有丝分裂过程的细胞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 (以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有丝分裂后期有几对同源染色体?

(2) 介绍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概念: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四条姐妹染色体单体称为四分体;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会发生交叉互换。 讨论:1个四分体=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染色单体=DNA。 完成探究活动2:画出一对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后经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图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后形成的四个生殖细胞的图, 学生上台用模型演示该过程。

(3) 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分裂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开, 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向两极移动, 非同源染色体在细胞的两极组合。 学生完成探究活动3:以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 画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的细胞染色体组成图。 由学生上台用模型展示讲解, 分析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的原因。

三个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画图和上台用模型展示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让学生体验同源染色体联会、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 加深对多种配子如何形成的认识, 为遗传部分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5.联系有丝分裂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 重点讲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 分析同源染色体与姐妹染色体的区别, 发现如果不考虑交叉互换, 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形成的两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相同。

6.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 复制、 联会、四分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 播放精子的形成过程Flash动画。

7.课堂检测:学生做练习。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微课视频“减数分裂”“有丝分裂”为载体, 先学后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利用微课教学的优点在于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可反复播放视频, 学生自主预习, 并提出疑惑问题, 课堂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以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规律为核心, 借助于课堂探究活动,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画出交叉互换及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形成的生殖细胞图, 利用模型将重点难点知识深入探究和分析, 从而加深学生对同源染色体等概念及行为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识图、画图和推理能力。

本节教学遵循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 课前自主学习微课内容, 完成自主预习导学案, 掌握核心知识。 课堂深入探究重点难点知识, 分析讨论, 表达交流。 微课将知识碎片化, 多媒体课件将主干知识串联, 模型演示将疑难问题逐个突破, 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真义勇.“减数分裂”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物学, 2012.

篇14:“减数分裂”教学设计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减数分裂 图解 基因分离规律 基因自由组合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6-112-01

高中生物遗传学中,两个遗传基本规律的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知识容量大,前后知识联系密切。怎样使学生能理解这部分知识的内容,唯一的办法是加深对遗传规律的深入教学,帮助学生弄清一个一个难点。在这点上,减数分裂图解以其直观的图解过程,展现出染色体上基因的行为,使学生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更容易地理解基因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给教学以很大的帮助。从理论上讲,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性原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而遗传信息的传递,就发生在此过程中,两个遗传规律与此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利用减数分裂过程图解去理解两个遗传规律,十分有利。

一、利用图解,帮助学生从理论上理解两个遗传规律的实质

1、对基因分离规律实质的理解

基因的遗传是随染色体的遗传而进行的,而且发生在从亲代到子代的过程中,所以它与减数分裂密切相关。等位基因是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教师此时可充分利用减数分裂的图解(图1),引导学生分析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学生能从图1明显看出,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1与2彼此分离,此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D与d也随之分离。经过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D、d基因分别进入两个子代细胞;经过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D、d基因分别进入到配子中去,形成具有D基因或者具有d基因的两种类型的配子。图1形象解释了基因分离的实质是:等位基因的分离,是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配子中去,形成生殖细胞,遗传给后代。

2、对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实质的理解

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是由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

通过图2可以看出,以此两对等位基因为研究对象。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1与2分离,3与4分离(同源染色体分离);与此同时,1、2分别与3、4进行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有“组合一”及“组合二”两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同时非等位基因A与B(b),a与B(b)也表现出自由组合,这些非等位基因独立进入配子中,组合在一起形成AB、ab或Ab、aB类型的配子,而且“组合一”与“组合二”两种组合方式机会均等,所以可能产生AB、ab、Ab、aB 4种配子,比例相等。

题例:已知某种进行有性生殖的雄性动物,其基因型为AaBB,请写出该动物繁殖时能产生的雄配子的种类。

分析:根据以上所讲,A与B,a与B是非等位基因,组合在一起形成配子的种类可能有AB,aB两种,比例相等。

以上说明了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非等位基因

二、利用图解,深入理解分离规律与自由组合规律的关系

1、基因分离规律是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的基础

由图2可以看出,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同时,每对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以等位基因分离作为基础。

2、每一对等位基因是独立遗传的

同样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在遗传过程中,互不干扰,独立分配,每对等位基因表现出自己的独立性,按照基因分离规律,A与a分离,B与b分离,同时又自由组合,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3、可能产生配子的种类与一次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种类的区别

由图2可以看出,如果细胞中基因型为AaBb,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组合一”与“组合二”两种组合方式都可能存在,产生配子的种类就包括全部可能的AB、ab、Ab、aB 4种配子。

但如果实际只针对某一次减数分裂,来考虑产生配子的种类,我们要与前面讲的可能性区分开来,不能混淆。

三、应用图解教学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在理解以上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前提条件:

上一篇:别有诗才护琴心散文下一篇:超长的生日祝福语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