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2024-05-05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精选十篇)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1

关键词:首发精神分裂症,治疗前期,影响因素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是精神病疾患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以基本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1,2]。为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期预后影响因素,我们对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70例患者为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所有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均为首次发病。入组前未接受过系统药物治疗,无重大躯体疾病。70例患者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15岁~54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未婚42例,已婚23例,离婚和丧偶5例。有阳性家族史者25例,无阳性家庭史者45例。病程2~23个月,中位数病程6个月。职业:农民10例,工人18例,干部知识分子22例,学生15例,其他5例。

1.2 方法

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1年随访应用一系列量表进行评估,包括: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 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 (PANSS) ; (3) 艾森克个性问卷; (4)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5)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 (DSM-Ⅲ) 轴-Ⅴ病前1年最佳社会功能评定表; (6) 大体功能评定量表 (GAS) 。出院后1年随访预后结果以大体功能评定量表分≥61分为预后良好,评分≤60分为预后不良。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模型逐步回归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治疗后1年随访,GAS评分≥71分26例,患者症状极轻及社会功能良好;GAS评分61~70分22例,患者症状为轻度或在某些活动领域有困难;GAS评分51~60分10例,患者症状为中度及一般活动有困难;GAS评分≤50分12例,患者症状为严重程度及活动功能受损。GAS评分≥61分为预后良好,评分≤60分为预后不良。预后良好患者48例 (68.6%) ,预后不良22例 (31.4%)

2.2 预后影响因子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将研究因素与随访结果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性别、出生胎次、难产史、EPQ中的N分和L分、入院时怪异行为和阳性思维形式障碍与随访结果无关。婚姻状况、家族史、诊断分型、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家庭社会支持、注意障碍、病前职业功能水平、病中攻击行为、起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治疗前期预后有关。见表1.

2.3 预后影响因子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家庭社会支持、注意障碍、病前职业功能水平、起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治疗前期预后有关,婚姻状况、家族史、诊断分型、病中攻击行为在多因素分析中被剔除。结果见表2。

3 讨论

本组应用精神病评估量表对7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随访进行评估,采用Kaplan-Meier方法对可能影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家族史、诊断分型、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家庭社会支持、注意障碍、病前职业功能水平、病中攻击行为、起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治疗前期预后有关。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Cox模型,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家庭社会支持、注意障碍、病前职业功能水平、起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治疗前期预后有关。

其中注意障碍、病前职业功能水平、起病形式及受教育水平为不可干预的因素。患者发病前的教育水平及职业功能水平,反映了教育程度、智能状况的综合素质,受教育水平高及知识分子患者通常获得技能的能力强,理解力及自制力也较教育程度低及体力劳动者患者强。而患者本身的某些性格特征也有助或者不利于疾病的恢复[3]。起病形式急的患者更易引起家属及医疗人员的关注,因此疾病的早期阶段易被识别而及时得到诊治。

住院期间的服药情况及家庭社会支持是可以干预的影响因素[4]。目前,在我国整个社会、家庭成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婚姻、职业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医疗、预防、康复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加强。作为一种常见的重型精神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的住院率在所有精神疾病住院率中居于首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表现出来时就已经陷入功能缺失的困境中,不仅逐步影响患者的独立性和生活质量,更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结果[5]。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患者及家属的疾病知识及专业的家庭护理技巧培训计划,使患者症状尽早改善,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陈兴时, 张明岛, 王红星, 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感觉门抑制.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9) :3457-3459.

[2]黄英, 谭友果, 刘均富.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分析.山东精神医学, 2005, 18 (2) :114-115.

[3]翟金国, 赵靖平, 陈晋东,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研究.上海精神医学, 2006, 18 (4) :233-235.

[4]鲍文卿, 王卫敏, 裴锦飞,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 (3) :239-240.

关爱精神病患者 篇2

10月迎来了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25日下午,第二临床全体同学在康宁医院开展了一场主题为“关注精神卫生,关爱精神病人”的活动,为精神疾病患者送去关爱和温暖。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陡增,导致人们心理负担不断加重,以至于出现各种精神疾病。本次活动旨在普及精神卫生常识,倡导社会关注精神卫生,关爱精神病人,消除偏见,使他们得到更多来自社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好的康复环境。

据悉本次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普及精神病相关知识;与精神病患者进行趣味游戏;了解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

“您好,请问您了解精神病吗?您对精神病患者有什么看法?”“当您觉得压力大时,您可以散步,唱歌,发泄出来......”康宁医院门口大多数行人驻足阅读宣传单内容了解精神病的基础知识,并与同学们交流如何减压。在精神病患者活动期间,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同学们与患者进行了简单的游戏,“你画我猜”“歌曲接龙”“双人乒乓赛”,简单易懂的游戏不仅让患者参与其中,同时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所想。在活动初期,康宁医院特别顾问张教授对我们讲述他的心路历程“要改变信念,真情真爱的为病人服务,为他们健康。”“跟他们说话要慢慢说,有时还要重复好几遍,他们的思维有时也不理解,需要很大的耐心,其实他们一点也不难相处......”游戏环节结束时,吴骁说道。

“最大的感受便是有苦有乐。每个病人都有一部血泪史,对他们要交心,贴心,用心。精神科大多数精神病人缺乏自制力,发病时会有冲动行为,有时会遭到攻击,但看着他们越来越好,自己也开心。”在我们与康复科护士长交流的过程中,提到自己的护理工作,已经工作20年徐护士长说道。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3

【关键词】首发老年精神分裂症;预后;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91-01

首发老年精神分裂症一般是指在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第一次发病者,在老年精神科病房住院比例有增多的趋势。其病因较为复杂,治疗时须全面考虑,其预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者采用精神科评定量表、随访调查等方法,对本院住院治疗的首发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本文对象系2009年1月~2013年7月期间住院的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为首次发病,排除伴发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其发病年龄≥60岁。本文共282例,其中男性151例,女性131例;平均年龄70.2+4.5岁;病程28天~6年;平均住院45+8天;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偏执型150例,未分化型119例,紧张型13例;病前性格为内倾型157例,外倾型37例,中间型88例;予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氨磺必利、洛沙平等治疗。

1.2 方法 采用BPRS、TESS量表[2]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及8周末评定其精神症状,其中BPRS减分率≥80%为痊愈,50%~79%为显著进步,30%~49%為进步,<30%为无效。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检查血常规、生化、心电图等。

出院后半年对患者和/或其家属逐个登门或电话随访。本组病例均由医生填写自编的调查量表。有关数据采用X2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本组患者出院时共计痊愈65例、显著进步92例、进步98例及无效17例。经分析,病前有诱因者、急性起病者、病程短于半年者、以阳性症状为主者、偏执型者的疗效分别比无上述相应因素的疗效为好,且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但疗效与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类型等无明显差异(P>0.05)。

出院后随访结果,病前无诱因者,丧偶及独居者、有阳性家族史者、性格内倾者、自知力恢复差者、依从性不佳者、家庭关系不和睦者均分别比与上述因素相反的相应因素易于再发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

3 讨论

3.1 本文结果显示,病前诱因、起病形式、有无阳性家族史、症状特征、病前个性、自知力、家庭支持系统及依从性等因素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3.2 本文显示,急性起病者预后较慢性起病者好,与有关报道相似[2、3]。这可能与急性起病者获得医疗干预较早有关。

3.3 本文进一步证实了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反应欠佳,预后相对不良。

3.4 本文发现家族史阳性者及病前人格有缺陷、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差者其预后差。可能与遗传素质影响了患者心理特征的正常发展,因而对应激的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社会功能低下等有关。

3.5 有学者认为,教育程度高者预后较好[3、4]。但本文发现,教育程度与患者的预后并无明显相关,这可能与疾病的本质有关。

3.6 本文还表明,患者的自知力、家庭支持系统及依从性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有关报道相吻合[3、5、6]。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4-111.

[3] 刘铁桥,杨德森,郝伟.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因素与近期结局预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4):207.

[4] 刘铁桥,杨德森,郝伟.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近期结局的影响因素[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32(1):21.

[5] 沈渔屯阝.精神病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0~322.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4

关键词:综合干预,首发精神分裂症,康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慢性迁延性疾病,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1]。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不是单纯的控制症状,而是患者的全面康复,即症状消失,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全面提高,物质生活状态、总体生活质量良好。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对5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综合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6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相关诊断标准[2];并且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发病,病期≤2年;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35分;以往未接受过抗精神病药治疗,并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者和患有其它精神疾病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年龄21~42岁,平均(27.7±8.2)岁,平均受教育年限(8.9±2.7)年;对照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20~43岁,平均(27.3±7.9)岁,平均受教育年限(9.1±2.9)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阿立哌唑治疗,并根据病情合用苯二氮类药物、佐匹克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干预,具体干预措施:(1)在患者出院前1个月,要求按时起床、做操,控制饮食;(2)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及预后,强调坚持服用药物的重要性及正确看待药物的不良反应;(3)督促患者参加各种活动,充分调动潜在能力,为回归社会打下基础;(4)医生或责任护士每天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提高患者处理人际矛盾和抗挫折的能力;(5)定期随访,进行社会功能康复指导,发放精神卫生知识宣传资料,完成测评量表和自制问卷调查。对照组仅限于一般情况的介绍,随后两组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于心理教育前、教育后6个月对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功能量表(GAS)、严重度(SI)和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ANSS总分及分量表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病理症状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病理症状分和总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病理症状分和总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1)与干预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干预前后BPRS、GAS、SI和SDSS比较

两组干预前BPRS、GAS、SI和SDS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BPRS、SI和SDSS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GA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BPRS、GAS、SI和SDSS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1)与治疗前比较,*P<0.05;(2)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性精神疾病,其病程迁延,造成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核心问题是社会功能的衰退、认知功能的下降[3]。目前对精神分裂症尚无根治的方法,尤其是各类抗精神病药虽在疾病急性期能发挥作用,但在预防精神分裂症复发和改善社会功能方面仍不理想,即使在坚持服药的情况下[4]。因此为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好的恢复,社会和职业功能较少受损,较好的长期结局,减少住院次数和药费,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尤其是加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健康教育应面向所有精神卫生机构就医的患者和家属,要考虑患者对自身疾病体验的解释、康复类型及疾病所处的阶段,对不同的文化群体应具有针对性,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有关疾病的性质,促进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应当运用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方法,使患者对于未来树立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5]。由于我国大部分医院目前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常导致患者活动范围受限,从而表现出对医院的环境不满,并有可能会对医护人员产生敌对情绪,拒绝和病友交往等[6]。为了消除以上现象,本院对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干预,在训练过程中,为患者讲述各种学习知识,并相互交流对疾病的体验,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供相互理解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正视现实,增强自信心,改善患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7]。由于患者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使其住院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生活质量也会得到大大提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取综合干预后,其PANSS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病理症状分和总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干预后BPRS、GAS、SI和SDSS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9],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经综合干预后,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纠正了不良行为,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干预,使患者掌握必要的疾病自我管理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患者的精神康复,防止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刘献标,吴春香,肖永珍.全程综合心理行为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7):106-108.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

[3]王精,贾金鼎.早期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37-938.

[4]郎春英,唐莉莉,付萍萍,等.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12):1159-1161.

[5]戴梅竹,涂哲明,刘春仙,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6):312-313.

[6]魏贤玉.心理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63-64.

[7]许若煌.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9(6):401-402.

[8]祝书文,贾金鼎,尹玉珠.家庭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6):356-357.

中国精神病患者报告 篇5

精神病院,一个人们熟悉而又倍感神秘、惶恐的场所,躁狂、妄想、歇斯底里与抑郁——人们所害怕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找到。在那里,他们得到治愈,或面对死亡。

“疯人被囚在船上,无处逃遁。他被送到千支百汊的江河或茫茫无际的大海上,也就被送交给脱离尘世的、不可捉摸的命运。”这是法国哲学家福柯笔下的“愚人船”,在精神病院出现之前,精神病患者往往被视为需要“清理”和驱逐的社会多余而被城市交给船工,任其流浪。

在古代中国,严重的病患也会被视为家族的耻辱而被囚禁或流放。直到113年前,第一所精神病院在中国建立。1898年,清政府风雨飘摇,在广州,美国传教士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精神病院。虽然比起欧洲晚了5个世纪,但也正因为起步较晚,所以在建立之初,这所医院就有着相对正规的管理体系,在权益、规范、康复等诸多方面都烙下了“文明”的印记。

这所医院在我国精神卫生领域投下了第一道曙光,自此,“应治尽治”作为精神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被确立下来。百年后,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但精神病院床位和执业医师的数量与之的比值却只有1:121和1:842。精神病治疗机构数量不足,经费也往往入不敷出,还面临着人才的困境。“没有优厚的待遇、没有编制、没有发展前景,拿什么招人?”

巨大的歧视与排斥,使精神病院看起来更像是让病人远离现实世界的避难所,却又让医护人员陷入了来自社会歧视的焦虑之中,更何况,同为医者,他们的待遇还不及综合类医院的三分之一。

社会康复体系的缺失,更让已难负重任的精神病院成为了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回归家庭,对大部分治愈者来说,是一个梦想。

但他们依然要撑下去,医者、患者与家属,一同化作了被刻意忘记的石雕,坚持,等待似乎永不会到来的关注。精神卫生立法,承载了终结——至少改善这一切的万众瞩望。

这双眼睛紧盯着我,四十分钟,没有转移。

偌大的食堂里,只坐着我和他——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的手相距不足10厘米,面面相觑,我看得到他眼睛里细密的血丝,并感受着他的紧张,他不停地抖脚、搓手,嘴角不自觉地颤动„„

“你好,我是小安。”他伸出哆嗦的手,满是汗,冰凉而僵硬。

1988年,22岁的小安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财会专业,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被众人仰视。由于成绩优异,还未毕业,他就被某著名央企的高层领导一眼相中,并用三顾茅庐的执着请走了他。

自上岗之日起,小安就包揽了所有的荣誉:先进工作者、优秀干部、项目带头人„„三年后,他成为这个大单位里最年轻的“主任”,当年年底,他分得了一套90平米的单元房,迎娶了相恋多年的北京姑娘,抵达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巅峰。小安骄傲地讲述着曾经的辉煌,他清晰地记得每一个荣誉,每一个关键的年份,他的眼睛逐渐明亮,嘴角上扬,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享受着昔日的荣光。

“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他忽然哽咽,望着我。

1992年夏天,他突然病了,毫无征兆。单位领导把他送到了精神病院,告诉医生,他半夜在单位溜达,谁劝也不理,他呆滞地跟在同事身后,直到进入女厕所,他认为所有人都在议论他,想要杀害他„„

“我不记得了,不知道是因为病了,还是因为不想记得。”小安嗫嚅道。

从此,小安跌进了地狱。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小安反复住院,直到2003年,他的家人和工作单位都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再也没有把他接出去过。

混沌的二十年,小安的父母相继离世,妻子也离开了他,唯一的哥哥会在每年年底来医院缴费,顺便探望他一次。“哥哥„„”小安的声音支离破碎。与小安最要好的护士告诉我,去年年底,小安的哥哥来医院探望他,一米八的小安匍匐在地上,抱着哥哥的脚,哭得像个孩子。

小安最爱唱的歌是《少年壮志不言愁》,因为他的哥哥是个警察。

哥哥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高大,他坐在我对面的沙发里,瘦弱、疲惫、无奈。一下午的谈话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我真的没有办法”。

最初的几年,小安的哥哥带着小安访遍了全国的名医,甚至尝试了偏方、佛道之法、“跳大神”„„直到专家告诉他,“这至今仍是世界难题。”

为了小安,他花掉了所有的积蓄,放弃了相恋七年的女友。“我也要生活。”他几乎是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你能理解吗?”

2003年,已经40岁的哥哥带着铺盖卷做了“倒插门”女婿,住在女方家购买的40平米的老房子里。

2005年,新家添丁,女方家决定卖掉这个老房子和岳父母的宅院,换一个100平米的新房。

于是,小安的哥哥终于有了宽敞明亮的家,岳父母便住在小安的房子里。嫂子允诺,给小安付一辈子的住院费,“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小安的哥哥小声说。

三年前,小安的医生告诉哥哥,小安可以出院了,“他已经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但是要坚持吃药,要有人监护和照顾。” “谁来监护和照顾?他住在哪儿?”小安的哥哥不停转着手里的杯子,“而且,我妻子也不同意。”他想了很久补充说。于是,“心怀愧疚”的哥哥最害怕的事情便是探望。“每次见小安,我都一个星期睡不着觉,就像死过一次。”

“那么,小安要一辈子都生活在那里吗?”我问。哥哥一直没有回答。

“我想回家,我要回家„„”小安泣不成声,“我会坚持吃药,我可以找到工作,我能自己生活。”

两年前,小安开始自学中级会计师教材,做了整整两本笔记。“现在就是用电脑做账,我可以学。”

小安的医生张莹说,小安还有轻微的幻听症,但是带病也完全可以生活。“可他哥哥不签字,监护人不愿负责,我们就不能把他推向社会。”

于是,小安就一直住在医院里,年复一年。张莹帮他买了各种教材,但是又不敢告诉他,他很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小安对我很新奇,“你是外面的人,我见过的第一个记者。”同时,他又异常的敏感,一直瞪大眼睛直视着我,近乎苛刻地观察我的每一个反应,“我讨厌歧视,我和你们一样,除了偶尔的‘小问题’,我们不是疯子和傻子!”小安大声说。他甚至知道我为什么而来,“最近公布了《精神卫生法(草案)》。”小安略显愤怒地说,“为什么大家都关注极个别的‘被精神病’现象,而不关注我们?我们才是真正的适用主体!” 小安每天都看电视、听半导体,阅读英文的《CHINA DAILY》,他提出了几十条意见,已经交给了院长。“我很失望,看不到出口。”

我赶紧安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要有耐心。”小安只是直视着我,没有表情。

采访结束后,小安送给我一个用珠子穿的圣诞老人挂坠,他在手工课上学做的,他想了很久,似乎想说什么,终究又没有说。

他依然直视我,我看不出那眼睛的背后是什么,只是在后来的很多天,都难以忘怀。伤痛

——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超1亿

“精神病患者”——一个被填充了排斥、歧视,甚至是暴力色彩的词汇。

所有以正常人自居的人都认为这个词汇离自己很遥远,那是另一个陌生的世界。而事实上,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有精神病患者的存在。1亿!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在200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有1个是精神疾障碍者,不到100个人中,就有1个是重性精神病患者。

这个群体已经庞大到无法用界限来划分,也容不得任何抗拒与疏离,他们融合在无数的家庭和人际关系网中,与“正常人”血脉相连、肌肤相亲。

“这个比例还在快速上升。”杨甫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他有着多重身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执委会主席、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和《精神卫生法(草案)》的重要参与者。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成年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还仅为2.7%,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则达到17.5%。

其中,上升最快的是号称“第一心理杀手”的抑郁症。据疾控中心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生率已经达到4%以上,需要治疗的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600万。

由于缺乏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很多病人不知或不愿求医,病情往往加重。大量重症患者需终生与药物为伴,他们长期失业,耗光了积蓄,变成家属的负担。

比经济负担更沉重的是,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对抗病魔的同时,还要忍受药物副作用,并随时面临并发症的困扰。由于长期服药,很多重性病患者目光呆滞、表情怪异、动作缓慢,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如影随形。他们陷入了恶性循环:遭遇越来越凶猛的病魔,越来越严重的歧视。于是,15%以上的人选择用自杀来结束自己漫无边界的痛苦和悲伤,成为构成我国自杀人群总数的大部分,或者,任由百病袭击、突发死亡。

“这一人群的平均寿命少了20~30年。”杨甫德沉重地说。与惨痛的后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绝大多数人患病而不自知。“尤其是抑郁症患者。”据调查,抑郁障碍患者从未就医者高达62.9%,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

无知、偏见、恐惧、躲避,这个脆弱的群体甚至缺乏本能的自救。

“学会面对。”小安一字一顿地说,“先要面对,才能拯救。” 救赎

——精神科床位每万人仅1.04张,注册精神科医生仅1.6万人,护士严重不足

1亿精神病患悬于陡崖,病魔、负担、歧视如不断加码的巨石,而另一边,“救命的稻草”是虚弱的医疗卫生体系。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2万张。照此计算,全国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为每万人1.04张,远低于世界平均数每万人4.3张。

仅比对现状:13.2万张床位,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杯水车薪。况且,仅有的资源还集中在发达的东部和东南沿海地区,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多区县、甚至地市级城市都没有一家精神疾病医疗机构。

求医的愿望无法实现,排斥的心态得偿所愿,在一些地方,人们把精神病患者用高墙铁锁“囚禁”,任其自生自灭。即使在一些发达城市,情况也不容乐观。以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为例,按照营业执照,应该是76张床位;现实中,床位已经被迫增加到300多张。

“我们在2009年就一直申请扩编,但始终没有回应。”该院院长王诚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

编外的床位比在编的多,这导致医院的病房、医疗设备、基础建设都早已无法满足需求,这在基层机构里已是通病。更加千疮百孔的是医务工作者队伍。据统计,我国共有注册精神科医师1.9万人,每7万人中产生一位。与1600万重性精神病患比对,每位医师对应842人。

在这背后的原因是,开设精神卫生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智力支持长期断流。硕果仅存的少数“专家们”又很可能因为工作环境、待遇等原因更愿意进入综合性大医院、心理诊疗中心,甚至是改行,最终落脚在精神卫生医院的堪称“罕见”。因此,几乎所有的精神卫生医院都长期面临人力不足的困境,“全年招聘”已是常态。

于是,产生了这样的数据——在北京某基层精神病医院中共有200多位医生,平均每位医生要负责20名患者,是综合性医院的5倍,而且,队伍每年的流动量在20人以上,其中,有“医师资格证”的不到5人,数十年来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

比缺医生更可怕的是缺护士。精神病患者往往需要更多的监护和照顾,可现实是,所有精神卫生医院的护士数量都严重不足,甚至在个别医院里,一个护士要管几十个病人,而在综合性医院里,相对应的比例为1:2.5。

由于护士的专业定位不明确,“在任何领域和科室都能干”,所以流动性非常大。“精神卫生医院待遇低、压力大、风险高,甚至还要承受社会歧视,所以大批护士选择了离开。”杨甫德说。而他所负责的回龙观医院堪称是我国条件最好的精神卫生医院之一,即使如此,“每年招来的护士至少要流失三分之一。”

而且在我国,精神病院这个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都难堪重负的机构,几乎是患者的唯一选择。“我国没有任何康复体系,这导致精神病院成为制造残疾的凶手。”身为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的王诚如是说。

许多国家,精神病康复体系包括专科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等,旨在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而在我国,基层精神病院是重症患者的唯一并往往是最后一站。在这里,很多人住了几年、十几年,至几十年,无形的囚锁困住了他们的心灵,他们远离人群、社会、正常的生活,直至他们完全康复,也无法找到归途。

墙上挂满了阿忆的油画,那是他对“外面”的幻想,色彩凌厉、线条模糊。五年前,阿忆就已经完全康复,但是,他选择在医院里度过余生,因为在“外面”等待他的是冷漠的家人、陌生的世界和一无所有的惶恐。

“你给我钱,我都不会出去,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阿忆已经在医院里住了20多年,他最害怕的是地铁。“四通八达,不知去向。”

“我们已经尝试着建立社区康复和救助中心,让患者回归社会。”2010年初,在意大利特伦托市精神卫生专家的指导下,北京市首家社区精神卫生康复中心——海淀区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八里庄分中心终于挂牌成立。

一年多以来,类似的机构在努力繁衍,但遭遇的阻力早已超乎想象。“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没有完善的志愿者队伍。”在康复中心,主要由志愿者照顾和引导患者的生活,帮助他们融入社会,而现在,志愿者不足40人。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89

对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误诊3例分析如下。

病历资料

例1:患者,女,34岁。12年前出现激惹冲动,打人毁物,幻听。家族史其母曾有“精神分裂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先后给予氯丙嗪、氟哌啶醇、奥氮平等治疗,效果一直不佳,有肢体震颤及构音障碍,考虑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予安坦对抗,效果不佳。后诊断为难治性精神病,拟行立体定向手术时发现肝功异常,脾大。检查见K-F环,血清铜蓝蛋自0.15g/L,血清铜6.5μmol/L,确诊为HLD。口服青霉胺、硫酸锌及保肝药物,无好转,其锥体外系症状加重,消化道出血。2年后死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

例2:患者,男,20岁。4年前考试失败后出现性格明显内向,极少与外界交流,诊断为抑郁。百忧解20mg,1次/日口服,好转。后病情反复,出现双手震颤关节痛,口服盐酸帕罗西汀,怡诺思等药物。精神症状无好转,行走姿势异常。后考虑HLD病,裂隙灯下见K-F环;头MRI双侧丘脑,双侧大脑角及桥脑见T1低信号,T2、FLAIR稍高信号;B超肝脏实质回声弥漫性增粗;血清铜蓝蛋白测定141mg/L。确诊HLD。给予青霉胺0.5g,3次/日口服,硫酸锌50mg,3次/日口服,2个月后行走姿势好转,双手震颤减轻,6个月后精神症状明显改善。

例3:患者,女,22岁。1年前怀疑同学偷其东西,幻听,脾气暴躁,打人,秽语,诊断精神分裂症。经利培酮、奥氮平治疗无效,并双手震颤,予苯海索治疗无好转。精神症状加重。检查:意识清晰,表情呆滞,有幻听,被害妄想,被控制感。双手震颤,B超示肝肿大。角膜K-F环阳性。血清铜兰蛋白63mg/L。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经驱铜和抗精神病药治疗半年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双手震颤明显减轻,继续学业。

讨 论

肝豆状核变性(HLD)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是因肝脏不能正常合成铜蓝蛋白和胆汁排铜减少,致大量铜沉积于肝脏、脑、眼、腎、骨骼等组织,引起相应组织器官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锥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也可损害关节及血液系统。其发病率仅1/50万~1/100万[1],而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20%,早期容易被误诊为精神类疾病[2]。HLD的精神症状主要是由于铜代谢异常后铜广泛沉着脑的各个部位,导致大脑机能损害所引起。临床表现类似情感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分裂症,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HLD患者的精神症状可以以情绪易激惹、哭笑无常、行为紊乱冲动毁物为主,也可以出现兴奋、幻觉、妄想,另外智能记忆减退也常见。到精神心理门诊就诊,多误诊精神疾病,此时虽多有椎体外系症状,但常被忽视,或因应用精神病类药物而被认为其不良反应。即使在神经科就诊因其少发误诊率也高,此3例患者都曾就诊过神经内科而未被确诊,1例误诊12年,治疗效果不佳死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而该病早期诊断治疗可使患者长期保持无症状状态[3]。

减少误诊方法: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HLD患者要重视以下几方面:①锥体外系症状,出现精神症状的HLD患者多有锥体外系症状。两者均与铜在大脑的沉积有关,尤其青少年出现锥体外系症状更要首先考虑HLD的可能。对于其出现的异常的动作,步态,面容要考虑除精神疾病本身是否有神经疾病病理基础。从出现时间上与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鉴别。②角膜K-F环,有精神神经症状的HLD患者,K-F环的出现率95%以上[4],K-F环为棕绿不均匀色素沉积环,出现顺序为从上到下后两边,典型肉眼可见,裂隙灯下检查可准确检出。③重视肝脏病史及体征,HLD肝脏首发超过50%。④常规行头CT、MRI检查,对于有精神症状的HLD患者头颅CT、MRI的阳性率较高。CT多为双基底节区均匀对称低密度影,头MRI双基底节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病变也可表现在额顶叶,小脑及脑萎缩[5]。⑤注意WD多系统受累的特征,骨关节,血液,肾脏等。⑥有条件医院行血清CP,尿铜检查。⑦高度怀疑HLD,而不能确诊患者考虑做肝活检,及基因检查。HLD作为年轻起病且可早期可有效治疗的神经系统疾病,早期明确诊断尤其有其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Gitlin JD.Wilson disease[J].Gastmenterology,2003,125:1868-1877.

2 沈渔村.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54.

3 王维治.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63.

4 吴江.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57.

5 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95.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7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性别,婚姻,对照研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状况不甚理想, 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 性别不同、婚姻状况的不同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及演变产生不同的影响[1]。为了解国内首发分裂症的性别差异与婚姻状况, 我们利用住院患者开展对照研究,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集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24例, 达到法定结婚年龄的病例 (男22岁, 女20岁) 。符合ICD-10诊断标准, 排除有原发性癫痫病史者, 酒、药物依赖或滥用者, 情感障碍及分裂情感障碍者。其中男78例, 平均年龄 (34.4±9.7) 岁;女46例, 平均年龄 (32.1±10.4) 岁。重点对患者婚姻状况进行调查。

结果

婚姻状况, 见表1。

结婚年龄与发病先后的关系:在已婚和离异81例患者中 (男45例, 女36例) , 我们调查了首次发病年龄和结婚年龄, 按其先后关系进行对照, 见表2。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重性精神病, 往往易于复发, 预后不理想, 严重削弱了患者的社会功能, 也阻碍了婚姻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以致婚姻状况较差, 结婚后离婚也高于常人。但在男女两性中, 婚姻状况又不尽相同, 在评价社会功能方面, 婚姻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指标。相关研究发现, 由于男女患者在症状上的差异, 导致女性患者在病后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比男性患者与照料者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也更持久。Tara等 (1997) 专门对一组首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婚姻演变情况进行研究, 发现男性单身的较多, 而女性婚姻破裂的较多[2]。本文通过对124例不同性别的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 发现男性患者婚姻状况明显不如女性, 未婚比例较女性高, 其中相当一部分早就达到晚婚的年龄, 甚至年老后仍未成婚。男性已婚率显著低于女性, 我们认为这可能与女性具有治疗反应和预后较好以及住院时间短的特点有关。此外, 我们还发现男性患者离婚率也较高。显然, 男性对家庭的威胁性更大一些, 这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有关。男性是家庭的主力, 是家庭的主要的经济支柱。但不可忽视在婚姻生活中,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男性患者性功能的抑制作用也是因素之一, 由于性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20%以上, 这就影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 促发了男性患者离婚率的上升。即使是在已婚和离异的患者中我们也发现, 男性患者发现以病前结婚多见, 而病情缓解后结婚的比例却大大低于女性患者。男性患者婚姻生活诸多的不幸, 生活质量的不如人意, 对疾病的康复产生着不利的影响。Donald W等在对精神分裂症研究后证实, 婚姻状况较好, 夫妻感情较融洽对预后有明显好的影响, 而丧偶、离异、独居预后较差[3]。由此可见, 美满的婚姻生活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未婚及失败的婚姻往往对其预后有不良的影响, 不良的预后又对婚姻生活产生负效应, 如此的恶性循环, 患者婚姻质量的下降, 扩大了两性婚姻的差异, 也是导致男性患者愈后难以成婚的根本原因, 提示在制定相应康复治疗方案时, 应将上述因素考虑其中。

参考文献

[1]Seeman MV.Women and schizophrenia[J].MEDSCAPE&apos;s Womens&apos;Health, 2000, 5 (2) :2.

[2]田忐宏, 徐斌.131例男女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变量比较[J].四川精神卫生, 1998, 11 (2) :86-88.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8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为2008年3—12月收住我院的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16~45岁;受教育年限9~17a,平均(10.5±2.4)a;病程≤5a,入组前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精神活性物质或药物依赖患者、妊娠哺乳期妇女或有严重自杀企图的患者以及心电图异常者,将其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各30例,齐拉西酮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8~45岁,平均(30.1±11.2)岁。利培酮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16~44岁,平均(28.6±16.5)岁。文化程度:齐拉西酮组小学及以下l例,初中9例,高中及中专18例,大专以上2例;利培酮组分别为2、6、21、1例。婚姻状况:齐拉西酮组已婚18例,未婚9例,离婚3例;利培酮组分别为16、12、2例。2组间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及治疗前PANSS总分(69.6±17.49;66.02±14.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给药方法

治疗开始时均经过1周的清洗期。齐拉西酮组,起始剂量每日20mg,根据病人临床反应及耐受程度10d内逐渐加至60~160mg,平均(115.5±35.5)mg;利培酮组,起始剂量每日为1mg,10d内加至3~5mg,平均(3.8±0.8)mg。治疗期间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或电休克等,对不良反应不预防用药,出现不能耐受情况可酌情对症处理(必要时可合并劳拉西泮或苯海索药物治疗)。出院后坚持服药,定期复诊,随访至24周。

1.3评定工具

(1)PANSS[2]: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24周末评定,根据第24周末PANSS总分减分率评定临床疗效,减分率≥75%为临床痊愈;≥50%为显著进步;≥25%为进步;<25%为无效;(2)副反应量表(TESS)[3]:评定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3)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4]评估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纳入计分的是以下8个健康维度:躯体健康(P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精力(VT)、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功能(RE)、心理健康(MH);(4)常规检测:2组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肝功能,心电图和体重。量表评定由2位受过专门培训合格的精神科医师完成。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一致性测验Kappa值为0.89。

1.4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数据资料以x±s及百分率表示,配对和成组t及χ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α=0.05。

2结果

2组在治疗第12周末起,PAN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至24周时下降更加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36总分及各因子分在治疗第12周末,齐拉西酮组均显著高于治疗前;齐拉西酮组除GH、VT、SF、MH因子分外,其余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利培酮组。见表3,治疗24周后,齐拉西酮组痊愈14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无效1例;利培酮组分别为15、8、5及2例。齐拉西酮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6.7%和96.7%,而利培酮组为76.7%和9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见表2,齐拉西酮组发生率(35%)低于利培酮组(53%),其中锥体外系反应、体质量增加、月经改变、泌乳不良反应,齐拉西酮组明显少于利培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经t检验,**P<0.01。

注:与利培酮组比较,*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b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cP<0.05,dP<0.01。

3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不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控制其精神症状、降低复发率等方面,同时也注意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精神症状、程度、抑郁状态、药物不良反应、病程长短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精神症状越严重,其生活质量越差,提示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药物治疗是改善其生活质量的关键[5,6],传统的和少数新型抗精神分裂症药却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锥体外系及内分泌的不良反应导致不能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7,8]。齐拉西酮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抑郁焦虑、激越、认知功能都有明显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是治疗精神分裂症较为理想的一线药物[1]。国内研究结果显示国产齐拉西酮(力复君安)治疗精神分裂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显著[9,10,11]。本研究采用进口齐拉西酮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并采用SF-36对其生活质量做以评估。结果显示治疗24周后,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有明显的改善,其显效率和有效率与利培酮相当。TESS评定显示,齐拉西酮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利培酮,没有明显体重增加和月经紊乱,不良反应少,程度较轻,少有锥体外系反应。治疗12周后,随着精神症状的缓解,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总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而齐拉西酮组较明显,组间比较,齐拉西酮组SF-36总分及PF、VT、RE因子分显著高于利培酮组。至24周末2组间仅有PF因子评分有显著差异。表明进口齐拉西酮胶囊和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确切疗效,均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显示,齐拉西酮起效快,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显著,随着治疗的时间延长组间无显著差别。所以说齐拉西酮是一种安全、疗效确切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少,患者治疗依从性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和利培酮组各30例,并于基线、12周末,随访至24周末时对2组患者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疗效、不良反应评定;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齐拉西酮组显著低于利培酮组;治疗后齐拉西酮组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利培酮组。结论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的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齐拉西酮,精神分裂症,利培酮,疗效,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汪春运.齐拉西酮的精神科应用.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5,32(1):40-43.

[2]何燕玲,张明园.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及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3-355.

[3]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张红霞,沈晓玲,杨晓敏,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上海精神医学,2008,20(3):5-6.

[5]刘顺发,秦霞,石广念,等.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康复,2004,8(30):6594-6595.

[6]孟健,唐茂芹,黄劲松,等.利培酮、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随访对照研究.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4):397-399.

[7]卢卫红,易正辉,易正辉,等.奥氮平与氯丙嗪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对照研究.四川精神卫生,2008,21(1):8-10.

[8]于靖,翁永振,王传跃,等.利培酮的内分泌不良反应对女性患者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5,9(15):2836-2838.

[9]李华芳,谢志平,李鸣,等.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随机、双盲、双摸拟、多中心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6,25(10):747-752.

[10]商秀珍,曾德志,祝家胜.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康复,2008,23(1):69-70.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9

关键词:心理干预,精神分裂症,治疗

精神分裂症易复发, 常规治疗下, 1年复发率50%, 5年复发率80%[1]。近几年有文献资料证实[2], 家庭的分歧、对患者的批评对首发精神病患者病情复发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对109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的首次确诊精神分裂症患者112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 患者按病案单双号分为干预组60例和对照组52例, 干预组脱落2例, 对照组脱落1例, 皆因外出打工脱落, 实际入组干预组58例, 对照组51例。2组患者及家属在性别、学历、工作情况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社区管理, 包括定期随访、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健康教育等。干预组进行常规社区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家庭心理干预。其内容包括: (1) 个别健康教育。由1名精神科专科护士完成。每周1~2次, 通过电话、网络等方法,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 包括精神分裂症症状、治疗及预防复发的宣教,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2) 从第3周开始,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性的家庭治疗, 由1名家属治疗经验>5年的心理治疗师和1名助手完成, 要求患者和家属同时参加, 每2周1次, 总数为16~20次, 内容如下:让家庭成员分别介绍患者的病前病后表现及成员对其所持的态度, 了解家庭的情感表达方式, 定出家庭治疗计划, 结合家庭讲授生活特点及交流方式, 调整家庭交流方式, 改善家庭过高期望, 培养家庭成员的自信心和应对应激的能力等。 (3) 家属联谊会。每月进行1次, 总次数4~10次, 主要内容相互交流康复体会, 分享经验, 进行相互的情感支持。分别于第1、3、6、12、24及36个月末时对复发例数进行统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第3、6、12、24及36个月末时复发例数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 干预组在第3、6、12、24及36个月末时复发例数少于对照组, 说明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

Haroah FM[4]提出,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成员的情绪气氛和行为对其预后有重要影响, 精神分裂症家属[5]有焦虑、内疚、烦恼、沮丧等情绪反应, 不能正确对待患者。家庭成员的消极态度[6], 可以强化患者的紧张情绪, 加重其悲观失望, 甚至自暴自弃, 极易增加复发的几率。而相关报道显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情感表达不正常[7、8], 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下降[9], 故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家庭心理干预非常必要。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家庭心理干预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使家属掌握一定疾病健康教育的方法, 降低其错误认知引起的病耻感, 同时通过反复的强化, 使他们提高了服药的依从性, 减少了复发。国内资料[1]显示, 因中断治疗、自动减量造成的复发占到总复发的44.11%;系统性家庭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调整家庭交流方式, 改善家庭过高期望, 纠正不良的家庭表达方式, 使家庭关系更为融洽, 提高应对应激的能力;家属联谊会可以让家属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疾病治疗和康复经验, 并能得到相应的资源支持, 能大大的减少亲属的心理应激, 提高其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措施都能大大的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率。

综上所述, 家庭支持性心理干预对预防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有积极的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沫.浅析精神分裂症复发因素和临床观察与研究[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09, 1 (4) :165.

[2] 李峥, David Arthur, 王志英, 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家属教育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7) :481-482.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15-16.

[4] Pharoah FM, Rathbone J, Mari JJ, et al.Family intervention for schizophreni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3, 11 (4) :CD000088.

[5] 李淑然, 陈昌惠, 张维熙.家庭照顾对精神分裂症预后的影响—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因素的多重逐步回归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87, 1 (4) :180-187.

[6] 韩淑芬, 吕素红, 边辛丑.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期临床心理分析及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医药, 2011, 33 (7) :1102-1103.

[7] 李菲菲, 费立鹏, 李兰英, 等.首发精神分裂症家庭情感表达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55-357, 354.

[8]陆亚文.精神分裂症家庭情感表达及相关研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1992, (2) :78-82.

首发精神分裂患者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2012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收治的90例患者病例,所有病例经临床确诊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诊断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5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30~82岁,平均49.5岁;病程为10 d~9年。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33~80岁,平均53.5岁;病程为7 d~12年。两组均排除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发药方法,实验组给予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干预方法:(1)建立患者档案。(2)入院时填写患者档案,内容包括基础信息、临床症状、血压情况、检验项目和结果、入院前是否服用药物、并发症等。此项工作由护理部完成,使用医院LIS系统,进行信息共享。(3)介绍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口服药物在患者取药时介绍服用方法、药量、强调注意事项。若患者处于发病期间意识障碍,可告知其家属协助服药。每周到住院患者病区进行讲解教育,宣讲药物的疗效。(4)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协作。与医生一同查房以及会诊等,参与患者病历研讨,共同制定药物用药方案;建议临床定期进行血药浓度监测,针对病患情况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方案。(5)做好系统的记录工作。记录每次监测、用药、咨询结果、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后进行跟踪调查,以半月进行电话回访。

1.3 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入院、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的服药依从性实施调查服药依从性评价:(1)完全依从:即完全遵从用药指导,同时能够准确的用药;(2)部分依从:部分遵循用药,或者通过监督可以按照要求用药;(3)完全不依从:完全不按照规定用药[1]。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干预组在住院期间,服药依从性为100%,3个月后为95.6%(43例),6个月后为82.2%(37例),1年为77.8%(35例);对照组在住院期间,服药依从性为100%,3个月后为88.9%(40例),6个月为55.6%(25例),1年后为33.3%(15例);经过比较干预组的患者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有效。

3 讨论

临床药学服务是一种先进的医疗模式。它以合理、安全、有效为首要原则。使药学工作不再是机械性的执行医嘱,而是要有预见性、有前瞻性的工作。在工作中提倡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联合现阶段的最为先进的科技研究成果,制定出符合患者的个性化用药方案;临床药师应加强业务学习,扎实的药学基础是一个合格临床药师的基本功,也是我们以临床药师身份与医师共同商讨药物治疗计划的基础。现在科技发展迅速,新药品种不断涌现,所以医药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同时还要增强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充分发挥药物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对疾病诊治认识的不足或者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给予足够的耐心,积极的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2]。总之,临床药物服务干预可以为患者提供更舒心、更科学、更人性的治疗,使患者尽快康复,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薇.临床药学服务干预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3(14):143-144.

上一篇:高温噪声作业下一篇: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