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柳宗元游记

2024-04-08

唐柳宗元游记(通用10篇)

篇1:唐柳宗元游记

唐·柳宗元《梦归赋》

梦归赋,柳宗元在永州时创作的一篇文赋。

出自《柳宗元集》

作品内容

(公在永州,怀思乡闾而作也。晁无咎曰:宗元既贬,悔其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久幽不还,故作《梦归赋》。初言览故乡乔木而悲,中言仲尼欲居九夷,老子适戎以自释,末云首丘鸣号,示终不忘其旧。当世怜之,然众畏其才高,竟废不起。)

罹摈斥以窘束兮,余惟梦之为归。精气注以凝冱兮,循旧乡而顾怀。夕余寐于荒陬兮,心慊慊而莫违。质舒解以自恣兮,息翳而愈微。腾踊而上浮兮,俄瀁之无依。上茫茫而无星辰兮,下不见夫水陆。若有鉥余以往路兮,浮云纵以直度兮,云济余乎西北。风纟丽纟丽以经耳兮,类行舟迅而不息。洞然于以漫兮,虹罗列而倾侧。横冲飙以汤皿击兮,忽中断而迷惑。灵幽漠以瀄汩兮,进怊怅而不得。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施岳渎以定位兮,互参差之白黑。忽崩骞上下兮,聊按行而自抑。指故都以委坠兮,瞰乡闾之修直。原田芜秽兮,峥嵘榛棘。乔木摧解兮,垣庐不饰。山以岩立兮,水汩汩以漂激。魂恍惘若有亡兮,涕汪浪以陨轼。类曛黄之黑?漠兮,欲周流而无所极。纷若喜而佁兮,心回互以壅塞。钟鼓皇以戒旦兮,陶去幽而开寤。罾蒙其复体兮,孰云桎梏之不固?精诚之不可再兮,余无蹈夫归路。伟仲尼之圣德兮,谓九夷之可居。惟道大而无所入兮,犹流游乎旷野。老聃遁而适戎兮,指淳茫以纵步。蒙庄之恢怪兮,寓大鹏之远去。苟远适之若兹兮,胡为故国之为慕?首丘之仁类兮,斯君子之所誉。鸟兽之鸣号兮,有动心而曲顾。胶余衷之莫能舍兮,虽判析而不悟。列兹梦以三复兮,极明昏而告诉。

作者简介

柳宗元,字子厚,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祖籍河东,人称柳河东,曾贬官柳州,因又称柳柳州。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二十一岁中进士,二十六岁第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后又任蓝田尉,监察御史裹行。贞元二十一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主张政治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不久,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改内贬为柳州刺史。又四年,病逝于柳州,年四十七岁。

柳宗元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但他的主要活动是在贞元、元和时期。这时经过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唐王朝已开始走下坡路,为旧时史家称道的.所谓盛唐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这场大乱以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内部各个阶层和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而且都造一步激化了。藩镇军阀依然拥兵割据,并且从河北四镇扩展到内地。

篇2:唐柳宗元游记

《贞符》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篇诗词。祯祥的符瑞。指受命之符。 唐 司空图 《太尉琅琊五公河中生祠碑》:“贞符奉我,诞命惟唐 ,跨轢三古,牢笼万方。”

诗句原文

贞符(唐·柳宗元)

於穆敬德,黎人皇之。惟贞厥符,浩浩将之。仁函于肤,

刃莫毕屠。泽熯于爨,pP炎以浣。殄厥凶德,乃驱乃夷。

懿其休风,是喣是吹。父子熙熙,相宁以嬉。赋彻而藏,

厚我糗粻。刑轻以清,我肌靡伤。贻我子孙,百代是康。

十圣嗣于理,仁后之子。子思孝父,易患于己。拱之戴之,

神具尔宜。载扬于雅,承天之嘏。天之诚神,宜鉴于仁。

神之曷依,宜仁之归。濮沿于北,祝栗于南。幅员西东,

祗一乃心。祝唐之纪,后天罔坠。祝皇之寿,与地咸久。

曷徒祝之,心诚笃之。神协人同,道以告之。俾弥忆万年,

不震不危。我代之延,永永毗之。仁增以崇,曷不尔思。

有号于天,佥曰呜呼。咨尔皇灵,无替厥符。

作品简介

《贞符并序》是《柳宗元集》中的名篇,常常为研究者所引用。为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蕴含的精髓,扫除这篇“本末闳阔”论著中的文句障碍和思想栓塞,给研究者提供方便,笔者经过多方努力,以“注评”方式对《贞符并序》作了详尽的释疑和评说。由于可资借鉴的资料缺乏,错误之处,敬祈同行教正。

《贞符并序》始作于永贞元年( 805 年),至元和三年( 808 年)作者谪居永州时完稿,是比较集中地反映柳宗元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一篇重要著作。文中列举大量史实,批判了盘踞在史学领域中的种种神学迷信思想,指出“符命说”纯粹是“妖嚚淫昏好怪之徒”的胡说,是“淫巫瞽史”捏造的欺人之谈。文章以历史进化论的观点,叙述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总结了古代各王朝兴衰的原因,明确提出帝王“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和“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的论断,充分体现了柳宗元以德治国,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民本思想。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芮城一带)。 柳宗元题跋像

篇3: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关键词:柳宗元;古文运动;山水游记;艺术特点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盡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1]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2]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同时还颇有情调地记录下了风起时的情境,使得文章详略适宜,具有较强的可观赏性。

(二)情感蕴含

纵览柳宗元的山水作品,可以发现其文中所体现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自然万物的欣赏之情,又有政治抱负难以施展的无限愁绪,也有孤身被贬凄凉之地的寂寥之意。

1.怀才不遇。柳宗元不但拥有傲视的文学才能,同样具备了极高的政治素养,在见到唐王朝逐渐没落之际,他极力主张改革,试图通过改革来重现盛世局面。但是由于统治阶层的腐朽,他的政治抱负失去了施展的余地,且自身被贬谪,因此在内心深处难以释怀,只得寄身山水,纵情自然,试图在自然之景中寻求到一丝慰藉。在他将山水之景记录下来时,怀才不遇的情感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例如《钻鉧潭西小丘记》中就将此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曾千金而愈不可得”,而正是由于小丘位于偏僻之所,尽管风景优美也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3]

2.凄苦心境。柳宗元对自身的境遇难以释怀,因此他感到不忿、不公,并将这些凄苦心境隐晦地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他的山水游记常常体现出寂寥之意。例如在《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中,他谈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正是其心中所感的真实反映,为小石潭增添了空灵幽静的神秘美感。

3.欣赏自然。尽管柳宗元寄情山水的初衷是为了放逐自我,是将其作为排解苦闷心情的一种手段,尽管始终难以释怀,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偶尔也能够忘记自身的悲惨遭遇,从自然万物中寻觅到一丝的宁静与闲适,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欣赏。例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提到:“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穷”,面对美景,他暂时放下了负面的情绪,宁静融入到山水之美中。[4]

三、结束语

对于学生来说,柳宗元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学家,在学习生涯中会接触到他的许多山水作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文学作品,应当从整体入手,通过分析其山水游记来获得新的认知,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参考文献:

[1]覃小耘.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自我回归意识[J].名作欣赏,2015,11:111-115.

[2]贾熠晨,李姝.论柳宗元山水游记中呈现的心理色彩[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92-93.

[3]梁美亚.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点鉴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05:33-35.

篇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处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堘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篇5: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赏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词句注释

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通“戮”,耻辱。

是州:这个州,指永州。

恒:常常。

惴栗:恐惧不安。惴,恐惧。栗,发抖。此意为害怕政敌落井下石。

其:如果,连词。

隟:指空闲时间。

施施而行:慢慢地行走。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

漫漫而游:无拘无束地游。漫漫,不受拘束的样子。

日:每日,时间名词作状语。

其徒:那些同伴。徒,同一类的人,指爱好游览的人。

穷:走到尽头。

回溪:曲折溪流。

幽泉:深僻的泉水。

无远不到: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

披草:分开草。披,用手分开。

倾壶:倒尽壶里的酒。倾,倒出来。

更相:互相。

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相同的乐趣。所极,所向往的境界。极,至,向往。

觉:睡醒。

以为:认为。

异态:奇特的形状。

未始:未曾。

怪特:奇异特别。

今年:指元和四年(8)。

法华:指法华寺,在原零陵县城东山之上。

西亭:在法华寺内,为柳宗元所建,他经常在这里游赏山景,饮酒赋诗。

始:才。

指异之:指着它觉得它奇特。指,指点。异,觉得······奇特。

湘江:应为潇水。潇水流经永州城西,至萍州才与湘江汇合。

缘:沿着。

染溪:又作“冉溪”,柳宗元又称为“愚溪”,是潇水的一条小支流。

斫:砍伐。

榛莽:指杂乱丛生的荆棘灌木。

茅茷:指长得繁密杂乱的野草。茷,草叶茂盛。

穷山之高而止:一直砍除、焚烧到山的最高处才停止。穷,尽,指把榛莽、茅茷砍除、焚烧尽。

箕踞:像簸箕一样地蹲坐着。指坐时随意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正规坐法,屁股要压在脚后跟上,两腿不能伸直。箕,簸箕。踞,蹲坐。

遨:游赏。

土壤:土地,指地域。

衽席:坐垫、席子。

其:代词,指上句“数州之土壤”。

岈然:高山深邃的样子。岈,《广韵》:“岈,蛤岈,山深之状。”

洼然:深谷低洼的样子。“岈然”承“高”,“洼然"承“下”。

垤:蚁封,即蚂蚁洞边的小土堆。“若垤”承“岈然”,“若穴”承“洼然”。

尺寸千里:(从西山顶上望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

攒:聚集在一起。

蹙:紧缩在一起。

累积:堆积。

莫得:没有什么能够。莫,没有什么,代词。得,能。

遁隐:隐藏。

萦青缭白:青山萦回,白水缭绕。作者为了突出“萦”“缭”景象,有意把主谓式变成动宾式。白,指山顶所见潇、湘二水。

际:接近。

四望如一:向四面望去都像一样的。

是山:这座山,指西山。

特立:特别突出。

培塿:小土堆。

悠悠乎:辽阔浩渺啊。

灏气:同“浩气”,指天地间的大气。

俱:在一起。

涯:边际。

洋洋乎:悠然自得啊。

造物者:创造万物的天地,指大自然。

引觞:拿起酒杯。

满酌:斟满酒。

颓然:东倒西歪地。颓,跌倒。

就:接近,进入。

苍然:灰暗的样子,这里是形容傍晚的天色。

犹:还,仍然。

心凝:思想停止了(不再想任何事情)。

形释:形体消散了(忘掉了自己的存在)。

万化:万物变化,指自然界万物。

冥合:不知不觉地融合为一体。

向:以前。

未始游:不曾(真正)游赏过。

于是:从这里。

为之文: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之,代指西山之游,是动词“为”的间接宾语。

志:记载下来。

是岁:这一年。

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

白话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而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

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篇6:写山水游记的高手柳宗元

与韩愈一起共同倡导古文运动的柳宗元(773~819),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尤其在写作山水游记方面,成为一代名家,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柳宗元的思想有明显的唯物主义倾向。《天对》回答了屈原的《天问》,否定天地是神所创造;《天说》、《非国语》、《断刑论》、《贞符》等都是重要的唯物主义的文献。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世称“韩柳”,并同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作品,大多是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和精湛艺术技巧的珍品。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都写于他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他的游记文笔清新优美,富于诗情画间,并能曲折表现抑郁不平的感情和对丑恶现实的抗议。他继承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著名作品“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潭西小丘记》、《至西小丘小石潭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记》等。他描写山水,能写出山水的特征,文笔简练而又传神。在《钴

潭西小丘记》里,他把一个普通的小丘,描绘得极其生动:“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那些无知的奇石,一经作者勾画,仿佛都有了血肉灵魂。

篇7: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思想和艺术

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思想艺术;研究

一、柳宗元生平及山水游记的创作背景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诗人。他少年时即聪慧灵敏,贞元九年(793)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贞元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贞元十九年(803),年仅31岁的柳宗元在做了一段时间的蓝田尉后,被调回朝中任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韩愈为同官。政治上力主改革弊政,反对宦官擅权和藩政割据。顺宗永贞元年(805)开始,他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政治变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派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推行了惩治贪官污吏,禁止宫市,免除苛税等措施,历史上称为“永贞革新”,因永贞革新触犯了宦官和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联合反攻,柳宗元和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不久,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再迁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所,世称“柳柳州”。纵观柳宗元的一生,可以说是先大起,而后大落,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这种巨变,他的内心十分痛苦和压抑。于是他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走近南夷的山水,在行文时,将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和山川景物密切的交融在一起。

永贞元年的冬季,柳宗元带着一家人来到了三省交界处的永州。这里地处偏远,自然风光秀丽。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柳宗元,此时为了排遣心中的抑郁,常在永州山水的游览中寻求精神的寄托。这一时期成为他创作的高峰期。连续写了八篇游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后人总称为“永州八记”这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

二、其山水游记中主体情思的表现

(一)寄寓主观愉悦之情。柳宗元自永州革新失败以后,他从人生的成功状态骤然跌到了命运的谷底,从踌躇满志的京官一下子变为落魄南荒的罪臣,先后被贬至永州和柳州,在那里孤苦的度过了后半生。这不能不说是柳宗元政治生命中的一场大悲剧,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贬谪南方却使柳宗元接触到了大不同于北方特征的南方山川景物,那些独具情趣的南方风物触发了他的灵感,激发了他的创作情怀,使他写出了许多独具个性特征的山水游记。柳宗元是一个在政治上曾一度大有作为的政治家,却被远贬南夷,心情是异常苦闷的。而他到永州是任司马的闲置官职,没有具体的职责,所以他就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排遣心中的郁愤,他便常常披榛策荒,登山临水,肆意遨游。这成为他消解痛苦的主要方法。永州澄静秀美的山水成了作者情感的寄托,他在山水之间找到了情感的共鸣,永州的山山水水对于柳宗元来说,仿佛是患难中的知己,他从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和解脱,化解了郁结心中的苦闷和困惑。作者通过游赏舒展了感情,从他著名的《永州八记》刻画的山水形态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强的主体情怀。

(二)流淌身世遭遇之慨。柳宗元在访山探水中搜奇觅胜,永州和柳州的山水的奇特神秘安慰了作者,冲淡了他心中的忧愁,给他带来赏心悦目的快感。然而自然山水毕竟只是一贴起镇痛作用的药剂,柳宗元在自然中得到的欢愉却是有限的,是暂时的。他始终不能忘怀自己在现实中的身份和内心的苦痛。因为有的时候,美好的自然景物,自由自在的花鸟虫鱼和丑恶的社会现实,以及失去自由如置囚笼中的自己往往会构成鲜明的对比,最容易触景伤情,生发幽怨伤感的情绪。正如他所说的“嬉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

作为一名政治家,柳宗元志于改革时政,希望兴利除弊,实现唐王朝的中兴,没想到出师未捷,却受到守旧派的联合攻击,遭到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下场。柳宗元在永、柳两州度过了漫长的十四年,这对于一个正值壮年的政治家来说本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好时光,但却被无情的剥夺和荒废了,他内心该有多么的痛苦。而在贬所的生活又是极不如意的,环境的恶劣,生活的清苦,政敌的攻击,病痛的折磨等等,都使他难以自适。他常以孝道自责,因为其母不适应南方的生活,追随柳宗元来到永州后不久就病故了,而他因朝廷法令的限制不能送母亲的遗体回故乡,只能目送灵车远去而暗自垂泪。再加上未有子息,绝嗣的忧痛与孤独使柳宗元难以自拔,他在给岳父杨凭的信中说道:“至今无以拖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岁月蹉跎与壮志难酬的悲哀,叫人哪堪忍受啊!

3、在浪迹山水、旅游山林的过程中,柳宗元善于发现和开辟美景,修葺自然,增色山水;善于“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将景物之美形与游人之情致结合,用生动精致而清丽朴实的文字绘画出来,再现山水之美,并始终将自己的感受融于对山水的细致描写之中,体现出作者“物我合一”的旅游及美学思想。

三、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运用象征手法抒情。进入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自然山水被作者赋于了鲜活和个性的象征意义。如《钴潭西小丘记》中写到:得西山后八日,录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二)语言优美、凝练、精致、音韵和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用极其优美、凝练、精致的语言,通过对山水的入微描述,将所写自然景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极善于用各种传神的辞句来写各种各样的山林溪石。丰富的语汇和优美的语言将山水刻画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见文如见画。这些景物的描写多用短句,语句凝练、精致,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意思,整散相糅,使行文节奏明快,富于变化,匀称而不呆板,读起来起伏变化、流畅婉转,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

(三)表现与再现手法的自然结合。将以往的对山水的平面描写推向了立体描写,将以往的山水文学的客观欣赏推向了寓主观感受于客觀描写之中,将过去的粗线条共性山水描写推进到细线条个性山水描写。“借山水写心境”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个重要特色。作者对谪贬人生的感悟,对民生疾苦的关怀,对山水美学的体悟等等渗透其中,使得这些模山范水的游记文有了更丰富深蕴的内涵。它是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柳宗元的思想修养、品格气节、人生遭际、民情关怀、审美趣味等等。

篇8:唐柳宗元游记

自从我遭到贬谪,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忧惧不安。公务之余,缓缓散步,漫无目的,到处转悠。每天与同伴爬高山、钻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深幽的泉水,怪异山石。无论多远, 我们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们便拨开野草,席地而卧,倒酒痛饮,不醉不罢。喝醉后便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很快就进入梦乡。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梦中都能出现。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殊不知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使我发现西山胜景,大为称异, 我于是带着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丛生的`灌木,烧掉杂乱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树枝爬上山顶,两腿叉开,席地而坐,几乎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阔低洼,连绵起伏,不可胜状;有的像是蚂蚁窝,有的像是蚂蚁洞。看似尺寸之间,实则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没有逃脱隐藏的。青山绿水,相互萦绕,与遥远的天际相接,环看周围,都是这样。看了这些,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不知不觉中我的身心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尽头了。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真是形神俱忘,无拘无束,好像已经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现在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篇9:浅论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汤昊霖

长沙市雷锋中学,湖南 长沙 410217 摘要: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本文结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写作背景,从其独特的艺术性、景色描写、丰富的情感等方面,分析了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希望能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关键词:柳宗元;山水游记;艺术特色

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其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广为人知,其中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它们在柳宗元笔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柳宗元也因而被称为“游记之祖”。这些作品不仅景物描写细腻精工,视角独特,而且柳宗元把山水之美和自己的主观之情融为一体,情景交融。1 写作背景

柳宗元是唐朝散文家,字子厚,虽然出生名门却日渐没落,他从学会讲话后便开始学习诗词歌赋,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但其在少年时代便经历了很多国家动荡的事情,如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混乱现象,让他充分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局势问题,从而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和阅历,逐渐成为一个胸襟广阔的人。他父亲也是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母亲也是一个大家族中有才学的女子,受家庭的影响,从小就给自己定好了未来的人生方向,那就是通过自己努力读书走向仕途,将来能够一展宏图。虽然在走向仕途的过程中受到一番波折,但毕竟最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受到了重视。但因后面的“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便成为了永州司马,此次被贬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也是他平时创作上的一个转折点,远离政治的纷争,从此便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中,因此涌现了大批山水游记类散文。2 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2.1揭示社会历史

山水游记主要是表现描写大自然的山水景象,但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但是写山水的景象,还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把对山水景象的描写还带入社会生活中,揭示一定的社会历史。比如《钴鉧潭记》中“其上有居者„不胜官租、私劵之委积”,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描写了景色,还写出了当地人们在生活上受到了国家赋税的压迫,反映了农民的窘迫。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类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一些抒发他自己内心的情感,并且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对人生的思考。从《与李翰林建书》一文中,可以看到“处处奇峰俊秀„潭中游鱼”,与当时人们对于永州的印象不一样,根据实际情况永州是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可在柳宗元的眼中,永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由此可见,柳宗元在被贬到永州把内心的酸涩都寄托于山水之间,摆脱现实的痛苦,同时又把官场的黑暗与现实的自然景色相结合得出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旷达的胸襟。

2.2独特的艺术性

以前的人在写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散文时,多是用比较有张力的、粗重的线条来勾画山水的景象,但是在描写上还略显不够细腻,不能把山川之间的区别描写的更细致。而柳宗元却不同,他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继承了前人写法的同时又发展了山水游记类散文,把山水的美丽与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丰富了山水景色的描写。

2.3对景色的描写

柳宗元由于政治原因,一直被流放在偏远地方。而在偏远地区景色确实格外的迷人,他能够根据这些景物进行一些细致的描写。柳宗元在描绘景色的时候,一般多是用简洁的语言来描写全部的景色,对于局部又善于细致的描绘。比如《小石潭记》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还没走到小石潭就听见了潭水的声音,走到小石潭后“水尤清冽”展现了小石潭整体的水的特点。接着,他又继续描写小石潭的潭底和潭边的景色都是什么样子的,再写潭水里的景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写出了生活在这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姿态。《小石潭记》总体上是采用了由远到近、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写作手法,把小石潭的景象描绘的非常生动,体现出了柳宗元对自然景物描绘的高超技艺。

2.4丰富的情感

柳宗元对于山水游记散文的描写都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这些景物不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还是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对于景物的一些情感表达。比如《小石潭记》中,“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通过对小石潭的描写,作者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小石潭给人的感受很是凄冷,带有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由此可见,柳宗元在对山水景色的描写,都是带有自己的一些感受,突出景色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柳宗元在写山水游记的时候,更加的注重主观情感的宣泄。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人世间的一些愤恨不满,使得山水游记类散文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从文章中可以看到柳宗元的主体思想,能够体现出他的一些高尚情操和民族情怀、审美风格等。

2.5优美的语言

柳宗元在描写山水游记主张要直白,不要含糊不清。对于语言的描写多是简练,优美而不华靡。比如《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美,在押韵的同时又体现出了文章的起伏变化,使文章很是简洁文雅。3 总结

总之,柳宗元在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描写上虽然整个文章的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在描写景物上的手法却很独特、细腻,并且在文章中表现自己的一些主观情感。其山水游记在一定程度上,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借鉴价值,能够使人们更好地去欣赏山水游记散文。参考文献:

篇10:唐柳宗元游记

《语文学习》第3期《始得西山宴游记》镜头读罢,最深刻的感受是几乎都是从解读从文意上探求新角度,而立足在“言”的基础上,通过对文言字词等的把握逐步推进到对文章内容的发掘的少之又少。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鉴赏离不开对语言的分析,咬文嚼字方能含英咀华。只有注意积累文言词语,注意各种语言现象,依文解言,因言悟文,才能增强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再遥远,都起于基点,再深厚,都立在常识。学,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肖培东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镜头实录

师:那么好,同学们,再快速看一下文章,找一找,柳宗元写两种游的“得”分别是哪一句话?这能找到吗?你来说。西山以外的游览,也就是“是州之山水”的游览,作者之得是哪句话?

生: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师:你先把这句话翻译一下。

生:意有所至,梦也同往。

师:这个“趣”怎么理解?

生:是通假字,同“趋”,往,赴。

师:现在你再来判断自己说的这句话是不是游山之得?得,也就是他的认识,他的感受,他的结论。

生:应该不是了,应该是这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师:你看,多好,自己做出了更正。大家齐读这句话,这是西山以外的游览作者之“得”。你再来找,柳宗元西山宴游,他的“得”又是哪一句?照你刚才的思维,你再找找看,西山宴游的“得”是那句话?

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师;你刚才第一句“得”是怎么找出来的?你再按照这种路径找找,他的“得”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建议大家一起来读读,看看你们是不是知道,预备起。

生(齐读出):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是不是有点惭愧啊!要学会学习,学习是应该这样学的。好,我们来读读作者两种游所得的句子。

PPT: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一句,你来。

生(读):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师:这个句子也有异态,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吗?

生:皆我有也。

师:你整句读读看。

生轻轻读。

师:找到没有,这个异态的地方?

生(齐):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师:这里的“凡是”和现在意义相同吗?

生:不同的,是两个词。

师:凡和是,读的时候要隔开,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你觉得这是个什么句子?你来说。

生说不上来。

师:这学期学过哪一篇文言文?

生:《劝学》和《师说》。

师:《劝学》都已经学过了,是吧?那这个异态肯定能找出来的,来,我们翻到《劝学》篇。老师给大家读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什么句子啊?

全体:定语后置句。

师:哦,定语后置句。那你再翻译一下“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生:这个州有异态的山水,哦,我懂了,也是定语后置句。

师:山水有异态者,有异态的山水,它的标志是“者”,这也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我们在初中学过很多,比如《马说》“马之千里者”。

师:接下来一起读,要在读中感受出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以为/凡”预备起。

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凡是”句读错误)……

师:停。还是连读成“凡是”(有学生说应该顿开读),对,这在文中是两个词,“以为/凡”,预备起。

生: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师:记住了。这个州里的有奇异形态的山水。不错,再请同学读读最后一句。

生: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师:“然后”怎么理解?

全体:这样以后。

师:“向”呢?

全体:从前。

师:从前。这个从前就是指“是州山水”的游,是吧?再请你解释一下,“于是乎始”“于是”什么意思?你来说。

生:从此。

师:从这。这个“乎”是语气词,好了,这是两次游山之得,请坐。

师:第一次“得”,游了是州有异态的山水后,柳宗元以为山水“皆我有也”。第二次“得”,柳宗元才认为真正的游览是从这里才开始的。前面的游览都不能叫做什么?

全体:宴游。

师:因此,这两句话有产生了明显的对比。好,读出这两句话的不同语气。第一次怎么读?

生:他是很得意的。

师:对,“皆我有也”,很得意,以为游尽了异态山水。读读。

全体: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师:皆我有也。很高兴,挺牛的感觉,预备起。

生:皆我有也。(感觉出来了)

师:后一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要读出恍然大悟的人生喟叹感,一起读读。

生读。

上一篇:待岗培训的规定下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社会现象题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