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柳宗元教学反思

2024-04-09

江雪柳宗元教学反思(通用12篇)

篇1:江雪柳宗元教学反思

一、基本情况:

《江雪》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苏教版第七单元第25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出一幅肃穆感人的南国江乡雪景图。全诗的意境,在“孤”和“钓”二字上。诗中充满了寒意,令人读了不寒而栗,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但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在描绘中国江乡雪景。它的立意是很高远的。它不是为了写雪景而写雪景,而是通过雪景来赞美老翁“独钓寒江”的精神;通过“独钓寒江”的老翁,进而歌颂为坚持正义而斗争的人们。在诗人笔下,那位“蓑笠翁”的形象,是那样鲜明,令人难以忘怀。后世许多山水诗不能超过它,人们画山水画也多以这首诗为题材,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二、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按照:解题——读诗——释意——悟情——赏诗——巩固——拓展展开教学。第一步,读,读通,读顺,读出诗的停顿,为下一步理解古诗做好铺垫;第二步,寻,以诗题为钥匙,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搜索“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第三步,悟,以想象促进古诗意境的感悟,体会作者在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第四步,赏,诗中渔翁的心情是他孤独寂寞的心情自然流露,渔翁的精神是他身处逆境而顽强不屈的精神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悟出自己的感觉。层次明了,思路清晰。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因为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情况,课堂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所有学生, 也为了赶完教学内容,学生自己思考的空间就少,没有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把课堂交到学生手里,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多读、多写、多看、多思。

2、课堂结构中,调控课堂的能力不足,有点前松后紧,最后还有两分钟就无事可做,提前下课了。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巩固的时间再长点。以后应该注意课堂调控,提高应变能力。

3、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应该加强学习,让课件起到应有的作用,应该做到简洁而不简单。

4、在幻灯片的播放过程中,因为不熟悉电子白板的使用,出现了两次插曲,还没讲到就跳到下一个内容了。

5、在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根据这首诗,联系实际,发挥联想,个人拓展写一篇作文,题目为《寒江独钓图》时,可以用剩下的时间稍作引导。

6、因为紧张和平时上课不太注意板书,所以教学后半截忘记了板书,而后来又来补。所以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板书,利用板书。

总而言之, 此次教学竞赛让我收获颇深,从别人自如的教学、艺术的设计、精心的准备、刚劲的字体、流畅的语言、甜美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还很大,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自己去改进,我将不断学习,努力创新,让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篇2:江雪柳宗元教学反思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意。

2、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3、有感情地品读,背诵古诗。

4、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诗的意境。

二、学习者分析

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能够通顺、流利地朗读古诗,但对古诗的诗意理解不够精确,不能从诗歌中体悟出诗人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以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从中体悟诗人孤傲、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设计

一、解题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

2、解题:孩子们,看看这幅图,你能猜出题目的意思吗?江上的雪景。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幅江上雪景图。

二、初读、正音

1、出示自学要求:

(1)请同学们自主朗读古诗两遍,读准字音。

(2)再读古诗两遍,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

3、哪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这首古诗?(3人)

指名朗读相机正音,解释带点字。

▲径:

“径”后鼻音。齐读。

趣味识字:孩子们,你们看,右边这个字是“径”的古体字,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自己的发现?对!左边像两个站得直直的人。“径”在这里的意思是小路,双人旁说明小路只可容纳两人并排通行,说明路特别的窄。

▲“翁”

“wēng”强调读法:上牙齿挨着下嘴唇,嘴巴扁扁的。

孩子们,请你们认真观察这个字,说一说,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上“公“代表白头老公公,下面一个”羽”代表白色的羽毛,指头部羽毛纯白的鸟。如:信天翁、白头翁。)

▲蓑笠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蓑和笠的部首分别是什么呢?能帮助我们了解这个字的含义吗?蓑衣:蓑草或者棕片编制而成;斗笠:用竹子或者草编制的帽子。遮挡风雪的工具。

总结方法:孩子们,我们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可以通过观察这一个字的字形或者通过部首来理解字义的方法弄清楚这个字的意思。

假设点名读,没发现错误:有没人哪个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来提醒一下同学们,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的?

现在我们解决了字读音的问题,相信你们现在肯定读的更好了,谁愿意来试一试?(抽2人)

三、解诗意

1、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总结,在黑板上进行板书。

2、出示学习要求,自学古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小组交流,说一说古诗的含义。

3、学生反馈:

以诗为依据,生说景物,师画画。孩子们,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刚激烈的讨论,这江上雪景图上应该有哪一些景物呢?

山:要画几座山?很多座。为什么?“千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话,读出很多山的味道。

小路:有几条?很多条。孩子们,在古诗中,“千”和“万”代表着什么?对,表示数量多。

(1)师:那书中提到了鸟和人,是不是应该在图上画上飞鸟和行人呢?绝:没有,踪:踪迹、足迹。

(2)学习生字“踪”。(用上之前学习生字的方法,来学习这个字。“足”字旁,表示脚印、足迹,师把生字板书在黑板上)

(3)人鸟绝迹,画面上怎样来表现鸟飞绝,人踪灭,画上该画些什么?(怎样的雪?)

(4)如果没有“绝”“灭”两个字,会是怎样一幅画面和情景呢?读一读,想一想画面。

请你闭上眼,随着老师的朗读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进那广阔的原野,走进那白雪皑皑,天寒地冻的世界,放眼远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一切的一切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几乎是死一般的沉寂,这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冷清、寂静、悲凉)

2)是呀,那是多么寂静、冷清啊!谁在读出这样的感受?指名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3)这是弥散在千山万径中的寂静、凄凉——齐读

4)天地间只留下了茫茫冰雪,眼前一片冷冷清清——齐读

过渡:在这飞鸟绝迹、人迹罕至之处,还有一些什么呢?

小舟:几条船?一条:孤

老翁:几个?独

他在干什么呢?钓鱼,学习”钓”字。

他在哪里钓鱼呢?寒冷的江面上。学习“寒”字。

根据黑板上的图画,背诵古诗。孩子们,这一幅寒江雪景图,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相信这首古诗的内容你也了然在胸。你能根据画面,背一背这一首古诗吗?能背诵的站起来一起背,不能背的读一读。

四、悟诗情

(一)体会诗人的孤独寂寞

1、出示画面。

同学们,千山万径,一片雪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在这样空旷而又凄凉的背景之下,却有一位渔翁,独自一人,默默垂钓……

你能体会出这位渔翁此时的心情吗?

板书:孤独(那是刺骨的寒冷呀!而这位老人还在江上垂钓,你想问老人什么?(这么冷的天,为什么老人还在江上钓鱼?)

(二)体会渔翁精神的不屈

1、同学们真不简单,从短短20个字中,读出了环境的寒冷凄凉,读出了渔翁的孤独寂寞。从渔翁的身上你还能读出什么呢?老师在这里告诉你们一个学习古诗的方法:了解作者。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ppt出示柳宗元资料)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成长于**年代,他31岁当上大官以后,为老百姓讲话,进行政治革新,可是革新不到半年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到了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有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在寺庙借宿;在永州,他无家无室,母亲过世,女儿夭折,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仍然在永州,他在给朋友的信上写道: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内:柳宗元的内心、思想、志向。

2、我们还能从他的身上看到什么呢?(坚强不屈)

是的,渔翁没有被寒冷征服,在冰冷的世界里他迎风抗雪,孤舟独钓,是多么的坚强啊!读,齐读。

文中的老翁就是柳宗元自身的写照。永州十年,家破人亡,百病缠身,孤苦无依,他仍然没有放弃,他把千万孤独却坚强不屈的情怀化作了这一首千古绝唱——《江雪》,读。

五、拓展:出示古诗《渔翁》

孩子们,柳宗元把自己的不幸和遗憾留在了永州,也把自己的文采留在了永州。这首渔翁,是他在永州所作。这首古诗也在你们的导学案上,请同学们认真朗读,想象画面读读古诗,读读古诗想象画面。把想象的图画在导学案上。

六、作业

1、自读《渔翁》,体会诗人情感,想象并画出你看到的画面。

篇3:对柳宗元《江雪》的哲学解读

先看柳宗元的原诗;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此诗是诗人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 它的表面意思是说, 天降大雪, 非常寒冷, “鸟”和“人”都不出来, 而“渔翁”我依然我行我素,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很平淡很常见的画面, 很平淡很常见的事件, 很平淡很常见的人物, 可是细细品味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为什么诗人要营造一个如此纯洁而寂静, 一尘不染, 万籁无声, 孤独冷清, 不带一点人间烟火的画面?他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精神境界又是怎样的?

诺瓦里斯说:“哲学原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在对人生与世界的根本性问题上, 诗歌与哲学异质同构, 正如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歌与哲学是邻居, 只是诗人把其的识度和哲思或隐或显地寄寓在文本之中, 而文本符号和手法本身所隐藏的某种哲理性品格, 就是我们解读分析的所在。在这里我们通过对这首诗溢出文本自身的意象的深层分析, 可发现诗歌隐藏了两种对立的关系, 一是天人之间的对立, 二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立。通过对两种对立关系的分析发现, 这既是对逃避残酷现实的隐者的反讽, 又暗喻在天与地、人与社会的对立中, 个体的人虽然渺小, 但求索和抗争的精神却又可以使他变成能独立于天地间的强者。“钓雪”既可看作是一种在充满挤压和倾扎的社会里的人, 对人的本性进行守望、求索和反思的特殊方式, 也可看作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未来的默默期待, 是对人付出代价后的一种期望和反思。上升到哲学层面看, 则是对待“悲”与“喜”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

(一) “悲”是诗人对现实的悲凉和悲愤。

首先看前两句:“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大我之悲, 这既包含对现实的悲凉、悲愤和失望感, 也包含对不思改革的朝庭 (诗人心中自然之外的另一个“天”) 和衰微肃杀的社会的控诉和批判。柳宗元少年得志, 21岁中进士, 面对当时国家政治的腐败黑暗, 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 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 屡遭打击迫害, 被贬谪到荒凉的永州, 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 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极度贫穷孤独之中。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 心里非常难过, 非常悲愤。记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是用“众芳芜秽”来评价李璟“菡萏香消翠叶残, 西风愁起碧波间”这两句词的, “众芳芜秽”出自屈原的《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 哀众芳之芜秽”, 意思是说自己培养的“芳草”枯败了我很难过, 但这并不是我最大的悲哀, 我最大的悲哀是“众芳”之“芜秽”。在这里诗人“我”在“雪后”孤独地面对“千山”、众“鸟”, 孤独地面对“万径”、众“人”, 也就是说社会大气候一变, 一切都变了。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 社会作为一个弘扬共性的个体的集合体, 它的建构必然是建立在个体的受束和规范、压抑和淹没的基础上的, 这个过程意味着个性的流失, “人”的流失, 以及建立在这两者基础上的人的价值的迷失和流失。因此诗人在“千山”、“万径”的下面, 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 形成一种极端寂静, 绝对沉默的苍凉景象———为社会而悲, 为受社会压抑的个体而悲, 为在社会的压抑下的个体的无能为力而悲。

再看后两句:“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为自我的小我之悲, 是“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 (《楚辞·渔父》) ”的悲。这不禁让人联想起鲁迅《呐喊自序》中那所“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 和里面“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的快要“闷死”的“熟睡的人们”, 在那时鲁迅“不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把希望寄托将来。而诗人呢?面对比鲁迅生活的年代凶险千百倍的社会政治环境, 除了坚守“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信念, 又能做什么呢?只有把一腔悲凉放在“独钓寒江雪”上, 一“孤”一“独”, 清冷幽僻的情境凸显诗人的忧愤、寂寞、孤直、激切, 也就是说在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路途中, 同伴已经越来越少, 到了荆棘满布、前行无路的时候, 放眼四顾, 就只剩自己一个人了。诗人也明白, 凭一己之力, 如茫茫“江雪”中的一叶孤舟, 面对强大的社会, 根本无能为力。报国无门, 哀莫大焉!这是诗人深沉凝重又孤傲高洁的生命体验的闪现。

(二) “喜”是诗人对人生悲苦的乐观态度。

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 一叶小舟, 一个老渔翁, 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 一尘不染, 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 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这苦寒静寂的图画背后, 是诗人在特殊的人生体验中为自己营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

1. 对“孤独”的坚守。

人最怕孤独, 但哲学上说, 孤独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属性, 是一种生存状态, 是自己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是对灵魂的一种整理和反思, 有助于真正发挥个体内在精神的巨大潜力。我们知道, 虽然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连遭贬斥, 但始终保持着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独钓寒江雪”, “渔翁”身处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 足履渺无人烟之境而处之泰然, 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和柳宗元约略同时的诗人张志和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营造的是一种“烟波钓徒”的怡然恬淡之性, 闲适自在之情, 春暖花开, 画面美而幽。而柳宗元与张志和不同, 他是个有所坚持的政治家, 立脚于充满矛盾斗争的土壤之上, 所以他营造的不但有纵情山水的一面, 还有严正清苦, 凛然不可犯的独守“孤独”的一面。这“孤独”不是惯常的小儿女情怀, 不是一个人思念, 也不是寓居他乡的游子情怀, 而是对整个命运和人生的、超然物外的大关怀所带来的孤独。这使人想起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所表现的那种宇宙洪荒中缥缈虚无的孤独。这是一种诗人心灵深处的孤独, 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体和时空的孤独, 是心怀远大的志向无法实现之后产生的孤独。

2. 对“悲苦”的品味。

“悲苦”是一种否定式的感情体验, 对其的欣赏和品味, 表现的是人对自身的反思和超越。这在诗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寒”的品味, 二是居其上的对个体“悲苦”的品味。“独钓寒江雪”, 特立独行, 凌寒傲雪, 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 正是这种感情体验的写照。这个形象与柳宗元同为被贬永州时写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中那位踏歌而行、闲云野鹤般的渔翁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正如古人对岁寒三友的歌颂, 体现了诗人对“悲苦”的一种的人生态度, 但我们切不可能把这理解为自我麻木, 而是诗人在更高层面对“悲苦”的审视和批判。

3. 对“苦寒”的超脱。

诗歌中“渔翁”的坚持是一种风景, 是一种美丽, 反映了诗人在厄运中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虽深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 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也就是说, 诗人直面“苦寒”, 是为了超越“苦寒”。千山也好, 飞鸟也好, 万径也好, 人踪也好, 江面、小船、钓钩、老翁, 单从字面上理解显得有些孤单、有些寂寞、有些冷清, 但一旦把这些意象组合起来, 就天人合一, 奇崛中尽显平和、和谐。正如黄周星《唐诗快》所说:“只为此二十字, 至今遂图绘不休, 将来竟与天地相终结始矣。”在这里千山万径之广远与孤舟渔翁之孤傲, 鸟绝人灭之阒寂与渔翁垂钓之情趣, 融为一体, 安谧冷寂画面之中尽显诗人虽处境孤独, 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品格。对自我的超越, 对人生的超越, 对“悲”与“喜”的超越, 正是本诗及其诗人获得不朽的艺术价值和永恒的人格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 “悲”是悲天悯人, “喜”是面对厄运的坚持和坦然, “悲”和“喜”是诗人反思人生本然的生存状态和已然的人生价值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境界, 是诗人与自然、社会、他者的对话和悲壮的抗争中所绽放出来的伟大精神, 是黑暗浓重的专制统治下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吴文治, 《柳宗元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2]骆正军, 《柳宗元思想新探》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3]廖国伟, 《艺术哲学初步》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

篇4:柳宗元《江雪》的深度解读

如果我们在诗的“空白”处体味到在一片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情境中,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不怕寒冷、专心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苦闷。那么,这就较前有了深入。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联系作者遭贬失意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正是对生命孤独的高峰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幅接近死寂的画面上感受到渔翁的那种摆脱世俗一往独前,坚定求索,执着不懈的精神世界之光和对人的高洁脱俗、遗世独立、兀傲坚贞的生命情调的孜孜追求。再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江雪》一诗的视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的倒三角形:千山→万径→孤舟→渔翁→钓丝。这里诗人以宇宙空间万象的广袤,来映衬自己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的襟抱。这山川漠漠空间正是可以把诗人全身心安放进去的恒寂世界。于是诗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大观小,又以小观大,俯仰天地而后回归自我。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曾说过:“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此言确矣!

诗中的渔翁(即作者)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与庄子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常心——不为外物所拘,安闲自若,就能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矛盾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这种境界中,宇宙不再孤悬隔绝,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情感也不再孤单、有限,不再是与宇宙本体相乖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源被提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作一例看。浩瀚无边的白雪天地之中,那一位独自默默垂钓的老渔翁,不畏严寒,不怕孤寂,死一般的寂静中,显示的不是人的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天荒、地老、江宽、雪大,挺立其中的乃是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心灵境界,这就是《江雪》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白茫茫的天宇下,这个孤独的渔翁,简直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赫然在目,凛不可犯,令人仰视,肃然起敬。这个渔翁的形象,正是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而受打击遭贬谪后,诗人内心情志的外化,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傲情怀的人格化身。从文学角度看,写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心理角度看,正有一种根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从艺术手法说,此诗是缩龙成寸,化大为小,注目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

柳宗元的例子表明: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一种特殊素质:这个诗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必定有一种兀傲不训的人格力量。正如胡晓明所说:“荒寒幽寂之境,归根究底,实为中国文人名士生活艺术中的一种品位,实乃中国文化所伸展而出的一种生命之诗情。”中国诗人在山水里倾吐悲情,又在山水里清濯悲情。“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漫漫风雪中,那一帧无限苍凉的独钓寒江的老渔翁的背影,渐渐趋向安宁,趋向止泊,竟那样充溢着生命满足的幸福感与自足感!如此的宇宙天地之美,如此的返璞归真之美,如此的心灵充盈之美,如此的生命自强自足之美,天若有情,岂不感动!所以说,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人,都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明人胡应麟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一个“闹”字,则点出其中健旺刚猛的生命活力。正是山水自然,使柳宗元从心田里涌起了生命之诗情,从中汲取力量,变胶执为洒脱,来濡活自己的心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诗人在写山水,而是山水自然在“写”诗人,写他们生命中的缺憾与痛苦,执著与坚韧。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即词心也。”(《蕙风词话》)“词心”,即中国诗人面对宇宙自然所感悟到的生命意识;不具这一份词心,就缺少了作为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特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心灵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诗人在山水之间为自己也为人类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和回归与超越的自由路径。诗人心灵空间的无限与安宁,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现实人生体验中,宇宙和社会、自然与人文并没有能够实现应有的统一和融合,诗人们因此感受到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文对自然的异化,这就难怪李白有诗云:“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游泰山六首》之一)诗人们渴望在精神上离弃世路的羁绊和喧嚣的拘挛,以进入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需要的是他们的“词心”,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曾经动情地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哲学是对精神故乡的不停追寻。所以说,柳宗元的《江雪》,正是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让我们透破人生的壁障,获取开放的心态,撑开精神的世界,舒展苦闷的心灵,从而抵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二十个字的绝句中,千载之下的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与流俗决绝、誓不妥协的柳宗元在千山鸟绝而万径踪灭中独卧孤舟,独钓那中唐的满天风雪。

参考文献:

[1]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

[2]吴晟.中国古代诗学探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欧阳代发等.珠吟玉韵[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元洛.诗词风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年.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7]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2年.

[8]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篇5:《江雪》柳宗元诗意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升华: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人踪:人的踪迹。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篇6:柳宗元的《江雪》赏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天地皆白,寂静无声。汉江之上,孤舟之中,一老翁在雪中垂钓。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人。

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着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身披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飘洒着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这首绝句句句无雪,又句句见雪;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浑然融为一体,作者的特立独行的特有品格在简短的文字中跃然纸上,凸显异常。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暗写手法,题为“江雪”,前三句却始终不着“雪”字,只是在结尾处才点出“雪”,对诗题做了一个小小的呼应。意境绮丽空灵,意蕴深邃悠远,堪称千古决“钓”。

开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虽不见“雪”,但是从字里行间却处处是“雪”,由于大雪封锁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鸟儿不飞,人儿不行,不仅写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连鸟儿都不出去觅食;看道路,连人的脚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诗人开篇为什么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飘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钓的老翁,突出垂钓老者的孤独,突出老着的独行,突出老者的不愿与世俗同流的可贵品格。我们不能肯定诗人作品中的老这就柳河东自己,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种被贬之后的复杂情感。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钓什么?仅仅是为了钓鱼吗?冰天雪地是钓鱼的季节吗,能钓到鱼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柳宗元当时在永州是因被贬而来,无论在人际还是在仕途,都处于极度孤独寂寞之中,国家朝政也处在极其灰暗之际,因此我们说,诗中老人应该钓的是一种孤独,钓的是一种寂寞,钓的是一种孤傲的心境,钓的是一种理想和愿望,钓的是即将来临的整个春天。

此外,从老人孤独的垂钓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自我的内心的袒露,一种人格的闪光。特别是诗人那种在逆境中的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几乎成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园。”诗如其人,镜如其心。

作者简介:

篇7:《江雪》柳宗元全诗赏析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李商隐《落花》全诗赏析

★ 古诗游子吟全诗赏析

★ 朱熹春日全诗赏析

★ 徐志摩《再别康桥》全诗赏析

★ 杜甫《雨》 全诗赏析

★ 沁园春 雪朗诵

★ 沁园春 雪 教案

★ 沁园春雪翻译

★ 杜甫《曲江其一》全诗翻译赏析

篇8:江雪柳宗元拼音

江雪柳宗元拼音

qiān Shān niǎo fēi jué

千 山 鸟 飞 绝 ,

wàn jìng rén zōng miè

万 径 人 踪 灭 。

gū zhōu suō lì wēng

孤 舟 蓑 笠 翁 ,

dú diào hán jiāng xuě

独 钓 寒 江 雪 。

【字词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作者简介】

篇9:《江雪》柳宗元阅读答案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写作背景】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1.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答: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

2、请对三四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3、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分)

答:夸张、对偶

4、说出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及体现这些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2分)

篇10:柳宗元《江雪》体式辨析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关于柳宗元《江雪》体式是如何的呢?下面来看看!

一、源起

柳宗元的《江雪》是我最喜欢的古典诗歌之一。

写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期间。

作品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背景下,塑造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一叶小舟上迎着风雪,独自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不屈、清高、孤独、苦闷的精神世界。

这首诗共二十个字,字字千钧。每一句看似平常,合起来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每读一次,就会享受一次盛大的艺术大餐。心灵为之震撼,感情受到熏陶。令人百读不厌,真乃千古绝唱也!

不仅意境清冷、幽深,而且声律铿锵。全诗采用雪韵入声,“雪、绝、灭”三字相押,形成了一股短促、有力的声调,迫使音响向上激射,强化了诗的凄清、孤寂的情调,抑扬顿挫间稳藏着诗人的幽愤不平。不是大手笔,绝然写不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诗篇,真乃声情并茂,炉火纯青也!

随着鉴赏的深入,发现这首诗的声律有点怪——近体诗一般都押平声韵,它押仄声韵且不说,甚而第三句失黏反对,这是正格近体诗中从未见过的。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4月广东第4次印刷。本书引用此版本)下册(二分册第1439页)讲唐诗用韵一节中说:“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仄韵的近体诗非常罕见。本单元文选中王维《杂诗》,柳宗元《江雪》是押仄声韵的。”显然,王力先生认定《江雪》、《杂诗》二首诗是律绝,又未展开谈,其它篇什也未谈及。我决心把这个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二、探讨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燃烧诗友在“中国韵律诗歌网”贴出的格律诗二十八式表。仄韵正格律绝只有四种体式,《江雪》与这四种体式不符。

我与《吉林楹联》杂志副主编,我的好友吕光源先生联系,交换看法。光源亲自把《汉语诗律学》给我送来,经过研读,结合过去的知识,对这个问题心里有了底数。

突然,眼前一亮,产生了一个想法:我是“中国韵律诗歌网”顾问,分区版主,主管“学员专区”栏目版,责任所系,义不容辞,不妨与大家一道探索前进。

我发现飘摇兮诗友古典诗歌功底深厚,我就在他发的帖子上跟帖,向他及诸诗友请教《江雪》体式。

飘摇兮、燃烧、醉茗居、于进水(站长)、寒竹清影诸诗友纷纷跟帖,引经据典,掀起了学习探讨热潮。有的说是阳关体律绝、有的说是拗体律绝、有的说是古绝。醉茗居索性发了王力《诗词格律》,系统介绍了相关知识。

三、辨析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教育出版社 4月第2次印刷。本书引用此版本)中指出:“仄韵律诗很像古风;我们要辨认它们是不是律诗,仍旧应该以其是否用律句平仄为标准。”(第49页)

上述提到的二十八式表中仄韵五言律绝只有四种正格体式

1.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B)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平起入仄韵式(b)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A)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仄起入仄韵式(a)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江雪》体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可以看出《江雪》不是上述四种正格体式。所以,不是正格律绝。既然不是正格律绝,就是拗体律绝(古风式律绝)或古绝。到底是哪一种呢?

《江雪》第一句有变格,变为: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救)。五言拗句有以下特点:①二、四字同声;②三字尾是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

从总体情况看,没有古绝句式,不是古绝。正格律绝没有失黏失对情况,如果拗体律绝允许失黏失对,就是拗体律绝,否则,就是出律。

前一阶段,我手里没有《汉语诗律学》这本书,翻阅了大量书籍,找不到答案,形成不了具体分析,倒也学到了不少知识。后来,终于在《汉语诗律学》里(结合过去的知识)找到了答案。

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阐述失黏失对一节中说:“首先我们须知,{对}和{黏}的格律在盛唐以前并不十分讲究,二者比较起来,{黏}更居于不甚重要的地位,直至中唐以后,还偶然有不对不黏的例子。……而唐人并不把不对不黏的情形认为这样严重。因此,有些诗论家并不叫做{失黏}{失对},只认为{拗对}{拗黏}。”(第114页)并且还说:“{黏}的形式在律诗形成的时候虽已有这种倾向,却还未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律。中唐以后,黏规律渐严。但是,失黏不像失对那样容易觉察到,所以仍不免偶然违犯。”(第119页)

本书在谈到古风式的律诗时说:“要谈古风式的律诗,首先应该把那些似律非律的诗分辨清楚。律诗有三个要素:第一是字数合律……第二是对仗合律……第三是平仄合律……并且讲究黏对。如果三个要素具备,就是纯粹的.律诗;如果只具备前两个要素,就是古风式的律诗,亦称{拗律};如果只具备第一个要素,就不算是律诗,只是字数偶然相同而已。”(第437页)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十讲》里说:“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成为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古绝’。”

综上分析,王力先生把《江雪》认定为拗体律绝是肯定的。

这合乎大多数人的观点。《唐诗三百首》中,就把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仄平仄平仄 拗句),孟浩然《临洞庭呈张丞相》(八月湖水平仄仄平仄平拗句)等均放在五言律诗条目中,可见一般。看一首诗的归类,必须把握总体,不能以偏概全。

仄韵式失对的例子有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等。不仅仄韵式有失黏失对情况,平韵式也有。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第三句失黏。“两地惧秋夕,相望共星河。(aA)高梧一叶下,空齐归思多。(bB)方用忧人瘼,况自抱微疴。”(aA)(韦应物《新秋夜》)2、4、6句失对。失对罕见。

必须指出:体式的界定不是绝对的,把《江雪》定为古绝也不为过。这是由于人们界定的标准不一样所致。有的人就主张把押仄韵的诗都定为古风《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词典》(江西人民出版社)就把《江雪》定为古绝(第203页)。王力先生也曾说过:“仄韵律诗和绝句可以说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交界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界线相当分明,只有仄韵律绝往往也可认为{入律的古风}”(《汉语诗律学》第51页)

篇11:江雪唐代柳宗元赏析

江雪 柳宗元赏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一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做。永州又名九嶷、零陵、潇湘、竹城,位于湘江上游,地处三省交界。永州多山,山区利于降雪。

短短二十个字情景交融,柳宗元被贬的境遇自然让人会去联想诗中的言外之意;诸多评论多直指此诗是托物言志,是也。“千山”、“万径”,柳宗元的心思已掠过当时他正身处的山寺,直抵长安-长安,不仅仅是朝廷,更是他的故乡;渔翁独钓雪意,盖近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人已超然于雪外——也是另一种“江湖之远”。

来看看几位古人对这首《江雪》的评说——

吴烻云:“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则雪之深可知。然当此之时,乃有蓑笠孤舟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严光,则为待聘之吕尚。赋中有比,大堪讽咏。”

徐增云:“此乃子厚在贬所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非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矣。余岂效此渔翁哉!”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万径之间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鸟不飞、人不行之地,真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矣,何足为轻重哉?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何为而作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凉,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柳宗元另有《永州八记》,可与这首《江雪》相参看。在《八记》中他实现了一种发现——他发现了很多不为时人了解的山水美景,在山涧、林木、峭石之间去寻觅前行的小径,这种发现同时也是向内的,然而作为一名节操不坠的被贬官员,并非仅有纵情山水而已,亦有一份江雪般的寒冷与孤绝。

此诗也可以撇开柳宗元的身世,从其他角度甚至是纯诗的角度来理解。比如人生的境界与道路有千万条,就好比是“千山”与“万径”,然而一场大雪降临将其全然覆盖,了无差别;只有一种冰冷包裹下的寂静与欢喜。

有很多文章探索过柳宗元诗文的禅境,佛禅思想对柳宗元的影响。柳宗元曾说:“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说。于零陵(即永州),吾独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苏轼曾说:“子厚南迁,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诸碑,绝妙古今”。(注:《柳宗元全集·卷六·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详注》,中国书店1991年8月版第64页)柳宗元认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送玄举归幽泉寺序》)有时人认为柳宗元走的.是“统合儒释”的路子,见《禅对柳宗元诗影响》一文。

搜罗了一下对柳宗元诗作的评价——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第一次将柳宗元作为“元和诗坛”的代表作家,首次从纯诗学角度探讨了柳诗与屈骚之关系;首提“柳子厚体”和“韦柳体”。亦有人有论述柳诗对于宋诗的影响或者说宋诗对于柳诗的接受。

篇12:《江雪》柳宗元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作品原文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字词注释

1、绝:无,没有。

2、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3、人踪:人的脚印。

4、孤:孤零零。

5、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6、独:独自。

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

鉴赏评价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

写作手法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

英汉对照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RIVER-SNOW

Liu Zongyuan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作者简介

上一篇:景德镇瑶里古镇导游词下一篇:加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与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