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荆轲,咏荆轲柳宗元,咏荆轲的意思,咏荆轲赏析

2024-04-29

咏荆轲,咏荆轲柳宗元,咏荆轲的意思,咏荆轲赏析(共4篇)

篇1:咏荆轲,咏荆轲柳宗元,咏荆轲的意思,咏荆轲赏析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①。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②。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③。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④。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⑤。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⑥。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⑦。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⑧。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⑨。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⑩。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⑾。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⑿。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⒀。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⒁。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⒂!

【注释】

①燕丹:燕太子名丹。士:指春秋战国那些诸侯的门客。赢:秦王姓嬴氏。强赢:指秦国。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喜欢供养门客,用意在向秦王报仇。

②百夫良:能抵抗百人的良士,另一种说法认为是百人之中最雄俊者。岁暮:晚年,或年深日久。荆卿:即荆轲,卿是尊称。这两句是说燕太子丹招募勇士,年深日久得到了荆轲。

③君子:指荆轲。死知己:为知己者而死。燕京:燕国的都城。这两句是说荆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手持宝剑离开燕京去为燕太子丹报仇。

④素骥:白马。广陌:大道。我:荆轲自称。这两句是说白马在大道上长啸,燕太子丹等人慷慨送行。

⑤危冠:高冠。长缨:系冠的丝带。这两句是说荆柯怒发冲冠、猛气动缨。

⑥饮饯:饮酒送别。易水:源出河北易县西,东流至定兴县西南入拒马河。四座:周围座位。这两句是说在易水上饮酒送别,周围坐的都是英豪。

⑦渐离:高渐离。筑:古乐器名,象答,十三弦,颈细而曲,用竹敲打。宋意:燕国勇士。这两句是说高渐离击筑,宋意高歌。

⑧萧萧:风声。淡淡:同澹澹,水动摇的样子。荆轲出发时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这两句是说悲风萧萧,寒波澹澹。

⑨商、羽:都是音调名。古代乐调分宫、商、角、征、羽五音,商音凄凉,羽音慷慨。这两句是说筑奏商调人们都为之流涕,奏羽调人们则慷慨震惊。

⑩这两句是说心中知道此去必死,但可传名于后世。

⑾盖:车盖。飞盖:车奔驰如飞。秦庭:秦的朝廷。这句和上句是说荆轲登车飞驰去秦,连头也没回。

⑿凌厉:奋勇直前的样子。逶迤:迂曲长远的样子。这两句是说奋勇直前飞越万里路程,迂回曲折经过上千座城镇。

⒀图:指荆轲所献燕国督亢地图。穷:尽。事:指行刺之事。豪主:指秦始皇。怔营:惶惧。这两句是说地图舒展到尽头,行刺的事自然发生了,秦始皇当时非常惊恐。

⒁剑术疏:剑术不精。奇功:指刺杀秦始皇的事。这两句是转述鲁勾践的话,惋惜荆轲剑术不精,以致大功未成。

⒂其人:指荆轲。余情:生气。这两句是说荆轲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却流传千古。

【赏析】

关于荆轲之事,《战国策·燕策》与《史记·刺客列传》都有记载,其基本情节是相似的。陶渊明的这首诗显然是取材于上述史料,但并不是简单地用诗的形式复述这一历史故事。

诗的头四句,从燕太子丹养士报秦(报,报复、报仇之意),引出荆轲。不仅概括了荆轲入燕,燕丹谋于太傅鞫武,鞫武荐田光,田光荐荆轲,燕丹得识荆轲,奉为“上卿”等等经过,而且,一开始便将人物(荆轲)置于秦、燕矛盾之中,又因为这个人物是最出众、最雄俊的勇士(百夫良,超越百人的勇士),于是乎他自然成了矛盾一方(燕)的希望之所托。那么,故事的背景,人物的位置,及其肩负之重任,大体都已亮出,所以说这四句是“已将后事全摄”。正因为如此,矛盾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等等悬念,也就同时紧紧地系在读者的心上。下面接着就写荆轲出燕,在临行前,史书中有荆轲等待与其同行的助手,而“太子迟之,疑其改悔”,引起荆轲怒叱太子,且在一怒之下,带着并不中用的秦舞阳同行的记载。诗人略去这一重要情节,而代之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这后一句逗出下文,而前一句显然是回护了燕丹的过失,但这样写却与首句的“善养士”相呼应。既使得内容和谐统一,一气贯注,也使得笔墨集中,结构浑成。易水饯行,《战国策》与《史记》是这么写的:“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由平缓而渐趋激昂。诗人则不然,他首先插入:“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素骥,白马。马犹如此,人就自不待言了,诗的情绪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因而“雄发”二句的刻画——头发直竖,指向高高的帽子;雄猛之气,冲动了系冠的丝绳——虽不无夸张,但却由于情真意足而显得极其自然。易水饯别,也正是在这种气氛中酝酿和展开的激昂悲壮的一幕。高渐离、宋意……一时燕国的豪杰,都列坐在饯席之上。寒水哀风,击筑高歌,声色俱现,情景相生,送者、行者,无不热血沸腾,慷慨流涕。“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又一笔折到行者,道出了行者的决心,写出了行者的气慨,而这也就是这幕戏的意图与效果之所在。“登车”六句写荆轲义无反顾,飞车入秦。使上述的决死之心与一往无前的气慨,从行动上再加以具体的表现。其中“凌厉”二句亦属诗人的想像,它好似一连串快速闪过的镜头,使人物迅逼秦廷,把情节推向高潮,扣人心弦。诗中以大量笔墨写出燕入秦,铺叙得排荡淋漓,而写到行刺失败的正面,却是惜墨如金,只用了两句话——“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前一句洗练地交代了荆轲与燕丹在地图中藏着利刃以要劫、刺杀秦王的计谋,同时也宣布了高潮的到来,后一句只写秦王慌张惊恐,从对面突出荆轲的果敢与威慑,而对荆轲被秦王左右击杀等等,则只字不提,其倾向之鲜明,爱憎之强烈,自在不言之中。作者以有限的篇幅,再现了雄姿勃勃的荆轲形象,也表现了作者剪裁的功夫与创造的才能。诗的最后四句,便是直截的抒情和评述,诗人一面惋惜其“奇功”不成,一面肯定其精神犹在,在惋惜和赞叹之中,使这个勇于牺牲、不畏强暴的形象,获得了不灭的光辉、不朽的生命。可以看得出诗人是以饱蘸感情的笔触,写下了这个精采而又有分量的结尾。正如张玉谷说的:“既惜之,复慕之,结得抟捖有力,遂使通首皆振得起”(《古诗赏析》)。

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现实。不过这“现实”亦不宜说得过窄过死(如一些论者所言,这首诗是诗人出于“忠晋报宋”而作),为什么呢?首先,因为陶渊明反复地说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拟古》之八);“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使我们看到在作者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也早已具有着豪放、侠义的色彩。其次,诗人也曾出仕于晋,不过他说这是“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田园居五首》),悔恨之情溢于言表,足见“晋”也并不是他的理想王国,当然“宋”亦如此。这些都是我们不必将《咏荆轲》的作意胶柱于“忠晋报宋”的理由。诗人一生“猛志”不衰,疾恶除暴、舍身济世之心常在,诗中的荆轲也正是这种精神和理想的艺术折光。说得简单一点,便是借历史之旧事,抒自己之爱憎,这样看是比较接近诗人心迹的吧。是的,这首诗的影响也正在此,此亦有诗为证:“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龚自珍《己亥杂诗》) (赵其钧)

篇2:咏荆轲,咏荆轲柳宗元,咏荆轲的意思,咏荆轲赏析

荆轲刺秦,事见《史记·刺客列传》。此诗虽以《史记》的记载为本,叙写了刺秦的整个始末,但诗的重点显然是在易水壮别的场面上。诗的前四句写荆轲受知于燕太子丹,受命除暴扶弱,报仇雪耻。“招集百夫良,岁暮得到卿”,从“善养士”的燕太子丹的角度,烘托出荆轲是百里挑一、得之不易、可托重任的豪侠之士,为荆轲的出场作了必要的铺垫。自“君子死知己”以下在“且有后世名”的长达十六句的主要篇幅用于铺写易水壮别、慷慨赴义的动人场面。诗中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的夸张性的外观情态的描写,揭示出荆轲嫉恶如仇,壮怀激烈的内在精神。“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的对句,巧由“风萧萧兮易水寒”化出,强烈地泻染了荆轲慷慨赴死的悲壮气氛。“心知去不归”脱胎于 “壮士一去不复还”,但将送行者的唱词变为荆轲的内心独白,并缀以“且有后世名”一句,这便从人物的心理内涵中显现了豪侠之士轻生死、重名节的凛然气慨,预示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剧结局。易水壮别,作为全诗的重心,写得有声有色,气氛浓重,情景如见。清人张潮对此品评道:“写壮士,须眉如画,状易水,萧森之气凄然。”

接着,诗人以精炼的笔墨叙写荆轲的飞盖入秦和秦庭一击。由于这是一次奇功未成的失败之举,所以便无必要绘声绘声地实写行刺的细节,诗人着力表现的仍是荆轲在燕入秦途中的那种“登车可时顾,飞盖入秦庭”的迫不容缓、义无返顾的慷慨赴死气概。

篇3:《咏荆轲》 教案2

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 「燕丹」四句,意谓燕太子丹原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待他不好,逃回燕国,立志报仇,在所养的门客中百里选一地挑选杰出人物,在岁末时得到了荆轲。「君子」四句,意谓君子为知己者死,带着剑出了燕国的都城。义士们乘着白马驰骋在大道上,意气激昂地为荆轲送行。「雄发」之后十二句,写一个个都怒发冲冠,在易水上为荆轲饯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含悲击筑,宋意高歌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筑音和歌声越来越高亢,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心里都知道,此举有去无回,只能留名后世。「登车」八句,写荆轲义无反顾,乘车飞驰到秦国,一路勇往直前,逶迤曲折地经过许多都城,借献图为名接近秦王,所献的地图展开到尽头,图穷匕首现,行剌之事便自然出现了,顿使秦王受惊发楞。只可惜荆轲剑术生疏,刺秦王的奇功未能建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令后人感慨不已。 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三、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来烘托荆轲的精神面貌。最典型的是易水饮饯的场景。 在萧杀的秋风中、滔滔的易水上,回荡着激越悲壮的乐声,“悲筑”、“高声”、“哀风”、“寒波”相互激发,极其强烈地表达出“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主题。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这是颇具眼力的。 本篇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 《咏荆轲》赏析

★ 柳宗元的《咏荆轲》古诗赏析

★ 荆轲

★ 荆轲刺秦王课件

★ 荆轲刺秦王 教案

★ 荆轲刺秦王教案

★ 荆轲刺秦王 翻译

★ 荆轲颁奖词150字

★ 刺客列传荆轲读后感

篇4:1咏荆轲教案陶渊明

大学的作用 文学的功用 大学的作用 大学语文 绪论 内容提示

一、大学语文是什么

二、文学简史

三、学习要求

四、课程内容

一、大学语文是什么 大学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也就是大学阶段学习的关于母语的通识教育课。

1.一门课程:人文素质课

大学语文字面上的意思包括:

(1)语言文字 狭义:指母语(汉语及其书写符号汉字),尤其指汉语普通话与汉字。(2)语言文章 广义:指用汉语表述的中外文章。(3)语言文学 广义:用汉语呈现的古今中外的文学。(4)语言文化 广义:用汉语呈现的各民族文化。2.与大语相关的一个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简称“中文”专业,一般特指汉语言文学专业。

(1)现在不少高校从“中文”专业分出了文学、汉语言、新闻、编辑出版和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等专业。

(2)传统的“中文”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两大类: A.语言类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B.文学类课程:文学理论、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史等。

二、文学简史

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代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2.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诗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诗经》常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起兴。4.战国后期,在楚国产生了具有楚地文化独特光彩的新体诗——楚辞。

5.楚辞是一种“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民间乐府,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灵活多变,多用语气词“兮”字。

6.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他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373句,2490字。屈原在采用当时民歌形式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骚体。

7.《论语》和《左传》等书产生在春秋末年。

8.战国时代文学的样式主要是散文和诗歌,此外还有略具雏形的小说,如《穆天子传》等。当时的散文主要分为 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9.诸子散文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其中《庄子》散文文学性最强。

10.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警策,《孟子》雄畅,《墨子》谨严,《荀子》淳厚,《韩非子》 犀利,《庄子》 汪洋恣肆。

11.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以记言记事为主,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有些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12.《战国策》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13.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

14.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下,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15.两汉散文的最高成就——司马迁的《史记》。

16.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17.唐诗、宋词,堪称中国文学的双璧。

18.元杂剧以高度的社会历史价值、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形式体制,开辟了我国戏曲文学的黄金时代。

19.一般所说的元曲,是杂剧与散曲的合称。

20.明代出现了长篇章回小说——一种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小说形式。

21.明代短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拟话本。这是一种文人模仿民间话本创作的案头文学。22.著名的拟话本结集,有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23.清代文学成就最大的是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

一、专业知识的学习

思维方式的训练 独立人格的养成 现代公民的培养

二、如何读大学 如何读大学?

(一)、当你迷茫时

推荐几本书: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徐小平系列。

(二)、当你仍然比较迷茫时 几种情况:

1、考研。本专业或者跨专业

2、出国。练好口语听力

3、工作

(三)、人生的几种姿态:花、草、树,不管你想做什么,你都要有培养核心竞争力。

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你觉得不被理解就对了,那是让你认清朋友的机会。你觉得黑暗就对了,那是你发现光芒的机会。你觉得无助就对了,那样你才能知道谁是你的贵人。你觉得迷茫就对了,谁的青春不迷茫。——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

文学的功用

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学就是她的宗教。

——朱学勤 相对于其它东西来说,中国最为紧缺的便是文学。

——王富仁

何为健康的思想?

健康的思想不惟让我们正确地行动,恰当地对待他者,合于普遍原则地处理各种伦理关系,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看到真相,看到真实的世界,看到自己的问题,看到他人的友善。

大学与文学的关系: 独立思考

怀疑批判的精神 特立独行的创新 要有爱和关怀 要有梦和行动

在大学你要涉猎的知识: 文学 哲学 历史 经济学 其它 网站

大学四年,让书籍成为你最好的朋友吧!期末考试评定方法:

《咏荆轲》 教案

陶渊明《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陶渊明诗文兼有的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2、通过熟读成诵领会诗人心中疾恶除暴的英雄猛志和希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难点】翻译这首诗,领会诗人的情怀,学习荆轲的优秀品质。【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林语堂说:“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比如中国第一隐士“陶渊明”。什么是“隐士”呢?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我们以前也学过很多陶渊明的诗,今天一起走进《咏荆轲》。

1、简介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他不满当时土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谈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有《陶渊明集》。

2、熟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燕国太子喜欢收养门客,目的是对秦国报仇雪恨。

他到处招集有本领的人,这一年年底募得了荆卿。

君子重义气为自己而死,荆轲仗剑就要辞别燕京。

白色骏马在大路上鸣叫,众人意气激昂为他送行。

个个同仇敌忾怒发冲冠,勇猛之气似要冲断帽缨。

易水边摆下盛大的别宴,在座的都是人中的精英。

渐离击筑筑声慷慨悲壮,宋意唱歌歌声响遏行云。

座席中吹过萧萧的哀风,水面上漾起淡淡的波纹。

唱到商音听者无不流泪,奏到羽音荆轲格外惊心。

他明知这一去不再回返,留下的姓名将万古长存。

登车而去何曾有所眷顾,飞车直驰那秦国的官廷。

勇往直前行程超过万里,曲折行进所经何止千城。

翻完地图忽地现出匕首,秦王一见不由胆颤心惊。

可惜呀!只可惜剑术欠佳,奇功伟绩终于未能完成。

荆轲其人虽然早已死去,他的精神永远激励后人。第二教时

【教学过程】

一、采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咏荆轲》是较长的一首诗,全诗30句,「燕丹」四句,意谓燕太子丹原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待他不好,逃回燕国,立志报仇,在所养的门客中百里选一地挑选杰出人物,在岁末时得到了荆轲。「君子」四句,意谓君子为知己者死,带着剑出了燕国的都城。义士们乘着白马驰骋在大道上,意气激昂地为荆轲送行。「雄发」之后十二句,写一个个都怒发冲冠,在易水上为荆轲饯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含悲击筑,宋意高歌送行,风萧萧兮易水寒,筑音和歌声越来越高亢,人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激动。心里都知道,此举有去无回,只能留名后世。「登车」八句,写荆轲义无反顾,乘车飞驰到秦国,一路勇往直前,逶迤曲折地经过许多都城,借献图为名接近秦王,所献的地图展开到尽头,图穷匕首现,行剌之事便自然出现了,顿使秦王受惊发楞。只可惜荆轲剑术生疏,刺秦王的奇功未能建立。「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令后人感慨不已。

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比如,“提剑出燕 京”,写出了荆轲仗剑行侠的英姿;“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更以夸张的笔法写出荆轲义愤填膺、热血沸腾的神态。而“登车何时顾”四句,排比而下,一气贯注,更写出了荆轲义无反顾、直蹈秦邦的勇猛气概。诗中虽没有正面写刺秦王的场面,但从“豪主正怔营”一句,可以想见荆轲拔刀行刺之时那股令风云变色的虎威。

上一篇:半塔镇元至四月份纪检监察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下一篇:乐团音乐会司仪主持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