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2024-04-30

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共9篇)

篇1: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工 作 简 报

2007年第1期(总第3期)

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

调查工作领导小组 二〇〇七年二月二十六日

【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办公室对云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研】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调研安排的函》,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办公室于2006年11月21日——23日对云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组认真准备汇报材料,调研会于2006年11月21日在云南省环保局八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土壤污染状况调研组成员井欣、骆永明、云南省环保局自然处领 1 导、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家组组长刘忠翰以及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组成员。主要会议内容:

一是省环保局自然处领导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二是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组组长汇报项目组工作情况:

1、云南省开展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态度明确,前期垫支经费开展工作;

2、根据云南的实际情况,本次工作由省监测站负责,联合部分单位完成,先以昆明地区为试点;

3、目前主要存在土壤分析前处理仪器缺乏和其它经费的自由使用度较小这两个方面的困难;

4、希望标样国家统一购买,经费统一扣除;

三是专家组组长对本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土壤类型划分一定要准确;

2、采集能真正代表亚类的土壤;

3、紧密关注耕地问题;

4、林地不必调查有机物;

5、背景点增加8—10个,主要体现云南立体气候变化带(即海拔78米至6400米的变化),具体是从红河州河口县至迪庆州德钦县,沿途选择8——10个县所在地,布设点位进行调查;

四是国家调研组对云南省土壤调查工作进行评价总结:

1、开展了实际的工作,如:编写作业指导书、调动地方力量、积极参加国家培训等;

2、耕地是专题一的重点,方案中的点位需要再加密增加;

3、自然保护区的点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文件环发[2006]186号《关于调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未利用地网格以及增设自然保护区点位的通知》内容进行再次调整;

4、云南的这支调查队伍,人员年轻,能 很快地接受新事物,能很快应用电子地图进行网格布点,但是经验不足,没有灵活处理网格的经验,比较依赖电脑;

5、建设用地点位数量不符合统计学规定,建议增加到8个;

6、云南有很特殊的立体气候带,考虑在这个地区增加调查点位,作为土壤环境质量背景点进行调查;

7、专题三重点地区应突出云南特色:a.有色金属矿区;b.特别关注地区:池、湖、海;c.烟草基地等;

8、本次工作以调查为主,重点是专题一、二、三,土壤修复专题最好由省环保局自然处向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申请专项经费来做;

9、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提供依据;

10、必测项目全部都要求做,选测项目各自考虑,可以减少工作量以及经费;

11、关注有机分析质量问题以及有机分析样品保存问题;

12、本次调查的数据一定重视保密问题,所有数据统一上报国家;

13、经费预算再次核实,多和国家联系。

五是省环保局领导对本次调研会进行总结。感谢国家调研人员对云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肯定以及提出的宝贵意见,使我们对本次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我们将认真按照本次调研意见进行方案修改,尽快完成方案正式稿报送国家。

结合本次调研内容,项目组于2006年12月修改并完成了《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方案》(正式稿),上报国家环保总局土壤调查项目组。【举办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培训班(第一期)】根据云环站发[2006]73号《关于举办“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培训班(第一期)”的通知》的要求,为做好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采制样工作和规范实验室的分析测试,保证土壤采制样的代表性和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于2006年12月18——20日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呈贡基地举办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技术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邀请了云南大学土壤学教授以及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组部分成员为大家授课。参加本次培训的共有70人左右,全省16个州、市都派人参加了培训。培训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由省环保局、省监测站领导传达国家精神以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体方案和我省的安排部署;二是土壤采样的布点原则和方法;三是普查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四是背景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五是土壤样品的制备;六是土壤样品的管理;七是土壤采制样的质量保证。

培训课程结束以后,培训班组织大家进行了一次理论考试,全体参加人员均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了合格证书。本次培训不仅有理论部分的培训,还有实践部分的培训。培训第三天,授课老师带领大家进行了野外实习,主要是现场剖面讲解与土类识别技术、普查以及背景土壤样品的选点和采样现场实习以及样品制备的操作实习等内容。

此次培训结合实际,有重点、有针对性,声像结合、效果明显、通俗易懂。参加培训的各州、市人员均纷纷表示回去一定按照省站的要求,尽快把全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落实到位,努力完成全省土 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报:云南省环保局、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财政厅

送: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专家组成员、技术组成员

篇2: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ArcGIS插值方法对比及其在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的应用

摘要:介绍了ArcGIS系统插值方法的基本原理,对比了各种插值方法.通过在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中的应用对比,最后决定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作 者:赵娟 ZHAO Juan 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云南,昆明,650034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9(z1)分类号:X53关键词:ArcGIS 插值法 对比

篇3: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农药化肥的滥用, 土壤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调查结果显示,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3个区域情况污染较重, 耕地土壤环境质量不堪重负, 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其中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相对较大, 而在重金属污染中, 以镉超标污染最为严重[1]。

2013年媒体报道湖南镉米流入广东事件后, 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稻米是我国第一大农产品和粮食品种, 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2%, 然而目前多地市场上却有约10%的大米中镉含量超标, 尤其是媒体公布的8个批次镉大米及品牌全部来自湖南让人震惊[3]。湖南省地域位于长江中游, 是我国最大的最主要的水稻主产区, 2014年该省水稻播种面积412万hm2、总产量2 640万t, 分别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的13.5%、12.8%[4]。为分析湖南大米被抽检出镉超标原因, 了解湖南省土壤镉污染状况, 追踪污染源、污染途径以及被污染的土壤治理路径, 本文通过实地调研, 在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基础上, 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 并提出湖南省镉污染土壤治理建议。

1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镉是一种重金属元素, 对动物具有强毒性。单质镉在自然界中不能稳定存在, 主要存在于硫镉矿和锌矿中, 据统计, 全世界每年向环境中释放高达3万t镉, 镉的迁移性强, 其中约87%的镉会进入到土壤。一旦镉伴随污染物进入土壤, 难以彻底清除, 并极易被植物吸收, 在植株内累积, 危害人类和农作物[5]。我国每年由工业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的镉总量约680 t[3]。

1.1 危害人体健康

镉危害人体健康可以概括为侵害方式广泛、潜伏时间漫长、为害形式隐蔽、破坏程度深刻等。镉侵害方式广泛, 可通过水、大气、植物等人体必需接触的介质危害人体健康。潜伏时期漫长, 人体长期摄入被镉严重污染的农产品, 饮用含镉量污染的水, 镉慢性中毒症状就会出现。据统计, 镉在人体内的半衰期平均达27.5年。危害形式隐蔽, 镉在长期和高剂量摄入情况下, 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 骨骼和肝肾受到影响;损害程度深, 镉污染还会引起肾衰竭、腰病、脆化骨质疏松和脊柱畸形等。

1.2 危害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生长过程需要的元素分为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 镉属于后者。镉控制在一定浓度下, 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大, 但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对作物产生危害。主要是影响代谢、抑制光合、危害生长、降低产量。从生理代谢上, 一定浓度的镉影响较大[6,7,8,9,10]。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炉铺村耕地肥沃, 地层深松, 稻谷结实率高, 产量高。在2013年被重金属镉污染后, 土壤板结干燥, 水稻秕壳率高, 产量极低。

2 湖南省镉污染现状

2.1 污染覆盖范围广、面积大

湖南省是全国土壤镉污染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具有覆盖范围广、面积大的特点。全省范围内多区域均出现土壤镉污染现象, 株洲市受害最为严重。据调查, 2013年该市镉污染超标5倍以上的面积达1.6万hm2, 重度污染达34 410hm2, 该范围内的耕地不宜耕种[11]。

2.2 稻米镉超标趋势上升

近年来, 湖南省生产的稻米镉超标趋势上升。据财新网报道, 湖南省2011年稻米重金属镉超标状况同比有所增加, 湘西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 同比增长13.8%, 达43.3%[12]。

3 湖南省土壤中的镉污染来源

3.1 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危害

湖南省土壤中的镉污染来源为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据有色米衡东工业园周围环境及稻谷重金属污染调查报告, 2011年该省工业废水中镉排放量位居全国前列, 占40%[13]。2012年湖南省衡东县某村受周边的工业园废水排放污染, 导致稻谷品质差、空壳率高、产量下降严重[11]。据定点调查, 湖南省长沙县常乐村部分田块镉含量超标与此类似。同时, 农田土壤的重金属危害严重程度分布与工业园废气排放方向基本一致, 说明工业园的废气排放对稻田产生了危害。

3.2 采矿冶炼废水污染

金属矿山开采是湖南省“有色金属之乡”土壤镉污染的原因之一, 在矿山开采中, 产生矿山酸性废水, 含大量镉离子, 废水进入河流、土壤, 造成重金属污染[14]。据调查, 湖南省株洲市新霞湾地区排污口下游已形成了高浓度镉污染源。

3.3 农业投入品污染

农资等生产投入品所含污染物质进入土壤, 会产生土壤镉污染。在水稻生产中, 广泛使用磷肥, 湖南省区域使用的磷肥主要为4类:磷铵、过磷酸钙、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 含镉量分别为7.6~157.0、83.0~142.0、9.3~10.4、24.8 mg/kg, 因此在水稻生产中大量施用含磷肥料, 会导致土壤中的镉含量超标。另一方面, 湖南省部分地区由于施肥习惯和土壤质地等问题, 大量施用酸性肥料, 导致稻土p H值下降, 酸性增强, 镉元素活性随之增强, 提升水稻对镉的吸收。

湖南省部分地区施用有机肥, 在施肥过程中, 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 或者有机肥自身质量不过关, 导致化学制剂、电子产品、重金属等掺入, 而这些杂质中镉元素含量较高, 成为土壤重金属镉超标诱因之一。

4 土壤镉污染防治对策

实施土壤镉污染防治应遵循“因地制宜、因土制宜”的原则, 根据区域、土壤类型的不同特点, 针对土壤镉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污染来源, 选择不同防治方式。

4.1 开展结构调整降低镉元素危害

不同水稻品种对镉的吸收能力不同, 研究表明, 粳稻对镉的吸收能力远远小于籼稻。近年来, 台湾省在土壤镉污染地区推广种植粳稻, 取得良好效果。而湖南地区种植水稻品种以籼稻为主, 其对镉的吸收能力很强, 导致镉污染范围广、危害大。因此, 改换水稻品种, 推广粳稻, 可降低镉污染危害[15]。对于镉污染严重、不适宜种植食用性植物 (如粮食、蔬果) 的土壤, 应调整结构, 改种其他非食用性作物。

4.2 添加化学试剂抑制镉元素吸收

据研究表明, 土壤p H值的高低可直接影响镉元素在土壤中的溶解度和移动性。p H值呈强酸性条件时, 溶解镉的能力增强, 增加释放量, 迁移增强[16];在p H值呈强碱性条件时, 可固定土壤中的镉, 抑制该元素的流动[17]。因此, 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条件, 在土壤中添加化学试剂, 提高土壤中的p H值, 促使土壤环境由酸性向碱性转变, 从而有效固定土壤中的镉, 降低水稻对镉的吸收性[18,19]。

4.3 应用生物技术迁移土壤镉元素

某些植物、微生物能够较快吸收或降解土壤中的镉, 印度芥菜、花卉等植物对镉的吸收能力很强, 修复镉污染土壤潜力较大[20]。因此, 种植该类植物, 培养对土壤镉具有很强吸附力的生物, 利用其生长代谢过程, 促使镉元素迁移, 降低土壤中镉含量, 促进土壤镉污染修复[21,22]。

5 建议

5.1 建立土壤质量监测体系

建立全程土壤污染的监测体系, 包括土壤污染受害标准、土壤质量检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污染应急处理等多项内容。开展土壤污染地情地力普查, 制定耕地土壤污染标准;提前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的评价体系, 建立污染电子实时档案。完善耕地污染质量监测, 超过风险警戒线, 强令退出农作物种植, 积极开展治理修复过程。多部门联合制定本地区土壤污染事故处置预案, 重点将地理信息监测系统应用于土壤污染事故的预警及信息处理中, 以有效提升应急效率。

5.2 加强土壤污染预防

一是减少工业“三废”排放。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设定化工行业准入标准, 加快技术研发, 推广先进生产工艺, 减少“三废”排放。升级改造企业工艺流程, 推广闭路循环, 减少重金属污染的对外排放。二是合理使用农资。完善包村联户的农技推广机制, 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广规模经营, 开展农技人员在关键时节、重点区域进行农药肥料的使用培训、指导,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并指导种植户合理定量使用。三是加大宣教力度。农业部门要利用“三下乡”、秸秆禁烧等契机,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播、条幅等形式, 宣传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危害, 开展土壤保护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 在广大群众中营造保护土壤的舆论氛围。

5.3 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

篇4: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状况的评价

关键词:畜禽粪便;耕地负荷;氮流失量;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X7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334-03

收稿日期:2013-06-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编号:132102110182)。

作者简介:廖诗英(1971—),男,副教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教学与研究。Tel:(0396)2853022;E-mail:liaoshi71@163.com。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保障城乡畜禽产品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至2010年底,我国畜牧业总产值突破20 000亿元大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0%;规模化养殖水平显著提升,全国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例分别为65%、79%、47%,比1999年高41%、42%、32%[1-2]。随着养殖数量和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畜禽养殖污染风险正不断扩大。环保部和农业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3],2010年全国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和铵态氮排放量分别达到1 184万、65万t,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占农业源的95%、79%,畜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当年工业源、生活源排放量的3.23、1.18倍,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最主要的农业污染源。由于畜禽废弃物具有产生量大、污染范围广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特点,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源[4-8]。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大省,主要畜禽品种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也日益加剧,大量粪便和污水任意排放到养殖场周围环境中,对养殖场及周围的大气、水体、土壤等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笔者通过1990—2011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粪便排放量(估计值)变化以及耕地负荷、流失量等参数对河南省畜禽养殖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为河南省畜禽养殖业规划布局以及污染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1990—2011年河南省主要畜禽存出栏数作为基础数据[9],估算河南省畜禽粪便排放量及污染负荷。

1.2研究方法

1.2.1河南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的估算

Q=∑Ni×Ti×Ki(1)

式中:Q为年度粪便产生量(万t);Ni为各类畜禽饲养量[万头(只或羽)];Ti为饲养期(d);Ki为各类畜禽粪便排泄系数,{kg/[头(只或羽)·d]}。

1.2.1.1畜禽饲养期的确定在估算各类畜禽饲养期时,存栏数的饲养期按全年365 d计算。不同畜禽种类出栏数的饲养期参考国内外资料[10]确定,生猪平均饲养期一般为160 d,肉牛平均饲养期为160 d,肉羊平均饲养期为150 d,肉兔平均饲养期为90 d,肉禽饲养周期平均为50 d。

1.2.1.2畜禽粪便排泄系数的确定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与畜禽种类、性别、生长期、饲料、天气等诸多因素有关,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国家标准。本研究在参考国家环保总局关于畜禽养殖业污染物产生系数核算[11]的基础上,征询畜牧和环保专家的意见,确定河南省各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K(表1)。表1河南省各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统计情况

排泄物1各类畜禽的粪便排泄系数牛[kg/(头·d)]1猪[kg/(头·d)]1羊[kg/(只·d)]1兔[kg/(只·d)]1家禽[kg/(羽·d)]粪 114.012.011.210.1510.12尿13.2213.310.6210.251

1.2.2河南省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的估算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N、P、K等营养元素,是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源。由于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没有统一的估算标准,所以河南规模化养殖场的采样分析试验参考国家环保总局文件和相关研究资料[12],确定畜禽粪便中的养分含量(表2),以估算河南省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其计算公式为:

M=∑Q i×Fi(2)

式中:M为年度畜禽粪便养分产生总量(万t);Qi为各类畜禽粪便产生量(万t);Fi为单位质量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河南省畜禽养殖业发展情况

近2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肉、蛋、奶总产量分别为660万、400万、320萬t,全省畜牧业总产值已突破2 000亿元大关,居全国前列,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由表3可以看出,1990—2011年河南省主要畜禽存栏数总体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的生猪、羊、家兔和家禽的存栏数分别是1990年的2.6、1.5、2.2、3.1倍;而2010年的生猪、牛、羊、家兔和家禽的出栏数分别是1990年的46、3.3、2.5、6.2、4.2倍。表3河南省主要畜禽存出栏数变化

1990—2011年期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生产方式转变明显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发展迅速。据2010年的统计资料可知,出栏1 000头以上生猪的猪场达到9 738个,其中出栏10 000头以上的猪场370个;出栏10万羽以上的肉鸡场454个,存栏10 000羽以上的蛋鸡场5 679个;存栏200头以上的奶牛场604个。生猪、肉鸡、蛋鸡、奶牛规模饲养比重分别达到58%、96%、68%、80%。

nlc202309041919

2.2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情况

根据公式(1)计算出1990—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总量,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随着河南省养殖业的迅猛发展,河南省年畜禽粪便产生量也在迅速增长。1990年河南省的畜禽粪便产生量为12 748.3万t,而到了2000年就达到了 26 254.9万t,翻了1番,此后的10年间基本维持在26 000万~27 000万t之间。在各种畜禽粪便中增长最快的是家禽粪便,由1990年的992.3万t增长到2011年的3 364.4万t,增长了2.4倍。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量中各种畜禽贡献量依次为:猪13 385.0万t,占总量的50.1%;牛7 504.0万t,占总量的281%;家禽3 364.4万t,占总量的12.6%;羊1 798.6万t,占总量的6.7%;兔643.4万t,占总量的2.4%。目前,河南省猪粪便的产生量已超过全省畜禽粪便产生量的一半,所以在环保治理中,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2.3河南省畜禽粪便对环境的影响

2.3.1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的养分产生量及其耕地负荷量根据公式(2)计算出河南省畜禽养殖业产生的养分总量及其耕地负荷量,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河南省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钾养分总量随着畜禽饲养量的增加而增加,到2011年时已分别达到了130.2万、37.6万、99.6万t,是1990年的2.1、2.4、2.0倍。河南省2011年化肥施用总量折纯为596.8万t,居全国第1位,其中氮肥216.2万t、磷肥106.6万t、钾肥55.7万t[5]。如果将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中的养分全部施入农田,其氮、磷含量分别相当于同年施用化肥量的60.2%、35.3%。畜禽粪便中这些丰富的养分资源如果能够得到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肥投入量,而且可以缓解河南省钾肥资源不足的问题。但是畜禽粪便如不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势必会造成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

目前,对于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出路仍然是作为肥料还田,许多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也是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将农田作为畜禽粪便的负载场所,用充足的土地来消纳畜禽粪便表5河南省畜禽粪便中养分总量及其耕地负荷情况

中的养分。因此,耕地畜禽粪便负荷量这一指标可以直接反映该地区耕地消纳畜禽粪便的能力,而单位面积耕地土壤的氮、磷养分负荷反映了畜禽粪便对耕地土壤的污染风险。从表5可以看出,1990年河南省畜禽粪便耕地负荷、氮耕地负荷和磷耕地负荷分别为18.5 t/hm2、90.2 kg/hm2和 22.5 kg/hm2,而到了2000年已分别达到了38.2 t/hm2、190.2 kg/hm2 和48.0 kg/hm2,增长了1倍左右,此后的10年便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不曾下降过。

虽然我国还没有设定单位面积耕地土壤的畜禽粪便以及氮、磷养分的限量标准,但多数学者认为耕地能够负荷的畜禽粪便量约为30 t/hm2[13],糞肥年施氮量的限量标准为 170 kg/hm2,年施磷量的限量标准为35 kg/hm2[14]。从表5还可以看出,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耕地负荷已达到或超过这些限量标准,而考虑到规模化养殖场粪便产生量的集中性,河南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周围土地的粪便负荷已明显超过其承载能力。

2.3.2河南省畜禽粪便及其氮、磷、钾养分流失量畜禽粪便在堆放及清粪冲洗过程中极易进入到水体中,而且河南省许多养殖场建在河流边上,畜禽粪便不经处理直接被排放到河流中。随着河南省规模化养殖场的不断发展,畜禽粪便随水流失量也在不断增大。据研究,中国畜禽粪便进入水体的流失率保持在2%~8%的水平上,而液体排泄物则可能达到50%[15]。考虑到河南省气候、降水以及粪便管理模式等特点,粪便流失量取8%,尿以50%估算出河南省畜禽粪便及养分年流失量(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河南省养殖业年粪便流失量从1990年的670.2万t增长到2011年的1 275.5万t,增长0.9倍左右;而年尿液流失量也由1990年的2 185.5万t增长到2011年的5 376.0万t,增长了1.5倍。由此带来的畜禽粪便中氮、磷、钾流失量分别从1990年的11.6万、1.6万、13.4万t增长到2011年的23.2万、4.0万、24.2万t。

畜禽粪便中高浓度的氮、磷养分通过径流、渗漏等途径进入水体,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9]可知,2011年河南省工业废水中的铵态氮排放量为139万t,生活污水中铵态氮排放量为7.25万t。因此,2011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的氮流失量分别是同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氮排放量的16.7、3.2倍,已成为河南省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已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3结论

过去20年间,河南省畜牧业发展迅猛,畜禽粪便产生量也在迅速增长。2011年河南省畜禽粪便产生量为 26 695.4万t,是1990年的2.1倍,折算成氮130.2万t、磷37.6万t和钾99.6万t。不同畜禽中,以猪的粪便产生量最高,占总量的50.1%;其他依次为牛28.1%、家禽12.6%、羊6.7%、兔2.4%。目前,河南省畜禽粪便的污染中,猪粪便的产生量已超过全省畜禽粪便排放总量的一半,所以在环保治理中,应将其作为重中之重。

河南省养殖业污染风险正不断加大。1990年河南省畜禽粪便耕地负荷、氮耕地负荷和磷耕地负荷分别为 18.5 t/hm2、90.2 kg/hm2和22.5 kg/hm2;而到了2011年已分别达到了37.1 t/hm2、180.8 kg/hm2和52.2 kg/hm2,明显超过耕地的承载能力,存在较严重的土壤和水体污染。同时,河南省畜禽粪便中氮、磷、钾流失量分别从1990年的 116万、1.6万、13.4万t增长到2011年的23.2万、4.0万、24.2万t。2011年河南省畜禽养殖业的氮排放量分别是同期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氮排放量的16.7、3.2倍,已成为河南省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其贡献大大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nlc202309041919

在传统的家庭畜禽养殖中,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及时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但是,规模化畜禽养殖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农牧脱节严重,畜禽粪便产生量大、过于集中,不可能完全实现合理的直接还田利用,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环境污染。2005年以后,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河南省畜禽养殖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畜

禽养殖业污染风险势必会随之不断加大。因此,河南省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防治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中国畜牧业年鉴:2000—2011[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12.

[2]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 (2012-06-06)[2013-10-22].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1zkgb.

[3]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EB/OL]. (2013-01-04)[2013-10-22]. http://www.zhb.gov.cn/zhxx/hjyw/201301/t20130104_244581.htm.

[4]彭里.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及治理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19-22.

[5]吴飞龙,林代炎,叶美锋.福建省畜禽养殖业废弃物污染风险评估[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445-449.

[6]苏杨. 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问题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2):15-18.

[7]朱兆良,孙波,杨林章,等.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政策和措施[J]. 科技导报,2005,23(4):47-51.

[8]郑纯辉,赵杰. 河南省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环境污染状况及管理对策[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6(2):14-16,20.

[9]河南省統计局. 河南省统计年鉴:2011[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李建国.畜牧学概论[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11]GB 18596—2001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S].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12]农业部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肥料处.肥料检测实用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410-411.

[1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全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及防治对策[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77-78.

[14]王方浩,马文奇,窦争霞,等. 中国畜禽粪便产生量估算及环境效应[J]. 中国环境科学,2006,26(5):614-617.

[15]《中国环境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环境年鉴:2003[M].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黄炜. 蓝藻水华Probit短期预测模型[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337-342.

篇5: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摘要:由于没有条件,无法检测环境污染的状况,但是通过一些资料如:书籍、互联网等了解环境污染。说到环境污染,我们或多或少都有切身体会,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环境污染的情况。比如说汽车从我们身边开过,会引起灰尘,汽车还会排放尾气,这就是一种空气污染。还有许多工厂都要排放废水,工厂生产需要使用干净的水,这些干净的水经过各种各样的生产工艺,水里面添加了许多污染物质,变成了废水,工厂再把这些废水排放到环境里面,就会污染水源,这就是水污染。工厂在生产中还产出一些废渣,我们称为固体废弃物。我们生活中也产生许多废渣,我们称为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也会污染环境。还有一些其他的污染等等。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

一环境调研目的(一)为什么要调查环境?简单的讲,就是因为环境发生了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变化,出现了环境问题。最重要的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严重

人类活动中向水、空气、土壤等自然环境排入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病原体、噪声、废热等污染物,当数量和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可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长和生态平衡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2)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急性污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其实,即使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高,但人体成年累月呼吸这种污染了的空气,也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肺癌等疾病。

(3)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环境污染是导致癌症发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地治理环境污染,是癌症综合预防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大气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对植物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或者直接使叶枯萎脱落;当污染物浓度不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慢性危害,使植物叶片褪绿,或者表面上看不见什么危害症状,但植物的生理机能已受到了影响,造成植物产量下降,品质变坏。主要污染事件:

(1)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是西半球工业最发达的地区,每年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2500多万吨。其中约有380万吨由美国飘到加拿大,100多万吨由加拿大飘到美国。七十年代开始,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面积酸雨区,酸雨比番茄汁还要酸,多个湖泊池塘漂浮死鱼,湖滨树木枯萎。

(2)1978年3月16日,美国22万吨的超级油轮“卡迪兹号”,满载伊朗原油向荷兰鹿特丹驶去,航行至法国布列塔尼海岸触礁沉没,漏出原油22.4万吨,污染了350公里长的海岸带。仅牡蛎就死掉9000多吨,海鸟死亡2万多吨。海事本身损失1亿多美元,污染的损失及治理费用却达5亿多美元,而给被污染区域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3)1979年6月3日,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南坎佩切湾尤卡坦半岛附近海域的伊斯托克1号平台钻机打入水下3625米深的海底油层时,突然发生严重井喷原油泄漏,使这一带的海洋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4)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的库巴唐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死亡之谷”知名于世。该市位于山谷之中,六十年代引进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人口剧增至15万,成为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企业主只顾赚钱,随意排放废气废水,谷地浓烟弥漫、臭水横流,有20%的人得了呼吸道过敏症,医院挤满了接受吸氧治疗的儿童和老人,使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

(5)原西德共有森林740万公顷,到1983年为止有34%染上枯死病,每年枯死的蓄积量占同年森林生长量的21%多,先后有80多万公顷森林被毁。这种枯死病来自酸雨之害。在巴伐利亚国家公园,由于酸雨的影响,几乎每棵树都得了病,景色全非。黑森州海拔500米以上的枞树相继枯死,全州57%的松树病入膏肓。巴登??符腾堡州的“黑森林”,是因枞、松绿的发黑而得名,是欧洲著名的度假圣地,也有一半树染上枯死病,树叶黄褐脱落,其中46万亩完全死亡。汉堡也有3/4的树木面临死亡。当时鲁尔工业区的森林里,到处可见秃树、死鸟、死蜂,该区儿童每年有数万人感染特殊的喉炎症。

(6)1984年12月3日凌晨,震惊世界的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发生。午夜,坐落在博帕尔市郊的“联合碳化杀虫剂厂”一座存贮45吨异氰酸甲酯贮槽的保安阀出现毒气泄漏事故。1小时后有毒烟雾袭向这个城市,形成了一个方圆25英里的毒雾笼罩区。首先是近邻的两个小镇上,有数百人在睡梦中死亡。随后,火车站里的一些乞丐死亡。毒雾扩散时,居民们有的以为是“瘟疫降临”,有的以为是“原子弹爆炸”,有的以为是“地震发生”,有的以为是“世界末日的来临”。一周后,有2500人死于这场污染事故,另有1000多人危在旦夕,3000多人病

入膏肓。在这一污染事故中,有15万人因受污染危害而进入医院就诊,事故发生4天后,受害的病人还以每分钟一人的速度增加。这次事故还使20多万人双目失明。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二)为了解决这个环境污染问题,有一系列的办法:

(1)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

(2)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

(3)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路”。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诸如:成立环境保护部;颁布实施政策法规;制定科技标准;控制、治理污染;保护自然生态;进行环境评价;开展宣传教育;发展国际合作;进行环境监察等等。政府有关部门在防治环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许多方面的工作,象财政部、化工部、国家海洋局、国务院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都颁发过相关法规和规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91次会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有关环境污染犯罪行为,规定了 “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或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处罚。再如:2008年2月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副省级城市环境保护局,计划单列市环境保护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颁发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加强防范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环境保护部向各有关地区省环境保护(厅)局颁发了:《关于防范和应对地震灾害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通知》。为了做好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们每一个公民必须努力增强环境意识: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识转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以“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态度积极参加

各项环境保护活动,自觉培养保护环境的道德风尚。防治环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与生物科学密切相关的有利用生物净化来消除环境污染和发展绿色食品等。参考文献:

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二级学科)关于环境污染的科技名词定义

互联网(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篇6:中国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

唐丽霞 左停

调查显示,中国农村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有65个村表示水资源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6.1%。调查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依次为工业污染、农药、化肥污染、生活垃圾和城市排污。有28个村是因为当地工业发展造成了水源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43.08%;此外,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垃圾不可小觑,分别有18个和12村的水源是因其污染的,分别占调查村总数的27.69%和18.46%。

从污染面积来看,调查村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在65个水受到污染的村中,只有24个污染面积是在20%以下的,占水污染村的36.92%,其余的污染面积都在20%以上,占水污染村的63%;其中,污染面积在80%以上的有13个村,占水污染村的20%;污染面积超过40%的有12个村了,占水污染村的18.7%。

水污染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对饮用水的影响,有29个村表示水污染的最大影响是饮用水质量变差,占水污染村的44.62%;其次是对灌溉水的影响,有19个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灌溉用水的数量和质量,进而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且也造成了部分作物被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一些村表示水污染影响了当地的生活用水和生活景观。

水量减少、水源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综合因素使91个村在水资源利用上遇到了困难,占调查村总数的64.56%。数据显示,调查村在水资源利用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地下水位下降、水利设施差、水质不好和水资源季节性供给不均。虽然如此众多的村在水利用上遇到了困难,但是,只有22个村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解决水的问题,大部分村还是听之任之。

三、调查村的农业污染状况

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以农药、化肥等技术广泛使用为特征的绿色革命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不足的问题,但是,这种化工型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2004年的数据,从1978年到1998年,中国农业“污灌面积”从500万亩增加到5427万亩,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2003年,中国农田化肥施用量为每公顷464.5公斤,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每公顷225公斤上限的一倍以上;农药施用量达每公顷15公斤,是发达国家的每公顷使用量的2倍多;其中,高毒农药占农药施用总量的70%,国家明令禁止的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部分地区生产和使用。

调查发现,中国化肥和农药开始使用的时间和绿色革命兴起时间差不多,都是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是化肥和农药推广的高峰期。数据显示,分别有51个和41个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和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36.16%和29.08%;分别有41个和40个村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化肥农药,分别占调查村的29.08%和28.44%。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村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可见,中国农业生产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是比较大的。调查村使用化肥的种类增加显着。调查村最早使用化肥时,平均使用化肥的种类只有2种,最高的为6种,现在平均使用化肥种类为7种,最高达到了21种,都增长了2倍多。使用化肥和农药对农业生产的正面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在提高产量和减轻工作量上。有128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最积极的作用是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占调查村总数的90.8%,有11个村表示使用化肥农药可以减轻工作量,占调查村总数的7.8%。化肥、农药对粮食产量的促进作用也是农民乐于使用的主要因素。相对于农药、化肥使用程度的增加,调查村参与正规的农药、化肥使用培训班的程度却比较低。数据显示,只有33个村举办过化肥使用培训班,仅占调查村总数的23.4%;108个村没有举办过任何关于化肥使用的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6.6%。只有38个村中有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占调查村总数的27%;有103个村的没有任何人参加过化肥使用培训班,占调查村总数的73%。农药使用培训参与情况程度与化肥差不多,只有38个村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班,有42个村有人参加过农药使用培训班,分别只占调查村总数的27%和29.8%,大部分村既没有举办过农药使用培训,也没有人参与过任何形式的农药使用培训。

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来源来看,化肥使用知识的首要来源是自己的经验,其次是产品说明书,然后是出售机构和当地的技术人员。农药使用知识主要来源是产品的说明书,其次是自己的经验,然后是出售机构和技术人员。由此可见,农民主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掌握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知识,产品说明书和出售机构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化肥农药使用知识获得途径的非正式性,导致部分村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上很难做到适量使用。能做到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合适的村分别只有74个和71个,占调查村总数的50%左右;在不能合适掌握使用量的村中,有51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化肥,58个村表示会过量使用农药,与此相对,只有16个村表示化肥使用不足,12个村表示农药使用不足。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造成农业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调查显示,使用化肥对农村的主要负面影响是造成粮食品质下降,影响了消费者饮食的质量和身体健康;其次,导致土地板结,进而影响当地土地生产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再次,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污染了水源,是农村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药对农村的负面影响也非常明显。有54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污染了当地的水源,占调查村总数的38.3%;有3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退化,占调查村总数的21.99%;有28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造成当地粮食品质下降,占调查村总数的19.86%;还有21个村表示农药的使用使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农药的使用威胁人畜安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第一,容易在高温季节出现打药中毒事件,调查发现,有73个村出现过打药中毒事件,占调查村的51.77%;第二,农作物上的农药残留容易引起人畜食物中毒;第三,农药残留造成周围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破坏;第四,一些高毒农药仍然在使用。

调查还发现,农村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地膜等白色污染。有54个村表示当地主要的农业污染源是地膜等白色塑料制品,占调查村总数的38.30%;此外,生活垃圾、秸秆燃烧以及动物粪便也都成为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

四、调查村的环境污染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有107个村表示环境受到了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75.9%,只有34个村表示没有受到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24.1%;有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非常严重,有20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14.18%;有52个村认为环境污染情况一般,占调查村总数的36.88%;有33个村认为虽然受到了污染,但情况不严重,占调查村总数的23.44%。从主要污染源来看,生活垃圾排在第一位,农村地区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垃圾处理中心,农户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从而造成农村社区生活垃圾污染比较严重;排在第二位的是工矿业污染,现在,有很多城市将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纷纷转移到农村地区,同时,一些乡镇企业的发展也都成为农村污染的主要来源;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排在第三。

从污染严重程度来看,表示生活垃圾污染最严重的有41个村,表示工矿业污染最严重的有33个村,表示化肥农药污染最严重的有27个村,这也再次说明了农村环境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工矿业污染和化肥、农药等。调查显示,农村环境污染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这主要是由绿色革命带来的农业生产的化工化造成的。有14个村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污染情况,但绝大部分村是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始的,这可能是农业化工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共同带来的。

从近5年来农村污染情况变化来看,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有5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更加严重了,占调查村总数的49.53%;只有13个村表示近5年来环境污染情况减缓了,仅占调查村总数的12.15%。农村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方面是因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垃圾等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没有采取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调查显示,有95个村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应对环境污染,占调查村总数的67.38%;虽然有46个村采取过一些措施来治理污染,但从所采取的措施来看,都是一些简单的收集和集中安置污染物,实质性的治理污染的措施非常少,这些简单措施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中,有28个村所采取的治理污染的措施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和请专人定时收集生活垃圾等,以这些方式进行生活垃圾处理;有8个村采取了和造成污染的工厂进行协商的措施,控制其工业污染;有5个村在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3个村组织村民定时打捞河流中的污物;有1个村修建公共厕所;还有1个村利用工业垃圾填埋道路坑洼和泥泞处。

五、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具有覆盖面广和程度深的特点,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水资源状况令人堪忧。首先,由于气候、人类活动和需求活动导致了水资源存量快速减少,水资源缺乏情况日益严重;其次,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安排将会更加严重影响到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再次,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城市排污污染等导致了农村水资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居民饮水和灌溉水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第二,化肥、农药、地膜等大量投入,一方面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农业环境的恶化。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地板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农村的水源,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且使得人畜安全受到了威胁;地膜带来的白色污染严重破坏了农村生态平衡,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居民的生活安全。

篇7: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村环境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农村是整个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优良的环境,创建国家级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就没有根本保证。近年来,×××在大力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着力提高和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离生态环保城市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一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死角。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本人根据平时调查的情况,提出一些探讨性的思考。

一、农村环境污染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推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快速增加,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点多面广的现状,已严重影响到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主要表现在:

(一)生活垃圾日益严重。

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禽畜乱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农村垃圾成分和数量日益膨胀。塑料和电子产

品等产生的难以降解的废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三是农村成为城镇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镇转移生活、建筑、工业垃圾的选择地,这些垃圾均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农村生活区、生产区、渠道、河流产生严重污染。

(二)水环境质量日趋下降。

目前,我市农村水环境安全也存在隐患,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水源涵养林地越来越少,很多的良田现在由于缺水而改为旱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各乡村没有污水处理设施,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水环境质量受到严重污染;沿河、水库灌溉水受到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水质不断下降,有的村庄出现生活用水供应不足或断档现象,大量的手压井遇到干旱年份便无水可取,饮用水源保证率不够。

(三)工业企业“三废”排放日趋增多。

近年来,各乡镇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引进了一些污染企业,一些企业偷排污或超标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再加上引进的企业不断增多,工业生产“三废”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四)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一是畜禽粪便污染。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对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大量地甚至不科学地施用农药、化肥,对土壤和水源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三是农作物桔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每年一到

收后种前,为了抢时抢种,农民往往就在田间地头、路旁采取放火焚烧桔秆的方法,一火点燃,烟雾弥漫,漫天遍野,浮尘滚滚,不仅浪费了资源,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且污染了农村空气环境。

二、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要抓好农村的“七改三普及”。即改水、改厕、改房、改路、改灶、改栏,普及电视、电话、网络。尤其是要抓好“七改”,通过改水、改路、改厕、改栏等措施,使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二是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对农村生活垃圾,实行袋装、专人清运、集中堆放、科学处理。要建好垃圾转运站,村组两级出资聘请专人负责清运,彻底解决垃圾乱倒乱放的问题,减少生活垃圾污染。三是有条件的乡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填埋场。可以采取建设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分类处置等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置,确保处理到位。

(二)全面启动生态创建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桔秆综合利用,加大农作物桔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立桔秆粉碎还田、桔秆气化综合利用、桔秆青贮氨化示范区,减少化肥的使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大力扶持生产并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推广养殖业污染集中处理模式,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大力开展生态农村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的目标,深入开

展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森林植被保护,强化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美化农村环境。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排水治污相关设施建设,建好并完善乡镇污水处理工程,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建立水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加强保护区内污染源的清理,改善水质。

(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一是环保部门通过实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实现乡镇工业污染总量控制,帮助工业企业治理“三废”,确保“三废”达标排放。二是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对污染环境的项目,不管效益多大、不管选址在多偏僻的地方,都不允许落户。三是加强环境日常监察和监测。县区环境监察大队要加大对乡镇工业企业的日常监察力度,一旦发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排污的监测,发现超标排污即要予以警示。

篇8: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1 实验方法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结合土壤样品采集布点原则和厂区所处的地理位置, 根据该厂区主导风向、地下水径流的可能方向, 以厂区为中心, 利用扇形布点法按照距厂区由近及远分别进行布点采样。具体方法为:先确定东北 (a) 、北 (b) 、西北 (c) 三条采样主线, 再在采样主线上确定采样位置。每个样点采集0.5 kg左右混合样品, 储存于袋中。采集0~20 cm表层土与20~40 cm深层土共两层。

1.2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按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对土样进行风干和碾磨过筛 (100目) , 保存于磨口玻璃瓶, 待测。参照土壤重金属全量测定方法, 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1]。

1.3 样品测定

样品消解定容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17141-1997) 测定。

1.4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模式

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来评价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状况。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的计算模型为: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当单项污染指数≤1时, 表示土壤未受污染;当单项污染指数>1时, 表示土壤受到污染, 且指数越大, 污染越重。

本文以国家环境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为评价标准[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把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个等级。其中Ⅰ级标准针对区域土壤诸元素背景值评价, Ⅱ级标准评价区域是否受到污染, Ⅲ级标准则是土壤临界值评价。本文主要是评价该区域是否受到污染, 因此选用Ⅱ级标准。

2 结果与讨论

本研究区域土壤呈碱性。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 3条主线共20个采样点的单项污染指数都小于1, 说明土壤未受到污染。

图1、2、3为各采样线采样点Pb含量的变化规律, a1、a2、a3;b1、b2、b3;c1、c2、c3、c4代表各采样点是按照距厂区由近及远的顺序进行采集。

一般来说, 污染土壤pb主要积累在表层, 并且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图中a、b、c3条主线0~20 cm表层土壤Pb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壤的Pb含量, 说明该厂区周围土壤中的Pb主要积聚在表层。

从图中可以看出, 对于a主线, 总体上0~20 cm表层土壤Pb含量随距离的增加略呈现下降趋势的规律, 主线b则不太明显, 而主线c, 0~20 cm表层土壤Pb含量则明显呈现出Pb含量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这种趋势。所以说, 厂区周围表层土壤Pb含量大致呈现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的规律。

对于20~40 cm土壤Pb含量来说, 一方面各主线上Pb含量随距离的远近变化甚微;另一方面, 各主线在此层的Pb含量平均值相差甚微, 说明Pb对较深土壤影响较小, 自表层向下迁移不明显。

3 结论

通过调查采样, 分析测试及评价得出, 某厂区周围土壤中Pb含量未超出国家土壤污染Ⅱ级标准, 说明该厂区土壤未遭受Pb污染。同时, 随距离厂区距离增加, 表层土壤Pb含量呈现下降趋势, 而较深层土壤受方位的影响较少, Pb含量变化甚微。

摘要:以江苏某厂为研究对象, 对厂区周围土壤中铅的含量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该厂区周围土壤未明显遭受铅污染;铅含量呈现随着距厂区距离的增大而递减, 随采样深度的增加而递减的规律。

关键词:铅,土壤,分布

参考文献

[1]HJ/T166-2004,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S].

篇9:云南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关键词 香蕉 ;沙壤土 ;土壤水 ;肥力状况

分类号 S668

Soil Water and Fertility Status of Banana Plantations in the Alluvial Sandy Loam in Honghe-river Drainage Areas

LI Tao LI Qin CHEN Hongjie LI Chun

ZHOU Min ZHAO Dongxing YANG Shaoqiong CHEN Weiqiang

(Honghe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Hekou, Yunnan 6613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soil water fertility was monitored and studied under the different depth soil in the banana plantation of the alluvial sandy loam structure in Honghe-river drainage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The soil water pH of the banana plantation was 5.4~7.4 in this studied area, the average was 6.08; and the conductivity was 47~230 μS/cm, the average was 101.6 μS/cm. The soil water pH and conductivity has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s on the whole, their value as: 20 cm > 40 cm > 80 cm. (2) The main nutrition elements hydrolyze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effective potassium had different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different periods, and different depth. the average content for the solution as: hydrolyze nitrogen 3.49 mg/L, available phosphorus 0.015 mg/L, effective potassium 8.7 mg/L,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fertility status of the soil water was low within the region, especially lack of phosphate fertilizer. (3)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except the soil water hydrolyze nitrogen, available phosphorus, effective potassium form 20 cm deep has some correlations,but others has not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hich form different depths soil water, and their differences has large.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guiding fertilization of banana.

Keywords banana ; sandy loam ; soil water ; fertility status

云南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的香蕉种植面积约6 700 hm2,香蕉是该流域最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也是该地区的农业支柱产业,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劳动力就业等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对红河流域香蕉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香蕉产量、病虫害防治等几个方面,有研究报道,该地区香蕉园土壤中含沙量较多,土壤肥力总体偏低,在香蕉施肥管理上还存在肥料施入不足或施肥过量等问题,缺乏科学的土壤养分管理措施[1]。

香蕉种植生产中普遍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指标来评价香蕉园的肥力状况,而忽视了测定土壤水养分指标。存在于土壤系统中的各种营养元素及矿物质,如果没有土壤水分的参与并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利用,需溶解于土壤水中后才能被植物根系吸收利用,所以仅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指标指导香蕉施肥并不十分科学完善,还应同步测定土壤水养分指标,二者结合共同指导香蕉施肥。目前,国内外对香蕉养分需求规律和施肥量等已有较多研究,相关研究表明,香蕉园土壤肥力具有一定的时空变异,不同深度的土壤其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各不相同[2],而且香蕉自身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吸收量也不尽相同[3],幼苗时期由于受土壤水分胁迫的影响,其根、茎、叶的生长量及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会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每公顷香蕉园为获得45 t的香蕉产量需施氮肥667~709 kg、磷肥200~213 kg、钾肥748~851 kg[5],每株香蕉在整个生长过程中需水量为2 309.5 mm[6];香蕉栽培水肥调控技术通过在滴灌下施肥,将肥料溶解于水中随灌溉水施到香蕉根部,有利于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供应[7],促进香蕉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从而可提高施肥效果,增加香蕉产量,节约种植成本[8]。此外,香蕉产量的改善和品质的提高还受到香蕉品种、种植密度、土壤特性、气候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9-11]。在这些研究中,对香蕉园土壤养分、水肥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直接对土壤水养分进行研究的报道极少。

nlc202309042201

本试验通过对云南红河流域香蕉园土壤水进行长期动态观测研究,通过对香蕉园土壤水的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的分析,弄清溶于水中可以被香蕉吸收利用的营养元素含量,并结合该地区的种植背景、环境条件分析香蕉园土壤系统中水分肥力的变化规律,及时指导农民施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使香蕉产业做到稳定、健康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内,属于红河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冲积沙壤土,是一个典型的热带香蕉园,园内以种植红研1号、巴西蕉和威廉斯蕉为主,种植面积约15 hm2;土壤分布较均匀,土层较厚,岩石分布少;区内属热带雨林季风性气候,最高温度40.9℃,最低温度1.9℃,年平均温度22℃,年平均降水量1 587.3 mm,年平均湿度84 %,日照1 605 h;降水量全年分布不均,雨季(5~10月)降雨量约占全年总雨量的80 %,最多的8月平均雨量达330.2 mm,干湿季分明,具有雨量充沛、雨热同季、高温高湿的特点 。

1.2 研究方法

试验共选择3个研究点,每个研究点设置3个不同土壤深度即20、40和80 cm,用WS系列土壤溶液取样器采集土壤水,该取样器装置陶瓷头直径31 mm,长7 cm,采用正负压的方式来提取管内吸取的溶液,不用取土分解,方便实验观测。分别埋放于香蕉园土壤中,在雨季 (5~10月)每月定期抽取瓶内的土壤水,将抽取到的土壤水盛放于350 mL聚乙烯塑料瓶中。

1.3 测定项目

在实验室分析测定其pH、电导率、温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其中pH、电导率和温度使用pH/电导率仪测定;碱解氮采用凯氏定氮法[12];有效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13];速效钾采用原子吸收法;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12]。所有样品由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理化性质

大多数的作物均不耐太酸或太碱的土壤,酸性土壤钙镁离子会减少,氢离子增多,硝态氮、磷的有效性降低,而碱性土其土壤中的碱解氮、钙镁离子有效性降低;电导率是测定土壤水溶性盐的指标,是判定土壤中盐类离子是否限制作物生长的因素,该特性与土壤营养成分含量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间接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温度是限制香蕉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影响着植物的新陈代谢及呼吸作用,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只有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才能保障植物的生长繁育。因此,自2012年5~10月对云南省红河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内的香蕉园土壤水pH、电导率、温度进行动态监测,取3个重复点的平均值作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1 pH

从图1可知,香蕉园中土壤水pH 5.4~7.4,平均值6.08,说明红河流域冲积沙壤土香蕉园的pH非常符合香蕉种植最适pH范围(5.5~6.5),而且其波动变化范围与前人对该地区香蕉园土壤的研究结果pH 4.49~8.15相近[14]。从监测数据来看,在不同时间梯度上,土壤水pH呈小幅波动变化,但总体上趋于稳定;在不同纵向深度上,20 cm处土壤水pH最高,80 cm处最低,说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土壤水pH逐渐减小,表现为表层土土壤水pH高于深层土土壤水,通过计算三者的土壤水pH平均值,香蕉园土壤水在纵向深度上其土壤水pH表现为20 cm(6.69)>40 cm(6.36)>80 cm(5.72)。

2.1.2 电导率

由图2可知,香蕉园3个土层土壤水的电导率从6~10月逐渐降低,其中6、7月最高,9、10月最低,表明在不同时间梯度上,3个土层中的土壤水其电导率前期高,后期低,总体上呈不断下降,最后达到缓慢变化的状态;从纵向深度上看,其电导率变化范围较大(47~230 μS/cm),平均值表现为20 cm(114.27μS/cm)>40 cm(94.06 μS/cm)>80 cm(92.81 μS/cm),但来自于20 cm的土壤水电导率与40和80 cm处相比波动变化较大,而40和80 cm处的变化差异较小,说明总体上香蕉园土壤水电导率表层土大于深层土,但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土壤水电导率变化差异减小,并趋于稳定。

2.1.3 温度

从图3可看出,自5~10月其3个土层的土壤水温度呈波浪式变化,总体上水温不断降低,且三者的水温相差不大,变化范围为25~30℃,表明该段时间内高温多湿,完全符合香蕉的种植条件,达到其最适宜生长温度24~32℃[15]。经计算三者平均值表现为40 cm(28.24℃)>20 cm(28.11℃)>80 cm(28.02℃),表明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水水温略有升高,但深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近底部)水温反而开始下降。

从7~9月,由夏季转为秋季,受气温影响土壤水水温逐渐下降,尤其8月底下降明显,其中9月中旬的一次观测数据显示3个土层的水温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据河口县气象局观测记录显示,9月12~16日连续降雨,气温明显下降,该段时间内最高温31.4℃,最低温20.5℃,平均温度为25.3℃,较之前的气温下降了3~4℃,由于热量的传导作用,与大气接触的土壤温度先开始降,存在于土壤中的土壤水也随之下降。

2.2 土壤水的养分状况

2.2.1 碱解氮

从图4可知,7~10月20和40 cm处表层土壤水碱解氮开始逐渐降低,到9月上旬回升后开始下降,而80 cm处深层土壤水总体上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从三者的平均值来看,20 cm处3.61 mg/L,40 cm处3.40 mg/L,80 cm处3.36 mg/L,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水中的碱解氮含量逐渐降低,但3个不同深度碱解氮含量相差不大,仅为0.07~0.25 mg/L,变化梯度不明显。

nlc202309042201

2.2.2 有效磷

从图5可知,20 cm处和40 cm处土壤水有效磷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20 cm处总体表现为不断下降,而40 cm处总体上逐渐上升,80 cm处则变化不大,总体表现稳定。计算平均值比较土壤水中有效磷含量为40 cm(0.021 mg/L)>20 cm(0.019 mg/L)>80 cm(0.006 mg/L),20和40 cm处相差不大,而80 cm与之相差较大,仅为其30%。

2.2.3 速效钾

从图6中,表明20 cm处土壤水速效钾含量较高,但波动范围较大,而40和80 cm处总钾含量相对较低,但二者平缓中呈交替变化。3个不同深度的土壤速效钾平均值表现为20 cm(12.13 mg/L)>80 cm(7.08 mg/L)>40 cm(6.66 mg/L)。

从监测数据来看,在不同时间梯度上,最初收集到的几次土壤水中其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均较高,之后缓慢下降。原因可能是经过上一年秋冬两个旱季的积累,各种营养元素、有机质及矿物质富集在土壤中,而此时由于土壤中缺乏足够水分来溶解这些物质,待下一年雨季来临时大范围降雨才能溶解这些物质,使得开始几次收集的土壤水中其理化性质指标、营养元素含量相对较高,而之后随着雨季的来临,降雨量增多,营养元素等被稀释。另外,香蕉属于大水大肥的农业经济作物,其根系主要分布于土下10~50 cm范围内,因生长速度快、生长量大,对养分需求量较多[16],所需的氮、磷、钾元素非常大,处于这一土层范围内的营养元素被香蕉生长吸收利用,在没有人为增肥的情况下,土壤水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下降明显,这些都可能是使得土壤水肥力不断降低的原因。

从不同纵向深度上来看,其主要营养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布不均,变化差异较大。其中,碱解氮的含量为表层土壤水的大于深层土壤水的,且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其含量不断减少;有效磷为中间土层(40 cm)含量最高,表层土次之,深层土最低;土壤水速效钾含量则为40 cm>20 cm>80 cm。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来自不同深度的土壤水,由于在垂直剖面上所处的土壤深度不同,其营养元素含量、物质循环利用方式、输入和输出途径均不同,具有一定的局部环境差异性;其次,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受到土壤矿化、生物固持、植物吸收、硝化作用和淋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17];另外,土壤类型和有机质含量,外界的施肥、耕作、降水和气温也影响着它们的变化。

2.3 土壤水有机质

香蕉园土壤水有机质含量20 cm处为19.3 mg/L,40 cm处为6.4 mg/L,80 cm处为3.8 mg/L,可见表层土中有机质含量要远大于深层土。形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最上面的表层土易受生产活动、地表生物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所以其有机质含量多,营养元素丰富,生产性能好;而深层土受地表气候的影响很少,其温度湿度相对恒定,同时土壤质地也比较紧实,物质转化较为缓慢,有机质含量偏低,可供利用的营养物质较少,植物根系不发达。此外,表层土20 cm处的土壤水为雨水降于地表后优先蓄积形成,深层土40 cm处和较深层土80 cm处的土壤水经过表层土的过滤和稀释作用后,其能溶解的营养元素相对偏少,表明土壤深度越深其有机质、土壤肥力等均逐渐降低。

2.4 香蕉园土壤水氮、磷、钾相关性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对香蕉园土壤水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进行相关性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20 cm深的土壤水,其碱解氮与有效磷、有效钾的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而有效磷与有效钾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40 cm和80 cm土壤水其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之间的相关性也未达到显著性。碱解氮、有效磷不同深度的土壤水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速效钾中,只有20 cm的与40 cm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其它深度之间均未达显著性。

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纵向深度的土壤水中仅20 cm处的碱解氮与有效磷、有效钾存在相关性,说明20 cm处土壤水肥力具有一定同步性,肥力比较均衡,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而40和80 cm深的土壤水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该深度的土壤水肥力不均衡,有的营养元素高,有营养元素低,比例失调,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

3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云南红河流域沙坝香蕉园土壤水pH、电导率、肥力状况等分析研究,表明该研究区冲积沙壤土香蕉园的pH 5.4~7.4,平均值6.08,非常适宜香蕉种植;电导率47~230 μS/cm,平均值101.6 μS/cm,电导率相对较低,表明该香蕉园土壤水溶性盐的指标相对较低,土壤并未盐碱化,也适合农作物种植。

土壤水肥力状况总体偏低,其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中等,碱解氮含量偏低,有效磷含量严重不足;不同时间梯度、不同纵向深度的土壤水中,其主要营养元素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分布不均,变化差异较大,土壤水中富含的营养元素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总的来说该研究区内土壤水肥力处于较低水平,在施肥和养分管理上应重施磷肥、适当施用氮肥。

今后应加强香蕉土壤水肥力的研究,定期观测香蕉园土壤水的养分含量,及时了解香蕉园土壤系统的肥力状况,指导蕉农进行针对性施肥,及时补充土壤养分,提高香蕉产量和质量,以此节约成本,为该地区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鸿洁,王树明. 河口平地蕉园土壤肥力状况分析[J]. 热带农业科技,2006,29(4):30-42.

[2] 李炜芳. 香蕉园土壤水肥时空变异及其与香蕉生长、产量的关系研究[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3] 周修冲,梁孝衍,徐培智,等. 香蕉的氮磷钾营特性及其平衡施肥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1993(6):25-28.

nlc202309042201

[4] 黄鹤丽,林 电,李 勇,等. 水分胁迫对巴西香蕉幼苗生长量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6).

[5] 杨苞梅,谢晓娜,李车良,等. 氮营养对香蕉生长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724-728.

[6] 谢少泽,孙景生,肖俊夫. 蕉需水量、需水规律试验报告[J]. 灌溉排水,1996,15(1):60-62.

[8] 涂攀峰,邓兰生,龚 林,等. 香蕉水肥一体化技术——按叶片数滴灌施肥[J]. 广东农业科学,2011(2):59-61.

[7] 欧桂兰,陆 丹. 南宁市香蕉栽培水肥调控技术应用研究[J]. 南方农业学报,2011,42(9):1 132-1 135.

[9] Langdon P W, Whiley A W, Mayer R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production of‘Goldfenger’(Musasp p., AAAB) in the subtropics [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8(115): 238-243.

[10] Bugaud C, Daribo M O, Dubois C. Climatic conditions affect the texture and colour of Cavendish bananas (Grande Naine cultivar)[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7(113): 238-243.

[11] Goenaga R, Irizarry H. Yield and quality of banana irrigated with of ractions of class a pan evaporation on an oxisol[J]. Agronomy Journal, 2000(92): 1 008-1 012.

[12]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第3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57-282.

[13] 劳秀荣. 果园施肥手册[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162-240.

[14] 魏 翔,张 薇,张德刚,等. 云南省河口县植蕉土壤基本养分状况分析[J]. 北方园艺,2010(24):174-176.

[15] 陈清西,纪旺盛. 香蕉无公害高效栽培[M] .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4:125-126.

[16] 周修冲,徐培智,刘国坚. 香蕉施肥新技术[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2-36.

[17] 康彩霞. 蔗叶还田对土壤NO3-流失阻控作用的初步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18-26.

上一篇:古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散文诗四个太阳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