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2024-04-23

论名声的阅读答案(共12篇)

篇1: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6分)

2.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6分)

3.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2.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篇2: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①有一年夏天,父亲叫我去给我们家的农场(在南卡罗来纳州的马里恩县)买些铁丝和修栅栏用的材料。我当时16岁,特别喜欢驾我们家那辆“追猎”牌小货车,但是这一次我的情绪可不是那么高,因为父亲要我去一家商店赊账!

②16岁是满怀傲气的年龄,一个年轻人想要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怜悯。当时是1976年,在生活中仍笼罩着种族主义的丑恶阴影。我曾亲眼目睹过我的朋友们在赊账时低头站着,而商店的老板趾高气扬地盘问他们是否有偿还能力。【(画线处)我知道像我这样的黑人青年一走进商店,商店的老板就会像防贼一样地盯着我们。】

③我们家是守本分的,从来没有欠账不还的情况。只是在青黄不接时会缺少现金。商店老板会相信我们吗?

④我来到戴维斯百货店,只见老板巴克·戴维斯站在出纳机后面,正与一位中年人谈话。巴克老板是位高个男子,看上去饱经风霜。在我去五金柜台那边从他身旁经过时,我向他点了点头。当我选好所需要的商品拿到出纳机前时,我小心翼翼地说:“我得赊账。”

⑤那个中年人向我投来轻蔑的一瞥,似乎在嘲笑我。然而巴克老板脸上的表情没有变化,他很随和地说:“行,你父亲是一位讲信用的人。”说着他转向那个中年人介绍说:“这是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

⑥那位中年人很友好地向我点了点头。我当时非常自豪——詹姆斯·威廉斯的儿子!这几个字给一个即将成年的人赢得社会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了大门。

⑦就是那一天,我发现一个好名声能够给良好的愿望带来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我父母所获得的好名声,也使我们全家人赢得了邻居们的尊敬。大家都知道我家的人为人正派,言而有信,自尊自爱。

⑧如果我们八个兄弟、两个姐妹不去损害这个好名声,我们就能一直享受到这种无需努力就能得到的好处。谁损害了它,不仅会损害自己,还会损害到我们所爱的人以及爱我们的人。这不仅对我们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很重要,而且对我本人也关系重大。

⑨家庭的好名声以及伴随而来的责任感,迫使我们这些孩子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因为我们需要别人看得起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终于成了堂堂正正的公民。

⑩那种希望能得到尊重的愿望,不仅鞭策着我成为家中的第一位大学生,而且还为我最终能在华盛顿特区成功地创办自己的公司奠定了基础。

【问题】

19.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20.从记叙的顺序上看,本文运用了( )(顺叙、倒叙、插叙);从表达方法上看,本文采用了( )的写法。(2分)

21.选文的第②段画线的句子中交代了“我”是“黑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答:

22.读选文的第⑦~⑩段,说说这几段文字中哪些是虚写,哪些是实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23.“名声”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评价,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或指物,适用最多的是前者。一个人的`名声好坏,直接影响着他的前途和命运。涉及到名声的文章并不少见,请在你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个例子并对有关人物适当点评。(4分)

答:

【参考答案】

19.文章主要记叙“我”的一次买东西“赊账”的经历。

20.顺叙 叙议结合

21.“我”恰好是一个黑人,以提供背景,“我”也见过别人赊账时低头的情景,作为佐证材料。

22.虚写:如“好名声”:我们全家人赢得了邻居们的尊敬。经过长期的努力,我们终于成了堂堂正正的公民。实写:“我”成为家中的第一位大学生。我最终能在华盛顿特区成功地创办自己的公司。好处:这样虚实结合,以虚为主,议论达情,情理相济,既是上文赊账成功这一事件的延伸,又告诉我们做人的重要,好名声的重要,主题鲜明集中。

篇3:《论友谊》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①我以为,友谊的基础是美德。别人相信你有美德,所以才与你建立友谊。你若放弃了美德,友谊也就不存在了。

②我们早已定下了一条保护友谊的准则: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所以,A你请朋友做事,必须以道德为限。B如果为了朋友的缘故而做犯法的事,尤其是背叛国家,那是绝对不道德的,不容辩解的。如果确认是道德的,便应毫不迟疑地去做,并且永远热诚。

③我以为那些错把功利当作基础的人,实在是丢掉了友谊的基础。我们愉快,不是由于从朋友那里得到了物质利益,而是由于得到了朋友的爱。如果我们的资助使我们得到了愉快,那是因为其资助是出于真诚的爱。请问天下有谁愿意只能享受无穷的物质财富,却不能爱别人,同时也不能得到别人的爱呢?只有暴君愿意过这样的生活。没有信仰,没有爱,也没有对人的信任,一切都是猜疑、犹豫、憎十艮,这里绝对没有友谊的位置。

④哲人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不可靠的`朋友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在自己得志、飞黄腾达时,忘了朋友;一种是见朋友有难而弃之不顾,逃之夭夭。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形之下,仍能想到朋友的人,才真正难能可贵;仍能丝毫不减色的友谊,才可以称之为神圣友谊。

⑤“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这样说是不恰当的,因为有许多事,我们不为自己做而只为朋友做。有时去恳求一个卑鄙的人,有时去冒犯一个不该冒犯的人,这些为自己本不值得去做的事,为了朋友却欣然去做了。在许多情况下,有美德的人宁肯牺牲自身利益,而使朋友得到欢乐。所以,应该说,爱朋友胜过爱自己。

⑥友谊还应该有一条准则:不要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谊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凡是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的人,不但无知、怯弱,而且简直就不懂友谊。

⑦美德之所以能创造友谊,保持友谊,是因为美德里有和谐,有坚贞,有忠诚,有无私,有明智,有善良,有关爱。一个人的美德一旦表现出来,便会光芒四射,并且借助这种光芒、照见别人的美德。美德与美德互相吸引,光芒与光芒交相辉映,结果便燃出友谊的光焰。

⑧先看准了朋友,然后再爱他。不要因为先爱了他,就认作朋友。因为,凡是心灵值得爱的人,才是值得去结交的人。

1.这篇演讲词始终围绕着什么观点展开论述?(2分)

2.第②段中画线的AB两句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3分)

3.第⑤段是怎样得出“爱朋友胜过爱自己”这一结论的?请简述论证过程。(3分)

4.从第⑥段看,“不懂友谊”的表现是什么?(2分)

5.第④段中恩尼乌斯说:“在身处困境时才能找到忠实的朋友。”下列出自课文的事例不能证明这个名言的一项是(3分)

A.“我”被困在悬崖上,其他小伙伴离“我”而去,杰利却喊来“我”的父亲解救“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B.小伙伴们看社戏归途中肚子饿了,阿发冒着被妈妈哭骂的风险,偷来自家的罗汉豆给小伙伴们吃。(《社戏》)

C.乔元贞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我”把自己的课本裁成两半,给了乔元贞一半。(《我的第一本书》)

D.安东尼奥因货船失事而违约,将被夏洛克割取一磅肉时,他的好友巴萨尼奥、鲍西娅等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威尼斯商人》)

参考答案:

1.友谊的基础是美德。

2.不能。因为A句对应“不要求他人做不道德的事”,B句对应“别人求你做不道德的事,你也不要做”。(答“AB两句分别对应上面两句话”也可)

3.首先摆出不恰当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爱朋友胜过爱自己”(或:举例论证“我们爱朋友犹如爱自己”是不恰当的),最后得出结论。

4.为了自己过分钟情友谊、依恋友疽而妨碍了朋友的大事。(或:舍不得离开朋友而阻止、妨碍朋友去尽他高尚义务)

篇4:论中国文化的魅力阅读题答案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 心性” 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 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 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

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 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 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 物性”、“神性”和“人性” 。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 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 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 物性” 的., 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 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 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而且,就教义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庞大和复杂,恐怕世间再没有其他宗教能够与佛教相提并论了。佛教经书卷迭浩繁,达几千卷之多,一个人穷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阅尽。印度的瑜珈也是非常有名的。最早的瑜珈归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活动,它一直与任何宗教信义或伦理保持分离状态,其目的是使身体和精神之间完美平衡的发展,而冥想和苦修是其主要的形式。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 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我们这样分类,并不是说,西方人只有生理上的需求,而没有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印度人只有精神上的需求;或者说中国人只有心理上的需求。而只是在表明,这三种族群,他们在各自方面的所侧重的追求和需要;也是在表明,他们的文化在各自方面所达到的极致。

篇5:《论雷峰塔的倒掉》阅读答案

②我没有亲见。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③“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

1.这是《论雷峰塔的倒掉》开头一段,在一段里,作者对雷峰塔的倒掉持什么态度_______________

2.文中“听说”,“听说而已”在表达作者冷淡的同时,更表现了对雷峰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破破烂烂”与“掩”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把“破破烂烂”“掩映”结合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并不见佳,我以为。”在句式上是_________句,“我以为”是什么短语,把它放在宾语后面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采取了叙议结合即夹叙夹议的方法,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都表现了作者对雷峰塔的____________之情,对____________的欣慰之感。

6.释词:

①雷峰塔:原在杭州西湖________前面,因为建在名为______的小山上,通称作雷峰塔。作者在文中曾说:“杭州人又叫这塔作保叔塔,其实应该写作______塔。”

②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掩映: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夕照: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漠视,冷淡的态度

2.厌恶

3.“破破烂烂”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掩映”是雷峰被湖光山色映照遮掩着。用“破破烂烂”修饰“掩映”表达了对雷峰塔的厌恶。

4.倒装句 主谓短语 作者的评论

5.厌恶 塔倒掉

篇6:王安石的《人才论》阅读答案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 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

【注释】

①形:外貌。何以:以何,凭借什么。②画策:出谋划策。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夔,舜时期的乐宫。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囊,口袋。末,尖端。⑥顿:整顿,这里指拉。⑦绝勒:断了马笼头。绝,断。勒,带嚼口的马笼头。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译文】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们的外表凭借什么和其他人不一样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够认真选拔,正确任用,即使他们胸怀如皋、夔、稷、契等人一样的智慧,尚且也不能使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啊!何况他们是处于下位的人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处于口袋中,它的尖端立刻会钻到外面来,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这只是他看到锥子在口袋中的情形,却原本没有看到马在马厩中的情形。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等到良马拉着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多次鞭打,不烦劳人驾驭,一拉缰绳,千里远的路程已经走到了。在这个时候,让劣马和它并驾齐驱,那么即使劣马跑翻了车轮,扯断了马笼头,弄得筋断骨伤,日夜不停地追赶它,也远远地赶不上啊。在这之后良马和劣马才能区别开。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查他们罢了。考查的方法就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罢了。

【阅读训练】

1.临川先生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_______,字_______,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

(2)及其引重车

(3)则虽倾轮绝勒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2)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5.作者认为,才能之士形不能自异于众人,因此要想发现人才就要(1)____;(2)____。使用人才的关键在于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王安石 介甫

2.(1)如果 (2)拉 (3)断

3.(1)所以不存在有能力却没有表现出来的人。

(2)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踢咬,要寻找它们不同地方的人,那是很少的。

4.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篇7:《论高兴》阅读答案

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予。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命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现,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予初生了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宴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所以我们前面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譬如从写《先知书》的所罗门直到做《海风》诗的马拉梅,:郎觉得文明人的痛苦,是身体困倦。但是偏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赔偿。苏东坡诗就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对于这种人,人生还有什么威胁?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

15.下列有关“快乐”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对快乐的向往和追求成为人生的动力,它可以使人忍受痛苦,保持乐观。这种向往和追求贯穿整个人类的历史。

B.虽然肉体上受到了舒服痛快的物质刺激,人们能感到快乐,但是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

C.精神可以战胜物质,所以面对“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千灾百毒”的苦难,有人毫不计较,依然保持着一份乐观。

D.写《先知书)的所罗门、写《海风》诗的马拉梅,以及苏东坡,都能从痛苦中寻找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16.“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作者认为进步在什么地方?(6分)

17.选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结合例句,分析其作用。(6分)

参考答案:

15.D(所罗门和马拉梅不是。)

16.①肉体痛苦不再可怕(或“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②肉体痛苦可以转化成精神快乐(或“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或“人能苦中作乐(或“把忍受变为享受”)。(每点3分,共6分)

17.①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

②比喻论证。

③引用论证。

篇8:《论“成长”》阅读答案

②“顺境成才”论认为,成才者要具备三个优势:一曰“社会经济出身”。要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家庭,父亲要么是专家、学者之流,要么是厂长、经理之辈,即要有一个名门富豪之家。二曰“受教育训练情况”。要上过大学,且有博士学位,一句话,“从无名之辈一举成为科学大师的人是从来没有的”。三曰“在享有盛誉的导师指导下,迅速取得优异成果”。与此同时,社会及时地承认其才能和功绩,各种奖励和职位晋升随之而来等等。这优而-不能再优、顺而不能再顺的理想环境,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想必大多数人只能望尘莫及了!

③“逆境成才”论认为,逆境成才是一条规律,换言之,凡要成才就要身处逆境。古今中外大凡成才者,都是身处逆境,甚至终身与逆境为伴,从而使逆境成为“砥砺人才锋芒的硎(×íng)石(磨刀石)”。显然,这种观点与“顺境成才”论是异曲同工,都过分强调了环境的作用。逆境与成才都只有偶然联系,而无必然联系。设若是块“好钢”,则能砥砺出人才;设若是块废铁烂铜,何以砺出人才锋芒?

④其实人的内在素质,如人的经验智慧、品德意志、创造力等等,关系到主体活动的质量,这是成才的基本要素和前提。人才成长十分复杂,固然外因十分重要,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具体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环境,但是这些都是作为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而存在的;惟有人的内在因素,才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它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

⑤总之,一方面,成才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努力优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条件,为有志成才者增添“助长剂”。另一方面,成才主要靠自己,必须优化自己的心理环境,加强品德意志的培训,以自身的努力去开拓智慧的能源。身处逆境时,要意志坚定,自强不息,化不利为有利,变压力为动力;身处顺境时,应利用有利条件,强化自身优势,加速成才步伐。“金子放在任何地方都发光”,不因环境的.优劣而失去固有的本色。

1.文中“望尘莫及”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三节中的四个引号用法相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节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

4.第4节中,人的内在因素,“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决定着主观能动作用发挥的程度。”这句话是为了证明_______

A.人才成长十分复杂 B.人的内在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

C.具体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环境 D.典型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典型环境

篇9:六国论阅读答案

2.D(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A以:介词,因为/介词,把B与: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和,与C为:被/动词,写。D的第一句有点难度,要联系上文,但通过排除其它几项,也可以找到答案。)

3.D(D尺寸:古今义均指客观的长度单位,形容距离短或数量少。A其实:古义:它的实际数目或它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B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C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4.B(杀了良将李牧的是赵国)

5.(1)(他们的)子孙看待国土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小草一般。(1小句1分)

篇10: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论专注

①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个青年人挖井找水,在挖了四五个深浅不一的坑都没有出水后,又开始挖新的“井”。这幅漫画下面的文字说明是:这下面没有水,换个地方再挖。实际上,在漫画中,他先前挖的那几个井下面,只要再深挖一些,就能够得到丰富的水源。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目标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②对一个企业来讲,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联想集团是我国计算机行业的著名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具备赚钱的机会,但都因与联想集团所专注的计算机领域不相符,就没有去做,正是这种专注,使联想避免了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资金做好计算机,让联想成为国内计算机行业的第一品牌。相反,某些企业贪大求多,总想延伸自己的产品线,似乎越多越好,推出成套产品的营销路线,企图拉动旗下几十个门类上万个规格产品的销售,结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透支了自己的品牌,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可见,企业专注做事就会成为行业的领先者,更能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益,获得更好的发展。

③对个人来讲,专注能让我们更有突破力,更容易走向成功。||每个人在学习或做事时都会遭遇“瓶颈”,突破“瓶颈”需要专注的力量。如果我们不停地向一个方向加力,这些力就会被叠加,“瓶颈”就会被突破,就会获得成功;反之,如果方向不一样,叠加到突破“瓶颈”方向上的力就会减少,“瓶颈”就突破不了,就不能取得成功。||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对专注有深切的体会,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大凡成功人士,都能专注于一个目标。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凭着一股专注的精神和毅力,创建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专注于中国航空事业,30年如一日。为了歼-15飞机早日腾飞,罗阳带领他的团队,潜心研究,加快了研制进程,终于让歼-15飞上了蓝天。他们之所以获得成功,主要是他们懂得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去做好一件事,以有限的生命完成一流的事业。他们所有付出的努力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突破力,从而获得了成功。

④总之,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人,都要认准自己的方向,并且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做到专注,那样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才能成就生命的伟大。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小题2:阅读第②段,简要分析“某些企业”的事例,为什么能证明“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2分)

小题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要想成功,就要目标专注

小题2:“某些企业”贪大求多的做法,导致了他们不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品牌,而没有取得成功的结果,从反面证明了“只有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小题3:首先提出“对个人来讲,专注能让我们更有突破力,更容易走向成功”的分论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突破“瓶颈”需要专注的力量;再引用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最后列举王选和罗阳的事例并分析他们成功的原因来证明观点。

小题1:试题分析:作者在文章第1段举了一个青年挖井,费了很大的尽,却没有守着一个地方坚持不懈地挖下去,当然他也不可能找到水源的实例,然后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要想找到成功之源,除了肯花力气外,目标专注是非常重要的。

小题2:试题分析:“某些企业”贪大求多,总想延伸自己的产品线的做法结果不但不成功,反而透支了自己的品牌,大家也不知道这个企业到底是干什么的了!导致了他们不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品牌,而没有取得成功的结果,这个例子从反面证明了“只有专注于一个领域,或用心地去做一个品牌,能带来巨大的好处”。

篇11:论快乐阅读答案

①在旧书铺里买回来维尼(Vigny)的《诗人日记》,信手翻开,就看见有趣的一条。他说,在法语里,音乐(bonheur)这个名词是“好”和“钟点”两字拼成,可见好事多磨,只是个把钟头的玩意儿。我们联想到我们本国话的说法,也同样的意味深永,譬如快活或快乐的快字,就把人生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极清楚地指示出来。所以我们又慨叹说:“欢娱嫌夜短!”因为人在高兴的时候,活得太快,一到困苦无聊,愈觉得日脚像跛了似的,走得特别慢。德语的沉闷(Langeweile)一字,据字面直译,就是“长时间”的意思。《西游记》里小猴子对孙行者说:“天上一日,下界一年。”这种神话,确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所以神仙活得快,人间一年在天上只当一日过。以此类推,地狱里比人世间更痛苦,日子一定愈加难度。段成式《酉阳杂俎》就说:“鬼言三年,人间三日。”嫌人生短促的人,真是最“快活”的人;反过来说,真快活的人,不管活到多少岁死,只能算是短命夭折。所以,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在凡间已经三十年做了一世的人,在天上还是个初满月的小孩子。但是这种“天算”,也有占便宜的地方:譬如戴君孚《广异记》载崔参军捉狐妖,“以桃枝决五下”,长孙无忌罚讨得太轻,崔答:“五下是人间五百下,殊非小刑。”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

②“永远快乐”这句话,不但渺茫得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得不能成立。快乐的决不会永久;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在高兴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像浮士德那样,我们空对瞬息即逝的时间喊着说:“逗留一会儿罢!你太美了!”那有什么用?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不讲别的,只要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这许多,比一切宗教信仰更有效力,能使你尝到什么叫做“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③快乐的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几分钟或者几天的快乐赚我们活了一世,忍受着许多痛苦。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在我们追求和等候的时候,生活又不知不觉地偷度过去。也许我们只是时间消费的筹码,活了一世不过是为那一世的岁月充当殉葬品,根本不会享到快乐。但是我们到死后有个天堂,在那里谢上帝,也有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这样说来,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活,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

④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它身体感觉舒服。缘故是小孩子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是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快乐的你,一定心无愧怍。假如你犯罪而真觉快乐,你那时候一定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同样心安理得。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

1.读第①段,回答:

作者从哪些角度说明何谓“快乐”?“快乐”的特点是什么?“可见卖老祝寿等等,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到天上去受。”这是什么意思?

2.读第②段,回答:

“永远快乐”这个看法为什么不能成立?为什么说“你要永久”就该向痛苦去找?“人生的刺”指的是什么?

3.读第③段,回答:

哪三句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我们追求和等候什么?“人生虽然痛苦,却并不悲观”,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读第④段,回答:“把快乐分肉体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那时候的灵魂”中“那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参考答案:

1.各种语言,时间(古今中外)正反,各种引证,各个国家等;速度快,时间短;在地上活得时间长,在天上刑罚时间短(或过得快)

2.快乐的决不会永久,在高兴时生命加添了迅速、增进了油滑。因为痛苦是能使尝到“永生”的滋味;“人生的刺”指“快乐的长不了”,“痛苦的短不了”。

3.“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追求和等候的是快乐;人们能忍受着许多痛苦,因为它始终抱有快乐的希望。

篇12:论名声的阅读答案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民,咥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教孝公燔《诗》、《书》 燔:焚烧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逆探:揣度试探

C.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中:以为中心

D.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塞源而欲流长也

C.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秦之乱天下之法 谨庠序之教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旨是论封建的.为臣为君之道。文章一开头就针对“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这一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秦国的“富强数世”,是因为孝公“得商鞅而任之”;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国仍施行严刑峻法,那是习以为常的事,虽致天下大乱,并非“李斯以荀卿之学”而乱天下的。

C.作者认为李斯是一个“趋时”者,他在秦未亡之前就已遭夷灭三族之祸,“卒于凶者”,

在作者看来,那是咎由自取,是“小人之仕”的必然结果。

上一篇:抹灰班组长岗位责任制下一篇:手术中输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