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各项规章制度

2024-04-14

培训机构各项规章制度(通用6篇)

篇1:培训机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在XX教育能够高质量完成各科作业并做好预习和复习功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XX教育教育特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辅导时间:

周一—周五16:00—21:00(中途每小时休息10分钟)

流程:

1、由校区老师接到学校或自己回到校区后,调整休息15分钟。

2、签到,进晚辅教室,找到自己位置,梳理当天各科作业。

3、计划完成计划作业,按时按量完成作业

4、认认真真写作业

5、先自己检查作业后,交于老师检查。

6、预习复习、背诵听写古诗单词后,方可看课外书籍。

7、签退,轻松回家(家长来接或者自己回去)。

二、纪律:

学生必须服从学校、校区主任、辅导老师的统一管理,具体内容如下。

(一)、培养遵守纪律意识

1、在学校写作期间,保持教室安静。非休息时间不得随意走动、大声喧哗、交头接耳、互相议论。必须保持教室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学生到达校区后到指定位置写作业,不得随意外出购买零食。

3、学生必须维护好自己座位的卫生清洁。

4、如果有问题,举手,老师将会主动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学生应养成独立的思考学习习惯,遇到不懂得问题自己独立思考,确实无法解答,先做完会做的部分在举手提问。

2、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作业完成后,学生应该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学生自我检查完成后,方可交给老师检查,必要时进行相关的知识答疑。

(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培养环保意识。需要饮水的学生请自带水杯,最好不要使用一次性水杯。

2、学生在我校应独立、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字迹工整、坐姿端正。

3、认真完成当天作业,做好复习、预习后,交老师签字。

三、晚辅之星评比制度:

扣分详情

1、学生于周一至周五到校区参加晚辅,到达学校校区以及离开学校时必须在前台签到和签退。少一次扣2分。

2、学生在晚辅过程中没有老师的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师上厕所、喝水、在校区随意走动。发现一次扣2分

3、晚辅过程中不得与其他学生交头接耳、大声喧哗,影响他人学习。发现一次扣2分。

4、休息期间打架、说脏话等不文明行为一次扣3分。

5、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扣2分。

加分详情

1、学生在19:30之前完成各科作业可加1分。

2、按时完成预习、单词听写正确等作业可加2分。

3、在校期间安静守纪律、讲文明、有礼貌可加1分。

4、在校区表现优异,受老师表样,改正不良学习习惯,成绩进步学生加3分。

评选晚辅之星标准:

学生在校区期间,分数累加。每周作一次总结,每个月开班会汇报成绩分数。分数达到要求,给予对应的礼品以资鼓励。对于学习习惯差,每周得分不合格者给予严厉惩罚,并通知家长配合教育。

篇2:培训机构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办好名校,内抓管理,外树形象,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校本培训管理体制,增强教学意识,抓住教学改革的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为重点,向科学管理要质量,向教科研要成果,特别制定校本培训考核制度。

一、常规教学(60分)

认真抓好校本培训工作中的各大环节,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1.备课(28分)

(1)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7分)

(2)坚持集体备课,做到“五备”、“三定”: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时间。(7分)

(3)备课要大统一,小不统一。重点、难点内容统一,教法、学法等可不统一。(7分)

(4)教师准时参加集体备课,备课组长上交备课记录。(有事串时间,要及时通知教务处)(7分)

2、教案(16分)(每学期检查三次,优:16分 良:12分 一般8分)

(1)教学内容编排合理,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4分)

(2)环节齐全,层次清楚,书写工整、规范。(4分)

(3)有德育渗透点,板书设计,教学手段,重点、难点,信息反馈。(4分)

(4)提前写1-2节教案,教案有序号,有日期标注。有课后反思。(4分)

4、听课(16分)

教学人员每学期听课15节,有听课纪录,有评语,上交教务处。优:15节以上 16分, 良:10—14节 12分, 一般:不少于6节(6分)。

二、校本培训课堂教学(20分)

(1)上课严禁迟到、早退。(4分)

(2)禁止打BP机、手机,中途退出。(4分)

(3)严禁无故缺课,有临时情况,必须向办公室请假。(4分)

(4)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不得做与课堂无关的事。(4分)

(5)学期结束教师将2500字(党员干部5000字)的政治理论。师德学习笔记和三篇学习体会(党员干部五篇)、业务学习笔记分别交到学校教导处和教师教育办公室检查并签字盖章。(4分)

三、教科研、培训(10分)

(1)每学期教科研论文不少于1篇,期末报到教务处(5分)。

(2)积极参加校、区、市、省、各级教研、培训活动及考务工作。(5分)

四、教学获奖(10分)

(1)论文:(3分)国家级:3分,省级:3分,市级:2分,区级1分。

(2)竞赛:(3分)级别分值同上。(人数按奖励方案执行)

(3)大赛:(4分)国家级:4分,省级:4分,市级:3分,区级2分,校级:1分。

校本培训奖惩管理制度

1、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

2、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组织实施校本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计划要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3、校本培训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按照校本培训方案规定的内容组织培训活动,并记好笔记,每次有出勤统计,有过程记载。每学年对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无故不参加校本集中培训三次以上视作不合格。

4、校本培训的考核情况将作为教师考核评优,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

5、教师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使教师由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

6、做好校本培训的考核与总结工作。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7、经费保障。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为顺利开展校本培训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8、后勤支持。后勤为培训服务,主动、及时提供物质保障。

9、完成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任务者,在证书上给予登记认可;

10、继续教育成绩领先者,在评选优、晋职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

11、对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比较突出者,学校给予通报表彰;

12、对不完成继续教育任务或校本培训任务者,考核不得评为优秀,更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

13、上一没有完成继续教育或校本培训任务者,第二必须加强自学,补齐学时

校本培训管理制度

为做好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特制定本制度:

1、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2、学校充分发挥宏观管理、指导作用,以指导促规范,以管理促发展,以考核促成效,提供良好服务。

3、学校要建立校本培训工作组织机构,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校本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4、校长对实施校本培训具有规划、组织、管理、评价、奖惩的职责,校长不仅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管理者,也是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实施者,更是学校文化构建和学习型组织形成的倡导者、推动者。校长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提出每学期校本培训的思路和具体要求,强化工作指导监督,为教师教育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5、学校每年要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方案),并制订校本培训课程表(包括: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和要求、培训内容、培训学时、培训形式、培训时间进度、考核要求、培训条件、拟聘授课教师介绍等)于每学期初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备案。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考核依据之一。

6、学校要引导教师参与校本培训计划的制订,根据教师专业化成长及学校发展的需求来确定校本培训的内容与形式。

7、校本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切实可行,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对不同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培训要求,但都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使教师逐步实现由初任向胜任转化,由胜任向骨干转化,由骨干向知名转化,由知名向专家转化的奋斗目标。每学期组织一次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观摩等活动,并形成制度。

8、学校要认真记录总结每次校本培训的活动情况,做好校本培训工作的学习档案建设。建立教师继续教育个人成长档案,以记录教师专业成长的足迹。每学期要对校本培训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反思。总结中要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对培训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保证培训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9、校本培训的考核要坚持严格、全面的原则。考核成绩要与教师的评优、考核挂钩。

10、校本培训考核成绩的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制度。每学年,由县教师进修学校下发通知,确定包括校本培训在内的重点培训项目及学分登记办法,由各学校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根据教师参加培训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在《继续教育证书》上登记,并由县教师进修学校于每年进行审验。

11、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必要的奖惩措施,促使校本培训责任落实,扎实有效。

12、校本培训档案管理要规范有序。做到资料齐备,分类装订存档,查阅方便。

13、学校要积极筹措经费,不断改善校本培训条件。校长必须树立教师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的观念,树立有效资本投入的观念,在教师培训中舍得投资,确保校本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信息、时间和物质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与学习中。

14、学校要积极探索新的校本培训与管理模式。通过实践、创新,努力构建开放的校本培训体系,提升培训层次与内涵,提高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校本培训实施制度

我校校本培训从本校实际出发,制订了符合学校实际,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实施制度。

一、校长、业务校长的校本教研工作制度。

1、由校长亲自参与,业务校长主管领导,全面制订学校校本教研制度与计划,并发动全体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督促和评价校本教研。

2、校长、业务校长科学领导起好带头作用,参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举行专题讲座,指导各年级进行校本教研,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随堂听课,和教师们评课,提出指导性建议,积极参加各教研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成为教师的真诚同伴和专业引领的力量之一。

3、组织全体教师分期分批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做好骨干教师选送和培训工作,并鼓励要求教师进行高学历进修和参加各种技能的培训。

4、及时检查各项教研工作的落实,根据课改,发现问题,逐级落实,实施教学计划审批制,教学过程监控制,教学工作月查制。

5、组织教研教改课题的选题、申报、论证工作。

6、定期举行课改沙龙,交流经验,举行研讨。

7、充分挖掘校内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校内各级教研力量,形成教学、教研、培训为一体的校本教研机制。

二、教研组(长)校本教研培训工作制度

1、开学初,组织教师学习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教法明确本学科的目的的任务,制订出教研组计划,确定教研组的有关活动和培训计划。

2、落实教学常规,积极参加教学工作月查,并进行详细记录,与教师交流反馈信息,提出改正的建议,推介好的典型。

3、组织好每周1-2次的教研活动,研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征求学生意见,提出教学中的整改措施和办法。

4、每学期主持召开一次教学经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5、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好新教师和青年教师,每月听青年教师或新教师l次课。

6、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确定好每个人每学期的研究课题,定期开展研讨和交流,组织好教学研究课、公开展示课及导向课。及时总结、交流、推广教学经验,撰写经验论文。

7、组织教师每学期内开展一次观摩评议活动,研究教材、教法、总结、交流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活动要有总结材料。

8、做好各学科的复习、出题、考试、评卷、质量分析工作,建立好学科题库。

9、教研组长要做好期末工作总结,有资料,有数据,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本组的工作。

三、教师校本教研培训工作制度

1、开学初制订符合自己的培训|计划,积极参加各级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并积极发言。

2、认真参加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写好1--2个/周教学反思。

3、每位教师要做好“六个一”。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确定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上好一堂公开课,制作一个课件教案,写一篇教学叙事案例,撰写

一篇以上教研论文。

4、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培训,并每年参加一种技能培训,基本功培训,计算机培训。

篇3:养猪场(小区)的各项防疫制度

(1) 猪场大门设专职人员, 负责出入人员与车辆的消毒工作及阻止闲杂人员入场。

(2) 猪场职工及饲养人员离岗时将工作服、鞋、帽留在更衣室, 不准带出场外。

(3) 猪舍饲养人员必须固定, 不准随便串舍, 工具不准串用。

(4) 不准将猪肉及其制品带入场内。

(5) 兽医人员不准给场外任何单位或个人诊疗动物疾病。

(6) 出售生猪必须在场外交易, 出场猪不准回流。

(7) 外来人员及车辆不准进入生产区。外来购买猪只、挑选种猪的人不准进入猪舍, 可通过观察走廊进行观看选择或通过闭路电视观看选择。

(8) 禁止其他动物进入养猪场内, 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

2 消毒灭源制度

(1) 养猪场 (小区) 大门和猪舍门前必须设消毒池, 并保证消毒液有效;不结冰时在消毒池内放3%~4%火碱水浸湿的锯末或稻草;结冰时在消毒池内撒生石灰或漂白粉, 每周至少更换1~2次。

(2) 所有人员进入养殖区必须经过消毒池和消毒室, 并对手、鞋消毒。消毒池的药液每周至少更换1次。

(3) 养猪场定期、不定期进行清扫、冲洗、光照和使用化学药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消毒。

(4) 选择高效低毒、对人畜无害的消毒药品, 消毒药物应根据消毒目的、对象进行选择、贮备, 对环境、生态及动物有危害的药物不得选择。

(5) 圈舍每天清扫1~2次, 周围环境每周清扫1次, 及时清理污物、粪便、剩余饲料等, 保持圈舍、场地、用具及圈舍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 对清理的污物、粪便、垫草及饲料残留物应通过生物发酵、焚烧、深埋等进行无害化处理。

(6) 猪舍每周带猪消毒 (含配种圈) 消毒1次, 周围环境每月消毒1次。发病期间做到每天消毒1次。疾病发生后进行彻底消毒。

(7) 猪出栏后, 先彻底清扫并用清水冲洗, 然后用化学药品如3%~4%的火碱液或0.5%的过氧乙酸喷洒地面, 隔天再消毒1次。空圈1周后进猪。

(8) 场内工作人员进出猪场要更换衣服和鞋, 场外的衣物、鞋帽不得穿入场内, 场内使用的外套、衣物不得带出场外, 同时定期进行消毒。

(9) 产房消毒。进入产房前, 地面和设备应冲洗干净并严格消毒, 母猪全身洗刷干净并消毒后进入产房, 分娩前必须严格消毒乳房和阴部, 分娩完毕再用消毒药抹拭乳房、阴部和后躯, 及时清洗产房。

(10) 环境大消毒 (包括猪舍外道路、空地等) 。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大清扫、大消毒, 可用3%~4%的火碱液或0.5%的过氧乙酸喷洒地面。

(11) 车辆消毒。运输猪和饲料的车辆, 在装运前后必须消毒。

(12) 剖检室的消毒。每次使用后, 除将尸体装入不漏水的塑料袋送无害化处理场处理外, 剖检室应立即用对可疑疾病有效且抗菌 (毒) 谱广的高浓度消毒液彻底消毒。

(13) 死猪及分娩的死胎、胎衣应装入不漏水的容器送到无害化处理场处理或在指定地点焚烧深埋。

(14) 养猪场实行“干稀分离、雨污分流”排放, 干粪实行发酵处理利用, 尿液进入沼气池沼化处理利用, 或排入指定的无害化处理设施中, 防止粪尿污染环境。

(15) 经常性开展防鼠灭鼠、灭蝇工作。

(16) 饲养人员必须随时注意观察猪群的健康情况,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3 引进种猪制度

(1) 坚持自繁自养, 为了调剂品种不得不引进种猪时, 要到无特定疫病的种猪场购买。

(2) 引进种猪前, 对出卖种猪的猪场必须进行疫情调查, 包括已往发生过哪些疫病、发生的时间、流行情况、诊疗情况及防治效果。

(3) 就地检疫。首先观察猪只精神、外貌、健康状况, 然后根据需要采全血或血清、尿液检查特定疫病。

(4) 进场隔离观察。种猪引进后必须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 在入场前再次检疫并补注各种疫苗, 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确定健康无病后方可进入生产区。

4 猪群免疫制度

(1) 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力。科学饲养, 按猪的品种、性别、年龄、体重、强弱、性情进行分群饲养, 同时根据各种猪的营养需求确定饲料标准和饲养方法。

(2) 按规定做好强制免疫项目, 并做好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常规免疫项目。

5 驱虫制度

(1) 全群猪 (包括种公猪、母猪及后备猪) 每年春秋两季各驱虫1次, 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8 mg混入饲料中饲喂。

(2) 断奶后的仔猪注射阿维菌素1次, 有疥螨和猪虱的猪, 间隔半个月再驱虫1次。

(3) 驱虫后应注意观察, 对出现副作用的猪及时解救。驱虫后7 d内应及时清粪, 妥善处理, 防止病原扩散。

6 用药制度

(1) 场内预防性或治疗性用药, 必须由兽医决定, 其他人员不得擅自使用。

(2) 不得使用禁用和非法兽药及添加剂产品。

(3) 不得擅自改变给药途径、投药方法及用药时间等。

(4) 严格执行休药期的规定, 未满休药期的生猪不得出售、屠宰, 不得用于食品消费。

(5) 做好用药记录, 包括猪的品种、年龄、性别、用药时间、药品名称、生产厂家、批号、剂量、用药原因、疗程、反应及休药期。

7 疫情报告制度

(1) 义务报告人。驻场 (小区) 兽医当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2) 报告内容包括发病的时间和地点, 发病猪品种、年龄、数量、同群猪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3) 报告方式主要为书面报告或电话报告, 紧急情况时应电话报告。

(4) 采取临时性措施。将可疑传染病病猪隔离, 派人专管和看护, 对病猪停留过的地方和污染的环境、用具进行消毒。病猪死亡时, 应将其尸体完整地保存下来。在法定疫病认定人到来之前, 不得随意急宰, 病猪的皮、肉、内脏未经兽医检查不许食用。发生可疑需要封锁的传染病时, 禁止畜禽进出养猪场 (小区) 。限制人员流动。

8 无害化处理制度

(1) 当养猪场的猪发生疫病死亡时, 必须坚持“五不一处理”原则:即不宰杀、不贩运、不买卖、不丢弃、不食用, 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

(2) 当养猪场发生重大疫情时, 按规定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外, 还应根据动物防疫主管部门的决定, 对同群或染疫的猪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3) 当养猪场发生传染病时, 一律不允许交易、贩运, 就地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4) 无害化处理过程必须在驻场兽医和动物卫生监督人员的监督下进行, 并认真对无害化处理猪的数量、死因、体重及处理方法、时间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记载。

(5) 无害化处理完后, 必须彻底对其圈舍、用具、道路等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传播。

(6) 在无害化处理过程中及疫病流行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 防止人畜共患病传染给人。

9 疫情扑灭制度

篇4:重心下沉 实施各项农民培训

基层农广校校长从小处着眼,注重工作实效,有利于巩固提高农广校的办学声誉。每项科技培训均按照农民需求设置培训班的专业和安排培训内容,基层校校长应注意选择和聘用教师,编制和购置教材,培训后及时对学员进行调研和跟踪服务。同时,根据培训内容和农民朋友提出的意愿,组织教师整理编写印制适宜当地生产实际的培训教材,为每一位参训学员免费发放本专业的资料和光盘,方便农民朋友的需要。

基层农广校校长注重整合优质资源,有利于保质保量完成培训工作。农民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应采取抓住重点,整体推进,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方式。安排专人负总责 ,培训村以班为单位,每班设班主任和兼职教师各一名具体负责,集体授课和现场辅导由农广校统一调配安排,形成由农广校统领、乡镇村屯网络式格局。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以及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网络课程等手段和媒体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利用农业局的网络视频系统让农民朋友不出田间地头就能及时获取农业技术、生产、市场和流通等信息。充分运用讲师团的优势,并给每位农民发放一个专家联系卡,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随时向专家请教,专家及时给与解答。

黑龙江省虎林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篇5:培训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1、在校外学习特长的学生。

2、确实有病,住校对本人或他人在生活学习上有较大影响者。

3、家在学校周边500米范围内有住房或租房(安置地租房除外),且有家长陪读。

二、请假手续办理

1、有特殊情况需请假的学生,一周以内的需持年级统一印刷的请假条,班主任签字(注:。每生一学期不能超过四周);二周以内的学生需出具书面申请,家长签字、班主任签字、年级主任签字;一个月以内的学生需出具书面申请,家长签字、班主任签字、年级主任签字、蹲点校长签字。请假三天以上需到保安室进行登记,并凭请假条换成临时出入证。

2、有特殊情况需长期请假的学生,学生需写请假申请,经家长、班主任、年级主任、蹲点校长、杨校长、陈校长签字,然后带一张正面免冠相片,凭申请到保卫处办理长期出入证。

三、学生出入证管理。

1、学生不能在出入证上乱涂乱画、不贴本人相片或贴其他东西,否则视为无效证件,并扣班级管理分0.5分

2、学生不能互相交换转借出入证,如发现将收缴出入证,并取消持证人的走读资格,扣当事人班级管理分l分,并通报批评。

3、私自拿别人的卡、捡到别人的卡冒用的,如发现,扣当事人班级管理分2分,并给予当事入纪律处分。

4、如出入证遗失、损坏、年级或班级有变动,需到保卫处补办。

5、学生走读期间,经常迟到,学习明显退步,将取消走读资格。

四、学生进出学校管理。

1、学生进出学校,必须主动出示请假条或出入证(特别是有车接送的学生,学生一定要家长不能开车进校内接送,只能停在校门口等,学生车辆必须停放在学生专用停车棚)。有长期出入证的学生必须挂在胸前,随时主动按受保卫人员、行政值日领导的检查,如学生不按规定执行,保卫人员、行政值日领导有权拒绝其进出学校。

2、学生不从校门进出,而通过其它渠道进出学校的(如爬围墙、走围墙缺口)根据违纪学生处理条例报政教处进行处理。

篇6:医疗机构各项管理制度(定稿)

一、领导重视、责任明确、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二、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三、正确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对明确诊断的传染病严格按规定的程序、时限及时上报,不得漏报、迟报、瞒报、谎报、误报疫情。

四、认真做好传染病报告卡的审核,及时登录、录入“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确保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

五、经常上网练习操作,每日至少2次。熟练掌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及时做好本地的传染病统计分析工作。

六、加强疫情自查、核对工作,确保市、乡、村三级疫情相符。

七、做好本单位疫情报告管理,认真使用各种疫情管理表格,加强门诊日志质量,规范使用。

八、奖罚分明,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漏报、迟报、瞒报、谎报、误报疫情,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职责

根据卫生部规定,自2004年1月1日,全国实行甲、乙、丙类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网络直报工作的实现,提高了疫情监测的敏感性和报告的及时性。为确保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特制定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职责。

一、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责任报告意识,努力做好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直报、非典网络直报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三、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当发现地段辖区内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按规定的程序、时限进行报告。

四、经常上网操作练习,精通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

五、疫情直报人员认真审核传染病报告卡,审核的内容主要有:

1、传染病报告是否及时,报告卡项目填写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存在逻辑错误等。

2、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必须填写病人的出生日期,系统自动生成年龄;病人现住址栏要填写详细;14周岁以下的儿童请填写家长姓名;成年人应填写身份证等。

3、报告卡的“现住址”及“详细地址国标”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4、报告卡重卡要及时删除,不得跨月。

六、及时登录直报系统,录入已审核的传染病报告卡。

七、加强疫情自查、核对,做到不漏报、迟报、瞒报、谎报、误报疫情,确保市、乡、村三级疫情相符。

八、加强门诊日志使用的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对辖区内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一般密切接触者的隔离、观察、追踪和管理每天要进行收集、记录、汇总。

九、认真做好疫情统计分析、资料整理等各项工作,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制度

一、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二、需进行网络直报的病种: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5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0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除法定传染病以外的需进行网络直报的病种:恙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肝吸虫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及不明原因疾病。(按丙类管理)

三、报告时限: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建立健全疫情管理组织,制定疫情管理制度。

五、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漏报。传染病报告列入科室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漏报一例一票否决,严重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责任。医疗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制度

一、由主管业务副院长、医务科主任和有关科室人员组成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加强领导、责任明确、人员固定、专机专用,确保传染病直报系统网络畅通。

二、加强疫情报告人员队伍建设,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传染病防治知识,特别是新入院职工、进修医师和实习学生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

三、做好传染病的报告和登记工作,凡有诊治传染病的科室,均要建立传染病登记簿并有专人负责。

四、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目要齐全、字迹清楚、地址要详细。

五、各科室疫情监督员负责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并实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制,每月对本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工作进行一次自查,自查结果上报门诊部(保健科)。

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检查员,承担本单位和责任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为确保疫情按时报告,专职人员每日到门诊有关科室收集传染病卡片。报出后的传染病要进行登记,传染病卡片做好存档。

七、疫情管理专职人员每旬检查出院登记一次,并与各科室核对疫情一次,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全院进行一次检查。

八、责任报告单位的网络直报人员在网络直报或上报区疾控中心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九、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化验登记,字迹清晰项目齐全,门诊部每月检查一次,检查结果与科室综合目标责任制挂钩。

十、疫情管理专职人员对每月上报传染病进行一次统计分析,传染病发病情况上报分管领导。

十一、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传染病流调及疫情应急处理工作。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和管理制度

一、加强领导、责任明确、人员相对固定,建立有院领导、防保科或病案室负责人及具体专业工作人员组成的领导班子,确保因病死亡病例报告及时、准确。

二、定期对全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临床医生进行培训。

三、各住院及门诊科室出现死亡病例要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医院盖章后交之家属,并保存好存根。

四、医疗机构的网络直报人员,要认真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及

亡病人登记簿,同时进行网络直报,报告要及时、准确。死亡病例的死因按照ICD—10要求统一进行编码。

五、建立完善的死亡病例报告制度,建立急诊、住院死亡病例登记簿,死亡病例报告责任科室要有工作规范,对因病死亡病例七日之内必须进行网络直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病例报告卡填写项目要齐全,字迹清晰要符合逻辑,对所报的死亡病例进行详细登记、核对,并由专人负责。

六、乡镇医疗单位每月例会与疾控中心进行核对,保证报告质量。

七、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迟报、漏报、瞒报、谎报,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当事人责任。

八、做好相关科室死亡病例报告管理工作,对死亡病例报告要进行周、月、季自查,防止漏报发生。

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职责

为确保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疫情报告质量。特制定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人员职责。

一、充分认识疫情报告和管理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责任报告意识,努力做好本单位的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事件网络直报、因病死亡病例报告工作。

二、认真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

三、传染病网络直报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双休日、节假日、工作日8小时之外,医生发现传染病报医院总值班室,由医院总值班室通知直报人员进行网络直报。

四、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当发现传染病病人、病源携带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及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按规定的程序、时限进行报告。

五、疫情直报人员熟练掌握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严格按照当日确诊的传染病当日进行网络输入,认真审核、及时、准确录入传染病报告卡,确保传染病上报的及时性、准确性。

六、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因病死亡报告等相关知识培训。建立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登记。

七、做好资料备份工作,每月将传染病疫情导出后,以电子文档保存。

八、加强疫情自查、核对,不漏报、迟报、瞒报、谎报、误报疫情,确保市、乡、村三级疫情相符。

九、加强门诊日志和出入院登记使用的管理,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医疗机构门诊日志管理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加强门诊日志和疫情报告的管理工作。

二、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建立门诊日志,加强对医院门诊病人的管理,提高法定传染病的报告质量。各门诊科室均建立门诊日志登记簿,登记项目要齐全,字迹要清楚。

三、门诊日志基本项目至少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14岁以下填家长姓名、医生签名。

四、各医疗机构的门诊部负责门诊日志的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全院门诊日志由直报人员统一编号、统一保管,发放时以旧换新,并建立门诊日志收发登记。

五、各门诊科室的登记率与挂号室核对要达到95%以上。

六、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的疫情管理人员负责监督检查门诊日志的登记质量和传染病报告的核对工作。

七、进一步建立健全门诊日志的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

八、对拒不实行门诊日志,造成传染病漏报、迟报和其他严重后果的单位,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九、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在储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门诊日志的妥善保管。医疗机构传染病填卡制度

一、《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

二、传染病报告卡带“*”号为必填项目,其他项目应尽可能填写。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为必填项目。

三、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变更、死亡或填卡错误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报告,并注明订正前报告病名,按规定的时间报出。

四、传染病报告卡的填写应是谁接诊,谁填写。

五、传染病报告卡保存暂定三年。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度

为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特制定以下奖惩制度:

1、执行职业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2、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到报告及时、准确。

3、责任疫情报告人和责任单位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4、对于报告不及时、不准确被上级业务部门通报批评,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作相应处罚。

5、对在传染病报告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医务处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8、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9、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医疗机构传染病病例登记和转诊制度

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初诊病人,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传染科门诊或当地传染病医院。

2、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时间段内,二者人数相符合。

3、预防保健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

4、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本院的传染科或当地传染病专科医院。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住院部医生对入院病例应认真填写出入院登记且各项内容填写完整。需报告的传染病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同时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门诊部(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要在出入院登记本的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

2、定期核查出入院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订正后的传染病报告卡要及时上报防保科。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出入院登记本,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发生。

3、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需订正的传染病要及时填写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防保科。

4、要保管好出入院登记本,以备后查。

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如果漏报传染病,根据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罚,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处理。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复诊、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医生签名等)。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接到报告卡后,要在门诊日志相应位置加盖“疫情已报”章。

2、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防保科疫情管理人员要定期认真检查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

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防保科。

4、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

5、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发现漏报传染病,要按照医院规定进行处罚,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依法处理。

医疗机构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

1、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其规章制度。

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

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工作管理技术规范等。

5、疫情管理人员和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6、拒绝参加培训者按有关制度处置。

7、以上各种培训均应有通知、签到薄、讲义、考试卷、培训小结并存档。医疗机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使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真正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制定本制度。

1、传染病防治管理实施医院、科室、责任人三级管理制度,院部有一名主管院长负责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

2、根据传染病报告程序落实疫情报告责任,各科室必须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根据规定认真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不得漏报、迟报、谎报、瞒报。

3门诊部科负责监督检查传染病疫情上报工作,实施每周小结,每月有总结。

4、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责令及时更正并根据情况实施处罚。

5、凡漏报、迟报,未造成传染病疫情播散、暴发、流行者给予一定处罚,情节严重者,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处理,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6、对工作督导不力,检查不及时造成漏报不能及时发现者,对责任科室及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

7、对累计漏报、迟报者,责任人要通报全员,科室主任负连带责任。

8、全年发现传染病漏报超过者,给予主管院长及医务科责任人一定处罚,并给予警告。

9、责任报告人、疫情管理人员、网络直报人员由于工作不负责任,出现重大传染病误报事故,全院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违反法规者依法处理。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

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

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

3、医务科(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

4、保健科必须根据规范要求每日2次及时深入科室收集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

5、保健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周一次小结,每月一次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院部,根据规定给予处罚。

6、医务处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科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预防保健科要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导有记录、有结果、有汇报。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

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预防保健科。

4、预防保健科疫情管理人员每日2次到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

5、疫情管理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院领导小组。

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辖区疾控中心(防疫站)进行漏报调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

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周、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

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按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行处置。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

1、有诊治传染病能力的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

2、疫情管理员每日两次收取传染病报告卡,并对卡片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应立即电话通知网络直报员,网络直报员接到报告后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当专家组确诊后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上报。

4、发现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5、发现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时,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6、进行网络直报时,经查错、查重、订正后上报。同时做好传报卡的输卡记录。

7、传染病报告卡网络直报后,整理、装订、存档。以便备查。

8、每月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情况汇总,上报有关领导。

9、遇到特殊情况时,报告业务院长协调解决。医疗机构疫情报告卡片工作流程

(1)疫情管理人员每天两次到相关科室收集传染病卡片 ↓

(2)审核卡片的完整性、准确性 ↓

(3)登记传染病卡片 ↓

(4)录入卡片,进行网络直报 ↓

(5)定期查重卡片及时订正卡片 ↓

(6)定期制作卡片电子文档保存疫情资料 检验科(化验室)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

2、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检测结果必须有专人保管。或者由检验科指派专人每日分两次将检测结果分送开具化验单的医生,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3、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填写传染病登记本等。

4、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开具化验单的医生和预防保健科。

5、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

6、检查发现漏报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医疗机构社区、中心疫情管理制度

一、各社区、中心疫情管理隶属于医院疫情管理,即作为医院的门诊科室管理。应接受医院疫情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二、医院统一制订各种制度发放社区。

三、各社区、中心建立门诊日志和传染病登记本、传染病报告卡。

四、门诊日志由院疫情人员统一编号,各社区用完门诊日志到院以旧换新。

五、传染病登记本和报告卡应放在固定的地方,所有门诊大夫都应清楚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

六、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

七、各社区发现法定传染病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后,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并在规定时限内电话报告医院疫情人员。村卫生室疫情管理报告工作制度

1、有疫情管理报告制度(上墙或成册)。

2、有兼职人员分管疫情管理报告工作。

3、组织医护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及病种,每季至少一次有记录。

4、备有传染病登记簿及传染病报告卡。

5、传染病登记簿及报告卡项目填写齐全、正规,传报卡报送及时,不漏报,有传染病报告卡报送记录。

6、每月与乡(镇)卫生院核对疫情,传染病登记与乡(镇)、市疾控中心相符。

7、有疫情报告自查和奖惩办法(每月一次)查看记录。

8、门诊日志项目齐全、使用规范。

9、每年的传染病登记簿、门诊日志作为历史资料保存完整。学校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加强对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管理。

二、领导重视、责任到人。要高度重视学生传染病防治工作,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把传染病防治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

三、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于24小时内报告,发现传染病要及时通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建立传染病登记簿、门诊日志登记簿(登记项目至少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病名(诊断)、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诊和复诊)。对就诊的病人和所报的传染病要进行详细登记,要有专人负责,对医疗单位就诊的传染病要进行详细登记。

五、做好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工作。利用健康讲座、黑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卫生知识宣传,学校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对学校的师生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促使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六、做好疫点的消毒及易感人群的预防工作。搞好学校的环境卫生和室内外卫生,开窗通风。定期对学校的宿舍、教室、等场所进行消毒。

七、做好学生的免疫接种工作,同时做好本校新转入学生的免疫接种情况的调查、补种登记工作。

八、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漏报、迟报、瞒报疫情的单位和个人从严处理。医疗机构疫情组织管理制度

一、医院要有疫情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分管领导、门诊部主任、院疫情直报人员及各科室疫情管理人员(打印成文或上墙,人员变动及时更换)。二级以上医院要实现专机专用,两名专职疫情人员;其他单位更加工作量固定1-2名疫情人员。

二、直报人员负责动态监视本单位传染病报告信息,发现异常及时报告疾控中心及院领导,每月对本单位报告卡进行汇总分析。

三、直报人员负责对本单位的传染病信息相关数据备份(U盘按月保存),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制度

一、每年必须组织至少两次全院医护人员进行传染病知识培训;

二、要定期进行疫情相关知识的培训,对新上岗的实习生、进修生进行上岗前培训。

三、在各级疾控中心培训后,应组织一次院内相关科室人员培训。

四、以上各种培训均应有通知、签到簿、讲义、考试卷、培训小结并存档。医疗卫生机构自查、核对制度

一、科室疫情人员每周、旬、季对本科室门诊日志、传染病登记进行自查,与院疫情管理员进行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二、院疫情管理员每月组织一次科室疫情管理人员工作会议。

三、院疫情管理员每月对门诊日志进行抽查,考核项目登记是否齐全,登记率是否达到90%以上。

四、每天与国家疾病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核对本单位前一天报告的信息。

五、每季度疫情领导小组要组织一次全院的传染病检查,并有检查小结。医疗卫生机构化验室登记制度

一、化验室对所有检验病例逐一进行登记。

二、化验室登记项目应包括检验日期、姓名、检查项目、检查结果、病人就诊科室、医生。

三、建立乙肝、丙肝、梅毒、HIV病毒携带者专用登记本。腹泻病工作制度

1、每年5月至10月开设腹泻病门诊,腹泻门诊做到专室、专人、专用处方、专用登记本、专用消毒药具。

2、腹泻门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腹泻病门诊只准接诊腹泻病人,不得接诊其他病人。

3、按照“逢泻必登,逢疑必检”的原则。凡是腹泻病人均要详细登记,对可疑病例做到及时检索或送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检索(无检索条件的)。其它科室建立补漏登记本,避免漏登漏检现象。

4、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及其污染物要及时进行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对办公用具和医疗器械要及时消毒处理。

5、每月定时收集、统计腹泻病人登记数和腹泻病人检索数,做好统计报表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做好年终工作总结。

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发现霍乱疑似、带菌者或确诊甲类病人及时上报,并转传染病房隔离治疗。

2、对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要进行随时消毒和无无害化处理。

3、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出院,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之日起,住院隔离治疗不得少于七天。

4、带菌者按病人隔离治疗五天后,大便培养连续二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5、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五天,医学观察期间进行粪检,每日一次,连续二次阴性后,可解除医学观察

医院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医疗机构应当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传染病分诊点,具备消毒隔离条件和必要的防护用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消毒和处理医疗废物。

2、从事预检、分诊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认真执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常规以及有关工作制度。

3、各科室的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当按要求对病人进行传染病的预检。预检为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应当将病人分诊至感染性疾病科或分诊点就诊,同时对接诊处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4、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周期、流行趋势和上级部门的要求,做好特定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工作。初步排除特定传染病后,再到相应的普通科室就诊。

5、对呼吸道等特殊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应当依法采取隔离或者控制传播措施,并按照规定对病人的陪同人员和其他密切接触人员采取医学观察及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上一篇:八年级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下一篇:管理学概论作业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