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奇妙的镜片

2024-05-24

科学奇妙的镜片(精选8篇)

篇1:科学奇妙的镜片

一 、设计思路: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因此,怎样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这是我们设计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本次教育活动的重点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评、示范、总结等方法来让幼儿理解科学原理的。而是着眼于幼儿的自由探索、交流讨论,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幼儿在玩耍、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各种各样的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同时,还可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发展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二、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各样的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 。2、能用语言描述探索中发现的现象。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活动重难点:重点:认识各种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难点;用语言描述探索中发现的现象。四、材料与环境创设:1、报纸、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望远镜、哈哈镜等各种镜片若干。2、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五、活动流程 :自由探索----探索归纳----交流讨论----迁移应用 六、活动过程:(一)自由探索1、幼儿照平面镜,说说看到了什么?师:小朋友们都照照镜子,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 幼:自己的脸呀! 2、小游戏:照照身后有什么? 师:小朋友们,现在请平面镜帮忙。找一找你身后有什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照。幼:我看到了后面的小朋友、我看到了墙上的画 、我看到了小朋友倒站着......(二)探索归纳、交流讨论师:现在你们来玩平面镜、凹面镜,看看它们各自照出的影像是什么?幼:有的没有变,有的缩小了,有的放大了。师: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幼:因为它们的样子就不一样。师:那现在你们就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那些地方不一样?幼:平面镜是平的,边上和中间都一样厚;凹面镜边上厚中间薄;而凸面镜却边上薄中间厚。师:那么,你们再用这三种镜片看一看一样吗?幼:不一样。平面镜看东西不变;凹面镜看到的字变小了;凸面镜看到的字变大了。师:今天玩了这些镜片感觉怎么样?幼:这些镜片太奇妙了!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地方使用了这些奇妙的镜片?幼:照相机、望远镜、汽车上的反光镜、幼儿园里的哈哈镜、爸爸的眼镜……(三)迁移应用师:现在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哈哈镜,照一照自己的表情。幼:我变丑了,我长成大眼睛了,我嘴巴变大了……师:现在拿上放大镜,我们到外面去点燃报纸吧!

篇2:科学奇妙的镜片

在活动中发现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特征,知道镜片对人们的生活有许多用处。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能仔细观察和比较各种镜片的不同。

活动准备:

每人1面镜片(平面镜或凸透镜或凹透镜)。纸和笔人手1份。

2.橡皮动物玩具每组一个。

3.望远镜、放大镜、平光眼镜实物每组一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在不同镜片中发现物体的差别。

(1)教师:小朋友,请你们每人选一面镜片,通过它去看看桌上的橡皮玩具,看看你从你的镜片里看到了什么,然后用笔把你从镜片中看到的物体记录下来。(幼儿玩自选的镜片,记录自己通过镜片看见的橡皮玩具)

(2)组织交流。

教师:刚才你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比较一下你和同伴的记录,你和同伴的发现有什么不一样呢?

2.感知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的特征。

(1)教师:你们看的是同一个橡皮玩具,为什么从每个人的镜片里看到的橡皮玩具都不一样呢?有的没有变,有的却变大了或变小了?

(2)教师: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哪种会变大?哪种没有变化?是这样吗?请你们再仔细去看一看,你们可以相互交换一下各自的镜片,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教师引导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感知3种镜片的不同,幼儿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有的镜片是边缘薄中间厚,还有的镜片则是中间和边缘一样厚薄。

教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它是什么样子的?用它看所要的物体都会变小吗?(这种镜片叫凹透镜)

教师: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它是什么样子的?用它看所有的物体都会变大吗?(这种镜片叫凸透镜)哪种镜片看东西没有变化?看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变化吗?(这种镜片叫平面镜)

3.师幼一起探究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平时你在什么东西上还见到过镜片?

(2)出示望远镜、放大镜、平光眼镜等实物。

教师:认识这些东西吗?它们分别安装的是哪种镜片?

(3)教师:放大镜安装的是哪一种镜片?为什么呢?望远镜有大小两头,哪一头安装的是凸透镜?另一头呢?平光眼镜安装的是哪一种透镜?你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延伸:

篇3:科学奇妙的镜片

(1) 名称:奇妙的影子

(2) 主要材料:浅色KT板、彩色卡纸、过塑纸、手电筒,估价20元

(3) 简单结构及制作说明:

该教具 (如图1所示) 是由KT板、PVC管、卡纸、手电筒等材料制成。将两张高约90 cm,宽约80 cm的KT板重叠粘牢,然后在KT板上间隔4 cm刻上若干条横缝,用PVC管制作成外框固定住KT板。将卡纸剪成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图形卡并过塑。将卡纸剪成方形小卡写上两组1~10的数字,过塑后制成数字卡。将卡纸剪成分解组成符号过塑。

(4) 用途:主要用于幼儿园中大班科学领域,帮助幼儿探索发现影子以及自主学习数学。

二、主要方法

1. 玩法一:观察图形的影子变化

选择单独的图形卡片插入KT板的横缝内,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卡片,观察卡片在KT板投下的影子的变化。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效果异同 (如图2所示) 。

2.玩法二:观察组合图形的影子变化

在操作时孩子们可以自选各种形状、色彩以及数量不等的卡纸片,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将纸片插入KT板的横缝内,创造性地组合成自己需要的造型,然后用手电筒在不同的角度照射,观察卡纸片组成的形象的影子在过程中的变化,产生想象,并且可以根据照射的不同角度及时换插卡片为自己的想象服务。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效果异同 (如图3所示) 。

3. 玩法三:自创数学游戏

由于该教具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若干,加之KT板上的横缝密集又均匀,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横缝上插入卡片,可以是排序、找规律、数数、认图形等有趣的数学游戏 (如图4所示) 。

另外由于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因此图形插入深度不同,可以观测到不同的效果。

三、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该教具创意新颖,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多功能性,既可以作为幼儿认识影子等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的教师用教具,也可以投放到区角游戏的科学区,作为幼儿自主探索影子和自主学习数学的学具。

篇4:奇妙的科学世界

游戏准备:

三个瓶子(瓶盖上有不同大小的洞)、水、一块有污物的塑料板。

游戏玩法:

1.请孩子观察瓶盖上的洞洞有什么不一样?

2.将瓶中装满水,孩子各自拿起瓶子对着有污物的塑料板,在相隔同样的距离处,用同样的力气挤瓶子,看看结果有什么不同。

现象:最大的洞流出来的水最近,最小的洞射出来的水又细又急,能够将塑料板上的污物去除。

探究原理:

这个实验探索的是水的压强和水的截面积的关系。用同样的力气挤装了水的瓶身,孔越小射出去的水越急。这样用的水少,更节能了。

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利用这个原理制作并使用的。请将你想到的东西画下来。(小贴士:洒水车、洗车店的喷头……)

无形气压托起金属筒(适合年龄:5岁)

游戏准备:

一个水溶C100饮料瓶、一个维生素C泡腾片铝筒、一个小盆子。

游戏玩法:

1.亲子共同将饮料瓶装满水。

2.请孩子把铝筒从饮料瓶口压下,然后将饮料瓶倒置。

3.将瓶中铝筒拉出3/4,部分水流出后,松开铝筒,铝筒又会缩回饮料瓶里,可以反复多次,拉出又缩回。

探究原理:

看不见的空气是有压力的。这个实验探索的就是空气压力与水和铝筒重力的关系。

画一画:

最后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请你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声音“跳舞”(适合年龄:6岁)

游戏准备:

一个塑料空瓶、一个气球、一把剪刀、橡皮筋、绳子、胶水、小镜片、手电筒。

游戏玩法:

1.亲子合作剪去瓶子的底和面。剪去气球的颈部,并蒙在瓶子的一端。抓住气球的边,再用橡皮圈把它紧紧绷住(像鼓面一样)。

2.请孩子把小镜片用胶水贴在紧绷的气球鼓面上,镜面向外。

3.打开手电筒,照在镜子上。

现象:会看到一个光点从镜面反射到墙上。

4.父母调整好手电筒、镜面与光点的合适角度。请孩子在瓶子的另一端大喊或唱歌,同时观看墙上的光点。

现象:光点晃动起来,“跳上舞”了。

探究原理:

这个实验探究的是声音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当你唱歌时,引起空气振动,产生压力波(也叫声波)。这个声波就像水中的涟漪一样撞击到气球膜上,气球膜便随之振动,所以小镜子反射出来的光也跟着移动。

跳一跳:

将瓶口对准音响,播放音乐,随着舞动的光点,大家也来一次尽情的舞蹈吧!

油和水(适合年龄:5岁)

游戏准备:

一个透明空瓶、清水、食用油、洗涤剂。

游戏玩法:

1.先让孩子往空瓶里倒入一些清水,然后倒入一些油。

现象:油是浮在水面上的。

2.父母引导孩子摇动瓶子再放下。

现象:油和水仍分为两层。

3.让孩子往瓶内加入洗涤剂,然后摇动瓶子并放回桌上。

现象:油和水混在一起了。

探究原理:

这个实验探究的是洗涤剂的作用原理。油浮在水面上,说明油不溶于水。加入洗涤剂后,油水混合,洗涤剂起了乳化作用,把油滴一个个包围起来,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做一做:

帮助爸爸妈妈洗一次碗,进一步感受洗洁精可以去油的原理。

水中的空气(适合年龄:5岁)

游戏准备:

一个干净的大口玻璃杯、一个乒乓球、一张干燥的纸、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盆(比玻璃杯高)。游戏玩法:

1.父母把纸放入大口玻璃杯底、塞紧,确保玻璃杯倒立时纸不掉下来。

2.请孩子把乒乓球放置在透明盆的水面上。

3.家长把玻璃杯倒置(瓶口朝下),扣住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然后直直地把玻璃杯用力往下平压,直到瓶口接触到盆底为止。

现象:纸是干的,玻璃杯里面也是干的。

4.让孩子把玻璃杯倒置(瓶口朝下),扣住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然后将玻璃杯稍微倾斜压入盆底。

现象:一串串气泡从玻璃杯里跑出来,冒出水面,并破裂,同时水进入了玻璃杯,乒乓球在杯内浮起,最后水把纸张浸湿了。

探究原理:

这个实验探究的是看不见的空气问题。玻璃杯中有空气,当玻璃杯直直向下平压时,杯中的空气找不到地方出来,把纸和乒乓球都关在了杯子里,就像关上了一扇门。其实是空气的压力使得水进入不了玻璃杯内。但是当玻璃杯倾斜后,空气从杯口和水面的空隙中跑了出来,并不斷冒出水泡。当杯中的空气出来,水面的压强大于杯子空气的压强时,水就会进入杯中。随着杯内的空气越来越少,水越来越多,杯底的纸终于被弄湿了。

试一试:

用不同高度的杯子来做一做这个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感兴趣的小朋友不妨试一试。

压出来的泡泡(适合年龄:5岁)

游戏准备:

一个卷筒纸芯、塑料垫板、一个小盆子、水、洗衣粉。

游戏玩法:

1.亲子合作调制肥皂水。

2.引导孩子将卷筒纸芯的一端浸在肥皂水里,并慢慢向下插入到盆底。使其形成一层肥皂膜,翻转卷筒纸芯,将卷筒纸芯的另一端慢慢浸入肥皂水中。

现象:当卷筒纸芯慢慢插入时,在卷筒纸芯上端会逐渐形成肥皂膜。当其插入盆底时,肥皂膜鼓得最大。

3.用塑料垫板小心平稳地从卷筒纸芯的顶部插过,使泡泡保留在垫板上。

探究原理:

当我们把卷筒纸芯向下插入肥皂水中,外界压力推动肥皂水进入卷筒纸芯,并使卷筒纸芯内的空气受到挤压而逐渐上升,进而形成肥皂膜。由于肥皂膜本身具有表面张力,所以鼓胀起来后还不至于破裂。

数一数:

数一数你究竟能做出多少个泡泡?

听指挥的瓶子(适合年龄:5岁)

游戏准备:

一个水盆、一个带盖的塑料瓶(在盖子上打两个小孔)、两根细塑料管、一块橡皮泥、胶布。

游戏玩法:

1.父母引导孩子把一块橡皮泥粘在瓶子的内壁。

2.父母将两根细橡皮管插进瓶子上的小洞里,并用胶布把小洞密封好,然后盖紧瓶盖,用胶布缠绕固定。接着用胶布将其中一根管子固定在瓶身上。

3.请孩子将制作完成的瓶子放入一盆水中(注意要把固定了管子的这一面放在水里),进行观察。

现象:原来空空的瓶子浮在水面上,接着水慢慢地通过浸在水里的管子流进了瓶子,这时瓶子就像潜水艇一样渐渐地往下沉,直到瓶子里充满了水,瓶子沉到了底部。

4.父母拿起未浸水的另一根管子,开始向管子里吹气。

现象:瓶子又浮起来了。

探究原理:

这个游戏探究的是物体沉浮问题。同样体积的物体在水中的浮力是一样的;当物体自重大过水的浮力,它就会下沉,反之,就会上浮,潜水艇就是利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调节它上浮或下沉的。

换一换:

如果在瓶中不粘入橡皮泥,情况会怎样呢?你也可以将橡皮泥换成其他材料再来试一试。

(徐俊波整理)

篇5:科学奇妙的镜片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镜片,感受镜片的奇妙。

2、能用语言描述探索中发现的现象。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4、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报纸、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放大镜、望远镜、哈哈镜等各种镜片若干。

2、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幼儿照平面镜,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小朋友们都照照镜子,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自己的脸呀!

2、小游戏:照照身后有什么?

师:小朋友们,现在请平面镜帮忙。找一找你身后有什么?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照。

幼:我看到了后面的小朋友、我看到了墙上的画、我看到了***小朋友倒站着……

二、探索归纳、交流讨论。

师:现在你们来玩平面镜、凹面镜,看看它们各自照出的影像是什么?

幼:有的没有变,有的缩小了,有的放大了。

师:为什么用它们看东西会不一样?

幼:因为它们的样子就不一样。

师:那现在你们就仔细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那些地方不一样?

幼:平面镜是平的,边上和中间都一样厚;凹面镜边上厚中间薄;而凸面镜却边上薄中间厚。

师:那么,你们再用这三种镜片看一看一样吗?

幼:不一样。平面镜看东西不变;凹面镜看到的字变小了;凸面镜看到的字变大了。

师:今天玩了这些镜片感觉怎么样?

幼:这些镜片太奇妙了!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地方使用了这些奇妙的镜片?

幼:照相机、望远镜、汽车上的反光镜、幼儿园里的哈哈镜、爸爸的眼镜……

三、迁移应用。

师:现在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哈哈镜,照一照自己的表情。

幼:我变丑了,我长成大眼睛了,我嘴巴变大了……

师:现在拿上放大镜,我们到外面去点燃报纸吧!

篇6:科学是奇妙的

到了三楼,我看见台中间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同学们好!他热情洋溢地向我们打招呼,我姓何名树德,是著名魔术表演者刘谦的徒弟。大家可以叫我初学者!今天我教大家10个魔术表演节目,并且我会教大家怎么变魔术。一听到有魔术节目,同学们都来了劲,兴奋不已,台下顿时人声鼎沸!

魔术表演开始了!第一个节目是来去无踪影。何老师把双手撑开说道:孩子们,你们数一数我有几根手指头?10个!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只见何老师把手往空中一挥,再次撑开手指,这次你们再数数看我有几个手指头?咦,从哪里又冒出一个手指头,刚刚还是10个,怎么变成11个了,真是奇了怪了。同学们惊讶不已,个个目瞪口呆。孩子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出个所以然。你们仔细看。何老师缓缓地把手背向我们转来,原来老师的中指上用透明胶粘上了一根吸管,刚刚那个手指就是这根吸管。

篇7:奇妙的科学之旅作文

刚进门,我暗想:“这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会比浙江省科技馆和上海科技馆有趣吗?”带着疑问,我走进了实验室。很快,灯亮了,一条十米的走廊瞬间变成了一条田园小路,周围有树木有小鸟有行人,真是个鸟语花香的好地方,时而传来了几声鸟叫。我迫不及待地去抓那只鸟,一摸,却是一堵冰冷的墙。什么?不会吧?原来只是幻象啊!接着,实验室的徐老师也说道:“其实啊,是由一面面小镜子片粘在灯管上。灯旋转,投影机工作,放射出景象,再由小镜面反射到墙上。”真是太神奇了!

然后映入眼帘是弹球台。由7个钢球组成,拉动一个外球,侧面的球也会分开。刚好对称,徐老师一边演示,一边问道:“这是为什么?”我陷入了思考的泥潭,怎么也拔不出来。徐老师见我答不出来,便报答案了:“这是磁场效应,一个钢球与其他钢球相撞,带动了钢球运动,使得球对应且对称。”我还没听明白。于是徐老师又重新讲了一遍,顿时我恍然大悟,被徐老师从泥潭里拔出来。

篇8:科学奇妙的镜片

张首晟,美国华裔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2年8月,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

拿到张首晟教授的简介,本刊记者甚至有一丝焦虑——我们如何与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对话,如何把他的研究领域介绍给我们的读者。

张教授15岁入读复旦大学物理系,16岁只身赴德留学,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87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30岁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1992年获全球华人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获IBM研究部杰出创新奖,1999年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因其对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开创性研究,2010年获欧洲物理奖。2011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荣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 Buckley奖,这是凝聚态物理最高奖。2012年8月,荣获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狄拉克奖”——国际理论物理学领域的最高奖。

张首晟教授的成长经历,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见到了张教授以后,我们的印象是科学家也可以如此时尚与谦和,而且非常关注祖国的创新与发展。2012年12月8日,张首晟教授应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之邀,来南京参加第四届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年会。他在年会上作了《创新在中国》的特邀报告。报告会结束之后,张首晟教授和另一位应邀参加年会的王晓东教授立刻成为全场追逐的焦点。在各路媒体的聚光灯下,参会代表争相与他们合影,他们的“粉丝”不仅有学生、科技工作者,还有参会的领导。

年会的间隙,和煦的阳光透过窗子,也有了我们轻松的对话。

Q:“理论物理学”一词,我们的读者可能会感到很深奥并且难以理解,作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您能简单地介绍一下什么是“理论物理学”吗?它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任何科学总是有两个部分:一个是通过实验,一个是通过理论上去理解。但奇妙的是,很多时候,可以通过理论去指导实验。但是从中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接触的科学家比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以及我师从的杨振宁先生,其实他们都属于物理学家。从理论科学来讲,数学就是数学,但从科学上来讲,数学有着非常奇妙的应用。比如,当年牛顿为了描述行星怎么绕着太阳转这个问题,不仅把物理研究想清楚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新的数学——微积分。

所以要想把理论物理学学好,必须要有非常优秀的数学根基,要学好数学。其实在整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物理研究的人是很少的,一是因为不太需要那么多的人,另一方面是因为这方面的竞争真的非常激烈。但我觉得作为中学或者大学的一个学习科目,理论物理是非常非常好的一门学科。因为一旦有了这个训练之后,碰到任何大自然的事情,都能够很好地去理解。因为要想深刻理解大自然,一定要有一个定量的理解,而这个定量的理解是要把数学真正用在大自然当中,而理论物理是一个最成功的例子。

虽然不能说要想成为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但至少要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

Q:由您领导的研究团队提出了“量子自旋霍尔效应”,于2007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十大重大科学发现之一。您能用简单、通俗的话语介绍一下何为“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我们知道,现在所有电器尤其是计算机的功能,都是由电子运动带来的电流来实现的。我们通过控制电流,从而带来这些奇妙的应用。总的来讲,我们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的电子运动规律。电子的运动本来是杂乱无章的,但现在我们能让电子的运动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分成不同的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简单地说,就是让电子的运动更加有效率,而且不会消耗很多的能量。

之前业界普遍认为,摩尔定律将于2015年时,因为计算机芯片过热问题而失效。但我们发现的“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则有可能解决摩尔定律的瓶颈,让芯片运行的效率更高。

Q:我们常说“术业有专攻”,可您研究的领域包括高温超导、量子霍尔效应、自旋电子学、强关联电子系统等,都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并获得很多殊荣,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里均有较大的影响。您是如何做到的?这些不同的研究领域是不是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科学研究里要想有成就,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战略的眼光,选题要选得好,这个可能要从小就要培养起来。在科学选题里,也会被一种审美观所驱动。作为杨振宁先生学生的我,在这方面也受到了很深刻的影响,受益匪浅。

我想,无论是谁,无论做什么事,首先要凭自己的兴趣。到了一定的程度,通过自己的兴趣驱动自己,往往是最容易成功,获得成就。

在学术界也有一种不太好的现象,就是有一些科学家和研究人员往往选择那些科研经费比较充裕的课题来做,但这些课题并不是自己特别感兴趣的。我想,追求自己非常有兴趣的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即使在自己同样有兴趣的几个不同的方向里,也要选择一个好的方向,这样比较容易突破。

科学有不同的领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的不同之处,也可以看到它们的共同之处。我们经常把科研讲成攻关,攻关就是和军事有关,就是要有个战略的眼光,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大家一谈起科学家,就把他们称为“专家”。专家当然重要,但比如看一片林,有的人只能看到几棵树,而有的人则能看到一片林。因此,一个人应该要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Q:您和您师从的杨振宁先生有着共同的学术道路——先是在内地求学,然后到国外去深造。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去求学,您怎么看国内的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国内现行的教育体制,大家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国情下,总的来讲,高考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

我最近经常来国内访问,在清华大学我也有研究所,我接触到很多杰出的清华大学的大学生。我觉得那些本科生都是很优秀的,非常有培养的潜质。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没念过高中,初中毕业后就去复旦读大学,没过多久就被派遣到德国去深造。所以本科大部分时间是在德国学习的,然后又到美国读博士,在美国工作。我觉得人生能有这个机会真的很难得,当然不是人人都能碰到这样的机会。我觉得,拥有一个国际化的视野和接触,是人生一段很好且难得的经历。

这就反映到我们最近的科研上,“量子自旋霍尔效应”这个最原始的想法是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来的,后来有一个重要的实验是在德国做的,最近又在清华大学做这方面的研究。这个发现除了2007年被评为世界十大重大科学发现之一,在2012年的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也重点提到了。

Q:您已囊括国际物理学界的三大奖项,那下一阶段您对自己又有一个怎样的希望?

有一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会把他们的科学成就、经验说出来给后继的科学家们听,但我现在还处于攻关的阶段,我希望能有重大突破。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不但可以口述过去的科研经历、经验,更希望能够在一个实战的环境下带着国内的团队进行科学研究,让他们在实战的环境下,真正理解科学如何达到全球的那种影响和高度。

Q:您对我们的青少年读者在学习上,特别是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有什么期望或者建议?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奇妙的时代,学习可以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渠道。比如说最近最奇妙的一件事情就是,美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把他们最最好的课程,全部免费地放在网上,包括哈佛的一些课件都可以在网上免费下载。对于想学习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最好不过的机会。但唯一要做到的就是要有足够的驱动力——兴趣,来带动他们。

摩尔定律

上一篇:旅游画册制作合同下一篇:银行经理年终总结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