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2024-04-12

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精选7篇)

篇1: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盐》课后反思

小班科学活动《奇妙的盐》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我拿到的题目是科学领域的中目标: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于是我根据指南中对小班孩子的要求:

1、对感兴趣的食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2、能恋情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因此我结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并根据《指南》中的要求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奇妙的盐》,本次活动我主要是想通过实验来了解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同时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是孩子能自主探索发现。

本次活动我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1、激发兴趣。

2、幼儿实验。

3、幼儿再次实验(这个是重点部分)验证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4、拓展延伸。活动结束后我发现了本次活动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很多老师也给了我些很好的建议。

1、活动的一开始部分引题中,我设置的一个番茄掉入水里的现象不够科学,我设计的是两个番茄同时掉进两杯水中其中一杯水是盐水,所以导致其中一颗番茄是浮起来的状态,但孩子们不知道这是盐水,老师也没说,导致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知识以为番茄掉入水中是会浮起来的,应该就简单设计一个番茄掉入水中沉下去的状态。

2、孩子实验前教师的师范太多,导致孩子没有了探究欲望,教师已经把实验结果的相关部分告知了孩子。在孩子实验前我跟他们说有一个魔术粉可以让这个番茄浮起来,我就示范把盐倒入水中出现了番茄浮起来的现象,虽然没有告诉这是盐但事后想想已经把实验结果呈现在孩子面前的,要是这个发现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究发现那应该更有意义。可能我是事先课前考虑孩子要是没有教师的示范可能不会自己操作,所以就变成了教师过多的示范操作。

3、在活动的材料的准备上需要配班和阿姨一起帮忙才能完成,因为我设计的第一个实验是倒入糖看看会不会浮起来,这个实验结束后需要阿姨和配班老师一起帮忙把水换掉,再把糖换成盐,有些费事费时,可以想想在材料的准备上怎样可以既不用阿姨老师帮忙也能让孩子自己操作的方式。这还需要我仔细思考。

虽然整个活动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在选材上还是比较吸引小班孩子的,孩子们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在操作中很喜欢玩,在第二次实验中当番茄浮起来的时候孩子都特别兴奋都特别高兴,通过自己的操作让番茄浮起来了感到特有成功感,同时也发现了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通过本次活动我也认识到科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设计都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且是要让孩子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究发现现象,了解科学现象。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玩中发展。

篇2: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1、了解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能大胆探索和实验,体验科学操作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小番茄、矿泉水瓶(瓶口以无法塞入幼儿的手为宜)、筷子、盐、糖、勺子

2、教师材料:矿泉水瓶2个各放一个小番茄(一瓶是盐水、一瓶是清水)、筷子、盐

3、每组擦布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番茄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1、教师出示两杯杯水,提问:这是什么?

2、“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位小客人—小番茄。”(出示小番茄)

3、夏天到了这两个番茄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扑通一声跳下水,你发现了什么?

番茄怎样了?(一只沉在水底,一只浮起来)

4、我浮在水面上好舒服呀!(边说边举起相应的瓶子)

5、(同上)我沉在水底下好难受!(边说也边举起相应的瓶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浮起来?

5、幼儿想办法,教师验证。

6、别着急,我来想个好办法,让番茄宝在水中浮上来。这是我的魔术粉(盐),我要把它倒进去,用魔棒搅一搅。

(师往杯子里倒入魔术粉,用搅拌棒慢慢搅拌,边说“变变变”直至蛋浮起来)

蛋宝宝怎样了?(浮起来了)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番茄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

1、请你猜一猜,我的这个魔术粉到底是什么呢?

(幼儿自由发言,猜想)

2、邵老师也在你们的桌上放了一样魔术粉,等下请小朋友去试试看,把你的这个魔术粉用勺子倒入水中,小番茄能浮起来吗?

三、幼儿操作,将糖放入水中看能否让番茄浮起来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小勺子舀一勺放到瓶子里,把勺子放回罐子里,一只手握住瓶子,一只手拿筷子搅呀搅。多放几勺,看看这个魔术粉能让小番茄浮起来吗?(不能)

四、操作结束,教师提问:

1、你们的魔术粉让小番茄浮起来了吗?——没有

2、“为什么?为什么邵老师的魔术粉放在水里能使小番茄浮起来啊?你们的魔术粉是什么呢,——糖,,请幼儿尝一尝。邵老师的这个到底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原来是盐。”

3、那这回你们桌上的魔术粉跟邵老师的是一样的,是盐,大家快去试试吧,看看它能不能让番茄浮起来?

四、幼儿再次操作实验,了解盐水能让物体浮起来。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用小勺子舀一勺盐放到瓶子里,把勺子放回罐子里,一只手握住瓶子,一只手拿筷子搅呀搅。等一会看看浮起来了吗要是还没有就在往水中加盐,一直到番茄浮起来为止。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和提示:1)勺子使用后放回罐子里;2)盐掉下了捡起来放进瓶里;3)搅动筷子的动作与方向 4)提醒幼儿多次加盐

4、幼儿实验成功后,鼓励他们相互观看。

5、实验结束,教师提问:这回你的小番茄浮起来了吗?原来什么能让东西浮起来啊?——盐。

6、教师小结:原来在水中放入盐,不停地搅拌变成盐水后能使东西浮起来,哇,这盐的本领可真大。

四、活动延伸

1、(出示土豆块、鸡蛋)这些东西叫什么?

2、它放到水里会怎样啊?

3、如果它也想跟小番茄一样浮在水面上,我们有什么办法呀?

篇3: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一、案例描述

(一 ) 游戏 导 入 , 激 发 幼儿 的学习兴趣

出示餐巾纸, 请幼儿做成纸绳, 玩拉大锯的游戏。通过游戏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同一张餐巾纸做成的纸绳, 为什么有的比较结实, 有的却容易被拉断? 引出探索话题“餐巾纸里的秘密”。

(二 ) 积极 探 索 , 幼儿 自 主 寻找 答案

幼儿都急于知道答案, 但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 而是问道:“你们撕纸的方式是一样的吗?”幼儿相互考察了自己和同伴的纸绳, 发现有人撕的是纸的长边, 而有人撕的是纸的短边 (餐巾纸是长方形的 ) 。我追问:“撕长边和撕短边有什么不一样?”这一问题诱发了幼儿的思考。通过探索性的操作后, 幼儿认为:餐巾纸里藏着的秘密就是纸的纤维走向。我们顺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把纸撕成长条, 逆着纤维走向撕, 就会撕成小块。如果顺着纸的纤维做成一根纸绳, 那纸绳的力量就会很大。

(三 ) 丰富 材料 , 帮 助 幼儿 多 方面感知

为了帮助 幼儿感知 纸的纤维走 向 , 我又提供 了皱纹纸 和报纸 , 请幼儿来 找一找这 些纸的纤 维走向。

(四) 创设情境, 深化幼儿的认知

为帮助幼儿验证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是结实的、有力量的, 我创设了情境:请幼儿帮忙, 把很重但是没有提手绳的手提袋送到资料室。幼儿用沿着纤维走向做的纸绳去拎袋子, 结果成功了!幼儿看到自己做的很细、很小的一根纸绳, 能够拎起那么重的东西, 感到既高兴又神奇, 同时还深化了对纸中纤维走向的认知。

(五) 适时总结, 活动拓展

孩子送完资料之后, 我适时总结:原来纸里的纤维走向这么神奇啊! 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顺着纤维走向做出来的纸绳很有力量, 以后如果爸爸妈妈需要绳子而没有找到, 我们就可以用纸来做成绳子。最后, 我提出问题:还有什么东西里面也有纤维呢? 请幼儿回家找一找, 找到了放在科学区中一起来探索。

二、案例分析

1. 抓住契机 , 生成幼儿感兴趣的科学活动。一次, 两名幼儿同时取一张餐巾纸, 结果纸被撕成了两半, 幼儿纷纷议论:“餐巾纸真不结实。”我紧紧抓住这一契机, 设计和组织了这个科学活动, 幼儿始终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学习效果也较好。由此, 我感悟到: 教师应时刻做有心人,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将幼儿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因素挖掘出来, 让科学教育回归生活。

篇4:小班科学-奇妙的盐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盐水能使物体浮起来的现象。

2、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能大胆探索和实验,体验科学操作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葡萄一颗、水杯一个、筷子、盐、糖、奶粉、勺子

2、教师材料:水杯一个,葡萄一颗、筷子、盐

3、每组擦布若干。活动过程:

一、魔术“番茄宝宝浮起来”导入,激发幼儿好奇、探究的兴趣。

1、教师出示一杯水,提问:这是什么?

2、“今天我还带来了一位小客人—葡萄宝宝。”(出示葡萄)

3、夏天到了葡萄宝宝要到水里去游泳,请小朋友猜猜,它在水里会怎样?(沉在水底/浮在水面)

我们来看看,扑通一声跳下水,你发现了什么?葡萄宝宝怎样了?

4、葡萄宝宝说:“小朋友们,我在水底好难受呀,我想浮在水面上游泳,你们可以帮帮我吗?”

5、幼儿想办法,教师验证。

6、别着急,葡萄宝宝好像说话了:“小朋友们,只要帮我在水里加点魔术粉,我就可以浮到水面啦!”

二、是什么魔术粉让番茄宝宝浮起来?引发幼儿猜想。

1、老师不知道葡萄宝宝说的魔术粉是什么?帮小朋友准备了好几种,请小朋友尝一尝,看准备的魔术粉是什么?

(一次伸出3种魔术粉,请小朋友尝一尝)

2、请小朋友猜想哪种魔术粉可以让葡萄宝宝浮起来,教师在集体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三、幼儿初步尝试

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实验材料并提出操作要求:小勺子舀二勺魔术粉放到杯子里,把勺子放回盘子里,一只手握住瓶子,一只手拿魔棒搅拌。

2、请小朋友变身小科学家,开始做实验。

四、操作结束,教师提问:

1、分组提问:你们的魔术粉让葡萄浮起来了吗?——有/没有

2、“为什么?为什么你们的魔术粉放在水里不能使葡萄浮起来啊?你们的魔术粉是什么呢,——糖,奶粉。

为什么你们的魔术粉放在水里能使葡萄浮起来啊?你们的魔术粉是什么呢,——盐。

3、那盐到底是不是葡萄宝宝说的魔术粉呢?这回你们桌上的魔术粉都是盐,大家快去试试吧,看看它能不能让番茄浮起来?

五、幼儿再次操作实验,了解盐水能让物体浮起来。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用小勺子舀一勺盐放到杯子里,把勺子放回盘子里,一只手握住杯子,一只手拿魔棒搅呀搅。等一会看看浮起来了吗要是还没有就在往水中加盐,一直到番茄浮起来为止。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和提示:1)勺子使用后放回罐子里;2)盐掉下了捡起来放进瓶里;3)搅动筷子的动作与方向 4)提醒幼儿多次加盐

4、幼儿实验成功后,鼓励他们相互观看。

5、实验结束,教师提问:这回你的小番茄浮起来了吗?原来什么能让东西浮起来啊?——盐。(教师实验验证)

6、教师小结:原来在水中放入盐,不停地搅拌变成盐水后能使东西浮起来,哇,这盐的本领可真大。

六、结束

篇5: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教学反思

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我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遵循一定的教学理念,设计了这个尝试性、操作性、探索性较强的科学活动《奇妙的声音》,通过实施教学后,有好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好的方面;

一、激发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为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师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是课堂教学成与败的关键。于是在活动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师幼互动的游戏“听声音、学声音”。因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为了使幼儿一直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中注意穿插游戏,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学习交流中用多种形式进行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幼之间保持一种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有效的调动幼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准备活动材料。

这节活动, 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使幼儿想出的办法能充分得以实施。我为幼儿提供了多种材料,盒子、豆子、筷子、瓶子、大米等物品。由于活动材料准备得十分充分,幼儿想出的办法很多,从而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方便。材料的多样性符合了不同幼儿的需求,尊重了幼儿的个性,开发了幼儿的思维。

三、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这节课的教学以科学探究为主,注重幼儿主体地位,幼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按照自己的方法从事各种探究活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经历一个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使不同层次的幼儿获得了不同的收获,幼儿自我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教师一次性提问过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提问要有目的,层层递进。

二、在交流过程中幼儿的语言概括能力,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很好的表达出来,幼儿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激发出来,这与我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在幼儿说不出问题的时候,没有恰当的给予引导,没有及时的给出答案,没有控制好教学尺度。

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显得很拘谨,没有展现出创新能力,没有发散幼儿的思维。有点放不开,在平时活动时,决不会出现这种现象的。

四、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方面。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到了不少的经验,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幼儿,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幼儿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巨婷

篇6: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观察指纹,了解其外形特点及类型。

2.了解指纹的用途,尝试用指纹类型的不同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幼儿的动手及探索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课件《奇妙的指纹》、指纹记录表23份、水彩笔23份、展板3个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2,我们的小手真的很能干,而且我们的小手上还藏着一个秘密,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的小手,看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3,通过课件让小朋友了解三种不同指纹类型的特征。

4,通过仔细观察辨认自己的手指指纹属于哪种类型并填好记录表。

5,将幼儿记录表进行展览并对结果进行总结。

6,通过课件让幼儿了解指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7,游戏《我是小侦探》,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8,了解指纹画

活动延伸:

1,我们奇妙的指纹还有哪些用途呢?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探索。

2,回家后可以创作一幅漂亮的指纹画哦。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孩子们渐渐长大,他们越来越渴望探索他们身体的奥秘,在平时的活动中许多孩子无意发现他们手指上的线条,他们惊喜地告诉我:“老师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条条的线。”但对于这个问题却只停留在发现的阶段,如何将孩子的兴趣点提升出来,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这对孩子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设计了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幼儿观察、比较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通过课件更直观的了解指纹的常见类型;最后幼儿通过想象创作指纹画等一系列过程充分调动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了幼儿探究的愿望,从而提高幼儿主动的、科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首选,,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片吸引孩子主动地参与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指纹概念转变为幼儿容易接受的有益经验。然后通过幼儿自己观察指纹和观察同伴的指纹,以说说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等问题,从而让幼儿发现每个人的指纹是不同的。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说出指纹像龙卷风、山、彩虹、头晕、小河、棒棒糖等。接着简单介绍了指纹的用途,这环节为什么没有作详细的介绍?我是这样考虑的,因为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太难,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个提升让幼儿简单了解一下,激发幼儿课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让幼儿在欣赏完指纹画后进行大胆想象创作,从而又一次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孩子们通过灵巧的小手创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满足。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最后为什么没有讲评呢?对于大班上期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钟,一节课下来已经持续了30分。如果再让幼儿安静下来,规规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画一幅画的讲评,有些难为孩子,而且是徒劳无功的。所以我把讲评作为延伸活动,利用欣赏活动课时间再进行集中讲评。这些就是我对这节活动课的反思,现请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

篇7:科学奇妙的盐活动反思

我觉得活动的目标定位是科学、合理。活动从容易引起孩子注意的速度现象切入, 再通过老师的引导, 孩子们的亲身体验, 他们获得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 这就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从孩子们的学习状况可以看出, 其核心目标已达成。目标定位不高不低, 而且清晰, 具有可操作性, 能及时检测。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还在于, 老师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方面处理恰当。

首先, 从活动的时间结构上可以看出, “学一学、演一演, 比一比、记一记”这几个环节花了15分钟左右, 大约占整个活动的一半时间, 可谓是“浓墨重彩”啊!

其次, 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 有效突破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这个难点。观看完多媒体画面后, 孩子的印象只停留在“小汽车跑得最快, 自行车跑得最慢, 摩托车在中间”, 虽然老师还问了“谁跑得最快?它比谁快?还比谁快?”但孩子们还是有点糊涂。因为多媒体画面上有三种车在比, 而两种车又怎么比呢?再说刚从小班升入中班的孩子, 记录的经验不够丰富, 连比较都有困难, 就更别提记录了, 但是通过“学一学, 演一演”这个环节, 孩子们就非常直观地了解了两两比较的方法, 同时还为后面的记录作好准备。记录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 颜色对比明显的黄、绿车道, 特别是使用孩子们熟悉的马和乌龟作为快、慢标记, 这两个动物的快慢速度孩子们易于判断, 在操作中不会混淆, 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从孩子学习的专注度可以看出, 他们对记录是很感兴趣的;从记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 大部分孩子正确地记录了三组车辆两两比较的结果。同时老师还关注了个别差异, 对只记录了一种或两种结果的孩子同样给予了肯定。

还有一个亮点, 就是孩子们的“三次体验式学习”。第一次体验是游戏“摸摸××跑回来”。孩子们通过摸摸柱子、墙壁等周围熟悉的物品, 马上跑回老师身边, 亲身体验了速度的快慢, 并初步感知了速度的快慢是要比才能比出结果的。第二次体验是前面说到的“学一学、演一演”, 孩子们通过表演, 体验了三种车之间的两两比较, 学会了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区分快慢。第三次体验是活动最后的环节“玩一玩”, 以游戏“愉快的旅行”为契机, 孩子们开着或骑着自己喜欢的车, 随着场景的变化调整自己的速度去旅行。这三次体验或学习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环环相扣。整节课以感知体验贯穿始终, 如行云流水, 一气呵成。在体验式学习中, 孩子们非常投入,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活动中, 所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提高认识, 真正做到了“教师教得有意, 孩子学得无心”。

在整个活动中, 老师的角色定位准确, 是孩子们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老师教态亲切, 亲和力强。活动一开始, 就给予了孩子们情感方面的支持, 通过抱抱、摸摸、亲亲等肢体语言, 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老师还为孩子们创设了宽松的环境, 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在活动中, 还采用了多种形式, 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恰当的提问引导孩子们积极的思维, 把活动进一步深入。老师能尊重孩子, 常常蹲下来或跪下来和孩子们交流, 具有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一个活动, 尤其是借班的异地教学, 每一位教师教学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在这里, 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第一, 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稍有欠缺。如引题部分的游戏“摸摸××跑回来”, 因孩子们太兴奋, 把老师差点推倒在地, 虽然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 如场地小、孩子们太调皮等, 但是如果老师能随机改变一些策略的话, 也许效果会更好。如果是我上课的话, 我不会蹲下来, 而是站在那儿迎接孩子们跑回来, 或者是当第一次出现拥挤、推倒现象后, 第二次老师就要改变指挥的口令, 如“摸摸××爬回来”, 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碎片·完整·生活作文900字下一篇:三年级下册数学培优辅差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