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2024-04-25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共14篇)

篇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纸杯》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所具有的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的优点;

(3)在操作活动中仔细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纸杯,每人一个;不同质地的杯子;毛笔;白纸;蜡烛若干。

活动过程:

(1)了解纸吸水易变形、变烂的特点。

A、玩“饮料店”游戏,请幼儿选一个杯子自己盛饮料;

B、请幼儿用纸折的杯子盛水,观察纸折杯子的变化。提问:纸折的杯子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

小结:纸遇到水后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渗水、变形、烂掉。

(2)发现两种不同纸杯盛水后的不同点并寻找原因。

A、提问:纸杯也是纸做的,为什么却能盛水?请幼儿拿一只一次性纸杯,通过折折、刮刮、抠抠等方法去探索、发现。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白白的是什么东西?(蜡)纸杯上为什么要涂蜡呢?

B、小实验:用蜡在纸上涂一层,再用毛笔蘸水涂,观察其现象。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蜡有什么作用?

小结:蜡不吸水,蜡涂在纸杯上就像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到水也就不会变形了。

(3)了解纸杯的优点。提问:你在哪里用过纸杯?纸杯有什么优点?

小结:让幼儿通过与其他材料做的杯子进行比较,发现纸杯具有轻便、卫生、不吸水、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教学反思:

各种各样的杯子是幼儿非常熟悉而又经常使用的日用品,因此活动中我注意收集利用丰富多彩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让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杯子的种类、材料、用途、细微特征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的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致于在“我想发明的杯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及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的发展。

本文扩展阅读:纸杯是把用化学木浆制成的原纸(白纸板)进行机械加工、粘合所做得的一种纸容器,外观呈口杯形。供冷冻食品使用的纸杯涂蜡,可盛装冰淇淋、果酱和黄油等。供热饮使用的纸杯涂塑料,耐90℃以上温度,甚至可盛开水。纸杯的特点是安全卫生、轻巧方便。公共场所、饭店、餐厅都可使用,是一次性用品。

篇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活动目标:

1、通过玩纸杯电话发现声音是通过线绳进行传播。

2、能够看懂流程图,并按步骤制作。

3、能与同伴友好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遇到的困难。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杯电话流程图。

2、纸杯电话、纸杯、线绳、透明胶、双面胶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纸杯电话,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纸杯电话,谁愿意来玩打电话的游戏呢?(教师请一位幼儿配合演示拉直线互打电话)

(2)“哎,纸杯电话有趣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玩呢?”

(评析:教师和个别幼儿玩打电话的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为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做好铺垫)

2、引导幼儿学习合作自制纸杯电话。

(1)“看后面的桌子上有一些纸杯电话,请小朋友去玩玩看看它是怎么做得?”

(2)“谁来说说纸杯电话需要哪些材料?”(教师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材料)

(3)“纸杯电话怎么做呢?先做什么呢?(纸杯上钻个洞)怎样钻纸杯上的洞呢?可以用什么东西帮助我们呢?(牙签)哦,第一步是先在两个杯底上用牙签钻两个洞。(教师出示第一步流程图)

(4)“那第二步做什么呢?(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把线穿进两个洞里)可以请什么东西帮我们把线穿进洞里呢?”(牙签)(教师出示第二步流程图)

(5)“线穿进去后怎么固定呢?(可以用牙签,也可以用透明胶、双面胶)(教师出示第三步流程图)

(6)“小朋友真棒,在你们的指导下,老师一步步又做了一个纸杯电话,你们想不想也来试试看呢?那在制作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呢?现在去找个好朋友一起做纸杯电话吧

(评析:幼儿在玩纸杯电话的过程中,探索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寓教于乐,教师也给了幼儿充足的探索机会,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学到纸杯电话的制作方法)

3、幼儿玩打电话,感知声波的存在。

(1)“你的电话打通了吗?真的能听到好朋友说话的声音了吗?你和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2)“为什么有些人的电话能听得清楚,而有些人的电话就听不清楚了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纸杯电话线的曲直与声音清晰度有直接的关系。)

(3)“线到底拉成什么样才能听得清楚呢?你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好朋友耳朵里的?”

(4)“现在和好朋友再去试一试吧!”

(评析:幼儿用自己做的纸杯电话打电话,可以使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在幼儿玩的这过程中,教师引导探索声波的存在,充分激发了幼儿探索欲望)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备受幼儿喜欢,在制作活动中,幼儿能始终保持饱满的情绪和极大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更是得到升华。

1、本次活动的良好成效。

《纲要》指出,老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在活动中我把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幼儿分成一组,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去探索,结果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处于积极的状态,就连平时很调皮的孩子也一直非常认真地在活动。

在活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孩子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利用牙签尖穿线的时候,由于牙签尖太细了,不容易把线穿过。结果有个别幼儿发现把牙签反过来,用粗的这头更容易把线穿过,而且他们还把这经验传给了其他小朋友。

在制作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从孩子们的笑脸上我能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乐趣。

2、本次活动的不足

在准备材料时,我应该多准备一些长短不一,质地不一,粗细不一的线,让幼儿去探索线的长短、质地、粗细对声音的传递有没有影响。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探索欲望。

篇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1) 名称:奇妙的影子

(2) 主要材料:浅色KT板、彩色卡纸、过塑纸、手电筒,估价20元

(3) 简单结构及制作说明:

该教具 (如图1所示) 是由KT板、PVC管、卡纸、手电筒等材料制成。将两张高约90 cm,宽约80 cm的KT板重叠粘牢,然后在KT板上间隔4 cm刻上若干条横缝,用PVC管制作成外框固定住KT板。将卡纸剪成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图形卡并过塑。将卡纸剪成方形小卡写上两组1~10的数字,过塑后制成数字卡。将卡纸剪成分解组成符号过塑。

(4) 用途:主要用于幼儿园中大班科学领域,帮助幼儿探索发现影子以及自主学习数学。

二、主要方法

1. 玩法一:观察图形的影子变化

选择单独的图形卡片插入KT板的横缝内,然后用手电筒从不同的角度照射卡片,观察卡片在KT板投下的影子的变化。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效果异同 (如图2所示) 。

2.玩法二:观察组合图形的影子变化

在操作时孩子们可以自选各种形状、色彩以及数量不等的卡纸片,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将纸片插入KT板的横缝内,创造性地组合成自己需要的造型,然后用手电筒在不同的角度照射,观察卡纸片组成的形象的影子在过程中的变化,产生想象,并且可以根据照射的不同角度及时换插卡片为自己的想象服务。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效果异同 (如图3所示) 。

3. 玩法三:自创数学游戏

由于该教具有不同色彩、不同形状的图形卡片若干,加之KT板上的横缝密集又均匀,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横缝上插入卡片,可以是排序、找规律、数数、认图形等有趣的数学游戏 (如图4所示) 。

另外由于KT板的正反两面都可以观察,因此图形插入深度不同,可以观测到不同的效果。

三、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和效果

该教具创意新颖,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具有多功能性,既可以作为幼儿认识影子等科学活动和数学活动的教师用教具,也可以投放到区角游戏的科学区,作为幼儿自主探索影子和自主学习数学的学具。

篇4:引领幼儿走进奇妙的科学世界

一、营造浓郁的科学氛围,激发幼儿兴趣

首先要求教师围绕主题教学活动,充分挖掘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各班在创设主题环境时,要彰显“科学教育”特色,为幼儿的科学探索营造浓郁的氛围,在主题环境展示中特设“科学探索活动”展台,通过图片、实物、幼儿操作材料等向幼儿介绍科学小知识、科学小实验等,让幼儿在环境中互动,在互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构建知识。例如:小班主题活动《冬天来了》延伸科学活动《水到哪儿去了》,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水的三态变化;结合中班主题《红黄蓝绿》指导幼儿开展科学小实验《颜色变变变》;在《香香的蔬菜》主题环境展示中介绍科学小知识《你知道蔬菜有哪些营养》等;结合大班主题《七彩世界》《克隆专家》开展科学活动《人造彩虹》、《有趣的拓印》等。

二、提供开放的科学探索区,挖掘幼儿潜能

科学探索区主要是让幼儿积极地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幼儿智力,增强知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投放区域的材料要有探究性。材料的探究性能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因此,我们鼓励教师丰富有关幼儿科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努力拓宽思路,结合主题教学活动,创造性地设计各班“科学活动区”,突出趣味性,强调可操作性,提供开放的活动区角、丰富的探索材料,而不是简单地给幼儿提供游戏场所和游戏材料。

科学探索区的活动可以是科学小实验、小游戏、小制作等,教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科学探索活动,给孩子的科学活动适当的引导与指导。如:大班级部以“科学小实验”为主开展了《有趣的电》、《弯弯绕绕》、《好玩的手影》等科学探索活动,以小实验《沉与浮》为例,投放积木、玻璃瓶、磁铁、塑料玩具、泡沫等材料,并设计了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活动步骤说明图示,让幼儿按说明步骤图示去试一试,感知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及过程。这样无需教师手把手地教,而是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活动步骤,按步骤再进行活动,达到让幼儿“玩中学”的效果。中班级部以“科学小游戏”为主,开展了《磁铁游戏》、《声音游戏》、《不倒翁》、《火箭飞上天》等活动。

三、发挥科学区的教育作用,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区域活动的教育潜能,让科学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发展的平台,使每一个幼儿在愉快、自由、合作的环境中进行区域化科学探索,我们要求教师及时地把主题活动进行过后的材料投放到科学区中,让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继续进行相关的主题探索与操作活动。例如:主题活动《快快慢慢》进行中,在墙上布置《快快慢慢》专栏,展示车辆的快慢、动物的快慢、生活中的快慢等有关内容,在科学区提供各种能体验速度的材料:如有轮子的活动器材——玩具车等,可以转的玩具——陀螺、玩具风车,可以滚的材料——球、薯片盒等等;提供光滑的、粗糙的不同材质的木板,引导幼儿架设坡度不同的斜面,让幼儿玩赛车游戏,观察玩具车辆在什么材质的板面上跑得快,在什么板面上跑得慢,探索影响“汽车”速度的多重因素;提供各种大小、形状的陀螺,引导幼儿观察哪种陀螺转得最快,孩子们极有兴趣地用易拉罐、积木等材料,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在进行《快乐运动每一天》主题活动时,在“科学区”提供纸张、磁铁、回形针,供幼儿制作磁铁小人;提供关节能活动的人体模型,探索人体结构。提供听诊器,让幼儿听心跳的声音,了解运动后心跳会加快。除去纸盒的上盖,教师在纸盒中设置情境,如立体小树、怪兽图片等,标记起点箭头和终点的位置,幼儿使用磁铁在垫高的纸盒下方移动、控制“磁铁小人”,走出迷宫。

四、开辟多维度的探索空间,拓展幼儿视野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不局限于科学探索区,只要有发现,就有探索。为此,除了科学探索区,我们还充分利用自然角、班级种植区和活动室的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间,为幼儿开辟多维度的探索环境。如:在“香香的蔬菜”主题中认识大蒜,把目标融入到班级种植区中,让幼儿种大蒜、安排幼儿轮流值日观察记录大蒜的生长过程,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画图、符号代替等方式来记录大蒜每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所需的养分、水、阳光等,这样一来,不但让孩子积累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通过轮值日还培养了他们记录观察现象的习惯。《小小气象台》、《你知道几点了吗》让幼儿每天观察记录天气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班级主题墙也有科学小知识方面的介绍。

篇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1、通过探索活动,初步感知影子的有关知识。

2、在探索、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盛有水的脸盆若干,镜子、手电筒、木块、书、薯片罐、玻璃各若干。

2、幼儿记录卡人手一,蜡笔。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在水盆中找一找:发现了什么?初步感知影子。

幼儿在水盆中观察、寻找,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水中看见的是物体的影子。

二、提供各种实物,让幼儿通过探索,了解哪些物体能帮助我们看到影子。

1、猜一猜:这些物体中,谁能帮助我们找到影子?

请幼儿把自己的猜测在记录卡上记下来。

提供的实物有:镜子、手电筒、木块、玻璃、书、薯片罐。

幼儿记录好后让幼儿说说他们的猜测,并和其他小朋友比较一下,和别人的猜想是否一样?

2、试一试:到底谁猜得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幼儿尝试、操作、记录。

请幼儿一边探索,一边把实验结果记录在卡上,并和自己所猜的对照一下,是否一样?

3、讲述操作结果和过程。

和你的.朋友比一比,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吗?或者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幼儿的发现可能有:薯片罐有的记录的是能帮助我们看到影子,有的却不能。教师可引导幼儿再次探索:这是为什么?

让幼儿自己寻找答案。

三、游戏:踩影子。

影子看得见,但是抓得住吗?让我们来试一试!

幼儿玩踩影子、抓影子的游戏,再次感知影子的特征。

四、拓展新的经验

在生活中,影子有些什么用处呢?

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人们利用影子成像的原理发明了照相机,电视机,录象机里放出来的也是影子,皮影戏、手影游戏……

【活动延伸】

影子中还有许多的小秘密,我们可以和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再来寻找,然后把你的新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活动反思】

影子一直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将科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中中心的观念的体现,设计活动旨在通过让幼儿探索影子,让幼儿来了解影子与光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对影子的好奇与兴趣,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活动开始,我以手影游戏导入,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可以使幼儿迅速的集中精神,很快的进入课堂角色中来.接着就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索发现影子,让孩子从实践中感悟出真知,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在积极的讨论交流和细心的观察中弄明白影子的奥秘,孩子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并发出火花。第一次操作后,孩子们获得了”因为有光,物体挡住光,所以产生影子”的道理.接着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导入,观看多媒体课件”生活中的影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形状、大小、变化的兴趣,从中引发第二次探索的兴趣。第二次探索的重点是引导引导幼儿从不同的方向照物体,发现影子的方位及大小变化。在这次操作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成功地发现了影子变化的秘密,所以我请几名成功的孩子到前台来示范操作,我进行引导小结,然后让所有的孩子进行第三次操作,并要求孩子把操作结果记录下来,效果很好,所有的孩子都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培养了自信心。最后,向幼儿介绍了影子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弊端,可惜的是孩子们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匮乏。

本次科学探索活动,我抓住了孩子对科学现象好奇、好动手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充分自主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科学道理,活动效果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孩子个别操作无目的,所以没有能很好地发现问题,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奇妙的影子》教案】相关文章:

1.奇妙的影子中班科学教案

2.奇妙的影子活动教案

3.幼儿园科学教案《奇妙的影子》

4.中班科学《有趣的影子》教案

5.大班科学活动影子教案

6.中班科学找影子的教案

7.科学-太阳和影子-教案课件

8.科学影子的游戏教案

篇6: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教学反思:

《找拱形》一课从教学预设到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的趣味性、科学的创新性以及学生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及主动创造的过程,本课教学过程中有三点达成了预设目标:一是较好地组织每个学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对科学探究活动、对拱形结构的进一步认识有了提高;二是科学概念的形成突出了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为基点,紧密联系了学生学情,并在此基础上对拱形的具象化认识有了更多的感触,通过过程中的小组分工、汇报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拱形结构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奇妙运用;三是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对拱形物体的研究有了切身的印象,在探究、对话中发现了拱形结构在自然界中以及在人类的创造发明中的生动体现,而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学习中也学会了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良好品德。

本节课不仅是让学生知道圆顶形是拱形的组合,还要了解圆顶形、球形的受力特点,它为什么能承受很大的力,和拱形比,它又有什么特点。确实,如果本节课和“力”脱离了就毫无深度可言了。因为有了这些活动的设计,所以学生能很好的感受圆顶形受力的特点。

在本课中存在不足之处:

1、学生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不是很积极,平时要多注重培养。

2、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适当延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

3、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少,这样在课的后半段,以至于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4、上课的语速有点快,以后要多注意。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活动的设计中我还需要考虑的更全面。

篇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活动目标:

1.探索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用语言描述、简单统计等方法来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1.幼儿操作材料:

①个人材料:1/2的鸡蛋壳(洗净晾干)4~5只,约15厘米长削好的铅笔一支,直径约4.5厘米、高约2厘米的透明胶带纸圈1个,直径约1.2厘米、高约20厘米的粗吸管1根(管腔略大于铅笔)。

②分组操作材料:大河、小河模型各一,23厘米×9.5厘米的长方形卡纸2张,“小积木”20块(每块由两枚陆军棋粘合而成),记号笔1支。

2.教师操作材料:

①“小鸡出壳”桌面教具一套(制作方法附后)。

②演示材料:半个海洋球、小盘子、一次性针筒、浅蓝色水。

③有关拱桥、隧道、球形屋顶等照片及实物投影仪。

④用卡纸做成的拱形桥洞三个(一大二小,如图四)。

⑤图片一张,如图三。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设疑激趣,幼儿操作感知

1.结合桌面教具,讲述故事《小鸡出壳》(附后),引出疑问: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评:用桌面牵线教具和故事中小鸡姐妹的对话引出课题,使幼儿置身于有趣的童话世界之中,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启发幼儿用铅笔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啄”蛋壳,寻求答案。

①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

②幼儿模拟操作,得出“鸡妹妹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结论。

〔评:教师巧妙地启发幼儿用笔尖模拟小鸡的尖嘴巴,使幼儿体验到解决问题、发现答案的愉悦感。〕

3.引导幼儿探索相同的力分别作用于蛋壳的凹、凸面而出现的不同现象。

①鸡姐姐不服气,说刚才用的力不一样,;.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铅笔掉下去的力差不多大小呢?

②幼儿简短讨论后,教师引导幼儿借助吸管和胶带纸圈再次操作(方法如图一),结果发现鸡妹妹确实是用尖嘴巴啄破蛋壳的。

〔评:此处吸管的运用相当精彩,它既控制了笔尖下落的高度,又控制了笔尖的落点,避免幼儿产生蛋壳不破是因为“笔尖滑走”的误解,体现了教师在设计科学活动时的严谨态度。〕

二、教师演示解惑,幼儿初知原理

1.小小蛋壳真奇妙,这么放不容易碎,而这样放就很容易碎,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呢?(幼儿简短讨论。)

2.请幼儿观看教师的实验演示,发现“力的分散”现象。提问:我把针筒里流下的蓝色水比作铅笔掉下去的力,把半个海洋球比作蛋壳,请大家看看水落到“蛋壳”上怎么样了?(教师操作演示,如图二。)

〔评:教师将无形的“力”用有色的“水”来替代,把抽象的、隐性的“力”转化为具体的、显性的“水”,成功地突破了“力的分散”现象这一学习难点。〕

3.教师边借助图示(如图三),边用有趣的语言小结“薄壳结构原理”。

〔评:将幼儿零散的感性经验归纳并上升为图示符号的表述,既简明扼要,又为下一环节“迁移应用”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时,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明白:许多事物可以用简明的符号、文字来说明。〕

三、教师引导迁移,幼儿运用经验

1.教师指着图示上的“⌒”,提问:这个拱形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形状的物体?

2.运用实物投影仪和照片,向幼儿介绍生活中的拱桥、球形屋顶、隧道等建筑物,知道这些都是蛋壳的奥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评:经验的迁移运用是一个难点,教师从引导幼儿想像到展示实物,并运用经验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揭示了科学社会化、科学生活化的内涵。〕

四、教师激励探索,幼儿比较统计

1.请幼儿分别在“大河”与“小河”上建筑一座不同弧度的拱桥,尝试桥面中央最多能放几块积木,并将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评:“造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在“造桥”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统计、测量方法,而且获得了与同伴成功合作的体验。〕

2.引导幼儿结合记录,比较、分析两种拱桥的利弊,发现新的问题。

①哪座桥比较牢?它有什么不方便?(太陡、费力。)

②这座比较平的拱桥虽然不太牢,但它有什么好处?(方便。)怎样使这座桥也变得牢固起来?

〔评: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弧度与承重的关系,发现新问题,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具递进性。〕

③幼儿讨论后,教师再次运用“薄壳结构原理”在其中一座“拱桥”下放入三个“桥洞”(如图四),并请幼儿数一数上面能压多少积木。

活动延伸:

1.让幼儿通过图片、投影观察各种现代桥梁的建造方法,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引导幼儿继续关注“薄壳结构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附:

“薄壳结构原理”简介 当力作用于蛋壳凸面时,力会沿着蛋壳表面四处分散,因此蛋壳就能承受较大的力,不易破碎;相反,当力作用于蛋壳凹面时,力就会集中于一点,蛋壳受到的力较大,容易破碎。

故事《小鸡出壳》及桌面教具操作方法 “叽叽叽,我是鸡姐姐。我的鸡妹妹怎么还不出壳呀?还是让我去帮帮她吧!”鸡姐姐用她的尖嘴巴去啄蛋壳,“笃笃笃、笃笃笃”(拉动牵线,使鸡姐姐从草丛后“走”到蛋壳边),啄着啄着,忽然蛋壳裂开了!(轻拉半边蛋壳的牵线使蛋壳裂开)从里边走出了可爱的鸡妹妹。(拉动牵线使之从蛋壳后移至鸡姐姐边上。)鸡姐姐高兴地对鸡妹妹说:“妹妹!妹妹!是我帮你啄破了蛋壳,你还不快谢谢我?”可鸡妹妹却并不高兴:“谁要你帮忙,刚才是我自己啄破蛋壳的!” “不对!是我帮你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不对!是我自己啄破的!”(双手同时拉线。)“不对!不对!不对……” “不是!不是!不是……” 她俩吵个不停,小朋友,请你评评理,到底是谁啄破了蛋壳?

教具制作方法简介

鸡姐姐和鸡妹妹制作方法:

用硬卡纸双面立体制作,底部粘上透明尼龙线作为牵线(如图五)。

蛋壳制作方法:

①在大半蛋壳背面粘上积木,并将积木底部与演示台面(如图六)粘合固定。

②在小半蛋壳外粘上牵线,使之拉开后可以在桌面上摇动,不会倒下。

③用双面胶轻连两边蛋壳(如图七)。

教学反思:

大班幼儿已有较强烈的寻求问题答案的意愿,但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原有的经验会受到挑战。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就要寻找合适的媒介物来成为连接幼儿原有水平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桥梁。在该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借助了蛋壳这样一个幼儿熟悉的物品,利用蛋壳凸面受力和拱桥桥面受力原理相同的特点,让幼儿把在蛋壳受力实验中获得的经验自然地迁移到拱桥上去,从而弄清拱桥受力大的原因。

篇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大家好, 我是海门市少年宫幼儿园的王丽。

幼儿园, 是一个“流淌着奶和蜜”的世界, 需要教师用爱心去呵护。在实践中, 我逐步树立起“我和孩子一样高”的教育理念, 用耐心去陪伴, 用细心去照料, 让孩子们在爱的雨露下自由、快乐、健康地茁壮成长!我一直有一个愿望:用睿智、灵气、执着, 把理想的种子、情感的种子、智慧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坎上。

“幼儿的智慧行走在手指尖上!”我注重幼儿的自主参与, 着力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环境, 寻找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构建孩子与教师一起游戏、说话、思考、发明的课程模式。在幼儿园主题性探索活动中, 我尊重孩子的意愿, 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想法、愿望与要求,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遵循“我带来的, 我喜欢”→“我喜欢的, 我想玩”→“我想玩, 我还想做”→“我做了, 你来欣赏”的主题生成方式, 生成了一个个富有创意的课程。

教学中, 我尝试把“科学与艺术、科学与阅读”相结合, 倡导“阅读科学、体验科学、演绎科学”的教学主张, 有效引导幼儿合作讨论、积极猜想、勇于动手、大胆表达, 逐渐形成了“自主体验”式的教学风格。

本期关键词:科学与艺术;操作;探索;体验

活动目标

1.在做做、玩玩、说说中总结纸杯“叠高、叠稳”及“又高又稳”的方法。

2.尝试按规律从造型、色彩上合作进行创意, 感受“又高又稳”的有名建筑。

3.积极参与操作探索活动, 大胆想象、创造和表述, 养成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用的纸杯, 各种建筑图及纸杯造型图的PPT, 贴有颜色标记的收纳箱。

活动过程

一、探索多种叠杯方法

师:小朋友都带来了纸杯, 纸杯有什么用?喝完水以后还有什么用呢?今天, 我们就来挑战几个叠纸杯的游戏, 谁想参加?

1. 一人创意玩杯

师:先看看你带来了几个杯子, 请你用这3个杯子来玩一玩、叠一叠, 看看能变出什么。

总结:你们真会动脑筋, 用3个杯子变出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作品, 真棒!

2. 两人合作叠高

师:如果把两个人的杯子合起来, 有几个?这次, 请你们两个人合作, 用6个杯子来叠一叠, 比比哪组叠得最高!

评价:刚才我的要求是比高!哪组最高?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看来一个个往上叠的方法能够让杯子很高, 但下面多、上面少的方法能够让杯子更稳! (出示相应的杯子叠放图片) 两个人玩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引出合作要求)

———总结叠高的方法, 同时发现叠稳的方法。在分析操作过程时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合作注意点:共同商量、齐心协力、保护作品。同时出示相应图标, 为接下来的合作探索做准备。

3. 四人叠高叠稳

师:这次请你们4人合作, 用更多的杯子, 想办法把杯子叠得又高又稳!

总结:下面用“稳”的方法, 上面用“高”的方法, 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杯子叠得又高又稳!

师:再看看你们搭的, 像什么生活中, 还有什么也是高高、稳稳的?

———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科学的搭建方法:在下面稳的基础上才能求高, 并鼓励幼儿想象造型, 引出下面的创意活动。

二、小组合作创意造型

1. 小组创意造型

师:如果有更多的纸杯, 你们想搭什么?看, 这些杯子还有各种颜色呢!搭的时候可要想好了, 怎样才能让你们的作品更漂亮。合作前, 我们先要共同商量, 4人一组, 赶紧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就可以行动啦, 别忘了给你们的作品起个名字!

师:告诉大家, 你们组搭的是什么, 你最喜欢哪个作品。

总结:你们的作品太棒了, 造型美, 色彩美, 真是很棒的小小设计师!

———为幼儿提供各色纸杯, 引导幼儿按照刚才总结出的“又高又稳”的方法, 合作商量、大胆造型, 并鼓励幼儿从造型设计、色彩规律上进行介绍, 表达作品之美, 感受成功的快乐。

2. 欣赏建筑图片

师:很多大设计师也用这种“又高又稳”的方法设计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 我们一起来欣赏!

———从幼儿搭建的“纸杯造型图”过渡到生活中各种“又高又稳”的城市建筑, 帮助幼儿总结、归纳相应的经验, 体现“自然、无痕”的渗透教育。

三、全体合作搭建城墙

1. 按颜色规律设计图纸

出示城墙图片:南京的古城墙闻名天下, 这些又高又稳的城墙, 是一个人建成的吗?这次, 我们全体合作搭彩色城墙, 怎么搭呢?先商量一下。

———师幼合作, 一起设计彩色城墙的图纸, 重点从“颜色规律”上引导幼儿由易到难进行创意。

2. 尝试全体合作搭建

师:图纸设计好了, 拿出你们的杯子, 赶紧行动吧。

师:城墙搭完了, 这下, 我们的城市更美啦。

———引导幼儿整体欣赏纸杯立体造型, 体验合作创造的快乐, 体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四、扩展后续活动内容

师:用纸杯还可以搭出许多造型, 瞧———

总结:纸杯的用处可真多, 以后喝完水就把它们收集起来, 一起做“环保小卫士”。

———欣赏PPT中杯子的造型图和各种创意手工, 帮助幼儿感受纸杯的多种用途, 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 并扩展幼儿思维, 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内容。

五、收拾整理纸杯

师:今天和杯子玩得开心吗?老师也想露一手, 看我是怎么收纸杯的 (从最上面开始, 斜着往下收, 同样的颜色收在一起) , 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通过观看教师的“飞叠杯”表演, 发现收杯子的方法。教师带领幼儿合作商量, 按颜色进行归类整理, 放进收纳箱, 养成活动后及时收拾整理的好习惯。

设计思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不可分割!只有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 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完整理解。因此, 一直以来, 我努力寻找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点。

一次带孩子们散步, 看到几个用过的一次性纸杯, 我和他们交流:“这些纸杯用过就扔了, 多可惜啊, 我们可以收集起来啊!”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赞同。“可以怎么玩呢?”“可以叠高、拼搭、造型……”于是, 便产生了“玩纸杯”科艺活动。之后, 我和我的团队对此活动进行了一番斟酌, 最初的活动流程是“游戏导入, 听音乐传纸杯→2人合作, 尝试纸杯叠高→4人合作, 努力叠高叠稳→5人合作, 创意纸杯造型”。几次试教后, 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缺少一种深度, 有幼儿的操作、实践、探索, 但课程的归属感不强, 科艺结合, 如何结合?怎样把科学学科知识和艺术的欣赏性完美体现?探索的“知”是什么?如何在“探知”的基础上“求美”?于是, 我们又进行了几次试教、推敲, 对活动流程进行了取舍与扩展, 引导幼儿在探索叠放方法后尝试从造型、色彩上合作进行创意, 从“又高又稳”的有名建筑中对力学、美学进行初步的感知与体验, 最终确定了以上的活动方案。活动中, 我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将科学和艺术进行有机结合。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总结出杯子叠高、叠稳以及按规律造型的方法, 并按要求行动。难点是引导幼儿在合作玩杯子时共同想办法、共同创意, 遇到问题时一起想办法解决, 比如如何才能让杯子叠上去不倒, 如何造型更独特, 如何按图纸搭舞台……

对于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我主要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解决。建构主义理论提示我们:帮助孩子利用协商、对话等环境要素, 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 我为孩子们设置多次合作操作的机会, 并由易到难, 步步递进, 将活动的重点与难点转化为幼儿的探索、总结过程, 通过幼儿一系列的操作、探索、创意、表述, 达成本次活动目标。

修改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1. 探索科学之“真”。

活动中, 我注重引导幼儿在不断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叠杯子”的科学方法, 让幼儿通过合作、尝试, 发现“一个个往上叠”的方法能够让杯子很高, 但很容易倒, 使用“下面多、上面少”的锥形叠放法能够让杯子很稳。在幼儿探索出这一叠放规律后, 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又高又稳呢?”进而让幼儿探索出:“下面用稳稳的方法, 上面用高高的方法, 两者结合才能又高又稳。”接着, 结合生活引导幼儿将这一科学经验迁移到著名建筑物上, 让幼儿对“力学”有初浅的感知, 领略科学的“真知”, 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2. 追寻艺术之“美”。

艺术之美, 无处不在!在活动中, 幼儿通过杯子叠放的实物图, 联想到生活中“又高又稳”的物体, 并运用各种颜色的纸杯进行创意造型在小组合作想象的过程中, 幼儿不光要创造与众不同的造型, 还要兼顾纸杯的色彩搭配, 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挑战, 更是美的享受, 孩子能感受各色纸杯独特的色彩美、造型美。接下来的合作搭建城墙、欣赏杯子造型图和创意手工等环节, 又一次次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纸杯的“艺术之美”。

3. 感受科艺之“合”。

篇9:纸杯交响乐(大班)

纸杯是幼儿生活中容易获得的物品。在该活动中,我们把纸杯作为打击乐器,引导幼儿在自主探索与演奏的过程中体验纸杯乐器所带来的乐趣,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与思维能力。

该活动采用的音乐是4/4拍摇滚版的《唐老鸭》,节奏非常强烈,幼儿曾在律动以及节奏游戏中接触过,非常喜欢。该活动由两个大环节组成:第一大环节,幼儿根据自己排列的不同的纸杯节奏图谱进行演奏。我设计了三个小环节逐步达成这一目标:1.自主探索纸杯发声的方法;2.自主排列纸杯图谱并演奏;3.自主调整纸杯图卡的位置,产生新的节奏图谱并演奏。它们的共通点是充分运用同伴演示的优势,凸显幼儿的自主学习。第二大环节,是一个递进的过程,通过添加新的节奏型,带给幼儿新的挑战,使幼儿体验不同的演奏效果。

目标:

1.尝试排列不同的节奏图谱,并能看着图谱随音乐演奏。探索、体验不同的节奏图卡排列方法所带来的不同的演奏效果。

2.在与同伴的合奏中体验用纸杯演奏的乐趣。

准备:

1.教具准备:摇滚版《唐老鸭》音乐,画有小节线的黑板,纸杯图卡若干。

2.学具准备:纸杯人手一个。

3.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唐老鸭》的音乐,曾跟着音乐表演。

过程:

一、尝试排列不同的节奏图谱,并能看着图谱用纸杯演奏

1.尝试用纸杯敲击出有节奏的声音。

(1)自由敲击,让纸杯发出声音。

师(出示纸杯):我们平时用来喝水的纸杯会发出声音吗?你有什么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幼儿自由敲击,教师观察。有的幼儿用嘴巴对着杯口发出“嗒、嗒”声,有的幼儿用手拍打杯子发声,有的幼儿用杯子敲击桌面发声。)

(2)分享发现,学习同伴经验。

师:刚才我看到你们想出了各种方法让纸杯发出声音,现在请×××来演示一下,我们都来试一试。

2.跟着音乐用纸杯有节奏地演奏。

师:如果我们把纸杯当作节奏乐器,配上一段好听的音乐,用你自己的方法有节奏地演奏,会是怎样的效果呢?我们来试一次。

3.排列4/4节奏的图谱并演奏。

(1)认识纸杯图卡。

教师根据前面幼儿想出来的让纸杯发声的方法,出示相应的纸杯图卡。

师:请一个小朋友在黑板上随意排列这些纸杯图卡,每个小节里放两张图卡,总共排列4个小节。

幼儿排列的2小节图谱示例:

……

(2)嘗试按照纸杯图谱第一次演奏。

幼儿跟着《唐老鸭》的音乐用纸杯演奏,四个小节后重复使用图谱。

师:你刚才的演奏成功了吗?你感觉哪个地方比较难,不容易跟上节奏?

(幼儿指出图谱中演奏容易出错的地方,如第二小节。)

(3)调整图谱位置再次演奏。

师:谁来把容易出错的地方重新排列一下,让它变得简单一些,不容易出错,然后配上音乐演奏一遍。

(个别幼儿上前调整图卡位置,自己先演奏一遍,随后大家一起演奏。)

幼儿调整后的图谱示例:

……

师(小结):原来,相同的图卡重复出现,我们就能比较轻松地跟着音乐节奏演奏了。

二、尝试添加新的节奏型,体验不一样的演奏效果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每小节演奏四次的方法来演奏的,那可以有不一样的节奏型吗?如果有的话,怎么来排列图卡?

(教师再次请个别幼儿排列图卡,根据幼儿每小节增加或者减少图卡的情况添加横线,形成八分、二分音符节奏,并让全体幼儿尝试用纸杯敲出新的节奏,然后完整演奏。)

新的图谱示例:

三、游戏:纸杯转转乐

师:我们来玩个“纸杯转转乐”的游戏,让手中的纸杯跟着音乐传递起来。

(教师介绍玩法:幼儿围坐成圆圈,跟着音乐顺时针有节奏地传递纸杯。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拿起右手边同伴的杯子,第二拍把杯子放到自己面前的桌上,放下的同时击响杯子。根据幼儿的需要重复游戏。)

篇10: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活动目标:

1、能对科学现象产生兴趣,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实验中发现盐溶解在水里会增加水的浮力,盐越多浮力越大。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杯子、葡萄、盐、记录纸、视频“死海”的有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活动内容

1、谈话导入:“小朋友,你们还记得怎样让鸡蛋浮起来的吗?”(幼儿回忆经验)

2、教师质疑小结:为什么在水里加了盐,鸡蛋就能浮起来的呢?原来盐溶解在水里,增加水的浮力,鸡蛋就浮起来。(幼儿一一说说:浮力)

二、幼儿操作活动

过渡:那是不是加了盐,物体就能浮起来呢?(幼儿猜测)

1、那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呆会自己去试一试。在桌子上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杯水,要求每次加入1包盐,用筷子充分搅拌,放入葡萄,看看结果怎样?并把它记录在纸上。记住:试一次记一次。

2、幼儿操作

3、交流:我发现一号桌的小朋友动作很快,由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发现?(1号组:我加了1、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4、为什么加了1包、2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3包,葡萄能浮起来呢?(盐变多)

5、教师小结:是呀,当水喝1包盐,浮力很小,没有力量托起葡萄,加入2包盐,还是浮力太小,只有当水喝足了盐,才有一定的力量托起葡萄,让葡萄浮起来。说明盐越多浮力越大。

6、还有哪一组的愿意来介绍一下你们的发现?(2号组:我加了1、2、3包盐,葡萄没有浮起来,加了4包盐,葡萄浮起来了。)

7、教师质疑:刚才你们介绍了你们的发现,老师有了一个疑惑:为什么一号桌只要加3包盐,葡萄就能浮起来,而2号桌要加4包盐,3号桌要加5包盐呢?(观察3桌杯子里的水,)水的多少

8、你们都发现了呀,(出示标记)1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少,2号桌杯子里的水多一些,3号桌杯子里的水最多)噢?水的多少和加的盐也有关系吗?到底是什么关系?(幼儿讨论)

9、小结:原来水越多,需要喝的盐也就越多。只有让水喝足了盐才有力量托起葡萄,让它浮起来。

三、观看录象

1、除了鸡蛋、葡萄能浮起来,我们的人能不能浮起来?(幼儿猜测)告诉你们,其实我们的人也可以浮起来,相信吗?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象。

2、幼儿观看录象

3、真是神奇呀!谁来说说看:为什么人也能浮起来?原来这不是普通的大海,而是死海,它的含盐量比我们普通的海水要高6、7倍,浮力很大,难怪我们人都可以躺在上面了。

延伸活动:

刚才我们有的小朋友把葡萄都浮起来,那能不能再让它沉起来呢?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

教学反思:

1、材料的准备可更加科学性与严谨性。比如每个杯子里的盐的量,存在一定的差误;再是提供给孩子们操作的水杯,可贴上标记,这样孩子们更加容易发现水的多少与加入盐的多少的关系。

2、在交流与讨论环节可更加深入,以便让孩子们更加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

篇1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后,能产生静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泡沫板、碎纸屑、塑料尺、气球、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等。

活动过程

1.“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用“神奇”的泡沫板吸起碎纸屑。

2..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想一想、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泡沫板把纸屑吸起来。

3.教师示范泡沫板吸起纸屑。教师用泡沫板在衣服上擦呀擦呀,边做边说,纸屑起来吧!

总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banzhuren)泡沫板在衣服上来回摩擦产生了一种电,叫静电,所以能把小纸屑吸上来。

4.幼儿再次操作,体验操作成功的快乐。

分别请操作成功和不成功的幼儿操作示范。

总结:摩擦时时间要长一点,速度要快,就容易产生静电,吸起碎纸屑。

5.幼儿分组操作,尝试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可以和哪些别的东西摩擦产生静电。

发现:泡沫板、塑料尺和气球跟丝绸、手帕、手套、衣服、头发摩擦都可以产生静电,将纸屑吸起来。

6.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脱衣服时听到了滋啦滋啦的声音。梳头发时,头发被梳子吸起来。

7.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里提供毛皮、丝绒、铁梳、木梳等各种不同材质的物品,供幼儿继续探索。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非常有意义的课哦!孩子们的兴趣也很高涨,课堂气氛活跃,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让便我能够改进!让自己下次会做的更好!

不足之处:

1、开始部分,我的语句组织的不太好,所以有的孩子没听清我的问题,所以一时孩子没摸到头脑,后来我是又经过引导后,孩子渐渐的明白,并能自觉操作了,方法也越来越新颖、有趣,很让人欣慰!在语句方面以后要加油!

2我可以将“小章鱼”这一环节可以放到开始部分,这样更能调动起孩子的激情;

3、碎纸屑我是准备了一个小方盒子,可是做完实验后,弄的到处都是,以后在做实验时我要先

讲清规则,让孩子有意识些,这样也不会弄那都是了;

4、如果我下次要讲的话,我一定会准备的更充分些,让孩子在不同的物品中去体验摩擦起电的乐趣!加油!

本次上课的优点:

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活动,整堂课还是比较轻松、活跃的;

2、每做一个活动都会有小结,孩子掌握的比较好的,课下后幼儿还能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乐趣,让我很开心!同时家长的反应也比较好!所以,我们以后还会多上这样的实验课,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1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知识背景

本活动运用的知识是有关与饱和溶液和改变液体密度等有关知识。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增加溶剂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质。本活动的科学原理在于将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使该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示范性方案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想一想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说一说: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做一做: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教学反思: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1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纸杯》

一、切实激发幼儿记录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记录兴趣的培养,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科学的记录氛围,进而激发并保持学生记录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 首先,教师可以在科学探索活动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记录的机会。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会为学生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区域活动、晨间活动以及户外游戏活动,在开展这些活动时,学生会不可避免地被活动中的某些事物所吸引,但是幼儿的兴趣以及注意力会很容易被转移,当他们发现另外一个比较有趣的事物时,就会将先前的所见全部忘记,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置观察记录表或者是观察记录本, 当学生有所发现时,就可以及时地记录下来。其次,不断丰富幼儿的记录方法。 当前,记录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个人记录、 小组记录以及具体记录等,它要求教师从教育教学、学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为学生选择正确、科学的记录方法,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供适宜的记录表,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记录

有效的记录是新形势下大班幼儿教师教学的重点,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必须提供适宜的记录表, 为此, 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针对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记录表。 如全封闭式的记录表就不应用于个别化的学习活动中,因为在全封闭的记录表中,学生根本得不到自由发挥的空间, 这时教师能够用到的就有全开放记录以及半开放的记录。 比如教师在讲授与“ 磁铁”有关的知识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录一下哪些物体有磁性, 那么学生的活动就会很快结束,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发现磁铁的更多有趣的现象。( 2) 针对不同的阶段,要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记录表。 众所周知,教师所选的不同的记录表有不同的用处,教师要做的就是对活动的各个层次进行分析,然后选择适合这个阶段的、能够实现学生发展的记录表。 ( 3) 记录的内容应遵循由简到繁的原则。大班幼儿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操作摆弄的过程,这种由简到繁的记录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幼儿对枯燥的知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最终提高并巩固学生的记录能力。

三、注重幼儿记录的全过程

在幼儿记录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记录,及时发现幼儿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幼儿记录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引导幼儿,帮助幼儿观察、感知并体验身边的事、 物,做到尊重幼儿的同时实现提问的开放性。 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身份更多地倾向于平等, 这时教师就自然而然成为幼儿记录的支持者、合作者以及欣赏者,而不是传统教学方式下的教学主导, 这既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更高水平的要求, 也是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问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爆米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等,让幼儿主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前提。 其次,不断鼓励幼儿,让幼儿学会创造性地记录信息。 记录信息的方法有很多, 但在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如果仍旧采用传统陈旧的那种记录方式,就会降低学生记录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为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让学生学会用自己喜欢的、创新的方式去记录科学探索活动, 这种创造性的记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幼儿观察时不同的内心感受以及想法,是学生独特思维的呈现。

一言以蔽之,大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记录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向学生介绍这些有效的记录方法, 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记录学习工作中, 这既有利于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能力强的综合性人才,进而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等成为学校以及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因为大班幼儿会渐渐观察到事物或者事物之间的发展以及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目前大班幼儿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地帮助学生探究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篇14:大班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在科学方面的目标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趣味;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五项要求向我们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幼儿不仅有学习的需要,而且也具有学习的潜能,我们的教育应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课程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建构,只有幼儿的经验受到真正的重视,幼儿才会调动起自己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幼儿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获得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使幼儿在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中学会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革幼儿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实施以幼儿主动探索和学习为基点的科学教育组织策略,使幼儿从教师的控制和被动学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应用尝试教学法的理论,让幼儿充分动手、动脑、动口,注重幼儿重现科学家科学活动的过程。

2.重视幼儿兴趣,开展主题科学活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经验的先决条件,我们注意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所在,开展系列的主题科学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秋天的某个早晨,幼儿在草地上发现了许多蜗牛,个个都十分好奇,专心地观察蜗牛,逗蜗牛玩。我们就以“蜗牛”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主题科学活动,在这次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知道了蜗牛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去再现蜗牛,如逗蜗牛、学蜗牛的动作等。这些知识都是在兴趣的带动下轻松获得的,而且幼儿还在此过程中学习到了观察的方法、与人讨论的技巧,会从大人、电视、图书等途径自己找答案。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在班级内设置自然角和科学发现角,投放与教学进度相同的科学操作材料。如认识“浮与沉”时,我们放置了玻璃水缸与各种材料:铁丝、牙膏壳、木块、石头、泡沫、塑料等,为幼儿提供动手机会,便于幼儿能随时进行探索。

(2)充分利用科技馆。每周进行一次科技馆活动,提供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如实验操作、科学制作等,并利用多媒体让幼儿直接了解宇宙科学的奥秘。

(3)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学科学。我们幼儿园外有一大片农田,幼儿在这儿可以看到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油菜花,还能看到农民伯伯如何耕作。在幼儿园内,我们也有一小块种植园地,在这儿,幼儿充分体验了劳动的快乐。他们在种青菜的过程中知道了种植的知识,在收获的季节还学会了如何洗菜、炒菜。

4.家园共育,开展亲子科学游戏

学期初,我们向家长宣传了科学教育的优点及家园共育的好处。每周有一亲子科学游戏供家长在周末与孩子一起玩,每周一由幼儿自由交流进行科学游戏后的发现与心得。

三、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本实验选择大班段进行,选取了幼儿与教师水平相当的大一班与大二班进行,每班35人,共计70人。其中大二班为实验班,大一班为对照班,对实验班进行控制实验。时间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共计一学年。主要采取问卷法、观察法与教育实验法。

四、研究的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2012年9月至10月)

(1)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两个班的实际进展水平,拟定了测查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自然科学认识水平的问卷表,以及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中的观察表格和评分标准。

(2)在相同的条件下对两班的幼儿从认知、操作、兴趣方面进行测查,并按统一标准逐一评分,进行统计分析。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总体不高,对自然科学的认知水平和科学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水平较低,两个班无统计差异。

2.第二阶段——中期(2012年10月至2013年5月)

总的教育目标是使实验班幼儿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创设条件让幼儿参与一些科学实践的探索活动,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1)利用实验活动和观察有趣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2)设置疑难问题,启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善于动手、动脑,使之成为习惯,逐步培养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

(3)鼓励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探索发现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经验和知识。

(4)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获取科学知识,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3.第三阶段——后期(2013年6月至7月)

我们利用两周的时间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后测,并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效果非常好,实验班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班。

五、实验研究的结果

第一,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观察力、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班的三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与对科学现象的表述能力尤为显著。

第二,我们在相同条件下测查幼儿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对科学的兴趣、专注程度、完成度的情况。实验班与对照班从对科学实践的兴趣、注意力、完成度来看,水平相当,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有一个小问题值得注意,实验班有9名幼儿相互之间有合作行为,占总人数的26%,而对照班是0。

六、实践研究体会

第一,实验结果表明,结合我园实际制订的幼儿科技启蒙教育的方法还是切实可行的。由于幼儿充分地接触科学内容,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学会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与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设计科学活动组织策略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活动内容。这是因为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只是初步的,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分层次安排活动内容。如“月亮船转起来”的活动可以为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法使1/4个乒乓球转起来。幼儿进行探索,却不知要利用水和滴管,教师适时点拨一下,幼儿发现加点水后,乒乓球能在塑料板上转起。第二层次:怎样使乒乓球转得又快又稳,幼儿在操作中初步感知到了水的张力。第三层次:装饰月亮船。在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快乐。再如:“认识水”的活动中,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让幼儿充分感知水的特性。第二层次让幼儿感知浮沉,知道不同材质的物品在水中的表现也不同。第三层次通过辩认“清水和盐水”知道水的浮力也不同。第四层次让幼儿了解水的重要性,要节约用水。

第三,对幼儿进行科技启蒙教育,还要培养幼儿的现代意识,我们从三个方面安排了这方面的内容:一是家庭中的现代化技术。它包括认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探索其中的科学原理,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认识钳子、锤子、指甲钳、起子等,知道各种工具的使用价值。还有就是认识各种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榨汁机、电话等,了解它们的用途和安全使用的方法。二是社会生活中的现代化技术,如移动电话、克隆技术等,知道它们的先进之处。三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知道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例如:照明工具从火到油灯、蜡烛发展到了电灯、节能灯,灶具从柴灶、煤炉发展到了液化气灶、电饭锅、微波炉,计算工具从算盘到计算机、电脑等。

第四,丰富多样的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游戏是激发幼儿兴趣、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实验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拓宽幼儿的眼界,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而且能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实际操作的初步能力,它是幼儿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的主要途径。例如:我们分组进行的“种子发芽”的实验,每组都有4个盆,分别将两个盆中放点水,一个放教室里,一个放室外,其余两个分别浇许多水和不浇水,要求幼儿每天进行观察。到第三天放室外的种子就发芽了,以后每天的晨间、课间、游戏时间都有幼儿去观察,他们通过对每个实验盆种子发芽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最后得出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阳光、空气和水三个条件,缺少一个条件种子都不能发芽的结论。

上一篇:2011年医疗保险管理股工作总结下一篇:英语家教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