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熙事迹

2024-04-15

张熙事迹(精选4篇)

篇1:张熙事迹

张熙优秀班干部事迹

大家好!

我是五年级一班的张熙,在学校领导何老师们的关怀、培养、教育下,始终坚持勤奋好学、不断进取,全面发展,在班级和学校有较高的威信,是我们学校公认的好学生。平日里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关心集体、乐于助人,是老师好帮手: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曾多次评为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队干部”、“小孝星”等光荣称号。

在成绩面前,我坚持不骄傲,因为我认为这算不了什么。俗话说: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还需要不断的努力,追求更高得标准。为了更好的成长及提升自己,我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在校当好老师的好助手,在家是爷爷奶奶的小帮手。几年来,我始终勤勤恳恳的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如:每天检查同学佩戴红领巾,自习的纪律、班级的卫生等方面的情况,对老师交给的任务,我总是做的有条不紊。我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们树立了榜样。几年来,我上学从不迟到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积极地与老师互动,认真的完成各科的作业。并且主动地帮助学习差的同学补习功课。学校在开展“小孝星”活动时,我被评选为校级“小孝星”,因为在家里我就是爷爷奶奶的好帮手,擦桌子、摆椅子、扫地都不在话下,我还经常陪爷爷奶奶聊天,给他们端茶,做按摩呢!

二、勤奋好学、善于动脑,永不满足。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别看我年龄小,却胸怀大志。入学以来,在各个方面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积极地带领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积极地带领同学们参加户外锻炼,增强体质。还多次在演讲比赛、歌唱比赛、校级征文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三、乐于助人,热心公益活动。

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帮助身边的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当同学没有钢笔或铅笔时,我借给他们用;在教室里发现有垃圾时,我都会捡起来,放入垃圾桶;乘坐公共汽车时,我都会主动的让座给老人和一些小朋友、、、、、、记得一次,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午后,同学小明没有带伞,他着急的像热锅上蚂蚁,我对他说:“我给你撑伞到学校门口,看看你妈妈有没有带伞,要是没有的话,先借给你。”小明甜甜的对我说:“谢谢你!”此时我感到一种付出的快乐。还有一次,我在路边发现一位老爷爷骑着三轮车摔倒在麦地里,我毫不犹豫的下车帮助老爷爷把三轮车推到马路上,扶着老爷爷做好,找来了村里的成年人帮忙。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我都会伸出我的一双手,尽我所力的帮助别人。我要向雷锋叔叔一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个有道德的人。因为这一直是我做人的目标。

最后我要讲个关于我的故事:今年暑假妈妈和姥爷去医院查体,确诊姥爷得了食管癌。整整一个假期妈妈和舅舅、大姨妈一直努力的给姥爷做了我们想象中的手术,可是并不是我们期望的那样成功。手术过程中,主刀医师与主治医师出来两次,告诉我们无法切除,一向身体很好的妈妈,无法接受这一事实。再加上需要给姥爷献血,刚刚不到两小时,又经受不住打击,晕过去了。看到妈妈伤心欲绝的样子,我不住的抽泣着,心疼着我的妈妈,心疼着我的姥爷。

事后想想,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有老去的时候,所以我们,从现在就必须善待、尊重他们。我们都已经长大了,所以要尽力做到:认真努力的学习,经常和爸爸妈妈聊聊天,帮助他们打扫,学会感恩、学会自立、学会坚强。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孝顺不能等”。我们把孝敬父母的想法,变成今天的实际行动,从眼前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趁父母健在,尽我们的一份孝心吧!

一个懂得孝敬父母长辈的我,就是一个心中充满爱心的真实的我。我要把自己的爱心变为画笔,描绘出一幅五彩缤纷的成长画卷。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继续认真努力的做好自己,让老师和同学们来监督,使自己有更好的成长或提高。

张熙优秀事迹

唐山镇实验小学五年级一班

2013年12月

篇2:张熙事迹

作者张熙怀

简历:

1982中国文化大学法律系财经法律组毕业,台湾高等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国际检察官协会(IAP)会员。曾担任基隆、台北“地方法院检察署”检察官,因其承办“国务机要费”案而声名远扬,有着“公诉之神”的美誉。近年来在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法院学设臵张熙怀奖学金。

主要著作:

《公诉精神》(2000年)、《公诉入门》(上、下册)(2001年)、《公诉检察官法庭论告实用手册》(2001年)、《公诉检察官如何应战》(2002年)、《传闻法则——理论与实践》(2003年)等。

自二零零零年六月一日起献身公诉,到现在担任公诉组主任检察官前后已二年多了。在实行公诉之前,我没有做过律师、没读过一天的英美法。有的只是接受多场美籍华裔检察官、公设辩护人、新加坡籍大律师之教育训练。到现在自己也传承本土化改良式的公诉经验。台北地区检察署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之初,多少人不看好,在案件质重量多全台湾第一的法院[1]要做公诉,是不可能的任务。但时间证明一切,熬过了,做好了,创造“台北公诉经验”,完成不可能任务。可是没有自满之心,有的只是持续突破、创新、提升的自我要求而已。值此台北地区检察署实施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一周年,而各地区检察署又将因修法而次第实行公诉之际,谨为文传承“公诉检察官如何应战”之经验供参考。

一、“放下你的身段”

担任公诉人首重心态之转换,由侦查庭之主导者,变为公诉法庭之一员,或可称为配角,若心态未能随之转换,那将无法适应公诉活动。尤其以从事侦查业务多年之检察官,面对较资浅之法官,较不易转换。何时开庭非自己所能决定;每半天庭期要开几件案件又无从臵问;法官进入法庭,法警喊起立,在庭之公诉人也须随之起立[2];想请假尚须先知会对应之法官,尽量少开庭;调查或审理庭虽依规定程序进行,但法官还是有绝对之指挥权,不是公诉人想如何即可径行为之;公诉人在法庭行交互诘问,如问题有诱导、假设性等不当之情事,还会遭对造当事人即被告或辩护人异议;凡此种种,都不曾在侦查庭发生过。虽说要放下身段,但绝非谓检察官不顾应有之立场,反而应本不卑不亢之态度,发挥公益人角色[3],从容有礼面对法庭活动。

二、“吸收你的新知”

“交互诘问”为检察官专责到庭实行公诉活动之重要一环。可是何谓“主诘问”、“反诘问”、“复主诘问”、“复反诘问”?程序为何?有何规范?目的何在?有何技巧?等等问题。学校没教过、老师没讲过、书本没写过,了不起看过《洛城法网》、《律师本色》、《军官与魔鬼》、《纽伦堡大审》等影集,获得一些粗浅印象,时间一久,只记得男女主角是帅哥美女,有一段精彩的“床戏”等点滴而已,其它一概不记得了。没实际操作过,任谁也不会。要做好公诉,就必须由吸收这些新知着手,不管是审、检、辩任何一方都必须要学。可以这幺说,不管已经在司法实务部门工作多少年,就“交互诘问”而言,大家都是“新鲜人”,一切从基础学起,努力吸收新知,贵在实践,方能迅即进入状况,以减少在法庭被异议,那种被“电”的窘状。

三、“做好你的准备”

“准备、准备、再准备”,是每一位来华担任交互诘问课程讲座的美籍华裔检察官、公设辩护人、新加坡籍大律师、主任检察官所再三叮咛。大陆出版的《哈佛辩护》一书,对准备重要性写的更传神:“事实不会从法庭的窗口飞进来”、“充分准备的过程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它是出庭辩护最重要的部分。所有其它特征——如即席演说、奔放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措辞、灵活的表情,所有这些都是卫星,它们围绕着同一个太阳旋转,而这个太阳即是充分准备。”听多了,让人觉得彷佛“准备为成功之本”。没错,每位公诉人应都有相同的经验,再简单的案件,如开庭前没有准备,那案件在开庭的过程中都会变得复杂,公诉人手忙脚乱,不知证据在何处?证人何时说过何话?若有充分之准备则不然,再复杂之案件,依“信箱法则”将书证、物证、人之供述证据一一归类,另以纵横坐标之方式,将历次人之供述证据依序整理,一切胸有成竹,日夜期盼早日开拓,一展身手,纵使对方是高知名度的大律师甚或律师团,亦不畏惧[4]。

四、“拿出你的信心”

本署实行公诉,“黄埔一期”之公诉检察官以司法官训练所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期资浅者居多,而“黄埔二期”又以三十九期为主力,绝大部分都担心法庭上表现不如人,原因何在?就是信心不足。其实是否检察官真不如律师?我可以大胆的说绝对不会。试想法律系毕业的人,律师高考及格,哪一位不是兴高采烈的挂起“××律师事务所”市招或到大型律师事务所,开始执行律师业务,与当事人言谈间展现十足自信。那不管你是司法官训练所第几期结业,好歹都经过为期一年半的严格训练,其间还至各院、检实习,也拟作 过起诉书、判决书,随同指导老师开过庭,大、小场面不是没见过,死人、活人不是没辩过,大、小考试不是没考过,都已身经百战,那还有什幺好担心,更遑论法务部现也举办为期三周的公诉检察官储备班,律师哪有这些养成教育?不要再自己吓自己了,信心何处来?只要有准备就有信心,有信心的人,人见人怕。

五、“培养你的体力”

单有信心尚不足以因应公诉活动,还需要有过人的体力。那又为什幺会如此呢?因为以往检察官系形式走庭,法庭活动干卿何事?但现在不同,专责、全程、始终在庭,是对一位“专业”、“敬业”公诉检察官的基本要求,若辩护人又认真负责,有所准备,待检、辩双方交互诘问完毕,法官为写判决书,对不明了之处,作补充性之讯问,再加上书记官电脑制作笔录如牛步般的缓慢,完全跟不上问答之速度,左等右待,开庭时间之冗长,超乎想象。依实证经验估算,简单易查之案件,对一位证人行交互诘问,所花费时间最少要一小时。但如“台开案”调查庭,蔡佳玲检察官由下午二时开始诘问二位证人,至晚间十二时许才结束,另有证人一直在庭外等待,还未开始问,已人仰马翻,法官不得不就此打住;“璩美凤女性爱光盘案”从上午九时三十分许,我陪蔡立文检察官开庭,证人问完已次日凌晨三时,前后开庭长达十七小时许,我印象中,当天法官原来是戴隐形眼镜,后来大概是受不了,取下隐形眼镜换戴镜框眼镜。些许休息,是日上午九时三十分,继续开庭,又先后诘问十位左右证人,至晚间六时许结束。这种开庭方式,没有过人体力,又如何能因应。依个人经验,要有良好体力,就须多喝水,新陈代谢,消除疲劳。但相对的也要培养“忍”功夫,否则常想上厕所,再好的思维都会打乱。

六、“摆出你的架势”

现在每天上午八时五十分至九时三十分左右,下午一时五十分至二时二十分左右,都可见九人座交通车由公诉组办公室驶抵本署大门口,公诉检察官下车,手拉着长杆的行李箱,内装着卷宗,昂首、阔步、自信、鱼贯的穿过长廊、走进法庭。一手抱大捆卷宗,一手拿着保温杯,腋下再夹着六法全书,时而东西掉落地上,弯腰拾取,那种赴庭窘态情境,已不在台北地区检察署出庭活动中出现。据传闻现在有律师事务所,也购臵类似本署出庭用之行李箱。发生过法警误以为出庭律师是本署公诉检察官,拉错箱子之事。至于遇有重大复杂案件,为陈述便捷利于说明,在法庭上熟练迅速的开启手提电脑、连结单枪投影机,利用Power Point陈述起诉要旨[5]、出示证据、论告等,摆出这种架势,展现“创新”、“效率”、“品质”之新风貌法庭活动,E时代就是充分利用电脑工具及信息,是身为现代专业公诉人所必须具备。

七、“挺直你的腰杆”

卷宗摆桌上,弯着腰杆子,整个人不断趋近检察官席位的桌面,双手撑在桌边,两肩耸起,低头看着卷证,像鹭鸶在觅食般,述说案情或诘问、论告时,双眼呆滞般,专注地面喃喃自语,那种弯腰驼背的样子,我想任何人看到,都会不由自主的说,检察官的表现,简直像“败战之军”,未战先败。公诉检察官就是检察机关的门面,在公诉法庭上,公诉检察官的言行举止,就是该检察署之代表,也是百姓心中检察官之表征。不在乎你是男性或女性公诉人,更不在乎你的期别,当然你的身高、相貌也不成问题,惟有挺直你的腰杆,变眼炯炯有神直视,口语清晰有力,才能充分展现出你的自信,被害人相信你的能力,被告凛于你的威严,辩护人钦佩你的风范,检察官的精神油 然而生,同事间也将会以你为荣。

八、“开启你的尊口”

“如起诉书”、“依法判决”[6]八字箴言,是轮值式走庭之作法。检察官既已走进法庭,全心投入专责全程实行公诉,自当有一番新作为,发挥法庭监督之角色。“口语训练”是成为公诉检察官的必修课程,不是说检察官不会说话,而是训练一位公诉检察官知悉“说话之场合”、具有“说话之胆识”、良好“说话之品质”、善用“说话之辅助”、兼具“说话之机智”、丰富“说话之内容”。从被告在押经提起公诉移审时、是否解除限制出境、院方通缉案件第一次开庭时、调查期日审前会议[7]、交互诘问、对被告之询问、履勘现场、论告[8]等等程序,公诉检察官都应适时表达控方之看法,意见表达之机会稍纵即逝,不容再以“没意见”或微笑点头回应。

九、“问出你的证据”

在公诉法庭上,不是演讲比赛,当然也不是“讲古”方式的长篇述说,证据是一点一滴慢慢堆砌起来。负举证责任之一方,透过一问一答的主诘问或复主诘问方式,将待证事项如拼图般的,或依时序、或由因至果、或由浅至深、或由外而内,将事实逐步呈现,也就是“建立场景”、“建构事实”,让待证事项彷佛影片倒带重现。质疑待证事项存在之一方,则以一问一答的反诘问或复反诘问方式,有计划、依技巧、讲谋略、不留情、针针刺的“见缝插针”,制造拉大矛盾、挖掘被隐真相、打击削弱凭信性,经双方多轮次交战,证辩再证辩,真相定将呈现。诉讼“成”或“败”,只靠“问”这一档事,方能搞定。事前扎实准备,详细设计问题,逐步问出成果,是诉讼成功不二法门。

十、“激荡你的大脑”

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方式,是我对公诉法庭如何动脑的最佳诠释。不管是书证之朗读或告以要旨、物证之提示、人之供述证据笔录之朗读或告以要旨,被告或辩护人会提出什幺质疑?法官会对公诉人有何问题提出?事先无从知悉,但都会被要求当庭立即回答,不同于侦查庭发现问题还可带回研究。如不随时激活大脑,有时还真会被考倒。或是对从未到庭之证人要行交互诘问,因缺乏警、侦卷证资料,不易准备。只有在交互诘问过程中,专心听、仔细想、动动脑、小心问、查其言、观其色,咬不放、追到底、不松手,才能有所斩获。如心不想、脑不转、眼不看、耳不听、手不记,此种木偶式的出庭方式,时有愧于心,则新、旧制又有何差异可言。为便于公诉法庭攻防,将经常出现或有争议之点,本着归集实务见解或判例,汇整编订“公诉检察官法庭论告实用手册”[9],已增修至第三版,内容有“被告前后供述不一”、“传闻法则”、“测谎”、“如何判断证人证言之真实性”、“采证瑕疵,证据能力被质疑之处臵”等等,应战时随手翻阅,可节省动脑之时间,且语出有所依据,较易被采信。

十一、“坚持你的斗志”

一位公诉检察官在法庭攻防过程中,必须兼具“专心”、“分心”、“细心”、“耐心”、“决心”、“爱心”。“专心”即专注本案案情于交互诘问过程中之发展,必须心无旁骛。“分心”即非但专注案情,仍必须分心注意被告、辩护人之发问,目的何在及有无不当之处;证人、鉴定人之神情表态、回答为何及有无不当;电脑笔录记载是否翔实,记载与问答内容不许有歧义之处;法官补充讯问内容,与案情之关联性,目的又何在。“细心”即待证事项之建立及摧毁,是点滴所累积而成。不论立于主、反诘问位,发问者所提出逐渐建构的问题、安全 无暇的问题、投石问路的问题等,都必须经过精雕细琢设计,记住交互诘问是非常技术性的诉讼技巧。“耐心”案情复杂、牵扯甚广、卷证凌乱、被告众多、辩护狡诈、证人顽抗、处处留白、时空久远、境外犯罪等等之案件,实行公诉不易,可说是“公诉梦靥”,每次开庭时间甚为漫长,惟赖定心养性,十足耐心,才能真相大白。“决心”公诉人常立于举证之一方,压力大、困难高,待证事项相关之人、事、时、地、物、构成要件等要素,于开庭前须详列出来,待开庭时,透过一问一答之主诘问,巨细无遗问出,要有不的达目的绝不终止的决心。若待证事项尚未问出,就停止诘问,那定是失败的交互诘问,对造也不须费劲行反诘问。“爱心”即实施刑事诉讼程序之公务员,就该管案件,应于被告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二条第一项定有明文。换言之,公诉检察官有公益人之色彩,被课以注意义务。说得白话一点,就是公诉检察官要有爱心,在法庭上,不论问题之设计或攻防技巧,不是以痛击被告或辩护人为唯一目的,以打倒敌性证人凭信性为单一诉求,而是要时时关怀。依我的经验这点是“知易行难”,会造成双重人格,只能共勉之。

十二、“强忍你的愤怒”

案件在侦查中,被告、辩护人、证人言语行动如有不当,检察官常当庭予以斥责。可是在公诉法庭上,公诉人非主导者,实不宜见不当即动气动怒,拍桌摔卷、吹胡子瞪眼、大动干戈。法庭是说理之堂,并非比武之处。有此状况处臵之道,见辩护人在法庭执行职务时;被告、证人、鉴定人在法庭或接受诘问、询问时,言语行动如有不当,请勿动气或动怒,展现风度,静待言语行动完毕;接着请审判长将辩护人、被告、证人、鉴定人先前不当之言语或行动,详细记载笔录;如行为人系辩护人,则起立朗读法院组织法第九十二条,视情节轻重,请审判长对辩护人加以警告(情节轻微)、或禁止辩护人当日开庭之辩护(情节重大),并表明会将(或不排除)辩护人当日开庭之不当言语或动作,送请惩戒。在台北法院公诉法庭实证经验,当公诉人为前述处臵,辩护人当场脸色大变,有马上鞠躬哈腰,向公诉人致歉,也有退庭后频频向公诉人道歉赔不是。至于被告等人部分亦同,等不当过程被详细记载于笔录后,朗读相关之法院组织法第八十九、九十、九十一条规定,请审判长为妥当之处理,以维法庭秩序及尊严。

十三、“说出你的心证”

证据清单虽详列待证事项及证据方法,但表格化或条列式之呈现,无从知悉证据彼此间之关联性何在以及得心证之理由。交互诘问过程完毕,仅见检、辩双方,有人面带微笑,有人面有难色,输赢分明,但理由尚待发挥。因此在调查证据完毕,开始论告的过程中,公诉人当应就有利、不利证据之证明力详加阐述,并本于“程序在先、实体在后”原则,逐项论告或驳斥。最好是先将被告、辩护人可能之辩护题材予以点明,先拿出来讲,不容被告等于结辩时尽情发挥。或可称为“境外作战”,不战而先屈人之兵,不要闪躲或视而不见。当然法条之适用、彼此间关系,也须说清楚讲明白。另外不忘具体求刑,所审酌非是刑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事项。对于不接受认罪协商之案件,建议具体求处所犯法条之最高法定刑。因为证据明确的案件,才会为认罪协商之提出,既不被接受,又经烦琐之调查审理、交互诘问程序,最后论告仍认罪证明确,走了那幺一大圈,被告、辩护人浪费司法资源莫此为甚,不为重求,不足以收警惕之效。此外,不只是公诉人说出心证,也请被害人、告诉代理人说说他们的心声及期待,方为圆满。

十四、“面对你的孤独”

公诉是司改的成果,“面”的变法起点,震荡诉讼程序运作、严谨证据法则、实质举证责任、强化辩护功能等。既称改革,当系去旧从新。旧思维、旧观念、旧习性、旧作法要全然改变,谈何容易。更难的是,不是单单自我有所变迁即可,实行公诉尚牵连审、检、辩三方协商取得共识、侦查公诉之共荣共存、警察办案智能之提升、司法资源合理之分配、法学教育之改弦更张等等,百事待兴。走在前面,当火车头,曲高和寡,时时须面对孤独。实际开庭应战,又有三种孤独须面对,首先为求准时到庭,下午二时三十分的庭,必然提早约五至十分钟到庭,可是此时连法警、庭务员都还没来,更别提书记官、法官、当事人了,整个法庭空荡荡的,此时你面对孤独,赶紧把握些许时间,再一次详阅卷证,坐好万全准备。遇到重大经济犯罪或复杂贪渎案件,被告数十人,每位被告又可选任任三位辩护人,单单被告及辩护人,就差不多把法庭塞爆了。惟公诉人孤单奋战,环顾四周,没人能帮你解忧除惑、携手共战,想吐苦水都少了个对象,只有再次面对孤独。开完庭,夜已深了,或许东方即将大白,拉着手提箱,走过院、检间长廊,除了沉重脚步声外,就只有孤灯照着你形成的身影,孤独的伴随着你,缓缓的离开,此时才觉得公诉组办公室就像方舟般,漂浮在遥远的他方,公诉人你又再一次面对孤独。[10]

十五、“接受你的胜利”

传统开庭事不关己,开庭结束拍拍屁股走人,谁去理会输赢;总使自己起诉自己出庭案件,输赢也不会看得太重。但专责到庭实行公诉之后,全心投入,充分准备,排除万难、坚持到底,你已打好完美一战。诉讼过程中,点点滴滴值得你回味,每一次庭期都是闪亮的 日子,不管甘或苦,你都有所得,你有也成长。经此潇洒走一回,有付出必想有成,公诉人此刻你心所想,应是期盼案件大获全胜,通通有罪。“三十四街的奇迹”法庭影片,最后法官宣判,胜利的一方,彼此拥抱,握手贺喜,相互击掌“Give Me Five”,那情境深深烙印在我脑中。胜代表付出有成,失败代表有待改进。可是台北检察署公诉检察官不以第一审获胜自满,仍持续追踪案件到第二审审理情形,唯恐案情大翻转,结果变天,由胜转败,他们对案情之专注,创造了“台北公诉经验”。

十六、“模糊你的建议”

公诉检察官或多或少都有侦查经验,然实际从事过公诉活动的检察官,都有“移送证据不等同起诉证据”、“起诉证据不等同审判证据”之深切体认。所谓见多识广,不论你是一对一、一对二或曾是一对三的公诉检察官,看过一至三位法官之证据尺度、采证方式、推理过程、心证理由,发现检审间对证据看法确有极大落差。公诉检察官不是起诉书之审核者,证据遭受质疑、案件被判无罪,也非侦查故意留白。当你要对侦查组同仁提供有关证据方面的建议时,切记当你在担任侦查检察官时是否也曾有过同样之疏失,将心比心,谁吃烧饼不掉芝麻的,也不要见树不见林。你的建议还是要提出来,那将会检察机关及检察官有益,但试着模糊你的建议,不提具体个案、不点出案号、不指何人侦办,以通案方式提供建言。如柯维大师系列《与成功有约》一书所说“双赢思维”,大家都是赢家,利人利己,彼此都有所获,谋求两全其美之策,侦查公诉才能紧密团结,持续发挥统合战力。

十七、“保留你的卷宗”

交互诘问是洋玩意,台湾有几本翻译书论及,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可参考的书籍倒不少。可是没所做非纯然英美式交互诘问、也不是德国式轮替诘问、更没有十足东洋味气息,简单的形容是“本土化改良式当事人进行主义,有人说的更贴切“拼装车式诉讼制度”。不管如何,可得参考、最为可贵的是现在公诉检察官的开庭卷宗。公诉检察官在写台湾公诉制度的历史,卷宗内记载这本土公诉活动种种,每一个案件都可为教案,值得保存。让后进之公诉人由阅览卷证,明了法庭活动之流程、知悉理论与实际之差异、学习证据清单制作方式、吸取交互诘问技巧、摘取论告书精髓。

十八、“传承你的经验”

篇3:名人事迹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发现摆的等时性;

2.物体下落过程中的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3.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将实验与逻辑推理结合在一起探究科学真理的方法为物理学的研究开创了新的一页 (发现了物体具有惯性, 同时也说明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伽利略根据实验证实了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 (错)

2.伽利略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错)

3.伽利略首先将物理实验事实和逻辑推理 (包括数学推理) 和谐地结合起来 (对)

4.伽利略根据理想实验推论出, 如果没有摩擦, 在水平面上的物体, 一旦具有某一个速度, 将保持这个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对)

胡克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胡克定律 (请温习该定律)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 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对)

牛顿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牛顿在伽利略、笛卡儿、开普勒、惠更斯等人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 总结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力学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建立了完整的经典力学 (也称牛顿力学或古典力学) 体系, 物理学从此成为一门成熟的自然科学;

2.经典力学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并总结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对)

2.牛顿认为力的真正效应是改变物体的速度, 而不仅仅是使之运动 (对)

3.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 (对)

卡文迪许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测量了引力常量.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牛顿第一次通过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 (错)

2.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扭秤装置, 第一次在实验室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对)

库仑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发现了库仑定律———标志着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

2.库仑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错)

奥斯特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电流的磁效应 (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奥斯特最早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对)

2.法拉第根据小磁针在通电导线周围的偏转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错)

法拉第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用电场线的方法表示电场;

檪2.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3.发现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对)

2.法拉第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对)

3.奥斯特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 将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 (错)

4.法拉第发现了磁生电的方法和规律 (对)

安培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磁场对电流可以产生作用力 (安培力) , 并且总结出了这一作用力遵循的规律;

2.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安培最早发现了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对)

2.安培提出了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 (错)

汤姆孙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发现了电子 (揭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

2.建立了原子的模型———枣糕模型.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汤姆孙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发现了电子 (对)

卢瑟福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指导助手进行了α粒子散射实验 (记住实验现象) ;

2.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记住内容) ;

3.发现了质子.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汤姆孙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后来卢瑟福用粒子散射实验给予了验证 (错)

2.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发光现象 (错)

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算原子核的大小 (对)

4.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 揭示了原子核的组成 (对)

波尔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波尔原子模型 (很好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玻尔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运用于原子系统上, 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规律 (对)

2.玻尔理论是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分析得出的 (错)

3.玻尔氢原子能级理论的局限性是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 (对)

贝克勒尔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发现天然放射现象 (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天然放射性是贝克勒尔最先发现的 (对)

2.贝克勒尔通过对天然放射现象的研究发现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错)

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

2.发现了正电子.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电子 (错)

2.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时发现正电子 (对)

爱因斯坦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用光子说解释了光电效应;

2.相对论 (广义和狭义)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爱因斯坦提出了量子理论, 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 (错)

2.爱因斯坦用光子说很好地解释了光电效应 (对)

3.是爱因斯坦发现了光电效应现象, 普朗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 提出了光子说 (错)

4.爱因斯坦创立了举世瞩目的相对论, 为人类利用核能奠定了理论基础;普朗克提出了光子说, 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连续现象 (错)

麦克斯韦

一、对物理学的贡献

1.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2.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并且认为光是一种电磁波 (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

二、考试中经典题目

1.普朗克在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 (对)

2.麦克斯韦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赫兹用实验方法给予了证实 (对)

篇4:沈浩先进事迹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

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

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沈书记,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錢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nlc202309022044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對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nlc202309022044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

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蕭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三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nlc202309022044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間,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 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胡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上一篇:丰台区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外出参观学习体会下一篇:研究计划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