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

2024-05-05

观“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共3篇)

篇1:观“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

观“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

今天中午。我们怀着兴奋的心情,在学校的组织下,来到梅文鼎博物馆参观在这里举办的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对我们进行了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雄伟的画面,一个个共产党员带着愤的眼光,怒视着敌人。一种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震撼我。

走进展厅,一张张史卷展现在眼前,让我目不暇给。走进前言,详尽的介绍让我大吃一惊,新四军作战19314次,毙伤敌人134731人,缴获各种炮弹789枚------接着,导游阿姨带着我们分别参观了十几个展室,其中,第一部分最让人难忘。我为叶挺军长不幸的遭遇感到悲伤,为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憎恨,也为叶军长勇敢不屈的精神感到骄傲。1941年1月6日,国民党调集八万大军发动皖南事变,危急关头,叶军长14日下山谈判,被无理扣押。在关押叶军长的地方同时扣押着许多战士,国民党对新四军战士严酷折磨,使用金、木、水、土、风、吞、绞、毒等所谓十大酷刑,金是用针刺肚皮,木是用木棍打人,土是活埋,吞是吃小虫子------真是太残忍了,可战士们没有退缩,同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跟着人流和导游来到展厅的第二部分,看到了李子芳、黄诚等英烈在监狱里的一些事迹。他们的经历激励着我前进。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现在的好日子是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这大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先烈,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篇2:观“上饶集中营革命事迹”巡回展

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雄伟的画面,一个个共产党员带着愤的眼光,怒视着敌人。一种昂首挺胸、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震撼我。

走进展厅,一张张史卷展现在眼前,让我目不暇给。走进前言,详尽的介绍让我大吃一惊,新四军作战19314次,毙伤敌人134731人,缴获各种炮弹789枚------接着,导游阿姨带着我们分别参观了十几个展室,其中,第一部分最让人难忘。我为叶挺军长不幸的遭遇感到悲伤,为国民党反动派感到憎恨,也为叶军长勇敢不屈的精神感到骄傲。1941年1月6日,国民党调集八万大军发动皖南事变,危急关头,叶军长14日下山谈判,被无理扣押。在关押叶军长的地方同时扣押着许多战士,国民党对新四军战士严酷折磨,使用金、木、水、土、风、吞、绞、毒等所谓十大酷刑,金是用针刺肚皮,木是用木棍打人,土是活埋,吞是吃小虫子------真是太残忍了,可战士们没有退缩,同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跟着人流和导游来到展厅的第二部分,看到了李子芳、黄诚等英烈在监狱里的一些事迹。他们的经历激励着我前进。

篇3:革命旧址—上饶集中营的环境整治

关键词:革命旧址,上饶集中营,自然环境

一、上饶集中营和上饶集中营旧址概况

(一) 、上饶集中营历史年代及规模

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顽固派于1941年初, 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历史产物。同年3月, 我新四军被俘的以叶挺将军为首的650余名排以上军官, 以及从华东五省搜捕来的共产党员、爱国志士80余人, 被关押在当时的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的上饶南郊, 以周田“苦工营”为大本营, 包括茅家岭、石底两处监狱和李村、七峰岩在内, 在南北三公里, 东西十余公里, 3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建立起规模庞大的法西斯集中营, 对外伪称“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训练部队军官大队”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特别训练班”。

集中营建立后, 被关押人员前后经过三次编队, 人事变动十分复杂, 时至1942年5月底集中营迁闽。其编制为两个大队, 各辖三个中队。在饶时限为一年零三个月。

以著名将领叶挺军长为首的我新四军大批军官和抗日爱国志士, 为坚持共产主义信仰, 献身人民解放事业, 以绝食、暴动等方式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坚决斗争, 前后牺牲于此的烈士就达200多人。所以, 上饶集中营从总体而言, 它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所集中营。

上饶集中营是国民党军统局仿照德国希姆莱迫害、屠杀犹太人法西斯集中营的模式, 在中国西部相继建立贵州息烽和四川重庆“中美合作所”两大集中营之后, 在中国东南部偏僻的丘陵地带圈置起来的又一座暗无天日的死亡魔窟。

上饶集中营旧址, 不仅是国民党反动派制造血腥人间地狱的罪恶历史见证, 也是我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与反动派进行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实物记录, 是传之永

久的生动历史教材。而作为载体的旧址, 则是一大批古民居、古祠堂和古庙宇, 从历史文化角度审视, 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所以保护好旧址, 也就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的祖国文化历史遗产, 具有双重的性质和意义。

(二) 、上饶集中营地理范围和自然环境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自东汉建安年间设县以来, 上饶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里历史悠久、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风光旖旎、人杰地灵、环境优良、经济强劲。自古以来就以“山郁珍奇”、“上乘富饶”而著称。地处信江上游和丰溪河汇合的丘陵河谷地带, 为怀玉、武夷两大山脉所怀抱。地扼闽、浙、赣三省要冲, 素有“八省通衢”、“豫章第一门户”的称谓。史书称“信之为郡, 东南望镇也”, 唐称信州, 明称广信, 自古至今, 一直是州治—府治—地区的所在地。

国民党统治时期, 上饶市 (县) 隶属于第六行政区, 抗日战争时期, 属顾祝同第三战区, 其长官司令部即设在今上饶县皂头乡毛埂村。

上饶集中营旧址位于上饶市南郊3—10公里的茅家岭乡和上饶县皂头乡与黄市乡。其地理座标在东径117°56′15″—118°03′45″和北纬28°22′30″—28°25′00″之间。

这是低山丘陵红壤农业和经济林区, 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 日照充足, 年平均气温在17℃—18℃之间, >10℃积温为5400—5500度, 全年无霜期为260—265天, 年降水量在1800—1900毫米。气候温和, 水源丰富, 素有“山郁珍奇”之称。植被密布, 山上针、阔叶树种生长旺盛, 具有隐蔽条件, 这也是当年国民党中统局选择此地建立集中营的条件之一。

二、上饶集中营周田“苦工营”环境整治方案

(一) 、旧址概况

上饶集中营周田“苦工营”大小囚室基本上是利用当年的民居、祠堂、庙宇修建而成。现存旧址所处总体环境基本上仍保持当年农村的风貌, 没有多大改变。建筑物本身, 无论是建筑形制和工艺特色, 都还保留了原来的风格。周田自然村至今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当年江南小村落的历史风貌, 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基于农业经济村落文化的一个历史缩影。

上饶集中营周田“苦工营”与其他监狱和集中营一个明显不同的特点是对外打着所谓军事训练机关的幌子, 以“管训”之名, 行迫害之事。明明是失去自由的囚徒, 却被称作“学员”, 一律着军服, 佩戴有“更新”字样的符号和臂章。特务门实施的是所谓“政治感化教育为主, 军事训练为辅”的方针。为迫使被俘人员就范, 集中营在实施管教过程中, 一方面对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不屈服于淫威的人员施加酷刑, 进行肉体折磨, 另一方面还强迫集体听课, 灌输精神毒素, 企图摧垮革命者的意志。

周田“苦工营”上周田部是上饶集中营的本部, 占地面积6706平方米, 戒备森严, 沿村四周砌筑围墙, 并在北侧入口及东侧各设一碉堡, 监狱用房是强占民房经改造而成, 有大小旧址七处, 即大礼堂旧址、班本部旧址、特训班旧址、七君子囚室旧址、一中队旧址、二中队旧址、太平间旧址, 内有未征用民房7栋。

围墙:红条石砌就, 全长355米, 高3.03米, 上安装1.2米高铁丝网。

区内道路:沙石路面, 主干道贯穿至班本部, 宽2.2米, 并各引一1.2米宽支路至各旧址。

(二) 、遗存保存现状及评估

A:遗存保存现状

1、围墙:红条石砌就, 全长355余米。东侧残存60余米, 北侧原围墙基础尚存, 基础以上为水泥空心砖砌筑, 其余全部无存。

1980年维修时曾在原围墙倒塌处拉结铁丝网, 村民为方便出入, 将铁丝网剪断或拆除, 现已形同虚设。

2、旧址区内道路:北侧有一2.5米宽小路可出入。近期村民为方便出入, 剪、拆掉铁丝网, 现旧址区内到处是小路, 人、畜、机动车随意进入旧址区, 以至旧址内道路泥泞杂乱, 破坏了地形地貌并对旧址本体造成威胁。

3、旧址区内, 部分原有建筑并没有在集中营期间被征用, 集中营管委会亦没有购买其所有权, 旧址区西面部分原建筑拆除, 村民在其原宅基地上新建房屋、猪圈、厕所等, 牲畜粪便、居民生活垃圾遍地、对旧址区景观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4、区内排水:由于区内尚有村民居住, 并兴建不少的猪圈、简易厕所等辅助用房, 排水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 区内排水不畅, 特别是到雨季, 雨水无法及时、有效排出, 厕所内臭水溢出, 对旧址区景观环境产生极大破坏。

5、集中营管委会于2004年在一中队西面、班本部北面等部位栽植园林式绿化树, 道路两侧栽植红花继木, 改变了旧址原貌。

6、文物保护标志牌:旧址区内无文物保护标志牌, 仅每栋旧址入口处有各旧址简介牌。

7、碉堡:旧址区北侧入口及东侧原有碉堡, 现仅残存部分红条石墙体。

B:现状评估

1、旧址区内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基本保持着集中营解散时的自然状况、但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因素, 旧址区受村民生产、生活的干扰极大。

2、围墙倒塌、区内排水不畅以及村民在旧址区内生活, 各区内各旧址带来安全隐患。

(三) 、设计依据和保护工程目标

1、设计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

(3)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 (2003年文化部颁布)

(4) 《纪念建筑、古建筑、石窟寺等修缮工程管理办法》

2、设计原则

(1) 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做到“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 打造学术研究交流的平台, 发挥遗址的观赏价值, 促进文物旅游事业的发展。

(2) “原真性、完整性、延续性”原则。旧址保护手段必须达到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文化遗产的全部历史信息及价值。

(3) 少干预和可逆性原则。在保护旧址真实、完整、可持续的前提下, 施予旧址本体的各项保护措施必须达到最小限度, 且可逆;施于旧址外部的保护及展示设施亦尽可能小型和可逆。

(4) 风貌协调原则。施于旧址外部的保护及展示设施必须与旧址整体风貌相协调。

3、保护工程目标

(1) 通过购买区内建筑所有权, 迁出区内住户, 拆除新建民房, 复原旧址区原貌。

(2) 复原旧址区围墙, 确保旧址的安全, 阻止旧址的完整性、延续性的进一步破坏。

(四) 、设计说明

1、围墙:复原无存红条石围墙。拆除北侧水泥空心砖墙体, 复原红条石墙。并复原在围墙顶上的铁丝网。

2、旧址内道路:利用西面原有便道, 复原一2.2m宽沙石路面贯穿至班本部, 并各引一1.2米宽小路至各旧址。封堵东侧小路。详见设计图。

清理道路路床杂草、杂树, 挖除潮湿、松散的表土至设计标高后夯实原土, 铺60—100厚级配碎石夯实作为基层, 用40厚中砂面层。

3、收购区内民房所有权, 迁出区内住户七户, 共计779.23 m²。拆除区内新建民房, 猪圈、厕所等五栋共778.36m², 挖除一中队西面、班本部北面道路两侧栽植的红花继木, 在区内空地上铺植本地草皮, 于大礼堂南侧及二中队南侧各栽植一棵香樟, 香樟胸径不小于300mm。

4、区内排水:沿各建筑设置明沟排水, 通过集中排水将区内雨水排出 (详见设计图) 。

5、文物保护标志牌:在入口处醒目位置设置文物保护标志牌, 原各旧址简介牌可继续使用。

6、复原倒塌的碉堡, 红条石墙体, 设二层木作楼板, 顶部加设简易人字屋架, 树皮、稻草屋面。

a、底层平面4200*4200正方形, 墙厚600, 南面辟双开门。

b、墙体红条石砌就, 底厚600mm, 顶厚400mm, 外壁面内收, 清水墙面, 白灰浆勾缝。

c、楼板碉堡内设二道杉木楼板, 第一层高2.6米, 第二层高2.62米。楞径Ø140, 板厚40mm。

d、木构架四根杉木圆柱立于墙顶, 上施人字屋架。

e、屋面杉木园檩上铺钉简易竹篾椽条, 盖树皮、稻草屋面。

f、地面4:6灰土地面。

参考文献

[1]罗哲文、《罗哲文建筑文集》, 外文出版社, 1999-1

上一篇:世界气象日简介下一篇:公路勘察设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