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2024-05-01

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通用11篇)

篇1: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女士们、先生们:

晚上好!

很荣幸应邀到普林斯顿大学参加你们的研讨会。对我本人、我的同事及许多中国人来讲,普林斯顿大学的名字早已是耳熟能详。她的历史比这个国家还长,从这个校园里走出了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著名诗人T.S.艾略特等众多杰出人物。//正如前总统克林顿先生在1996年普大建校250周年时所说:“在美国历史上的每一个紧要关头,普林斯顿大学及其师生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令人高兴的是,在座诸位对中国事务都抱有研究兴趣。虽然我们两国地理上相距万里,但在日常生活中却非常相近。好莱坞影片、麦当劳快餐成了学多人生活的内容。而中国加工的服装、日用品也天天伴随着美国人民。//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能增进在座诸位对中国和中国外交政策的了解,对未来彼此的友谊与合作锦上添花。//

Speech by Ambassador Wang Guangya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evening.I am honored to be invited to your seminar tonight.For me, for my colleagues and for many other Chinese, Princeton has long been a familiar name.With a history longer than the country, it has produced many outstanding people, Woodrow Wilson, the 28th US president, Albert Einstein, the great scientist, and T.S.Eliot, the famous poet, to name but a few.As form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 said in 1996 at the celebrations for the 250th anniversary of Princeton: “at very pivotal mo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Princeton, its leadership, its student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I am more pleased to learn that all of you have a keen interest in China.Though our two countries are geographically far apart, we have a great deal in common.While many Chinese enjoy Hollywood movies and McDonald’s fast food, many Americans find that their clothes and daily necessities are made in China.I hope that today’s seminar will help you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 and its foreign policy, thus deepening further our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篇2: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大家好!

我的名字叫____。乾坤的坤,阳光普照的阳。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有什么含义吗?中国的易经里讲了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名字有太阳,有大地。就是希望自己的一生既能够像太阳一样运行强健,积极上向,坚持原则,充满热情与活力;同时也能够像大地一样温良敦厚,为人谦逊和善,虚怀若谷,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篇3: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的演讲

去年我在奥马哈的克瑞顿大学驻校写作, 和喜欢中文的学生有些交流。他们很兴奋地对我说, 中国文学我知道啊, 老子, 孔子, 李白, 杜甫!了解得多一点儿的学生说, 我知道曹雪芹, 但我看不懂《红楼梦》, 为什么林黛玉喜欢贾宝玉不直接告诉他呢?不好意思挑明写封信也可以啊, 她总是整天哭哭啼啼最后把自己哭死了。搞不明白。老子和孔子是2500年前的圣人, 那时候他们的文章还写在竹简上;李白和杜甫是1240年前的人, 正值中国的唐朝, 像杜甫这样的穷诗人出远门没车坐没马骑, 只能骑小毛驴;曹雪芹最年轻, 生长在中国的清朝, 也在大约250年前就死了。我又问, 能不能说个更年轻点的?最好是还活着的。一个学生说, 我知道, 张艺谋!我说, 谢谢你, 张艺谋是个导演, 我还没听说他已经改了行。

我不敢说这就是目前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的现状——最好不是。但至少说明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对中国文学了解得并不多, 远远少于对“文革”、“西藏”、“天安门事件”、中国功夫、女人的小脚、四川火锅和麻婆豆腐的了解——这些方面的书我在书店里看到不少。前两天从芝加哥回来, 印度尼西亚的作家兄弟说, 我从背影看像武打电影明星李连杰;其实我希望他说, 从背影看, 我像中国作家鲁迅, 或者随便中国哪个作家谁谁谁。

导致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比较小的原因很复杂, 在这十来分钟里很难说清楚。过于艰深复杂的原因我也没能力说清楚, 所以我就挑点简单的讲。

比如说, 汉语和汉语的文学表达有它的独特性。

我想大家见得最多的汉字可能是这三个:中, 道, 和。因为这三个字是我在中国之外见到的最多的三个。国外的朋友在谈及“道”字时, 经常向我做出一个“闻鸡起舞”的姿势, 不知道什么原因, 可能是想到了“功夫皇帝”李小龙。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张艺谋用了一个“和”字。大概一千年前, 北宋的一个印刷工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如果你看了那个开幕式, 就会发现总有一个“和”字以不同的写法在众多字模里出入, 的确很像“活着”的字。

汉字的结构。在汉字是闭合的, 每个字都像一座建筑, 每一座建筑几乎都有它独立的景观和意义。在汉字的构成里, 以会意为主, 不像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是表音的文字。汉字既不好念, 也不好懂, 不知道这个字的来龙去脉很难把它弄清楚。爱荷华大学的唐教授说, 如果你学一年英语、法语或者韩语, 你可能会知道很多事, 但你学了一年的汉语, 到中国你可能连厕所在哪儿都问不出来。我希望这不是夸张。因为懂汉语的外国人相对较少, 对汉语文学的翻译传播就少;因为汉语与其他语言的不同, 不同源, 发音规则和语法规则相去甚远, 也给中国的作家在学习外语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有的汉学家就认为, 中国文学不能迅速提升, 原因在于中国的作家大多不懂外语, 没法和别人交流, 所以主要就是在国内自己玩。幸好中国人多, 大家再不读书也有一大堆读者, 自己跟自己玩也玩得起来。

当然, 即使翻译了, 因为汉语的文学表达有它的独特性, 未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 也未必能很好地被别人接受。比如说, 同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西游记》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面就是比《红楼梦》广很多。因为《西游记》里的故事很好看, 又是猴子又是妖怪, 腾云驾雾打打杀杀, 你能看懂故事基本上就能看懂小说;而《红楼梦》更含蓄, 在表达中国人的性格、情感以及世界观时更隐秘和曲折, 每个人每件事都写得曲里拐弯。曹雪芹的表达更贴合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气质, 他把最深入的“中国性”给挖出来了, 也更贴合汉语的表意的特质。但是, 它就是难以理解。为什么林妹妹宁可把自己搞成个忧郁症患者然后得了肺病死掉, 也不肯说一句“我爱你”?因为在中国, 在那个时候, 一个小姑娘就根本不可能说什么“我爱你”。如果林黛玉上来就说“我爱你”, 那会把别人吓死, 一定不真实, 曹雪芹也一定会因为背叛汉语和背叛中国人的内心而羞愧和不安。

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无法与世界沟通, 因为文学说到底是人学, 所有人, 不管你待在地球的哪个角落, “人”之为“人”的那些东西是共通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通约的东西达成理解与共识, 通过这样的文学去相互理解和响应, 像现在这样大家安安静静地坐在一起。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一直在焦虑的, 如果在“文学的意义”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我所谓的“文学的意义”, 是指在“文学性”的范畴里来呈现我们的文学, 而不是在简单的政治学、社会学乃至更庸俗的猎奇、曝料的意义上展示我们的文学。它们被世界阅读以后, 首先获得的不是别的什么东西, 而是艺术和思想的尊严。

与此同时, 并不是说, 中国文学有它的独特性, 就要抱着自己的那个传统不管好赖死活不放。独特性需要坚守, 世界文学好的东西也得“拿来主义”, 来开阔、补济、修正和完善自己。事实上, 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很大, 需要所有作家去警醒和反思。比如说, 德国的汉学家顾彬教授, 除了批评中国作家外语不行以外, 还有一个重要观点, 就是中国作家, 指的是小说家, 过于看重讲故事, 讲起来没完没了, 把故事背后更重要的东西给忘了。我深以为然。讲故事是中国小说的伟大传统, 故事的确十分重要;中国历史五千年来跌宕起伏, 一直就没消停过, 地方又大, 只要你的眼睛足够亮, 随处可以找到不算难看的故事, 这点资源优势也惯坏了作家, 都懒得干别的了;但好故事并不能成就好小说, 对小说来说, 的确有比讲故事更重要的事情在。

很多中国作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而且的确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写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 放在世界文学的台面上, 我也觉得足可引以为骄傲。但这条路依然漫长, 中国有句老话, 叫“艺无涯”, 还有一句大白话, 叫“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盯着世界文学的灯塔赶路, 还得继续往前跑。

希望若干年后, 我, 或者别的中国作家, 再向非汉语读者朋友介绍中国文学时, 不必这么粗疏、简单地概论, 而是可以具体而微, 随便提起一个好作家或者一部好作品时, 大家都能在瞬间就有所会心。

篇4: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关键词】最佳关联性;预期释义;语境效果

Sperber和Wilson对Grice的合作原则中的关联准则进行了发展与补充,提出关联理论。合作原则为我们的话语交际找到了一个解释的途径,而关联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原则,并提出认知语境,强调认知主体在交际中的作用。根据关联性的两条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我们知道每一段话语都应为使话语或行为本身要具备最佳的关联性而做出努力。认知原则中提到: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因此,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一段话语中,为引起听者的注意及共鸣,说话人会争取表达与听话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且这个话题也可作为整段谈话的引入。也就是说一段话语或演讲的开场白总是需要深入听者内心、能够吸引听者极大注意力的,而这就要求演讲者尽最大可能来寻求与听者最大程度的关联性。而这恰好体现了要使话语交际达到最佳关联所需要的两个条件:话语的语境效果足以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听话人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了努力。

以杨澜2011年在美国TED演讲中的开场白为话语对象,我们会发现这段开场白恰当地运用了话语的最佳关联性。根据关联性理论,认知效果越大、为进行加工处理而付出的努力越少,关联性就越强;当且仅当一个话语具备足够的关联,值得对它进行加工处理,并与说话人的能力及偏爱相一致,就是具有最大关联的话语。杨澜在演讲中的开场白是这样的:The night before I was heading for Scotland, I was invited to host the final of "China's Got Talent" show in Shanghai with the 80,000 live audiences in the stadium.Guess who was the performing guest?Susan Boyle. And I told her,"I'm going to Scotland the next day." She sang beautifully,and she even managed to say a few words in Chinese:送你葱......在这段5分钟左右的开场白中,听众的理解过程首先经历了“以最少的努力推算出认知效果”,也就是说,杨澜通过明示行为,提出那些对听众来说具有关联性的话语和信息。而在这段开场白中,杨澜为足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达到幽默的效果、同时引出她要演讲的话题,为找到与听者相关的事实或信息做出了一系列努力,第一点努力就是:她要掌握地道的英文表达。只有语言能够为听众所理解,或者进一步说,为让听众不至于误解她的内心意图。注意,前提必须是“地道的”,才能够避免言语表达方面的误差。她所做的第二点努力就是:了解英美文化。这体现出明示话语交际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比如她提出见到了英国47岁的无业大妈苏珊?波伊儿,而苏珊?波伊儿正是在电视选秀节目《英国达人》的舞台上凭借一曲《我曾有梦》而一鸣惊人、从此变身成功人士的耀眼明星。《英国达人》这一节目在国际上尤其是欧美国家有巨大的影响力,而苏珊大妈这个人物更是被在座的美国听众所熟悉,通过这样一个著名又熟悉的人物来提高听众对杨澜演讲内容的关注度,以及对杨澜接下来要演讲内容的好奇心。第三点努力就是:通过掌握英语以及了解英美文化来找到与听众之间的共鸣,也就是挖掘到听众的最大兴趣点。由于人类只对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现象给以关注、表达和处理,因此,要以最佳关联性为交际目标,就要使话语能够驱使听者去寻求更多的语境效果,达到话语理解。杨澜充分利用了与其能力及偏爱相一致的话题,用苏珊大妈同中国的苏珊大妈联系到一起,使听话人从短时记忆中调取相关信息(即上文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同时又相当于她有效地将欧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联系到一起,既展现出其智慧、博学,又有力地实现最佳关联。另外,用“送你葱”这部分的汉语表达,加深了听众对其作为中国人的身份信息。

当一个人讲话时,我们会注意到与她相关的事实或信息,并把话语诠释出我们的必然假设,杨澜的开场就充分利用了欧美热点话题与汉语内容等等,让听者从三个问题的角度理解她的话语,即:说者打算说什么?说者打算暗示什么内容?以及说者对其所说和暗含的内容有哪些预期的态度?她在引出主题的同时,运用恰当的内容达到幽默的语言效果,而这种幽默效果的成功实现也是源于说者对欧美人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充分了解。并在开场的结束部分表达出说者对所讲开场话题的预期态度。

在关联理论中,语境是认知和理解一段话语的主要促进因素,选择处理话语最佳语境的过程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而在杨澜这段话语开场白中,听众只要对于这段话语有普遍意义上的假设就可以达到有效认知和理解,这就体现出语境扩展中的“听话人在现有的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充自己的认知语境”的情况,也是听话人愿意为获得语境效果而在付出努力。比如在大部分美国听众心里,从《英国达人》节目里出名的苏珊大妈是值得大家用正面、积极的眼光看待的。她虽然年龄较大、甚至不具备成为明星的特质,但却经自己竭尽半生的努力为世人所知。她的一生是不同于普通常人的一生,是different。从这里可以体现出:第一,在话语释义中,我们无需假设说话者打算让我们继续进行对可能语境的无限扩展来获取更多的隐含意义;第二,在决定预期内容之前,我们不用比较一段话语可能出现的全部释义。杨澜的开场白中就让听者用最少的努力使她的话语达到worth listening to的效果。而且,杨澜的话语一出,听众就尽快地选择出了全部可能出现的释义中最切中杨澜话语目的的那一释义。话语中表达了用足够的语境效果让听众值得继续注意的内容,并使听者愿意主动地为获取语境效果而进行加工努力,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最佳关联。

作为演讲者的杨澜致力于寻找出一个兴趣点。另外,在明示交际中,进行交际者本身是期待她的听众能够识别出她的交际意图或目的的,信息处理或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用最少的处理来重获最多的语境效果,只要话语的目标是为了吸引听众的注意,说者就会特意考虑与听者相关联的信息并尽力使听者用最少的处理便可认知和理解话语。包括语言、文化与生活等各种相关联的信息与知识都可用来促进有效的交流,尤其是这种目的在于传递思想或见解的TED演讲当中。 [科]

【参考文献】

[1]Sperber,D.&D.Wilson;(2001).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Sperber,D.&Deirdre;,W.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蒋严译(Yan,Jiang).关联性:交际与认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吴炳章,徐盛桓.认知语用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篇5:大学演讲自我介绍的开场白

追忆那流逝的两年大学时光,我们也曾踌躇满志,我们也曾奋力拼搏,我们也曾高歌大学的理想与抱负。然而,经过时间和生活的洗礼,你我却又变得愤世嫉俗,变得优柔寡断,变得怨天尤人感慨万千。夜深人静的时候,细细品味了自己的苦楚才能慢慢的悟出:难道我们可以不再拼搏奋发,不再激情满怀了吗?

两年的大学时光让我学会了很多的东西。尽管自己在人生的路上甘愿做一只扑火的飞蛾,永远飞向着光明。可是上帝并不会因为我的孜孜追求而感动,也不会因为我的雄心壮志而放松对我的考验。两年的时光里,我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坎坷,掉进一个又一个的陷阱,到了现在已经是满身的伤痕累累。月亮升起了,我像一只受伤的狼乘着月色舔舐着自己的伤痕,但我觉得如此的美妙,因为再多的苦难再多的伤痕都无法________我,明天的太阳会照常升起,明天我会去履行我的诺言,实施我的规划。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学业方面,我必须时时刻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踏踏实实的潜心到学习当中,认认真真的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知识的乐趣来丰富我的生活;我也应该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欣赏我的生活,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在绿意盎然的季节,在枫叶似火的日子,在雪花融融的冬季,约着心爱的人一起出去走走,去欣赏风景,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也要更加关心我的亲朋好友们,在重要的纪念日或有意义节庆或是想他们的时候给他们打个电话、发个信息送去我的关心与问候;适当的参加一些文体活动,锻炼身体,启发心智,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我还要为我的“考研事业”而规划,从一个个单词开始,从一连串的公式开始,怀着激昂的精神认真复习,轻松备考。

大学是通向成功,追寻梦想的一个起点,尽管现在你我已经走过了大学一半的时光,有过困惑,有过挫折,但我们年青的心不能丢。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打起精神、坚持信念、为我们剩下的大学时光及未来的生活再郑重的规划规划!

篇6: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一、研究背景

1.政治演讲中的开场白。演讲一般有三个部分——开场白,正文,结束语。演讲的语言特点在于,它虽然以口语的形式呈现给听众,但却是介于书面与口语之间的语言形式。政治演讲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对于政治演讲开场白的界定为:演讲的开篇,亦即语篇的第一部分。

2.态度系统。评价系统的中心是“系统”,焦点是“评价”。评价系统包含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其中态度子系统是核心,由情感、判断和鉴赏三个次系统组成。态度指各种价值,说话人用它们来做判断,把情绪和情感反应与参加者和过程联系起来,即态度包括人际意义中的情绪反应和价值评判。也就是说,它涉及我们的情绪和感觉,包括情感的反应,对行为的判断和鉴赏。态度资源又可依据语义进一步划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及鉴赏(appreciation)。情感指的是构建情绪反应的各种语义资源,分为正面和负面情感:高兴或伤心,自信或焦虑,有趣或无聊等。判断是根据不同的制度规范和社会标准来评价行为的语义资源,它指的是对某种行为产生的不同的态度,例如赞赏或批评,赞美或谴责等等。鉴赏是依据价值的评价方式或者特定的环境,表达事物的价值的语义资源,它包括自然现象和符号等。语言的态度分析能够真实地评价说话者的真实情感和立场(Martin,2000)。

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语料为美国总统奥巴马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期间在多种正式场合上所发表30篇政治演讲的开场白,其演讲主题多样,涵盖了外交致辞、节日庆典、纪念日致辞等,语料来源于美国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whitehouse.gov/。笔者结合了描述性和解释性两种研究方法,从态度的三个次系统——情感、判断、鉴赏对所选语料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奥巴马总统的政治演讲开场白中有丰富的态度资源;其次,态度资源的三个子系统中情感资源最为丰富,其次是判断和鉴赏。并且,积极的态度评估多于消极的态度评估。

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态度。即使是相同的对象,语言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例如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的开场白中,他分别对大选,布什总统的八年任期,以及美国当前的形势,和他当选后的政策做出了判断。我们可以通过竞选演讲透露出来的意图判断他的态度。例如:“布什总统在职期间,美国的工薪家庭平均收入下降了2000美元”,这唤起听众(美国民众)对布什总统形成一个事实判断:普通的工薪家庭收入低于过去,减少了2000美元。通过转换态度,给听众(美国民众)带来新的评价——他将带领美国走出危机。

研究结果显示,政治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演讲者为了鼓舞感召听众,必须使用多种不同的态度意义资源。

四、结语

本文以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演讲开场白为语料,从评价理论的态度意义探讨其表现特点,发现演讲者使用不同的态度意义语言来鼓励他的听众(即美国公民)并得出以下结论:

1.奥巴马总统的演讲开场白极富态度意义资源,正是这些态度意义资源赋予演讲极强的感召力;

2.在三种态度资源中,比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判断、鉴赏;

3 . 在判断系统分布中,社会评判的比例远高于社会约束。本文证明了评价理论可作为一种新的分析政治语篇的理论框架,希冀能为政治语篇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摘要: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评价理论(即评价系统),它既是对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人际意义的拓展,也是一个用于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新兴理论框架。本文尝试运用一个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新兴理论框架--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开场白语篇进行研究。本文将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演讲开场白中各种态度意义的表现特点以及其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篇7: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寒门学子

王光亚祖籍江苏阜宁,1950年3月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1963年,他考入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可初中还未毕业,“文革”便开始了,被打成“白专”典型的王光亚一发狠,决定报名去北大荒当知青。1968年,王光亚千里迢迢地来到黑龙江,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

1972年,外交部受命把“文革”前在当时外院附中和外语学校学习了3年的“老初三”招回来,精选后送到刚与中国建交的英国留学。留学归国后,王光亚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不到半年时间,就被抽调去联合国。他曾4度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第一次是1977年到1981年任代表团职员、随员;第二次是从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后,于1982年到1983年再度担任代表团随员;第三次则是1988年到1992年,任职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2003年至2008年,王光亚再次担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他在联合国度过了14个春秋。多年的历练,让王光亚对联合国事务了然于胸。

有外媒曾评价王光亚“处事专业,不卑不亢”。同样吸引人们关注的,还有他的“特殊背景”。王光亚的同学个个不凡:在上海外国语学院附属中学就读期间,他曾与杨洁篪是上下铺,同宿舍的还有现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此外他还是“中共元老的女婿”。

元帅女儿

王光亚的妻子丛军出任过中国驻爱沙尼亚大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大使之一。在她身上依稀看到了陈毅元帅当年的英姿,人们都说丛军眉宇之间和她的父亲很是相像。

丛军原名陈珊珊,生于1950年,是陈毅元帅的小女儿,母亲张茜希望她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而父亲却认为国家很需要外语人才,让她进入了外语学院附中读书。然而“文革”突如其来中断了她继续求学路,1968年她改名“丛军”参军入伍,在北京军区二六一医院当了一名护士。

陈毅元帅一再告诫女儿,工作之余还是要抓紧时间继续学习英语。事后丛军深深佩服父亲的远见。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逝世。父亲刚刚去世,母亲张茜又被查出患有癌症。外交部干部司司长许寒冰(姬鹏飞的夫人)到医院来看望张茜,张茜谈起自己的小女儿丛军。许寒冰说:“现在国家想把过去在外语学院附中学习的‘老初三’招回来送到国外深造,丛军正好符合条件。”张茜尽管身患重病,但她依然鼓励女儿出国深造。在丛军临行之前,已知自己去日无多的张茜提起笔来,为即将远行的女儿写了一首诗:丹淮(陈毅次子)昔离家,父写送行诗。儿今出国去,父丧母孤凄。临别意怆恻,翻捡父遗篇。与儿共吟诵,追思起联绵。汝父叮咛句,句句是真知。

22岁的丛军来到英国伦敦以后,先是在我国驻英大使馆当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员”,然后与国内来的王光亚等人一道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英语。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刻苦学习,为她后来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缘伦敦

丛军进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8个月后,王光亚也入校学习,正是这种机遇,让这两位出身和地位迥然不同的男女青年由相逢、相识到相知,在雾都伦敦萌生了一段终生难忘的恋情。彼此都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

3年以后,丛军和王光亚从伦敦学成归国,都来到了外交部翻译室英文组工作。与他们同时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还有后来的杨洁篪、乐爱妹夫妇和周文重等人。

1977年2月,丛军和王光亚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在雾都伦敦潮润气候里培养出来的爱情之树终于生根开花了。他们结婚时,丛军的母亲张茜已病逝了,张茜在逝世前曾给三个儿子留下了遗言,在妹妹没有结婚之前,你们三个人不能分家,一定要把妹妹的婚事办好。她的三个哥哥遵从母亲的遗愿,齐心协力为这个唯一的妹妹操办了婚事。作为新娘的丛军,选择了一架钢琴和那套父母送给她的四册英语医学课本作为自己的嫁妆。

爱,不需要语言

丛军和王光亚两人在外交部翻译室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他们一次又一次走出国门,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兢兢业业。2001年11月,丛军第一次踏上了驻外大使的征途,出任爱沙尼亚驻华大使。2003年,丛军卸任回京,又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于是,丛军再一次来到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丈夫王光亚身边,夫妻共同维护祖国在联合国合法的地位、权利和尊严。

来到联合国总部工作以后,丛军虽不用像在爱沙尼亚做大使那样,事事要自己独当一面,但同样不能有半点懈怠和马虎。多年国外生活的阅历和几年驻外大使的外交历练,让丛军变得老练成熟。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7.6级强烈地震。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呼吁国际社会加大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当年11月16日,亚太地区常驻联合国代表夫人小组就在联合国总部大楼为巴基斯坦灾民举行了一次义卖活动。丛军和中国代表团驻联合国的女外交官们一起参加了这次慈善活动。她的积极参与让这次义卖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2006年春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举行了春节联欢会。王光亚由于外交会晤不能前来出席联欢会,丛军代表他在联欢会上给大家拜年。丛军热情地向每一位同事和雇员送去了新春的祝福,然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我们驻外人员在海外过节,首先就是觉得远离亲人了,远离了自己的家,好像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小遗憾。如果能够跟家人在一起,跟自己的亲朋好友在一起,那是最好的。但同时,像我们夫妇驻外国已经第四任了,我们过得也很愉快,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有一个中国城,有一帮子自己的亲人、同胞,我们都跟他们一起过节,其实也很愉快。”

丛军和王光业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们的儿子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如今在一家证券公司工作。老两口有个约定,就是面对媒体,王光亚接受采访时不说丛军,丛军接受采访时不说王光亚。这样的约定,让他们唯一的儿子很是纳闷和好奇,几次询问,父母都是笑而不答,后来还是三个舅舅给出了答案——爱,不需要语言。

(责编:孙展)

篇8: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

乔布斯说, 因为出身和家庭的原因, 他进了里德大学学习。然而几个月后, 他感觉在大学里选修的课程对他来说没有多大意义, 于是, 他想到了退学。然而在当时, 退学是不为人理解的, 并且他的父母为他上大学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且对他寄予了厚望。但即使这样, 他还是顶着百般压力, 毅然选择了退学。

因为退学, 乔布斯不必再去上正规的课程, 但可以旁听其他课程。当时, 里德大学开设了全美最好的书法课, 于是乔布斯决定练习书法。并由此学到了有衬线体和无衬线体, 懂得了如何把握词间距, 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 以及如何创造无法描绘的艺术气息。

虽然当时学书法对乔布斯并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但在十年之后, 他却将这些东西全部融入苹果电脑的设计当中, 开创了电脑使用艺术字的先河。乔布斯感叹, 如果当初没有退学, 就不会选修书法。而如果没有选修书法, 各种PC也就不会有如今的精美字体。而这就是因果关联。

乔布斯说, 人总要有些信仰的, 为此要给自己信心, 去跟从自己的意愿。哪怕离经叛道, 也绝不放弃。只有这样, 才能有所成。

乔布斯20岁的时候, 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公司。十年风雨, 苹果公司由两个穷小子、一个破车库发展成为了拥有4000多名员工、市值二十个亿的大公司。然而, 在乔布斯三十而立, 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 他却被自己的公司炒了鱿鱼。

被扫地出门的乔布斯好似一下从高空跌入低谷, 失去了人生的重心。那时, 他甚至想逃离自己一直生活和奋斗着的城市。之后, 他去拜访戴维帕卡德和鲍勃诺伊斯, 在与他们的交谈中, 他发现自己对事业的热爱并没有改变, 于是, 经过心理调整后, 他决定从头再来。

乔布斯以一个新人的身份重新开始创业。在五年时间里,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成立了Ne XT公司和皮克斯公司。

峰回路转, 后来苹果公司收购了Ne XT公司, 同时Ne XT公司研发的技术又反过来推动了苹果公司的复兴, 乔布斯也重新回归到了苹果公司。而皮克斯公司则填补了世界上用电脑制作动画电影的空白, 并一跃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工作室。让乔布斯收益最大的是, 五年的创业时间里, 他认识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 并和她组建了幸福美满的家庭。

乔布斯认为, 在人的一生当中, 工作很重要。而对待工作, 兴趣更重要。他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事业的热爱。所以他希望所有的人都要对生活有信心, 不要放弃, 要努力寻找自己的所爱, 并为之付出努力。

乔布斯说:“有许多时候, 生活会给你迎头一击, 但千万不要灰心丧气。在失去的时候, 只要努力, 必定会得到更多。”他笑称, 他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当初的被炒, 而那将是他人生当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乔布斯17岁的时候, 偶然读到一句话:“假如你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 那么总有一天你是对的。”这句话让他受益匪浅。也正是这句话, 让他感觉到了生命的有限。

乔布斯说, 一年前他很真切地接近过死亡。当时医生说他得了癌症, 生命期只有几个月, 并委婉地让他准备日后事宜。虽然一天之后, 就得知是误诊, 但在那一天里, 他却想通了许多事。在死亡面前, 一切的努力、荣耀、惶恐和挫折都显得微不足道。

没有人愿意死亡, 但每个人又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死亡。乔布斯认为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 是生命更迭的媒介。死亡推动着世界的“新陈代谢”。每个人一开始的时候都是“新”的, 继而发展成为“陈”, 最后被“代谢”掉。

生命是有限的。乔布斯希望在座的所有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别人的生活上, 不要被教条所束缚, 不要让他人的喧嚣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要听从自己心灵的呼唤, 要明白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然后为之去努力奋斗。

篇9:王光亚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演讲开场白

王光亚是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今年66岁(1950年3月生),出生于上海市,江苏省人,法学硕士。他曾在黑龙江做知青,文革后期被外交部派往英国留学,其间结识陈毅元帅的女儿、日后也成为外交官的陈珊珊,回国后两人结为夫妻。

1975年,王光亚入职外交部,先后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参赞,外交部国际司处长、参赞、副司长,1993年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1998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9年升任外交部副部长;2003年任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这是他第四次出使联合国。

2008年,王光亚接替转任中台办主任的王毅,任外交部党委书记、常务副部长;2010年,他接替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廖承志之子、已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廖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五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2015年5月,王光亚在会见54名香港立法会议员时称,极少数别有用心的“泛民”议员把香港视为独立政治实体,对这部分人,中央的立场坚定而明确,就是坚决斗争,决不含糊。具体到行政长官普选制度设计,就是要把这些人排除在外,不仅要限制他们“入闸”、阻止他们“出闸”,即便他们侥幸当选,中央也会坚决不予任命。

篇10:王光祈国乐思想管窥

王光祈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著述最宏富的一位音乐学家”。在其宏富的著述中, 国乐思想始终贯穿其中, “音乐救国”是其一生的夙求, 而“音乐救国”的实施是通过“建立民族性国乐”来实现的。

孔子“礼乐”观对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影响

王光祈自小便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的影响, 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一生以“孔子门徒”自居, 指望着实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想。在其著作中, 多次提及孔子及其“礼乐”, 他认为“孔子学说, 是全部筑于音乐之上”的。[1]所以, 孔子的“礼乐”观——这种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艺术观始终贯穿于他的整个音乐研究中。他在实践中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乐”观, 并成为其忠实的践行者。当然王光祈对孔子“礼乐”观的推崇并不是为了恢复周朝的“礼乐”制度, 而是从“音乐救国”的角度来发扬民族音乐传统, 架构“建立民族性国乐”。

1.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中, “礼”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道德规范, 孔子亦视之为一种政治伦理思想, 希冀实现以礼安邦的目的。由此可见, 孔子的“礼乐”思想突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而自称“孔子门徒”的王光祈深受其影响, 他的国乐思想与孔子的“礼乐”观一脉相承, 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认为通过提倡音乐和音乐教育就可以实现拯救整个民族, 改良整个社会的目的。他力图通过音乐的复兴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从而“振兴中华”;希望用音乐来唤起民众, 实现其“少年中国”的理想。正是这样, 王光祈走上了研究音乐之路, 提出了“礼乐复兴”, “建立民族性国乐”的构想, 并通过一生的努力从音乐学理论上搭建起了“建立民族性国乐”的框架。

2.孔子的“礼乐”观将中华民族的精神, 即“中华民族性”定义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主张以爱人之心来治理国家, 即“仁”, 提倡“恕”, “推己及人之谓恕”,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其所主张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自诩为“孔子门徒”的王光祈, 承袭孔子思想, 在《德国人之音乐生活》一书中将“中华民族性”定义为“爱和平、善礼让、重情谊、轻名利, 是也。”“孔子学说何所凭乎, 曰凭于礼乐, ”“吾中华民族之精神, 系基于礼乐”。[3]他认为孔子的“礼乐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有着密切关系, 所以“欲借此以唤醒‘中华民族本性’, 为抵抗外国文化侵略之工具。”这种“中华民族性”的思想体现在其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中即为“民族性国乐”, 而这种“民族性国乐”所要发扬和体现的正是符合“礼乐”规范的中华民族情感和中华民族美德。而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表现其“中华民族性”的主要精神, 是贯穿其所有研究创作和整个人生的最突出精神。

王光祈国乐思想的内容

在王光祈看来, 国乐观念就是要立足于“民族性”。这种民族性的树立, 是要以本民族的音乐特质为基础, 以国乐昌盛为最终目的。他所提倡的“国乐”, 是“一种音乐足以发扬光大该族的向上精神, 而其价值又同时为国际之间所公认。”并且“这种国乐的责任, 就在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现出来, 使一般民众听了, 无不手舞足蹈, 立志向上”。[4]他认为:“礼乐不兴, 则国必亡。吾中华民族之精神, 系基于礼乐。”[5]“凡有了‘国乐’的民族, 是永远不会亡的。因为民族衰废, 我们可以凭着这个国乐使他复生转来。”建立“具有中华民族性”的“国乐”是王光祈一生的追求, 王光祈一生都在为实现“音乐救国”的梦想而努力着, 并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

1.国乐的标准

王光祈深知, 要实现“音乐救国”的目的就必须“建立民族性国乐”。那么, 如何才能“建立民族性国乐”呢?在《欧洲音乐进化论》一书中, 他明确地提出了判断“国乐”的三个标准, 即代表民族特征, 发挥民族美德, 舒畅民族感情;也即国乐必须具备民族性、教育性和群众性三个基本条件。

(1) 民族性。王光祈认为, “音乐作品是含有‘民族性’的, 非如其他学术可以尽量采自西洋, 必须吾人自行创造”[6]“音乐是人类生活的表现……各民族的思想、行为、感情、习惯, 既彼此悬殊, 其表现于音乐方面, 亦当然互异。”也就是说, 音乐作品必须充分体现本民族的根本特质和精神情感, 突出“中华民族特性”, 彰显中华民族气质。

(2) 教育性。王光祈指出, “音乐之功用, 不是拿来悦耳娱心, 而在引导民众思想向上。因此, 凡是迎合堕落社会心理的音乐, 都不能算为国乐。”国乐的根本目的在于唤起国民之民族精神, “将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表现出来, 使一般民众听了, 无不手舞足蹈, 立志向上”, [4]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之复生。

(3) 群众性。王光祈强调, 国乐必须要舒畅民族感情, 而“此处所谓畅舒感情, 是畅舒民众的感情, 不是一部分智识阶级的感情。假如我们只主张恢复古乐, 一般民众不懂, 那么, 其结果只能畅舒考古先生或高人隐士的感情, 不是一般民众的感情, 亦不能算是国乐。”[4]这里反映出王光祈音乐思想中的以平民大众为重的倾向。

2.制作国乐的做法

在系统论述了国乐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标准之后, 王光祈又进一步阐述了创造国乐的具体做法。在《欧洲音乐进化论》第九章中, 王光祈将制作国乐的做法分为了三步, 并在此详细地指出了三个具体步骤的具体内容, 即“第一步, 须将古代音乐整理清楚;第二步, 将民间谣乐收集起来;第三步, 悉心研究, 从中抽出一条定理出来, 作为我们制乐的基础”。[4]这三个步骤, 实际上已经详尽地阐明了我们今天在民族音乐研究中采取的一些基本做法。

3.创造“国乐”的方法

“建立民族性国乐”是王光祈一生的追求。那么, 到底应该如何建立国乐呢?从其宏富的著述中, 我们尽可以窥其全貌。

王光祈建立民族性国乐方法论的基本指导思想, 其实就是“采取西洋科学方法, 整理本民族固有文化”。他主张民族性国乐的创造“初不必样样自己创造, 因为音乐主要之点, 全在乐中所含意义, 形式方面, 尽可取自他人”[4]。他所指的“利用西洋音乐的形式方法”是指的“调式谱式乐器之类”。也就是说, 王光祈主张采用西方音乐的某些形式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出借鉴外来音乐形式及其科学方法, 来整理和建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他的这种“洋为中用”的观点, 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1) 借用西洋音乐的研究方法整理中国音乐理论。基于德国比较音乐学观点的影响, 王光祈认为最能体现一个国家音乐特点即民族性的就是律制。因此, 他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中国律制和西洋律制进行比较研究, 希冀能找出中国音乐特有的“民族性”。在记谱法、乐器与乐队等“制乐”的方法上, 他则尽可能地对中国传统的形式进行收集、整理, 并借鉴西洋的方法进行深入地研究。

(2) 学习西洋的音乐形式和作曲方法。对于西方音乐的研究, 王光祈重点放在调式、和声、曲式、复调等作曲理论和音乐史学上。因为在他看来, 这些都是我们“建立民族性国乐”必须借鉴的基本方法。

(3) 比较中西音乐的异同并力图找到双方的结合点。在此, 王光祈将中西音乐进行了详尽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希望通过这些比较找出中西音乐的结合点, 以建立起具有独特民族色彩的民族性国乐。

结语

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音乐学家和音乐史学家, 王光祈在民族危难之际, 满怀救国救民的政治愿景, 希冀通过“建立民族性国乐”实现“音乐救国”的宏伟理想, 并最终在“建立民族性国乐”的道路上完成了中国音乐学学科框架的建构。当然, 其“音乐救国”的理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充其量算一场政治失位后的空想社会试验。但其爱国情怀却永远值得世人尊敬。

参考文献

[1]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M].上海:中华书局, 1924.

[2]论语[M].上海:中华书局, 2006.

[3]王光祈.德国人之音乐生活[J].少年中国 (第四卷) , 1923, 8~9.

[4]王光祈.欧洲音乐进化论[M].上海:中华书局, 1928.

[5]王光祈.德国人之音乐生活[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篇11:朱光亚的“核”心

朱光亚去哪儿了

朱光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参与组织领导中国历次原子弹、氢弹的试验,为“两弹”技术突破及其武器化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重要时刻,朱光亚究竟去哪里了?

原子弹爆炸前,朱光亚一直在原子弹塔架下的指挥部。准备起爆口令下达后大家有序撤离主控台,朱光亚是最晚撤离的一批人。

由于时间紧张,赶往预定观看点时,汽车司机情急中走错了路。等找到正确方向匆匆赶往观看点时,车窗外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停车,快停车!”朱光亚急忙下车,远处一个巨大的蘑菇云已经升腾起来。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同住了,泪水无声地从朱光亚的脸上淌下来。

朱光亚为之奋斗了18年,等待的就是这一刻。

破灭的原子弹之梦

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震惊了世界。1946年,著名科学家顾毓琇造访了对制造原子弹材料颇有研究的美国加州大学原子研究所所长劳伦斯。劳伦斯当即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建造加速器。顾毓绣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信中希望蒋介石“高瞻远瞩,赐准制造原子试验器,为国家民族树科学救国、国防救国百年之基。”

蒋介石政府其实已在秘密筹划“原子弹计划”。国民党政府派人前往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找到物理学家吴大猷、数学家华罗庚、化学家曾昭伦三位著名教授。让他们在西南联大挑选优秀人才。赴美学习原子弹技术,以便尽快实现原子弹之梦。吴大猷很快在自己的学生中选中了两个人,一个是西南联大二年级的学生李政道,另一位就是西南联大最年轻的助教,21岁的朱光亚。

朱光亚对原子弹技术很感兴趣,但是为蒋介石政府制造原子弹,他的心里还是有些疑虑。为此他特意去了一趟南京,找到当时在国民政府当外交官的大哥朱光庭,向他征求意见。大哥鼓励他:不要考虑那么多,机会难得,各取所需。反正是先学技术嘛。

1946年8月,朱光亚与李政道、华罗庚赴美。他们装着满脑子的“原子梦想”踏上了旅程。一到美国,顾不上欣赏异国风光,一头扎进普林斯顿大学,与先行到那里的曾昭伦会面。

然而,曾昭伦却告诉大家一个坏消息,“美国政府出台新的规定,与原子弹有关的科研机构,包括工厂,均不准外国人进入”。连原子弹研究机构的大门都进不去,还怎么学习制造原子弹?中国人想在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是根本不可能的,学习考察组被迫解散了。而当时热衷于打内战的蒋介石政府也再无心资助原子能事业。旧中国科学工作者制造原子弹的梦想,就这样成了泡影。

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理论物理,并于1957年与物理学家杨振宁一同获诺贝尔物理奖。

而朱光亚走进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选择攻读实验核物理专业。朱光亚在密执安大学学习的第二年,便在世界著名物理期刊《物理评论》上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在核物理科学领域里,终于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3年后,朱光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密执安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在朱光亚留学生活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参加社团活动。他不仅是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主席,也是留美中国学生中西部地区科协分会的会长,北美基督教中国留学生会中西部地区分会主席。由于待人亲和热忱,又有组织能力,朱光亚在留学生中很有威信。

1949年秋天,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朱光亚和社团的同学用《打倒列强》的歌曲旋律,填词创作了《赶快回国》歌。这首歌迅速在留美学生中传唱开来。同在密执安大学学习的许慧君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认识了朱光亚,她不仅喜欢听朱光亚唱歌,还喜欢听朱光亚富于激情的演讲,共同的追求和理想,让他们成了一对恋人。然而,这段恋情开始不久,朱光亚就决定告别许慧君,先行启程回国。赶快回国吧

朱光亚珍藏了60多年的《留美学生通讯》杂志(1950年3月18日出版)里刊登了一封长信。信中说:“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回去,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应该赶快回去了。”

这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公开信的主要起草人就是朱光亚,公开信在美国各地区的中国留学生之间传阅。后来,52名决定近期回国的留学人员在公开信上签了名。其中就包括后来为中国石油石化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侯祥麟。不久之后这封信登在了《留美学生通讯》上,核物理专家程开甲是在英国看到这本杂志的,读完这封长信也义无反顾地收拾行装启程回国。有人说,正是这封信,为新中国科学发展输送了不可想象的力量。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5年,回国从事科研工作的海外留学人员达1000多人。

而朱光亚也在1950年2月,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总署提供的救济金,抢在美国对华实施全面封锁之前自筹经费,匆匆告别了学业尚未完成的许慧君,毅然踏上“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奔向刚刚诞生的新中国。

几个月之后,完成学业的许慧君跟随朱光亚的脚步回到了中国,两人在北京举行了婚礼。

婚礼上许惠君的奶奶何香凝为这对新人写了祝词,很多人在一块喜庆的红绸子上签了名,其中有邓稼先、唐敖庆。婚礼上,在大家的要求下,朱光亚演唱了当时正在热演的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的一段:“不是闹革命,咱们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们成不了亲。”一曲唱罢,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朱光亚和许慧君开始了全新的生活。18年的梦想

195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原子能和原子武器》这本科普读物。这本书应该是国内最早介绍原子武器知识的著作之一,书的作者正是朱光亚。那时,他刚回国一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核物理专业人才。教学任务虽然繁重,但朱光亚见缝插针地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原子弹,制造原子弹的梦想仍深埋在他的心中。

1959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自己动手,争取用八年的时间搞出原子弹。

此时的朱光亚已被调入原子能研究所,当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接到中央下达的任务,让他物色一位抓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时,钱三强马上想到一个名字:朱光亚。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朱光亚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学生时代那个曾经漂洋过海去追求的梦想,那个被美国人拒之门外的梦想,现在终于有可能在自己的国家变为现实了。

那年朱光亚只有35岁,并没有太深的资历,也没有太大的名气。但最终实践证明钱三强的选择是正确的。

不久,朱光亚负责主持编写了两份在原子弹试验中非常重要的文件:《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及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中明确

提出核爆炸试验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进行,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

1962年1月,由朱光亚执笔起草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工业情况的报告》上报中央,提出在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正式试验的目标。11月3日,毛泽东对“两年规划”作出重要批示:“很好,照办”。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可就在那一刻,朱光亚,这个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核心人物,却没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原子弹爆炸时惊心动魄的瞬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从1946年被选派出国学习原子弹技术落空,到1959年奉命调入核武器研究所任主管科研技术的负责人,再到1964年原子弹试验获得成功。整整过去了18年。

当晚,在核试验基地举行的宴会上,张爱萍将军向大家宣布了周总理传来的又一个好消息,就在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的当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台了。那一晚,酒量很大的朱光亚喝醉了。

1972年,当年和朱光亚一同到美国学习原子弹技术的李政道,终于在阔别祖国26年之后,回国了。李政道一下飞机,就看到了朱光亚,两个老朋友悲喜交加。后来李政道曾经写文章回忆说:“1972年以后,我每次回国都能见到光亚,但他对自己的成就和贡献从来只字不提,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一些内情的公开,我才知道,光亚在这支两弹技术的科学家团队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危险的飞行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随后在朱光亚的领导下又开展了小型氢弹的研制,并进行空投试验。

1971年12月30日12时30分,空军飞行员杨国祥驾驶“强5甲型”载弹飞机顺利起飞。12时52分,飞机在500米的高度瞄准了戈壁滩上的十字靶,当他按下投弹按钮采取仰甩方式投弹时,核弹却在弹舱内纹丝不动,杨国祥一面向地面报告情况,一边在空中盘旋一周。并请示地面指挥部进行二次投弹。

飞机再次进入核试验场区,并使用应急投弹系统,但核炸弹还是没有甩出去。此时,周恩来总理正在北京的电话机旁,当他听到加密电话报告核炸弹没有投下来时,立即指示再来一次。

飞机第三次进入核试验区,并使用超应急系统投弹,还是没有成功。飞机盘旋着,急切地等待着地面的指令。而更加危急的情况出现了,飞机剩余油量不足,已经不允许进行第四次投弹,必须马上作出决定。

此时,现场组织实验的最高领导就是朱光亚。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他。

飞机油料不多了,弹又投不下去,怎么办?跳伞。这样能保证飞行员的安全,但无人操纵的飞机不知会落到什么地方。落到基地,基地彻底炸毁;落到基地旁边的博斯腾湖,湖水将被严重污染;如果让飞行员用最后的油料把飞机开到荒漠中,势必机毁人亡,损失更为惨重。究竟该怎么办呢?

现场所有的人都在等待朱光亚。很快,朱光亚就作出了决定,但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朱光亚命令杨国祥带弹着陆。

飞机上载着的可是威力巨大的氢弹!着陆时稍有闪失,将有成千上万人和基地同归于尽。

朱光亚向总理汇报,要求带弹着陆。

此时,远在北京的周恩来总理正在电话机旁,他同意朱光亚带弹着陆的决定,但要求必须万无一失,保证安全。并下达了所有人员马上撤离的命令。

朱光亚命令杨国祥使用锁死装置,把核弹牢牢锁定在飞机弹舱,开始返航着陆。机场上空响起了尖利的警报声。为了安全,现场的所有人员都进入了防空洞,但朱光亚却没有走进防空洞。

13B~45分,当飞行员杨国祥沉着冷静地驾驶载有核弹的飞机平稳接地时,看到跑道上只有一个人站在那里。飞机一米一米地向前靠近,那个人的身影逐渐清晰,他正是朱光亚。而此时,悬挂在机腹下的氢弹离地面仅仅10厘米高。

带弹着陆平安无事。没想到,这次事故竟还得到了一个“副产品”——做了一次真正的带弹着陆试验,这是谁也没想到的。这也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朱光亚开始关注开发利用核技术为民造福的新领域,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与开发。秦山核电站的选址与建设用去了朱光亚很多精力,但却使中国的核工业发展进入了更高层次的新时期。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发电成功,实现了我国在核电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20世纪80年代中期,作为国务院高技术协调指导小组成员,朱光亚参与了中国跟踪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计划——“863”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并负责其中两项国防重点项目。如今,“863”已成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代名词。

20世纪90年代,朱光亚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协主席和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继续领导着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进入21世纪,已是耄耋之年的朱光亚,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总体战略专家顾问组三位召集人之一,对《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研究制定提出了大量真知灼见。

2009年,朱光亚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写信表达了两点建议:一是把握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推动我国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切实提高我国科技、经济的竞争力;二是科研诚信问题不容忽视,应在制度上有鼓励严谨求实的政策,有防止科研不端行为的机制和措施。

60年前,在那封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中,朱光亚点燃了自己也点燃了别人的理想。

上一篇:咎由自取成语解释及造句下一篇:哲理故事:良知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