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

2024-04-22

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共5篇)

篇1: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

第六章

实数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章《实数》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内容。学习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之后,为学习实数打下基础;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章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并会用符号表示;会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负数的平方根;进一步认识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蕴含着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学习不仅是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且让学生领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分类意识,使学生养成用多角度思维的思考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能对具体情景中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解决问题,能由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讨论、类比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探索的同时较好的获得新知;经历在具体例子中抽象出概念的过程,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运算;实数的认识。

难点: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联系与区别;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

四、学法教法建议: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3、留给学生探索交流的空间;

4、发挥计算器的作用,加强估算能力的培养;

5、把握教学要求。

另外,本章也提前渗透了一些思想和方法,如,本章的数学活动涉及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几个表示无理数的点,这里只是渗透了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后面还要专门研究。在教学时要把握好教学要求,以一种动态的观点看待教学要求,不能要求一步到位。

五、课时安排:

本章教学约需8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6.1平方根

约3课时

6.2立方根

约2课时

6.3实数

约2课时

复习与小结

约1课时

篇2: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的物质载体和保证,它的科学与否将决定着城市管理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搞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建设。本章从城市管理体制的含义、类型、发展历程着手,介绍了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行模式,分析了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与对策,并对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第一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概况

一、城市管理体制的含义

(一)城市管理体制的界定

一般认为,城市管理体制是指城市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总称,是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

具体地说,城市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以及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市管理体制是城市管理的物质载体和保证,是支撑城市管理系统的骨架支柱,它的科学与否将决定着城市管理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同时它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城市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范围很广,包括城市的政治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管理体制,是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综合;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仅指城市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及相关规章制度通过一定方式和形式构成的具有某种格局的整体,包含的范围较小。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内部关系 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核心是城市管理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从国内外城市管理的实践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城市管理系统内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它包括城市管理系统中的行政隶属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及协调与被协调关系;各自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等。城市管理系统各组织机构的职能,由相应的法律法规规定,其权责结构由职能体系所决定。

2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关系。一般来说,市级具有宏观决策指导与综合协调职能,拥有政策制定权;区级具有分解与协调及决策职能,拥有决策指导权;街道级具有执行职能,拥有执行处理权等等。

3市政府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城市管理体制中的政、事、企关系错综复杂,彼此制约。政企关系、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纠结于城市管理的全过程。从世界范围的城市管理来看,政府与承担城市管理作业任务的企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利益的矛盾。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城市管理体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以城市管理所依托的社会制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度不同,可划分为资本主义城市管理体制和社会主义城市管理体制;以城市的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城市管理体制、中等城市管理体制和小城市管理体制;根据城市性质,可划分为政治中心城市管理体制、旅游城市管理体制、工矿业型城市管理体制等;从决策体系的集权和分权程度,可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城市管理体制和企业分权型城市管理体制,等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可根据城市政府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将城市管理体制比较典型地划分为外在环境型、全面干预型和有限干预型三种模式。

1、外在环境型。外在环境型城市管理体制是基于政府对市场能力的充分信赖,认为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每个个体单独地追求私有利益的行动会自动地、有效地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城市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充分提供,限制城市公害品对市场的损害,维持城市经济活动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施的高效运转,创造公众满意的城市生活居住条件等城市经济活动所需的外在基础环境和条件。

2、全面干预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代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惟一手段,城市政府对经济生产进行直接的管理,上至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下至企业的生产管理,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全面、直接、深入地介入到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去。

3、有限干预型。这种管理体制下,政府往往在协调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发挥作用,以纠正“市场失灵”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无效运转,建立稳定经济运行的规则,减少消极的外在性引起的供给过剩,增加积极的外在性引起的供给不足,维持经济稳定,协调资源配置。

在当今社会中,外在环境型和全面干预型城市管理体制都是非常极端的情况,具有较多的弊端,目前基本上已不存在,更多的是采用有限干预型,只是由于城市政府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在干预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

三、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1949年以后,我国城市管理体制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与调整期(1949~1965年)。这个阶段从建立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发生。这期间,我国城市普遍呈现战后重建和迅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一大批新兴城市涌现出来,城市管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由于新中国初期的特殊历史情况,这一时期初期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军事化色彩,不少城市都设立了治安委员会这样的机构。直到1956年,才初步设立和形成按产品、按行业分工的部门管理机构设置模式,这种模式因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因而一直延续了近30年。

1957~1965年是全面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城市管理机构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精简和调整,在专业性的行政管理部门越分越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和巩固了按口设置委办的格局,逐步形成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城市管理体制。

第二阶段,分化与改组期(1966~1976年)。这一阶段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陷入了全面**,各级城市政府管理机构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期间,城市管理体制处于动荡、分化与改组的潮流中,原有城市政府机构大多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的状态。“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取代了原来的城市政府和党委的工作,其下属机构设组,先有批斗组、毛主席著作学习组、组织机构组、夺权组、“抓革命、促生产”组和建立革命秩序组,以后又逐步演变和形成了办事组、政治组、文教组、工交城镇组、财贸组、农村组、计划组、政法组、外事组、专案组和接待组的基本格局,使城市管理体制由淡淡的“军事色彩”向浓浓的“革命色彩”转变。

现代城市管理概论

第三阶段,改革与探索期(1977~1992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也是城市政府机构进一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各地城市政府陆续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机构设置,并陆续增设了一些新的经济管理机构,结果出现一些机构臃肿、部门林立、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82年,中央着手进行了改革,一方面将大部分的经济管理机构改为公司;另一方面又将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调整精简城市管理的内部机构。同时,实行简政放权,赋予区级政府一定的权力,区一级对应设立相应机构,并界定了市、区两级的职责权限和任务分工。

1983年1月到1984年6月,国务院先后批准江苏、辽宁两省在全省范围内撤销原有的地区行署,推广和实行市领导县的管理体制,其他省、自治区也先后进行了试点。此后,我国市管县体制有了巨大的发展,到目前,我国不少城市都已形成了下设多个委、局、办公室并共同领导周边数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总的来看,这一阶段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就不太明显,政企不分、行政干预建设企业的行为非常普遍。

第四阶段,转型与发展期(1992年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步子迈得最快、成果也最显著的时期。这期间,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主要是理顺关系、协调沟通,尝试进行体制上的宏观框架搭建工作。城市管理的职能体系也日臻明确,重新分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试图扭转“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并着手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等问题。

四、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行模式

由于各个城市自身历史、地理以及人文基础的不同,各地城市管理体制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管理体制模式。仅就大中城市看,虽然基本确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两级政府管理体制,但职能却大不相同,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是建管合一、直接管理型。这种模式将城市规划职能同城市建设与管理分离,突出“规划领先”的原则,强调了城市规划的权威地位,是城市规划与管理形成必要的制约。“建管合一”的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实施《城市规划法》后开始出现。一些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城市,如上海、大连、珠海、海口、厦门等,都先后采取了该管理模式。实践中,该模式仍然把城市建设作为侧重点,而相关的城市管理职能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重建轻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二是建管分开、直接管理型。如深圳、青岛、重庆等城市,市政府成立城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行政实体单位,各区设置相应机构,直接管理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具体工作,建立直属的监察队伍实施监察、执法工作。这种模式体现了整体间相互制约的原则和专业化主管的要求,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但彼此之间协调关注的不够。

三是监督检查、协调管理型。这种模式的城市管理职能主要是有一个非常设的城市管理机构即城市管理委员会行使。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兼主任,有关分管市长兼副主任,下设办公室,简称“城管办”,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对工作交叉、职责不清的工作进行协调裁决,具体行政行为由专业职能部门实施,监督执法也由各职能部门的监察队伍执行。福州市等一些城市实行的就是这种城市管理模式。

四是多头分散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不设建设委员会,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分别行使行业管理权。如建设局管规划,市政管理局管市政,环卫管理局管环境卫生,园林管理局管理园林绿化。其特点是:城市管理职能过度分散,难以形成“综合管理”的拳头;同时几个部门在经费分配、3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业务分工上也时有扯皮现象。

这些管理体制模式可以说各有千秋,优势和不足都很明显。因此,需要继续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进一步改革和形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为我国的现代化城市管理做出努力。同时,这些管理体制模式多元并存和多样化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第二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从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进行了很多大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然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尽快加以改革。

城市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城市管理职能错位和空缺。在现行的体制下,城市管理中的很多部门,如市政、环卫、绿化、园林等管养维护单位,多数政企、政事、管养不分,集具体作业、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于一身。既是教练领队——负责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指导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又是运动员——直接参与到企事业的生产经营中去;既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又参与竞争行业,还兼裁判;既是政府部门,又是企事业的领导部门,呈现角色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城市该管的事情,如市政建设、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等无暇顾及或难以管好,而不该管、不该做的事情又不放手,既搞建设又抓养护,出现了瞎指挥,乱弹琴的局面。

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不力。横向上政府部门的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机构设置重复,职能琐碎和纵向上的市区两级双管齐下,导致责权利不明,管理关系不顺,难以综合协调、检查监督。所谓“七八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表达。

由于城市条块分割严重,并且城市一级职能部门拥有较大的管理权限和较多的管理资源,导致“条条”因精力有限,管理不到位,不能“一竿子插到底”;“块块”因缺乏相应的权限和资源,很多事情难以管好。这种条块分割使得城市难以实现专业化、协作化社会大生产,影响城市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提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3、机制僵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在我国城市政府行政部门普遍存在,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城市更为严重。由于缺乏激励、约束和监督机制以及干部选拔制度的不合理,即使再懒散的职工,其工资也是“旱涝保收”;即使再能干的职工,也要等到熬成白发才能“修成正果”。其结果是,许多城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养成并习惯了坐“铁交椅”、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的思想,人浮于事,得过且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虽然上述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不少城市的行政管理单位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些问题。“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检查收费闲聊天,逍遥自在过一年”,这种情况是需要从根源上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4、城市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由于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制建设起步较晚,城市管理法规体系没有完全形成,难以科学地指导工作。有的法规内容本身制定不够完善,操作困难,处罚过轻,难以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执法监督力量薄弱,力度不够,有些专业部门

现代城市管理概论

缺少执法监察队伍和措施,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有的是执法队伍素质不高,“不作为”和“乱作为”的事情相当严重。这些既直接损害了城市政府的形象,破坏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削弱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力度。

另外,城市功能扩张而城市管理投入体制的相对滞后也是目前城市管理体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进行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就应该着眼于解决这些“痼疾顽症”,兴利除弊,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制框架。

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坚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那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适应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管理运行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政社分开。彻底划清政府部门、事、企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微观经济单位之间的职能关系,市场能解决的要坚决交给市场,政府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在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和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但一定要根据本市的实际情况,创造出符合自己的东西来。因为,城市制度、规模、地域特征、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城市发展定位都不可能完全一样,城巾之间的管理体制也小可能一样。这就要求我f『j既不能形而上学、教条主义地执行上级要求,也不可能照搬外地经验,不然,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就会出差错,甚至偏离方向。

3、坚持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原则。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基本治国纲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管理将逐步由单一的行政指令向依法行政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同样,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也要顺应这一要求和趋势,在城市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分配上要有利于各项专业法规的执行;在具体工作部门的实际运作,要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4、坚持权力下移,立足基层原则。我国城市政府应合理调整市、区分块,实行管理重心下移,分级管理,除特殊情况下,基本上实行辖区管理。根据职责分工,该下放的事权,逐级下移。职责、事权调整后,市职能部门主要是加强宏观管理,行使规划、指导、协调、监督权;区级政府职能部门承担起城市管理的主要工作,并有相应的管理权和审批权;街道主要负责社区管理和服务,逐步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城市管理格局。

5、坚持有利于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原则。群众路线是城市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基石,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市民的积极作用,让政府机构和广大群众都发挥管理主体作用,建立起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参与的城市管理主体模式。

6、坚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原则。精简机构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从1949年至今,城市管理机构虽然有过几次大规模的精简和调整,但总的来看,城市管理机构规模呈增长的趋势,近几年虽有所精简,但效果并不明显。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精简机构的最有效方法是搞好编制工作:一方面是控制机构数量;另一方面是压缩人员编制,减少职位设置,杜绝闲职和冗员,做到每个职位都定事定责。

三、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一)建立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建管分开,行业管理与市场运作相分离的现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代城市管理体制

首先,坚持党政分开,把党的领导机构中与政府部门重复的职能转移到政府,撤销党的系统中与政府部门对口的职能机构,使党的领导真正落实在路线、方针、政策上。

其次,坚持政企分开,转变政府的管理职能,对政府权力进行剥离,使政府对企业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由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到以经济、法律手段管理为主。把企业的人事权、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真正交还给企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再次,坚持政事分开,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道路养护等要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逐步将现存的事业单位性质改变为企业性质,政府管理部门与这些行业公司建立新的工作关系,以经济契约形式实行委托管理作业。由管理部门与这些行业专业公司签订承包合同,按计划指标和全年实际工作量,拨付养护、修缮工程款,并由管理部门按合同规定对公司的业务工作实行专业检查、监督和考核。通过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运用经济利益原则进行运作,达到既定的城市管理目标,以促进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最后,坚持建管分开,理顺建设和管理的关系,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的问题。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城市建设运行体制应尽快由行政部门操作向市场运作方式转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全部进入建设工程交易市场,采用项目总承包模式,由中标企业实施全过程、集成化管理,从融资、采购到设计、施工、运作、维护一揽子包到底。城市基础设施的维护应由各类专业修缮公司和生产经营公司进行,同时通过竞争上岗,择优录取。

总之,通过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建管分开,实现城市政府行业管理与市场运作相分离的管理运作模式。

(二)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首先,遵循分级管理、管事和管人相结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市政府统一领导,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办事处具体落实的市区分工分级管理体制。所谓统一领导,就是加强市政府对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领导作用,强化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宏观调控、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的功能。所谓分级负责,就是在坚持市政府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之间的城市管理任务,合理划分三级事权,坚持“重心下移、立足基层”的改革思路,尽量把城市管理的事权下放给区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强化属地管理功能,进一步明确区和街道的职能和职责,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并在经费等方面给予配合和落实。增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功能和责任,实行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管理负总责制,确立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其次,正确处理条块分工,理顺条块的关系。我国中央和省的条条、块块在城市交叉存在,而且城市本身也有条条、块块。这种双重的条块分割,使城市难以实现专业化、协作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影响城市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影响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必须实行条块的合理分工。在条与块的关系的处理上,应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层次越高,越强调“条”的分清和协调;管理层次越低,越应强调“块”的综合性,避免条块分割,扯皮推诿。实行条块的合理简政放权,“条”要把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工作放给“块”管理,以便把工作重点转向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为主的方面上来。

(三)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依法治市的城市管理体制

首先,要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机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相应的措施,增进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广泛吸引人民参与现代城市管理,并使城市

现代城市管理概论

建设与开发活动在“公平、公正、公开”上原则下透明开放地进行。

其次,加强立法、执法和司法,实现依法治市。通过制定包括法律、法令、法规等在内的法规体系,用立法的形式把管理要素确定下来,用法律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使城市管理条文化、规范化,并将工作重点放在加强执法上。建立专业执法和综合执法相结合的完善的执法体系,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确保对执法的投入。通过建立完善的执法体系,实现依法治市的良好效果。

第三节 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

一、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为了保证城市政府职能的有效落实,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必须积极推进城市政府机构改革。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的决议,确定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实际上也是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具体来说,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勤政务实、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城市政府。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要求应当是: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其一,由“划桨”向“掌舵”转变。城市政府应从诸多繁杂的具体事务中解放出来,凡是社会、市场能够解决的问题,就应该交给社会,交给市场。合理划分政府与社会的公共权益、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范围,既要避免城市政府权力过大、管得过宽的问题,又要防止出现无政府主义和调控不到位的现象。其二,重心由经济管理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管理和公共服务为主上来。

第二,合理划分权限。在明确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改变权力过度集中的状况。要把党政之问,政府部门的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内外之问的各种关系做出明确的划分和规定,使每个组织和单位有权有责,尽职尽责。保证政府各部门在自己的管理领域内有相应明确的职责.在各个部门交叉的管理领域内,能够分工合作,共同搞好各个方面的管理工作。

第三,完善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既要完善各种会议的工作制度,使其真正成为议事、决策的会议,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还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该哪一级处理的问题就由哪一级处理,该哪一个部门负责的工作就由哪一个部门负责,使整个管理机构的工作井然有序。

第四,加速行政立法。制定包括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编制和运行机制等内容的行政法规,使政府机构的管理工作法制化、制度化。同时要将每一个岗位的职权都用法律、条例等形式固定下来,保证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责,坚决纠正现实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人治”现象。

二、城市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则

衡量城市管理机构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看改革后的城市政府机构是否提高了活力,能否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能否调动和发挥基层和城市居民的积极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城市政府管理的实际,根据这个判断标准.

在今后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中仍然要坚持精简、效能、统一及法治的原则: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一)精简的原则 按照精简原则进行机构设置和改革时,首先需要注意政府机构层次的简化,在决策部门和职能部门之间,尽量不设中间环节,以便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政府机构的分工应注意宜简不宜繁:一个机构可以办的事,就不设多个机构;一级机构可以办的事,就不没几级机构;一个人可以办的事,就不要配备几个人;对于工作交叉、业务相近而又难以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工作,应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来解决,必要时可以建立必需的协调性机构来处理。

(二)效能的原则 效能原则是机构设置与改革的另一重要原则。所谓效能,一般讲,包括工作的数量、质量、速度、效果。数量多、质量好、速度快、效果好,就是高效能;反之,就是低效能。“效能”与“效率”不同。“效率”反映的主要是速度,高效率意味着高速度,至于工作的数量、质量与效果则很难体现。很明显,效能的含义更宽广,内容更丰富,意义更重要。机构改革不但要保证政府机构工作的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政府机构进行城市管理工作的高效能。提高政府机构的工作效能,是政府机构建设和改革工作中的核心问题。

(三)统一的原则 城市管理工作纷繁复杂,涉及城市管理的各级、各个部门或机构。一方面,只有这些机构组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统一整体,合理分工,相互协调,才能步调一致地完成城市管理任务;另一方面,城市管理各个级别、各个机构之问的相互协调,既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调机制与机构,更需要一个统一的领导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所提到的市级统一领导就是这一原则的表达。当然,在贯彻统一原则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统一领导与分工负责的关系。

(四)法制的原则 所谓法制原则,是指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确定城市管理机构建立与撤销的程序,规定城市管理机构之问的关系,赋予其相应的职权;通过法律确定行政人员的选拔、任免以及编制;通过法律确定城市管理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城市管理机构改革中的法制原则,就是要求这种改革必须依法进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要依法处理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后的城市政府机构的权威性。

三、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党中央早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把综合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十五大”报告为我国城市管理机构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

(一)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 根据“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要求,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综合性城市管理机构来承担城市管理工作的宏观调控职能。

这个综合管理机构应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享有独立的经济主体和执法主体地位,在区、街设立派出机构,统一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挥。同时,组成城市综合管理监察大队,内部根据职责不同设若干监察中队。城市综合管理监察大队与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确保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的权威性,也有利于精简机构,便于管理。

(二)加强城市管理宏观调控 要积极调节政府的组织结构和人员结构。在机构设置上,要按照政企分开的要求,大力精简、合理调整或撤并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司局,减少管理层次。撤销因人设置的机构,裁减人浮于事的人员,加强为政府决策服务的参谋机构和工作机构,充实强化决策咨询、调节监督、信息反馈、审计、法制等宏观调控的职能

现代城市管理概论

部门,建立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

(三)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社区服务与管理是城市管理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或内容。为使社区服务与管理合法、合理、顺利地开展,必须不断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确社区组织的权利。社区自治组织依法拥有自主权、协管权和监督权。有关方面要积极促成社区自治组织的建立与健全,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证社区组织有权力、有人力、有财力完成各种协办事项,实现社区居民依法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二是明确政府部门的指导职能。政府要转变角色,明确定位,对社区的主要职能,从过去的领导转到指导、从指令转到协调、从管理转到服务上来,不能直接插手社区事务,不能行政包办社区工作。

(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部分政府职能中“外移”出的微观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是实现城市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与重要途径。

为此,要积极出台有效政策,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引导和监督,具体措施包括:切实简政放权,让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服务性、社会性的职能;尽可能减少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创设社会中介组织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完善法规,强化管理,将社会中介组织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同时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国外的一些中介组织进入我国,促进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五)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 当前,在建设数字城市的过程中,数字政府一直被作为重要的方面来建设。通过数字政府的建设,推广电子政务,公开办事程序,明确政府管理的职责与权限,不断提高城市政府管理工作的效率和监管的有效性。同时,数字政府的建设,也有利于纠正政府工作人员中的以权谋私等各种坏作风,防止腐败的发生。还有利于精简机构,减少政府工作人员,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

另外,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城市政府进行民意测验,大兴调查之风,了解城市管理真实情况,倾听服务对象的呼声,切实解决城市居民反映强烈和不满意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也才能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城市各级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力度。

据《南方都市报》2003年1月18日报道:

深圳市吸收了英国、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成熟经验,筹划“行政三分制”相关改革,打造一个决策、执行、监督“行政三分制”的全新政府架构。实行“行政三分制”改革后,深圳将出现若干决策局、执行局和一个监察局。“决策局只有决策权而没有执行权;而执行局只有执行权没有决策权。监察局和审计局将作为监督部门直属市长管辖。”

深圳已初步形成大行业、大系统归口管理的机构设置.比如除计划局外,将原有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统一整合为两个局,一个管内经贸,一个管外经贸。同时按大交通、大文化、大系统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机构。深圳的一些局职权范围与内地的数个政府部门相当。

改革方案基本定稿并获中编办原则同意。深圳准备在今年上半年推行此项改革,现在的许多政府部门可能将就此消失。

据悉,深圳是全国唯一推行此类试点改革的城市。

第六章

城市管理体制

思考题:

1、城市管理体制概念中包含哪些方面的关系;

2、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行模式如何;

3、试论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4、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与要求是什么;

5、试沦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篇3:第6章?任?务

6.1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

规模发展是职业教育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职业教育达到一定的规模,调整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比例是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战略,见表6-1。从国际社会职教发展情况来看,各国高中阶段教育中职业教育学生比例普遍较高,见图6-1。因此,保持中等教育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高职教育规模占到高等教育一半以上是保证实现合理结构规模的关键。为确保这项工作的落实,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具体指标,并首次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生规模纳入到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结构调整工作中来,将其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同时,进一步发展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也是完善职业教育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见图6-2。

6.2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

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调整职业院校区域布局和设置专业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完成这项任务,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见图6-3),以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见表6-2),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为重点;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为主要方式,见表6-3;以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为工作重心,见表6-4、图6-4、6-5、表6-5。

6.3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

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已经由注重规模发展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十一五”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职业院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并支持建设了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和重点专业,见图6-6、6-7。下一阶段,国家将普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见表6-6。

6.4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篇4: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

人是决定组织和项目成败的关键。尤其是在信息系统领域,合格人选很难找到和保留在某个项目中。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是项目经理们认为最困难的一件事情。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为最有效地使用参与项目人员所需的各项过程。它包括项目的所有利害关系者,如赞助人、顾客、合伙人、供应商/分包商、项目团队成员等。而讨论对赞助人、合伙人、顾客的管理已经超出本章的范围,本章将重点关注项目团队的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编制人力资源计划,组建项目团队和项目团队建设三个主要的过程。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记录并分派项目角色、职责,请示汇报关系,这个过程的输出主要包括角色和职责分配矩阵、报告关系,以及项目的组织结构;项目团队组建的内容主要是招募、分派到项目工作的所需人力资源,得到项目所需的人员是信息系统项目成败的关键;而项目团队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培养项目团队个人与集体的能力,以提高项目的绩效。对于许多信息系统项目而言,是否能够培养团队和集体的能力,也是项目成功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6.1案例一:团队建设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叙述,回答问题 1 至问题 3。

6.1.1 案例场景

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直是鼎盛软件公司项目经理赵明努力钻研的问题。

赵明认为提升某人的时候就是增加其责任的时候。下属如果心情好,经理人员要肯定他的成绩,同时又要鼓励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下属高兴的时候,就让他多做点事;下属心灰意懒的时候,则不要让他太难堪。如果一个下属因自己的失败而闷闷不乐,这时候经理人员再落井下石,就有严重伤害他的危险,他就不想再上进了。赵明还认为,一个经理人员如果能够调动另一个人的积极性,他的绩效就有很大的提升。要使一个团队能够正常顺利运转,一切都要靠调动积极性。经理人员可以完成两个人的工作,但经理人员不是两个人。经理人员应激励他的副手,使副手再激励他的部下,层层激励,就能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赵明认为,经理人员要善于听取意见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一个普通的公司和一个出色的公司的区别就在这里。作为一个经理人员,最得意的事情就是看到被称为中等或平庸的人受到赏识,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并发挥作用。动员员工的最佳办法是让员工了解经理人员的行动,使他们个个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问题1】请用 300 字以内文字说明你对赵明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问题2】请用 200 字以内文字从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结合你本人的实际项目经验,说出从中你有何感悟。

【问题3】请用 300 字以内文字描述你通过这个案例,对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更深的理解?

6.1.2 案例分析

【问题1】

激励就是创造设立满足职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职工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

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企业首先是人的集合体,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靠人来进行的,企业经营的各种要素是在主动参与经营的人的利用下才发挥作用的,企业管理既是对人的管理,也是通过人进行管理的。

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昂的热情,企业经营才能实现较好的绩效。管理人员对下属进行激励,就是管理人员使下属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并引导下属积极地按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动。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激励呢?通过分析赵明的做法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掌握好奖赏时机和方式的确是精湛的艺术,通过奖赏使心情好的员工心情更好,高兴的员工更高兴,心灰意懒的员工重新振作起来,激励的落脚点是员工的心理和精神。

(2)层层激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经理人员不能包打天下。层层激励,形成系统,每个员工都处在被激励的网络中,经理的成绩也会很大。

(3)经理的权利虽然来自上级的委任,但其权利的行使在于下级的认可,与员工交流,让员工了解经理的行动,从中获得员工的认可,使权利的效力大大提高。

【问题2】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选人)、开发(育人)、保持(留人)和利用(用人)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一种管理行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阿姆斯特朗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目标做出了如下规定:

(1)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员工来实现。

(2)为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整体的业绩,人们应把促进企业的成功当做自己的义务。(3)制定与企业业绩紧密相连,具有连贯性的人力资源方针和制度,是企业最有效利用资源和实现商业目标的必要前提。

(4)应努力寻求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与商业目标之间的匹配和统一。

(5)当企业文化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起支持作用;当企业文化不合理时,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应促使其改进。

(6)创造理想的企业环境,鼓励员工创造,培养积极向上的作风;人力资源政策应为合作、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提供合适的环境。

(7)创造反应灵敏、适应性强的组织体系,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8)增强员工上班时间和工作内容的灵活性。

(9)提供相对完善的工作和组织条件,为员工充分发挥其潜力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支持。(10)维护和完善员工队伍,以及产品和服务。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以下五种基本功能:

(1)获取:根据企业的目标确定所需员工的条件,通过规划、招聘、考试、测评、选拔、获取企业所需的人员。

(2)整合:通过企业文化、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化解等有效整合,使企业内部的个体、群众的目标、行为、态度趋向企业的要求和理念,使之形成高度的合作与协调,发挥集体优势,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效益。

(3)保持:通过薪酬、考核、晋升等一系列管理活动,保持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员工在工作场所的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以增进员工满意感,使之安心满意地工作。

(4)评价:对员工工作成果、劳动态度、技能水平,以及其他方面做出全面考核、鉴定和评价,为做出相应的奖惩、升降、去留等决策提供依据。

(5)发展:通过员工培训、工作丰富化、职业生涯规划与开发,促进员工知识、技巧及其他方面素质提高,使其劳动能力得到增强和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个人价值和对企业的

贡献率,达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非常重要,其重要性如下:

(1)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帮助企业管理人员达到如下目标:用人得当,使人才适得其所,降低员工的流动率;使员工努力工作;使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公平合理;对员工进行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提高各部门的效能;保障工作环境的安全,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使企业内部的员工都得到平等的待遇,避免员工的抱怨,等等。

(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和技术,改善员工的工作行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经营人员业绩的主要途径。

(3)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迫切需要。

(4)人是组织生存发展并保持竞争力的特殊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动力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企业的其他管理方法,如战略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变革管理等,其实现必须结合人力资源的管理,而且人力资源的管理都落实在对以上问题的执行这一关键环节上。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而获取、激励、组织与发展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个关键内容。但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

【问题3】

关心人和关心任务完成是管理学家经常研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的问题。以任务为中心和以人员为中心的领导风格反映了两种最基本类型的领导行为。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布莱克和简•穆顿在 1964 年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指出,以任务为中心和以人员为中心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它们可以按不同的程度结合在一起。关心任务和关心人员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面,而不应是一面上的两个极端。对人的关心并不意味着必定忽视任务,同理,对任务的重视也不意味着必定缺少对人的关心。领导者可以根据现实需要和可能,对任务或人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关心。

管理方格图(图 6-1)中,1.1 定向表示贫乏的管理,对生产和人的关心程度都很小;9.1 定向表示任务管理,重点抓生产任务,不大注意人的因素;

1.9 定向表示所谓俱乐部式管理,重点在于关心人,企业充满轻松友好气氛,不大关心生产任务;

5.5 定向表示中间式或不上不下式管理,既不偏重于关心生产,也不偏重于关心人,完成任务不突出;9.9 定向表示理想型管理,对生产和对人都很关心,能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求最理想、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布莱克和穆顿认为,9.9 管理方式表明,在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这两个因素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冲突。他们通过有情报根据的自由选择、积极参与、相互信任、开放的沟通、目标和目的、冲突的解决办法、个人责任、评论、工作活动 9个方面的比较,认为 9.9 定向方式最有利于企业的绩效。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该客观地分析企业内外的各种情况,把自己的领导方式改造成为 9.9 理想型管理方式,以达到最高的效率。

因此,人力资源作为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其管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所有业务与工作推动和执行过程中,人的能动性、技能保证和团队化协作成为其得以有效达成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的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管理,其核心的管理行为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激励、组织与发展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这四个部分的循环往复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不断得到升华,进而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的赢利能力。

6.1.3 参考答案

【问题1】

通过赵明的做法可以总结以下几点:①掌握好奖赏时机和方式的确是精湛的艺术,通过奖赏使心情好的员工心情更好,高兴的员工更高兴,心灰意懒的员工重新振作起来,激励的落脚点是员工的心理和精神;②层层激励是比较有效的办法,经理人员不能包打天下。层层激励,形成系统,每个员工都处在被激励的网络中,经理的成绩也会很大;③经理的权利虽然来自上级的委任,但其行使在于下级的认可,与员工交流,让员工了解经理的行动,从中获得员工的认可,使权利的效力大大提高。

【问题2】

从中可以说明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别于其他物质资源管理的管理科学。人力资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资源。这一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调动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其时间性、连续性、创新性、再生性等,对于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问题3】

关心人和关心任务完成是管理学家经常研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要正确处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达到以下目标:用人得当,降低员工的流失率;使员工努力工作;使企业内部员工都得到平等的待遇,避免员工抱怨;还可以对员工产生很好的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创造最大的效益。

6.2 案例二:项目团队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叙述,回答问题 1 至问题

3。

6.2.1 案例场景

刚刚做完安徽的项目回到长沙,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AI)项目经理王啸杰一时还闲不下来,抓紧时间阅读管理方面的一些书籍。下面的这段话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

“即使是全时工作的员工,完全听命行事的下属也越来越少,甚至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他们越来越属于知识工作者。甚至基层工作也是如此。他们越来越属于知识工作者,而知识工作者不是部属,他们是伙伴。通过见习阶段后,知识工作者比他们的老板更了解他们的工作,否则他们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事实上,因为他们比组织里任何人更懂得他们的工作,也是称之为知识工作者的部分缘由。

知识工作者与主管之间的关系,用交响乐指挥和演奏家的关系来形容,远比传统的主管和部属关系来的贴切。一般来说,知识工作者的主管不会做部属的工作,正如乐团指挥不会吹喇叭一样。

反过来,知识工作者需要依靠主管指引方向,确定整个组织的表现,也就是标准、价值观和绩效应该是什么。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知识工作者需要被视为义工来管理。没错,他们支取薪水,但是知识工作者具有流动性,他们随时可以离开。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那就是他们的知识。”(引自彼得。德鲁克的《21 世纪的管理挑战》)王啸杰想起了自己的公司和自己的项目团队,觉得很多问题的根源其实都是这一点,就是是否按照知识型员工的方式去管理项目团队成员。

【问题1】请用 200 字以内的文字描述你对彼得•德鲁克的话的理解。

【问题2】请用 300 字以内的文字从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请结合你本人的实际项目经验,分析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

【问题3】请用 400 字以内的文字说明如果您就是王啸杰,请谈谈你准备打算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管理项目组成员。

6.2.2 案例分析

【问题1】

“知识工作者”是由刚刚逝世的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德鲁克认为,知识员工是指“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现在我们已经进入21 世纪,而 21 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不再是一种成本或者一种工具,而是一种资源,必须以资产来对待。现在企业高层领导普遍面临着如何管理“知识型员工”的难题,如何驯服和带领这群“战马”?企业领导更多的往往是“束手无策”。

与传统企业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不愿像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受制于人或物化条件的约束。二是忠诚度低,流动欲强。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接受新工作、新任务的挑战,因而拥有远远高于传统普通员工的职业选择权。一旦现有工作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或缺乏个人发展空间,就容易另谋高就。三是工作过程难以监控。知识员工主要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呈现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他们的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工作外时间和场合。因此,传统的管理规章、操作规程对知识员工没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束缚。四是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他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五是个性突出,蔑视权势。他们大多个性突出,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

因此,沟通、重视、信任、承诺、支持、创新、学习、合作等成为知识员工的管理法

则。

【问题2】

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否掌握和应用管理知识员工的技巧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是企业软管理的关键。但是我们看到知识员工与非知识员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因而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显然不完全适用于他们。因此,在企业管理中充分考虑知识员工的个人需求,设法激活他们的个人原动力,才能充分发挥知识员工的能动作用。21 世纪,“管理”所能做的与此同样重要的贡献,就是必须增加知识工作和知识员工的生产率。对于知识员工来说,每天上班,更多的工作时间是坐在办公室里面,究竟是在发呆、在思考,还是在“想入非非”,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无可否认,知识员工更多的工作在于思考(脑力劳动)。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对知识员工进行管理,如何衡量他们的工作,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究竟采用著名的 X 理论、Y 理论、Z 理论?或者还有其他更好的管理窍门?

其实,管理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更多靠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比如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寓言《怎样给猎狗分骨头》中的“那块骨头”。寓言故事中的猎狗代表了正在工作中的人们(知识员工),而那块骨头又代表了什么呢?有人说是金钱,有人说是股权,也有人说是权力,还有人说伟大的远景。那么,管理大师德鲁克寓言中的骨头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只有从员工实际中能够寻找到答案。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更多应该依赖于知识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对知识员工的管理更多的是自我管理。因为知识员工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的素质、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都希望知识的得到有效的运用,实现自我的价值。知识员工的劳动是一种脑力劳动,由于知识作为人们认识或感知的结果,其具有特殊的属性,以及其作为知识载体—人的复杂性,则长期以来对知识的价值、掌握知识的人的价值进行准确的度量,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毕竟不是体力劳动者,不能用管理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来管理知识员工,否则“大材小用”,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知识员工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属于复杂的理性人,是难以分析和解剖的群体。其工作自主性和独立性强,需要宽松的工作环境和一定的自主、自治权,这带来了管理的难度;知识工作的创造性特征,要求对人力资本做出投资,但这种投资回报具有不确定性,使得激励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知识员工的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工作方法和环境等与众不同,使得他们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心理需求,并向着个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加大了激励的挑战性。因此,对知识员工的激励需要更加丰富的方法和手段,以适应这一群体的人性特征。

当把这种激励再放到合作联盟并进行创新性的活动这一背景中时,更加大了激励的难度。创新联盟相对于单

一、独立的组织而言,是一个多目标、开放式、复杂性的系统组织,其多目标表现为弥补资源不足,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研发风险等;其开放性表现为联盟组建与运作过程中的成员变动频繁、信息往来密集;其复杂性既表现在联盟成员众多,成员之间是信息、知识、资源、资金的集成,而且彼此之间还有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信任管理关系、利益分配关系等。在这样一个系统内针对来自不同组织的知识员工进行激励,有极大的难度和挑战性。

【问题3】

年前,德鲁克就指出了知识员工的重要性,而且哈耶克也认为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专有,只有知识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也惟有知识和知识员工才是企业核心能力产生并不断发展和超越的最终逻辑归宿和惟一源泉。只有企业提供能够充分激发知识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最佳手段,通过激发知识员工内在动机,促成其知识的吸纳、共享和创新,形成组织的独特竞争力,推动组织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发展。

一是“管人”要向“管事”转变,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价值。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更多地苛求员工遵从刻板、僵硬的工作规则,通过严格监管“人”来实现“工作目 的”,容易忽视个人的意愿和价值。这种管理对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员工来说,的确曾起到规范、约束的积极作用。但在知识员工越来越多的今天,显然这种管理已不合时宜,同时也与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的原则,要从“管人”向“管事”转变,通过“管事”来达到“管人”的目的,要侧重监管工作进度、质量和结果,而不宜过于刻板、僵硬地苛求人、约束人。组织中的工作设计应注意考虑体现员工的个人意愿及价值,尽可能为员工创造一个既安全又舒畅的工作环境,可以尝试弹性工作制,加大工作时间的可伸缩性和工作地点的灵活多变,并建立以团队友谊为重的企业风格和企业文化,使员工觉得工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只有能在工作中大显身手,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人担心,过分强调自主会带来“放任自流”的负面效应,这要依靠对工作进度、质量和结果的有力监管来实现收放自如的控制,否则就会走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

二是要建立“赛马”机制,激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对知识员工,我们不但应抛弃传统刻板的管理方式,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运作方式,更需要以多元化、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来激发知识员工主动献身与创新精神。首先要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赛马”机制。海尔倡导的“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管理理念,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很高的适用性,尤其适用于对知识员工的管理。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竞争环境,把所有员工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让所有员工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在充分的发展空间内优胜劣汰。当然这需要大胆打破学历、职称、资历等种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其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人际沟通的制度,提倡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依靠理解和尊重,靠高尚的人格和互动的心灵建立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种心灵沟通和感情认可的方式,使知识员工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主动发挥其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是要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管理知识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丰富现有的激励手段,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员工素质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多层次的个人需求,从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首先,要严格贯彻落实实施“以岗定薪,易岗易薪”的薪酬用工制度,推动薪酬用工制度与市场高度接轨,并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职业生涯设计”等手段来体现知识员工的价值。其次要全面推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分配向‘三高’倾斜”的绩效考核管理,要把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紧捆绑在一起,实现风险同担,利益共享,共生共荣。同时也可以尝试采取员工持股权、知识参与分配等方式。

四是在职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营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在知识经济时代,在职培训和教育是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为此,企业在发挥知识员工作用的同时,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全面培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同步成长,并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承担重任。同时要充分了解人才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发展机会。要让知识员工获得公平的职位升迁或是创造新事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

在“以人为本”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的今天,我们应当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员工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别。我们要结合知识员工的特点,突破刻板的管理思维,全面贯彻人本管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竞争机制,以“监管工作进度、质量和结果+绩效管理”为手段,激活知识员工的个人潜能和创造性,以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

6.2.3 参考答案

【问题1】 德鲁克认为,知识员工是指“那些掌握与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 21 世纪,而 21 世纪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不再是一种成本或者一种工具,而是一种资源,必须以资产来对待。应当深刻地认识到知识员工与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员工在管理上有很大的差别。要结合知识员工的特点,突破刻板的管理思维,全面贯彻人本管理,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竞争机制,激活知识员工的个人潜能和创造性,以促进工作绩效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达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目的。

【问题2】

与传统企业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员工在个人特质、心理需求及价值观念等方面有一些特殊性。

一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注重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二是忠诚度低,流动欲强。三是工作过程难以监控。因此,传统的管理规章、操作规程对知识员工没有很大的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束缚。四是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渴望。他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强烈希望得到认可和尊重。五是个性突出,蔑视权势。他们大多个性突出,不愿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因此,沟通、重视、信任、承诺、支持、创新、学习、合作等成为知识员工的管理法则。

【问题3】

(1)“管人”要向“管事”转变,充分体现个人意愿和价值。要在管理中更多地体现“人性化”的原则,通过“管事”来达到“管人”的目的,要侧重监管工作进度、质量和结果,而不宜过于刻板、僵硬地苛求人、约束人。

(2)要建立“赛马”机制,激活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和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内部竞争环境,把所有员工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让所有员工在既定的、大家认同的规则面前公平、公正、公开地竞争,在充分的发展空间内优胜劣汰。

(3)要完善的薪酬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绩效考核管理。实现激励体系的多维化发展,以满足员工素质不断提高而出现的多层次的个人需求,从而激发知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4)在职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相结合,营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广阔空间。

6.3案例三:人性观点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方面问题的叙述,回答问题 1 至问题 3。

6.3.1 案例场景

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AI)有一个负责电脑硬件维护的员工 Z,职务不高,但资历很深。他常不遵守公司的制度,对同事态度比较恶劣,喜欢占公司的小便宜,如把私人电话费拿来报销等,让公司很头疼,而且仗着自己是老资格,上面动不了他,经常对同事颐指气使,甚至他连家里缴水电费都是公司小年轻替他当跑腿。有事没事总拿出前辈的姿态来教训人,其实他说的那些东西,很多早就落伍了。此人工作中业绩虽不突出,但也没有什么大错。对此,项目经理王胜感到十分苦恼,不知道如何处理?

【问题1】请用 200 字以内的文字从人性假设的角度对 Z 的行为进行点评。

【问题2】请用 300 字以内的文字从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问题3】请用 400 字以内的文字结合你本人的实际项目经验,对解决此问题给项目经理王胜提出合理化建议。

6.3.2 案例分析

【问题1】

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即消极的 X理论和积极的 Y 理论。麦格雷戈认为,按 X 理论来实施管理的管理者,对员工的人性持有如下基本判断:

(1)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2)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

(3)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4)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基于这种对员工人性的判断,持 X 理论观的管理者就必然在管理工作中对员工采用强制、惩罚、解雇等手段来迫使他们工作。Y 理论对人性的认识与 X 理论恰好相反。具体观点是:

(1)一般人天生并不是好逸恶劳的,工作中体力和智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对工作的喜恶取决于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惩罚的理 解。

(2)外来的控制与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惟一方法,甚至可以说它不是最好的方法。相反,如果让人们参与制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则有利于实现自我指挥和控制。

(3)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是能主动承担责任的,不愿负责、缺乏雄心壮志并不是人的天性。

(4)大多数人都具有一定的想像力、独创性和创造力。(5)在现代社会中,人的智慧和潜能只能得到部分的发挥。

基于这种对人性的乐观认识,持有 Y 理论观的管理者就倾向于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实行以人为中心的、宽容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以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为员工发挥其智慧和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

X 理论假设低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行为,Y 理论假设高层次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很显然,Z 员工的行为是符合 X 理论假设的。

【问题2】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企业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塑造一支高幸质的企业员工队伍,也是每一家企业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对企业的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普遍遇到的一个难题,也是令许多企业管理者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对人的管理之所以成为一个难题,是因为管理者需要面对的员工是具有多种多样个性的。多种多样的个性就必然带来不同的职业态度,不同的处事风格。企业的管理者大多都遇到过以下类型的员工:特别难以相处但是工作业绩特别好;工作缺乏动力,不愿意在下班后多工作一分钟;倚老卖老,经常挑战管理者的权威,等等。这些员工不断违反公司纪律的底线,经常因为一些让人无法接受的行为举止而在员工团队中引起混乱,从而导致整个团队工作效率下降。这些员工是造成员工管理困难的主要因素,也就是所谓的“问题员工”。

此类“问题员工”在企业中不少见,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的极度自我,难以相处;有的倚老卖老,藐视管理者的权威;还有的贪图蝇头小利,时时想着揩公家的油,等等。这些员工不断挑战公司制度的底线,扰乱工作秩序,导致团队工作效率下降。一方面,这些人的不良行为可能会让其他员工仿效;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不一定受惩罚,其他员工便可能会产生敌视、愤怒的情绪,继而对整个工作环境产生影响。问题员工是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问题员工在企业员工中所占的比例超过 40%。因此,如何管理好问题员工,使之成为高效员工,是所有管理层必须

面临和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任务,也牵涉到每一个员工的利益。

从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一下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处理办法。

首先,梳理管理制度是否有漏洞。上述案例中的员工既然资历很深,说明公司里有其长期生存的土壤。这个土壤,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上有机可乘。譬如说,能明目张胆地将因私打车票拿来报销,可见财务制度有漏洞;不遵守公司的制度也没事,意味着奖惩制度不严明。因此,管理者应该反思自身的管理意识、观念及体制,及时把漏洞堵上。否则,即使辞退该员工,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一个问题员工走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如果说,制度建设是刚性的,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柔性与长期的。两项建设并举,才能有效改善问题员工的问题。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公司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杜绝什么,并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企业可通过不断宣传或一些活动来强化同事间团结、协作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问题员工的行为方式;公司还可在定期的员工评估中,对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也进行考评,长此以往,诸如个别人对同事态度恶劣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然后,观察问题员工,监控改进情况,对长期没有起色的予以辞退。与重新招募、培训新员工相比,帮老员工改进现有表现所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如果他能够回到“正轨”上来,说不定他和他的经验能成为公司的宝贵资产。因此,不要急于做决定,在运行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上,注意观察其变化。若长期没有起色,则只好“分道扬镰”。但在辞退前,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助,而且,辞退要合情、合理和合法。

最后,在目前的人才市场上,电脑硬件维护人员已经供大于求,不是什么紧缺、关键岗位,换句话说,此人的可替代率很高。所以,虽然此人工作无大错,但鉴于他的一贯表现,纵容只能使其成为害群之马,所以,应该坚决地予以辞退。辞退的理由要有“警示”性:比如违反公司制度,特别是损公肥私的事例可作为辞退理由,并以此为契机对公司进行整顿,重组队伍,起到杀一做百的作用。

【问题3】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因才有果。为什么不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虽然人们都很讨厌这样的人,但是他们毕竟曾为公司做过贡献。如果他凭着老资历翘尾巴,公司应该严厉地批评他;如果是家庭的原因导致他对工作没有热情,公司可以对他加以抚慰,激发他的上进;如果他感到在部门里得不到尊重而对同事态度恶劣,公司也可以帮助他调整心态。除了损公肥私、泄漏公司机密等行为不可原谅外,如果能够加以挽救的,还是应该给他们一个机会!因为,对于一个管理者来说,尽力接纳每一个员工,尽力包容每一个员工的缺点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不要轻易地放弃任何一个问题员工,因为放弃一个员工对于企业来说是要付出很大成本的。放弃一个员工就给企业带来了离职成本,离职成本包括四项:

离职前的成本:离职前员工的工作效率会毫无疑问地降低,或者缺勤增加,或者工作量减少。

分离的成本:对于离职的员工,企业要支付离职的工资,失业的工资。如果管理者对离职处理不当而导致员工的诉讼,还会导致相应的诉讼费用。

空缺成本:职位的空缺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可能丧失销售的机会和潜在的客户,可能支付其他加班人员的工资,这些问题都需要企业付出空缺成本。

再雇佣的成本:重新招聘员工,填补空缺的职位,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包括招聘广告的费用,聘用猎头公司的费用,对于新招聘员工安家的费用等等,对于企业来说,再雇佣的成本是巨大的。

因此,管理问题员工,并不是淘汰这些员工,而是要尽力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使这

些员工和管理者、其他员工和整个公司的文化达到和谐。

6.3.3 参考答案

【问题1】

Z 员工的行为是符合 X 理论假设的。①一般人天性好逸恶劳,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工作;②人生来就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的要求;③一般人缺乏进取心,逃避责任,甘愿听从指挥,安于现状,没有创造性;④人们通常容易受骗,易受人煽动。

【问题2】

首先,梳理管理制度是否有漏洞。

上述案例中的员工既然资历很深,说明公司里有其长期生存的土壤。这个土壤,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上有机可乘。譬如说,能明目张胆地将因私打车票拿来报销,可见财务制度有漏洞;不遵守公司的制度也没事,意味着奖惩制度不严明。因此,管理者应该反思自身的管理意识、观念及体制,及时把漏洞堵上。否则,即使辞退该员工,也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一个问题员工走了,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

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如果说,制度建设是刚性的,那么企业文化的建设就是柔性与长期的。两项建设并举,才能有效改善问题员工的问题。在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中,无论是老员工,还是新员工,都能够准确无误地把握,公司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杜绝什么,并以此为标准要求自己。企业可通过不断宣传或一些活动来强化同事间团结、协作的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问题员工的行为方式;公司还可在定期的员工评估中,对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也进行考评,长此以往,诸如个别人对同事态度恶劣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问题3】

首先,观察问题员工,寻找问题原因。

如果是家庭的原因导致他对工作没有热情,公司可以对他加以抚慰,激发他的上进;如果他感到在部门里得不到尊重而对同事态度恶劣,公司也可以帮助他调整心态。

其次,监控改进情况,对长期没有起色的予以辞退。

如果他凭着老资历翘尾巴,公司应该严厉地批评他;如果他能够回到“正轨”上来,说不定他和他的经验能成为公司的宝贵资产。因此,不要急于作决定,在运行前两项措施的基础上,注意观察其变化。若长期没有起色,则只好“分道扬镰”。但在辞退前,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对其进行教育帮助,而且,辞退要合情、合理和合法。

6.4案例四:领导风格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叙述,回答问题 1 至问题 3。

6.4.1 案例场景

陈小姐是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AI)的职员,一直从事网络运行部门的管理,虽是技术外行,可部门管理方面还不错,得到公司的认可。

CSAI 新近成立了项目管理部,陈小姐被调往项目管理部,上司是一日方技术总工,但两人都对项目管理欠缺认识。目前并行立项的项目达六七个,公司责、权、利不分明,项目组固定成员只有四人,其他部门的配合都是推一步走一步,不推不动,不摇不知,信息反馈不畅,沟通难度不小,每次会议都是冗长,效率不高。某些部门也会在任务被摊派到时有抵触情绪,项目部下发的一些文件及要求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日方总工性格过于温和,倡导民主,结果只是一个会议接一个会议,成效不大,时间

耗去不少。

这与陈小姐办事果断,主张处理问题有个轻重缓急的态度形成反差,但无奈只得服从于这种安排,面对放缓节奏来处理迎面而来的时限方面竞争性很强的工作,有的只是郁闷,与日方沟通多次自己的见解,对方也是副无奈的表情,有的时候居然会做出“他们不做,我来做”的选择,很为她的善良无助苦恼。她又无法越权去处理一些问题,她该怎么办?

【问题1】请用 200 字以内的文字描述一下日方总工的管理风格,以及人格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问题2】请用 300 字以内的文字从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问题3】请用 400 字以内的文字结合你本人的实际项目经验,对解决此问题提出建议。

6.4.2 案例分析

【问题1】

领导风格是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个性特征在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作风等方面的外在表现。

它体现了领导者的工作宗旨和工作行为。在领导工作实践中,领导风格对班子建设、单位建设和个人成长进步能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

它不但关系到领导者在群众中的声誉和威望,而且对领导工作目标的实现、工作成效的好坏、工作政绩的大小具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勒温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把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划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类型。专制式亦称专权式或独裁式,这类领导者是由个人独自做出决策,然后命令下属予以执行,并要求下属不容置疑地遵从其命令。专制式领导行为的主要特点是:个人独断专行,从不考虑别人的意见,组织各种决策完全由领导者独自做出;领导者预先安排一切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下级只能服从;领导者单向式沟通,除了工作命令外,从不把更多的消息告诉下级,下级没有任何参与决策的机会,只能奉命行事;主要靠行政命令、纪律约束、训斥惩罚来维护领导者的权威,很少或只有偶尔的奖励;领导者与下级保持相当的心理距离。

民主式又称为参与式,这类领导者在采取行动方案或做出决策之前会主动听取下级意见,或者吸收下级人员参与决策制定。民主式领导行为的主要特征是:领导者在做出决策之前通常都要同下属磋商,得不到下属的一致同意不会擅自采取行动;分配工作时,尽量照顾到组织每个成员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对下属工作的安排并不具体,个人有相当大的工作自由,有较多的选择性与灵活性;主要运用个人的权利和威信,而不是靠职位权利和命令使人服从;领导者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与下级无任何心理上的距离。放任式,其领导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极少运用其权利影响下属,而给下属以高度的独立性,以致达到放任自流和行为根本不受约束的程度。

以上三种领导方式下的领导行为各有优缺点。由于不同的领导风格体现在日常管理言谈中,所表现的工作方式就不同,导致的工作结果和工作效率也就会产生差异。勒温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专制式领导风格能够很快做出决定并通过严格管理予以实施能够达到既定的任务目标,但要求领导者需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有时效率不一定就高,而且组织成员没有责任感,情绪消极,士气低落。从另外角度来看,参与式管理和放任式管理有利于培养下属的自身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于鼓舞士气和激励效果,使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工作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但放任式领导必须考虑员工本身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领导者应考虑各种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更能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问题2】

项目的成功完成除了优良的设备、先进的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项目经理

/负责人作为项目管理的基石,他的管理、组织、协调能力,他的知识素质、经验水平和领导艺术,甚至是个人的性情都对项目管理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项目经理就是项目的负责人,他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全过程,以保证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成功的项目无一不反映了项目管理者的卓越管理才能,而失败的项目同样也说明了项目管理者的重要性。项目管理者在项目及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项目团队的“灵魂”。

项目管理的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作为合适的项目经理。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特点要求项目经理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才能圆满地完成项目任务。通常一个合格的项目经理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全面的理论知识素质、系统的思维能力、娴熟的管理能力、积极的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

团队建设是依靠成员自己(或加上外来咨询人员帮忙)的一种计划性的提高群体效能的活动。团队既是指班组,也包括具体的部门或群体。这种形式既可应用于群体内部,也可应用于相互依赖的一些群体之间。

团队建设的目的是以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来协调群体的步伐,提高群体的工作效率。就其目的来说,团队建设包括四个方面:

(1)分析问题。(2)完成工作任务。(3)协调群体内部关系。

(4)改进群体和组织的活动过程。团队建设一般包括三个过程:

(1)解冻;让团队成员发现问题,意识到改革的需要,发扬开诚布公、互相信任的精神。(2)采取行动:基本上使用调查反馈方法,收集资料,集体分析情况,共同找出问题,采取行动计划。

(3)再冻结:贯彻执行计划后,集体总评价,将改革后的成果加以巩固、稳定。团队建设因内容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的不同形式:

(1)分析讨论会

对团队工作绩效开展公开讨论,通过相互提供情况,倾谈意见,揭露工作绩效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明确问题所在,然后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计划。

(2)团队建设会议

这是帮助同一工作小组的成员认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形式。问题可能属于工作性质或成员之间的矛盾。此活动通常需要一位外来咨询人员参与,他通过与成员接触、问卷调查并参加必要的小组会等方式,收集资料经过分析归纳,反馈给有关成员,同时运用其专业知识,阐明问题,引导小组开展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3)角色分析和团队建设

这是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别人对他所承当角色的期望所采取的活动形式。许多组织中由于对承担角色的职责不清,常阻碍小组工作开展,从而增加成员的精神负担。

(4)活动采取小组会形式

首先要求每一成员写明他自己心目中的主要职责、他在小组中的地位,以及他对小组所做的贡献,然后对此开展讨论。其次再讨论每人对别人所承担角色的期望,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绘制每个成员所承担的职责和别人期望的图表。

项目团队是团队的一种形式,具有团队的一般特征。

同时,由于项目的独特性,项目团队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1)项目团队的临时性和开放性。项目团队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的任务而组建的,任务完成,项目团队也随之解散,具有临时性特征。此外,项目团队的成员构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项目的进展和任务的展开不断地调整,具有明显的开放性。

(2)项目团队的生命期属性。项目团队从组建到解散,是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组建阶段、磨合阶段、正规阶段、成效阶段和解散阶段。

(3)项目团队具有严格的目标约束。项目团队的目标是为了完成某个一次性的特定任务,它有着明确的质量要求、工期要求、成本要求等多目标约束,所有这些目标都必须实现,即必须在预定的工期内、在预计的成本范围内实现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的可交付成果。

【问题3】 那么,高效团队有什么特点呢?有专家对高效团队研究发现,高效团队具有以下特点:(1)规撑比较小,一般不超过 10 人。

(2)互补的技能,即团队各成员至少具备科技专长、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能。(3)共同的目的,共同的目的产生的前提,并可以为成员提供指导和动力。(4)可行的目标以使成员采取行动和充满活力。(5)共同手段或方法来达成目标。(6)相互之间的责任。

管理者由于不知道如何建设高效团队,于是只好大声呼喊: 我们一定要加强团队合作,要讲奉献,要上下凝成一股绳,我们的工作则无往而不胜。”喊口号可以,但效果却很不佳。管理者希望部属和员工工作时像年终聚餐把酒时那样士气高昂,充满工作热情!但员工的实际表现却远非管理者所想。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强调,企业最终的关键是“让员工众志成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潜能,为企业创造绩效”,因此,建设高效团队尤其显得重要。

建设高绩效项目团队的举措:(1)增强项目经理的领导才能

项目经理就是项目的负责人,有时人们也称为项目管理者或项目领导者,他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的全过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以保证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

①增强和发挥项目经理的指导作用; ②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③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激励作用。(2)灵活授权,及时决策

随着项目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项目经理要通过授权让团队成员分担责任,使团队成员更多地参与项目的决策过程,允许个人或小组以自己更灵活的方式开展工作。

(3)充分发挥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高团队凝聚力带来高团队绩效。

6.4.3 参考答案

【问题1】

心理学家勒温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把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划分为专制式、民主式和放任式三种类型。专制式亦称专权式或独裁式,这类领导者是由个人独自做出决策,然后命令下属予以执行,并要求下属不容置疑地遵从其命令。专制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是:领导者预先安排一切工作内容、程序和方法,单向式沟通,下级只能服从。民主式又称为参与式,这类领导者在采取行动方案或做出决策之前会主动听取下级意见,或者吸收下级人员参与决策制定。放任式,其领导行为的主要特点是极少运用其权利影响下属,而给下属以高度的独立性,以致达到放任自流和行为根本不受约束的程度。

日方总工的管理风格显然是民主式或参与式类型,甚至趋向于放任式。不但没有提高

工作效率,反而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只能达到组织成员的社交目标,但完不成工作目标。

【问题2】

案例中的问题,关键在于日方技术总工的领导风格、素质与能力要求并不适合项目团队管理,以及在项目团队建设、组织设计过程中也出现了问题,从而导致出现目前的各种问题。

第一个因素是项目领导。项目经理的领导技能较弱,好的项目领导有助于项目团队绩效的提高、项目资源的获得与客户的认可,有利于项目的成功。

第二个因素是人员。人员是项目执行的主体,项目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对项目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因素是项目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完整的项目管理体系,相关的责权不够分明,项目管理的漏洞较多,缺乏协调性。

第四个因素是项目管理缺乏系统性。项目运作主要体现为过程行为,项目的任务细分与计划性不够,造成项目进度延迟、资源浪费、质量低下或项目失败。

【问题3】

建设高效项目团队的举措:(1)增强项目经理的领导才能

项目经理就是项目的负责人,有时人们也称为项目管理者或项目领导者,他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全过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以保证项目目标的成功实现。

①增强和发挥项目经理的指导作用; ②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沟通和协调作用; ③充分发挥项目经理的激励作用。(2)灵活授权,及时决策

随着项目团队的建设和发展,项目经理要通过授权让团队成员分担责任,使团队成员更多地参与项目的决策过程,允许个人或小组以自己的更灵活的方式开展工作。

(3)充分发挥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是将一个团队的成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看不见的纽带。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成员自觉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一般情况下,高团队凝聚力带来高团队绩效。

6.5 案例五:激励理论

阅读以下关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问题的叙述,回答问题 1 至问题 3。

6.5.1 案例场景

希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SAI)前几年效益不好,连年亏损,所以人才流失十分严重。2001 年年末,新一届公司领导班子成立后,及时提出了要使“公司员工达到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这一美好远景;同时公司还改变了项目分派方式,采取公开竞标、按收益提成的激励措施。面对全体员工公司提出了“挖掘你的潜能,发挥你的潜能,你就是公司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这样鼓舞人心的口号,并且明确地要求中层干部要克服盲目悲观、妄自菲薄的思想,要眼睛向内挖掘人才,大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每一位员工的潜能,不要眼睛向外,总是看到外面的人是人才,走掉的人是人才,挫伤公司现有员工的积极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公司又培养出了近30 名软件开发的技术骨干,还涌现了一批项目带头人。

公司对这些脱颖而出的人才及时给予肯定和表彰,每个季度都选出几个在项目上有创意、工作上有成就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公司最近又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公司远景,即“3 年产值翻一番,5年达到国内一流,10 年达到国际一流”的目标。在美好远景的鼓舞下,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信心百倍地努力工作着。

【问题1】请用 400 字以内的文字请分析该软件公司是如何有效地应用激励理论的? 【问题2】请用 200 字以内的文字从项目团队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结合你本人的实际项目经验,你认为哪些做法对留住人才最有效?

【问题3】请用 200 字以内的文字对为了解决能够发挥新进入企业的大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乐于和企业同发展,你认为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6.5.2 案例分析

【问题1】

激励是用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领导者的一项主要职能。所谓激励,就是领导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根据激励理论,运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手段,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有着一种满足自己需要的欲望。一旦需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会立即转化为动机,从而激发人们去行动。所以说需要是人的行为之源,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原动力,也是激励的依据。

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便是工作效率的提高,如果投资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那么这种投资就是失败的。实施激励并不难,但如何实施有效的激励,让激励这种投资获得高额的回报,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1)激励来自于内因

激励不是外界刺激,而是员工对外界刺激的反映。西方行为科学家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理论,叫做“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把人的行为发生的过程总结成如下的模式:需要一心理紧张一动机一行为一目的一需求满足/消除紧张一新的需要。这个模式说明了一个人的行为发生的全部过程。一个人产生某种行为的根源是某种需要。根据心理解剖学的研究,当某种需要对人的大脑产生刺激,大脑在接受这种刺激的时候,便产生一系列活动。“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所以说,激励来自于员工的需求,也就是内因。

(2)了解员工的需求

要提高激励政策的有效性,就要使激励政策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

在众多的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 1943 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对于企业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求共分为五个层次,按照它们上下间的依存程度,概括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构成了人类的需要体系。另外,从人的日常生活这个角度出发,将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活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工作需要(包括学习和创造)及休息需要(包括娱乐和消遣)。再次,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结构,不仅有层次性,而且还具有递升性、主导性、差异性和例外性。最后,他提出了自我实现者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具有一种领会自己、他人和自然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现实有较强的感受能力,并能够和现实建立和谐的关系,能不断地欣赏新生活,能够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束缚,富有创造能力,具有一种民

主性的性格结构,具有惊人的不可思议的经验—顶峰经验,相信永恒和神圣的东西等 14 种特征。我们可以从上述两个需求角度来分析员工的需求。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等)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从横向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中物质待遇(生活需求强烈),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侧重休息需求),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了解了员工的这些需求,就为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提供了基础。

(3)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

在制定激励政策之前,要对员工的所有需求做认真做调查,并制定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将公司可以满足和不能满足的部分分开,划掉那些不能满足的部分。对可以满足的那部分进行认真研究,找出满足的途径,并将这些途径流程化(可操作化),同时计算出公司需为此付出的成本。根据成本的高低不同,将各类需求进行等级划分,成本越高的需求,等级越高。上述工作完成后,公司的激励政策就有了雏形。接下来还要制定“游戏规则”,即得到某个激励等级的员工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另外,在每个激励等级上,都要设计几种不同的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要选择其中的一种。比如说,在某个激励等级上,有技术培训、公费旅游、带薪休假等多个选项。员工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选择其中一种。激励政策本身也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了解员工的需求,及时将员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这样才能使政策能够保持持续的有效性。

具体到该软件公司是如何有效地应用激励理论的呢?项目分派方式的改革,使员工意识到: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实现个人绩效,获得组织奖赏,最终实现个人目标。这正是期望理论的应用,从而使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达到和谐统一;每个季度选出几个在项目上有创意、工作上有成就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是使用了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方式,使员工的行为符合公司的目标;奖励方式的多种多样,体现了薪酬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公司远景规划的制定使公司发展的远景目标和员工对公司、对事业、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自我认识联系起来,而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认同使得员工更信任公司、更热心于公司的事业,而所有这些又会转化为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的激励力量。

【问题2】

薪酬激励是激励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整个激励体系单一依靠薪酬的支撑,是有欠缺的。表现为对员工业绩的肯定方式的导向出现误区。企业的发展进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当企业遇到挫折,甚至暂时转入低谷的时候,薪酬的配备无法达到员工预期要求,激励作用则无从谈起。同时,过度地依赖薪酬激励,会使一些员工产生以薪酬衡量责任的倾向,将本应属于工作的责任及义务,量化为获取利益的标准,从而与激励本身的目的产生严重偏差。因此,进一步完善激励体系,充分运用多种激励形式的配套,科学合理地发挥薪酬分配的作用,对于促进金融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完善激励构成的过程中,应当承认薪酬激励的主要作用,并坚持“以薪酬激励为主,精神激励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时段的需求,有选择地综合运用发展激励、文化激励、感情激励等激励方式,全面激发员工工作动力。

运用发展激励。从员工结构梯次分布结构分析,中青年员工发展需求比较突出,希望能体现人生的价值,事业上有所成就,这种成就不仅来自于职务的升迁,更多的来自于在自身素质提高基础上,对企业贡献率的提升。所以,企业在完善员工晋升制度的同时,可以将主要的激励定位于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员工分别制定发展规划,为各类人才的成长提供发展空间。

运用文化激励。企业的凝聚程度如何,很大程度反映在其文化氛围的形成上。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与企业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休戚与共。因此,企业管理者有必要针对当前员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倡导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理念,促进企业内部形成新的价值观。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员工与企业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培养员工的事业责任感及企业依存感,用文化凝聚人心。当经营出现局部困境时,员工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地为企业付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薪酬的索取与对应上。对于一些目前在改革中受到挫折,处于调整期的企业更为关键。

运用感情激励。感情激励介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之间。一方面,它需要企业注重与员工的心灵沟通,了解员工的真实思想状况,及时为员工解疑释惑,消除思想上的顾虑,让员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前景,尽可能地化解因改革带来的种种矛盾。另一方面,加强人文管理,合理运用企业福利开支,尽可能地帮助员工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生活压力,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关怀,融洽企业员工之间的关系,为企业队伍稳定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问题3】

总之,激励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使之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的需要来达到这一目的的,这是激励的本质所在。因此在激励工作之前,必须要对人的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人的需要是复杂多变的,任何一种人性假设都不能涵盖所有人的需要。

科学的方法是以这些假设为基础,在实践中做个体分析,从而了解每个人的需要。激励相容是激励方法的“最优解”,如何找到这样一个最优解就必须研究人的需要和动机。科学的激励行为是做好激励工作的直接保证,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是人类需要不断发展的反映,也是企业和社会不断发展的缩影。激励方式不应拘泥于一种方式,而应该视情况不同,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方法。这是从激励的本质出发的,既然激励的本质就是满足个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又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激励方式也就必须是多种多样、彼此差异的。事实表明,在激励工作中只有坚持差异化和多样化原则,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同时要兼顾公平的原则。

6.5.3 参考答案

【问题1】

项目分派方式的改革,使员工意识到:通过个人的努力能实现个人绩效,获得组织奖赏,最终实现个人目标。这正是期望理论的应用,从而使员工个人目标和公司目标达到和谐统一;每个季度选出几个在项目上有创意、工作上有成就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是使用了强化理论中的正强化方式,使员工的行为符合公司的目标;奖励方式的多种多样,体现了薪酬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公司远景规划的制定使公司发展的愿景目标和员工对公司、对事业、对社会所做贡献的自我认识联系起来,而正是这种自我价值的发现和认同使得员工更信任公司、更热心于公司的事业,而所有这些又会转化为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的激励力量。

【问题2】

发展的机会、高薪、有效的激励措施、公平的分配原则、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的同事关系。

【问题3】

篇5:管理学第6章计划综述

一.定义活动

1.定义活动是识别为完成项目可交付成果而需采取的具体行动的过程。

2.活动是开展估算、编制进度计划以及执行和监控项目工作的基础。

3.定义活动输入:范围基准、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4.定义活动工具:分解、滚动式规划、模板、专家判断

5.定义活动输出:活动清单、活动属性、里程碑清单

6.定义活动过程最终输出的是活动,而非可交付成果。可交付成果是创建工作分解结构过程的输出。

7.滚动式规划是一种渐进明细的规划方法,对近期要完成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划,而对远期工作暂时只在WBS的较高层次上进行粗略规划。

8.活动清单是一份包含项目所需的全部进度活动的清单,应包括每个活动的标志和足够详细的工作描述。

9.活动属性是指每项活动所具有的多种属性,用来扩展对该活动的描述,随时间演进。

10.项目初始阶段,活动属性包括活动标志、WBS标志和活动名称;活动完成时,活动属性可能还包括活动编码、活动描述、紧前活动、紧后活动、逻辑关系、时间提前与滞后量、资源需求、强制日期、制约因素和假设条件。

11.活动属性可用于识别工作执行负责人、实施工作的地区或地点,以及活动类型(人力投入量、分立型投入、分摊型投入)。

12.活动属性可用于编制进度计划。

13.可基于活动属性,在项目报告中以各种方式对进度活动进行选择、排序和分类。

14.里程碑清单列出了所有里程碑,并指明每个里程碑是强制性的还是选择性的。

二.排列活动顺序

1.排列活动顺序是识别和记录项目活动间逻辑关系的过程。

2.紧前活动、紧后活动、时间提前量、时间滞后量

3.排列活动顺序输入:活动清单、活动属性、里程碑清单、项目范围说明书、组织过程资产

4.排列活动顺序工具:紧前关系绘图法(PDM)、确定依赖关系、利用时间提前量与滞后量、进度网络模板

5.排列活动顺序输出:项目进度网络图、项目文件(更新)

6.活动依赖关系:强制性依赖(硬逻辑关系)、选择性依赖(首选逻辑关系、优先逻辑关系、软逻辑关系)、外部依赖

7.项目进度网络图可包括项目的全部细节,也可只列出概括性活动。

8.项目进度网络图应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活动排序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对任何异常活动序列做详细说明。

三.估算活动资源

1.估算活动资源是估算每项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设备或用品的种类和数量的过程。

2.估算活动资源输入:活动清单、活动属性、资源日历、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3.估算活动资源工具:专家判断、备选方案分析、出版的估算数据、自下而上估算、项目管理软件

4.估算活动资源输出:活动资源需求、资源分解结构、项目文件(更新)

5.资源日历说明在活动时期内,哪些资源可用,这些资源何时可用以及可用多长时间。

6.资源日历可针对某个活动或整个项目。

7.资源日历中应列出资源的属性、来源地和可用时间。

8.自下而上估算是指无法以合理的可信度对一个活动进行估算时,先将此活动进一步细分,然后估算资源需求,最后汇总这些资源需求得到此活动的资源需求。

9.活动资源需求识别出工作包中的每项活动所需的资源类型和数量。

10.资源分解结构是按资源类别和类型而划分的资源层级结构。资源类别:人力、材料、设备、用品。资源类型:技能水平、等级水平、适用于项目的其他类型。

四.估算活动持续时间

1.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是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估算完成单项活动所需工作时段的过程。

2.估算活动持续时间是渐进明细过程,持续时间估算的准确性和质量取决于输入数据的数量和质量。

3.活动持续时间(工作时段数)由估算的活动工作量与计划投入该活动的资源数量得出。

4.估算活动持续时间输入:活动清单、活动属性、活动资源需求、资源日历、项目范围说明书、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5.估算活动持续时间工具:专家判断、类比估算、参数估算、三点估算、储备分析

6.估算活动持续时间输出:活动持续时间估算、项目文件(更新)

7.参数估算的准确性取决于参数模型的成熟度和基础数据的可靠性。

8.三点估算起源于计划评审技术(PERT):最可能时间、最乐观时间、最悲观时间。PERT对这三种估算进行加权平均,计算预期活动持续时间。

9.应急储备(时间储备、缓冲时间)被纳入项目进度计划中,用来应对进度方面的不确定性。随着项目信息越来越明确,可以动用、减少或取消应急储备。

10.活动持续时间估算是对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工作时段数的量化估计,不包括任何时间滞后量,可指出一定的变化区间。

五.制定进度计划

1.制定进度计划是分析活动顺序、持续时间、资源需求和进度约束,编制项目进度计划的过程。

2.制定进度计划旨在确定项目活动的计划开始日期与计划完成日期,并确定相应的里程碑。

3.进度计划得到批准后,成为基准,用来跟踪项目绩效。

4.制定进度计划输入:活动清单、活动属性、项目进度网络图、活动资源需求、资源日历、活动持续时间估算、项目范围说明书、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

5.制定进度计划工具:进度网络分析、关键路径法、关键链法、资源平衡、假设情景分析、利用时间提前量与滞后量、进度压缩、进度计划编制工具

6.制定进度计划输出:项目进度计划、进度基准、进度数据、项目文件(更新)

7.进度网络分析通过多种分析技术(关键路径法、关键链法、假设情景分析、资源平衡)计算项目活动未完成部分的最早与最晚开始日期,以及最早与最晚完成日期。

8.关键路径法在不考虑任何资源限制的情况下,沿着项目进度网络路径进行顺推与逆推分析,计算出全部活动理论上的最早开始和完成日期、最晚开始和完成日期。

9.总浮动时间是指在任何网络路径上,决定进度安排弹性大小的最晚与最早日期间的正差值。

10.自由浮动时间是指在不延误任一紧后活动最早开始日期的前提下,某进度活动可以推迟的时间量。总浮动时间能确定相应的自由浮动时间。

11.关键路径上的进度活动称为关键活动。关键路径的总浮动时间为零或负数。

12.关键链就是资源约束型关键路径。关键链过程:根据持续时间估算、给定的依赖关系和制约因素,绘制项目进度网络图;计算关键路径;

考虑资源的可用性,制定资源约束型进度计划。

14.关键链法在网络图中增加作为“非工作进度活动”的持续时间缓冲,用来应对不确定性。放置在关键链末端的缓冲称为项目缓冲,用来保证项目不因关键链的延误而延误。其他缓冲称为接驳缓冲,放置在非关键链与关键链接合点,用来保护关键链不受非关键链延误的影响。

15.关键链法确定了“缓冲进度活动”后,可以按可能的最晚开始与最晚完成日期安排计划活动。

16.关键链法不再管理网络路径的总浮动时间,而是重点管理剩余的缓冲持续时间与剩余的任务链持续时间之间的匹配关系。

17.资源平衡是对已经过关键路径法分析的进度计划而采用的一种进度网络分析技术。

18.进行资源平衡的时机:共享或关键资源的数量有限或只在特定时间可用,或者为了保持资源使用量处于恒定水平。资源过度分配时,必须进行资源平衡。

19.资源平衡往往导致关键路径的改变。

20.可根据假设情景分析的结果,评估项目进度计划在不利条件下的可行性,以及为克服或减轻意外情况的影响而编制应急和应对计划。

21.蒙特卡洛分析是一种最常用的模拟技术:确定每个活动的可能持续时间概率分布;计算整个项目的可能工期概率分布。

22.进度压缩是指在不改变项目范围的前提下,缩短项目的进度时间,以满足进度制约因素、强制日期或其他进度目标。进度压缩技术包括:赶工、快速跟进

23.赶工只适用于那些通过增加资源就能缩短持续时间的活动,可能导致风险和/或成本的增加。

24.快速跟进是把正常情况下顺序执行的活动或阶段并行执行,只适用于通过并行活动来缩短工期的情况

25.项目进度计划至少包括每项活动的计划开始日期和计划完成日期。

26.项目进度计划表现形式:里程碑图、横道图、项目进度网络图。

27.进度基准是从进度网络分析中得到的一种特殊版本项目进度计划,标明基准开始日期和基准完成日期

28.进度数据至少包括:进度里程碑、进度活动、活动属性、已知的全部假设条件与制约因素。常做支持细节的信息:按时段计列的资源需求、备选的进度计划、进度应急储备。

29.进度数据可包括:资源直方图、现金流预测、订购与交付进度安排

六.控制进度

1.控制进度是监督项目状态以更新项目进展、管理进度基准变更的过程。

2.控制进度活动:判断项目进度的当前状态;对引起进度变更的因素施加影响;确定项目进度是否已经发生变更;在变更实际发生时对其进行管理。

3.控制进度输入:项目管理计划、项目进度计划、工作绩效信息、组织过程资产

4.控制进度工具:绩效审查、偏差分析、项目管理软件、资源平衡、假设情景分析、调整时间提前量与滞后量、进度压缩、进度计划编制工具

5.控制进度输出:工作绩效测量结果、组织过程资产(更新)、变更请求、项目管理计划(更新)、项目文件(更新)

6.绩效审查是指测量、对比和分析进度绩效,如实际开始和完成日期、已完成百分比以及当前工作的剩余持续时间。

7.进度控制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决定需不需要针对进度偏差采取纠正措施。

8.偏差分析采用进度绩效测量指标(进度偏差SV、进度绩效指数SPI)来评价相对于进度基准的偏差大小。总浮动时间偏差也是评价项目进度绩效的一个基本指标。

上一篇:四川省2017年材料员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考试题下一篇:锚索框架梁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