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2024-05-14

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长春岭镇第二中心小学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指在原有学校建制的基础上,增加和强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使每所小学校既是学生学习成长的摇篮,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地。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具有终身教育思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把学校建成“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指中心校以上学校,村小包括在中心校内),是新形势下办学管理、教师教育的一个崭新课题,是校本研修的深化和发展。

随着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自我设计专业发展,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而学校应该努力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创设环境和条件,关注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更好更快地培养创新人才,特制定长春岭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和教师发展的规律,依据《吉林省(2009—2013年)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的意见和《松原市(2009-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4583”行动计划》,坚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目标,以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为重点,以校本研培、区域研培、网络研培等为主要研培形式。孕育、催生出终身学习、终身成长、长效 管理的学校教师成长文化,建立以学校为基本载体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全面、可持续地提高队伍素质,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与任务

将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学习型组织。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教师的主动研究、主动学习、自我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不断学习和完善自我的动力。营造促进教师终身学习,自主发展,不断进取的学校文化。

5年内使2个村级小学校成为县级教师专业发展达标校;1所村级小学成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达标校;中心小学要成为市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

三、内容与标准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达标校标准

(一)运行机制

1、组织管理机构健全。领导成员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真抓实干。

2、考核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具有及时性、长效性和激励性。

3、研培运行机制科学。校本研培、区域研培、主题研培和网络研培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二)研培氛围

4、形成比较浓厚的自主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形成严谨、配套的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体系。

5、重视整合团队智慧,形成团结协作,集体公关的氛围。

6、关注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教师自我充分展示的平台。

(三)条件保障

7、校长能够树立教师教育科学发展观,保证政策和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具有科学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在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方面取得成功经验和明显成效。

8、学校在用人制度、教师评价、教师激励、教师培养培训、物质保障等方面,能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目标,重新配置学校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学习环境。计算机配置能够满足教师学习和工作需要,学校能够进行网络研修。

9、学校具有较强的校本课程开发及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突出。

(四)教师素质

10、教师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平等对待学生,身心健康。教师具有现代教育观,成为与时俱进的学习者、自主教育的实践者、学生发展的引领者、文明风尚的缔造者。

11、教师拥有扎实的学识,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教学的能力显著提高,具有较好的教研科研能力。95%的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完成上级和学校规定的专业学习内容。30%的教师形成自己个人的教学模式,能够承担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

12、学校要有一支能在本区域内起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学科教师队伍。小学、幼儿园要有相应的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职务或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资格的学科带头人。20%教师能独立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

除了具备上述达标校标准外,基地校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基地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的研培工作。制定科学、可操作的研培规划、考评细则,有翔实的过程材料和考评结果的记载。

2、校长应有先进的教学观念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校长要精通教研和培训工作,能研究、能指导,能起到引领作用。

3、基地校有引领性的教研课题,有成型的教研师训经验。4、80%的学科有能承担区域内教研和培训任务的教师。

5、基地校要有相应的培训场所,有多媒体教室以及能接收远程教育的媒体设备。

除了具备上述达标校、基地校标准外,示范校还应达到以下要求:

1、示范校校长有先进的办学理念,独到的办学思想和独特的办学风格。

2、示范校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规章制度,有典型的教研培训经验。

3、示范校要有市级以上在教学、教研、培训等方面有名气的拔尖教师。

4、示范校要有较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和社会影响。

四、方法步骤

(一)工作方法

1、自我提升法。学校和教师自我规划、自我定标、自我提升、自我总结、自我申报。

2、协作联建法。同一类学校,互相协作、研究交流、资源共享。

3、帮扶结对法。城市学校反哺农村,城市学校确立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相对强的学校帮助较弱的学校。

4、名校引领法。上跨名校让其帮扶,寻找捷径,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步骤

1、准备规划阶段(2009年9月——12月)。中心小学校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各年段、各层次达到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分别确立达标校、示范校、名优校的对象和达成时间。

2、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2012年)。有计划地改善办学条件,软、硬件建设达到相应的标准,按照考核评估标准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实践探索。

3、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全年)。总结提升,形成经验。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

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宏观规划、管理与调控,对学校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督促、指导、检查、评估。

(二)落实责任

1、要做到责任落实。落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长负责制,校长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主管副校长是具体负责人。具体工作要做到五落实:

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管理机构。学校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建设工作,有条件的学校要独立建立研培处,其他学校可挂靠到教务处,但要设专人(研修员)负责。

落实研培规划和时间,学校要解决好教师的工学矛盾,鼓励教师外出进修。要制定每月、每学期校本培训计划,保证充足的教研时间,并进行定期的督促检查。

落实研培经费。把教师专业化建设列入到工作规划中,按照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总额不低于5%安排教师培训费,用于参加培训所需的资料费、差旅费、培训费等。

落实规章制度。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实际,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教师专业化建设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落实对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考核、评估及奖惩措施。要对教师专业化建设进行定期总结,查找问题,鼓励先进,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

(三)强化考核

中心校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对村级小学综合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要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利的单位要提出批评,工作不利的村小不能评为先进单位,村小校长不能评为先进个人,不能评职晋级。

篇2: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关于发展首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的

活动主旨及申报条件

一、活动主旨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指导,教育部语文出版社举办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活动是配合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十二五”纲要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探索促进语文名师成长的培训体系,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语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专业素养,探寻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探索适应普通中小学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名师名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西部地区学校的交流互动、共同提升。

首批将面向基础教育遴选200所实验校、基地校,以“宣传推广、搭建平台;科研助推、培训提高;专家引领、交流互动”等形式,树立一批质量高、影响大、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典型,辐射和带动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实现均衡发展。

二、申报条件

1.学校在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方面重点突出,布局合理,措施有力,形成了特色办学模式。

2.学校教育活动重视语文学科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并在与之相关的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较大成绩和显著效果。

3.学校领导重视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工作,在语言文字规范化、优质化使用方面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有效发挥引领促进作用。

三、河南省学校申报方法

可登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官网或河南省教育厅语言文字信息网相关信息,提出申请,通过语言文字报下载申报表格,据实填写相关信息后,报送到郑州市农业路2号省机电学校综合楼507房间;

附件二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的

相关服务

一、宣传推广

1.在《语文建设》杂志(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为基地校刊发论文1篇(1500字以内)或在《语文建设》杂志为基地校做彩页形象宣传1次。(论文字数高于1500字的、同时刊发彩页宣传的需提前告知,以便妥善处理)。

2、在《语言文字报》和《语文建设》及网站同步公布基地校的名单。

3、为基地校颁发牌匾及证书。

二、师资培训(即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的培训模式及服务细则

1.全国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实行会员制。成为基地校即成为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的会员单位。

2.基地校每年可优先安排教师参加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的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主办单位颁发国家级结业证书。

3.会员可申请成为“语文名师大讲堂”的做客讲师(相关申报细则可向主办单位索取申报表)。申报通过后颁发聘书。由主办单位安排试讲。特别优秀的,主办单位可与其签约,并在媒体推广、音像出版、讲座交流等方面为其提供帮助,面向全国进行推广,以打造享誉全国的语文名师。

4.会员单位可申请成为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的支持单位、协办单位,也可以申请举办全国性的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现场会,更好的提升基地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5.基地校可以优先参与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中学语文新课程作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和课题活动。

篇3: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在对三所民汉合校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情况的调查显示:有74.3%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查询教学资料, 有17.6%的教师偶尔使用, 仍有4.3%的教师基本不使用;有65.2%的教师经常使用电脑编写电子教案, 有21.5%的教师偶尔使用, 另有8.9%的教师基本不使用;有23.4%的教师经常采用“班班通”、“校校通”或者其他多媒体教学、有高达57.8%的教师偶尔使用, 还有13.8%的教师基本不使用; 仅有2.7%的教师经常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分析, 另有33.6%的教师偶尔使用, 高达63.1%的教师基本不使用;有14.3%的教师经常利用网络进行学生课外辅导或者建立班级QQ群, 有65.7%的教师偶尔使用, 有20.1%的教师基本不使用;几乎没有教师经常利用计算机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仅有3.9%的教师偶尔使用, 高达94.7%的教师基本不使用。 可见, 民汉合校小学教师大多限于经常或偶尔使用电脑查询资料和编写电子教案, 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分析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教师偏少, 且有些教师几乎不使用电脑和网络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见, 民汉合校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在信息化专业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调查发现, 40岁以下具有初步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的青年教师能认同信息技术对教学的重要作用, 愿意参加学习和培训。 仍有教师对于计算机在教学应用还有偏见, 特别是在农牧区小学由于受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影响, 认为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 对教学方式和手段信息化的要求不需要太高, 在40岁以上的教师中, 有超过75%以上认为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完全可以胜任, 且教学效果好, 教育信息化可有可无, 甚至很排斥信息技术培训。 45岁以上持这种态度的教师居多。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难以跟上信息社会发展步伐, 需要缓慢调整适应;一些教师思想上对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畏难情绪严重, 恐惧心理依然存在, 甚至还认为信息技术距离当前的学校教育教学还很遥远, 不愿意也不用急于学习信息技术。 双语教师由于语言障碍, 培训效果不佳, 影响参训积极性。

2.对设备还不够熟悉, 教师计算机操作及课件制作能力亟待培训提高。

调查发现, 有的教师即使是通过自治区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技术二级水平考核, 由于平时不经常使用电脑, 缺乏培训, 教学中不会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设备;有的教师只为了开设公开课、 示范课等才不得不临时准备和使用教育技术制作课件, 除此之外, 平时很少运用;有的教师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视为负担, 或者有的教师自身的教育技术水平难以达到, 甚至根本不会用, 致使学校现有的一些功能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基本闲置, 利用率不高; 有的教师始终限于只会简单打字、排版;有的教师处于一味追求计算机技术“课堂演示教学”的低层次阶段。

虽然很多民汉合校小学教师已经开始学习和使用现代教学媒体, 但计算机水平不高, 教育信息化教学经验不足, 虽渴望学习培训, 但缺乏专业指导, 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3.学校整体上缺乏信息技术骨干教师, 无法对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指导和有效帮扶。

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大多只是局限于计算机的日常性保管上软件的整理, 会维修计算机的教师很少。 信息化教育师资薄弱, 民汉合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水平普遍偏低, 难以教学指导和相互帮扶。 这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方兴未艾的信息化建设不相匹配, 严重影响学校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三、民汉合校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 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再先进也还是要依靠人“驾驭”技术, 但人的素质若不能及时提高跟进, 其他就无从谈起。 信息化社会的现代新型教师必须摒弃传统守旧的思想, 遵循现代教育发展的规律, 树立现代的教育观和科学人才观, 坚持终身学习, 才能适应未来网络化教学的发展需要, 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 以学生为本,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使现代教育技术之优势在民汉合校小学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 这已成为新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经之路。

2.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信息化专业发展培训。

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 使每位教师都会熟练使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 使用Excel进行公式运算, PPT课件修改和制作, 能够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学科资源并下载和进行整合, 收发电子邮件, 建立、修改教育博客, 掌握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制作、视频下载、转化、截取等。 教师在提高信息素养及信息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上, 学会信息化教学设计。 重视利用信息资源, 创设学习环境, 并通过媒体与学生互动, 通过媒体发现、 分析和处理教学信息, 查询资料、收集信息、与同伴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努力为学生创造培养信息素养和技能素质的环境。 根据双语教师能力层次单独开展培训。 对于信息技术能力零起点的双语教师, 应该设置单独的培训计划。为了解决语言沟通和理障碍解问题, 应该配有与培训计划同步的操作指南, 分发给个人, 指导双语教师日常的操作和练习, 并设置单独的能力检查标准及考核方法。

3.针对教学实践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研究。

目前, 民汉合校小学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主要是偏重于实践型、应用性研究, 鉴于各校开展信息专业化的程度不一, 绝不能搞“一刀切”, 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 面向信息技术的前沿, 开展多层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 侧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提高自身素质, 发展自身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 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现代教育资源的作用, 及时将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和应用。

4.民汉结对, 捆绑帮扶, 互相学习, 共同成长。

通过民汉教师、新老教师结对子, 互相帮扶, 组织教学案例研讨、信息技术教学论坛、信息技术课堂展示、课件制作大赛等多种方式带动交流合作, 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有效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能力, 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建东, 张桂英.信息素养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李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3]张静波.科技信息素养丛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篇4: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关 键 词】家校合作;教师专业发展;有效途径

一、反思家校合作研究现状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青少年的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家庭的全力合作,家校合作始终是中外教育界一个经久不衰的课题。对家校合作的研究,目前主要从其概念、方式、理论依据、实践及功能等方面展开。

马忠虎在《家校合作》一书中对家庭和学校的地位与作用进行分析。他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1]周丹则从培养孩子多种素质为目的出发,认为“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互相配合,合力育人,使孩子受到来自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形成多种终身受益的必要素质,使其更好的社会化。[2]不同的学者从合作的内容、方式及目标等出发,对其做出不同的概括。目前“家校合作”尚未形成确切的、被广泛接纳的定义。家校合作活动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因参照的角度不同会对其有不同的分类。如:我国杭州大学刘力教授按照家长参与的活动层次,将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分为“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3]而美国学者戴维斯(D.Davies)和索恩伯格(K.R.Thornburg)则依据家校活动的目的与合作中家长担任的角色,分别对家校合作提出了不同的分类体系。

家校合作理论依据的研究主要包括:科尔曼(Coleman,J.S)提出的社会资本理论,爱普斯坦(Epstein,J.L)为代表的重叠影响阈理论等,这些主张对家校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阐释。有学者将家校合作的功能意义归纳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1]

纵观国内外的家校合作研究,发现研究的视角比较宏观,研究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来对家校合作进行研究的内容非常稀少。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家校合作的互动主体之一,必然会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更多地去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知识、能力、态度等,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目前家校合作的研究,缺乏对其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性的关注。

二、家校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性分析

(一)家校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具备共同的目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所谓“大教育系统”,即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最终发展成为组织性较高的广义的教育系统。[4]对于未成年的青少年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子系统,它们之间存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一方面可以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防止社会不良现象及群体亚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当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家长在以积极的态度为自己的成长而频繁的沟通与联系时,他们会为此而受到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并最终转化为进取的实际行动;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在现代教育的生态环境中会显得非常薄弱。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学校要发挥其作用,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就必须进一步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在重视学校教育教学的同时,要重视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知道教师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知识、能力和专业情意等的过程。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素质取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决定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理想育人效果的需要和保障。

(二)家校合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除了教师,家长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教师只有多接触家长才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的亲师关系,利用家长这一宝贵资源,可以增加对不同学生的认识,了解更多的教育问题,有利于改善自己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家校合作中,教师可以从不同职业、经历和社会背景的家长那里,学习到他们不了解的知识,并分享家长的教育经验,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同时,因为家长的支持与关注,教师的教学信心和热情会得到提高,会有更多的勇气去接受新的挑战,从而会增强对自己工作的胜任感。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的理念,也强调教师要与相关因素之间进行互动来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可见,教师与家长合作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家校合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和家长,教师是家校合作过程中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动的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家校合作中除教师角色外,他还是活动的宣传者、指导者、活动资源开发人、家长的朋友等等。教师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发展,会更深刻地理解到家校合作的本质和意义,并更有能力在合作中成功地完成自己应承担的角色任务。因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会促进家校合作向更高质量、更好的层次发展。

三、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随着对家校合作及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人们意识到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家校合作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维度:教育信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5]教师专业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师范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存在师范性不强、综合性差等突出问题,不利于教师在知识素养、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也存在培训模式单一、内容狭窄等问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在社会教育资源中,学生家长是最有价值的资源之一,家校合作,就把教师同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置于同一个平台之上,教师可基于这种平台,拓展自己的视野,通过与家长频繁地交流,或请家长们做一些专题讲座,可弥补教师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并且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教师会因为家长的这种关注与鼓励,对工作产生更强的热爱并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合作中,教师能深刻地了解社会的期望以及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并能快捷地获取家长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利于教师全面地认识自己并积极调整角色表现,在切实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家校合作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家校合作中,通过与家长的交往,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到学生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以及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学生知识及能力等的差异,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反思,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在合作中,教师从家长那里了解到许多不同于学校内存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案例,并能从不同的学生家长那里分享教育的经验与感受,教师和家长一起探讨对不同的教育问题可采取的处理方式,选取的处理方式背后都隐藏着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法,教师不断地积累和反思发生在不同学生身上的这些教育问题,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教师做研究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拘泥于日常的教育教学,经常反思校内校外的教育问题,才能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nlc202309021732

(三)家校合作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

家校合作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师,因此家校合作必然会对教师产生深刻的影响,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在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分离的情况下,教师只充当施教者的角色,但这种角色义务的有限性,决定了其专业发展渠道的狭隘,而随着家校合作的开展,教师还是具体合作活动的推行者、咨询者、指导者、学生的导师、家长的朋友。[6]家校合作使教师的角色具有多重性,教师要完成角色义务,就必须不断地完善教育信念、提升知识及能力。在家校合作活动中,教师必须不断地听取家长及学生的意见和新要求,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角色表现。所以,家校合作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渠道。

四、重构家校合作

我国目前家校合作中因为家校双方角色的差异而产生一些诸如立场、观念和角色定位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教师和家长中,存在着不愿意合作的情况;还有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并非不愿合作,而是不具备合作的能力。虽然家校合作具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但是其功能若得不到重视,势必会影响到家校合作对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作用的发挥。

(一)重视家校合作的功能和意义

随着对家校合作研究的深入,在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上,人们又认识到了家校合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家校合作的质量,他们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实际上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不愿合作的情况:有的家长认为教师才有能力教好孩子,有的家长觉得插手学校里的事情是对教师不尊重;同样,教师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意识领域里对家校合作不够重视,或对家校合作存在一些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家校合作就难于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针对家长和教师不愿合作的现实,要努力做到改变他们的意识。只有家长和教师充分理解、认同家校合作具有育人以及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才可能真正实现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

(二)提升家校合作的能力

面对日益发展与复杂的教育现象,一些家长与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家校合作,一些教师把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合作形式看作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只讲学生的问题和不足,缺乏与家长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家长也觉得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文化素质较低,没有能力与教师进行合作。家校合作中,双方都面临一个提高合作能力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他们与家长乃至学生的关系不应是主导者与接受者、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关系,而应是平等协商、友好合作的关系,除了用职业道德规范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外,重要的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指导和培训使教师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能。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学会尊重和倾听、从肯定学生的优点开始,强化参与的结果,以形成有效的良性沟通。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有效的家校合作活动中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

(三)增强家校合作的制度化特性

目前,我国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随意性很大,家长参与情况很大程度上受学校领导和家长主观意识的影响。办学思想比较民主的学校较能主动吸引家长参与;各个家长因主客观条件的不同,他们参与家校合作的情况也存在差异。所以,家校合作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尽管我们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方针、政策,但这些仅仅停留在规章层面,还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同时这些规章又都是宏观的、倡导性的,缺乏具体而明确的对权利和义务方面的规定,在强制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显得不够有力。家校合作只有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常态存在,才能保证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持久的推动力。

注释:

[1]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55.

[2]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46-53.

[3]刘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功能及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1):2.

[4]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白益民.自我更新: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取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

[6]岳瑛.我国家校合作的现状及影响因素[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3).

篇5: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教师专业发展达标校申请报告

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考核评估领导小组: 乾安县第一小学始建于?年,学校环境优美,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齐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现有?个教学班,在校生?人。专任教师?人,从学历结构看,大学本科学历?人,大专学历?人,中师?人,学历达标率100%。从教师的专业技术结构看,小学高级教师?人,小学一级教师?人。教师全部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教师普通话合格率100%。

多年来,我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为办学理念,以“?”为办学宗旨;始终把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当作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教师们自我更新主动发展的意识逐步显现。在观念、思想、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极大的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带动了教育质量的年年新高,从而实现了学校的长足发展,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师专业学校建设工作,现对照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评估细则进行自查如下:

一、建设规划:

1、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育人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为此我们感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迫在眉睫,通过学习,学校树立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师岗位终身学习理念,集体培训和个人学习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并通过在校内开展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我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建设规划,明确了我校进创建工作的主要任务。

2、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大趋势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教师个体而言,要树立研究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一种充满激情的精神、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合一的新型教师专业工作方式;从学校的管理来说,要建设一支具有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主发展、勇于创新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最终以教师的发展实现学生的最大发展。

3、工作目标: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学校文化,通过启动教师专业发展方案、深化校本培训、实施校本科研等措施,整合教师专业知识,使之成为主动思考、自觉恪守、善于反思研究、乐于合作进取、勇于创造的学习型教师,实现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统一,造就一批名师,使教师不断自我更新、自主发展、自我实现。

4、在发展规划的制定中,我们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纳入了学校整体规划,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针对岗位为每位教师制定的年度和未来三年发展的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校教师都建有个人成长档案,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注重教师心理的疏导和对心理知识的学习.二、组织领导

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为副组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员由?组成,做到职责分明,任务具体。领导小组成员通过定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牢固树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理念,和教师岗位终身学习的理念,对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作的认识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创建工作中,能深入教师之中,从管理制度入手,做到了日常管理有序、高效,管理资料项目健全、归档合理。制定了相应的活动制度和文档记录制度,做到学期前有计划,学期中有检查,学期末有总结,学年有评价、考核、奖惩。

三、制度建设

(一)继续教育制度:

我校教师队伍优良,专任教师学历达标100%。并积极鼓励教师岗位学历进修。继续教育工作有专人负责,建立健全了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制度,每年的继续教育参训率和考核成绩的合格率均为100%

(二)教学管理

(1)加强集体备课管理。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既能实现资源共享又能彰显教师个性特色,我们制定了《乾安县第一小学集体备课制度》,通过实行备课制度的改革,减少了教师备课中所作的无用功,引导教师把精力转移到教材的把握、学情的调研、教法的改进、教学的反思上来,切实提高了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2)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学校教导处十分重视课堂教育教学的管理,经常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并就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师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通过积极、有效地教学监控,切实增强了教师的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制定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每学期通过课例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确定课堂教学改进措施。

(3)学生负担的管理: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持做到“三控制”。一是控制教师乱征订各种学习资料。二是严格按照上级文件精神控制作业量,教导处采取抽查和学生家长座谈的形式进行了解情况。三是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保证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4)学生成绩评价的监控:关注个体差异以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要体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样化,全面贯彻实施《乾安县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及细则》,采取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方式。(5)教学质量分析的管理:教师个人撰写的阶段教学质量分析,第一看学生的学习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多少,尤其是学困生;第二看自己班的学习质量,在同年级的状态如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定出改进措施;第三将分析的结果升华为下一步的教学行为;同时学校领导结合不同年级同学科的验收情况进行学校层面的同学科质量分析。找成绩和经验,更找知识上的缺漏和教法学法上的薄弱环节,进而研究和落实分层指导和补救的措施。

(6)建立教师成长档案。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校每一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记录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故事,进行的反思,学习的心得,听课的收获。成长档案记录了教师成长的历程,也加快了教师成长的步伐。

(三)建立教科研一体化制度

构建教研室、学校、学科教研组的三级教研网络,明确职责,强化责任,确保校本教研不走过场,务求实效。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制定了校级领导参与指导校本教研的制度。学校还建立了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指挥系统,保证工作系统畅通,确保校本研修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为确保校本教研工作稳步、有序地开展,学校先后出台了……(教研制度)等相关制度,还制定了校级骨干教师及优秀教研组评选细则。制度和细则中对教师发表文章、写课堂札记和做教学反思、做案例分析等都细化了质和量的要求,把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情况作为评先、评聘的重要参考。这些较为系统、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

(四)加强教科研活动的开展

1、校本研修

为了让校本教研更加常态化、有效化,更有利于教师间的取长补短。本学年,我们实行了教研组长负责制。教导处人员每周都会深入指定教研组,和教师共同研讨,使教研组的研讨内容更加充实、效果更加显著。教研组也形成了平时随时研讨,固定时间重点研究。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县教育和科技局组织的片级教研活动,活动中老师们自觉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勇于展示自我,从而知道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研究

(1)实施以学代训即推荐或指定一些专业书籍和教育期刊杂志等让教师阅读,通过自学的形式来代替培训。通过教师自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达到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2)构建合作交流平台 在教研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为那些没有讲过公开课的教师创造机会,通过听、评课等方式,帮助其改进课堂教学,为其提供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舞台,培养、树立教师的自信心,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3、主题研究

老师们把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问题,经过归纳提炼,作为研究主题,并以教研组为单位制定出周密的研究计划。教导处负责为老师们提供相关学习资料,组织相关讲座,由老师们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进行具体研究,使教师人人成为研究者,提高了科研能力,促进了自我成长。

(五)科学民主的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教师评价制度。研究制定了《乾安县第一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从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教学成果、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教师自评,同事互评,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参与评价的形式,对每一位教师作出公平、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教师的成绩,又为教师指明发展的方向,大大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条件保障

1、育人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我校的实际对校园进行了规范化布局,…………(环境建设方面)。

2、硬件建设:几年来,我校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使学校基础设施、校园环境、教学设备有了跨越性的发展。两年来,我们…………(硬件设施方面),目前学校设施齐全,设备先进,能充分满足教师办公及学生学习的需求。

3、经费保障

学校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满足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施配备及教学资料、教师培训、外出学习交流活动的经费需要。我们订阅了大量的教育期刊及杂志供教师阅读,先后多次派出教师前往??等地参加各类培训及学习交流活动,扩宽了教师的视野,将许多最新的教育信息带回了学校,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教学设施

我校建立了电子备课室、语音室、器材室、打印室、档案室、多媒体功能教室各一个,均接入了宽带网络,图书室设立了开放式书架,便于师生阅览。

5、教学资料 学校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及时为教师购买教学必须的教学用书等相关资料,为每位教师购买了“U”盘,并不断充实各学科教学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光盘等软件储备,从根本上满足了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五、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工程。

(1)每学年都要组织教师参加校内组织的新课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培训,及时让教师获取教改前沿的经验,使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提高。

(2)每年学校通过组织评优课、说课、教学设计、等评比活动,通过青年教师汇报课,中年教师示范课,全方位出击,推出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市、省级乃至国家级名师,扩大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以名师带名校,以名校带名生。目前,我校省级骨干教师?人,……(名师情况)。有?%教师承担国家、省、市、县科研课题。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吸收营养,强化队伍素质。学校每年都要在教师外出学习上投入资金,派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各地去学习、考察,获取更多的信息,积极参加县聘请的有关专家来县开展专题培训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2、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在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其中教育教学论文及课件获奖较多,共写出?多篇教学优秀论文,……(获奖情况)。

几年来,我校也获得了各上级部门的表彰,分别为:……(学校获奖情况)

以上是我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情况。通过对评估标准的学习和自查,我校已标本达到县级教师专业发展达标校标准,特此申请,并请上级领导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提出宝贵意见。

篇6: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目标引领, 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方向

目标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塔”。学校制定实施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千分行动计划》, 将教师素质分为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综合素质三部分, 以《教师年度成长计划书》为载体, 通过先个人据实填写, 后学校“专家委员会”诊断的形式, 引导教师梳理自身优势与不足, 明确年度发展目标, 制定达成措施 (培训学习, 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与创新, 希望得到的支持等) 。学校积极为教师发展“搭台子、铺路子”, 成长过程实行动态考评, 结果纳入个人年度考核, 着力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二、情感引领, 提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中, 把专业情意放在了重要位置上, 而教师的专业情意又以高尚的师德为核心。学校深入开展了“爱与责任”、“用心去做”、“真情塑造未来”、“用生命影响生命, 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等主题师德教育活动, 提升教师的敬业意识。通过“我与学校、同事共发展”金点子征集、“寻找微幸福”征文比赛、“诚和乐”主题文化构建、“我的成功之路”演讲、“教师心理健康调适”主题片观看等活动, 引导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升从教幸福感和乐业意识。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 采用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做卓越的教师》、《教师工作禁忌行为三十条》的学习落实力度, 开展了师德自查互评、签订《师德行风责任状》等活动, 落实师德岗位责任, 力求做到“条条清晰、块块明确、面面完善”,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管理引领, 打造教师专业技能提升的平台

1. 转变管理理念, 落实“一线工作法”。

坚持“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优质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四线切入, 深入实施干部“岗位责任制”、“分工协作制”、“年级分管制”、“学科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形成纵横交错、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立体管理网络。细化党员干部“三到、三联”制度 (“三到”:到课堂中研究教与学, 争做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到教师和家长中倾听呼声, 争做和谐发展的促进派;到学生中了解成长需求, 争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三联”:每人联系一个学科;联系1到2个薄弱班级;联系3到5名学生及其家长) , “观念在一线更新, 问题在一线发现, 困难在一线解决, 经验在一线总结, 典型在一线推广”。

2. 从常规入手, 加强过程的“精细+规范”管理。

从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入手, 严把教学“五大环节关” (备课、课堂教学实效、作业布置与批改、单元检测、优生优辅和后进生转化) , 实施“问题解决式”、“工作清单式”工作方法, 发现问题, 迅速反馈, 督查整改。

3. 实行“质量会诊制”, 落实整改措施。

树立“全校一盘棋、三年一贯制”的质量目标长效意识, 大力营造“凝神聚力抓教学, 一心一意提质量”、“提高教学成绩光荣”的浓厚氛围。设立“教学质量警戒线”, 坚持“三个着眼于” (即着眼于教学诊断分析, 着眼于成功经验的梳理, 着眼于后续教学环节的改进) , 从五个层面做好质量分析:一是校长室牵头, 分管校长和级部主任参加的学校层面分析;二是级部主任牵头, 全年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各班级各学科分析;三是班主任牵头, 班级任课教师参加的具体到每个学生的分析;四是备课组长牵头, 同学科教师参加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五是班主任牵头, 班内全体同学参加的学情分析。从知识到能力, 从课内到课外, 从教法和学法等方面进行纵横交织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分析, 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查找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点”, 制定整改计划与措施, 做好跟踪落实。

四、教研引领, 提升教师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

1. 研学。

采取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抓好政治及教学理论、师德教育、课程改革、信息技术、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学习。通过“我最喜欢的课堂”调查反馈的信息, 重点学习了《有效/高效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培训手册》、《教师教学常规、学科课堂规范和优秀教学法学习手册》、《且学且行且思———他山之石》中的相关知识, 确保《课堂教学的30个经典细节》进头脑、进课堂。

2. 笃行。

一是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着力点, 分五个阶段 (备课组内“四个研究”活动, 备课组内“每人一堂好课”, 教研组内校级研究课, 举行校级公开课, 活动总结) , 开展了“高效课堂展示月”活动, 以《高效课堂:立足于“全人教育”的四条标准》 (张志勇副厅长) 和“三度” (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目标达成度) 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 探索实施“332、五环节”40分钟课堂教学模式, 努力践行学习到的新理念。以“问题细化、研讨深化、策略优化”的集备活动为平台, 认真组织学科组“三个一”活动:每周一节研究课;每周一心得交流;每周一问题会诊。开展特色教学法评选活动, 在学习培训材料、“走出去”开阔视野、总结个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引导教师从研究背景 (问题提出) ———教学法简介 (定义、主要特点) ———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及操作策略 (方法) ———申报理由等方面认真思考, 总结提炼出具有科学性、可行性、高效率和可推广的个性化教学法, 争做特色教师。二是实施好“四项工程”: (1) 促进老中青年教师知识经验共享的“教师成长青蓝工程”, 实现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同发展共成长; (2) 扩大优质教师资源的“名师培养工程”, 加快名优教师培养; (3) 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班主任全员培训工程”, 全面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 (4) 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协作体打造工程”:级部、班级为主体的教学绩效“目标实现协作体”, 以学科组长、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绩效“质量提高协作体”。三是深入开展“校本小专题”研究。建立起“教师 (学生) 、班组 (学科组、班级组) 、学校 (级部、处室) ”三级校本小课题常态研究机制, 从研究身边的“小、真、实、急”的困惑或问题入手,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编制方案———行动研究———问题解决———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 引导教师开展真教研, 解决实问题。

3. 慎思。

在“五种课”研讨和课堂教学比武活动中, 针对教师教学水平存在的差距, 组织开展了“与名师对话”、“走近名校”活动, 以参加省远程研修、用好网校资源、观看名师课堂实录等为载体, 通过思想交汇、案例分析、比较反思、撰写心得等方式, 落实“对照先进找差距, 对照差距找原因, 对照原因定措施, 抓好细节促提升”的思想, 解决好“优势学科持续稳定提升不够、薄弱环节突破措施不明、自我发展动力能力不足”等问题。

五、机制引领, 永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活力

我校教师专业成长的困难主要表现在:骨干教师缺失, 校本教研缺乏高水平的“领头羊”;教学资源封闭化、单一化现象严重。为此, 我们建立了校内触动、片内互动、城乡联动的“三动”研训机制。

1. 校内触动, 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在教师层面, 实施“且学且行且思,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学研训一体化策略, 通过“且学、且行、且思;再学、再行、再思”, 追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快速螺旋式提升。在管理层面, 实施“巧布置、勤检查, 快反馈, 细指导, 速整改”的常规管理精细化策略, 努力“把常规抓好, 把细节抓严, 把过程抓实, 将落实进行到底”。在学生层面, 落实“面向全体、转差补弱、保优增优、整体推进”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策略, 全力突出“质量第一、过程高效”。

2. 片内互动, 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

所谓区片教研就是根据学校区域位置、学校实际、教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成立教研组织, 以学科基地为依托, 充分发挥各校的学科优势, 加强校际交流研讨, 努力实现教研水平、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均衡发展的目标。我们成立了区片教研组织机构, 制定了教研制度, 建立了“三条交流热线”:校长热线、学科分管干部热线、教研组长热线;建立了“一项机制”:学科分管干部、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三位一体互动交流机制, 在校本教研、课程实施与开发、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深入地、敞开式、定期与不定期地学习交流;建立了“十个大教研组”, 选定一个大组长, 统一协调本学科的听课、研讨、集备、交流等;实现了“三个统一”:每学期期末检测工作由区片教研委员会统一安排, 统一检测, 统一阅卷, 成绩交流使用。

3. 城乡联动, 力求突破学校发展难题。

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各类培训、教研活动, 从学校、干部、教师、学生四个层面入手, 围绕办学水平、德育研究、队伍建设、教法学法研究等专题进行学习研讨, 找准学校发展“突破点”, 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7:基于校情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策略

目前,硕士、博士这部分群体在入职基础教育领域后专业化发展的在职培训,几乎是个空白。如何促进这一群体入职基础教育领域后继续发展,迫切需要成功的经验。

我们发现硕士和博士进入基础教育领域,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有积极的意义,他们的优势是:文化知识基础雄厚,理解转化理论能力强。同时也存有劣势:他们中大多所学专业不能直接与基础教育任职的教学实际对接,在大学所研究的领域过窄与新课程背景下基础教育的多学科融合趋向不适应,在高校学习期间从事的科研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不能与基础教育科研衔接(多数是为导师做助手,尚缺乏独立研究能力),理论研究专业性虽强,但是和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相离甚远。为此,我们把对硕士教师的培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长效机制来抓。

我校地处北京市远郊区,硕士分散在各个学科教研组,每组人数少。他们多数毕业于教育院校,但也有少数非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基于此,我们首先进行基本情况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诉求。依据他们的愿望,学校成立了校长挂帅的领导小组,指导硕士毕业教师专业持续发展工作。营造教科室牵头,校办室协调,教科室、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信息中心提供教学、科研、生活、培训等全方位发展的外部环境。

为使外部环境成为优质“孵化器”,教科室成立专门“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使学校成为硕士愿意来、留得住、能发展的优质平台。成功的教育人才“孵化器”需要学校先进文化理念的支撑,良性考核晋升、薪酬政策的保证,个性培训模式的宽松入口,个人成长路径的多渠道通畅等要素的综合条件。为此,我校“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着眼硕士毕业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建设,每月组织专业学习和教学研究探讨。

优良的外部环境需要通过组织内部的积极落实,才能达到实效。为使工作室成为二者转化的枢纽,我们首先加强组织建设,出台《密云二中“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制定《密云二中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章程》,编制《密云二中硕士毕业教师工作室研修手册》,登记研修学员基本信息,签订“承诺与协议”。工作室每月定时开展活动,通过课题带动、“名师话吧”、“大家学堂”等形式组织研修学员参与。工作室制定了严格的活动考勤制度,并且与教师的“继续教育”学分挂钩,使工作室的开展有了制度的保障。

为使工作室有效运行,我们创建“学习型工作室”,聘请特级教师做领衔指导教师,从“通识”入手,以“个性专业发展”为目标,聚拢和谐人气,倡扬学习风气。工作室首先按学科把38位硕士划分为7-8人的五个小团队,分别从“组织管理机制”“有效研修模式”“活动运行机制”“活动协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角度承担研修任务。

工作室成立以来,以课题带动为抓手,承担了北京市立项科研课题《创建学习型工作室,促进远郊区中学硕士毕业教师专业发展》,顺利完成了开题报告。五个子课题研修小团队正进行“合作学习”为主线的硕士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究。

工作室還以理论学习为主线,组织全体研修成员学习《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和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案例探究和教学论文撰写。把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作为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了个人职业发展规划,厘清发展思路,排除发展障碍,在团队学习中进一步系统思考,逐步实现个人发展愿景。

工作室在团队互助同时,鼓励研修教师积极参加各种研修活动。其中,派出两名硕士教师观摩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课堂大赛。近年来,工作室捷报频传,两名教师取得县级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一名教师获市级论文评选一等奖,还作了校级公开课5节,发挥了工作室的积极引领作用。

篇8:松原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特殊教育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 培养和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 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从目前新课改的过程来看, 特殊教育学校 (以下简称“特校”) 教师在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专业化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如何快速有效地加快教师的成长, 校本培训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那么特校的校本培训状况又是如何呢?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 特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1. 学习意识淡薄, 缺乏培训的动力

个体因素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最直接、最根本的因素。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认识, 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由于特校的独立性、特殊性, 使得教育信息相对于普通学校要闭塞得多, 教育观念也相对滞后, 加上特校教师基本处于不流动的状态, 升学压力不明显, 导致他们对于自身专业成长缺乏必要的追求, 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成为一些教师的惯性。诚然, 如果单纯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复制到学生身上。这样说或许是没错, 但问题是教育的本义不是简单复制。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性的活动, 离开教师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会发生异化。同样, 教师的校本培训需要发自内心的原动力, 没有学习内在的动力, 哪来学习的激情?

2. 管理机制滞后, 缺乏制度的保障

近年来, 特校的校本培训虽然已得到了学校的重视, 但由于缺乏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校本培训管理配套制度和激励机制, 导致了教师缺乏工作活力和热情。部分学校虽也制定了一些制度, 但往往过于机械, 流于形式;一些学校在改善教师专业学习方面作了些探索, 但过多停留在思路的层面上, 执行起来问题很多。如:缺乏培训整体规划, 对校本培训指导过少, 督导、检查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岗位培训、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 很多学校都向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倾斜, 而中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等, 都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提升。

3. 培训形式单一, 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特殊教育学校经常采用的培训形式不外乎以下两种, 一种是理论培训, 一种是听课评课。为了提高校本培训的层次和知名度, 很多特校往往会聘请一些普校的名师或特教学院的专家来教授, 这些专家的教授水平确实很高, 理论性非常强, 但是他们的理论很难涉及一线的教学实际工作, 参培者无法把实际内容和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 培训效果相对较差。对于听课评课, 在特校我们也发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教师听课积极性很高, 而课后大家坐在一起评课基本上就流于形式。这种形式主要表现在:评课气氛沉闷, 教师发言的主动性不高;即使点到名的教师发言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说上几句表扬的话或轻描淡写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评课内容不明确、不全面、不具体、抓不住要害。这样的教学教研活动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也不能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比较有效的解决方案, 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的。

二、多样对策重实效

基于以上认识, 我们对症下药, 使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平台。

1. 健全制度, 确保校本培训的长效性

(1) 建立领导小组。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组建了由学校领导班子组成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其中学校校长室、工会主要负责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教务处负责校本培训中的随堂课、公开课的听课、说课、评课等常规教学的教研、考核及教师教育教学的技能训练;教科室负责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的研究培训。这样层级管理、层层落实、全员参与的管理和活动机制, 确保校本培训落到实处, 使校本培训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

(2) 强化培训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起系统、完整的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 才能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内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行动, 形成良好的科研学习氛围。为此我校根据教育教学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势, 从办学特色、发展方向出发先后制定了《温州特校校本教研制度》《温州特校青年教师三年成长方案》《温州特校教师基本功考核办法》等。在教师的基本功考核中。我校特别注重“三笔一话、手语”的考核和培训。如:每周要求教师写一张钢笔字或毛笔字, 期中举行“三笔字”现场比赛, 期末对全体教师进行手语等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之中。对于成绩突出, 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在同等条件下, 对业务能力高、专业性强的教师在晋级、评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对于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2. 搭建平台, 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1) 合作交流, 吸精固本。教师要想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 除了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外, 还要不断地去实践、探讨, 不断地与人合作交流。为此, 我校十分注重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一是校内教师间的同伴交流。除了教务处、教科室组织的业务培训外, 各教研组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组内校本教研活动, 通过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探讨教法学法等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其二是普特融合交流。特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以普校教师为借鉴和导向, 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到普校听课学习, 结合特教实情, 运用变通或迁移的方法, 尽可能地了解普校教育的前沿理论和先进教学方法, 研习普校中的优秀案例, 以此来改进拓宽特教相对狭隘的教研视角, 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 跟上新时代的教育步伐。

(2) 技能培训, 实践提升。所谓教师专业技能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技术能力, 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前提和基本要求, 在聋校三笔、手语、上课、说课、评课等都是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 为此我校结合教师培训实施方案, 给老师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实践和培训的平台。如我校针对老中青教师群体的特点, 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 中年教师展示课, 青年教师评优课等;又如我校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 安排值日老师用手语向全体教师和学生进行不少于5分钟的讲话;要求老师平时自觉加强手语练习并利用校本培训时间, 组织全体教职工开展分块手语培训, 这样通过教师自我训练和学校训练相结合, 到一定时间通过评比和竞赛来认定是否达标, 使各教师的手语趋于合理、统一。

3. 聚焦课堂, 注重校本培训的实效性

(1) 教学研讨, 突出主题。教学研讨固然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往往牵涉的东西太多, 思考的角度太广。为了让教师在研讨中有更深入的思考, 每学期我们每个教研组都会根据教师的教学实际, 把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罗列出来, 引导老师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并探索, 再由一位教师执教并开展主题研讨, 最后在交流碰撞中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 教师的教学效益也在研究中得到了提高, 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样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磨课过程, 不仅使老师在科研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而且对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2) 外聘专家, 根植课堂。作为教师, 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的过程, 就如同攀登一座风光秀美的山峰, 满目尽有旖旎的风光, 却更会有险峭的陡峰、曲折的弯道, 这时专家学者的及时指点与引领, 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视野得到拓展, 教学理念得到提升, 辨清前进的方向。学校合并两年来, 先后聘请了全国特殊教育专家季佩玉、顾爱玉, 香港英华渔人协会副主席鲍瑞美等十多人来校进入教学第一线倾听教师心声、帮助教师解惑。老师通过专家们面对面的引领, 促进了自身教学理念的提升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进而坚定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上一篇:韩国文化的理解下一篇:消防器材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