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24-04-30

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精选8篇)

篇1: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根据《上海市市级宣传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财教〔2014〕34号)、《关于印发<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文广影视〔2016〕995号)的规定,为进一步规范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活力,塑造静安文化品牌,全面推进静安文化发展,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资金来源)

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由区财政预算安排。第三条(管理部门)

静安区文化局负责编制专项资金项目预算,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发布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受理项目申报,组织项目评审,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并组织项目验收。

静安区财政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四条(使用原则)

专项资金根据本区文化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二章 使用管理

第五条(项目指南)

区文化局根据文化发展规划和当年文化工作实际情况,编制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并向社会公布,明确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六条(项目申报)

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单位应符合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中规定的申请资质。项目内容应符合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中确定的支持方向和重点。申报单位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在规定时间内向区文化局进行项目申报。所有申报补助的项目应是在本能实施完成的。

已获得其他专项资金支持的同一项目不得重复申报。第七条(项目评审)

区文化局收到申请人提交的申报材料后,按下列程序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

(一)预审。对不具备申报资质的单位或不符合申报要求的材料将予以退回。

(二)评审。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项目使用计划。

第八条(项目公示)

拟扶持的项目将通过区文化局网站、微信平台,以及《静安报》向社会公示。公示期满后,区文化局以书面形式通知项目申报人。

第九条(资金拨付)

对公示无异议的项目,由区文化局完成资金拨付。其中,对未完成的项目按进度分批拨付,项目实施完成并通过验收后付清全部款项。

第十条(项目验收)

项目完成后,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备齐验收申请材料,向区文化局提出验收申请。区文化局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扶持项目进行验收评审,并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巡查。

第三章 监督管理

第十一条(使用监督)

专项资金的使用按照本区财政资金管理规定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接受相关机构和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专家管理)

区文化局建立文化专项资金评审专家库及评审专家管理制度,明确专家资格、权利、义务、管理等内容。第十三条(绩效管理)

区文化局组织实施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并结合绩效跟踪、评价结果及时调整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结果是审核项目承担单位申报后续资金和下一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法律责任)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专项资金,不得擅自挤占、截留和挪用。对已获得其他财政同类支持又重复申报,经调查情况属实的将不予拨付资金,暂停该申报主体资格1年。对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截留、挪用专项资金的,除将已拨付的专项资金全额收回上缴财政外,取消该单位3年内申请专项资金的资格,并视情节严重情况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五条(应用解释)

本办法由静安区文化局负责解释。第十六条(实施日期)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以后执行。原《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闸北区公共文化活动专项补助经费管理办法》(闸文发〔2012〕22号)不再执行。

篇2: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社会活力,创新 社会治理,形成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 体制,进一步规范静安区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 项资金”)使用管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根据《中 共上海市委办公厅、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民政局关于 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的通知》(沪委办发〔2014〕13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 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沪委办发〔2011〕19 号)、《关于加强新 形势下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沪委办发〔2011〕51 号)以及《中 共静安区委、静安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静委发〔2011〕3 号)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是指区财政设立用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 的资金,重点扶持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管理运作规范、社会效益 突出的,依法在民政部门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资金账户设在静 安区社会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区社建办”)。

第三条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

(一)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二)公开公平,依法合规;

(三)分类扶持,注重绩效;

(四)不重复补贴。

第四条 设立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管委会由区政府分管区长牵头,成员单位包括区监察局、区社建 办、区发改委、区人保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部 门。管委会办公室设在区社建办。

管委会办公室负责专项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静安区社会组 织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经管委会授权,具体负责专 项资金资助过程中的事务性、服务性工作。

第五条 扶持对象:

(一)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

(二)枢纽型社会组织、支持型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类社会 组织;

(三)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具备行业协会性质的社会组织;

(四)其他确需扶持的社会组织。

第二章 培育扶持

第六条 初创期经费补贴。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 织以及枢纽型、支持型、专业社工类社会组织,在本区登记成立 后,符合一定的人员从业要求,经认定,给予一次性初创期经费 补贴3 万元。

第七条 房租经费补贴。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社会组织,给予房租经费补贴:

(一)本区登记的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区 内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租赁协议,经认定,给予日租金30%、建筑面积不超过100平方米的补贴,补贴年限最长为三年。

(二)本区登记的枢纽型、支持型、专业社工类以及具备行 业协会性质的社会组织,在区内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租赁 协议,经认定,给予日租金40%、建筑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的 补贴,补贴年限最长为三年。

(三)属本区重点发展产业的新入驻的行业协会、商会,在 区内租赁自用办公用房的,根据租赁协议,经认定,给予日租金 50%、建筑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的补贴,补贴年限最长为三年。

第八条 人员经费补贴。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社会组织,给予人员经费补贴:

(一)本区登记的直接服务于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引进

专业人才、吸收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就业,符合一定的人员 从业要求,经认定,按照每人每年1 万元的标准给予社会组织人 员经费补贴,一个社会组织补贴人数最多为3 人,补贴年限最长 为三年。

(二)本区登记的枢纽型、支持型、专业社工类社会组织,具备行业协会性质的社会组织以及获得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 级评估5A 级的社会组织,引进专业人才、吸收全日制大专及以上 学历人员就业,符合一定的人员从业要求,经认定,按照每人每 年2 万元的标准给予社会组织人员经费补贴,一个社会组织补贴人 数最多为3 人,补贴年限最长为三年。

第九条 活动经费补贴。社会组织在区内主办具有国内外影

响力和一定规模的展览、会议等活动,经认定,给予支出经费30% 的专项补贴,一个社会组织一年补贴最多不超过15 万元。

第十条 其他确需扶持的社会组织补贴。对符合下列情况之 一的社会组织,给予确需扶持补贴:

(一)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传播精神文 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经认定,给 予一年5 万元的补贴。

(二)符合第五条扶持对象所述类型的,在社会管理、社会

服务等领域急需的,需要重点扶持的,有项目带头人和项目团队,具备公益项目运作经验和成效的专业项目团队的,经认定,给予 一次性运营补贴1 万元。

第十一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经费。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200 万元至300 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对符合静安发 展所需、具有发展潜力、良性有序运作的社会组织,经认定,给 予场地设备等的支持。

第三章 能力建设

第十二条 鼓励社会组织在区内,围绕其行业、领域开展面 向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培训,根据培训规模、课时给予支出经费 50%的专项补贴,一个社会组织一年补贴最多不超过2 万元。

第十三条 鼓励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专职从业人员,根据工 作需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根 据等级,按照每人500 元至2000 元的标准给予个人发展补贴,每人每年最多享受一次,一个社会组织一年补贴最多不超过3 万 元。

第十四条 建立社会组织人才培育机制,完善人才开发、培 养、使用、评价和激励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品行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社会组织 人才队伍,激励保障经费在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十五条 推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形成内(外)向型培训 相结合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长效机制,培训经费在专项资金中列 支。

第四章 评价激励

第十六条 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获得区级、市级、国家级

各类荣誉的,经认定,分别给予2 万元、4 万元、6 万元的奖励。

第十七条 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中的专职从业人员,获得区 级、市级、国家级各类荣誉的,经认定,分别给予其所在社会组 织1 万元、2 万元、3 万元的奖励。

第十八条 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的各类研究成果,获得市 级、国家级各类荣誉或者被各类期刊、杂志等刊登或转载的,经 认定,给予5000 元至1 万元的奖励。

第十九条 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等级评估,首次获得3A 级、4A 级、5A 级的,分别给予1 万元、5 万元、8 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条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每两年一次的静安区突出贡献 社会组织评选,经评审认定的,给予10 万元至20 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一条 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静安区最佳实践公益品 牌项目评选,经评审认定的,给予1 万元至3 万元的奖励。

第二十二条 鼓励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吸纳社会资金参与

静安区社会建设和管理,经认定,给予投入社会资金30%的奖励,一个社会组织一年奖励最多不超过6 万元。

第五章 项目资助

第二十三条 公益创投项目补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 万 元至300 万元用于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资助,鼓励社会组织积 极参与区域社会建设和管理。

第二十四条 本区登记的社会组织,申请当国家、本市

等各类定向资助项目获选的,经认定,给予项目预算10%的补贴,一个社会组织一年补贴最多不超过2 万元。

第六章 申请流程

第二十五条 符合扶持条件(公益创投除外)的社会组织,应于每年3 月底或9 月底前向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申请 材料。服务中心集中受理、预审通过后,报管委会办公室初审。通过初审的材料报管委会专题会议审核,确定扶持资金。经区政 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管委会办公室将扶持资金拨付至申请单 位指定账户。服务中心在受理申请后90 日内将办理结果反馈给 申请主体。

第二十六条 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社会组织人才培育机 制、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长效机制等事项所涉及的相关经费,根据 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经管委会讨论研究审核通过后,由管委会 办公室按照相关规定使用。

第七章 管理监督

第二十七条 管委会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管理、指导 和监督,每半年召开专题会议对初审通过的社会组织申报事项进 行审核,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部门的职能对专项资金各项工作进 行管理监督。

第二十八条 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各项补贴、奖励、专项经费 的实施,负责各项评选活动的组织落实,对资金的使用进行跟踪 和动态管理,每年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上社会组织使用专 项资金的情况开展专项审计或绩效评价。

第二十九条 社会组织应当依法合规开展相关活动,专项资 金必须专款专用。对专项资金使用审计存在问题的社会组 织,根据情节轻重,予以限时整改、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其次年的 申请资格;对违法违规被追究刑事责任或行政处罚以及弄虚作 假,套取、转移和挪用专项资金的社会组织,一经发现,予以通 报批评,追回已拨付的相关专项资金,并取消其3 年内的申请资 格。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区社建办负责解释。

篇3: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 (局) , 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国发〔2015〕74号) , 大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加快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 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 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做好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请及审核拨付工作, 请各省级财政部门于2016年10月20日前, 将辖区内2016年专项资金申请材料汇总审核后报送财政部和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以下简称专员办) 。请各地专员办于2016年11月5日前, 出具对省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申请材料的审核意见报送财政部, 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

财政部

2016年9月24日

附件:

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 (国发〔2015〕74号) , 加快建立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 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改革和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4〕71号) 等有关规定,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 (以下简称专项资金) , 是指中央财政用于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项目以奖代补等4个使用方向。

第三条专项资金遵循惠民生、保基本、有重点、可持续的原则, 综合运用业务奖励、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 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弥补市场失灵, 保障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

第四条专项资金采取因素法分配, 由中央财政按年度将预算指标定额切块下达至省级财政部门。地方财政部门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预算指标, 按照有关要求安排使用。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公开透明、定向使用、科学规范的基本原则, 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安全、高效,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引导金融服务向普惠方向延伸。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 并组织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

第二章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

第七条为发挥财政资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给予一定奖励, 引导其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

第八条对符合条件的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3%的部分, 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2%的比例给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 不予奖励。

实施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25个省 (区、市) 。财政部将根据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和中央、地方财力情况, 结合地方意愿适时调整实施奖励政策的地区范围。

第九条奖励资金于下一年度拨付, 纳入县域金融机构收入核算。

第十条本章所称县域金融机构, 是指县级 (含县、县级市、县级区, 不含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 区域内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 (以下简称法人金融机构) 和其他金融机构 (不含农业发展银行) 在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 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银发〔2007〕246号) 中的“农户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3类贷款。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平均余额, 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在年度内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 即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县域金融机构为当年新设, 则涉农贷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 (含) 起每个月末的涉农贷款余额平均值, 可予奖励的涉农贷款增量按照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的50%核算。

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

第十一条为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填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 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网点) 给予一定补贴, 支持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设, 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

第十二条对符合下列各项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

(一) 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

(二) 村镇银行的年均存贷比高于50% (含50%) ;

(三) 当年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余额占全部贷款平均余额的比例高于70% (含70%) ;

(四) 财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对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网点) , 财政部门可按照不超过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重复享受补贴。

第十三条补贴资金于下一年度拨付, 纳入金融机构收入统一核算。

第十四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机构 (网点) 可享受补贴政策的期限, 分别为自该农村金融机构 (网点) 开业当年 (含) 起的3、4、5年内。农村金融机构 (网点) 开业超过享受补贴政策的年数后, 无论该农村金融机构 (网点) 是否曾经获得过补贴, 都不再享受补贴。如果农村金融机构 (网点) 开业时间晚于当年的6月30日, 但开业当年未享受补贴, 则享受补贴政策的期限从开业次年起开始计算。

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标准按照《关于明确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意见》 (财办预〔2005〕5号) 规定执行 (下同) 。

第十五条对以下几类贷款不予补贴, 不计入享受补贴的贷款基数:

(一) 当年任一时点单户贷款余额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二) 注册地位于县级 (含县、县级市、县级区, 不含县级以上城市的中心区) 以下区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在经监管部门批准的县级经营区域以外发放的贷款;

(三) 注册地位于县级以上区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其网点在所处县级区域以外发放的贷款;

(四) 西部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网点) 在其所在乡 (镇) 以外发放的贷款。

第十六条本章所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是指经银监会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农村金融机构。

本章所称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 详见财政部2010年发布的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名单。

本章所称存 (贷) 款平均余额, 是指金融机构 (网点) 在年度内每个月末的存 (贷) 款余额平均值, 即每个月末的存 (贷) 款余额之和除以月数。如果金融机构 (网点) 为当年新设, 则存 (贷) 款平均余额为自其开业之月 (含) 起每个月末的存 (贷) 款余额平均值。

本章所称月末贷款余额, 是指金融机构在每个月末的各项贷款余额, 不包括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 以及自上年度开始以来从其他金融机构受让的信贷资产。具体统计口径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及相关规定为准。

本章所称年均存贷比, 是指金融机构当年的贷款平均余额与存款平均余额之比。

本章所称涉农贷款, 是指符合《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银发〔2007〕246号) 规定的涉农贷款, 不包括金融机构的票据贴现、对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拆放款项, 以及自上年度开始以来从其他金融机构受让的信贷资产。

本章所称小微企业, 是指符合《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 规定的小型、微型企业。

第四章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政策

第十七条为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一定贴息, 减轻创业者和用人单位负担, 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引导用人单位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推动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第十八条对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5〕23号)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 (银发〔2016〕202号) 等文件规定发放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 财政部门可按照国家规定的贴息标准予以贴息。

享受财政贴息支持的创业担保贷款, 作为借款人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应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借款主体资格审核, 持有相关身份证明文件, 且经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和经办银行审核后, 具备相关创业能力, 符合相关担保和贷款条件。

第十九条专项资金贴息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最高贷款额度为10万元,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贷款利率可在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基础上上浮一定幅度, 具体标准为贫困地区 (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下同) 上浮不超过3个百分点, 中、西部地区上浮不超过2个百分点, 东部地区上浮不超过1个百分点, 实际贷款利率由经办银行在上述利率浮动上限内与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协商确定。除助学贷款、扶贫贷款、首套住房贷款、购车贷款以外, 个人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 (以户为单位) 自提交创业担保贷款申请之日起向前追溯5年内, 应没有商业银行其他贷款记录。

专项资金贴息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 贷款额度由经办银行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招用符合条件的人数合理确定, 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贷款利率由经办银行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信用情况等与借款人协商确定。对已享受财政部门贴息支持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 政府不再通过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形式的支持。

第二十条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 在国家规定的贷款额度、利率和贴息期限内, 按照实际的贷款额度、利率和计息期限计算。其中, 对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财政部门给予全额贴息;对其他地区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财政部门第1年给予全额贴息, 第2年贴息2/3, 第3年贴息1/3。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 财政部门按照贷款合同签订日贷款基础利率的50%给予贴息。对展期、逾期的创业担保贷款, 财政部门不予贴息。

经省级或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同意, 各地可适当放宽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条件、提高贷款利率上限, 相关创业担保贷款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贴息, 具体贴息标准和条件由各省 (区、市) 结合实际予以确定, 因此而产生的贴息资金支出由地方财政部门全额承担。对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安排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 要与中央财政贴息支持的创业担保贷款分离管理, 分账核算, 并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管理。

第二十一条经办银行按照国家财务会计制度和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有关规定, 计算创业担保贷款应贴息金额, 按季度向地市级财政部门申请贴息资金。地市级财政部门审核通过后, 在1个月内向经办银行拨付。对省直管县, 经省级财政部门同意, 可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相关贴息资金审核拨付工作。

第二十二条建立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机制。按各地当年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总额的1%, 奖励创业担保贷款工作成效突出的经办银行、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等单位, 用于其工作经费补助。

创业担保贷款奖励性补助资金的奖励基数, 包括经省级人民政府同意、由地方财政部门自行决定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对主要以基础利率或低于基础利率发放贷款的经办银行, 各地财政部门可在奖励资金分配上给予适度倾斜。

第二十三条本章所称创业担保贷款, 是指以具备规定条件的创业者个人或小微企业为借款人, 由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提供担保, 由经办此项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 由财政部门给予贴息 (小微企业自行选择贴息或担保中的一项) , 用于支持个人创业或小微企业扩大就业的贷款业务。

本章所称担保基金, 是指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的, 用于为创业担保贷款提供担保的专项基金。担保基金由政府指定的公共服务机构或其委托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负责运营管理。

本章所称经办银行, 是指由各级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的为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五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以奖代补政策

第二十四条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管理, 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效率, 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条件的PPP示范项目和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给予一定奖励, 提高项目操作的规范性, 保障项目实施质量, 同时, 鼓励融资平台公司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

第二十五条PPP项目以奖代补政策面向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和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其中, 对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新建项目, 财政部将在项目完成采购确定社会资本合作方后, 按照项目投资规模给予一定奖励, 具体为投资规模3亿元以下的项目奖励300万元, 3亿元 (含3亿元) 至10亿元的项目奖励500万元, 10亿元以上 (含10亿元) 的项目奖励800万元。对符合条件、规范实施的转型为PPP项目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 财政部将在择优评选后, 按照项目转型实际化解存量地方政府债务 (政府负有直接偿债责任的一类债务) 规模的2%给予奖励。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中的存量项目, 优先享受奖励资金支持。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 通过转型为PPP模式化解的项目债务应属于清理甄别认定的截至2014年末的存量政府债务。

第二十六条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作为综合财力补助, 纳入项目公司 (或社会资本方) 、融资平台公司收入统一核算。新建示范项目奖励资金由财政部门统筹用于项目前期费用补助等相关财政支出。

第二十七条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 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和财政部等部门出台的一系列制度文件, 科学编制实施方案, 合理选择运作方式, 认真做好评估论证, 择优选择社会资本,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 切实保障项目选择的适当性、交易结构的合理性、合作伙伴选择的竞争性、财政承受能力的中长期可持续性和项目实施的公开性。

项目采购要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财库〔2014〕215号) 等规定, 充分引入竞争机制, 保证项目实施质量。项目合同约定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期限原则上不低于10年。

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必须纳入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 并按规定将项目信息及获得的奖补资金信息录入PPP综合信息平台。

第二十八条不符合示范项目要求被调出示范项目名单的项目, 采用建设-移交 (BT) 方式的项目, 通过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的项目, 以及合同变更成本高、融资结构调整成本高、原债权人不同意转换、不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不能降低项目债务成本、不能实现物有所值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转型项目, 不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已经在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中获得奖励性资金支持的PPP项目, 不再纳入以奖代补政策奖励范围。

第二十九条申请以奖代补资金支持的PPP项目, 应按规定向地方财政部门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材料, 经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后报送财政部。申请材料包括以奖代补资金申请书、项目规范实施承诺书、项目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报告、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报告、采购文件、合同文本等重要资料, 以及与以奖代补资金申请或审核相关的其他材料。

第三十条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PPP项目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申请材料, 财政部将组织专家进行综合评审, 择优选定符合以奖代补政策支持条件的项目。

PPP项目评审采取集中封闭方式, 由专家组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备选项目进行定性和定量评审。评审专家组由PPP领域的咨询机构、学术机构、财务、法律、行业等方面的外部专家, 以及财政部门、行业主管部门等政府机构的内部专家共同组成, 开展评审时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项目评审实行回避原则, 评审专家不对自身或所在单位参与的项目进行评审。

定性评审侧重审查项目合规性, 主要包括主体合规、客体合规、程序合规等。其中, 国有企业和融资平台公司作为政府方签署PPP项目合同的项目, 以及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要求剥离政府性债务并明确公告不再承担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职能的本地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的项目, 不符合主体合规要求。

定量评审侧重审查项目质量, 主要包括申报材料的规范性、项目实施方案的合理性、财政中长期的可持续性、项目采用PPP模式的适用性、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项目的实施进度、项目的示范推广价值、化解债务或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等。

项目评审由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PP中心共同制定评审方案, 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经专家组评审形成初步评审结果后, 报财政部PPP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审核通过后形成最终评审结果, 由财政部按规定向省级财政部门拨付奖励资金。

第三十一条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所在地财政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 有效控制政府支付责任, 合理确定财政补助金额。省级财政部门要统计监测相关项目的政府支付责任, 加强对项目合同执行的监督管理, 督促下级财政部门严格履行合同约定, 有效保护社会资本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政府信用。

对以奖代补政策支持的PPP项目, 有关省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政职能, 因地制宜、主动作为, 会同项目实施单位和有关部门, 为项目的规范实施创造良好环境。积极推动项目加快实施进度, 确保项目规范实施、按期落地, 形成一批管理水平高、化债效果好、产出结果优、示范效应强的样板项目。

第六章资金分配和拨付

第三十二条专项资金由财政部按照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符合条件的中央财政PPP示范项目投资规模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项目转型化债规模等因素进行分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分配给某地区的专项资金总额=〔 (经核定该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 (经核定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相应权重+ (经核定该地区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 (经核定各地区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相应权重+ (经核定该地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该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 (经核定各地区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相应地区中央财政分担比例) ×相应权重+经核定该地区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经核定各地区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相应权重〕× (本年专项资金总规模+∑上年末各地区结余专项资金规模) -该地区上年末结余专项资金规模。

各地区可予奖励的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增量、可予补贴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平均余额、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资金需求依据各地财政部门上报情况和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以下简称专员办) 审核意见确定。各地区PPP项目以奖代补资金需求依据各地财政部门上报情况、当地专员办审核意见、PPP项目以奖代补专家评审结果确定。相应权重根据上年各方向资金使用情况、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等因素综合确定。

省级财政部门应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法, 在预算规模内合理确定本地区专项资金分配方案, 科学规划专项资金各支出方向的资金安排, 确保各支出方向的资金总体均衡, 统筹兼顾本地普惠金融各领域发展需要, 切实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三条用于PPP项目以奖代补的资金由中央财政从专项资金中全额安排, 其他领域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担, 东、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分别为3∶7、5∶5、7∶3。地方财政分担资金应主要由省级财政安排, 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省级财政负担比例应分别占地方财政分担资金总额的30%、50%、70%以上, 市、县级财政分担比例由省级财政部门统筹确定。

对未按规定分担资金的地区, 经当地专员办或审计部门书面确认后, 取消下年度获得相关使用方向中央财政资金的资格。

第三十四条财政部可以根据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情况、中央和地方财力情况等, 适时调整专项资金分配方法和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

第三十五条省级财政部门负责汇总审核辖区内专项资金申请材料, 于每年3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和专员办。申请材料包括本年度专项资金申请情况说明、专项资金申请明细表、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区域绩效目标申报表、省级财政部门审核意见、上年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以及与专项资金申请或审核相关的其他材料。

对未按规定时间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材料的地区, 财政部和专员办不予受理, 视同该年度不申请专项资金处理。

第三十六条专员办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核, 于每年4月30日前出具审核意见报送财政部, 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

专员办应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相关材料进行认真审核, 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相应的核查工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严重弄虚作假或重大违规等问题, 及时向财政部报告。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结合专员办审核意见, 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 按规定向省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资金预算, 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对上年末专项资金结余的地区, 财政部将减少安排该地区下一年度专项资金的数额。

第三十八条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中央财政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后, 应参照中央财政的分配方案,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及时将专项资金予以统筹安排, 并编制专项资金的审核、拨付和使用情况报告报送财政部备案, 并抄送当地专员办。

第三十九条专项资金的支付, 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专项资金的预算公开, 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信息公开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预算监管和绩效管理

第四十条本办法涉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担保基金运营管理机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PPP项目实施机构等相关单位应当如实统计和上报专项资金申请涉及的各项基础数据, 对各项基础数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并对所属分支机构加强监管。

第四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审核、拨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并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申请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审核拨付、使用情况加强检查, 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和反映, 保证专项资金政策落到实处。

第四十二条专员办应当按照有关政策规定, 对专项资金的申请、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加强实地抽查, 出具意见作为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拨付专项资金的依据, 并作为调整下年度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

第四十三条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加强实地抽查力度, 对查出以前年度虚报材料、骗取专项资金的, 应当及时予以追回。对被骗取的专项资金, 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自行查出的, 由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收回。由中央有关部门组织查出的, 由省级财政部门负责追回并及时上缴中央财政。

第四十四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申报使用专项资金的部门、单位及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处罚, 并视情况提请同级政府进行行政问责:

(一) 专项资金分配方案制定和复核过程中,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规定, 擅自改变分配方法、随意调整分配因素以及向不符合条件的单位 (或项目) 分配资金的;

(二) 以虚报冒领、重复申报、多头申报、报大建小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

(三) 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

(四) 擅自超出规定的范围或者标准分配或使用专项资金的;

(五) 未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 致使专项资金被骗取、截留、挤占、挪用, 或资金闲置沉淀的;

(六) 拒绝、干扰或者不予配合有关专项资金的预算监管、绩效评价、监督检查等工作的;

(七) 对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举报人、控告人打击报复的;

(八) 其他违反专项资金管理的行为。

涉嫌犯罪的, 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十五条对未能独立客观地发表意见, 在专项资金申请、评审等有关工作中存在虚假、伪造行为的第三方, 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六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建立健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按照《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15〕163号) 等规定, 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及相应的绩效指标, 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 并将审核确认后的绩效目标予以下达。强化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执行监控, 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按要求开展绩效评价, 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和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 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发展。

第四十七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应当逐步探索建立普惠金融指标体系, 对辖区内普惠金融发展状况进行科学评价, 为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第八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中央财政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管理, 以及相关申请材料的申报与审核, 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四十九条省级财政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要根据本办法, 结合实际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并报送财政部备案。

第五十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有效期3年。《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财金〔2010〕116号) 、《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财金〔2014〕12号) 、《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 (财金〔2008〕100号) 同时废止。

附1.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申报表 (略)

篇4: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10月4日正式出台。对这一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申报及审批、财务管理、考核监督等做出全面规定。《办法》明确指出,“重点是扶持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物柴油等”。《办法》同时规定,在建筑物供热、采暖和制冷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资金将重点扶持太阳能、地热能等在建筑物中的推广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这项资金将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发电的推广应用

三年内——国家将对淘汰类企业用电提价5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不久前明确指出,今后三年内。要将淘汰类企业电价提高50%左右。加价标准从现行每千瓦时5分钱提高到2角钱;对限制类企业的用电加价标准由现行的2分钱调整为5分钱。具体步骤是:从2006年10月1日起,淘汰类企业用电加价1角钱,限制类企业用电加价3分钱;从2007年1月1日起,淘汰类加价1角5分钱,限制类加价4分钱;从2008年1月1日起,淘汰类加价2角钱。限制类加价5分钱。

两部委出台《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根据《办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简称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进步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以两种方式申请专项资金。

财政部:多项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

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不久前表示.在“十一五”期间,一系列扶持中小型企业的新政策将会陆续出台。其主要措施包括;计划通过在政府采购中确定一定的比例,以招标的方式,保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订单,为中小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为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创造条件;对小型企业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税收扶持;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用税收政策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中小高科技企业等。

我国修订《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修订了《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新《办法》自明年1月1日起实行。新《办法》沿用了原来的条款式结构形式.对大部分条款都进行了修改和调整。修订后的《办法》重新明确了适用范围,增加了“定额公示”程序,实行简易申报,并对定额差异的报缴税款等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将法规的适用范围修改成“适用于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定和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个体工商户建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设置账簿标准的个体工商户的税收征收管理。”

我国将进一步深化环境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财政部官员10月7日表示,今后在资源上,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其他企业,不管是新矿,还是老矿,都要为取得矿业权付费。考虑到国有老煤矿实际困难.可采取延期缴纳、折股上缴等方式。但一定要建立起有偿使用的机制。他指出,我国还将强制建立起生态修复保证金制度和安全投入制度。在环境方面,要确立并坚决贯彻“先支付费用,后取得排污权”的原则,实现初始排污权有偿取得并建立排污权交易二级市场。

解读《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

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和工商总局不久前,联合发布了《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该《办法》自10月15日起施行。《办法》针对促销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从七个方面来加强监管:一、提出开展促销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二、加强促销活动的安全管理,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三、规范促销宣传行为,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四、规范促销商品的价格行为,防止价格欺诈;五、明确促销商品的质量保证责任,确保消费者选购安全商品;六、针对一些特殊促销形式作出具体规定;七、对违法行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国家外汇局对企业贸易外汇管理将“区别对待”

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29日发布新期定,将对企业贸易外汇收汇与结汇管理实行“区别对待”,对合法经营的企业给予充分便利,对“关注企业”则严格审核其办理收汇和结汇等业务。这一规定自2006年11月1日起实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贸易外汇收汇与结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凡属正常合法经营的企业,可直接按规定办理贸易项下收汇和结汇。对于那些年度内贸易收汇与应收汇总额相差10%以上,或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记录等情况的,列入“关注企业”名单,必须提交规定凭证后方可办理有关业务。

篇5: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区级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省、市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区级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为适应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要求,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经区政府批准,由区级财政预算安排或由其它财政性资金筹集,在一定时期内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区级财政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设立、管理和监督。

经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设立,纳入财政部政府性基金目录的政府性基金,按照国务院和财政部的规定管理。

第二章 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

第四条 区财政和业务主管部门依照职能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各负其责,监察、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监督。涉及专项资金管理、监督的重大问题,各职能部门应当向区政府报告。

第五条 区财政部门主要职责:

(一)负责专项资金的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二)负责专项资金设立、调整和撤销等事项的审核工作,并按程序报区政府审批;

(三)负责专项资金的调度和统筹安排使用;

(四)组织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核、汇总、批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并按规定办理专项资金拨款;

(五)按规定审核、批复专项资金收支决算,按规定向上级财政部门报送决算;

(六)负责专项资金的票据管理工作;

(七)监督管理专项资金收支活动,开展绩效检查;

(八)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事项。

第六条 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职责:

(一)配合财政部门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监管;

(二)负责组织财政预算安排以外的专项资金收入的征收、筹集;

(三)受理项目申请,组织项目考察、评审,编制、汇总本部门(单位)专项资金收支计划;

(四)执行已批复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组织项目验收,跟踪、检查专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和绩效目标的实现;

(五)对专项资金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按时向区财政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和决算报表,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和自评;

(六)对已完成项目的总体实施情况、资金收支执行情况及项目绩效情况进行验收和组织自查、自评;

(七)负责专项资金存续期届满或被撤销后必要的清算、资金回收及其它相关后续管理工作;

(八)职能范围内的其他工作事项。

业务主管部门对其编制、汇总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客观性负责,对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绩效情况负责。

第七条 区监察部门主要负责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察,对违法、违规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第八条 区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或对相关部门(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第三章 设立、调整和撤销

第九条 专项资金必须经区政府批准方可设立,其存续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

第十条 设立专项资金必须具有明确的依据。至少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

(二)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和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的需要;

(三)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重大决定的需要。

第十一条 需要设立专项资金时,由业务主管部门以正式文件向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1)。

第十二条 业务主管部门申报设立专项资金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对于申请设立金额较大、影响面较广的专项资金,由区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设立专项资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区财政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对业务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给予答复。区财政部门组织专家论证所需时间除外。

第十三条 设立专项资金的申请经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区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上报区政府审批。

需要设立专项资金而未能明确业务主管部门时,由区财政部门直接上报区政府审批。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经区政府批准设立后,区财政部门应当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制订专项资金的管理实施细则并按规定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确需续期或在存续期间需要调整使用范围和规模的,业务主管部门应以正式文件向区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变更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2)。区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按照设立程序报请区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在存续期间内,因客观情况发生变化需撤销的,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区财政部门上报区政府审定。

专项资金的绩效达不到预期目标,以及审计部门在审计中发现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严重问题,区财政部门可以直接报请区政府撤销专项资金。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或被撤销的,业务主管部门和区财政部门必须做好专项资金的清理回收工作和其它必要的后续管理工作。

第四章 收支计划的编制与审批

第十八条 专项资金主要实行收支计划的管理方式。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专项资金,其审批程序由区财政部门按照部门预算的规定办理。

第十九条 实行收支计划管理的专项资金,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专项资金的收入情况和使用范围,在每年11月15日前,将下一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报区财政部门审核。

第二十条 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应当在媒体上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二十一条 专项资金收支计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收入计划

1.收入总额;

2.收入构成(财政预算安排和其他渠道筹集收入等)、其他渠道筹集收入的项目和标准。

(二)支出计划

1.支出总额;

2.支出构成:(1)基本建设投资项目支出计划;

(2)政府采购项目支出计划;

(3)专项支出计划;

(4)其他支出。

(三)收支计划编制说明

1.收支增减变化的原因;

2.上计划执行情况的自查、自评,各类支出计划与上实际支出的对比;

3.各类支出安排的主要依据;

4.其他应说明的情况。

第二十二条 专项资金支出项目涉及基本建设投资的,业务主管部门应按照我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规定,向区发改部门申请立项。

第二十三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依照相关规定,对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进行审核,并报区政府审批。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收支计划由区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等机构审批的,依照其规定审批。

第二十四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区政府或区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等机构批准的计划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计划批复业务主管部门执行。

第二十五条 业务主管部门在执行计划过程中需调整经批准的计划支出项目时,不涉及追加经费的,由区财政部门审核批准是否调整;涉及追加经费的,由区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区政府审批。

第五章 收支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收支两条线管理,区财政部门开设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统一核算各项专项资金收支活动。

第二十七条 由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收入,财政预算经批准执行后,由区财政部门根据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将安排的专项资金划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

第二十八条 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资金收入,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及时、足额地将相关收入缴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不得隐瞒、截留、占压、坐支和挪用。

第二十九条 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专项资金收入,缴入区财政专项资金财政专户后涉及退库的,经业务主管部门核实后,由区财政部门办理退库手续。第三十条 经报区政府批准,区财政部门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以及财政状况的需要,统筹安排使用和调度各项专项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一条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专项资金,不得自行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

除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另有规定外,专项资金一律不得用于部门和单位的工资福利及日常办公经费支出。属于部门预算安排的项目,业务主管部门不得在专项资金计划中申报。

第三十二条 业务主管部门按照经批准执行的专项资金收支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向区财政部门申请需求资金,填写专项资金支出申请表(申请表见附件3),区财政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审核拨付。

第三十三条 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涉及配套资金的,在配套资金确认到位后,区财政部门方可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六章 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区财政、监察、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中发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可以向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和举报。

第三十五条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对计划项目的执行情况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开展日常检查,对已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组织绩效自评(项目绩效评价自评报告书见附件4);落实相关部门的整改意见,纠正专项资金使用的违法违规行为。

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将上一专项资金计划执行情况的自查、自评向区政府报告,并抄送区监察、财政和审计部门。

第三十六条 区财政部门应当对专项资金的收入征收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对专项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违反财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并责令整改。

第三十七条 区监察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的监察工作,受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活动的投诉,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部门(单位)和个人进行查处。

第三十八条 区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专项资金收支管理的审计工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进行绩效审计,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在专项资金存续期限届满后或被撤销专项资金后,对专项资金的整体收支管理活动进行审计。

第三十九条 区财政、监察、审计和业务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加强沟通,涉及专项资金的绩效检查报告、监察报告、审计报告和其他检查报告或决定,应当相互抄送。

第四十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或个人,如违反本办法规定,区财政部门可以停止拨付专项资金,并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区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专项资金管理活动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按照《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有关规定追究行政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区财政部门应会同业务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制订各项专项资金的管理实施细则。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由区财政局负责解释。区财政局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对本办法附件内容进行修订。

篇6: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使用和管理操作办法

第一条

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皖政[2007]95号)以及《关于印发<安徽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财农[2008]1778号)等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操作办法。

第二条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各级财政在一定时期内安排的专项用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的资金。

第三条

区有关部门和乡镇(街)人民政府以及项目单位使用和管理专项资金,必须遵循本操作办法。

第四条

专项资金用于规划范围内的基本粮田、农村能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及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补植补造建设。

第五条

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批复的规划编制全区巩固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及单位工程建设规划,区财政要安排必要的退耕还林工作经费。

第六条

根据省发改委会同省有关部门下达的任务计划,区农业部门负责编制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后续产业发展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1— 会同林业部门编制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实施方案;林业部门负责编制后续产业发展涉及林业基地建设、补植补造实施方案;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编制生态移民实施方案。各单项工程实施方案报区退耕还林办公室汇总,经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组审定,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由于工程规划较长,对于部分工程实施地点,区退耕还林办公室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第七条

区人民政府使用和管理专项资金时,结合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安排的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等资金与专项资金统筹考虑,明确专项资金支持的具体任务。同时,与扶贫开发、林权制度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支持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八条

专项资金从2008年起,分8年安排,逐年下达。第九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按以下先后次序安排:

(一)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建设基本口粮田。

(二)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开展沼气、节柴灶等农村能源建设。

(三)对有条件的退耕农户实行生态移民。

(四)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的基地建设、开展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等。

第十条

专项资金扶持方式:采取直补农民、定额补助、定项补助等方式予以扶持。

—2 — 第十一条

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抵扣和挪用。专项资金不得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不得作为其他中央和省补助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

第十二条

区退耕还林领导组负责全区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每年组织三次对退耕还林项目进行查收,即每年的年初负责对下一实施工程审定和实施地点调整、年中组织对项目工程施工进度质量进行一项检查、项目完成时进行验收。日常工作由区退耕还林办公室承担。

第十三条

对退耕还林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就业转移技能培训实行部门与政府指导相结合,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由区退耕还林办公室分配,分别由农业、林业、水利、畜牧、水产、蚕桑、能源等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培训每年由区退耕还林领导组根据当年农民的就业需要进行培训,由区退还林办公室根据区政府的安排进行组织实施,具体任务依据当年计划为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安排由区政府当年年初确定,统一上报。

第十四条

区有关部门编制本区各单项工程实施方案,要将任务计划细化落实到村和户,包括工程措施、投资规模、资金来源、建设效益、受益退耕还林户数和人数及完成时间等。后续产业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只能用于种苗、肥料和工程建设原材料购置费用。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用于基本建设的,要按照基本建设程序

—3—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项目建设要认真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工程建设合同制,建立健全工程管理、技术规程、质量保证、检查验收等制度。要实施工程建设公示制度,结合乡村政务公开,将工程建设范围、内容、标准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

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行政府负责制。

第十七条

财政与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的单位和个人,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制度严肃查处。

第十八条

区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对专项资金和建设项目的管理、监督、检查和考核。对于不履行审批手续和擅自变更的,区退耕还林办公室可根据情节轻重采取责令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暂停拨付国家资金、暂停项目审批等措施,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相关单位、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第十九条

区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

本操作办法由区退耕还林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一条

本操作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篇7: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专项资金由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第三条 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合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坚持“诚实申报、科学管理、公开透明、择优支持”的原则。

第四条 财政部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分配和拨付,会同宣传文化部门、商务部等确定资金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二章 支持范围与方式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

(一)骨干文化企业培育。

(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三)重点文化体制改革转制企业发展。

(四)大宗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五)其他文化产业发展领域。

第六条 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

(一)贷款贴息。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实施重点发展项目所实际发生的利息给予补贴,每个项目的贴息年限一般不超过3年,年贴息率最高不超过当年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补贴额最高不超过实际利息发生额的80%。1

(二)项目补助。对符合支持条件的文化企业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重点发展项目所需资金给予补助。

(三)补充国家资本金。对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或跨区域整合可适当补充国家资本金。

(四)绩效奖励。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按照出口实绩给予奖励。

(五)保险费补助。对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所必需的财产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费用,凭保险合同、保险费发票等有效凭证,给予适当补助。

(六)其他经财政部批准的支持方式。

第七条 每年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支持范围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会同宣传文化部门、商务部等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支持条件和标准、资金管理模式及有关要求等。

第三章 申报与管理

第八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必须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文化企业。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会计信用和纳税信用良好。

第九条 申请专项资金的企业除需报送专项资金申请文件,并提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复印件外,还应提供下列资料:

(一)申请贷款贴息的,需提供相关银行贷款合同、贷款承诺书等复印件。

(二)申请项目补助的,需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相关合同等复印件。

(三)申请补充国家资本金的,需提供相关经济行为审批文件、企业内部相关经济行为决策文件、中介机构验资报告及审计报告等复印件。

(四)申请绩效奖励的,需提供合同、海外活动的相关原始支付凭证、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复印件。

(五)申请保险费用补助的,需提供保险合同、保险费发票等复印件。

第十条 企业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补助:

(一)申报项目存在重大法律纠纷的。

(二)因违法行为被执法部门处罚未满2年的。

(三)违反本办法规定,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的。第十一条 申报程序:

(一)财务关系在财政部单列的中央级文化产业,直接向财政部申报。

(二)中央各部门归口管理的文化企业,由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

(三)地方文化企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会同宣传文化和商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申请文件应于每年4月15日前报送财政部。

第十三条 财政部会同相关中央部门,组织成立专项资金评审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申请资格、申请文件及材料,提出扶持项目预算安排建议。

第十四条 财政部根据专项资金评审委员会建议,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并按照预算和国库管理规定,及时下达并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 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复,应严格执行。因特殊因素确需调整的,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报财政部审批。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抽查,并选择部分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抽查和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中央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部门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第十七条 资金使用单位应遵守国家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对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专项资金的,一经查实,财政部将收回专项资金,并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扶持动漫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用于动漫市场监管、原创动漫扶持等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篇8: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为规范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管理, 促进农村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 宝鸡市陈仓区财政局联合区文化广电局抽调专人对全区各镇2014年度文化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了绩效考核。

依据各项规章制度, 考核从资金管理和文化常态两个方面进行。通过考核, 在资金管理上, 全区镇街、村都能严格按照各项规定执行文化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 把资金用于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文化站的建设和购置图书资料上, 做到了专款专用;在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上, 文化站、图书室都有专人负责管理, 免费向群众开放, 群众反响好。但对个别村存在的资金下拨不及时、文化活动器材管理不善、遗失、损害等现象和问题, 考核组进行了现场批评和限期改进。

上一篇:扫年货作文下一篇:高中政治《国家财政》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