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2024-05-09

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绽放光芒

单位:沁源县王陶中学

姓名:柴倩雯

任教学科:历史

很高兴自己能参加沁源县教育局组织的观课议课活动,对于县里每次组织的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我总是把它当做自己成长进步过程中的养分,每次都能从中汲取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使我受益匪浅。这次历史观课议课活动请到的是省城教研室的闫晓星专家和三十九中的骨干教师戴敏专家作指导,城关中学和太岳中学的骨干教师做了示范课。从两天半共十节示范课的观摩与学习之中,我受到了很大的启迪,同时通过学习对比,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了很多反思与总结。

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甚至在教学工作中还略显青涩。我感觉每次培训过后,都像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一次升华。对于历史教学,我一直存在一些困惑:怎样把枯燥的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呢?怎样才能用好历史故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见识?用什么方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呢?通过这次观课议课的学习,对于这些困惑我有了新的认识。

1、备课要认真,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导学案,自主学习和深化拓展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历史中找到兴趣点,喜欢历史。例如,城关中学的郝陶丽老师讲的八年级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在第一部分中,设置了三个问题:关东军为何发动九一八事变、日本何以不足半年就侵占了整个东北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给东北人民和整个国家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导学案中这些问题的设置体现出了环环相扣,步步引导的特 点,学生的表现积极,教学效果非常好。

2、在历史的教学中,要注意史论结合,用历史事实说话,对于每个知识点的讲解,可以通过学生分析史料得出,也可以多出现一些图片材料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太岳中学中戴敏专家也给大家上了八年级的第12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她在推进这节课时,用了大量的史料和丰富的图片影视资料,将日本局部侵华战争之后给中国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展现的淋漓尽致,学生很好理解,同时也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闫晓星专家指出,在历史史料的寻找搜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史料的可信性以及与本课重难点突破的相关性,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并且有出处的史料才能用作教师的教学资料,要有重点的取舍吸收。

3、要找准教学的起点和原点,在教学设计中要知道哪些是学生自己能完成的,哪些是可以在老师和课本的帮助下能完成的,哪些是学生很难完成的任务。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尽量达到学生自主生成知识,只有让学生自己获得的知识才是最难忘的,才是对学生影响最深远的知识。太岳中学的姚秀玲老师在讲九年级《印度的殖民化和印度人民的抗英斗争》时,把教材中的材料和图片运用的很充分,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最后设问对比印度民族大起义和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拉美独立,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主次分明,很容易就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在历史观点下形成认知。要依靠学生,相信学生。给每个孩子唱主角,给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 能力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光发热,绽放自己的光彩。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想要表现自己的欲望,在老师的设问过程中,我能听到孩子们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思想。所以,在培训的过程中和培训结束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我有没有给我的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没有给我的孩子足够的机会去表现自己。通过培训我学到了其他老师对孩子的耐心与等待,让我明白了相信孩子,他就会给你一份惊喜的。

5、树立好课堂理念,课堂要精致,专家指出,好的课堂是清清楚楚一条线,每个知识点就像是线上的珠子一样,科科分明,井然有序。好的课堂是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目标明确的。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张弛有度。历史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琐碎凌乱,怎样才能把这么多的知识点在45分钟之内教给初中的孩子们,这就需要老师树立好课堂理念,在课堂中,先在学生脑中勾画出今天学习的主线,就像糖葫芦中间的竹签一样,然后让学生自己去串果实,做成有自己特色的糖葫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渔。

6、在对课堂知识点的突破时,要注意横纵向知识的联系,为以后的知识做很好的铺垫。例如,在赵东艳老师讲的九年级第17课《工业革命》中,对工业革命影响的处理,必须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工业革命作为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对它之后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无产阶级和国际工人运动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都与之有重要的联系。因此,在我平时的教 学中,要善于思考,多想想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的驾驭知识,驾驭课堂。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但是,在现在信息技术日趋发达的今天,教师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步,需要学习。做为一名历史教师,我爱历史,不仅因为它是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我一直在努力,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使学生学到历史中的智慧,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所用。希望他们都能绽放自己的光芒,为了这个目标,我将永不止步,不断前行!

篇2: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本周开始,进修学校组织我们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班一行五十人前往县小、民小进行为期一周的观课议课活动,直到今天下午圆满结束。本周我们听了十八位优秀老师的课后, 觉得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这一节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下面就谈谈我观课议课后的一些体会吧:

第一、熟悉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了这些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例如:阿玲老师的《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阿玲老师紧紧抓住启示这个题眼,让学生读课文从重点句“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入手,让生读课文,找一找启示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知道钓鱼这件事的“是”是什么?“非”是什么?然后重点品读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的事的段落,从作者的心理活动,钓到肥美的大鲈鱼不愿放鱼的原因等几方面一步一步的深入文本,让学生明白题眼“启示”是在道德面前要有勇气和力量战胜生活中一些名利和金钱以及地位的诱惑。

第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此次的观课中我发现好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方应萍老师的《新型玻璃》的拓展延伸的小练笔,孙灵梅老师的拼音的教学,万静萍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说秋天》的课堂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今后我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 杨成金老师的《听听,秋的声音》和杜新平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杨成金老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地读并找出课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诗句,再读课文,让学生品读诗歌的美走进秋天的田野这个辽阔的音乐厅,边读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主旨,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周文剑老师就要求学生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教学中他还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有的老师

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表述的准确,读书和书写的姿势,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树立新的评价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滔滔不绝,而全然不顾学生的感受,现在,需要我们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此次活动,我知道了语文教学应是动情地去读去感受。培养学生去有意识的修辞炼句,善于发现、善于反省和领悟情感。这些能力的习得需要语文老师去教,去想方设法的教。

篇3:对“观课议课”的思考

思考之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什么不同?

从字面上来比较, “听课”重在“听”, 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听课, 强调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言语的记录, 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评课”重在“评”, 常常与“评价”“评定”联系在一起, 虽然也有“寻亮点来共享, 找问题来提醒”的作用, 但更多的是让人联想到对一节课作终结性的“优良中差”式的评判认定。

“观课”重在“观”, 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 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 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 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强调“议”, 即“议论”“争议”。“议”意味着没有绝对的权威, 意味着答案的不唯一, 意味着方法途径的多样性, 意味着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结性的结果。

从深层次思考,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折射出不同层次的教研观念与教研目的。

“听课评课”重在“评定”。对于执教者而言, 上一节课, 可以让其他教师透过这节课来看其教学的能力;对于听课者而言, 他们虽也能从执教者的课中获得启示, 但往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这节课, 认识、评价这节课乃至评执教者。因为重在“评”, “研”的味道就少了, “究”的氛围就淡了;因为重在“评”, 参与者的功能定位在“助他”, 也就不可能像执教者那样积极主动。

“观课议课”重在“议”, 通过“观”来“议”, 其目的不是对已经发生的课堂进行判断、做出结论, 而是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 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 参与议课的教师与授课教师之间更多的是商讨、探究, 是设想与分析。在这种“同伴互助, 智慧共享”的氛围中, 不仅仅是授课者获益, 所有参与者也都能获得自助、他助、助他目标的整合。正因为“自助”, 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明显高涨。

正确比较、分析“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差异, 就是要树立这样的教研观:“观课议课”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就行动讨论行动, 而是以外显的行动为抓手, 透过现象探究教学的本质;不是为了评价课堂, 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不是为了评价执教教师, 而是为了促进所有参与者的自助与他助、助他的统一。只有正确认识了观课议课的目的, 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才能放大“观”的视野, 扩大“议”的范围, 实现“研”的最佳效益。

思考之二:怎样的“观课”效益才会最大化?

1. 做好观课的必要准备, 为观课中的“思”打基础。

观课议课强调的是一种“平等”, 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参与者与执教者一样, 在活动中都是主角, 需要做好课前的充分准备。

一是熟悉活动内容。教研活动之前, 参与者对活动的主题、执教者主讲的课题应有所了解。同时, 能围绕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 充实自己的专业理论;潜心研读文本, 设计出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初步方案。

二是进行集体备课。以“改进课堂”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其研究的流程就不能局限于一次听课评课活动, 而应有课前的多次研讨。围绕活动的主题, 首先让执教者谈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设计, 谈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然后全体成员围绕其设计展开讨论。讨论时, 尽可能将自己的想法融入其中。

2.在“听、看、记、思”的有机结合中寻找需要“改进”的细节。

孔子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意思是说认识一个人, 要看他的作为, 要了解他的思路, 更要考察他的动机、价值追求。因此, 在观课的过程中, 我们不仅仅要听 (听教师讲的内容是否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方法是否体现学科特点, 教学语言是否吸引学生) , 要看 (看课堂上教和学的氛围, 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状态, 看教师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 , 要记 (记教学的基本流程, 教学中处理的亮点, 教学中值得商榷、需要改进的地方) , 更要融入自己的思考, 要将“思”贯穿于“观”的全过程, 要将“思”与“听、看、记”有机结合, 尤其是对教学中出现意外、课堂出现冷场、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地方进行思索, 透过这些现象去分析原因, 探究解决的方法。

在观课中,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来思考, 才能发现课堂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层层追问式

可以从整体设计来追问。一般从导入课题、教学主线的选择、教学点的切入、教学板块的安排来追问: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教材, 能不能换个角度?有了这样的追问, 就应想出自己的设计思路, 为议课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好准备。

也可从局部思考追问。对执教者的设计的大体环节比较认同, 只是觉得教学中一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这时就需要透过教师的行为来思考:这样教学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与文本的主旨一致吗?该如何处理?

如:一位教师执教《伯牙断琴》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课时, 引导学生就其中一个自然段中的“仙境”来展开想象, 让学生说出仙境一样的美景有些什么。

仔细一追问, 我们就会发现其教学的症结。

追问一:教师设计的意图是什么?不难看出, 教师以“仙境”一词来引发学生的想象, 训练学生的思维,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仙境”。这种意图看起来不错。

追问二:这种意图与文本主旨关联大吗?文本主旨是什么?这样一追问, 问题就来了。伯牙的老师带伯牙到仙境一般的地方去, 是因为伯牙在弹奏曲子时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美妙, 情与景不能有机融合。老师带伯牙来这里, 是为了让伯牙置身其间, 有情感的体验, 这样, 眼中有景, 脑中有曲, 琴中有情, 琴情合一。因此, 教学这一段时, 重点不是让学生明白“仙境”是怎样的景, 而应是这样的“景”给伯牙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追问三:该选取什么作为教学中的训练点, 才能与文本的主旨相吻合?

(2) 换位思考式

有了追问式的思考, 自然就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来教学, 会如何设计?选取哪些教学点, 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 而是置身其中, 一方面使自己的观课成为学习、准备这节课的过程, 另一方面, 有了这样的思考, 在议课的时候就不会只是谈空洞的印象、感受, 而没有具体的操作、实施策略。

(3) 对比比较式

“同课异构”是一种很有效的教研形式。在这种研究的观课中, 我们常常由此及彼, 由当前的这一课联想起另一人的同一课。这时, 我们就可以将“此”与“彼”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可以从大的环节进行对比, 也可以从小的细节进行对比, 在比较中发现二者的异同, 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如:一位教师执教《匆匆》第三自然段, 他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头涔涔”“泪潸潸”, 然后带着伤感来读有关句子。而另一位教师执教这一段, 是从“溜”入手, 让学生找出作者写有“溜”的句子, 想象一滴水滴进茫茫大海时的“悄无声息”, 体会八千多日子就这样“悄无声息”溜走的感受, 然后再朗读。

这样一对比思考, 我们就会发现:前者学生体会到的“头涔涔”“泪潸潸”, 只是照本宣科;朗读也只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后者既关注内容, 也关注语言表达形式, 让学生明白, 作者是将无形的时间转化成为有形的“水珠”, 然后再从视觉和听觉上去感受它, 体会八千多日子如何悄无声息地“溜走”了, 这样就自然感受到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 自然明白诗人为何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与作者融为了一体。

这样对比分析, 不仅能找出前一位教师执教的不足, 还能明晰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语文教学“言意兼得”的特点。

(4) 角色转换式

如:当发现课堂上冷场时, 及时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不是教师提问不够准确?如果我是学生, 听了教师的提问, 我是否能明确教师的指令?该怎样改进?

(5) 节外生枝式

不少课由于教师课前已作较多铺设, 教学进行得很顺利。这时, 我们就应节外生枝地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这样回答, 该怎么办?

思考之三:怎样的“议课”才是我们追求的最佳境界?

议课, 需要观课者本着“实话实说, 突出重点”的原则, 带着“改进课堂, 自助助他”的目的, 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诚地说出来。

1.创设“和”的人际关系。

“和”, 意味着和谐, 和睦, 和气;“和”表示着合作, 合力, 合心。“和”是一种氛围, 一种力量, 一种境界。只有全体成员怀着同一个目标———改进课堂, 让课堂更有实效, 教师才愿意畅所欲言;只有在“和”的氛围中, 教师才能做到毫无保留、实话实说, 才能有“不同”的声音。

2. 追求“异”的议课效果。

议课必须有“和”的人际关系, 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和稀泥, 也不是人云亦云说好话。相反, 在真正和谐的氛围中, 我们会听到各抒己见的“议论”, 甚至是相持不下的“争辩”。在“议论”与“争辩”的过程中, 或许有短暂的“剪不断, 理还乱”的烦恼, 或许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 或许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举棋不定。但正因为有“异样”的声音, “别样”的想法, 才能刺激参与者对原有经验的反思, 激荡起讨论与争论的涟漪, 最终达到“拨云见日”“柳暗花明”“水到渠成”的功效。

这种“异”体现在:

(1) 根据课型, 议课的重点有“差异”。

根据观课的不同目的, 在观课中记录圈点的重点有所不同, 在议课的过程中我们的重点也应有不同。如:打磨课应着重细节的处理, 重在找课堂中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突出一个“磨”字;研讨课重在围绕主题说成绩与不足, 谈建议与思考, 突出一个“研”字;观摩课重在透过现象、行为提升可供大家学习借鉴的方法、策略等, 突出一个“学”字。

(2) 针对对象, 议课的标准细“区别”。

议课要遵循“实话实说”的原则, 但这种“实”必须切合实际, 也就是切合教师自身的特点来“实说”。对年轻的新教师与骨干教师, 对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 标准就不能“一视同仁”, 应“因人而异”。新教师从常规要求来议;骨干教师鼓励教学设计出“新”, 教学策略求实”。

(3) 抓住关键, 议课的内容求“独特”。

要保证议课的效益, 我们就要抓住关键, 做到人无我有, 发他人未发之处, 增强评价的针对性;人有我新, 透过现象看本质, 增强评价的独特性;人新我异, 独辟蹊径提建议, 增强评价的实效性。

(4) 多向交流, 议课的方式重“灵活”。

有效的议课杜绝“一言堂”, 拒绝“居高临下”。议课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 首先应问一问, 将话语权交给执教者。只有真正了解了执教者教学的思想, 我们才不会“曲解”“误解”, 沟通交流才不会出现走弯路的现象。

篇4:“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篇5: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我们老庙一中数学组全体教师对徐志姣老师的公开课进行了观课议课。徐老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已有20余年,其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目共睹,是大家公认的资深数学教师。上课铃声未响,我们就已经抱着学习的态度端坐在了9.2班教室,课堂上,我们与学生共学习、同思考。大家观课的认真劲儿不亚于参加高考!

观课后,我们齐聚于数学组办公室,议课环节开始了!大家争相发言,议学习目标、议学生、议老师……从教学流程到习题设计、从教学方法到数学思想、从教学活动到目标达成……议的那叫一个细、那叫一个广!细到每一个环节的设置、每一道习题的设计意图和前后顺序,广到教材的纵向融合、数学的思想方法、中招的知识考察。

这次议课已不仅仅是议课,大家各抒己见,对整节课每个环节安排、例题设计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已经上升到了磨课,甚至磨教材的高度。

一节课的时间过去了,大家还是意犹未尽,孟爱丽老师说:“议课活动果真是好,这节课清晰多了!”郭江飞老师发出感慨说:“真的是越议越清晰啊!”刘凤丽老师说:“每一次议课时,我都在想自己以后会如何去上这节课,这让我的课堂更丰满!让我成长!”是啊!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些青年教师的成长,他们越来越专业!

篇6: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一: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广大教师发现教材内容的增减,编排的顺序,选材都有很大的变化,教学中一系列的问题出现在我们教师面前。怎样使用教材,有效组织课堂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我们学校组织了全体教师观课、议课活动。

通过观课与议课,尤其是我们低年级数学组组内的观课议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质的区别:观课议课要求观课教师与作课教师必须提前沟通,作课教师希望观课教师观察他某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对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引导”,观课教师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听课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明确观课的目标后,观课教师要围绕观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议课效率;听课评课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走进课堂还不知道要听什么课。观课教师在观察课堂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听课教师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观课要求观课教师尽量坐在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教室最后面。议课时,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而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

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加强交流。

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

程中自己慢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以学的方式、效果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4.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总之,值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我要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如何抓住重点,怎样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看了陈大伟的《有效观课议课》的光盘,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观看这些光盘,我认识到,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质的区别:观课议课要求观课教师与作课教师必须提前沟通,作课教师希望观课教师观察他某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对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引导”,观课教师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听课是不强调提前和作课教师沟通的,更不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观察课堂的。明确观课的目标后,观课教师要围绕观课目标,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信息,使自己对要观察的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进而在观课的过程中能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议课效率;听课评课往往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走进课堂还不知道要听什么课。观课教师在观察课堂时必须精力高度集中,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围绕观课目标发现问题,完成自己的任务;听课教师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很放松。观课要求观课教师尽量坐在学生中间,这样可以更好地从学生的视角发现问题;听课教师则往往坐在教室最后面。议课时,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而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

陈大伟教授在光盘中提倡以学论教,是把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这样的做法能给我们的教提供学习的条件。陈大伟教授鼓励作课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求得发展。评课需要在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之处教学的主要优点和不足;议课强调集中话题,超越现象,深入对话,促进理解和教师自主选择。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话,议课则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我认为,观课让自己明白了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上老师做了什么?学生做了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2)想:授课教师的思想理念是什么?3)想假如让我上这一节课,我怎么上?4)想:上完课人家让我发言的时候,我怎么发言? 议课就是要通过询问,思考前前后后的问题,找到有意义的方法.目的是改进而不是评价,作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为了展示。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 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保持开放的心态, 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 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 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这些天,我认真学习了继续教育课本陈大伟教授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本书首先以课学教学研究的故事为引子,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讨论观课议课的价值追求,观课议课的实践操作,以及观课议课如何更好地促进和实现教师发展。案例与讨论相结合写作形式,让你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观课议课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具体表现为:以人为本,要以眼前的教师为本,其中包括参与观摩的观课议课教师,更要包括做课献课的教师。以人为本要致力增进学生的福祉。观课议课致辞力教师发展和教学改进,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学生发展。以人为本要务人之本。人之本在于致力和追求幸福生活。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人有思想的权利,人会思考,在思考中能对收益和得失进行算计,并在算计中根据自己所理解的价值标准追求利益最大化。观课议课要尊重参与者思想的权利,并搭建交流与表达思想的平台,鼓励参与者在观课议课中积极主动的思想。要防止参与者对他人思想权利的剥夺和对他人思想过程的包办代替,也要防止权威思想对草根思想的禁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新课程改革由“懵懂”走向“成熟”。由会场走向课堂,由理念走向教学实践,由效益预测走向效果评价。使教育越来越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和课堂教学。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以生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等先进的理念。掩卷思之,学校每一个学期举行的听评课研讨活动,无不在经历“漫长而煎熬”的炼狱中而“痛不欲生”。听课教师条分缕析一一道出自己的观察,尤其是教研组长的最后总结性的“几点建议”、“几点希望”发言,令做课教师如坐针毡。看似效果突出的教研活动,实则在这种“高厉害”的重压下,课堂教学还是“涛声依旧”。陈老师在书中有力的鞭打了这种活动形式,他从形成共同愿景,降低利害关系,在合作中互爱三个层面作了阐述。“在观课议课中,做课教师成功了要学会享受成功的成就感。如果 篇二:学习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的心得体会

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怎样有效观课》,我对听课有了新的认识:

一、观课坐到学生身边去

传统的听课时,往往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如新课,如何让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练,教态是否自然大方,多媒体运用是否恰当等等。而陈大伟老师认为要坐到学生身边去,你不深入学生中,你就不能获得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学生是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应该以学为本,因学论教;这样,评价教的效果和教的水平就需要颠覆一下目前习以为常的经验和做法,即不是观察教师讲得怎么样,水平有多高,而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从学生学的效果反射教师教的水平,从学生学习的活动看教师教的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和是否高效。

二、要尊重课堂、尊重学生

我们认为,课堂是一个生命生长和实现的所在,是一个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庄严神圣的地方,走进教室时,我们需要存有一种庄严神圣的态度和心情。对于观课议课,我们建议:一定要提前进教室,不能在教学开始以后,很轻率地敲门打断师生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关闭通讯设施,杜绝旁若无人地 接听电话;要集中精力关注和研究教学,不做与本堂教学无关的诸如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不要和其他观课者闲聊,避免在课堂上对师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和评议。

三、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不同

观课议课与以前的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我认为观课议课的首要前提是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情况,收集课堂教学信息,“坐在学生身边”观察学习效果,这样在议课中才能根据问题讨论解决的方法。

观课时,不仅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心灵感悟和体验,用头脑思考和判断;“观”对观课的老师来说只是形式,而实质 是要走向深刻的思考的。

总之,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需要改进和学习,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篇三: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培训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景东县民族小学唐萍

本周开始,进修学校组织我们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第四期培训班一行五十人前往县小、民小进行为期一周的观课议课活动,直到今天下午圆满结束。本周我们听了十八位优秀老师的课后, 觉得每一堂课都具有学习意义,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这一节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下面就谈谈我观课议课后的一些体会吧:

第一、熟悉教材是最根本的。

听了这些老师的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例如:阿玲老师的《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阿玲老师紧紧抓住启示这个题眼,让学生读课文从重点句“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入手,让生读课文,找一找启示是什么?接着让学生知道钓鱼这件事的“是”是什么?“非”是什么?然后重点品读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的事的段落,从作者的心理活动,钓到肥美的大鲈鱼不愿放鱼的原因等几方面一步一步的深入文本,让学生明白题眼“启示”是在道德面前要有勇气和力量战胜生活中一些名利和金钱以及地位的诱惑。

第二、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此次的观课中我发现好多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几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方应萍老师的《新型玻璃》的拓展延伸的小练笔,孙灵梅老师的拼音的教学,万静萍老师的口语交际课《说秋天》的课堂上都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今后我会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

理念,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教材,实践新理念。”力求让我的教学更具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 杨成金老师的《听听,秋的声音》和杜新平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杨成金老师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大声自由地读并找出课文中描写秋的声音的诗句,再读课文,让学生品读诗歌的美走进秋天的田野这个辽阔的音乐厅,边读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主旨,层次非常清晰。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

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周文剑老师就要求学生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教学中他还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有的老师

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表述的准确,读书和书写的姿势,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7: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一: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1月5日在李家庄中学,我们观看了陈大伟教授的《有效观课议课》录像这段时间有初步学习了这本书。观课议课的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该书以对众多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分析、讨论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研讨教师教学的目标性和有效性为主要形式。从这些典型的案例分析和反思中我也看到了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存在着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所存在着的问题。在很多时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但与书中的教师们比起来却如蜻蜓点水般肤浅,反思仅停留于一些表面的现象中,并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思想,和学生长远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思想,教学细节等进行更深入更本质的思考和研究。

在书中陈教授提出了“观课议课”这个有别于传统的“听课、评课”的方式。他指出观课要对教师“教”的行为进行观察。什么是教师的教?教师的“教”主要是“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那么,观课首先是观察课堂行为和课堂现象,它解决课堂教学现象的认识问题。而议课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以及寄托的教育理想进行诠释、理解、讨论和对话。通过讨论对话,可以深刻揭示其中的内在关联,挖掘出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

从关注当下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质量的角度看,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着,也在生活着。学生在课堂上,首要的是在生活,然后才是学习。对于课堂教学,强调要关注现实生活质量,意味着教育必须立足于现在;而强调要关注持续学习的要求,则意味着教育必须面向未来。

学生的现实幸福和未来发展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坚持以学习为本,以学论教。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的水平。

篇二: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观课议课头次听说,没有培训如笼中之鸽,听丁局长一说,真是大有收获。以往评课婆婆太多,献课者苦累不说,评课时只能听喝,一肚子委屈向谁诉说。听听网上同行怎么唠嗑:“„我工作时就怕领导听课评课——就跟挑刺似的。‟、„我看你不顺眼就听你的课‟、„我们这里听课一般就是要整人‟、„就是找你的碴‟、„在很多学校,领导就是天,她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样的教研氛围,教育改革怎能高奏凯歌?相信所有教师都作过公开课,无论是作为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深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呢,事先对该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该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若有评课的要求,则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视该老师情况而定,或者给予其高度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或者以“仅供参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评意见。上课的老师一律是谦虚的,谦虚之后,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再开课了。

观课议课的春风来啦,“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地,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主题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

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观课时必须做到: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在具体话语结构上,大家比较普遍地接受“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今后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观课议课它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篇三: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在我工作的这几年中,听课,无非就是校领导跟教研组长坐在教室的后边,观察教师的言行,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设计教学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简炼,教态是否自然,多媒体运用是否恰

当等等。内容太具体、呆板,反成了泛泛空谈。导致教师往往是点到为止,没有重点,缺少深层次的剖析,可想而知,教师到底能有多少收获?能促进教师的多少发展?《有效观课议课》是一本让我读完而无枯燥厌烦之感的教育理论书籍。书中提倡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教师教育工作中,提出了全新的“观课议课”理论,通过书中一个个生动案例的诠释,让人读完不禁眼前一亮、为之震撼。

通过学习观课议课让我真正明白观课的真正意义。首先,听课者必须对课堂认真观察,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点,教学意图可以阐述,我们的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全是观看老师的表演。

其次要转变评课的着眼点,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关键点,对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从授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看教师是否想尽办法、合理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主动探究、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真正站在上课者的立场上,跳出讲课人的思维框框,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执教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则是对被评者最大的帮助。我们的议课就要最大限度地保证这个,这样的课就可以认为是一堂很好的课。

《有效观课议课》也使我们从活动中收获经验得到成长:通过上课,听课教师了解为什么这样上;通过观课议课,使听课教师明确这堂课好在哪里,哪里需要完善等;观课老师也从活动中得到启示,给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丰富自己的阅历。我想在今后的观课议课中,有以下几方面是要注意加强的:

1、加强交流。

常常我们是坐到教室中才知道今天听课的内容,即便是提前知道课题也不会事先做些了解准备,这样对于不熟悉教材的人来说,听课的效率就会很低。通常上课者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及意图听课者事前是不得而知的,要在听课的过程中自己慢

慢揣测体会。而如果课前上课者有所说明、听课者有所了解,那么听课过程中目的性就会更明确,效率也会更高。在议课的过程中,平等的交流更为重要。陈大伟教授指出:观课议课不是为了展示教师自己多么出色优秀,而是为了发现和解决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所以,尊重、平等、交流,使上课者和观课者消除隔阂、直面问题、共同分享,才能取得议课的成功。

2、明确主题。

通常的听课评课活动往往面面俱到,这种方式看似全面,但也隐含着听课者对课的思考不够深入,泛泛而谈,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不能使议课达到一定的深度,对上课者的帮助不大。陈大伟教授提倡观课议课要有相对集中的问题和主题。看看书中的案例,都很好的表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节课超时,探讨是哪些地方“浪费”了时间?语文课观察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做法和效果。…有主题才能有重点,才能更深入,更有效。

3、以学论教。

我们习惯在听课时关注教师是怎样教的。有时甚至过分注重教师的语调、体态、形象等带有表演特质的因素。很多时候我们把教学效果不理想归罪于学生,常常我们会说:你这样设计是好的,就是学生不配合。加涅认为:教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重点,以学的方式、效果来思考教学方式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4.加强反思。

教学反思是当下大力提倡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式。观课议课的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上课者还是观课者,不能满足于这一课的顺利结束。应该立足于一课而放眼于将来,要通过眼前这一课的研究与思考,对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进行批判、反思、重建,以求得自身教学行为长效的改进。

总之,值的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有很多,通过这次学习,我比较出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也清楚的认识到观课议课在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一定要改掉不足之处,更有深度的参与到观课议课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四: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暑假,在阳城五中,我参加了《有效观课议课》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这次培训,我对观课仪课有了新的认识。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师研修活动。通过学习,我不仅了解到什么事观课议课,还有了很多感触。

听课评课是我们的教学工作之一,今天听到的是观课议课这个概念,与听课评课有什么区别呢?如何做到观课议课呢?听课是单纯的用耳朵去听,而且是坐在教室的后面;观课是与学生坐在一起看、听、感受;评课是得出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结论,发现授课老师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供教学改进的方向;议课是参与者为自己上课进行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拿来交流、讨论和分享。议课则更适合日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与现有的竞赛课活动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观课议课需要参与教师置身于“接下来我要上这节课”,积极主动地思考“假如我来执教,我该怎么处理”的状态。有了这种状态和思考使我们不在是旁观者,而是深入地沉浸其中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真正成为自己准备这节课的过程,这样能让“观课议课”更好地成为自己学习教学的过程。

培训结束后,我又认真学习了陈大伟教授著的《有效观课议课》一书,在读书中不知不觉成为了思想的参与者,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尤如聆听名师的讲座,置身于争鸣的学堂。

感悟之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淋漓尽致。

以人为本是观课议课的核心理念。人是根本,这一理念落实在观课议课中,首先体现在要关心人、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满足人。以人为本不仅需要心中有人,而且要看到眼前的人,通过对眼前人的关怀使以人为本中的“人”具体化和现实化。观课议课要致力引导教师追求和享受幸福的教师生活。幸福的教师生活来源于创造性的劳动和对创造性劳动的审美性体验。“大创造,大突破,大快乐;小创造,小突破,小快乐;无创造,无突破,无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感身同受。

感悟之二:观课议课是促进教师思想、实现专业成长的捷径。(管理录 )

“以学论教”是观课议课的重要思想,也是本书重点论述的一个内容。陈老师在聚焦课堂教学中,走出了一条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观课议课的模式。并用“以学论教”指导我们的思想,“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

感悟之三:观课议课是教师改善生活,提升生命质量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流淌的过程。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的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感悟之四:教师在成长中追求幸福,在体会中收获幸福。

我们的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当我们意识到工作是实现自己的方式,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我们将更加热爱工作,以更高的积极性投入工作,以精彩的工作为生活添彩,从而不断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的生活质量要好,需要好好工作,改变自己的心态,把工作当做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成功,做一个最具成长力 的教师,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工作的经验,积累经验成智慧;通过工作的经历获得成长与进步,在工作中学会工作,在工作中学会更好地工作。

感悟之五:有效观课仪课指导我们有效教研。

我们经常进行听课评课活动,这属于教研的一部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中,像陈老师所言的“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只听不评”、“你好我好”的现象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有什么意思呢?有这会时间,还不如自己有问题到电脑上查一查来得快。”可是,当面临真正意义上的听课评课的时候,比如评课分等级、评课找问题,我又觉得教学压力实在太大了,没有了安定感,更没有了自豪感。以前总觉得当老师是有成就感的、是自豪的,可是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难当,特别是课堂教学,越来越不知道该怎么教了,一旦遇到讲课出现问题,被领导批评指责,那心情更是糟糕,情绪很消极,自信心都没有了。和同事们聊一聊,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

不可否认,教育的发展对教师来说是个永久的压力,也不可能消除,所以,在这样的压力下,教师的生活、工作负担明显加重,身心疲惫的教师们很少有静下心来专攻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的行为。那么,如何减轻压力,让教师们愿意研究教学呢?陈老师提出了“观课议课”的方法。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不同,它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做课,而不是以展示性的取向献课,主张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让老师背有被批判得一无是处的包袱。

这是我非常赞成的,我想,每一位老师或许都曾有课堂教学失败的经历,甚至还有被评判得体无完肤的经历,其实,作为评课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呵护授课教师的自尊心,每一堂课都不会是完全失败或者完全成功,每一堂课都有授课教师的心血,那就有可取之处。我们教研的目的是,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方法,而不是将某些人一棍子打死,再没有教学的勇气和热情。对于其中的失误,我们要委婉地说出来。而对一些我们公认的“好课”,我们教研的目的也不是探讨“好在哪里”,而是探讨“为什么这样设计就好”。

观课议课的教研活动就是研讨课堂事实和现象,不针对授课教师,只针对课堂,探讨原因,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从这一点来看,就大大降低了评课评人的的利害关系,从而减轻教师的压力。我们都希望教师们能走向幸福教育,少一些彼此伤害和打击,大家能够共同观察、收集、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这才是幸福而有效的教研。

应当说,观课议课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通过开展观课议课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间的合作,促进教师开展反思性教学,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台湾作家杏林子说过:“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相信观课议课这粒种子,正悄悄的绽放,一个灿烂的花季已经毫无声息的来到我们身边。

篇五: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学习了《有效观课议课》之后,深受启发,使我对观课议课有了明确的认识。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意识上的转变,转变了我很多固有的,消极的思想。从教多年来关于听课评课,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听课者认真听认真记就完成了任务,在多人参与的集中评课时没有人愿意第一个发言。即使发言了,也是对问题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评课者的收获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对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探究较少。观课议课所倡导的前提基础是授课者和观课议课者是平等的地位,观课时我们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学生的旁边,学生自主探索阶段,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我们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策略,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观课的老师,可以不必再那么规矩。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老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是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不是有效,看学生是不是有兴趣,老师教得是不是有效。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而不是观看老师的表演。而是带着共同研究课堂、改进教学,提高自身课堂实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参与的。观

课议课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别人指手画脚”。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教学”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它致力于让所有教师互相观摩教学,直面现有问题,相互坦诚批评,共同商议办法,谋求教学创新,实现共同成长。

观课议课摒弃了传统评课的概括式评价,议课者要作为参与者带着问题和研究方向全程参与授课的全过程。研究的是点而不是面,有很强的针对性。观课议课的人不仅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提升自己并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困惑。观课议课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要阐明如果我是授课人,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会怎么做,拿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能够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

篇8:走出观课议课的阴影

一、注重优点, 轻视不足

重优点就是议课时只注重讲授课教师的成功之处, 即使优点很少, 也千方百计地抠出几点来, 诸如“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气氛活跃”等无关紧要的话, 还有“能运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及时鼓励学生”等。“轻不足”就是很少涉及授课教师的不足之处, 偶尔有之, 也只是一笔带过, 或不痛不痒。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碍于面子;二是保守;三是讲不出所以然来。当然, 评价事物, 看主流、讲优点、给鼓励, 这是无可厚非的, 问题是不要厚此薄彼, 否则就失去了观课议课的意义和价值, 也是对授课教师的不负责任。

二、注重形式, 轻视实效

这种现象在教师和领导中普遍存在:

(1) 教师为完成任务而观课议课。时下, 大部分学校规定教师一个月听课三到四节。为了完成任务, 许多教师不得不去不同年级听不同科目的所谓公开课、教研课、示范课, 这还算是比较负责任的教师所为, 而在观课中有的却做着自己的事, 更有甚者是“闭门造车”。至于议课, 许多观课教师就“逃之夭夭”了。前不久湖南省道县教科中心在我校举行了六、九年级的复习研讨会, 其中安排了七堂教研课, 可以说是观课教师挤满了教室, 到了议课, 却只有同年级、同科目的几个老师了。试问教师观课议课一定要这样泾渭分明吗?即使是参加议课的教师, 也如前面所说的不过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套话、空话罢了。试想这样的观课议课会收到怎样的效果, 那是不言而喻的了。不客气地说这只能是一次劳民伤财的活动。

(2) 领导为了某种目的而观课议课。学校领导、教育局领导或许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观课议课, 或许为了显示本单位教研教改搞得丰富多彩而举办活动、参加观课议课, 或许这样就有了某种业绩, 为晋升搭了人梯, 铺了道路。显而易见, 这样的观课议课成效何在呢?

(3) 学生只能疲于应付。为了观课议课, 授课班级的学生只能服从老师的安排, 做出“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合作”的姿态。让我们再看看前面举的例子吧。那天, 在六年级的语文复习课上, 授课教师首先给学生分好学习小组, 可是直到下课也未看见学生怎样合作, 怎样探究。请问, 这样的形式又有何用呢?而议课教师却抓住这点表面现象振振有词:教师能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进行教学。像这种现象在如今的中小学可谓是屡见不鲜。

三、注重教师, 轻视学生

议课时只注重教师的教态、教法、板书等, 一句话就是只看教师教得怎么样, 很少或完全不涉及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现象在当今中小学的议课中也是司空见惯的。下面是那次研讨课中一位被在场教师认为最全面、最中肯的发言: (1) 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进行教学; (2) 能对学生的答问进行及时鼓励; (3) 能采用启发式教学; (4) 能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5) 教师的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 (6) 教师的语言应简练, 少用或不要“啊”“这个”“那个”等口头禅; (7) 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 (针对学生提问) ; (8) 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从这个议课中, 我们可以推知许多学校教师议课的通病:只注重教师教得怎么样, 而不关心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恰恰是与新课改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或者说是本末倒置吧, 同时也完全违背了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学、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四、名师效应:完美无缺

时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经常组织或邀请名师送课下乡、传经送宝, 这本无可厚非,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对一些名师授的课听到的全是赞美声, 简直是完美无缺, 全然忘记了“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之说。如省教科院来湖南省道县的一次送课下乡活动, 有一节习作指导课, 内容是“剥大蒜”。授课教师的课前导入、习作指导、实践操作都很得体, 可就是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包”“抱”的束缚。可是在议课时却没有一个老师说出一点丁的不足, 除了赞美还是赞美, 这能是当局者“清”吗?这大概就是目前社会上时兴的名人效应吧。

上一篇:钢结构的基本知识下一篇:中国社会信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