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2024-05-08

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精选11篇)

篇1: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5 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4.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教学准备:

一、借题激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课前大家已经查找了资料,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有关图片和文字,补充介绍。

4.提问: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长成的桃花心木有多高,书上写到了吗与屋顶一般高 5.提问,引入课文: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6.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梳理引导,引入课文学习。(学生可能回答: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其中需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感知,概括事件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什么事? 2.交流(1)学生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2)大屏幕出示文中重点词语和生字,学生认读,及时正音,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

(3)交流问题,教师小结板书:种树 导入课文精读:一种树——桃花心木,一个平凡但却古怪的种树人,蕴含着怎样的的道理呢?

三、研读重点语句,深入体会哲理

(一)探究种树人的奇怪:

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请大家默读课文 1—11 自然段,画出有关的句子。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交流自读情况,教师引导归纳出种树人种种奇怪之处。4.启发学生设身处地提问: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5.师生互动后教师引导朗读作者的问题段: 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请大家看大屏幕。“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课件出示句子: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6.指导提问:怎么读就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呢?请大家自己尝试朗读。7.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作者的心中的疑惑和奇怪。小结导语: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二)探究种树人的用心

1.大屏幕出示种树人的回答,引导学生自读领悟:请大家自由朗读种树人的回答,思考其中的道理。提问:大家理解种树人的做法了吗?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引导,其间引导学生理解“不确定”的含义。3.引导学生体验:看来大家都理解了种树人的良苦用心。如果桃花心木和我们一样有心,假如我们就是一颗颗桃花心木,你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课件出示: 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我是一棵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我是一棵经得起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要对种树人说„„)

4.探究回答:现在大家认为种树人是个怎样的人?

5.教师小结:种树人是一位懂得关爱、明白事物发展规律的真正的智者。6.指导齐读种树人的两段话,进一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智慧。

(三)探究作者的感悟:

1.提问: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作者明白了什么?

2.学生读出句子,教师大屏幕出示。(大屏幕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3.引导学生再读句子,思考: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作者明白了什么?联系生活和所了解的名人事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4.教师小结其中蕴含的育人道理

5.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吧!

四、自由读书,质疑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记疑问和困惑。

2.学生质疑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深化文章的哲理。

五、总结深化,延伸哲理

1.导语: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请大家齐读课文:(大屏幕出示: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提问: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深化: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经得起不确定的磨难和挫折,才会像桃花心木一样茁壮成长。

4.课后作业:选择文中含义深刻的段落背诵。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树: 不确定 勃勃生机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 经得起考验 借 物 喻 人

篇2: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林清玄的资料。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初读课文

.学会本文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自由读课文

.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第一课时

一、直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4、作者和你们一样,也有一箩筐的问题想问种树人,看——

出示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心中深深的疑问。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学生由生疑而质疑,自质疑至解疑,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自主活泼的学习活动中与文本进行近距离的二度对话,使学生的心与文中的种树人贴得更近。)

四、再读读文,重点探究。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想一想: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精读,领其意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三)、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多媒体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四)、深化感受拓展延伸、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4*顶碗少年

教学目标、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蕴含的哲理,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

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得成功的道理。得成功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演示文稿。搜集关于面对失败勇敢坚强的故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给学生推荐赵丽宏的作品《三峡船夫曲》《雨中》《学步》《雨中的鸽子》等。

2.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是的,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一个节目经过几年的训练,可以说是台上3分钟,台下十年功。但是你想过没有,当一个杂技演员在表演时两次出现了失误,他还有信心表演下去吗?今天我们就来读读顶碗少年的故事,你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顶碗少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听读,纠正字音后练习读熟。

3.默读课文分段,看看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每部分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7自然段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第二部分:8自然段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三、自学感悟,理解课文

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小组自学讨论

1.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一摞金边红花大瓷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一次的出现你都有什么感受?

2.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含义。

四、汇报交流,朗读体会

1.指名交流讨论结果。

2.结合汇报让学生朗读相应的部分,朗读第一部分让学生充分地在读中去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及观众的心情。

3.白发老者会对少年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4.反复读,反复品味“在以后的岁月里,不知怎的,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那一次的演出,每每想起,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从文中的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

5.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畅谈感受,明确哲理

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会遇到失败的考验,但是,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是胜利者。在山穷水尽和绝境里,如果我们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再搏一下,可能会迎来温暖的春风;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再拼搏一下,就会到达大海的彼岸;在一眼望不到顶的山脚下,再拼搏一下,就一定会登上世界最高峰……课文学完了,但是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六、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课文中作者只用了很少的笔墨写白发老者,但正是这位老者的出现,使故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给少年的仅仅是几句话,但他给少年的也许是能启迪少年一生的哲理,请你按提示改写课文:

篇3: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关键词: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

《桃花源记》是东晋隐士陶渊明的散文名篇,历来备受推崇。汉末以来,战乱不止,政治黑暗,陶渊明却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个民风淳厚、和平恬静的社会,这是他渴望生活安定的心理投射,也是历代遭逢乱世的人所向往的理想社会。杜甫《北征》中的“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秦观《踏莎行》中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都表达了后人对桃源的歌咏和向往。此文历来是初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但版本不同,注释也各不相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007年第2版,2015年7月印刷)也选入了此文。笔者认为教材中有几处注释不甚恰当,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疑惑和理解。

◆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草鲜美”一词课文无注释,教参译为“地上绿草鲜嫩美丽”,笔者认为不够妥当。

首先,关于“芳”字的解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两个义项:a花草发出的香味;b花草。杜甫《叹庭前甘菊花》诗“篱边野外多众芳”中的“芳”就是“花草”的意思。从“芳草鲜美”的结构上看,“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构成主谓句式,故此处的“芳”应理解为“花”。

其次,“鲜美”一词教参解释为“鲜艳美丽”,是对的,但课文无注解,学生容易理解为“形容食品味道好”,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草”,显然不通,课文应加以注释。另外,这一注释中“鲜艳”对应“芳(花)”,“美丽”对应“草”,刚好印证了上段对“芳”的解释。

另外,“落英”一词课文注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列出了两种释义,不下定论。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初开的花”这一释义的依据是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这一句中,“落”字训作“始”,屈原品尝的是初开的菊花。但笔者以为,首先,该解释本身缺乏说服力。其次,查陶渊明诗文集,“落”字一共出现八次,除“落英缤纷”外,其余七次均为“坠落、陨落”义,而不能训作“始”。

《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又:“常恐霜雪至,零落同草莽。”

《酬刘柴桑》:“门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

《杂诗》:“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又:“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闲情赋》:“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有风吹君帽堕落。”

以上7 例,“落”字均作“坠落、陨落”解释,确定无疑。据此,《桃花源记》中的“落”字不可能忽然变为“始”的意义,“落英缤纷”也不宜翻译为“初开的花繁盛错杂”,还是翻译成“落下来的花瓣纷纷扬扬”为好。

◆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教参翻译为“山下有个小洞,(洞口)隐隐像有一点亮光透出来似的”,“仿佛”一词课文注解为“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与教参基本一致,但笔者总感觉这一解释不是很妥帖。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似乎、好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好像、似乎”。网上查找《金山词霸》:“仿,相似也。——《说文》。‘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仿佛: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仿佛陈涉之称项燕。——清·全祖望《梅花岭记》。”综合上述资料,“仿佛”解释为“隐约”可能是意译,其恰当解释应该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同,为“似乎、好像”。

◆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外人”一词历来是有争议的,课文注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教参的翻译也是“男男女女的穿戴装束,完全跟外面的人一样”。“外面的人”,即桃花源外的人,也就是说,桃花源中的人与渔人所在地方的人的穿着是一样的。这种解释显然欠妥。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很显然,诗与记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诗里有“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一句,结合“记”中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知,桃花源中人不可能和外面的人穿着一样。那么,这里的“外人”该怎么理解呢?先来看字典中对“外”的解释。《说文》:“外,远也。”《中华大字典》:“外,远也,又本国而外称外国。”《辞海》:“外人,指某一范围或某一集团以外的人。”显然,渔人眼中的“外人”肯定不能理解为“跟渔人同地方的人”,而应该理解为“渔人所处地方以外的人”。再说,自秦至晋太元约六百年,又经过了这么多个朝代,社会上衣服式样肯定变化很大,而桃花源中的人因与外界隔绝,“衣裳无新制”,保留的仍是秦朝时的着装样式,武陵捕鱼人猛一瞧见,自然觉得他们男女衣着,完全如同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了。所以,这里的 “外人”应解释为“另外一个世界的人”或意思类似的句子。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世”课文无注,教参翻译为“(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显然,是把“世”解释为“朝代”。查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世,父子相继为一世。”《左传·昭公七年》:“从政三世矣。”上古时父子相继为一世,“代”则指朝代,如“三世”则指祖孙三代。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从此,“世”的这个意义便被“代”字所取代。而《桃花源记》写于东晋,自然不能把“世”解释为“朝代”。再者,从上下文看,桃源中人一直与外界隔绝,根本不可能知道外面的朝代是否发生变换,又因桃花源中的人是秦时逃出来的,一直以为外面的世界仍然是秦的天下。秦始皇是第一代皇帝,他的子孙为二世、三世……所以“何世”应解释为“哪一代”,即秦几世。下文的“乃不知有汉”“皆叹惋”等句也可印证这点。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处处志之”课文无注释,“寻向所志”课文注为“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显而易见,编者认为,渔人为了今后再探桃花源,在离开时一路上做好了标记。但笔者综合“志”的释义和课文语境,认为这种解释并不恰当。

首先,寻根溯源。《广雅》:“志,识也。” 《集韵》:“识,记也。或作志。”《字汇》:“志,记也。与识志同。”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古文有志无识,从篆乃有识字,保章曰:‘志,古文识。识,记也。《哀公问》注曰:‘志读为识。识,知也。今之识字,志韵与职韵分二解,而古文不分二音,则二解义亦相通,古文作志,记也,知也……古只有一字一音……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之所之不能无言……汉时志、识已殊字也。”《〈论语〉选读》中“默而识之”、《礼记·檀弓下》中“小子识之”的“识”,均为“记在心中”之意。类似的例子还有:《史记·屈原列传》“博闻强志”,即为“见识广博强于记忆”的意思;《新唐书·褚亮传》 “博见图史,一经目,辄志于心”,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客有两浙者,言搜访未尽,余尝志之”,两例之“志”显然都是“记在心中”之意。

其次,结合语境。渔人往返桃花源都是以船代步,船行溪中,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做记号的。最大的可能是在行船过程中把岸上各处树木、山石之类作为对象记在心中,以便寻找桃花源。可见,课文中的“志”应当作“记”解释。“志之”也应视作动宾短语,理解为“记住它们”,即记住沿途有特征的景物,“寻向所志”中“所志”应理解为“所记”,才显得更顺理成章、符合情理。

纵观2007年的语文版本,这几年每次重新印刷都会修正其中的缺失或失误之处,仅仅《桃花源记》一文的注释,笔者就惊喜地发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叹惋”一词原来注释为“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2014年印刷时改为“感叹,惋惜”。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这一修改有理有据。查《辞海》:“惋,怅恨;叹惜。《韩非子·亡征》:‘外内悲惋,而数行不法者,可亡也。”在其下的“惋惜”一词注:“惋惜,可惜;怜惜。表示遗憾或同情。《世说新语·汰侈》:‘(武帝)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赐恺(王恺)……恺以示崇(石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可见,“惋”字本没有“惊讶”一解。再结合文章内容,桃花源中人在听闻外界战乱不断、朝代更替后,固然会感到惊讶,但他们的祖先本来就是因战乱而躲避于此的,他们也正是因为惧怕战乱才不与外界交流的,可见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应在他们意料之中。他们此时心中更多的应该是对外面和平生活被毁的惋惜,对老百姓悲惨遭遇的同情。所以,“叹惋”一词释义由“感叹、惊讶”改为“感叹、惋惜”,非常妥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材也是如此。尤其是本身就颇多争议的文言文注释,只有不断地审阅、勘误,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其本意,而不致误解了古人之意。另外,笔者还发现,质疑、考证教材文言文注释,本身也是学习古代汉语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提倡。

篇4: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2013-2014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六年级备课组长:

语文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2013-2014学第二学期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六年级备课组长:侯媛

语文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篇5: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教学班级 六(2) 授课人 张慧祎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匆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朗读课文,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重点难点 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

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

2.理解课文内容,朗课文,背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由读课文,看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是什么,用小节归纳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匆匆”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讲什么“匆匆”?

4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1)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心情怎样?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1.读学习目标

2.读自学指导

3.完成自学任务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理解课题。

(3)用学过的方法概括没自然段段意,并分段。

(4)学习第一自然段。思考问题

4.反馈汇报

(1)听写词语,读课文。

(2)回答问题。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看拼音写词语。

cōngmíngkōngxūnuóyíníngrán

()()()()

páihuáicéncénshānshān

()头(*)泪()二、(二)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1、我们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没有……也没有……:

(三)、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4我躺在床上,时间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燕子了,有的时候;杨柳了,有

的时候;桃花了,有的时候。

②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过去。

(五)拓展延伸】(选做题)

1、背诵“阅读链接”的《明日歌》明白“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道理。

2、写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夜色》《春》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2匆匆

主要内容表达特点

一去不复返排比、反问

无奈惋惜排比、比喻、拟人

珍惜时间排比、反问

首尾呼应

教后反思

课时计划

教学班级 六(2) 授课人 张慧祎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匆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朗读课文,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

重点难点 感受语言美,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懂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手法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

⑴“八千多个日子”是多少年?

(2)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怎样理解这些句子?

(3)“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可以体会到什么?2.习体会第三自然段

⑴时光究竟是怎样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的呢?

⑵体会写法(修辞手法)。

(3)仿写几句

3.学习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⑴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有几次做出了回答?

⑵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1.了解学习目标

2.明确自学内容及方法。

3.(1)认真读课文第二段,带着问题阅读。思考解决问题。

(2)读第三段,用文中话回答问题。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

(3)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问题。重点理解第二个问题。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一)、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二)、仿写句子: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2、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三)、改写句子:(不改变句意)

1、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2、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四)、说说下面句中破折号的用法。

1、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

2、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匆匆》是一篇()(体裁),作者是现代作家()

文章紧紧围绕“(”二字,细腻地刻画了()。表达了作者对感到和。揭示了,但又的复杂心情。

2、读了《匆匆》一文,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比喻的形式写写你对时间的看法。

4.回答问题,较难题小组长带动下讨论完成。难度大的提出来与教师交流。

5.独立完成当堂练习。

板书设计 2匆匆

主要内容表达特点

一去不复返排比、反问

无奈惋惜排比、比喻、拟人

珍惜时间排比、反问

首尾呼应

教后反思

课时计划

教学班级 六(2) 授课人 张慧祎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初步了解桃花心木。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含义深刻的句子标画下来,多读几遍。适时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书写生字。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介绍桃花心木的句子,从中找出最能体现桃花心木特点的词语。

4.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奇怪?

5.一株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怎么长成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的参天大树的呢?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1.读学习目标

2..读自学指导

3.完成自学任务

(1)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字词。

(2)整体把握课文,概括内容。

(3)读句子,划词语。

(4)画出有关描述种树人种树的语句。理解桃花心木

成长过程。

4.反馈汇报

(1)听写词语,读课文。

(2)回答问题。

较难题小组长带动下讨论完成。难度大的提出来与教师交流。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1.读拼音写汉字

wěijíyǎbóbó

枯()()水优()()()生机

duànliànlàidànfān

()依()一()一()

2.解释词语:

语重心长:汲水: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勃勃生机:

3、、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不只是(),()也是一样,在()中生活的(),能比较()生活的考验,会()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把很少的养分()为巨大能量,努力()。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做当堂训练题。(15分钟)内。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树的生长-----→人的成长

↓不确定↓

自己学会找水源↓经受生活的考验

(克服依赖独立自主

教后反思

课时计划

教学班级 六(2) 授课人 张慧祎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3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教具准备 大白纸、小黑板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记录评价

一.激情导入(1-2分钟)

二出示学习目标。(1-2分钟)

1.感悟种树人所说话中的道理。

2.完成思考练习。

3.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2-3分钟)

1.认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说说老人是怎样种树的?他为啥这样种?

3.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完成思考练习第2题。

4.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5.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我是一棵(),我会想:()

四、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

五、检查自学效果:(10分钟)

依据自学提示检测

1.读学习目标

2..读自学指导

3.完成自学任务

(1)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2)读老人种树的句子,领悟道理。

(3)总结写作方法。

(4)从不同方面展开想象4.反馈汇报

(1)分角色读课文。

(2)分成回答问题。

较难题小组长带动下讨论完成。难度大的提出来与教师交流。

六、当堂训练(15分钟)

1.在括号里写出带下划线词的反义词

(1)、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

(2)、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

(3、)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

2、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a.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

b、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c、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A、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B、联系生活实际,你能想到哪些“不确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4)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所悟出的成长的道理。

5.做当堂训练题。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借物喻人)

树的生长-----→人的成长

↓不确定↓

自己学会找水源↓经受生活的考验

(克服依赖独立自主

教后反思

篇6: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抓住含义深刻语句,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重点难点: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和图片,了解桃花心木这种植物。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匆匆》一文,通过学习《匆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教师随机表扬。那么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桃花心木》,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看这篇文章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这是林清玄先生写的一篇散文,介绍林清玄。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桃花心木的资料(找同学读),那么老师也整理了一些桃花心木的资料,出示课件、老师边介绍边和学生一起欣赏。

师:谁能用文中的文字来表述一下桃花心木呢?(学生回答),出示课件,(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看来同学们都对桃花心木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 1 页

1、检查字词。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文中的字词,下面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出示课件,那位同学起来读一下,他读的时候别的同学一定要好好听,帮他纠正。(1-4)再全班齐读。教师随时表扬。

2、师:通过检查,同学们对于字词掌握的都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学生积极汇报结果,教师随时表扬。师:那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你觉得种树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懒惰、别有用心、奇怪的人。)

三、精读课文,品读探究。

1、师:那么你觉得种树人的哪些做法令你感到奇怪呢?出示课件、下面自读课文,把它找出来,用波浪线画下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课件、学生解释莫名其妙的意思。看到种树人的做法这么奇怪,你们心中是不是也充满了疑问,作者也很不解,终于问了种树人很多问题。作者问了哪些问题呢?引导学生读第11自然段,出示课件

7、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来。(2-3个读。)

2、师:对于作者的疑问,种树人是怎样解释的?引导学生从文中找一找,找同学回答,出示课件,(12、13自然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找3-4个同学读一读。再齐读。教师板书:不确定,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哪句话?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他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除了这句话,桃花心

第 2 页 木在成长过程中还可能遇到那些不确定呢?(洪水、狂风暴雨、泥石流等)回答的真棒。解释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深意长),谁在起来有感情的把种树人说的这段话读一读?师表扬:你读的真棒。

3、过渡师:桃花心木要想长成参天大树,要学会什么呢? 谁来回答?(适应环境、努力扎根、拼命找水源)师:相反,如果种树人每天按时按量的浇水,桃花心木会怎样呢?(1、遇到狂风暴雨会一吹就到,2、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3、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枯萎的会更多。)

4、师: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受到了什么启发呢?用文中的话一说。出示课件,(14自然段)找3-4个同学起来读,再齐读。师:作者由种树想到了育人,人和树一样,都要学会在不确定中生活。树木成长中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不会按时下雨,还可能遇到狂风暴雨,那么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不确定是指什么呢?指生回答(生活中的变化无常,或遭遇不幸,如:生病、车祸、地震、火灾等等)。那么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我们应该怎么做呢?3-5个同学,(坦然面对,克服困难)师:种树人的这番话,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出示课件 师相机进行板书:

5、师:同学们,窗前的桃花心木现在怎样了?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为什么桃花心木不会枯萎了呢?(因为桃花心木已经适应了环境,自己找到了水源)

第 3 页

四、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萎靡不振,但也有很多人面对挫折毫不低头,比如:霍金、张海迪、除了这些你还知道谁?同学回答。师:他们这些人虽然身体残疾,但他们的意志力非常的坚强。出示课件陈州的视频。

2、出示课件 学完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你遇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时,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3、出示课件 阅读链接:《心田上的百合花》,读了课文谈一下你的体会。

师:最后老师送同学们几句话出示课件。愿同学们向桃花心木一样,长成参天大树,成为栋梁之才。

板书设计 桃花心木

参天大树

不确定

自强不息

借物喻人

篇7: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林场的桃花心木已是高达数丈的成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高大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树苗种下以后,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种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来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隔那么久才为树浇水。

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的人怎么可能行事那么从从容容?

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的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都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生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我们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树者言,使我非常感动,想到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当我听过种树的人关于种树的哲学,每天走过桃花心木苗时,内心总会有某些东西被触动,这些树苗正努力面对不确定的风雨,努力学习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阳光中呼吸,一旦它学会这些本事,百年的基业也就奠定了。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等高,是那么优雅而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

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篇8:《桃花心木》说课稿(最终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桃花心木》。这篇课文通过写种树人给桃花心浇木没有规律的事,说明人要学会独立自主的道理。

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年段要求,我预设了以下3个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这是教学重点)3.了解树木成长与人成长的相似点,明白做人的道理。(此目标也是教学难点)

为了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以读悟读,以读悟情,在要素的轮换组合中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滋养人文精神。

为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桃花心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活动二:初读课文

扫清障碍

此活动,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出示生字新词,采用同桌互读,学生相互提醒易错难读字、教师抽查等方式检测生字的学习的情况,通过检测—反馈—强化等手段达成教学目标。

活动三:再读课文

把握内容

本环节,我以课文围绕着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说、全班汇报、教师点评等方式,让学生既习得概况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又把握了本课的主要内容。

活动四:研读课文

读中感悟

这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学中我将分三步展开:

首先,感受奇怪现象。这一环节我以“种树人有哪些奇怪的做法”这一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画出有关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做法让作者感到奇怪?引导学生走进老人奇怪的做法。

其次,理解奇怪做法。本坏节在找读议演中完成。找:找出种树人做法的理由。读:读出种树人笑到语重心长的语气:议:种树人的种树之理。演: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作者的对话。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感受老人的良苦用心。最后,领悟“不确定”含义,为突破教学重点,我以问题“你怎样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阅读链接、教师总结等方式达到图突破的目的。

活动五:拓展延伸

学生写自己独立自主的故事。

本课的教学设计,在看听讲想做动静的轮换组合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课堂充满了活力,实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精神滋养成长。

篇9:人教版《桃花心木》教案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3.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情景,体味古人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4.欣赏文本写法特色,感受本文的简洁笔法和丰富内涵。5.探究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理想及其现实意义。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视频前半段。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看到的这段视频叫《桃花源记》,讲的是一位打鱼人不经意间发现了一片桃林,桃林尽头、溪水的源头有一个可容一人通过的石缝,石缝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话,就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作品背景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但时值东晋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使之壮志难酬。陶渊明29岁开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职归。陶渊明35岁时,在江陵为桓玄僚佐。40岁为镇军刘裕参军,第二年,义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荐,得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役告诉他要束带鞠躬迎接,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离职去,在官仅八十多天。离任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因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再没有出仕,直至63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2.写作背景。

本文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时年57岁。他目睹当时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为了争夺统治地位,多次发生流血政变。如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恭帝。统治者日益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徭役和剥削压榨,给百姓造成了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痛苦。他面对现实,深有感触,于是,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目标导学二:字词积累,梳理文言句义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讨论,互助解答。2.教师范读课文,正音。豁然开朗(huò)

俨然(yǎn)

垂髫(tiáo)

诣太守(yì)....阡陌交通(qiān)便要(yāo)还家(huán)刘子骥(jì)....3.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4.教师点拨。(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2)古今异义 ①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②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③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④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 ..(3)一词多义 ①舍:A.便舍船(离开).B.屋舍俨然(房子).②寻:A.寻向所志(寻找).B.寻病终(随即,不久).③志:A.处处志之(做记号).B.寻向所志(记号).④为:A.不足为外人道也(对).B.捕鱼为业(作为).⑤乃:A.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B.乃不知有汉(竟然,居然).⑥遂:A.遂迷(终于).B.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4)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异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异).②欲穷其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的尽头).

5.学生翻译全文。

目标导学三: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

明确: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行踪的不同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桃花源记》完整视频。

引导语:我们看到,动画中的桃花源真是美极了,桃源外桃花灼灼,落英如雨;桃源内屋舍俨然,人们其乐融融。这动画中的美景,正是从这篇文字生出的。同学们,我们何不再来看看这些文字,也许我们能创造出比动画更美的桃花源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深入桃源,感受桃源之美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3.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4.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明确: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5.我们已经在视频中看见了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其中进入桃花源前与进入桃花源时的景色更令人如痴如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这两段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其画面,并说说它给你的感受。

明确:(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感受:无论是桃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的自然之景。如画的美景更多的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

探究:除了感受到古人寄情山水的山水自然之美,我们是否还能感受到别的美呢? 明确: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发散探究:可见这篇古文的美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是期待人文和谐的美。倘若要你刻画一个世外桃源,你希望你的桃源是什么样子的?是否与古人相同呢?

目标导学二:感受文章的笔法简洁,内涵丰富

前面我们讲到了文章叙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按道理,叙述如此多的美,理当需要很长篇幅,但作者短短几百字不仅叙述了其中的美,还叙述了遇桃源的前因后果。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

明确:原因在于文本叙事简约。叙事简约的具体体现:(1)省略句子成分。

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省略问答内容。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可见作者裁剪功夫。(3)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

如:“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前文所介绍内容。探究:本文虽然简约,但是意蕴却丝毫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文章的语言不仅朴素,而且简练生动。如“设酒杀鸡作食”几字,虽着墨不多,但亲切之情溢于言表。又如“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是以少胜多,仅两句八个字,就从反面高度概括他们已经过了汉魏以来整个漫长而**的历史年代。文章里还有许多词语,由于简练生动,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仍有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等。

目标导学三:深度探究,领悟桃源成因 探究: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作者以如此精湛的艺术手法虚构这桃源仙境到底有何目的?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以及之前探讨的桃源之美来分析这个问题。

时代背景:东晋末年,陶渊明家乡江州(今江西九江)一带,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至乃男不被养,女无匹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及至晋宋易代,人民逃亡情形更为严重。《宋书·荆州蛮传》说“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因“蛮无徭役,强者又不供官税”。

分析: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战乱不断、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他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这种现实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憧憬着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宁静和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本文正是他这种理想的写照。

探究:说这是作者本人理想的写照,也许还不够准确,我们可以看见,作者笔下,太守欲往,高尚士刘子骥欲往,这说明了什么?而后大家都未能寻到桃花源,这又说明了什么?

分析:桃花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时代背景下的整体愿望。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能是一种空想。桃花源究在何处,无处找寻。

目标导学四:材料拓展,桃花源与乌托邦

“乌托邦”是欧洲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

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的贫病交加,以及目睹的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

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

篇10:《桃花心木》教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桃花心木》,出声音朗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产生疑问,通过交谈,找到了原因,并且从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二、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什么样啊?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出示课件),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

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

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出示课件)。

谁来说说,他哪奇怪呀?这是什么不确定?

板书:

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哎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呢?

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不固定呢?

三、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

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能长成百年大树的树具备了什么能力呢?(学会自我生存。)

3、我们同学昨天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些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那现在大家看一看,那些枯萎的树是一些什么样的树?

四、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看看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而桃花心木有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出示课件)

五、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出示课件。)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万物竞天,适者生存”,树虽如此,更何况我们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板书设计】

借物育人

桃花心木────人

天数不定 自找水源

水量不定 汲水生长 经受考验

时间不定 拼命扎根 独立自主

篇11:《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生字新词,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孩子,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立志当一位作家。你认为他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生交流)

是啊,他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都是不确定的。但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努力成长,从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在30岁时就获得过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这个人叫林清玄,(介绍作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心木》(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桃花心木”

1.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导向桃花心木的样子: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

(三)整体感悟“种树”

带着刚才的疑问,打开书45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篇文章?(解决能解决的问题)

1.实际上,这篇文章就写了一件事?什么事?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种树。

2.可是这个人种树和别人不一样,让我感到奇怪,这个人的哪些做法让我奇怪呢?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请默读课文,勾画出写种树的有关句子,放声读一读。

的确,这是一种特别的、甚至让人觉得奇怪的种树方式。你看,他来的间隔时间“不确定”,浇水的量也“不确定”,什么时间来,也“不确定”。

读到这里,你心里一定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猜想或疑问。同学们,如果此时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想问他什么?(生交流)

是啊!作者和你们一样,也忍不住问他,它问了什么(读11段)?

可是,这个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呢?从课本找出,放声读。

(四)精读“不确定”

种树人认为:

1.在确定的环境中生长,结果会怎样?

生长过程:养成依赖心,根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

生长结果:自然枯萎,遇到狂风暴雨也会被吹倒。

2.在不确定的环境是生长又会怎样?

生长过程:学会在土地里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汲取水源。

生长结果:长成百年大树,显示出勃勃生机。

3.你觉得一棵树会有哪些不确定?

岁月悠悠,变幻莫测。如果你就是一棵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苗,想象一下,在这漫长的成长历程中,你可能会遭遇些什么?必须面对些什么?(干旱、洪水、虫害……)你又是怎么想、怎样做的呢? (板书:不确定)

4.现在说一说:种树人为什么要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生长?种树人采用了正反对比来说明道理。

由此可见,种树人可不是一个一般的人,不但懂得种树的道理,还懂得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来说明道理(引导学生朗读)。

5.“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由种树过渡到了人的成长。作者想到了什么?(生读第14自然段)

为什么“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说人的成长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因为人在不确定中生活,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作者只说了人在不确定中生活,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继续说下去?

“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就会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

我们由树在确定中生活推出了人在确定中生活的情况。把课文中没有的内容补充了出来。说说为什么人也和树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容易成才?

(人如果在确定中生活,容易养成依赖心,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做不了有用的人才。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才能锻炼一颗独立的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实现自己的梦想。)

林清玄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一个是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一个是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五)升华“不确定”

想一想这里的“不确定”是什么意思,与前面的“不确定”有什么不同。

结合人的成长过程,谈谈你对“不确定”的理解。

事例准备:PPT1魏永康PPT2刘伟

2008年4月30日,參加北京电视台《唱响奥运》节目;

2010年3月,赴意大利参加世界吉尼斯纪录,创造了用脚打字一分钟251个英文字母的世界纪录;

2010年7月,参加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同年10月,摘得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头衔;

2010年11月,获奖后首赴美国迈阿密访问,于皇家加勒比游轮“海洋魅力号”上举办小型演奏会,为全世界媒体及观众现场表演《梦中的婚礼》《神秘园》及自创钢琴曲《希望》。

生活给刘伟的养分很少,但他却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力量!的确了不起!

实际上,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想要借桃花心木的生长告诉我们,要成就梦想,长成参天大树,必须做到“两个学会”——

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齐读最后一句。思考:为什么“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你仅仅看到的是树吗?

(六)因文悟法,“借物喻人”

作者借种树来写育人,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把它叫做借物喻人

他提示我们“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会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板书:借物喻人)

四、作业

1.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推荐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

板书设计: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上一篇:辩论会 奋斗比机遇更重要下一篇:会计领军人才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