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测度指标

2024-05-22

贫困测度指标(共6篇)

篇1:贫困测度指标

长期以来,领导力的概念在国人心目中模糊不清。权力、领导、职位、提拔经常与领导力的概念混为一谈。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对权力的敏感和追逐成为一种时尚。厚黑学成为领导学的同义词。某些企业行为全方位政治化已经成为令人十分担忧的社会疾病。面对庞大和强势的政府,某些民营企业家的战略重点和时间安排,用一个总裁形象的描述来表达,变成“从经营市场到经营市长”。在跨国公司,高层领导的工作效率被企业内部权力之争而大大削弱,争权夺利成为众多在京大型跨国公司的亚文化。

领导不等于领导力。权力更不意味着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唯一可以让下属心甘情愿追随的领导者身上渗透出的引人魅力就是影响力。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曾明确指出领导力必须建立在领导影响下属的基础之上:领导力是让下属做你期望实现、他又高兴并愿意去做的事情的一项艺术。古今中外,从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一统天下,到刘备桃园三结义;从色诺芬在士兵中的崇高威望,到下属对拿破仑的绝对忠诚;从圣雄甘地非暴力主义的魅力到丘吉尔面对挑战的视野和勇气,优秀领导者的身上总是具有一种让追随者难以抗拒的影响力。他们的行为被美国领导力专家库泽斯与波斯纳总结归纳为以下五个特征:

★以身作则(Model the way)

★共启愿景(Inspire a shared vision)

★挑战现状(Challenge the process)

★使众人行(Enable others to act)

★激励人心(Encourage the heart)

刘澜的《领导力沉思录》一书中对10位西方领导力大师的观点从8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国人正确理解领导力的内涵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在理念上我认同他们的观察,中外领导力的大量案例也证实他们观察的准确性。从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管理者和领导者的重要区别:管理者按章行事,领导者以身作则。管理者维持现状,领导者展望未来。管理者事必躬亲,领导者与人同行。管理者维持局面,领导管理者独善其身,领导者激励人心。问题是,卓越领导者五大行为的核心动力和基础是什么?

判断力

领导者的判断力包括思想、观点、理念、视野、分析力度、哲学理念等等。在形而上方面,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和判断对人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特别在西方金融危机后世界和市场形势越来越不明晰的今天,政府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领军人物急需提升自己的思想、视野、分析力和判断力。准确的判断力是领导者挑战现状、共启愿景的基础,也是吸引下属追随的源泉。

专业知识能力

领导力就是专业能力。专业主义精神是领导力的重要源泉,也是影响力的重要基础。苏格拉底早在2000年前就评论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们总是最愿意服从那些他们认为是最棒的人。所以,当人得病的时候,他们最容易服从医生,在轮船上则服从领航员,而在农场里则服从农场主,这些人都是他们各自领域里最有技能的人。一个最清楚知道应该做什么的人,往往最容易获得其他人的服从。”《领导力沉思录》书中的10位专家本身就具备巨大的影响力,因为每个人都是领导力领域里面的大师。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由于市场众多的机会,不少政府官员和企业高管失去对专业钻研的热忱,这山望着那山高,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对专业技术缺乏精益求精的态度,一心想着走捷径,迅速提拔致富。

品格魅力

领导力就是品格魅力。影响力的基础来源于领导者本身的品格和素质。西点军校领导力的经验说明,追求真理、评判是非、自我约束、坚强果断是卓越领导者产生影响力的源泉,也是他们激励人心、使众人行的基础。勇气、尽职尽责、决策能力、诚信、坚忍不拔的意志、换位思维、适应性、高恢复力等等是西点军人四年中坚持的理念和行为。卓越领导力可以说是领导者综合素质提炼的过程,也是人品不断完善的过程。强调领导者的品格魅力实际上强调的是:要做事,先做人。中国老祖宗孙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把领军人物的品格视为衡量领导的重要条件——智、信、仁、勇、严:智者不惑,无信不立,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以律己。有品格和素质的人,不论有权无权,领导还是非领导,他们的影响力是永恒的,是不可磨灭的。

建立事前制衡和事后追究机制。“由于决策者的意志自由性和软弱性,使权力潜在的扩张性和排他性成为决策中最不稳定的一个变数,因而一旦缺乏制度约束和责任监督,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专权和腐败。” [iii]要防止企业决策的随意性,推进企业决策的合法化,就必须建立起两个机制:一个是事前的制衡机制,即企业决策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另一个是事后的责任追究制,就像建立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一样,凡造成重大损失的决策,相关责任人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

2、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如果对相关法律规定不了解,就会造成决策违法,企业就会因此受到巨大损失。为此,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2004年公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规定国有企业从2004年6月1日起实行法律顾问制度,以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总法律顾问的任职实行备案制度。所出资企业按照企业负责人任免程序将所选聘的企业总法律顾问报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备案;所出资企业的子企业将所选聘的企业总法律顾问报送所出资企业备案。企业总法律顾问全面负责企业法律事务工作,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总经理负责,全面领导和处理企业的法律事务工作,保证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其实,不仅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尤其是达到一定规模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当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帮助企业决策。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参与决策可以确保决策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避免决策与法律政策相违背。

3、实行决策程序法定化。企业决策是一个过程,科学的决策需要严格的程序来控制,所以需要实行决策程序法定化。决策过程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确定目标、拟订可行方案和方案优选。决策是针对目标而言,没有正确的目标就谈不到正确的决策;决策产生于可行方案的比较,在一定范围内比较各种可行方案就成为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是决策的重要一环,需要企业领导者进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和果敢、准确的直觉判断,并能对已实施的决策做出正确的评价与修正。企业决策程序法定化是现代企业决策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企业领导在决策过程中运用法律、法规调整和规范决策行为,从而确保决策行为依据法定的程序科学运行。程序违法必然导致决策失当,现实生活中因忽视决策程序和草率决策而导致决策失误的事例举不胜举。依法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决策的整个过程都必须严格地遵循法律的制约和规范,确保各种决策以及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在法律规范的范围内进行;民主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能够使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利益得到最充分和客观的表达;科学决策的主要标志是在决策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由此看来,企业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其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合法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在于通过一系列具体机制予以保障。

4、建立、健全决策者责任制。过去,许多国有企业的决策由于责任不明,国有企业决策者没有决策失误的压力,导致“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的“三拍现象”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实行责权利挂钩,实行“谁决策、谁负责”,才能杜绝随意决策、草率决策的混乱现象。要保证决策科学化,使企业决策更加合理或避免重大失误,必须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规则,使企业决策纳入法制轨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建立、健全决策者责任制,明确规定决策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使之对其决策负责,当决策者由于主观方面的原因造成决策活动中有违法行为或产生严重后果时,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5、建立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论证制度。对重大决策事项进行合法性论证时,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进行调查研究,必要时可以外出进行考察;(2)收集有关资料;(3)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协调会、书面征求意见以及媒体、企业网站等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4)根据需要组织企业法律顾问组专家参与论证,听取有关法律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6、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对重大工程项目和涉及企业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必须经过专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拟定和评价方案。

7、建立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企业的重大决策,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进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董事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未经董事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个人不得擅自做出重大决策。

总之,决策合法化是企业管理的应有之义,决策合法化是科学管理的保证,如果企业不能依法决策,企业管理科学化必将是一句空话。

篇2:贫困测度指标

基于指标区分权重的未确知测度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分析了指标对区分样本所属类别所作贡献的大小,定义了指标的区分权重.建立基于指标区分权重的未确知综合评价模型,并用于滏阳河水质污染综合评价.作 者:庞彦军 王小胜 栗文国 PANG Yan-jun WANG Xiao-sheng LI Wen-guo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理学院,河北,邯郸,056038期 刊:大学数学 PKU Journal:COLLEGE MATHEMATICS年,卷(期):,24(1)分类号:X824关键词:地面水质量 未确知测度 综合评价 区分权重

篇3:贫困测度指标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指标体系,纵向比较法,横向比较法

所谓农业信息化,指的是农业领域在国家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指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工具,以推动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及产业化的发展。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决定着国家整体层面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因此改变。所以,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能够有效衡量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科学预测未来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这对于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以及理论依据

1.1 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目的

首先,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可以对农业信息化运行状况进行有效评价。将各个时期农业信息化构成的要素提取出来进行单独的动态纵向比较,可以对比出当前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判断农业信息基础设备建设状况。通过横向对比各项构成要素,可以判断他们是否平衡发展,是否与建设计划相匹配。纵向对比各个地区农业信息化综合测度指标,可以发现区域之间的差距;而通过自身的纵向比较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横向比较,可以判断该地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1]。其次,可以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进行合理预测。通过对农业信息化测度数据的分析,根据数据的连续性走势来判断和预测农业信息化各构成要素今后的发展方向,能够准确识别出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进而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发展可以避开不利因素的影响,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后,制定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可以为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借助测度指标体系对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测度,科学定位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层次,然后根据实际发展状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

1.2 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

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测量农业信息化实质上就是测量信息能力。构建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主要依据对农业信息化内涵的理解以及信息传播理论,在相关农业政策、服务以及人才等环境作用下,牢牢坚持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起点,借助信息服务媒介以及信息技术,到达农业信息用户,进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产生出对应的效果。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包括了出版农业书刊以及搭建农业信息网站等,涉及到的媒介包括了电视、广告以及互联网等,用户信息应用主要是信息经过开发、整理加工后到达应用层面,并产生特定效果的过程。效果包括农业经济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然而,目前正在使用的信息体系存在数据采集方面的漏洞,造成了农业信息化测量中对相关数据的搜集比较困难[2]。

2 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原则

首先,要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指标时,应当保证其符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特点,将指标的含义规定清楚。要根据测度目标,参考系统理论,抓住核心指标,形成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以及有序性的指标体系,保证指标体系能够真实体现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水平。要以信息化六要素以及《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参考依据,结合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状况来建立指标体系。在选择测度指标时,应当确保指标是易于理解、学术界公认以及实际中最常用的指标,同时要参考统计资料以及统计年鉴,充分开发已有的资料和数据,降低使用者的理解难度,减少收集、整理信息数据的难度。

其次,要坚持简明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农业信息化具有构成复杂、内容多样化以及涉及面大的特点,测度指标的作用就是解释、说明测度对象的农业化发展水平,因此,全面设计指标,合理选择数据,才能全面反映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发展,实施科学的定量分析。然而,全面性并非要求将指标设计得过于细化,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细化,过于复杂,将会提升计算以及解释的难度,影响指标体系的实际操作性。所以,设计指标时,必须兼顾全面性以及简明性,合理取舍,既要全面体现农业信息化,同时要舍弃效果不明显的指标,简化指标体系。

另外,要坚持开放性与规范性相结合的特点。农业信息化具有一定的含义,所以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保持对应的规范以及统一,一方面要与国家信息化水平相接轨;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和农业信息水平未来的预测问题;另外还必须能够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对比。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制定出的农业信息化指标必须考虑到地区间的差异,要保证指标具有普遍适用性,应当允许选择一定的替代空间,确保将各地农业信息化的真实发展状况准确反映出来,进而引导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制定测度指标体系时,应当考虑到指标方法、内容的纵横向可行性,保证指标体系可以在对不同对象以及不同时期进行对比时体现出一定的差别。

3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解释

3.1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当前,针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较少,而且研究进展较慢,研究质量有待提高,同时现行的农业统计体系还有待完善,如果盲目使用信息化测度的常规手段和国家信息化测评体系对农业信息化进行测度,在获取相关数据时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困难,影响测度工作的开展[3]。基于此,文章指标体系的设计主要是以对农业化信息内涵的理解为基础,根据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相关理论及原则,充分考虑实际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以及测度的复杂程度,最终将农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建立为21个指标,6个大类,见表1。

3.2 农业信息发展水平测度指标的解释

1)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运行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信息资源,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包括了开发以及利用农业信息化资源。从形式上看,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了图形信息资源、文字信息资源以及视听信息资源。从这些角度选取指标,能够将与农业有关的数字信息资源、文献信息资源以及模拟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全面反映出来。数字信息资源指的是储存在光盘、磁盘上的数字化信息以及网络中所储存的信息,测度指标为农业网络信息数据库总量以及百万人涉农万展数量。文献信息资源指的是农业出版物之类的以纸质作为信息储存载体的资源,其衡量指标为农业出版物数量。视听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了电话、广播以及电视等多种信息传输形式,选择人均通话次数以及农经类电视节目的播出频率作为衡量指标[4]。

2)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信息化的神经系统,同时也是农业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信息资源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在这里,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指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以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需要的信息网络。衡量传统网络建设情况的指标为电视机以及电话的普及率,衡量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情况的主要指标为计算机的普及率以及长途光缆覆盖率。

3)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将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农业持续、长远的发展,这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依靠农业信息技术,测度农业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测度的关键内容。从理论层面上看,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出农业化进程中的各种新内容以及新概念,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以及遥感系统技术水平和应用水平等方面的指标。但是实际上,这些先进的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普及率较低,搜集数据的难度较大,所以测度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为了能够降低测度难度,笔者选取容易获得的数据作为测度指标,比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农村地区互联网用户比例、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等。

4)农业信息产业。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也会在农业信息产业发展上有所体现,农业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间接反映出农民对信息服务接受的情况。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考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是将来这两者也必定会成为农业信息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在衡量农业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时,选择的指标为农村GDP中信息咨询服务业产值以及网上农产品交易额所占的比例。另外,邮电通讯业也归属于信息产业,所以也选择人均邮电业务量作为衡量指标。

5)农业信息化人才与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当前,农业信息化人才包括了农村信息员、技术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所以选择农业信息化人才的比例以及覆盖率作为衡量指标。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包括了有关政策、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等。目前关于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以及法律较少,所以仅以政府行为以及农民行为作为衡量指标。在政府方面,选择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比例以及农业信息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在农业GDP中所占比例作为指标,衡量在农业信息化中政府的支持力度。在农民行为方面,采用信息指数以及劳动力文化程度作为指标。其中信息指数是指农民个人消费中教育文化娱乐用品、通讯以及交通等各项服务费用占总支出的比例。

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的措施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上,综合评分分析法是主要使用的方法。但是综合评分分析法需要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数的权重进行赋权,这必然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降低了权数的科学性。所以,笔者主要介绍两种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农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方法,一种是横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能够找到信息化水平不同的原因;另一种是纵向比较法,适合于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信息化水平差距,同时可以对未来的信息化发展进行预测。横向比较法:对不同的地区选择n个分指标,为了方便对比要将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将量纲不同的指标转变为能够直接进行对比的数据。借助对各个地区的n个指标进行数据对比,得出不同地区主成分评价结果。纵向比较法:首先,要计算出n个分指标的权重系数,将基年各指标对应值的指数设定为100,通过不同年份相同指标与基年指标相除,得出年度不同实际指标值的指数,不同指标的指数与权重相乘,将所有指标指数相加再除以项数,就得到了信息化指数。假设信息指数为A,则A=∑W(Xi/S),i=1,2,…,n。式中:S为基数,W为权重,Xi为指标实际数值[5]。

5 结语

建立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有助于衡量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真实水平,在制订各项衡量指标时,必须坚持简明性、科学性、全面性等原则,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数据采集的实际难度,这样才能确保制订出的测度指标能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晓立.信息化: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路径[J].中国科技投资,2012(Z2):29-32.

[2]董鸿鹏,吕杰.农业信息化对农户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2012(11):104-105.

[3]杨断利,郭涛,张立梅,等.信息化对保定市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2(7):176.

篇4:贫困线测度方法的述评

关键词:贫困;贫困线;测度

一、引言

贫困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的发展, 被联合国列为社会发展问题三大主题之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差异较大,因此,贫困问题更加严重并且多种多样。虽然我国自成立以来,在脱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据《中国发展报告2007》公布的数据: 1978~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共减少了2亿多人。但同时在贫困方面我国还存在很多问题。然而,我国贫困理论研究尤其是贫困线测度研究,起步较晚且不成熟,并不能很好地度量我国的贫困程度,进而不能更好地解决在反贫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全国的反贫困进程,所以对贫困线测度的研究是迫在眉睫。

二、贫困线的度量

(一)直接计算法

1. 市场菜篮法

英国经济学家西博姆.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1991)于1901年定义贫困时,他采用了贫困线方法,当时他测定的贫困线是:一个5口之家维持正常身体功能所需的每周最低支出是20先令8便士。①具体操作方法:

首先确定一篮子的基本消费品(以向量X1表示),其中包括社会生活中最起码的生活水准和必需品的种类和数量,其次根据商场价格(用向量P表示)来计算拥有这些生活必需品的现金量,该金额就是贫困线,从而将贫困线设定为生存标准:

其中,B是考虑到价格、浪费等因素而作的调整,或对X1未包括的项目所作调整。②

这种测量方法的优点是透明度较高,较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但缺点是这一系列的消费物品往往很难选择和确定,致使预算标准建立的难度较大,而且价格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所以很难反映地区间的差异。

2.恩格尔系数

1965年,美国社会安全局的经济学家欧珊斯基(Orshansky)在郎特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方法加以改善提出了恩格尔系数法,能反映地区间的差异。在西方国家确定收入贫困线的主要方法就是“基本食物支出—恩格尔系数法”,也就是恩格尔系数法:

收入贫困线=基本食物支出÷α

其中α为一国人口中较低收入阶层的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即恩格尔系数③。

这种方法在应用范围上要比郎特里的计算方法要广,但是它也有不足之处:(1)该方法没有考虑到相对贫困,计算得出的贫困标准往往偏低;(2)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通常被认为60%,并不见得适合每个国家或地区;(3)由于相同的食品收入比率只是反映类似的饮食偏好而并不一定是相同的资源禀赋。因此用食品收入比率定义贫困线有时是非常武断的。

3. 马丁法

经济学家马丁瑞沃林先生在恩格尔系数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热量支出法,也就是马丁法,该方法把相对贫困考虑进去,用高低两条贫困线来定义不同的贫困情况。

低贫困线是食物贫困线④加上刚好有能力达到食物贫困线的住户的非食物必需支出,这是维持居民正常生活的最低标准;高贫困线是指食物支出达到食物贫困线的住户的总支出。现在国家统计局就是用马丁法来计算我国的贫困线。

马丁法的优点是理论完备,即包含了绝对贫困的思想也包括了相对贫困的思想。但马丁法的不足之处是,在实际中很多贫困家庭的非食物必需支出就是他们的总支出。因而高低两条贫困线有可能区分不出来,计算出这两条贫困线很难说出是高贫困线还是低贫困线。

(二)间接计算法

1. 收入平均数法和收入比例法

收入平均数法是把居民收入按不同水平进行统计分组,以全部居民人均生活消费除以2或3作为贫困线。

收入比例法又称国际贫困标准线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贫困线。收入法本质上也可以看成是收入比例法,除以2也就相当于乘以50%。

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明了,计算方便,并且反映了一定的贫困相对性与地区差异性,具有动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高。缺点主要是计算的贫困线不够准确,而且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50-60%作为贫困线,这一比例往往脱离实际,不一定适应于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2. 生活形态法,也称“剥夺指标法”

不同于前面两种方法是从家庭收入入手,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汤森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这些剥夺指标计算出“贫困门槛”,从而确定哪些人是贫困者,最后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生活形态法的优点是贫困的定义和度量是动态的而且不但涵盖了物质方面,也包括了非物质方面,考虑到了贫困的多元性。缺点主要是其客观性方面。生活方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用数据表达出来。

3.唐钧提出的综合法

唐钧综合了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标准法后提出了综合法。他划分了三个层次的贫困,分别是生存线、温饱线和发展线。

综合法分3个步骤:

(1)用生活形态法来确定中国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的贫困家庭生活形态,并以此找出符合这些生活形态的贫困群体,求出生存线(2)分析一般市民和贫困户的收入和消费,求出生活必需品的菜单,再用市场物价来较为可观地求出最低生活保障线,也就是温饱线。(3)为方便实际工作者今后对最低生活保障线进行调整,将贫困线与社会平均收入挂钩,同时求出当地贫困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计算出出发展线。

该方法是市场菜篮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贫困标准法的综合,能非常全面而系统的测量贫困,但是测量数据非常大而且很难收集。

nlc202309051042

三、总结

中国学者对贫困线的研究比国外学者晚半个多世纪,农业部1981 年才首次确定了中国用来划定贫困县的第一条收入线, 即使用人均集体分配收入40 元和50 元来划分1977~1979 年的穷县和穷队。而且中国早期的贫困线测度方法比较粗糙,就算是中国目前城市贫困线的标准和确定方法也仍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且多难以操作。上面所讲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直接计算法测量的贫困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支出,计算方法也比较简单粗暴,忽视了精神层面对贫困的影响,所以并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贫困状况。而间接计算法不仅考虑到物质方面对贫困的影响,更关注精神方面对贫困的影响,所以我国可以采取间接计算法,而国内学者唐均提出的综合法既是间接计算法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所以我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来测定我国贫困线。而且,减贫战略也可以根据唐均提出的综合法的三条贫困线制定相对应的战略,先解决生存再解决温饱最后解决个人发展问题。(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西博姆.朗特里.贫困:城镇生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1.

[2]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3.(03)

[3]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萨缪尔森.经济学[M].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K J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1sted. New York : Wiley ,1951

[6]K J Arrow ( ed. ) . Choice , Welfae and De2velopment . 1sted.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7]A B Alkinson. The Economics of Inequali2t y. 1st ed. Ox ford : Clarendon Press ,1975

[8]梁树广,黄继忠.基于贫困含义及测定的演进视角看我国的贫困.中国农村研究网.2013.07

[9]西博姆.郎特里.贫乏研究[M].长译弘毅译,东京:株式会社千城,1975.1-2.

[10]Townsend, P. The concept of poverty, London: Hciancmmann,1971.

[11]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2]乌德亚.瓦格尔.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1).

[13]汤森. 国际贫困分析. 见: 魏津生. 中国大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14]于学军, 解振明. 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J].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5]唐钧. 中国城市居民贫困线研究 [J].海: 上海科学出版社, 1994.

[16]李实. 阿玛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 改革, 1999, (1) .

[17]郭熙保, 罗知. 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西社会科学.2005.

[18]吴国宝.贫困线建立的理论和方法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5.11

[19]杨冬民, 韦苇.贫困理论中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及对西部反贫困实践的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05.(1).

[20]王敬涛.贫困度量与分析问题探讨[D].2007

[21]Martin Ravallion. On the coverage of public employment schem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1, (34).

[22]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理论比较研[J].人口与经济.2004(1).

[23]王小林.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宏观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注解

①西博姆.朗特里.贫困:城镇生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1.

②西博姆.朗特里.贫困:城镇生活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01.

③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④食物贫困线是根据营养学会制定的最低营养标准,最低收入户的这些食品消费支出总和.

篇5:贫困村帮扶记录簿有关指标解释

撰写时间:2013-07-0

1来源:省扶贫办

贫困村帮扶记录簿有关指标解释

(一)贫困村简介

主要介绍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包括所属镇的名称及与县城的方位距离。全村户数、人数,以及其中贫困户的户数和人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贫困村传统特色。耕地面积,包括水田、山坡地面积情况。全村年人均纯收入情况、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村党员队伍建设情况、公共服务设施和民生建设情况。贫困的主要原因等。

(二)帮扶对接联系信息

1.村委联系人指贫困村负责联系工作的村干部的有关信息及联系方式。

2.帮扶单位联系人指帮扶单位帮扶工作责任人、联络员信息及联系方式。责任人一般指单位负责该项工作的主要领导,联络员一般指机关负责该项工作的处室领导或干部。

3.驻村干部联系人指帮扶单位派驻贫困村干部的有关信息及联系方式。

(三)贫困村基本情况调查表

1.老区村:根据有关标准要求和程序划分老区村庄(自然村),明确老区村庄或人口达到半数以上的村委会为老区村。2.自然村个数:指所帮扶行政村中自然村的个数。自然村指村民相对集中居住而自然形成的村落,村民居住户非常分散的山区通常按村民小组划分。

3.其中300人以上自然村个数: 指户籍人口在300人及以上的自然村数量。

4.村总户数: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行政村内的农户,户口不在本地但在本村居住一年以上的农户,计入总户数;举家外出一年以上农户不计在内。

5.村总人口数:指行政村经常在家或居家6个月以上的人口。虽然在外居住6个月以上但收入带回家,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为一起的人口数量。

6.贫困户数:指由省发文明确、经帮扶双方核定、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在省定农村扶贫标准以下行政村内的农户数。

7.贫困户人数: 指贫困户家庭的人口总数。

8.扶贫户户数: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定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数。

9.扶贫户人数:指扶贫户家庭的人口总数。

10.低保户户数: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无劳动能力的农户数。

11.低保户人数:指低保户家庭的人口总数。

12.扶贫低保户户数:指符合低保标准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数。

13.扶贫低保户人数:指扶贫低保户家庭的人口总数。14.五保户户数:指符合《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对象户数,供养对象主要包括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15.五保户人数:指五保户家庭的人口总数。

16.少数民族人口:指依据身份证或户口本标注的民族属性为少数民族的人口总数。

17.劳动力人数:指本村男性16-60岁,女性16-55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

18.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人次:指本行政村村民参加的各类短期或长期培训的人次。个人不论参加多少次各类培训都按照1人次统计。

19.输出转移劳动力人数:指本行政村村民通过各类短期或长期培训后,组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

2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指本行政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的数量。

21.带动农户数:指本行政村产业化生产带动农户的数量。

22.其中贫困户数:指带动农户数中贫困户的数量。23.主导产业名称:指本行政村产业化生产带动40%以上农户的产业名称。

24.主导产业规模:指本行政村主导产业的生产规模,主要为产业面积、产品数量等。

25.主导产业收益:指本行政村主导产业的年产值,单位为万元。

26.需搬迁户数: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省定计划安排搬迁的农户数。

27.需搬迁人数:“需搬迁户数”中的人口总数。

28.已搬迁户数:是指居住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或地质灾害地区,已搬迁包括省计划任务数在内的所有农户数。

29.已搬迁人数:指已搬迁户数中的人口总数。

30.行政村是否通公路:指本行政村是否建有砂石路、柏油路或水泥路面能驶进汽车或农用机动车的道路情况。

31.村委到各自然村道路公里数:指本行政村村委会办公地点到各自然村居民居住地的道路公里数。

32.村委到300人以上自然村道路公里数:指本行政村村委会办公地点到300人以上自然村居民居住地的道路公里数。

33.村委到3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底化公里数:指本行政村村委会办公地点到300人以上自然村居民居住地的硬底化道路公里数。

34.饮水困难的自然村个数:指要到1公里以外,垂直高度100米以上取水,或缺水时间半年以上的自然村个数。

35.通电户数:指能够使用电力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农户数。

36.通广播电视户数:指能够接收中央、省或县级任意一级广播电视节目的户数。

37.村集体经济收入:指归本村全体村民所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活动所得的全部收入。

38.人均占有粮食:指本行政村生产的全部粮食总产量除以总人口。

39.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该村农民上一总收入扣除相应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除以全部人口数。计算方法: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全村农户总收入-总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总支出-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其它支出)÷村人口总数;

全村农户总收入=总工资性收入+总家庭经营收入+总财产性收入+总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

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户成员无需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带回和寄回、亲友赠送、农村外部亲友赠送、调查补贴、救济金(五保金、低保金)、救灾款、无偿扶贫款、退耕还林还草资金、帮扶单位慰问捐赠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的农户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

40.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指该村贫困户上一总收入扣除相应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贫困户所有的收入除以全部人口数,计算方法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41.人均耕地面积:指人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的田地面积。

42.有效灌溉面积:指具有水源,土地比较平整,有灌溉工程或设施较配套的田地面积。

43.距最近乡镇集市的距离: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一个经工商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种农副产品和小商品交换的乡镇集市的距离,不论这个乡镇是否管辖本村。

44.距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不论这个车站(码头)是否与本村同属一个乡镇。

45.新修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住房户数:指本行政村新修的房屋梁、柱和承重墙是用钢筋混凝土或砖石木材建造住房的户数。

46.拥有农用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户数:指本行政村拥有农用机动车(摩托车、三轮车等)的户数。

47.饮用安全饮用水户数:指本行政村饮用经公用设施处理及管道输送到农户的自来水户数,或经县相关职能部门检验并出具证明确认使用安全饮用水的户数。

48.使用固定或移动电话户数:指本行政村使用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户数。

49.有彩电户数:指本行政村有彩色电视机户数。50.使用水冲式厕所户数:指本行政村自家建有厕所的户数。

51.使用煤炭和清洁能源作为主要炊事能源户数:指本行政村使用煤炭和清洁能源(太阳能、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电)作为主要炊事能源的户数。

52.有塑料大棚、温室户数:指本行政村建有能透光、保温或加温的由塑料薄膜,钢(竹、木)架支撑的大棚及温室(含符合条件的设施农业和设施牲畜棚圈)的农户数。

53.劳动力的文盲、半文盲人数:指本行政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的人数。

54.距最近的六年制小学的距离: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六年制小学最近的距离,不论这个小学是否与本村同属一个乡镇。

55.“普九”在校生人数:指本行政村享受“普九”义务教育政策在校就读的学生人数。

56.距最近的乡镇级医院的距离:指本行政村村委会距最近的乡级医院的距离,不论这个乡镇是否管辖本村。

57.村卫生室:指本行政村有经县级卫生部门批准建立的卫生室。58.幼儿园或学前班:指本行政村有经县级教育部门批准建立的幼儿园或学前班。

59.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指本行政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农户人数。

60.其中贫困户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指本行政村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贫困户人数。

61.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指本行政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户人数。

62.其中贫困户参加新农保人数:指本行政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贫困户人数。

63.村建有文体活动场所数量:指本行政村地域内建有室外的公共休闲文化、体育运动场所。包括室内图书、娱乐室,室外广场、球场。

64.村建有垃圾存放设施:指本行政村地域内有提供给村民集中存放垃圾,并每天进行定时清运的垃圾池(桶)等设施。

65.党员数量:指行政村现有中共党员的数量。66.平均年龄:指行政村现有中共党员的平均年龄。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指行政村现有中共党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

68.女党员人数:指行政村现有中共女党员的人数。

69.村委会建设情况:指行政村村委办公场所的建设情况。

(四)三年帮扶总规划 通过帮扶前工作调查,由帮扶单位和贫困村根据村具体情况研究制定三年帮扶总规划。主要内容为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和工作保障。重点要围绕省扶贫开发“双到”脱贫工作总体目标要求,明确本村三年的扶贫目标任务,主要包括贫困户脱贫、贫困村脱贫、民生保障政策落实、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基层组织和民风建设等内容;根据目标任务研究制订帮扶措施。要突出通过发展生产经营、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生产,通过培训转移就业增加贫困村、贫困户收入,“整村推进”制订帮扶工作措施;工作保障要重点明确组织领导、物质经费保障措施。具体由帮扶单位、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制定。

(五)帮扶计划

帮扶单位、贫困村根据三年帮扶总规划要求,细分制定2013-2015年每的脱贫目标、帮扶措施和工作保障,明确工作标准和要求。

贫困户帮扶记录簿有关指标解释

(一)贫困户信息

1.村小组:填写贫困户所属村小组名称。

2.户码:由帮扶单位、村委会对贫困农户按贫困程度统一编码后填写,如最贫困的户码编号为“001”依次编写。因特殊情况新增贫困农户依次编写,不再使用前期脱贫的贫困农户的原户码。返贫农户仍使用原代码。

3.建档时间:填写入户调查登记时间。

(二)帮扶责任人信息

1.姓名:填写单位明确的挂钩帮扶本户责任人姓名,可填写多个责任人。

2.职务:填写帮扶责任人在原单位处室简称、职务。如职务为“科学教育处长”,可填写通常规范简称“科教处长”,而不应只填写“处长”。

3.联系方式:填写帮扶责任人手机号码。

4.开始扶贫时间:指开展对接及进村入户核查的时间。5.结束扶贫时间:指根据省统一安排,帮扶单位完成扶贫任务或帮扶责任人根据单位安排完成阶段性扶贫任务撤出的时间。

6.备注:填写帮扶责任人信息中其它需要注明的情况。

(三)帮扶前家庭情况

1.农户属性:单选扶贫户、低保户、扶贫低保户、五保户其中一种。扶贫户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省级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低保户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户,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其它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户。扶贫低保户是指低保户中有劳动能力的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户。五保户是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中的五保供养农户对象。2.是否计划生育户:指具有《独生子女证》和《二女证》或经县级计生部门甄别并出具证明的贫困户。

3.贫困原因:根据入户调查实际情况可多选因灾、因病、因残、因学、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以及其它主要的致贫原因。

4.家庭成员情况

(1)姓名:家庭成员姓名,包括未成年成员。(2)身份证号码:对应的家庭成员身份证号码。(3)年龄:填写满周岁年龄数。(4)性别:对应的家庭成员性别。

(5)与户主关系:单选1户主、2配偶,3之子、4之女、5之儿媳、6之女婿,7之孙子、8之孙女、9之外孙子,10之外孙女,11之父、12之母、13之岳父,14之岳母、15之公公、16之婆婆,17之祖父、18之祖母、19之外祖父、20之外祖母,21其它。

(6)民族:依据身份证或户口本标注的民族属性填写。1汉族,2蒙古族,3回族,4苗族,5傣族,6傈僳族,7藏族,8壮族,9朝鲜族,10高山族,11纳西族,12布朗族,13阿昌族,14怒族,15鄂温克族,16鄂伦春族,17赫哲族,18门巴族,19白族,20保安族,21布依族,22达斡尔族,23德昂族,24东乡族,25侗族,26独龙族,27俄罗斯族,28哈尼族,29哈萨克族,30基诺族,31京族,32景颇族,33柯尔克孜,34拉祜族,35黎族,36珞巴族,37满族,38毛南族,39仫佬族,40普米族,41羌族,42撒拉族,43畲族,44水族,45塔吉克族,46塔塔尔族,47土家族,48佤族,49维吾尔族,50乌孜别克族,51锡伯族,52瑶族,53裕固族,54彝族,55土族,56仡佬族。

(7)是否在校生:指该成员是否正在学校就读。单选1是,2否,(8)文化程度:指该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单选1文盲或半文盲、2小学、3初中、4高中(含职业高中、技校)、5中专(含中等职业学校)、6大专以上(含高职或高专)、7学龄前儿童。

(9)身体健康状况:指该家庭成员的身体状况。单选1健康、2体弱多病、3长期慢性病、4患有大病、5残疾人。体弱多病是指常年不能坚持劳动但又没有大病或其它确诊的慢性病。长期慢性病是指如肝炎、肺炎、糖尿病等需要长期吃药治疗的疾病。患有大病是指如心脏病、癌症等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的疾病。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一代证或二代证均可),无证者需经乡镇残联依据《农村残疾人简易识别手册》,甄别并出具证明,同意上报县级残联办理《残疾人证》,方可登记为残疾人。

(10)劳动力状况:指该家庭成员具备劳动力状况。单选1 劳动力、2丧失劳动力、3无劳动力。劳动力是指男子16-60周岁,女子16-55周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丧失劳动力是指由于疾病、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无劳动力是指16岁以下未成年人。

(11)打工状况:指该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情况。单选1在家务农、2县内务工、3县外省内务工、4省外务工、5其他。

(12)低保人口:指该家庭成员为享受当地民政部门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证,且领取农村低保金的人口。单选1是,2否。

(13)领取救济保障金:是指当地民政部门发放给本贫困户低保金、五保金、救济金的总金额。

5.住房情况

(1)住房面积:指贫困户自有住房面积。但不包括仓库等作为生产用途房屋面积。无房户:住房面积为0,房屋结构和建房面积不填。

(2)房屋结构:单选1砖(石)木结构;2茅草房;3土坯房;4钢筋混凝土结构。

(3)建房时间:指住房建成完工的年份,只填写四位数的年份,如1978。如果是分期建成的房屋,以最先建成完工的年份填写。

6.生产条件情况

(1)耕地面积:指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种的田地,包括坡地、水田面积,但不包括租入面积。

(2)水田面积: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田地,包括实行水稻和小麦、大麦等旱生作物轮作的田地。

(3)林果地面积:指包括生长乔木、竹类的土地面积(含退耕还林面积)和种植桑园、果园、茶园的土地面积,不包括租入面积。林地按用途可分为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等。

(4)牧草地面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专用于放牧、饲养牲畜和收割牧草的土地,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不包括租入面积。

(5)水面面积:指供水产品养殖的鱼塘、水库及海水养殖等水面面积,不包括租入面积。

(6)生产用房面积:指用于生产加工的房屋。包括生产加工作坊、店铺等,不包括租入面积。

7.生活条件情况

(1)燃料类型(单选):指贫困户使用燃料类型1煤炭、2柴草、3沼气、4液化气(天然气)、5其它。

(2)饮水情况(单选):指贫困户饮用水来源1自来水、2深井水(10米以上)、3浅井水(10米以内有)、4江河湖海水、5塘水、6山泉水(水窖水等)。

(3)拥有耐用消费品情况:指贫困户家庭拥有洗衣机、电冰箱、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自行车、电话、手机、三轮或四轮农用机动车、摩托车等情况。1洗衣机、2电冰箱、3黑白电视机、4彩色电视机、5自行车、6电话、7手机、8三轮或四轮农用机动车、9摩托车。(4)畜禽饲养量(头、只):指贫困户饲养猪、牛羊和家禽的数量。1猪、2、牛羊、3家禽。

(5)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指家庭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按来源渠道划分为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企业劳动得到的收入、常住人口外出务工收入和其它单位劳动得到的收入等。

家庭经营收入:指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分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收入等。

转移性收入:指家庭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带回和寄回、亲友赠送、农村外部亲友赠送、调查补贴、救济金(五保金、低保金)、救灾款、无偿扶贫款、退耕还林资金、帮扶单位慰问捐赠等,不包括无偿提供的用于固定资本形成的资金。

财产性收入:指家庭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包括利息、股息、租金、红利、土地征用补偿等。

(6)生产经营费用支出:指家庭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成本支出。

(7)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指贫困户上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的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除以家庭人口数。计算方法:

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总收入-税费支出-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用固定资产折旧-赠送农村内部亲友及其它支出)÷家庭人口数;

8.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1)产业名称:指家庭参加专业合作组织主导产业的名称。

(2)产业规模:指反映产业规模的主导产业面积、产品数量等。

(3)产业收益:指家庭参加产业化生产的年总收入。

(四)三年帮扶规划

指通过帮扶责任人(帮扶单位处室或个人)入户开展帮扶前工作调查,经与贫困户研究协商制定的三年帮扶规划。主要内容为该贫困户贫困原因、有关需求;帮扶单位协助脱贫的目标任务、帮扶方式和措施、资金物资和技术保障等;双方在帮扶工作中的责任,尤其是明确贫困户要通过自力更生,在外力帮扶上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脱贫的义务。制定脱贫措施时要因地制宜,结合贫困户家庭实际和需求,尤其要突出重点围绕开发式扶贫要求,实施产业扶贫的方式制订帮扶工作措施。

(五)帮扶计划

篇6:贫困测度指标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测评指标体系及量化标准(参考方案)

一、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测评指标体系

二、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指标量化标准

上一篇:企业保卫部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工程师职称评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