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

2023-02-16

第一篇: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

贫困深度

山腰上,二十多年前建的叉叉房,木桩为柱,竹席为地,竹子当墙,每逢雨天屋内就滴漏难止,地上两张草席即是一家三口的床铺。

这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三台山德昂族乡出冬瓜村村民李小兰的家。她家种有1亩水田、5亩旱地,有时找点山茅野菜在赶集日去卖,农忙时还帮人打点短工,别无其他经济来源,年收入不足千元,每年总有一两个月缺粮。

在这个寨子里,类似的极度贫困家庭还有十来家。

走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的几个村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看到同样的叉叉房,同样的家徒四壁,同样的深度贫困。多户农民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是政府送的电视机,最稳定的收入来自低保,60岁以上的老人则多一份养老补助金。

福贡县扶贫办主任郑宝记对本刊记者介绍,全县8.8万农业人口中,深度贫困人口(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在785元以下)接近3万。

同处滇西边境山区,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也是出了名的贫困。本刊记者拟赴该地时,被告知已经封山。通往乡里的公路要翻越高黎贡山,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大雪封山长达近半年之久,这期间交通隔断,行人断绝,除用卫星移动通讯与外界交流外,独龙江乡基本处于与世隔离的状态。

靠山吃山

从远处望去,一条硬化了的山路,一直蜿蜒到山的背后。阳光照下去,如一条胶带贴在大山上。沿途是散居的村民。

这里是福贡县马吉乡马吉米村。由于山高坡陡,山路崎岖,一到下雨天就给村民的出行带来较大不便。受地形和资金的制约,当地政府部门只能硬化一条半米左右宽的台阶路,而这还是在上海对口帮扶云南的资金盘子中努力争取的成果。

副乡长张晓东和乡政府一名干事同本刊记者一起,拾阶而上。一些地方的台阶,陡峭程度大约有五六十度,不一会儿,三人便气喘吁吁,随后途中只能走走停停。

村民余志生家的叉叉房就建在斜坡上,本刊记者想要拍摄这一住所的全景时,几乎找不到平稳站立之处。

走进屋子,地上及四周全是竹子编制而成的竹席,只有横梁是木头,屋顶在云南省消除茅草房的过程中改成了石棉瓦。走在地上,摇摇晃晃。

随后的交流中,本刊记者得请乡政府干事做翻译。当地村民都说傈僳语,超过80%的村民不会讲普通话。

为改善居住环境,余志生一家在张晓东的担保下贷款1万元在江边建房,不过现在才打好地基。按当地平均水平,修建房子需要4万元以上,而没有任何积蓄的村民,即使有政府安居工程补助的1万元,加上1万元的贷款,建房仍会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临走前,张晓东不忘提醒余志生妻子,“钱一定要保存好,不要随便花了。”

走访数家村民后,到山后走访的计划也难以实行,只好回到村委会。在这里,张晓东指着村委会的办公用房告诉记者,这里稍微平整一点的地方都是泥石流冲积而成。村委会及一些村民的房子就建在泥石流多发的流水边,所以一到下雨天就让当地干部提心吊胆。

对于这里的生存环境,在北京采访时,一位学者曾这样对本刊记者表示,“你到那里去看看,就知道什么是穷山恶水了。”

2012年春节前夕,本刊记者从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镇开始,一路走访了11个乡、2个镇。前往福贡县的途中,汽车沿江而行,怒江大峡谷相对高差达两千多米,多呈“V”字形,江水就从这“V”字的尖底部流过,两边尽是平均坡度在40度以上的大小山梁和峰脊。目力所及之处,除了山还是山,几无可耕之地。一些民居散落在江水两岸,这已是当地较好的居住环境了,更多的人则居住在沿路看不见的深山中。

“我们这里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看天一条缝,看地一条沟,出门过溜索,种地像攀岩’。”一路随行调研的福贡县扶贫办工作人员王凯民告诉我们,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一些村庄的出行条件有了较大改观,比如著名的“索道医生”邓前堆所在的石月亮乡拉马底村。“但总体仍旧艰难,上学远、看病远、赶集远的情况普遍存在。”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怒江州有关部门提出靠山吃山,开发山地生物资源,发展特色生物产业的思路,目前已经形成林果基地和药材产业基地。

福贡县也围绕着相关产业做文章。福贡县扶贫办干部余四江告知,目前全县种植核桃超过10万亩、漆树10万亩、草果接近10万亩、云黄连约4万亩,初步形成了规模。

从全省来看,有关部门提出的设想是,到2015年,在贫困地区培育10个以上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大县,10户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扶贫龙头企业,贫困地区分别新增经济林果2000万亩、经济作物2000万亩以上,出栏大牲畜1000万头以上。

固土与固民

与全国其他多数特困片区相比,滇西边境山区的“边境”身份使其显得特别。仅怒江一州,国界线就长达449.5公里,散落在边境的民众就肩负着固守国土的责任。福贡县扶贫办副主任香思益形容,“每一个民众都是一名哨兵。”

中国国际扶贫交流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滇西边境山区靠近越南、缅甸等地方,对于边境的发展和扶贫与其他地方不太一样,其他地方如果生存环境实在艰难还可以考虑用移走的办法,但边境这样的地方就难以沿用一般的方式。

“这样的地方,该花多少钱还得花。”云南省扶贫办主任王智接受本刊采访时以贡山县独龙江乡为例说,这里地处中缅边境,也是滇藏结合部,国土面积1994平方公里,国境线长97.3公里,是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总人口5600多。如果单纯从扶贫的角度考虑,即使把五千多人全部搬迁出来并不十分艰难,必须考虑这里的民众代代生息在这里的习惯,还考虑到这里的区位特殊性,反复调研后还是认为,“不能动”。

之前相关部门投入2亿多元打通了独龙江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现在为了解决积雪封山不能通行这一问题,打通全长6000多米的隧道。王智算了一笔账,仅公路的投资就达七八亿元,加上对老百姓的投入,总数超过10亿元。如果是整体搬迁,2亿多元就够了。

这一地方,因其秀美的风光、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而闻名。与滇西边境山区的其他许多地方一样,这里也属于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王智介绍,这里全是原始森林,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未来在建设时就不允许采用以农业为主的扶贫开发形式,要以旅游开发为主。对于一些不靠近边境的村,将进行适当合并,接下来将把40多个分散村合并成20多个,集中打造成特色旅游村。

根据独龙江乡地广人稀,独龙族群众居住高度分散,居住条件原始简陋,耕地面积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等实际情况,云南省制定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综合发展五年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计划从2010年开始,共筹集86189.6万元,分年投入,实施以安居温饱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六大工程”。

2005~2010年,云南省先后组织了两轮兴边富民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50亿元。在2008年至2010年第二轮兴边富民扶贫开发中,云南省政府累计投入5.8亿元,按每村补助50万元的标准,在边境25个县实施了170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效果较为明显。王智因此还建议,“十二五”期间每年继续安排2亿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边境25个县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

教育的承载

王智表示,与滇东北乌蒙山区的资源型贫困不同,滇西边境山区突出表现为素质型贫困。这一特征也被认为是当地扶贫面临的大难题之一。

怒江州扶贫办副主任刘会平说,由于地处偏僻、封闭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不少民众几乎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人均受教育程度也只有6.2年,思想理念上和内地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异。

再有是文盲率较高,村民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与外界交往少,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强。

当地一位扶贫干部提醒本刊记者,从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库镇一直沿江而上,沿途的集市上有这样的一个差异:在离州府比较近的乡镇,村民买卖物品已经普遍用秤来量,较远的乡镇,商品就按堆卖了。越往山里走,这种现象越突出。

直接过渡现象在滇西边境山区不是个别的。怒江州扶贫办干部何伟荣介绍,全州29个乡镇中,18个属于直接过渡地区,集中于福贡和贡山两县,直接过渡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2%,而各类人才仅占人口总数的3%。

针对素质型贫困的特征,教育的意义在此地尤显突出,这是一个长久大计。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学生对外面的世界了解非常少,且主要来自书本。福贡县上帕镇达普洛村实利底小学在怒江边的大山上,学校一到四年级共4个班、124名学生,仅6名教师,其中2名是代课老师。

校长邓四叶介绍,这里是高寒山区,学生99%是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大部分家庭非常贫困,有的学生一个月吃不到一次肉。学生的上学条件非常艰苦,住在怒江边的要爬山来上学。许多学生单程要走1个半小时,这样的学生有近50个。当地经常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遇到下大雨天气,学校就放假。

许多学生没去过县城。当本刊记者跟他们聊起载人飞船、人造卫星、奥运会等,他们都表示没听说过。邓四叶说:“我们老师的文化素质也低,包括我自己对外界了解得也很少,我至今都没去过昆明。这些知识,老师都不太了解,也不好解释,不知道怎么教给学生。”

在怒江岸边的岩石上,本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宣传标语:“磨刀不误砍柴工,读完初中再打工。”一旁的工作人员解释说,从现在制定的规划来看,全州高中教育到“十三五”时期将覆盖到80%。

第二篇:2011年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的实施方案

绿春县戈奎乡2011年贫困地区深度贫

困群体脱贫发展实施方案

根据州发改委《关于编制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2011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和《绿春县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规划》,绿春县戈奎乡的一些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群体有幸被列入2011脱贫发展的范围之内,按照“一次性规划,实施完成”的原则,为确保戈奎乡2011年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有序推进,结合实际,特制定绿春县戈奎乡2011年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瞄准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群体,以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为主线,以提高深度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为关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统一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首要任务,突出抓好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的基础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基本素质提升、基本保障构建,实现好州委提出的脱贫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的发展目标。

二、工作原则

1

(一)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深度贫困群体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力量搞好深度贫困群体道路、水利、农田、安居、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建设,确保深度贫困群体受惠。

(二)坚持重点突破、综合开发、全面发展的原则。突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重点,依托现在州委给予让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的大好机会,整合各种项目资金,重点就我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方面下功夫。同时,着力解决制约和影响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好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素质、基本保障和基本队伍问题,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原则。在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大各级各部门项目资金整合及社会帮扶投入力度,以群众为主体,鼓励深度贫困群体多投工、投劳,充分发挥深度贫困群体在脱贫发展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深度贫困群体的积极性,引导深度贫困群体克服“等、靠、要”思想,鼓励深度贫困群体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家园,合力推进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

(四)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区别不同类型的自然村和村民小组,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实际,采取不同的建设措施,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兼顾民风民俗,着重在现有基础上开展综合整治,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设格局。

2

(五)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和各村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村庄,适度有序集聚,充分保留村庄的历史文脉,注意传承居住文化,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防止千村一面。在此基础上,坚持集约利用土地,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期分批,扎实有序地推进示范村建设。

(六)坚持统一政策、统一实施、统一补助标准、统一考核验收、统一奖惩的原则。

三、工作目标

2011年,戈奎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的工作目标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实施俄马村委会布都、格马、腊咪新寨四个村民小组。通过实施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使受益的村寨实现“十有”目标,即:有通村公路;有干净整洁的村内硬化道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科技、文化、卫生服务室或活动场地;有卫生公厕;有公共沐浴室;户有内外整齐干净的住房;有收入提高;有稳定可靠的产业;有好的管理制度。

四、戈奎乡情及深度贫地区自然村村情

(一)绿春县戈奎乡位于绿春县东北部,东面与元阳县沙拉托乡、俄扎乡毗邻,西南与本县大兴镇相连,北面与红河县阿扎河乡、洛恩乡隔河相望,距县城40公里,全乡国土面积16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乡共有4705户,20830人。居住着哈尼、彝两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99.85%,彝族占0.1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22人,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乡。由于受

3

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全乡贫困人口众多,贫困程度深,2010年,全乡人均有粮仅309公斤,人均纯收入仅1750元,是全县最贫困的一个乡。

(二)布都自然村:布都村隶属于戈奎乡俄马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8公里。国土面积2.73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年平均气温15.8℃,年降水量1672毫米,适宜种植大豆,荞子等农作物。有耕地238.27亩,其中人均耕地1.1亩;有林地1175.3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0户,有乡村人口217人,其中农业人口217人,劳动力16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1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2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格马自然村:格马村隶属于戈奎乡俄马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8公里。国土面积3.15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6.5℃,年降水量1668毫米,适宜种植荞子、大豆等农作物。有耕地274.72亩,其中人均耕地0.68亩;有林地2427.3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6户,有乡村人口404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人,劳动力30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99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3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腊咪自然村:腊咪村隶属于戈奎乡俄马

4

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8公里。国土面积1.81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5.6℃,年降水量1672毫米,适宜种植荞子、大豆等农作物。有耕地158.07亩,其中人均耕地1.02亩;有林地839.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户,有乡村人口155人,其中农业人口155人,劳动力11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5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新寨自然村:新寨村隶属于戈奎乡俄马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驻地15公里。国土面积3.32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7.5℃,年降水量1660毫米,适宜种植荞子、大豆等农作物。有耕地289.43亩,其中人均耕地0.85亩;有林地1442.6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0户,有乡村人口341人,其中农业人口341人,劳动力26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52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5元。该村不属于贫困村或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五、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2011年,戈奎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1个村委会4个自然村,覆盖231户,1420人。

(一)项目建设内容

5

项目建设按安居房、基本口粮田、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安全饮水、农田水利工程、通电建设、自然村内道路、自然村通行政村道路、劳动技能培训、厩舍改造及养殖补助工程建设十个部分进行。总投资1345.22 万元。

1. 安居房建设工程:民房改造 231 间(投资 231 万元)。 2. 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 基本口粮田建设 1420 亩(投资 142 万元)。

3.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 节柴灶231 口、大阳能231 个(投资38.12 万元)。

4.农村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饮水工程 4 件(投资80万元)。

5.农田水利发展工程:新建农田水利14000米(投资140万)。

6.通电工程:通电工程往年建设完毕(投资0万元)。 7. 农田水利发展工程:新建农田水利14000米(投资140万)。

8. 自然村内道路建设工程:道路建设工程41公里(投资480万)。

9. 劳动技能培训工程:培训劳动技能1112次(投资44.5万)。

10. 厩舍改造及养殖补助工程: 厩舍改造及养殖补助249户(投资99.6万)。

(二)资金筹措总方案

项目预算总投资 1345.22 万元。

6

六、时间安排

(一)制定规划阶段:2011年3月上旬至3月底;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4月上旬至4月中旬;

(三)建设实施阶段:2011年6月中旬至2012年4月中旬;

(四)检查验收阶段:2012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

七、工作职责

(一)县级领导小组职责。统揽示范村建设全局,审核建设规划,协调、整合、统筹各部门项目资金,督促、检查和指导项目建设,确保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顺利实施和完成。

(二)县发改委职责。开展督促、检查和指导的各项具体工作,定期收集并通报建设进展情况,做好信息宣传,收集档案资料,组织项目验收,做好总结和资料归档,推广工作经验。

(三)县级有关部门职责。按照县级领导小组的安排,整合、调节、安排建设资金及物资,督促资金、物资落实到位,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参与各项建设,完成部门所承担的各项任务。

(四)戈奎乡党委、政府职责。制定建设规划,宣传发动群众,管理资金物资,组织实施项目,落实各项任务,整理档案资料,做好工作总结。

八、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发展建设是州委、州政府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 7

展需要,为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提升全州小康社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戈奎乡被列为全州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乡镇之一,项目来之来易,机遇千载难逢。各有关部门、戈奎乡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将及时把思想统一到州、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实施这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的重大意义,把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作为各有关部门、戈奎乡党委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用项目攻坚的决战态势,全力以赴,精心安排,深入落实,扎实推进,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做出亮点,树好样板。

(二)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戈奎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工作由县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领导小组总揽,戈奎乡人民政府具体实施,县发改委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考核验收工作。为切实抓好戈奎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工作,戈奎乡成立以乡人民政府乡长为组长、联系扶贫工作的人大主席、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为副组长,扶贫、财政、农技、林业、水管、民政等站所负责人为成员的戈奎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项目的规划、实施等具体工作。村委会也成立相应的组织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和督促,并层层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和责任人。为项目 8

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三)整合资金,统筹使用。县直各有关部门按照县领导小组的要求,对涉及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村倾斜。各部门在申报项目时,加强协调沟通,尽量把建设项目安排在这几个村,发挥整体效益,避免撒“胡椒面”。县领导小组做好项目申报的把关、审查。县发改委加强对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项目申报的综合协调服务工作。通过整合资金,确保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资金的足额投入。

(四)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深入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开展耐心细致的群众思想工作,努力激发广大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相信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依靠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让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唱主角,充分发挥广大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掀起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建设的新高潮。

(五)加强管理,完善机制。县发改委定期组织开展对整乡推进新农村示范乡建设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通报督查情况,对工作不力、进度缓慢的给予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坚持标本兼治,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督查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全力保障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项目建设按时按质按量有序推进。

九、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9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十有”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可有效培植后续财源,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优质产业,选择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项目的实施,可进一步巩固提升深度贫困群体人均5亩的经济林果,进一步发展壮大核桃产业,开发中药材产业,突破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通过项目的实施,还可以发展壮大畜牧业,种养殖业并举,把畜牧业培植成支柱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项目的实施,通过加大对农田水利的建设力度,粮食产量可明显增长,通过对茶叶、八角、紫胶产业增加科技投入,可促使茶叶改造升级,增加产值,使八角、紫胶产业规模化进入盛产期,直接增加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收入;通过对核桃产业增加管护投入,可巩固提高核桃成活率,从而为把核桃培植成广大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新兴的支柱产业,增加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可改变广大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群众长期以来“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的小农经济模式,直接增加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收入。同时,每个村寨拥有几个卫生厕所可减少疾病传播机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群众发病率减少,可节约就医费用。

(二)社会效益

10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将显著改善,改善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项目的实施,村容村貌将得到有效整治,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众住房条件将得到显著改善,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基层组织等基础设施将得到显著改善,农业增收、贫困群体致富能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将得到明显增强,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将深入推进,有利于大幅提高村民整体综合素质。通过实施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展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民主政治建设,深入推进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综合素质,逐步形成村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农村新气象。

(三)生态效益

改善项目覆盖区生态环境。实施绿色产业培植,进行植树造林,将大大改善项目覆盖区生态结构,有效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改善项目村寨地质环境。由于实施卫生路、排水沟、改厕、改厩工程,建立了科学的村寨排水和排污系统,可有效保持村寨及周边原生态的地质条件,从源头上控制地下土层 11

的腐化,能有效预防项目村寨地质灾害的发生。

改善局部气候。由于实施绿色产业培植,进行植树造林,增加了植被覆盖率,通过光合作用,造成地物形态的结构改变,这种改变必然会通过各种过程传递到大气中,影响原有的大气底层结构,形成与植树造林前不同的局部小气候,创造了农业生态的有利环境。

戈奎乡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四月十日

附:云南省扶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发

展2011年实施方案项目表

第三篇:关于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总结

XX 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正确指导下,结合经信商务部门的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领导重要讲话和各类文件精神,完成各项脱贫攻坚工作。现将我局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 年、2020 年 XX 县工业产业扶贫情况 2019 累计实现 XX 医药业产值 1.17 亿元、累计完成 XX 药材种植 0.82 万亩;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 430 万元、民族工艺美术业产值 405 万元;通过工业产业扶贫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已协调解决贫困人口就业 15 人。

2020 年抓好人参果种植项目实施,9 月份已完成投资 0.08亿元(已超进度完成全年目标);工业产业扶贫培训 10 月份已完成 14 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100%;截止目前工业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就业,已完成 11 人,超进度完成 3 人。

二、电子商务扶贫工作 XX 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于 2019 年底完成基础装修及办公设备购置,建成以县级农服务中心、县级农村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运营体验中心,构建基层供销经营服务体系。电商平台和运营服务网络建设情况,2019 年完成各类电商培训 615 人次。

2020 年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线上线下运营体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总面积 700 平方米,内部分为电商办公室、电商培训

室、电商会议室、电商运营中心、电商孵化区、产品展示区、会客区、休闲区 8 大区域。电商培训室可同时容纳 40 人进行培训;电商孵化区可容纳 12 家企业入驻。截止目前已解决 6 名待业青年就业,扶持 10 名商铺负责人培训电商技能,入住企业有 8 家,其中包括服装、石刻、土特产类企业。XX 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与 XX 网红合作直播带货三次,累计销量达 5 万余元。开展融媒体加电商会议,在融媒体中心 app;“云上 XX”开设商城链接;帮助企业上架产品至电商中心微商城“吉祥太阳部落”销售入驻企业产品;帮助入驻企业 XX 珍尚源农产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入驻 832 平台;帮助 XX 县扎渠土特产有限公司申请品牌商标;开展 10 余次电商交流会。同时建设电商服务站点 103 个(22 个乡镇级服务站和 81 个村级服务点),依托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乡村物流站点 103 个,实现电商服务站点行政村覆盖 80%以上,贫困村覆盖 100%,贫困村物流辐射达 48%。

三、扶贫项目安排情况 1、2019 年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省级资金 600 万元。

项目安排:1、建设 XX 镇 XX 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167 万元;2、色 XX 镇农贸市场建设项目 142 万元;3、2019 年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建设项目 261 万元;4、XX 农业 XX 猪生产车间冷链设备物流配送体系设施项目 30 万元。资金拨付安排:该项目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XX 县 2019 年商贸流通脱贫奔康示范县专项资金管理细则》执行,在项目验收合格后已完成资金拨付。

2、第二批省级工业产业发展资金 150 万元。

项目安排:1、XX 县太阳部落土特产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补助资金拨付 80 万元;2、XX 山河园林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补助资金拨付 22 万;3、XX 服饰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补助资金拨付 28万元;XX 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补助资金拨付 20 万元。XX 农畜土特产加工产业园项目 700 万元。

项目安排:XX 县 XX 农畜土特产加工产业园项目,项目资金申请 700 万元(其中涉农资金为 38 万元),截止目前项目已进场施工,预计在年底停工之前完成项目资金拨付 20%。

注重监测,加强督办。强化工业经济运行指挥,建立运行协调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跟踪调度,对在建工业项目进行督办,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运行质量。

第四篇:大同乡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培训会小结

为将深度贫困村的脱贫重担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根据锦屏县委组织部锦屏县委党校锦屏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举办全县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集中培训班的通知》(锦组通〔2017〕99号)文件要求,我乡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及时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和驻村干部以及辖区内深度贫困村村干召开脱贫攻坚培训会,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保障培训效果

接到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和县扶贫办联合下发的培训文件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部署,统筹安排,力求在不影响其他工作的情况下于9月11日及时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同步小康驻村干部和深度贫困村村干共计108人召开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培训会,并邀请兴合中蜂养殖及合作社、锦所家禽养殖合作社和八河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等种养殖经验比较丰富的专家为大家现场讲课,传授优质种养殖技术,努力做好学有所获,提高培训效率。

二、创新培训形式,让学员学有所获

坚持以人为本,让大家坐得住、学得进,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一是教师授课与领导讲学相结合。一方面精心组建师资队伍,从相关单位选择了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及领导干部授课。另一方面乡党委书记龙红信同志亲自参与培训辅导,强化了培训效果。二是理论学习与考察学习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员进门是课堂,出门看现场。在会议室里,不仅学习了总书记和各级精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同时安排大家到锦所家禽养殖合作社、大兴村食用菌养殖基地等建设示范点参观,很多学员对这种形式表示欢迎和赞赏。三是先进经验讲谈与交流讨论相结合。乡党委安排了发展较好的八河村党组织书记吴本宪同志就如何当好支部书记作经验介绍,各村特别是深度贫困村认真倾听,学习组织管理、村务管理和村民发展等方面经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同时,各村就如何带领老百姓增收致富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座谈交流,硕果累累。

三、加强培训管理,

为培训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把培训工作列为基层组织建设和扶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力求节奏快、管理严、效果实的特点。

(一)加强督导。实行参会签到制和点名制,确保100%出勤率。

(二)完善资料。为把培训工作抓好抓实,且经得起检验,要及时收集培训资料,将参训签到名册、授课内容、培训图片、学习体会文章及情况总结等相关材料装订成册。

中共大同乡委员会 2017年9月12日

第五篇:申论: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阜阳分部

推荐阅读:阜阳公务员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2018安徽三支一扶考试内容-申论范文: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

区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8年3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情况汇报会议,会议强调,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首先,要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促进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特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单

一、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困难问题,脱贫难巩固更难、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实来看,促进特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必须着力在培育增收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夯实支撑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二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三要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增收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阜阳中公教育官微|阜阳中公教育官网

中公教育

上一篇:师德先进个人评选方案下一篇:山东省计划生育假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