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2024-05-23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精选5篇)

篇1: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整合引入—— 根本原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现象:文化产品质量降低,迎合低级趣味,不负责的传播“绯闻轶事” 对待:公民——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鉴别力

企业——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勇担社会责任,发展大众文化

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根本要求,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1.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要求是核心的、本质的要求,“三个面向”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等特点,则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的体现,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所应具有的时代品格)

二、措施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措施: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须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联系文化的作用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要求: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注意其群众性

4.意义: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四)立足实践

团结群众力量

三、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意义:体现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要求: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领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集中体现:

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内容:①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②充分反映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③凝结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融入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具有先进性的向导和广泛性的要求。

4.资源来源: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含义:了解,区别,联系

2.措施:①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②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篇2: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当前,我国的文化市场存在“庸俗”“媚俗”“低俗”等不良的倾向。对此,我们在文化消费时应当()

①坚持文化的多样性 ②提高文化辨别的眼力 ③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④选择具有传统价值的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漫画《禁果》告诫青少年应该做到()

禁 果

①加强行业自律 ②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加强对网络的引导和管理 ④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漫画《恶搞名著》说明()

A.文化市场出现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B.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 C.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对立的

D.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多层次的

4.“山寨”文化以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群众所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良莠不齐,某些内容雅俗共赏,某些内容却低级粗俗。这说明()

①必须加强对大众文化发展的管理和引导 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 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在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和融合之中,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是因为()

①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②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继承性 ③社会主义文化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④社会主义文化有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和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2013年10月15日,北京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办牵头城管、公安、工商等部门对雍和宫、国子监地区的“算命一条街”联合执法,联合工商、城管等多部门研究提出长效整治方案。对于算命,正确的认识是()

A.它是一种腐朽文化,应该坚决抵制 B.它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应该给予包容

C.它是一种加以现代包装的落后文化,不应提倡 D.它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大力提倡

7.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②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 ④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③⑤ 8.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应该建设()

①面向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面向世界各国的文化 ④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我的团长我的团》《潜伏》《特殊使命》《我的兄弟叫顺溜》,这些不断创造收视率新高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记录了一个时代,讴歌了一代人或是几代人的精神。这些电视剧贴近生活、真实感人。这些作品的热播及被追捧说明()

A.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要发展的先进文化

B.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 C.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发展先进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

10.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工程,也是党中央实施的文化惠民五大重点工程之一,截至2012年8月底,农家书屋已覆盖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提前三年完成了“农家书屋村村有”的任务。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

①推动我国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②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③有利于消除城乡文化发展差距 ④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社会各界组织“希望工程”“送温暖”“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及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镇活动。这体现了()

A.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 B.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12.踏上富裕小康之路的广东,顺势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广东立足“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推动文化“流动”、文化“联动”、文化“互动”。“情系岭南”百场优秀节目巡演。节目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演员是文艺爱好者。群众演戏,群众看;群众生活,群众演。这表明()

①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②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 ③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共建共享 ④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剑网行动”,除了“十大案件”外,2013年专项行动坚持以查办大案要案为工作重点,国家版权局挂牌督办20起重点案件,公安部挂牌督办22起重点案件,有效遏制了网络侵权盗版高发的势头。开展打击网络侵权盗版集中整治行动()

①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③不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④能根除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和省局的工作部署,2013年以来,蚌埠市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继续开展互联网和手机媒体传播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整治。开展这一行动可以帮助青少年()

①提高辨识能力,抵制腐朽文化 ②崇尚流行文化,培养健全人格 ③维护文化安全,坚持多元指导 ④陶冶道德情感,升华思想境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

15.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广东投放了大量资金,建起431座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17 700多间城乡社区文化站,5 000多个文化广场,12 291家农家书屋。全省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人均面积、建设水平和功能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等文化事业()

①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 ②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能极大提高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当今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而很多专家认为,大学生在“成才”之前必须先“成人”。这是因为()

A.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B.加强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C.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发挥知识文化的积极作用

17.漫画《如此“选择”》告诫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

如此“选择”

①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中心环节 ②对广大公民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③对广大公民进行科学知识教育 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如和煦的春风,吹散心中郁积的疑惑;似夏日的阳光,照亮阴霾笼罩的心灵;是成长的阶梯,铺就实现梦想的旅途;是智慧的加油站,鼓动我们前进的风帆„„这就是书籍的魅力和力量!每读一本书,就是一次通透的心灵体悟,一次魅力无穷的美的享受,一次人生旅程的智力加油。”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C.要在文化知识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19.我们应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这要求我们必须()

①积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②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③树立远大理想 ④敢想敢干,想到就能做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20.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会遭遇生活的思想道德冲突。对此,我们应当()

①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②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③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中心 ④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据报道,成都市的西城边街曾形成了“算命一条街”,蜀都大道的省图书馆对面也曾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算命市场”。其中,有些还挂着工商营业执照。地处青羊宫的“四川易经学术研究中心”,便是一个由当地有关部门批准成立、报省工商局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咨询预测服务”机构。他们从事的业务主要有“周易四柱预测(即测八字)”“周易六爻预测”等,主要预测诸如个人事业、前途、婚姻、财运、官运、吉凶以及企业兴衰、营销盈亏、比赛胜负、子女升学、寻人寻物、吉日选择„„接待室内公开着项目、价格等,一副“正规企业”模样。

(1)颇具规模的“算命市场”说明了什么?(2分)(2)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是什么?(5分)

(3)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这类现象的存在?(5分)

22.焦作一中高二某班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以“关注三农,感受农村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到,焦作一带的老辈人非常爱听自己的家乡戏——怀梆,他们对家乡戏的喜爱程度就像东北人喜欢“二人转”一样。老百姓多少年来流传下来一句话:“担蒜卖姜,也要听听老怀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怀梆戏最流行的时候。往往是刚搭起棚子,舞台下就已经被戏迷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声梆子响,一曲怀梆腔,台下的人立马就醉了。怀梆是用怀庆府方言唱的戏,这让本地人听了倍感亲切。如今怀梆被评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恰逢焦作市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政府宣传怀梆,保护怀梆。当戏台再次搭起的时候,艺人们惊奇地发现,台下除了有一帮子以前的铁杆戏迷外,还多了不少年轻的面孔。真可谓,一曲怀梆千家醉。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12分)

23.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活动,《感动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向全国观众推出了几十位人物,其中有徐本禹、丛飞、王顺友、林秀贞、唐山十三兄弟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张艺谋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钱学森、季羡林、袁隆平、钟南山等这样的睿智学者,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每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

(1)如何理解《感动中国》是“中国人的精神史诗”?(4分)(2)打造精神品牌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何道德启示?(6分)

(3)学习道德模范,要身体力行。请你为同学们策划一个行动方案。(6分)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传统价值不是我们进行文化消费的标准,故④错误。2.答案:C 解析:①的主体是文化企业,③的主体是政府,均不是青少年应该做到的。3.答案:A 解析:B项是原因。经典文化和流行文化是可以统一的,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4.答案:C 解析:优秀文化才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故②错误。5.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要始终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文化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为什么能始终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①③入选,②④不构成原因。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区分。算命实际上属于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故应选C项,排除A、B、D三项。

7.答案:B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故①③④错误。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大众文化的内涵,考查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①②④正确,故选B项。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9.答案:A 解析:这些电视剧贴近生活、真实感人,反映了大众文化的要求,因此,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繁荣文化市场,这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农家书屋工程是公益性文化事业,①不选。差距只能缩小不能消除,③说法错误。②④符合题意,应选C项。11.答案:B 12.答案:D 解析:大力发展经济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②可排除。13.答案:A 解析:③“不利于”应改为“有利于”,④的说法错在“根除”,①②符合材料主旨。因此选择A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选项要求选择有助于帮助青少年的具体做法,②说法错误,流行文化不能简单崇尚,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排除③,答案选C项。

15.答案:D 解析:③中“极大提高”的说法明显错误。①②④符合题意,应选D项。16.答案:D 解析:题意强调的是应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要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对文化修养的作用,D项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A项与题意相反;B项与题意无关;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C项表述错误,故选D项。

17.答案:B 解析:漫画反映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③不符合漫画的意蕴,排除。1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的相关知识。题干强调读书对于年轻人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的意义。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19.答案:A 解析:“敢想敢干,想到就能做到”的观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20.答案:D 解析:在文化建设中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①说法错误;在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说法也错误。②④符合题意,应选D项。

21.答案:(1)在文化繁荣的背后,落后文化也会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我们应当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②这类糟粕文化以弘扬传统文化自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容易找到一些市场;③这类文化糟粕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采取时髦的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3)面对这类现象、这类糟粕文化,我们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解析:本题围绕“算命市场”,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命题,全面考查了阳光下的阴影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两个知识点,答题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2.答案:(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发展农村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解析:本题结合农村文化发展中的具体事例,考查对文化建设的理解。本题应结合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紧扣材料,联系实际,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地特色文化、农民素质的提高等角度组织答案。

23.答案:(1)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一项思想道德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②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这种活动是培育“四有”公民的需要。它有利于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①青少年在加强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在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要以道德模范为榜样,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①开展道德论坛。开展一次以“学习道德模范”为主题的道德建设论坛,通过多种形式,探讨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等主题,讲述身边道德故事,寻找身边道德不足。②开展道德体验活动。如:“一帮一”助成长活动,中小学生寒假社区和家政服务行动,中小学生“孝心献父母”活动(假期每天做一件关心体贴父母的实事)等。

篇3: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课程标准的内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前提条件:――社会发生根本转型

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不断进步„物质基础 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保障„

文化条件:思维范式改变:由亚里士多德――伽、牛顿实验科学范式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的形成和发展 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意大利人)成就如下:A 创立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验+数学

B 重要发现 : a落体定律 b 确定均速运动、匀加速运动 c 发明天文望远镜、著《关于两世界体系的对话》宣传“日心说” 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牛顿(微积分+经典力学)

A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 a 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 b 万有引力定律 B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牛顿力学体系

D意义:科学预见性的威力——(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经典力学体系建立,标志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二)现代物理学的进步(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A 1905年《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

E=mc2 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时间和空间则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迟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B 1916年 完成“广义相对论”:

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即时空会发生“空间折叠”和“时间隧道”

C 意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空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思想的革命。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前提:电子和放射现象的发现 19th末20th初,为认识微观世界奠定基础(1898年伦琴发现X射线、居里夫人„)量子理论提出:为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问题提出。

A 1900年 普朗克(德)提出“量子假说”――物质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能量子的整数倍跳跃式地变化。

B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波粒二象性)运用量子假说解释光的本质。丹麦的玻尔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论。影响:

A推动了物理学的新发展――30年代诞生“量子力学”

量子论是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 1 科学理论之一,他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他们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他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开阔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二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一)谁是万物的创造者 1基督世界的“神创世”说和精神独裁

(二)科学进化论的创立 1 历史背景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崇尚理性蔚然成风。经济和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工业革命推动)理论基础:细胞学说和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a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 b 细胞学说创立:19th 施莱登、施旺 早期生物进化论创立:拉马克(法)-“获得性遗传理论”:动物器官用进废退、生物与环境关系

2、诞生: 1859年《物种起源》主要观点:

a 生物是由进化而来的:由低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b 物种有共同的原始起源,物种变异是自然选择结果

c“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普遍规律(优胜劣汰)(3)1871年《人类的起源》 进化论的历史意义:

(1)特点:进化论是最伟大的科学思想之一,时代进步产物

(2)作用:

A对欧洲的思想界:挑战封建神学的神创世,促进了思想解放。

b 对生物界:把发展变化思想引进生物界,改变了人们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看法,开创生物学的新时代

c在欧洲的宗教界和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遭到教会和保守势力的反对,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d 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和介绍进化论,唤醒国人,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好和新文化运动(赫胥黎《天演论》)e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自然史基础

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分歧:(1)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宣扬神创说; 科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代表,认为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是对神创说的有力挑战。

从世界观方面说,宗教是建立在唯心主义世界观上的,而科学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的。从方法论方面说,宗教说学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和观察研究基础上的。从政治上来说,宗教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特权的工具,科学是要追求民主和平等。三 蒸汽和电的革命(科技革命)

(一)前提条件:客观: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人们渴望解放生产力

科技:人类认识自然的不断进步,科学成就不断涌现,尤其是物理学的不断进步(牛顿力学、电磁学)

(二)表现: “蒸汽时代”的到来:

18、19世纪 a 18世纪上半 蒸汽机运用于矿井抽水

b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万能蒸汽机”运用于纺织业

c 蒸汽机运用于交通运输:1807蒸汽轮船、1814蒸汽机车 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机器大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工业化发展形成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蒸汽动力用在在交通运输业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2 “电气时代”(19世纪末――)

a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1年 b 科学实践运用:电能的产生

1867 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比)―电动机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c 电力的普遍运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 d 内燃机的发明运用:

(三)历史意义――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科技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内燃机、汽车、合成化工、规模化炼钢,促进了第二次技术革命 推动社结构和世界形势的改变,促使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结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电冰箱、洗衣机、电影、电视)四 互联网与信息化社会

(一)前提条件

(1)二战后,和平国际环境为各国经济、科技提供保障(2)激烈的国际竞争直接推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3)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相对论、量子论、逻辑数学运用等

(二)概况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

a 1946年 第一台计算机诞生(ENIAC)冯•诺伊曼(美)b 60年代末,互联网(Internet)诞生于军事通讯系统(美)c 20世纪90年代,WWW网诞生 蒂姆•伯纳斯-李(英)d 特点:界面直观、声像兼备、链接灵活、高速传输

(三)历史影响(科技“双刃剑”的理解)

1进步性: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和信息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全球化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管理水平。

改变生产方式:打破传统时空观,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了学习方式: 2 局限性:

(1)网络垃圾与网络犯罪„网络黑客与世界安全问题

(2)青少年沉溺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特别是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会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

(四)通过对西方近代科学发展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什么?(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科技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3)科技是把双刃剑,要正确合理的把握,为人类造福。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第1课 文学的繁荣

课程标准 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一、浪漫主义文学

1.背景:欧洲的多次革命和战争使得局势动荡,各国政治生活中的现象使得知识分子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

2.主要特征:深入发掘人类感情世界,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戏剧情节跌宕起伏为主要特点。

3.主要成就:(1)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2)英国:拜伦的《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3)德意志:海涅是杰出代表,作品是《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4.影响: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二、现实主义文学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主要特征: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对现存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批判。3.主要成就:(19世纪30年代以后)(1)法国:巴尔扎克的小说集《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2)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3)俄国: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果戈里的《死魂灵》;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20世纪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英国箫伯纳的《苹果车》、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美国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

三、现代主义文学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主要特点:作品内容强调集中表现自我;反传统。

3.代表作品:美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爱尔兰剧作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4.影响: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与人格自由发展的冲突。

四、苏联文学

1.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代表作品:高尔基的《母亲》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杰出代表;“解冻文学”出现,以爱伦堡小说《解冻》为代表。

四、亚非拉美的文学

1.背景: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2.主要特点: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反殖民压迫思想的民族文学。

3.代表作品:印度泰戈尔的长篇小说《戈拉》;中国鲁迅的《呐喊》集,昭示着中国新文学时代的到来;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代表作《百年孤独》。第2课 美术的辉煌

课程标准 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一、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社会剧烈动荡。资产阶级对古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

2.艺术价值:题材选择历史重大事件。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3.代表作:法国大卫的《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式》和安格尔的《泉》。

二、浪漫主义美术

1.背景:拿破仑统治结束以后,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2.艺术价值: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在表现手法上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

3.代表作: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西班牙的画家哥雅的代表作是《枪杀马德里市民》。

三、现实主义美术、1.背景: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2.艺术价值: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3.代表作:法国米勒的《拾穗者》;俄国列宾的代表作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三、印象画派

1.背景:19世纪60年代,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印象画派兴起。2.艺术价值:早期印象画家们用光和色来描绘外部世界;后期印象画派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吸收包括中国水墨画在内的东方艺术的一些特点,线条粗犷,形式夸张富有装饰性。3.早期的印象派画家以法国的莫奈《日出·印象》和马奈《草地上的午餐》为代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后期印象派主要有梵高的《向日葵》;塞尚《樱桃和桃子》。

四、现代主义美术

1.背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受工业化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野。

2.艺术价值: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吸收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3.代表作:法国马蒂斯的《舞蹈》。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第3课 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1.背景: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使音乐发展呈现出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特点:浪漫主义音乐;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突出个人感受,弘扬民族特性。

3.表现:(1)浪漫主义:19世纪,以奥地利和德意志为中心兴起。到19世纪中叶,走向鼎盛时期。代表作:德意志音乐家贝多芬被誉为“乐圣”,代表作品有《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和《合唱交响曲》;“歌曲之王”奥地利音乐家舒伯特的代表作《小夜曲》和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2)歌剧:意大利威尔第的《茶花女》、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和未完成的的《图兰朵》;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卡门》。(3)俄国的民族乐派: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4)美国音乐:歌曲《淡褐色头发的珍妮》和进行曲《星条旗永不落》体现出美国国力上升和文化的多元融合特点。

二、20世纪世界的音乐发展(现代主义音乐)

1.主要特征: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通俗易懂,轻松活泼。

2.表现:(1)爵士乐:起源于美国奥尔良的黑人音乐,吸收欧洲传统音乐的和声与音调,一战后世界都市流行音乐的主流。(2)摇乐滚:运用电子发生或操纵,表演者着装奇特,行为怪异,表达他们对西方传统和主流思想的叛逆,二战后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50年代 5 “猫王”普莱斯利受到广泛欢迎,英国“甲壳虫”摇滚乐队轰动一时。(3)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的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第4课 影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1)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2)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给影视艺术发展提供了动力。2.过程:

(1)诞生: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底,他们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了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发展: 20世纪初,美国人格里菲斯发展了电影的构图和剪辑等技术,被称为“蒙太奇”,并拍摄了《一个国家的诞生》。20世纪20~30年代:1927年之前的电影都是无声片(默片),最负盛名的电影艺术家是卓别林。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1927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电影被称为“第七艺术”。(3)进一步发展:二次大战后宽银幕和立体声电影相继问世,各国电影纷纷兴起,电影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苏联:具有教育性强、艺术性高和内涵深刻的特点。德意:现实主义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莉莉·玛莲》等。印度:载歌载舞,民族色彩鲜明。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出国门。美国:好莱坞电影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浓厚的商业气息,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

二、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2.概况:

(1)诞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发明。1928年,英国一家电视台第一次试验发送电视图像。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了电视节目,宣告了电视艺术的诞生。

(2)发展: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首先在英美迅速发展。1930年英国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40年代初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进一步发展:二战后,电视进入了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艺术被称为“第八艺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三、影视艺术与人类生活(影响)

1.电影电视是社会进步的产物,直接反映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

2.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

篇4: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考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文化的内涵:文化石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考点二:文化的形式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考点三: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考点四: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

(2)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言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考点五: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2、我国应对日益严峻的文化挑战的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考点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在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有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考点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表现: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三: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篇5:高二政治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分析

第11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1916年他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普朗克量子论的诞生;爱因斯坦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

(2)理解16世纪末17世纪初物理学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历史条件;相对论和量子论诞生的原因、意义;

(3)思考“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的进步性;探究经典力学体系的特点、影响;归纳量子论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真理需要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2)科学理论在不断完善、创新;(3)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

【教学方法】

1.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具体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方面,适当介绍一些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优秀品德、名言名句等,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为理想而献身的高贵品质等,陶冶自己的性情,提升自己的情操。另一方面,要学生有全球的眼光,关注人类的发展,自觉传承科技文化。

【教学内容】

1.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1)背景: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科学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类进入到科学实验时代。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和人的思想的解放,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认为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地观察和实验。他将科学实验与数学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并强调追究事物之间的数学关系。

(2)伽利略对物理学重大贡献及意义。在1604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实验中发现:物体下落时的距离与所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而物体下落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这就是著名的落体定律。他还通过实验证实了匀速运动定律和匀加速运动定律。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上的物体运动有天然运动和受迫运动。他认为物体的受迫运动是推动者加于被推动者的,推动者一旦停止推动,运动就会立即停止。

伽利略的研究表明,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而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观念的重大变革,为经典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伽利略在天文学方面的贡献及影响。

中世纪流行的天文学观点是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说”,它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央,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运行。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说”,并写成《天体运行论》。他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过是围绕太阳运行并能自转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已。这就揭穿了所谓“上帝赋予地球特殊地位”的说法,摧毁了上帝创造世界的谬论。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对哥白尼学说的传播和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自创了用以观察天体的第一架望远镜,从望远镜里他发现月球表面有高山深谷,并不是以前人们所说的月球表面是光滑的;木星有四颗卫星,很相似于行星绕着太阳转,他看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还观察到哥白尼曾推论的金星有盈亏现象。1632年,伽利略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他的这些发现和观点,摧毁了教会的信条从而证明了哥白尼学说的正确。

2.经典力学的建立:

(1)经典力学建立的背景及概况。

17~18世纪,近代自然科学中突出发展起来的是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在经典力学的建立中,曾有许多科学家为之付出心血,牛顿则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故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来源:学科网] 在经典力学领域中,最重要的成就是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的发现,这些成就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本内容。

(2)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

经典力学建立的标志是牛顿确立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大定律。牛顿在数学、光学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在力学方面。他在力学方面的贡献之一是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定律说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存在。这个引力与彼此吸引的物体的质量体积成正比,而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万有引力定律总结了此前一个半世纪的科学发明并用精确的数学术语把它们连结起来了。此外,牛顿还确立了著名的运动三定律,即惯性定律、比例定律(即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作用和反作用相等定律。运动三定律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

1687年,他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该书中他首先给力学的基本要领如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下了定义,对大至宇宙天体,小至光的微粒的一切物体在真空中或在有阻力的介质中的运动,全部应用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给予了说明,把自然界中的一切力学现象都囊括在他的力学体系之中。《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经典力学的成熟。

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意义表现在它把天上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力学运动有普遍规律,从力学的角度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实现了人类自然界认识的第一次综合。

(3)经典力学的显著特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实验,实验可以进一步揭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重要的结论。

另一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数学化,这种数学化的根源是自然内在的数学关系。自然的数学结构是近代科学的先驱们深信不疑的真理。

(4)经典力学的影响。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后,光学、电磁学等与力学的进一步统一,大大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物理学界连续发生了三个重大事件,这就是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这三大发现以实验事实使得原子不可分、不变化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物理学家们曾认为的似乎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的经典物理学体系,从根本上出现了动摇,这就是所谓的“物理学危机”。经典物理学所研究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易于理解的宏观世界,三大发现所揭示的却是人们没有直接经验的微观现象,这表明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已经深入了一个层次。物理学的“危机”没有吓倒 2 大多数物理学家,他们继续向前探索,于是产生了以量子论和相对论的建立为标志的物理学革命,物理学从此开辟了新的天地。

(2)相对论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过去的物理学都以牛顿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似乎宇宙间存在着一个永远走动着的大钟,在任何情况下,它的速率永远都是相同的,世界上的一切运动在时间上都以它为度量标准。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绝对时空观,于1905年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和光速不变原理。指出了时间、空间和物体的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随着物体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还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的最终形式。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是被考虑的主要问题。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和时间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空间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使人类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广义相对论又被认为是一种引力理论。

(3)相对论提出的历史意义。

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论,从本质上修正了由狭隘经验建立起来的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即揭示了时空的可变性、时空变化的联系性,树立了新的时空观、运动观、物质观。这一理论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4.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量子论诞生的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但大量的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量子论在这种背景下诞生。

(2)量子论的诞生、发展和量子力学。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物质的辐射能不是连续的,而是以最小的、不可再分的能量单位即能量量子的整数位跳跃式地变化的量子假说。这个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在普朗克之后,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和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把量子论用于原子结构的研究,证实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在不同轨道上围绕着原子核运动,当电子从外层轨道跳到内层轨道时就放出相应波长的电磁波。玻尔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原子结构的理论。爱因斯坦利用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进一步推动了量子论的发展。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和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等创立了物理波理论,指出电子和一切物质粒子都像光一样,既具有连续的波动性质,又具有不连续的粒子性质。经过这些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到1925年左右量子力学最终建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3)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影响。

在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极大地促进了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科学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开始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确立是物理学革命的高潮,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带动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的理论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指导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量子力学还为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激光技术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1. 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 经典力学的建立;相对论的提出;量子论的诞生。

【热点试题】

1.你认为伽利略能够确定加速运动定律的关键途径是什么?你有何启示?为什么16世纪中期以后科学会出现新时期?

2.牛顿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包括哪些? 3.爱因斯坦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哪些?

【课堂小结】

文艺复兴以来,由于人的思想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视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欧洲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众多领域,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划时代的成果。

在学习本单元过程中要突出了解这一时期科学家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同时也要关注这些科学巨匠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能力:(1)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掌握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

(2)理解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发生的重大转折,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去分析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观点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去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通过学生预习、课堂展示本课主要内容,促进同学的互相学习。教师给予必要的补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注重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

【教学方法】

1.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枯燥的特点,可对教材内容多进行些提问。指导学生阅读,要多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2.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搜集的数据、资料、图片和影视资料制成课件,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有一个更直观、全面的了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神创造的。

世界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区、生产活动、生活习俗都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各种文化都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些神话虽然说法不一,并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但都认为世界的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这就是神创说。

(2)欧洲基督教上帝创世说的影响:

①基督教会在欧洲成为精神支柱,被视为天经地义;

②基督教会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17世纪,布鲁诺被罗马教皇处死。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生物进化论思想诞生的条件和原因(背景):

①思想基础: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潮对基督教神学的冲击,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②物质基础: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使人们思想和视野更加开放:一方面从17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美法德等国建立,打击了封建势力和教会力量;另一方面18世纪60年代开始于英国后扩展到其他欧美国家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③理论基础: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17世纪,英国科学家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软木片时发现了细胞;1838年,德意志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德意志动物学家施旺把这一学说从植物学扩展到动物学,并进而建立起统一的细胞学说;19世纪50年代,德国医生德马克等人把细 5 胞学说和胚胎学结合起来研究,发现了细胞分裂,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确立与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过渡:正是在对细胞学说研究的基础上,一批生物学家逐渐认识到生物界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联系,而且物种是可变的。拉马克提出生物进化论。

(2)拉马克——进化论的的倡导者和先驱: ①生平简介:拉马克(Jean-Baptiste de Lamarck,1744-1829)是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生物学一词是他发明的,最先提出生物进化的学说,提出了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演变而来的。是进化论的倡导者和先驱。

②主要成就:首先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其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著名的进化原则。前者指经常使用的器官就发达,不用会退化,比如长颈鹿的长脖子就是它经常吃高处的树叶的结果。后者指后天获得的新性状有可能遗传下去,如脖子长的长颈鹿,其后代的脖子一般也长。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

③意义: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3.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在达尔文的自传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

(2)理论观点:

①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②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③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核心的进化论,认为一切生物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凡能较好地适应环境和发生变异的个体,将获得较多生存和繁殖的机会,那些有利的变异,经过世代的传递,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从而形成生物新种。

(3)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把发展变化的思想引入生命世界,使人们不再把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的区别看作是绝对和神圣的。

(4)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思想武器。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如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巨大震动。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1921年)译述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对当时思想界有很大影响。他们还把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当作改造社会的利器,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教学重点】

1.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2.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热点试题】

1.为什么神创论能够成为生物起源的共识,并且长期流行?

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之所以能在19世纪中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试比较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拉马克的进化观。4.生物进化论的提出,有什么历史意义?

【课堂小结】

19世纪生物进化论的诞生是人类破解生命起源之谜取得的重大突破。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打破了上帝7天造就世上万物和人类的神话,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不仅丰富、发展了生物学本身,也使生物学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获得了新的发展方向。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思想促进了亚洲等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了解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探究科学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探究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作用;

(2)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电力的发现与发展是几代科学家努力的结果,树立继承发扬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观念;

(2)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文字和资料比较丰富,建议老师在教学时适当补充,增加学生对近代以来这三个时期科技成就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科学技术进步的意义奠定基础;

2.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取得的背景及对世界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内容】

1.“蒸汽时代”的到来:

(1)背景:

①17世纪末,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②18世纪,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进行生产成为可能; ③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2)瓦特改良蒸汽机: ①改良经过:

单动式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大大提高了蒸汽机的功率;

联动式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蒸汽机的改进:增加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

②主要用途:除用作提水外,还可以带动车床、织布机等,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此后,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造纸业等工业部门,都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瓦特蒸汽机问世的意义: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自此以后,只要有煤作燃料开动蒸汽机,就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不再受河流的限制;②在工业化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成为工业国家。伴随着城市化,近代意识形成,如竞争意识、时间意识、风险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变革意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变化;

③促使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展开,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如美国人富尔顿于1807年发明“萨凡纳”号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等。瓦特蒸汽机应用于运输业中,8 导致蒸汽轮船和机车出现,交通运输业发生了彻底变化,人们的交往更加方便,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益密切,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推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2.电气革命的出现:

(1)背景:

①蒸汽动力不能完全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 ②科学家对电的不懈研究:

a.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造出避雷针。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18世纪以前,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富兰克林经过反复思考,认为雷电可能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他在1752年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为了防止雷电的危害,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

b.19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伏特发明电池。

c.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1831年,法拉第经过7年反复试验,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制造电机提供了基本原理,他又制造了一台利用磁力产生电流的机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此,打开电能宝库的大门。

(2)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完善和改进。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②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③使用电力新发明的涌现:爱迪生发明电灯以及电话、电车、电影和无线电报的出现,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爱迪生(1847—1931),美国发明家。于1847年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镇。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3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赚钱购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12岁时就开始工作。他卖过报纸、蔬菜和水果,出版过周刊《先驱报》,担任过报务员,开过公司,后来成为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1000多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被世人称为“天才”,但是他却解释说:“天才就是百分之二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八的汗水。”其中重要的发明有留声机和电灯等,特别是电灯的发明。1878年,爱迪生开始对电灯的研制感兴趣。研制电灯的关键是找灯丝材料,据说爱迪生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但还是没有成功。1879年10月21日,他用棉线烧成碳丝,再将碳丝装进灯泡,小心地抽成真空,当电灯通上电流时,灯丝发出明亮的光辉,而且持续了45个小时。爱迪生并未满足,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实验,用竹子纤维在碳化后可以做灯丝,灯寿命长达1200小时。为了给电灯提供电力,1882年,爱迪生在纽约建成了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电力系统。他的直流发电机功率达到600多千瓦,为几千用户提供照明用电。

(3)电气革命的影响:

①电力成为一种新的能源,工业获得比蒸汽机更强大、更方便的动力;

②工业生产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浪潮,促进了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③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并产生了垄断组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蒸汽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电灯给城市带来万家灯火,电梯使摩天大楼越建越高,电车使城市居民出行更加便捷,电话使相隔千里如同近在咫尺,电冰箱、洗衣机、电熨斗等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人们的繁重的家务劳动,电影和电视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3.信息技术的发展:

(1)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

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研制:1946年,美国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②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

a.原因: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处于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需要)促使美国加紧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b.诞生: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c.发展: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即WWW。

WWW是World Wide Web(全球信息网)的缩写,也可以简称为Web,有人译作“万维网”“环球网”“web网”“3w网”。最初是由欧洲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提出来的。其创建者伯纳斯•李,在他1991年8月6日创建的第一个网址中解释了万维网的工作原理等内容。他也因此被《时代》杂志评价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100位人物之一。

WWW(World Wide Web),是一张附着在Internet上的覆盖全球的信息“蜘蛛网”,镶嵌着无数以超文本形式存在的信息,其中有璀璨的明珠,当然也有腐臭的垃圾。WWW是当前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最新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它把Internet上现有资源统统连接起来,使用户能在Internet上已经建立了WWW服务器的所有站点提供超文本媒体资源文档。这是因为,WWW能把各种类型的信息(静止图像、文本声音和音像)无义无缝的集成起来。WWW不仅提供了图形界面的快速信息查找,还可以通过同样的图形界面(GUI)与Internet的其他服务器对接。WWW诞生于Internet之中,后来成为Internet的一部分,而今天,WWW几乎成了Internet的代名词。通过它,加入其中的每个人能够在瞬间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只要将一根电话线插入你的PC(它可能是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加上一部移动电话),此时全球的信息就在你的指尖!WWW极大简化了网上信息的发布和用户访问。

(2)互联网的功用:

①功用:提供文件传输、电子信箱、聊天等服务,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标志着信息化社会的出现。

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为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为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体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丰富多彩。例如,收发电子邮件、资料检索、浏览新闻、休闲游戏、网上购物、网上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②特点: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

(3)互联网的影响:

①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②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③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乐趣; ④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

⑤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与犯罪影响着经济的安全;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如各种宣扬色情、凶杀、暴力等信息垃圾污染青少年心灵;使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脱离现实生活;使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耗费时间,荒废学业;当青少年无钱上网,去偷抢盗等,走上犯罪道路

全球各国围绕互联网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世界更加动荡不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利用网络,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造成世界局势更加动荡不安。

互联网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青少年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网络观,让网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4.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封闭国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

②客观上瓦解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击着中国封建思想文化,诱导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深层次的影响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2)第二次影响

①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在经济,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及邻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3)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①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敌视、封锁,当时国内政治经济上的“左”倾错误的干扰,致使中国一度再次与世界科技潮流失之交臂,影响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②与前两次不同的是在当时极端困难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中国科学家在太阳能、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打开国门,积极引进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教学重点】

1.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辟的时代被称为“电气时代”的原因。

【热点试题】

1.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是什么? 2.“蒸汽时代”到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有哪些? 3.为什么电力会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4.比较“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发明的异同。

5.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蒸汽机和电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堂小结】

上一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心得体会下一篇:网格管理员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