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

2024-05-15

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共14篇)

篇1: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

《神奇的瓦楞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初步感受瓦楞纸的纹理特征与普通纸的区别。

能力目标:收集粗细不同的瓦楞纸,用剪、撕、贴、刻、卷等方法将瓦楞纸制作成装饰作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利用剪、撕、贴、刻、卷等方法对瓦楞纸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

巧妙地利用纹理的粗细确定粘贴的方向,并注意各种方式的对比。

教具准备:

课件、具象和抽象的范作、立体的范作、瓦楞纸、双面胶、剪刀、各种各样的零碎用品等工具。

学具准备:

瓦楞纸、双面胶、剪刀、美工刀、彩色卡纸、油画棒、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等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让同学们用手去摸一摸刚才撕下的瓦楞纸感觉和我们平时的纸有什么不同吗?它的外形象什么?(表面凹凸像波浪,更像屋顶的瓦楞,我们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2、老师和学生交流如何在生活中收集(如各种包装箱里的瓦楞纸),并要求学生回答平时是怎么处理这些纸箱的。

a、扔掉:教师表现可惜的表情。

b、卖掉:你真聪明,回收再利用还多了份零花钱。

c、可以利用废旧的瓦楞纸制作作品:化废旧为神奇,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神奇的瓦楞纸》出示课题,齐读。)

二、尝试阶段: 教师随手撕瓦楞纸从抽象到具像,并且边撕边问:你看像什么?有趣吗?你们也想试一试吗?

1、学生尝试撕瓦楞纸,教师数数。

2、师生一起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析。(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如:真有想象力,小手真巧。)

3、教师鼓励学生并引导:小朋友真厉害,废旧的瓦楞纸经大家灵巧的小手一撕,竟这么有趣,真神奇啊。你现在还想扔掉它吗?其实很多废旧的东西只要我们好好的利用起来都可以变成宝贝的哦!

三、欣赏阶段: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让它变得更漂亮?刚才我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比赛,但比赛还没结束哦,我们还要来比比谁能把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丽,怎么变呢?

1、撕

讲解两种撕法。(教师和学生各示范一种。)

2、剪、贴

讲解剪和贴的方法。(学生示范,教师告诉学生注意剪的姿势,并且注意安全。)

3、卷

学生上台演示卷的方法。(先开条再卷,两种卷法。)老师这里还有一幅有趣的作品(范作),你们猜猜,这幅作品又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你能来试一下吗?你卷的可以做什么呢?

4、刻、画、戳

教师示范刻。讲解用刻刀的姿势以及安全注意点。教师徒手画几笔。学生尝试戳。

5、纹路粗细的对比、颜色的对比。(课件展示)

让学生欣赏课件,说说它做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做的?(几种方法综合做成)并请学生比较分析这幅画上的瓦楞纸的颜色是否一样;图中的花瓶的纹路和桌面上的纹路哪一个粗,哪一个细;为什么不全做成竖的或横的呢?

6、背景的对比(课件展示)

背景图和单独图进行比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你觉得那一幅美,为什么?我们在制作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瓦楞纸的反面。

7、立体图(课件展示)

这幅图是怎么做得你会做这个桥吗,并把这几个人立在边上吗?(学生动手仿照课件尝试)这是一幅有趣的立体图,四面都能欣赏。

四、总结: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老师觉得你们真是了不起,把一块普普通通的瓦楞纸变成了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希望回家后你们仔细观察,多动手、动脑,用瓦楞纸和一些废旧材料做一件美丽的艺术品来装点我们的生活。

篇2: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为苏教版美术教材第二册第11课《神奇的瓦楞纸》。废旧的苹果箱、包装盒等在现代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们经常接触它,但他们平时不会刻意地去观察它,甚至根本没有想到利用里面的瓦楞纸制作一些有趣的东西。本节课,我让学生收集一些废旧纸箱中粗细不同的瓦楞纸,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瓦楞纸的特征及其与普通纸的区别。通过对瓦楞纸剪、刻、撕、卷等操作,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生活中的美,从中体验生活和美术学习的乐趣,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而且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表现力也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使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

学生分析:

本课是小学一年级的美术课。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表演欲望强,在此之前已接触过彩色纸的剪贴,并能用工具进行简单的剪、贴;具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已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愿意与小组同学进行合作。但是瓦楞纸与彩色纸比较毕竟有很大的区别,怎样利用瓦楞纸的特殊性进行大胆想象创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

设计理念:

以活泼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瓦楞纸的特性,能够说出瓦楞纸与其他普通纸质的区别能够运用多种技法制作出一个装饰品,运用丰富的色彩搭配。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瓦楞纸的特性,并收集各种类型的瓦楞纸,分组进行讨论与制作。运用多种技法进行制作一个装饰品,引导学生用旧物进行装饰,提高学生的艺术创想能力。3.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通过学生对瓦楞纸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对瓦楞纸的制作,培养学生熟练的运用各种制作方法,激发学生创意,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想能力。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体验设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瓦楞纸的特性,利用它的特殊表面行进艺术创作。

教学难点:对于瓦楞纸的特性的掌握与制作,能够制作出有层次体现整体效果的作品。

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美工刀、胶水、瓦楞纸箱、绘画工具等。

教师:各种纸张(质地、颜色、厚度不同)、剪刀、美工刀等。环境布置:将课桌按组分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瓦楞纸,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初步感受瓦楞纸的特性。请学生谈谈生活中见过那些瓦楞纸,让学生领悟生活中也有很多有趣的制作素材,出示课件进行欣赏进一步了解不同形态的瓦楞纸。

(二)尝试与体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瓦楞纸,让学生动手撕一个随意的图案。鼓励学生把美丽的瓦楞纸变废为宝。

(三)传授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教师示范几种方法,(撕、剪、刻、画、粘、卷)激发学生想象,然后学生参与师生共同示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你还可以想到哪些新奇的方法来制作呢?”教师提醒学生制作要点,背景的对比,粗细对比,颜色对比,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与制作,教师在一旁引导学生运用身边的旧物如(纽扣、珠子、碎步、等等)进行改造与装饰。

(四)学生制作:学生开始分组制作成品,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品展示:把各做的作品放到展示平台上进行展示,开展各小组之间互动式参观、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在创作中的感受、收获、发现的新窍门、新方法;可以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喜欢的名字;也可以把几幅作品用线串起来变成一个挂件。

(六)拓展与延伸:教师选出一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请同学上台谈谈他的作品运用了那些制作方法,并让其他同学说说这些手法是否运用的恰当。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有点。

篇3: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

瓦楞纸板生产线在生产过程中箱片经常出现片软、开胶、粘合不牢的现象, 不仅造成材料浪费, 而且严重影响了纸箱成品的合格率。虽然引起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 例如粘合胶的粘度、纸张的规格和质量、环境温度、涂胶量的大小、热缸包角角度等, 但造成上述问题基于设备的原因主要为双面机热板的温度控制与车速的协调控制。

2 问题研究

我们选定WJ12181型瓦楞纸板生产线作为研究对象。此型设备双面机有4组18块热板, 每组通过1.0Mpa的蒸汽进行加热, 由于无温度数据, 现只能根据蒸汽压力表显示估算热板温度。不同纸箱用纸等级和规格不同, 在实际生产中应当取不同的温度工艺参数, 而目前设备不具备此项功能。没有温度显示, 操作人员不能按照热板的温度控制车速。

针对上述情况, 我们给双面机加装液晶显示温控装置, 实时清楚热板温度, 并解决蒸汽管路汽水分离阀性能较差的问题, 保证热板温度在160℃以上, 最终将车速与温度进行联动控制, 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箱片。

3 制定解决方案

(1) 安装大屏幕显示温度测量装置, 能够清晰得知每组热板温度。 (2) 双面机进行最高限速为85米/分钟, 并对联机条件进行锁定。 (3) 跟踪测定温度、车速与生产各种类纸箱的工艺参数。

4 测温点的选择

4.1 选择热板凹点作为测温带的原因

(1) 连接爪上的温度基本在90-120℃之间, 不仅与理论数据相差较大, 而且不同热板之间也相差较大。

(2) 凹点理论检测温度应为:

热板表面温度较内部蒸汽低15-25℃, 同时由于凹点外露, 且与连接爪临近, 散热快, 温度更要第一些, 判断为5-10℃左右, 应检测到的温度暂按低于实际温度5℃测算。

(3) 凹点检测温度。1) 凹点温度在140-160之间, 与理论分析相差不大。2) 每一块热板动力侧和操作侧温度相差不大, 有可比性。

4.2 具体检测点筛选确定

我们选择测温点需满足一个条件:即该热板在本组中的温度基本是最低的, 只要它的温度达到, 其它热板温度也就满足需要, 按此条件我们选择测温点, 因实际热电偶测量时, 需深入热板0.8厘米, 且热电偶用螺丝紧固到热板上, 其测量值应高于测温枪数值, 故暂定显示温度提高5摄氏度左右。

5 瓦楞纸生产线双面机车速控制方式确定

参研双面机主电机《变频器使用手册》, 调出变频器参数设置 (详见参数设置表) , 结合双面机电路电气控制图, 分析主电机控制方式。

6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

(1) 在热板凹部中心位置固定贴片热点偶, 注意:为防止热板蒸汽泄露, 固定孔径为4, 且深入热板不得超过10mm。

(2) 画出连接电路图, 按图进行线路连接。

(3) 调整温控器参数, 使得温控器和LED显示器能够通讯连接。

(4) 具体线路改造及变频器参数调整情况说明。1) 面板增加一枚红色指示灯, 作为能够“高速”运行的标识。2) 增加一个中间继电器KM, 由4个温控器的“常开点”并联控制, 作用为: (1) 当任有一组热板温度低于设定值 (正常生产所需温度) , 中间继电器KM均会吸合。 (2) 中间继电器KM不吸合时 (热板温度在生产所需温度之上, 即达到高速运行条件) , 常闭触点km处于闭合状态, 新增加的指示灯“亮”, 即告诉司机, 可以“高速”状态运行。简单说:指示灯“亮”, 可“ (联动) 高速”状态运行;指示灯“灭”, 只能“ (手动) 低速”运行。 (3) 中间继电器KM不吸合时 (热板温度在生产所需温度之上, 即达到高速运行条件) , 常闭触点km处于闭合状态, 在其上串入的控制“升速”线圈的控制线W13处于接通状态, 在此状态下:变频器可以“升速”。 (4) 中间继电器KM吸合时 (任有一组热板温度达不到生产所需温度, 即不满足高速运行条件) , 常闭触点km处于断开状态, “高速”指示灯不亮, 且在其上串入的控制“升速”线圈的控制线W13处于断开状态, 在此状态下:变频器不能提升速度, 故只能低速运行。3) 跟踪记录“上限频率”50HZ时, 车速20-90米/分钟范围内, 不同速度下篷布电机和涂胶电机、前段输送电机、堆积皮带电机、后段输送电机的频率, 根据篷布电机和涂胶电机、前段输送电机、堆积皮带电机、后段输送电机的频率与速度关系可见, 参数改变前后各电机间的频率信号基本一致, 细微的差别主要原因为:负载情况有细微的差别、电压波动、变频器器件的固有误差, 可忽略不计, 在实际生产中已得到检验。

7 效果验证

改造完成后, 热板与车速匹配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不同品牌纸箱的情况进行了, 并做了记录, 作为今后生产的指导数据,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操作工按照参数进行生产后, 箱板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开胶、粘合不牢、弓片现象得到了杜绝。

参考文献

[1]陈永常.瓦楞纸箱的印刷与成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篇4:神奇的瓦楞纸美术教案

包装箱是瓦楞纸在生活中的原型,包装箱被废弃之后就变成了生活垃圾。指导学生将包装箱垃圾经过加工制作变成一件艺术品,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极好的环保教育。艺术源于劳动、源于交流,源于娱乐活动,而兴趣的发现与培养也正是在这中劳动和活动中建立并达成的。所以先让学生欣赏用瓦楞纸做出的优秀作品,学生看后会感到新奇、喜欢,并从这些作品的制作中得到启发,汲取知识,有很想尝试用瓦楞纸做出新颖的物件来的冲动。只有让学生在自己高高兴兴地参与实践中,才能使得他们的思维高度集中,创新的火花迸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课堂知识掌握了。

一、做好课前的材料准备

学生在上课前要准备齐全做手工的材料,如果缺手工材料,就会影响手工课的教学质量。有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假如在一堂手工课上,教师或学生没有准备好相应的美术材料与工具,那么一切设计理念、创新构思都成了空想,尤如“纸上谈兵”,无法将自己的创意变为实实在在的艺术品。瓦楞纸其实就是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箱的原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保护和防震缓冲性能等优点,在包装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这种材料具有艺术表现力。瓦楞纸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多时候都是以包装箱的形式呈现,废旧的包装箱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到,学生积累材料的过程又是一个走进自然、认识环境、认识社会的过程。

二、瓦楞纸的加工

瓦楞纸材料从原料、色彩、触感、纹理等方面来看,本身就呈现出原始、单纯、朴实的精神气息。另外,瓦楞纸这种材料很轻、很平凡,然而形式却极为多变,可以打破重塑或进行多元结合,它具有平面操作、立体收效的特性,将想象的世界从二维空间立体为多维世界。

瓦楞纸的加工在瓦楞纸手工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加工的方法直接决定了作品的好坏和特点,其多变的加工方法赋予了其作品特有的美感。

其主要有这三种方法:

1.直接将包装箱进行切割,将切割好的部件再进行粘接或插接。将包装箱进行切割后会将包装箱板的横截面展示出来,这个横截面恰好具有特别的肌理美,这种加工方法就是对这种肌理美的充分利用。

2.将包装箱一侧的表皮撕掉,包装箱的瓦楞原纸(又称波纹纸)就会暴露出来,这时瓦楞纸的楞向及其截面在构成上是一种而方连续的排列组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将单面的瓦楞纸再进行剪切、卷曲、拉伸、粘接。这种方法是瓦楞纸最重要的一种加工方法,会产生多变的效果。

3.将包装箱两侧的表皮都撕掉,包装箱的瓦楞原纸(又称波纹纸)正反面都会暴露出来,这时瓦楞纸的横截面将会呈现完整而单独的波浪形或者波浪形的组合,也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将双面的瓦楞纸再进行剪切、卷曲、拉伸、粘接。

这个过程要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包装箱的表皮撕得干干净净,才能得到完整的瓦楞纸,之后小组成员再分工进行划线和剪切。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几乎占到制作作品总用时的一半。学生对花费这么大力气加工出来的富有肌理美的手工材料倍加珍惜,对将要制作的作品也产生了无穷的想象,“变废为宝”完成了重要的一步。

三、变废为宝

材料加工好之后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运用投影仪,让学生更好的看清制作步骤,理解制作方法。学校里,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每节课我都坚持使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视频、图片,让学生大脑中有了一个直观的形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同时,还能提高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也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制作作品,比如青蛙的制作,小组成员一个人负责制作青蛙的眼睛,两个人负责制作青蛙去的身体,第四个人负责制作青蛙的爪子,最后将四个人分工制作的部件进行组装、粘接。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变废为宝”,既锻炼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作品制作完成后,和其它种类的变废为宝作品在学校展览室举行了一次“变废为宝”手工作品展,并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了评奖,极大的激励了学生。最后还让学生对本次瓦楞纸手工制作写了一篇总结感想,将瓦楞纸在小学美术手工课堂中环保教育进行了升华。

篇5:《神奇的瓦楞纸》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亲自体验探究过程,在深入研究思考和讨论交流中获得感悟与理解。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学习能力有限,尚不能独立进行探究,因此,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努力创设探究的学习氛围,营造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神奇的瓦楞纸》一课我就大胆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1、导学生观察用瓦楞纸创作的作品,通过亲自看一看、摸一摸,从而使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为分组观察做铺垫。

2. 分组观察瓦楞纸的形状、颜色、纹理、质地,强化学生对瓦楞纸的认识。3. 通过课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瓦楞纸神奇的原因--漂亮的颜色、特殊的纹理,多样的形状。

4. 了解用瓦楞纸创作的各种作品,把手中的瓦楞纸变个样。首先,小组分析并尝试做出简单的造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与尝试掌握剪、拼、贴等制作技法;其次,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碎布、毛线、纱布、瓶子等物品,可以作为装饰的工具,使学生认识到装饰方法,同时能创造性地使用工具。5. 以造型奇特、颜色漂亮、纹样美观、制作快捷为具体要求,进行分组创作。

6. 通过展示会的形式,针对制作要求开展自评与互评,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反思:

探究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因此,本课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 实践性与参与性

本课属于工艺制作课,制作方法及技能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过先提出探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分析与尝试过程中掌握了瓦楞纸剪、拼、贴等技法,使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与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完成了学习目标。2. 开放性与创造性

教学中,老师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工具材料。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尝试着用铅笔棱压出横条纹、用铅笔尖扎出点状花纹、用瓶子盖按压出好看的形等,甚至碎布、毛线、纱布等都被他们用于装饰,这些平常物品,此时,变成了多用途的装饰品,而且使用方法不同,就可以变化出不同的造型。这些并不是老师传授的,而是由学生自己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的,因此其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制作手法是富有创造性的。3. 过程性

传统的学习方式看重的是学习结果,而探究式学习更关注学习过程,就探究活动而言,因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一次成功,但正是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印象也更加深刻。因此,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知识,而且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让他们有了多种学习体验。

篇6:神奇的画笔小班美术教案

活动目标:

1.对画笔和绘画活动产生兴趣,愿意参加绘画活动。

2.初步知道绘画的常规,会尝试用笔绘画。

3.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

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白纸等。事前了解有那些幼儿已有绘画经验。

活动过程:

以游戏的口吻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

提问: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你们看它是谁?这是一支神奇的画笔,你们想让他画什么,他就画什么。

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作画,供幼儿欣赏。

小朋友你们想让他画什么呢?根据幼儿的提议画出来。

介绍几种常见的笔。

介绍水彩笔、油画棒、粉笔的名称。

部分幼儿尝试用笔画画。(已有画画经验的幼儿)。

幼儿尝试用笔画画。

(1)提供幼儿各种笔,幼儿自选进行绘画。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与幼儿谈谈画了什么,帮助幼儿表现一定的内容,让幼儿体验初次绘画的`乐趣。

活动反思:

篇7:《神奇的小小手》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儿童通过对自己手掌手指轮廓的观察、玩味和描绘,会对变化而成的各种手姿留下较深的印象,并能迁移联想到别的形象。掌握描画手形的方法,并用想象、添画的方法把手形变为自己的好朋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对自然手有一个新的认识(劳动的手,美丽的手),并产生对手描绘的兴趣。

2、在对手形的描绘想象变化与添画过程中,让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增强。

3、在自主、开放、快乐的学习中画一幅较有创意的手形想象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想象、添画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难点:变换角度进行想象和添画。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示范工具

学具:水彩笔或油画棒、白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玩一玩,猜一猜 师: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孩子特别聪明,所以有一个谜语想请你们猜猜,那老师要看看谁最聪明?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猜一猜是什么?老师提醒一下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生:小小手(贴课题“小小手”)

师:那孩子们会用手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生:会)想不想玩这个游戏啦?

师:先听一听游戏规则,记住你用什么手势来表现“石头、剪刀、布”,然后和

同桌一起玩,赢得一方,可以用兔子耳朵手势表示胜利并坐好,看谁又快又好。(游戏开始)

二,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2..看一看(看手影视频)

师:我们的小手除了能做这样简单的游戏,还能做更有趣,更神奇的游戏,小朋友想不想看呀?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小手变的魔术表演。(学生看视频)这个表演精彩吗?

师:看完这个手影表演,孩子们说一说图像看到了什么东西?(学生各抒己见)我们的小手是不是很神奇?(神奇)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样画神奇的小小手。(贴课题“神奇的’)

小朋友伸出自己的小手表演一下,做一个手形看看像什么?(选做得好的小朋友上台示范,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师:大家想象真丰富,想不想尝试一下,把简单手形变成这些有趣的事物。4老师示范,学生画一画

师;那么现在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怎么变?

首先做好手势进行描形(老师示范描形来让学生动动脑筋看看这个外形像什么,让学生通过多种练习观察想象,会对变化而成的各种手姿留下较深的印象,并能迁移联想到不同的形象。)(板书:1.描形)

第二步是通过想象添画(老师通过画出的简单手形添加画成一棵树)(板书:2.添画)

第三步是上颜色,要求均匀和色彩丰富。(板书:3.上色)

师:在做画中,要求一构图饱满就是大一点;二是我们在画出自己喜欢的形象后,可以添加与之相应的环境,使画面更丰富完整。)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作品,思考自己。(通过看幻灯片学生示范的作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打开思维。)

接下来我们小朋友,也动一动手,像老师一样,把手的外形描下来,再添画成有趣的想象画。看谁画得又快又有趣。

三.布置作业,学生画画,老师巡视

四.评一评

板贴学生作品,自评、同学评、老师评。

(评语:某某同学的画逼真,色彩华丽,外形美,颜色漂亮,花纹美丽)

五.课堂延伸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的手的造型产生不同的联想,画出了不同的手形图。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让我们产生联想,例如:脚印,天空中的云等。只要大家带着一双观察的眼睛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

板书设计:

步骤:1.描形

2.添画

3.上色

篇8:瓦楞纸是她的情人

早上9点,美玲就会从神户的家赶到位于大阪的工作室,与帅哥搭档乌居久晃碰面,一起讨论各自的创意。一旦灵光闪现,他们就会立刻动手,用巧思裁剪出一件件精美的瓦楞纸作品。两人一拿起美工刀就着了迷,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

以日本Amazon网上商城的快递纸箱为材料创作的一件三层活动式储物盒,是美玲最满意的作品之一。喜爱网购的人可以根据决递纸盒上印好的图案,轻松完成一件精美实用的工艺品:既减少了废物丢弃,又动手动脑,还能收纳小物件,这样一举三得的好东西谁会不喜欢呢?结束了工作,美玲便搭地铁回神户的家,自己煮晚饭。擅长意大利菜和中国菜的她,厨房法宝是豆瓣酱,“麻婆茄子”她尤其拿手。晚饭后,美玲喜欢窝在沙发里看各种建筑设计类的电视节目“放松”。

独身是种珍贵的姿态

篇9:神奇的筷子教案

2、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

3、尝试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双筷子、一只碟子;每组一只托盘,内放煮熟的五香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活动过程】

1、示范活动:

使用筷子需要掌握动作要领,通过教师准确的示范动作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基本动作技能。

2、操作活动:

第一次主要是练习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此时不必强求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用筷子的姿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有个逐渐改进的过程,学会主要动作要领就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拿筷子的姿势会越来越准确。第二次操作是实践活动,通过品尝食物进一步练习和巩固筷子的使用方法。第三次操作,主要是尝试使用筷子进行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3、游戏活动:

大班幼儿处于游戏的高峰时期,设计一些诸如“搭建筷子”等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筷子带来的乐趣。孩子们通过使用筷子打击节奏、搭建游戏等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发展。

4、实践活动:

学习筷子的目的在于在实践活动中的运用,为幼儿提供豆类食品,让他们通过品尝锻炼手部肌肉的灵活性和手指配合的协调性,让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使用筷子,边吃边和同伴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篇10:神奇的镜子教案

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好奇的心,对什么事物都非常感兴趣,乐于发现,乐于探索。一次,在区角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科学区中关于镜子方面的知识非常感兴趣。有的孩子在摆弄各种镜子,有的孩子在相互照镜子,还有的孩子在观看有关镜子方面的图书……,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地探索镜子中的奥秘,我便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孩子们到镜子王国去寻找更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发幼儿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对镜子感兴趣,乐意探索利用两面镜子看清自己后脑勺的方法。

2.初步了解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活动准备:

镜子40面、水果贴绒20个

活动过程:

1.谈话,引题

今天,我给中一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礼物,是什么呀?(出示镜子)

2.照镜子

请你照照镜子,你觉得镜子里的你漂亮吗?什么地方最漂亮?

3.小结

刚才我们玩了照镜子的游戏,从镜子里我们看到了自己漂亮的五官,镜

子的本领可真大。

4.第一次操作

(1)等一下老师再让你们来玩一次照镜子的游戏,这一次请你从镜子里去看看自己的后脑勺。你们知道后脑勺在哪里吗?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后脑勺。好,现在我们轻轻地拿好镜子玩一玩。(幼儿操作)

(2)你看到了自己的后脑勺吗?你是用什么方法看到的?(集体交流)

(3)小结:从这面镜子里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的。

5.第二次操作

(1)呆会儿老师请你们每人找一个好朋友,相互合作,用两面镜子试一试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吗?(幼儿操作)

(2)谁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的?(交流)

(3)小结:用两面镜子能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6.第三次操作(以游戏的形式)

(1)好,老师手上有许多的水果,等会儿老师再给你们每人一面镜子,请你自己用两面镜子来帮忙,看看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幼儿操作)

(2)你看到自己的后脑勺贴的是什么水果呢?(幼儿回答)

7.延伸活动

篇11:神奇的镜子教案

1、观察比较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发现他们的不同,感知镜面与镜子成像的关系。

2、学习运用猜想、探究、验证和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并乐于表达交流。

3、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生活活动区域中欣赏共同收集各种镜子,引导幼儿看看、摸摸、玩玩、分分各种镜子,交流自己知道的镜子的名称,教师和幼儿共同布置镜子展览台。

2、准备玻璃、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若干,并分别编号;准备幼儿与教师的记录纸、笔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比较平面镜和玻璃,发现它们的不同。

(1)引导幼儿回忆和猜想平面镜和玻璃的异同点。

(2)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等方法,比较平面镜和玻璃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进行分类。

(3)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

2、探索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不同特点。

(1)、交流平时玩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有什么发现。

(2)、介绍观察记录表,引导幼儿探索记录,验证猜想。

(3)、引导幼儿总结三种镜子的特点,与幼儿讨论为什么用这三种镜子照同一件东西有的不变,有的会放大,有的会缩小。

活动延伸:

观察、记录家里、公共场所中玻璃和镜子的使用情况,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活动反思:

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可能是因为镜子是我们的生活用品,生活中很多时候都需要镜子,每个人都照过镜子,认识镜子。孩子们虽然认识镜子,喜欢照镜子,但对镜子的了解还不是很多,而且镜子的世界真的很奇妙,而且镜子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泛,孩子们能通过这一科学活动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探索学习是帮助幼儿形成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幼儿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和已有经验自主操作材料、亲身感受与直接体验、发现并自己得出结论,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这种学习方式对幼儿科学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激发幼儿这种自主学习的兴趣,敢于让幼儿发表意见,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本次活动的前期试教中,在了解镜子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环节,我总怕幼儿说不到位,总是急于要求幼儿按照我的思路走而妨碍了幼儿的思考,活动中就缺乏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氛围。

篇12:实用型瓦楞纸家具设计研究

长期以来,瓦楞纸仅仅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包装制作材料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它的身影逐渐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论文在篇初介绍了瓦楞纸制品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用性家具设计是瓦楞纸制品发展的必由之路,再接着罗列了瓦楞纸的种类及其性能。然后着重地分析了三种瓦楞纸家具的结构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案列分析总结出实用型瓦楞纸家具设计的策略及后期维护的注意事项。

瓦楞纸制品的发展状况

由于瓦楞纸板的低成本、易加工、良好的抗冲击性和表面适印性、可回收再利用等优异的性能特点,在包装、展示、建筑、工业设计、模型制作、工艺品等方面的领域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欧美等西方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经试验性地进行瓦楞纸家具设计,英国设计师Peter Murdoth设计的圆斑童椅是第一个批量化生产的纸质座椅。1972年,国际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盖里巧妙利用了人们普遍认为脆弱的瓦楞纸制作了称之为“Easy Edges”的椅子,给人造成眼前一亮的感觉。近年,处于教学的需要,一些大专院校的工业设计课程插入了瓦楞纸模型制作这部分内容,出现了利用瓦楞纸制作家具等作品。然而,只有娴熟地掌握瓦楞纸空间成型方法及纸张的特性,对使用者和使用环境进行系统地分析,并立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才能把瓦楞纸家具推向更实用的领域而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试验层面。

实用型的瓦楞纸家具是立足于产品功能,面向广大消费市场的设计,它旨在在功能、造型、材料、装饰上进行综合考量,一反过去华而不实、花拳绣腿的瓦楞纸艺术品。制品主要是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桌椅、沙发、书柜、吊灯等。位于台湾台中市北屯区东山路的“纸箱故事馆”,店内的陈设包括瓦楞沙发、瓦楞餐桌餐椅、瓦楞柜子,主题十分鲜明,让顾客感到浓郁的手工情调。(图1)

瓦楞纸板的分类及性能

瓦楞纸是由箱板纸与加工成波浪形的原纸层次粘合而成的,侧面看又像叠在屋背上的瓦片,故称为瓦楞纸。瓦楞纸的层数及瓦楞的形状对瓦楞纸的抗压强度和缓冲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单面瓦楞纸由一层面纸盒一层瓦楞纸制成,因此它的弯曲回复性能比较好,适合包装如灯泡等球状产品,起到贴衬和保护作用。而三层瓦楞纸板则由瓦楞纸上下各贴一层而成,其主要用于较重产品的包装纸盒。一般而言,随着层数的增加,瓦楞纸所的强度也会增强。常见的形状有U型、V型、UV型三种, 其中,U型缓冲性能较好,但是平面抗压性能差;V型瓦楞平面抗压力值高而缓冲性能差;UV型综合了两者的优点,是实用型瓦楞纸家具较理想的材料。另外有按照瓦楞高和瓦楞数目来划分瓦楞纸种类的方法,即把瓦楞纸分为A型、B型、C型和E型,见表1。容易得出结论,E型瓦楞纸薄且密,刚性最好而弹性和缓冲性能差。

实用瓦楞家具结构设计形式

结构是瓦楞纸家具功能的载体,其设计应当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一般而言,常见的结构设计方法主要有断面插接法、折叠法、层叠法和综合法。构思应当根据产品的使用人群及使用环境而定,并且因产品的体量和造型相关。

1.断面插接法

断面插接是将面材裁出缝隙,然后相互插接在一起,通过相互钳制构成立体形态。首先将面材裁出缝隙,然后上下相互插接、相互钳制,构成立体形态。主要方式为平行直交式。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将立体构思方案,分割出若干个独立的断面,并在相交插接的部位处设计出缝隙,最后插接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如果断面完全一致,则仅需一个模具便可。这种结构设计的好处是操作简单、便于拆卸,成品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同时,可以简单地通过改变其侧面实现仿生造型设计。采用此种结构方式,最好多以直线放样为主,如果是弧形渐变,则需要更多的模具数量,成本将大大替补。直线不像弧形渐变一样可以大大减少模具的数量。图2左边的茶几,其截面单体以直线为主,且轮廓大小相同,除了四肢需要另外一套模具外,其断面只需要一套模具,这样成本便大大降低了。

2.折叠法

折叠是将面材裁出缝隙和压痕折叠成立体形态,具有硬朗、整体感强的特点。类似折纸飞机、纸船。通过翻叠,它能使单一平面的瓦楞纸变成为具有较高机械强度的立体形态。方法是根据事先的构思对纸板进行画线,或预先制作压痕,再用机床把多余的边角料切除,最后进行翻折。此类结构是巧妙利用了力学原理,牢固、省材且整体感强,设计师可供说明书让用户自行拆装。缺点是设计思维难度较大,需要制作者积累各种翻折经验。另外,家具体积不能过大,因为折叠结构之间跨度过大会降低其承重性,此种方式以制作儿童小家具为佳。如图3。

3.层叠法

层叠法,顾名思义,就是以平面二维造型为单体基件,进行连续多片单向拼合,最终层叠为立体造型。此种结构工序最简单,是实现复杂曲线家具的好方法。这种方法离不开粘胶剂或者其它配件,但家具产品牢固性是最好的,即使在相对潮湿的环境下也不容易变形。如果对截面进行修饰切割,将获得非常优美的轮廓。(如图4)该方法不足之处是耗材多、笨重、用胶量大,环保性能相对较弱。笔者调研了数家瓦楞纸家具官网,发现此类结构做成的家具生产或销售得较少,归因其成本高,难运输。

4.综合法

一个复杂的瓦楞纸家具,其设计及制作方法常常也不是孤立单一的。综合法是指在结构设计中对上述方法进行整合利用。首选根据设计方案选用合适的瓦楞纸裁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根据组合的需要进行压折或裁切接口,然后将各部分进行折叠、插接和组合,从而获得立体形态的家具。这类家具具有造型灵活多变的特点,综合了折叠、插接、层叠等结构的优势。考虑到瓦楞纸的承重和容易潮湿的问题,这种结构设计方式较适用于小体量家具。如果体量过大,实用度和美观度都可能降低。

案例分析及设计策略

笔者调研了国内纸辉家、纸先生、简单快乐等瓦楞纸家具品牌,发现不少家具品类过于单一,瓦楞纸桌椅子最多,其次是柜子,亦不缺乏大量的瓦楞纸陈设品。最显著的是这些产品价格居高不下,月成交量很低。经分析,造成这种“惨淡经营”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这些企业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大多数产品不得不由手工制作完成,这直接提高了生产成本。第二,各企业产品类型较为雷同,除了单纯打“环保牌”,极少企业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第三,不少企业存在“一厢情愿”的现象,唯求把产品做得漂亮却缺乏设身处地地考虑产品搬运、使用周期、维护、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阈限等因素。

其解决策略包括:(1)市场定位避免走高端路线,追求高性价比为上策,产品需要在精神品味和“接地气”上取得平衡点。(2)从技术的角度优化当前瓦楞纸家具生产手段,如在结构和形式设计上,尽量减少模具套数。模块形状基本一致的时候也可以减少生产和包装成本。(3)最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化设计,以满足某种主题需要。这样既能满足较大的产品需求量,也容易彰显自身设计品牌,如上述的台北的“纸箱故事馆”餐厅。(4)尽可能设计成可拆卸结构,且在关键部位加保护套,这样有利于拆装搬运且能保证二次拼装精确牢靠度,避免损害。如果实在要用层叠法进行设计,则应当考虑把产品的体量做小些,这样才能减轻其重量。(5)避免用瓦楞纸制作大型的床、沙发等,一来这些产品稳固性较弱,盲目地追求高大上而没有经过巧妙的结构和造型处理,而仅把大体积的家具以纸板来代替,只会让人觉得这只是材料的更换,难以展现家具产品的设计之美,而消费者更不会接受用其替换传统的室内产品。(6)在装饰上,以裸露纸原料为佳。一来能保持纸质天然的质感,二来也能降低产品成本。

后期维护

瓦楞纸由一种亲水纤维构成,具有吸水的特点,所以不能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中。所以,建议把它们放在木质垫板上,或者移动到较高楼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让其“晒晒太阳”。除此之外,瓦楞纸也属于容易燃烧的材料,应该使其远离火源。

篇13:神奇的克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时间

1、搜集有关克隆的知识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读通顺课文)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西游记》里面的情节,拔一把毫毛,吹出猴万个,图片引出新课。

二、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2.克隆为什么神奇? 3.克隆有什么作用呢?

三、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联系上下文理解相关词语。

3、认读生字词

四、大体感知课文

1、图文结合理解嫁接,压条的意思

2、结合句子理解“绝”的意思

3、再次浏览课文,思考: 什么是克隆?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自然界的克隆? 克隆有什么作用呢

五、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1)第一段(1)孙悟空能够快速克隆自己。

(2)第二段(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3)、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4)、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六、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

七、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第一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复习。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词。

(二)、认读词语

(三)、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一)、理清课文思路,明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2)、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1)、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2)、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4、本段的结构方式

(三)、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神奇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1)、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2)、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3)、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4)、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一)、《神奇的克隆》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神奇的克隆》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二)、你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一)、说说克隆这项技术神奇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将课外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制作一些知识卡片。)

7、神奇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篇14:《神奇的叶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小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热爱。

2、组织学生观察认识常见的树叶,如叶的种类、用途。

3、指导学生制作叶贴画,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参与其中,尽量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活动准备:

1、课前让学生收集各种各样的叶子。

2、学生搜集叶子的种类和用途的相关知识。

3、学生找一找赞美叶子的句子,制作叶贴画。

三、活动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人活动: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风一吹呀树叶就从树上一片一片的飘落下来了。火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叶将秋天装扮得格外的美丽了。

(二)、汇报交流,实践活动:

1、叶子种类小组

师:同学们将采集的叶子都拿来了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己采集来的叶子?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啊!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叶子有哪些不同呢?看来大家的小眼睛都很亮。大自然中的叶子五颜六色,形态万千,大小不一。(板书)说一说你采集的叶子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是大还是小呢?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见的叶形(掌形、带形、心形、扇形、披针形、苹果树叶、杨树叶、卵形)。再介绍一些特殊的叶形(龟背形、匙形、鳞形、圆形。)

2、叶子用途小组

3、赞美叶子小组

4、制作叶画小组

上一篇:医生党员个人年度总结下一篇:失恋心酸落寞的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