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理想作文

2024-04-16

星星,理想作文(精选8篇)

篇1:星星,理想作文

我的理想数起来呀,比全宇宙的星星还要多!

年幼时,总想着如果自己是全世界联盟总统该多好呀!不用上学,不用写作业,想要什么好玩的玩具,对手下吩咐一下就行了;去旅游,不用预约,不用排队,一路畅通。

长大了,才发现这理想对我来说简直是白日梦了,难度系数高达“十颗星”。后来,从电视上看到那些宇航员可以坐上飞船,去探访浩瀚无边的宇宙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新的理想——当一名宇航员。

当宇航员多好呀,出舱欣赏那无尽神秘的宇宙;登上冥王星,了解它的结构;登上远离地球几万光年的星球,了解它们的奥秘......后来有一天,从大人口中得知,如果身上有伤疤的话,就不能当宇航员。妈呀!我的脸上就有个伤疤,哎!当宇航员的梦想破灭啦。

后来听说开发软件比较赚钱,我的理想又变了,要当个it业老板;最近油价疯涨,我的理想又成了石油公司老板;哦,不!听说如今用电极其紧张,那我的成电力公司老板。

我的理想还有很多很多,自己也弄不明白了,等想清楚以后再跟你讲吧。

篇2:星星,理想作文

——题记

“星星,你好”是诉说站在残奥会上表演者的心声,也是在讲诉她们的愿望与理想。

每当仰望天空时,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啊!浩瀚的天空因为拥有星星那迷人的眼,而变得美丽、迷人。每当遇到困难,抬头望着天上星星那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忧郁的.心就变得坚定起来。在我心中,星星是理想,想要摘夺最美最亮的那一颗,我要拼搏,去争夺我想拥有的。

理想、星星、信念,每当这些美丽的文字在笔下泉泉而出时,文章霎那间变得生机勃勃。我,拥有星星一样的理想。每当困难的恶魔来临时,是这样一种信念,一种力量告诉我前进的道路。

星星的力量是无法预知的,在宽广的宇宙中,星座、星星河,都是无数星星所围成的,那些美丽的图案,有趣的星座,漂亮的流星,不正是一个伟大的理想吗!一颗星星他仍然美丽,而团结起来的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论理想是什么,无论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只要努力的去拼搏,将会争夺到最美星星。

篇3:寻找作文教学的理想支点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 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要改变当下高中作文教学的尴尬局面, 也应该寻找属于它的理想支点。

(一) 体验、感受, 引入源头活水

宋代理学家朱熹《观书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 并且带着情感去写, 就应当引导他们去体验、感受, 为写作引入源头活水, 因为生活永远是写作的丰富源泉。

(1)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 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如游校园赏春光、沙滩放风筝、山顶观日落等, 可按五人一组展开。活动归来之际及时整理思想, 填好观赏、体验记载卡, 并推选代表予以交流。

(2) 设计、组织班级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 有关代沟、责任的辩论赛, 为汶川大地震献爱心的捐助等等, 让学生人人参与, 展开互动, 通过活动提高其组织、联络、写作、演说、评价等综合素质, 同时培植他们人文精神的种子, 让他们的心灵开出真善美的花朵。这些班级活动无疑“厚积”了学生的材料仓库。

(3) 本着“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原则, 适时地、有计划地组织文学欣赏及艺术创造活动, 也很有必要。如高一上学期结合新诗教学, 可组织开展“读诗·诵诗”的兴趣活动;高二上学期结合古典诗词教学, 可引导开展“赏诗·评诗·写诗”的美育活动;高二下学期结合戏剧文学的教学, 组织学生成立戏剧兴趣小组, 进行课本剧的编演;为配合散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 教师可挑选一组美文, 组织学生完成由“配乐朗诵”到“美文评赏”的实践创造, 让他们主动接受文学的熏陶, 大大增添其文学素养。语文教师自身要有热情、有激情地去引领、去示范, 才能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文学、艺术之花。

(4) 根据校情、班情, 为学生设计、提供假日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也势在必行。如城区学生可参观走访社区、安居小区, 畅游水上公园等, 触摸城市生活的脉搏;乡村学生可以通过耳濡目染, 真切地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清新气息, 从家乡的饮水改造、电网改造、通信建设以及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 捕捉党和政府的惠民之光;也可以前往父母打工的公司、工地, 去近距离地体验父母劳作的艰辛, 了解他们作为一个“城市边缘人”的种种疾苦, 从而获得真切的体验。

(二) 打通读写, 强化文体训练

打通读写, 要充分利用教科书。

1. 从细微处入手, 剖析一点, 练写一点, 获益一点。比如我们完成了郁达夫《故都的秋》三、四段的品读教学, 就可运用作者“借助五官感受写秋景, 让大自然有声有色地展示出来”的技巧, 练习写“校园春色”“故乡冬景”之类的短文。又比如在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写母子亲情这一章节后, 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史铁生“借助细节描写, 运用朴实语言, 浓化母子深情”的表达技巧, 再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完成表达亲情、友情以及师生情的小练笔。有了课文“例子”的“读”, 再“点击”生活用心地“写”, 这种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实弹演练”, 能说没有体现“打通读写”的思想?

2. 从大处着眼, 通过课文“例子”的“读”, 帮助学生整合课本资源, 总结“写”的要领, 了悟打通读写的真谛。不妨以《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教学为例。这篇节选小说借林黛玉的眼睛洞窥贾府形形色色的人物, 体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我们能够在细“读”中挖掘以下“写”的资源: (1) 本文人物出场的艺术妙笔——既有“三春”的“形出”, 又有王熙凤的“声出”, 更有混世魔王贾宝玉的“神出”, 而人物出场与人物的性格特征息息相关, 体现出曹雪芹的匠心。 (2) 作家写人, “言为心声”——王熙凤、贾母、贾宝玉等人对林黛玉的情感态度, 很大程度上都借助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 诚如高尔基所说的“由说话看出人来”。 (3) 映衬妙用, 虚实相生——写王熙凤、贾宝玉的衣饰, 是为了映衬其人;点示潜台人物——贾政与贾赦, 是为了映衬出场人物, 是难得的“闲笔”;写宝玉上场之前, 王夫人的一番描述, 是以虚衬实, 为了凸显宝玉不拘小节、冥顽叛逆的形象。另外还有词语的锤炼、动作神态的点染等等。这些“读”出来的课本资源, 对学生“写”活笔下的人物是不无裨益的。

3. 站在提高学生文体训练能力的制高点上, “打通读写”意味着必须遵循有序、规范的原则, 切忌盲目、随意。

语文教科书的分工基本明确:高一着重培养记叙能力, 高二着重培养议论能力, 高三进行综合表达、定向写作。为改变作文教学随意、无序的状况, 我们应建立针对非毕业学段作文训练的简明学案。

如:记叙文训练简案

第一板块 感知 表达

(1) 写一个表现自然美的片断 (借助五官感受)

(2) 写一个反映行为美的片断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

(3) 写一个感悟生活的片断 (记叙为主, 议论为辅)

(4) 写一个情景交融的片断 (写景为主, 抒情为辅)

(5) 写一个虚实结合的片断 (实写铺垫, 虚写升华)

第二板块 记叙事件

(1) 写出事件的情趣 (侧面烘染, 细节刻画, 运用俚语、流行语)

(2) 写出事件的独特 (抑扬结合, 运用欧·亨利式结尾)

(3) 写出事件的波澜 (设悬念, 埋伏笔, 对比, 运用误会)

(4) 写出事件的新颖 (小中见大, 由点到面, 虚实相生)

第三板块 描写人物

(1) 用几件事写一个人物 (注意几件事的详略和角度)

(2) 运用对比手法写两个人物 (注意主次安排和衬托运用)

(3) 写一个群体中的几个人物 (注意个性化的表达和人物出场设计)

(4) 写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注意记实手法与虚构细节的结合)

应该说, 以上这个学案较好地利用了教科书的营养, 并适时拓展, 体现了“打通读写, 强化文体训练”的思想。实践也证明了它们的可行性。

(三) 搭建平台, 共筑创造妙境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翔。”正像鱼儿腾跃应借助浩瀚的大海, 鸟儿飞翔需倚赖高远的长天一样, 高中生写作要想放飞理想的鸽子, 也必须搭建平台, 构筑创造妙境。

这个平台包含交流、互动、辐射三个基本元素。

1. 交流

(1) 交流节假日搜集的作文素材

可登台演讲, 可小组传阅, 也可摘要刊于班级黑板报。

(2) 交流优秀作文

适时地组织作文自改, 同桌评、小组互评后, 再挑选一组佳作, 请作者登台朗读, 然后由学生畅所欲言, 评议高下。

(3) 交流写作的成功经验

组织一场写作经验交流会, 请拥有一定写作成就的小作者交流心得, 介绍经验。

(4) 交流课外阅读的收获

一方面由学生选取精美作品, 进行朗读、品评;另一方面也可介绍学生自己阅读某一类作品的心得。

2. 互动

互动是技艺的切磋, 是思想的碰撞, 是情感的提升, 是知识的交流。而互动作文的滋味更美, 果实更甜。

(1) 生生互动

示例A:小组作文接力赛。教师拟出组合题《生活的酸甜苦辣》, 安排学生4人一组, 在小组长策划下先集中讨论, 再独立写作, 最后统一组装, 让人人都露一手!

示例B:构建互动作文网。提供一篇高分作文, 先由小作者本人总结写作体会, 再遴选两名写手从不同的视角对作文进行简要的点评, 最后由语文教师写出“互动综述”。“三位一体”的探究活动, 会美不胜收。

(2) 师生互动

语文老师勇敢的“下水”, 严格的示范, 可以营造师生互动的妙境, 化解学生作文的苦痛。

示例A:笔者出示下水散文《为女儿感动》, 组织开展“读”、“议”、“评”、“讲”系列活动。“读”——由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此文, “议”——学生互相商议, “评”——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 “讲”——由学生现场提问, 笔者作答。提问涉及写此文的意图、构思经过、写作感悟等多个问题。

示例B:笔者出示下水诗《母亲·烟》原稿, 组织学生开展评改活动。四人一组, 讨论修改。注意:从词语的锤炼、诗句的简洁与照应, 诗意的铺垫及点化等方面入手。学生登台交流, 明确:修改要有针对性, 说明理由;评价也要恰如其分。最后由语文教师点拨、小结。

3. 辐射

每一个创造者都是渴望成功的, 而青春勃发的高中生朋友更是期待拥有一份成就感, 期待自己辛苦打磨的作品多渠道地得以辐射, 从而收获属于他们的快乐。

篇4:点燃作文教学的“星星之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凡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无话可写而又不得不写,草草了事之下当然写不出好的作文。因为作文写得不好,得不到赏识,体验不到写作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此循环,学生对于写作文由开始的冷淡到厌倦直至畏惧,更谈不上对写作感兴趣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向着认定的目标前进。

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语文教师应从长远考虑,撇开作文教学的大框架,把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等先放一边,从作文教学的细节抓起,智慧点燃作文平原上的“星星之火”, 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写作的信心。

第一把火——写好一句话

句子是构成作文最基本的单位。如果一个学生连一句话都写不好,那么他怎么能写好一篇作文?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要抓好的第一个细节,就是让每个学生“写好一句话”。

批改完新学期第一篇作文,我就深感作文教学的棘手。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标点乱用的比比皆是,审题不清、不合规范的大有人在,更不用提立意新颖、构思精巧的要求了。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找好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切入口?一番细读比对,我发现,如果降低标准,还是可以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的,那就是在每一篇作文里都可以找到一两句写得好甚至精妙的话。

找准切入点后,我就对学生提出了“一句话”的要求:每一篇习作里必须有一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话,并用波浪线画出来。开始学生并不明白我的意图,但还是按要求去做了。第二篇习作《××的暑假》的评讲课上,我挑选了几个同学,让他们把作文里的那句最好的话抄录到黑板上,并当堂朗读。“唉!漫长的暑假呀!我刚从学校里的题海里走出来,又掉进了父母的题海里,真是刚出虎穴又进狼窝呀!”一个作文功底不错的男生这样写道。“这个暑假——让我欢喜让我忧!”一个聪明的女孩借用了周华健的歌。“1,2,3——放暑假啰!”巧用标点渲染气氛,真是个精灵!我满怀欣喜地与学生们共同赏析着这些句子,并建议大家记在自己的好词好句摘抄本上。这个时候,学生们才发现,自己写出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是如此精妙,丝毫不比作文选中的逊色,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样板”!羞涩的言行里掩饰不住眼中的惊喜:我也是能写好作文的!

初尝写作成功带来的激动和快乐后,学生的写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从第三篇习作开始,学生的作文里不断涌现精彩的一句话,两句话,更多句的话。一个刚失去父亲的女孩这样写道:“妈妈,我多想变成一扇门,关住您对爸爸的思念!”心酸和感动一齐涌上我的心头。一个压力很大的男孩这样写道:“我多想变成一只飞蛾,静静地停在妈妈的身边,妈妈,您就再也不会忍心将那千斤重的担子压在我脆弱的翅膀上。”……现在,读他们的作文,总会为他们的灵气而叫绝!

“写好一句话”,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简单到有些高年级的语文教师甚至不愿意提出。然而,正是这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写好一句话”,也许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把火——写一个好片断

能写好一句话,就能写好一个片段,这是我一直坚信不疑的,只不过需要我们投之以更大的热情,辅之以更多的耐心。

在“成功写好一句话”的训练初见成效后,我又“得寸进尺”地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写一个好片断。”

在每次习作之前,我都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根据不同的写作内容选定所要写的片断内容,并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写好规定的片段内容。片段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物肖像描写、动物外形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对话描写、场面描写等,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写人物外貌时就抓住一个点来写,比如眼睛,比比真功夫。

在写《我的老师》时,学生们要求自己写好老师的外貌,交流后比比谁写的更像,写得最像的就是优胜者;在写《我们班来了新同学》时,学生们提出写一段心理活动,互相倾诉,观察哪些学生有同样的感受,并评为“最佳默契”组合;在写《我的同桌》时,学生们训练自己写一段人物的对话,读后还要议一议,写的是哪个人,是否符合了人物的特征……片断训练的内容几乎包含了写作练习中的所有内容,篇幅长短不一,风格也是各有千秋。

有一个学生在他的作文《我们班来了新同学》中这样写道:“星期一早晨,我刚来到教室,就看见教室的门口站着三个人,看样子像是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女儿。我很奇怪,这三个人我可从来都没有见过呀!他们是什么人?怎么会在我们的教室门口?这个时候来,不会是转学来的吧?嗯,肯定是。我边往教室走,边留心看了一下那个女孩……”真实细腻的描写再加上作者声情并茂地朗读,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从此,每一次的“片段大比拼”,便成了全班同学的作文大餐。在这个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上,他们摩拳擦掌、大展身手,或朗读,或倾听,任思想的火花自由绽放。每周一节的作文课竟成了他们翘首以待的“节日”。

与其去摘抄作文选中的优美句段,不如品味自家的精彩片断,既加强了积累,又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表面风平浪静的班级暗潮涌动——憋足了劲写好一个片断,也做一回头版头条!

第三把火——拟一个好题目

题目是作文的眼睛。好的题目画龙点睛,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使读者带着悬念读完全文,令人赏心悦目;反之则兴趣索然。翻阅学生的作文,很难发现有什么好的作文题目。特别是考试作文,学生往往根据所给大材料随便拟一个题目,有时直接以所给的话题为题,很难吸引读者。训练学生拟写作文的好题目,是我抓实作文教学细节的第三步。

在“写好一句话”、“写好一个片段”的主题训练中,学生不断体验写作成功带来的愉悦。这种精神的愉悦树立了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欲望。此时,我趁热打铁,抛出了第三个要求:拟一个好题目。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拟定作文的题目并拟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次练习的作文是这样的:“你帮助过别人吗?你遇到困难时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选一件写下来。题目自拟。”在翻阅学生作文时,我发现拟定的题目空洞、广泛,没有亮点,不是《帮助》就是《帮助一个人》,要么就是《互相帮助》。评讲课上,我拿出几份作文,建议学生重新拟题。拟什么呢?学生一时想不出。于是我启发学生:帮助别人的人通常被称作“雷锋”,得到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说“谢谢”。启发之下有学生拟出了《我当了一回“雷锋”》《谢谢你的帮助》等题目,相比之下,这些题目既能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又具体形象、鲜活可感,令人眼前一亮。接着我又告诉学生,作文的题目可以是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物品,甚至可以是一句话……后来的一次习作中,要求学生写写自己的妈妈,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拟定的题目也亮了起来:《妈妈的那把木梳》、《妈妈的白发》、《一颗钮扣》……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作文教学中的细节很多,一个标点,一个比喻,一个开头或结尾,都奥妙无穷。“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抓起,写好一句话、一个片断,拟一个好题目,为学生搭建写作训练的平台,不断创造利于学生创作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细节训练的过程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树立写作的自信,激发写作的兴趣,放飞写作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试想,在学生的作文里,点燃了这几把“星星之火”,何愁不成“燎原”之势?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

篇5:大星星和小星星的故事作文

大星星和小星星的故事作文

。大的那颗星是最疼我的姥姥,小的就是思念姥姥的我。小

记得一次放暑假,妈妈要外出培训,于是把我安排在姥姥家。为了让我能在

前脚“猫”一走,后脚我这只小耗子就成精了。对付信任我的姥姥那真是小菜一碟。每天一吃完早饭,我就郑重其事地开始主动写作业了。但一超过半小时,我人在姥姥家,心早已经飞到表哥家了。于是一个鬼主意诞生了。“姥姥,我的作业写完了!”已经六十岁、认字不多的姥姥,再加上她的信任,我果然轻松蒙混过关。

一次,两次,三次……一眨眼,妈妈来接我回家了。作业我只写了一半,只好硬着头皮,怀着害怕地、后悔地、侥幸地心情坐上了回家的汽车……

果不出所料,一进家门,妈妈就要看姥姥的签字,我挨打了,作业本也被一撕为二。还打电话指责姥姥不负责任。

姥姥怕在气头上的妈妈把我打坏了,第二天一早就乘车来了,还把错都揽在自己身上。还告诉我,昨天晚上担心我,一夜没睡。

妈妈上班走了,我和姥姥一起粘作业本,看着那一道道透明胶条,看着姥姥布满血丝的双眼,看着姥姥依旧信任我的眼神,我内疚极了,眼泪夺眶而出,一把抓住姥姥经脉突起的双手,扑进了姥姥的怀里,“姥姥,我错了!姥姥,对不起!”我一边大声忏悔,一边放声痛哭。

姥姥和我约定:天上挨得最近的两颗星就是我和姥姥,大的那颗就是她,小的是我。大星星会看着我长大,看着我成为她的骄傲;小星星也

篇6:像星星一样作文

每当晴朗的夜晚,满天星斗就显得十分欢喜,高高兴兴地伴随着月亮来到寂静的天空,它们不停地眨着那美丽的眼睛,像一群顽皮可爱的孩子簇拥在月亮妈妈的身边。那满天闪烁的星,使我眼花缭乱,我仔细辨认这一个个星座,那是北斗星,那是大熊星,那是仙后座,那是牛郎织女星。每当我看到这儿,便会想起妈妈给我讲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美丽的织女和人间勤劳善良的牛郎相爱了,他们在人间举行了婚礼,不久,他们又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得非常幸福。可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这件事,她不让织女在凡间同凡人在一起生活,就派天神将织女捉了获回去,牛郎与两个孩子都非常想织女,于是,牛郎就用筐挑着两个孩子到天上找织女,却被银河挡住去路。牛郎要舀干银河水,和织女团聚,王母娘娘没办法,只好在每天七月初七这天晚上,让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上相见……这时,我总忍不住幼稚的想:牛郎的两个孩子长大了吧!是不是也像我一样去上学?

那灿烂迷人的星空,古老动人的传说将我带入一个神奇美好的世界。啊!夜空,真如一只变化莫测的万花筒,充满神奇,让人遐想,也常给人以启迪。我常想:这颗颗小星,虽然光亮有限,却毫无保留的将光亮献给夜空,将夜空点缀得这般美丽。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星星那样把一切全部奉献给别人,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一定会更加美好。我又想:我们的班级不也就是一个大星座吗?我爱星星,更爱星星那闪光的精神。

繁星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让我做了无数神奇的梦,我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颗小小的星,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个同学都像星星那样无私,那样闪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我们的班组――这个星座也一定会更加迷人。

篇7:有关星星作文高中

天边的一颗黄色的星星一直挂在三楼的东侧,显得那么黄,那么憔悴,两者相互依衬,于是显得不那么阴暗。那颗星星持久地挂在那,好像永不移动,星的颜色是那么暗,又从不闪烁,有时我甚至以为那会是灯。

可没人觉得那是灯,那是天边的星星。

也许是因为自然与人的和谐,在放学之后的深夜路,有时抬头就能看到共同存在的灯光与星光。是这样的美,这样的和谐。

人们都开始这样认为,也许为了陪伴孤星,房主故意营造一盏灯光以此达到和谐的美。如此想来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多么的别出心裁!

仿佛它们成了共存,两者既偏差的相应,又紧密的结合。暗星从炽灯中得到补给自己的光芒,又赐予了炽灯以灵气,果真是人与自然的美妙结晶。人们的想象纷至沓来,不知暗星是否汲取了足够的能量,但是在奇妙而玄奥的人们的心中,两者是相依相存的。

而这样的美景似乎将永远存在下去。人们无法想象,当孤星少了灯光,当炽灯缺少了星象,会发生什么,共存的佳物怎忍拆散?

白日断电,全城瘫痪。夜幕笼罩下的城是那么的阴暗。依然没有来电的迹象,天空开始零散地冒出幽暗的星辰。人们似乎预感到那星星今夜将孤伶一星了。可星似乎真的与炽灯共存一般,夜在加深,天上也已星罗密布,那颗守时的黄星却还未露面。

人们不知道该发出怎样的感慨。

小城最终还是恢复了通电,夜不太深,刚刚放学。来电的那一瞬,那颗黄星居然与炽灯同时亮了起来!我听到了人们心中的惊呼,和心底的疑问。

疑问开始揭晓,那颗“黄星”根本就不是星,那只是很远的处建筑工地上高悬的白炽灯,承包人就住在三楼西侧。

瞬时共存没有了神话,没人再看两个瓦数不一的灯,人们对差别如此之大的灯似乎已不屑一顾,也许这确实称不上共存,也许这只是人们的心理在作怪!总之,远处的孤灯不再构成风景。

如果没有那天的停电,这个巧妙的共存会撑起很多人的希望;如果没有把憧憬放到了粗陋的共存上,那远处的风景也许永远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远处的星还在闪动,灯也不遗余力地发光,可是却在消亡,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篇8:星星,理想作文

对于这首诗, 如果仅仅因为诗歌句式结构上发生的些微变化, 就被称之为“变奏”的话, 那么这种变奏曲也太过于简单和单调了。这时, 我们不禁要问:《星星变奏曲》中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变奏究竟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 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星星”的象征内涵的变化, 是本诗主题变奏的关键因素。而《教师教学用书》对《星星变奏曲》中第二节最后四句的理解, 以及对本诗“变奏”的诠释是值得商榷的。这首诗中, 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 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渲泄的情绪。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 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抒情写意, 用“星星”象征光明, 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诗的第一节“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在夜里凝望/寻找遥远的安慰”。写人们因为黑暗笼罩了大地, 所以抬头凝望星空, 把星星当做遥远的安慰, 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年代里, 对光明的渴望和向往。以下十二行, 是由“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开头的三次反问, 各引出一组递进式的比喻, 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 写出诗人所向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世界, 一个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 一个像春天般温馨迷人的世界。第二节使用了与第一节同样的结构、相近的句式和递进式的比喻, 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肯定式, 变为“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的否定式, 在内容上由对光明的向往转向对现实的否定, 随着意象的变换, 诗中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

但是, 诗人并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 相反, 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 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 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 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在诗的前半部分, 星星象征着光明, 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 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然而, 到第二节最后四行的时候, 又回到与第一节相同的“谁不喜欢……”的句式上来了: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 喜欢火/涌出金黄的星星/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这里, 与“星星”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其他两个意象“飘动的旗子”、“火”, 共同构成了一组令人浮想联翩的画面。《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来诠释这四句诗的:作者表达了“愿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 燃烧自己, 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难道仅仅因为看到“火”字, 就可以推断“表现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吗?这完全是望文生义。笔者认为, 本诗第二节的最后四句中, “飘动的旗子”、“火”、“金黄的星星”构成了一个意象群, 在对这一意象群进行分析后, 我们不难发现本诗中“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的变化, 也就能够正确把握本诗变奏的本质了。“飘动的旗子”、“火”、“金黄的星星”这一意象群, 辅之以“涌出”、“升起”这两个动词, 这几句连在一起, 做一个整体理解, 自然会令人联想到“五星红旗”, 联想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国旗。这里的“星星”用“涌起”这个动词描述, “星星”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里的“星星”显然指的是我们伟大祖国国旗上的五颗金黄的星星, 而不再是概念化的象征“光明和希望”了。尤其“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一句中, 暗示着一个黑暗的动荡时代成为过去, 祖国将迎来崭新的黎明。表达了诗人坚信充满蓬勃活力, 充满希望的祖国必将战胜一切困难, 能“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 对此, 诗人满怀信心, 充满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息。这首诗中, 诗人由对星星所象征 (代表) 的光明和希望的渴望与追求, 升华或变奏为对祖国光明未来的渴望和歌颂。坚信五星红旗象征 (代表) 的伟大祖国在“星星疲倦”的时候“升起”, 意即祖国在黎明到来的时候, 必然能给饱经忧患的大地带来“光明”。

由此可见, 《星星变奏曲》的变奏不仅仅是诗歌结构上的变化, 诗歌结构上的变化, 并不像《教师教学用书》上所说“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它只是诗人在表达感情过程中, 诗句结构上发生的必要的调整与变化, 这样的变化, 形成了诗歌句式的参差错落的变化之美, 也使感情的抒发更加激越昂扬, 而非“变奏”的本意和核心。“变奏”一词, 源出拉丁语“variatio”, 原义是变化, 意即主题的演变。变奏曲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 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所以, 《星星变奏曲》中, 变奏的真正内涵是主题指向的深化和升华。“星星”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内涵的变化完成了诗歌主题的升华和变奏, 即由前所述, 诗人由对光明的渴望升华到对祖国繁荣富强充满期待, 期待祖国在改革开放之后, 在新时代的黎明到来时“升起”并“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才是本诗变奏所在。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外现代抒情名诗鉴赏辞典[K].学苑出版社, 1989.

[3]二十世纪中国新诗[K].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星星,理想作文】相关文章:

摘星星作文04-19

折星星作文04-23

摘“星星”作文04-27

像星星一样作文04-10

烟火与星星作文04-30

描写星星的作文05-17

星星作文1000字05-18

星星草小学作文05-21

藏星星六年级作文04-13

星星的呓语想象作文04-14

上一篇:企业年金计划范本下一篇:带古风的伤感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