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教学设计

2022-07-14

第一篇:诗歌专题教学设计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九 古代诗歌阅读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教学案(含解析)

第二讲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基础点: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炼字、炼句、诗眼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入手。

(1)炼字,即锤炼词语,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挑选出来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以形象地描摹事物或精确地表情达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包括炼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等。

(2)炼句就是锤炼句子,好的诗句,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是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诗句精警动人。鉴赏诗句题着眼于诗歌描景、抒情、情景交融、推陈出新、创新等几个方面。

(3)诗眼就是诗句中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的字,赏析诗眼,和炼字的角度基本相同。

(4)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做好这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有哪些。

重难点:1.诗歌的语言风格鉴赏。 2.明确诗眼并赏析。

[考法综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关键点在于把握其语言的艺术特色,解题时我们需要在了解诗歌语言特色的前提下积累常见的语言风格。

命题法1 炼字

典例1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湿”“迷”使动用法,爽风夜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淋漓地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的字眼从词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其对诸如使诗句内容更形象生动、使感情表达更酣畅淋漓等方 1 面的作用。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本题题目要求对“湿”“迷”二字进行简要赏析。通过阅读诗歌可知,本题中的“湿”“迷”二字运用了使动的用法,诗句的含义是“风露使得湿气弥漫,仿佛行云亦被打湿;沙溪上氤氲着水雾之气,使小舟迷失了归路。”作者用“风”“露”“云”“水”“艇”等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夜间泛舟归来清幽而略显凄迷的画面,从而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

[注]

,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属于炼字型。作答时,可按解释意思、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指出表达效果三个步骤进行。“常”与“偏”是副词,往往表示程度的差别,在这古诗中两字,使客观景物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好像是“寒山”“新月”有意为之,增强了作者的悲秋之感。

解题法1 解答炼字题的基本方法 ------------

(1)看字词是否传神。所谓“传神”就是要分析词语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凝练形象、鲜明生动的特点。特别要注重对动词、形容词、副词、修饰语的咀嚼。在鉴赏字词中要学会结合语境去揣摩词语的生动形象、凝练传神,进而体会词语在全句或整篇中的表达效果。

(2)看字词是否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创造美好的意境。

(3)看字词是否显性。所谓“显性”就是词语里能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3)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4)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思维过程] (1)结合字词的用法特点、词性特点和修辞特点解释它的字义,包括字面义和语境义。

2 (2)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解说字词的作用,或谈它对整首诗意境的作用,或谈对诗人感情的作用、或谈在描摹情景情态的效果。

(3)分析表达效果,即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 ×××字的含义是×××(这一部分视情况而定),写出了×××的意境,运用了×××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有×××的作用。

炼字的不同词性的作用

一首诗词往往因一字炼得好而意境全出。一般来说,炼字往往主要是锤炼诗词中心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赏析炼字题时,一定要熟知不同词性的不同特点。

1.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又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中的“垂”字、“涌”字,有力地烘托了苍渺高阔的意境。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我们必须格外留意。 2.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特别值得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如王驾《晴景》:“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情景,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2)形容词的活用。如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这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词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具有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吴文英的“乡梦窄,水天宽”(《鹧鸪天·化度寺作》),“窄”与“宽”形容与对照俱妙。

3.数量词

数量词在渲染气氛、描景状物、表情达意、说事明理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诗

3 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如:李商隐的《锦瑟》,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不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高明的诗人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再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其中的“两枝”将诗人惜花、怜花的一片痴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些数量词往往含虚数的意义,有很好的烘托作用,能增强诗句的表现力。

4.叠词

叠词具有强调作用: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做修饰词或拟声词时),使情感更加绵密曲折,在形式上形成节奏感与韵律感,富有音乐美。

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前两句,“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写出桑条颜色的青翠可人,这两个叠词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除以上两者外,叠词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孔雀东南飞》中“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模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刘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

5.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6.拟声词

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

命题法2 炼句

典例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

4 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目要求简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解答这类试题应首先指出诗句应用的表达技巧;其次联系诗句,分析内容;最后明确指出如此描写带来的艺术效果,即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如动静、声色、视听等。“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山谷异常安静,风声响彻山间,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显得更加浓重,也是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上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写声音,而下一句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看到的景象,视听结合,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题法2 解答炼句题基本方法 -------------

炼句就是锤炼句子,使用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或以少总多,婉曲坦陈等表现手法,使警句、诗句动人。

(1)找出关键词并解释其语境义。

(2)展开联想,描述该句景象或情状,或概括其营造的意境。 (3)点出该字运用的表现手法。 (4)分析诗人表达的感情或主题。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解答技巧] (1)理解内容,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分析语言。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

(3)看表达技巧。有的字运用了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分析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句子的位置。句子处在不同的位置,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句首,有点题,开篇、奠定情感基调之妙;中间有转折之意,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思维过程] (1)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2)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3)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作用。 (4)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诗句写出了×××的内容,运用了×××手法,表现了×××情感,有×××的效果。

5 命题法3 语言风格

典例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 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先要考虑诗人的一贯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诗歌进行分析。这首诗“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奇阆苑,诗风飘逸浪漫。

解题法3 解答语言风格题的基本方法 ---------- (1)结合语言特点,辨识、界定风格。

(2)结合具体诗句,阐释风格。在具体运用时可根据题干指向,或一步,或两步,不必拘泥,在界定风格时,可以概括、变通使用平时掌握的风格术语。

重难点拨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结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5)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解答技巧] (1)掌握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做到心中有数,面对陌生的诗歌能从容应对。

(2)对照诗歌风格特色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切合的例子,运用具体例子说明自己的主张。 [思维过程] (1)明风格。用一两个词语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感情。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该诗(句)具有××××的语言特色,从××××句子(词语)中可以看出×××的特点,

6 作者运用这些语言表现了××××的情感。

常见诗歌语言风格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诗歌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平易近人;或用口语,情真意切;或朴素自然,宛如民歌。总之,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呈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20个字,毫无难解之处,表面看来句句平淡,但平淡之中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清新雅致(也称之为“清新自然”“清新”)

此种语言风格的诗常为写景诗,诗中景物优美,色彩明丽,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也常多样,多用比喻或拟人,景物描写或动静结合,或声色并茂,常表达作者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美。类似的诗还有王维与孟浩然等的山水诗。

3.华美绚丽

其特点是常常借用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来表现奇幻的情思,常表现在运用典故上。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晓梦”与“春心”,表现诗人的多情易感;“蝴蝶”与“杜鹃”,引起读者翩飞、悲啼的联想;“月明”与“日暖”,引人入苍凉寥廓、温丽凄迷的情境。诗人化实为虚,连用四个典故,以四幅清丽、静谧、迷离而又含带凄切的景象,寓托自己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难以指实言明却又有所感知,从而吟咏于口而思索于心。

4.委婉含蓄

这种风格的诗往往不直接把意思说出来,或借景抒情,用景物的色彩与特征暗示(烘托)个人的情感;或语意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或用典故,借古人的事抒自己的情;或在对比中表达个人情感态度;或托物起兴,寄托个人情感(或讽喻等)。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为花醒,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开的惋惜之情。

5.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6.雄浑磅礴

这种风格的诗气势雄伟,立意高远,笔力雄健,气概恢宏。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壮、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

7 7.豪迈奔放

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歌的特点。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浩荡,一泻千里。

8.悲慨

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怀才不遇,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9.洗练

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10.沉郁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至。忧愁是杜甫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11.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12.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了大自然的有机体。

13.旷达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人物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听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词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风格指的是艺术创作上的独到之处,每一个诗人都各有自己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词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另外,我们要熟记一些鉴赏语言特点的常用术语:行云流水、细腻传神、言近旨远、淋漓尽致、言简意赅、浓墨重彩、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出神入化、脍炙人口、有节奏感、有

8 音乐美、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有艺术感染力等等。

题组一 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开头两句要抓住“高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9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 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

④②

[注]

暮亦行。 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答案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是离人泪。

[注]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

12 ②

[注]

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考虑诗人的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快、清新。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朴素自然。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朴素自然。整首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前两联交代自己对灯孤坐,还是后两联遥想家人,都是如此。

解析 本诗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色的能力。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冬至夜深时,人们还围坐在灯前,家人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构思别致精巧,诗中无一“思”,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语言直率朴直,道出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第二篇: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

------------------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两题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 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

(2)这首诗一共写了哪几方面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阅读朱熹《观书有感》,请结和最后两句,写出自己的感想。(70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

3、分析评价《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并写出可供借鉴吸收之处。(附《无题》诗)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背景提示]: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青年时有一段恋爱经历,由于外来的阻力,有情人最终未能如愿以偿。这首诗非常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相思的心理活动

4、阅读下列一首唐诗,对诗的内容、语言、表达技艺作简要的阐释。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 [乐游原:又称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 ;

“肥”、“瘦”分别形容 。

7、阅读下面一首词,按要求鉴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诚,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深居”指诗人在桂林的寓所,着一“深”字,意在表现:

(2)、品味一下“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的含义: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鉴赏。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做钓钩。多病所需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1)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特点是 ,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的景物,又撷取了家庭生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 的心境。这首诗对仗工整、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 。

(2)“多病所需唯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作“但有故人供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 。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对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两诗写的都是送别,送别的地点都是长江岸边。

B.严维之友是从江南渡江北上,李白之友是顺江而下。

C.严诗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的季节。

D.李诗则用“烟花三月”点明送别是在拂柳如烟的春季。

E.严诗中有诗人出现,而李诗中则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2)简析严维诗

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

(1)这首诗留给后人的两个成语是 、 。

(2)请解释“龌龊”、“放荡”在本诗中的含义。

龌龊: 放荡: (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 猎 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 宋•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描绘了一

将军狩猎的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其中的一幅画面。

答:

(2) 清•沈德潜评这首诗道:“章法、字法、句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请选择诗中两个词语说说其遣词用字的妙处。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贾 生 李商隐 贾 生 王安石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13、、这两首诗都是对汉代贾谊的评述,角度不同:

李商隐认为:

王安石认为:

14、“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鉴贾生事生发的议论,其真正用意是:

1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鹿柴 王维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16、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外任密州知州,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当时,北宋国势长期积弱不振,西北又有辽和西夏的威胁。

有人说这首词的词眼为“狂”字,你是否同意?试作简单赏析。

答: 。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 题? 。

1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鹿阝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1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①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②

注:①指张籍,他在兄弟辈的排行中是十八,曾任水部员外郎。

②“天街”指皇城中的街道,“皇都”指京城长安。

(1)韩愈运用朴素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如画的美景。诗中的一句“

”是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和体会才能发现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

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2)请你谈一谈这首绝句所揭示的一般性道理:

20、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

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1、品评这首诗的思想内容。(70字内)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方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2、阅读下列诗作,品味后两句的意蕴。(70字内)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23、下面两首诗,都写了秋雨,试比较鉴赏。(70字左右)

栾家濑 王维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微雨夜行 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曩显,无点亦无声。

24、鉴赏下面诗作,品味一下作者想追求一种怎样的生活?(70字内)

庆全庵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花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向津。

25、用形象的语言,描摹下面这首诗的景象。(70字左右)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复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6、韦应物《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1)填空: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

(2)简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27、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

1、(1)初夏的风光; 清和(清新、和暖)(2)晴景、雨景、远景、近景;表达了诗人对夏日风物的喜悦心情。

2、参考:方塘为何而清,因为有源头活水。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是方塘“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先决条件。要想保持实力,就必须充电,学习,终身学习。

3、修 辞 手 法 的 运 用 : 对 偶 , 双 关 , 拟 人 , 比 喻 ,比兴;

意 境 幽 深 , 有 较 深 的 感 伤 色 彩 。 用 人 们 习 见 的 物 象 , 容 易 引 发 人 的 审 美 情 趣 。( 可 展 开 )

5、(1)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的基调;(2)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意思对即可)

6、(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2)叶和花 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7、(1)、其地之幽僻,环境之清净。(2)、前句用人格化的语言表现了对不被人重视的小草的关注,后句表现了作者分外珍重美好而又短暂的事物的感情。晚晴短暂,应更珍重。

8、(1)幽静 经过漂泊后,获昨暂时的安定生活时愉悦闲适的心境 自然清新质朴(2)言之成理即可。没有答出理的、对原句理解错误的、不符合原诗基调的均不给分。

9、(1)C(“秋”义双关,主要写心情。) E(“唯见”的主语是诗人,不能说“诗中看不到诗人的形象”。) (2)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10、(1)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只要能扣住“凄清寂寞”就可。)

(2)以动写静,反衬 (3)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11、(1)春风得意、走马看花。(2)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3)描绘出诗人中第后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12、(1)答案示例:动风呼,弓弦鸣,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在渭水北岸射猎;平原草枯,

积雪消融。鹰眼锐利,猎物很快被发现,马蹄腾跃,奋力追踪而至。(2)答案示例:言:“忽过”,

言“还归”,则具将军返营驰骋之疾速,有瞬息“千里”之威,真切地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末联“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颇令人回味;用“疾”写出鹰眼之锐利,用“轻”写出马蹄之疾迷,生动而又逼真。(第(1)题可描述全景,也可描述特写镜头。就任何一联加以描述都算对。第(2)题两个词语可分开赏析,也可以合起来赏析。可评词语还有“枯”“层”“疾”“轻”等

13、贾生治国安邦的才学得不到施展 贾生并未受到君王的薄待

14、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

15、这两个“空”字表现的“意境”不同。“鸟空啼”的“空”是“白白地”、“徒劳地”的意思,既衬托出梦一般的景色,又陷含了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台城历经变迁,已经面目全非,但不解情的大自然,却一年一度春色,连鸟儿也无谓地在啼鸣。这与杜甫的“隔叶黄鹂空好音”有异曲同工之妙。于乐景中注入哀情,反衬自然无情人有情,传达出诗人心灵深处的忧伤。《鹿柴》中的“空”是“空旷”之意,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宁静幽深的境界。(意思对即可。)

16、这首词的词眼是“狂”字。它既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更是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比如上阕描绘的心态、举止(老夫聊发少年狂,亲射虎、看孙郎;牵黄,擎苍),下阕刻画的胸怀、气概(遣冯唐、射天狼)无不由“狂”生发开来。

17、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

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18、①湿、 寒 ②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悲婉”,“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

19、(1)“草色遥看近却无”。主旨:“早春比暮春风光更好”(意思对即可。)(2)一般性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意思对即可)

20、c

21、诗人对秋天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秋日晴空,一鹤排云,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22、“春色”既已“满园”,而且“满”得关也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人们宣告春天的到来。一切美好、向上、生机勃勃的事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难道墙能围得住、门能关得住吗?

23、前者写形、写声;后者无形无声。

24、诗人从观赏全庵桃花,联想到《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境界,欲追求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诗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25、春光明丽,草长莺飞,堤上杨柳依依,春风骀荡。一群儿童嬉笑追逐,趁着风势把纸鸢放上蓝天。这是一幅多么自由、天真、惬意的图景。

26、(1)五言绝句;思乡之情(回答“秋思”也可以);(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27、“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三篇:山水田园诗歌专题

【知识点滴】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等。

【当堂练习】

雨过山村

唐 ·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庭中栀子花。

1.这首诗押的韵脚是什么?从全诗来看,这个山村居住人口是多还是少?从何处可以得知的?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么的景象?

3.这首诗调动了人的哪些感觉?你觉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从诗歌的什么地方可以得知?

春山夜月

唐 ·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首联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颔联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楼台深翠微”,“深”和“微”你觉得矛盾吗?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做一下分析。

【温故知新】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被后人誉为写景之绝句,请从画面美的角度,赏析一下该句。

2.尾联采用了什么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第四篇:诗歌鉴赏专题意向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

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

1、解答分析: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形象特点及其所表达意义。

2、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3)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

【常见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

1. 杨柳。“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 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等。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

1. 月亮。

2.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3. 莼羹鲈脍。[chún gēng lú kuài] 莼:莼菜;脍:切得很细的肉。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

4. 双鲤。另:“捣衣”“砧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 芭蕉。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3. 流水。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猿猴。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5. 杜鹃/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 菊花。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 梅花。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 松柏。坚贞不屈的人格。 4. 竹。正直谦虚,坚贞高洁

.

5. 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 冰雪、草木。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1.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

2. 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3. 连理枝、比翼鸟。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

1. 投笔。弃文从武。

2. 长城。指守边的将领。

3. 楼兰。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 柳营。指军营。

5. 请缨。喻杀敌报国。

6. 羌笛。多见于唐代边塞诗。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七、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1. 五柳。

2. 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 三径。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第五篇: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

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

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

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

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

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平实流

畅,自然道来,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

《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

浪漫色彩。比如:(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2)

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

学常用的处理方式。(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

歌,《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答:与南朝民歌

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

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

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

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

事”的。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3)揭露安

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

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

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

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

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

《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魏晋南北朝乐

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无论是吴歌

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以“莲”谐“怜”之类。不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

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怜饮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诗

中的“梧子”即“吾子”,代指情人。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

的出现更与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民歌不小

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

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 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

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

人。北朝民歌篇幅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一)平仄是律

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答:所谓“粘”,是指上联的

对句与下联的出句平仄必须是同一类句式,如果上联对句是仄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所谓“对”,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答: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二)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1、押韵规则:答:

二、

四、

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答: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二、青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完成下列任务。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

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2、写出其韵字。 醒 名 谑酌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

照中选取一家,以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

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

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

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

《浪淘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南唐后主李烃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

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魂的精神世界。因而每阅读一遍李煜的词,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宗教。的确,

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

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人有种

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

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①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

终极关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伺点。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活动最深层、

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值的复归,则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

回归。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

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

独特的价值。

一、对自己灵魂的仟悔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

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和仟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仟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

少见的。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古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无论是宗教还

是文学,往往被作为一种逃避现实人生的心灵避难所。中国古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

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古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

途之路堵塞或时代正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②,诗人们净

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与社会抗争的勇气。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自

己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古来圣贤皆寂寞”③,圣贤寂寞,“我”也寂寞,于是心中的忧

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然而,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我觉得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

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

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四十年来家国,三千

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

歌。垂泪对宫娥。这是李烃亡国之后的反思之作《破阵子》,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

生活,饱含着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 “四十年”、“家国”、“三千里”、“山河”、

“凤阁龙楼”、“玉树琼枝”,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国柞绵长,代代兴旺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

端端的国家,竞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

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宫娥”。当然,李后主那深深的仟悔之情,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园沦亡的悔恨之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浪淘沙》是首感慨人生的凄婉之作。也包含了对世事人生的自责和反省;五更梦醒,帘外雨声漏漏,春意将尽,这是现实的凄然之景。然而“我”在这样凄婉的梦中,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囚徒之身,依然去寻往日的快乐生活。至此,词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自责伤怀,并由自责伤怀引出对江山故国的感慨,那无限的江山啊,今生都已无法再见,就是那过去的一切也如那流水落花,一去不返。这种愤慨、反省、自责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无以囊括的悲哀。李煜就是这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在展示自己苦难的同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层的反省,他没有掩饰什么,真诚地把自己心中的泪水、自责和那份深深的仟悔,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看。这与宗教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灵魂作深层的反省有何差异?而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除了李后主,还有谁能够真正去面对自己的灵魂?

二、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烃,由于南唐的亡国,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为什么会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呢?这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而故国的那些雕栏玉砌、凤阁龙楼,那些玉树琼枝、春花秋月,都已经从他的生活中永远地逝去。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应该还在吧,但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了结。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我们再看他的另一首名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是李烃的名作《乌夜啼》,虽然作于他被沦为囚徒之后,其中也包含了家国之恨,但是这其中所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家国之恨,而是一种由对自己人生的反省、思索,继而扩大为对人类命运的一种思索,一种对人生的寻根究底。词的开头便借“林花”、“春红”这两种美的事物,以此象征人生和自然的美好。而美无论是对于自然或对于人生,总是转瞬即逝的。因而词人深深地叹惋:“太匆匆”。然而不仅如此,美的悲哀不仅在于匆匆地逝去,更难堪的是,当生命十分美好的时候却倍受摧残。“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自然界与人世间的无情摧残毁灭了多少美好的生命。然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世间,总是希求美的存在和永恒。“烟脂”这美好的颜色,无论是指代“林花”、“春红”,还是象征红颜、青春,尽管饱含着热泪,却依然不肯离去。“留人醉”是绝望之中的希望,是一种对美的深深的挽留。然而“几时重”又是当头一棒,给词人留下的仍然是深深的绝望。至此,词人才恍然大悟:生命原本短暂,而人生所追求并为之沉醉的美丽其实只是一种凄艳,就像那混合着泪水的烟脂一样,更何况这种凄美也是弹指即逝。而人生终究是痛苦的,那么人生的慰藉何在?人生的归依何在?在这痛苦的思索中,词人悲痛地喊出了“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样无可奈何的怅叹。诸如此类的词还有“深院静,小庭空,继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栈!”这首(捣练子),虽然是围绕着人世间的离愁别绪来展开。院静庭空,寒风阵阵,砧声断续,月照帘栊。主人公置身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氛围中,独立小楼,长夜不寐,他究竟被一种怎样的情感所困扰? 由此可见,词人经过苦难的熏染,个人之愁已升华为人生之愁。那无奈的人生、悲惨的现实使他执着的个性备受拷打,却又愈益坚实。他在辗转反侧的挣扎中俯仰天地,纵观古今。那漫漫无际的哀愁和苦恨汇成了他精神上一道解不开的结,同时也成了他灵感滚滚而来的源头。在萦绕着往事烟尘的苍凉凄婉的哀歌中,他的精神情结升华成普遍的情结,他的痛苦沉淀成人生的痛苦,他的忧伤转化成生命的忧伤,从而显示出对人生毁灭的挽歌式的情调,并形成了一种关注宇宙人生的普遍悲苦情怀。在李烃词中,时不时都表现出他对生命的思索,对人生的探索,为什么美好的生命总会受到无情的摧残毁灭而显得那样的短暂?他热烈渴求生命的永恒与存在,这一点与宗教追求人生的永恒也有着相同之处。

三、对精神家园的寻觅与追求为什么李烃的词给我们留下的是这样一

位“满鬃清霜残雪思难任”的末代帝王形象?是一位如此孤独寂寞的精神流浪者?为什么充斥于李烃词中的是这样一种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他究竟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重负?这还得从他做帝王开始说起。李煜当帝王,可以说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他本是那个时代的一位艺术天才。“聪颖敏慧嗜书成性,善诗文,兼通书画,更妙于音律”。④因此,他花很多时间去填词弄曲,饮酒赋诗。他的才能和素质及其理想和目标都与帝王身份相去甚远。且生性率直,敏锐善感。但就是这样一位敏锐善感、率直耽溺的风流才子却偏偏被推上了乱世之时的君主宝座。当然,如果说李烃完全不想做皇帝也不符合历史,而且他是中主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理说帝位怎么也轮不到他。而他的长相也与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天生一副帝王相。只“因他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风神洒落,故从小就遭其长兄文献太子弘冀的忌恨”。⑤于是,李烃为了避祸,便自号钟隐,别号莲峰居士、钟山隐士,一心只想邀游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无心参与政事。但人生常常就是如此,渴望安宁与和谐,可安宁与和谐却往往被急风暴雨所打破;希望在自然与艺术的天地里驰骋,可他偏偏却被推上了王位。在后主“23岁时,文献太子卒,他才徒封为吴王,并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于东宫,后因弘冀以下的四位兄长皆相继早亡,25岁时,嗣位于金陵”。而等到他嗣承王位以后,本来也想振作一番,可是此时的南唐已国微兵弱。“南唐在五代十国中本来是一个历史较久,领土较广,实力较厚的国家,无奈李烃之父中主李璟只好学能诗,天性儒儒,素昧威武,因而错过了大好时运。”⑦而李烃又生性软弱,没有治国安邦的政治素质、振作之举,终于无济于事。于是在强大宋室的威压之下,他深感不安,对未来充满了忧惧,却又无可奈何。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向宋室纳贡称臣,屈求一份太平安宁的日子,然而这一份安宁最后也随着宋师的南渡而破灭了。就这样,李烃从身为皇子遭人忌恨,到身为皇帝被人欺凌,他依然没有政治和人身的自由,甚至没有生存的安全感,伤恨、忧愁、无奈的情绪塞满了他的肺腑。而他那纤弱敏感的神经又使他比别人感受更快,体验也更深。常常是一叶落而悲秋,见飞花便伤春,寒砧阵阵催他失眠,垂柳依依引他相思,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再因那离愁别恨的困扰,内忧外患的打击,国破家亡的痛楚,使他常悲盛筵不常,叹人生短暂。因此在这样沉重的人生重压下,他总是愁恨满怀却又无以排遣,他渴望得到欢乐,他渴望得到安宁。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依有几人。一棹春风一个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酝,万顷波中得自由。这两首《渔父词》,是李烃在遭受长兄弘冀的忌恨之时所写的。他在词中描绘了自己L1中理想的生活图景。他希望自己寄身渔樵,渴望过那种举酒垂钓、逍遥自在的生活。他厌倦尘世的烦扰,追求超逸的佛仙之境,盼望那“万倾波中得自由”的无拘无束。然而这理想的图景却总是被现实所打破,他渴望安宁自由的生活总是不能实现。他又怎能不愁呢?可愁又何用?从皇子遭人忌恨到皇帝被人欺凌,再到囚徒充满恐惧,命运变幻无常,无法把握,谁也不能知道自己的明天会是怎样。于是,词人带着一种深深的忧愤与疑问,带着一种无法解脱的悲苦和哀愁,带着自己理想破灭的绝望与哀怨,去纵情生活,及时行乐。他甚至颓唐地说:“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鸟夜啼》)。人生世事有如转烛飘蓬,到头来只剩得“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开元乐》)。因而阅读李烃的词,我极为强烈地感觉到在那深深的悲愁后面,在那颗骚动不安的灵魂之下,李后主有一种强烈的内在需求。希望在纷坛陆离、变化万端的短暂人生和冥冥的大自然之中,寻找到一块永恒的绿洲,以便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漂泊流浪的心灵有一个真正的归宿。是的,人需要归宿,需要一种寄托,因为这种寄托可以为人们解释那些无法解释的一切。而这个寄托,就是宗教,就是作为人的精神形态和生命依托的宗教。李烃就是这样,不断地追怀往事,感情在不断地挣扎;他也不断地反省人生,反省自己,心情矛盾抑塞。也正是由于他的仟悔和反省,以及对人生的彻底的追究,对自身存在的关注与自救,才使得他的词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氛围,也使得他在那深层的苦难中不断地拷打着自己的灵魂。尽管李后主的苦难有着自己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在他的苦难中却体现了人类为寻求灵魂而展开的上下求索,这种苦难是与作为生命形态和精神现象的宗教同在的苦难,因而特别提出来加以论述。

上一篇:扫黑除恶专项方案下一篇:社会公德问卷调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