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设计教案

2022-07-14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歌教学设计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诗歌教学设计教案

诗歌《鞋》教案设计

1、学会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体会“张”字在不同词语中的不同含义。复习巩固本单元字词,积累词语、佳句。

2、感受发现的快乐,养成积累词语、佳句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

3、能有感情地读背《鞋》这首诗,能根据所给内容进行口语交际,并使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引导学生发现识字方法。积累词语,朗读、背诵诗歌。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课件。

3、生字卡片。

4、一张空白贺片。

3课时。

1、让学生观察一组象形字。

2、学生谈观察后的发现。

3、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并与今字对照,指出学习识字时更需要积极地去探索和发现。

4、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字卡出示“漂、飘、完、园”四个字:

学生认读后把字卡贴在黑板上。

2、观察、比较这两组生字:

学生谈发现。

3、小组内交流、汇报:

尊重学生独特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4、学生汇报后,板书“票、元”两个字:

学生认读、组词、理解词义。

5、出示“直”、“扁”两个生字:

生认读后把字卡贴在黑板上。

6、指导加偏旁组成新字并组词:

师板书。

7、观察、比较这两组生字:

学生谈发现。

8、阅读学习伙伴的话,观察四组生字,总结识字方法:

“加一加、“减一减”。

9、分别说出:

各组字分别用的哪种识字方法。

10、课件出示6个生字:

学生认读。

1、出示“张”字:

学生认读。

2、找出班内姓“张”的同学,说明:

“张”可以表示人的姓氏,如:

张爷爷。

3、出示其它带“张”字词语:

学生自学,理解字义。

4、生汇报交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⑴ “张贴”、“东张西望”、“张开嘴巴”,学生用动作演示词义。

⑵ “一张画”实物讲解。

⑶ “开张”配画,并在句子中理解词义,如:

某某饭店今天开张了。

5、引导学生根据“张”字不同意思进行扩词练习。

1、课后,用“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体会生活中“张”字的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1、导入:这一单元我们已经学过不少汉字了,看看这些字词和你们成为朋友了吗?

2、大屏幕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⑴ 指名读:

指导读准轻声和平翘舌音。

⑵ 开火车读。

⑶ 同桌互读、互听、纠正字音。

⑷ 组内交流,理解词义。

⑸ 指导学生用“照顾”、“精彩”等词进行口头造句。

⑹ 全班交流积累的词句。

1、结合拼音,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师范读:

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读、理解词语:

组内讨论,理解“依偎、港湾、享受、温暖”四个词语。

4、同桌互读:

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5、分段阅读,理解诗歌:

第一段:

思考:

我家的家庭成员都有谁?

第二段:

结合诗的内容展开合理想象。

第三段:

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家的那种温馨、宁静、和睦的气氛。

6、指导背诵诗歌。

7、配乐朗诵。

1、积累看电视、上活动时认识的好词、好句。

2、体会家的温暖,为家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口语交际·我该怎么办

1、播放动画:

画面上,知心姐姐讲述小明生活中遇到的烦恼故事。

激发兴趣,引起学生思索。

2、让女生看,男生闭眼睛。

3、女生把看到的故事讲给男生听,男生听后在全班讲,大家倾听,引导学生评一评谁说得最清楚,谁听得最仔细,评议谁做得对。

商议怎样帮小明想办法。

1、分组商议:

想什么办法说服小明的妈妈爸爸?

2、小组商议:

个别同学发言,大家倾听他的想法,然后评议。

3、确定本小组的办法。

4、全班讨论:

哪个小组的方法比较合理,最后选定最好的办法。

5、让各小组内的同学采用自己小组喜欢的办法扮演父母、孩子、同学等角色。

6、表演劝说父母的过程:

说服“父母后”,请“父母”谈谈,为什么接受了“孩子”的要求。

7、各小组选出优秀的,上台表演。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哪些类似的经历,自己又是怎么做的?

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家务?

教教其它同学。

交际感言:

用一句话,一句广告语、一幅画、一首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体验,呼吁给孩子一个成长的世界。

〖板书设计〗

我该怎么办?

沟 通

说清楚 听仔细

第二篇:中班诗歌《水》教案设计

1、理解诗歌内容,有节奏地朗诵诗歌。

2、学习使用相同句式结构创编诗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PPT。

、看图片引出诗歌主题“水”,并说一说水师:这是什么?你们在在哪里见过?

师:你还知道有什么水?

、指导幼儿初步学习理解诗歌。

1、出示图片,让幼儿看各种各样的水问:图上的这些水你们见过吗?叫什么水呢?

2、初步感受诗歌《水》

师:老师将这些图片上的各种水编成了一首诗歌,名字叫《水》。

幼儿倾听诗歌一遍.

师:你听到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3、学念诗歌、教师念,幼儿倾听想象。

师:我们来听一听诗歌里念的是不是这样子的。

、幼儿有节奏地念诗歌师:我们说过好听的诗歌要是按照节奏来念会更加好听教师出示节奏谱“ X X X X / X X X”

师:这个节奏谱认识吗?

大家一起拍打节奏问:你们想不想也来有节奏地念一念这首诗歌呀?

问: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吗?

、幼儿集体朗诵。

问:刚才我们在念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秘密?

4、引导幼儿理解诗歌问:我们刚才念的这首诗中,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问:你见过喷泉吗?为什么诗歌里说它是跳舞的水呢?

6、 幼儿集体朗诵诗歌。

、学习仿编诗歌

1、师问:我们在生活中除了有刚才说到的这些水,还有些什么水呢?

问:刚才我们说到的这些水,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2、鼓励幼儿做小小诗人,动脑筋编诗歌。

师:你愿意把你知道的其他水也编进我们的诗歌中去吗?

3、师:今天回家把你编的这首好听的诗念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附诗歌:

水小小的水,是泪水大大的水,是海水跳舞的水,是喷泉脏脏的水,是泥水静静的水, 是湖水甜甜的水,西瓜水。

第三篇:鉴赏诗歌形象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形象的含义;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技巧;

3、诗歌形象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1.找出诗词写了什么形象; 2.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⑴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人物、事物或画面。形象可以是抒情主体即人物形象,包括①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②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也包含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

理解此含义时应注意:准确地把握形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的“孤帆”“远影”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友人直到“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和留恋。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离愁别绪、伤别情怀等等。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形象(景物形象包括景象和物象两个方面)

1、景象。

诗中的景象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因此我们可遵循“概括景象(意境)特点、描摹诗歌图景、剖析作者思想”的思路进行分析鉴赏。 ①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②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什么的意境?

(2)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景色的有关诗句,抓住主要景物。 2.概括景色营造的氛围。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作者情感。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展示的图景画面。抓住主要的景物,用描写方式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原诗,二要想象合理,三要语言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的词语(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冷、清新明丽等)概括,准确的体现景色的特点情调。 3.分析作者借助景色抒发的情感。切忌空洞,要具体。答出“为什么”或“如何表现的”。

例1: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马帘子挂起。

【分析】作者看到之景有“海浪如云”“急雨欲来”,听到之声有“北风吹起”“雷声隆隆”,描述了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而这一切是诗人在“西楼”“卧”着看到和听到的,由此可见诗人的心胸。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劲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例2:读唐诗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在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远洋在沙洲上静谁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的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物象。

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格节操。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基本思路:提炼所描写的物象的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理解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例3: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例4: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解答】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三、练习设计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

题李凝幽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

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

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诗的第

一、二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

(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认为是这样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明媚动人,生机盎然。(语意相同即可)

(2)不是。全诗侧重表现诗人内心的愁思。①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

三、四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咏美好之景,全成了春恨之铺垫。②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婉曲深刻。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闲居江宁。此诗写于他晚年闲居之时。陂,水池。

问:前人评价这首诗说:“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之中。”情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借助杏花形象,赋予其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形象而深沉的表达了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 第二课时

(二) 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

基本思路: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

提问方式:(1)这首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

(2) 这首诗歌中的“xx”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

答题步骤:1.描绘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或抒发自己情怀,或借物自况)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

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陆鸿渐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例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难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分析】前两句回忆当年的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方,意味脱离前线;“尘暗旧貂裘”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旧貂裘。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感慨,“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表达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答案】全词塑造了一个身处江湖,未忘忧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词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闲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身老未忘忧国,暮年之志不已的爱国精神,以及报国无门的感慨。

二、练习设计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战争频繁,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诗人看着雨后花落春残之景,惋惜而扫兴)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

三、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的问题 鉴赏诗歌形象,主要应注意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准备参加高考,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的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词;(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4)折柳送别,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从分析景、情入手

诗人写诗,常用“寓情于景”、“即景生情”之法,读者读诗,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体味。即透过诗人笔下具体可感的事物,探知诗人的内心和情绪。 例: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

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从诗题和诗意看,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北上将渡淮河北上或西行,亲故都留在了广陵。到了渡口,天夜已晚,又不见渡船。这时天正下着雨,他一人在河边徘徊,诗人的思绪正像淮河的波涛一样翻滚。他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成了这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首联描写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渡而无船可待,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起雨幕,东连至海,远处山寺传来悠长的钟声,孤寂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加深重。颈联点出“离思”。“独鸟下东南”,这雨幕上出现的“鸟”是“独”的,可见是失群的;一个“下”字,可见是归巢的;“东南”二字表明是飞向广陵方向去的。诗人睹鸟而思己,“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油然而生,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

这样看来,本诗全用景物烘托、离别之意,凄楚、落寞之情,如果不是细细探寻景物描写中隐含着的诗人的内心世界,鉴赏就有可能走上歧途。

第四篇:15*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品味诗词的意境。 朗诵并背会。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体会诗歌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如何鉴赏这璀璨的明珠,是传承这一文化的关键。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诗人意中之象,是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今天,我们通过赏析《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来了解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观沧海》赏析:

1、朗读:

(1)先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观沧海》 (2)同学们听音乐朗读。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谁能讲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杀死华佗”“煮酒论英雄”“乱世之枭雄”。 师: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迎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东征乌桓,彻底消灭了残存北方的袁绍残军,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挥师南下,意图一统天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决,被击败。政治方面,曹操统一了北方,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残部又与乌桓勾结,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乌桓。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大战将即,身为主帅的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观沧海》

4、赏析:

(1)诗人站在什么地方观景的?(碣石山)。

(2)统领全篇的文眼是?(观)。

(3)曹操都看到了那些景观?(请用原句回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亲眼看到的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若:好像)

• (生:诗人是在比喻,比喻沧海之大,能装下日月星辰。) • 师:有一句熟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啥意思? • 生:是宽宏大度的意思。

•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什么?(江河湖海)

• 师:由此看来《观沧海》中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襟的?(沧海)所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不是诗人眼见的实景,那又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 师:诗人借助沧海吞吐日月星辰想表现什么的?(博大的情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5)诗人所见的实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6)分析诗人所看到的实际景观,这些景观就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寻找这些意象:

(微波荡漾,波澜壮阔的大海;高高耸立,屹立不动的山岛;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草木;秋风拂来,掀起的惊涛骇浪。仿若在大海中升起落下的日月星辰。)

(7)我请位同学大声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之景也是景物描写。其它的同学闭上眼睛,调动各种感官,如同身临其境去感受、倾听、想象。然后请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苍苍茫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水连天,天涟水,日月星辰仿佛都从大海里升起,又回归到大海。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8)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诗人笔下景物的特征。(雄浑阔大,气势磅礴,包容万物) (9)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透过景物描写来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所在。(诗人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然后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诗人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以坚定倔强的感觉;大海那种波澜壮阔,包容万物的胸襟,又何尝不是诗人博大胸怀的自我写照?)

(10)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展现出曹操心系天下,渴望统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劲的意蕴。

5、再听诗朗诵。

三、归纳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

1、反复朗读

2、找出诗歌意象,运用想象联想分析情和景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

四、赏析《次北固山下》

师:过渡语。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意境。《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律诗的有关知识。

(一)律诗的有关知识:

1、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根据每局势的字数来定)

2、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3、偶句押韵,第一句可入韵。

4、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 我们刚刚总结过,把握诗歌意境要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终洛阳尉。湾词翰早着,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各《唐诗三百首》选本多有辑录,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诗十首(见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一十五)。

背景: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三)朗读诗歌。

1、听配乐朗读。

2、学生配乐朗读。

(四)赏析:

1、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觉?(抒发乡愁)师:乡愁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

2、我们先看一下首联,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客路、青山、绿水、行舟)

师:大家展开联想想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请把你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青山,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客路,即驿道。“次”,停驻,表明北固山只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路过的地方。客路还在北固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已经暗含了旅途奔波之意)。

3、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同学们找出颔联中诗歌的意象:(潮平,阔岸,船帆、微风)

师:想象一下诗歌所展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船帆高高的悬挂着,小船顺风而下。)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正”字很妙,包含“风顺,风和”,“帆”才能悬。这句诗还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语),一“风正一帆悬”之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传达出来了。

4、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为什么?

( 当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江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时序匆匆不可待,怎不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并切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绪。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请描绘诗中的画面: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绿水,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使人想到了大雁传书,想请大雁飞过洛阳时,替诗人问候一下家里的亲人。尾联紧承颈联,照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比较阅读:《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课后习题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第五篇:必修1古典诗歌单元教案-教学教案

一 单元说明

1.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学习自《诗经》至南北朝被称为“古体诗”的我国古典诗歌的部分代表作品,诗歌创作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

(1)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体诗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了解古体诗的基本特征以及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和流派,了解《诗经》——《楚辞》——《乐府诗》——五言诗的发展情况。

(2)让学生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学习古体诗的艺术特点,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提升鉴赏古体诗的水平。

(3)让学生练习写诗,用诗歌的形式描述自己的生活感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2. 单元内容与结构

(1)阅读的三个层次:本单元分为“基本阅读”、“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三个层次。其中,“基本阅读”有课文4篇,“拓展阅读”有课文2篇,“推荐阅读”有短文1篇。阅读分层安排,不断推进,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表达交流活动:“寻觅节日诗情”。这是阅读与表达相结和合的一项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探究与鉴赏能力。

(3)点击链接短文:本单元的点击短文有两篇:“诗无达诂”、“文言实词(1)”,这是为结合本单元内容而编写的。鉴赏既是一种社会行为,又是一种个人行为。作为个人行为来说,对于同一首诗或同一句诗,读者在每个人心中的共鸣,又因各人的学识、阅历、性格不同而异。读者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这种情况古今皆有,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实际,阅读“诗无达诂”的短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数量很多,意义和用法比较复杂,向来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辨析和理解尤为重要。如果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连用,认为是现代的双音词,就会产生误解。学生可结合课文内容及课后练习,阅读“文言实词(1)”的知识,通过比较,逐步提高辨析单音词与双音词的能力。

二 课文教学

14 《诗经》两首

1.课文解读

静 女

⑴基本解读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描绘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男女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全诗12句,分为三章,每章4句。

第一章: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两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一说是城墙边的角落)。请注意:《诗经》时代的“城”,不是城市,而是城墙。但“我”如约赶到的时候,她却故意躲藏起来不出现(一说是故意躲藏起来不让看见)。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急得“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停。“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了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这一章中“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故意逗人的表现,可以想象她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

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支红色的管箫(一说是红色的茅草),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又赠给“我”一束从野外放牧的地方采来的茅草,那茅草的确又美丽又稀奇。但是“我”感到:不是茅草有多么美丽,而是因为它是“静女”赠送的,所以才显得特别珍贵。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描绘的非常细腻、传神,善于抓住人物的感情变化。男青年在约会之初,姑娘“爱而不见”,因而他“搔首踟蹰”,非常焦虑;到后来两人见面后,姑娘赠以礼物,他又“说怿女美”,爱不释手。这一喜一忧的对比,表现了男女青年之间真挚的爱情。

②这首诗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男青年托物抒情,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他对姑娘的喜爱之情。

⑶参考译文

文雅的姑娘长的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

文雅的姑娘长的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管箫很喜好。

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的美,美人送礼最珍贵。

⑴基本解读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它是一首叙事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描述了一个妇女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共60句,分为六章,每章10句。诗的情节线索清楚: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操劳,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了。

第一章:从“氓之蚩蚩”到“秋以为期”。

这一章是女子对男子求婚情景的甜蜜回忆。当初男子满面笑容(一说是忠厚的样子),“抱布贸丝”来做买卖。其实,男子“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男子并不是来做买卖,而是借着做买卖前来找她商量婚事。但因“子无良媒”,没有明媒正娶,只好“秋以为期”,把秋天定为婚期。女子还“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男子渡过淇水,到达顿丘。这表明女子遵循礼教,温柔多情。

第二章:从“乘彼垝墙”到“以我贿迁”。

这一章是女子对出嫁情景的回忆。婚期确定后,女子天天登上残墙,“以望复关”,盼望情郎快点到来。望不见情郎,她就“泣涕涟涟”,流泪不断;见了情郎,她就“载笑载言”,又说又笑。这写出女子的天真、诚挚和对情人的一片深情。接着,经过占卦,预兆顺利。男子用车接她,把她的嫁妆搬走。两人结为夫妻。

一、二章是女子对往日的甜蜜回忆,体现了女子的缠绵情深。

第三章:从“桑之未落”到“不可说也”。 这一章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追忆,表白自己内心的悲苦。她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为喻,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出了痛苦的经验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这是她悔恨怨怒的强烈感情的迸发。她认为:作为女子,不能沉溺于男女情爱之中。她从切身的体验中,认识到那个社会里的妇女和男子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她希望年轻的姑娘要以她为鉴,吸取教训。

第四章:从“桑之落矣”到“二三其德”。

这一章仍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指出婚姻不幸的根源是男子变心。“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年老色衰,遭人遗弃。“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自豪地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

第三、四章是全诗的主旨,表明了女子对不幸婚姻的痛心疾首。

第五章:从“三岁为妇”到“躬自悼矣”。

这一章描写女子婚后的辛劳和所受的虐待,哭诉男子的无情无义。“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表明她是一位勤劳持家的贤妻。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心愿已经实现了,丈夫就对妻子施暴了。更令她伤心的是:她被遗弃回娘家,家中兄弟也不同情她,而是“咥其笑矣”,对她讥笑。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这真是“躬自悼矣”,令她独自悲伤。这些描述,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种种不平等的状况。

第六章:从“及尔偕老”到“亦已焉哉”。

这一章描写女子的被遗弃及其坚强性格。尽管当初原想“及尔偕老”,尽管少年时代曾“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但是,男子“老使我怨”,又“不思其反”,遗弃结发之妻,令人产生怨恨。既然如此,那么这场婚姻就“亦已焉哉”,让它就此了结吧。这表现了她与那个男子在思想感情感情上的彻底决裂,表达了她对那个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五、六章是女子满怀哀怨的哭诉,表明了对负心男子的决绝。

⑵精华鉴赏

①这首叙事诗情节完整,层次分明:第一章写定婚,第二章写结婚,第三章写所得教训,第四章写被遗弃,第五章写受虐待,第六章写与男子决绝。全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女主人公恨与悔的感情熔融于叙事、议论之中,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这对后世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②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情感表达的形象性。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歌教学设计教案】相关文章:

诗歌教学教案范文05-31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11-21

中班诗歌《梦》优秀教案设计04-23

诗歌鉴赏复习教案04-10

诗歌鉴赏补充教案04-15

外国诗歌鉴赏教案04-18

诗歌诵读教案范文05-31

上一篇:施工进展情况汇报下一篇:诗歌欣赏妈妈的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