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2024-04-10

迷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精选4篇)

篇1:迷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年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年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朋友圈动态也是越发的活络。女性朋友有筹谋多时准备在这天网上购物的,有义正严词再买就剁手的。男性朋友则是担忧囊中羞涩恐不能满足妻子对象购物欲望的。一时间,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当然,更多的则是一些高明的段子手大展身手博人一笑。各种段子层出不穷,看了两个,自觉有趣。

第一个故事是有个哥们今天故意找茬和媳妇闹别扭,争吵中还动手打了媳妇,媳妇受了委屈哭着收拾东西回到了乡下的娘家。旁白此刻道出了这哥们的心声,为了不让媳妇在双十一那天购物无奈之下只能出此下策了。这故事真实可信度不大,只是不知男同胞们对我国广大女同胞有强大的购物欲是不是深有体会。第二段则是每年双十一对还在单身的光棍青年的调侃了,大意是如果光棍节前喜欢的人能跟自己表白,就手抄中华词典、成语词典、英汉词典、道德经、山海经、唐诗三百首。这个就权当茶余饭后的笑谈当真不可。

十一月十一日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光棍节已经无从考证。其来由众说纷纭实在很难从中厘清。不过尽管光棍节来历五花八门,但大部分说法都承认光棍节起于我国校园文化,这说明双十一既不是洋节也非土节 。不知为何有种观点认为双十一是一个外来的节日,如同圣诞节在中国一样。较长时间里我也是认同自己的观点,首先,光棍节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文化中并无发现其来源的依据,其次,在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也未明文提及。再加上当下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新奇的.事物。久而久之,就有了是光棍节是我国年轻人带来的一个外来节日。我部清楚这种观点是如何传播和兴起的,但显然在客观真实的事实面前变得不足取。以讹传讹的结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或者是适应十一月十一日成为光棍节的事实是很迅速的。这其中若是没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社会文化基础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当然。随着文化的传播变化也是紧跟其后的。光棍节成立之初的用意是为了庆祝自己还是单身并以此为傲,但 发展到今天这一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单身,这其中不乏渴望脱单的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不是坏事,这体现了大多数人对于感情问题有了独特的想法和自己的见解追求自己渴望的爱情。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讨论孤独和寂寞两个词。似乎在我的印象中孤独和寂寞很多时候是分不开的,就像孪生兄弟一样。但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我自己本人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孤独是一种生活状态,寂寞则是一种心理状态。孤独就是自己一个人生活虽然显得有点枯燥乏味,但并不因此会改变什么,孤独的人有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和不妥。通常理解下就是和外界和别人接触的少甚至不接触,这就是孤独。寂寞就精神世界起伏比较大了,一般是渴望获得现在还没有的某种东西,时间长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便会生出一种失落的感觉。孤独和寂寞也应属于光棍节文化中的一类。只是谁在孤独谁又寂寞,这就不得而知了。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说起来这也算是个喜大普奔的节日吧。有情人已经终成眷属,对于他们而言双十一更渴望得到一生一世的爱,一生一世的情。单身的也无需羡慕,再接再厉吧。重要的是,让我们在这一天尽情的狂欢,不然年轻的心何处安放?

篇2:迷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我常流连在江河山川,只为等你,等一场不经意的遇见。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粉粉淡淡的桃花三三两两地挂在枝头,那一抹韵味十足的嫣红,仿佛娇羞女子脸庞的红晕,那一季等待已久的含苞待放,仿佛潜藏掩埋的青涩往事;那一枝峭立枝头的粉嫩,仿佛稚子幼童的调皮可爱。

你一袭白衫,踏着轻缓的脚步迎风而来,哒哒地马蹄打破了空谷的寂静。水面倒影着湖光山色,偶尔,有一两只燕儿飞过,扇动的翅膀散开了无波的同心湖。不知此时,陌路走过的你,是归人还是过客,你从容的步伐与蓝天白云相呼应,悠闲的歌声在深谷静默中回荡,飘扬的衣袂与山寺钟声同旋律,看不出是匆忙还是清闲。脚步渐远,马蹄渐远,落下伫立的孤影与漫山的桃花,疑惑满满,风流无限。

葱郁

我常品茗在蒹葭绿林,只为拾眸,拾一夜散落的星辰。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萤时一声。”日和当午,似火的骄阳烘烤着大地,门前的黄狗伸长了舌头,欲借风中吹来的丝丝清凉,缓解夏日的炎热;梧桐树上聒噪的夏蝉,尖锐的音色中透着嘶哑,欲将夏日的繁华歌尽。悠闲自得是怀里正在撒娇的懒猫,时不时地伸伸脖子蹬蹬腿,欲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沉沉地睡去。

挪一张竹倚,安放在大树脚下,浓密地树荫遮住了刺眼的阳光,从缝隙穿透而进的缕缕光束,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从中我看到了青翠的树叶和碧绿的小草,还有那紫色的小花。迷迷糊糊地伸出手欲要把这份迷离拢入手中。阳光在眼眸的一睁一眨中变得柔和、变得多彩、变得优雅。一觉醒来,总不舍得移步回房门,而是静静地等待,夏天的夜晚,可以看见好多萤火虫围绕在身边,或是隐没在花丛间;可以听见附近此起彼伏的虫鸣蛙叫,奏一曲夏日正好。还有皎洁的满月和仿佛一伸手就抓得住的漫天星辰。

离殇

我常踱步在林荫尽头,只为挥手,送一树落叶随风飘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萧萧木叶,抵不过一场又一场秋风萧瑟,风卷残叶,叶随风飞。昔日是一阵柔和的春风,温柔的拂过大树枝头,叶儿惺忪地探出脑袋,舒展着开始抽芽。春时已过,夏时已过,秋时将至。而今是一阵凛冽的秋风,好不温柔地刮过,所及之处,卷走了树与叶的依恋,严格遵循着季节与季节之间的变换。无边落叶,有的落到树脚等着化为春泥,有的随着流水开始新的征程,更有甚者,希冀着去往天涯海角,与另一群枯叶相逢。

不知是叶的`眷恋太深,还是我太过深情。偶尔,有一两片落叶随着风的到来,从树枝头慢慢悠悠地落下,盘旋着,停靠在我的肩膀或者手掌上。我猜想,大概是它们不舍得就这样把自己的躯体葬在树下吧,我也就不忍心无情地将它们抛弃在风中,于是,小心翼翼地将残叶或者枯枝做成了书签或者工艺品,无论它们以哪种不堪地面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都以另一种方式保存着,继续存在于这个季节,停留在这个世界上,总好过零落成泥碾作尘吧。

幽然

我常伫立在亭台楼前,只为静候,静候一场漫天飞雪。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庆幸自己生在南方,不用在满天黄沙中苦等一场细雪的到来,或许还只是空候。南方的雪让人疼爱有加,以至于一吹北风就开始盼望咯,尤其是飘了一夜的雪,第二日早晨起来,大地必定是银装素裹,雪压屋顶更是将整个村庄都衬托得格外渺小,厉害的是一夜大雪过后,会有许多大树的枝干都被折断了,可怜巴巴地躺在地上,看了让人顿时多生了几分同情。不过这同情来去匆匆,比化雪的速度还快。因为那时,最爱跟姊妹几个个一起堆雪人,滚雪球,母亲也像个小孩子似的,跟着我们一起玩乐,时光里的温存总是在多年以后还保留着当初那份热度,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幸福又快乐。

篇3:毕业季——我们的迷茫何处安放?

——走近河南大学《我们的故事》自制电影剧组

一段70分钟的自拍电影,全面展示最真实的大学生活。近日,一部名为《我们的故事》的大学生自拍短片迅速蹿红网络。短片以时间为序展示一群大学生四年里的生活场景及心路历程,真实感人。而在这样一个毕业的季节里,剧中表现出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感尤其能引发大家的共鸣。

网上好评如潮,点击率一路上扬

互联网上,以大学生为主的网友对这部自拍剧很是关注,仅仅在优酷网,《我们的故事》已被点击观看26000多次,收到评论近百条。许多人都在感慨“看完感触很深”、“好真实、好伤感”、“我和剧中人有着同样的伤感与迷茫”„„

一位网友看过短片后这样评论道:“在大学,邂逅的不只是友情爱情,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青春岁月。好奇,迷茫,颓废,奋起……构筑的是一段回不去的曾经。片子拍的很真实,将那种不知所措的迷茫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毕业生看得很是感慨,不禁再次思考大学的意义。”

而对于短片背后自拍自导的创作团队,大家更是赞扬声一片,论坛中一位叫“阿拉卡分红四发挥” 的网友直呼“现在的学生真不得了,非专业都能拍得这么有感觉!”

《我们的故事》讲述最真实的大学生活

点开这段短片,第一个场景便是在早上的宿舍,一屋子的大男孩无视闹铃的尖叫,果断翘掉了上午的课程,剧情自此展开。

大一时,302宿舍的4个男孩都是贪玩、厌学的懒学生,每天碌碌无为,渴望爱情,与大多刚进大学的学生们一样,摆脱掉家长、老师的束缚就放开了颓废。

大二,依然懒散,男主角邂逅爱情,男二号维持恋爱。依然逃课、打游戏,偶尔感慨。

到了大三,开始意识到大学已过半。有人突然发现该为未来打算,开始上自习、泡图书馆;有人无所谓,不断地逃避与自我麻痹。

大四,到了毕业的时刻。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总因为误会和错过而难以展开。面对就业的压力,有人选择考研,却发现题目都是又怪又难;有人出门找工作,又发现哪里的门槛都很高,而自己本来学会的就不多。分别,压力,悔恨,不甘,迷茫,伤感„„在这些忧伤的汇合处,他们都毕业了。

短片的最后一个场景里,一位新生拉着大大的行李箱敲开了302宿舍的门,新一轮的大学生活又要开始。

《我们的故事》不仅是片中人物的故事,也是很大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故事。这部短片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剧中人的经历,正是许多大学生正在经历的,剧中人的迷茫,正是N多个毕业生正在迷茫着的。

“也许你的梦还没做完,但时间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把你拉回了现实。”这是片中的一句旁白,适用于大多数大学生。

短片中几乎没有劝勉的话,却以真实到有些残忍的现实给那些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以无限的警示。

剧组人:纪念是最大的深意

出乎我们我们意料的是,拍摄这部小电影的并非毕业生,剧组主创都来自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今年刚刚大三。采访中记者得知,他们从去年4月份起就开始为拍摄这部电影做准备,5月正式开拍,12月制作剪辑完成。经大家共同商量,电影最终以《我们的故事》为名,于今年3月在网上首映。

孙墨寒是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女一号。她告诉记者,剧本创作的大部分灵感都来自于最平常的大学生活。剧中展示的都是真实的场景。“我在写剧本时只想着给我们自己留一份真实的纪念,至于拍出来反响如何、能不能红,倒没有想太多。”

由于几位主创的上课时间都不太一致,整个电影从开始筹备到正式上映历时将近一年。拍摄中,大家不仅对电影本身有了越来越深刻的理解,更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男主角刘依杭感慨:“每看一次《我们的故事》就会多一份感触,心里酸酸的。我们都迷茫过,也都最终要直面社会的压力和临别的伤感。大学就是一个过程,我们不断地成长,最终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被问及“剧情是不是自己生活的写照”时,他们解释说“曾经颓废过、迷茫过,但现在都已找到自己的方向。”显然与剧中人物相比,这群创作达人更清醒、更理性。大三的他们基本都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大部分准备考研深造,也有人打算先去社会上闯闯看。网上有人质疑:《我们的故事》大部分讲述的都是一种消极怠工的生活状态,是不是缺少积极的因素?对此,主创们回应说,他们要展现的就是他们看到的真象,这种情况存在着,就不应该刻意回避,这样才叫真实。

“而且我们塑造的人物各有特色,其中不乏‘清醒派’,最终意识到责任、压力,懂得上进。” 孙墨寒说道,“希望我们的片子能给大

一、大二甚至是尚未进入大学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早一点认识到大学生活该怎么过,不要让青春的迷茫无处安放。”

正如他们所言,真实的影片才能打动人。他们拍摄出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份纪念,更重要的是能给当代大学生以深刻的警醒,下一个毕业时,但愿不要有太多迷茫的脸庞。

自拍并非易事,经历弥足珍贵。近一年的拍摄时光收获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珍贵的是一起奋斗的时光里沉淀的友谊。他们坦言:“一部片子拍下来,我们都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了。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这种感觉真的很好!” 毕业生“压力山大”,迷茫难以避免

《我们的故事》之所以在网上迅速走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的剧情直击毕业生真实生活——在校时浑浑噩噩,毕业时“压力山大”,这简直就是他们的生活写实照。

调查显示,即使是认真学习的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论考研还是就业,竞争都空前激烈。相应地,毕业生的迷茫惆怅便显得难以避免。

近几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而市场人才需求量却没有同步增加,一些产业甚至出现人才饱和现象,大学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而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902元,平均月支出为1275元,平均月盈余仅有627元。一些大学生抱怨“还不如农民工挣得多”,读书无用论一度重新盛行。

大学生们无力改变严峻的形势,有希望改变的只有自己。如果像《我们的故事》里那样度过4年,恐怕“压力不止山大”。迷茫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避免的是总是处在迷茫之中。

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应尽早看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多学多实践,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就业挑战。毕业季,迷茫无处安放吗?

篇4:迷离的心何处安放散文

part1

爹妈抢跑孩子不跑有啥用

肖然(自由职业者,10岁孩子妈妈):上期文章,我觉得讲得很清楚很到位。但我觉得这是社会问题和观念问题,并非教育就能包治百病。对我自己来说,没什么困惑的。别人可以建议,却不能帮自己决定。我们不能选择大环境时,就自己做出改变,适应环境。孩子们学习,跟大人工作差不多,不是所有人都能选择工作和爱工作,工作有困难也得克服。学习除了培养做人的品质和品格,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克服困难做好一件事。现在学不好,以后也未必能把学习外的其他工作干好。

而且,爹妈抢跑孩子不抢有啥用?好比赛跑,父母不过是呐喊助威的人,顶多备双好的跑鞋。孩子不努力跑,有什么用?所以,父母还是以孩子为中心,启发好孩子,大到为人处事的品质,小到陪孩子学习如何渡过难关。

我愿意陪孩子稳步慢走

台啸天(财经编辑、情感作家,9岁孩子妈妈):我是“抢跑族”的反对者。女儿三年级时,她是班上唯一没有上补习班的孩子。

这中间我也曾经有过犹豫和担心,带着她去试听过一些奥数课程和英语课程,但结果并不理想。我又决定自己对孩子进行一些辅导,但这个方法也不灵。

我一度有些灰心。班主任老师却告知我,女儿在班上的表现很好,不仅成绩好,而且思维活跃,是很多同学的榜样。

原来在我犹豫和纠结于她的发展时,女儿自己正在茁壮成长。于是,进入四年级以后,我干脆放手了,除了帮女儿管理时间,其他事情尽量让她自己完成。

不上补习班,我和女儿都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一起旅游,一起阅读,像闺蜜那样一起“疯”。这其实是另一种成长,不仅是能力,还有心智和情商。

今年暑假我们在欧洲旅游时,我发现女儿能够用比较流利的英语与老外交流,处理旅行中的吃住行问题,晚上在旅馆会自发地写旅行手记,那些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得让我惊奇。我觉得这些比证书和获奖更重要。

补习班可以补来知识,但是补不来快乐、自信,以及在跌跌撞撞成长中学到的面对困难的态度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神童从来就是极少数,我相信我的女儿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在这个有些急功近利的时代,我愿意陪我的孩子稳步慢走,让她充分领略童年的快乐,欣赏人生起步处的美丽风景。

part2

心理专家解析:80后父母更渴望子女成才

段鑫星(心理专家,中国矿业大学(微博)教授):80后父母是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教育上,他们比父母辈更加重视子女教育,教育观念一是体现为“知识化”而非“经验化”,他们更愿意相信书本、网络与而非上一代的经验;他们是更加重视早教的一代父母,这一代父母在不经意间推动了中国幼儿教育的浪潮;这一代父母更加体现子女教育上的竞争与不服输的状态,因为他们是第一代在较为富足的物质与宽松的社会环境下长大的。80后妈妈更加爱孩子,更加渴望子女成才,更加重视子女教育和身心发展。

80后父母的成长背景,也会导致他们在养育孩子时容易“抢跑”。

建议新一代妈妈们,以更加放松自然的心态,把抢跑与争抢的心转移到发掘孩子特点、发展孩子个性上,把送孩子参与各类学习兴趣班转移到接近自然、培养与自然的亲近。让孩子多接近自然,热爱自然,在自然中顺应天性发展。

part3

名师名家解读:“错在起跑线”比“输在起跑线”更糟

袁卫星(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著有《爸爸在这里》《做一个理想教师》等书):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以考试成绩作为教育评价标准的错误观念,导致基础教育裹足难行,培养出的学生身体素质滑坡、适应社会能力不强、负面情绪较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

这种见“分”不见“人”的状况,需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得到转变。家长(微博)再不要做高高扬起鞭子的那一个了!父母们应当知道,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孩子学习重要:其所谓,无才无德是废品,无才有德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有才有德才是上品。

家长还应当知道,学习上有个不等式,那就是状态远重于方法,方法远重于苦干。

家长更应当知道,“错在起跑线上”比“输在起跑线上”更糟糕!

事实上,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转型。对于学生的评价,正从过度倚重学科成绩转向全面提升核心素养。因此,家长更应当从孩子的社会参与、自我发展、文化学习等多方面去培养孩子,而不仅仅是报学习班,补文化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的安全、健康、养成、交往、价值观、信仰……远比分数来得重要。

父母不解放自己,何以解放孩子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忽悠了社会,忽悠了教育,忽悠了家长,错误的理念不加以制止,以致让当今中国的家长集体失语,焦躁不安。“抢跑”现象受到社会诟病!许多家长在焦虑中有着不尽的无奈与困惑。

为什么抢跑越来越严重?我以为,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原因!其中,教育被社会的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绑架是重要的病因。许多家长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参与者与推动者。他们一方面强烈地反感诸如“抢跑”这些折磨孩子、折磨家长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跟风似的参与其中,以求得心理的暂时平衡。

家长为什么怕孩子成长落伍?其有两大病症。一是资源恐惧症。许多家长认为未来孩子享有的社会资源紧缺,于是把教育作为争夺优质社会资源的手段,主要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和令人羡慕的就业、福利资源。他们期待通过“抢跑”,优先占有这些资源。二是虚荣面子症。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生活中相互攀比,以致孩子的学习成绩、成长也成为了家长攀比、炫耀的手段和内容。为了面子,不顾孩子的实际,在学业学习上让家长的意愿替代了孩子的追求。这两大病症导致家长逼迫孩子在知识学习上“抢跑”的做法愈演愈烈!熟不知,错误的教育方式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事与愿违,让儿童失去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强烈追求!

因此,要解放孩子,解放儿童,家长首先要解放自己。正确的做法是放下功利、放下面子,尊重儿童、尊重生命成长、尊重教育规律,让生命的“加速跑”慢下来,让生命按着它自身的规律慢慢生长。家长要有“定力”,要坚信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才是基础教育最本质的追求。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不能光学校动、政府动,家长必须行动起来!

父母的从容淡定,不仅来自爱孩子,而且来自会正确地爱孩子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微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父母教育孩子的淡定从容和方向感,来自于父母真正的爱孩子,还要会正确地爱孩子。

正确地爱孩子,是在孩子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与他的发展水平相合适的教育。正确地爱孩子,就要把握孩子的成长规律,这样才可以从容淡定,不至于迷失方向。孩子成长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幼儿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孩子的口语能力,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游戏和玩耍中培养孩子基本的认知与学习能力等;小学阶段需要关注孩子的成功感、勤奋感和自主感的培养,重在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中学阶段需要鼓励孩子同伴交往,引导探索和思考“我是谁”“我将来要做什么”等问题,让孩子达成“自我同一性”,培养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负责等。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个体的成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是仅仅通过“抢跑”就能达到效果的。家长只有把握这些规律和任务特点,把握最佳教育期和最近发展区,在正确的时间里做正确的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淡定自如。

当父母感到迷茫和焦虑时,要问问自己:我们是从孩子的角度还是自己的角度在看待孩子的成长问题。孩子年幼时,相信绝大多数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纯粹的爱,不附加外在条件的爱。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慢慢变得功利起来,爱的是孩子表现出的成绩,而不再是孩子本人;爱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而不再是自己的“亲骨肉”。

上一篇:浅谈《茶馆》下一篇:2018年开学安全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