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观后感

2024-04-20

驴得水观后感(共15篇)

篇1:驴得水观后感

开心麻花第二部喜剧电影《驴得水》将于10月28日登陆全国院线。该片自10月上旬路演开启以来,收获好评无数。截止至10月24日18时,8位猫眼专业评委为本片打分,给出了自暑期档结束以来的最高分——6.9分。

猫眼专业评分评委团的大部分专业影评人对于《驴得水》的影片品质表示高度认可,《中国新闻周刊》主笔杨时旸给出8分的高分并评价电影,“遍布笑料,却异常冷峻。和美开场,崩塌谢幕。难得的讽喻作品。”《瞭望东方周刊》文化编辑覃柳笛给该片打7分并称,“《驴得水》再一次让人感受到大银幕的荣光。证明有好剧本坐底,电影就不会丢人。”

此外,女主角任素汐的演技也得到影评人的一致好评。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博士、编剧吕苏苏给影片打7分并评价说:“再说一说演员任素汐,从演话剧好到演电影更好的年轻演员不多,她算一个,送花一朵。”《电影世界》杂志主笔那口鱼也表示女主角任素汐颠覆了自己看预告片时的印象,称赞她表演流畅自然、张弛有度。

但也有影评人通过专业视角分析了话剧与电影转换时存在的问题,称很多在舞台上凸显张力的夸张表现形式搬上大银幕未必恰当。因此,猫眼专业评分中一些影评人也给出该片5、6分的评价。相信随着更多影评人评分结果的给出,该片的猫眼专业评分结果将更加客观、准确。

而这也正是猫眼专业评分建立的初衷,自今年7月初猫眼参考国外权威专家评分平台“烂番茄”的专业筛选规则并结合国内现状推出国内首个电影专业评分系统以来,一致坚持“尊重每一位专业评分者的独立性,不干涉其独立打分,并且在专家身份及专业性上严格把关,评委团实行严进宽出的原则”,依靠专业影评人的专业性,全方位多视角分析电影优缺点,为观众观影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猫眼专业评分上线以来,已经先后有70位业内人士加入,由主流影视媒体从业者、资深影评人、影视专业学者构成。这些评委的专业评分和原有的观众评分同时展示在影片详情页,两个评分系统互不干扰又互相补充,从不同的角度对一部影片给出评分和评价,可以全面反映出来电影本身的品质和上映后市场情况。猫眼产品副总裁徐梧表示,“我们希望这两个体系能够共同发挥作用,帮助用户筛选和评价电影,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良性发展”。

此次,《驴得水》在点映阶段就获得猫眼专业评分高分评价,充分表明该片品质已经足以经得起专业影评人的检验,想必10月28日正式公映后将会有更惊艳的市场表现。

篇2:驴得水观后感

全剧大概有110分钟,民国42年,在一个雨神庙改造成的小学中,有5个老师,或许,我从头到尾都只是知道孙校长是校长,周铁男是体育老师,而陈一曼,裴魁山,孙佳三人我却不知道他们是教什么内容的。

小学门前有一幅标语,进去彬彬有礼,出去步步生风,该小学自始至终都只有6个学生,从未出场过的学生。故事从教育部要派特派员来听吕得水老师讲课开始,但这个只是个根本就不存在的人物,这是一个校长和老师们筹划出来的,用一个莫须有的职位来坑一笔收入用于三民小学的教育支出。

由于特派员要来视察,孙校长病急乱投医的想到把一个前来修理铃铛的铜匠打扮为吕得水老师,一曼负责教他几句简单的英文来应付特派员。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曼发现那个自称在英国留学的特派员根本就不懂英语,然后她让铜匠唱他的方言歌曲,糊弄特派员,以假制假的荒诞,最让我震惊的是特派员要给驴得水拍照,而驴得水抗拒镜头,最终一曼成功睡服他,。但也成功了,最终成功让教育部拨款3万成为驴得水专项资金。

但是这个看似是喜剧的悲剧中的转折在于铜匠的老婆找上门来了。为了不让特派员发现这些闹剧,陈一曼对铜匠说我只把你当成一个牲口而已,然后铜匠对她怀恨在心。在之后,周铁男告诉的特派员驴得水的假的,不存在的,但特派员仍旧要铜匠扮演下去,铜匠答应只要可以狠狠地报复陈一曼,他可以陪他们演戏。就这样,一曼的头发被剪了,随之疯了,周铁男被警长的子弹震慑住了,也成了特派员的走狗。

结局是孙佳举报了特派员,特派员受了处置,他们几个老师被批评,孙佳去了延安,日子又像从前一样了,而疯掉了的一曼自杀了,就这样结局了。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裴魁山的那句话,你们别拿你们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这句话是当下很多黑心厂家的内心写照吧,有时候会听到很多老一辈的人在讨论什么什么东西质量不如以前的了,那些黑心厂家不也是枉顾了道德标准去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铜匠对孙校长说他记住校长对他所说的有教无类的话语,然而当铜匠想逃离他以前的生活圈,一切又是那么无力,就像他无法逃离她的妻子的手掌心,但他好歹也试过,

还有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老师们,出于好意,怀揣梦想想来农村搞教育建设,为人师表的人结果还撒了谎,在强权面前,也选择了屈服,人性之懦弱矣。

篇3:驴得水观后感

继《夏洛特烦恼》后,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驴得水》正在火热上映,“讲个笑话,你别哭”,影片通过讲述四个有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来到农村进行教育改革,利用“驴得水”这头驴的名字,谎报教师吃空饷。教育部派专人来到学校进行核实,由此引出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引人深思的故事。《驴得水》最初是以戏剧形式呈现在舞台之上,同《夏洛特烦恼》的模式一样,话剧巡演过后以电影的形式重新搬上了大银幕。电影与戏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戏剧的表现形式深刻的影响着电影的发展。同时,戏剧电影化也是如今戏剧呈现出的方式。电影《驴得水》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社会对人性黑暗的思考,也让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戏剧对电影的影响。

二、戏剧和电影的本质

戏剧早于电影诞生,在电影诞生之前的十九世纪中叶,戏剧已经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并形成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电影诞生使人们从封闭的戏剧舞台转向了开阔的空间,为观众呈现了更具真实性的影像效果。J·阿盖忒说,“戏剧的本质是:每件事都是发生在一个由人工照明的小匣中的;电影的本质是:它拥有整个充满日光的世界作为活动场所”。戏剧表演的空间仅限于舞台上,时间和空间必须是统一的。当开场铃声响起,演员必须连续进行表演。电影由于蒙太奇理论的出现,给电影带来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延伸性。在电影《驴得水》中给话剧舞台演员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张一曼的扮演者任素汐说:“因为我常年演舞台剧,演戏相对习惯了连贯,铃一响,接下来两个小时都不能错。而电影表演是一段一段的。很多时候,面前也并没有对手戏的演员,’都是灯’”。因此,戏剧较与电影只是虚拟固定的空间,电影以影像的方式留存了戏剧的表演。

三、电影的戏剧结构

电影《驴得水》在拍摄方面遵循了戏剧的“三一律”,时间、地点、动作的统一,大部分情节的发生发展都在三民小学的教室里,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剧情和人物的刻画,因此这部电影的戏剧化印记很深。戏剧的表演是一种夸张的表演,但电影却更需要生活化的表演。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台词的对接出现“用力过度”的状态,戏剧舞台演员需要夸张的动作的强有力的对白来吸引观众的注意,电影是用影像呈现在观众面前,用影像还原真实生活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影片中,演员的表演略显夸张,动作幅度较大,都会让观众瞬间脱离影片,仿佛在看一场话剧。

对于戏剧改编成电影,谭华孚认为会造成一定意义上的缺失:“话剧非常讲究潜台词,有戏剧冲突,如把其改成电视剧或电影,电影的主要手段是表情、画面等,再也不是话剧表演中的有声语言艺术了。”但是电影可以真实的记录当下发生的一切,任素汐说:“我这次觉得电影也有好处,它能留下,这些瞬间都能留住。我第一次看样片的时候心里特别感慨,心想我演了十年的话剧,从来没见过自己演什么样,只是从别人的眼睛里反馈,或者是导演像镜子一样跟我们说今天怎么样怎么样。但是第一次演完电影之后觉得电影真神奇,能留住这些东西”。

四、戏剧的电影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作为快节奏时代消费的产物其影响力不可小觑。同时运用高科技的技术和手段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奇观。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影院,却很少进入剧院。话剧的表演主要体现在艺术性上,对演员的表演要求很高,同时戏剧冲突明显。相较于电影是“消费品”,戏剧更像是“奢侈品”,所以电影的逐渐繁盛必然会导致戏剧的衰落。戏剧在寻求发展的阶段,把更多电影的元素融入到了戏剧中,戏剧电影化的手段扩大了戏剧自身的表现力,扩大了传播空间。《驴得水》从戏剧到电影的转变,让更多的人去关注这部戏剧,利用电影的传播手段来扩大戏剧的影响力。就像演员任素汐一样,电影播出前她只是一个按时上班排戏,下班回家的舞台剧演员,电影播出后她要作为一名电影演员对电影进行宣传。戏剧电影化不仅仅是对戏剧呈现途径发生了改变,同时也对话剧演员身份的定义有了变化。

五、结语

《驴得水》的上映,让观众在啼笑皆非的故事中对现实和人性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让我们对戏剧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思考,电影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戏剧的存在。电影作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了更为广阔的三维空间。戏剧的结构形态却深深的影响着电影的表达。《驴得水》作为一部电影,虽然依旧有很多戏剧表演的痕迹,但是却更好的表达了人物的性格和叙事的连贯性,也让更多的人关注《驴得水》的话剧。

参考文献

[1]专访《驴得水》任素汐:张一曼底线不高守得住[C].http://ent.qq.com/a/20161103/005965.htm.

篇4:向《驴得水》的主创致敬

热搜所有的影响力和榜单,《驴得水》的主创要么垫底,要么名不见经传。然而就是这批主创在当下过山车般的影视市场背景下,以非咖奇迹冲上巅峰。

这不是神话与传奇,只是一种还原和返本。中国影视市场的神话主体始终都是天文的资本,璀璨的星光。这两个疯狂旋转的车轮将中国的影视驶入迷茫。为阻止近于误入歧途的中国影视,总局连连出手,屡屡叫停被明星和资本控制的影视模式。《驴得水》的主创为这种叫停的政策提供了生动的诠释。

这种诠释再次证明,中国影视市场的繁荣不能依靠好莱坞的大片注入鸡血,注入鸡血的影视终究是饮鸩止渴。也不能仰仗资本数字的虚假造势,一个作秀的气球注定爆滅。更不能凭借鲜肉鲜花、星范腕咖的矫情作态,一个被颜值覆盖的价值必然虚妄。也决不能寄望于插科打诨的网络段子去媚俗卖笑!一个被脑残支撑的票房必然沦为泡沫。

中国影视的复兴与繁荣必须重归内容和经典,经典的内容,才能传承于时间与空间。必须设计拨动心弦的笑点和泪点,才能令人笑如桃花,痛到心扉。必须深耕惜墨如金的原创与原味,一个洋溢着民族特色的创意才是中国影视的必由之路。必须科学精准构架理性的影视生产机制和投产模式,如此才能消除巨额畸形片酬的文化赘肉,真正实现影视文化产品的去供给侧。

《驴得水》的模式意义不仅在于中国影视文化与产业生态的重建,更在于昭示表演艺术理念的复苏和竞争机制的成熟,为中国演艺新生力量提供了表演艺术也能成就演艺事业的信心,也为芸芸众多的怀揣影视梦想的人群提供了圆梦的信心,同时为中国演艺人才的培养探寻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驴得水》的主创以虚拟的吕得水形象赢得了影视时代的口碑,但这部影片真实塑造的影视模式也将成为影视时代的丰碑。

向《驴得水》的主创致敬。

篇5:驴得水观后感

因为歌曲《胡广生》粉了任素汐,因为任素汐看了电影《驴得水》,刚开始我认为这是一部喜剧,到最后我认为这是一部默剧,让人沉默的电影。

校长带着女儿和张一曼、周铁男、裴魁山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创办了一所学校,因为经费紧张,于是虚构了第五个老师驴得水,吃空饷贴补日常生活,有一天教育部的特派员要来视察,他们需要一个人冒充驴得水,这时一个铜匠出现在众人面前,这是个朴实老实甚至有点窝囊的人,留着大波浪穿着旗袍的张一曼“睡服”了铜匠,让他留下来应付检查,这天晚上门外的裴魁山心碎了。几个月后又一场闹剧开始了,铜匠的老婆找来了问谁和她家男人搞破鞋,校长和其他人劝张一曼承认,铜匠和老婆闹的不可开交,“在我眼里,你就是个牲口”,就是这时候说出去的。这时候美国的教育专家要来了,点名要见驴得水,校长怕穿帮,不敢让铜匠露面,这时铜匠却穿着裴魁山的裘皮大衣回来了,教育部的特派员为了钱,应铜匠的要求要开除张一曼,众人不同意,最后特派员说骂张一曼骂到铜匠满意为止,这时候各个人物的性格充分展现去。裴魁山得不到就毁灭的心理使他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张一曼,完全忘记了那一天春风拂面时,张一曼坐在花丛中唱:我要在你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这夜的风儿吹,吹的我心痒痒,我的情郎”,他望着张一曼红着脸说我喜欢你的情景,他的戾气与恶毒,让我对他好感全无。这样铜匠还是不满意,他要剪掉张一曼的头发,我在蒋勋的作品里看到过一句话“剪掉一个人的头发使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自我”,在那个海拔极高,极度缺水的地方,张一曼护理她那头乌黑浓密的长发是很麻烦的,可见她对头发的珍视,剪刀在校长手里飞舞,这时影片浮现种种美好的过往,张一曼挽着校长的胳膊,卷发飞扬,我不得不说这部表面上的喜剧是悲默,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张一曼望着镜子中的自己放声大哭,藏到了桌子底下,我不知道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谁,我只想说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走心的电影,下面我想说说铜匠这个人,校长对他说有教无类他听进去了,张一曼对他说就这样睡服你,他接受了,特派员说工资时,他大方的说我不要钱,这些都捐给学校,美国教育专家说去美国留学他一下子从灵床上坐起来了,不得不说演员的演技真好,但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一张一曼分别是对着张一曼的背影唱情歌的时候,那种情感是真实的朴实的。然而,他之前有多朴实之后就有多邪恶。张一曼对他进行了教育启蒙孙家又交给了他很多东西,然而知识的增加没能带给他胸怀的宽广,我们可以将他做的一切认为是对张一曼的报复。但这种报复未免有些残酷了,那他之后在有老婆的情况下为了去美国留学娶孙佳是什么呢?他在见到自己老婆后屁股尿流的样子,真是可笑,教育只是教给了他知识,让他多认了几个字,除此以外,他还是个铜匠。

影片的结尾张一曼用一声枪响结束了自己美好的生命,她的床上站起来放着四套衣服,枪响的那一瞬间,我不禁要问张一曼为什么要自杀?

人性并不是善变的,而是本来就有很多面。

裴魁山本想救风尘,可他没有想到遭到了拒绝,更没想到张一曼睡服了铜奖,于是他恶毒地说“你就是个婊子”。

周铁男大喊“谁敢从这里过”的时候,他是勇敢的,他下跪求饶的时候也是发自内心的,他死里逃生后对特派员唯命是从也是真的。

铜匠朴实的时候是真朴实,可恶的时候是真可恶。

校长本身是个多面人,他有理想又世俗,他想维护张一曼又屈从权威,他救过张一曼也没把张一曼当回事,他能下跪逼女儿说谎,也能良心发现在女儿婚礼上大哭。

全剧唯一不多面的是铜匠老婆,她又丑又泼,她的出现结束了这场闹剧。闹剧之后一切如旧,张一曼自杀了,她为什么死呢?那头为他们运水替他们领了多年空饷的驴都被煮了,何况是个没人当回事的女人,她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人性。

篇6: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电影一开始打的是“讲个笑话,你可别哭”的宣传标签,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其实简短的标语更能够形象地表达出这部电影的内涵。

《驴得水》这部电影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喜剧手法,前半段刚开始还是让人捧腹大笑的,但是到了后半段就画风突变,直达人心,带给你深刻感受。所谓有因必有果,种什么因就会得什么果。

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喜剧,《驴得水》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观影的笑,更多的是反思,反思人为什么会变,社会为什么会是这样。

影片的背景设定在民国的时候,在一所叫做“三民小学”的偏远山村的学校中,几个各怀梦想的年轻老师还有年老的校长在这里畅想教育,然而这一切的平静都因为教育部下拨教育资金而打破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校长不得已把养的那头驴算作人头,起名为“吕得水老师”,一场欺上瞒下的闹剧就这样开始,在利益面前,该何去何从,是对人性的考验,也是对于观影观众的拷问。有些时候,当你开始撒了第一个谎,那么就要再撒更多的谎去圆它,可是事情终究会有曝光的时候。

篇7: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驴得水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1

驴得水,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国产电影,的确值得说两句。

整个电影能够投射出复杂多样的层面,却又不失焦点,一线贯穿,实属不易。

在我看来,贯穿的主线应该是理想与现实的折衷。

每一个角色,都在现实的残酷和精神的理想中,挣扎取舍。

校长孙恒海:理想,教育普及,人人平等;现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烛火之光,微薄之力,需要团队,哪怕是残兵败将。

女教师张一曼:理想,自由自在,不受世俗束缚;现实,有人的地方,就有评判,更重要的是,人首先要生存,在不容于世俗的价值观支配下,生存空间更窄更难。

周铁男:理想,追求爱情,不畏权贵;现实,爱情在现实面前,在大局面前的脆弱,更重要的是,不畏权贵,其实是不知权力之可畏,少不更事。

裴奎山:理想,虚荣,金钱,爱情,不畏道德,坚持自己的利益;现实,这个人的理想大概是最贴近小人物现实的,理想即现实。

特派员:理想,升官发财;现实,太多不靠谱的家伙需要搞定,大事大局祸福难料。

铜匠:理想,从无知到被启蒙,求胜欲强,能够利用本能的谈判才能往上爬;现实,没有起步的台阶,只是别人利用的垫脚石。

孙佳:理想,爱情,公平,正义,属于难得的童真;现实,人人都是现实中的人,条件成熟时,天真童真,都需要牺牲。

此剧,可以忘掉对腐败吃空饷的讽刺,剥掉这层讽喻的外衣之后,其实是对整个社会各类人群的一个多样缩影的碰撞。每个人,都周旋于生存,实现理想,发生冲突,折衷取舍中。

对女教师张一曼的处理,其实我感觉,是映射一个社会隐喻:谁都可以生存,唯独价值观太过另类,又明目张胆的`表露无遗,不是疯掉,就是自杀,生存空间,真的太窄了,是唯一为社会所不容的一种现象。

再大来看,美国人,其实代表了道德,代表了公义,代表了终极目标。然而,实现的基础,其实是一个个自我利益的驱动,一层层的欺上,欺瞒的范围不断扩大,只能导致理想在现实中破产。美国人太想实现自我目标了,想看乡村教育家,想看到好人有好报,要主持他的婚礼,但最后看到的只是一场荒诞的闹剧。“不可思议的中国”是老外发出的双关语,在我看来,真的是赞赏和讽刺兼而有之。是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群人,闹哄哄乱糟糟组成,有的事儿成了,特派员就升官发财,有的事儿漏了,特派员就成了阶下囚,这就是理想和现实,这就是终极的真实。而中国,就是在飞速的实现这些乱糟糟闹哄哄的事儿,所以真的不可思议。

电影的中文名,其实可以理解为多关语,驴得水,是老师,是事件,更是整个事情最最真实的本质,就是用驴来拉水,每个人最真实的社会现实,就是,穿衣吃饭活下去,不要学赵一曼去死,到此为止。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2

近日开心麻花新作《羞羞的铁拳》如日中天,自己却因多种原因无法前往观看,翻看视频介绍时,无意间发现,开心麻花的第二部电影竟是《驴得水》。去年确有耳闻,然而并没有多大的声响,今日在家,满怀欣喜的观看电影《驴得水》,欲一饱眼福。

本以为是无厘头的喜剧,观看过程中几次三番的想要关闭,但还是坚持下来,等待着剧情最后的反转。

或许是自己对教师行业具有一定的情怀,当看到影片前段支教教师的种种行为,心中一直不是滋味,初定:这是对教师的侮辱,是对乡村教师的不尊重。当看到一半时,多次移动鼠标至播放器关闭处,却心有不忍,总希望该影片可以在最后有次爆发、转折,强制要求自己坚持了下来。怀着这种心情看完后,心中满是失落。

影毕,放下情绪,认真思考,对于影片中的人物、事件,有以下些许感受,预记录供自己以后参详,或以后再来认识现在自己理解能力的不足。

所有老师的做法,都是在保护个人利益,而不顾忌真正应该需要去坚持的事情,然而他们却不自知。当观众把自己融入到故事中任意一个人物中时,或许会觉得他们所做的,都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可以被支持的。在自己担心自己的成就毁于一旦时,在自己被所爱之人随意无视时,在自己的生命安全被人威胁时等等,或许我们也会那么做,或者说是自己以前也那样做过。

当自己掉入受害者牢笼后,感觉全世界都是欠自己的,自己做什么都是情有可原的,应该被允许。然后自己就在受害者牢笼中一直转圈,一直伤害他人,自己也一直无法解脱。而解救自己的方式却是:接受已经发生的事,然后放下。毕竟负重前行那么累,哪还有心情去观看沿途的风景,心中也就只剩下了烦闷。

影片中的佳佳,一直是一个单纯的存在。她没有去想什么名利、人情,用最简单的思想去看事情,所以能够做出很明确的判断,错了就是错了,错了就是需要改正。

整部影片中,我本认为可以反转剧情的角色是铜匠,最后却以这种形式来结尾,虽然没有按照我的预期来发展,但这样的结尾要更加真实。他渴望获得知识,渴望有思想,渴望得到成长,就像刚毕业时的自己,或许这些渴望都是对的,也可以叫做有上进心,但这渴望若过于激烈,就会变为一种贪婪,将所有的美好向丑陋的方向去发展。

放下自己对教师行业特有的情怀,单看影片还是不错的,值得去看,值得去思考。

电影驴得水观后感3

我觉得《驴得水》是一部特别好的电影,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它里面很多东西值得深思和讨论,但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最想聊点什么的,是电影里边展现出来的一个问题——不忘初心;保全,坚持自我,有多难。

这部电影里面出现的大多数人,随着故事的发展,都变成和一开始大相径庭的人。先说第一个人物,周铁男。影片前部分,周铁男是一个正面人物,正直,嫉恶如仇、勇敢、脾气火爆但不畏强权,怼起领导来可一点也不口下留情;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他是一边小心呵护一边努力制造惊喜。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被生活狠狠蹂躏了一翻,最后,变成一个自私,胆小懦弱、百般讨好领导,最后还眼睁睁把自己喜欢的女孩送上“刑场”的人。

裴魁山,一开始虽然就是一个抠门的人,但是还不至于讨人厌,遇到喜欢的女生也会勇敢表白,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眼光。可被生活蹂躏一翻之后,他变成一个贪婪,及其恶毒、拿着刀子毫不犹豫往曾经喜欢的女人身上捅的人。

还有铜匠,他原本也是一个善良朴实的人,可最后,被生活打击之后,也变得一个可怕恶毒的人。

我并不想去批判他们这些转变,我一点都不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说“不管别人如何伤害你,不管你受到什么打击,你都必须做一个好人,不能伤害别人,不能变坏。”不,我一点都不想这么说。我只想说,一个人要做到“勇敢去爱,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不忘初心,坚持自我。”真的非常,非常难。我只想说:我们真的很容易就在一些苦难中,在处处是磨难的现实社会中,把真正的自己给丢掉了。

我们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算是小孩子,也有走路摔倒的时候。成人的世界,更是没有容易二字。我们可能会遇到像《驴得水》里边那样的致命打击,我们更加非常有可能遇到比里面演绎还要致命的打击,而经历过这些打击之后,我们很多人,就都会像里面的人物一样,变成自己曾经最看不起,最恶心的人。

不信?那么正面回答这几个问题:被朋友背叛伤害之后,你还能像最开始遇到他那样,微笑面对他,而不带着满心的怨恨吗?被喜欢的人拒绝之后,下一次,你还能勇敢地对自己喜欢的女生表白,不让这一次失败的经历影响自己吗?被诈骗过,你还能像一开始那样信任陌生人吗?你能像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一样,哪怕被囚禁过集中营,还能跨越那炼狱般的痛苦,写出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吗?

勇敢去爱,像没有受过伤一样;坚持自己,不忘初心;这表面上看起来是好听但是没用的鸡汤,可是你却不知道,其实这里边蕴含着真挚的道理和诚恳的劝诫。

篇8:驴得水观后感

四个知识分子,立志改变中国农民的“贫、愚、弱、私”,于是扎根在穷山沟里支教,但是他们却遇到两个难题:一方面他们的教学经费入不敷出,靠着虚报一头驴来吃空饷过生活;另一方面,孩子们一个个辍学回家,学校其实面临着要倒闭的现状。而与此同时,上级教育部要来视察,谎言的秘密眼看就要兜不住了,于是他们拉来铁匠来假装这名所谓的“吕得水”老师。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看似顺理成章,却也将一个个矛盾埋下了伏笔,一个是揭穿谎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则是理想与现实的撞击。

作为一出荒诞喜剧,不靠晦涩难懂的剧情和台词抓住人心,而是靠对现实的嘲讽来实现。戏里,富有抱负而“做大事不拘小节”的校长以教育者和领导者的身份一直重复着“人之初,性本善”的台词,观众却在一步一步的剧情发展中感到“人之初,性本恶”的提示。一群知识分子想改变教育现状,却不曾想他们这份崇高的事业中有一个“瑕疵”,而因为要去掩盖这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不断妥协,一点点丧失了底线,最终结出了恶果。而在戏中还有一个场景十分讽刺,那就是当教育部官员来见“驴得水”老师时,这位号称留学英国多年的教育部官员竟然把铁匠的方言误认为标准的英语,这种荒诞的表现就是有力的反讽。

二、人性写照背后对于现实的嘲讽

孙校长为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口头那句“做大事不拘小节”的原则,牺牲了一曼和女儿,在这种所谓的宏大事件中牺牲掉个体的利益,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伟大,反而让人觉得与理想背道而驰。历史老师裴魁山从之前对一曼老师的追求渐渐变成为了利益可以牺牲一曼的清白,并感到自己是受害者且表现得理直气壮,让人感到悲哀,还有他的恶毒语言令人感到心寒。周铁男本是最有骨气的,但因为枪声响起,他彻底变成了狗腿子,没有了曾经的锋芒,没有了曾经的立场,这是最为彻底的沦落,在生死威胁面前暴露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而怯懦的背后又引发人性中的贪欲。铁匠也同样是变化最大的一个,在屋外清洗自己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他变了,本应该从污秽清洗成洁白,却由白变黑了,他的性格转变和对于老师们的报复是最大的讽刺。四条故事线齐头并进,在金钱和利益诱惑下,在生与死的威胁中,四个人物一个接一个倒戈,最终走向了共同的堕落结局。剧中这些人物的表现不仅验证着知识分子是纸老虎,也在昭示着所有人都可能是纸老虎,在利益、生死面前很容易被击败。

“疯子”的形象在戏剧和电影中往往像一面镜子,反射出社会心理的暗流涌动,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疯狂,而是时代让他们变得疯癫。福柯在其著作《疯癫与文明》中提出:“疯癫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使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巨大的悲剧性威胁仅仅成为记忆。它是一种被骚扰多于骚扰的生活,是一种荒诞的社会骚动,是理性的流动。”张一曼最后的疯狂就是最好的写照,这个角色其实从头到尾都没有变,她一直是真实活着的、秉持着善良本性的人,但就是这么一个人,她的牺牲最后却被众人唾弃,世人的嬗变把她逼疯了,而她即使疯了也是最纯洁的那一个,因为她最后选择自杀来与其他三位老师决裂,疯癫不代表不清醒,相反她是最真实的一个人。

结尾处校长与三名老师的手重新叠在一起,再次喊出那句“改变国民的贫、愚、弱、私”的“让一切重新开始”让人感觉到深深的寒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如此,麻木深入骨髓却依然不自知。

三、戏剧冲突背后乌托邦的轰然倒塌

学者解玺璋认为,在《驴得水》的创作中,剧作者试图通过故事的发展来将矛盾一个个点燃,爆发心中积郁的不平,“他的发泄对象,既是反映在舞台上的这个世界的腐败,又是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孙校长总是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别忘了最初的誓言和抱负,以及他们主动承担的振兴农村教育的责任,但他们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又怎能使人放心地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他们?”虽然剧作者是把所有人物放在一个特定环境之中,在不断累积的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的变化,但是其达到的效果远远不止于此。

篇9:驴得水观后感

和《夏洛特烦恼》不一样,《驴得水》不是类似中年男人穿越意淫的轻快喜剧,它属于更沉重、更残忍的黑色喜剧。从喜剧的形态来说,《驴得水》更纯粹,比《夏洛特烦恼》更有力量,但与之相应的,它对观众也更挑剔。不管开心麻花如何考虑《驴得水》的立项,我一厢情愿地先把它理解为一种对严肃创作的期待:谁说喜剧一定肤浅,不能言志?

电影《驴得水》用历史讽刺剧的结构去完成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最终这个“荒诞”的体验由一个慈善家口里说出,而局中人从不觉得自己荒诞不经,也从未怀疑过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有多么黑色幽默。关于“自知”,需要跳脱出自我,来一次彻底的反身性思考才得以完成。

1942年,“三民小学校”似乎是桃花源一样的存在,即便学生从来就没有正面出现在观众面前,可是四位老师却“尽心尽力”做着教育实验。有关驴得水,他们的出发点都很好,不过是为了学校的生存,而不得不将一头驴虚构为一名老师、然后迫不得已再用一个铜匠去替代这个虚构的老师。《驴得水》告诉我们,人性是如何溃散的,哪怕是好人选择了善意的潜规则,也将一泻千里。不能因为一个正确的目的去做错误的事,更不能因为目的是好的,就可以一步一步没有底线。角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但恰恰就是这句话,使得事情一步步从小处向大处发展,最终使得事情的发展越来越超出他们的控制,而他们慢慢成了被控制者,无力摆脱,最终迷失了本性,也让事件的发展如脱缰的野马般无法收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付出生命代价的,恰恰是最本真、单纯的张一曼,她的欲望饱满而充实、坦荡又直接,却在虚无的荒唐游戏中成为牺牲品。

《驴得水》后半程集中发力,每个人在极端的环境里都失去了人本身的样子,松弛、惬意、幽默以及自我笃定,早已经不在,外界的权力、金钱、子弹将他们自得其乐的“桃花源”倾轧得变形。最后,他们成了忍辱负重的孙校长、由爱生恨的裴魁山、精神失常的张一曼、卑躬屈膝的周铁男……“被开化”的铜匠最为典型,他是诸位老师及政客全力发现、启蒙并催化的“速成老师”,他一旦作恶就超出了所有的底线。甚至最后连唯一一个企图用真理和正义去冲撞压抑和腐败的孙佳,也因为父亲的性命而被迫与当权者合作。卑微的活下去的愿望像永恒的原罪刻在了悲剧性的人物身上。

肤浅的喜剧看重笑料,绝不触及任何让人不适的现实痛點,生活的喜剧则热衷于建设一切美好的东西,然后把它们彻底碾碎,让你猝不及防。我相信无论是话剧版或者电影版的观众,很难不被《驴得水》带走情绪,它激烈到了残忍的程度。风雨如晦的民国让洋人大呼“incredible China”,从金钱利益、教育原则到生死当前,他们全盘失败。原则不过是用来突破的,在金钱权力的诱惑下,在生死的威胁下,原则和人性经不住考验。

不过,我依然会记住两个动人的细节:那头驴被宰了以后,孙佳一边烧着“得水”的小木牌,一边在哭;张一曼把剥完的大蒜片抛向空中,像下雪一样,伴着《我要你》的歌声,很美。(资料来源:《京华时报》、《新京报》)

篇10:关于驴得水观后感精选

电影伊始将时代背景定位于民国一个偏远山村的学校中,校长和三个老师共同合谋了用一头拉水的驴虚构了老师“吕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领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员来校视察,于是一场用目不识丁的铜匠冒充吕老师的荒诞事由此展开,而为了圆谎而继续编制的谎言,既成为了电影推动剧情的动力,也为其悲剧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随着这一谎言的持续发酵,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颠覆和教育腐败的抨击,通过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师与铜匠的同盟关系,使故事变的越发幽默且赋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为了实现所谓梦想的不择手段,最终令电影中每个人本自美好的预期被逐个打破,人性也在贪婪面前彻底沦丧了底线,其丑恶淋漓尽致的展现,构筑了电影极为出色的内在纵深。

谈及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饰演的女老师张一曼,她在电影中既担负了诸多的“有料”笑点,也成功塑造了了电影最为矛盾的一个人物形象,张一曼看似放荡的背后,却有着一颗纯真之心,但也正是这样的一份纯真,让她成为了这场用喜剧粉饰的悲剧中最为悲情的人物,这实则甚令我感觉电影中的张一曼与《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玛莲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则是前者凭借于美貌,而后者则是幽默与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场话剧般的表现形式,其实并不是电影的缺陷,这正如《狗镇》这般另类的作品一样都为人拍案叫绝,《驴得水》的问题其实是在于并没有处理好将话剧演变为电影的过程,在电影时长过半后,很明显的能令人感觉到剧情开始了强硬的大幅跳跃,以此引发的人物转变突兀,使人性经不起细致的推敲,最终命题的着点也变的稍显生硬。

篇11:驴得水我要你歌词

樊冲眼里,能演绎好《我要你》最关键的是质朴,于是他拉来了好友老狼再录一版,与化身歌女的任素汐对唱。这一合唱版中,老狼唱着主曲,任素汐出现在《天涯歌女》的穿插段落,营造一种对话感和年代感。“这是为电影独立考虑做的,作为推广曲,希望能有一些戏外的东西,也就是一曼这个人物的过往。”

我要你-(电影《驴得水》主题曲)

词曲:樊冲

我要 你在我身旁

我要 你为我梳妆

这夜的`风儿吹

吹得心痒痒 我的情郎

我在他乡 望着月亮

都怪这月色 撩人的疯狂

都怪这Guitar 弹得太凄凉

哦 我要唱着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情郎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都怪这夜色 撩人的疯狂

都怪这吉他 弹得太凄凉

哦 我要唱着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情郎

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我要 美丽的衣裳

为你 对镜贴花黄

这夜色太紧张

时间太漫长 我的情郎

篇12:喜剧电影《驴得水》上映时间

民国时期,几个各有“劣迹”但怀揣教育梦想的大学老师在偏远山村创建一所小学校。孙校长带领着张一曼、裴魁山、周铁男和女儿孙佳扎根后,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于是他们虚构了一名教英语的“吕得水”老师向教育局多领了一份薪水,用于改善教学条件和老师们的生活,而“吕得水”的真实身份是一头驴“驴得水”,孙佳每天要和驴得水到很远的地方打水回来供老师们日常生活用。突然有一天,教育局的特派员来学校视察,专门要听吕得水老师讲课,情急之下老师们用了一晚将一名满口乡音邋里邋遢的小铜匠改造成吕老师,没想到最后事情越来越失控。

角色介绍:

张一曼

演员 任素汐

三民小学会计兼数学老师,外表风情万种内心却单纯可爱的张一曼,唯一保持内心清白的教师,一个遵从内心、追寻自己自由的人。有一次在被所有人指责、辱骂中,她为表示自己的抗争,啪啪啪扇了自己六七个耳光。

周铁男

演员 刘帅良

三民小学自然科学老师,一身板正的蓝布中山装。是个性格耿直、脾气火爆的老师,在乡村学校里显得鹤立鸡群,讲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

铜匠

演员 阿如那

当地铜匠,会打铜锁,一口当地方言,原本是个虎头虎脑的单纯小伙,被教师们“带坏”后他性格大变,成了一个追名逐利且为报复不择手段的人。

孙恒海

演员 大力

三民小学校长兼国文老师,以好爸爸自居,为了金钱和生存甚至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

特派员

演员 韩彦博

教育部特派专员。目不识丁、自称曾留学英国的教育官员,听了铁匠几句方言后就称赞他读莎士比亚读得好。

裴魁山

演员 裴魁山

三民小学教导主任兼历史老师。裴魁山心里一直暗恋着张一曼。

孙佳

演员 卜冠今

15岁,校长的女儿,未经世事的小姑娘。

铜匠老婆

演员 王堃

铜匠的发妻,野性淳朴、刁蛮泼辣。

幕后制作:

创作背景

《驴得水》却并不是来赶电影火热市场的热闹的。事实上,周申和刘露创作这个故事的最初,它就是一个电影剧本。

初,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周申和朋友吃饭的时候聊出一个故事:一个缺水的地方,有个学校养了一头驴挑水,可谁都不愿意出养驴的钱,于是校长便将这头驴虚报成了一位名叫“吕得水”的教师,用“吕得水老师”的工资来养驴;当上级领导来检查,要见这位吕老师的时候,大家只能编造各种借口搪塞。饭局上众人只是随性一聊,周申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好的故事题材,于是当天便与创作伙伴刘露一起讨论,并决定将其拓展成了一个电影大纲的规模。

,周申就完成了《驴得水》电影剧本的文本,并申请了文字著作版权。,一部名叫《驴得水》的微电影出现在网络上,短片借鉴了部分剧本的内容,但并没有拍出精髓,这让周申意识到“必须马上把真正的《驴得水》立起来”。而相比较拍电影,排一个话剧显然要快得多。于是,戏剧导演专业出身的周申和刘露,又着手将《驴得水》改编成话剧剧本。

选择演员

将这部经典话剧作品搬上大银幕,既延续了“开心麻花式”喜剧的大旗,并且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对社会和人性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反思。而刘帅良此次出演这部电影,也正是被该片高质量的喜剧故事,强大的戏剧冲突和极其鲜明的角色人物魅力所吸引。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电影《驴得水》剧情简介及角色介绍

2.喜剧电影《驴得水》上映时间

3.《驴得水》观后感

4.电影《驴得水》插曲《我要你》

5.驴得水影评

6.电影《驴得水》影评

7.电影《驴得水》观后感

篇13:驴得水观后感

所谓“驴得水”,其实是一头驮水的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财”的寓意,所以这个词在片中意指一头带来财富的驴。这头驴又不仅仅是驴,还是小学校诸位老师心照不宣的“同事”——吕得水。胸怀拯救中国农村教育梦想的孙恒海校长,为这头驴建立了以假乱真的教师档案,以便每个月向上多领一份薪水,用于改善教学条件。一个谎言,需要一千个谎言掩饰,影片就从上司点名要听吕得水讲课开始,荒腔走板到无法收拾,既对从鲁迅到柏杨一再批判的国民性进行了艺术拆解,又对人生的“意义与虚无”做了探討。在李安导演“父亲三部曲”中担任摄影师的林良忠,也以独特影像风格为《驴得水》营造出“戏剧化”的电影语言模式。

万万没想到开心麻花在令人捧腹的《夏洛特烦恼》之后,会奉上这样一部黑色幽默喜剧。正如预告片里的Slogan:给你讲个笑话,你可别哭!《驴得水》主旨奔向“三言二拍”的范式,告诉观众:为了美好目的去做错误的事,终将走上歧途。每个人在错误的路上都不可能不成为另外的人,以致让最初的自己根本不愿相认。

即便只是小学校,其实也是大社会,一样可以看成一座“围城”。当那位声称留学过英国的特派员上场之后,《驴得水》就开始超出小学校为善意目标吃空饷的范畴,向着社会批判的方向发展。影片成功刻画出特派员这个贪得无厌的政客疯狂进行权钱交易的丑陋嘴脸。

孙校长身上堆积了太多悲剧色彩和无奈,从致力于拯救乡村教育事业、怀揣梦想的知识分子,变成特派员的帮凶和刽子手。虽然影片结束时他再次充满梦想,但早已被注定悲剧性结局。正如片尾他同事自杀的那一声枪响,也是为孙校长这份教育梦想敲响的丧钟。

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耿直Boy周铁男,面对强权最终也不得不弯下膝盖,成为特派员的哈巴狗;并且在官兵要强奸同事张一曼时,缩成“一坨虚无的肉”。这个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教师,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尊严。

影片最讽刺的,是真正的“驴得水”最终被铜匠假冒的“吕得水”主张杀掉吃了。大字不识的铜匠,经过几位老师突击培育,有了见识,也有了戾气和贪欲,却少了当初那份单纯和善良。这个本来只是偶然出现在小学校的过客,却变身成为影片下半段的终极大魔王,影片的黑色反讽意味由此再次得以突显。

《驴得水》最主要的角色张一曼是放纵不羁爱自由的新时代女性,她将性与爱巧妙分开,导致几个男人都从爱她变成恨她。张一曼为这份自由付出代价——从被扇耳光到被剃头,她从疯癫到自杀,最终死在时代大环境之下。

《驴得水》完全可以和姜文的《让子弹飞》结合起来看,同为乌托邦破灭的黑色幽默喜剧,前者更像是一部寓言,虽然上演的是过去的故事,却“绕梁三秋”。

篇14:驴得水观后感

《驴得水》足以拿一个2016“年度最佳集体表演奖”,尤其是跟当下常常在影视剧中露脸的中青年演员相比,话剧演员的台词基本功就高出一大截,节奏和分寸更是有章有法。尤其女主演任素汐塑造的张一曼,是今年国产电影中难得一见的充满精气神和鲜活魅力的女性形象。

《我要你》

演唱:张一曼

我要,你在我身旁

我要,看着你梳妆

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

我的姑娘

我在他乡,望着月亮

送你,美丽的衣裳

看你,对镜贴花黄

这夜色太紧张,时间太漫长

我的姑娘,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都怪这夜色,撩人的风光

都怪这吉他,弹的太凄凉

哦,我要唱着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姑娘,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都怪这夜色,撩人的风光

都怪这吉他,弹得太凄凉

哦,我要唱着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姑娘,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天涯呀,海角

觅呀觅知音

小妹妹唱歌,郎奏琴

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都怪这夜色,撩人的风光

都怪这吉他,弹得太凄凉

哦,我要唱着歌

默默把你想

我的姑娘,你在何方

眼看天亮

我要,你在我身旁

我要,看着你梳妆

这夜的风儿吹,吹得心痒痒

我的姑娘

篇15:驴得水观后感

现在想想这段话我还会耸肩冷笑:一边拼命地挣着观众的银子,一边往死里贬低观众的审美。导儿,不能什么便宜事儿都让您给占了不是。

可幸现在的观众机灵得很,他们是很难让身处审美顶点“文艺工作者”占到便宜的。因为他们找到了窥伺解幕后的渠道,更找到了公然回敬的途径。

正是因为什么牛鬼蛇神都能站出来说话了,所以,电影人学会了一个很重要的沟通技巧:把一个故事讲明白,有头有尾地讲明白。也正因为什么妖魔鬼怪观众都见过了,所以,他们总期待有一点东西他们看不明白,起码在影院的那一个多小时他们反应不过来。

所以不得不说,《驴得水》真是一部讨巧的作品,它恰如其分地找到了“懂与不懂”之间的那个平衡点:用一个人人都能看得见起因、经过、高潮、结局的故事,塑造了几位性格鲜明、颇有代表意义的人物,留下一堆任谁都想不明白的思考。

走出影院的我,不禁感觉自己被“套路”了,但这个套路却玩的如此真诚、让人欲罢不能——

我以为它影射体制、针砭时弊,它就在结局送了我一个政治正确来堵我的嘴;

我以为它赞美理想、讴歌人性,它就要每一个人都为自己的理想牺牲别人的利益,也为别人的错误承受难言的委屈;

我以为它致敬教育、尊重知识分子,它就让一群知识分子一错再错、让一个文盲在接受教育后变得贪婪而自私;

我以为它是喜剧,它就把女主角的长发剪成鸡窝,把美好毁灭给我看;

我以为它是悲剧,它就把貂皮大衣穿在夏天、把goodbye的下一句对白写成goodmorning,大玩反差萌;

我以为它是文艺片,它偏偏把每个人物都埋到黄土高原最深处,用土地一样踏实的情感压死了一切无病呻吟;

我以为它是哲理片,它偏偏把故事讲得那么真实具体、偏偏让每一句对白都难辨真假对错,让每一位观众都在回顾自己的记忆……

于是,一千位读者,可以创造出一千位哈姆雷特。

而一千位观众,却可以解构出一万部《驴得水》。

因为这个坑,实在是挖得太深了。深到你很难找到一条确定的线索把故事的所有重要片段和人物串联起来。在《驴得水》的世界里,每件事都是因、每个人都是果,所有人和所有事环环相扣、息息相关,唯一能在人和人之间画出界限的,就是每个人物内心深处所信仰的原则和期待的未来。可笑的是,每个人在捍卫自己的信仰的同时,也都在强迫身边的人放弃自己的信仰。

张一曼信仰自由。用编剧周申的话说,“她追求自由,底线是不伤害别人。所以你情我愿的性关系在她看来并不肮脏。”然而,这仅仅是她的一厢情愿,因为性、爱、婚姻、道德根本是无法分开的,于是她的践行信仰便成了处处留情的孽债、支离破碎的家庭和人人喊打的污名。

她做到不伤害别人了吗?没有。她的拒绝、她的新欢彻底摧垮了裴魁山的自尊和善意;和她的一夜情把铜匠推进了欲望的深渊;她不光彩的历史迫使校长同事屡陷窘境。

她自由了吗?没有。她把自己的标准从普世的标准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把自己从主流社会中抽离了出来,把自己逼到了天涯海角,在干涸的土地上走向灭亡。她快乐过、满足过、恣意挥霍过,却没有一天得到过安宁。这,怎么可能是真正的自由呢?

老校长信仰农村教育。他不止一次表示,农村教育实验是他一生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他可以牺牲一切。所以他潜移默化地号召所有部下一起,把他的梦想叫做“大局”。

在老校长心里,这个“大局”不得了:它关乎近代农村教育的发展脉络,关乎中国农村贫困落后面貌的改善,关乎自私、贪婪、短视这些小农意识的根除。但是在镜头里,它只是一座小破庙里一所山寨学校的存亡和几个劣迹教师的饭碗。

在老校长心里,这个小学校是所有人的避风港,而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家长。他收容在城里混不下去的教师、他教化农民家庭的子弟、他编造“驴得水”的谎言来维持学校运转、他在特派员面前阿谀奉承委曲求全……他觉得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也能承担一切责任。

实际上呢?他亲手剪掉了一曼的秀发、他亲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已婚的铜匠、他亲手制造了裴魁山对一曼的愤恨、他亲手把无辜的黑驴推向了死亡……但是他坚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他需要,他们都需要,“顾全大局”。

不得不说,老校长这个人物赚足了我的愤怒和心碎。

我相信你们也是一样的,谁还没有一个自以为牛逼到死的老爹呢?

裴魁山信仰利益最大化。比起教学,他对学校的财务似乎更感兴趣,每次一曼汇报“驴得水老师”工资的使用情况时,他都边听边计;而大家商议出资改造学校的时候,他总是最后一个点头。

“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

当铁男要求裴魁山捐出他分得的六千法币的时候,裴魁山终于愤怒了。这句质问不仅仅针对铁男,更针对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曼为了自由的关系拒绝了他并睡了铜匠;校长为了应付检查、留住学校默许了一曼色诱铜匠;铁男为了保持学校的团结要求他分出自己的金钱……

恰恰是这句话戳破了整个影片的人物关系——绑架。每个人都在做着一些“为别人好”的事情,却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在尽力满足别人的梦想,却没有意识到他们求的只是自己的心安。

说到底,即便人和人之间再亲近,人性的本质也已经决定了:人,归根到底都是为自己活着的。

裴魁山自私吗?是的。他心中的爱和怜悯只留给自己,刻薄和狠戾却留给了身边所有人。

裴魁山错了吗?是的。只不过有些人的有些错,我们不忍指责。因为他已经在承担错误的后果,即使那些错误是别人犯下的。

铁男信仰“义”,仗义、道义、正义。为了老校长的梦想,全力支持他的一切决定,这是仗义;为了农村教育,不断捐出工资,这是道义;在铜匠作威作福的时候,他第一个站出来坦白整个骗局,这是正义。这位东北汉子坦诚、耿直、是非分明,就好像一把无坚不摧的剑,在危难来临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挡在朋友们身前。

讽刺的是,他是第一个,也是影片中唯一放弃了信仰的人,而且放弃得那么彻底——在保镖的子弹擦过他脸颊的瞬间,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还活着;在他踉跄地从地上爬起来的瞬间,所有人都以为他没死,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已经重生。

对重生之后的他而言,除了生命,一切都不再重要:即使一曼差点在他面前被强奸,他也蜷缩在角落里不敢动弹;即使爱人孙佳怒目相向、斥其不争,他依然怂恿孙佳和铜匠假结婚来确保所有人性命无虞。

若是说干净,铁男是所有人中最干净的,因为他不曾成功胁迫任何人做出他们不想做的事;若是说悲哀,铁男也应该是最悲哀的,因为只有他把自己曾经珍视的一切弃如敝履。

孙佳信仰“情”,亲情、友情、爱情。孙佳是一个生活在乌托邦中的姑娘,她在所有人的保护下长大,对每一个人都心存爱戴,也决不允许身边的人互相伤害。孙佳的信仰给大家添了不少麻烦,也让自己遍体鳞伤:她无意中一句“得水会说话了”,让本来掩饰很好的谎言差点穿了帮;她爸爸在民国政府特派员的面前说出了反对她亲共的大哥的话来,她当即黑脸抗议,多亏一曼圆场;发现铁男对差点被强奸的一曼坐视不管,她怒目圆瞪,吼得声嘶力竭;铜匠杀驴得水吃肉的时候,她给黑驴烧纸钱,边烧边哭:“得水,我错了,是我把人教坏了。”

她不忍心看着身边的人相互伤害,所以她把能怪在自己头上的事情、能靠自己的牺牲化解矛盾的事情都揽在了自己身上:她感念铜匠的帮助并惊喜于铜匠的天赋,于是教他学知识,同时也把铜匠的自私贪婪归咎于自己;她禁不住老父亲的恳求,只能委屈自己嫁给铜匠;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一切,只能遵从安排、远走他乡……

孙佳是整个影片里最富有希望的角色,也是历史最干净的角色。然而一旦一张白纸经历过了笔迹,那么即便把痕迹抹去,印记也不会消失。所以孙佳受到的伤害,要用余生去厘清;她的爱恨得失,也要用余生去消化。

而铜匠,他没有信仰。他只是盲目地相信:自己手里的一切,都是最差劲的;没有得到的未来,拥有无限可能。

一曼在情急之下骂他是畜生,而这一句畜生,又何尝不是所有人潜意识里给他的定义呢?他扮演了“吕得水”,而“吕得水”的真身正是一头拉水的黑驴。铜匠原有的幸福来源于不自知,他不知道知识的魔力、不知道荒原外的世界、不知道世上还有一曼那种艳丽可爱却捉摸不透的女子、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多么粗鄙、孤陋、卑贱。

但是学校一行让他看到了光亮,而这一丝光亮的可望不可即又触发了他无止境的欲望——他渴望权力,渴望用权力报复羞辱了他的一曼;他渴望地位,渴望获得一个“人”的认证;他渴望知识,渴望用知识改变后代的命运;他渴望爱情和体面的婚姻,渴望从悍妇的压制中解脱出来……

他的每一点诉求都那么合理,合理到卑微。然而命运给他的人物设定却让他的诉求显得那么贪婪、扭曲、不切实际。就好像影片中他洗的那个澡一样:因为生活在缺少水源的地方,他把洗澡当做了报复性的享受,在洗澡的时候引吭高歌、拒绝和人交流……洗一个热水澡尚且如此,权利加身的铜匠会如何伤害他人就更不必说了。

知识是可以短期学会的,而健全的人格却永远难以在铜匠身上培养起来了。对待铜匠的态度一直是其他几位人物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方,而铜匠的可探讨性恰恰在于他的可塑。这个人物的存在为整个故事的背景——农村教育——设置了合理性,也呼应了裴和校长在影片开始关于“如何激励农民子弟读书,如何杜绝其贪、私、愚的劣根性”的争论。

“如果过去的就这么过去了,那么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孙佳在影片最后送给她父亲的话,不仅带着观众重新回顾了整个故事的因果纠葛,也预示了所有人的悲剧结局:无论是影片中明确交代的一曼的死、铜匠的回归粗鄙,还是可以预料到的老校长的梦想破灭、魁山的孤独一生、铁男的压抑委屈。

说到底,每一个没有走出荒原的人,都未得善终。

我在标题中说《驴得水》是一部灾难片,因为它讲述甚至讴歌了每一个人的灭亡。

而且,它拒绝告诉观众如何避免灭亡,反而把灭亡当成了必然——影片中的孙佳走出了荒原,而现实中的荒原哪有边界?学校中的每个人,爱也好、恨也好、聚也好、散也好,都是在自己的圈子中,伤人、自伤、两败俱伤、遍体鳞伤。就算我们有幸走出自己的圈子,谁又能保证我们不会成为被打回原形的铜匠呢?

说到底,过去的好像也只能这么过去了,即便未来越来越糟。

好久没有写过这么低落消极的文字了,回过头来,还是想回应一下文章开头张导的那段说辞。

我以为,一部喜剧的低俗与高雅,并不取决于它用什么颜色的包袱逗笑了哪个群体的观众,而是取决于在笑过之后,它能让多少人停在椅子上,稍微想一想自己那并不好笑的人生。

《驴得水》,做到了。

上一篇:戏的初中作文下一篇:誓与“三股势力”和“两面人”作坚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