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2024-04-08

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精选5篇)

篇1: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南美白对虾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适温适盐范围广,可以在海水、淡水与咸淡水中生长,具有个体大、生长快、营养需求低、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优点.

作 者:朱迪 蒋天明 顾宏飞 包永胜 作者单位:朱迪,蒋天明,包永胜(绍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绍兴,31)

顾宏飞(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浙江,杭州,310000)

刊 名:水产养殖英文刊名:JOURNAL OF AQUACULTURE年,卷(期):30(2)分类号:S9关键词:

篇2: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一、繁殖饵料生物。

1、池塘进水。

清整后的.池塘,在3月底注入15%~30%的海水,进水时在进水口使用60目锥形网进行过滤,防止进入野杂鱼等敌害生物。

2、施肥。

池塘进水后即开始施肥,培养单细胞藻类,施肥以肥效大且持久的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中以鸡粪最好,一般施鸡粪1500~3000kg/hm2。

二、轮虫养殖管理。

1、轮虫引种。

施肥10d以后,当池塘水色呈浅绿或浅茶褐色时,表明池塘内单细胞藻类繁殖起来,这时要及时引入轮虫种源,一般池塘放入活轮虫3.75kg/hm2左右即可。

2、日常管理。

引种10d后轮虫即可快速繁殖,当日出前后发现轮虫起浮,水面呈现红色时,可以开始适量收获。为防止轮虫群体突然消亡,应每隔5~7d施肥一次,施尿素15~30kg/hm2。另外,桡足类和枝角类是轮虫的天然敌害,如果池塘内发现桡足类和枝角类开始繁殖,可以按0.3~0.5mg/L的浓度施用90%的晶体敌百虫进行杀灭。

三、虾苗放养。

1、虾苗选择。

一是选择优质健康的南美白对虾虾苗,要求体长1cm以上,体表干净透明,肝区颜色深,胃肠饱满,溯水性强,反应敏捷。

二是虾苗池盐度与养殖池盐度相差不超过5个千分点。

2、放养时间。

轮虫收获到6月中旬结束,最晚在6月底前要将南美白对虾苗放养到池塘内。

3、放养密度。

轮虫与南美白对虾综合养殖的池塘面积大,一般没有增氧设施,养殖轮虫经常施肥,池塘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高,不适宜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因此,南美白对虾放养密度要控制在7.5万~15万尾/hm2。

四、对虾养殖管理。

由于养殖池塘水质肥,轮虫等自然饵料生物丰富,虾苗放养密度低等原因,对虾养殖不用人工投喂饵料,养殖管理的重点是高温期防止对虾缺氧浮头。主要方法是经常巡塘,一旦发现对虾浮头,立即投入增氧药品。

五、效益情况。

篇3: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试验主要进行了在南美白对虾池中混养日本甲鱼,以饲养白对虾为主,适量放养日本甲鱼,两者互不相残,具有相互利用促进,。在白对虾池中混养少量日本甲鱼,不需大幅增加养殖成本,每667 m2可增加纯利润在2 000元之上,而且管理方法与单养白对虾方法基本相同,大大降低了单养白对虾的风险。

在绍兴县海涂九四丘80×667 m2的白对虾池塘中进行了试验,经2007年1年的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下面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1 试验方法

1.1 场地选择

2007年初在海涂九四丘选择7只白对虾养殖池,共80×667 m2,其中5只为10×667 m2, 2只为15×667 m2,进排水设施齐全,各池配备2~3只增氧机。水源水质无污染,盐度为1‰。池塘四周设置40 cm高以上的防逃围护设施。

1.2 放养前准备

首先是进行池塘清整,在养殖前进行干塘翻耕一遍,并曝晒15 d。清除池底淤泥,保持在6 cm左右的厚度。用150 kg/667 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然后在放苗前一周进水培肥,用发酵过的有机肥100 kg/667 m2。同时在池中设置好为甲鱼用的饵料台,饵料台采用石棉瓦或木板,斜放于水面处,一半浸没于水中,一半露出水面,饵料台与水平面成30°~45°角。

1.3 虾苗与鳖种放养

在4月底至5月初放养虾苗,虾苗来自绍兴县水江育苗场,已淡化。平均放养虾苗8万尾/667 m2。鳖种在6月18日放养,规格为250 g至500 g不等,平均投放50只/667 m2,来自于绍兴绿源水产公司。

1.4 日常管理

1.4.1 水质管理

主要是投放有益活菌(枯草杆菌制剂“活水宝”),以改善虾池水质,使水质保持稳定,氨氮、亚硝酸盐不超标。第1次用时为500 g/667 m2,之后每隔10 d定期使用,用量为首次量的1/2。在养殖中后期,使用了一些底质改良剂,如沸石粉,以控制虾池底质。

1.4.2 投喂管理

饲料来源于本地正规饲料厂生产的白对虾专用颗料饲料,在投喂过程中定期添加1%~2‰的维生素、多糖、免疫多糖等物质,提高对虾免疫能力。对日本甲鱼在放养后第2天投喂配合饲料,在虾饲料投喂半小时后再投,半个月后逐步减少,一个月后完全停止投喂甲鱼配合饲料。到对虾起捕后改投喂鲢鱼肉。

1.5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始终坚持“以防为主”的方针,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的规定执行。由于平时每隔10~15 d用生石灰、微生物制剂等环保药物交替使用,并定期在饲料中轮换添加1‰~2‰的维生素C、超碘季胺盐及免疫多糖,增强虾与鳖的抗病能力,故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严重的病害,即使在台风季节有发病的症兆也因天气转晴而马上得到抑制。

2 试验结果

2.1 产量

2007年9月初开始拉网起捕白对虾,至10月底前结束,甲鱼从2007年12月底开始陆续起捕销售,直到2008年2月初结束,总产量38 172 kg,其中白对虾34 464 kg,甲鱼3 708 kg,总平均产477.15 kg/667 m2。

2.2 经济效益

总产值124.81万元,除掉塘租、饲料、虾鳖种苗费及其他费用62.28万元,纯利润62.53万元,产值15 601.2元/667 m2,净利润7 816.25元/667 m2。比单养白对虾增加产值7 692.8元/667 m2,净增效益5 807.8元/667 m2。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池塘中混养日本甲鱼是可行的,既不会对虾的产量产生很大影响,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而且还发现在采取虾鳖混养的池塘中,白对虾的发病率大大降低,分析认为是鳖将老弱病残的虾吃掉,抑制了病菌的扩散传播。这一模式被有关专家认为是一种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

在苗种放养时,必须先放养虾苗,约一个半月后再放鳖种,这样可以确保虾苗不会被甲鱼摄食。而放鳖种时必须在移出温室前10 d慢慢降温,直至与池水温差不超过3℃,并稳定3 d,然后在放入池塘前再进行一次侵浴消毒处理。同时要求池塘水温稳定在24℃以上,最好选择天气晴好3 d以上出温室下塘,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甲鱼的成活率。

由于甲鱼容易逃逸,所以混养甲鱼的池塘必须做好防逃设施,可以用石棉瓦或砖石设置。甲鱼有晒背的习性,虽然在池中设置了晒背台,但甲鱼也可能会停在增氧机叶轮上,故在开动增氧机前要先察看,以避免伤害甲鱼。

试验过程中每667 m2放养甲鱼的数量从20~100只不等,至全部起捕结果看,白对虾的667 m2产量在400 kg以上,甲鱼的成活率也在90%以上,可见在以虾为主的虾鳖混养模式中投放适当数量的甲鱼可以提高池塘的产出率,经济效益显著,但究竟是混养多少数量的甲鱼可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尚有待研究。

篇4:青蛤与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技术

在对虾池中混养青蛤,经浙江省宁海县各地多个养殖场试验,一般亩产商品蛤1700~2500千克,经济效益可观。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养殖设施和水体资源,提高虾池的利用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虾池内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加之对虾的排泄物和残饵,可为青蛤提供足够的饵料,加快其生长速度。虾池中混养青蛤,还能改善池底环境,减少敌害生物,促进虾增产。因此,这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生产模式。

一、青蛤养殖池的选择

1. 池塘设施。应选择靠近海边的虾池,池底平坦,倾斜度小,便于进水淹没、排水干露。排水口要用砖石修建,高1.5米、宽1~1.3米,3~4小时内能将池水排干。池底以硬泥或沙泥为佳。池塘面积以25~30亩为宜,面积太大不利于池水更新、水位调节以及埕间生产管理。池塘应设有独立的进、排水闸门。凡受洪水威胁的垦区池塘,还需设排水沟,并在池内挖环沟,排除埕地沉积的淤泥,以免泥沙覆盖埕地,危及青蛤的生长与成活。

2. 水源条件。青蛤是滤食性贝类,要求水源充足,潮流畅通,无污染,水体盐度稳定在20‰~30‰,水温5~35℃,pH值为7.5~8.5,水质肥沃,底栖硅藻丰富。水源主要来自自然纳潮,要求大潮能顺利进入池内,并有适量淡水注入。

3. 修建埕地。蛤苗放养前(对虾未放养),先排干塘水,对池底进行翻耕(深30~40厘米),捡去石块、贝壳、杂藻等,然后建成长条形的埕地。一般埕宽3~4米、高30~50厘米,埕长视虾塘实际面积而定。各埕之间,要开挖1条60~70厘米宽的水沟,便于播种与埕间管理。池塘埕地要划片,以上埕和中埕养蛤,下埕(低埕)为投饵台,蛤埕要距闸门远些,一般养蛤面积以占池塘面积20%~25%为宜,面积过大会影响虾、蛤生长。

4. 清塘消毒。虾、蛤苗放养前10天左右,要进行清塘消毒。池塘内淤泥可经暴晒干裂后清除,底质较硬的蛤埕,应浅锄数厘米并捣碎泥块,再用60目筛绢网过滤进水浸泡1~2天,然后用齿长2~3厘米的钉齿耙边耙埕、边排水,将蛤埕荡平抹光。每亩池塘可用茶籽饼(先敲碎浸泡1天)5~8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30%)15千克消毒,3天后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以冲洗掉池底残留的药物,排干池水后再重新注入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30厘米深。

5. 施肥培饵。放苗前10~15天,灌注经60目筛绢网过滤的海水50~60厘米深,并施肥培养基础饵料生物。若使用无机肥,可选用尿素、硫酸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一般氮肥2~5毫克/升,磷肥0.2~0.5毫克/升;若使用有机肥,可用经过发酵与消毒的鸡、猪、羊、牛粪肥,用量为100~200毫克/升。通过施肥,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褐色,并根据水色的浓淡情况适量加注新水或追肥,但在夏季7~8月高温季节,池内饵料丰富即可停止施肥,待对虾捕获后再适当追肥。

二、蛤苗播种

1. 蛤苗选择。选择壳色鲜亮,活动强(斧足伸缩活跃,受惊后贝壳迅速紧闭),壳破碎率<2%,平均壳长≤1厘米,规格整齐的优质青蛤。有条件的尽量选用当地蛤苗,成活率高。

2. 播种季节。蛤苗播种越早越好,一般从农历3月上旬开始,到4月上旬结束。通常先播蛤苗,过几天后再放养虾苗,以防虾苗食害蛤苗,造成损失。秋季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如气温适宜,也是播种蛤苗的好时机。

3. 放养密度。按池塘水面计算,一般每亩放养规格8000~1200粒/千克的蛤苗30~50千克。对虾苗(体长2.5厘米)放养量以1万~1.5万尾/亩为宜。蛤苗的播种密度与池塘底质条件有关。池底松软的要比底质较硬的适当多播一些;小苗成活率低,可适当增加补苗量;泥质底的池塘可适当加大养殖密度,藉以利用青蛤的喷水作用,使池底淤泥逐渐被水流冲走,能起到改良底质的作用。在青蛤苗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与泥蚶、缢蛏等混养。

4. 播种方法。播种蛤苗时应在埕地两边留出10~20厘米宽的空地,以供蛤苗移动穴居和避免落入水沟里。蓄水播苗,应在埕地四周插竹竿做标志,防止将蛤苗播入沟内。

三、日常管理

1. 适时调水。加强养殖水环境的检测与管理。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及时排放老水,加注新水,有效地改善水质条件。在虾苗放养后15~20天要向池塘内添加新水。需根据季节适时调节蛤池水位,高温时水要深,低温时水要浅,使蛤苗生活在适宜的水温环境中。暴雨后要及时放水避淡,并开闸进海水,以防淡水过多影响虾、蛤生长。冷空气到来前也应适当添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捕获后池塘水位应降至30~40厘米。

2. 定位投饵。对虾以鲜活饵料或人工饵料为主,青蛤以浮游生物为食,因此,要坚持定位投饵,蛤埕上禁止投喂各种虾饵。对虾投饵量一定要足够,否则,对虾四处寻食,危及青蛤的生存。

3. 防治敌害。池塘内蛤的敌害很多,如红螺、斑玉螺、壳蛞蝓、蟹类等,应加强防治。池塘中极易繁殖浒苔,既消耗水中营养,又覆盖蛤埕,妨碍青蛤的生长和呼吸,可选择天气晴朗的大潮汛期午后排水,让浒苔露出水面,然后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溶液从青苔顶部逐棵点浇,效果很好。野杂鱼的防治可用10~15毫克/升茶籽饼溶液全池泼洒,1~2小时后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将药死的野鱼清除。

四、收获

青蛤的商品规格为壳长达到3厘米以上。由于苗种大小和养殖条件不同,所以收获期有早有晚。一般小苗经2年、中苗经1年半养成,即可采捕上市。我国南方各省,一般从清明前后开始收获,至9月份结束;北方则多在春末夏初收获。

收蛤时间应安排在大潮汛期间,先捕虾,后收青蛤,这样对虾捕获后可及时进水,防止蛤埕干露时间过长而引起死亡。池塘养殖的青蛤埋栖较浅,可在池水排干后见孔用手直接挖取或用锄进行翻拾。蛤收起后,需进行“淀 ”,去除死蛤。其方法是:在木桶(高60~70厘米、口径100~150厘米)中放入等量的海水、海泥和细沙,拌成泥浆,然后将蛤倒入桶中;再用木棒搅拌,死蛤和砾石等即沉在桶底,好蛤则浮在上中层。将好蛤捞起,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上市。

采捕作业要防止机械损伤,打包前要严格验收质量,防止死蛤和包沙蛤混入,还要进行大小分类称重包装。储运时动作要轻,严防抛包,以确保产品质量。未运商品规格的青蛤,要及时放养到预先准备好的养殖池,继续养殖。

篇5:南美白对虾与日本甲鱼混养的技术

1鱼塘条件

池塘面积50×667 m2,水深适中,保水性能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经测定外河水源无污染,符合国家规定的养殖用水标准,配有微孔增氧机、水车式增氧机13台,并安装了增氧控制器以及监控器,同时配备投饵机、水泵等。

2放养前准备

2.1清塘消毒

放养前15 d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清塘后5~6 d注水80~100 cm,注水时用80目筛绢网过滤。

2.2建立暂养池

首先于2月底至3月初在池塘一端设立3×667m2~4×667 m2鱼种暂养池投放鱼种,以后随着气温逐步回升投喂饵料。其次在5月上旬在池塘另一端用木桩和塑料薄膜围成大约2×667 m2水面作为南美白对虾暂养池。

3苗种放养

放养情况见表1。

4饲养管理

4.1暂养期管理

南美白对虾放苗前3~5 d调节水体盐度与苗场盐度差小于1,一般每吨水加养殖专用盐2.5~3.0kg,同时用肥水菌5 000 g泼洒,放苗后1 d内保持暂养区盐度相对不变,以后逐渐加淡水淡化,10 d后过渡到纯淡水。放苗后1~2 d投喂虾片,定期在饵料中添加0.2%VC以提高抗病力,以后再根据水质情况,使用肥水菌肥水,并用芽孢杆菌、硝氨净调节水质,每天坚持增氧,10 d后虾苗长至1.5 cm以上改投0#开口粉状料。当虾苗长至2~3 cm以上时即可拆除围栏,让虾苗逐步进入大塘。

4.2水质调控

养殖前期每天加3~5 cm水,直到池塘水位上升至2 m,养殖中后期适当换水即可。

根据需要,定期使用肥水菌、生石灰、二溴海因以及其他微生态制剂如EM菌等调节水质,合理使用增养机,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4.3饵料投喂

对虾因早期虾池饵料生物多,应不投或少投饵,大约10~15 d以后逐渐增加全价颗粒料的投饵量,每天3~4次,套养的鱼类前期在其围养区内投麦粉,当虾类生长2个月后将拦鱼设施拆除,使其进入大塘,每天在喂虾料前先投喂鱼类饵料,投饵做“四定”、“四看”。

4.4病害防治

主要做好生态防病与药物防治相结合,在饲料中添加0.2%VC、0.2%VE、0.5%免疫多糖,提前抗病力,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和二溴海因杀菌消毒与科学调水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来防病。

5养殖结果

产量、产值见表2。

2015年养殖投入535 949元,其中承包费50 000元,苗种费143 260元,饲料费197 089元,药物费45 000元,水电费40 000元,人员工资45 000元,其他开销15 600元,总产值905 040元,总利润369 091元,平均利润7 381.8元/667 m2,投入产出比1∶1.69。

6经验总结

上一篇:校艺术团第一次例会策划书下一篇:入场工人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