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遇见了好人

2024-05-24

好人遇见了好人(精选8篇)

篇1:好人遇见了好人

如果遇见你-----好人好事作文

承德市围场县第二中学初二十五班 訾博

辅导教师 谷秀明

(一)“该如何遇见你,在你责备的眼里。” “你还没有力气,穿过孤单的四季。” “一起等雪后,天晴。”

汽车的轰鸣混杂着灰蒙蒙的心情,注入耳机。

(二)血红在灰蒙中若隐若现。记忆被打碎,再拼接,神经被碎片反复刺痛。她绝望的双眼,蔓延的鲜血,破碎的画面,冷漠的身影,十八次冰凉的错过,无数次抑制的动作〃〃〃〃〃〃

对不起。

我还是,没有勇气。但,如果还能遇见你〃〃〃〃〃〃

(三)“如果能遇见你,在我哭过的心里。” “你还会不会同意,原谅曾失明的心。” “一起去寻找,相信。”

汽车的轰鸣声又把他拉回现实,心跳的节拍在那一刻乱了规律,他又看见了什么。稚嫩的身影与僵硬的动作,杂乱的喇叭声与惊惶的呼叫〃〃〃〃〃〃翻涌。蒸腾、搅拌。再现。

他冲了过去。箭步如飞,双手挣脱上衣口袋,弯腰拉起了她的小手。似乎是无穷尽的奔跑。寒风在耳边吼着,他看不清前方的路,也 不必看清,冷气刺进皮肤,他被冻的麻木。耳机掉了一边,只有微弱的声音回荡着:“有的时候,世界热情不够〃〃〃〃〃〃”

一直跑一直跑。“小悦悦,对不起。”

“〃〃〃天使也会,在云端难受〃〃〃”

“如果再遇见你,我一定会抱起你跑过车流。”

“〃〃〃人生的长路,没有人教你走。惊慌的孩子,找不到出口〃〃〃” “我不会再让这样的事发生〃〃〃〃〃〃”

“大哥哥,不要再跑了。这没车了。”轻柔的声音把一切扶的纯白。“谢谢你。”她笑了。“要不是你,我真不知该怎么办。”

安静了。血红的双眼覆上厚厚的白雪,惊惶被安稳的心跳扑灭。明亮了。那些灰蒙的旋律,紧皱的眉头,托塌的情绪,消失了。

他回过头,声音颤抖。“安全了,走吧。”

(四)如果遇见你,你会不会哭红眼睛,纯净了宇宙。我会不会为你点亮回家的灯火。会不会有谁,带你找到出口。如果遇见你。

人生的长路,让我带你走。

简评:文章在虚虚实实中穿梭,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文章以唯美的措辞写出如果遇到小悦悦他会怎么做,内涵深刻,引人深思。

联系电话:***

篇2:好人遇见了好人

不久前,江苏南通又发生一起“彭宇案”,一辆大巴的司机在立交桥上发现了一位骑三轮的老太太倒在路上,司机前去搀扶后,却被老太诬为肇事者。幸而,由于大巴上安装有摄像头,通过录像还原了司机的清白。

首先我们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为什么会屡次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没有摄像头来证明司机的清白,这件事的走向又会如何?

(一)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

老人诬赖事件频现凸显社保隐忧。从社会保障的缺陷上解读“彭宇案”这类现象。我们看到,制造“彭宇案”的几乎无一例外都出自经济条件差、享受社会保障较少的家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老年人。之所以老人诬赖事件频现,更多时候是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异变出来的讹诈心理。除了舆论和法律维持中正立场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社会要将民众从生活的高压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老人们才不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负担和累赘,受到伤害时才不会逾越道德边界,以企图转移家庭和子女的风险与压力。真正能够释放这种压力、规避这种风险的,不是某个个体,而是要依靠政府完善保障、优化福利来分担这些风险。

二、法律层面

法院在对此类案件的判决没有建立在以事实为依据、一法律为准绳上。例如轰动一时激起人们愤慨的‘彭宇案’。法官的判决书,通篇是“情理”而不是法律条文和事实依据。

疑罪从无,几年前就已经做为法院办案的原则了。然而现实中法官的操作却是完全相反的。法官试图在某一个案中左右逢源,片面追求表面和局部的和谐效果,却往往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动摇了法律的公正和正义,法律将因此失去作为判别是非对错的原点和坐标的重要功能。

三、社会现实-贫困

曾子曾说无恒产者无恒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尽快摆脱艰难境遇的冲动有时能突破保守高尚气节的心理防线,比如饥荒年代偷盗的人可能更多。古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孙立平说,这是因为“穷人没有抵御堕落的资源”,可谓卓见。在许多老太太诬陷事件中,老人家境贫寒,没有医疗保障,治疗费又高,遇到这种事,于是,只能昧着良心赖上一个算一个。对于天津老太,赖给许云鹤是因为治疗费高,对于南通老太,则是因为家贫。总之都不富裕,所以在面对有可能改善自身处境的选择时,选择了堕落,选择了栽赃诬陷。

四、民族传统

中国是“礼仪之邦”,“仁义道德”的观念已经影响了两千多年。在“不说谎”这个问题上,孔夫子更是曾喊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样的狠话。但是,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民间智慧”、诸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假作真时真亦假”等等,在与人打交道的学问上,还充斥着《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宝典,老太太要在当年挨着擦着,不见得就不施展什么小动作。与其说这是人心不古,不如说这是种“传统”的继承

而不用说古代,即便是倒退30年,那时候的民风究竟是“学习雷锋做好事”那样的,还是“勾心斗角”式的,相信只要尊重事实的话,不难有结论。

五、社会心理

事情发生三天后证明司机清白后,老太太是认错道歉,而且老太太的家人开始感谢这位好心的司机,还给他送去了锦旗。

出现了这样的变化之后,有数量不少的人说:这肯定是老太太和他的儿子在敲诈不成后突然改口是对自己的伪装和狡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评论?他有什么样的心理基础?我觉得这个心理基础就是这样一句话,“我是好人,但是我不相信别人是好人”。所以这些评论者现在在怀疑老太太和老太太的儿子应该不是好人。再回头去想一下,老太太的儿子在一开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判定司机是一个坏人?是不是还是同样的心理基础?“我是好人,但是我不相信别人是好人”。所以老太太儿子不相信,说司机仅仅是下车见义勇为去扶老太太的,他一定是犯了什么错,比如说把自己的妈给撞了。

老太太的儿子和这些批评老太太儿子的人,大家的心理基础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拥有相同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身为老太太儿子,当我们听说自己的妈被撞了,而且有一个司机扶了她起来,而旁边还有人说,有可能是司机撞了她,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的确,当我们所有的人都只相信自己是好人,而别人不是好人的时候,当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了基本的信任的时候,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受害者,因为我们被迫要保护自己,我们要去怀疑别人,我们要去防范别人。

(二)解决这种现象的措施

当然事情发生后各大媒体以及评论员也试图从法律、行政以及社会道德层面来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扭转这种局面,减少人们做好事的心理负担。

首先是制度层面,当然就是完善并提高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中国人骨子里总是会想:宁可不养一千,也绝对不能养一个懒汉。导致中国的福利制度一直处在一种真正的初级阶段。导致大多数人得不到真正的救济,或者说有尊严的救济。这样的结果当然会导致人的本性以自己的生存为首要而去忽视所谓的道德底线。如果真正能做到以人为本,税收都能用于保障需要得到帮助的弱势群体,并且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的生活,我相信彭宇这样的案子会大大减少。

设想在上面的“踢足球与老太太”的例子中,如果老太太不用担心无人负责,她还会讹诈吗?也许还会,但至少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所以要让老太太相信“有人负责”,这是很必要的。

“有人负责”包括3个范畴:

1、肇事者要对我负责,不能跑掉或抓不回来;

2、若肇事者无力承担责任,那么有制度保障;

3、若是我自己的责任,那么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保障自己,若没有,则有制度保障。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制度保障已经是保障人民生活的最后堡垒了,完善社会保障势在必行。

其次,是法律层面,构建秩序。

公共道德背后要有强大的国家权威在作支撑,避免类似恶意“碰瓷”老太案的上演,依靠的不能仅是监控设备,而是对法律的纠偏。南方都市报刊发崔立锋评论为公众介绍了美国法律体系里的“仁慈的撒玛利亚”原则,即救助者行为对被救助者造成的民事伤害具有免除法律责任的权利。几乎美国每个州都根据这一原则制定了《无偿施救者保护法》,其核心就是鼓励或者保护人们在紧急时刻救

助他人,而免除无偿救助者的后顾之忧。破解“彭宇困境”,不能仅仅依靠当事人本身的证据意识,还要通过惩处那些诬陷好人的人,来减少做好事的风险。法制日报刊发杨文浩的评论也表示,对诬陷做好事的人,如果证据确凿,法律就应当规定对其进行警告、罚款甚至拘留;如果勒索成功,视其金额大小和情节的轻重,可以用敲诈勒索罪来治罪量刑。所以构建秩序才是问题的答案,至少不要再有“彭宇案”、“许云鹤案”这样的错判,给脆弱的秩序再“伤口上撒盐”了。

再次,经济层面,消除贫困。

自然是发展经济,当人们有能力为自己解决这些有各类事件引发的经济损失时,相信这种道德沦丧会得到大大的改善。

最后,社会心理及民族传统方面,用积极健康的道德传统来教育人们,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弘扬精华,净化社会风气。

篇3:好人遇见了好人

一、主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与故事发展情节

有点儿自我中心, 还爱打小算盘的老太太无疑是故事的主角。小说的前一部分为了去见老熟人, 她想方设法劝一家人改变原来的计划去东田纳西。想去看看年轻时到过的一座种植园, 她就骗全家人说那座宅子里暗藏财宝。自己踢翻了藏猫的篮子导致车翻进沟里。她却忙说自己受了内伤, 以求获得同情、不受责难。也不难看出, 这位老太太颇爱虚荣:她上路前打扮得整整齐齐, 因为她想“万一发生车祸, 她死在公路上, 所有人都能一眼认出她是位有品位的太太”。聊天中提及自己年轻时的追求者, 她说自己本来不介意嫁给他——“谁让他是位绅士, 而且在可口可乐的股票一上市时就囤了不少呢?”在餐馆里, 店主感叹说:“这年头都不知道该信谁。”老太太立刻接话:“人心不古啊。”店主提到自己让人赊账加了油, 后悔“我干吗要那么做呢?老太太想都不想立刻说道:“因为你是个好人!”老太一路喋喋不休, 还爱发表议论, 但是她的论调几乎全是未经真正思考的肤浅的陈词滥调。

在小说的后一部分, 三个在逃犯出现在车祸现场。也许正是因为老太太喊出逃犯的名字, 才最终导致全家被杀。这一部分故事的前景是老太太和逃犯的对话, 她试图说服对方改邪归正、莫开杀戒, 老太太先是重复盲目、虚伪的奉承, 眼见亲人一个个被杀, 她又下意识地试图通过宗教的力量来感化对方, 可是因为她从未对宗教作过真正深刻的思考, 所以嘴里说出来的只是些“要是你做祷告的话, 耶稣会帮你”这样空洞无力的套话。这番话倒是引出了逃犯的一段充满虚无主义色彩的陈词, 他的人生哲学是邪恶的, 但是他说出的一番话却是坦诚甚至可以说是深刻的, 绝非老太太那种人云亦云。在小说的结尾, 亲人已全部被杀, 老太太做出了一个异样的举动——她低声说:“哎呀, 你是我的儿呢, 你是我的亲儿!”最后还是死在了逃犯的枪下, 颇具讽刺意味。

二、最熟悉的陌生人——家庭关系的疏离和冷漠

在故事开始前, 祖母因不愿前往弗罗里达而告诉儿子自称“不合时宜的人”的逃犯正同往同一个方向, 但儿子却低头看报。儿子不喜欢带上猫去旅行, 母亲只能偷偷的把猫藏在篮子里。在宝塔餐厅的时候, 孩子妈往电唱机的小洞口投进一枚硬币, 顿时奏出《田纳西圆舞曲》时, 母亲问贝雷愿不愿意跳个舞, 他只冷冷地回瞪了一眼。在旅途中, 母亲想前往记忆中的种植园, 而儿子却是在孩子们的吵闹下才答应前行, 这中间我们并没有看到母与子的交流。最后母亲意识到自己记错路时却害怕告诉儿子真相, 反而希望自己能在车祸中受伤以免受到儿子责备。由此可以看出母与子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

在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琼和约翰的娇生惯养, 他们毫不掩饰对祖母的不尊重。当祖母问孙子们要不要改去田纳西州时, 约翰说道:“您要是不想去, 干嘛不呆在家里呢?”琼甚至说道:“就是让她在家里当一天女皇, 她也不愿意呆”, “就是给她一百万块钱, 她也不愿意呆在家里”。在旅途中两孩子总是在当作祖母不存并在祖母面前打闹。祖母热爱家乡和大自然, 而孩子们却用恶劣的语气数落自己的家乡。特别是在车祸发生时, 孩子们却兴奋了并对没有人丧失感到失落。而这时祖母第一想到的不是孙子、孙女的安危, 而是害怕自己被儿子责备。孩子鄙视长辈、漠视生命, 祖孙价值观相差巨大这些都是家庭关系的缺少沟通交流致使下一代的教育出现问题。当儿子贝雷无视母亲意见的时候, 母亲询问儿媳希望能得到支持, 但儿媳却像未听到, 而后二者便再无对话。在丈夫死后, 逃犯接着要迫害让妻子和女儿, 但是妻子并为有一丝反抗。在离开祖母时, 妻子也未对母亲留下遗言, 可见二者之间话语的缺失和感情的陌生。由此可见冷漠似乎构成了全部的家庭生活。

三、社会关系的冷漠、无序及混乱

《好人难寻》中的冷漠也表现在一个更广泛的方面, 即社会中。社会生活中的冷漠主要体现在人与他者之间缺乏沟通、缺少感情。在宝塔餐厅里, 祖母与店主红萨米都赶快世事变迁, 好人难寻。但他们之间的交谈也都是套话、空话, 缺乏真正的情感交流。一家人在旅途中遇到了一个没穿裤子的黑人小孩。祖母并没有由此联想到黑人所遭受的贫穷、痛苦和种族歧视, 而是认为构成了一幅风景画。这里就反映出了白人对黑人的冷漠, 同时也反映出了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与逃犯相遇后, 逃犯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他被控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但事实上他的父亲死于流感。之后便被送进监狱。他回忆起来自己从来都不是个快孩子, 那么他怎么会变成逃犯呢?答案就在于社会对他的不公与冷漠。他承受的冷漠和不公促使他用冷漠和暴力对待他人和社会。“不合适宜的人”坚信基督将一切搞乱了套。他并不真正笃信基督的教诲。失去了宗教信仰和爱的精神家园, 处于精神荒原中的“不合时宜的人”迷惑而痛苦。这种矛盾和斗争也时时折磨着他的心灵在残酷的现实面前, 生活中的种种荒诞使“不合时宜的人”经常有一种非理性的恐惧。如果他真的说到做到, 那么你大可以丢掉一切去跟他走;如果他不是说到做到, 那么你只好尽情地去享受最后的短暂时光——去杀人放火, 或者干些其他卑鄙的勾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人面临空前的精神危机, 年轻的一代完全陷入迷茫。小说中, 贝雷夫妇代表了美国社会的中年所处时代的影响, 没有精神信仰, 没有中心的上帝, 他们从不用传统的观点来约束他们的言行。他们像他们的父母一样生活在一个无中心的世界里, 他们的生活枯燥毫无意义。而孙辈以看连环画消磨时间, 他们想要寻找一些刺激作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以改变他们现有的空虚迷惘的精神状况, 因此在听到老奶奶的故事之后他们就立即要求去种植园寻找宝藏, 车祸发生后, 他们非但没有沮丧反而更加兴奋。而老一代也不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不再享受旧有的尊重, 只能缅怀过去的好日子, 试图努力维持他们旧有的宗教信仰, 但他们的努力并不能适合社会现实。老奶奶就是老一代人的代表。在家里她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儿子和儿媳对她十分冷淡, 孙子和孙女也不尊重她, 因此她总是抱怨说:“人当然没有像以前那么好”。老奶奶总是认为自己信仰上帝, 但是在一个质疑上帝存在的社会中老奶奶的言行却亵渎了至高无上的上帝。基督教要求人们诚实, 但老奶奶却并不诚实, 她不想去佛罗里达州就用报纸上关于“不合时宜的人”的报道做借口, 本来自己不想去, 却又第一个跳上车子, 想看老房子又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利用孙子和孙女的好奇心, 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敢说出来, 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老奶奶的言行完全不符合一个基督徒的标准。事实上她已经抛弃了上帝, 上帝只是在她需要时的一种保护。回忆过去时, 老奶奶说她应该嫁给曾经追求她的一位先生因为他是一个有钱的绅士, 物质主义已经大大削弱了老奶奶的宗教信仰。20世纪中期, 物质文明也处于高度发展的阶段, 殷实的物质生活没有解决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等问题, 相反加重了信仰危机和价值观的危机, 人们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人生的价值, 宗教信仰危机摧毁了支撑人们的精神家园, 美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以自我为中心, 好人难寻。

四、结语

奥康纳天主教相信原罪说, 世间不乏充满兽性的人和野蛮的暴行, 因此尽管有人称她写的是恐怖小说或哥特小说, 她却认为她的小说属于“天主教现实主义”。奥康纳小说的主题主要描写邪恶、赎罪和得救, 她笔下的人物可以用圣徒奥古斯丁的一句箴言来概括:我们的灵魂不得安宁, 直到它们在您 (指上帝) 的身上找到了安宁。但奥康纳作为南方作家, 她的创作也带有南方文学的显著特征:浓厚的历史意识、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怪诞的人物形象。她从来不用说教来宣传她的宗教信仰, 而是用完美的艺术形象通过隐喻和象征来抒写寓意深刻的主题, 有时连主题本身也含有好几层意思。她曾说过自己是个天生的天主教徒, 而死亡一直是想象的兄弟。一个故事不在死亡或其先兆中结束是不能理解的。《好人难寻》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这些冷漠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家庭、种族、社会的不和谐, 人性的泯灭及信仰的缺失, 最终致使了悲剧的产生。对于如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人而言, 这篇小说所暗含的社会意义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参考文献

[1]石云龙.试论奥康纳短篇小说特色[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 1999 (3) :42-45.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3]刘海平, 王守仁.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4]方汉泉, 周发祥, 译.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 1992.

[5]苏珊巴莉, 著.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先知[M].秋海, 译.知识出版社, 1988.

[6]杜志卿, 张燕.试析奥康纳《好人难寻》的荒诞主题[J].华侨大学学报, 2001 (2) :114-120.

[7]李宜燮,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 (下)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8]罗飞燕.奥康纳创造的好人难寻的世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7.

[9]蒋敏蓉.从圣经角度探寻好人难寻中老祖母的灵魂救赎[M].天津百花出版社, 2007.

篇4:好人撑起了这个世界

你的生命中,是否也会遇到这样一拨又一拨的好人,只是,你还没有把他们从你的记忆里打捞出来?

一个有着三十年教龄的小学教师,面临退休,可是一颗心仍然全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是一颗让人敬重的师者之心。在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孩子,这孩子从一年级以来学习状况一直比较糟,糟到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及格对他几乎是一种奢求。于是,她接班以后,一直很关注这孩子,希望班级的每个孩子都能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她想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可是总联系不上,她先后给孩子的母亲打了八次电话,八次电话等来的居然是无人接听。她辗转打听到孩子父亲的电话,结果仍是无人回应。她苦思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一天,当她拖着疲倦的身子刚回到家,家里的电话铃响了。老伴见她累赶紧跑过去接,最终电话还是传到了她手中。但这个电话却是那个家长的不明就里的兴师问罪:“我说你这个人怎么搞的?左一遍右一遍地打我的电话,打了八遍不够,还继续打我老公的电话!”言辞间的火药味似乎隔着长长的电话线都能嗅得到。听了对方连珠炮似的诘问,她恍然大悟,不仅不恼,还赶紧表明身份并耐心地解释原委。之后,肯定还发生了一些事,比如那位家长客观的种种原因,比如她后悔不迭的种种反应。但那不是我关注的,我所震撼的,是在许多东西都被利益驱动的现在,还会有这样“不合时宜”的老师,坚守着一颗执着的师者之心。

好人,在恶俗的世界里,总是“不合时宜”的吧。

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回家,司机是个爱说话的人,看到路边有正在清雪的工人,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些人也真是不容易,一个月千把块钱,却要起早贪黑忙活一天。”我应和着:“是啊,这是弱势群体。”他说:“这要是家住附近的还好些,有些离得远的,还得坐车,中午还得吃饭,一个月也就剩不下多少钱了,可是他们也舍不得丢了这份差事儿。年岁大了,能干点儿就干点儿,也算是给儿女们减点负担吧。”他早上就经常从这个区拉几个人去另一个区去扫雪,因为天太早,他们也不容易坐到车。他同情他们,车费每人减1元,然后对他们说,每天早上都由他來负责接他们,这样对双方也都利好。这口头协议就这么一直维系着。可是有一天,他为了赶时间,担心他们等太久,从另一个区空着车回来接他们,结果他们却因为有一个顺风车,就坐着走了,也没人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今天不用接了。他气愤异常,觉得这帮人真不靠谱,觉得没必要再发什么善心接送他们了。

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忍不住去接了,那几个人在寒风里瑟瑟发抖。他们以为他肯定不会来了。他打开车门,大声地喊:“上来吧,你们不讲信用,我可讲。”这个好人,终究还是没能抵住那颗善心的引领。

想想我自己,一直是个懦弱的人。小学时被女同桌欺负得不成样子,另一位女同学看不过眼,替我出头,说以后谁再欺负我就是和她过不去;初中时被男前桌欺负,也是女同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凛然侠女一般;高中时被班主任批评,男后桌替我反抗,并因此被罚站。工作时,先是遇到伯乐,后是遇到良师,助我走上一个又一个台阶。

我遇到了一拨又一拨的好人,他们就像一茬又一茬绿油油的春草,覆盖广阔的大地。其实,再往小了说,好人也不见得就非要去帮助了别人,所有善待日子的人,都是好人。努力让自己的岁月镀金,努力让自己的生命闪光的人,也都是好人。一拨又一拨的好人,撑起了辽阔的世界。

(编辑/张金余)

篇5:我遇到了好人的500字作文

周六妈妈带我去她的单位拿她给我订阅的《发现号》。妈妈的单位是医院,我为了早点看看到我那心爱的书,我加快脚步拉着妈妈向医院跑去。

妈妈的科室在医院综合楼的五楼。在综合楼里,等候电梯的人可真多啊!不一会儿电梯来了,我们大家都快速走了进去,可有位维族老大爷迟疑着没有进,眼看着电梯门在自动关闭,妈妈见老大爷没有进来,迅速又按开了门,向那维族老大爷招了个手,并且让我去把那位维族老大爷搀进来。

那是一位长着花白胡子、满脸皱纹、瘦瘦的老大爷,穿着长长的、灰白色的长褂子,戴着一顶富有维吾儿族人特色的白色小帽,周围还绣有图案。那位老大爷在我的搀扶下进入了电梯,并且向电梯里所有的人和蔼地点了下头。妈妈问老大爷去几楼,可老大爷做了个奇怪的动作:两手握紧飞快地转了几圈,然后两个拳头互相一碰。妈妈一笑给他摁了四楼键,妈妈告诉我维族老大爷要去四楼到骨科,老大爷的那些动作是两车相撞,出车祸的意思。我心里暗想:妈妈真聪明!

篇6:好人好报方能好人频出

宣言

 2012年10月25日08:1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当今中国,“最美”好人纷纷涌现,描绘着我们时代的道德图景。让不图回报的好人得到社会尊重和关爱,已经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今年以来,河北省深入开展以“善行河北”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倡导“以德报德”,着力营造“学习好人、回报好人”的良好环境,鼓励引导更多的人说善言、积善心、行善事,全省上下形成了做好人、行善举的浓厚氛围,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提供了有益启示。

好人好报,需要成熟理性的社会环境。好人也是普通人、平凡人,也有着基本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给予好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不是有损道德高度的俗举,而是社会回报好人的应有行为。作为好人,他们做好事时并没有考虑回报;作为社会,却必须营造好人好报的理性健康的环境。只有形成了崇尚好人、关爱好人、回报好人的社会氛围,形成了认同和期盼好人得到好报的社会心态,更多的好人才会不断涌现,整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好人好报,需要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舆论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理直气壮地宣传对好人行为的精神赞誉和物质奖励,全面深入地解读党和政府帮扶好人的政策措施,大力褒扬社会各界给予好人的关心关注和热情帮助,营造善行善举必有善报的舆论环境,才能让道德标杆树得更直,更有效地引导人们关注好人、理解好人、回报好人。对好人事迹的宣传,本身就是回报好人的一种形式。

篇7:好人遇见了好人

——江苏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徐州·沛县)现场交流活动

策划方案(要点)

【指导思想】

组织资深专业编导团队全程参与“沛县好人 好人沛县——江苏省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徐州·沛县)现场交流活动”的策划、设计和执行,确保整场交流活动达到最佳预期效果。

邀请省市广播电视台著名主持人,专业影视制作团队,资深话剧演员、舞蹈团队、著名歌手倾情演绎。

男主持气质优雅、大气从容,女主持温文尔雅、柔情似水,自然串联整场交流会,营造浓情的现场气氛。

专业影视制作团队制作“沛县好人 好人沛县”宣传短片,生动展现沛县好人文化建设成就。

为每一位沛县好人拍摄制作VCR短片,故事突出好人的典型事迹,努力做到细节生动故事感人,将真人真事与艺术化展示于一体,以期达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现场效果,寓教化于无形之中。

资深话剧演员、舞蹈团队、知名歌手,为交流会现场氛围的营造推波助澜、增光添彩。节目设置安排精彩跌宕,让观众充分感受感官视觉的冲击,畅游精神文明的海洋,激发内心深处的道德力量。

整台交流会通过一个个凡人善举的感人的故事,一段段动人心魄的艺术化演绎,生动诠释雷锋精神就在我们身边,弘扬和传递真善美和正能量,让群众看得到、学得到、做得到,为沛县营造崇尚好人、学习好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舞台呈现流程】

1.播放“沛县好人 好人沛县”宣传短片(5分钟)

宣传片突出“好人沛县”建设成就,弘扬“爱 敬 诚 善”核心价值观

2.主持人开场白,介绍参加活动沛县好人、领导、嘉宾(5分钟)

3.开场歌曲《价值观之歌》、舞蹈(5分钟)

4.第一篇章:助人为乐(20分钟)篇章基调:

简单明了叙述好人们的个人经历,重点叙述好人们助人为乐的典型案例。弘扬雷锋精神,突出好人事迹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对沛县好人文化建设的贡献。

VCR+讲诉人的形式,展示沛县好人所做的好人事迹。

开篇从当下一些社会负面现象说起,引发观众的思考,与接下来讲述沛县好人典型事迹形成对比。

褚庆峰:从一个人到一个献血服务队 VCR+讲诉人讲诉

唐明义:一生未娶,一人给五个孩子一个家 VCR+讲诉人讲诉

拾方平:放弃大城市优越生活,归根创办老人院 VCR+讲诉人讲诉

张兴亚:腿残志弥坚,双手成就创业梦 VCR+讲诉人讲诉

张兴良:小海燕辅导站,给孩子们一个校外温暖的家 VCR+讲诉人讲诉

代表上台

献花:美德少年或少先队员 主持人提问:每人设计1-2个问题

道德传家宝:向沛县好人赠送沛县书画家墨宝 播放致敬词VCR

5.第二篇章:孝老爱亲(32分钟)篇章基调: 渲染现场感人气氛,展现人间大爱,高潮环节。

张公兰:好媳妇

VCR+情景再现:用邻居的视角来讲诉张公兰这个好媳妇的故事 邻居从讲诉张公兰婆婆的遭遇开始,讲诉婆婆青年丧夫、中年丧子、晚年残疾的悲伤经历,重点突出张公兰对婆婆无微不至的照顾,创造了人间奇迹,使命运多舛的残疾婆婆活到了108岁,安详地度过了晚年。

孙沛丽:好女儿

VCR:纯视频的形式展现孙沛丽在亲情和职责面前选择后者,照顾光荣院里老人的感人事迹。

谢长玉:好少年

VCR:纯视频的形式展现美德少年

刘庆超:好儿子

VCR+个人讲述+歌曲渲染

用刘庆超的口述结合VCR的画面,讲述“我和我的三位父母”,和刘庆超对孝道的理解。

插入节目:歌曲《当你老了》作为篇章的分割调节

时贵荣:好妻子 VCR+情景再现

用丈夫的口吻感谢妻子,感谢妻子对爱的执着和对家庭的付出,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

张景宏:好妈妈 VCR+情景再现:

用张景宏儿子的视角来讲诉自己眼中的妈妈。

代表上台

献花:美德少年或少先队员 主持人提问:每人设计1-2个问题

道德传家宝:向沛县好人赠送沛县书画家墨宝 播放致敬词VCR

6.第三篇章:诚义敬业(20分钟)篇章基调:

好人故事和创作演绎结合,承上启下环节,延续上一环节的感人气氛,整篇节奏先抑后扬。

汪辉:见义勇为在异乡 VCR展现汪辉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

张悍华:烈士陵园的深情守望者

VCR展现张悍华老人源于对先烈的崇敬、深情而执着地守护烈士陵园20余年的感人事迹。

秦燕:爱岗敬业的好教师,好妈妈

VCR展现秦燕背着病患女儿去上班,兢兢业业投身教学工作的感人事迹。

孙守则: VCR+情景再现:

小品或者戏曲的表演形式展现孙守则这位村支书无私奉献、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的感人事迹。剧情从孙守则妻子请乡亲们吃饭劝大家不要再选自己丈夫当村支书开启,结果大家不但没听劝,反而念起了老支书的种种好来,坚决要选他继续当支书。

代表上台

献花:美德少年或少先队员 主持人提问:每人设计1-2个问题

道德传家宝:向沛县好人赠送沛县书画家墨宝 播放致敬词VCR

7.第四篇章:沛县好人团体(25分钟)

爱心接力团:用视频的方式来表现,视频重点表现“斗斗”的成长。团体代表上台

好人宣言:团体集体朗诵好人宣言

道德传家宝:向沛县好人赠送沛县书画家墨宝 播放致敬词VCR 卫计委、保险公司、公交公司为好人送上福利 文艺演出:《在道德星空下前行》 合影、谢幕!

南京澎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篇8:好教育好人生

好教育包括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重视人类核心价值的浸染, 重视理智训练, 重视充分和得体的自我表达;好教育也包括学习内容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学习的内在需要的, 是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的, 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的;好教育还包括教育过程始终充满礼貌、尊严、秩序、温暖和热情——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充满支持和鼓励的学习氛围中, 他们就更愿意挑战有难度的任务并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共同分享对于学习的激情, 校园生活是能够令人沉醉与怡然的。好教育必然内含着某种心灵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这是好教育把人引向卓越与高贵的根本所在。

好人生是我们每一个人孜孜以求的。好人生是宽阔而又有所坚守的, 丰富而又清纯的, 富有而又淡泊的, 有情趣和有境界的, 如胡适的人生、林语堂的人生、梁实秋的人生、钱钟书的人生。这当然是好人生极致的代表。明确的目标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内心生活、宽广的活动舞台, 构成了他们灿烂的人生。对于我们普通人, 同样可以拥有好人生:掌握好谋生的技能, 衣食无忧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尊重并善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好人生如香茗, 淡雅纯净;好人生如佳酿, 醇厚悠长。

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人, 或许会很讲江湖义气, 但他们有可能是沆瀣一气, 他们之间也极易反目成仇;他们也可能有许多钱财, 但往往挥霍铺张, 而不是简单生活;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个别人也有可能身居高位, 但他们往往唯我独尊、专横跋扈;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人有可能表现出淳朴憨厚, 但也可能制造出令人发指的罪恶。他们内心中原始的欲望和本能缺乏理性的栅栏, 一经触发便不可收拾。朴素的情感的确很美, 也很令人感怀, 但缺乏了好教育的熏染, 往往并不可靠。正如偏远乡村的乡民也许很纯情, 但他们变得厚颜无耻的速度往往更快, 由于生活环境的封闭, 他们容易缺乏对于各种诱惑的免疫力, 他们的心中很有可能没有道德的底线, 他们羞怯却并没有很高的自尊与自重。

在我们人类的潜能中, 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向上向善的力量, 一种是堕落邪恶的力量, 正如我们都有求生与死亡两种本能, 建设与破坏两种本能。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 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而坏教育, 平庸、贫乏的教育, 充斥着对人的尊严的亵渎和人性禁锢的教育, 只能使人变得低俗无趣、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猥琐自私、昏聩无能。课业负担过重而令人疲惫、令人压抑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眼中只有“考生”而没有“学生”的教育不是好教育, 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的教育不是好教育——我们特别需要牢记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的:“在学校里不许讲空话, 不许搞空洞的思想教育!要珍惜每一句话!当儿童不能理解某些词语时, 就不要让这些词语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请不要把那些高尚的、神圣的语言变成一钱不值的破烂。”

好教育是为了人生的教育, 而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目的的教育——不管这个目标如何动听、崇高和神圣, 因为每一个人首先是目的;好教育是在师生当下善好生活中所进行的教育:对学生而言, 当下的生活是愉悦的, 学习效果会更好, 健康人格的形成也更有保障, 因为学习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 而是完整的人的存在过程。古人说得好:“学不至于乐, 不可谓之学。”这丝毫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过程不需要付出努力, 丝毫不意味着不需要放弃当前感官享乐的诱惑。一个不难确认的真理是:任何一个学习者, 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获得成就感, 或者怀疑所学知识的价值, 就会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相反, 好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责任感, 学会放弃, 能够放眼未来,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由于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把那些永恒的标准运用于特定的情境, 所以他表现出和谐、自制和文明。由于他具有智慧, 所以他能控制情境。由于真理指导着他的生活, 所以他是一个高尚的人。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引申;教育就是自我实现;教育就是由于人逐渐认识真理而使人变得富于人性。” (罗伯特·梅逊著:《当代教育思想精要》, 陆有铨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 1984年版, 第42页。)

上一篇:快乐的元宵节六年级作文下一篇:安全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