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

2024-05-05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精选5篇)

篇1: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

网站名称: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英文域名:http://

山东省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规定:山东省境内的所有用人单位从山东省境内所有大中专院校招收毕业生,必须通过本网站办理相应签约、派遣手续。网上签约系指毕业生同已在本网站注册的用人单位签署的就业协议,主要是山东省境内的用人单位,外省用人单位也可以在本网站注册,在本网站注册的外省单位签约流程同省内单位,故统称网上签约。

一、毕业上在信息网上的注册及签约具体操作流程(省内就业)

1、进入信息网主页面

登录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点击“互联网用户”进入主页面。

2、用户注册过程

点击用户登录框下的“毕业生注册”。进入毕业生注册界面。

注意:注册时用户名统一使用 kj+学号后8位,密码统一为123456。(如:管涛,学号为2009315222,则用户名为kj09315222,密码为123456)。注册后不得轻易修改密码,如修改及时向老师通报,否则无法录入毕业信息。韩雪,用户名kj09315354 密码123456 2.1选择毕业生类型

选择省内院校毕业生,点“下一步”。

注意:无论省内、省外学生,因我院隶属山东省,所以均需要选择省内院校毕业生。

2.2查看毕业生注册须知

毕业生阅读毕业生注册须知后,继续点击“下一步”。2.3查看并接受省内院校毕业生会员服务声明

只有接收该声明约束条件才能继续进行注册工作。点击“接受”进入下一页面。2.4设置注册用户名及初始密码、完成注册

选择毕业年份应按学籍毕业时间。例如2009年正式毕业,就选择2009。

注意:选择毕业院校时,在输入学校名称“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后,点击查询出现有两个代码。高职毕业生请选择点击“43721”;中专毕业生请选择点击“37612”。

3、登陆完成签约

3.1注册完成后,返回主页面,输入用户名及密码登录。3.2创建电子简历

因为电子简历是进行网上签约必须的一项内容。进行网上签约必须给用人单位投递电子简历,如果不创建简历就无法进行“投递简历”工作。选择简历中心功能框中“新建简历”选项,创建自己的简历。3.3生成电子简历

电子简历创建后,必须生成简历才能够向单位投递。所以在创建简历完成基 本信息录入后,选择“简历中心”功能框中的“简历维护”选项,出现简历生成页面,直接点击右上角的“生成简历”即可。3.4简历状态设置

生成简历后点击简历状态设置,将简历设置为“开放”,只有设置为开放的简历才能被用人单位看到,这样你所投递的简历才真正上有意义。

4、搜索单位

在网上求职功能框中,可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搜索方式,一般可用快速搜索来查询你有意向的单位。在单位名称中输入单位名称关键字,点击搜索便可查询到你所要关注的单位。

5、给单位投递简历

搜索到所要查询的单位后,点击要搜索的单位名称,出现所要查询单位的用工信息。

在单位的用工信息列表框中,选择你所关注的职位,点击你要选择的招聘职位名称。出现如下图对话框,然后点击投递简历。第一步工作完成。

6、应约管理

在投出简历后可联系单位人力资源部,当确认单位向你发出签约邀请后,重新登陆信息网。点击“学生网上签约”功能框中“应约管理”选项,查看单位是否给你发出签约邀请。如果发送了邀请,你便可点击应约完成签约过程。

点击应约后,出现回复应约对话框,点击同意应约就可以了。要注意补充条款的内容。

完成操作后,等待人事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学校通过。待人事部门审核、学校通过后,请联系用人单位打印出纸质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分别由个人、学校、单位留存。需要经个人签字、单位盖章才可以。一份交回学校。

二、毕业生省外就业

进行省外就业申请

省外学生需要回生源地就业或者到山东省外的其他省就业、以及山东省生源毕业生需要到省外就业的,首先需要在山东高校毕业生信息网上进行省外就业申请,并到找辅导员领取省外就业纸质协议书,按照内容填写完全,本人签字、单位盖章、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签证机关盖章。

学校审核申请后,毕业生将填好的纸质就业协议书(学校存联)寄给各院系负责就业老师,由各院系负责就业的老师录到就业网上。学校审核之后,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列入就业方案数据库。

三、其他需注意的内容

1、关于毕业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的领取

毕业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返校办理毕业手续,办理完交费、补考、贷款等相关手续后到就业指导中心领取毕业证、报到证、户口迁移证。领取后要抓紧持报到证到相关部门报到,并查询自己的档案。最好在三个月内查询,时间过长将可能出现无法查询的情况。户口迁移证必须抓紧落下,切不可长期自己拿在自己手里,以免遗失。

2、改派毕业生的户籍关系办理办法

未在原接收单位所在地落户的,由毕业生持改派后的就业报到证、原户口迁移证到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办理户口改迁;已在原接收单位所在地落户的,由毕业生持改派后的就业报到证到当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篇2: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

1、网上注册:

省内院校毕业生登录“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 在首页点击“毕业生注册”;

-> 选择“省内院校毕业生”注册;

-> 显示省内院校毕业生会员服务声明界面;

-> 点击“接受”按钮,进入填写注册信息界面,进行资格审核前的信息注册。

-> 进入注册账户信息界面,录入真实的毕业年份、毕业院校、身份证号、姓名(这些信息要与学校提供到信息网的数据完全一致,请与学校联系以确定正确信息)和自己定义的登录用户名、登录密码(正式登录系统使用的)后,注册完成。

-> 毕业生注册成功后,登录"毕业生专区”,修改补充毕业生个人基本信息。具体操作是:点击“个人信息维护”栏目下“基本信息维护”,即可进行个人信息维护。

2、个人信息维护:

-> 点击左侧“简历中心”一栏里的“新建简历”,进行个人信息维护;

-> 点击左侧“网上求职”一栏里的“快速搜索”,输入单位名称:山东科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点击“搜索”——点击“电子/电气工程师”——点击“投递简历”;

篇3: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1.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

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时所倾向选择的渠道, 是辅导员开展就业工作的引路灯。根据调查结果, 有50%倾向于校园招聘, 30%选择人才市场, 其他11%和18%选择依靠媒体和亲友求职, 另有16%毛遂自荐, 有的同时选择了以上多种求职渠道,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2. 大学生就业方向选择。

了解大学生心理预期的就业方向, 辅导员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推进有关工作。由调查数据 (以下数据包含个别被调查者的多项选择) 显示, 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单位58%为国家单位, 5%为民营单位, 11%为外资企业, 10%为合资企业, 11%为自主创业, 14%对此表示无所谓。对于基层或艰苦岗位的工作, 24%的人表示愿意去工作, 60%的人表示可以考虑, 16%的人表示不愿意去。

3. 大学生就业看重的因素。

39%的求职者求职时看重个人前途, 10%的求职者看重企业知名度, 25%的求职者看重企业的发展前景, 25%的求职者看重工资福利待遇, 8%的求职者看重企业的稳定;大学生在看重企业发展的同时, 也对工资、所学专业相关性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有所要求。

其中4%的被调查者对工资要求在2000元以下, 43%的被调查者要求工资在2 001~3 000之间, 42%的被调查者要求工资在3001~5 000之间, 3%的被调查者要求工资在5 000以上, 8%表示无所谓, 具体如图2所示。

在所学专业与工作性质关系方面, 25%的大学生选择一定要专业对口, 45%的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30%的大学生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对于企业的地理位置选择上, 33%的人倾向于回家乡所在地就业, 13%的人选择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择业, 47%的人倾向于省内的沿海城市, 如青岛、烟台等地, 8%的人选择此外的其他城市择业, 具体如3所示。

二、调研数据分析

1. 就业渠道以校园招聘为主。

大部分学生还是倾向于选择通过校园招聘的途径来获取就业信息。大学生之所以倾向于校园招聘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其一, 用人单位信息由学校负责审核把关, 用人单位的资质有所保障;其二, 在校参加宣讲会、面试更为方便、经济;其三, 通过校园招聘, 应届毕业生不会因为缺乏工作经验而处于劣势。

2. 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意愿不强烈。

毕业生选择民营私企、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比例仍不是很高。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更倾向于较为稳定的国企等大单位;二是对于基层就业的国家政策不是很了解,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因此避重就轻, 放弃选择基层就业;三是由于没有专人指导、缺乏启动资金、实际经验匮乏等因素, 致使自主创业仅停留在策划层面。

3. 对待工资等福利待遇较为理性。

大部分毕业生, 更看重在公司中个人的发展前途;同时对工资的要求也相对来说比较合理, 集中在2 000~5 000之间。受“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传统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毕业生还是本着就近原则选择工作单位。选择家乡所在地和省内沿海城市的学生占比80%。

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的措施

1. 就业工作关口前移,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就业工作并不是针对毕业生开展的, 而是面向在校生, 从大一入学就应着手开展的工作。将就业关口前移, 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也只有通过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职业规划,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一新生入学后, 开展职业生涯测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 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以及实现此目标需具备的各项条件;引导学生将在校学习、实践生活紧紧围绕职业规划目标开展,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学生确立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进行实时动态关注;引导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特点, 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业目标;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分析、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2. 加大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的就业观。

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结合“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就业举措, 鼓励学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辅导员应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青年学生有立志基层奋斗的想法, 但往往由于很多现实困境, 未能付诸行动。

辅导员应从基层就业、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入手, 详细掌握政策, 并及时向学生传达、讲解, 帮助学生分析具体情况, 引导学生投身基层奋斗。通过政策宣讲会、讲解会使学生知政策、用政策;组织已在基层就业或自主创业的学生开展汇报会、交流会;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职场大赛等活动, 吸引学生的兴趣;对于积极创业的学生, 评奖评优在同等情况下, 优先考虑。

3. 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完善文化对接机制, 提升毕业生实践经验。

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开启校企合作的一扇窗口, 以校企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切入点, 在产学研的深入融合基础上, 启动“校企携手互动育人”机制, 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深入一线了解社会现实状况, 增强其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完善与企业文化对接机制, 通过文化理念的认同, 吸引高校毕业生到企业稳定发展、共同发展。邀请企业家、往届一线工作标兵等到校开展讲座、报告会, 使其以自身真实经历, 向学生传达企业文化、工作经验;开展就业素质教育, 通过讲授求职技巧、面试策略和创业技巧等, 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黄海梅.基于职业素养提升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

[2]王红岩.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6) .

篇4: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 要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毕业生 就业 经济危机

自从1999年以来,随着高校扩大招生,高校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并有逐步加重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综合性问题。2008年,在世界范围内爆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对本来就不容乐观的高校学生就业形势又造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意味着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得不到有效的回报。大学生就业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成为当前亟需解决。

山东省是人口大省,截止到2008年底,山东省人口总量为9417万,仅次于广东省和河南省,位列全国第三名。2009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毕业生数量创历史新高。在劳动力市场求职的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从渠道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岗位有限、竞争激烈,社会就业主渠道的民营经济、基层单位吸纳作用不突出,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重点院校就业易,普通高校就业难

从学校看,重点高校、211工程院校以及综合实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高,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正式就业率超过80%;而一般院校尤其是专升本院校,成人高校,单科性、缺乏特色的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二)研究生就业率下降,专科生就业率上升

从学历层次看,前几年,研究生、本科生就业率高,专科生就业困难。从2006年研究生就业率出现下滑,2008年就业率由2005年的90.5%下降到72.3%,特别是师范类研究生以每年13个百分点速度跌落。在研究生就业率下降的同时,专科就业率却在逐年上升,以非师范类毕业生为例,2008年一次就业率由2003年的51.6%上升到81.9%,上升了30个百分点。这说明我省专科(高职)院校教育正在走向以市场需求导向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日趋现实,岗位技能有所提高,也证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实现由盲目追求学历向重视能力技能的理性转变。

(三)应用学科“走俏”,文法专业“滞销”

从学科专业看,工程、材料、化工、机械、自动化等应用型工科专业的毕业生持续走俏,供需比例一般在1:5以上,2008年正式就业率最高的十个规模以上专业全部为工科应用型专业,正式就业率均在70%以上,说明我省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迫切。而文法、管理等文科毕业生则“销路不畅”,供需比例为4:1,有的甚至达到10:1。

(四)半岛人才聚集效应明显,地区之间差异较大

山东省属于沿海身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从而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有所不同,毕业生就业多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仍然难以吸引毕业生。2008年,济南、青岛、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8市接收了全省63.3%的研究生和84.2%的本科生,菏泽、枣庄、德州、滨州、聊城5市只接收了6.9%的研究生和12.2%的本科生,东西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情况表明毕业生就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半岛城市群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就业容量大,人才聚集效应明显,而西部地区人才匮乏局面仍难以改变。

(五)先就业后择业成为新选择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信心和期望值在不断降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道路,通过灵活就业积累工作经验,等待机遇再行择业。2005年以来,灵活就业人数大幅增加,2007年达到50.4%,说明大学生就业质量还不高,就业形势仍不稳定。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原因导致的总量性困难

学者王诚在《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及治理》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制度性失业”的概念,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的大学生失业根本上是“制度性失业”。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赖德胜认为,目前高等教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的大学没有成为一个自主的办学主体,专业设置、招生,大都由政府控制和审批”。一是办学理念偏离。在学校建设上,许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大全”职专转学院,专科生本科,学院改大学,都争着往综合性大学发展。在这种办学理念驱使下,高校普遍不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培养,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二是专业设置偏离。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办学规模的扩张,在人才供求信息不清楚的情况下盲目上专业,紧缺专业严重不足和大众化专业明显过剩并存。三是人才培养模式偏离。多数院校仍沿用过去精英式的培养模式,重灌输轻实践,导致学用脱节,毕业生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很大距离。

张连绪在《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一文中提到:大学生就业难,重要是量的问题,是高校毕业生供幅超过社会增幅,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社会就业的有效需求取决于经济发展速度。句测算,山东省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创造6万—8万个就业岗位,其中之后20%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山东省经济连续保持14%左右的增长速度,每年最多能新增22万个大学生就业岗位,这显然满足不了需要。

(二)社会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

1.就业观念不适应

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就业观念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发展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很多人的认识仍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认为大学生必须当“白领”,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企业才算是正式就业,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高于现实。就业意识与社会需求现实形成的巨大反差,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毕业生就业机制不适应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要求转变就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就业生就业机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信息不畅,学生不能及时全面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的情况,用人单位也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基本条件和意向要求,影响了双方的最佳选择。二是双方合作机制不健全,用人单位一味要求毕业生“有工作经验”,但又不愿意为毕业生最初的工作经验买单,很多应届毕业生就业就被挡在了“没有工作经验”的门槛。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地域行业之间社会保障差异,致使众多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西部以及民营企业就业,更不敢自己创业。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对策与解决办法

(一)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健全体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应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公共服务,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衔接。一是建立协调统一、调控有力的管理体制;二是建立高校招生计划制定审批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衔接的宏观调控机制;三是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由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阶段,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就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培养目标。要适应这一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改革,从多方面促进学校工作由学历教育向能力教育转变,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转变办学理念,突出学科建设优势,提高教育质量,打造自己的品牌;转变招生计划拟定和专业设置机制,建立及时准确反应市场需求的信息传导机制,以适应社会需、促进就业为中心的专业设置调控机制,促进高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加大措施,引导和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今后一个时期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方针。高校毕业生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在自主创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当把引导和推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为大学生创业信息、创业服务和政策扶持。

(二)高校转变职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控制规模。由于盲目扩招,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并不能一时解决,如果不顾当前经济发展水平,继续盲目扩招,无疑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重。推迟就业,也不是一个能够解决高校毕业生总量性过多的根本办法、为此,高校在进行招生时,有必要对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及市场需求做一个准确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决定招生规模与招生结构。

转换高等教育的身份。当前高等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为主要目标和任务,而忽略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书与育人同样重要,高等教育必须重新定位,转变自身职能,把主要任务和目标转换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上来。

高校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以在读学校为平台,所以高校就业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当前,各个高校虽然都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毕业生数目庞大,所以,仅仅由几个人组成的就业指导中心并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高校应当切实把学生的就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就业指导中心不仅仅局限在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上,还应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

(三)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学习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虽然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生对自身期望过高,导致就业困难加剧。大学生应当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进行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更快更好的融入社会。

主动学习,培养技能。尽管存在用人单位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的客观原因,但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校大学生有责任主动学习,锻炼能力。多读书,多参加社团工作,通过实习提高自身劳动能力,抓住每一个机会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杨成钢.失业属性与中国失业问题研究.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游均.2006-2007:中国就业报告.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张抗私.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曾湘泉.中国劳动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5]蒋世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成因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8).

篇5:山东省高校毕业生网签

社会保障厅获悉,为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0%以上,该省人社厅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四项计划”,力争今年实现1500名高校毕业生到社区服务,组织1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据了解,“四项计划”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拓展计划,即通过组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引领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展毕业生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社区就业计划,即采用设立高校毕业生社区服务基层项目、政府购买社区服务公益性岗位、社区就业见习等形式,实现2013年高校毕业生到社区服务、就业人数达到1500人以上,“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现有5452个城市社区中,至少每个社区有一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即在现有12家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基础上,继续评估认定10家左右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年补助资金3600万元,重点推动加强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基地;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结合贫困村帮扶、服务社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统筹推进“三支一扶”计划,2013年将完成招募2000名“三支一扶”大学生,进一步拓展服务基层范围。(王晓菲)■

上一篇:隧道方向认知实习报告下一篇:终身体育的概念和意义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