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成语解析

2024-04-25

同病相怜成语解析(精选8篇)

篇1:同病相怜成语解析

成语:同病相怜

【成语】:同病相怜

【拼音】: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简拼】:tbxl

【解释】: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示例】:~,缀河上之悲曲。 南朝梁·刘璠《广绝交论》

【近义词】: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反义词】:同床异梦、幸灾乐祸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篇2:同病相怜成语解析

春秋时期,楚国奸臣费无极杀害郤宛全家。郤宛的亲戚伯暿听到消息,连夜逃到吴国,向吴王及伍子胥汇报此事。伍子胥说:咱们一样有冤仇,你是否听过《河上歌》?这歌真让人有同病相怜、同忧相救之感。

耳提面命成语故事

唉!这些年轻人,不懂辨别善恶得失。我不仅要牵着他们的手,以免他们迷失方向。还要当面告诫他们,并拉起他们的耳朵,仔细的叮咛,期望他们能永远记住我的嘱咐。

自从周公平定武庚之乱后,就封康叔于卫,建立了卫国。后来,康叔的八世孙姬和因消灭西戎立了大功,被周平王封赠爵位,就是卫武公。而〈抑〉一诗出自《诗经.大雅》,相传就是卫武公所作,除用来惕励自己,也表达了他对后世子孙的殷切的叮咛告诫。

“耳提面命”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匪面命之,言提其耳”演变而来,即在耳边提醒,当面告诫;用来比喻殷切热心的教诲。

有志竟成成语故事

耿弇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一位将军。他的父亲耿况任太守一职,耿弇因此常可见郡尉遴选骑士的情景,渐渐的他对设军旗置战鼓、学习骑马射箭、带兵打仗等军事非常有兴趣。

耿弇二十一岁时,他听说刘秀在北方一带活动,就决定去投效。耿弇气宇不凡,而刘秀也知人善任,便安排他在身边当官。后来,耿弇替刘秀打了许多胜仗,也日渐受到刘秀的信任和器重,并擢升为大将军。

建武五年,齐国张步据守琅邪郡迟迟不接受招降。于是,刘秀便派耿弇攻打张步。张步知道耿弇将率兵前来,就在多处布置军队,准备迎击。当时,张步集中兵力驻守在临淄,他的弟弟张蓝率精兵二万驻守于西安,两地相距四十里。而耿弇则领兵進驻画中,此地刚好位在西安与临淄两城的中间。

耿弇独排众议,他运用“声东击西”之计,对外放出消息要攻打西安,实际上是袭击临淄。张蓝得知消息后,日夜加强戒备。耿弇命将士们半夜即起床吃饱饭,然后将军队迅速的开往临淄。果然,张步被耿弇出其不意的一路猛击,不到半天时间临淄就被攻破。张蓝获知临淄失守,吓得率兵弃城逃回剧县。

张步败逃回剧县后,他召集三个弟弟及其它将领等人,准备集结二十万大军,想对耿弇進行反攻,趁势收复临淄。他认为此时耿弇兵力不如他,刚打完一仗兵疲马困,一定无力还击。不过,耿弇早有所备,他一方面派遣部队把张步引到临淄,另方面则趁张步与驻军激战时,自己率领一批精锐勇士去突袭张步阵营。交战中耿弇被飞箭射中大腿,但他立即用佩刀将飞箭截断,仍然奋战不懈,最后得到胜利。

几天后,光武帝来临淄劳军。他对耿弇说︰“从前韩信攻破历下立为齐王,现在耿将军因攻占祝阿而扬名,你们两人的功绩相当。但当时齐王是被郦生劝降,韩信才能趁齐松懈不备而袭击,耿将军却是面对实力强劲的敌人,因此所立功业比韩信还要困难。又田横以郦生出卖齐国,烹杀了郦生,自封齐王并持续抵抗,后来汉高祖招降田横时,就告戒郦商(郦生之弟),不能对田横报仇。张步之前也杀了伏隆,如果张步前来归降,我也会命令伏湛(伏隆之父)放下对张步的仇恨。耿将军以前在南阳就献策要攻齐,以灭张步,但我一直认为这是非常困难不容易达成的事,没想到耿将军如今竟达到目标了,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之后,耿弇一再的追击,迫使张步只得率领十多万人投降。

篇3:15个用法易混淆的成语解析

空穴是来风的条件, 既能来风, 必有空穴, 传闻有一定根据。现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 完全用反了。

2、三人成虎:

传言有虎的人很多, 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美轮美奂:

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 错。

4、炙手可热:

形容人很有权势, 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 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完全背离其本义。

5、侃侃而谈:

“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 属误用。

6、首当其冲:

首先受到攻击, 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 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

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 且写作“不温不火”, 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

只用于对方或他人, 不可用于自己, 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

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 也不能用于自己。

1 0、首鼠两端:

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 1、溢美之词:

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 2、脱颖而出:

比喻人才崭露头角。误用“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 3、蓬荜生辉:

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荜生辉”, 简直是骂人。

1 4、不可收拾:

无可挽救, 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 变褒为贬。

1 5、出奇制胜:

篇4:形影相怜成语

【简拼】:xyxl

【解释】:象形体和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亲密,经常在一起。

【出处】:唐·张九龄《照镜见白发》:“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篇5:同病相怜的反义词是什么

同病相怜的反义词、拼音、意思、例句如下:

同病相怜 tóngbìngxiānglián  幸灾乐祸 xìngzāilèhu

【同病相怜】病,遭遇,痛苦;怜,怜恤,同情。比喻有共同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例句〕

1.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2.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恐惧置怀,昭谷风之盛典。

3.在那艰苦的.日子里,他们同病相怜,尽力帮助对方,两颗心逐渐连在了一起。

【幸灾乐祸】贬义。看见别人遭受灾祸反而高兴。

〔例句〕

1.若居承平之世,睥睨宫闱,幸灾乐祸,首为逆乱……此皆陷身灭族之本也。

2.幸灾乐祸千人有,替力分忧半个无。

篇6:从下利谈仲景同病异治法

1 湿热下利, 葛根芩连汤主治

《伤寒论》原文记载:“太阳病, 桂枝证, 医反下之, 利遂不止, 脉促者, 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 葛根芩连汤主之。”症见:泄泻腹痛, 泻下急迫, 或泻而不爽, 粪色黄褐, 气味臭秽, 肛门灼热, 烦热口渴, 小便短黄, 舌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病机为湿热壅滞, 损伤脾胃, 传化失常。治宜清热燥湿, 分利止泻;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其组成为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

2 热结下利, 承气汤主治

《金匮要略》原文中关于承气汤的条文较多, 云:“下利三部脉皆平, 按之心下坚者,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下利脉迟而捐者, 实也, 利未欲止, 急下之, 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反滑者, 当有所去, 下乃愈, 宜大承气汤”“下利己差, 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 以病不尽故也, 当下之, 宜大承气汤”“下利谵语者, 有燥屎也, 小承气汤主之。”总体来说, 由里热炽盛, 燥屎结于肠中出现泻下青黑色污水, 便质稀少, 臭秽异常, 腹部满痛拒按, 口干舌燥, 潮热, 谵语, 舌苔黄燥, 脉沉实。病机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内阻, 邪热逼迫津液从旁而下。治宜攻下实热, 荡涤燥结。方以大承气汤主之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合) , 体现了“通因通用”的原则。

3 寒热错杂下利, 泻心汤主治

《伤寒论》中第162条云:“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下利, 生姜泻心汤主之。”第163条云:“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 甘草泻心汤证。”该证指上热下寒或寒热互结所致之下利证, 症见:泻利频作, 完谷不化, 心下痞满而硬, 干呕心烦, 腹中雷鸣, 舌苔白腻, 脉细数。病机为脾胃虚弱, 寒热错杂而成。治宜和胃补中, 降逆消痞;代表方泻心汤。

4 肝脾不和下利, 四逆散主治

肝胆疏泄失常, 影响脾胃升降运化之功而出现腹痛泄泻、胸胁痞闷、食少嗳气、舌红、脉弦等症, 称为肝脾 (胃) 不和下利证。症见:泄泻肠鸣, 腹痛攻窜, 矢气频作, 伴有胸胁胀闷, 嗳气食少, 每因抑郁烦恼, 或情绪紧张而发, 舌淡红, 脉弦。病机为肝气不舒, 横逆犯脾, 脾失健运。治宜抑肝扶脾。《伤寒论》云:“或腹中痛, 或泄泻下重, 四逆散主之”, 代表方四逆散, 药用柴胡、白芍、枳实、甘草。

5 脾胃虚寒下利, 理中汤主治

脾阳虚弱, 运化失职, 寒湿内阻, 升降失常。症见:大便稀溏, 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 腹满、呕吐、食欲减退、时腹自痛, 喜温喜按, 口不渴, 舌淡苔白润, 脉沉迟无力。《伤寒论》中记载:“霍乱……寒多不用水。理中汤主之”“太阴病, 外证未除……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 桂枝人参汤。”故治宜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理中汤主之, 药用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6 脾肾虚寒下利, 四逆汤主治

下焦阳气虚衰, 肾气不固, 阴寒内盛, 脾肾阳微, 不能腐熟水谷;又阴盛于内, 阳浮于外, 症见下利清稀、谷不化、四肢不温、脉沉微、恶寒身倦、舌淡苔薄, 《伤寒论》原文第388条记载:“既吐且利……下利清谷, 内寒外热, 脉微欲绝者”, 第228条云:“脉浮而迟, 表热里寒, 下利清谷者”, “四逆汤主之”。方用四逆汤 (附子 (生用) 一枚, 干姜一两半, 甘草 (炙) 二两) , 用以温肾祛寒、恢复真阳。《金匮要略》云:“下利, 腹胀满, 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 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 攻表宜桂枝汤。”若下利又有身痛的表证, 此下利为重, 先温里, 再解表, 里和表解, 下利转愈。原文亦记载:“下利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朦, 通脉四逆汤主之。”若下利出现发热, 不要视其为表证发热, 而是真寒假热, 虚阳外越之证。方用通脉四逆汤 (附子大者生用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以温经回阳。

7 结语

综上所述, 仲景关于同病异治的体现远不止下利病症, 对下利的论述也远不止上述所列证型, 笔者仅以下利为例简要论及仲景同病异治的临床应用,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张仲景所论下利包括泄泻、痢疾两种, 《金匮要略》《伤寒论》中记载下利治法甚多, 同病异治即后世辨病分型论治法, 仲景组方尤其重视该辨证特点, 从下利病篇浅析仲景关于同病异治的应用。

关键词:下利,《金匮要略》,《伤寒论》,同病异治

参考文献

[1]管华全, 李飞.仲景治下利方配伍规律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0 (2) :108-110.

[2]陈荣铨.《伤寒论》下利证治规律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 2009.

[3]边秀娟.仲景治疗下利的思路与方法探析[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 19 (6) :59-60.

[4]谭素娟.试论《金匮要略》下利病辨病思路与病机转变规律[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七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9:266-268.

[5]邵淑娟, 高克俭.浅述仲景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32 (35) :118.

[6]夏米娜.浅论仲景同病异治[J].北方药学, 2014 (3) :117-118, 119.

篇7:同病相怜成语解析

1 治未病健康管理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治未病”思想治未病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 采用方药、针刺、艾灸、推拿、膏方、精神调摄、食疗药膳等预防和治疗手段, 维护人类健康, 防止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2], 其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旨在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预后防复3个层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未病包括5个含义:其一, 未生, 即无病, 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其二, 未发, 病欲发而有先兆, 即虽有不适的症状表现, 但各项生理指标却正常, 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亚健康状态。其三, 未盛, 即疾病初期, 此时需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防止病情发展。其四, 未传, 虽已患病但未波及其他脏器。如《灵枢·病传》曰:“病先发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脾……”《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强调既病防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其五, 未复, 即通过治疗, 邪去正复, 病将愈。中医学“未病”理念实际上涵盖了现代医学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 其精髓是防病于未然、治病于初始阶段[3], 出发点和归宿都落在“防”字上, 与健康管理所主张的疾病的三级预防观念相一致。

1.2 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于20 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 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是西方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健康管理于近10年开始逐渐发展, 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和定义。健康管理是通过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检测、分析和评估, 并建立健康信息档案, 从而制订和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 进行健康宣教和健康咨询服务, 以及对健康改善情况进行追踪随访的长期的、周而复始的过程, 即用最优化的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4]。其宗旨和目的是减少疾病发生及复发, 延缓疾病的恶化, 减少并发症, 在维护身体健康及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 降低医疗费用支出[5]。

2 研究现状

2.1 “KY-3H”健康管理模式自2008年1月, 我国首届“治未病”高峰论坛暨“治未病”健康工程启动后, 我国各地区以“KY-3H”健康保障服务为模式, 逐步开展试点工作, 设立“治未病”防治中心和“治未病”门诊, 其中“3H”代表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三位一体”的模式结构。

“KY-3H”健康管理是疾病风险管理的新思路。它以传统中医学和养生学为指导, 融合现代医学和医学工程技术, 将中医体质和身心整体功能状态有机结合, 对个体的健康状态及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系统的辨识、评估和分析, 并实施个体化的干预措施。这一模式以“治未病”理念为先导, 个体健康信息的智能系统为支撑, 个性化全程健康管理与被保险人疾病损失的事后补偿相结合, 实现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健康管理技术与健康文化传播结合的设计理念, 体现了工程科学的方法在健康保障服务领域的成功应用[6], 并实现了管理目标、技术、防止理念、合作模式及体制5个方面的创新[6]。目前, 该模式已被应用于脑卒中的防治研究[7]及早期糖尿病肾病病人尿微量白蛋白[8], 均显示出良好效果。

2.2 整合性健康管理模式

2.2.1中西医整合分层管理[9,10,11]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西医目前尚无法有效治疗慢性现代生活方式疾病管理中具有独特优势, 如糖尿病、脂肪肝等。将两者有机融合, 成为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一个创新战略方向。结合西医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同时收集中医四诊 (望、闻、问、切) 资料, 进行中医证型和体质辨识, 根据健康管理需求找出相关危险因素、伴发或并发症, 并通过调查问卷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和健康需求, 从而建立健康档案数据库, 将其分类纳入健康、亚健康、病人人群中, 制定分层管理策略和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干预体系。此类中西医整合分层健康管理理念具有如下特点: (1) 西医常规体检早期排查各种疾病, 中医体质辨识把握个人健康状况, 从宏观 (整体) 、中观 (症状) 、微观 (生化指标) 全面反映病人的健康信息。 (2) 对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人群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可真正实现“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的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 (3) 实现中医中西合璧, 优势互补, 真正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2.2心身整合健康管理心身整合是中医“心身一体”思想的实践形式。在中医治未病环节中强调“心身保健”“心身同治”“心身康复”[12], 注重生活事件的处理和家人配合治疗, 并积极合理应用专业性强的新仪器和治疗手段, 从而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心身整合健康管理”模式。吴敬新等[13]从“治未病”理论和心身医学相结合的角度剖析干预围绝经期女性心血管疾病, 并为解决围绝经期女性健康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价值。

有学者根据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辨证论治等思想, 在心身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时、空、社、身、心”全方位的动态健康模式, 即在防治疾病过程中, 综合考虑时间、空间、社会环境、体质、心理状态等因素。另外, 有学者提出“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14]”的 “治未病”新模式。即除综合考虑机体结构、应激反应、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及社会适应多个可能对健康有影响的因素, 在疾病分析和预防方面, 根据病因假设验证法, 着重针对病因和辨证施治, 通过“预测机制”和“预警机制”分析病因, 再由“预防机制”提前阻断这些因果关系。这种“点-面”结合健康管理新模式以“辨证论治”为指导全面调整机体状态, 以“整体观”为核心统筹兼顾与健康相关的多个环节, 可有的放矢地阻断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作为对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该模式不但能提高专科疾病的防治能力, 还有助于丰富“治未病”的内涵。

2.3 多方合作的健康管理模式与治未病相结合的多方合作健康管理模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主要有2种形式。 (1) 三级健康管理机构体系[15]:一级是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基层卫生院为主的防治指导和健康教育体系, 负责疾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生活方式的指导。二级是县级中医院和乡镇医院以社区为平台的培训指导和综合防治体系, 进行高危人群筛查、健康指导和实施中医特色干预。三级是以三级医院为主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体系以及基层医院和社区服务人员的培训体系, 开展社区流行病调查、医务人员培训以及健康咨询。与现代预防医学相结合, 实行具有中医特色的三级预防策略。 (2) 以政府主导的、以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为依托的政府-医院的健康管理模式:赵进东等[16]基于对糖尿病前期人群深入研究, 初步建立了以专家为核心、全科医生为骨干、健康教育为关键、自我管理为中心、家庭成员为辅助的糖尿病前期人群健康管理模式,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并得到了推广应用。该模式充分发挥了家庭责任医生和全科团队的作用, 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丰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通过双向转诊模式, 实现家庭、社区及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减轻国家和个人经济负担。

3 小结

篇8:同病相怜成语解析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同病异治,中医药干预

中风后抑郁症 (Post stroke depression, PSD) 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 西医的抗抑郁治疗, 皆因其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副反应以及患者对精神类药物抗拒作用, 使患者难以忍受而放弃。因此近年来大量的研究重点放在了用中医药方法干预治疗中风后抑郁, 但目前大量的研究文献更多的是希望通过一种方法, 甚或一个方剂干预全程, 而殊不知本病病程长, 且影响因素众多, 更易造成疗效的不佳。笔者在开展中风后抑郁研究时发现, 在整个疾病过程中用多种疗法相结合, 综合干预, 甚至在疾病不同阶段与其它治疗方法有机结合, 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医疗费用, 乃至形成一种“序贯治疗”的方法, 亦将是一趋势。这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和“同病异治”的原则。

1 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特点

中风后抑郁在祖国医学认为属于“中风”、“郁证”之合病。而且重点关注的是“郁证”, 而对于郁证的治疗多强调“理气开郁”古已有之, 如《景岳全书》有云:“初病而气结者, 宜顺宜开”。因此对PSD的治疗, 现代医学多从“肝”、“气”论治, 但此类治疗却而忽视了“中风”这一原发病之存在, 故疗效难以稳定。由于本病存在明显“因病致郁”的重要因素, 故发病当首先责之于中风。

中风诸多病理因素中不外于风、火、痰、气、瘀、虚六端, 并且此六端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突然致病。从临床上看, 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气血失常是脑病发病主要病机。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 人之神, 不可不谨养”。风、火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 经过治疗, 早期的“风、火”能较快消失;而“痰、瘀”则较为胶着, 到恢复期则正虚表现明显且与痰瘀相兼为患。因此非常符合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

同样临床不能偏废于仅针对中风的治疗, 中风后患者出现一系列躯体症状, 使其生存质量明显下降, 又由于治疗周期长, 治疗费用昂贵, 导致患者情志不舒, 肝气郁结。正如《类证治裁》说:“七情内起之郁, 始而伤气, 继必及血, 终乃成劳”。正虚为中风后抑郁症之病理基础, 气郁、痰浊、瘀血为其主要病理变化, 心神失常为其最终结果。这也非常符合中医“同病异治”的特点。故笔者认为, 中风后抑郁的干预方法, 完全应存在多层次、分阶段的特点。

2 中风后抑郁“同病异治”的可操作性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 在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因病位之深浅, 病程之长短、病证之虚实、病性之寒热、病情之兼夹不同, 而治疗方法也不同。中风病的研究长期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长期干预、分段治疗、整体恢复的共识。因此在本病的急性期, 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干预重点应定位于气血的失常, 而靶点在脑。而逐渐进入恢复期后, 在补气活血的同时不忘治病求本。因此在治疗上历代医家提出了醒脑开窍、祛风通络、活血化瘀、平肝潜阳及补益肝肾等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体系的重点就是“辨证论治”, 即同一种疾病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 治法也就不同, 这就是“同病异治”的根本原则。故同样在中风后抑郁 (PSD) 早期当首先关注于顺气活血, 而久之则不忘补益肝肾。在此原则指导下, 根据标本的缓急、病程的长短, 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发病之初, 以情绪抑郁为主症者, 当急则治其标, 治拟疏肝理气解郁, 兼顾化痰祛瘀;抑郁迁延反复, 时轻时重, 且有明显肢体活动功能障碍者, 治以祛风化痰通络, 兼以疏肝理气解郁;至于肝肾本虚之治, 当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但应根据本虚的轻重程度而酌情使用[1]。

3 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药干预策略

首先, 在疾病的超急性期, 醒脑开窍法可能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医宗金鉴》有云“中风首当开窍醒神”。既往的研究也发现, 醒脑开窍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作用机制可能与拮抗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表达上调有关[2]。此时患者尚不会出现明显的抑郁表现, 但随着疾病的发展, 进入急性期, 风、火鸱张, 痰、瘀初现, 虽神志随渐转清, 然因脑脉长期气血运行不畅, 气血无法濡养、温煦元神, 使脑髓失养, 神明失用, 逐渐出现抑郁表现, 此时也治当祛风通络佐以活血化瘀、顺气解郁。病程再进, 进入恢复期, 风、火渐去, 痰、瘀交阻, 患者由于对疾病恢复缓慢、生存质量明显下降的不满而出现焦虑、抑郁的表现, 此时治当以益气活血、祛痰化瘀佐以疏肝理气为主, 恢复期比较漫长, 由于患者存在明显的情绪问题, 气机不畅, 因此在重用益气药同时万不可阻滞气机, 以免适得其反。再到恢复后期则正虚表现明显且与瘀血相兼为患, 肝肾、气血不足尤为明显, 或实或虚的经络病变多出现在此阶段, 且本病多发于中老年, 素体肝肾亏虚, 因此在活血通络基础上, 更多的加用补益肝肾、平肝潜阳等方法。

4 中风后抑郁的综合治疗

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于中风的治疗, 也越来越提倡尽早的进入康复治疗, 包括西医康复训练、中医的针灸、推拿和相关的适宜技术, 在此不一一赘述, 而本课题更多的表述心理干预, 在本病治疗过程中心理干预同样需要“同病异治”。

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已在国外广为应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论是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还是森田疗法, 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也就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 采用一套可行的方法渐次治疗, 这也符合“同病异治”的精神。而中医心理治疗也是中医的主要特色治疗之一, 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心理治疗方面的记载, 如《黄帝内经》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指出:“怒伤肝, ……悲胜怒;喜伤心, ……恐胜喜;思伤脾, ……怒胜思;忧伤肺, ……喜胜忧;恐伤肾, ……思胜恐。”这是最早的情志相胜的方法, 后来的历代医家根据《内经》中的原则创立了“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模仿法”等诸多心理治疗技术。本课题对中风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同样要分不同阶段, 在急性期更多是使用“祝由法”, 而在恢复期、甚或是后遗症期更多是运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法。心理治疗强调个体差异, 而中医讲究的辨证论治, 就是强调个体差异性, 不同的患者其人格因素、社会支持度、认知情况、生存条件等不同, 根据中医三因制宜的思想, 在不同阶段再建立不同的家庭作业和中药干预, 达到治疗的目的。

5 小结

中风后抑郁的“同病异治”不是标新立异, 而是为了突出证的笼统性和层次性的辨证统一, 强调对于PSD诊病辨证过程中, 即使大证相同, 还应注意其中细证的辨识, 不能停留于“同病同治”的基本层面, 应提升到证候的细化分型, 发展到“同病异治”的新阶段。中风对于患者来说首先是一个重大的生活事件, 且带来了生活、工作各方面的问题, 从而导致了患者精神方面的障碍, 而神经功能的恢复是其建立信心、改善情绪最有效的方法, 故治疗还当顺应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方法, 从其建立躯体功能为先, 同时改善情绪,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过伟峰.中医药防治中风后抑郁症的思路与方法[J].江苏中医药, 2008, 40 (2) :6-8.

上一篇:与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下一篇:非远程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