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实习报告

2024-04-14

地貌学实习报告(通用8篇)

篇1:地貌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20xx年11月28日~20xx年12月1日

二、实习科目:

植物学、花卉学

三、指导老师:

彭四江、欧阳秀明

四、实习地点:

广州华南植物园、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园林实训基地

五、实习目的:

为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进一步识别园林常用花草树木。学习、分析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实例,培养运用园林花卉、园林树木造景的能力;了解华南地区苗圃花卉栽培设施、花卉生产过程、苗木销售情况。通过实习,要能基本识别华南地区主要的园林树种和园林花卉,掌握其习性、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园林植物造景方法;学会在园林实践中合理运用园林树木、园林花卉造景。

六、实习内容:

1、广州华南植物园

指导老师:彭四江11月28日星期一。上午8点集体乘车前往广州华南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为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院士创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隶中国科学院,同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20xx年10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是我国最重要的植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基地之一。目前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植物园和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育基地之一。全园由3部分组成:一是保育和展示区,建有现代化的展览温室群、科普信息中心、“羊城八景”之一的龙洞琪林,以及木兰园、棕榈园、苏铁园等30余个专类园;二是科研和生活区,拥有馆藏标本100万份的植物标本馆、专业书刊约20万册的图书馆,还有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心、公共实验室等支撑系统;三是建于1956年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和中科院目前唯一的自然保护区。

大概2个小时左右到了,下车后大家徒步走到华南植物园正门。我们在面对大门右侧的售票处前等待老师去买票,在等待的地方就有千屈菜科的大叶紫薇和蝶形花科的印度黄檀。

进去往右走。首先是大王椰子路。老师一路走一边介绍大王椰子的形态特征。特性、以及用途等信息;一直走到苏铁园老师就吩咐都走散自由进去看。里面拥有各种苏铁科的植物,苏铁类植物现存有苏铁科、蕨铁科和泽米科共3科7属。苏铁园收集苏铁植物40多种,有美洲苏铁、刺叶非洲苏铁、叉叶苏铁等珍贵种类。

苏铁俗称“铁树”,属珍稀濒临危灭裸子植物,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植物类群,与恐龙共同称霸地球的植物,在植物进化过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经历漫长的兴哀,仅有少量物种奇迹般地活到今天,目前地球上有270多种苏铁,故有“活化石”之称。苏铁雌雄异株,花型奇特,树干苍劲矫健,叶四季常青,树形美观,具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各省均有。日本、印尼及菲律宾亦有分布。铁树开花是奇观,而在华南植物园的苏铁园每年6月前后都能看到“冷饭发芽、铁树开花”的奇景。

苏铁园与欢乐世界之间有一条人面子路,两旁种有罗汉松。欢乐世界内主要种植了属木兰科的白兰。不久与同学们与老师汇合了就沿着人面子路一直走到兰园老师又重点的介绍了兰园里的植物。这里的热带兰展区的兰花,花型较大,色彩丰富且鲜艳,多为附生类型。兰园收集了300多种热带兰花。代表性种类有卡特兰属、石斛属、蝴蝶兰属、文心兰属、万代兰属、火焰兰属等。我们看到的有兰科植物有兜兰、大花蕙兰、石斛兰、硬叶吊兰、湿唇兰、万代兰、秋后斛、卡特兰、火焰兰、银边墨兰、香荚兰、硬带吊兰、竹叶兰、黄金小神童等等。另外还有五加科、天南星科、根棕科、桑科和棕榈科的个别植物。在兰园兜了一圈之后又经过山茶园——山茶路——澳洲园路和温室区等回到正门最后是棕榈园。棕榈园的植物主要属于棕榈科,有近60个属。

其中有王棕属:大王椰子、佛洲王棕;蒲葵属:蒲葵、圆叶蒲葵、澳洲蒲葵、裂叶蒲葵;鱼尾葵属:短穗鱼尾葵、菲岛鱼尾葵;棕榈属:棕榈、雪山棕榈;棕竹属:线穗棕竹、细叶棕竹、粗棕竹、蒲叶棕竹;轴榈属:轴榈、自轴榈;其他不同属的植物有:棍棒椰子、可可椰子、油棕、琼棕、小琼棕、三角椰子、大丝葵、散尾葵、德森西雅、南美弓葵、根刺棕、金丝葵、槟榔、康科罗棕、秀丽皱籽棕、粗环假槟榔、软叶棕竹、长穗棕竹等。

最后带着一身疲惫坐车回校…

2、第二天广州花卉博览园: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广州花卉博览园是一个集花卉展销贸易、技术信息、观光旅游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花卉市场,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区内三面环水,河涌密布,河网纵横,气候湿润,为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次实习主要目的是花卉识别及园林用途;了解花卉栽培设施;了解盆栽花卉行情、销售动态。等;我们从“中国广州花卉交易会”前的广场下车往左去到公交站的对面开始往下走到各家花店了解询问:一直在花博园走了一圈,深入地了解了花卉栽培、园林用途及价格等下面是了解到的60种植物的价格:

墨兰:160、雾水松1

38、君子兰6

5、金钱树120、澳洲松550、袖形耶子

25、苏铁盆景1

35、紫檀1080、蝴蝶兰39

8、金琥

110、麒麟花100、绿宝120、福绿寿350、夏威夷椰子120、万年青100、色背竹120、竹柏39

8、鹰爪兰、200。招财手339黑金刚

18、小香兰30、无刺山影

48、青扇

10、美丽十二卷

8、波斯菊

10、蝴蝶兰20一枝、非洲菊18红花继木

38、月季

18、茶花20、杜鹃40盆栽梅花60、海棠35海棠30

3、第三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彭四江

在园林基地主要是学习使用草坪机。油锯。等园林施工维护植物的一般机器;

4、第四天园林基地

指导老师欧阳秀明

植物考核。

七、实习总结:

通过3天的实习,我更加深刻的了解到华南主要的植物的名称习性,以及配置方式等了解花卉的市场动态栽培和管理上的一些知识。还有学会运用各种园林植物维护美化的各种机器。

篇2:地貌学实习报告

——永安实习区喀斯特地貌专题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11地理科学学号:110904040姓名:张作奇

一、摘要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我们在学习了喀斯特地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永安实习区鳞隐石林的观察进一步分析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成因,更加确切的认定地质、地貌、气候是决定喀斯特地貌的决定性因素,为已学理论知识提供实际的证据。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占有相当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通过这次实习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对于深入了解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及特征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地貌特征,成因分析,永安实习区石林风景区

三、正文

引言:2012年10月13日这天对永安石林风景区进行观察。通过这次对地貌的调查,对于

更好地了解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及其地貌的成因。

1.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

永安市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地处武夷山脉和戴云山脉之间的中断,东经116°56′―117°46′,北纬25°33′―26°13′;地理坐标X:27―45,Y:67-93公里,属福建省三明市管辖。

永安市是福建省中西部的交通和文化中心之一,是鹰厦铁路的必经要冲,全区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除鹰厦铁路外,还有永安至加福、永安至福建水泥厂铁路,以及永安至泉州、永安至清流、永安至闽西诸县的公路,其他次一级公路贯穿全区,故交通十分方便。永安地区是我国华南区比较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全区山脉连绵起伏,一般高程在800米至1100米以上。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该区河谷水系十分发育,主干河流为沙溪,上游称九龙溪,支流称文川溪,其他大小河流沟谷遍布全区,水力资源十分丰富。永安地区属华南地区比较典型的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以上,最高气温达41℃,最低气温为-7.6℃。全年以7月份气温最高。全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1700毫米。一般三月至六月为全年的雨季。

永安地区的自然资源十分丰富。除了有十分丰富的水力资源外,尚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以煤、重晶石和石灰石为主,主要分布于加福、丰海、李坊和坑边一带,其中李坊重晶石矿为我国华南地区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坑边石灰石矿是上市公司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水泥)的主要矿产地,该地区是福建省主要的矿产地之一。此外,由于全区90%以上的地表均被植被所覆盖,因此,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上市公司永安林业股份有限公司(永林股份)的主要原料产地。

永安也是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工业有福建水泥厂、福建维尼伦厂和永安火电厂、永安机床厂、永安造纸厂以及加福煤矿、丰海煤矿等。此外,近年来大小乡镇企业,如竹木器加工、小五金等蓬勃兴起。农业生产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经济作物有水稻、小麦、甘蔗、烟叶、竹笋等。

此外,永安地区的交通旅游业也占有相对的地位,闻名省内外的主要旅游景点有风景秀丽的桃源洞和石林风景区,尚有众多的地下喀斯特溶洞,如十八洞、石洞寒泉、黑风洞和小陶的甘露洞等。

鳞隐石林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内包括鳞隐石林、洪云石林、十八洞等风景片区,总面积1.85平方公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地上石林、地下迷宫的奇异景观,规模仅次于著名的云南石林,堪称全国第二,外景多姿壮观,似天然盆景,内似地下迷宫,侧景则秀丽别致,有“天然石头动物园之美称”,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景中的岩石表面多呈鱼鳞状,又因“鳞隐”取“天故隐其迹”之意,故而得名。石林最初的开发可追溯至清雍正年间,由当地名士赖翘千、赖允升两兄弟历时六年在其中修整出道路,并建造了亭台楼阁及书院。

2.地貌特征

2.1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

2.1.1溶沟和石芽

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表面裂隙进行溶蚀和冲蚀作用,是可溶性岩石表面形成一些石制沟槽,称为溶沟,相邻溶沟之间的凸起的石脊,称为石芽。景区内耸立着是芽、石柱、石锥、石笋400多座,最高36米,怪石拟人状物、千姿百态,其景点有三鼎石、望天石、石猿抱桃、接吻石、黑熊抱竹、石龟探洞等50多处。

2.1.2石林

石芽高度大于1米称为石林。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高的达36米,低者2-3米,形态各异。

2.1.3溶斗和落水洞

地表水沿着稠密而垂直的裂隙向下渗透,在渗透过程中对周围岩石进行溶蚀,有时伴随有冲刷、塌陷,使地面形成漏斗状洼地,称为漏斗,溶斗和落水洞是喀斯特地面上发育最广泛的漏陷地貌。溶斗是现代喀斯特作用下的产物,起着汇集地表水的作用。溶斗按其成因可分出溶蚀溶斗及塌陷溶斗两种类型。溶蚀溶斗:它是地表径流沿裂隙密集地段溶蚀而成。它的深度不大,斗缘也不明显,外形多成碟状。石林景区内的溶斗几乎是这种类型的。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区从地表通到地下溶洞的通道叫落水洞,落水洞按其形态可分为两种:裂隙状落水洞和井状落水洞,裂隙状落水洞这种落水洞在石林景区内分布最广。

2.2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

十八洞位于鳞隐石林入口处的弥勒佛像内,主洞长217米,不计其数。洞中有洞,状若迷宫。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从岩溶裂隙和落水洞向地下深处渗透的水,在向下渗的同时也对周围岩石起到溶蚀作用,扩大其空间,形成大小不一的溶洞。地下水不断雕刻可溶性岩石,同时又在不停地塑造喀斯特地貌的奇特形态,当含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的裂隙渗出时,水中的二氧化碳散逸到空气中,易溶的碳酸氢钙转变为碳酸钙附在洞顶上,形成从洞顶向下悬垂的钟乳石;当水滴落到洞底,形成从洞底向上突起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相互接起来,形成石柱。

3.地貌成因分析

3.1地质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根据区域不整合面、沉积构造、构造迹象和岩浆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加里东旋回、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等四个构造层。该地区断裂,褶皱发育良好。喀斯特作用是否能够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解力。但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的影响。而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和裂隙度。即与岩石的岩性和地质构造有关。对岩石透性影响最大的是裂隙度。构造是控制岩石透水性的重要因素。

石芽是水流沿平行的或斜交的构造裂隙上溶蚀冲刷而成,多分布在山坡上。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溶洞的发育,初期是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以后随着溶隙的扩大和流量流速的增加,地下水除了溶蚀外,还产生机械侵蚀,于是溶隙迅速扩大与合倂,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如地下河。溶洞的发育受构造影响很大。首先,溶洞是沿各种构造裂隙溶蚀、侵蚀出来的。其次,岩层的构造

形态,如褶曲、倾斜或水平等对溶洞的发育也有明显影响。因为各种构造的岩层层面,都是地下水的良好通道,它为溶蚀作用开创了空间条件,加上层面稳定,延伸又远,所以下渗水流能够深入地下,发育出规模较大的洞穴。

3.2地貌条件

石林发育于石炭-二叠纪的石灰岩里,上石炭统:船山组。该地层广泛分布于黑风口、田螺岩、狮子岩、大小力岩及大湖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深灰色-灰黑色厚-巨厚层状微晶灰岩,上部含少量燧石结核和白云质灰岩。本组石灰岩厚度大,质地纯是永安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带。

3.3气候条件

喀斯特地貌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特别是气温和降水直接或间接影响喀斯特水的径流量和溶解的速度。永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热冬温,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我国南方高温多雨,动植物繁殖较快,水流动快,二氧化碳补充也快。水是喀斯特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主要是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在起作用。水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和无机成因的二氧化碳。化学反应的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的,溶解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增高。亚热带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进行的。高温下化学反应速度快,碳酸钙的溶解量增大。植被丰富,是鳞隐石林的三大特征之一。使生物成因的二氧化碳增加,多雨会使喀斯特水的循环速度加快,使地下水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补充,溶蚀力得到加强。水不仅对可溶性岩石发生溶蚀作用,而且还发生机械冲蚀和搬运作用,从而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结束语:

篇3:地貌学实习报告

1 评价原则

1.1 即考核成果又要重视过程

单纯以实习报告与实习总结作为考核内容, 忽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 会出现那些积极思考、善于提问但实习报告撰写的不好的学生成绩不高。也容易出现抄袭等不良现象。这样不能客观、真实反应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表现, 进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将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实习中的出勤情况、纪律情况、实习成果上交进行量化评价;实习态度、团队协作意识、创造性、主动性等进行定性评价,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1,2,3]。

1.3 小组考核与个人考核相结合

分组实习成绩与个人实习成绩相结合, 自发的形成小组间的竞争, 促使学生自我约束,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责任感, 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1.4 指标简单, 易操作

各评价指标要涵盖野外实习整体过程各个环节与内容, 要将有关的因素全部考虑在内, 制定指标时要简单明了, 具有可操作性。

2 评价体系构建

2.1 评价指标与权重[4,5,6,7,8,9,10]

包头师范学院“水文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是网络平台辅助下的野外实习, 整个过程分为实习前准备 (网络辅助) 、实习过程、实习后总结交流 (网络辅助) 三个部分[10], 结合学生实习期间的纪律态度其评价体系分为四个部分, 15个评价指标, 具体见图1。

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权重。评价时, 采取分组成绩与个人成绩相结合,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的权重分别为0.25, 0.25, 0.5。《水文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各项指标的分值及权重见表1。

2.2 评价方法与成绩评定[4,5,6]

实习成绩结合实习过程的前期准备、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三个阶段[5], 同样分成三个部分来评价, 每个阶段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做出不同要求, 根据上面所述的评价原则与评价体系, 应依据野外实习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在野外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灵活评价。这样学生更容易明确每个阶段的内容与要求。

另外, 在实习结束后, 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后, 增设实习答辩环节。一方面学生为了准备答辩, 会仔细审查实习报告对基本观点的论证是否充分、有无疑点、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这种准备的过程本身就是积累知识、增长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答辩中, 答辩小组成员也会就实习报告中的某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这样, 学生又可以从答辩教师中获得新的知识;教师也会从中受到启发, 实现教学相长。

实习最终成绩采用等级制[11]:优 (≥90分) 、良 (89~80) 、中 (79~70) 、及格 (69~60) 和不及格 (≤60) 五个等级。根据上述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及学生自评的成绩乘以各自权重再求和即得出学生实习最终成绩。另外, 要求小组成绩在中等以下的, 该小组成员成绩不能评为优秀。

3 结语

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难度较大系统工程, 基于网络平台辅助下的《水文学与地貌学》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是在网络平台辅助野外实习教学实践下的又一新的尝试, 目的是为了更客观、公正的对学生野外实习成绩进行评价。新的评级指标体系将实习前、中、后各环节纳入考核, 并提出具体的评价因子及要求, 操作性强、便于衡量。这种“过程考核”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自觉和自律。当然, 每一种考核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我们会在本评价体系实施当中认真总结经验, 进一步完善地理野外实习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

摘要:本文从地理科学专业 (师范) 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入手, 利用层次分析法, 结合网络平台辅助下的《水文学与地貌学》野外实践教学前期准备、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三个阶段及学生的纪律态度, 选取15个评价指标, 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了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篇4:地貌学网络资源与开放课程建设

关键词:地貌学;历史资料积累;网络资源;开放课程;教师角色定位

地貌学在地球与环境科学中占有基础性地位。例如,对于以人地关系研究为主线的地理学,地貌学几乎是其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沉积地质学涉及沉积环境的划分,而其依据是地貌系统;地球物理学将地貌看成是内部动力过程的表征;大气科学在刻画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时也要考虑地貌因素。作为发展历史相对较长的一个学科,地貌学有着深厚的资料积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框架之下,地貌学又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因此,在地球与环境学科体系中,地貌学课程建设是很重要的。

目前,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兴起开启了网络环境下本科课程学习模式变革的新时代,这给地貌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挑战。本文拟讨论地貌学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潜力问题,并探讨地貌学课程与MOOC及翻转课堂等新模式的关系。

一、地貌学理论框架演化

从19世纪后期台维斯学说建立之时起,传统的地貌学理论框架主要有三个要点。首先,地貌学是地球上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动力造成地表形态的宏观格局,而外动力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刻”,这样,任何一种地貌,都立即能够分解为地质构造运动和水流、风力、生物生长等作用的两个部分。其次,地貌是演化的,可划分为幼年、壮年和老年期,每个演化周期代表一次侵蚀的开始到结束的时期,侵蚀开始是从地面抬升开始,到夷平面形成结束,地形的起伏经历了从小到大再到小的演化历程。最后,地貌演化可能与均衡态有关,当一个系统内存在负反馈机理并占据优势地位时,一些地貌参数,如海滩坡度、水道过水断面面积等,将呈现均衡态。

除这些传统要素外,地貌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些“现今要素”。20世纪中叶兴起的“地学定量革命”是产生现今元素的动因。此前的地貌学主要是描述性的,台维斯虽然意识到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但局限于当时的条件,他所构建的体系主要是基于逻辑的而非科学内涵的,其他基础学科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原理也未能充分融入地貌学;而在“定量化”的推动下,20世纪中期地貌学开始大量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又由于计算机的应用而得到迅猛发展。

地貌学现今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系统方法的应用,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地貌系统演化最重要的因素是系统与外部的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在系统内部的重新分布。例如,沉积物的收支和输运、堆积状况决定了冲淤变化格局,即地表形态演化格局。其次是过程和机理研究,在前述例子中,确定物质、能量收支之后就要了解系统中各种过程和机理,其目的是要弄清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方式、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将某些特定的过程组合在一起,以解释某个特定的系统行为,这就是机理研究。例如,海岸线动态的机理就与潮汐过程、波浪过程和沉积物输运、堆积过程相联系。最后是定量模拟研究,数学模型作为形成新的科学假说、验证工作假说、设计野外工作方案等的工具,其作用日益增大,因而有的学者指出,21世纪的科学将是计算与定量的时代。显然,这些现今元素是从现代科学体系中汲取的重要营养,它既带动了本学科的继续发展,也引发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例如内动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被还原为地球物理学,而外动力研究则较多地与沉积动力学相联系,研究者们已经出版了地球物理或沉积动力为主线的地貌学专著。

二、地貌学网络资源建设

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貌学无论在传统的描述性研究还是在近现代定量化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对于地貌学教学而言,历史上形成的教材、图片和影像资料数量巨大,国际、国内的各种教材数以千计,其中含有丰富的经典事例、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历史、文献等信息。虽然其中的一大部分教材如今已不再使用,但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信息丧失所致。从本科教育的观点来看,可以说,只有过时的教法,没有过时的文献,关键是如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地球表面,地貌无处不在,人类历史上有过的照片、电影、视频等必然记载了大量的地貌信息。在国外的教科书中,照片被大量使用,起到了突出重点、提高可视程度的作用,文字描述如脱离了图片往往难以达到准确刻画的目的。遥感图像以及更早期制作的地图也是极其重要的信息来源。早年,一幅地图的绘制要经过长期的研究工作,从现场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加工到编辑成图,付出的劳动和时间都是巨大的,而如今作图已变得十分容易。遥感技术的发展(航空、航天以及海底探测等广义遥感)获得的数据已超越人们的处理能力。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要求课程要在时空上有纵深覆盖,同时要能够与其他学科相关联。因此,在网络平台上建设和开发这些资源,将能够为地貌学本科教学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上述地貌学资料如何充分转化为网络资源并有效地为地貌学课程教学服务?历史上产生过的教材应转化为电子书,进入网络查询系统。在研究型大学,各种课程的教学都要依赖于一系列参考书而非一本教科书,这有助于学生组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汲取教科书中的最佳养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学生们不得不在图书馆花费大量时间,而所能查阅的参考书一般也只有一二十种而已;有了网络服务,学习效率可望大为提高,阅览数百种参考书也是有可能的。照片、科普电影、视频等材料经过筛选,可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关于地貌现象的可视性图像,可以高效率地帮助学生了解研究对象,加深对科学问题的认识。视频资料,包括课堂教学录像、实习场所录像、野外工作录像等,能够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一些野外录像可以形成练习题,例如,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给录像配上解说词。地图与遥感图像不仅是学习工具,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用于构成练习题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素材。endprint

这些资源进入网络系统后,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查找。为此应构建一个索引体系,以便按照关键词或学科的逻辑体系来查询。查找时如果采用关键词,则在提供材料的同时,还应实时、同步提供资料来源和引用格式,对于资料数量巨大的关键词,最好能建立分级体系,按照关联度次序先后给出,或者采用多个关键词,诸如此类。因此,每条信息的来源,如一本教材的各个部分,都应与一定的关键词相连接,教材中原有的索引也应纳入检索体系,没有索引的应补充。关于地貌学的逻辑体系,例如传统和现今要素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也可构建相应的检索工具,甚至可以以此作为第一级的检索词,之下再进一步输入关键词。检索体系的设计要满足所有学生的快速查询要求。

三、地貌学开放课程建设

以上所讨论的地貌学网络资源的功能主要是针对研究型大学的地貌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目前,MOOC是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推进的新模式,地貌学课程是否也要采取MOOC方式?

我认为,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专家,则MOOC方式不是很合适。在这个层次上,地貌学的技术难点多,还需要大量实习、实验,需要师生间的频繁互动,因而小班教学更为有效。但是,如果听课对象是更大范围的本科生,采用通识课的方式授课,那么MOOC方式就有了用武之地(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已开始出现了地貌学相关课程)。

MOOC的初衷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们可能直接听到大师的课。对于地貌学而言,网络的使用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必要条件,地貌学网络资源又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撑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授课的教师同时也是前沿领域的研究者,则地貌学的MOOC教学会面临一个网络课悖论。MOOC教学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在研究、教学水平都很高的教师指导下,突出重点地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在“厘清事实、讲求逻辑”上得到高层次的熏陶。但是,高水平教师在面对MOOC环境上课的时候,不得不考虑所面对的学生与他们在专业课上所教学生的差别。在小班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明白,授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对于地貌学这样的题材广泛、不确定性强的学科,更

重要的是强调知识空白点,通过新的学术思想的阐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就需要充分的学术自由和师生互动,在小班环境里这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如中国东部的冰川、冰原地貌问题,师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对自己的新想法也有机会进行充分解释。网络课堂就不同了,由于缺乏师生充分互动的环境(在网络上一位教师面对众多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的不足难以实现实时互动),教师们会倾向于内容比较中性的、避免产生可能误解的内容,但这样一来,网络课堂上的优质教学资源与“原产地”相比是打了折扣的,即网络课上的内容不一定是原汁原味的。

针对地貌学MOOC化的局限性,应在实施MOOC教学的同时,辅之以其他补救措施。例如,对于参与MOOC学习的学生,可定期征集和筛选学生的问题,用于与主讲教师的互动;经学生所在高校的专业教师梳理后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反馈给主讲教师,以便疏通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渠道。这种互动方式虽然不是实时的,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互动不足的缺陷。如此,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可完成主讲教师的部分任务,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帮助他们在MOOC课程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当然,如果学习MOOC课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是为了帮助所在高校开设的地貌学课程的学习,则本科生可以将MOOC材料作为“翻转课堂”的组成部分。在地貌学课程学习中,他们可先行参与MOOC学习,并利用其他网络资源,掌握课程的主要信息;之后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就知识空白点、学术研究新想法、理论和应用问题、学科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地貌学网络资源有助于专业课(小班课)、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因而需要大力建设和开发。同时,学生所在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地貌学本身的性质,其课程学习难以完全依赖于MOOC方式。

篇5: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

年级:2011班级:地理科学姓名:罗中海学号:2011160118

实习日期(时间): 2013.01.02(下午一点半在天马学生公寓集合后出发)

实习地点,路线和内容:先走学士桥-十字路-莲花公路进行路线考察,观察所经地区的地貌形态特征。

龙台村附近及所在沟谷地表形态的观察,测量相关地貌特征,约30分钟。

篇6: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

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实习

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实习

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实习

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实习

五、常见的沉积岩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实习

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1.通过构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实习

七、常见的岩浆岩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实习

八、常见的变质岩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实习

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

普通地质实验室实习实习

一、矿物(一)认识矿物的形态及主要物理性质,学习肉眼识别矿物物理性质的方法。实习

二、矿物(二)观察认识常见矿物的特征,初步掌握矿物的鉴定描述方法。实习

三、风化作用在校园后山观察、认识风化作用产生的地质现象,观察风化壳剖面特征并画素描图;初步掌握野外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及地质素描的方法。实习

四、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通过教师提供的图片、录像,观察认识地面流水的种类及产生的地质现象;初步掌握冲沟、河谷的特征及河床、河漫滩的沉积物特征;观察分析河流阶地的形成和类型。实习

五、常见的沉积岩观察认识常见沉积岩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石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沉积岩。实习

六、地质构造与阅读地质图1.通过构

造模块认识褶皱、断层的类型,以及在(!)平面上、剖面上的表现特征;2.通过阅读一幅地质图,掌握地质图读图步骤与方法。实习

七、常见的岩浆岩观察认识常见岩浆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初步掌握岩浆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岩浆岩。实习

八、常见的变质岩观察认识常见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鉴别特征,初步掌握变质岩的鉴定描述方法,基本能够识别几种常见的变质岩。实习

九、参观认识古生物(化石)通过参观地质陈列室,初步认识地壳历史中各代主要古生物(化石),理解生物演化规律及在地质学中的研究价值。普通地质野外认识实习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学生在完成普通地质室内教学之后,将进行为期三周的野外认识实习。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地质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实际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地质调查能力。

(一)实习任务1.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常见的地质现象,分析其相关的地质作用和形成机制,这是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2.认识实习区内常见的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及矿产,分析它们形成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3.掌握地质罗盘和手持GPS的使用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初步掌握野外地质现象的观察记录方法;编写地质实习报告。

(二)实习内容及要求实习的主要内容(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内、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在实习中必须学习并初步掌握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难点是有关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的因果分析。具体内容及要求1.观察认识外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1)xx市湖边石灰山地质观察路线一天通过石炭系地层剖面的参观,初步了解实习区内的主要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地层单位名称、地层厚度、主要岩性特征及构造变动。初步掌握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的类型,沉积岩野外识别描述方法,以及岩层产状的测量方法,同时能初步辨认几种常见的古生物化石。学习绘制信手剖面图。

通过参观煤矿、石灰岩矿,了解外生矿床的一般特征及沼泽的生物沉积与成矿作用。本文内容中:国教育资源|网

2.观察认识内力地质作用及其现象

(1)xx峰山滴水岩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寒武系变质岩、震旦系混合岩的岩石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的因素;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的穿插关系,了解岩浆侵入作用的机制;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以及接触带附近岩体结晶颗粒的变化,地层受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角岩化、斑点化现象;初步掌握断层的识别描述方法,学习断层素描图的绘制。

(2)xx峰山电视台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峰山花岗岩体的岩石特征及细晶岩脉、石英脉、煌斑岩脉的穿插关系;观察认识峰山岩体与寒武系变质岩的侵入接触关系及花岗岩的粒度变化,分析峰顶处的变质岩(残余顶盖)的形成机制;观察认识花岗岩中的“X”次生节理,学会节理的产状测量与记录。

(3)赣县江口木材厂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燕山晚期玄武岩的岩性特征及产出状态,初步掌握岩浆喷出作用及喷出岩的野外鉴定特征。学习断层特征的判别与产状测量。

(4)xx市蛤湖地质观察路线一天

观察认识笔架山岩体(花岗斑岩)的岩性特征及中细粒花岗岩脉的穿插关系;通过参观莹石矿,了解气水-热液成矿作用的机制,初步掌握莹石矿的鉴定特征及形成条件。

3.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三天

第一部分 前言:实习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地点等;

第二部分 实习路线中主要地质特征:按照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矿产的顺序进行概括性地总结;

第三部分 几种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探讨:选择地质实习路线中最有兴趣、感想最深的两种以上地质现象,对其作用方式、形成过程、产物及特征作较深刻、有见地的分析与探讨。

第四部分 结束语:通过实习的收获、体会及建议。

地质实习报告要求实事求是、逻辑清楚、言简意骇、图文并茂。

5.通过实习,要求对野外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是:

(1)学会用手持GPS定点。

(2)能掌握地质罗盘测量岩层(构造面)的产状。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矿物、岩石并描述其主要特征。

(4)学会绘制地质信手剖面图,学会绘制地质现象示意图、素描图。

(5)基本掌握地质观察点的记录格式和描述方法,以及编写地质路线小结。

(6)初步学习标本采集的一般方法和有关知识。

篇7: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概况

通过实习充分认识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特别是了解岩溶地貌的形态特征、形成、现象。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出现的相关问题,加强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0**年*月**日我们在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到昆明大普吉溶洞去实习,上午我们从学校出发,经过昆禄公路大普吉隧洞,走了四公里路到了大普吉溶洞。在那里我们观察了沉积岩的特征、地层产状,并了解了溶岩地貌的类型、形成与发展。结合我们的专业知识了解当地的水土流失情况。

二、实习记录

(一)在距离大普隧洞四公里处的公路旁

我们在此观察了灰岩和白云岩,它们两者都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石灰岩在野外风化露头为土黄色、灰白色,当用钉锤敲开时,在新鲜断面上可以看见灰黑细晶结构,其化学成分为碳酸钙,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石灰岩在野外露头为灰黑色,当用钉锤敲碎时可以看见白色的白云石,白云石风化出现纵横交叉刀砍状溶沟,其主有白云石组成。它们在公路旁的悬崖上形成层理、层面、缝合线、刀砍状等各种构造。该地处地质构造为倾斜构造,岩层产状为:N82°E/173°<22°。

(二)在大普吉溶洞内

该地的岩溶地貌类型多种多样:岩石表面的溶沟、石芽;地形上的峰林、石林和溶蚀洼地;地表通向地下党落水洞、溶蚀漏斗;地下的溶孔、溶洞、地下暗河,以及岩溶堆积的石笋、石钟乳、石柱和石帷幕等。各种各样的形状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观。

那么这种岩溶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岩溶是在各种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我们知道该地的岩石主要是由变质岩中的石灰岩和白云岩构成的,而这两种岩石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盐、硫酸盐,再加上各岩石的组成成分不一样,而且它们成分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成分,每种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不一样,这样那些不易溶解的成分被残留下来形成各种形状。岩溶地貌的形成还与水和水电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水中含有侵蚀性二氧化碳,那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很明显,再加上有源源不断的水循环、岩石本身有具有透水性,总之,岩溶地貌的产生要有四个基本条件:第一,有可溶于水的岩石;第二,这些可溶性岩石要具有透水能力;第三,可溶岩石中有不断的水在流动;第四,这种水有侵蚀、溶解岩石的能力。这一系列作用长时间共同作用于石灰岩,就会形成岩溶地貌。

这里的岩溶地貌现在也正在发育,正在变化,从西游洞洞顶一直到山头岩溶发育为晚期,地貌形状比较单一,岩石上还存在大量的棱角;而在西游洞内的岩溶则为发育中期,在这里岩石的形状多样而丰富,有石钟乳、石柱、石笋、落水洞等各种地貌,岩石表面几乎多在风化作用下磨平了,岩石表面比较光滑。在水帘洞内的岩溶处于发育晚期,里面的地貌也比较单一,岩石表面都被磨得光滑,只剩下不易溶于水的岩石成分。

三、分析讨论

当我们走在西游洞外山坡上的小路上时,发现该地的植被大多是需水量较少的植被,说明这里的地表保水性不好。这样在岩溶地貌地区的水分分部就出现地下深处水分含量丰富,而在地表却水分极其缺乏的现象。如果长

期不下雨会出现干旱,而当下大雨时,就会出现水灾,洪涝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那是因为在岩溶地区的岩石大多都是透水性岩石,岩石本身具有大量的裂隙、孔洞,利于地下水往深处渗漏,地下水埋藏比较深。当长期不下雨时,地下水很难到达地表,地表水却不断的被蒸发和吸收,就会出现干旱现象;当下起大雨时,地表出现大量的水分,有的地方地势低洼,造成岩溶水大量汇集,形成“一场大雨千洼涝的现象”,严重的还会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国的各地: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北、湖南,共占面积75.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使地表失去大量的土壤、水分和肥力,造成作物生长不良;水土流失带走河流上游的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泥沙淤积严重,形成地上河,历史上决口泛滥频繁,造成严重危害;同时水土流失造成道路堵塞、城镇受灾和矿场倒塌,给人们带来严重损失。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掌握岩溶的形成和发育条件规律,认识不同地区的岩溶特点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对不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让它为我们服务。结合当地的气候情况,有意识的进行蓄水和排水工作,在汇水区,应广种植被,以达到延迟地表水汇流时间、降低洪峰流量的治理效果。在松散物质供给区上游,可采取鱼鳞坑,截水沟结合绿化带方法,使地表径流不经过松散物质堆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

四、实习总结

通过这次实习,培养了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

篇8:地貌学实习报告

摘要:地貌学是工程地质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本文在分析目前学科和社会发展现状、课程特点基础上, 对更新教学内容, 构建新型教材体系, 革新教学方式和改变传统的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该课程的改革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貌学,地质工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严宁珍.农业资源环境专业《地质与地貌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Vol.6 (4) :151-154.

[2]赵建.面向21世纪的地貌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福建地理, 2005, vol.15 (3) :41-43.

[3]王文福.现代教学手段在《自然地理与地貌》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Vol29 (11) :108-111.

上一篇:瞻仰雨花台有感下一篇:春里漫步春里感悟散文随笔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