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

2024-05-05

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共6篇)

篇1: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

爱我河山

嵩山地区野外 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班级:09级地信3班

姓名:裴肖刚

同组同学:燕康,王

晓义,华

江,韦原,冯洋瑞,周会菊,王寒玲,杨佩佩,闫苗。

指导老师:江富建,蒋国富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目录****2

前言*****3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势磅礴。嵩山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类型为地质(含构造)剖面。嵩山地区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5亿年、5.43亿年三次前寒武纪造陆和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及典型的构造形态遗迹。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连续完整地出露 绝无仅有的35亿年以来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的地层序列,被地质界称为“五代同堂”和天然地质博物馆。

嵩山地区拥有宏伟的巨型褶皱及断裂系统、精美绝伦的微型构造形迹、种类纷繁的岩石矿物组合、丰富多彩的地下水资源等宝藏。走进嵩山,三大构造运动遗迹清晰可辨,“五代同堂”的地层序列举目可及,三大岩类的岩石出露齐全,小构造形迹琳琅满目。地质专家们认为,这种地质遗迹在全球绝无仅有,堪称是一部完整的地球历史石头书和活生生的“地学百科全书”,是研究地壳演化规律、追溯地球演化历史的理想场所。,使她成了中外地质学家崇敬和注目的地所,更是我们实习基地的不二之选。

二:几十年来许多中外地质学家慕名而来,相继而至,不辞辛苦,足遍本区,对区内地层和构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50年,张伯声对嵩山进行地质调查,确立了“嵩阳运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1954年,张尔道在嵩山地区地质调查确立了“中岳运动”,1958~1959年王曰伦等对嵩山地区进行路线地质研究,提出了“少林运动”的存在;1958年以来马杏垣等对五佛山的层序划分和嵩山构造变形史进行了详细研究,建立了区内“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和模式”,以上这些研究奠定了嵩山地区的地质研究基础。六十年代以来,河南省地质局区测队和武汉(北京)地质学院等单位相继开展了包括嵩山地区的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965年和1977年1:20万临汝幅、许昌幅对区内基底与益层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北京(武汉)地院、西北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地院以及省内各系统的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均对本地区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出版和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大大提高了嵩山地区地质研究程度。

三:为了合理寻找并开发矿产资源,做好保护环境的工作,正确认识地质地貌发展的客观规律成为必然。除了收集和研究前人的资料外,必须进行野外实地考察学习,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得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结论。本次实习以时间促学习,使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多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加固和加深课堂多学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过的理论知识,培养出用地质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和观察能力,在实习中,观察分析褶皱、断裂特征,学回了辨认分析河流地质作用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地质的地位以及与自然地理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治学思想。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源主要为自然降水和深层地下水,用水主要靠库、塘、堰等截流蓄水供给,部分地段打深井取水。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林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组成。次生林以栎类、化香、鹅耳枥等为主,形成的林分类型有:锐齿槲栎林、栓皮栎林、橿子栎林、化香林、鹅耳枥林、化香栓皮栎林、化香杂木林、橿子栎杂木林、阔杂林等。人工林有:华山松林、油松林、侧柏林、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油松刺槐混交林、其他阔叶林、经济林等。此外,还有不同类型的灌木林、草地等。

2.动物:本区动物区系的主要特征是华北区种类占主导地位。海拔1000m以下的地区,鸟兽种类和数量比较多,常见的兽类有黄鼬、黄兔、田鼠、褐家鼠、小家鼠、岩松鼠、豺、鹿等。数量较多的鸟类是八哥、黑卷尾、家燕、石鸡、火斑鸠、灰喜鹊、乌鸦及麻雀等。

海拔1000m以上的区域,隐蔽条件好,食物也比较丰富,以森林动物为主。常见兽类有狐、羚羊、野猪、青羊等。常见的鸟类有金鸡、稚鸡、画眉、短翅树莺等。

3.土壤:嵩山地区的土壤复杂多样,有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土体内部不同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再加上人类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形成,最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嵩山地区的土壤大体可分为:棕壤、褐土和潮土三大类。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址一个。古文化、古科技遗址遍及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

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地点二:登封市西约6公里练车场 实习内容:岩株及花岗岩 1.花岗岩:

花岗岩是一种火山爆发的熔岩且受到相当的压力在熔融状态下隆起至地壳表层之构造岩。在地壳表层形成中,缓慢地移动冷却下来。属于火成岩之一种,火成岩是由含有硅酸盐熔融物的岩浆或熔岩冷却固化结晶形成的一种物质。当熔化的岩浆冷凝固结时,矿物即形成于火成岩,像橄榄石、辉石之类。其密度最大的铁镁硅酸盐矿物,在岩浆温度最高时形成;密度较小的矿物,如长石和石英,则在冷却的后期形成。形成于熔岩中的矿物,通常可以毫无拘束地生长,并有发育完好的晶形。花岗岩为粒状结晶质岩石,主要的成分矿石为碱性长石及石英。通常长石含量多于石英,两者成互嵌组织产状有如下三类:(1)不同成分碱性长石单独产出、(2)不同的碱性长石以同形类质成固熔体或双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晶状交生、(3)与钙长石成固熔体造成聚片双晶交生,但其中80-85%为钠长石。碱性长石在岩石学是指正长石、微斜长石、钠长石及奥长石或由上述长石合成固熔体,奥长石中所含钠长石分子百分比不低80%。钙长石与钠长石成分可以各种比例形成固熔体,即矿物学所谓之斜长石矿物或钙,钠长石类。

我们所采集到的标本有肉红色花岗岩,红色花岗岩,灰白色花岗,根据晶粒的大小分为粗粒,中粒,和细粒。

地点三:老母洞南1000米逍遥沟处 实习内容:辉绿岩墙 1.辉绿岩

辉绿岩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辉长岩成分相当的浅成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基性斜长石常蚀变为钠长石、黝帘石、绿帘石和高岭石;辉石常蚀变为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常呈灰绿色。

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的岩株状产出。辉绿岩墙素描图: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砂岩:由2—0.05mm的碎屑胶结而成。砂岩的矿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颗粒为主,其次是长石、白云母、黏土矿物以及各种岩屑。根据粒级大小,砂岩可分为粗粒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根据矿物成分,砂岩可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在这里采集的砂岩为中粗粒砂岩,颜色为浅绿色或橄榄色。在王堂水库附近采集的为细粒砂砾岩,又叫平顶山岩.实习过程中我们采集的沉积岩标本有:砂砾岩、、砂岩。砂砾岩标本描述:颜色为红色,为沉积碎屑岩。成分为砾石、红色连接物及少量细砂。碎屑结构,层理构造。

粗粒砂岩标本描述:又称大战矿岩。颜色为青灰色或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细粒砂岩描述:又称平顶山砂岩。学名长石石英砂岩。灰白色,主要成分为石英,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和粘土矿物。碎屑结构,层面构造。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这次实习我们主要采集了一些典型的变质岩,有石英岩、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

石英岩标本描述:新鲜面为灰白色、青灰色,风华后呈浅褐色。主要矿物为石英,可含长石、云母和磁铁矿。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千枚岩标本描述:颜色含银灰色、褐色、灰白色。成分为绢云母、石英和富钠斜长石。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花岗片麻岩标本描述:颜色为青灰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次要成分为片状和柱状矿物、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变晶结构,片麻构造。

1.石英岩

是石英含量大于85%的变质岩石,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经过热变质作用而形成。矿物成分除石英外,还可含少量长石、白云母及其他矿物。坚硬致密,纯石英岩色白,含铁质者则呈红、紫红等色,或具铁矿半斑点。可作建筑材料和玻璃原料。

在中岳庙后沟处采得的嵩山石英岩标本描述:新鲜面呈灰白色、青灰色,分化后表明呈浅褐色。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次要矿物成分为长石、云母、磁铁矿。变晶等粒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原岩为沉积岩中的碎屑岩类石英砂岩。层理表现为有马尾状的斜层理。2 千枚岩:

由黏土岩、粉砂岩或中酸性凝灰岩经低级区域变质而成。变质程度比板岩稍高,原岩成分基本以全部重结晶,主要由细小绢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等新生矿物组成。

3.辉绿岩

辉绿岩是 一种基性浅成侵入岩。深灰、灰黑色。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

在登封逍遥沟有一处辉绿岩墙(如图2-1)大约宽8-10m,高约36米。由于受到岩墙积压呈破碎状,节理发育,严氏硬度大。呈灰黑色,细粒全晶质构造。岩墙为太古代登封群条带状混合岩。岩墙与围岩成不整合关系界限分明。岩墙产状:倾向:NE85°倾角:56°走向:SE175°/NW355°

4月24日下午我们在登封逍遥沟实习了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侵入体为辉绿岩(基性浅成岩),围岩为条带状混合岩,属于登封群,岩墙与围岩接触分明为节理发育,形成于太古宙时代,我们按要求采集了辉绿岩与条带状混合岩标本,辉绿岩新鲜面为灰绿色,风化后为黄褐色,成分为富钙斜长石,辉石及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细粒结构,板状构造。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条带状混合岩标本为褐色、灰色、白色,成条带状排列,成分主要为长石、云母、石英等,粒状变晶结构,片麻构造。附岩浆侵入与围岩接触素描图(图2-1)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折端。褶皱面从一翼过渡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有时也称轴部。④枢纽。同一褶皱面中最大弯曲点的连线。⑤轴面。各相邻褶皱面枢纽联成的面,其与地面或其他面的交线称轴迹。⑥脊和槽。在横剖面上褶皱面的最高点称脊(对背斜而言),最低点称槽(对向斜而言),相应地,同一褶皱面上脊的连线称脊线,槽的连线称槽线。

4月27号上午,我们在江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岳庙后山上,观察了登封大背斜(如图3-1)。该背斜为倾斜背斜,两翼倾角不等°。宽约230米,高约75米。褶曲节理发育,岩性为石英岩,形成于中元古代。北翼地层出露较完整。附褶曲素描图(图3-1和图3-2)

二.断裂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断层标志:

1、有主断面。

2、两侧若是沉积岩,产状不一致,紊乱。

3、脱泄,褶皱代表本盘受力方向。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4、有构造岩(动力变质岩)

5、有角砾岩,带棱角,碎后胶结,成分单一。

6、断层泥(处于最近仍在活动的断层中)

7、动力变质矿物:产状方向沿重力作用方向,断层面两侧有氧化铁,呈红色,析出二氧化硅,原岩胶结硅化。

8、有擦痕,断层两侧发生移动。

9、有阶步。

罗盘的使用

罗盘是用来测量地质方位的,它分长边和短边。罗盘打开后,罗盘面上有一个小轴,压下去后指针就不会再动,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方便读数,二是对指针起保护作用。罗盘的盖上有一面镜子,为了方便读数。另外,罗盘既然是用来测量地质方位的,那么它自然是以东西为界线(地质方位),就是在0°-90°、270°-360°时把北放前边,如45°读作北东,小于45°时,读北北东,那么大于300°,读北北西;90°-270°就是把南放前边,如135°,读南东。一般来说,我们使用罗盘是只测其倾向和倾角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就玉皇庙附近这个断层来说,测倾角时,使长边(有刻度的一面)竖着放(放在笔记本上更标准),然后使水平气泡居中,读罗盘中那个小白针所指的度数,经测量,这个断层面的倾角为46°;测倾向时,使罗盘的短边和断层买内平行,然后看到罗盘中的水平气泡居中时,读出指针的数值,测得这个断层面的倾向为155°

三节理

节理是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它是岩石受力而产生的裂隙。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产状要素的关系,可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和顺层节理。走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平行;倾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大致垂直;斜向节理的节理走向与所在岩层的走向斜交;顺层节理的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根据节理走向与褶曲轴走向的关系,可以分为纵节理、横节理和斜节理。纵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大致平行;横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大致垂直;斜节理的走向与褶曲轴走向斜交。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根据节理的成因,可分为非构造节理和构造节理。根据节理与成岩过程的关系,可分为原生节理和次生节理。根据节理的力学性质,可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张节理是在引张(拉伸)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

它往往具有张开的裂口,节理面粗糙不平,没有擦痕,往往不切过砾石或砂粒,张节理一般发育稀疏,间距较大,延长不太远,有时为石英脉、方解石脉或矿脉所充填。剪节理是在剪切应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又称扭节理或X节理,它具有紧闭的裂口,节理面光滑平直,延伸较远,多能切过砾石或砂粒,剪节理发育密集,多发育在与压应力方向成45°夹角的两组平面上。

中岳庙后沟200m处的背斜上发育有许多节理大致有两类:剪节理和张节理,多为厚层节理,在背斜的左边还有间接利于张节理的交叉即X 节理。见图3-1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断层与节理皆属断裂构造,是岩石的脆性变形,而且断层往往是由节埋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就其力学成因来说,它们并无本质差别。但断层规模较大,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某些规模较大的断层控制着两侧的差异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动,有时甚至分隔着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北广大地区的“燕山运动”,嵩山地区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挤,形成了今天的山势地貌。

一、嵩阳运动

嵩阳运动是发生在太古代末期的一次激烈的造山运动,使登封群强烈褶皱,形成以东西向为主的线型褶皱和穹窿构造,伴有以酸性岩浆为主的侵入活动,使岩石发生强烈区域变质和不同程度的混合岩化作用,并造成嵩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这次运动使本区陆壳开始形成。这次构造层以塑性形变为主,褶皱形态复杂,总体呈现以近东西向为主的一系列短轴背斜或穹窿构造。

二、中岳运动

中岳运动发生于早元古代末的一次强烈的造山的运动,它使嵩山群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状褶皱,岩石发生浅变质。使陆壳运动进一步增长,地台基底基本形成,中条构造层由嵩山群组成,与下伏嵩阳构造层不整合接触。地层褶皱强烈,形成近南北向的紧闭线形复式褶皱。这个时期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有东北向的压剪性冲断层、近东西方向的张性正断层及沿嵩山群底剪切而形成的滑脱断裂。

三、少林运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发生于震旦纪与寒武纪之间的升降运动,这次地壳运动以后,本区全面沉降,广泛接受海相沉积。它使基底断块翘起,南高北低,导致五佛山群发生由南向北重力滑动,并伴生褶皱及构造。

有关此项的一项实习内容是在中石炭地层采集浅海相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描述如下:

1.腕足类 描述:由两个半壳组成,但大小不一致,大可有指甲盖大小,小可至米粒大小。生活在淡水中称哈;生活在海水中称蚌。此类生物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2.珊瑚类 描述:主要为单体、管状,有麦秸杆粗细,中空,在圆洞底部中央有小凸起。在75米以内的温暖浅水中附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3.蜓类 描述:大小、形状似麦粒,纺锤状或接近于圆状,内部有网格状,为生活在浅海中的蜉蝣生物。4 海百合 描述:石炭纪、二叠纪蜉蝣生活在浅海中,现在生活在深海中,形状比麦秸秆稍粗,圆柱状,中心有极细小洞。

5.螺类 描述:类似于现在的海螺。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6.棘皮动物 描述:面上有凸起。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于地壳中的一种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天然矿物质保健药石,是一种形似麦饭团粒太的岩石,含无机元素30余种,登封麦饭石属于火成岩,石英斑岩中的一种矿物质,其外观浅灰色(硬质)和浅黄褐色(软质)两种,其颗粒如我国早在宋朝就有记载麦饭石可作药用,明《本草纲目》中亦提到麦饭石“甘、温、无毒”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麦饭石具有利尿、健胃、保肝、抗疲劳等生物活性麦如米,质地松脆,就象抓紧一饭团,地质上定名为黑云母斑状石英二长岩,医学上定名为麦饭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矿产品开采、加工、销售的综合性生产经营格局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一坡与岩层面一致,长而缓,称为单面山的后坡(或构造坡);另一坡与岩层面近乎垂直,短而陡,一般是外力作用沿岩层裂隙破坏而成,2 单面山的发育主要受构造和岩性控制。单面山多出现在大的构造盆地边缘或舒缓的穹窿、背斜和向斜构造的翼上。软硬交互的岩层经侵蚀、剥蚀后,多出现这种单斜地貌。3 单面山描述:山脊走向与岩石走向一致,两坡明显不对称。与岩层走向相同的山坡坡面平整,坡度缓,坡体稳定。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山坡坡面陡,坡体不稳定,易被侵蚀,形成坡积物。

单面山横断面素描图:

、二

背斜山

背斜山,指山的形态与背斜构造相一致,山脊的位置与背斜轴相当的山地。两山坡岩层向山外倾斜。断层是岩石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断裂构造。该破裂面称断层面,断层面在地面的露头称断层线。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断层盘。如果断层面是倾斜的,则断层面上的盘称断层上盘,下面的盘称断层下盘。背斜山遭受侵蚀,沿轴部发育了河谷,山的形态破坏,出现地形倒置现象,便成为背斜谷。

中岳庙处的背斜山十分典型,岩层与岩层之间分隔十分明显,且为厚层节理。背斜山右侧大约40度,左侧倾角大约20度,断层上盘前缘所形成的崖坡或陡坎。高约70米,底宽超过230米,上有平行的断裂,因岩石未动,裂隙称节理,有几组平行的节理,如图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一 洪积扇

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而且把侵蚀的物质,经搬运后堆积起来,形成各种堆积地貌(如冲积平原),这些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洪积扇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

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

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

由于河流出山口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分散形成许多支叉,因气候干旱,分散的水流更易蒸发和渗透,于是水量大减,甚至消失因此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坡度较大的扇形堆积体。在扇体的边缘需有泉水出露,成为干旱区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的绿洲。组成洪积扇的堆积物叫做洪积物,通常扇顶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分选较差,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一般为沙、粉沙及亚粘土。洪积扇沿山麓常造成一片,构成山前倾斜平原。

二 夷平面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

嵩山地区是Ⅳ级夷平面.Ⅰ级夷平面海拔400米~500米;Ⅱ级夷平面海拔是750米~850米;Ⅲ级夷平面海拔是1100米~1200米主要分布在五指岭,箕山地区;Ⅳ级夷平面海拔1500米~1600米,主要分布在少室山地区

三 河漫滩

河漫滩 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

在河流作用下,河床常常一岸受到侧蚀,另一岸发生堆积,于是河床不断发生位移。受到堆积的一岸,由河床堆积物形成边滩,随着河床的侧移,边滩不断扩大。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河漫滩就是这样形成的,其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下来的细粒物质组成,下部由河床侧向移动过程中沉积下来的粗粒物质组成。这种下粗上细的沉积物结构,称二元相结构。上部的细粒物质称河漫滩相沉积,多为亚砂土或亚粘土;下部的粗粒物质称河床相沉积,多为砂、砾。有些坡陡流急的山区河流,侵蚀作用较强,河床两侧常常没有沉积物保留,只有狭窄的石质漫滩,或者只有粗大的砾石组成的漫滩。一般只在宽阔的河谷或平原地区的河漫滩才有较厚的二元相沉积。

1.平水区 即河床 主要为砾石和粗砂。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2.洪水区 即河漫滩 分为边滩和心滩 成分具有二元结构:上部:黏土类、细砂——称为漫滩相沉积;下部:砾石、粗砂——称为河床相沉积。

3.枯水区 即河流阶地 一般在中上游,越高形成时间越早。

工级阶地:分布在颍河流两岸,相对高度2~~4米; Ⅱ级阶地:相对高度5~7米

Ⅲ、Ⅳ级阶地:在颍河两侧45米以外处,相对高度15~25米,周围村民多居住于此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地貌特征::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4月26号上午我们在陈楼村委东边实习了一处黄土地貌。描述:成分主要是黏土,碳酸钙含量也较多。土质颗粒均

一、直立性好,可挖窑洞,孔隙度大,结构松散,遇水沉陷(黄土的湿陷性)。中间由砾石层,说明1在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地质考察的乐趣,激发我们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从中使我们初步掌握了科学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同时也尝到了野外调查工作的艰辛与甘甜。

意见和建议:

野外实习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落实、交通食宿的安排,这其中学生处于新环境中的思想变化与解决、学生安全措施的落实与检查、突发事件的处理、与当地相关部门和外校的协调与配合等等,都是要深入细致的一一应对,从而保证野外实习圆满完成。

1.实习经费的问题

学校每人100元的实习经费已经远不能满足实习需要,严重制约了实习教学计划的圆满完成,建议学校加拨实习经费。

2.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

后勤保障主要涉及到交通、住宿、饮食、安全等方面,这些众多方面的问题归根到底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应以学院的名义与当地政府和各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建立起互利信任

2010年4月30号

爱我河山

机制。特别是能建立起较为固定的食宿场所和有信誉有能力的运输部门极为重要,可以极大的提高野外实习的后勤保障能力。

3.实习期间的学生安全问题

如前所述,学生私自上山、半夜不归、危险区不重视、生病、实习工具使用不当等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对于这些突发问题的处置,应有预警机制的建立和得当措施的落实,同时与当地有关部门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出现,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妥善处理。

随着科普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范围更广的大众的地质文化考察与旅游正方兴未艾,但是嵩山地区在地质旅游方面的宣传力度并不够,对该地区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措施亦不完善,我们所做的上述努力,旨在能够引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希望能象开发当地人文旅游资源和其他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一样,使嵩山地质文化旅游能成为一道亮丽的独特风景,为丰富人类文化生活,为当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010年4月30号

篇2: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

嵩山地貌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嵩山地貌实习报告-05-14 21:09嵩山地貌实习报告从4月19日至4月23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嵩山地质地貌实习。通过实习,我们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野外观察到的景象相结合,一方面使我们看到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使得我们对基本的地质地貌状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嵩山大概位于河南的中部,登封市西北部,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岳。东西长90多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北临黄河,西到洛阳的龙门,南到箕山,东接新密市、白寨。嵩山地区山脉属秦岭山系向东延伸的余脉,地势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嵩山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其中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少室山的主峰,海拔1512.6米。嵩山属暖温带的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7℃。春秋多风沙,降水量在700毫米左右,并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嵩山河流众多,水资源相对较为丰富。该地区的土壤复杂多样,以褐土带为主,其次有棕壤和潮土。植被属暖温带植物区系,植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由于嵩山的地势起伏大,故植被呈垂直分布。海拔在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主要分布着灌从草甸和农作物植被带;800-1200米的低山、中山处分布的是针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带;1200米以上为棕色深林土,以灌木和针叶林为主。嵩山的动物种类属华北区系,1200米以下的地区鸟兽种类多。它经历了地质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再加上后来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形成了今天嵩山独特的地质地貌形态。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起伏的形态。我们在嵩山实习时主要观测到了构造地貌、重力地貌、黄土地貌、流水地貌和喀斯特地貌。一、构造地貌构造地貌是指主要有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按其规模可分为全球构造地貌、大地构造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三个等级。在实习中,我们主要观察了一个典型的构造地貌--单面山及夷平面两类。(一)单面山单面山(cuesta)又称单斜山。在单斜构造地区,岩层倾角较缓,软硬相间,受侵蚀切割后,软岩层蚀成谷地,硬岩层突露成山岭,即单面山山体延伸方向与构造线一致,山脊往往成锯齿形,两坡明显不对称。其特点是:1、陡缓差别很大;2、一面坡度与层面一致;3、山脊走相与岩石走相一致。此地区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受到物理风化,岩石层面破碎,致使风化物在山坡处发生大量堆积。(二)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辽阔的夷平地面,相当于侵蚀循环中形成的准平原;范围较小或发育得不很充分的夷平地面,常称剥蚀面。夷平面或剥蚀面经构造抬升和强烈的侵蚀切割,可形成不连续的高平地面,即古夷平面、古剥蚀面。在构造下沉地区,夷平面也可能被埋藏在地下。复杂的构造运动,可使夷平面产生复杂的变形,夷平面的高度一般反映其构造抬升的高度,同一夷平面经构造抬升也可能具有不同的高度。查明夷平面的高度、变形及其年龄,对于探索区域地质、地貌的发育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登封地区夷平面可分为四级:一级海拔1600米(大约为少室山主峰高度)。二级海拔1300米(五指岭)。三级海拔900米(中岳庙后塔)。四级海拔600米(居士山)。二、重力地貌坡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为块体形式,故又将这种移动称为块体运动。重力地貌类型分为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前者以陡崖为主;后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岩屑坡)、滑坡台阶、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阶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按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动、蠕动3类,它们所形成的重力地貌类型有:①崩塌,又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②滑坡。③蠕动土屑。④土溜,又分为冻融土溜、热带土溜。在嵩山地区,重力地貌显现的尤为突出,尤其是崩塌地貌,随处可见。由于崩塌作用,在山麓地带常堆积着大片的岩石碎屑。但在此处也可看到众多的断崖,它们是由流水或其他内外力作用相互作用形成的。这些使得该区经常会发生崩塌或其他地质灾害,应该引起当地人们的重视。三、黄土地貌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它们具有以下特性: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富含碳酸钙;黄土结构疏松,颗粒之间空隙较多(易受流水侵蚀);无沉积层理,垂直节理发育,直立性强(可开挖窑洞)。黄土地貌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典型。在河南主要以登封、洛阳等地最典型。在登封,我们在梁庄观察到了风成原生黄土经流水再次沉积后形成的黄土地貌。此处土层深厚,达3-5米,直立性良好,但由于受流水侵蚀,其剖面已不再平整。由于黄土易受流水侵蚀,当地应做好防范水土流失的工作。四、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流水具有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使大地上出现了关于流水作用的地貌类型。流水在运动过程中,使沿程的物质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这类由流水作用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在野外,我们主要了解了河流阶地和洪积扇、河漫滩三种流水地貌。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河床加深,河漫滩相对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位,呈阶梯状分布于河流两岸,这种地形就叫做河流阶地。其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谷底,后来河流向下侵蚀。在王堂水库左岸溢洪道处,河流阶地为二元沉积。最上层为粉砂,向下依次为砾石、砂岩。其剖面形态如图。洪积扇在干旱或半干旱的山麓地带,每当暴雨或冰雪大量融化时,巨大的洪流流出山口后,迅速展开成辐射状散流,加上一部分水渗入地下,水流搬运能力随之大减,大量砾石、泥沙发生沉积,形成一个以沟口为中心的半圆形扇状堆积体,称之为洪积扇。其面积可达数十至数千平方公里。与谷地出口处相接的扇顶,坡度可达5°~10°,向扇形地边缘,地面逐渐低缓。山前一系列的洪积扇联合起来可形成联合扇或洪积平原。在登封地区,整个登封市都在山麓洪积扇上,站在太室山半山腰即可清晰的看出。河漫滩河漫滩是指位于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时被淹没,中水时出露的滩地。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平原区的河漫滩比较发育。由于横向环流作用,V字形河谷展宽,冲积物组成浅滩,浅滩加宽,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河漫滩沉积大多具二元结构,下部是河床相沉积,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河漫滩的主要类型有:①河曲型河漫滩,发育于弯曲型河段。常在凸岸堆积为河床沙坝、迂回扇等。②汊道型河漫滩,为在汊道型河段中形成的浅滩及其附属的沙坝、沙嘴等。③堰堤型河漫滩,发育于较直型河段,形成天然堤。④平行鬃岗型河漫滩,为堰堤型河漫滩与河曲型或汊道型河漫滩的过渡类型,表现为一系列平行鬃岗系统,鬃岗之间为浅沟、洼地或湖泊。五、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称岩溶地貌。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如石芽、石沟、石林、峰林、落水洞、漏斗、喀斯特洼地、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地貌和地下地貌两大类。若地面抬升,地表侵蚀,喀斯特作用的加强,地下地貌会逐渐向地表地貌转化。在登封地区,以石淙河流域内的石淙汇饮处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此处素有“小桂林”之称。岩石以白云岩为主,表面有许多刀砍纹,颜色发灰,有巨厚层理,属地表喀斯特地貌,但岩石下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多形成暗河。石淙河溶岩发育不如南方的好,主要是因为:岩性不同(白云岩),气温高低不同,透水性好坏不同。嵩山是远古地质历史发展的见证,在世界地质史上都是罕见的,如果毁坏将不可再生。在实习中我们发现,由于人们长期的开矿、挖山铺路,致使当地的许多地质地貌遗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研究地史将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希望有关部门作出相应的对策,合理开发,努力保护我们人类共有的财产。短短的五天地质地貌实习结束了,留给我们的不只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多的是遗憾。遗憾我们所停留的时间太短,遗憾我们对自然认识的浅薄。这些都未能使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此地的地质地貌状况。但我们还是有收获的,还是学到了许多我们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篇3: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

大连地区岩溶地貌主要的成分是震旦系石灰岩, 这种熔岩有着其独特的特点:1) 独立性且发育成熟。岩溶大多形成小并且孤立封闭的溶洞, 都是分别独立, 而且溶洞比较完善。2) 土质疏松。在每个独立的溶洞中充满了红色的粘土、砂石等颗粒物质。3) 地下水丰富。由于大连地处偏北, 地下水和海水相互连通, 随着每天的潮汐变化, 地下水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特点, 要进行大连地区的桥梁设计就需要对当地的地貌进行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不但对工程桩的建设提出很高的要求, 而且对地下水腐蚀桥梁、抗震等功能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1 岩溶地进行工程桥梁桩的设计

岩溶地的形成是经历了数亿年以来的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理变化, 其上方的覆盖物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平衡状态, 出现岩层节理裂隙的几率都会比较少, 而且基本上都是小于90°。而在这上面进行工程桥梁桩的设计, 需要建立起一种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主要是利用基桩在竖直方向产生了不同的分力, 让裂缝分割着岩体、岩块, 它们在两侧相互镶嵌挤压, 最终形成一种稳定均衡状态。

在桥梁工程的建设中要形成这种均衡, 需要考虑到土地塌陷嵌岩桩设计的长度、岩溶溶洞的大小、穿刺或填满溶洞需要的材料等多种因素, 这些都会导致整个施工工期的延误, 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等。

为保证整个工程进度的实施, 在经过详细分析当前岩溶地的地理环境和地貌之后, 笔者建议可以通过地基以及桥梁桩嵌岩桩的侧阻力进行控制, 在进行桥梁桩的建设过程中, 通过分析岩溶软弱夹层和分布的洞隙大小, 计算出桥梁桩嵌岩桩的侧阻力, 从而得出整个桥梁桩的桩长,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节省工期, 而且能够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下文将会通过实例进行分析笔者的主要观点。

2 工程案例一

辽宁省滨海公路大连市开发区海滨大道K1+770.5电厂取水渠中桥1-33 m, 交角90°, 桥梁全宽38 m, 双向六车道, 两侧各6.5m人行道。上部结构为33 m装配式简支箱梁, 下部结构为盖梁接“通天柱”, 设计桩径为1.5 m, 单排7根桩, 单桩承载力要求[P]≥3 380 k N, 0-4号桩工程地质定墩钻探 (见表1) 。

为了能够有效的在当地建立起桥梁, 人们在进行地质勘探和岩石特征分析之后, 提出了以下两种具体方案:

1) 直接穿洞。直接穿洞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岩溶场地共有5层。如果能够将其第 (2) 层弱风化岩击穿就可以将桩尖直接插入第 (4) 层弱风化石灰岩。这可以充分利用石灰岩的侧阻力, 让其在整个桥梁的固定和支持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但此种方案存在一定的不足, 即有可能造成岩体的塌孔。

2) 采用多桩固定。将原先的4根桩增加到8根, 主要是通过多根桩来让整个桥梁稳固, 但这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即造成整个工程工期延长, 费用、资源严重消耗。

在经过详细分析当前桥桩工程场地岩土特征之后, 决定采用第一种方案进行, 即不打洞, 将桩尖嵌入第 (2) 层弱风化石灰岩2.5 m, 当然没有穿透石灰岩。利用地质材料进行计算, 对于桩端阻力不予考虑, 然后计算其承载力, 依照《公路桥涵低级与基础设计规范》计算的承载力为4 430 k N, 然后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计算承载力为4 120 k N。

但在桥桩建设之后, 施工单位进行检验时发现桩沉没了1.0 m。经过再次的检验和分析, 发现主要的问题是由于施工队在建设过程中发生了超钻, 施工人员将桩基放置错误导致了基桩向下移动了1.0 m。但这已经影响到整个桥梁的整体设计, 为了保证工程的实施, 工程队不得已采用了第二种方案进行修复, 通过多根桩的建设来修正原先建设的不足。但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施工的工期和进度, 也造成了资源的大幅度浪费。

两种方案的工程量比较见表2。

从此次工程的施工过程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由于对岩溶地貌的疏忽造成了原先计划的桥梁桥桩的偏离, 而且这对原先的岩洞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其已经无法承受原先预估的重量。虽然施工队采用先进的钻孔技术, 仍旧出现工程日期是第一次的将近两倍的现象, 另外频繁塌孔也十分严重。

因此在分析整个大连地区的岩溶地貌上, 不能够简单的地质考察, 得出一个简单的参数就完成, 而是需要通过结合当地的地质结构层, 勘探出不同的承受参数, 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具有科学性的施工方案, 以便保证整个施工的顺利进行, 避免人力原料的流失浪费。

3 工程案例二

在位于开发区海滨大道的西部排洪渠中桥的工程中, 就是另外一个施工较好的例子。其的角度为45°, 整座桥的宽度为38 m, 设计为双向六车道, 然后两边是6.5 m宽的人行道。桥的上部结构是1-25 m装配式简支空心板, 下边是盖梁接柱式墩桩基础。桩基的设计桩径是1.5 m, 单排7根桩。

在施工之前, 相关的工程队对其地质环境进行详细的勘探, 并通过实际的模型分析得出, 该桥基岩面起伏大, 地下还有溶洞, 呈串珠状分布, 与前面中电厂渠水中桥工程极为相似, 都是发育不完善的石灰岩分布桥基下面。此类的地貌现象在大连地区并不罕见, 甚至在整个辽宁省和东北的大部分都是一种岩溶、构造和海岸形结合的地貌。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桥桩的设计, 设计工程队所设计的模型采用了“嵌入式”的桩基方案。表3是该桥的工程地质资料。

采用该方案和上文案例一的桩基方案基本一样, 即不将其第 (4) 层弱风化石灰岩打透, 而是嵌入2.5 m。采用此种方案之后大桥迅速稳定的建成, 也并没有出现上例中的基桩下沉的现象。甚至在建成后多年, 大桥的整体也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沉现象。这说明了方案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结语

工程设计事关重大, 它不仅仅要求在实际中可以进行操作, 另外就是普及借鉴意义。一个好的设计思路能为整个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服务于人们的便捷生活, 那就是最大的受益。在岩溶地貌地区, 桥梁桩基建设一直是困扰当地发展的重要问题, 它不但造成大量的资金、材料的浪费, 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而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 利用当地的地势地貌, 有效的提出各种桥梁基桩的设计方案, 才能够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桥梁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艳奇.岩溶地区桩基础施工技术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01.

[2]李修虎.桥梁桩基在岩溶地区的施工技术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 2014.

[3]沈冰.岩溶地区桩基础稳定性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06.

篇4:嵩山地区地貌实习报告

“天地之中”理念的形成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人就萌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天地分离,天在上,地在下,地是平的。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将地理观念与无穷思想结合起来,认为既然地是平的,其大小又是有限的,地表当然就应该有个中心,这个所谓的中心就被认为是“地中”。至西周初年,周公以天文历法为依托,找到了当时人们所认为的“天地之中”——嵩山脚下的登封阳城。

中国古代帝王政权为了证明“君权神授”,往往选择离天最近的地方来祭天拜地和立都建国。在冷兵器时代,居于“天地之中”,就意味着是全世界的核心和主宰,从而是正统政权,四外偏远之邦则仅可列为属地。西周初年,周定都于镐京,但武王认为其过于偏僻不便统治四方,欲寻找地中营造东都。《周礼·地官司徒》载,周公为了寻找地中,“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影,以求地中”。由此得来的地中即位于今日的登封阳城。现存于登封告成镇的周公测景台,即是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的最直接证明。在历史上,“阳城地中说”在天文、科技、政治、文化、宗教等各个领域占据了最长期、最为公认的地位,也得到了自西周时期至清代大量历史文献的确凿佐证。因此,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以嵩山(登封阳城、告成)为核心的地区一直被视作“中原”;由此发展、扩大,从而诞生了“中国”。至迟在西周初年,嵩山地区就被称作“中国”(西周初年何尊铭文记载)。嵩山脚下的登封王城岗遗址,经考古发掘证明很可能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国家——“夏”的建都之地。位于登封以东的郑州商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商王朝的开国之都,登封以北的偃师商城遗址也是商代前期的重要王都。位于登封以西的洛阳成周遗址、东周王城遗址分别是西周的东都洛邑和东周国都。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发生在嵩山地区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使得嵩山不仅成为当时中国文明的中心,也在民族文化心理上刻下了“天地之中”的烙印。尽管之后历代王朝的都城选址由于版图的变迁、皇室发源地的不同或地理环境的原因而没有局限在嵩山地区,但由于古代科技探索发端,经由政治的尊崇,文化与宗教的跟从和汇聚,从而形成的“天地之中”理念,一直被最广泛和持久地认同,并对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天地之中”理念形成的自然与历史文化背景

嵩山地区位居“天地之中”宇宙观的确立,不仅得益于西周天文历法科技的发展,而且有着深厚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

嵩山横卧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北部,位居中原核心腹地,东西绵延30多公里,是黄河流域东部的主要山脉,为五岳之冠。从气候来看,古代的嵩山气候相当于现在淮河以南的亚热带气候,对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非常有利,后来发展为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同样利于万物生长;从地质环境看,这里土壤肥沃、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我国古代四大水系中的河水、济水、淮水共同流经嵩山地区,特别适宜生物的生长、农业的发展;从地理位置看,这里位居全国交通之十字要冲,便利文化辐射和吸纳、便于人类迁徙和民族融合。由于有着如此良好的自然条件和重要的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嵩山地区就成为中华文明形成和起源的核心地区。

早在10万年前,荥阳织机洞就留下了古人类繁衍生息的遗迹;距今约4万年的老奶奶庙旧石器时代遗址,为认识中国境内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等重要史前考古的关键课题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资料;距今约1万年的新密李家沟遗址为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等学术课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距今8000多年的裴李岗先民们已开始定居的农耕生活,大约6000年前,产生了大河村文化;5000年前,人文始祖黄帝在郑州出生、创业、建都,肇造了中华文明。高度发达的史前文化和独特的文化交流格局,使我国最早的国家文明在这里诞生,成为夏、商、周三代的建都之地,立国中心。《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高为中岳。”司马迁的这一记述,得到了中国现代考古学成果的证实。这些遗址自10万年前到公元前20世纪,或位于嵩山核心腹地,或分布于嵩山周围,形成了没有缺环的完整发展链条,这在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中屈指可数、独具特色。此外,嵩山地区还是中国城市文明的滥觞。5300年前的西山仰韶文化晚期古城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版筑古城,4300年前新密古城寨、4100年前的登封王城岗、3900年前的新密新砦、3700年前的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3600年前的郑州商城和2700年前的郑韩故城,构成了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演进的完整链条,奠定了中国数千年城市营造技术传统和营造制度。

嵩山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使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上已逐渐形成了以此为中心的意识。自西周时期由于人们对天文历法认识的升华,明确了“天地之中”宇宙观的理念,又进一步巩固了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天地之中”理念对嵩山地区在中华文明的地位影响

受“天地之中”理念的影响,嵩山被认为是万山之祖和神仙居住之地。《史记·封禅书》载,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就常到嵩山“与神会”。帝尧、虞舜、大禹都曾到此巡狩。据铸造于西周初年的天亡簋铭记载,周武王在灭商后“祀于天室(即太室山)”。武王在嵩山举行的封天祭地大典,开创了中国最盛大、最高等级的封禅礼制的先河。秦、汉之后,帝王祭祀嵩山连绵不断。据统计,从周武王开始至清末,历史上亲自或遣使祭祀、封禅嵩山的帝王就有68位。历代帝王或大臣巡狩、封禅、祭祀中岳,以期接天通地、永固江山、昌盛国运,与人们认定该地区为“天地之中”的文化心理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嵩山地区既是主要发祥地,又是重要支撑者。“天地之中”的“中”所代表的“世界之中心”的理念作为古人的一种宇宙观,曾主宰了中国二千余年的王朝和臣民的世界观、处世哲学与行为实践。并由此延伸出了“中原”“中庸”“中和”等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特有的文化理念。“中”的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国家机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且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绵延久远、从未中断的内在驱动力和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

由于受“天地之中”理念的影响,各大主流教派都在嵩山地区建立了弘扬本门教义的核心基地,文人墨客在此歌咏书丹,嵩山地区也由此成为儒、释、道三教重要发源和荟萃之地,在此出现了“三教荟萃、三教共荣”的局面,并由此使中国古代各类历史建筑精华汇集于此。嵩山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中岳庙是北天师道的发源地,嵩阳书院则是宋代四大传播儒学的书院之一……这些优秀的古建筑不仅是“天地之中”宇宙观的间接产物,而且深深印证了“天地之中”宇宙观的重要地位。中岳庙“天中阁”、“岳立中天”碑,观星台的“千古中传”石额,都是“天地之中”理念的直接反映。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嵩山地区以其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成为早期文明起源的核心,又因“天地之中”理念的崇高地位,成为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地区。作为夏商周三代建国立都之地、历代帝王祭祀、封禅之对象、三教文化荟萃之场所,造就了黄帝故里、商城遗址、杜甫故里、巩义窑址、宋陵、少林寺等一系列人文景观,诞生了管子、列子、韩非子、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诫等一大批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人,形成了全国仅见的时间跨度最长、建筑种类最丰富的古代建筑博览长廊。

篇5: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提纲

第一章 绪论(简略)

一、实习区范围、地理位置、交通概况

二、实习区自然地理概况(水文、气象气候、生物、土壤等等)

三、实习区社会经济概况(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等)

第二章地质特征

第一节地层

概述本区所出露的地层;然后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描述各时代地层岩性特征、规模、产状、接触关系及分布特点等(附素描图、剖面图、照片)

第二节 岩浆岩

描述本区所出露的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岩体特征如:出露位置、规模、产状、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与围岩接触关系等(按由老到新顺序描述)

第三节构造

概述实习区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一、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的位置、类型、规模、构成褶皱的地层特点、褶皱的形成时代等;

二、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的类型、分布位置、规模、产状、形成时代等

(可附素描图或照片)

第四节:矿产

简述实习区出现的各种矿产资源

第五节地质发展简史

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叙述实习区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叙述本区所发生的地质事件

第三章地貌

按成因类型分别描述各种地貌的物质组成、成因、形态、分布特点等

第一节 坡地地貌

第二节 构造地貌

第三节 河流地貌

第四节 岩溶地貌

第五节 海岸地貌

第四章结束语

注:

1、不要按日期去写;

2、图文要对应,素描图、照片要有编号,编号在文字部分要有显示;

3、以实习内容为主,其他内容参考《地理野外实习教程》

4、封皮要统一打印:

秦皇岛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姓名

篇6:喀斯特地貌分布地区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上一篇:小班科学活动:我和你和他下一篇:幼儿园大班语言优秀教案《小猫哪里去了》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