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研究

2024-04-26

喀斯特地貌研究(精选6篇)

篇1:喀斯特地貌研究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

保护研究

——以贵州省西南地区(安顺、兴义)为例

摘要: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湖南、湖北六个省区,贵州正好位于六省区的核心位置,是喀斯特发育最为激烈的中心区域,而贵州省又主要以西南地区最具特色。在贵州西南部,随处都可以看到独具个性的自然景观,喀斯特景观就是这万千自然景观的基础。本文以贵州省西南地区为研究主体,就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相关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网络搜索、实地调查和综合分析,阐述了该地发展喀斯特旅游业的意义、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喀斯特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关键词: 贵州省西南地区 喀斯特地貌 旅游资源 生态环境 开发 保护

贵州作为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地处西南腹地,集聚了溶洞、瀑布、石林为主的天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区等旅游资源优势,并且它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但是其自然资源和人文风情的整合度较差,导致其旅游资源一直处于周边省份尤其是云南、广西等旅游热点的阴影之下,影响了其在全国的知名度。因此,如何提高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文化品位,树立个性鲜明的旅游产品形象,如何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使贵州省变为一个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竞相发展的大省,成为目前贵州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

一、贵州省西南地区主要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主要由特殊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黄果树风景区 位于中国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区。黄果树瀑布是该景区的核心景点,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瀑布高77.8米,宽101米;其中主瀑高67米,宽83.3米,以其雄奇壮阔而闻名于海内外。黄果树瀑布不只是一个瀑布的存在,以它为核心,在它的上游和下游20千米的河段上,共形成了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瀑布18个。1999年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黄果树瀑布群的各瀑布不仅风韵各具特色,造型十分优美,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喀斯特瀑布群,而且在其周围还发育着许多喀斯特溶洞,如天星洞,洞内发育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2)、龙宫风景区

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南郊,与黄果树风景区毗邻。龙宫风景区是以暗河溶洞为主称奇、并集旱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中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中国最大的洞中瀑布、全世界最低的天然辐射剂量率、全世界最多、最为集中的水旱溶洞等高品位风景资源。贵州龙宫中心区有卧龙湖、迎宾洞、龙门飞瀑、龙潭天池、龙宫暗湖、蚌壳岩、虎穴洞等景点组成,上下辉映,别有洞天,宛如神话中龙王所居的水晶宫殿。天池是一个山间湖泊,碧绿如玉,俗称龙潭,湖水下泻,从巨大的溶洞倾斜而下,水墙壁立,宽25米,高约50米,惊涛奔涌,蔚为壮观,此即龙门,据称为中国地下瀑布之冠。

(三)、马岭河峡谷风景区

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境内,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集雄、奇、险、秀为一体。马岭河峡谷是一条在造山运动中的大裂水地缝,谷内群瀑飞流,翠竹倒挂,溶洞相连,两岸古树名木点缀其间,千姿百态。马岭河峡谷风景区地处云贵高原隆起的乌蒙山与广西丘陵之间,碳酸盐可溶岩分布广泛,岩层断裂褶皱复杂,集中体现了喀斯特多层次、多类型地貌景观,与东西两边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路南石林竞展风姿,构成冠盖中华的喀斯特风光,被誉为“地球上一道美丽的疤痕”。特色万峰林景区是马岭河峡谷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兴义市东南部成千万座奇峰组成,气势宏大壮阔,山峰密集奇特,整体造型完美,被不少专家和游人誉为“天下奇观”。万峰林分为东峰林、西峰林两大景区,景致各异,相映成趣,分别被称为大自然的水画、天然大盆景。

(四)、民族风情

贵州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风情独特,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各民族的音乐、舞蹈、节日、风俗、民居、服饰等独具魅力。布依族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等;传统剧种有地戏、花灯剧等;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等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传统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享誉海内外。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曲调是最早的曲调之一。苗族的音乐,可分为民歌、芦笙、唢呐和琴箫曲调。工艺上,刺绣具有独特的技巧,针法多种多样;蜡染历史悠久,独放异彩。银饰工艺精巧,是苗族服饰中,最耀眼的部分,在裙子、衣服、头饰、手饰等中都有运用。此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质朴、纯真、自然,被称为“东方踢踏舞”。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查白歌节”,苗族的“八月八”等民族节日,多姿多彩,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铜鼓十二则、查白歌节、土法造纸、布依戏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红崖天书 原名“红岩碑”,是深藏贵州省安顺市的一处神秘景观,位于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城东约十五公里的晒甲山上。数百年来,经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不断探索,山岩上那些仿佛文字的古怪符号,蕴藏着无穷怪异,这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格外重视。红色岩壁上那些褐红色的神秘符号,非雕非凿,了无刻痕,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却能依然如故,色泽似新。这种呈现眼前不难察觉的神秘,更能激发人类去探索红崖天书那扑朔迷离的内涵。

(六)、何应钦故居

兴义城南的泥凼镇是已故国民政府行政部长、行政院长何应钦先生的故乡。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是普通民居,是1874年何应钦之父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标准三合院建筑。楼房中的石柱、石凳、石缸、石壁,雕龙画凤,刻制精细;墙上镌刻的“鱼跃鸢飞”,书法精湛;花鸟虫鱼,栩栩如生。

二、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资源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如促进产业调整和优化,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对外交流与招商引资等。喀斯特地貌区大多以丘陵和高原地形为主,交通不便捷,商业不发达,经济较落后。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许多领域,一个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外,完善基础设施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各行各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服务工作。喀斯特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少,要开发旅游资源,必然要先搞好交通运输、电力水利、网络通信、旅店宾馆、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足够基础设施的旅游业地,其发展是滞后的,不协调的,不持续的。

(二)、促进相关产业的兴起和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旅游经济的基础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交通运输三大部门去实施,但还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除这些之外,必然要涉及到金融业、建筑业、环保产业、食品工业、农副产业以及饰品加工、美术工艺、文化体育等行业。游客的这些需求,必然刺激相关产业的兴起、调整和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有利于喀斯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对当地旅游业的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旅游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千差万别,除了给旅游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外,还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是名副其实的“窗口”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国内外游客给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带来难以估量的信息,对于大力开发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对于宣传喀斯特地区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多彩贵州新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能更好、更快地让其他地区乃至世界了解贵州,了解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的价值。

(四)、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好路径

旅游扶贫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喀斯特地区旅游业肩负的重要使命。贵 州西南喀斯特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而开发旅游资源正好架起了“发展旅游业”和“扶贫”之间的桥梁。由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范围广、层次多,在喀斯特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就业岗位,增加收入,同时,旅游者的涌入,会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促进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步增长。

(五)、有利于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不易恢复,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旅游业产生的不利影响直接且显著,故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极其艰巨。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是独具特色和不可复制的,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然而,旅游业又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都依存程度都很高的产业,无论哪个游客,都希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好,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保存得最完整。喀斯特地区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在各方位做好保护。精心、科学管理的旅游业,不仅能不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不损耗自然和人文资源,还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六)、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

自国家旅游局2006年提出“2006中国乡村游”的旅游宣传主题以来,我国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口号的乡村旅游不断发展,这给欠开发的喀斯特乡村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喀斯特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将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和卫星电视建设,农田水利和电网通信设施建设,治理乡村社区环境等。乡村旅游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饰品、特产等,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特产、工艺品的附加值。这些都将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促使其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城镇化步伐。

三、贵州省西南地区开发喀斯特旅游资源的优势

贵州省西南地区旅游业因为交通、资金等限制因素,一直以来,都很难有效开发和利用,但近几年来,各地政府积极探索适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发展之路,并取得一定成效。在解决了部分限制因素和不断突破发展瓶颈之后,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也逐步形成一定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

贵州省西南部,位于贵州、云南、广西三省交界处,是三省之间交通网的中心部分,故交通比较集中、便捷。如有贵昆线(贵阳——昆明)、南昆线(南宁——昆明)两条全国主要铁路枢纽;有汕(头)昆(明)高速、贵(阳)黄(果树)高速、毕(节)水(城)兴(义)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地处云贵高原,且位于中纬度地区,使贵州西南部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适中,气候宜人。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评选中,兴义市2006年位居第15,安顺市2007位居25,都是很好的人居环境和避暑胜地。

(二)、旅游资源丰富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资源内涵丰富,景观独特,开发潜力巨大,开发价值高,符合现代旅游消费的市场需求。雄伟的瀑布和峰林,壮美的峡谷和山间坝子,原始的岩溶地貌,优美的森林湖泊,神秘、奇特的洞穴,鬼斧神工的钟乳石„„再加上古韵十足文化遗址、名人故居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喀斯特旅游景观系统。喀斯特旅游,乡村 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旅游资源并存为贵州西南部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了贵州省旅游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展现出了诱人的开发前景。

(三)、贵州旅游业初具规模

经过几年的不断开发,贵州的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黔中区为依托,以贵阳为中心的点面结合的辐射型旅游开放新格局。旧的旅游格局以一点两线为主体,即贵阳为中点,西线以喀斯特自然景观为主,民族风情为辅,东线则反之。现在形成以贵阳为中心,增加了南线,东南线,西南线等,景观资源组合更合理、更丰富。通过科学合理的组合,扩大了旅游辐射面,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景观格局。新的格局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统筹发展,有利于带动欠发展山区的旅游资源开发。

(四)、政府政策支持

近年来,贵州省明确提出,贵州的旅游业为重点培育的新的后续性支柱产业,并明确了旅游业在贵州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此,贵州在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建设基础设施和进行招商引资,这些都将有利于喀斯特旅游的开发。同时,国家也在提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喀斯特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缩小东西差距和城乡差距,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国家政策和发展形势。

四、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是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开发利用,其旅游业才得以发展,并已经提到地方发展战略中主导产业的重要地位,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所费资源少,环境代价低,故而享有“无烟工业”的美誉。然而,由于不合理科学的开发,许多问题日渐突出,并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生态破坏

一方面,由于过度开发某些重要景点,忽视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协调发展和游客承载量,致使生态遭到破坏且难以恢复。如黄果树景区奇形怪状的树根与藤蔓,游客与之合影时,多用坐、站、睡、吊等姿势,这本来就对这些景物造成重大破坏,再加上游客过多,没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使部分树根和藤蔓松动、枯死。万峰林的草地,树木等也因游客过多、集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另一方面,没有做好统筹规划,眼光短浅。在大部分的旅游地,只注重对景区范围内的保护,忽视了周围生态对景区的影响。如黄果树瀑布中上游,没有落实好“退耕还林,退牧换草”政策,存在着违禁畜牧、开荒等现象,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减少了瀑布的水流量,延长了其枯水期。

(二)、环境污染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口、车辆、工厂、建筑等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发展旅游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有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水体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饭店、宾馆等排出的污水造成对江河湖淡水的污染;大型游泳池过度耗水造成水资源的短缺;水坝建设对水文系统的干扰等。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工厂排放的煤烟;交通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建设工地造成的粉尘颗粒污染等。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正确处理的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主要成分,由于不合理发展旅游业,游客量过多,造成垃圾产生 量与垃圾处理能力的矛盾,导致环境下降。如垃圾箱已满,但无人清理,游客顺手把垃圾丢到垃圾箱旁,造成臭味难闻的垃圾堆。

(三)、管理不善

因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不完善等原因,对旅游景区及资源的管理鞭长莫及,许多风景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成立多年来仍难以真正发挥其职能。如对钟乳石和树根乱采乱挖的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都下发过通告或通知加以禁止,收效极低。宏观上看,管理环节虽多,但管理力度小,管理难度大,尽管也有一些地方性法规出台,仍缺少立法约束,加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对环境的破坏有增无减。以万峰林景区来看,破坏性建设增多,人工化严重,但目前尚不能对此做出有效管理。没有合理、统一的管理,开发无序,利用无度,各自为政,条块分割,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都将导致贵州西南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浪费、管理分散。

(四)、资金匮乏

贵州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低,物质资本积累少,投资主体单一,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后劲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贵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其西南部更是普遍存在落后的喀斯特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又因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商业氛围弱,很难进行招商引资,资金严重匮乏,即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资金进行投资开发。如马岭河峡谷风景区,虽然喀斯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山、水、沟、谷、洞、石、名人故居等,集雄、奇、险、秀、美为一体,但由于资金不足,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发展缓慢。

(五)、规划不合理

贵州西南地区的航空运输和高速铁路运输在整个运输业中所占比例极其小,其中,高速铁路运输为零,这就难以为中远程客源市场提供迅速、方便、舒适的交通选择。许多旅游地主干道过于狭窄,旅游交通不通畅,周边建筑显得陈旧杂乱无规划,容易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由于景区栈道、桥梁、缆车等建设数量少、规模小,景区可进入性低,这就带来了负面作用。一是中远程市场大多组团前来,又多集中于节假黄金周,这给贵州西南地区黄金周的旅游接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二是难以与区域内外其他有价值的旅游景区形成集群优势,形成向海内外推销的多条旅游热线。部分景区为了眼前短暂的经济利益人为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景区的长远持续发展。

(六)、开发不平衡

开发不平衡时整个贵州旅游业的弊病,特别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更显突出。这个不平衡,既有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空间上,大量的资金过多的投入在同一类景区的开发上,而导致这些处在较偏远地区的文化类景点无人问津,这是不利于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综合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喀斯特地区的旅游景点大多围绕山水为主题,而投资商也全都扎堆投资这一类景区,这就导致了节假日黄金周期间许多景点人满为患,严重超载,不利于环境的保护与再开发利用。时间上,洞穴、古文化、民族风情等受季节变化影响小的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数量少、规模小,导致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季节性强,多集中在夏秋两季。这既不利于吸引大量游客,也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更不利于长远发展。

五、关于开发旅游资源提出的建议

目前,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世界性和世纪性的话题,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提到了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上。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景区管理,统筹、协调、平衡、综合发展,从根本上抓紧抓好贵州西南地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确定为主导产业的贵州西南地区旅游业来说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为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开发和保护贵州西南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搞好生态治理和保护

政府发挥好自身职能,有效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将生态治理和保护纳入法制轨道,采取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搞好生态建设。贵州西南部的生态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加剧,一方面是由喀斯特地貌区自身的生态脆弱性和地震、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导致,另一方面主要由过度放牧、毁林开荒、陡坡耕种、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煤矿开采等人为原因引起。针对这些人为原因,需要政府要发挥好调节、管理、监督的作用,落实好各项政策执行,监督好各项工程实施。具体地,要落实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遏制砍伐现象;加强对矿区、牧区的管理,明确矿区、牧区生态治理责任;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地区,要实施重点治理;做好对“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的管理和监督。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区、景区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作后盾,会导致工业、商业、旅游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等所有行业发展缓慢、滞后。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区要想快速发展起来,就要改善景区、城区居住、饮食、交通、通讯等条件,提升城区、景区环境质量。首先,要搞好道路建设。交通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没有便捷的交通就没有发达的旅游业,要完善交通网,努力打造航空、铁路、公路、河运、管道相衔接的立体交通体系,突破旅游业发展“瓶颈”。此外,通信、供水、绿化、污水处理及垃圾填埋等基础设施也影响和制约着旅游业发展,要放到建设的重点。在景区辐射范围内,要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环境;加强对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做好供水保障,处理好排放污水;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将公园、河畔、道路与景区、市区、郊区等相结合,协调配置,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森林体系;还要在绿化的过程中做好环境美化,增加环保投入,加强对建筑废弃物、河流污染、日常垃圾等的管理和处理。

(三)、合理利用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贵州省西南部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因此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将旅游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以国内、国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规划、精心管理黄果树、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重要景区,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避暑旅游,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等。以喀斯特观光旅游、乡村旅游为重点,突出特色,以生态旅游、古文化参观和民俗民风体验为补充。对规模大、竞争力强、有特色、信誉好、有前景的旅游企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突出贵州旅游“绿色喀斯特王国与文化千岛”的特色。合理规划线路,打造“黄果树瀑布之旅”、“马岭河漂流之旅”、“龙宫赏石之旅”、“万峰林探险之旅”、“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等特色旅游,以适应不同游客群的需要,逐步做大做强,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竞争力。

(四)、创新旅游融资渠道,开发多渠道筹资

资金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规模、开发程度以及旅游业的高效、平衡、可持续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开发周期长、工程投资大的旅游业很难发展起来。投资对旅游业的作用毋庸置疑,要发展旅游业,就要先解决资金“瓶颈”问题。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大多是贫困山区,经济落后,社会财富少,要想得到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就要创新旅游融资渠道。除了把握、利用好传统的政府投入、银行贷款等融资途径外,应该积极实施市场融资和民间融资手段,增加融资渠道,加强融资力度,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服务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五)、加强区域内外合作,积极对外交流

区域旅游合作是市场化的产物,旅游业想要在竞争中不断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区域旅游必然走向联合协作。旅游业是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开展区域旅游合作,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贵州西南部喀斯特地区要积极与省内外的各个地区合作,如黔东南地区、黔南地区、泛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六省区等,努力推进多边合作,促进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扩大旅游产业的科研、学术交流,吸纳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资源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喀斯特岩溶景观的生态特点、发育机理、观赏价值等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形成一个热爱资源、保护资源的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喀斯特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使游客了解贵州喀斯特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更加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花。还要通过对我国各类环境管理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教育,使游客和当地居民遵守这些法规、准则,具备生态文明意识与行为。此外,应尽可能地将喀斯特景观与宾馆、餐厅、商业街等设施适当隔开,尽量减少人为的污染和破坏。对石灰岩地区的石芽、石笋、钟乳石及钙华等地质资源,应制定地方性法规进行保护,严禁掠夺性开采。

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可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越来越多,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加上交通快速便捷,旅游业在世界很多地区快速兴起和发展,并在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喀斯特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世界旅游业的兴起给喀斯特山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大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快速发展起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是喀斯特山区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当然,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粗制滥造等不正确的开发不仅不会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宝贵资源,最终适得其反。所以,喀斯特地区要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完善管理、整合资源,避免“遍地开花、混乱无序”的现象出现。同时,要注重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保护,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起来,探索出符合喀斯特地区实际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新思路,提高景区的综合开发水平,使旅游业高效、平衡、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静.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与景观保护研究[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3 ②.殷红梅.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 2012 ③.刘肇军.贵州石漠化防治与经济转型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④.吴沿友.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M].贵州民族出版社 2002 ⑤.雷家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0.02 ⑥李宏,李伟.论民族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1 ⑦温开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思考[D].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7 ⑧.苏维词 朱文孝 李坡.论贵州喀斯特地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1.0 9

篇2:喀斯特地貌研究

庐山是由北东——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平面形态呈肾形,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南逐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最高峰为汉阳峰,高1474米。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还有尚在争论中的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质学家李四光经过反复考察和研究,认定庐山第四纪时发生多次冰川,并命名为:鄱阳冰期、鄱阳—大姑间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庐山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构造地貌类型:

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渐降低,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一)、褶皱构造地貌分述如下: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进行地貌实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2、青莲寺——七里冲向斜谷: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4、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进行地貌实习。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5、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位于莲谷——东谷的两侧,是牯岭向斜的两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

6、东谷:(又称中谷)——莲谷向斜谷: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北侧。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莲谷向东北倾斜。

7、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山。

(二)、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岭北侧的莲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层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

2、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类型:

(一)、成因: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岩层和地质构造发育,其流向主要是北东——南西,其次是横切构造的而较新发育的河流。它们流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直。

(二)、形态: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1、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

2、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宽谷和峡谷的比较

1、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发育时间较长,它是在地壳稳定、地势低矮的条件下形成,说明宽谷形成之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2、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和河流复活下切而成的,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

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部递减。

4、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

三、河流袭夺 1、8月5日上午:牯岭——西谷——锦绣谷——仙人洞——黄龙潭;地貌实习。锦秀谷袭夺河: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

①、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

②、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

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2、8月7日:三叠泉;地貌实习。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3、8月4日:牯岭——汉口峡——大校场——芦林盆地,地貌实习。东谷支流袭夺河:该小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外险内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种地貌。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奇特瑰丽的山水景观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三]、结束语:

——庐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的历史文化,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庐山作为天下名山的独特的魅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庐山的世界性价值给予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04级地理信息系统

10040417 张红平实习地点:江西省北部庐山地区

实习时间:2006年8月29号~2006年9月8号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丰富学生野外感性知识,加深和扩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水文、土壤和植被四个部分。指导老师:赵志军、沙润、董平、许建国、蒋建军、龙毅、白世彪等 实习小组成员(第七小组):孙敏、庞瑶、孙华芸、张红、杨洁、张露、张大骞、朱少楠、徐孝立、徐勇 实习路线:

9月2号:牯岭——月照松林——东谷——茭芦桥——黄龙潭、乌龙潭——电厂大坝——天池山——龙首崖——锦绣谷——如琴湖

9月3号:牯岭——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路——芦林冰绩泥砾剖面 9月4号:牯岭——三叠泉(五老峰)9月5号:牯岭——秀峰

9月6号:牯岭——植物园——含鄱口 9月7号:牯岭——剪刀峡

一、庐山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距九江市约13公里,东及东南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距南京464 公里(长江行道距离)。地理坐标是东经115°50~116°10′,北纬29°28′~29°45′,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3.8米,是我国名山之一。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庐山人文历史悠久,其兴盛曾一度与宗教关系密切。现存的东林寺等寺观为道教著名道观。庐山也是历代诗人、画家、学者、科学家吟诗、作画、进行科学考察的胜地。登山的学者、名流中有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欧阳修、苏轼、徐霞客、唐伯虎等。

历史上的庐山,还一度成为我国的古代教育中心之一,山上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最早的高等学府,与“睢阳”、“嵩阳”、“岳麓”并称天下“四大书院”。

庐山的山体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史过程。自前震旦纪到古生代,庐山一直处在缓慢的沉降中(除曾两次短暂成陆外),堆积了深厚的海相地层,到燕山运动时褶皱上升为陆地。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断裂而块状隆起,庐山形成为块垒式山地。

二、分述

(一)庐山的地貌 1. 地质基础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与下扬子拗陷的交接地带,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浆活动较强,混合岩化作用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构造较明显。2. 构造地貌

庐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构造与地貌发育有密切关系。庐山的雏形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庐山的构造、岩性和新构造运动对山体及次一级地貌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主要构造线为北东-南西向即褶曲延伸的方向。庐山大致从九奇峰-仰天坪一线为界,分为南北两段。九奇峰一带发育一系列逆掩断层,同时又受到岩性的影响,在地貌上出现奇峰树立、岭后相对的现象。最终,形成了现在山北五岭四谷的地貌形态。五岭 四谷

含鄱口——五老峰一线

七里冲谷地 大月山一线

大校场谷地

女儿城——屋脊岭一线

东谷(中谷)

牯牛岭——草地坡一线

西谷

佛手岩——虎背岭——大马颈一线

庐山南部主要由本区最古老的地层双桥山构成,以沉积岩为主,岩性复杂、破碎,加上断裂纵横,将岩体分割成菱形或网格状,更有利于侵蚀切割。岩石的垂直断裂发育形成一个个小山峰。仰天坪一带是一个山间浅盆地,由砂页岩构成。由于岩层极其破碎,因此够古非常发育,有的成为冲沟,沟间山丘呈馒头形,相对高度只有数十米,分布比较凌乱。汉阳峰一带的山峰由变流纹岩组成,易风化剥落,山形比较缓和。

实习主要集中在山的北部,山南只观察了秀峰一处。秀峰寺一带的山峰,由混合岩化片麻岩组成,虽抗蚀能力较差,但垂直节理发育,经流水切割形成陡峭的山坡和险峻的山峰,层峦叠嶂,峡谷深邃。庐山南部主要是沿温泉断层、庐山垄断层和通运断层不等量上升形成的长方形断块地貌。断层延伸方向与五老峰、鄱阳湖延伸方向一致,大断层至少有两次断裂,呈阶梯状,因为庐山经过三次断块抬升,与庐山北部的三个裂点相对应。其中尤以庐山垄断层与温泉断层之间的断块上升量为最大,汉阳峰就位于其上。断块西侧沿庐山垄断层发育了庐山垄峡谷。该谷地平直,谷坡陡峭,为一典型断层谷。断块上的河流多与断层崖走向或庐山垄峡谷直交,表现出断块山地的水系特征。庐山垄断层与通运断层之间的上升断块,上升量较小,山脊高度由1300余米向西南递减。

A.虎背岭:东南翼为背斜构造,由于西北翼被莲花同大断层切断而形成陡崖,所以形成了单面山。佛手岩仙人洞和虎背岭为同一岭,被天桥谷和锦绣谷两横向断裂切断,并且流水面深向侵蚀,形成深切峡谷。

B.大月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本是夹在大马颈和五老峰两个大背斜之间较小的背斜,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

C.五老峰:第四纪时期,五老峰东南翼被温泉大断层切割,形成高耸的断层崖地貌,西北翼形成了单面山,它的高度向东北方向递降,断层崖亦分为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D.牯牛岭、女儿城:这两条山岭均为次成岭,是由于虎背岭和大月山背斜中的向斜的岩层坚硬未被侵蚀,稍软的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不大,但绝对高度也达到了1000米以上,由西向东分别为牯牛岭和女儿城。

E.东谷、青莲寺谷地:这两个谷均为向斜谷底,东谷位于牯牛岭和女儿城之间,青莲寺谷地则位于大月山和五老峰之间,而横向的七里冲谷地为次成谷。

F.西谷、大校场谷地:西谷位于虎背岭和牯牛岭之间,大校场位于女儿城和大月山之间,均为次成谷。原来,虎背岭和大月山的向斜部位上宽下窄,谷底被压紧不易被侵蚀,但是由于均为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岩性较软,整个地层呈现硬软硬的结构,易被外部作用侵蚀。向斜谷地被侵蚀后,便形成了西谷和大校场谷地,而未被侵蚀的较硬的岩层便形成了次成山。

在牯牛岭上的月照松林处测得岩石产状为:走向北偏东70°,倾向330°,倾角42°,由于牯牛岭是次层岭,各处所测的岩石产状应基本是一致的,后来我们又到茶场附近的公路上测了岩石产状,走向为北偏东,倾向133°,倾角40°,大体上是一致的。3. 谷地地貌

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为峡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

宽谷: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与地质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致,谷宽而浅,谷地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宽谷形成时期的庐山要比现在低矮得多。

峡谷:表示第四纪地壳上升,河流强烈下切而成。峡谷谷坡陡峭或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4. 冰川地貌

三十年代,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首先在庐山发现冰川发现冰川遗迹,写成科学巨著《冰期之庐山》,他认为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划分为三个冰期,即鄱阳冰期、大姑冰期和庐山冰期,引起国内外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现今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学说尚有异议。芦林湖附近有一处标为冰渍地貌,这里一些发黄、发红并且夹杂有大石头的被李四光认为是冰渍舞。目前学术界也有人认为这些是泥石流沉积。经过龙老师和赵老师的讲解,我认为庐山的U型谷、冰斗、悬谷等地形主要是由流水和风华作用造成的,而冰川仅仅把原来的地形略加改变。庐山的下游都是陡峭的峡谷,河道上有许多急流与瀑布,断层崖的切割也刚好在幼年期,证明庐山的主要上升运动和断层的发生最早不过在第三世纪末,在第四纪初,由于庐山高度升高,气候更冷,山上就发生了冰川。当时峡谷尚未充分发育,冰川主要循着原来的壮年谷地往下流,现在的庐山周围的峡谷,可能就是大姑冰期以后,流水所切割的。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其它的冰川地貌——冰屋(位于如琴湖附近)、角峰(位于含鄱口)。

(二)庐山的水文 1.水文概况

庐山地区充沛,降落山上,汇集下流,形成很多沟壑溪涧,他们在水道、水文和水系形成及变化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受庐山的地质构造、古代和当前气候条件、地貌变化和古冰川作用的各方面的影响。

庐山水系可以分为三个带:

1、200米以下的下部山麓急流带,2、200米——900米的中部陡崖瀑布带,3、900米以上的上部宽谷急流带,如下图:

2.水文特征

庐山水系总体上受构造控制,由于顶向四周辐射,呈放射状。山上的溪流,东南流入鄱阳湖,西北流向长江,其中部的仰天坪,是庐山水系的一条分界线。仰天坪北面的山流入长江,南面的流入鄱阳湖。

庐山溪涧中水的主要来源是天然降水。雨天,地表径流顺坡而下,汇集溪涧,于是流量增加,水位高涨。晴天,溪涧中缺乏地表径流的流水,于是流量减少,水位低落,仅靠地下径流的补给,得以免于干涸。

庐山的雨水充沛,岩层节理发育,地面植被条件较好,因此雨天时一部分雨水得以从容地沿节理渗入地下,常在岩层葫芦或沟谷旁边成为裂隙泉水流出。庐山北部,大月山砂岩和女儿城砂岩节理特别发育,泉水屡见不鲜,沿着登山公路的一旁的崖壁下,就不时见到蓄水池和木桶,蓄积着由崖壁上流出的泉水,供应汽车加水。由砂岩节理流出之泉水,石灰质含量很低,水质纯洁,使庐山居民饮用水源的来源。山上在大校场的汉口峡附近及以下,都间有蓄水池,成为庐山自来水厂的水源池。

庐山那溪涧的流量,山顶的上源部分较陡崖的下游部分小。陡崖的下游,坡降很大,由上源及支流流入的水,不及下渗,因此水量丰富。到了山麓,渗透于分布在谷口的由泥沙砾岩所构成的冲击曾下,又告减少。一方面是庐山四周终年悬瀑不断,点缀了风景;一方面又提供了可贵的水力。3.河流袭夺

(A)东谷河流袭夺:东南西北流向的河流比较小,下蚀较弱。而在东西两侧断层崖上发育的横向河,坡陡流急,下切力强,加上岩层中断裂,节理发育,溯源侵蚀较快,常切穿山脊袭夺纵向河。在袭夺处形成直角袭夺弯。陡峭的落降为建立芦林湖大坝提供了条件。

(该图为本小组集体讨论得出)

(B)锦秀谷河流袭夺: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锦秀谷袭夺,证据: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又与西谷相似,保持着棕红色——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纹红土风化壳。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秀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点上溯不远,西谷内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在被袭夺河和袭夺河上都建了坝,便形成了如琴湖。

(C)三叠泉袭夺河:原来的青莲寺河向北东流,在三叠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蚀,袭夺了青莲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青莲寺谷上溯2公里之远,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秀谷。4.庐山水资源利用

庐山水资源丰富,它的岩层节理发育,植被保护很好,有利于水分的涵养和径流的调节,为水体的储存和输出提供了良好的水文地质条件。(A)生活用水

庐山牯岭镇目前有常住人口1.3万人,旅游旺季超过5万人,其供水任务主要由庐山自来水厂承担。供水水源以水库蓄水为主,主要水库有:(1)、芦林湖水库(建在东谷袭夺河的袭夺弯处):此处是利用大校场谷地的水在此发生袭夺而建筑大坝,蓄水成湖的。该湖水库是庐山重要的水源供取处。

大坝利弊:A、利,上游有大量的来水,峡谷不大,建筑成本低;B、大坝在湖西,而自东向西流,同时峡谷岩层倾向也向西,与水流同向是的大坝容易漏水。(2)、大月山水库:高程:1249m;坐标:北纬29度33分52.2秒,东经115度59分04.4秒;地形:上游汇水沿汉口峡的直角袭夺湾流入东谷,袭夺点位于大月山水库与汉口峡的交界点。这里是庐山重要的水源地之一(3)、仰天坪水库

目前庐山日供水量达到1.4-1.5万吨。

如琴湖则为庐山生活用水的主要排放处,由于缺乏相应的治理,如情湖的污染情况已经十分严重了。

(B)庐山水电站

电站建于20世纪50年代,位于石门涧溪,河谷溯源侵蚀强烈,比降大,电站利用石门涧溪的巨大落差(水平距离4.5公里,落差达800余米)进行发电。

水电站分为三级:第一级电站高差为174米,装机容量为800*2千瓦; 第二级为416米,装机容量为1600*2千瓦; 第三级为84米。装机容量为600*2千瓦。

电站大坝建在石门涧溪与其支流将军河汇合后的峡谷中,该河谷位于东谷向斜轴部,雅兴接力,岩层倾向上游,倾角较大,河谷谷肩宽展,谷坡稳定。大坝基本不漏水,稳定条件好,汇水面积大而谷口又小,工程造价较省,坝址条件优异。

(三)庐山的土壤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形成过程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庐山的土壤发育总结来说经历了4个过程:粘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腐殖化—>潜育化 2.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下降,湿度相应增大,自然植被也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即出现土壤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庐山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比较简单,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着红壤、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棕壤。(1)红壤

广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和残积坡积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说明成土过程中有红壤化的性质。(2)黄壤及山地黄壤

黄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较低平的部位,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山地黄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带,局部地区可达1000米左右,具有明显的铝化特征,二者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庐山土壤垂直带谱是建立在红壤、黄壤这一基带基础上的,由于庐山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湿润地区内,湿度大,降水充足,淋溶作用使得土壤中的钙镁等元素流失,留下的氧化铁还原为低价铁而成为山地黄壤。

根据本小组在回龙路上一处土壤坡面记录:

地点:回龙路上一处山坡处,测得海拔917米,北纬29.55420°,东经115.96519°。土壤样本:山地黄壤 指示植物:毛竹林、杉木 土壤剖面图:

枯枝落叶层O 6-7厘米 腐殖质层A 20厘米 母质层C 往下未挖完(3)山地黄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带的各种母质上,植被为常绿、落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本。在过了大月山水库的大月山公路上,海拔1264米处发现有山地黄棕壤。(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都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甚明显,由于山地降水量较多,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土壤的代换量不高,吸收复合体不饱和,代换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钙的含量远比前述土壤为多。现以大月山公路边的土壤剖面为例(本小组集体讨论得出): 枯枝落叶层O 5厘米,黑色 腐殖质层A 10厘米,黑色 过渡层AB 6厘米,棕色 淀积层B 一直向下

母质层C 有,但未挖出,看不见

庐山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本小组讨论得出):

3.非地带性土壤(1)山地草甸土

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在大月山接近山顶的一条路上有见,但未挖,听老师介绍。(2)山地沼泽土

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例如仰天坪、大校场一带。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时期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水解性酸较高,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3)浅色草甸土

该土分布在本区江(河)、湖低平地段,母质为河流冲击物或湖积物,植被为草甸。(4)水稻土

本区山麓、岗丘和江、湖冲积平原均有分布。水稻土为自然土壤经人工耕作而成。本区水稻土主要为岗丘上的网纹红壤发育而成。在山南的星子县随处可见种植了水稻的水稻土。(5)古红土

在大月山上有,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处,植被为针阔混交林和灌木草丛。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庐山地壳运动抬升的结果。第三世纪来,庐山气候湿热,风化壳粘粒含量高,较粘重,挡水效果明显,水只能从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动,形成还原环境,氧化铁还原,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二价铁溶解性强,二价铁流去,颜色变淡,初步的网纹层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还有网纹层,说明这是庐山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四)庐山的植被

庐山在“中国之北区划”上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区,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处长江南岸,与背亚热带相连,在植被上显示出有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特征。庐山的植物种类荟萃,其植被组成的植物种类,从现有资料加以分析,有高等植物2600余种,在我国第一个自己创建的用于科学研究的植物园——庐山植物园,自然野生植物2332种,人工栽培植物1000多种,足以显示庐山植被的丰富和古老起源。1.庐山植被形成的自然条件

(a)地质条件:庐山是块垒式山地,地层复杂,由于断层作用而不断上升,形成今天的深壑幽谷,层峦叠嶂。(b)地貌条件:庐山被明显的分为三个带:下部堆积阶地带,已成为水稻田为主的农业地带;窄岭深谷带,天然植被茂密;上部侵蚀剥蚀峡岭宽谷带,山北受人工影响较大,这些地貌条件影响气候水文来影响植被分布。

(c)气候条件: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明显。(d)土壤条件:具有垂直分带性。2.庐山植被类型 根据本小组讨论得出

月照松林 1000多米,山顶平,风大紫外线多,因此针叶林为主,黄山松 东谷 900多米,这里水多但土层薄,含石量高,因此以针叶林为主,黄山松 回龙路 917米,北纬29度33分,大片毛竹林,与坡上的柳杉林分界明显 秀岳山庄 1160米,北纬29度34分,以黄山松为主,有冷杉水杉

汉口峡路上 1220米,北纬29度33分56秒,以以黄山松、杉树、柏树为主,山顶有草甸,这里杉树长势不好,可能是因为水分太多并且有虫害

青莲谷 999米,北纬29度33分57秒,针叶林为主,人工茶场多有分布,在向下去三叠泉的路上,常绿阔叶林为主

三叠泉底 658米,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秀峰底 52米,北纬29度28分,以马尾松和阔叶林为主 星子县公路 120米,北纬29度27分,人工耕地为主(1)亚热带针叶林

庐山的针叶林可分为低山丘陵针叶林和山地针叶林。低山丘陵地区海拔700米以下的红壤丘陵和台地,目前多呈半天然林或人工林,有的则呈马尾松疏林灌木。主要分布有马尾松和杉木。山地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以台湾松林为主。台湾松林主要分布在1000米以上,直至汉阳峰顶,其分布规律在山脊与灌丛和落叶阔叶林交错镶嵌或呈混交,自然更新良好,为庐山风景区重要观赏林木。庐山也有柳杉、金钱松、扁柏、花柏、冷杉、落叶松等,但全是人工林,为主要的造林树种。(2)亚热带针阔混交林

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800米以上的山地,以马尾松、杉树和一些常绿阔叶树中混交林、台湾松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3)阔叶林

在庐山,常绿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也有着广泛的分布。常绿阔叶林,叶光亮、叶面有角质层、墨绿色,而落叶阔叶林叶薄、草质、无角质层、淡绿色。

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海拔一般为700米或800米以下,南坡分不高于北坡。其群落性质、类型、区系组成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基本相似。植物群落主要由壳斗科、山茶科和樟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我们实习所看到的主要是秀峰、剪刀峡、三叠泉着三个点。

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或1100米以上。地带性植被类型的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在实习沿路上与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镶嵌分布,数量少。主要建群优势种有:茅栗、锥栗、四照花、马鞍树、山槐、化香、黄檀、白檀、栾树等等。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700或800至1000米(西北坡)或1100米(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两种植被类型之间的过渡带。生长土壤为山地黄棕壤,因为人工影响次生性较强。主要树种有,乔木:常绿树种有甜槠、青冈栎、白楠等。落叶树种有锥粟、四照花等,灌木:有细齿叶柃、钩樟、红脉钩樟、山鸡椒等,草本:淡竹叶、沿阶草等。

(4)亚热带竹林

竹林在庐山的分布最高可达900米,因此我们再回龙路上可看到杉树林与毛竹林的明显分界。朱琳以毛竹林为主,成片状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山坳(在秀峰缆车上向下看可见)及山坡。土壤一般为山地黄壤和红壤。群落结构简单,往往形成纯林,但也有些地段与杉木混交,如回龙路上的毛竹林,形成杉竹混交林。(5)山地矮阔林

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及沟谷溪流两旁。主要以茅栗、水属桑林、腊边花、山胡椒林、庐山芙蓉、圆锥八仙花为主。(6)灌丛草甸

分布于山顶和低海拔的湖泊边,山顶由于风大、水分不足、紫外线照射强烈,不易生长高大的乔木,而矮小的灌丛草甸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因此能够生存下来。3.庐山植物园

庐山植物园是由一批留学欧美的中国科学家于1943年自主创建的第一个中国自己的植物园。选择在庐山创建植物园有以下几个原因:(1)庐山位于东亚日本小区植被区域,是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区域,南北的植物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宜于各自生长的生存空间;(2)当年的科学事业还未受到广泛关注,而庐山属于国民党下都,希望能够利用政治力量来促进植物学的研究;(3)在三位创始人中,有两位是江西人,秉承了科学家报效家乡的意愿。庐山植物园有植物种类3400种,其中自然野生的有2332种,其余的有的从国内各地引种来,有的更是从国外引进栽种的,比松柏类和杜鹃科为主。植物园中大多用的是典型的欧洲园林造景手法,而比较独特的则是“天绘”,此外运用了东方园林造景手法,从中国国画的审美观出发,刚柔相济,阴阳相随,动静相生,利用两块冰川石配低数,别有一番情趣。植物园中还有中国植物学三巨头胡先骕、秦仁昌和陈封怀的墓碑。胡先骕是中国植物学之父,也是诗人、教育家。他主张的教育观点是“教会一门谋生技能,教育不可一体化”。秦仁昌是世界蕨类植物学之父,他奠定了现代蕨类植物分布系统。陈封怀是庐山植物园的第二任主任,中国植物园之父,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结束语

篇3:喀斯特地貌研究

一、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优势

1. 在强烈的湿热气候条件下, 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 分布面广, 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形区

发展喀斯特旅游的优势则表现为:第一, 喀斯特地貌因发育有形态奇特地表形态, 形成风光秀丽的美丽风光, 进而形成吸引力很强的旅游胜地。第二, 喀斯特地区多地下洞穴, 地下洞穴的空气含有更多的负离子成分, 水的特性也蕴涵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 使喀斯特地区可发展为中国的疗养胜地和中国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2. 广西拥有诸多政策优势

广西属于我国的西部地区,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相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 国家对广西旅游业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广西旅游发展适逢国家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时期, 享有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 以及少数民族政策、扶贫开发政策等各种政策优势, 将为广西旅游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3. 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具有较好的交通条件, 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广西喀斯特旅游资源大多比较集中, 并且接近交通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 铁路线有南昆线、黔桂线、湘桂线接京广线。同时, 以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为中心的高速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水路交通方面以广西位于珠江流域的上游地区内河运输为主, 南宁至广州形成了较为便利的水路交通线, 海运以防城、北海为出入港, 连接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海运线。以南宁和桂林两大机场为主的商务旅游出入港, 为广西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快捷通道。

旅游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喀斯特地貌塑造了众多大自然奇特景观, 现已经成为广西著名的旅游胜地。广西喀斯特旅游区对外开放以来, 旅游景区已先后接待了众多海内外的游客, 旅游的人数多达百万人次。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广西的喀斯特旅游将延伸到全国各地, 甚至辐射到港、澳、台和海外地区。

4. 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动旅游业快速增长带来的机遇。根据我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2020年全区GD比2000年翻2.5番, 人均水平达到3000美元, 城镇化水平达到50%。经济总量增长、经济水平整体提高将直接带动广西喀斯特旅游业的快速增长。二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带来的机遇。未来一段时期, 我国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广西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西南地区通往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出海口, 在旅游资源上广西与西部地区各有特色, 互补性强可进行旅游合作, 联合开发新的旅游线路, 开拓国际和国内市场。三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 每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 进一步扩大了广西喀斯特旅游的旅游规模、深化了旅游投资合作、提高了旅游经济技术合作水平。

二、广西喀斯特旅游发展现状

广西喀斯特地区旅游发展有了较大的发展, 用于喀斯特旅游风景区的投入不断增加, 旅游业在广西的总体经济增长中有了较快的发展。一是2004年在广西南宁举办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有国内外14家旅行社参观, 以后定期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有力地推动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二是扩大区域性旅游合作领域, 主要是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2007年进一步深化与“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国家的旅游合作, 新推中越跨国胡志明足迹之旅、中越跨国海上之旅等合作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加强与外省的旅游合作, 如两广旅游合作, 相互推介精品旅游线路, 以及联合云贵等西南省市, 推出跨界旅游精品线路。四是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增长迅速。2007年广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63737.73万人次, 入境游客比上年增长20.35%;国内游客旅游收入402.03亿元, 增长了20.4%。

三、中国喀斯特地貌旅游进一步开发策略

1. 充分发挥政府在中国喀斯特地貌旅游中的作用

首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在其中担当主角, 喀斯特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将建设重点放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 彻底改变喀斯特地区较落后的交通现状, 以消除中国喀斯特地貌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2005年以来, 南友、南百高速相继落成, 为喀斯特地区的旅游经济带来新的生机和发展。其次是要重视喀斯特地貌科学研究和旅游观赏价值, 建立以喀斯特地貌溶洞开发中心和研究机构, 让科学技术为旅游发展服务, 实现以经济增长为先, 以人为本为核心,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举措。

2. 加大开放力度, 扩大开放领域, 大力招商引资

制约喀斯特地貌旅游开发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资金投入。喀斯特地区大多数位于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 旅游开发可以结合当地实际, 进一步开放旅游市场, 搞活经济, 利用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广西加快开放开发的机遇, 大力发展合资、合作的旅游企业, 鼓励民间投资开发广西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 培育多形式投资主体, 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 大力开发、研制、生产、销售喀斯特地区旅游产品。利用中国加入WTO, 东盟自由贸易区, 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历史机遇, 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 通过交流范围的扩大, 在许多方面与世界接轨, 提高广西喀斯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3. 加强喀斯特地貌旅游产品营销, 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

在喀斯特地区旅游产品营销问题上, 采取多样化宣传手段, 全球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单一化是喀斯特独有的旅游资源特征, 多样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对喀斯特旅游产品进行促销。如到国外进行喀斯特旅游文化展或大型旅游促销会演, 以喀斯特旅游的神秘性、独特性招徕国外旅游者。利用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行业, 进行喀斯特旅游整体促销策略, 树立喀斯特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 扩大喀斯特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4. 培养和提高喀斯特地貌旅游区的专业化人才

从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角度来分析, 培养和开发一支既懂得旅游, 又懂得喀斯特地貌旅游内涵的复合型人才资源配置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 经营好旅游企业的内部顾客———员工, 不断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和其他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 利用全国各大专院校和广西区内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机构, 合作办学等形式, 培养和开发旅游人才, 提高旅游业各类人才复合型素质,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配置新机制。加强喀斯特地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为喀斯特地区旅游业培养后备人才, 坚持以人为本, 在喀斯特地区重视当地人民的教育发展工作, 就是以实现当地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做好人力资源库建设工作, 不断提高当地原居住地人民的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整体素养。三是在喀斯特地区旅游急需的一些高级人才和科技人才,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人才机制, 解决喀斯特地区缺乏高尖端旅游专业人才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广西年鉴[Z].南宁:广西年监社编辑出版社, 2008.

篇4:施秉喀斯特森林种子生态学研究

关键词:喀斯特;种子库;种子雨;种子活力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8-0360-03

喀斯特地区由于生态条件特殊,植被破坏后不易恢复,目前全世界广大的喀斯特地貌上森林植被已经被严重破坏。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仅由碳酸盐类岩石裸露发育的喀斯特面积就占国土总面积的1/7[1]。贵州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森林保存着原生性较强的喀斯特森林,它是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对其种子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能为保护和恢复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以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国家自然遗产预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的种子雨、种子库的数量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森林植被的更新主要来源于土壤种子库,土壤种子库是植被潜在更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植物群落的更新演替与发展,与植被动态密切相关。种子库是群落种子雨掉到地上后,种子进人种子库贮藏起来等待适宜的萌发条件。在萌发季节到来时种子库中活力种子的种类和数量反映了群落更新潜力的大小[2]。种子雨是土壤种子库的主要来源,一般情况下,研究种子雨时都要与种子库研究相结合[3]。对于它的了解可以预测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和大小以及植被的更新演替的趋势。研究种子雨、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对揭示森林更新的格局与过程具有重要意义[4]

对于种子雨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已做了大量工作,如Fenner对种子雨及种子库进行了评述[5],对埋藏种子库种类组成与不同演替阶段间关系的研究[6],种子雨、种子库、幼苗补充和成体密度周转的研究[7],种子库空间分布的研究[8]等,宝华山主要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研究,黔中喀斯特植被土壤种子库研究等[4]。查同刚等对北京西山地区人工侧柏林种子雨进行了系统研究[9],马万里等对长白山地区阔叶树种核桃楸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研究[10],刘济明对梵净山栲树群落的种子雨、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种子库是植物群落更新发展的基础,国内外已普遍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如Putz等对不同群落类型种子库特征的研究[11-12],Bigwoed等对种子库空间格局及动态变化的研究[8],以及刘济明对施秉云台山喀斯特漏斗森林种子库研究[13]等。喀斯特山地的土壤和地表植被的退化影响了土壤种子库的层间差异,反过来土壤种子库的这种层间差异也反映了土壤和地表植被的退化。

1 研究地点概况

研究地点在贵州省施秉云台山喀斯特国家自然遗产预选地,该地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集中成片,原生性强,具有丰富植被,是一种稳定土壤地形顶级群落,对试验能提供充分的条件。施秉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包括森林、河流、岩岸、洞穴、农田村寨等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性、原始性两大特征。

在植物分区上,施秉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该地貌区域内物種资源极其丰富,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等8个森林植被型组、61个群系,分布有高等植物1 351种,其中苔藓植物50科285种,蕨类植物25科127种,裸子植物7科22种,被子植物131科917种。

尽管云台山区是一个喀斯特化山地,土层浅薄,基岩裸露,但植物生长良好,有不同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在其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物种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独特性、原始性两大特征。在沟谷底部,坡麓地带是以樟科、木兰科及壳斗科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崖壁山顶有耐旱钙生性的匙叶栎、乌冈栎群落,还混有化香、鹅耳枥等落叶树种;在风化土层较厚的山梁山鞍上有成片的马尾松林。还有许多珍稀物种,如红脉槭、红豆杉、罗汉松、八卦木、香果树、润楠等,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2 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采样

调查样地区处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其自然植被除少数地段为藤刺灌丛和灌草丛外,均为发育在喀斯特地貌上的原生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一种非地带性的植被。通过对施秉云台山拉桥样地地貌的勘查,结合样地内植被的分布情况,于2012年7月在云台山拉桥乔木林地内,兼顾密度、坡向和坡位按随机加局部控制的原则,分别在林内设置20 m×30 m的样地,并用GPS定位仪对各样地定位。在样地内布设5个样点,在每个样点根据对角线设置3个重复,并在每个重复放置1个接收面积为1.0 m×1.0 m的种子收集器,共15个。收集器下部用孔径为0.2 mm×0.2 mm的尼龙纤维作底,距地面高50 cm。于群落内第一种植物开花开始收集种子雨,至12月中旬止,每月收集2次,每次2 d,并清除收集器里的枯枝落叶。同时对样地周边进行了植被调查。2013年1月将收集到的枯落物进行鉴定,将种子归类,用红墨水染色法快速测定种子活力。

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植被调查结果见表1。草本植物有莎草科、鸢尾科和唇形科等20科20属21种植物。灌木有豆科、忍冬科等6科7属7种植物。乔木有松科、大戟科等6科6属8种植物。

调查样地種子雨主要组成是调查样方内的群落优势种和伴生种,取样点种子雨密度和物种丰富度见表2。

调查样地的种子雨组成如表2,采样期间5个样地的种子雨密度分别是89.2粒/m2、28.6粒/m2、22.8粒/m2、81粒/m2、70.1粒/m2,种子雨物种丰富度分别是5(种/m2)、5(种/m2)、3(种/m2)、5(种/m2)、4(种/m2)。样地之间的物种差异较大,种子雨密度差别大,种子雨丰富度差别小,较大的种子雨密度差别是喀斯特森林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决定的,相接近的种子雨丰富度是因为该地区具有丰富的植被,是一种稳定的土壤地形顶级群落。其中,样地2和样地3在采样期间多次没有收集到种子雨,这与物种的结种时间不同有关。这个研究结果与沈泽昊(2004) 在湖北宜昌市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有活力种子均在10%以上,最高50%,平均23.3%,低于龙翠玲、朱守谦喀斯特森林种子46%的萌发率;安树青宝华山测定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的29.4%和落叶阔叶林31%;Miadenoft在北美森林测定的44.3%;张博、金宁等测定乔木林地32%,灌木林地40%。根据种子数量和质量,初步推测云台山利用土壤种子库恢复自然植被的潜在能力较弱,尤其乔、灌木物种的种子种类和数量较少,植被一旦遭到破坏,较难从种子库补充新个体,但还是能够为天然更新提供一定的种子条件。另一方面,刘济民[13]在贵州的岩溶山地上发现,大量的乔、灌木物种仅在种子产生后一段时间内存在,为暂时性种子,而大量草本物种则在一年内的多个季节的土壤种子库同时存在,其研究表明坡度、溶沟、溶隙等土壤分布环境和土壤水分等也对喀斯特山地的种子密度产生影响,这就使得种子密度在不同地点及植被类型间相差很大,环境异质性是种子库分布模式的决定因子,种源、种子散布和散布媒介等因素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所以在其干扰因素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此来综合分析生态恢复策略。

在喀斯特森林恢复中,考虑种子雨、种子库的动态特征能够为修复生态系统提供时空上的依据,利用包含了丰富物种种质资源的土壤种子库对受损土壤进行覆盖,根据物种种子雨的研究结果确定修复生态时采用点和采用时间都是喀斯特地区开展土壤治理、生态修复的良好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龙翠玲,余世孝. 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种子雨、种子库空间变异[J].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3):327-332.

[2]于顺利,郎南军,彭明俊,等. 种子雨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2007,26(10):1646-1652.

[3]刘济明,钟章成. 梵净山栲树群落的种子雨、种子库及更新[J]. 植物生态学报,2000,24(4):402-407.

[4]刘济明.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种子雨及种子库[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2):60-64.

[5]Fenner M. Seed ecoloy[M]. London and New York:Chapman and Hau,1985:57-116.

[6]Houle G,Phillips D L. The soil seed bank of granite outcrop plant-communities[J]. Oikos,1988,52(1):87-93.

[7]Lonsdale W M. Inter pmtating seed survivorship eurves[J]. Oikos,1988,52:361-364.

[8]Bigwoed D W,Inouye D W.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of seed bank:an improved method and optimized sampling[J]. Ecol,1988,69:497-507.

[9]查同刚,孙向阳,王登芝,等. 北京西山地区人工侧柏林种子雨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1):28-31.

[10]马万里,荆 涛,Joni K,等. 长白山地区胡桃楸种群的种子雨和种子库动态[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3):70-72.

[11]Putz F E,Appanah S. Buried seeds,newly dispersed seeds,and the dynamics of a lowland forest in Malaysia[J]. Biotropica,1987,19:326-333.

[12]Williams-Linera G. Soil seed banks in four lower montane forests of Mexico[J]. Journal of Tropical Ecology,1993,9:321-337.

篇5:喀斯特地貌研究

贵州喀斯特山区肉牛育肥技术的研究

本文结合喀斯特山区气候特征,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农村经济条件下个体肉牛养殖农户通过人工种草、防止水土流失、降低育肥牛成本的`育肥技术.

作 者:王金才 杨千鹏 杨厚祥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畜牧兽医局,贵州,镇宁,561200 刊 名:四川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SICHUAN ANIMAL & VETERINARY SCIENCES 年,卷(期):2009 36(2) 分类号:S823.5 关键词:肉牛   饲养   育肥   人工种草  

篇6:喀斯特地貌研究

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综述

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是在脆弱的生态地质背景基础上叠加了人类活动而出现的.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面积现仍约以2 500 km2/a的速度进一步扩大.石漠化的生态治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在人为作用的干扰下,使这种逆向演替转变为顺向演替.石漠化治理思路设计的`科学性、战略性、可行性决定了最后石漠化的治理结果.在喀斯特石漠化的治理中,要根据不同岩溶环境类型区及石漠化发育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山地的立地条件,针对其特点,选择多种途径,运用恰当的恢复技术,制定出具体的开发治理措施,实行规模治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石漠化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作 者:王建锋 谢世友 Wang Jianfeng Xie Shiyou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3(11)分类号:X171.4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 成因机理 治理思路 恢复措施

上一篇:碎煤机安装方案下一篇:法律学毕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