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达尔文一席话引起的思考议论文

2024-05-04

由达尔文一席话引起的思考议论文(精选12篇)

篇1:由达尔文一席话引起的思考议论文

由假货引起的思考

现在,市场上的假货越来越多了,工商局的工商人员每天都忙着查处假货。为什么假货屡禁不止呢?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

产生假冒伪劣商品的根源是,许多在商场上的人们,他们被环境感染上了一种金钱万能的思想,于是他们便会不择手段地牟取暴利,变产生了今天的假冒伪劣的商品,并且屡禁不止。

假冒伪劣商品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许多危害。例如一些商贩为了赚钱用废弃的轮胎炼油,并送到大排档,给吃饭的人们食用,这种油最终会让食用的人们带来生命的危害。

还有一些黑心商贩制作假药,不仅让消费者伤了财,还让消费者的生命带来危害。有一则报道,有一位农因为吃了制作的假药,几天后因没有及时抢救所以丧了命。

这一件件活生生的例子,都反应了那些黑心商贩他们为了赚钱丧失了良知,唯利是图,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我希望全社会应该行动起来,共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篇2:由达尔文一席话引起的思考议论文

近20名十四五岁的男孩双膝跪在操场上,或低头沮丧,或四处张望,这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广西桂平市大洋中学。昨日,一个“学生被老师罚跪”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迅速传播,引发众多网友围观,发帖人称自己因为在网上曝光了此事,“影响学校声誉”而被学校开除。(南方日报 11月1日)同样是《南方日报》的消息,11月2日,网友爆料称“慈溪某小学的孩子被要求脱了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并且配发了学生“脱裤跑”的图片。该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胡孟才向记者证实确有此事发生,并表示“该老师已经几次提出辞职,并且在全体教师会议上做了深刻检讨,学校也对她进行了严肃的教育,希望网友能再给她一个机会”。

看到这里,笔者想起了这几个月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校园事件中,有很多都是由于老师处罚学生方式不当而引起的。似乎现在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不是面对老师的严厉体罚就是被校园暴力缠身。在媒体有意无意的关注报道下,各种各样“残害祖国花朵”的事件被挖掘了出来,向我们展示了堪称“中国学生血泪史”的校园暴力事件集录。

不可否认,学校老师体罚学生是一个延续千年的教育陋习,从古至今的学生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教育。在古代的时候,老师的地位与家长是同等的,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老师惩罚学生是不需要那么多理由的,这是旧式教育的弊病,也是中国教育不够先进的表现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教育中师生平等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家长和学生在关注学习进展的同时,对于学生自身权益的保护也越来越看重。

我国《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和各地《教师管理条例》都提出了“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学生享有人身权利不受侵害”等规定。但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对于问题学生,老师该不该处罚,怎么处罚才能既取得教育效果,又不会侵害学生的利益呢?这是老师们,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有的家长明事理,能够分辨得出老师的那些行为是教育,那些行为是侵害;可是也有的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去学校里面学习的,不是受老师气的,他们对老师的任何惩罚措施都非常抵制,甚至还到学校去“评理”。而这些家长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进行,到最后,学生学不到东西,他们又会责怪老师没有教育好学生。

不过,部分教师素质偏低,对待学生的错误态度粗暴,处理方式很欠考虑,致使有的学生受到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伤害。对于这些完全将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老师,我们就应该给予严厉的处分,甚至清除出人民教师的队伍。可是对于那些以更好的教育学生为目的,对学生稍事惩戒的老师,我们的社会也应该给予宽容的态度。同时,我们的立法部门是否应该在立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之时,也颁布一些能够切实保护教师利益的法律法规呢?

篇3:由一则故事引起的思考

思考:这些都是思维定式效应.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 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 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 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创新, 就得克服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教育活动,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 是解决教育发展瓶颈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下是几点想法:

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的是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 正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

1. 回归话语权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而且是大多数学生.因为, 从心理学角度说:渴望被肯定是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之一.让学生畅所欲言, 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 心理上会感到安全, 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就会各抒己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应答的问题, 发表的意见, 只要有点道理,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对所教班级54人进行统计, 强调话语权前, 全班只有7人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归话语权后, 全班有48人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胆子小, 也能小声说, 动动嘴皮子.

二 (5) 班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的人数统计表

海德格尔在《人, 诗意地安居》中写道: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果.学生的话是天籁之音.

2. 鼓励标新立异, 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要当一个“问题老师”,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 不论正误, 教师都要及时鼓励, 绝不训斥, 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成果, 收集在成长记忆袋里, 从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3. 找回自信心

事实上, 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很少, 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 只是怕说不好, 被同学、老师笑话,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相信老师, 但我更相信自己”.

4. 留思考空间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仅有的机会也往往被几个“优等生”所“垄断”,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越出了教师设计和所期望的轨道, 教师不要强行扭转, 更不应训斥、讽刺, 而是给予纠正, 让学生自己学会自我批判.如:在上苏科版八 (下) “认识不等式”时, 教师请学生自编一题, 并列式.

学生:我有3支笔.

教师:这是不等式吗?学生:是.3>0.

教师:为什么要与0比较?

学生:因为他没有笔, 没有可以表示为0.

教师:那他有3支笔 (让学生思考) , 4支笔…… (让学生思考) (学生能总结让学生说, 不能总结则教师总结)

教师:不等式、等式考虑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有3支笔”列不等式是少条件的.

5. 发挥主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 忽视消化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应准备一些有关的, 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研究性、创造性的习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改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还应利用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所表现, 比别人高明, 见解“独特”, 易争先抢答, 让学生的积极性、深思求异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6. 在教学中注意多样化,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两种方式, 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想法的可取之处, 注意解法多样化,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促进思维深度、广度的发展.

7. 批判是创造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必须解放思想, 破除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 就是应该有思考的批判的学习态度, 而不是盲目崇信.书本知识是一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奉的每一个例题的解答、定理证明的简捷性, 甚至正确性使学生真正感到创造并不神秘, 它存在于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人人都有创造的机会, 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

篇4:由《三峡》引起的思考

我们在惊叹三峡的奇异诡谲美景时,不禁对《教师用书》中关于《三峡》第二自然段翻译感到困惑:既然“到了夏季,江水上涨,淹没丘陵,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航路都被阻绝了”。(见“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航路都被阻绝了。又能怎做到“有时遇到皇帝急需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湖北的江陵”。(见“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幕至江陵”译文)

据白帝城至江陵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论,走水路须顺流而下。看来,被阻绝的应是逆流而上的船只,顺流而下的航船则可以畅通无阻,这样理解才与文意相符。“沿溯阻绝”中的“阻”与“绝”就不能理解为“阻绝”之意了。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阻”有①险要的地方;②倚仗;③阻碍;④忧患等义项。“绝”有①断绝;②横渡;③无后嗣等二十多个义项。根据《三峡》第二段语境,便可知“阻”应取“阻碍”这一义项;“绝”应取“横渡”这一义项,无独有偶,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字,根据语境,不也是“横渡”之义吗?

可怎样才能证明“沿溯阻绝”应理解为“沿绝溯阻”,即顺流而下的航路(沿)横渡(绝),逆流而上的航路(溯)被阻绝(阻)?古文中是否有这样特殊的叙述方式呢?

原来,古文中有一种称作“合叙”的修辞手法,它为避免行文繁复,将有关的内容合起来叙述,而理解时,必须按照行文的顺序或语义的类型分开来解释。合叙有两种类型,一种为顺序理解,一种为逆序理解。“沿溯阻绝”则属于后者。“逆叙理解”必须不按行文先后顺序,而主要按语义有关类型对照理解,否则就会曲解原义了。

另外,《三峡》中运用合叙修辞手法的还有两处,但都是顺序理解的合叙,此类须按照行文先后顺序,逐个对应理解使得文义清晰,不生歧义。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按时顺序,例(1)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类推可知例(2)为“素湍回清,绿潭例影”。

篇5:由达尔文一席话引起的思考议论文

(山东淄博沂源东里中心园 江俊花)

随着季节变换,天气逐渐转凉。为预防幼儿感冒,我经常提醒孩子们多喝开水。

可是,有好几次,一些家长来送孩子时特意提醒我:“请给我的孩子多喝点水。”对此,我感到十分纳闷,因为我每天都给孩子安排专门喝水时间,其它时间也不限制孩子喝水。按理说,幼儿喝水不算少了,但为什么家长却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喝水少呢?

有一天,汪东雪小朋友有点咳嗽,我让她去喝水。只见她拿自己的杯子,很快就接了水。我拿过她的杯子,看她接了多少水,发现杯中水还不组杯子的五分之一。我问她:“你每次都接这么点水吗?”她点点头。我马上让所有孩子过来,让他们都接一杯水,发现几乎每个孩子接的水都只有杯子的五分之一。我这才恍然大悟,由于幼儿贪玩,有时我也提醒孩子要节约用水,不要接得太多,所以每次接水都只接一点儿,几口就喝完了,这样,一天的饮水量远远不能满足身体吸收和消耗的需要。于是,我拿了一个杯子,接了半杯水,告诉他们要像老师这样,每次要接这么多水,而且要喝完。孩子们都高高兴兴跟着我学,每人都喝了一半杯水。我问:“你们喝足了吗?”孩子们大声地说:“喝足了。”

从那以后,每次孩子们喝水的时候,我都在旁边看着,并提醒孩子要接多少水,并要求孩子们喝完,确保孩子喝足水,促进孩子身体健康。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家长反映孩子喝水少了。

篇6:由一起打架成本报道引起的思考

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 由一则打架成本报道引起的思考

“殴打他人=10天拘留+500元罚款+3000元医药费+100元护理费+200元营养费+500元误工费+50元交通费。”(共计4350元)这是一张由盐城警方发布的“打人成本清单”,目的是提前预防因斗殴而引起的系列社会问题,为暴力犯罪预警。

促使盐城警方公布“殴打他人成本计算法”的原因是居民吴某和高某因为一部手机充电器(15元钱)而发生了争执,最后吴某突然情绪失控,挥拳打向高某,致使对方纵隔气肿,经鉴定构成重伤,吴某不仅赔偿了2万元的医疗费,还被法院判处三年缓刑。事后,当吴某再次来到派出所时,面对办案民警他懊悔不已,痛哭流涕地说:“都怪我遇事不冷静,今年本来想报名参军的,现在没有任何希望了„„”。

事后,警方就此案作出分析,许多人因为一时冲动、鲁莽而出手伤人,付出了昂贵的成本;有的人因此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人因此承担了高额的经济赔偿;有的人因此错过了参军、升学、报考公务员的机遇。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受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学校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仍不容乐观。去年,贵州、福建、安徽、江苏无锡等个别高校和中学相继发生学生因矛盾纠纷而持刀伤人的恶性案件,共造成学生4死4伤,全省也在进行深化校园管制刀具的治理工作,我们全校师生同步进行“珍惜生命安全,拒绝管制刀具”和“禁止管制刀具进校园”的集中宣传收缴行动,希望全校师生为了他人和自身的安全,认真排查、检举教室和宿舍的管制刀具和硬击器,切实保障我校的平安、文明、和谐的发展。另外,学校禁止的小灵通、手机进入校园,个别学生无礼纪律,下阶段学校将加大管理力度,如果收到,不要去说明任何理由。

开学以来,通过三字经的学习和诵背,学生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希望我们全校师生共创和谐,共同进步。

篇7:由摆钟问题引起的思考

物理学中的单摆是实际摆的理想化, 是指在一根不能伸长、又没有质量的线的下端系一质点。单摆在振动过程中, 当它的摆角很小时, 单摆的振动才是一种简谐运动。单摆的有关知识见下表。

【例1】已知火星的半径为地球半径的1/2, 火星质量为地球质量的1/9, 在地球上走时准确的摆钟放到火星上去, 此摆钟的时针走一圈所经历的时间实际是:

分析:由题意可知, 地球半径R1与火星半径R2有:R1=2R2;地球质量M1与火星质量M2有:M1=9 M2。根据万有引力定律,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1与火星表面重力加速度g2有:

摆钟无论是在地球上, 还是在火星上都走一圈, 其钟摆的全振动次数应相等即:

上面的解题过程中, 最根本一点就是扣住摆钟指针走一圈所需的时间是由钟摆的振动次数决定的。再请看下面一例。

【例2】有一摆钟, 它的摆长为0.25m, 每天慢5min, 应该怎样调节它的摆长才能走时准确。

对该题, 不少学生不顾重力加速度的可变性及秒摆的周期应为2s, 主观地将g取9.8m/s2, 错误地认为摆钟摆的周期T0=1s (有的学生声称自己曾经观察过) :

由此肯定应该将摆长缩短到0.248m, 表面上看结论相差不远, 甚至说不错, 但有两个地方处理不当, 一是g的取值是主观臆断的, 二是摆的周期为1s, 笔者认为该题严密的解法是:

这一结论与上面学生结论近乎相同, 但做法上有本质不同。

第二种解法巧妙地回避了重力加速度的具体数字 (实际上该钟并非在地球表面应用) , 同时扣住了调整前后震动次数不等, 但时间相等这一根本特性, 算式中, 对时间的单位灵活统一, 也给计算带来了方便。

篇8:由论语对答引起的思考

关键词:六力;课堂回归学生;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67-1

引言:从圣人的杏坛讲学想到的

追溯到孔子的时代,当时他和学生们对答式的学习方式,正是孔圣人让课堂以生为本,教师积极引导的典范,这与往后儒教对四书五经的教条式的灌输就有很大的差别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越来越体会到了教与学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有教无学不是教学,有学无教当然也不是教学。当然孔子论语式的教学在农村中学的实践中还是比较困难的实现的,原因在于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为了提高知识传授的速度和数量而牺牲知识获得的质量,这已越来越显得突出。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单位和空间单位里,强调整体的、侧重于静态的活动,在偏重于集体活动的同时,必然忽视对素质发展具有实质意义的学生个体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班级规模不减小的前提下,使得课堂教学能更优化?老师只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时间变得更有价值,让课堂预设更为精当,才可能让学生的时间更有意义,让课堂生成更为出彩。让课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不断地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一、回归学生的课堂可以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让学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并根据教学,适时、恰当地将学生的质疑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尝试。在学习《确定与不确定》这节课时,通过纸牌的游戏:“四张牌方块6、7、8、9。”通过抽牌让学生思考牌的花色,牌的点数是不是8点。回答后继续追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的设计问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各种提问层出不穷,听到的是虽然有些是错误的,或者偏离课程的,但是这些都是学生真实的想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心灵也与课本“真实沟通”了,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命题的含义,这正是数学作为科学语言所要学的。

二、课堂回归学生有利于教师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

善待、欣赏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是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多方面能力的,所以有理由为他们打造精美的课堂。上课时微笑着面对每一名学生,投给每一位学生欣赏的眼光,拉近学生与我们的心理距离,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回答问题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学生愿意思考问题。不管在什么时候,教师应该投出相信、鼓励的眼神,更应该找出他们回答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正确思考,让他们能够找出准确的答案。在学习《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通过精彩的故事引入和由此而获得的在格点正方形网格中,对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关系填表后,教师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小结所观察到得表格中各数据的关系。简单板书学生的猜想,虽然所叫到的学生的语言不是教师所要的,甚至因学生多种原因下出现了不正确的表述,但是教师没有强制要学生说出自己想要展示的,而是真实地将学生说的写下来,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最后在提问多个学生的基础上,再用教师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引导学生得出数学语言。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乃至符号语言的过渡也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三、课堂回归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在《相反数》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段实录:“师:请同学们自己找出一条理由,将-4,+3,+4,-3分成两组。生1:我将-4、-3分在一组,将+4、+3分为另一组,就是将负数分为一组,正数分为另一组。生2:我将-4,+4分在一组,将-3,+3分为另一组,就是把数是否相同作为分组的依据。生3:我把-4与+3分在一组,把+4与-3分在另一组。理由是两个数的符号不同,符号后面的数也不相同。……”教师在互动中作适当的补充和提问,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实地反应他所想要表述的,并将学生的回答以板书在黑板上。学生的不断自答和补充作答过程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了课程所要学习的相关概念。看来“课堂回归学生”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学生间相互学习来获得成功的经验过程,这与最终我们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的本质是一脉相承的。

结束语

继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粹,结合现在所倡导的六力之张力课堂。让教师展示魅力,让学生体现活力,让课堂展现张力,在课堂回归学生实践中使教师不断的在反思中促成长。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更多时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使得师生能共同学习成长。

[参考文献]

[1]沈正元.让课堂充满张力[J].江苏教育,2014(10).

[2]吴小平.论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原则和艺术[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05).

篇9:由《最大的麦穗》引起的思考

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使我想到《语文课程标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体验。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 与个体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体现了人们心灵的丰富性, 揭示了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根本规定, 也揭示了个性的根本规定。人类两种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认知学习和体验学习。认知学习旨在发展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 而体验学习是联系学生生活、情感等, 启发学生感悟、体会, 直至与文本达到内在精神的交流、沟通, 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对学生的感性认知有帮助, 而且在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价值观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苏格拉底正是采用了“体验教学”让学生走出教室, 在生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 领悟到要把握住眼前的机遇。这种教学方式获得的知识、经验是刻骨铭心的, 值得我们当代教育者深思,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手段、方法, 引导学生体验。

首先, 借助媒体, 营造体验情境。

教学媒体指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等, 把它们合理使用, 再现文本画面, 营造浓厚的氛围,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体验情境, 获得与作家类似的心灵感受, 并能超越作者、超越文本。如教学《草原》一课时,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原之歌》, 随着优美的旋律伴着女高音歌唱家美妙的嗓音“蓝蓝的天空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屏幕上映现出一碧千里、翠绿欲流的大草原, 雪白的羊群, 奔驰的骏马、低着头静立不动的大牛、别具风味的蒙古包……学生被迷人的异域风情感染, 体验到文本画面, 教者不失时机描绘你看到的情景吗?能否把自己心里话说出来吗?这里, 教师没有说理的分析, 没有强烈的抒情, 而是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主动熏陶, 享受审美情趣。再如《螳螂捕蝉》, 教者根据文本, 设计动画, 伴随着具有动感节奏的音乐, 蝉高高在上, 自由歌唱, 享用甘露, 螳螂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接近, 挥动大刀砍向蝉, 黄雀从天而降, 啄食了螳螂, 手拿弹弓的少年正在瞄准黄雀……精彩的食物链画面, 使学生对“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 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一道理有了深刻的领悟。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大江保卫战》、《卢沟桥烽火》等课文都可以再现画面, 引领学生体验,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其阅读能力。

其次, 走出课堂, 在实践中体验。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 得到发展的主阵地, 但获得的感性经验还是抽象的、零碎的、不牢固的, 尚需亲自实践体验, 方能达到与文本的沟通、感应。在全面感知课文的基础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完《山谷中的谜底》后, 为了能让学生感悟到雪松先弯曲后反弹的本领, 对文中的警句有深刻的理解, 不妨让学生到雪松旁, 亲手试一试雪松富有反弹性的枝丫。再如《大自然的文字》, 光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或观看图片远远不够, 必须让学生实地观察, 方能够感受到大自然奥妙无穷的文字。

再次, 围绕文本, 演绎情境体验。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 给我们较好的启发。老师扮成小稻秧, 学生表演杂草, 稻秧据理力争, 杂草气势汹汹抢营养, 在表演的过程中形象地理解了“团团围住”、“气势汹汹”、“不由分说”等词语, 在演绎文本的同时, 加深了情感体验, 化抽象为形象, 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 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 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半截蜡烛》中, 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与德军周旋时紧张的场面以及伯诺德夫人、杰克的表面镇定而内心恐惧的心理, 显示出战争的残酷, 学生对此不能理解, 教者在全面感知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场景, 再现暗战场面, 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受到感染, 理解了“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 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烛焰摇曳, 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 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等反应人物紧张心理的句子及当时的气氛, 较好地诠释了文本。

最后, 读评结合, 丰富情感体验。

篇10:由高考作文引起的思考

教育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以致学生缺少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注而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种具体的品质上呢?

九月份开学,我们学生谈起这个作文题目,让高三(2011)级的学生也审审题,立立意,结果与我评阅过的作文如出一辙。我又再次被震惊。我引导大家能不能从国家、民族、社会的高度立意。学生的回答又让我担忧:他们表示可以,但不好寻找这方面的材料。好好想想,我们从初中到高中,这样的人物,事例还少吗?远的不说了,就近现代100多年的时间里,这样的人少吗?随便抓出来都一大把,更何况生活中我们常在公共场所看到“寸步积成千里,点滴汇成文明”“每个人进步一小步,社会就进步一大步”之类的句子,稍加组织也能成篇啊!可是学生却说即使有了这些材料,也写不好,驾驭不了这些材料。

静而思之,学生谈的又何尝不是实话呢?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关注点都在所谓的“作文技巧”上。老师们一味的教学生写应考“新八股文”。我连续带了几年高三年级,听了一些老师的作文课,都是对作文的写作技巧做了全面的条分缕析的。比如,一堂教学生写开头的作文课,教师就罗列了“开门见山”式、“自然景物引入”式、“古诗名言引入”式等等多种形式。在语言的外装饰上更是极尽工巧之能:外观上要整齐——要尽量使用排比或对偶的句式,内容上要形象生动——要尽量在这些句子中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音上要和谐——要尽量的使用一些押韵的词语或叠音词语,用词上要有冲击力——要选用一些有震撼力的词语,字数上要恰当——开头这段最好占作文纸的四行上下。这就是老师认为的好开头。同样,全文的每一个部分该写什么,都有一些要求,甚至于一篇作文有几段、写几个材料,一些老师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就是忘了教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关注国家、民族社会。这就好比武侠中的武林高手,只有拳脚功夫,没有内功,终是挨打的命。有了上乘的内外功,还得有高尚的思想作引导,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虽然我们的学生有了一些功夫,却无法施展,无法达到更高境界,就是缺少崇高的思想情操。只有具有大胸怀的人才会写出大包容的文章,只有具有大志向的人才会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用朴实的话表达出惊人的思想认识。如果当年杜甫只考虑自己的生计,只关注自己屋上的“三重茅”,没有对天下苍生、国家前途的关注,可能我们今天就无缘结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反观我们平时的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家庭),我们都在教学生什么?不可否认,我们也常担负社会责任。但我们又常常是怎样做的呢?我们都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行动。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擦挂,小受伤的你,会说什么,做什么?此时你是社会人,周围的人就都受你教育了;而此时假若你的孩子也在旁边,又对孩子是什么样的影响?假若学生知道了此事,对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学生缺乏大志向,少大爱,这与整个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关系。想想几十年前,青年谈救国、强国、富民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如果真有这样的学生,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回认为他是异类,有病,或骂他“假”。这真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我反思自己,平时我对儿子还算严格的,从思想上要求他上进,正直;行为上要合规范,甚至礼仪;品质上要能吃苦,坚韧。但目的却是为了以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能过上好生活。缺少了对他更崇高的思想的教育,更高尚的情操的培养。

邓小平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我们的家长、社会、学校再不反省,再不共同配合,真不敢想象,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什么样!

篇11:由小强的变化引起的思考

第一次到四 (1) 班上课时, 有位同学很快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上课不听课, 还故意用笔、尺子等敲打课桌、书本, 无视老师的存在。下课后, 我了解到他平时行为习惯差, 不写作业, 欺侮周围的同学……他很任性, 老师找他到办公室谈话, 不想去就不去, 甚至有时还赖在地上, 他就是“问题行为”学生小强。

我找小强同学谈心, 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常常不理不睬, 依然我行我素, 他一次次挑战我忍耐的极限。教了30多年的书, 我还没有碰到这样一位“软硬不吃”的孩子, 而他不写作业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班上一小批“懒”学生。为此, 我很苦恼, 却又不忍心放弃。我翻阅了有关教育专著, 搜索了相关信息资料, 也咨询了专家和学者, 还与同事进行了专题交流, 经过查找原因、分析反思, 我感到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是成长阶段短暂的“不适应”, 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调节, 他们自身各种积极向上的因素就会得到激发、强化, “问题行为”很有可能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发展, 从而转变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和积极因素。要做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转化工作, 教师就要有对他们发自内心真挚的爱, 全面深入地了解, 并且掌握教育的艺术, 才能点燃他们追求上进的希望之火, 看到希望之星。

我从班主任和前任几位老师那儿了解到小强的家庭环境:从小父母离异, 跟奶奶生活在一起, 缺少家庭温暖。于是, 我主动找小微同学谈心, 直截了当地说, 父母离异是大人的事, 你的父母只是不在一起生活, 不会抛下你不管。你想想社会上有很多孤儿再也看不到父母的一面, 他们会有多思念父母, 而他们中许多人很优秀。还有的孩子失去了双臂, 就学会用脚写作业, 用脚弹钢琴, 谱写出美好的人生。而你行动自如, 为什么不珍惜时光, 好好学习呢?虽然你现在学习成绩不理想, 但只要你好好表现, 上课认真听课, 按时完成作业, 就会有进步。我相信你, 也会帮助你。如果其他老师要求你家长签名的作业, 你给我检查, 我给你签名, 不懂的我教你。听我这么一说, 看我带着真诚的微笑, 小强似乎有所感动, 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二、“问题行为”的转变

我发现小强同学开始在转化, 上课时能专心听十几分钟, 课堂作业在我的督促下也能按时完成。请学生上黑板听写时, 也能偶尔看见他跟着举手。只要他举手, 我就一定会找他上黑板, 满足他的表现欲望。在评价时, 我侧重于赏识表扬, 也会对他提出小小要求。

渐渐地, 他喜欢接触我了。每当他有不懂的题目, 总是跑过来问我。我总是耐心地辅导, 直到他弄懂为止。他对语文渐渐感兴趣了, 还想考高分, 这对他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好事, 说明他渐渐有了一颗上进的心。于是, 我就在他身上多花些精力, 除了上课特别关照外, 课余时间, 我还对他多加指导, 同时, 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心灵上给予抚慰。

上班的某一天, 他跟着我, 神秘兮兮地等我停好车, 硬塞了一个大苹果给我。我愣住了, 他不好意思地说:“给你吃!”“老师谢谢你, 你自己吃吧!”我微笑着回答, “我还有, 这是给你的, 请你一定要收下。”他恳切地说。盛情难却, 吃了他送的苹果, 我感觉甜到心里。后来, 他又陆续送苹果、橙子、香蕉、枣子、黑子酥……在一次放学的路上, 我有意追上他, 还给他送的一些水果、食品, 告诉他:“这些东西请你带回去吃, 老师已经吃过你送的最甜的苹果了, 你的心意我领了, 老师谢谢你!你是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要继续加油啊!”自那以后, 只要看见他有些进步, 我就送些本子、作文书等学习用品鼓励他。

跟其他后进生一样, 小强时而表现好一段时间, 时而“懒”一段时间。我从不言弃, 而是对他特别关注, 只要发现他没及时交家庭作业, 就找他到办公室补好, 并教育他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有一次, 我去小强居住的小区, 家访另一名学生, 结束后, 我发现小强同学等在那名学生家的楼道上, 非要我也去他家, 我欣然地接受了他的邀请。见到他奶奶, 从他奶奶那儿得知, 小强从八个月大, 母亲就走了, 后来与他父亲离婚, 而他父亲经常不在家, 只有他奶奶和他生活在一起。他奶奶信仰基督教, 经常在傍晚带小强去基督教堂, 在这种情况下, 家庭作业是没有办法完成的, 更何况他奶奶没文化, 小强作业不会做, 就不做了。我听了他奶奶的述说, 心里酸溜溜的。从此, 有空余时间, 我就帮他补课, 有时我骑自行车送他回家, 每次下车, 他总是礼貌地和我再见, 我感到他变化更大了。

三、“问题行为”的消失

在老师的督促下, 小强的“懒”毛病犯得次数明显少了, 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了。在一次测试中, 他有几道题不会做问了我, 我给他小小的提示, 他做好之后立马请我帮他改。本来他只有89分, 我有意少扣了1分。当我让90分及以上学生站起来, 为他们鼓掌, 我发现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接下来的一次单元测试中, 他独立完成答卷后递给我, 非常想我当场为他阅卷。这次只有一处写错了, 扣2分, 得了98分。试卷带回家后, 我终于看到他父亲难得一见的签字。

篇12:由高中作文教学引起的思考

一、语文基本功较差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掌握语文的基本功不够,具体表现在,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受当地方言的影响,小学发音就不准,写出来的字就都是些错字或是别字,例如:“竞”字,经常有同学写成“尽”。“已经”写成“以经”,这样的错误屡见不鲜。分析不难看出,首先是教师的读音不准确,再者是教师也认为这是小问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所教的学生犯这样的错,当然可以理解。

按照师范类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要求,中文系的学生必须通过二级甲等的普通话测试才能毕业,但是,有的高校为了一些数据及面子问题,把关不严格,导致出现此类的情况,这当然和某些体制有关系,这里不再做说明。让我们看看高考评分标准,三个错别字扣一分,有的同学居然被扣了5分之多。笔者的建议是: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教师的普通话不合格的就应该培训,达到“真正”的二级甲等。其次老师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观,从语言习惯上感染我们的同学。

二、学生视野狭窄,可写的东西不多

记得在某期的《语文报》上看到一篇怎样来学习语文的文章,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四个字——“博闻强记”,怎么样来博闻呢?看书、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平时的交流等等都是博闻,但是,分析一下我们所面对的高中生的情况,看的书除了课本以外,就看些消遣的课外书,这些对于写作的帮助可能帮助不太大。听广播呢?边疆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能买得起这些设备的同学偏少,再加上城市小,所能听到的节目就是地方广播电台那些“准”普通话,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通过学校的广播站转播一点节目,至少也是中央一级的节目。一来对于上文所提到的不足也有所帮助;二来能扩大一点“博”的范围。现在的高中学校都是全日制的,教室里没有电视,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也和同学的上课时间相冲突。这就封闭了同学们的视野。这和教育的投入和升学率有关,我们暂不讨论。其实语文也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那样更直观,有时能达到语言无法形容的程度,但是,现实中语文偶尔用一下多媒体教学,就会吸引广大“老教师”的眼球,有时还会产生不大不小的地震。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试想,离开了上述这样的环境,“博闻强记”的强记的“记”从何而谈起呢?学生们都按照这样的规律学习语文,写的作文会有多少新鲜的东西呢?要写也只能写一下干巴巴的内容空洞的文章。要不成就是老师指点一些“考试秘籍”,临考时有时也只能是胡编乱造,不切实际。

三、教师批改作文方法单一、讲评粗略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学生互批互改时,老师先要针对当次作文的文体特点和具体的写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法和操作细则。学生通读文章后可逐条对照;写评语要具体,要有针对性,拿不准的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同时听取原作者的意见。这样一来,在互批互改当中,同学们的写作水平、修改能力就会得到共同提高,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

四、平时练习较少、评价机制有待提高

步入新起点的高中生,课程增多,时间安排得比较满。由于受注重传统数理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高考这个指挥棒,分数拉开相对较小,作为“主科”的语文逐渐淡出了这个行列,以后的发展就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课时逐渐减少,练习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

就像上文谈到的第二点一样,评价又是一个问题。这样就出现了批改时间远远要超出我们所给课时。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求评价机制有所改变,一位学者曾经在一篇论文里这样写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认为是“享受语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过程,试想,当学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听教师喋喋不休的无聊,不再有绞尽脑汁猜测所谓标准答案的无奈,当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当阅读成为一种对话,当表达成为一种倾诉,我们难道不是在“享受”?语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吗?”从这段话不难看出,真正评价语文的标准不应该仅仅看考试成绩,它还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情感、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内涵的修养上,举个简单的例子:评价一所学校的排名,除了看高考成绩,上线率等硬性指标外,是不是还可以从反面看看,看犯错率究竟怎么样,说得再深入一点,可以理解为违法率、犯罪率。这个比例越高,证明我们的大语文观的真正目的没有达到;相反仅以成绩、分数来评价一个人、一个科目是不够的,有时只能会造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所以,要看到语文这一学科的特殊性。

五、展望

毋庸置疑,语文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工具,听说读写无不是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语文又有其人文性,是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一个人内涵深度的重要方法。说得通俗一点,语文承担了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大部分责任,所以,语文教学除了教师和学生的努力还要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保障,不然,语文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发挥不出他真正的作用。相信,不远的将来,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会受语文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那样社会才能走向和谐。

以上观点均属个人观点,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和广大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与研究,多提批评意见。让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找出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陈则思.《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思考》2004年9月

[2]怀宁.《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反思及其对策》

[3]张斌.《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互动》

上一篇:同名同姓证明书怎么写下一篇:刻意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