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

2024-04-30

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精选14篇)

篇1: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

每一种生物都有以几何倍数增长的趋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拿少产的象来说,如果每只母象每30年生下一只小象,每只象能活100岁,则在750年后就有7900万只象且每只象均来自第一代。显然在真正的世界中没有这么多,相反却有许多生物在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敌害的侵扰。我在此以一种菊花举例这种菊花花粉只能由土蜂来传播,然而田鼠会捣毁土蜂的巢穴,猫又会消灭田鼠。所以在猫多的地方,这种菊花的数量也是多的,也就是说猫的数量影响了田鼠、土蜂的数量,进而控制了该片地区菊花的数量,也就构成了一种生物平衡。该平衡链上任意一处增或缺都有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

气候。气候的变化对那些依靠气候变化来保护自己的动物们来说影响是最大的了。雪兔每到冬天便会脱掉灰黑色的皮毛换上纯白色的,以便在雪中保护自己。结果某一天气温突然回升,冰雪融化,被用作保护自己的皮毛反而成了靶子。就好比在一群黑色绵羊里藏只白色绵羊是有多么不易了。

食物。有些蝇类一年便可产下100万颗卵,而有的昆虫一年也不过一颗卵这和它们的食物量有关。在食物充足的时候,像狼这样的哺乳动物便会选择多生下几胎,而到了.稀缺的冬天,有些狼甚至会把那些体弱多病的小狼主动丢弃以养活那些更加强壮的。

生存斗争。相比不同物种之间不同个体的斗争来说,这就会导致那些既跑得不快也不健壮的马在逐代杂交中被灭绝,以达到优良性状的稳定和遗传。鸽子在一开始只有一种,后来人们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在鸽子的一些亚变种间选出肉食性鸽、信鸽、观赏性鸽等,也使这些亚变种现在形成了不同的物种。

物神的产生和灭亡不是一方作用的结果,人类不可能阻止亚变种的生成和消失。我认为人类的活动应该在保证不影响生物生存的前提下进行,不在这条平衡链上多做手脚,尽可能保证环境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以及基因的多样性。

同物种的不同亚变种之间的斗争才是最为激烈的。鳄鱼通过绕圈,撕咬来选择配偶,而那些失败者很可能留不下自己的后代。像琴乌,河马,狮子等许多动物都通过比拼的形式来换取更多的交配权,这也为留下更多优良品种的后代提供了保障。

我认为人类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视。

资本主义时期的英国人喜赛马,所以英国人就不同汰换跑得慢的马,以选出最快的马。美洲的印第安人喜欢的是矮小健壮的马。

篇2: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

很久以前的时候人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万物,直到一个天才的诞生,他就是“达尔文”!

达尔文,确定了世间的万物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在一开始,地球是上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微生物,每个微生物各变化成一个物种,还有一些是原来的一个物种变异(进化)成一个新物种,那么变异是怎样产生的呢?那得说到生物的一种神奇的功能“遗传”,达尔文说:“生物的变异并不是一生下来马上就能变成那个样子,而是通过遗传,把变异的样子一代一代地累积下来,变成最终的样子。”

你在看到的各种马,可能就是一种马进化出来的,还有,最早的长颈鹿脖子并不是那么长,而是长颈鹿想吃树上的叶子给一点一点给拉长的。

篇3:玉米及近缘物种的起源

在1492年11月哥伦布到达新大陆时, 玉米仅仅存在于美洲。当时玉米是印第安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没有玉米就不可能有印第安人的文明。经近代农民的选择和育种家工作, 玉米获得了更高产的性状, 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

任何野生的种子植物都有它自己的种子散布方法, 使其后代得以延续。现代玉米是高度驯化的作物, 它的种的延续完全依赖于人类。玉米的果穗在生物学上是一种畸变的类型, 它能产生大量的种子, 然而不具备散布其种子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下掉落地上的果穗在有利于萌发的条件下任其萌发、生长, 就会产生一丛过分密集的幼苗, 它们之间在有限的空间里争夺土壤水分和营养, 以致全都不能正常发育结实。因此, 现代玉米如果没有人的干预不用几代就会灭绝。只有经过人的收获、脱粒和播种, 它们才能保存下来。玉米果穗是人类为了自身的需要经过长期的选择育种创造出来的, 一切野生植物和其他植物都没有这样的果穗。但是玉米原先必定是从某种野生植物进化而来, 它的祖先究竟是何种植物?这是许多科学家为之努力而至今仍未揭开的谜。

玉米的起源与进化问题使人非常感兴趣, 其原因不仅是由于玉米在经济上的重要性, 也由于在其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非常丰富的变异, 同时与其他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小麦、大麦、水稻相比在自然界尚未发现具有现代栽培玉米形态的野生玉米, 因此, 玉米的起源显得扑朔迷离。然而, 对于玉米的起源和进化途径的理解有助于育种工作者把握其进化趋势, 更有成效地从事育种工作。

1.1 玉米起源 (origin of maize)

用生物进化观点来探讨玉米的近缘祖先及其演变为现代玉米的过程。栽培玉米的野生祖先是一种类玉米。

玉米族 (Maydae) 内的植物共有7个属, 其中Zea (玉米属) 和Tripsacum (摩擦禾属) 原产美洲。与玉米有关是类玉米 (Teosinte) , 俗称大刍草, 分类上原为Euchlaena属, 现已改为Zea mexicana。它包括6个一年生的野生种家族, 分布于墨西哥、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的广大地域内, 与玉米有很低的亲缘关系, 在植株外形和花序器官等方面与玉米也有相似之处。

从生态习性来看, 类玉米和玉米一样, 是12~13小时短日照的一年生喜温植物。作为一种野生草类, 它分布于墨西哥中部玉米最初驯化的同一地区内。而大多数摩擦禾的种都是多年生野草, 具有密集的根茎, 这是栽培玉米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性状。细胞学观察表明, 墨西哥类玉米和栽培玉米的配子染色体基数相同, 都是n=10, 而摩擦禾的相应基数是n=18。在现代栽培玉米和墨西哥类玉米的小孢母细胞中, 粗线期染色体上的染结往往分布于染色体的近中部位;在摩擦禾和危地马拉类玉米的相应染色体上则以顶端染结为主, 说明与玉米染色体特征有明显的不同。用人工方法更容易进行类玉米和栽培玉米的杂交, 在其杂种一代中双亲的相应染色体可以联会成对, 呈现同源性, 导致良好的结实。

类玉米在中美洲逐步驯化为栽培玉米以后, 不同玉米种簇间会经常发生杂交, 产生形形色色的变异类型。现在分布于美国中西部玉米带的最高产马齿型玉米, 就是由北部硬粒型玉米和南部典型深马齿玉米杂交和选择的产物。

1.2 玉米的分类学概况

玉米的近缘种:

分类学上玉米 (Zeamays L.) 属于禾本科 (Gramineae) 玉蜀黍族 (Maydeae) 玉蜀黍属 (Zea L.) 。玉蜀黍族由7个属组成, 其中2个属——玉蜀黍属和磨擦禾属 (Tripsacum L.) 起源于西半球。另5个属——薏苡属 (Coisc L.) 、流苏果属 (Chionachne R.Br.) 、硬皮果属 (Schlerachne R.Br.) 、三裂果属 (TrilobachneHenr.) 和多裔黍属 (Polytoca R.Br.) 起源于东半球。

2 玉米起源的理论假说

关于玉米的起源存在5个主要理论假说和几个次要的理论假说。

2.1 有稃玉米理论

有稃玉米理论是法国博物学家Saint-Hilairel829年提出的。当时有人从巴西送了一种独特的玉米类型给他, 这种类型的籽粒被颖片包被, 他将它描述为一种新变种Zeamaysvar.tunicata, 认为这种类型是玉米的自然状态, 推测其原产地在南美, 可能是巴拉圭。有稃玉米理论当时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由于有稃类型与正常玉米之间只有一个单基因的差别, 它在形态上与玉米草 (comgrass) 、类大刍草有稃型 (teopod) 等畸形玉米类型相似, 但它不具备野生禾草的特征, 在野外不能存在, 许多人对这一理论持反对意见 (Mange—lsdorf, 1974) 。

2.2 共同祖先理论

1906年Montgomery首先提出玉米和大刍草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1918年Wea—therw9x认为不仅是玉米和大刍草, 还有摩擦禾, 这3种植物按照达尔文所描述的通常的趋异进化方式由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这3种植物都有很多未发育的结构, 它们是进化过程中失去的器官的痕迹, 如果这些结构能得到充分的发育, 这3种植物在形态上将有一种共同的形式 (Mangelsdorf, 1974) 。

2.3 “三成分”理论 (TheTripartiteTheory)

这个理论是Reeves和Mangelsdorfl939年提出的, 它由3个独立的部分组成。有稃玉米可能是祖先类型;由于有稃玉米由稃壳包被籽粒的特性是野生的禾本科植物的普遍特性, 因而Reeves和Mangelsdorf认为“有稃”这种怪异的性状是单个遗孑的野生基因迭印在高度驯化的现代玉米品种上的结果。这个理论的第三部分是:玉米驯化过程中, 大刍草对玉米的进化至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墨西哥部分地区的玉米地周围普遍生长着大刍草, 它频繁地与玉米杂交, 其杂种高度可孕, 且易于与一亲或两亲多次重复杂交, 结果,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由大刍草向玉米的基因流。因而, 许多现代玉米品种必然是过去与大刍草杂交的产物。

2.4 野生玉米与多年生大刍草杂种理论

当1979年报告发现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 (即二倍体多年生玉米) 之后, Mangelsdorf提出另一种理论假说, 认为玉米起源于野生玉米与多年生大刍草的杂种。他认为:现代玉米的祖先不是一个, 而是两个, 它产生于原始的有稃——爆裂玉米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之间的杂种后代。这个杂交不仅产生现代玉米, 而且还产生一年生大刍草。这个理论的观点最初是由Wilkers提出的, 1979年初Mangelsdorf用杂交试验检验了这个假设。所用的杂交亲本是较原始的玉米品种PalomeroToluqueno与二倍体多年生大刍草, 杂种一代互交以及与多年生大刍草回交。在F2群体中得到一年生大刍草、多年生大刍草、一年生玉米和多年生玉米4种植株类型, 在回交群体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一年生大刍草植株 (Mangelsdorf, 1986) 。

从拥护有稃玉米理论到提出野生玉米与多年生玉米杂种理论, Mangelsdorf一直坚持存在着已灭绝的野生玉米祖先的意见, 其主要根据在于考古学方面的发现。从20世纪40年代末期起, 在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到危地马拉的Peten的范围内至少10个地区发现了大量的玉米穗轴或化石花粉以及大刍草的片断 (MacNeish, 1985) 。这些玉米标本的年代范围是从大约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后。最丰富的有价值的考古学标本来自于Tehuacan山谷, 那里发掘的洞穴是古代人堆积垃圾的坑洞, 坑洞里玉米穗轴在不同层次中显示出由于驯化而演变的明显次序。在那里发现了20364个玉米穗轴或穗轴的部分、3822个玉米片断。其中75个玉米穗轴来自于最早的栽培时期——Coxtatlan时期, 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500年。这些穗轴细小, 大约2.5cm长, 有软而长的颖片、壳斗浅、长而不宽, 像大刍草壳斗那样明显;大多数穗轴着生8行籽粒, 顶端具有雄穗的残余, 每穗大约长有50~60粒籽粒。下一个时期是Abeias时期, 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来自于这个时期的发掘平面上的大多数穗轴 (176个穗轴) 与Coxtatlan时期的穗轴极相似, 但有10个穗轴明显不同, 其中的8个花序轴和颖组织硬化, 颖低、厚而弯曲, 它们比其他穗轴大, 有2个大穗轴具有大刍草的某些特征同时也有较多的行数。这10个穗似乎最早表现出大刍草显性遗传特性所决定的特征。在大约公元前1000年的AJalpan时期的发掘物中具有这种特征的穗轴达到相当数量, 在186个穗轴中有104个有这样的特征 (MacNeish, 1985;Beadle, 1980) 。年代为公元前4000年的一个穗轴上有类似于大刍草那样的离层延伸至横过花序轴的中途。大刍草渐渗的总效应与用现代的ConfiteMo—rocho玉米与Guerrero大刍草杂交的杂种Pl的表现相似 (Galinat, 1977) 。在Tehuacan山谷Coxtatlan洞穴的标本中, 来自于第13层的6个完整穗轴中的1个和来自于第11层的6个完整穗轴中的3个在体积上稍大, Mangelsdorf等推测它们是“栽培化的首批产物” (Mangelsdorf等, 1967) 。

支持存在过野生玉米祖先的意见的化石花粉的证据来自于墨西哥城BellasArtes处的钻孔70m深处取回的岩芯, 在这岩芯中发现14粒花粉粒。当时估计这些花粉粒存在的年代距现在有25000~80000年之久。其中9粒较小, 另5粒较大, 这5粒的大小在玉米花粉粒大小范围之内, 经Barghoorn鉴定为玉米的花粉粒, 根据这一发现, 玉米存在的时间被推至距今80000年以前 (Beadle, 1981;Sears, 1984) 。在GurlaNaquitz洞穴从公元前8000年至现在的各剖面中都发现了玉米花粉 (Schoenwetter, 1974) 。根据Ma-cNeish的意见, 这里的公元前5000年以前的玉米花粉是野生玉米的, 而且从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各层的植物残体中没有玉米的残体。由于所有各处考古学上发现玉米的年代总比发现大刍草的年代早, 发现没有受到大刍草渐渗作用影响玉米的年代总比发现受到大刍草渐渗作用影响的玉米的年代早 (MacNeish, 1985) , 因而Mangelsdorf及其同事认为大刍草是近代起源的, 它不可能是玉米的祖先。

BellasArtes的化石花粉的年代近来受到质疑。取出岩芯的钻孔地点过去是一个浅湖和沼泽, 其岩芯剖面有3层, 最上层厚6~8m, 沉积着菊科、苋和禾本科植物 (包括玉米) 的混合物;中间一层厚约50m, 是xitle火山喷发的岩浆;在71.2m平面以下仍然是与最上层一样的沉积物。由于溶岩和火山灰的沉积, 这里的地面以每年4cm的速度沉降, 在2000年左右即可沉降70m。因此, 这些化石花粉不是距今80000年前的花粉, 而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玉米花粉 (Sears, 1984) 。

1964年R.S.麦克尼什在墨西哥南部特瓦坎山谷史前人类居住过的洞穴中, 发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野生玉米穗轴, 据判断为公元前5000年有稃爆粒种玉米的残存物, 现代的栽培种系由此进化而成。但也有人认为玉米是从野生墨西哥类蜀黍 (Euchl-aenamexicana) 进化而来, 或是由类玉米与其他禾本科植物杂交而形成的。

3 我国玉米引种的历史及途径

关于玉米第一次传人我国的真实年代和途径尚没有明确的结论, 但根据对我国农学遗产的初步研究指出, 玉米引入我国的时间至少在公元1511年以前。公元1511年的古书《颍州志》中已有关于玉米的记载。传人我国的途径可能有两条:一条是由印度经西藏传人四川, 另一条是由海路传人东南沿海地区, 再传至内地各省。早期引进的玉米是硬粒型的, 马齿型的引入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1927年公主岭农业试验场自美国引入“美稔黄”和“白鹤”;1930年山西太谷铭贤学校自美国引入“金皇后”;1931年引入“意大利白”, 后经选择形成现在的“白马牙”品种;1943年由欧洲引入“英粒子”。50年代初期“金皇后”和“白马牙”品种曾在北方推广了一定的面积。这些引进的马齿型品种经在各地条件下长期栽培与选择, 分化为适应于当地条件的品种, 其与当地硬粒型品种通过渐渗杂交产生新的粒型为中间型的品种。在1760年以前由云南、广西一带的硬粒型地方品种经突变和选择形成糯质型的品种, 云南、广西一带是糯质玉米的起源中心。曹镇北和徐文伟将我国的玉米品种划分为5个“种族”和4个可能是独立种族的类群。

参考文献

[1]刘纪麟.玉米育种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1.3

[2]西北农学院.作物育种学[M].农业出版社, 1992.11

[3]朱军.遗传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1

[4]周洪生.玉米种子大全[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10

篇4:达尔文抢先出版《物种起源》

1858年春天,一个34岁的威尔士男子躺在今印度尼西亚摩鹿加群岛中特尔那特岛上某间棕榈茅草屋的吊床上,因疟疾而发高烧,忽冷忽热。在半梦半醒之间,华莱士在脑中反复思考着他在这10年中,在这个群岛和在此之前造访的亚马孙雨林,所看到过的各种动物。这些物种有着美妙的环境适应,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最后,他在高烧最严重的期间,潦草写下一篇4000字论文表达他的看法,并将文章和附信寄给他在英格兰的同事达尔文,询问达尔文的意见,看看是否值得把文章寄给学术期刊发表。

3个月后,达尔文收到这篇让他目瞪口呆的文章。华莱士在这篇简短手稿中扼要说明的概念,都与达尔文自己对演化所保持的所有主要想法不谋而合。达尔文自乘“猎犬”号航程以后的20年间,一直致力于这种物竞自然选择理论的发展。如果华莱士的手稿被单独出版,就等于让他以些微优势抢先一步发表这个论点。结果,达尔文的好友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爵士和植物学家约瑟夫·胡克想出了解决之道——1858年7月,华莱士的论文和达尔文调查结果的概要,一起被送到伦敦林奈学会。两位作者都不在场,因为华莱士在新几内亚,达尔文则刚刚遭逢丧子之痛。

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个双方平手的解决方式,然而在这件事以后,达尔文便发狂似地着手准备将自己的概念付梓出版,其成果就是1859年问世的《物种起源》,并在13年内加印6次。尽管华莱士的原创论点至少在该书最初几印受到认同,然而,人们渐渐把进化理论归功于达尔文,越来越少提到华莱士,最后人们几乎忘了华莱士对进化论的贡献。十分令人惊讶的是,华莱士并未因此感到愤恨,而且到了晚年,似乎也因为人们对他的精彩游记印象深刻、认可他身为动物采集专家的技术以及开创了研究动物分布的生物地理学这门学问而感到心满意足,而对人们口中“达尔文主义”始发者的身份不以为意。

(摘自商务印书馆《发现之旅——历史上最伟大的十次自然探险》 编著:[英]托尼·赖斯 译者:林洁盈)

篇5:达尔文《物种起源》读书心得

读《物种起源》时,我明白了许多,达尔文解释生命起源,所有的理论都是靠信心积累起来的。如果没有勇气公开自己的观点,无论做过多少努力,研究再怎么仔细,也都将只是徒劳!

《物种起源》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自然发展的规律。在阅读中,我慢慢体会到了竞争的激烈,现实的残酷,而且这被达尔文阐述的淋漓尽致。在随时都有可能被强者夺取生命的请况下,只有不断地变强,变强,才能减小失败甚至是死亡的几率。

这让我想起了蒙古狼和蒙古羊,蒙古狼因为代代风吹日晒在野外、深山里危险多;有喜欢偷羊,整天与蒙古人斗智斗勇,经历多少代的优胜劣汰,蒙古狼也进化得又打又聪明。在冬天里,当没有东西填饱肚子时,狼便成群结队,做好准备,等准时机,夜袭蒙古包,偷羊,上演飞天的神话!而蒙古羊天性温和,胆小,面对狼群的迅猛偷袭,羊群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伴或自己被拖走。羊群和狼群,简直是天壤之别,自然弱者只能和蒙古羊有同等的命运!残酷的现实给警告生物:变强,变强,才能适应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大自然就像一张大又神秘的生命网,筛选“精致”的生灵,遗下“粗糙”的物种,任其自生自灭!这,应该就是世界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源吧。

在狼与羊的世界中,弱肉强食,羊只能处在弱者的地位,任人宰割,毫无反抗之力;而狼总能得到好处,尽管有时会吃瘪。人类世界不也如此吗?适者生存的黄金法则用在社会中的我们再合适不过了。成吉思汗流着十足的狼血,气吞山河,骁勇善战,最终彻底征服了中原,征服了以小农经济为主,不会打仗,无力保卫祖国的家羊!

21世纪是人口增长迅速的时代,社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没有实力就没有市场,更没有捷径可走。这怨不得别人,别人也帮不了你。而要想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只能像狼那样,贪婪地寻找猎物,充实自己,不做软弱怕事的羔羊,埋头苦干,相信自己会在强者的行列中找到自己的席位!

篇6: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读后感

经过五年的探索,他对物种起源问题做出大胆假设,并在好友莱尔和胡克的敦促下,把研究成果总结成为《物种起源》。虽然作者在很短时间内便写完全书,但书在作者写出了缜密的思维,充分的考量,权衡。书中涉猎众多科学领域,作者不为其烦地列举了许多例子,证明充分,充满了超越时代的设想,细致入微的实验过程,结果,体现出作者巧妙的构思,缜密的理论,治学得严谨,博大精深。

达尔文在剑桥大学1831届近400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十,但他谦虚地称自己不是个好学生。在书中,能读出作者的谦虚谨慎。

他提及几十个研究者,并写出其中大部分人的观点,研究成果,并发出精辟的见解,从他的洞见与雄辩中感叹发现他的博学。

书中描写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历程,在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中,能发现很多被忽略的关键细节,也能发现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作者作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博物学家,在书中论证得游刃有余。作者的厚积薄发,可以见到作者对真理的热。

篇7:读物种起源有感

《物种起源》这部经典著作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物种起源》这部著作的作者达尔文,是十九世纪的英国人。他那个时候的欧洲,关于生物学,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物种不变化。当时成为特创论,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上帝按照特定的旧的创造的。达尔文青年时也相信这种荒谬的观点,后来经反复的考察认识到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续性,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进化论。

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而我又对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太熟知,所以我就尝试读这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很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是这部书最基本的一个问题。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这不著作的问世,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了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进化论解除了人们思想上的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愚昧无知的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让人们了解科学,了解生物,知道他们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创造猫来吃老鼠,也不是创造老鼠来给猫吃,这一切的“上帝创造论”都将被达尔文的进化论完全推翻,永远的推翻了。进化论从此取代了神创论,并且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

谈到进化论,就一定不能少了“自然选择”。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子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变异和遗传、生存竞争和选择等。变异是选择的原材料,在生存竞争中不具有有利变异个体趋于灭绝,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被选择宝泽保留下来。有利变异在种内经过一代代选择的长期积累形成新的物种,生物就是这样通过自然选择逐渐进化的。

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这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的态度认真,还有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想正是这些困难的阻碍,才使得达尔文创作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著作。而纵观达尔文的一生,却发现他虽然出身豪门,却不能主宰命运;虽然他儿孙满堂,却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虽然他功成名就,却依然可以从他的晚年随笔录中发现他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

篇8:读《物种起源》有感

是谁击破神创论的天空,将世界从上帝的手中挣开;是谁以锐利的双眼,看穿时空的阴霾,寻找物种间的联系与存在;是谁以一句“物竞天择”的呐喊,唤起整个大崛起的时代。也许<<物种起源>>隨着时代日显其不足,但传承给后人的,并让后人抚卷感叹的始终是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对科学的严谨与热爱。

少年顽劣,浪子回头。达尔文年轻时用他父亲的话说“除打猎、养狗、抓老鼠以外,无所事事”相对他的兄弟姐妹来讲或者用中国父母常讲“别人家的孩子”来说达尔文可算是一事无成的败家子。可是就是这个常人眼中的败家子却成为英国伟大的科学家、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参加“贝格尔号”舰的全球远航,成为流传后世的的伟大人物,我不禁感叹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

大巧若拙,埋头著书。在达尔文那个时代,人们普遍都接受创造论,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一次就创造出所有的生物,同时上帝也赋予每种生物各自的角色,而每个物种的设计都非常完美,所以物种是永恒固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观点在宗教的神环下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于是<<物种起源>>在这种情况下诞生了。

本书中讨论过的生存斗争,对于变异究竟怎样发生作用呢?在人类手里发生巨大作用的选择原理,能够应用于自然界吗?我想我们将会看到,它是能够极其有效地发生作用的。让我们记住,家养生物有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自然状况下的生物也有程度较差的无数轻微变异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记住遗传倾向的力量。在家养状况下,可以确切他说,生物的整个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变为可塑性的了。正如<<物种起源>>所讲人类用有计划的和无意识的选择方法,能够产生出而且的确已经产生了伟大的结果。

暗夜磨剑,终露锋芒。达尓文的<<物种起源>>有如一场席卷世界的海啸,狠狠地撞击在“神创论”的壁垒上,将千百年来的宗教脸上神秘而高贵的面纱狠狠地撕下。从而联接起一个伟大而充满理性的时代,这是只属于人的时代,神的荣耀开始寂灭于尘埃。正是因为《物种起源》出版,人类才第一次把生物学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以全新的生物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理论,而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成为学术界、思想界的公论

改变世界,真理永恒。科学永远是真理与实践的孩子,而非强权与臆测的玩物,“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希腊先哲早在千百年前就有这振聋发聩的话了。当达尔文面对教会的刁难,面对无知者的嘲笑,面强权的胁迫。他没有低头,也不会低头,他以一种“真的勇士”的姿态,艰难的前行,昂扬的前行。他用自己并不坚实肩膀扛了这个世界的明天,孤身一人站到了诸神的对立面。这才是真正科学,真正让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

反观当下中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论文互抄,研究成果互窃,科学研究充满了权钱交易与利益制衡,大学不再是象牙塔,科研院成了官场,没有学会做人便作学问的人比比皆是,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没有一种敢向权威与不合理存在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静下心来,埋头作学问的毅力,那么何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何谈雄踞世界民族之林。

真的科学是容不是一点杂质的,而真正爱科学的人也不会让它有一点杂质的,所以各位年轻的朋友行动起来吧!用信念与毅力去谱写一首壮丽的科学之歌,为我们祖国正在发展科研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一10班徐伟童模块7.8活动

单,作文佳句,阅读6+1,三国演义练习

篇9:物种起源读后感

全书分为以下十五章:1.家养状态下的变异、2.自然状态下的变异、3.生存斗争、4.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5.变异的法则、6.本学说只难点及其解释、7.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各种异议、8.本能、9.杂种性质、10.地质记录的不完整、11.古生物的演替、12.生物的地理分布、13.生物的地理分布(续)、14.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和15.综述和结论。还在附录中记录了进化论的十大猜想。

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以丰富的研究资料,严谨的科学论述,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引人入胜的文笔,向全人类庄严宣告了物种发展的伟大理论——进化论。在此之前,人类有关物种发展的认识一向笼罩在唯心主义宗教统治的阴霾中。人们认为人类以及地球上的各种生命都是至高无上的神明所创造的,神主导一切!各个物种都是孤立的,其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在那个年代,违背教会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乌云遮不住真理的光芒;黑暗无法阻拦人类追求真理的脚步。总有那么一批坚持真理的人,不畏教会等反对组织的压迫,坚持真理,经过几个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真理最终战胜谬误,人类最终见到了科学的曙光。达尔文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努力的人。

书中主要探讨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述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样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十分值得钦佩。当他谈论到一些问题时,由于版面的限制,无法进行再多的论述,虽然书中提到的事例已足以证实他的观点,但他仍告诉读者,他在其他的文章中已有或将有对此问题更深入的论证。我想,对这种问题,能够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

篇10:物种起源读后感

以拥有现代科技水平头脑的人来看《物种起源》,你或许会发现它是类似于科普性质的著作,但书中罗列的事实和超多的生动的案例在我看来,即使对此刻的科技工作者依然是有启发的。BBC的纪录片或许继承了达尔文讲故事的传统,透过罗列案例往往也能打动观众。如达尔文在论述食物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时引述福布斯的例子:生长在南方浅水区的贝类比生活在北方深水区的颜色要鲜艳的多;同种的鸟,生活在清澈的大气中,其颜色要比生长在海岛上的鲜亮;生长在近海岸的植物叶子多肉质。这些案例在最新的文献均得到了验证。关于生殖与生长的关联,达尔文引用了哥德的话,“为了要在一边消费,大自然不得不在另一边节约”,这就是著名的补偿或平衡法则,则在植物生理上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达尔文坚信“自然界中无飞跃”,认为变异是缓慢的过程,不是突飞猛进的。他在书中花了超多篇幅来解释为什么变异是缓慢的,他同时也多次坦白人们对自然选取和一些自然现象的无知,如在书中他不厌其烦的说人们对于某些问题“极度无知”、“一无所知”和“知之甚少”,一个谦逊有礼的老学者形象跃然纸上。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达尔文没有过多的纠缠在造成后代与亲代每一个细微差异的原因,但他认为透过自然选取积累的差异使得平衡发生哪怕毫厘之差,而这便会决定哪些个体将生存、哪些个体将死亡(pp372)。此刻来看这样的阐述,即种间差异,是何等的正确啊!

虽然达尔文没有深究某个细节,但基于超多的观察和试验他最终发现了物种的起源和进化的规律。而这些要归功于他的科学精神。如他坚信透过解剖学的手段来解释现象,在对马驹身体比例的分析上他是透过“仔细测量”得出相关结论的,他在论述杂交不育性时反复强调“未经试验,无人知晓(pp211)”,他在疑惑什么使马灭绝的因素时对自己的惊异表示“无根无据(pp253)”。我着实被这些体现达尔文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例子所震惊!这或许解释了为何18世纪的世界科学中心是英国!达尔文在对论点论证的同时,会举很多有说服力的小案例,这要得益于他的勤奋,我想他就应是一个随身携带笔和纸随时做记录的人。如他做了苏格兰冷杉幼苗更新的小试验论述生存斗争(pp58),他透过种子萌发的试验论述扩散的方法,类似的小试验或许令现代的研究生都感到汗颜(pp285)。科学精神归科学精神,当我读到达尔文关于骡子和斑马的进化关联时,我丝毫不怀疑灵感在达尔文构成其学术观点中发挥的作用。

达尔文在书中反复强调所有的生物都有高速增殖的倾向,即按照几何比率增加的速度,而恰恰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才不至于使一个物种就占用了地球的全部资源(pp53,54,64,254)。而这或许部分解释了为何自然界的许多生理生态现象均可用幂函数Y=a*Mb来解释。书中达尔文举了林奈关于植物增长的例子,做为一个增殖最小的边界,植物的更新速度也是惊人的。达尔文同时也坚信种内之间的斗争是最惨烈的,正因种内的个体有相同的资源需求。由于种内生存斗争和外界不利环境致使世界上每种生物均不能按照几何比率无限制的增长,这点难道不能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吗?如果没有战争、瘟疫和地质与气象灾害,人类估计会遍布地球上每个角落,若果真如此,人类这种毫无限制的增殖或许导致其自身的快速灭绝。从这点好处上来讲,战争、瘟疫和地质和气象灾难倒有好的一面了。

篇11: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在每个人都信仰神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权贵斗争,即使被权贵刁难,他仍相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四处宣传自己的结论,唤醒封建迷信的人,这种为学术奉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今社会的我们学习。与达尔文相反的是医学家富兰克林,本来她发现了某一项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并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确性,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结论,然而,两年后,两个年轻的医学家看到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认为很有道理,两人开展了对这个结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发表所得结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富兰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最终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人。所以,现今社会中的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这无形中给我们添加了许多条条框框,许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确认其正确性,使得很多研究无法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扛起社会的责任,为科学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命的进化过程就是这个原理,不是环境适应生命,而是生命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够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只能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有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的物种就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去。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中沉沦,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却能够适应环境大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在生存斗争中胜出。

篇12:物种起源读后感

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出自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所写的讨论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物种起源》。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进化论从此取代神创论,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达尔文生活的那个时代,有关生物是否进化的辩论,也主要是在生物学家和基督教教传道士之间,而不是在生物学界内部进行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在书中,作者达尔文建立了自然选择学说,并设想站在反对者的立场上给进化学说提出了质疑,再逐个解释,使之化解。这正表现出作者的勇气和学说本身不可战胜的生命力,而真理就是这勇气和生命力的不竭力量之源吧!而文章中,达尔文用它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形态分宜,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从而,使这一理论永驻人们心中。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万物生存的根本。

绚丽如虹的蝶儿为了生存,忍痛褪却华丽裙裳,化为枯叶蝶,在漆黑的银色中起舞,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狼聪敏凶猛,却不听从于管教,人们将狼驯养成听话乖巧又温顺的狗,成为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忠实伴侣,成为一道风景线,这便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追溯远古时期,早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真理。

历史中,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为刘备夺下一寸又一寸江山。这是因为诸葛亮学会运用智慧这一利刃。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而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那股子勇猛,那绝世的武功,却免不了乌江自刎之恨,这是因为项羽太骄傲自大,鸿门宴使他暴露了这一缺点,使刘邦有了东山再起之势……

放眼现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人物也比比皆是。

说到苹果之父乔布斯,我们应该都耳熟能详。iPod、iPhone等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甚至有人说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这都是靠他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创新,不断变革,成为世界时尚的弄潮儿;再说亚洲飞人刘翔,在奥运会中屡屡夺的金牌,为中国增光添彩,我认为他能有如此荣耀,都与平时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们,我们是否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是!

在困难来临的时刻,坚信“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所以我们拥有一颗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并战胜困难;在竞争中,我们不应该任嫉妒之情在心中膨胀,而是面带微笑,化敌为友,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世间万物总在改变,竞争与淘汰随时发生,只有做一只蝶蛹,在睡梦中积蓄力量,等到来年春暖花开的那一刻,冲破尘世这张大网,冲破摆在前面的万难,哪怕头破血流,但只要坚持一个信念: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我就是那生存于世的适者!”

于是,当冲破茧网,挥翅,盘旋,翩飞,你就是世界的主宰。

篇13:物种起源读后感

感受一: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达尔文把此书命名《物种起源》而不是《生命起源》是有其道理的。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第380页,有这样的一个结论,“Therefore I should infer from analogy that probably all the organic beings which have ever lived on this earth have descended from some one primordial form, into which life was first breathed.”

这里大概的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breathed)而来的。

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在该书的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说是大结局,同样的主题再次地出现,在第384页我们可以看到,“There is grandeur in this view of life, with its several powers, having been originally breathed into a few forms or into one;and that, whilst this planet has gone cycling 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law of gravity,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大致的意思就是,该书所持的生命观是十分宏伟的,在巨大的能力之下,最初的生命被创造(breathed)成一个或几个种类,然后就在自然规律的管辖之下,美丽的生物世界就在循环往复的无尽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这种进化仍在进行着,读后感《物种起源读后感》。

这里描述最初生命的来源的时候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根据第411页的注释,在第二版中,达尔文在“breathed”之后更是加上了“by the Creator”,清楚地说明了他相信有那么一位创造者,是所有生命的起源。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基督徒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最后有了人这样的一个次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现,早于他三千多年前写成的创世记在描写上帝创造生物物种的时候,就已经列出了同样的次序。

所以,进化论否定了圣经和上帝吗? 我相信至少达尔文不是这样认为的,其他这样认为的人又是根据什么呢?如果我们因接受了片面的教育而失去了与上帝的关系,及随之而来的生活中的喜乐,岂不是太可惜了吗?

感受二:相信上帝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就拿宇宙和生命的存在为例,如果不相信上帝的创造,我们只有两种选择,一个是宇宙万物是永恒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没有所谓的创造及起源一说;另一种选择就是宇宙万物是自己来的,也就是说是自己创造了自己。

我们先分析一下第一种选择,宇宙是永恒的说法,与其说这是一种可靠的理论,还不如说是一个人不愿意相信上帝的借口,因为它是与现有的最新科学证据背道而驰的。现今的科学不但是在研究宇宙的开始,还在探讨宇宙的终结。另外,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宇宙的组成部分,如地球和太阳等等,都是有寿命的,这些有限的东西累加起来,整么又可以成为永恒呢?所以这种说法与我们的理性也是相矛盾的。当然,宇宙是如此的浩大,有许多东西我们并不十分清楚,但至少从我们现有的知识和证据来看,宇宙万物不是永恒的。一个本着科学态度的人,应该承认这一点。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宇宙自己创造了自己的说法。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大凡有功用的东西,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台超级电脑,都一定有其设计,是被创造的,它们不可能自己创造了自己。我们看到一台机器,尽管我们不一定知道是谁造的,但一定会想到是被造的。如果有人认为它不是被创造的,我们一定会说此人不理性。但一个单细胞就比任何的机器的运作复杂且精密的多,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其上的规律更是不可同光年而语。有谁会相信随便堆起来的字符可以成为经典名著呢?又有谁会相信自己手头上的工作会自己做成呢?连这些小事都不可以,我们又凭什么认定宇宙一定没有创造者呢?这是一个符合理性的结论吗?

在解释万物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麦实维尔、法拉第、爱因斯坦、爱迪生、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篇14:高中生的物种起源读后感

物种起源读后感1

我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知道他是英国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它的代表作,它在《物种起源》中所体现的认真精神同样值得钦佩。他的那种不敷衍,充分体现了达尔文对科学认真、严谨的态度。这本书概括地总结了他对自然界观察所得的基本事实、思想、结论和推论。达尔文进化的动力则是:自然规律、食物得失、交配繁衍的能力、新种持续产生、不适者淘汰。而最大的原因是食物来源和繁衍能力。

达尔文自己把《物种起源》称为“一部长篇争辩”,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当时绝大部分读了《物种起源》的生物学家都很快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进化论从此取代了神创论,并且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的主导思想,即“自然选择”。它有一切伟大的自然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特征,变模糊为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并且在旧有的知识上添加了很多新的东西。

达尔文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虽然达尔文在完成《物种起源》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这并没有影响他要完成该书的决心。我想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使得达尔文在《物种起源》该书中运用了大量资料。并最终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且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

《物种起源》是世界生物进化很有价值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深切关注生物土地家园的,以灵魂回应灵魂之书《物种起源》具有很多的重大意义: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标志着19世纪绝大多数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影响历史进程的经典著作。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广泛影响的巨著,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

其中也不乏一些伟人对它的高度评价。马克思就认为《物种起源》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李卜克内西则认为它是成为划分科学史前后两个“世界”的界限。而英国植物学家华生则认为达尔文是本世纪的、甚至是一切世纪的博物学中最伟大的革命者。我想也许华生的评价有点极端,因为在未来的世界谁也无法预知,但这已经充分说明了达尔文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当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中不仅仅是生物进化论值得我们学习,其中还有更多的观点,如自然选择学说,遗传变异,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这都非常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总之,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我是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

物种起源读后感2

我们在探讨信仰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有关对进化论的争论,有些人把之当作不争的事实,而有些人则认为其一文不值,有时双方各执己见,争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大多数参与这一争论的双方都没有读过进化论的经典著作-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在尝试着读这一本书,那些有意无意的争论我能从这里明白许多!

首先:什么是生命的起源?这是这本书最为基础的一个问题。

达尔文用其仔细的观察及丰富的想象力,在该书中描写了生物物种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繁多这样的一个演变过程。就象是一棵树不断能长出新的枝条,在生物的演变过程中,新的物种分枝会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出来。但毕竟整本书也就是在探讨物种的问题,这是假设有了生命以后的事情。但不幸的是,有许多的人有意或者无意地把它当作生命起源的权威,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这本书里,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

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基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知道,达尔文所倡导的是所谓的“创造进化论”,这也是为部分所接受的理论。其实,达尔文所观察到生物物种的出现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相信上帝是违背科学和理性吗?

达尔文得出了上帝是生命起源的结论,这是发自内心的信仰,还是一个不得已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常听说诸如“相信上帝是不科学的”或“科学已经否定了上帝”之类的话,但这些话本身不一定就是科学的,至少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商酌的。正如达尔文一样,我们会思索、探讨最初的起源的问题,但如果不承认有上帝的话,将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难题,人们往往会不得不以很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

在解释生命起源的时候,所有的理论都是要靠信心来接受的,也既是说,都是信仰。要接受不相信上帝的信仰,应该是需要更大的信心,需要克服更大的障碍,因为这些信仰里实在是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因素。这也许是为什么许多现代科学的奠基人,诸如牛顿、伽利略、法拉第、爱因斯坦、及达尔文等等,都相信上帝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不相信上帝的自由,但要用科学和理性来作为这些事的依据这里有似乎有些牵强吧。

物种起源读后感3

一个月来,我对《物种起源》进行了持续的阅读和研究,体验到了一种智力上的享受。达尔文理论的核心乃是“自然选择”,这是一个虽不复杂,但易被误解的概念。赖特在《道德的动物》中对这个概念的概括很是到位,这里借鉴一下,“自然选择”就是:如果在一个物种中个体之间存在遗传性状的变异,且某些性状比另一些更有利于生存和繁殖,那么,前者就会在群体中(明显地)扩散开来,结果(显然是)物种中遗传性状的总体表现发生了变化。达尔文就是利用这一模型,对生物世界的各种现象展开了解释。自然选择具有强大的解释力,这一点只有亲自看一看此书才能理解。这本书内容丰富,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这里仅谈谈我印象较深的几点吧。

一、博物学。这个学科有什么特点,看看达尔文的著述就很明白了。对海量资料地把握,是我最为惊叹的。博物学者的确很“博”,种植、养殖、观察、考察,从家鸽的毛色到白垩纪地质层的特点,无一不知。在对大量感性资料的占有基础上,博物学者们进一步整理、归纳,提出了诸多理论。许多现代科学如地质学、生物学等都产生自博物学。虽然现代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传统博物学似乎已“日薄西山”。但是,博物学或者说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方法,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影响依然很大。

二、大自然的“想象力”。书中对某些动植物有趣习性的描述让我不禁感叹自然选择的神奇力量。大自然造就了如此“计划周密”的行为,简直超越我们的想象。如第六章关于盔兰属植物“大水桶”的作用,真令人拍案叫绝。

三、达尔文谨审慎的学风。达尔文有理由为自己建立了这一解释力强劲的理论而骄傲。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达尔文并不自负,他对自己理论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对所有质疑者者表示了可敬的尊重。如第九章“首次杂交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的渊源与原因”这一节中,达尔文写道,“经过再三考虑,我确定这个结果大概不是经由自然选择而来的”。达尔文的谨慎还表现在他对人类认识局限性的承认。他在第七章中对为什么与长颈鹿亲缘很近的动物没有长出长脖子时,写道,“正如对为什么人类过去有的事情没有在这一国发生而在那一国发生这种问题,期望得到确切的回答一样是不合理的。”

本书的阅读使我理清了许多之前模糊的问题,如进化是否有方向,复杂性与适应性等等。但是,在我理解了很多的同时,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物种起源读后感4

高中那时学生物的时候就听说过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那时候一直备战高考,没有机会去了解这本书。所幸这个月去图书馆借了一本《物种起源》,看了这本书,不仅对之前生物课本的相关知识点印象有所加深,而且对物种起源过程感到神奇,更多的,是对其中的哲理的感悟!

《物种起源》自1859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以来,受到众多市民的热烈欢迎,被争相购买。这本书的第一版1250册在出版之日就全部售罄。它以全新的进化思想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把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震惊世界的论断:生命只有一个祖先,生物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发表传播后,生物普遍进化的思想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已为学术界、思想界公认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人霍尔丹和美籍苏联生物学家杜布赞斯在达尔文思想的影响下,创立了“现代进化论”。可以说,这本书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最伟大、最辉煌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对人类历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在每个人都信仰神的时代敢于挑战权威,坚持自己的看法,与权贵斗争,即使被权贵刁难,他仍相信自己的结论的正确性,并且四处宣传自己的结论,唤醒封建迷信的人,这种为学术奉献的精神,很值得现今社会的我们学习。与达尔文相反的是医学家富兰克林,本来她发现了某一项研究,但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思想并不接受她的研究,所以久而久之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的正确性,最终遗憾地放弃了这个结论,然而,两年后,两个年轻的医学家看到富兰克林的研究结果认为很有道理,两人开展了对这个结论的深入研究,最终发表所得结论一举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而富兰克林辛辛苦苦研究了十几年最终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看法最终将原本属于自己的荣誉拱手让人。所以,现今社会中的我们,现有的知识太多,这无形中给我们添加了许多条条框框,许多人有新的看法和研究但是不敢确认其正确性,使得很多研究无法更新,作为新时代的一员,我们应该扛起社会的责任,为科学社会的进步而努力。

这本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生命的进化过程就是这个原理,不是环境适应生命,而是生命适应环境。能够适应环境的就能够生存下来,不能适应的就只能被淘汰,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最终有能适应环境的优秀基因的物种就能够一直保留下来并遗传给下去。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也是如此,许多人在抱怨社会不公中沉沦,最终被社会淘汰出局,然而真正有毅力的人却能够适应环境大潮流,顺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在生存斗争中胜出。

所以《物种起源》这本书的许多理论是能够应用到社会中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指引了我们该如何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成功地生存下来,很有现实意义,我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物种起源读后感5

随著科学与哲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世界及人的主体性,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题:

例如生命的起源究竟是什么?。人及世界上各物种在进化中是否具有自主性和选择性?如果有,它同客观决定的力量之间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谁也解释不清楚

但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我又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达尔文相信所有的物种都是由简单的生命单位演变而来,但最初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呢?一个不常被人提及的事实是达尔文认为它们是被创造的。在阅读当中,我发现这样一个结论,大概意思就是,他在经过类比以后得出结论,所有在地球上的有机生物都是起源于一个共同的原始生命,而这个原始生命则是“被吹了一口气”而来的。这与圣经里创世记里讲到人是因上帝吹了一口气而得到生命的写法有点相似。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是逻辑推理。也就是说自然的选择与进化只是通过推理的论据来表达,是一种逻辑上的顺延。事实上,生物改变并不一定是按这种推理进行的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论是科学的假设。达尔文证明自己理论的证据是缺乏说服力的,只能解释一些不寻常的现象

他却由这些特例推广到普遍进化,因而只能是特殊基础上的假设。的确,达尔文的理论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如果生物真是由一个物种向另一种物种进化而来,那么必定存在物种间的过渡类型。可是为什么我们所发现的化石中却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证据?如果生物的进化真的是长时间的逐渐变化,那么从单细胞又如何产生出复杂多样的动物门类呢?从同一个祖先那里又如何进化出多种不同基因组合的物种呢?为什么大约6亿年前的寒武纪,几乎所有动物的“门”同时在地层中出现呢?

理论的最终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种推理只能用在动物界,然而达尔文却把这种理论强加给人类社会……他忽视了人和动物的智力在空间上的差距……人类的大脑思维是三维的,而动物的思维是二维的,从动物要想过渡到人类,首先智力要过渡到三维,但是二维的事物是不能过度到三维事物的,就像二维空间几何图形要变成三维立体图形一样,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是达尔文和当时的科学家却忽略了这个致命的关键!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被资本主义理论的推崇者由生物学转移到人文学、社会学,把人类和谐互助精神退化为生物界的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生存原则。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每一个铜板都渗透着鲜血。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所谓的科学假说,经不起逻辑推敲和科学论证,早已被有理智的人们所唾弃。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转移至今还有其市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人性可言,多少适者生存于被掠者的血汗之上,多少不适者死于适者的倾轧之下啊!

上一篇:成功因素英语作文中英互译下一篇:州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