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心得体会

2024-04-14

“西学中”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西学中”心得体会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一、中医是世界观,中医是方法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哲学范畴,与中医有什么关系?还是让我们先看看作为中医经典之首、理论之源的《黄帝内经》是怎样说的。《内经》有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典籍《内经》引入了阴阳学说,从对自然界的认识出发,构建了一整套的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整体观念、脏腑气血、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养生保健等等。这套理论的核心就是站在“天人合一”的角度,把人看作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本身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阴阳平衡就是健康,阴阳失调就会得病,阴离阳绝就会死人。可以说,建立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的朴素的唯物观、矛盾观、系统观、演变观、整体观构成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说,中医首先表现为思辩之学,其次才是治病救人之学,说中医反映了一种世界观是丝毫不过分的。同样,中医仍旧从朴素的唯物观出发,对人体生病这样的现象阐发出“有诸内必形于其外”、“治病必求于本”这样的朴素的认识。因此,中医临床必先望、闻、问、切,通过问寒热、察表里达到明虚实、辨阴阳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个由症(外在表现)及证(病理)、由标(症状)到本(病因)的诊断过程。

二、中医探寻调理之法,中医追求养生之道

中医目前走下坡路是个不争的事实。对此痛心疾首之余也只能无可奈何。 我觉得中医本身的局限、现代中医学院教学方式的弊端、对中医理论不正确的阐发、片面强调“经典”或过于强调中西医结合、对现代“快”生活节奏的不适应等等都可能是造成中医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但核心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很好地秉承中医传统。

我觉得中医有以下三个重要传统。

一是中医治未病。这是指中医讲究把握病机。正所谓“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二是中医重视辨证施治。中医的`辨证包含了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发展变化、抓主要矛盾、兼顾其他等几层意思。传统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考虑天时地理因素,再运用三焦、六经、八纲、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立法用药。《内经》中记载:黄帝问“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歧伯回答说:“地势使然。”这说明中医自始就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而是系统地、整体地看待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三是中医用药讲究配伍,对证下药,临症加减,极具灵活性。中药在性能上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和归经,因由各种草药构成,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还要根据症状的改变随时作出变化,实际上就是讲究药物的有机结合、协同作用,这不是随意而为,而是非常严谨的。

至于现代科技与中医的关系问题,我觉得仍然是一个如何更好地秉承传统和发扬传统的问题,而不应该成为为创新而创新的问题。科技之于中医的入侵,其中一个重要的动因是追逐中药的高额利润。中医传统治未病(未雨绸缪)、重辨证(标本兼顾)、讲配伍(适应变化),就是用外力——中药来主动、积极地干预人体的生理功能,使之自行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医实质上是重在“调理”而非“治病”,是把“养生”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理顺了,养好了,百病自然不生。

三、中医力求和谐之美,中医成就生活方式

中医是很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样也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说到这里,似乎有点悬乎,但事实的确如此。

《内经》上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这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息息相通,人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相协调、相统一,说白了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规律。只有适应了自然规律,人体各项功能才能正常运行,精神活动才能正常。人是自然的产物,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受自然界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在现代,我们在掌握了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对自然界的认识提高的同时,既不能夸大人与自然界的同一性,更不能忽视自然界对人的影响。中医的很多观点是值得我们琢磨一番的。

至于人与人的关系,《温病条辨;序》上载有“医,仁道也,而必智以先之,勇以副之,仁以成之。”所以首先是仁者才能为医。中医还认为情志与五脏疾病有关:喜伤肺(笑能死人),怒伤肝(大动肝火,眼珠突出),恐伤肾(吓得尿裤子),思伤脾(单相思吃不下饭),悲伤心(不用解释啦)。这些都是在教导人们相互间要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彼此间要和和气气、快快乐乐地生活。

篇2:“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

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西学中的体会

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 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

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中医药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

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

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

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数量比例悬殊,而且中医院校的课程是一半中医、一半西医,或是6:4,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学院为了使学生适应工作需要,满足医疗需求,系统学习

和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也无可非议。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和适应病人的临床需要,还要再学习西医,以适应急诊救护和抢救危重病人的需要,使本来掌握的很少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又不断丢失。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不在学生或医生,也不在医院和学校,而是管理体制、机制造成的。院校教育和现行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一起成为中医西化的推动力。

5.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缺乏理论自信

中医药数千年来生存发展的传统文化背景由于传承的弱化而逐渐消失,影响了对中医药理论的继承和理解,而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又结合得不够,在历史上曾先进的中医诊疗技术手段远远落后于时代,无法保证中医理论的有效运用。而现代医学由于大量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临床诊疗手段日新月异,显得如鱼得水。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受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冲击。

西学中心得体会

中医的要发展必须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和其他科学一样,中医也要发展。科学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动力。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关键。中医对疾病治疗的有效性是中医的价值。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价值必须更广泛地获得民众和其他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同。为了提高中医的疗效,中医的科研侧重点应当放在对现存理论与实践的验证,对方药和针灸疗法有效性的研究,以及和中医相关的新理论新技术的创立与开发。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依靠现代科学,需要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包括循证医学,但是不能套用,必须符合中医的理念和模式,保留其精髓。诊疗技术的发展,包括采用的仪器和设备,都应该符合中医的理论。”

中医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被保护、被扶持的依赖思想中解放出来,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在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的同时,更注重依靠改革创新和自身努力,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世界传统医药学中,我国传统中医药学无疑是最为耀眼夺

篇3:论戴震的“西学中源”思想

一、莫衷一是:“西学中源”的起源

“西学中源”说的起源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各家有其合理之处。关于“西学中源”说之起源问题, 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其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西学中源”说最早起源于明朝的遗民学者, 如江晓原在《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中认为最先提出“西学中源”思想的是黄宗羲等遗民学者, 后经康熙、梅文鼎等人提倡发挥, 阮元等推波助澜, 在有清一代影响深远。刘钝的《清初民族思潮的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认为“西学中源”说萌发于明末清初特定的文化政治环境中, 首先是少数怀念明朝的汉族知识分子借此申扬民族大义, 后被清朝统治者利用作为维护其王道正统的思想武器。徐海松在《清初士人与西学》一书中将“西学中源”思想的发端上推至熊明遇, 认为继熊明遇后, 方以智、王夫之、王锡阐、黄宗羲等遗民学者纷纷支持“西学中源”说。另外一种观点则主张“西学中源”说出自某些开明的爱好西方科学的学者, 并且认为“西学中源”说成为了清代时遗民学者贬抑西方历算学的工具。如王扬宗通过撰文《康熙、梅文鼎和“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在明清之际的由来及其演变》和《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新考》, 表明对此观点的支持。韩琦在《白晋的<易经>研究和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一文中探讨了康熙在“西学中源”说的产生与传教士白晋的传教策略和《易经》之间的联系。此外, 刘钝在其《中国早期的“西学中源”说从“老子胡化”到“西学中源”——“夷夏之辨”背景下外来文化在中国的奇特经历》一文中, 指出早期“西学中源”说和耶稣会传教士的传教策略有着微妙关系。

笔者赞成“西学中源”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这种“西学中源”说主要是就天文历算领域而言的, 后来才渐渐推广到其他领域。在天文历法皆有造诣的方以智和黄宗羲是“西学中源”说的早期代表。全祖望先生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及《鲒琦亭集》 (卷十一) 中曾提及到这样一句话:“尝言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 使西人得以窃其传。”故而黄宗羲的思想可见一斑。后经康熙帝的提倡, “西学中源”说在中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以下笔者就部分当时各家学者, 尤其是乾嘉学者对“西学中源”说的态度进行阐述。

二、戴震等乾嘉学者们的论争

乾嘉时期, 在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早期文明并存、文字狱的惨祸与西方知识东渐交汇的大背景下, “西学中源”说得到了学者的广泛支持, “在乾嘉学界取得主流地位” (1) 。乾嘉学者擅长的是回归典籍, 对很多学术问题都要进行考据。通过对传统的整理和研究, 乾嘉学者发现中国传统历算学在宋元时期取得的成果比起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洋历算来未遑多让。这大大刺激了这些学者的民族自尊心, 他们认定中算必优于西洋历算。因此乾嘉学者在论述“西学中源”时往往不乏对西学的贬低, 并且当时的部分学者对“西法实取于中国, 前人论之已详。地圆之说, 本乎曾子, 九重之论, 见于楚辞” (2) 这一说法表示支持。在对待西学的具体方式上, 乾嘉学者谈西学多以中源为依归, 研究西方也往往要借用中法, 否则将会被认为崇洋媚外, 遭到学界主流的冷落。

乾嘉学者对西学有着不同的看法。早期的梅文鼎和江永虽都是对西学比较开明的学者, 但在张之洞看来, 梅文鼎属于中西融合派而江永则是主张西学的。 (3) 梅文鼎撰写了《交食》、《七政》、《五星管见》、《揆日纪要》、《恒星纪要》等书介绍第谷式的西方天文学。他还借鉴西方天文仪器的原理制成璇玑尺、揆日器、侧望仪、仰观仪、月道仪等多种仪器进行研究。对于梅文鼎的成果, 笔者认为梁启超对其的评价最为中肯———“我国科学最昌明者, 惟天文算法, 至清而尤盛。凡治经学者多兼通之。其开山之祖, 则宣城梅文鼎也。” (4) 这既肯定了我国天文历法的传统优势, 又对梅文鼎为发展天文历法而努力研究表示赞许。然而江永较之梅氏则比较彻底地主张西学。正如徐道彬所论:“事实上, 江永的《历学补论》、《推步法解》、《中西合法拟草》就是直接采用西方本轮、均轮之说, 不是‘附会’, 而是毫无隐讳。” (5) 正是过于崇尚西学这一做法加之没有认清时代的要求, 因此在崇祖法古的时代却一味地为西学奔走呼唤的江永, 自然四处碰壁。

“戴震的老师江永可能是那个时代中最确信西学的人, 这种态度深刻地影响了戴震。” (6) 江永研究西学的方法和思想对戴震的学术修养和研究颇有影响。正所谓“学而优则仕”, 江永和其他传统的儒者一样渴望出仕。但江永却在仕途上不及戴震成功。正如钱大昕所论:“宣城能用西学, 江氏则为西人所用而已。”钱大昕对江永不识时务, 盲目宣传西学的评判真可谓一针见血。对于江永的做法和结局, 其弟子戴震看得最为清楚。他推崇江永研究西学的成就, 但在思想上却与保守派站在一边。“其学术地位的迅速确立, 与他在‘西学东渐’的学术变革时期, 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心态有关。” (7)

师承江永的戴震是乾嘉学术的杰出代表, 可以说江永对戴震日后在学术界的发展影响很大。时代的复杂性“形成了有清一代的种种畸形发展, 它们都成了戴震及其后学的人生命运的路标和学术方向的底蕴” (8) 。戴震在西学的沉寂时期, 以另类的手段来处理“西学中源”的问题, 既切合统治者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西学以另一种形式得到继续研究和发展, 这一做法在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戴震虽然只是个案, 但却可以折射出大多数传统士大夫在文化碰撞时期的心态。

众所周知, 戴震作为以考据为特长的乾嘉学派的代表, 其印证、考据的能力必有过人之处。“戴氏通过古籍印证、数学考据之法, 由中国历算知识与西域、西洋各种时间记录的比较考证, 颇具理据和说服力。” (9) 对此, 我们可以说无论在音韵、校勘等国内传统知识还是在对待西学方面, 戴震始终坚持把考据作为一种“接受”的手段。

戴震把考据作为接受西学的手段的这种方法并非他的首创, 而是这个时代的风气使然。这一说法可从梁启超处得以证明———“清儒所尊之途径, 实为科学发达之先驱。其本能一蹴即几者, 时代使然耳。” (10) 戴震与其他学者不同的是, 他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以“中学”替换“西学”的特有方式, 使人耳目一新。这种替换不仅仅是戴震简单的把来自西方的科学知识术语换成古籍或经典中的传统术语, 其所反映出来的更深一层次的信息是戴震已经接受了西方的知识并且“为我所用”。笔者认为戴震之所以会用传统语替换西方术语, 其原因有二:要么戴震自己没有意识到自身“虽遍校古经, 然其自著历算书, 则仍宗西法”; (11) 要么就是他清楚只有靠这种方法才能使得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当时的环境下得以被人接受。

考据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戴震由于早期对西学已经有所了解, 加之对时代现实的清晰认识, 故而戴震坚持用考据的方法来论证西学的合理性, 使得西学能够在乾嘉时期站稳脚跟。在“西学中源”方面, 戴震在天文历算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突出。明代开明官员和学者使得整个清朝前期都比较注重天文历算的发展, 戴震受其影响很大。正如梁启超所述:“自明徐光启、李之藻等广译算学、天文、水利诸书, 为欧籍入中国之始, 前清学术颇受其影响, 而范围亦限于天算。” (12) 梁启超甚至认为明末的历算学是中国知识和外国知识的第二次接触碰撞。 (13) 这说明戴震在研究天文历算方面的学术成就可能不仅仅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知识的优势, 同时也有可能是西方科学知识的影响而造就的。

戴震不仅仅是经学家、哲学家, 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戴震还立足于治经而研治数学, 因而把自然科学和传统经学结合起来。” (14) 这主要从戴震入四库馆后所辑校的各种算书可以看出, 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兵法》、《海岛算经》、《五曹算经》、《数术记遗》等算书。此外, 戴震不仅辑校传统古籍算书, 自己还在算学方面有所著作。正如梁启超所论:“自其中年, 即已成《原象》、《历问》、《历古考》、《策算》、《勾股割圆记》等书。” (15) 值得一提的是在《策算》一书中, 戴震为了区别中国筹算和西洋筹算, 把西洋的筹算改称“策算”。当然戴震在阐释西学时所下的不仅仅是在于改名这种表面功夫而已, 他还通过列举《周易》、《论语》、《考工记》和汉书律历志等经籍中的例子来说明其合理性, 这是戴震最常用且擅长的手段。如“古漏刻之法, 昼夜百刻。每一刻为六十分, 以十分为一小刻, 分隶十二辰, 每一辰八大刻二小刻。梁天监中, 改用九十六刻, 每一辰惟八刻, 始变古法, 旋废不用。今欧逻巴以昼夜为二十四小时, 一小时四刻, 合之凡九十六刻, 盖本于梁天监中所改者耳。” (16) 受“西学中源”思想的影响, 戴震始终相信西方的科学知识起源于中国, 其《与是仲明论学书》云:“中土测天用勾股, 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 其三角即勾股, 八线即缀术。然而三角之法穷, 必以勾股御之, 用知勾股者, 法之尽备, 名之至当也。” (17) 数学史家钱宝琮也认为戴震所著的《勾股割圆记》、《迎日推策记》等书所叙述的都是西学思想, 但是戴氏却用古人传记文体来论述, 好让读者认为这些思想在中国自古有之。 (18)

综上可见, 戴震虽然坚持“西学中源”说, 但是他并不排斥西学。他的天文、算学、历法等著作, 在唤起人们重视传统学术的同时, 对西学也倾注了大量心血, 并且吸收了西学的一些内容。相对于江永和梅文鼎, 笔者认为“超胜”一词用于此有其合理性。戴震的做法其实是在前期梅文鼎等人“西学中源”的观点上加以实证和深化。徐道彬认为如果梅文鼎的中西融合方法能使中土人士颔首, 那么, 戴震“易以新名, 饰以古义”的自我作古之法, 与朝廷的文化本位思想甚为契合。这既是对西学中源的强调又是超越前人的表现。 (19) 故而乾嘉大家之一的阮元称戴震“盖自有戴氏, 天下学者, 乃不敢轻言算数, 而其道始尊。然而戴氏之功, 又岂在宣城之下哉!” (20) 毋庸置疑, 戴震等坚持“西学中源”思想的乾嘉学者在着力发掘、整理和研究传统天算学以论述西学的合理性时, 也使众多的中国儒士了解到了中国传统科学的优秀成果。乾嘉学者擅长考据, 他们能够利用自身的优势作为手段去发掘西学在中国古代中的痕迹, 虽然并不是全部乾嘉学者都赞成“西学中源”思想, 但是作为时代的风气, 大部分站在前沿的学者都会认识到西学要想在中国站稳脚跟首先要去掉“异类”的标签。戴震作为乾嘉考据前沿者在把西学纳入中源的过程中, 从天文、算学和历法等方面着手, 经过详细地考究, 找出西学和中学的交接点, 然后转换成传统的术语, 这样西学的“非我族类”的标签便明显削弱了。无疑这有利于化解学界对西学的排斥情绪, 促进西学的传播。

根据当时学者对西学的不同态度, 笔者认为“西学中源”反映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先进之间的冲突, 更应该注意到的是当时整个中国的传统观念和西方的科学观念的冲突。这应是“西学中源”产生的根本所在。乾嘉时期的学者谈论西学多以“中源”为凭借, 研究西法也往往脱离不了对中法的陈述, 否则容易被视为崇尚西学太过, 江永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戴震作为乾嘉学派的杰出代表, 面对西学日渐渗透的局面, 他通过考据传统的自然科学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知识, 使得西方的科学思想得以凭借中国传统的外衣在中国觅得一席之地, 其高明之处在于利用考据使得中学中融入了西学的内容。对此, 笔者很赞成梁任公的评价:“戴震全属西洋思想, 而必自谓出孔子”。 (21) 虽然戴震在各学科的考证方法上难免限于保守, 但是其究根穷底的精神却很值得后世学人学习。同时,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经典阐释学的辅助性工具, 训诂、考证等学科日渐兴盛起来。这不仅为现代学术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并为现代西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摘要:西学传入后, 明清诸多学者对西学的态度莫衷一是。有些学者主张西学, 有些学者则坚定支持“西学中源”说。乾嘉学派作为当时学坛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学术流派, 其成员对于西学中源的起源和态度也有所异同。戴震作为乾嘉时期有影响力的学者, 他通过考据的方式论述了“西学中源”的合理性, 在支持“西学中源”说的同时也深受西学影响, 通过古籍印证等方式为西学加以中国传统外衣的包装, 为西学谋得一片立足之地。尽管戴震在各学科的考证方法上难免限于保守, 但是其究根穷底的精神却依然值得后世学人学习。

关键词:戴震,西学中源,江永,乾嘉学派

参考文献

[1]刘墨.乾嘉学术十论[M].北京:三联书店, 2006.

[2]江晓原.试论清代“西学中源”说[J].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8, 7 (2) .

[3]刘钝.清初民族思潮的嬗变及其对清代天文数学的影响[J].自然辨证法通讯, 1991 (3) .

[4]徐海松.清初士人与西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0.

[5]王扬宗.康熙、梅文鼎和“西学中源”说[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5.

篇4:西学东渐视域中的爱比克泰德

关键词:利玛窦;儒家;爱比克泰德;《二十五言》

中图分类号:B8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25-02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从事的传教活动所带来的文化交流可谓是中西方哲学交融的盛事。利玛窦是代表人物之一。利玛窦和他的同伴们采取“适应”的传教策略无疑是开启、推进这场深层次文化交流的关键所在。虽然赞美天主、维护天主作为他们的神学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没有改变,但利玛窦借用“中国儒家经典”和“希腊哲学”则是其论证学说的重要方式。这些从未被传教士们正面提及的思想家们在这场中西方哲学交流的盛事中起到了一种至为关键的桥梁纽带作用。爱比克泰德就是其中之一。相较其他思想家们,他的基本思想和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更为契合。我们从利玛窦的《二十五言》受到意想不到的广泛赞誉就可获知这一点。《手册》涵盖了爱比克泰德的基本思想。利玛窦的《二十五言》基本上转译自爱比克泰德的《手册》。

一、利玛窦的两种文化背景

方济格会认为利玛窦的传教策略遮蔽了宣示天主的宗旨。其实,恰恰是因为这种“适应”的传教策略中西文化交流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适应”的传教策略不仅意味着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交锋和融合,而且,还隐含着希腊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适应和包容。

利玛窦在向中国民众传播信仰时发现,援引《圣经》中的话作为权威加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不能使人信服。正如早期基督教成功地吸纳、接受、融化斯多葛主义等不同文化传统时遭遇过诸多困难,基督教想要在儒家传统文化下实现本土化同样会面临很多难题。因此他注重利用希腊哲学的成份,便于为异域文化的人所接受。

利玛窦熟悉儒家的典籍,借用儒家的一些基本概念来阐释、宣讲其基本教义的策略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吸引了包括徐光启、冯应京在内的诸多士大夫追崇。在其诸多中文著译作中,《天主实义》、《天学初函》等体现了其主要思想。《二十五言》是利玛窦的一本小册子,却取得了远比《天主实义》更好的效应。利玛窦在他的札记和通信中屡次提及它的影响,以为这是他改变写作策略,才受到令他都感到意外的欢迎 。

二、爱比克泰德、《二十五言》和儒家之间的亲缘性

利玛窦撰写著作是为了吸引中国人皈依基督教。他表述基督论的相关段落,“足以证明他理智上的真诚以及其传教策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那些谴责耶稣会士略去了对基督被钉在十字架的宣讲的人是错误的。理性是人类共同的基础。利玛窦试图根据理性的普遍价值来建构基督教和儒家之间的关联,因此国人不会排斥这种方式。这种文化交流形式所取得的成功,不仅值得基督教其他派别的传教士思考,更值得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们来关注。

当基督教再次面临一种新的异域文化传播教义时,本性上包容的斯多葛主义远比基督教的教义更容易为异域人们所接受。《二十五言》一书取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这也证明爱比克泰德的学说可以成为基督教和儒家成功交流的桥梁。国人认同的《二十五言》基本上就是《手册》中爱比克泰德的思想。也就是说,爱比克泰德的学说曾获得国人的高度认同。

《二十五言》篇幅不长,但它所包含的爱比克泰德的字句还远不止这些。利玛窦在向以儒家学说为主体文化背景的民众传播其教义的时候,敏锐地意识到儒家思想与爱比克泰德的学说的亲缘性。斯多葛主义和儒家有一个共同的实质性特征就是“道德理想主义”。爱比克泰德不仅主张“道德理想主义”,还尤为关注如何在现实中实现圣人的修身方式。相较基督教思想而言,爱比克泰德的学说所体现着“知行合一”与儒家学说更为接近。利玛窦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借爱比克泰德思想来传播基督教教义,实为高明之举。当我们了解基督教、爱比克泰德和儒家这三种义理之间的关系之后,就明白《二十五言》取得了出乎利玛窦意料之外的成功其实在情理之中。由此可知,爱比克泰德无论对儒家还是基督教学理上都有某种亲缘性。

三、从利玛窦和儒家的视角看《二十五言》的两个侧面

利瑪窦认为,《二十五言》这本书是讨论道德及控制心灵恶的倾向的问题。他称读过这本书的人都称赞不已。国人认为欧洲是蛮邦,出自一个外国人的手笔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有如此确切地定义和细腻的描述几乎使人不能相信。由此,我们得出:他们的赞赏不已并非因为利玛窦阐释了儒家前所未发的基督教教义,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外国人,利玛窦对儒家思想有如此精湛的理解实属不易。世人完全是从传统儒学的教化立场上来衡量的。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对《二十五言》则如此概述:首先这本书:证明只有一个神,创造万物,掌管万物。后来,证明人有一个不死不灭的灵魂,并解释天主赏善罚恶的必须性,尤其在人死后,彻底批判了毕达哥拉斯式的托生理论。这本书的后部,又附加了有关天主及人的论文。最后,在劝告中邀请,所有的中国人,如果对天主教有兴趣,愿意有更深入的研究,请与神父接触,安排听讲的时间。在他看来,《二十五言》首先是证明有一个创世的神,即天主。由于人的灵魂是永恒的,所以天主能够对人予以赏善罚恶。他关注的问题实质上有二:一、论述天主的存在;二、邀请中国人接触、认知、实践基督教义。虽然《二十五言》绝大部分篇幅都是爱比克泰德思想的翻版,但利玛窦视之为次要的也不足为奇。斯多葛主义早已为基督教所内化,利玛窦借用爱比克泰德的思想来答复平常中国人的有关疑惑也合乎情理。利玛窦本人未曾向国人说明这个事实,所以国人将利玛窦表述的爱比克泰德的思想视为是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利玛窦撰写《天主教要理解略》、《二十五言》等书最初动机就是专门为教外人所写,认为包括新的入教者在受洗之后还应该多次接受教诲。他认为,以理性而非圣经作为权威,这是教外人或初学者接受天主教理的正确途径。他批判的中国各种宗教派别主要是指佛老,尤其是佛教。他认为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是以自然律为基础的宗教,基本上与天主教义相一致。这句话作何理解?利玛窦荣耀天主的使命非常明确。既然孔子的哲学和天主教义基本上一致,难道他会信奉孔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我们不能由此推断利玛窦纯粹是为了迎合世人才做出的表态。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他的这种说法:一是利玛窦和中国人都认为天主教义和儒家的思想基本上一致。利玛窦和中国人都将《二十五言》中爱比克泰德思想的这部分内容看作是基督教教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二是荣耀天主、积极传播福音是基督教教义的本有之意。利玛窦的“适应”策略传教,以自然律为基础,实施天主教义的本土化。

祭礼是中国仪礼中核心内容之一。孔子在《论语》中已把这种仪式转化为“慎重追远”、反思人存在之源的理性沉思。但民间风俗的祭礼尚存祈福的意义,因此这很容易被划归为“偶像崇拜”。礼仪文化维系着整个传统社会。利玛窦否认草根文化中存在的这些礼仪,从某种意义上也没有赋予儒家礼仪任何积极的意义。佛家供奉佛像是让人心存敬意,并非让人崇拜偶像。因此,佛家也是以理性为基础,反对偶像崇拜的。道教追求长生、成仙,倒是颇符合“偶像崇拜”标准,但利玛窦正面批判的却主要是佛家。如上所析,至少从表层现象来看,儒释道三教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偶像崇拜”。《天主实义》表达的天主教义倘若要根除所谓的“偶像崇拜”,无疑会造成文化交流时的对峙。利玛窦极为赞赏徐光启用“去佛补儒”来形容基督教在中国的作用,并把“去佛补儒”解释为“破除偶像的迷信,完成儒家的思想”。但他把民间风俗祭礼理解为偶像的迷信。这自然会招致儒家士大夫的反感、反对。儒家士大夫们区分“慎重追远”和“祈福”这两层意义上的差异,并且强调前者。但二者在源头上是相同的,在整合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存在着必然关联。尽管利玛窦有区别地对待二者,但所谓“破除”和“完成”之间依然存在悖论。从义理上讲,这有否定儒家的嫌疑。儒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觉得基督教在中国最终是要“超儒”,取代儒家的地位和作用,而非单纯地满足于“补儒”。因此,即便传教士们以“去佛补儒”来定位自己的作用,但首先是儒家而非佛家起来反对基督教。利玛窦深知《二十五言》是以基督教伦理为限,未從正面阐释天主教义,其内容由于强调人的内心修养,《二十五言》才深得人们的喜爱和称颂。人们对他们正面阐发天主教义的文体以及攻击所谓的“偶像崇拜”等都持批评态度。文化的普世性在彼此相遇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交流、冲突。但我们从人们的称颂中获知,爱比克泰德的思想似乎与儒家的思想更多表现为交融,而几无冲突。国人甚至会由于利玛窦在爱比克泰德《手册》的基础上换用一些儒家的词汇误以为是儒家思想。

由上可知,爱比克泰德是《二十五言》中从未正面出场的思想主角。爱比克泰德学说和儒家学说相似,尤其是人如何修身训练的主题是其深受世人欢迎的原因所在。爱比克泰德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并不单纯是一种理论上的互动,而且有过历史性相遇,并且获得很好的赞誉。倘若我们从人们历史上无意识接受的思想资源中汲取灵感以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爱比克泰德无疑就是这样的代表性人物。这是本文以《二十五言》为文本依据来研究爱比克泰德的思想在文化交流互动过程中作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柯毅霖【意】:晚明基督论,王志成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2]李天纲:《跨文化的诠释:经学和神学的相遇》,新星出版社,2007年ll月。

[3]朱维铮(主编),《利玛窦中文著译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4]利玛窦:《中国传教史》,刘俊余、王玉川译,光启出版社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七十五年十月。

篇5:国外采油平台-埕岛西学习心得

通过实地现场参加,对埕岛西平台在现场三标管理、电气设备、安全设施、本质安全化等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一、对平台可能存在的高风险作业,均有可靠的预防措施。比如电气设备倒闸操作,有专门的防误操作锁扣,由该项操作有关的所有人员均有一把钥匙配一把锁,只有当全部人员均同意并开锁后,该刀闸才可以进行操作,有效避免了因人员误操作而导致安全事故。

结合管理区海上平台实际,只是简单的在刀闸处悬挂“禁止合闸”的标识,并不能真正的杜绝误操作,下步管理区将组织对平台控制柜进行改进,安装防误操作装置。

电力安全防护锁定

二、平台的电缆穿越防护橡胶等先进及可靠设备的应用。在目前管理区的平台,多少都存在着“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其实在其他领域可能都有成熟的技术应用。往往看惯了目前的现状局限了个人思维,在今后的管理中,对存在的技术、工艺、安全等难题,应积极借鉴好的、先进的做法,并结合现场实际甲乙改进,提高本质安全化水平。

电缆穿越密封固定装置 开排统一排放+防(灭)火装置

三、平台室外基本上均使用消防炮灭火,在平台重要关键装置的相对应的位置均设置了固定式消防炮,一旦某位置发生火情,人员只要迅速到达指定位置开启消防炮即可,同时安装的消防炮可以满足平台所有位置的全覆盖。避免了使用消防水龙带的不科学性。

随处可见的消防炮

四、工艺流程自控安全系统方面。EDC平台在在井下、井口都安装了安全阀,在油气处理系统出入口安装紧急切断装置,并与自动化监控系统对接,一旦自动化监控到的压力、温度等数据异常且超出设置警戒范围,紧急管断系统将自动执行关断相应流程的操作。同时在在工艺流程区域及大罐区域安装了火灾、可燃气体及易熔塞、喷淋等安全消防监控系统,一旦系统检测到现场数据发生异常且超出警戒范围,将根据设定的程序启动二氧化碳及消防泵等消防设施。同时该系 统检测数据与紧急关断系统实现对接共享,安全监控系统检测到数据异常,在启动安全设施的同时,紧急关断系统执行关丼及切断相应流程等操作。结合采油厂平台现状,虽然油井安装了井下安全阀且投用,但是大多数生产井井口安全阀未投用。工艺流程安装紧急切断阀。安全阀和紧急切断阀均未与自动化监控数据对接,执行紧急关断时均需值班人员手动或者远程遥控操作。

下一步需完善目前已投用自动化及火灾可燃气体等监测系统,提高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减少误报警。对自动化监测数据与火灾、可燃气体等监测数据与相关关断或者安全系统实现联动,提高整个生产系统安全性能。

完善的自控安全系统

五、工艺流程运行维护方面。埕岛西平台工艺流程自投产以来,每年都要进行1-2周的停产检修,对整个生产处理流程进行全面检查、维护及正常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的隐患治理,设备升级改造等项目集中进行施工。目前采油厂基本上未组织周期性的工艺流程全面停产检修,一般是利用每年的电网检修对部分重要的隐患进行治理,平时一旦发现重大隐患时进行局部停产检修。下一步根据海上平台实际,有必要建立定期全面停产检修机制,对整个生产工艺系统、设备、自动化等进行检测维修,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转。

六、平台设施布局合理。EDC平台在甲板上没有电缆桥架,所有的各类电缆都是穿防爆软管,再通过墙壁电缆槽布设的。目前咱们的平台甲板上现在所使用的电缆桥架走线方式,这种墙壁布电缆槽的优点显而易见,人员在走路或逃生时,没有了电缆桥架在甲板或通道上阻挡;在检修电缆时,方便更换或维修检查;在平台的三标建设上,这种走线方式美观大方。

设施布局合理,甲板无多于设施和管线

七、对埕岛西平台逃生通道印象深刻。整个平台的逃生通道非常一目了然,而且平台甲板上都散了一层沙子后,再进行的粉刷,加强了甲板的摩擦力,能保证人员在紧急逃生时不易滑跌。

逃生路线

八、设备本质化安全管理。设备的正常运行是平台正常运转的保证,通过实地考察埕岛西平台的设备本质化安全管理贯穿设备的日常管理,更是把设备的安全管理摆在首位。结合管理区实际,做好重点设备的重点防护,高压注水泵旋转部位全部不外露,做到了从根源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设备资料尽量简洁,突出重点,项点及注意事项一目了然。

篇6:西学中培训班总结

本次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不断提高我院中青年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业务水平,加强内涵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既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又具备现代医学知识的人才,根据《省中医医院复核评价实施方案》、《2009年中医医院管理年考核细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学员对象是未参加系统中医药理论培训及2005年以来分配或调入医院的西医人员,包括医疗、护理、医技、药剂人员,以及第四期“西学中”培训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本期培训班专门设立了领导工作委员会,由科教信息科组织实施。

本次培训班班主任、夏建忠副院长主持开学典礼,并就有关问题作了动员说明,院长龚伟、副院长路楷、黄国范在主席台就座。

龚伟院长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开办第五期“西学中”培训班非常重要,符合“医改”文件精神和医院发展趋势。

龚院长指出,江阴为“中医之乡”,“澄江学派”的发源地,针灸大师承淡安、温病学派柳宝诒、伤寒大家曹颖甫等著名中医家均出自江阴。江阴市中医院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保持和发展了其长处,声誉鹊起。尤其是近几年来,医院的发展较快,综合服务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今年的门诊量、住院人次数、业务收入等综合指标均再创新高,重点专科建设良好,在发展过程中,管理规范、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医院的发展步入了良性运行的轨道,并成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但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中医药特色优势在淡化、服务领域萎缩、优秀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才少、素质还不高。这与我院的发展要求及我市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与中医管理年所要达到的标准,特别是中医药人员配备、中医药运用等指标还有差距。当前,中医药发展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时期,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今年4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西医药人员是我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并重、和谐,中西医结合是我院的优势所在。为进一步提高我院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更好地发挥我院中医特色,形成中西医结合协调发展的

优势,培养和造就新一代复合型高级人才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4期“西学中”培训班,第五期“西学中”培训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举行的。

龚院长同时强调,这次“西学中”培训班,一要明确目的,二殷切希望学员要端正学风,遵守纪律,克服困难,做到善始善终,学以致用;三要加强考核,各科室要大力支持,正确处理好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积极配合本学习班的工作,并预祝第五期“西学中”培训班圆满成功。

会议上,十四病区沈巍副主任代表授课老师在培训班上进行了发言。谈了三点感想,一是院领导从战略高度,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举措,营造了适宜于医院发展的好环境,“西学中”培训班活动非常好;二是我院需要更多的既通西医、又通中医的复合型人才,有了我们的特色优势,才能长盛不衰;三是代表所有的授课老师将竭尽全力,努力把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完成好。

九病区陈昌红医师代表“西学中”培训班学员在会上发言。他表示,这次“西学中”培训班,院部十分重视,为我们营造了非常好的条件,授课老师均为高级中医师,并在医院和社会上享有盛誉的专家、教授,学员一定会珍惜这个机会,尊敬老师,倍加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会克服困难,将所学中医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推动临床水平的提高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内工作开展。为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增光添彩,不辜负领导和老师们的期望。

本次“西学中”班为200学时,其中集中上课108学时,临床见习92学时,有20多名具高级职称的专家、教授担任授课老师,中医药采用课堂与见习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每周二、四、六晚上和周日下午集中授课。主要课程采用全新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七版《中医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并紧密结合临床综合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中医学发展史及其中医学基本特点、哲学基础、藏象学说、病因病机、诊法、防治原则与治法、中药方剂和针灸学基础等,基本涵盖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中医学临床的综合运用重点为内科病证、妇科病证、儿科病证、外科病证等基本知识。

开学典礼结束后,第五期“西学中”培训班开班,正式授课。

2008年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与管理培训班总结

为了提高上海市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救治水平,实现上海市灾害与突发事故应急救援的系统化、规范化,提高上海市应对灾害和突发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应急办公室自2008年6月2日至6月17日组织举办2008年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救援与管理培训班,对全市42家二级乙等综合

性医院的卫生应急医疗队队员,干保局负责干部医疗保健的部分医院医生和干保局领导及有关负责人进行了培训。

培训目的是通过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管理、医疗急救、规范报告等方面的培训,强化应急队员的应急理念和意识,规范应急队伍的处置工作,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现将培训班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应急医疗救援的现场组织与管理,灾害与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预案,创伤现场急救一般概念、外伤救护四项技术、脊柱伤的现场处置、创伤现场急救中应注意的问题、检伤与分流原则,应急救援中通讯设备的使用,现场分诊记录与现场报告,现场应急医疗救援中的个人防护,空气呼吸器的使用等。

二、培训过程与效果

6月2日开始,每天培训5个队,共举行培训10天,培训42家医院的救援队员435名,干保局负责干部医疗保健的部分医院医生和干保局领导及有关负责人47名;两者合计共培训482人(具体名单见附件1)。每天上午授课(授课时间3.5小时),由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专家授课。郭荣峰副主任医师讲授《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现场医疗救援特点,治疗组人员和设备,有效通讯,通讯命令模式,现场报告,进展报告等;解炯副科长、李明华医师讲授《创伤的现场急救》,内容包括:创伤与创伤现场急救的一般概念,外伤救护四项技术与操作,脊柱伤的现场处理,创伤现场急救中应注意的十个问题,检伤与分诊等;徐绍春主任医师讲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人员的防护》,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特点及对防护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人防护(有毒气体防护、火焰防护、爆炸及建筑倒塌防护、狂风造成积水的防护、传染病防护、核放射防护),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使用等。每天下午安排操练(时间2小时左右),内容包括:对讲机的使用,康能负压骨折固定器的使用,颈托与脊柱马夹的使用,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使用,三角巾包扎,颈托、头部固定器及脊柱背板的联合使用等;采用先集中讲解,后分组操练,然后每队派代表参加考核(考核内容为三角巾包扎)的方法;最后由带教老师结合一应急救援案例做现场检伤与分诊的示教。在学习中表现比较突出的医院是:建工、江湾、公惠、东南、邮电、利群、市北、中冶、大场、仁和、电力、武警、吴泾、安亭市

二、方塔、朱家角、公利等医院;这些医院的医疗救援队出席人数齐、学习认真、操作规范、现场救援操作技术掌握较好,其中江湾医院再次派人参加此次培训,学习积极性极高。有两家医院迟到,他们是:海员医院、枫泾医院;还有三家医院未来参加培训,他们是:四一一医院、八五医院、金山区东林医院。

通过此培训,使各医疗救援队首次明确现场救援与管理的具体操作内容与流程和具体要求,如现场统计、现场报告、现场队伍形象的展示、分诊卡应用、转运卡填写与要求、现场特殊设备的使用(对讲机、三角巾、康能骨折固定仪、颈托、脊柱马夹、空气呼吸器等的使用)等有了比较全面与深入的了解。各参加培训的医疗救援队对培训班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讲授与带教方式认同,对培训班的组织管理、生活安排等比较满意。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于2008年2月被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确定为“自治区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接到通知后,医院立即组建“内蒙古林业总院专科护士培训组织机构”,确定培训教师,制定培训相关制度与职责。3月初基地教师开始编写与《大纲》内容相符的“培训手册”。培训教师利用个人休息时间多方查找资料,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于3月14日编写成《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手册》(内部资料)。

3月17日《培训班》第一期正式开班,共接收学员22人,为了充实学员学习内容,为学员订了一本《手术室工作手册》。培训班严格按《大纲》要求安排课时,理论授课一个月,在此期间,我们采用板书授课,学员们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笔记认真。临床实践一个月后,组织学员一起进行讨论,学员反应比较强烈,一致认为参加这次《培训班》的学习,让他们收获丰厚,尤其是理论课让他们系统的学习了手术室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的进行临床实践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是上任何大的医院进修都学不到的。同时我们授课老师也从中受益非浅,几位任课教师都是中级以上职称,工作经历都在16年以上,理论知识过硬,临床经验丰富。但为了能使自己的授课内容更加丰富,他们都在课前认真备课,查找可靠资料,在授课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在培训期间,林业总医院护理主管领导与学员共同度过了难忘的5.12国际护士节。

第二期《培训班》是7月14日---9月29日,学员15人。第三期《培训班》是10月15日---12月28日,学员17人。第二、三期培训班在总结第一期培训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改进理论授课形式,采用电子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受到了学生好评。林业总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培训工作,每期培训班结束时,都要进行结业典礼,与学员合影、会餐。通过培训班的成立,培训班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培训班也成了我们东四盟手术室沟通的桥梁,至今仍与学员有着业务上的信息往来。为全区临床重点专科护理领域培养一批专业化护理骨干。

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三期学员共54人,均以优异的成绩结业,全部获得了培训证书。2009年,内蒙古林业总医院将继续按内蒙古卫生厅的要求来完成手术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任务。

为全面提高医院科学化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医院改革和发展需要,医院从9月份开始,举办了历时2个月,42学时的中层干部现代化管理知识培训,参加人员200人左右,受训人次1050次。

本次培训班是在医院移交,服务功能定位和经营管理体制改变的关键时期举办的,旨在通过培训,达到更新观念、开拓思路、提升领导力和执行力,使医院管理干部的基本素质和管理水平与医院面临的形势、承担的任务以及医院的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目的。因此,培训工作是医院在特殊时期,狠抓内涵建设,提升自身管理能力,迎接机遇与挑战的系列举措之一,是医院投资未来的重要工程,也是特殊时期医院献给全体干部的最大福利。

此次培训步骤: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即完成医院战略目标的关键培训点为移交后医院的观念更新,领导力和执行力的提高。二是根据医院和员工现状,明确培训需求,即将医院调研情况和专家沟通,确定需求和讲授观点。三是明确培训对象和相应的培训内容,即对象为中层干部,内容为医改后的政策、形势、法律法规知识和通识管理知识。四是选择培训方式、培训机构、讲师和安排培训时间,方式为演讲式,培训机构为北京协和医院继续教育学院所属的中国医院管理经理人俱乐部,讲师为清华、北大、郑大著名管理专家。五是加强培训管理。专人负责与培训机构、培训讲师联系,提供培训信息,安排会场,发布通知,准备培训教材和设施设备。六是实施培训效果评价,检查监督,评教评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本次培训班的特色是:内容上:层次高,角度广,观点新。本次培训以业界最前沿的观点和最新的理论为基础,以北大、清华、郑大管理领域的专业、权威师资为依托,以EMBA精要课程为核心,围绕医院转型所面临的形势、思想的困惑,观念的冲突,管理知识的匮乏等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律法规、卫生经济学等内容的七个模块的系统学习,使医院中层管理人员掌握和了解医院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理论,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政策法律水平,促进医院

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形式上:量身定做,直面交流,务实案例。本次培训的七个模块均进行课程前调研访谈,根据医院情况设置相应课程和讲授的内容。同时采用与国内知名医院管理者深层次交流,直面沟通,现场答疑的方式,采用管理理念与真实案例和成功经验分享,达到学以致用。管理上:组织有力,管理科学,教学规范。本次培训中党委干部科和各党支部充分发挥了组织保障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严格请假程序,组织、协调和解决好受训人员的工学矛盾,保证了学习人员的出勤率和学习生产两不误。教学部门学分制管理和教学评价科学规范,课程安排,教室准备,教材印制,会场布置周密有序,保证了培训效果。

评教评学结果:授课总满意度92.6%,其中以讲解的清晰度、教学仪态仪表、授课的逻辑性居前满意度93%,内容的实用性和可借鉴性居后满意度91%。

培训的出勤、互动和作业综合情况排序:后勤支部、地段支部、内科二支部、门诊支部、医技支部、外五支部、妇儿支部、多经支部、机关支部和内科一支部。

反馈意见共143条,其中对培训内容的建议占65.7%,对教学手段和形式建议占12.6%,对时间的建议占13.3%,对培训对象、授课老师和医院今后工作的建议8.4%。

对今后培训内容的建议主要为:管理理念,艺术,心理调整占21.3%。市场营销和成功案例占14%,如何当好科主任、护士长占13.8%,医疗法律风险防范占11.7%(以上共占60%)。服务、人才引进选拔、品牌、药品管理、医改、劳动纪律、科研、文化建设等占40%。

时间建议中要求定期举办的占68.4%。

对教学手段和形式建议中要求结合医院实际案例分析占83.3%。对医院今后工作建议中要求加强国内外和省内外交流的占50%,要求各级领导将所学知识落实在具体工作中的占50%。

下步工作设想:这次培训主要是管理通识知识,管理理念等方面内容,对象是全体中层干部,今后一是针对本次培训提出的建议,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安排专题讲座,二是分类指导,按照不同的职能和分工分别举办科主任、护士长、职能部门负责人,后勤、社区管理等不同类型的培训,三是丰富培训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讲座、会议、讨论等,力争使培训工作符合医院实际情况,跟上医院发展步伐,起到观念引导,思想先行的作用和提高管理干部个人素质、推动医院整体管理水平进步的目的。

浙江中医药大学西医学习中医班

实习计划

一、目的要求:

通过实习,使学员巩固已学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掌握用中医的理、法、方、药知识处理常见病。

二、实习时间与科目:

实习时间8个月,每周实习不少于3个半天。其中中内科6个月;中妇科、中儿科、中伤科、中外科、针灸科、骨伤科选一门实习2个月。

三、组织领导:

1、学员实习期间,由实习医院根据实习要求,对实习进行统一安排。

2、浙江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组织人员检查了解实习情况,与实习医院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

四、实习要求

1、中医内科:(1)抄方阶段:4个月。随带教老师抄方,临证观察病人,观摩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了解中医诊疗疾病的过程;熟悉中医查房的程序。学习中医脉案及中医住院病历的书写。带教老师应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从四诊的运

用到辨证用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巩固提高中医学基础知识,了解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2)试诊阶段:2个月。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学员运用中医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然后由带教老师批改后成方。

2、中妇科、中儿科、中伤科、中外科、针灸科、推拿、骨伤科:前阶段跟随带教老师抄方,通过观察老师临诊,学习带教老师的辨证处方的方法与经验,后阶段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试诊。带教老师应向学员介绍本学科的中医治疗特点及规律,指导学员掌握临诊要点。时间:2 个月。

五、实习考核

实习医院的带教教师和科室负责人,按考核表的要求,对实习学员在出勤情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等内容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评定。实习期间无故缺勤累计达四分之一以上者为不及格。

六、实习学员注意事项:

1、必须按实习要求参加各科实习,实习时间不得任意减少,实习科目不得任意变更。

2、有计划地复习和阅读有关中医书籍及医案,认真记录实习笔记,积累临床资料。

上一篇:华丰矿儿科简介下一篇:大学家庭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