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

2024-04-21

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通用13篇)

篇1: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

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

陈嘉庚,1874年出生于一个与厦门隔海相望的僻静渔村——福建同安县集美镇。在母亲的教育下,他从小就立下大志,9岁就读于南轩私塾,15岁赴新加坡,在父亲开设的米店学习经商。他早起晚睡,勤于学习,目光远大,艰苦创业,涉足食品、橡胶、航运等领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拥有上千万资产,成为南洋华侨中的首富。

陈嘉庚身在海外,心系祖国。19他加入同盟会,筹款资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捐资抗日,不顾危险,亲自回国考察战事,慰劳将士。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陈嘉庚先生做事的最高原则。

他深知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于人才,因此在关心祖国革命事业的同时,非常关心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早在1894年,陈嘉庚就开始资助家乡的教育。19,他在家乡创办新式集美两级小学。为了改变女子受教育的落后局面,19,他又增办集美女子小学。以后又根据社会需要,先后创办师范、水产、航海、商业、农业学校,这些学校统称集美学校。19陈嘉庚又捐巨资创办了福建第一所大学——厦门大学。他在筹办厦门大学的一篇文章中说:“久客南洋,心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又说:“民心未死,国脉尚存,以四万万民族绝无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达,尚有来日;及身不达,尚有子孙。”他把中华民族的复兴寄希望于四万万人民的子孙的教育上,满腔热情,感人至深!从这样的办学目的出发,他十分强调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面发展,并亲自确定以“诚毅”二字作为校训。

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三十年获利一千九百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八百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在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陈嘉庚先生宁可停掉其他产业,甚至卖掉别墅,也按时资助办学。然而这位手握巨资的富翁自己却过着异常俭朴的生活。据亲属回忆,在新加坡时,陈嘉庚先生每天五点钟起床,早餐是一杯牛奶和三个鸡蛋;白天在公司工作,夜晚到怡和轩俱乐部处理社会事务,夜间十二点才回家休息。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五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连怡和轩附近的菜馆、咖啡屋也从未光顾过。

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硕果累累,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厦门大学创办以来,毕业生多达数万人,中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卢嘉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都出自该校。集美学校也培养了很多各类人才,仅在香港,就有一百多位船长毕业于集美航海学校。

叶落归根,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1961年在北京逝世,首都两千多人举行公祭大会,周恩来总理主祭,沉痛悼念陈嘉庚先生。

1、用“——”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这句话旁边的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

2、陈嘉庚先生做事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课文想一想,陈嘉庚与肖邦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陈嘉庚先生倾资办学,硕果累累,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人才。厦门大学创办以来,毕业生多达数万人,中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卢嘉锡,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都出自该校。集美学校也培养了很多各类人才,仅在香港,就有一百多位船长毕业于集美航海学校。(画线)

感受:陈嘉庚对人类社会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倾资办学,不但时间长、数量大、层次多、影响深,而且呈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外与国内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他倾资办学的牺牲精神、革新精神、廉洁精神是独特的,极具现实意义。陈嘉庚先生的一生蕴育了伟大的嘉庚精神。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反映在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2、祖国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从中体会到陈嘉庚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陈嘉庚和肖邦都是心怀祖国,造福百姓和人民。

篇2: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

2.第一层:1951年……拜望陈嘉庚。层意:写陈毅在1951年到厦门视察看望陈嘉庚。

第二层:一阵汽车喇叭声后……一生的心愿啊!层意:陈毅高度赞扬陈嘉庚艰苦朴素的高贵品质,为振兴祖国、多出人才兴办学校不乱花一分钱。

第三层:最后一句话。层意:陈毅对陈嘉庚说,我们的后代会永远记住您。

3.本文记叙了陈毅在1951年来厦门视察时拜望陈嘉庚时,看到他住处陈设简单,生活简朴,为振兴祖国,多出人才,兴办学校不乱花一分钱的品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①轿车停住 ②陈毅握手

5.略

篇3:陈嘉庚的故事阅读答案

为这样的大事件奔走呼号的有识之士很多,归国定居后的陈嘉庚,就是其中一个。本文记叙的,就是他积极争取福建铁路能够“上马”并亲自参与设计厦门海堤的故事。

在家乡兴建铁路,既是福建全省人民多年来的梦想,也是福建华侨数十年来的愿望。清末,清政府曾派闽人阁学陈宝琛到新加坡征集修筑铁路资金,南洋闽侨纷纷投资,很快就集资200万大洋。岂料这笔巨款投下去,只修了一段从漳州到厦门岛对岸嵩屿的铁路即漳厦铁路,长仅50公里;而且火车开起来跟牛车的速度差不多,乘客的斗笠掉出车窗外,可以跳下车去捡,捡到之后再追上来还可以爬上车。可是,即使是这样的火车,在当时也成了你争我夺的“大肥肉”,营私舞弊,盗窃器材,什么名堂都有。两三年后,200万大洋全部花光时,车头、车厢、器材也被盗卖一光。最后连路轨都被拆毁。自此,南洋华侨对投资修铁路便视如畏途,政府也无力再修筑。直到1949年,福建仍没有一寸铁路。如今,新中国成立了,侨乡福建怎能没有铁路呢?作为华侨首席代表的陈嘉庚,便首先站出来为福建争取铁路了。

为修筑福建铁路

两次致信毛主席

1950年6月,陈嘉庚在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特地拜访了铁道部长滕代远,提出修筑福建铁路的建议,得到支持。于是,他便将此事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大会审议,经多方努力,最后获得通过。

1951年,中央铁道部派员到福建进行勘察,提出3条选线方案。福建省委即派副省长梁灵光和统战部长张兆汉带着方案到集美,由梁灵光将西线、中线和东线的地形、地质、矿产、气候、水文、植被、人口、政区、经济等概况以及3个方案的优缺点,向陈嘉庚作了介绍。陈嘉庚听取后审阅了草图,指出3条线路以中线为最佳。意见汇报到中央,得到采纳。方案虽然有了,但要动工兴建,还需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筑路资金。陈嘉庚时常和铁道部联系,一年转眼过去了,却一直未见动静。

看来单找铁道部还不能解决问题。

经再三考虑,陈嘉庚于1952年5月专为此事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道:

福建无铁路交通,如人身血脉麻痹,关系民生至为重大,困苦难以言喻,尤以闽西为甚。五反后国基更巩固,万祈主席迅令开办,不但造福闽民,亦适应海外数百万闽侨之企盼。

毛主席接到这封信,立即批道:

陈嘉庚来信,要修铁路。

刘、周、朱、陈云同志阅,退,毛。

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主管财政经济的陈云副总理阅毕陈嘉庚的信后,结合制订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研究,感到有些困难。毛主席听取他们汇报后,提出拟议中的株洲到他家乡韶山的铁路暂缓修建,以保证福建铁路上马。这可是中央领导对福建的莫大照顾。

虽则如此,但因建国伊始,财力有限,中央计划先从浙赣线通过的、靠近福建西北的江西鹰潭为起点,把铁路修进闽北,以后再逐步延伸到厦门。

陈嘉庚获悉这情况,十分焦急,担心闽西、闽南通火车遥遥无期。他赶紧再找滕代远部长和主持华东六省工作的陈毅,征得他们的支持;然后于1952年12月5日再给毛主席呈上一函,再次恳求道:

闽西南铁路,前年滕代远部长曾告庚,政府已有计划开办。兹闻5年内大建设,仅有筹及闽北,而闽北地广人稀,与台湾、南洋侨民亦乏关系。现人民生活最惨苦者,即为闽南。庚非无病呻吟,实出于万不得已。敬为闽西南人民请命,如何乞示。

日理万机的毛主席收到这封信,立即于12月18日批道:

陈嘉庚来信。

周、陈、薄、李维汉同志阅,退,毛。

滕代远答应修闽南路,此路何时可修?请薄查明告我。

这回,问题解决了。

在陈毅、滕代远的极力支持下,周恩来、陈云和主管基本建设的薄一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认真研究了陈嘉庚的来信,从侨乡建设和保卫海防出发,决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把原拟议中的鹰潭至闽北的铁路往南延伸,从闽北穿过闽中、闽西和闽南,直修到祖国东南重镇厦门。

经过陈嘉庚如此不懈地奔走呼号和积极争取,这条从福建通往祖国各地的鹰厦铁路,终于在1955年初开工修建,并在1957年如期通车到厦门,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的历史。

为修筑厦门海堤

提出移山填海方案

修筑鹰厦铁路,陈嘉庚是积极争取;修筑厦门海堤,陈嘉庚更是参与设计。

厦门原是个四周皆海的岛屿。1950年初,陈嘉庚参加开国大典后南下考察来到厦门,郑重地向厦门市委书记林一心、市长梁灵光建议修筑一条海堤,把厦门同福建大陆连接起来,并提出筑堤的总体方案:

地点:厦门岛北端的高崎到对岸的集美;

材料:就地开山取石,移山填海;

筑法:先抛毛石奠基,然后以条石砌堤。

那是60多年前的事啊!厦门还处于战争状态中,“移山填海”,好大的气魄!但实实在在,并非空想。别小看陈嘉庚的地点选择、材料来源、堤身筑法这三条,如果不是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海底深浅、潮汐水流和建材资源具有深切的了解,而且掌握筑建海堤的基本知识,那是提不出来的。陈嘉庚在提出方案时还指出,筑建海堤的工程一上马,可以吸纳大批工人,解决因国民党封锁而造成的严重失业问题;海堤建成后,对保卫海防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为慎重起见,当时常驻厦门的第十兵团司令兼福建省副省长叶飞组织了一批学者和技术专家对陈嘉庚提出的方案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高集海峡是分别从金门、鼓浪屿涌来的两股海潮的接合线,涨潮时两股来自不同方向的大潮在这里缓缓地接合;退潮时则往原方向同时退去。这条接合线是厦门岛与周近陆地所有海峡中受潮水冲击影响最小的地方,距离又最短,是最理想的筑堤地点。而就地取材,移山填海;先抛毛石,后砌条石等,又是最节省,最实际可行的做法。

这样一个设计方案,不但叶飞、梁灵光很赞赏,就是陈毅来到厦门视察时也表示完全采纳,他还就此事3次上书毛主席,得到毛主席的赞同。可惜的是,厦门海堤在具体设计和施工时,由于未能接受陈嘉庚的具体建议,以致造成后来的被动局面。

1952年秋,在陈云副总理主持下,中央批准厦门海堤上马,并拨出专款。当时,整个工程由福建省长叶飞和副省长兼工业厅长梁灵光领导,厦门市市长张维兹具体负责,中央交通部建港局担任设计和施工。张维兹在设计图纸完成后,按叶飞、梁灵光的指示,送呈陈嘉庚,请他指导。

陈嘉庚认真听取了汇报,审阅了图纸,提出两条意见:一是设计堤宽为21米,实际使用宽度只有16米半,难以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建议加宽到25米,堤面铺设双轨铁路线和宽公路线;二是在厦门一侧,铁路与公路应筑成“立交”。

这两条具体建议从厦门的发展趋势和长远利益出发,充分体现了陈嘉庚的远见卓识。但是,当张维兹把这意见带回海堤工程指挥部时,却遭到主管技术工作的苏联专家沙士可夫的坚决反对。他认为原设计的21米已经太宽了,硬是再砍掉两米,剩19米,扣去胸墙和人行道,实际使用宽度只剩14米半,铁路、公路各7米,至于“立交”,每天车辆通过量超过2000辆才有必要筑“立交”,当时厦门岛上军车、民用车合起来才不过几百辆,要“立交”干什么?

当年,全国正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专家的意见常被奉为“圣旨”。这两个完全对立的意见,一个是中央政府委员提出来的;一个是苏联专家提出来的;因此,张维兹不敢擅自决定,便带着几位本地专家到福州向省委汇报。正值叶飞、梁灵光赴京开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其他省委领导担心加宽之后经费不够,便否定了陈嘉庚的建议。张维兹回厦门后便没再向陈嘉庚通报。直到海堤筑成,陈嘉庚才知道堤宽仅19米,他极为生气,一再批评省、市领导没有远见。而实际上,中央拨下的筑堤专款是比较充裕的,海堤筑成后结算下还剩余360万元。如果接受陈嘉庚的意见,堤身加宽到25米;厦门一侧铁路、公路搞“立交”,经费依然略有节余。

篇4:陈嘉庚名言阅读欣赏

1、牺牲一己之权利 ,从事国民之义务。

摘自:一九二零年五月*1920.5.3 致叶渊函”

2、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

摘自:一九二九年*1929 《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眉头警语

3、侵略者得以灭人国家,占人土地,终不能灭人之固有文化。

摘自一九三三年三月*1933.3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讲演

4、人生于世,除为个人生活企图,更当为国家社会奋斗。

摘自:一九三三年三月*1933.3 集美学校二十周年纪念刊

5、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

摘自:一九三八年十月*1938.10 第二次国民参政会议提案

6、爱国始于爱乡,强国必先强民。

摘自:一九四五年五月*1945.5 在新加坡同安会馆讲演

7、如果终日只知赚钱,不知救国,纵然发了财,但是做奴隶、做亡国奴,发了财有什么用?

摘自:一九四六年九月*1946.9 在新加坡福建会馆讲演

8、服务社会是吾人应尽之天职。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9、对于国家,当尽国民之责任,凡分所应尽者,务必有以报国家。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 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0、中国今日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1、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摘自:一九一九年九月*1919.9 在集美学校秋季始业会演讲

12、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13、盖义务不能待富而后行。

摘自:一九二二年六月*1922.6致叶渊函

14、凡作社会公益,应由近及远,不必骛远好高。

摘自:《陈嘉庚遗教二十则》

15、夫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行,如必待富而后行,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 摘自:一九一九年六月*1919.6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讲

16、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贤孙,何须吾富。

摘自:一九一九年六月*1919.6 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演讲

17、我既立志为社会服务,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若兼为儿孙计,则不能尽量为社会服务,此理至明,毋须多赘,俗语说针无两头利。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18、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唯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是乃害之,非爱之也。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19、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摘自:一九四零年十一月*1940.11 对集美厦大校友演讲

20、民无教育,安能立国?

摘自:一九二零年五月*1920.5.3 致叶渊函

21、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

摘自:一九二零年十一月*1920.11 在新加坡筹办厦门大学演讲

22、改进国家机会,舍教育莫为功。

摘自:《集美小学记》

23、吾国今处列强肘腋之下,成败存亡,千钧一发,自非急起力追,难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数十年,身家生命之利害得失,均不足动吾念虑,独于兴学一事,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唯日孜孜无敢逸豫者,正为此耳。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4、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言念及此,良可悲己。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5、办学是要有勇气,也就是我们校训所说的`“诚毅”,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要不屈不饶。

摘自:一九四零年十月*1940.10 在安溪集美中学师生欢迎会上演讲

26、教育之必需经济,经济之必赖实业。实业也,教育也,固大有互相消长之连带关系也明矣。

摘自:一九二三年九月*1923.9 新加坡《南洋商报》开幕宣言

27、教育与实业似有连带之关系,无实业则教育费从何来;无教育实业人才从何出。

摘自:一九二三年二月*1923.2致叶渊函

28、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之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然欲兴航业,必须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

摘自:陈嘉庚公子陈厥祥《集美志》

29、余办学校,积有巨金寄存银行。一切经费,皆待经营。

摘自:一九二二年二月*1922.2 在集美学校开学式上演讲

30、有人劝余停止校费,以维持营业,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维持,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一经停课关门,则恢复难望。 摘自:一九四五年*1945 《南桥回忆录》

31、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

篇5:《给予的故事》 阅读答案

2.他非常小心 非常珍惜壶中的水。

3.心理活动,犹豫不决。

4.生活中有懂得付出和放弃,才会有收获和成功。

篇6:《词典的故事》阅读答案

2.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4分)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

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

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4分)

答:营业员心想:

篇7:阅读答案《风的故事》

暴zào(z o) huàn(h )然一新

攥( ) 瑟瑟颤抖( )

2、本文讲述风的故事,显得特别亲切感人,主要原因是它通篇运用了的修辞手法。(2分)

3、第②④段之间省去了一句话,请你根据上下文将其补写出来,使文意连贯、衔接自然。(3分)

4、春夏秋冬的风各有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四字词语回答。(4分)

(1)春风: (2)夏风:

(3)秋风: (4)冬风:

5、人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风各是什么态度?(4分)

(1)对待春风: (2)对待夏风:

(3)对待秋风: (4)对待冬风:

篇8:《风的故事》阅读答案

2、 拟人

3、 每当风伤心悲泣的时候,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往事。(只要是表示回忆的语句也可)

4、 (1)柔情万千;(2)热情洋溢;(3)沉静和煦;(4)孤独衰老。分析:(4)为衰老疲惫、暴躁也可。

5、 (1)感激;(2)欢迎;(3)赞美;(4)置之不理。

篇9:《词典的故事》的阅读答案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上的是两个班合用一个教室一个教师的小学。快读完小学了,不要说现在孩子们多得看不过来的课外书与教辅书,我甚至没有过一本小小的字典或词典。那时,我是多么渴望自己有学问啊,并觉得世界上的所有学问就深藏在张老师那本翻卷了角的厚厚词典中间。小学快毕业了,学校要组织大家到15公里外的刷经寺镇上去照毕业相。我们便每天盼望着去到那个对我们来讲非常遥远的小镇。

不久以后,十多个穿上新衣服的孩子,一大早便由老师带着上路了。将近中午时分,我们这十多个手脚拘谨、东张西望的乡下孩子便顶着高原的强烈阳光走到镇上人漠然的目光中和镇子平整的街道上了。第一个节目是照相。照完相我们走到街上。太阳照在头顶。

我们开始出汗。我伸在衣袋里的手也开始出汗。手上的汗又打湿了父亲给我的一元钱。父亲把吃饭与照相的钱都给了老师,又另外给了我一元钱。这是我那时候可以自由支配的最大的一笔钱。我知道小伙伴们每人出汗的手心里都有一张小面额的钞票,比如我的表姐手心里就攥着五毛钱。表姐走向了百货公司,出来时,手里拿着许多五颜六色的彩色丝线。

而我走向了新华书店。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干净的玻璃柜台里摆放着几十本领袖书,以及几部当时流行的小说。我有些胆怯地在玻璃柜台前轻轻行走,突然停了下来,因为我一下就把那本书认了出来。

那本书跟领袖书同样大小,同样的红色,同样的塑料封皮。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我把攥着一块钱人民币的手举起来,嘴里发出了很响的声音:“我要这本书!”

书店里只有我,还有一个营业员。

营业员走过来,和气地笑了:“你要买书吗?”

我一只手举着钱,一只手指着那本成语词典。

但是,营业员摇了摇头,她说:“我不能把这书卖给你。买这本书需要证明,证明你来自什么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说自己来自一个汉语叫马塘、藏语叫卡尔古的小学,是那个学校的五年级学生。她说:“那你有证明都不行了。你们马塘是马尔康县的,刷经寺属于红原县。你要到你们县的书店去买。”我的声音便小了下去,我用自己都不能听清的小声音说了一些央求她的话,但她依然站在柜台后面坚决地摇着头。然后,我的泪水便很没有出息地下来了。我越想止住眼泪,这该死的液体越是欢畅地奔涌而出。营业员吃惊地看着我,脸上浮出了怜悯的表情。

她说:“你真的这么喜欢这本书?”

“我从老师那里看见过,我还梦见过。”

现在,这本书就在我面前,但是与我之间却隔着透明但又坚硬而冰凉的玻璃,比梦里所见还要适遥不可及。

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她说:“那我要考考你。”

我看到了希望,便擦干了眼泪。她说了一个简单的成语,要我解释。我解释了。她又说了一个,我又解释了。然后,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叹了口气,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

从此,很长一段时间,我像阅读一本小说一样阅读这本词典。从此,我有了第一本自己的藏书。从此,我对于任何一本好书都怀着好奇与珍重之感。

1.简要复述“词典的故事”。要求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分)

2.文中“我”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请用几个词语依次概括出来。(4分)

3.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参照示例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示例: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

分析:“漂亮”主要反映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营业员的怜悯使我产生好感。

(1)书店干净的木地板在脚下发出好听的声音。

(2)但上面几个凹印的字却一下撞进了眼里:“汉语成语小词典”。

4.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她的手越出柜台.落在了我的头顶,深深地叹了口气,

说:‘不容易,一个乡下的孩子。’然后便破例把这本小书卖给了我。”请体会这一细节

用一段话描写营业员此刻的心理活动。(4分)

答:营业员心想:

5.请联系实际谈谈你从本文中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1.小时侯,“我”渴望有一本词典。小学毕业前,我到新华书店买词典,但因为我没有证明,营业员不肯卖,我禁不住流泪。她同情我,考了我两个成语,然后破例卖给我。(起因、经过、结果各1分,语言通顺1分)

2. 盼望一兴奋(激动)一伤心(绝望)—看到希望一珍惜(每个要点1分,“看到希望”与“珍惜”答对其中一点即可。)

3. ⑴“好听”一词突出反映了“我”进入新华书店时的喜悦心情。(3分)

(2)一个“撞”字,形象地表现了“我”发现梦寐以求的词典的惊喜。

4. 符合人物心理,能扣紧语境展开描写(2分);语言通顺(2分)

参考示例:按规定是不能卖给他的。可这孩子这样渴望买词典,这么孩子还蛮聪明的,考两个成语居然都答对了。算了吧,还是卖给他吧定这会改变孩子的命运呢。

5.参考示例:我们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但许多学生沉湎于物质的享受,读书,忽视了精神上的追求。我们应该像作者一样对知识有“好奇与珍重用精神食粮丰富自己。(内容2分;语言1分)

语文学习几大技巧

能够具备并熟练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例如:

A,一个小女孩。

B、一碗汤。

C、一个破旧的玩具。

D、一轮朝阳。

请你根据这些元素描述一段故事

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养成自控式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字要规规矩矩的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的读,练习要踏踏实实的做,作文要认认真真的完成;要用心听讲、作业书写规范、独立完成作业、主动制定学习计划、多读、多背、多思考、经常练笔、看报等。

学会快速阅读

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

作好笔记

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

篇10:午后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1.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2.作品是如何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

3.文中三次以毒蛇为喻对菜刀进行对比性描写,作用是什么?

篇11:春天的故事阅读题答案

(1)因店里生意差心情不好,“我”拒绝给老头提供热水。

(2)(经老婆提醒)“我”主动倒热水给老夫妇并欢迎他们随时到店里倒水喝。

(4)“我”免费为行人提供热水,店铺的生意好了。

(每处2分,意对即可)

18.(3分) C (只是现象,不是原因)

19.(5分)

(1)示例: 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1分)写出了“我”对提供热水这件事由犹豫到乐意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意对即可)

(2)示例:“一”……“就”……有立即、马上之意,(1分)写出了“我”为行人提供便利的积极心态。(1分)(意对即可)

20.(4分)

示例:这样写意在说明“我”对扫地老夫妇态度不好是有原因的——生意不好,心情不好,并非“我”本性不好。(2分)另外与后文的生意好形成对比,突出文章的中心。(2分)(意对即可)

21.(4分)

篇12:一小时的故事阅读答案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1851-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6.划线句“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4分)

答:

17.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技巧,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6分)

答:

18.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7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马拉德夫人在得知丈夫去世时,近似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嚎啕大哭,这一情节表明女主人公深爱着丈夫及对于婚姻生活的顺从。

B.小说中女主人公“悲伤——解脱——喜悦——绝望”的心路历程在一个小时内得以充分的展现。

C.对于丈夫去世,马拉德夫人的不近人情的淡然说明她是一个对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的不忠的人。

D.布兰特雷?马拉德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E.马拉德夫人并不是极度高兴致死的,而是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使她最终走向了死亡。

答案:

16.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似地来得猛去得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7.技巧:①衬托(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③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①烘托欢快、愉悦气氛。②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③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心情。(技巧与作用各写出两点发即可得满分。)

18.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翁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篇13:《列那狐的故事》阅读答案

列那狐轻轻一跳,越过了篱笆,绕到离大车还很远的大路的一端,躺倒在路中间,装出刚刚暴死的样子:软绵绵的身子,闭着眼睛,伸着舌头,跟断了气一模一样。

鱼贩们到了他跟前,停下车,果然以为他死了。他们捏了他几把,把他翻过来,又抖落了几下,欣赏到了他那身漂亮的皮毛和雪一般洁白的喉部。他们把列那狐扔到了鱼筐边,重新上车,继续赶路了。你们一定会猜到,我们的.列那狐在车上笑得多么开心!他正落在好地方:那里有够他一家人吃的丰盛的午餐。

1、选文选自________(地区)的民间故事《列那狐的故事》。(2分)

2、你喜欢列那狐吗?结合选文及原书的内容,谈一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欧洲

上一篇:村五年发展规划下一篇:高中三年级政治教学计划